61阅读

魏武挥-魏武挥:Web2.0迷失在专注之中

发布时间:2018-02-09 所属栏目:互联网

一 : 魏武挥:Web2.0迷失在专注之中

    很多互联网创业者都声称自己在专注于某项事业中,对此,我一点也不想表示怀疑。但是,在专注之前,总得先看看自己究竟专注在什么事业中,才有意义。

    以UGC(用户贡献内容)为核心的Web2.0大潮席卷了当今的整个互联网络。Web2.0的本质其实就是向用户提供各种应用,blog是一种写的应用,sns是一种建立关系的应用,包括tag、dig、网摘、图片、视频等等,都是应用。每一种应用,都极大地解放了单个用户的内容生产能力,于是,形成了一种著名的说法:去中心化。

    如果应用能够直接收费的话,那是绝对没有任何问题的。但麻烦在于,大多数的网络用户(特别在中国),使用免费服务是一种习惯。加上市场本来就有跟风传统,一个应用推出,百种模仿现身是很正常的事情。于是,为某项互联网应用直接掏钱的人,恐怕百分之一都不到。

    既然不能直接收费,转向间接收费就变得理所当然。从当年的简单banner投放,到今天的所谓整合营销传播,一言以蔽之,就是广告。从所谓的营销1.0到营销2.0,其实无非是说法换了,手法变了,核心不会变化:将受众的注意力(甚至直接是受众)打包卖给第三方以帮助第三方推广它想推广的东西并从中获得利益。

    于是,问题来了:广告主,是讲受众结构的!

    我们用豆瓣做例子。豆瓣是一个很不错的以书评起家的Web2.0网站,基本上也是靠广告活着的。在豆瓣上,当你点击一本书前往当当或者卓越进行购买行为的话,豆瓣可以获得一定数量的提成,这是很典型的按销售额付费(Cost-Per-Sale,CPS)的广告模式。这里,书评是很关键很核心的部分。正是因为书评,才使得上豆瓣的人会成为当当或者卓越的目标受众,才会形成有效的广告模式。结论就是:豆瓣,是一个很典型的垂直网站,聚焦于读书。

    垂直性网站,这是Web1.0中的概念,相对于大而全的门户式水平网站而言,某些网站聚焦于某个行业,且在这个行业中做得风生水起,丝毫不输于甚至更强于门户的对应频道。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中国化工网,一家号称每周都在盈利的聚焦于化工行业的1.0式网站。

    Web2.0网站,在不断地发明出让用户更好地生产内容的同时,越来越忽略这样一个事实:你的用户是谁?所谓的三高人群(较大年龄、较多收入、较高社会地位)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你的广告主不是只需要互联网用户做它的客户。而基本上,互联网本身就是三高人群扎堆的地方。太多的Web2.0网站的用户特征,基本上就是互联网全体用户的特征。于是,在排除了直接收费的生存模式之后,只留下了两条出路:

    其一,搞大,要搞到连门户都敬畏的地步。中国博客网一度搞得很大了,但没有大到让门户都觉得比它还要大的地步,非常轻易地,新浪以名人博客为卖点,迅速成为了博客中的领头羊。对于规模很大实力很强的门户而言,开发几个功能,不是什么难事。毕竟,大部分的Web2.0应用并不需要什么高深的技术。

    其二,被收购。很多人都认为某某网站被巨头收购是成功的象征,但我从来不这么看。辛辛苦苦打下的一份基业,被人全盘收购,有什么好值得骄傲的。

    Google的首席执行官Eric Schmidt博士在一次讲演中,当被问及"何为Web3.0"时,很平静地回答到:"Applications that are pieced together。"翻译过来就是:碎片式的应用被组合在一起。而用商业的话语来说,就是巨头出手整合并购那些碎片式的应用。

    Web2.0网站,如果没有行业上的专注,大抵,就是这样一个结局了。(责编admin01)

二 : 魏武挥:注意力的争夺

腾讯最近召开了一系列主题名为“诊断腾讯”的会议,这个系列会议的参与者是腾讯高管以及公司外部的一些观察评论人士。我也有幸参加过一场。之所以开这个会,感觉上是3Q大战带来的一个试图反思式的后果。比如我所在的这场,就是三个议题:3Q大战的得失、山寨与创新、垄断与开放。

腾讯想要改变业内对它“山寨”、“垄断”的印象,那是无可怀疑的——没有一个公司愿意头顶着这样的帽子。不过,在一系列的会议之后,腾讯的一些行为,很难让人觉得,它会立刻改变过去那种亦步亦趋式的运营手法了。

先是有传出消息说,腾讯要搞一个独立视频网站,走的就是奇艺的路数(也就是HULU模式)。事实上,今天的腾讯视频频道(v.qq.com)的界面和奇艺并无多大的区别。消息传出,奇艺龚宇都为之感慨了几句:“从长远来看网络视频市场又不是一个老大通吃的市场,未来将有不多的几家有实力的竞争者,也许腾讯还是有些机会的。”——这段文本总让人感觉有些隐隐的怯战之意。

如果说腾讯搞独立视频走奇艺道路还是传闻的话,以下的两个消息就是确凿的了。其一、腾讯搞了一个名为iWeibo的东西,号称是中小网站拿来建自家微博的建站程序。但这套程序模仿新浪早先的xWeibo程序的痕迹极其明显,以至于新浪微博彭少彬公开指责腾讯抄袭:“连文案都不改就这么抄袭,真是劣性难改”。其二、腾讯做了一个“智胜广告平台”,这套点击效果付费广告服务走的就是adsense/adwords的道路,在国内,也有百度、阿里等的C2C(Copy to China)在先了。

腾讯这十多年一路走来,其实是伴随着整个中国网络人口爆发增长而来的(你也可以称之为中国网络的人口红利)。随着网络人口的与日俱增,QQ用户也就与日俱增,而腾讯大部分收入都是建立在现实人口的虚拟物品买卖之上。当随着网络人口增速开始放缓,QQ用户的增长也就开始放缓,整个腾讯的收入增速也就放缓。在最新一季的财报中,数据显示,腾讯净利润增速创三年来最低(分别是63.4%、85.5%和98.5%。);单季营收同比增速也有大幅下滑(分别是5.7%、11.9%、10.5%、14.6%)。换句话说,腾讯仍然在成长,但成长的势头已不如从前般迅猛。

虽然很多论者认为,微博的那种沟通性会替代IM的沟通性,因为微博不仅可以人际传播,还可以引发群体传播乃至大众传播(IM不是没有,但相对较少)。但微博真正意义上对IM的威胁在于“吸引注意力”。比如说,以前一个人在QQ上要花2小时时间,但现在ta要跑微博上消费1个小时,自然就在QQ上耗费的时间少了——这个世界再怎么丰裕,人的时间总是有限的。

同样的,视频也可以带走很多人的注意力,甚至比微博还厉害。人们在视频网站上看一部90分钟的电影,那就是ta在QQ上会少消费90分钟。要说腾讯为什么四处出击,本质的道理在于这里。类似的就是百度这个巨头。只不过腾讯是从端(客户端)开始,向云上到处布点,而百度则是从云开始,最近不断在捣鼓各种客户端。争来夺去的,注意力罢了。

腾讯的下一个寄予厚望的收入来源应该是网络广告。到底QQ.COM是中国流量排名第二仅次于百度的网站,稍早时候,腾讯还并购了discuz,使得中国有一半的BBS在它的掌控之下。而如此巨大的流量,相对于收入来说是不相称的:第四季度腾讯拿到了5860万美元广告费(新浪8250万美元,搜狐6010万,都比它多)。可以这么说,腾讯在这块上还有相当多的潜力可以挖,因为它的广告收入占总收入最近两年已经跌到了10%之下(10年:6%、09年:7%、08年:11.5%、07年:12%)。

要说腾讯的用户都是低端用户故而广告价值不高,我认为稍嫌“刻板印象”了一点。一个坐拥能同时在线上亿用户的公司,说只服务互联网低端人群,这很难想像。腾讯的用户应该和中国互联网人口总体水平相差无几,因为它够大。在这样一个情况下,腾讯的广告收入理应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故而腾讯着手做点击付费广告系统,并借助discuz架构的诸多BBS合力,不能说一招臭棋。

商业上无论是搞视频还是微博,抑或搭建广告系统,战术都无可厚非。但战略上,腾讯似乎还是依然故我。我可以理解这么庞大的数字帝国,要做个转型不是那么容易的。腾讯在开放平台上也不是那么不加着力(最近有家公司声称依靠腾讯平台,获得了500万的收入),但显然还不够。腾讯在诊断会上发问:山寨还是创新?垄断还是开放?其实这两个问题是一个问题:唯有开放,才有创新。你一家公司在那里使劲捣鼓,又有可能做出多大的创新来呢?

三 : 魏武挥:先用户还是先客户?

谁说移动互联网没有商业模式?那是因为自己做的事离钱太远。

《创业邦》杂志 文/魏武挥

专栏作家介绍:

魏武挥:新媒体观察员、上海交大媒体与设计学院讲师

一位营销业人士在他的一篇博客中提到了两组数据:其一,某淘宝卖家借助另外一个微信大号做图文推送,点击率可达到4%,后经测算,大概覆盖到100万微信用户,实现购买500单;其二,自营的一个旅游类公众账号,点击率达到11.5%。看上去利用微信做营销挺好。

但事实上,微信运营方目前很反感营销行为,频频出手干预。一来微信是注重于人际传播式的社交,而不是注重于大众传播式的广播;二来可能有鉴于微博的一些营销大号最后让新浪自己也疲于应付,微信并不想重蹈覆辙。但这依然架不住商家对微信的兴趣:这玩意儿,用户量实在很惊人。

事实上,今天想“触网”的商家极多,也都在关注一些所谓“时髦应用”,微博、微信就不用谈了,像用户大概在数百万当量级的“街旁”,也经常被agency在向甲方提案时提及。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的用户越来越多,也就有越来越多的商家迫切希望能够利用这个潮流,提高推广效率,降低推广成本。

有一个移动开发公司做了一种banner广告,从形式上看,和一般的banner广告相差无几,样式上绝对谈不上好看。不过,这个banner当用户点击后,就可以直接进行电话拨出——这是在充分利用手机的特性了。这种广告卖得相当不错,大致上CPC(cost per call,按用户拨打电话收费)可以做到20元~50元,主要客户群体为培训机构之类,据说客户还需要排队等待排期。

上面种种例子告诉我们,客户的需求其实相当旺盛。老实讲,今天有很多应用都有些雷同,大家争来争去,看的就是谁能更快地拿到钱:融资或是客户。而后者,显然更为健康和更为有效。有融资不见得有客户,有客户的融资必定追着上来。

在桌面时代,流量不到一定的规模(比如日均访问10万IP)基本上不用想什么收入模式——电商当然是个例外。但在移动时代,其实几万用户就可以去尝试一下收入,关键是看,这个应用是不是离钱够近。我见过一些应用,很好玩也很酷,但实在是想不出,除了规模大到数千万当量级,有哪个金主会对它感兴趣。

垂直当然是很重要的,但只有垂直并不够。有几个行业天然就离钱很近,医疗健康、投资理财、教育培训,这些都是人们愿意去投入的领域,也是很多商家(客户)愿意去投入的领域。而我的感觉是,现在客户希望看到一个值得拿来做推广的工具的强烈性,远远超过一般用户希望看到一个好玩够酷的应用的强烈性。

这一点,北方和南方的思维是有些不同的。以北京为代表的很多开发者,喜欢琢磨用户体验,让一个产品在用户层面尽可能尽善尽美,至于怎么赚钱,那可以慢慢来。但以广东为代表的开发者,早在本世纪初的时候,就想尽法子直接让用户交银子变成客户,现在又开始成天琢磨客户体验(不是用户体验),琢磨如何让客户更快地掏出钱来。

谁说移动互联网没有商业模式?那是因为自己做的事就离钱太远。早期互联网时代,用户需要慢慢教育才能真正成为用户,客户更需要慢慢教育才会将信将疑地投点广告。但移动互联网显然并非如此,光一个点击banner能够直接打电话就能让商家趋之如鹜。还是一个思维的问题:先用户还是先客户?

本文标题:魏武挥-魏武挥:Web2.0迷失在专注之中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51128.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