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中国四大名园
中国四大名园
说法有两种:
第一种:我国四大名园为:颐和园(北京)、避暑山庄(承德)、拙政园(苏州)、留园(苏州)
第二种:我国四大名园为:颐和园(北京)、避暑山庄(承德)、拙政园(苏州)、个园(扬州)
另外,江南四大名园和苏州四大名园的提法:
江南四大名园:苏州的留园、拙政园、无锡的寄畅园、南京的瞻园;
苏州四大名园为:建于宋代的沧浪亭、建于元代的狮子林,建于明代的拙政园,建于清代的留园
颐和园
颐和园是我国现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古代园林。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境内,距天安门20余公里,占地290公顷。
颐和园原为封建帝王的行宫和花园,远在金贞元元年(1153年)即在这里修建“西山八院”之一的“金山行宫”。明弘治七年(1494年)修建了园静寺,后皇室在此建成好山园。1664年清廷定都北京后,又将好山园更名为“瓮山行宫”。清乾隆年间,经过15年的修建工程,将该园改名为“清漪圆”。此时的清漪园,北自文昌阁至西宫门筑有围墙,东、南、西三面以昆明湖水为屏障,园内修建了许多亭台楼阁,桥廊斋榭,山清水秀,富丽堂皇。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疯狂抢劫并焚烧了园内大部分建筑,除宝云阁(俗称“铜亭”)智慧海、多宝琉璃塔幸存外,珍宝被洗劫一空,建筑夷为一片废墟。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待太后挪用海军经费3000万两白银,在清漪园的废墟上兴建起颐和园。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野蛮破坏,后慈禧又动用巨款重新修复。数百年来,这里一直是封建帝王、皇室的享乐之地,解放辟为公园。1961年国务院公布颐和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颐和园包括万寿山、昆明湖两大部分,园内山水秀美,建筑宏伟。全园有各式建筑3000余间,园内布局可分为政治、生活、游览三个区域。政治活动区,以仁寿段为中心,是过去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办理朝事、会见朝臣、使节的地方。生活居住区,以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为主体,是慈禧、光绪及后妃居住之地。风景游览区,以万寿山前山、后山、后湖、昆明湖为主,是全园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世界古典园林中享有盛誉的颐和园,布局和谐,浑然一体。在高60米的万寿山前山的中央,纵向自低而高排列着排云门、排云股、德辉殿、佛香阁、智慧海等一组建筑,依山而立,步步高升,气派宏伟。以高大的佛香阁为主体,形成了全园的中心线。沿昆明湖北岸横向而建的长廊,长728米,共273间,像一条彩带横跨于万寿山前,连结着东面前山建筑群。长廊中有精美柁画14000多幅,素有“画廊”之美称。位于颐和园东北角,万寿山东麓的谐趣园,具有浓重的江南园林特色,被誉为“园中之园”。
占全园总面积四分之三的昆明湖,湖水清澈碧绿,景色宜人。在广阔的湖面上,有三个小岛点缀,其主要景物是西堤、西堤六桥、东堤、南湖岛、十七孔桥等。湖岸建有廓如亭、知春亭、凤凰墩等秀美建筑,其中位于湖西北岸的清晏舫(石访)中西合璧,精巧华丽,是园中著名的水上建筑。后山后湖,林茂竹青,景色幽雅,到处是松林曲径,小桥流水,风格与前山迥然不同。山脚下的苏州河,曲折蜿蜒,时狭时阔,颇具江南特色。在岸边的树丛中建有多宝琉璃塔。后山还有一座仿西藏建筑——香岩宗印之阁,造型奇特。苏州街原为宫内的民间买卖街,现已修复并向游人开放。拥山抱水,绚丽多姿的颐和园,体现了我国造园艺术的高超水平。
●避暑山庄
避暑山庄位于承德市中心区以北,武烈河西岸一带狭长的谷地上,距离北京230公里。避暑山庄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园林,占地面积564万平方米,宫墙周长约20华里,比北京颐和园大了近一倍。宏伟美丽的园林和园外汉、蒙、藏等不同民族风格的寺庙使承德市成为我国北方著名的旅游城市。
避暑山庄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建成于乾隆五十五年,历时87年,是清代皇帝夏日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为我国著名的古代帝王宫苑,这座规模宏大的园林拥有殿、堂、楼、馆、亭、榭、阁、轩、斋、寺、等建筑100余处。它的最大特色是山中有园,园中有山,山区占了整个园林面积的4/5。从西北部高峰到东南部湖沼、平原地带,相对等差180米,形成了群峰环绕、色壑纵横的景,山谷中清泉涌流,密林幽深。当年利用山峰、山崖、山麓、山涧等地形,修建了多处园林、寺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遥相对立的两个山峰上的亭子,一个叫“南山积雪”,一个叫“四面云山”。在亭子上远眺,山庄的各风景点,山庄外的几座大庙,以及承德市区,周围山上的奇峰怪石,都可以一览无余。在另一座山峰上还有一座亭子叫“锤峰落照”,在这里磬锤峰首先映入眼帘,每当夕阳西照,磬锤峰被红霞照得金碧生辉,故名“锤峰落照”。山庄的建筑布局大体可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大部分。苑景区又可分成湖区、平原区和山区三部分。宫殿区的主要建筑宫殿区是皇帝处理政务和帝后居住的地方,包括“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已毁)四组建筑。正宫是宫殿区的主体建筑,包括9进院落,分为“前朝”、“后寝”两部分。主殿叫“澹泊敬诚”,是用珍贵的楠木建成,因此也叫楠木殿。各种隆重的大典都在这里举行。其后的殿堂分别叫“四知书屋”、“烟波致爽”、“云山胜地”等,是皇帝处理朝政、读书和居住的地方。湖区虽然没有颐和园的昆明湖那么大,但是由于洲岛错落,湖面被长堤和洲岛分割成5个湖,各湖之间又有桥相通,两岸绿树成荫,显得曲折有致,秀丽多姿。湖区的风景建筑大多是仿照江南的名胜建造的,如“烟雨楼”,是模仿浙江嘉兴南湖烟雨楼的形状修的。金山岛的布局仿自江苏镇江金山。湖中的两个岛分别有两组建筑,一组叫“如意洲”,一组叫“月色江声”。“如意洲”上有假山、凉亭、殿堂、庙宇、水池等建筑,布局巧妙,是风景区的中心。“月色江声”是由一座精致的四合院和几座亭、堂组成。每当月上东山的夜晚,蛟洁的月光,映照着平静的湖水,山庄内万籁俱寂,只有湖水在轻拍堤岸,发出悦耳的声音,“月色江声”的题名便是由此而来。
平原区主要是一片片草地和树林。当年这里有万树园,园内有不同规格的蒙古包28座。其中最大的一座是御幄蒙古包,直径达7丈2尺,是皇帝的临时宫殿,乾隆经常在此召见少数民族的王公贵族,宗教首领和外国使节。
山庄的西部和北部是山区,这里,峰奇石异,林木繁茂,气候十分荫凉,比承德市区低4-5度,来此尽可体会避暑之情趣。另有棒锤区、蛤蟆石等奇景。
●拙政园
拙政园名冠江南,胜甲东吴,是中国的四大名园之一,苏州园林中的经典作品。
拙政园位于苏州古城区东北娄门内的东北街。园林占地面积约4.1公顷(不包括管理、花圃用地约0.67公顷)。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由御史王献臣始建。在以后的四百余年间,沧桑变迁,屡易其主,几度兴废,原来浑然一体的园林演变为相互分离、自成格局的三座园林。
早期王氏拙政园,有文征明的拙政园“图”、“记”、“咏”传世,比较完整地勾划出园林的面貌和风格。当时,园广袤约13.4公顷,规模比较大。园多隙地,中亘积水,浚沼成池。有繁花坞、倚玉轩、芙蓉隈及轩、槛、池、台、坞、涧之属,共有三十一景。整个园林竹树野郁,山水弥漫,近乎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天然野趣。
经历—百二十余年后,明崇初四年(公元1631年)已荡为丘墟的东部园林。归侍郎王心一所有。王善画山水,悉心经营,布置丘壑,并以陶潜“归田园居”诗,命名此园。该园有放眼亭,夹耳岗,啸月台,紫藤坞,杏花涧,竹香廊等诸胜。可分为四个景区。中为涵青池,池北为主要建筑兰雪堂,周围以桂、梅、竹屏之。池南及池左,有缀云峰、联壁峰,峰下有洞,曰“小桃源”。步游入洞,如渔郎入桃源,桑麻鸡犬,别成世界。兰雪堂之西,梧桐参差,茂林修竹,溪涧环绕,为流觞曲水之意。北部系紫罗山、漾荡池。东甫为荷花池,面积达四五亩,中有林香楼。家田种秫,皆在望中。
乾隆初年,拙政园东部园林以西又分割成中、西两个部分。
西部现有布局形成于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由张履谦修葺,改名“补园”。遂有塔影亭、留听阁、浮翠阁、笠亭、与谁同坐轩、宜两亭等景观。又新建三十六鸳鸯馆和十八曼陀罗花馆,装修精致奢丽。
中部,系拙政园最精彩的部分。虽历经变迁,与早期拙政园有较大变化和差异,但园林以水为主,池中堆山,环池布置堂、榭、亭、轩,基本上延续了明代的格局。从咸丰年间《拙政园图》、同治年间《拙政园图》和光绪年间《八旗奉直会馆图》中可以看到山水之南的海棠春坞、听雨轩、玲戏馆、批杷园和小飞虹、小沧浪、听松风处、香洲、玉兰堂等庭院景观与现状诸景毫无二致。因而拙政园中部风貌的形成,应在晚清咸丰至光绪年间。
拙政园的不同历史阶段,园林布局有着一定区别,特别是早期拙政园与今日现状并不完全一样。正是这种差异,逐步形成了拙政园独具个性的特点,主要有:
(1)因地制宜,以水见长。据《王氏拙政园记》和《归田园居记》记载,园地“居多隙地,有积水亘其中,稍加浚治,环以林木”,“地可池则池之,取土于池,积而成高,可山则山之。池之上,山之间可屋则屋之。”充分反映出拙政园利用园地多积水的优势,疏浚为池;望若湖泊,形成晃漾渺弥的个性和特色。拙政园中部现有水面近六亩,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用大面积水面造成园林空间的开朗气氛,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广林茂”的特点。
(2)疏朗典雅,天然野趣。早期拙政园,林木葱郁,水色迷茫,景色自然。园林中的建筑十分稀疏,仅“堂一、楼一、为亭六”而已,建筑数量很少,大大低于今日园林中的建筑密度。竹篱、茅亭、草堂与自然山水溶为一体,简朴素雅,一派自然风光。拙政园中部现有山水景观部分,约占据园林面积的五分之三,。池中有两座岛屿,山顶池畔仅点缀几座亭榭小筑,景区显得疏朗、雅致、天然。这种布局虽然在明代尚未形成,但它具有明代拙政园的风范。
(3)庭院错落,曲折变化。拙政园的园林建筑。早期多为单体,到晚清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表现在厅堂亭榭、游廊画舫等园林建筑明显地增加。中部的建筑密度达到了16.3%。其次是建筑趋向群体组合,庭院空间变幻曲折。如小沧浪,从文征明拙政团图中可以看出,仅为水边小亭一座。而八旗奉直会馆时期,这里已是一组水院。由小飞虹、得真亭、志清意远、小沧浪、听松风处等轩亭廊桥依水围合而成,独具特色。水庭之东还有一组庭园,即批杷园,由海棠春坞、听雨轩、嘉实亭三组院落组合而成,主要建筑为玲珑馆。在园林山水和住宅之间,穿插了这两组庭院,较好地解决了住宅与园林之间的过渡。同时,对山水景观而言,由于这些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间的对比衬托,主体空间显得更加疏朗、开阔。
这种园中园式的庭院空间的出现和变化,究其原因除了使用方面的理由外,恐怕与园林面积缩小有关。光绪年间的拙政园,仅剩下了1.2公顷园地。与苏州其他园林一样,占地较小,因而造园活动首要解决的课题是在不大的空间范围内,能够营造出自然山水的无限风光。这种园中园、多空间的庭院组合以及空间的分割渗透”、对比衬托;空间的隐显结合、虚实相间空间的婉蜒曲折、藏露掩映;空间的欲放先收、先抑后扬等等手法,其目的是要突破空间的局限,收到小中见大的效果,从而取得丰富的园林景观。这种处理手法,在苏州园林中带有普遍意义,也是苏州园林共同的特征。
(4)园林景观,花木为胜。拙政园向以“林木绝胜”著称。数百年来一脉相承,沿袭不衰。早期王氏拙政园三十一景中,三分之二景观取自植物题材,如桃花片,“夹岸植桃,花时望若红霞”;竹涧,“夹涧美竹千挺”,“境特幽回”;瑶圃百本,花时灿若瑶华。”归田园居也是丛桂参差,垂柳拂地,“林木茂密,石藓然”。每至春日,山茶如火,玉兰如雪。杏花盛开,“遮映落霞迷涧壑”。夏日之荷。秋日之木芙蓉,如锦帐重叠。冬日老梅偃仰屈曲,独傲冰霜。有泛红轩、至梅亭、竹香廊、竹邮、紫藤坞、夺花漳涧等景观。至今,拙政园仍然保持了以植物景观取胜的传统,荷花、山茶、杜鹃为著名的三大特色花卉。仅中部二十三处景观,百分之八十是以植物为主景的景观。如远香堂、荷风四面亭的荷(“香远益清”,“荷风来四面”);倚玉轩、玲珑馆的竹(“倚楹碧玉万竿长”,“月光穿竹翠玲珑”);待霜亭的桔(“洞庭须待满林霜”);听雨轩的竹、荷、芭蕉(“听雨入秋竹”,“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玉兰堂的玉兰(“此生当如玉兰洁”);雪香云蔚亭的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听松风处的松(“风入寒松声自古”),以及海棠春坞的海棠,柳阴路曲的柳,批把园、嘉实亭的批把,得真亭的松、竹、柏等等。
拙政园的园林艺术,在中国造园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代表了江南私家园林一个历史阶段的特点和成就。
●个园
个园位于扬州盐阜路。系清嘉庆年间,由盐商两淮商总黄应泰在明代寿芝园的基础上扩建而成。主人性爱竹,盖以竹本固。取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的诗意,在园中修竹万竿,因“个”字乃“竹”字之半,且状似竹叶,故取名“个园”。据刘凤诰《个园记》云:“个园者,本寿芝旧址,主人辟而新之。堂皇翼翼,曲廊邃宇。周以虚栏,敞以层楼。叠石为小山,通泉为平地。绿梦袅烟而依回。嘉树翳晴而蓊。爽深靓,各极其致”。“园之中,珍卉丛生,随候异色。物像意趣,远胜于子山所云:‘欹侧八九丈,从斜数十步,榆柳两三行,梨桃百余树者’”《个园记》绘声绘色地摹描出个园之美。
个园以假山堆叠精巧而著称。假山利用不同的石色石形,采用分峰叠石的手法,以石斗奇:“石垒的山,石嵌的门,石铺的路,石伴池水壮,石衬青竹秀,石抱参天古树,石拥亭台小楼……石成了个园的主体结构”。个园假山,一部分用黄山石叠成,山腹中有曲折磴道,盘旋到顶,这是北派的石法;一部分用太湖石叠成,流泉倒影,逶迤一角,是南派的石法。这两种叠石的方法,意味着山水画的南北之宗,统一在一个园子里,构成个园假山的独特风格。个园“四季假山”为国内唯一孤例。春山在个园石额门前,两侧遍植翠竹,竹间树以白果峰石,以“寸石生情”点出“雨后春笋”之意。夏山位于西北朝南,以太湖石叠成。“天下之石,独以太湖石为甲贵”,用它点缀园林,更添自然风光的色彩和令人兴会无前的兴趣。玲珑剔透的太湖石,奇态异状,空洞凹穴,洞涡层层相套,大小参差有致,柔曲圆润,神态古雅,具有“皱、瘦、透、漏”的特色。夏山之侧有七楹长楼,楼下梧桐蔽日,浓阴满阶,檐前芭蕉几丛,婷婷玉立,身临其境,有凉风习习之感。秋山位于园之东北,坐东朝西,以黄石叠成,拔地而起,峻峭凌云,气势磅礴,山岭为全园制高点,黄石丹枫,夕阳凝辉,倍增秋色。它宛如一幅秋山图,是秋日登高之佳处。山上有几条崎岖盘道,时壁时崖,时洞时天,噔道置于洞中,洞顶钟乳垂垂(以黄石倒悬代替钟乳石),一光隐隐从石洞中透入,人在洞中上下盘旋,构成了立体交通。盘回山底,有飞梁石室,内置石桌、石凳、石床,若是在此饮酒、对弈、躺卧、小憩,则仿佛置身于真山之境。山上有亭,名“拂云”,依亭凭栏,修竹涌浪,幽篁叠翠,枝叶婆娑。冬山系用宣石叠成,石白如雪,似一层未消的残雪覆盖,称之为冬景。冬景假山南墙多留圆洞,称之为“音洞”,阵风掠过,发出箫箫鸣声,真可谓“北风呼啸雪光寒”。冬景与春景一墙之隔,墙上开有圆形漏窗,窗内可闻风竹声声,窗外可见苍翠春色,似乎在向人们报道早来的春光。
个园假山有如此精巧的布局和艺术魅力,无怪人们会在这里产生游园一周,如隔一年之感。个园的四季假山,可以说是概括了所谓“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的画理。正如北京林学院一位教授所说:“扬州个园之四季假山是在寓四时景方面别具匠心的佳作”,“时景是命题,春山是开篇,夏山是铺展,秋山是高潮,冬山是结语。可称章法之不谬。”假山在亭台楼阁的映衬下,更显得古朴典雅,纲邃雄奇。园中的宜雨轩、抱山楼、拂去亭、住秋阁、漏风透月轩,与假山水池结合而成一体。登山环顾,飘飘然矣。山幽,花艳,竹俏。雾中看花,红红晕晕;雾中看山,朦朦胧胧;雾中看竹,隐隐绰绰,到此一游,如历仙山琼阁也。
二 : 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留园
留园是中国著名古典园林,位于江南古城苏州,以园内建筑布置精巧、奇石众多而知名。与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名园。一九六一年,留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一九九七年,包括留园在内的苏州古典园林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二零一零年,留园作为苏州园林(拙政园、虎丘、留园)扩展景区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苏州幸福旅游地之 留园
留园(图片来源:微图网)
留园位于苏州阊门外留园路,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明万历年间,徐泰时始建,被誉为“吴中名园之冠”。同治末经盛宣怀父子重修,改名留园。留园以精湛的建筑空间艺术著称,园以厅堂、长廊、粉樯、洞门划分空间,组成一个个层次丰富的庭院。
交通:游1、2线,11路可达,旺季免费提供“吴歈兰薰”表演。
开放时间:7:30~17:00
>>>苏州酒店推荐
三 : 中国四大名园
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属于园林方面的有四处,这四个园林因此而被称为中国四大名园。分别为: 1.拙政园 (江苏省苏州市)编号121-74 2.颐和园 (北京市海淀区)编号122-75 3.避暑山庄(河北省承德市)编号123-76 4.留园 (江苏省苏州市)编号124-77
苏州——拙政园
拙政园,江南园林的代表,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位于苏州市东北街一百七十八号,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今园辖地面积约八十三点五亩,开放面积约七十三亩,其中园林中部、西部及晚清张之万住宅(今苏州园林博物馆旧馆)为晚清建筑园林遗产,约三十八亩。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特殊旅游参观点,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一九九七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拙政园与承德避暑山庄、留园、北京颐和园齐名,该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特殊游览参观点之一、世界文化遗产,迄今为止同时具备这四项桂冠的全国仅拙政园一家。 拙政园中现有的建筑,大多是清咸丰九年(1850年)拙政园成为太平天国忠王府花园时重建,至清末形成东、中、西三个相对独立的小园。
北京——颐和园
颐和园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中国四大名园(另三座为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苏州留园)之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距北京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颐和园(Summer Palace)原是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前身清漪园,为三山五园(三山是指万寿山、香山和玉泉山。三座山上分别建有三园清漪园、静宜园、静明园,此外还有附近的畅春园和圆明园,统称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面积290公顷,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动用448万两白银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以此为中心把两边的四个园子连成一体,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以筹措海军经费的名义动用银两(据专家考证,应为500至600万两白银),由样式雷的第七代传人雷廷昌主持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许多珍宝被劫掠一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修复。后来在军阀混战、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1949年之后政府不断拨款修缮,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09年,颐和园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颐和园拥有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
承德——避暑山庄
承德避暑山庄,中国古代帝王宫苑,清代皇帝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市区北部。始建于一七零三年,历经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时八十九年建成。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颐和园、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一九九四年十二月,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热河行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二零零七年五月八日,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承德避暑山庄(the Imperial Mountain Summer Resort[1])曾是中国清朝皇帝的夏宫。距离北京180公里。是由皇帝宫室、皇家园林和宏伟壮观的寺庙群所组成。避暑山庄位于承德市中心区以北,武烈河西岸一带狭长的谷地上,山庄的建筑布局大体可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大部分,苑景区又可分成湖区、平原区和山区三部分。内有康熙乾隆钦定的72景。拥有殿、堂、楼、馆、亭、榭、阁、轩、斋、寺等建筑一百余处。是中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它的最大特色是山中有园,园中有山。[2]避暑山庄兴建后,清帝每年都有大量时间在此处理军政要事,接见外国使节和边疆少数民族政教首领。这里发生的一系列重要事件、重要遗迹和重要文物,成为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最后形成的历史见证。
苏州——留园
留园是中国著名古典园林,位于江南古城苏州,以园内建筑布置精巧、奇石众多而知名。与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名园。一九六一年,留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一九九七年,包括留园在内的苏州古典园林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二零一零年,留园作为苏州园林(拙政园、虎丘、留园)扩展景区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留园位于苏州阊门外,原是明嘉靖年间太仆寺卿徐泰时的东园。园内假山为叠石名家周秉忠(时臣)所作。清嘉庆年间,刘恕以故园改筑,名寒碧山庄,又称刘园。同治年间盛旭人其儿子即盛宣怀(清著名实业家政治家,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创始人)购得,重加扩建,修葺一新,取留与刘的谐音,始称留园。科举考试的最后一个状元俞樾作《留园游记》称其为吴下名园之冠。留园内建筑的数量在苏州诸园中居冠,厅堂、走廊、粉墙、洞门等建筑与假山、水池、花木等组合成数十个大小不等的庭园小品。其在空间上的突出处理,充分体现了古代造园家的高超技艺、卓越智慧和江南园林建筑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四 : 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留园
留园是中国著名古典园林,位于江南古城苏州,以园内建筑布置精巧、奇石众多而知名。与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名园。一九六一年,留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一九九七年,包括留园在内的苏州古典园林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二零一零年,留园作为苏州园林(拙政园、虎丘、留园)扩展景区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苏州幸福旅游地之 留园
留园(图片来源:微图网)
留园位于苏州阊门外留园路,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明万历年间,徐泰时始建,被誉为“吴中名园之冠”。同治末经盛宣怀父子重修,改名留园。留园以精湛的建筑空间艺术著称,园以厅堂、长廊、粉樯、洞门划分空间,组成一个个层次丰富的庭院。
交通:游1、2线,11路可达,旺季免费提供“吴歈兰薰”表演。
开放时间:7:30~17:00
>>>苏州酒店推荐
五 : 中国十大名园
本文中所列各园的排列顺序,按建园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
1、古莲花池(河北保定)
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保定市区裕华西路南侧。地处保定旧城中心,占地面积3.15公顷,池水面积0.79公顷,是中国北方现存最早的一座实景园林。唐上元二年(675)在临漪亭的基础上建立。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投降蒙古的金将张柔,由满城移驻顺天军(金代保州为顺天军节度使驻地),重新修筑城垣,引水入城,疏浚河道,重修莲池。从元至今700余年来,时为别墅,时为书院,时为宾馆,时为行宫。
1921年修复莲池时,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书"古莲花池"四字匾额,至今仍用该名。
莲池园林以池为主体,临漪亭为中心,主要建筑有水东楼、藏书阁、藻咏厅、君子长生馆、响琴榭、高芬轩、寒绿轩及临漪、濯锦、洒然、不如、六幢、观澜等亭,宛虹桥、曲桥和元建白石桥等,构成"湖中有景,景中含诗"的优美画卷,使人领略到古典园林之美。莲池东廊为碑林,有清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御笔碑文7通,北廊壁上嵌有明、清书法家书写或临摹的碑碣88方。
古莲池兼南北园林之美,有"城市蓬莱"、"三湘七泽"、"小西湖"等美誉。1988年,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秀丽的风光跻身于"全国十大名园"之列。
2、网师园(江苏苏州)
网师园是苏州典型的府宅园林,地处旧城东南隅葑门内阔家头巷,后门可达十全街,地方志记载为带城桥阔家头巷11号。现为市内友谊路南侧。全园布局紧凑,建筑精巧,空间尺度比例协调,以精致的造园布局,深蕴的文化内涵,典雅的园林气息,当之无愧地成为江南中小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1963年网师园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网师园始建于南宋,旧为宋代藏书家、官至侍郎的扬州文人史正志的“万卷堂”故址,花园名为“渔隐”,后废。至清乾隆年间,退休的光禄寺少卿宋宗元购之并重建,定园名为“网师园”。网师乃渔夫、渔翁之意,又与“渔隐”同意,含有隐居江湖的意思,网师园便意谓“渔父钓叟之园”,此名既借旧时“渔隐”之意,且与巷名“王四(一说王思,即今阔街头巷)”谐音。园内的山水布置和景点题名蕴含着浓郁的隐逸气息。
网师园现面积约10亩(包括原住宅),其中园林部分占地约8亩余,内花园占地5亩,其中水池447平方米。总面积还不及拙政园的六分之一,但小中见大,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又富于变化,园内有园,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建筑虽多却不见拥塞,山池虽小,却不觉局促。全园清新有韵味,因此被认为是苏州古典园林中以少胜多的典范,陈从周誉为“苏州园林小园极则,在全国园林中亦属上选,是以少胜多的典范”。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评价网师园“地只数亩,而有行回不尽之致;居虽近廛,而有云水相忘之乐。柳子厚所谓‘奥如旷如’者,殆兼得之矣。”
3、拙政园(江苏苏州)
位于苏州市娄门内东北街178号,是江南园林的代表,也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现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地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朝时为大弘(宏)寺。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明代弘治进士、明嘉靖年间御史王献臣仕途失意归隐苏州后将其买下,聘著名画家、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参与设计蓝图,历时16年建成,借用西晋文人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音:yù,<书>卖)蔬,以供朝夕之膳(馈)……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句取园名。暗喻自己把浇园种菜作为自己(拙者)的“政”事。园建成不久,王献臣去世,其子在一夜毫赌中,把整个园子输给徐氏。400多年来,拙政园屡换园主,曾一分为三,园名各异,或为私园,或为官府,或散为民居,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才完璧合一,恢复初名“拙政园”。拙政园全园占地62亩(另三资料分别为:51950平方米、约50000平方米、52000平方米),分为东、中、西和住宅四个部分。住宅是典型的苏州民居,现布置为园林博物馆展厅。
拙政园中现有的建筑,大多是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拙政园成为太平天国忠王府花园时重建,至清末形成东、中、西三个相对独立的小园。
中部是拙政园的主景区,为精华所在。面积约18.5亩。其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有的亭榭则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池水面积占全园面积的3/5(另一资料:1/3)。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总的格局仍保持明代园林浑厚、质朴、疏朗的艺术风格。以荷香喻人品的“远香堂”为中部拙政园主景区的主体建筑,位于水池南岸,隔池与东西两山岛相望,池水清澈广阔,遍植荷花,山岛上林荫匝地,水岸藤萝粉披,两山溪谷间架有小桥,山岛上各建一亭,西为“雪香云蔚亭”,东为“待霜亭”,四季景色因时而异。远香堂之西的“倚玉轩”与其西船舫形的“香洲” (“香洲”名取以香草喻性情高傲之意)遥遥相对,两者与其北面的“荷风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势,都可随势赏荷。倚玉轩之西有一曲水湾深入南部居宅,这里有三间水阁“小沧浪”,它以北面的廊桥“小飞虹”分隔空间,构成一个幽静的水院。
从拙政园中园的建筑物名来看,大都与荷花有关。王献臣之所以要如此大力宣扬荷花,主要是为了表达他孤高不群的清高品格。中部景区还有微观楼、玉兰堂、见山楼等建筑以及精巧的园中之园——枇杷园。
西部原为“补园”,面积约12.5亩,其水面迂回,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因被大加改建,所以乾隆后形成的工巧、造作的艺术的风格占了上风,但水石部分同中部景区仍较接近,而起伏、曲折、凌波而过的水廊、溪涧则是苏州园林造园艺术的佳作。西部主要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三十六鸳鸯馆,是当时园主人宴请宾客和听曲的场所,厅内陈设考究。晴天由室内透过蓝色玻璃窗观看室外景色犹如一片雪景。三十六鸳鸯馆的水池呈曲尺形,其特点为台馆分峙,装饰华丽精美。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西部另一主要建筑“与谁同坐轩”乃为扇亭,扇面两侧实墙上开着两个扇形空窗,一个对着“倒影楼”,另一个对着“三十六鸳鸯馆”,而后面的窗中又正好映入山上的笠亭,而笠亭的顶盖又恰好配成一个完整的扇子。“与谁同坐”取自苏东坡的词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故一见匾额,就会想起苏东坡,并立时顿感到这里可欣赏水中之月,可受清风之爽。西部其它建筑还有留听阁、宜两亭、倒影楼、水廊等。
东部原称“归田园居”,是因为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园东部归侍郎王心一而得名。约31亩,因归园早已荒芜,全部为新建,布局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配以山池亭榭,仍保持疏朗明快的风格,主要建筑有兰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缀云峰等,均为移建。
拙政园的建筑还有澄观楼、浮翠阁、玲珑馆和十八曼陀罗花馆等。
拙政园的布局疏密自然,其特点是以水为主,水面广阔,景色平淡天真、疏朗自然。它以池水为中心,楼阁轩榭建在池的周围,其间有漏窗、回廊相连,园内的山石、古木、绿竹、花卉,构成了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代表了明代园林建筑风格。拙政园形成的湖、池、涧等不同的景区,把风景诗、山水画的意境和自然环境的实境再现于园中,富有诗情画意。淼淼池水以闲适、旷远、雅逸和平静氛围见长,曲岸湾头,来去无尽的流水,蜿蜒曲折、深容藏幽而引人入胜;通过平桥小径为其脉络,长廊逶迤填虚空,岛屿山石映其左右,使貌若松散的园林建筑各具神韵。整个园林建筑仿佛浮于水面,加上木映花承,在不同境界中产生不同的艺术情趣,如夏日蕉廊,冬日梅影雪月,春日繁花丽日,秋日红蓼芦塘,无不四时宜人,创造出处处有情,面面生诗,含蓄曲折,余味无尽,不愧为江南园林的典型代表。
拙政园,这一大观园式的古典豪华园林,以其布局的山岛、竹坞、松岗、曲水之趣,被胜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该园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特殊游览参观点之一、世界文化遗产,迄今为止同时具备这四项桂冠的全国仅拙政园一家。
4、寄畅园(江苏无锡)
寄畅园坐落在无锡市西郊东侧的惠山东麓,惠山横街的锡惠公园内,毗邻惠山寺。此园元朝时曾为僧舍,名“风谷行窝”,明朝时扩建。1952年秦氏后人秦亮工将园献给国家,无锡市人民政府进行整修保护,逐渐恢复古园风貌。寄畅园是中国江南著名的古典园林,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至2000年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锡惠名胜区对在太平天国战争期间毁坏的寄畅园东南部进行了修复,先后修复了凌虚阁、先月榭、卧云堂等建筑,恢复了其全盛时期的园林景观,使整个古园气机贯通,充满雅致。
寄畅园属山麓别墅类型的园林。现在寄畅园的面积为14.85亩,南北长,东西狭。园景布局以山池为中心,巧于因借,混合自然。假山依惠山东麓山势作余脉状。又构曲涧,引“二泉”伏流注其中,潺潺有声,世称“八音涧”,前临曲池“锦汇漪”。而郁盘亭廊、知鱼槛、七星桥、涵碧亭及清御廊等则绕水而构,与假山相映成趣。园内的大树参天,竹影婆娑,苍凉廓落,古朴清幽。以巧妙的借景,高超的叠石,精美的理水,洗练的建筑,在江南园林中别具一格。
总体上说,寄畅园的成功之处在于她“自然的山,精美的水,凝练的园,古拙的树,巧妙的景”。难怪清朝的康熙、乾隆二帝曾多次游历此处,一再题诗,足见其眷爱赏识之情。北京颐和园内的谐趣园,圆明园内的廓然大公(后来也称双鹤斋),均为仿无锡惠山的寄畅园而建。
5、豫园(上海)
豫园位于上海老城厢东北部,北靠福佑路,东临安仁街,西南与老城隍庙、豫园商城相连。它是老城厢仅存的明代园林。园内楼阁参差,山石峥嵘,湖光潋滟,素有“奇秀甲江南”之誉。豫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原系潘氏私园。豫园始建于一五五九年,距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她原是明朝一座私人花园,占地三十余亩.园内有穗堂、大假山、铁狮子、快楼、得月楼、玉玲珑、积玉水廊、听涛阁、涵碧楼、内园静观大厅、古戏台等亭台楼阁以及假山、池塘等四十余处古代建筑,设计精巧、布局细腻,以清幽秀丽、玲珑剔透见长,具有小中见大的特点,体现明清两代南方园林建筑艺术的风格,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一颗明珠。
清末小刀会起义时,曾以园内点春堂为城北指挥部。豫园历经兴废,日趋荒圮。解放后,人民政府对豫园进行了大规模修葺,当年景观大半恢复。全园可分四大景区。豫园内还收藏上百件历代匾额、碑刻,大都为名家手笔。豫园1959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2月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颐和园(北京)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海淀区,距北京城区15千米。是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占地约290公顷。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为中国四大名园(另三座为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拙政园,苏州的留园)之一。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颐和园原是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前身清漪园,是三山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面积290公顷(4400 亩),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乾隆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从海淀到香山这四座园林自成体系,相互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中间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旷地带。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以此为中心把两边的四个园子连成一体,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以筹措海军经费的名义动用3000万两白银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烧毁了许多建筑物。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修复。后来在军阀混战、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1949年之后政府不断拨款修缮,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颐和园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是集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的杰作,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有声有色。
颐和园景区规模宏大,占地面积2.97平方公里(293公顷),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其中水面占四分之三(约220公顷)。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园中有景点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555古建筑,面积70000多平方米,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古树名木 1600 余株。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
园中主要景点大致分为三个区域: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代表的政治活动区,是清朝末期慈禧与光绪从事内政、外交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等庭院为代表的生活区,是慈禧、光绪及后妃居住的地方。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等组成的风景游览区。也可分为万寿前山、昆明湖、后山后湖三部分。以长廊沿线、后山、西区组成的广大区域,是供帝后们澄怀散志、休闲娱乐的苑园游览区。前山以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万寿山南麓的中轴线上,金碧辉煌的佛香阁、排云殿建筑群起自湖岸边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终至山颠的智慧海,重廊复殿,层叠上升,贯穿青琐,气势磅礴。巍峨高耸的佛香阁八面三层,踞山面湖,统领全园。碧波荡漾的昆明湖平铺在万寿山南麓,约占全园面积的3/4。昆明湖中,宏大的十七孔桥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湖中有一座南湖岛,十七孔桥和岸上相连。蜿蜒曲折的西堤犹如一条翠绿的飘带,萦带南北,横绝天汉,堤上六桥,婀娜多姿,形态互异。涵虚堂、藻鉴堂、治镜阁三座岛屿鼎足而立,寓意着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阅看耕织图画柔桑拂面,豳风如画,乾隆皇帝曾在此阅看耕织活画,极具水乡村野情趣。与前湖一水相通的苏州街,酒幌临风,店肆熙攘,仿佛置身于二百多年前的皇家买卖街,谐趣园则曲水复廊,足谐其趣。在昆明湖湖畔岸边,还有著名的石舫,惟妙惟肖的铜牛,赏春观景的知春亭等点景建筑非常好。后山后湖碧水潆回,古松参天,环境清幽。
多年以来,颐和园管理处以“文化建园 ”为宗旨,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大力推进颐和园的保护、管理和研究工作,以借景环境、山形水系、文物古建、植被景观为颐和园的核心保护内容,建立了完整的颐和园保护管理体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颐和园加快了建设和保护的步伐,先后投入巨资恢复了四大部洲、苏州街、景明楼、澹宁堂、耕织图等景区,积极参与周边环境改造,延续颐和园的历史人文环境,恢复了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建设了国内园林系统内最先进的文昌院博物馆。
1998年12月2日,颐和园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优美的自然环境景观,卓越的保护管理工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誉为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
7、个园(江苏扬州)
清代扬州曾有“园林甲天下”之誉,至今还保留着许多优秀的古典园林,其中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最具艺术价值的,要算坐落在古城北隅的“个园”了。1988年个园被国务院授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个园是以竹石取胜的,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连园名中的“个”字,也是取了竹字的半边,应合了庭园里各色竹子,主人的情趣和心智都在里面了.
个园由清代嘉庆年间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的旧址上扩建而成。园虽不大,但处处体现出造园者独具匠心之处,值得一提的是个园的叠石艺术,采用分峰用石的手法,运用不同石料堆叠而成“春、夏、秋、冬”四景。
8、圆明园(北京)
圆明园是圆明、长春、绮春(后更名万春)三园的统称。始建于清代康熙朝后期。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和咸丰等朝的建设和经营,最终建成了由三处相毗连,有百余处风景群所组成的皇家御园。总占地350公顷。水面占四成,土阜、叠山占三成。山水之间广植树木花卉,仿建了全国各地,特别是江南许多名园盛景。并引进了一组欧式建筑,即西洋楼景区。是当时最出色的一座大型皇家园林。乾隆帝称之:“实天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其盛名传至欧洲,被誉为“万园之园”
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旧址是一座约500亩的水景园,雍正三年(1725)扩建为3000余亩,至少有28处重要的建筑群组;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后,将所见名园胜景绘制成图,"移天缩地"仿置园中,在原有范围内,增建12处新景,达到圆明园建筑的全盛期,至乾隆九年(1744),开始致力于两座附园的建筑。
嘉庆年间,圆明三园的总面积达5200余亩,外围总长10公里。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景点合计约160处;有"万园之园"之称。
道光在位时,工程仍不断进行;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联军焚毁(见火烧圆明园);仅存长春园西洋楼的一部分石雕。1988年1月13日被定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9、清晖园(广东佛山顺德)
清晖园,位于广东省顺德区大良镇清晖路,地处市中心,故址原为明末状元黄士俊所建的黄氏花园,现存建筑主要建于清嘉庆年间。园取名“清晖”,意为和煦普照之日光,喻父母之恩德。园林经龙氏数代龙应时、龙廷槐、龙元任、龙景灿、龙渚惠等五代人多次修建,逐渐形成了格局完整而又富有特色的岭南园林。清晖园与佛山梁园、番禺余荫山房(或称余荫山房)、东莞可园并称为广东四大名园,也是岭南园林的代表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晖园全园构筑精巧,布局紧凑。建筑艺术颇高,蔚为壮观,建筑物形式轻巧灵活,雅读朴素,庭园空间主次分明,结构清晰。整个园林以尽显岭南庭院雅致古朴的风格而著称,园中有园,景外有景,步移景换,并且兼备岭南建筑与江南园林的特色。现有的清晖园,集明清文化、岭南古园林建筑、江南园林艺术、珠江三角水乡特色于一体,是一个如诗如画,如梦幻似仙境的迷人胜地。
园内有大量装饰性和欣赏性的陶瓷、灰塑、木雕、玻璃。园内妙联佳句俯仰可拾,名人雅士音韵尚存,艺术精品比比皆是,令人流连忘返。园林艺术处理颇具匠心。园内叠石假山,曲水流觞,曲径回廊,景趣盎然。银杏千秋,百龄龙眼,玉棠春瑞,沙柳飘扬。闲步曲桥喜看金鲤碧波嬉戏;徐行花径,好赏绿树时花扑面。时而庭园内传出袅袅弦歌,听一粤曲,令人心清耳悦,如醉如痴。园内保存的一套清朝乾隆年间评定的“羊城八景”,就是一套目前仅存于世的清代旧羊城八景套色雕刻玻璃珍品,已被初步鉴定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10、绮园(浙江嘉兴海盐)
绮园为中国十大名园之一,位于浙江嘉兴武原镇绮园弄,占地14.8亩。该园原为明代废园,后冯氏在此建园,人称冯家花园。为江南典型私家园林风格。
绮园园主冯缵斋系清代诗人、剧作家黄燮清之次婿,黄家先后拥有拙宜园和砚园,黄燮清将两园作为次女黄秀陪奁。清咸丰年间(1851-1861),两园均遭兵火毁坏,同治六年,冯缵斋集两园山石精粹,并添置一些太湖石,修筑此园,同治十年初具规模。后又续建了亭台楼阁等,增设景点,并将其命名为绮园,意为“妆奁绮丽”。解放后冯缵斋后人将园林献给了国家,1960年10日至1961年10月辟为嘉兴专署工人疗养院。1967年重修,更名为海盐人民公园。1980年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6月复名绮园,1990年列为省重点文保单位。
绮园前为宅院,现存三乐堂等建筑。三乐堂为九开间二层楼,前后皆天井,在砖雕门斗上饰飞椽斗拱、隐堂匾额“竹苞松茂”等。所谓“三乐”,为“仰无愧于天,俯无愧于人,一乐也;父母兄弟俱在,二乐也;聚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此三乐也。”陈从周教授为三乐堂题额。宅后为园林,占地10000平方米,水面约2000平方米,树木遮盖约7000平方米。园内以树木山池为主,古木参天,山、水、竹、木、厅、亭、阁、桥、隧道、飞梁等布局精美,错落有致。水随山转,山因水活,各得其宜。进园为一座四面轩敞的花厅“树百堂”。厅前一湾流水。绕厅围山东流,穿洞至山后大池,厅前池上架有曲桥,与隔水相望的堤岸、假山相映成趣,厅后障以小山,山上怪石嶙峋,厅西北面一奇石“美女照镜”,“镜”者,石颈项处有一圆孔,清晨,孔中光耀四射流光如镜;“美人”者,一喻石之美,二喻游人情绪之美。游人观景如美人照镜。山后池水明澈如镜,池东岸有“醉吟亭”;西北有“临波水榭”,过虹桥沿堤向北,路随山转,古藤匍匐,竹径蹬道,盘旋而上,山顶有“小隐亭”,为全园最高点。
2001年06月25日,绮园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www.61k.com”
本文标题:
中国四大名园-中国四大名园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50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