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电影镜头语言-电影语言:从《花样年华》看王家卫的镜头语言 – 《花样年华》影评 – Mtime时光网

发布时间:2018-01-31 所属栏目:电影镜头语言

一 : 电影语言:从《花样年华》看王家卫的镜头语言 – 《花样年华》影评 – Mtime时光网

花样年华影评 电影语言:从《花样年华》看王家卫的镜头语言 – 《花样年华》影评 – Mtime时光网

属于《花样年华》的掌声已经很多了。先看影评,后看电影,有种很奇怪的感觉,总让人在不经意中想要否定什么,挣脱什么。但是,在看了《花样年华》以后,我不得不承认:尽管大家都说好,我也无法因此就违心地说它不好。

这电影营造的氛围,感觉就象大朵大朵绚丽的鲜花在枯萎以后,芳香依旧弥漫在房间里,让你可以悼念它那曾经拒绝枯萎的激情,连同无奈和感伤。当然,在这里,我并不想说电影的人物和情节。我只是想试着说说,王家卫是怎样用镜头来把握这种氛围的。

一.王家卫的移镜头

在《花样年华》里,王家卫使用了大量的几乎是唯一的一种镜头运动方式:平移。而他的移镜头和其他的很多导演比较起来(比如岩井俊二在《燕尾蝶》“南海姑娘”那段中堪称经典的跟移),王家卫的手法要简单和标准的多——有起幅,有落幅,中间移的过程十分平稳,一点也不花哨,简直就象教科书一样。

花样年华影评 电影语言:从《花样年华》看王家卫的镜头语言 – 《花样年华》影评 – Mtime时光网

他使用移镜头的一个作用,是过场。在两个场景之间平移,或者从黑场平移到新的场景。这种移镜头配合着张曼玉纷繁美丽的旗袍,让人能简单明了的看到场景和时间上的变化。同时,平移的镜头,也给出了一种平稳的节奏:在普通的一成不变的生活里,时间不就是这样静静的流逝着么?

花样年华影评 电影语言:从《花样年华》看王家卫的镜头语言 – 《花样年华》影评 – Mtime时光网

王家卫使用移镜头的另一个作用是渲染情节。在张曼玉和梁朝伟第一次约会喝咖啡的时候,两人说起丈夫的领带和妻子的皮包,这个时候,出现了快速的平移镜头(尽管快,移得依旧很稳)。这种节奏的突然变化,产生了应有的视觉冲击力。使得已经沉浸在慢条斯理的生活氛围中的我们,开始真正感受到这件事情对于他们两个人的压力、惊讶和痛心,但是,这些不愉快的感觉,还不足以毁掉他们的全部生活,至少他们还可以维持相对平静的外表,这也许和他们的性格有关,和当时的年代有关。

花样年华影评 电影语言:从《花样年华》看王家卫的镜头语言 – 《花样年华》影评 – Mtime时光网

花样年华影评 电影语言:从《花样年华》看王家卫的镜头语言 – 《花样年华》影评 – Mtime时光网

《花样年华》中的另一个移镜头,可能大家的印象会和我一样深刻。不错,就是张曼玉和梁朝伟两个人在写小说的时候,镜头在镜子前面来回的平移。因为这是一面三折镜,所以我们可以通过镜头和镜子,从各个角度看到他们两个人若即若离的样子,看着镜子里的世界和镜子外的世界难分难舍的纠缠在一起。这个时候,来来回回的平稳的节奏,渲染的是他们之间既不是友情也不是爱情但是十分暧昧的感情,让我们感觉——亲密中的距离,平静中的喜悦,喜悦中的淡淡的感伤。也许,我们不用说的那么复杂,单是这种崭新的视觉效果,已经有了使用这个镜头的足够理由。

二. 王家卫的全景深

王家卫的镜头不移动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基本上都是定镜头,没有推,也没有拉。这和电影的整个风格是一直的。于是,在这些定镜头里,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全景深的偏爱。因为,电影最美丽的画面,他总是用全景深来表达的。

花样年华影评 电影语言:从《花样年华》看王家卫的镜头语言 – 《花样年华》影评 – Mtime时光网

比如,梁朝伟走进他租的旅馆房间那组镜头。一上来就是旅馆的走廊,从这头到那头,全都轻轻的飘荡着深红色的窗帘,绚丽的地板向远处延伸着。接着,就是梁朝伟脚的特写,进门。我想我们更常见的画面是,镜头跟着一个人走在走廊上,然后,在门口停下,他进门。这是比较常规的处理方法。但是,王家卫的选择是——他给你一个深邃的空间,然后,让你的视野就停留在那个空间的尽头。他是如此的小心翼翼,似乎怕你不知道那只是一个别人的故事,似乎怕你走进去就会打扰了陈年旧事中的人物。

也许,他就是想让我们远远的看着,隔着纱窗去看另一个美丽的世界,那么,当这种美丽枯萎的时候,我们所感觉到的才不会是痛惜,而是一种说不出来的不那么沉重的感伤。只要感伤,就够了。

当然,他的这种全景深是和特写镜头配合着使用的。当他想让你看清一个人脸上的表情和眼神的时候,你不可能会错过。但是,整个电影的调子始终是游离的,梁朝伟的发型和张曼玉的旗袍,无时无刻的不在提醒你,这是昨日黄花,纵然美丽,依旧是一个遥远的童话。

三. 王家卫的光和影

对于光影的把握,一向是王家卫的拿手好戏。早在《东邪西毒》里,就有很多人记住了鸟笼旋转的画面和湖水的波光流影。但是,在《花样年华》里,他对于光影的把握更成熟了,收敛了放肆的灵感和炫耀的企图,完全让光影为人物和情节服务,出现了一种更平稳的美感。

在电影《花样年华》的许多镜头里,我们可以看到,画面的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是黑暗的,只有一个光源照亮了一小块地方,而人物就在这小块的亮处活动,或站,或坐,或者从黑暗中来,又走进黑暗里去。这种对于黑暗的使用,这种对于空间的省略,这种强烈的明暗对比,使得画面出现了一种奇特的性格,让人联想起伦勃朗的版画,他们处理光影的风格几乎是一致的。

当然,画面和镜头终究是有区别的。镜头不可能长长久久的停留在那里,等待你揣测那黑暗掩饰的究竟是什么样的空间。所以,镜头采用那样的光影美学,说到底还是为了营造氛围的需要。除了可以让观众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那一小块光亮的地方之外,黑暗总能滋长一些不安定的情绪,被挤压的感觉,和更深邃的空间感。

花样年华影评 电影语言:从《花样年华》看王家卫的镜头语言 – 《花样年华》影评 – Mtime时光网

当张曼玉和梁朝伟擦肩走过面摊前的石板阶梯,镜头移到路边那盏昏暗的路灯上。整个画面都是黑暗,只有那么一点不清晰的黄光亮着——这个画面停了很长很长时间,长的让每个人都觉得这黑暗在酝酿着什么,然后,突然就下雨了。在黄色的逆光照耀下,雨点显的格外的大,格外的晶莹。这段镜头当然有着导演想表达的隐喻,但这隐喻就是因为光影的加入,才显得那么强烈,打动人心。

在说完了这三点粗浅的理解以后,我仍然要对王家卫表示尊敬。这电影,让我重新开始体会黑场的作用,在这以前,我一直对于那些在自己片子里不断使用淡入淡出企图人造节奏的导演心怀怨恨,总想把他们吊起来痛打一顿,才能勉强释放看片的郁闷。如今看来,我还需要反思。

我更要对王家卫的敏感和多情表示尊敬,如果不是这样,他就不足以把握怀旧的尺度。从电影的结尾来看。他相信:即使割舍了一份感情,它仍然会在心底最温柔的部分顽强的蔓延,只有时间,才能让离别的痛苦渐渐淡去,然而对过去的感伤却始终还在那里。

“www.61k.com。

二 : 漫画分镜电影语言探讨

一、说明

日本漫画中大量使用电影语言来构造分镜是一大创举。(www.61k.com]始自手冢治虫在《新宝岛》中的伟大尝试,推动了漫画在日本的突起,奠定了今天日本漫画不可撼动的地位。以下通过对高桥留美子、岩明均、浦则直树三位漫画作品中的部分分镜浅析,来简单探讨一下电影语言在漫画分镜中的应用。

二、举例

1、高桥留美子《一磅的福音》

一磅的福音漫画 漫画分镜电影语言探讨

一磅的福音漫画 漫画分镜电影语言探讨

一磅的福音漫画 漫画分镜电影语言探讨

一磅的福音漫画 漫画分镜电影语言探讨

图组一、《一磅的福音》第二卷 171-174页

见图组一、《一磅的福音》第二卷171页开始,安杰拉修女在桥上看到耕作锻炼的场景。这部分故事片段,两位主人公分别位于桥上桥下,漫画的分镜精彩的展现了作者镜头调度的功力。

这里,我们可以想象一个作为客观镜头的摄像机存在于场景中。分镜(1)交代了修女的位置。从分镜(2)开始,镜头位于桥下,仰拍交代两者位置关系。分镜(4),镜头拉近,从桥下拍下修女中景。分镜(6),镜头随耕作运动至桥下另一侧,再次仰拍二人,交代两者关系。分镜(7)、(9)依然维持同样的视角,近拍修女。于此同时,分镜(3)(5)以另一个视角近拍耕作。紧随分镜(7)的,(8)从修女视角俯瞰耕作。分镜(10)则跟随(9),镜头运动至修女面前,在穿插了(11)的太阳远景后,于(12)平拍修女落寞的表情。分镜(13)至(16)则以一个角度从特写、全景、中景、过肩镜头描述了耕作的动作。之后的一页,分镜(17)至(21)则是镜头围绕着耕作运动,交代故事。

分镜(7)(9)(10)(12)从修女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到手的动作细节交代,结合画面中的内心独白,恰到好处的交代了修女的心情。

整体上看,这四页的绝大多数分镜都保持了一个角度,从不同的距离交代人物关系,充分实践着电影语言。

2、岩明均《历史之眼》

一磅的福音漫画 漫画分镜电影语言探讨

一磅的福音漫画 漫画分镜电影语言探讨

一磅的福音漫画 漫画分镜电影语言探讨

图组二、《历史之眼》第四卷 143-145页

如图组二,第四卷《历史之眼》,尤米尼斯与桑拉一段对话。

分镜(1)(3)(5)保持着统一的背后视角,(2)(4)(6)则是从桑拉正前方看去。分镜(7)(8)则带有明显的镜头平移效果。分镜(11)(12),分镜(14)(15),分镜(16)(17)都各自维持着一致的视角。这个场景,镜头调度分明清晰,准确交代人物。

分镜(4)(6)(13)(15)(16)通过桑拉的脸部特写、侧脸、表情种种变化,传递着人物感情起伏。

3、浦则直树《Monster》

一磅的福音漫画 漫画分镜电影语言探讨

一磅的福音漫画 漫画分镜电影语言探讨

一磅的福音漫画 漫画分镜电影语言探讨

一磅的福音漫画 漫画分镜电影语言探讨

图组三、《Monster》第十三卷 11-15页

浦则直树绝对是在分镜电影语言运用上的高手,他的漫画作品人物基本不破格,每页平均6-7格。在《Monster》中,浦则喜欢大量使用面部特写。如图组三,舒克与两位警官的对话。

分镜(1)(2),两个俯瞰镜头的全景与近景;分镜(4)(6)(8)(9),从人物侧面由近景到特写再到全景的交替;这两组的分镜中穿插着回忆画面,表现人物内心的挣扎。分镜(10)到(14),先是用两个局部特写,再到全景,再到人物表情细节,最后一个过肩镜头,电影镜头感十足,交代明确。紧接着,分镜(15)交代了(14)中的两个背影。分镜(17)(18),两个相对过肩镜头说明着对话。(16)(19)(21)依然保持着分镜(13)的角度。分镜(23)(25)(27)(29)(31)则统一采用侧面角度,与分镜(24)(28)(30)两位警官角度一致,相当于一个镜头在两组人物一侧交替拍摄人物侧脸,并且,在(31)以一个全景结束。

分镜先后的安排,舒克的特写与两位警官平静陈述间交替出现,绝佳的展现了故事的紧张与离奇。最后的全景仿佛一个定格,“咔”的一下让本段故事戛然而止。巧妙、精彩、恰如其分。而这样的镜头调度,在《Monster》中俯拾皆是。

三、总结

以上三位漫画大师,个人作品中优秀的分镜安排,毫无疑问已将电影语言融入其中。镜头感在浦则直树的漫画中尤其明显的出现,紧紧抓住观众脉搏,准确传递着情绪,使得漫画表达变得丰富立体了起来。

个人认为,电影语言的运用可以作为区分是否为少女漫画的评价标准。大部分的少女漫画,场景交代比较朦胧,喜欢使用破格、跨格式的分格方式,人物位置关系、分镜均表示的不太清晰。总体说来,这个特点广泛存在在大部分少女漫画作家的作品中。

三 : 为什么中国的独立电影的镜头语言都非常沉闷?

[镜头语言]为什么中国的独立电影的镜头语言都非常沉闷?
那些在电影节上获很多奖的低成本独立似乎有个毛病,喜欢枯燥的长镜头,而且还是固定的,我总觉得其实镜头可以更丰富些,让故事更好看,这样也不会损坏电影的艺术价值吧。
下面就看看www.61k.com小编为您搜集整理的参考答案吧。

网友电动饺子[镜头语言]为什么中国的独立电影的镜头语言都非常沉闷?给出的答复:
大谢邀~

第一
如周祚所说成本问题,摇臂轨道灯光每天租用都要钱,甚至剧组的盒饭多吃几天都有困难,所以大多时候能省当省。

第二
你用简单的或者花哨的镜头语言来呈现,对于电影节评委来说,在艺术价值上不能说一点加分都没有,起码少的可怜
这个不对,天生杀人狂就是例子。

第三
通过丰富的镜头语言,不会让故事更好看
这点不同意,镜头的运用虽不会对文本叙述起到根本性的转变,但经过导演摄影谨慎思考过的镜头一定可以为情节进展起到良好作用。

第四
国内影片参加国外电影节,题材大多指向中国民众百姓的生活故事,走伪记录风格,以求获奖。大陆导演也很少有足够的经历去展现别的地区的故事。
而中国传统的 艺术风格 、 人文精神 、 人民生活 中,很少有过快、短、动的风格占上风。无论是山水画、古曲还是书法,是孔孟还是朱熹曾国藩,是军区家属院大妈还是陕北农村老大爷,都讲究一个平和自然,不与天争。
当你想要展现的中国生活包含着以上精神内核,并且还走伪记录风格,也就决定了你的摄影风格。

第五
当然,要是用各种蒙太奇加死亡摇滚拍个“广场舞之大妈传奇也不错"~哈哈


网友太宰琰[镜头语言]为什么中国的独立电影的镜头语言都非常沉闷?给出的答复:
首先普及一个常识。

其实本来没有「长镜头」这个概念,这是作为电影术语翻译到国内时的误会。所谓的3分钟、5分钟、10分钟什么的,单纯划时间门槛的很长的镜头不能算对应到电影专业含义里的「长镜头」。一个机位像十字路口监视器一样摆在大裤衩下面拍一整天,不能叫长镜头。

对电影从业者来说,在国外更通行,在专业上也更严谨的说法是「调度镜头」。
「长镜头」——「调度镜头」,指单个镜头内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重要动作元素产生力量交互关系的镜头。
包含了导演对这一段落各种元素力量强弱甚至前后配比等等的思考。


回归到题目本身,既然题主特地强调了「固定」的难看。那说下原因:

一、导演缺乏灵活调度思维。
二、导演缺乏灵活调度能力。
三、没钱。


先解释一和二。电影段落内部,视觉上勾人的张力可以通过剪辑阶段切的节奏达成,也可以通过单个镜头内动作元素不断交互来达成。
如果导演的镜头设计思维足够强,调度能力也足够强。
只要做到对应段落内有能与叙事相匹配的,有丰富层次的调度,不论是靠剪碎还是靠长时间调度,都一样能吸引观众——即达成题主意指的「好看」。

但最可怕的真的是第三点。

所有的镜头设计,都要有与之匹配的执行手段。执行起来真的是要钱的。真的,是要钱的。都说低成本了,就是真的没钱,真的没钱,真的没钱啊。

调度每复杂一分,成本就成倍往上窜。抢时间,抢成本,钱哗哗地流。
想在某个外景拍复杂的调度镜头,都说低成本了哪有钱搭外景做光。抢天光,多拍几遍,太阳换位置了,天光不对了,光不接了,要再拍,就得明天。再来一天就多一天的钱,哗哗地流。当然啦,有很多就直接不管光接不接了。

为什么中国独立导演拍片多肩扛?因为快,掌机身体好,效率哗哗高。
为什么中国独立导演拍片多固定机位?因为快,布好一块景,反复调度演员的效率比更换器材位置来匹配调度效率高。更关键是万一是搭景,换个机位乱动几下没准景就穿帮了,只能堵着那一个角度拍。
为什么中国独立导演拍片多自然光?他们真的不知道灯光造型对电影视觉多重要吗?不,因为真的有剧组的钱只够请灯光师打出不穿帮自然光的感觉,没钱长时间做格外精致的灯光造型设计。就不说连灯光师都请不起的剧组了。

想起我老师和我们说她有回和侯孝贤聊天,聊到好多人好奇他怎么那么喜欢用固定机位啊,侯导也是老老实实回答:其实主要还是因为当年穷啊,没钱乱动。

包括很多人说为什么中国独立电影喜欢拍当下的现实背景的。其实也有很多导演想拍古装红袖添香的,想拍神经质哥特的,想拍梦幻的甜丝丝软萌的等等叶子飞大了的感觉的。但是这一些执行起来,美术上面的开销真的负担不起啊。

说来说去,还是帮着想想怎么提高中国独立导演扎钱的能力吧。
真的很多导演脑海里设计出很多有意思的镜头的,想拍都想疯了,你相信我,导演想拍出那些个镜头的渴望比你想看到那些个镜头的渴望强烈十万倍。想得整个人都烧焦了,但是真的没钱拍。
别问我为什么知道。


网友叶凯[镜头语言]为什么中国的独立电影的镜头语言都非常沉闷?给出的答复:
套用毛姆的一句话:"有些人之所以无法清晰明白地把想法表达出来,是因为他们从没有刻苦地训练过怎样才能清晰明白地把想法表达出来。"
抛开长镜头理论与美学风格的问题,我觉得大多数国内所谓独立导演之所以选择固定镜头原生态地呈现影片内容,是因为他们不知道除此以外还有更好更有效更便于观众进入和观看的视听语言手法,也志不在此。从根上就断绝了让自己电影更好看的努力(这里的好看并非单指赏心悦目,更泛指使用各种手法使影片的电影感文学感提升)
说到底,还是才华与能力的问题。
美国的那些独立电影,象<水牛66>,贾木许和科恩兄弟,韦斯安德森他们早期的作品,哪部的电影语言不是语不惊人誓不休的?
所以,人家的导演,从独立电影可以做到奥斯卡最佳电影,而咱们这里的独立导演,一辈子也只能固定长镜头玩玩了,如果他自己对自己都没有更高要求的话。


网友电子骑士[镜头语言]为什么中国的独立电影的镜头语言都非常沉闷?给出的答复:
我来说几点看法——

1,国内大学的影视专业中,还是以艺术电影为核心教授学生,很多电影专业的学生一直就被费里尼、伯格曼、德莱叶等所包围。然而这些大师(很多都喜欢用长镜头)恰恰是非常难学的——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你见过几个以李白为师的能成为特别出色的诗人呢?好莱坞电影以前是片场制、师徒制,大多数导演都对摄影机、器材非常熟悉,都有丰富的类型片拍摄经验,就算个人水准有限,成不了大师也不会太差,镜头语言、叙事等都能看得过去。

2,与第1点相关的,国内很多拍独立电影的人过于重视内涵、意义、思想,轻视画面、节奏、叙事技巧,似乎生怕“以辞害意”,觉得独立电影就该粗糙、简单、自由,把不讲究当成了原生态和真实。有些独立电影人骨子里比较高傲,太看重自我表达,鄙视几乎所有商业片、类型化、通俗化的倾向,把不好看当做强化自身独立气质的劲头。

其实国外的很多独立电影拍得很好看,很讲究,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

另:
独立电影中一些问题来源于对艺术电影精神和技巧的消化不良——不少独立电影人排斥以类型片为标志的商业电影技巧——电影院校仍然有浓厚的推崇艺术电影气氛,从对类型片的研究教学也能见一斑——这种生态状况是不少国内独立电影显得有些孤芳自赏的背景——独立电影其实和类型片完全不对立,可以借鉴商业类型片的镜头运用、叙事技巧等。

补充一:
加一个佐证吧,下面是电影学院苏牧老师的拉片单子,大家可以看看又多少部商业类型片,又占多大比重——我绝不是说苏牧老师这个有问题,作为单个老师,他这样列单子完全OK!我只是说这可能就是前面说的(很多朋友在评论中不同意的)以艺术电影为核心的思路。
苏牧的电影微博的微博

补充二:
请看这条微博:新浪微博注册,其中是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研究生试题。下面的评论中有人提到“我今天刚拿到去年底最后一期《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作为学院的官方刊物,电影专业核心期刊。我扫了眼2013的总目录,70%的文章在讨论国产电影,20%在研究产业,技术与文化,10%在探究经典电影。对于今年的国外影片只有一篇涉及《逃离德黑兰》,而对当今国际影坛的研究为零,其格局,视野可见一斑。”


网友fai andy[镜头语言]为什么中国的独立电影的镜头语言都非常沉闷?给出的答复:
这个问题。。。说实在话想把镜头设计得跌宕起伏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镜头长度是一个很难把握的度,长镜头多了会变的很平很枯燥,短镜头多了会让人很烦躁很难静下心来欣赏。

一般新人,对剪辑上没有形成剪辑的感觉。当然长镜头更好处理,短镜头要求节奏感比较强。当有一定剪辑经验之后,反而会觉得短镜头更好控制,而忽略了长镜头的使用,使得镜头的表现力不够,不够深邃,流于浮夸的表面。我很讨厌陆川的南京南京,前半段镜头剪的很乱又不稳,为表现战斗激烈各种快切,乱跳轴。看了大概40分钟我就忍着吐离开了剧场。

就我熟悉的动画方面来说。看学生短片的时候,就会发现大家长镜头非常多,虽然想表现的东西都表现到了,但是给人一种很憋,好像读一句很长有没有标点的句子。而再对比职业导演的作品,会觉得镜头节奏非常好,长短动静快慢相结合,很舒畅的感觉,这主要也是一种剪辑品位。

曾经押井守导演和金敏导演曾关于长镜头有一个对话。当时押井守的新作《空中杀手》镜头数在400个左右。而今敏的新作《红辣椒》镜头数在2000个左右。

今敏导演就说,他认为长镜头实际上是非常难控制的一种镜头,处理不好就会让观众产生非常差的感受。押井守导演在一部剧场版中只用了不到500个镜头是一件非常让人吃惊的事,同时也对押井守的演出手法感到敬佩。

而押井守说,因为他的作品有很大一部分内容要通过背景演出来展示。如果镜头过短,就会使观众忽略掉背景演出的情报量。因为在必须取舍的情况下观众必然首先注目于角色而忽略背景。因为背景中也含有大量的情报,并有太多的内容需要让观众思考,所以欲短而不可得,就牺牲了一部分镜头节奏感。今敏导演那样能将镜头控制在1000到2000个左右是比较理想的。如果不是今敏这样大师级导演想做到对镜头节奏合理和充分表现影片内涵两部分的的统筹是很困难的。

以在下愚见,新手导演在拍摄之前很难对影片进行很细致的统筹。在长镜头的设计上没有大师们那种对画面调度和画面分配设计上的足够精致,所以往往形成了镜头很长却没有与之相应的情报量和思考空间需要,导致长镜头变的很冗长。而进阶的导演则会在剪辑上陷入情报量足够却没有在合适的地方安排合适的镜头长度的失败剪辑。

总之,在镜头感和画面信息只见做取舍,需要在拍摄之前就对影片镜头做好统筹。很多时候新人使用长镜头是因为剪辑的时候才发现镜头素材不足,需要切断的地方没有足够的镜头素材来做连接。又不能再回头重新拍摄了,所以不得不用长镜头。这种被动导致一些不合理的长镜头频繁出现。这完全是经验问题,必须靠积累。神山健治在拍攻壳1的时候镜头节奏也一塌糊涂。到后来则越来越好,这就是练出来的功夫。

很多时候没必要上纲上线到什么主义学谁反谁。镜头不满意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对现实中各种问题,包括自己的才华不足妥协的结果。

长镜头同样可以很精巧不冗长。比如《俄罗斯方舟》,94分钟长镜头依然会让人觉得精彩十足。


网友张榆枫[镜头语言]为什么中国的独立电影的镜头语言都非常沉闷?给出的答复:
第一次在知乎谢邀。

出门在外来的迟了,还能说的不多,大家说的比较全了。像成本问题就很关键。

我说一个关于镜头语言沉闷的看法吧。

诚如@蘇穎 所言,但除了节奏较慢和纪实美学对于生活常态的反映外,沉闷的镜头语言还有一些作用。

我们知道,镜头语言是导演对于电影的“讲述”。其在对电影表述的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现实主义流派的导演对于镜头语言的运用是非常有节制的。这还体现在其他方面,比如对于色彩的运用,也是尽量不用色彩去影响观众。

因为他们要做的是,「把镜头隐藏起来的艺术」。

其实独立电影本不一定要用沉闷的镜头语言,例如《巴顿?芬克》,把镜头语言用的出神入化。表现主义的电影镜头大多丰富。

可是就像@电动饺子 说的,由于中国的独立电影题材大多趋向现实主义,那么自然不可避免的要用到沉闷的镜头。长镜头就是非常好的例子。

其实枯燥的镜头并不枯燥,它也是一种运用镜头的艺术。


网友张劳动[镜头语言]为什么中国的独立电影的镜头语言都非常沉闷?给出的答复:
长镜头也好.蒙太奇也罢。不过是表现影像的手段而已。我不认为用哪种手段就是毛病.你说出这个观点本身就有语病。你可以觉得喜欢看或者不喜欢看。如此而已。


网友蘇穎[镜头语言]为什么中国的独立电影的镜头语言都非常沉闷?给出的答复:
贊樓上周老師與餃子的回答,再補充我想到的兩點哈。

1.基本上現在拍獨立導演大都是第六代導演,這群人有個共同點,他們都受新浪潮,意大利新現實主義等流派影響較深。你會發現,以上兩個流派的電影都是比較“沉悶”,節奏不那麼快。並且他們中很多一群人是從拍紀錄片起家的,紀實美學對他們的影響很大,所以他們更喜歡用長鏡頭來調度場面,去表現一個環境,渲染氛圍。(這裡只說“沉悶”的一類,當然還有很多反例)

2.回歸生活常態。剛才也說了,第六代導演喜歡紀實,所以他們更關心一些普通人的生存狀態。一個普通人內心的想法可以聲色犬馬,波瀾壯闊。但是回到生活本身,還是無聊庸常。就好像今天我們談夢想談的跟打了雞血似的,明天還是得回歸到現實,有些人繼續努力拼搏,有些人繼續碌碌無為。這是絕大多數人的狀態。獨立電影回歸了這一狀態。所以說很多人不願意去看,或者說看不下去,因為裏面和你自己生活中一些東西重合了,而很多人看電影是為了逃避生活本身。


网友喵无智[镜头语言]为什么中国的独立电影的镜头语言都非常沉闷?给出的答复:
回答的都很全了,补充一点。由于现在的主流商业电影的做法,延展到广告.mv等等,大家习惯了快节奏,只要镜头闪的够快(当然不仅仅是快,节奏快了也很考验导演功底),似乎就可以取悦观众,导致大家对慢的东西很没有耐性。这也是滥用蒙太奇造成的,咱们的孩子从小接受这种东西其实后果很可怕。
看话剧的人越来越少了,看文艺片的人也不多,纪录片根本就上不了院线在国内。
我认为这不光是电影的问题,在这个连长微博都没有耐心读完,纸质书都用来当装饰品的时代,你指望大家踏踏实实的去欣赏一部青年导演低成本的文艺片?


网友蒙面大侠[镜头语言]为什么中国的独立电影的镜头语言都非常沉闷?给出的答复:
个人认为是这么几点:
1,历史问题导致的意识偏差。由于压抑的太久,中国人,尤其是中国艺术家们要么容易固执,要么容易极端异化,而后者便会多以“艺术”之名来追求对于传统的“反叛”。再加上国内的文化断层,导致了主要观影群体缺乏作为个体的判断能力,极容易被所谓权威来主导自己的价值取向,从未为很多浑水摸鱼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制造了赀壤环境。这是大环境,是问题的本质。
2,中国的电影教育导致的对于电影的认识偏差。虽然说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认识,但是电影作为一种公共艺术和公共娱乐形式来讲,当人们需要买票观影的时候,电影就已经注定不是一个个人行为了,所以电影就需要满足一个群体的基本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讲,电影是一门用视听语言来讲故事的艺术,所以电影中的一切都应该以讲故事为核心,并且评价一个故事讲的如何应该是以观影人群的认同度来判断。然而国内电影教育同样存在着两个极端化的方向:a,电影是艺术,排斥“商业电影”;b,电影是娱乐产业,唯利是图。前者多参加各种电影节,如果拿到了比较高的奖项便能够迅速获得国内没有自行判断能力的观众们的认可。后者则粗制滥造,持续扰乱市场……
3,个别追求”艺术电影“的电影人基础太差。就像是中国的其他文化领域一样,电影人也有很多浑水摸鱼,以”艺术“之名来掩饰自身能力不足的家伙,上面说了,电影是一门故事艺术,只有把故事讲的精彩才叫高手,如果把一个故事讲的别人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并且乏味至极,这本身就说明导演不会讲故事,并不代表他的观念先锋或者艺术造诣高,因为这些都应该是建立在把故事讲好的基础之上来加分的。当然也有人提到成本问题,说一些有难度的镜头需要资金支持。那我只能说是他掌握的方式太过单一了,而且对于要讲的故事和要表达的情绪恐怕自己都没有清楚的认识到。
4,还有个问题就是,这些影片为什么总能获奖?这是属于世界电影历史遗留问题。此类”艺术电影“获得的奖项基本都是欧洲和国内的,因为早年欧洲想要复兴电影业,与美国对抗,从而一些其他文化领域的大师们提出了”艺术电影“的概念,说白了就是把美国多年总结下来的电影经验全部推翻、颠覆、排斥,然后摸索其它的形式。但是经过时间的洗礼,现在已经基本回归了电影的本质,可是却遗留下了”艺术电影“的一些观念继续影响着很多电影人和电影节文化。所以就会出现很多沉闷的电影获奖这种现象,当然这也是对于敢于探索的电影的一种鼓励,只是也存在很对浑水摸鱼的人。
5,最后一点就是政治因素。不可否认,讲述中国残酷一面的电影往往更容易获奖。这和讲述中国领导英姿飒爽的主旋律更容易拿金鸡百花是一个道理。

个人观点,望指教


网友Amene Amakawa[镜头语言]为什么中国的独立电影的镜头语言都非常沉闷?给出的答复:
嗯?? 觀望了幾天,於是還是決定來補充一些內容。

長鏡頭,如果我沒有理解錯,應該是指 Sequence shot,sequence原本是法語,是“ 序列,一連串 ”的意思,後來在英語的電影名詞中就是指片段的意思,那顧名思義,長鏡頭,sequence shot,就是 一連串片段的 鏡頭。

========經 @痴人说梦 提醒 Mise en scène 中文翻译常用是场面调度 =====

長鏡頭的使用很考究,是電影當中僅剩下,最難的拍攝手段,相當考驗 攝影導演(DOP),導演,以及演員的演技。

題主這個問題也涉及幾個方面,一是固定機位的長鏡頭,二是多些其他角度,三就是多角度拍攝延伸出來的問題,剪輯;我會交互著這些方面來補充答案。

自從電影有剪輯的概念開始,很多電影就會開始用剪輯來彌補演技以及攝像上的小瑕疵,而當法國新浪潮興起使用sequence shot的時候,其實是對好萊塢的反叛,其中有這兩點,反對過剩的剪輯,以及反對膚淺的演技。那在這種前提下,沒有剪輯,沒有特殊的相機角度,觀眾的注意力就會放在,sequence shot中的演技上。演技出色,畫面裡面的內容就要很到位,才能抓住觀眾的眼球,讓人感覺到故事的真實性,而 真實性 是法國新浪潮討論的重點,回歸生活,用生活中的故事去感動人,就算不是真實的事情,也要得追求真實感。

其他答案也涉及到了一個詞:逼真。
於是我要介紹,在討論sequence shot 中如何逼真的時候,經常用的一個名詞:Mise en scène

“ When applied to the cinema, mise-en-scènerefers to everything that appears before the camera and its arrangement— composition, set, prop, actors,The “mise-en-scène”, along with the cinematography and editing of a film, influence the verisimilitude of a film in the eyes of its viewers costumes, sounds, and lighting. ”
( Bordwell, David; Thompson, Kristin (2003). Film Art: An Introduction, 7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ISBN 0-07-248455-1.
Connell, Joanne. “Film tourism – Evolution, progress and prospects.” Tourism Management (October 2012), 33 (5), pg. 1007-1029)

我簡單翻譯一下,Mise en scène 的意思就是一切出現在攝像機前面的物體都是安排好的,目的是達到畫面夠逼真。而多數 sequence shot,必須要做到 mise en scène 才能有感染力,這也是為什麼 sequence shot 很考驗導演,演員,攝影,美術,音效,等各個方面。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Week End》IMDB Link: Week End (1967),其中有一個很長的 sequence dolly shot(軌道長鏡頭?)來表達塞車很煩人,很吵,很長。確實看了那段我也很煩,然而就是因為我煩了,這段塞車片段才達到它的目的。

但是sequence shot 不是那麼好用的,因為本身就是一段片段,片段本身就有一定的戲劇張力,所以,這段片段放在電影中哪個部分就很講究了,如果用不好,就會沈悶;用好了,就會製造了一定的戲劇性。
好的例子:Michael Haneke 的 Amour (2012)裡面也出現了一段老爺爺抓鴿子的,一個固定鏡頭的sequence shot;畫面內容,演技和空間的配合,加上觀眾的視角,等一切,都安排好的情況下,我們的注意力才會跟著畫面內容走,不會覺得悶。
現在還有更好的例子 《birdman》,一鏡到底。目的就是用第一視角來展示以及渲染主角的歇斯底里。
那如果這個時候出現了多角度的拍攝和剪輯,反而會把人的注意力從 感受畫面的內容 中抽出來,強調了這是一部電影,於是故事真實性的感染力以及其後勁兒就不足了。
同時我也同意上面 张小磊 的意見,現在的大多觀眾被快速多樣的好萊塢式剪輯洗腦了,而這種有影響力的節奏感是暫時的,真正的 “故事更好看” 以及 “藝術性” ,不是單單的 “鏡頭更豐富” 就能做到的。

至於為什麼國內獨立電影的長鏡頭很悶,我覺得是還沒把握好,不管是mise en scène, 還是 sequence shot 用的時機以及方式。
所以其實,我覺得國內的獨立電影其實是在尋找於其他國家電影視覺語言上不同的表達方式。
如果中國獨立電影還是學習法國新浪潮的話,那就不是中國的獨立電影,頂多是個法國新浪潮的模仿者。中國的獨立電影人,估計是在中國的文化中尋找表達,而中國的文化屬於慢熱型的,所以我覺得他們也是在試驗這種緩慢的,一個固定鏡頭的,sequence shot,能有什麼樣的視覺效果和影響力;給點時間慢慢探索吧。

呼?? 抱歉,我又長篇大論了??
希望不要被吐槽我在抖書包什麼的。

最後還是那句:個人經歷,僅供參考。


================ 2015 年更新 =================

1. 發現自己嚴重偏題還能得到大家的厚愛感到非常感動。
2. 其實鏡頭很多是用錢堆起來的,沒有錢,只能限制一部分發揮。
3. 我新感受到的,會繼續更新。


网友李富贵[镜头语言]为什么中国的独立电影的镜头语言都非常沉闷?给出的答复:
这就是应试作文的节奏。打比赛就是这样比较吃香,所以非得这样拍,俩人坐着吃饭,现场音特别清晰,嚼黄瓜吧唧吧唧,冷不丁丢出一句话,那边扒饭吧唧吧唧,等半天回一句。说实话,有钱了就不一定这样拍了。李玉当年拍红颜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子,后来搭上范冰冰后观音山二次曝光就变成个人超长mv电影散文了,大逆光手摇镜头加特效可丰富了,结果其实不如以前的好。

其实很不认同这种千篇一律毫无创造性的氛围(并非不认同这种叙事方式),但是,么办法啊。


网友宋雯婷[镜头语言]为什么中国的独立电影的镜头语言都非常沉闷?给出的答复:
那些说中国独立电影作者没有创造性,不认同这种叙事方式的同学们,能不能麻烦你们先了解了解人家为什么千辛万苦拍一部片子还要坚持采用这种“不受待见”的叙事方式好吗?拼死拼活生了个孩子,你怎么不会努力让他达到最好的状态呢?

主观感受对于电影而已诚然是没有错的,但是理性的看待一个现象并且反思自己作为电影观众的职责和任务,难道不也是电影发展的必须么。
====================================================================
这真是个好问题——真实地反映了当下中国电影观众的平均水平和电影工作者工作的困境。

我觉得对于这个问题排名第一的答案@周祚的回答有些”操之过急“了,事实上这个问题反映的东西并没有那么简单。倒是@蘇穎的回答我相对更加赞同。

来看题目。

那些在电影节上获很多奖的低成本独立似乎有个毛病,喜欢枯燥的长镜头,而且还是固定的,我总觉得其实镜头可以更更丰富些,让故事更好看,这样也不会损坏电影的艺术价值吧。

题主这番话,表达了这样五个观点。
1.许多独立电影喜欢用长镜头等纪实性强的镜头语言;
2,长镜头很枯燥;
3,固定镜头更加强了这种枯燥;
4,丰富的镜头语言会让电影更好看;
5,为了让电影更好看,我们"应该"或者说”需要“采用更丰富的镜头语言。

我来尝试分析一下。

我们是个缺乏影像记录的民族。一方面是视觉理解有问题;另一方面,这个记忆产品本身对于个人、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远没有被理解,也就是说”我们现在不尊重记忆。"当下许多年轻导演多面临的困难也正在于此。我们想做的并不是赏心悦目,不是让观众在一个半小时 快乐之后就完了这样一个很简单的工作。其实,我们理想里面想要弥补或者想要承担的是记忆部分的工作,而这一部分工作是不受大众欢迎的。
题主说的”不好看,“用贾樟柯的话应答就是,”我们整个民族对视觉的认识和理解的确非常需要进行提高和改进。比如说,直到今天我们认为一些电影视觉非常精彩(比如说《英雄》),所谓的视觉效果不是内容而是那个视觉效果本身,从一个真实视觉理解上,我们说它可能是品味非常低的视觉作品。

简单点说,就是目前整个中国电影市场的主要受众的视觉认识还主要处于传统、甜腻、通俗和具体的画面上。

说句不好听的话,中国人是没有视觉生活的。

视觉生活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包括你能看到什么(对于你而言”什么叫做美“),另外一方面在于你有没有进行视觉活动(你如何去”发现美“)。

扯一点“纪实美学”的东西来帮助理解:

早在电影诞生之初,就已出现了以卢米埃尔为代表的主张纪实的逼真性来描绘整个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火车进站》《工厂大门》《婴儿的午餐》等记录性质的影片乃是电影的开山之作。从而可以想见,摄影对客观事物进行记录的内在能力赋予了其纪实的本性;因此实从一开始就成为摄影与社会的通道,由这条通道,人类用自身的形象形成了对社会的看法,并影响人们的行为,解释我们的社会,纠正过去,昭示未来。所以纪实摄影的镜头从一开始就指向社会的人,关于人的一切都是胶片感光的对象。


纪实性美学强调电影的照相本性和纪录功能,它的特点是以忠实的、客观的态度摄录生活,保持生活客体的完整性,力求逼真地再现生活的本来面貌,揭示生活本身的多义性,发掘生活自身蕴含的诗情和哲理。五、六十年代纪实美学在中国开始盛行,蒙太奇美学受到贬抑,长镜头理论被推崇,现代题材影片在整个影坛占据相当比重。


很多电影在叙事策略上尊重生活事件自身的完整性,用一种平视和倾听的方式来纪录人物的情态和谈话。电影中保持有一种现场感,同时保持一种间离意识,挖掘过去与现在相呼应的深度,努力表现生活本质的真实。曾经一度风行的摄影影象的本体论和克拉考尔物质现实复原的理论成为我们理论观念的主导,认为电影的本性就是客观现实的真实再现,是照像式的物质现实的还原,电影的纪实性功能地位被一群电影作者极度重视起来。


题主口中的“那些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独立电影‘基本上就是这样的思路。记录真实,从真实中挖掘哲思与禅意。

综上所述:
1,枯燥与否跟作品的表达方式本身有一定关系,但是认识和化解这种”枯燥“的关键更多的在于观影者的水准;
2,电影是否好看跟由作品决定,由观影者解读;
3,合适的镜头语言才会让电影好看,否则再丰富的电影语言也不过是”虚张声势“、”矫揉造作“。
4,我不认同“成本限制了独立电影的镜头语言”甚至说“成本造成了独立电影的镜头语言枯燥”这种说法,任何一部电影开拍之初都会有成本预算,“成本”如果没有损伤“质量”,那么“成本”就不需要过多讨论。


补充陈伟文采访娄烨时的一个对话:


一部好的作品,如果不首先从其本身的艺术特点出发讨论其艺术价值,那么我觉得这是对那群兢兢业业的电影工作者审美的侮辱,这样功利的想法,尊重了市场,但轻视了艺术本身也暴露了自己。

以上。


网友章漱凡[镜头语言]为什么中国的独立电影的镜头语言都非常沉闷?给出的答复:
谢邀。
看到很多很精彩的回答了,就从电影史角度说一下自己的看法吧。
其实这个问题有一点伪命题的感觉:并不是只有中国独立片才会有沉闷长镜头这样的电影出现;甚至并不只有独立片才有这样状况出现。随便举一个前两天刚看的片子:Nuits blanches sur la jetée,整部片子的镜头就对准了两个男女站在码头上对话,镜头语言不能更沉闷了——但这是一部法国片,而且在洛迦诺拿过提名。

所以其实,在题主提的这个问题背后,是一个历史悠久得多、讨论复杂得多的问题:
巴赞派与爱森斯坦派的对立。即长镜头美学和蒙太奇美学的对立。
熟悉世界电影史的同学们都知道,虽然电影美学流派繁多,可是归纳下来,100多年的电影史中基本就是这两派在打架(当然,其他维度的对立也有,比如叙事和反叙事)。他们衍生、交错出了诸如新浪潮美学(戈达尔、特吕弗)、新好莱坞美学(奥逊·威尔斯)、中国电影学院派(第五代)、德国新电影(法斯宾德、文德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等等这些流派。而在种类繁多的流派中,又产生了各个电影美学观念中独特的佼佼者,例如欧洲圣三位一体:伯格曼、费里尼、塔可夫斯基等等……所有这些流派的创作者,在选择自己的创作方式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就会面临如何结合长镜头美学和蒙太奇美学的问题。而在选择和杂糅的过程中,就锻炼出了各种流派的大师。也因此在电影评论界产生了不同的审美角度。

所以其实,判断一部电影究竟是否优秀,并不完全关于它使用的是哪一种美学。一部长镜头电影完全也可以拍得好不沉闷,例如有人提到的《俄罗斯方舟》,以及侯孝贤的一些电影,例如《海上花》;或许沉闷但是很有味道,例如蔡明亮的一些电影。而一部剪辑纷繁复杂的电影也可以拍得及其令人看不下去,例子就不举了,电影院里很多。所以题主问的这个问题,是一个电影作者不同美学趣味的问题,以及普通观众对不同形式作品的关注度问题。

最后再讲一讲,巴赞派和爱森斯坦派其实早在电影诞生之初就埋下了种子;长镜头和蒙太奇就好像一颗双生树的两条枝干,缠绕着茁壮成长。卢米埃尔兄弟在大咖啡馆张开第一张“银幕”,逐渐发现摄影机能够移动;梅里爱的机器卡壳然后让马车在胶片中变成灵车……英国自然主义画家发现摄影机和其中画面移动的魅力;鲍特开始火车大劫案……

愿长镜头与蒙太奇均永远不朽,为我们创造出更多符合不同观众口味的电影。


网友九夜茴[镜头语言]为什么中国的独立电影的镜头语言都非常沉闷?给出的答复:
始终觉得中国的独立电影走进了一个误区,似乎只有肮脏、灰暗、绝望、边缘才是他们要表现的。而这个认知面对这样一个复杂中国太局限了。于是他们内部割裂了自己与这个社会的联系,始终不在痛处,不在痒处,不屑自娱,又他乐不起,独立电影丧失了精神和美感。


网友西嶋君[镜头语言]为什么中国的独立电影的镜头语言都非常沉闷?给出的答复:
我来说个特例吧!我知道几个在中国独立电影圈子混着的人,上大学的时候都以自己是这个圈子的人为自豪,他们鄙视前后景深变焦镜头(特指单反)、特效大于内容本身、微电影的概念等一系列现在比较流行的观念及拍摄手法。崇尚巴赞的长镜头表达方式,他们注重的是作品的思想性,叙事成为一种衬托。是不是听起来很像法国新浪潮戈达尔他们的行为?没错!人家自个儿就是这么认为的!
在我看来他们是大!作!逼!
电影观念不同,没必要摆高姿态鄙视这个那个的。他们不用更丰富的电影语言来叙事可能是认准了国外电影节评选标准中的思想大于内容。亦或者像我认识的这群人一样,对如何运用丰富的镜头语言来叙事根本不熟!把导演的思想和价值观为整个电影的中心思想(这里面很多误导人的价值观,所以导演的素质很重要!)只看准了电影的纪实性和表现性,不正视电影的商业性。
另外,沉闷不是他们的通病,可以说是你永远不懂独立电影人的伤悲,就如同白天不懂夜的黑。沉闷可能跟他们所要表达的主题有关。他们拍出来就是让一些专业人士看的,每个镜头的衔接都是有可解读性的,长镜头不仅能流畅剧情,也能让导演YY更大的空间。比如:一个不爱学习的小孩儿逃学,在构思剧本的时候,见识浅的我会赋予这个故事的戏剧性,所以用镜头来推动叙事,电影嘛~而放置于独立电影中就会挖掘人物的复杂性,最终归于人性、制度、社会等深刻问题上,比较著名的是「黑暗中的舞者」三个小时镜头摇得想吐,即使是主人公梦幻的镜头拍得也很平实,其目的不是为了体现剧中人物或者剧情的凄苦,而是影射这一类的人的生活状态,另外就是塑造导演的风格。
国内的各大独立电影影展给了更多青年导演平台,他们的镜头语言不仅是为了叙事,还要表达导演的思想的连贯。所以挺难的,毕竟我们不只需要一种视角来看电影。
打哈欠
去睡觉。。。


网友SydneyCarton[镜头语言]为什么中国的独立电影的镜头语言都非常沉闷?给出的答复:
完全不赞同排名第一的答案。

其实答案很简单:

对少部分人来说,这是风格;对大部分所谓独立电影人而言,就是水平和天分有限又想装。

再补充一句:绝大部分玩长镜头的所谓独立电影,根本就不懂长镜头怎么玩,至于这样反应了什么什么xx美学,呵呵,你当我是文艺小女生么?技术拙劣到发指,你,还,有,资,格,跟,我,在,这,谈,美,学???

表现思想?首先你得真的有。


网友蒙面大侠[镜头语言]为什么中国的独立电影的镜头语言都非常沉闷?给出的答复:
先讲个小故事。

我有位挚友现在就读悉尼大学的声学专业。这是比较非主流的专业,属于design science。这学期他修了一门课叫“好莱坞的声效设计”,他乐于跟我分享各种新知识新技术,因为我本身对电影也很有兴趣,就从他那里了解了很多电影声音设计相关的东西。

比如说电影的声音设计都是建立在audiovisual contract效应之上的,这个概念就是人在同时看到画面听到声音时会默认将二者建立联系,不管实际上声音和画面是否在科学上相符合。所以观众在电影里听到的所有声音都是人为设计出来的,有些并不是真实存在,而仅仅是服务于电影的表达方式。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动作片武打片里面的出拳声、打击声和枪声等。而这些最初被设计出来的声效形成了一套系统沿袭下来,有很多很早就创造出来的声效至今仍被广泛运用到各类电影中,比如说有一种尖叫声叫Wilhelm scream,大家可以自行google相关视频剪辑,很有意思。

再讲个小故事。

之前去墨尔本旅游恰逢ACMI里面举办的一个好莱坞服装展,里面展出了很多影片里面的原始或仿制戏服。旁边是电子屏播放服装设计师和导演的设计理念。里面马丁?思科西斯就说"you can feel the transformation when you put on the costume, the costume is the character",但是服装设计面临一个困境就是,它必须要殚精竭虑地让观众不去发现服装上的设计感和人造感。如果不是看了这场展览,作为一个影迷,我可能永远不会了解服装设计上的诸多理论和理念,以及服装本身对于电影的重要性。

讲完两个小故事,可能得回到什么是电影本身这个话题。我本身觉得艺术创造没有边界也不应该有限制,但是中国的电影产业有很多怪现状。因为缺乏成熟的技术和产业,所以中国的独立电影或者艺术片反而有些讨巧的意味。讲这两个故事就是说明,作为创作者,电影里面每一种元素都是值得穷其一生钻研的东西,拍一部好看的类型片需要讲究的东西可就太多了。我那位朋友甚至开玩笑说,拍类型片多难啊,拍独立电影就简单多了,你啥都不用学,直接拍就行了。

一般而言,你会觉得精通“术”才能通往“道”,毕加索也是觉得现实的、具象的绘画工艺无法满足自己内心的表达欲望才会开拓抽象的画风。但是中国的独立导演们还有编导专业的学生们确实压根也学不了什么先进的电影表达方式和拍摄技术,只能走这条路,不能不说是反其道而行之。


网友ke liu[镜头语言]为什么中国的独立电影的镜头语言都非常沉闷?给出的答复:
俩字:装B。其实真正有风格的、国际公认的优秀中国电影的表现手法都是很丰富的,比如活着、霸王别姬,还有不朽的阳灿。那些装B的人都是用装来掩饰自己的没有底气,用装大尾巴狼来吓唬人


网友我没有名字[镜头语言]为什么中国的独立电影的镜头语言都非常沉闷?给出的答复:
沉闷点就说人家装逼,真不知道这种心态是怎么形成的。
电影本就不是只为了“好看”一个目的,况且独立电影本来就应该是风格化的产物,没风格谁看独立电影啊,图个好看看商业片去,非得盯着这片本就贫瘠的土地骂骂咧咧。
为什么镜头语言沉闷?最大原因是没钱,然后是作者不在乎。
不在乎观众的作者本来就不多,多一个也为世界增添点趣味不是。
况且我挺喜欢沉闷的片子,有留白空间,容我细细思考,我不喜欢目不暇接的剧情,和繁复的语言。
对于我来说,中国的独立电影作者是挺笨的,不会讨人喜欢,但笨得挺可爱的。
你硬要说装逼也没办法,这种看不懂,不喜欢的就给人家乱套帽子的人见惯了,除了电影,在别的领域,他们也多半看不起蒙德里安,估计也觉得人家是装逼,并表示自己用画图工具就能轻松超越。这样的人,累不累啊。
而且我想不明白,他们到底看得是哪些片子,能如此愤怒?别跟我整蔡明亮。

最后一句,独立电影已经很艰难了。

本文标题:电影镜头语言-电影语言:从《花样年华》看王家卫的镜头语言 – 《花样年华》影评 – Mtime时光网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49823.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