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模仿游戏theimitationgame
二 : 模仿角色游戏:袋鼠妈妈
目标:
1、通过游戏模仿怀孕时的妈妈,发展幼儿跳的动作;
2、喜欢参与游戏,能与同伴轮换玩具玩游戏;
准备:4 个不同颜色的大布口袋(里面装着沙子)、平衡木、
过程:
1、准备活动:动物模仿动作
2、游戏:《袋鼠妈妈》玩法:幼儿分成人数相同的四队,每一队排头的幼儿系上大口袋当袋鼠妈妈,走过平衡木,跳到呼拉圈里,再跳回来把口袋交给下一名幼儿;规则:当袋鼠妈妈必须要跳着完成游戏;没跳的幼儿要重新开始。
3、分散活动:提供大口袋,指导幼儿带着大口袋模仿袋鼠妈妈的动作,扮演角色进行袋鼠妈妈跳跳跳的游戏。
三 : 微信游戏体验:模仿LINE的游戏模式
腾讯在昨晚低调上线了第一款移动平台的游戏《天天连萌》的Android测试版本,用户在腾讯的应用宝内可以下载这款游戏。
《天天连萌》是一款常见的连连看类消除游戏,用户打开游戏时可以选择接入自己的微信关系链或是QQ关系链。实际上,有这款游戏本身并没有太多新意,而其整个架构也和LINE此前推出的三消类休闲游戏没多大区别,包含了几个重点:
社交化:整个游戏都是建立在微信或是QQ好友关系上的,用户能够利用卡片的方式在朋友圈或对话中邀请好友加入游戏,可以查看彼此之间的积分排名,互相赠送道具,也能够将游戏成就在这些平台上进行分享。除此以外,和LINE一样,腾讯也在游戏里设计了每玩一次消耗一个红心的设置,鼓励用户通过邀请好友等方式获得红心。
碎片化:《天天连萌》采用了和LINE POP等相同的60秒时间模式,让玩家在短时间内能够完成一局游戏。不仅方便用户在碎片时间内进行游戏,同时加速了玩家的紧迫感。
轻度:这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以“萌”作为整体设计风格,而是整个游戏的操作十分简单。
付费道具系统:用户每达到一定等级都会解锁新的道具,除了免费奖励外,用户能够利用游戏内的的金币购买这些游戏。如果金币不够,腾讯也提供了人民币购买金币的方式,不过目前的支付渠道只有银行卡快捷支付、Q点、QQ卡、财付通和手机充值卡。看来腾讯是铁了心的在移动端上找回失去的尊严。
而其他即将到来的游戏也是那些最常见的类型:赛车、音乐点击、消除、跑酷、棋牌。说实话,我倒不赞同因为选择这些游戏类型就说明腾讯缺乏创新,因为这种大众类的休闲游戏确实是试水阶段最合适的游戏。不过,在《天天连萌》中对LINE游戏机制的模仿倒是完全可以说明这一点,就连LINE上离线情况下无法进行游戏的模式也照搬无误,看来依靠“拿来主义”照搬现成的成功模式还是腾讯最擅长的手段。
不过腾讯也做了些不同的尝试——至少根据目前的消息,微信5.0中并没有“微信游戏”的架构,看来当前情况下他们还是希望通过市场反应再决定如何将其设计到微信当中。另外,打开5次游戏,崩溃3次,也是我在LINE中不曾遇到的。
四 : 【知影】《模仿游戏》——编的一手好剧
电影《模仿游戏》虽然入围了2015年奥斯卡金像奖的多个奖项,然而最终仅仅成功摘得了“最佳改编剧本”一项桂冠。[www.61k.com]今天我们就来捋一捋,凭什么《模仿游戏》可以问鼎“最佳改编剧本”,以及,它为什么没能带走更多的小金人。
“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英文原文为“AcademyAwardforbestAdaptedScreenplay”。咬文嚼字地看,“adapted”可以作“使XXOO适合于OOXX”解释,而“screenplay”则基本只有“电影剧本”一个主要意思。两个单词连起来呢,我的体育老师告诉我这个词组应该有着“使原来的剧本更适用于电影这种表达方式”这样的意思,所以“改编剧本”的翻译,可以算是非常中肯的了。
按照这条思路往下看,我们就挨个来数数,《模仿游戏》都开了哪些脑洞。
《模仿游戏》改编自安德鲁·霍奇斯的传记作品《阿兰·图灵传》,文学原著和电影作品都是围绕英国科学家阿兰·图灵的一生展开。虽然实际上大部分人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对于旁人来说都是冗长、琐碎且平淡的小事,但原著由于文字载体的极大延展性,哪怕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仅仅按照时间顺序陈列图灵43年人生中的主要事件,也同样可能给读者以娓娓道来的舒缓体验乃至人生如斯的历史厚重感。
然而在电影这种表达方式里,影像和声音的刺激远比文字来得具体和直接。一个是依靠联想和推理能力,主观获取人类通用表意符号背后的指代;另一个是直接通过感官接受视觉和听觉信息,作为观众和读者的人们,主观注意力的集中程度自然是不在一个量级上。所以,电影想要扬长避短,就必须调动起观众的感官,让人沉醉其间增强他们的代入感,让观众产生共情,最终让电影“好看”。
在《模仿游戏》里编剧格拉汉姆·摩尔使用的方式是:设置悬疑,制造冲突。
生活在20世纪上半页的阿兰·图灵,他的人生虽然仅有短短的42年,却依旧不乏波澜壮阔的篇章。第二次世界大战、机械工业革命、以及他谜一样的猝然离世。从闹一个大新闻的角度来说,图灵一生中最好的三次上头条的机会,大概就是“破译恩尼格码”、“计算机理论之父”、以及“男同性恋”这三个关键词了。
电影这种表达方式由于自身特点以及受众观影习惯等多方面的原因,在表现科学理论方面到目前为止还是比较缺乏有效的正面直接表达方式,所以无论是之前的优秀案例《美丽心灵》,还是同期的作品《万物理论》,都将重点放在了人物的感情生活方面。《模仿游戏》则很是机智地选取了“破译恩尼格码”作为主要的故事情节,同时狡猾地将故事内核改为了图灵与克里斯托弗的一场阴差阳错的爱情。
”打败纳粹的英雄“、”拯救数以千万计生命的英雄“、”争分夺秒的谍报工作“,从吸引眼球的角度来说,乍一看作者似乎抓到了一手好牌,然而真正翻开图灵在布莱切利园的这六年,却发现原来根本没有那些跌宕起伏的戏码。
历史上最早尝试破译恩尼格码并取得初步成效的是波兰人,后来由于国土沦陷,波兰人把破译的技术,以及恩尼格码的原型机给到了同处反德战线的英国。所以说,关于如何破译恩尼格码这个难题,其实早在图灵去往布莱切利之前,在方法论上就已经有了答案,历史上图灵的主要贡献,并不是发现了如何破译恩尼格码的方法,而是在波兰人方法的基础上,发明了如何完全破译恩尼格码的机器。
虽然事实上这项成就也足够伟大,但对于电影来说,如果要忠于历史的再现这一段时光,那么最后呈现在银幕上的大部分画面就会成了图灵和他的团队成员们不停的围绕Bombe机器进行加工改良,最后机器终于成功运转的故事。相信没有多少观众愿意花两个小时去观摩各种设计图纸和线路接头,学习机械知识和电路模型。
对于电影本身来说重点就在于如果不仅是二战最后的胜负问题,连”怎么破译恩尼格码“这个难题也在影片一开始有了答案,那观众就很难产生共情和紧张的代入感情绪了。所以必须设置悬念,让图灵带领这观众慢慢去发现恩尼格码的破解方法,让最终成功的喜悦与激动在前期一次次的失败中发酵和酝酿。
主线任务已经确定,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分阶段的设置一些小的关卡冲突,让观众沉浸于一步一步解锁任务的快感里,不要想起自己是其实有历史过来人的“上帝视角”。
作为一份战争期间的谍报工作,图灵面对的最大压力其实应该来自于时间,片子在一开始就通过斯图尔特告诉过图灵和观众,每分每秒都有人在死亡,中间也不时穿插德军在战场上志得意满的黑白画面。但是,图灵本身所处的庄园始终是一个相对安逸的场所,每天骑车上班,还可以没事喝点小酒,搞个野餐,这样的画面实在太过违和,所以必须让图灵不那么舒服,为此,作者开始把手伸向了原本相安无事按部就班工作的角色们。
首先作为来自时间压力具象化的人物,被选作反派的是泰温公爵,不,丹尼斯顿指挥官。从二人第一次见面开始,丹尼斯顿就流露出了军人的傲慢和片面,并且屡次直接表达了对图灵的不满,甚至于后来在克里斯托弗第一次运行无果的情况下试图赶走图灵,拆毁克里斯托弗。将其定义为片中的反派人物并不为过。
与人斗,总是其乐无穷的。作者为了将图灵塑造成为一个不被周遭所理解的孤独的天才,更是将图灵的性格进行了大幅修改,由原本一个幽默风趣、恃才傲物、强势而又乐观的人,变成了一个木讷自我、不善交际的怪咖。
这样做的好处一方面在于让图灵与原本事实上从始至终非常友好的同事关系经历一个从被误解到被认同的转折过程,增加故事的曲折性;另一方面图灵解决与同事冲突的方式在于女主角克拉克的介入,让身为女性的她与图灵走得更近,也为后来关于图灵同性恋身份的故事打下伏笔。
面试翻转,书信首相,同事关系的低开高走,完工的机器从第一次运行的失败,到最后通牒截止前灵光一现峰回路转,以及成功破译之后为了大局的隐忍。占据全片一半多时间的主线故事讲到这个份上也称得上跌宕起伏了。然而,为了让图灵的世俗成就与感情秘密产生联系,还需要除此之外的两条暗线。
全片一开始的时间线,并不在二战时期,而是1951年的曼彻斯特,观众通过一名警察的视角第一次看到了这个举止怪异的科学家。产生了全片第一个疑问:”阿兰·图灵是谁?是苏维埃的间谍?还是英格兰的英雄科学家?“观众同这位虚构的警官一起,去了解图灵,叩问图灵,试图去揭开他极力隐藏的,到底是丑陋的秘密,还是纯粹的理想?
问题的答案与故事的意义,都写在了第三条时间线里。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图灵的少年时代,对一个叫克里斯托弗的男孩萌生了一种超越友谊的情愫,却最终败给命运的捉弄,还未来得及一诉衷肠,便早早天人永隔。克里斯托弗成了困扰图灵一生的咒语,是他给了他第一把进入了密码学的殿堂的钥匙,他却不得不穷极一生之力在另一个世界苦苦追寻他的身影。
原来这个单词才是解开图灵一生之谜的提示,要了解一个人,不仅要听他说了些什么,也更要看看他都做了些什么,而最重要的,是要去了解他为什么要做这些。三条线索螺旋交错,图灵的生活与事业就这么完成了互为表里的构建。
至此,一明两暗三条线索,大大小小数十个悬念和冲突,细节处理也基本到位,最终的观影体验可谓行云流水。接下来的问题是,这么精致好看的影片,为什么才这一个奖项呢?
最大的原因,用曹禺先生自己评价《雷雨》的话来说就是:“这太像一出戏了。”
首先,为了制造冲突和悬念的需要,对剧中大部分人物的性格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而这之中首当其冲的就是阿兰·图灵,片中的这个角色,有着太多《生活大爆炸》里“谢耳朵”的影子。这样的性格作为喜剧电视连续剧可以有很多笑点用来吸引观众,然而作为一篇基调严肃的传记类电影来说,第一主角抽离生活太远,太过标签化,对于影片和演员本身来说都是很不合适的。
如果男主角的改动是为了制造冲突和悬念,那女主角的改动就主要是为了解决冲突和悬念。其实影片在前期塑造克拉克这个角色是比较成功的,无论是“笔试”的情节抑或是父母关于同一群男性一起工作“不体面”的忧虑,都折射出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知识分子的歧视。历史上真正的克拉克,也曾经在休·亚力克山大之后担任第八小组的组长,然而同样的职位却被支付了截然不同的薪水,克拉克自己认为这与她的性别有着直接关系。
可惜,影片为了让图灵在休的泡妞过程中获取最终破译密码的灵感,克拉克在面对社会关于女性婚姻方面压力的时候,迅速选择了屈服,进而变成了一个醉心于向同性炫耀自己婚讯的普通妇女,前半部分那个独立自主的现代女性形象迅速崩坏。
全片这些人物和剧情冲突都非常紧凑,但却也真的经不起推敲。比如丹尼斯顿指挥官为什么要处处和图灵作对?二者并不存在根本的利益冲突,解雇图灵更是对密码破译工作完全没有帮助。二战时期的英国,已经凭借机械化生产引领的工业革命建立起了一个日不落帝国,为什么无论是高级军事指挥官,还是全国顶尖的科技人才,都要如此短视地对图灵的机械产生反感呢?
那条作者意志的狐狸尾巴,终于还是在主题思想上露了出来。关于图灵,他的同性恋身份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客观上来说,一个人的性取向根本不应该对历史关于他的评价产生任何影响。也就是说,我们不应该片面地去强调同性恋与一个人失败的联系,然而也同样不应该狡猾地去夸大同性恋对于一个人成功的作用。
影片虚构了一场浪漫而青涩的爱情,更通过将破译恩尼格码的机器篡改成克里斯托弗这个名字,把图灵取得的一切成就,都归源头于此。甚至为了博取观众的共情,在片中出现了图灵接受“化学阉割”以后行动受到严重影响的情节,历史上荷尔蒙药物对于图灵的主要影响在于使他的双乳开始发育,这主要也是让他羞于出门而已,乐观的图灵甚至还以自己为对象,关于“激素类药物对人体的影响”这个课题写下了好几篇论文。
全片最大的违和矛盾来自于图灵之死的直接原因,历史上图灵是由于和自己的男友发生了一些冲突,后来由于警察介入才让自己的同性恋身份曝光。因为传记类电影过程可以做修改,但结局却是尽人皆知,影片中图灵身份败露的方式则是“嫖男妓”。
“我的心永远是属于你的,可是我也有自己的欲望啊~我和他真的只有肉体关系而已,那只是一种发泄,我只爱你一个人,真的,你要相信我~”就算卷福能说出这种话,我想无论是华生还是克里斯托弗,多半还是不会信的吧?
所以呢,一句话总结,《模仿游戏》是一部精致而好看的电影,却不是一件经得起反复琢磨的艺术品。
这样的精彩动作电影,等十年也值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好事多磨,感谢那些时间里的喜怒哀乐,电影爱好者一枚。
本文标题:模仿游戏-模仿游戏theimitationgame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