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作家王蒙简介-元代书画家王蒙简介

发布时间:2018-01-24 所属栏目:王朔语录

一 : 元代书画家王蒙简介

王蒙(1308-1385)元画家。字叔明,号香光居士,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外祖父赵孟頫、外祖母管道昇、舅父赵雍、表弟赵彦徵都是元代闻名画家。王蒙的山水画受到赵孟頫的直接影响,后来进而师法王维、董源、巨然等人,综合出新风格。

。www.61k.com)

元末官理问,弃官后隐居临平(今浙江余杭临平镇)黄鹤山,自号黄鹤山樵。明初王蒙出任泰安(今属山东)知州,因胡维庸案牵累,死于狱中。

王蒙能诗文,工书法。尤擅画山水,得外祖赵孟頫法,以董源、巨然为宗而自成面目。写景稠密,布局多重山复水,善用解索皴和渴墨苔点,表现林峦郁茂苍莽的气氛。山水之外,兼能人物。所作对明、清山水画影响甚大,仅次于黄公望,后人将其与黄公望、吴镇、倪瓒合称为“元四家”。

董其昌曾在他的作品中题词;"贵爵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传世的代表作《青卞隐居图》、《春山读书图》,上海博物馆藏;《葛稚川移居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秋山草堂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青卞隐居图》,1366年作,纸本,水墨,纵141厘米、横42.2厘米,董其昌誉为天下第一。该画层峦叠嶂,自下而上充满整个画面,用笔随意,用色典雅,林木山石的局部感觉极佳,整体效果则显得零碎,山峰造形也稍嫌奇异,适合近看而不适合远观。

 
王蒙创造的“水晕墨章”,丰硕了民族绘画的表现技法。他的独特风格,表现在“元气磅礴”、用笔纯熟、“纵横离奇,莫辨端倪”。《画史绘要》中说:“王蒙山水师巨然,甚得用墨法”。而恽南田更说他“远宗摩诘(王维)”。常用皴法,有解索皴和牛毛皴两种,其特征,一是好用蜷曲如蚯蚓的皴笔,以用笔揿变和“繁”著称;另一是用“淡墨钩石骨,纯以焦墨皴擦,使石中绝无余地,再加以破点,望之郁然深秀”。

二 : 王德明[作家]:王德明[作家]-简介

王德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副主编,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王德明_王德明[作家] -简单介绍

王德明[作家]:王德明[作家]-简介_王德明
王德明摄影作品

王德明,男,1959年出生于昆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副主编,副编审,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文学创作和摄影创作。文学作品有小说,散文,散文诗,诗等数十万字发表。摄影不求发表,只供自己和朋友们一道欣赏。

三 : 王朔[作家]:王朔[作家]-简介,王朔[作家]-人物经历

王朔,中国著名作家,编剧。1978年开始创作,先后发表了《玩的就是心跳》、《看上去很美》、《动物凶猛》、《无知者无畏》等中、长篇小说。出版有《王朔文集》《王朔自选集》等,他那种反派的表演也是让人深入人心。他的早期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都是以自己部队“大杂院”的成长经历为素材,后来的小说则形成特有风格,对白通俗化又充满活力,叙述语言则戏谑、反讽为主,对权威话语和知识分子的精英立场都有嘲讽,后进入影视业,电视剧《海马歌舞厅》和《编辑部的故事》都获成功。2007年,王朔以500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2007第二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6位,引发广泛关注。

王朔语录_王朔[作家] -简单介绍

王朔[作家]:王朔[作家]-简介,王朔[作家]-人物经历_王朔语录
王朔王朔(1958—)原名王岩。1958年,出生于辽宁省岫岩县,至今,王朔也不愿讲他是北京人。相反,“我是东北人”这句话他却说得理直气壮,虽然他出生后不久,便随著父母来到北京郊区的1个部队大院落户。
1976年中学毕业后,曾先后在海军北海舰队服役、在北京医药公司工作。
1978年开始创作。先后发表了《空中小姐》、《浮出海面》、《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玩主》、《千万别把我当人》、《橡皮人》、《玩的就是心跳》、《我是你父亲》、《看上去很美》等中、长篇小说,广受读者欢迎。出版有四卷本的《王朔文集》(华艺出版社1992年初版)和《王朔自选集》等,曾引起轰动,一时“洛阳纸贵”。他的早期作品都是以自己部队“大杂院”的成长经历为素材,写过一些言情、侦探类的小说。后来的小说则形成特有风格,写一群文化痞子,以游戏、颓废为精神特征,对白通俗化又充满活力,叙述语言则戏谑、反讽为主,对权威话语和知识分子的精英立场都有嘲讽。
他的人物的“我是痞子我怕谁”和他自己“我是码字的”的宣言一样,成为一部分青年人的精神象征。后进入影视业,由他策划的电视连续剧《渴望》和《编辑部的故事》都获成功。由他的小说改编成的电影电视剧也都很受欢迎,有明显的商业炒作。
他的作品虽风靡一时,但评论界却分歧很大,以至在八九十年代之交的中国文坛影坛出现了引人注目的“王朔现象”。

身体发育时适逢三年自然灾害,受教育时赶上文化大革命,所谓全面营养不良.身无一技之长,只粗粗认得三五千字,正是那种志大才疏之辈,理当庸碌一生,做他人脚下之石;也是命不该绝,社会变革,偏安也难,为谋今后立世于一锥之地,故沉潭泛起,舞文弄墨.

(www.61k.com]王朔语录_王朔[作家] -人物经历

少年

王朔[作家]:王朔[作家]-简介,王朔[作家]-人物经历_王朔语录
王朔王朔,1958年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祖籍辽宁岫岩。出生后不久,便随著父母来到北京郊区的1个部队大院落户,大院里有各地的人,唯独没有北京人。王朔的理解是,可能那时北京人参加革命的少。自我封闭的大院生活,使作为小毛孩子的王朔不知城里还有居民,以为那里除了商场就是公园。
王朔成长在1个动乱的年代,而北京更是那个动乱年代的动乱中心,王朔的成长经历事实上也是与大的时代背景相符的。他儿时常常卷入打架斗殴,甚至不止一次地被抓进公安局。“四五运动”后,由于他人诬陷,被关押了3个月。
上中学后,王朔搬进了城,朝阳门的城根下,他和北京的语言发生了直接的交流。在此之前,他对北京文化几乎没什么认识,北京的语言对他来讲是陌生的。由此可见,今天王朔的语言,跟“老北京”是没有渊源关系的,那是和北京的语言交流后形成的1种独具个性的语言,只能算新北京文化中的一支。“调侃”,成为王朔语言的最大特色。而调侃本身则是1种不硬也不软的语言形式。这种语言形式与其说王朔是把它当成了工具,还不如说王朔把它当成了武器,作为1个普通的人,小时候所面临的不是被尊重而是时时被侵犯。街头的流氓,严肃的老师,专横的父母都可以形成侵犯。你无力回击这种侵犯,但你也一定要采取1种自我保护措施。王朔选择了调侃,这样既能化解对方造成的侮辱,又有保护自身尊严的功能。王朔成为人们眼中的披著文化外衣的“痞子流氓”。1种本能的反抗,和小孩调皮捣蛋差不多的把戏,却惹得大人们生气了。
1976年毕业于北京四十四中学,后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北海舰队任卫生员。

参军

王朔[作家]:王朔[作家]-简介,王朔[作家]-人物经历_王朔语录
冯小刚和王朔1976年夏天他从北京市第四十四中学毕业(但事实上在高中时并没怎么上过课),既而参加解放军海军,年底在山东即墨新兵训练,兵种为操舵兵。
他回忆说“吃的最大的苦是在新兵连。”新兵训练3个月后,因偶然的机会,王朔被送到青岛,入部队医院学习卫生员技术,学习半年后,作为卫生员上一条海军消磁船工作。文革结束后,高考恢复,部队里士兵也可以报考军校,王朔自述“当时考上的都让人羡慕,觉得那是人尖儿,没考上那叫丢人。王朔再一次被甩出来了。”1978年海军整编,王朔改到1个部队仓库当卫生员,在仓库工作时王朔写了他的第一篇小说《等待》——发表在《解放军文艺》第11期上。1980年他在解放军文艺社工作了几个月,之后从部队复员入北京医药公司工作。1983年从医药公司辞职,尝试经商,但并不太成功。1984年夏天王朔认识了即将从北京舞蹈学院毕业的沈旭佳。

写作

王朔[作家]:王朔[作家]-简介,王朔[作家]-人物经历_王朔语录
王朔1976年夏,王朔高中毕业后到山东参军,在部队中是1个普通的"操舵兵"、卫生员甚至帮厨。
1978年在大学恢复招生之际,王朔兴起了报考文科的欲望,开始练习写作文,期间偶然将习作投往《解放军文艺》,居然中选,这便是他的处女作,短篇小说《等待》。《等待》是一篇时代印迹很浓并且颇为稚拙的小说,文笔还很学生腔。然而在1978年刚刚粉碎四人帮的当时,它无疑是清新可喜的,一投中的也显示了王朔的创作潜力。

此后王朔又写过几篇部队题材的作品,但反响均不大。其间他曾经试图经商,不但没赚到什么钱,倒是体验了许多被骗的心情。这一段致力赚钱的经历,后来被记录在《橡皮人》(曾被改编为电影《大喘气》)等作品中。经商不成,无所事事之中他又开始进行创作。商人的视角使他知道什么东西适于出售,于是他挑选了在普通人眼中颇具神秘色彩的"空中小姐"为自己的描写对象,果然,在《当代》上一投而中。其自谓:“身体发育时适逢三年自然灾害,受教育时赶上文化大革命,所谓全面营养不良。身无一技之长,只粗粗认得三五千字,正是那种志大才疏之辈,理当庸碌一生,做他人脚下之石;也是命不该绝,社会变革,偏安也难,为谋今后立世于一锥之地,故沉潭泛起,舞文弄墨。”
1980年退伍回京,进入北京医药公司药品批发商店任业务员,1983年辞职靠写作为生。
1978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短篇小说《等待》发表于当年《解放军文艺》文学杂志第11期)。
1984年初,处女作中篇小说《空中小姐》发表在《当代》后,迄今已创作22个中篇小说、3个长篇小说,大约一百六十万字,并创作了数十集电视剧。
1997年1月赴美。1997年7月回国,从事自由写作。
90年代成为以飞扬跋扈的文字横行文坛的痞子作家,一声我是流氓我怕谁,直如当头棒喝,劈手撕下所谓崇高的面纱,接下来几乎全部的媒体都参与到这场轰轰烈烈的论战中去,加上〈渴望〉〈编辑部的故事〉〈爱你没商量〉〈过把瘾〉等等电视剧改编的成功,王朔火遍了大江南北。随着出书频率降低,王朔开始有些沉寂,〈看上去很美〉〈美人赠我蒙汗药〉似乎显得有些江郎才尽,真正重新引起媒体关注的,是他的一本拍砖杂文集〈无知者无畏〉,里面把金庸琼瑶并列成“4大俗”,从而引起一场大规模的金王论战,与以往不同,网络的参与使这场论战迅速升级和白热化,而无知者无畏,也跟当年“玩的就是心跳”“过把瘾就死”等王朔名言一样,成为年度热门话语。
2007年出版新书《我的千岁寒》,收入了六篇文字。语言较以前有了新的突破,尤其是开篇《我的千岁寒》,文字简洁,富有诗意,还被赋予了时态。最后一篇《唯物论史纲》谈的是宇宙和物质,有些常识性错误。据出版人路金波介绍,《我的千岁寒》实际上是王朔五部作品的合集,其中包括《我的千岁寒》、北京话版《金刚经》、《唯物论史纲》、《宫里的日子》以及剧本《梦想照进现实》的小说版。全书共13万字左右,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王朔在为全书做的序《我是谁》中,自称偏爱本来写给张元的《我的千岁寒》,并强调“这部作品让汉语有了时态”。《我的千岁寒》取材于《六祖坛经》,历经三版,王朔称,这部作品“全是文字的精华,要说美文这叫美文,这可是给高级知识分子看的”。
2010年,与冯小刚合作参与电影《非诚勿扰2》剧本的创作,这距离王朔和冯小刚联手编剧的《一声叹息》已经过去了10年,《非2》首映冯小刚称与王朔合作是深水炸弹,王朔典型的京式幽默在续集中的发挥,不仅台词金句频出,更有令人绝对想不到的情节设置。
2013年,与冯小刚合作参与电影《私人订制》的编剧创作,这是继《非诚勿扰》之后与冯小刚导演的又一次合作。据了解,影片已于2013年12月19日上映。

王朔语录_王朔[作家] -个人生活

王朔[作家]:王朔[作家]-简介,王朔[作家]-人物经历_王朔语录
王朔王朔的妈妈是一名医生,爸爸为军委训练总监部(后改编制为总参军训部)的军官教员,虽非是书香门第,但家境小康,他的家庭,正是北京典型的市民家庭(这种出身对于他以后在作品轻车熟路地描写北京市井生活有极大裨益)。王朔幼时所住的是1个军区大院儿,孩子们每天所做的不过是分伙打仗1类的事情,但那个自由的时期给王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以后的中篇小说《动物凶猛》(曾改编为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写的就是那时的感受。王朔少年时就读于韶山中学,在学校并非1个顽劣的学生,甚至曾经怀着"匹夫有责"的信念参与了1976年的"四五"事件,在其中虽然算不上威武不屈的英雄人物,但也曾为此被关押了3个月时间。
王朔的女儿王咪于2013年9月在北京与画家朱新建之子成婚。王朔好友冯小刚担任证婚人,并与赵宝刚、陈丹青、刘震云等代表娘家人上台讲话,黄觉夫妻等人参加。王朔未现身,陈丹青帮其解释不舍得女儿出嫁:“我知道今天王朔为什么不来,他扛不住,他没有勇气站在这儿。”
王朔2007年曾写了本《致女儿书》,里面他对女儿的不少忠告广为流传:“你必须只有内心丰富,才能摆脱这些生活表面的相似。煲汤比写诗重要,自己的手艺比男人重要……”王朔还曾对女儿说:“我不要你成功,只要你快乐。”

王朔语录_王朔[作家] -骂人档案

骂金庸
骂张艺谋
骂余秋雨和赵忠祥
骂“80”后

王朔语录_王朔[作家] -“侯耀文去世与我无关”

王朔[作家]:王朔[作家]-简介,王朔[作家]-人物经历_王朔语录
侯耀文的突然离世把1个局外人也搅了进来,不久前刚刚爆料说谢东是侯宝林私生子的王朔,一下子成了焦点。不少媒体随后询问王朔对此事的感想,还有很多网友认为此事和王朔的爆料有关。在侯耀文去世后没多久,王朔的手机上就收到了来自多个媒体的记者采访短信。王朔在自己的博客里公布了部分给他发来短信的媒体名单和记者电话以及短信内容。

据悉,被公布电话的记者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粉丝骚扰。《华商报》的记者从早上起接到很多短信和电话,《重庆时报》的记者也是接到很多电话,一上来就是问为何骚扰王朔,接着是一串国骂。

对于此事,王朔昨日说了自己的几个观点。第一,他认为所有把此事和自己联系在一起的媒体都是诽谤,他说只在1种情况下,自己需要负责任,即自己所公布的消息是假的。否则难道每个心肌梗塞的人都是被气死的吗?第二,王朔认为名人隐私和大众隐私不一样,名人隐私是可以被公开的。第三,在谢东是侯宝林儿子一事上,当时的情况是两害相权取其轻,谢东处于危急时刻。“如果下回还有这样的事,我还是会这么做。”王朔说道。尽管与侯耀文并不认识,但王朔说,别人家出了这样的事情,自己当然也很难过。不是因为他们是名人,即使是普通的人家,自己一样会难过。

王朔语录_王朔[作家] -“我敢道歉就是境界高”

做客《可凡倾听》评点身边名人。

王朔[作家]:王朔[作家]-简介,王朔[作家]-人物经历_王朔语录
王朔前日,王朔现身上海,为他的新书《我的千岁寒》卖力吆喝,并在此间隙录制了访谈节目《可凡倾听》,对于每小时10万元“天价”采访费的说法,王朔表示确有此事,今后还会考虑“有偿式采访”:“这钱挣来我一分不留,都捐出去,钱我1个人捐,我哪有钱,我只能从你们这挣完钱捐给别人。”

批评杨澜完全是误会
有人说,王朔爱“骂人”,跟他属狗有关系,他却对爱“骂人”一事不以为然,“我这叫批评与自我批评,我最多语带讥讽,稍微刻薄点,但什么时候血口喷人过?”王朔表示,他那个不叫骂,“咱是知识分子,有文化的,用批评。批评别人当然很痛快了,但是你没瞧我也自我批评。只见别人批评人,有几个自我批评的?批错了又有几个道歉的?这点我还真有优越感,就是比你们境界高,说错了就道歉。”
王朔自称有1个原则,“熟人不批评”,但是张艺谋、杨澜等熟人都挨过他“批评”。对此,他表示:“那些都是旁边人听走说的,是私下谈话。比如说张艺谋那事是2个流浪记者创了一刊物,他们把正常的东西变成1个负面标题,写出来耸人听闻,为了增加销售量。像这次杨澜也是,这完全都是误会,误会完我就道歉,大家脸皮都挺薄的。”这事完后,他没有跟杨澜见过面,“当时发短信聊了半天,我说我跟你道歉,消除影响,我觉得向女的认错没事,我尽跟女的认错。”

梁左之死对我打击大
2000年,王朔有一段时间颇为迷茫,甚至有点崩溃,他表示:“人的崩溃就是你突然发现你赖以生存的社会,以及你追求的目的通通没有价值,因此我老实地说,人生确实没有意义。”
王朔直言,他对周围的人很看重,“人生活最重要的就是周围的人,远远的闲言碎语跟我没关系,我甚至都听不见。你跟朋友要做到最好,其实也不用太复杂,诚实一点就行了。”当年,梁左去世对他打击特别大,王朔说:“其实过去我也有朋友去世,但没有这么近的,他死完,我哥死,我爸死,都连着,两礼拜死1个人,还有几个朋友,这一下造成严重的危机感。很多年轻人都会觉得生活是永恒的,遥遥无期的,可他那一下,你顿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向,就看到生活尽头了,死亡即在跟前,下礼拜不知道是谁,在那以后造成了很大的心理恐慌。”

冯小刚与我决裂不为钱
冯小刚与王朔的合作从《编辑的部故事》开始。至于在《甲方乙方》后两人决裂,圈内人士透露两人矛盾爆发全为了钱,对于经济上的纠纷,王朔极力否认,他表示两人真正分道扬镳的原因是:“在一起做,他比较重视票房,我不太重视,我比较蔑视大众,因为我觉得大众是面目不清的,所以大家个人追求不一样。”
王朔直言,后来冯小刚的电影他都不怎么看,“我觉得,了解电影你就得在世界范围内了解,中国最好那可不是世界第一,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是最好,你的东西不会好。老实地说,冯小刚的很多电影语言不是很完善,他要赶拍,出品量要大,当然会有优点和缺点,都很突出。你要说真的一部一部拍电影,那你必须像姜文这个态度,姜文从1991年开始拍戏,到现在多少年了,十多年他也就3部戏,那才能保证质量,一年一部绝对保证不了质量,你是天才也不行。”
王朔坦言,自己没有看过《夜宴》,却被《无极》感动,“陈凯歌的戏,我不喜欢那个《和你在一起》,我认为那是做作,而《无极》我还真觉得好,因为我觉得很多人都不好意思讲真善美,他就好意思讲了。”

易中天的腔调还不错
王朔[作家]:王朔[作家]-简介,王朔[作家]-人物经历_王朔语录
王朔从来不看他从前的作品,“包括根据我的作品改编的电影,我也基本不看。我好多新的要写呢,我看老的干吗?我没那么自恋。”
称“民间知识分子”的王朔,对于大众文化现象有着自己的看法。“郭德纲我觉得挺好的,易中天油腔滑调也挺好玩的,毕竟百家讲坛是1个通俗大众文化的传播地方。我当然更喜欢的是阎崇年。于丹呢,有百分之二十我不喜欢,百分之八十我喜欢,因为她夸夸其谈,犯了知识分子1个特大的毛病,就是把残酷的历史审美化,比如说她讲武侠,我严重不喜欢,武侠现在成什么样了,你都还在那儿聊呢,你不能拿古典诗词来看中国历史。”
徐静蕾是朝阳区一女的。谈到这几年的生活时,王朔竟称,房子是徐静蕾给买的,生活是靠朋友接济过来的,并且认为这样的事情很平常:“你们上海这女的不给男的花钱吗?我们北京从来女的都给男的花钱,而且我是吃软饭出身的。北京女性,我喜欢的一条就是她们拿自己当男的。”因此,在王朔眼中徐静蕾就是1个地道的北京“女性”:“她就是北京朝阳区一女的。”
当被追问他与徐静蕾的关系时,王朔坚称:“只是好朋友。我跟好多人关系都好,并不是只对徐静蕾1个,池利是我红颜知己,王爱玲也是,我现在跟曾子墨关系最好,每天短信不断。”

王朔语录_王朔[作家] -在沪赴“美腿大会”

王安忆端出看家私房菜

王朔[作家]:王朔[作家]-简介,王朔[作家]-人物经历_王朔语录
王朔一日中午,沪上知名书评人小宝、学者毛尖与出版界名人共同设宴款待王朔。当晚,又由著名美食家沈宏非做东,邀王朔与文友王安忆、陈村、孙甘露等人共赴“美腿大会”。孙甘露向记者透露说:“老朋友多年不见了,王朔可高兴,都喝高了!”

“动物凶猛”款待王朔
王朔来上海,老朋友们难得小聚,悉数捧场。沈宏非设在高安路5号私家厨房“味觉实验室”里的别致盛宴,尽显文坛食客的风流气象。由于席间主菜由整条西班牙专递来的顶级火腿和东阳农家火腿组成,一帮老友挖空心思,以王朔同名小说《动物凶猛》为之定名,聚餐主题则冠以火爆“美腿大会”。
为了款待王朔,王安忆也放下身段为他下厨。她亲自炮制的拿手私房菜“黄芽菜煮东海梭子蟹”在席间极受好评。出席宴会的孙甘露事后向记者透露:“听说王朔要来,我们邀安忆下厨,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王朔身体好,食欲很不错
王朔来沪为何大受欢迎,得到如此款待?孙甘露说:“大家都是老朋友了,这是极应当的。我们要是去北京,王朔也是一样的周到。”
对如此盛景,著名作家陈村怎能闲得住?他此番身兼“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在“小众菜园”记录下整场聚餐的盛况。“王朔身体很好,状态正常,食欲很不错。他又习惯性爱说,说到大家击掌大笑。他昨天就差表演了,我在四川看他边说边表演,曾经笑岔了气。”
新作艰涩圈内却看好《我的千岁寒》此前曾对外公布过部分内容,当时不乏一些专业人士表示:“太艰涩”、“不知所云”、“非常人所能读懂”。
但沪上文坛对该书的评价则截然相反。孙甘露告诉记者:“我虽然只读过《我的千岁寒》的部分文字,但按照感觉来判断,王朔这书确实很出色。他用1种现代的语言、王朔式的幽默,重写了经典。这对作家来说,是很有意思的事情。”陈村也对王朔出书表示祝贺,“王朔好久没出书了,出了就应该去认真看看。”

王朔语录_王朔[作家] -《王朔密码》批王朔

王朔[作家]:王朔[作家]-简介,王朔[作家]-人物经历_王朔语录
从王朔的“高调复出”、“高调推出新书《我的千岁寒》”及其高额稿酬这样的热题下笔,继而从《我的千岁寒》作品本身到“《我的千岁寒》之外”,从“《千岁寒》广告效应对中国出版业的启示”到“盗版与印数”,从王朔的“臧否人物”到进而臧否王朔与金庸、老舍、王小波、鲁迅之比较,蒋泥新著《王朔密码》一书,把他人对王朔的批评和王朔对他人的批评作了解读评判,试图“揭开王朔‘成功’之谜”。
《王朔密码》从王朔之“火”说起。因为“王朔先生高调推出新书《我的千岁寒》,13万字,得天价稿费365万元,平均每个字4美元,它注定要成为一起文化事件”。王朔的火都还在于其频繁接受媒体的采访,在于其臧否风云人物。其评论涉及面广,涉及人多,而且多是热点事件。
作者评价说,口无遮拦的王朔能够“直率地表述自身处境、难处、不快”,也敢于向人认错;而且“他的‘骂’不少都能立得住”。但对王朔的新书《我的千岁寒》,评价就不一样了——“很难恭维。”作者写道,“在这纷繁复杂的表象背后,隐藏着1个阳谋——炒作、牟利”,“本质上王朔是1个经商的,他大肆闹腾、‘骂’人的最终目的,则是为了吸引大众注意力,增加网站点击率、卖好新书”。

王朔语录_王朔[作家] -语录

王朔定义中国文化的脊梁:什么人是最好的作者?就是那阅读面广的,文化底子厚的,也就是知道套路最多的,人称老奸巨滑的。干过这样的工作,我也对这样的作者肃然起敬,那很不容易,平地起波澜,没的写硬写,还要引经据典,有声有色,有时我想,这才是作家,中国文化的脊梁。”

王朔说批评家:批评家像作家一样是独立的观点表达者,只不过作家是拿自己当素材,而批评家是拿作家当素材,都是观点在先,接着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材料。

王朔说"艺术"与"娱乐":乐观的不一定全算娱乐,但悲观的肯定不是娱乐,也就是说艺术是往人心里搁事儿的,娱乐则是从人心里往外掏事儿的。反过来说,艺术不一定全是悲观的,但娱乐一定要都是乐观的。
朔论北京文化:北京文化有股张狂气,见谁灭谁, 专检那大个的灭。

王朔说老舍:老舍,像他同时代的大多数作家一样,只当了半辈子好作家。

王朔说聪明人:聪明人有1个特点,就是善于把无价值的事做得有声有色,在玻璃鱼缸里游泳,也有乘风破浪的气魄。

王朔说金庸小说:总体印象,情节重复,行文啰嗦,永远是见面就打架,一句话说清楚的偏不说清楚,而且谁也干不掉谁,一到要出人命的候,就从天上掉下来1个档横儿的,全部人物都有一些胡乱深仇大恨,整个故事就是靠这个推动着。

王朔说"金迷":金庸能卖,全在于大伙儿活的太累,很多人活的还有些窝囊,所以,愿意暂时停停脑子,做一把文字头部按摩,能无端生些豪气,跟着感受一道善恶是非终有抱这一古老的中国便宜话,第二天去受罪还能怀着点的希望。

曾令王朔感动的十部短篇小说:《莺莺传》、 《白娘子永镇雷峰塔》、《驿站长》、《献给爱斯美的故事》、《忧国》 、《没有毛发的墨西哥人》、 《颈刎之交》、《关于犹大的3种说法》、《采薇》、《他们不是你丈夫》 。

王朔不爱看什么不爱看农村题材:不爱看知识分子内心读白,不爱看怎麽做生意怎麽搞活1个企业。总而言之,不爱看1个正派人如何过着惟恐他人不知的正派生活。我的趣味介于有文化的病人和赶时髦的女青年之间。

王朔定义中产阶级:中产阶级不见得要从经济收入上划分,安于现状的,尊重既有社会 等级和道德规范的都可在观念上列入中产阶级。

王朔说好莱坞:好莱坞就是中产阶级价值观集大成者,也是宣传爱国主义的,也是尊重家庭伦理道德的,故事结尾也是大团圆的,正义终于战胜邪恶。他们是最尊重观众的,可以说把检查制度设在观众席上。

王朔说思想:思想是发现,是抗拒,是让多数人不舒服的对人性本质和生活真实的揭露。 王朔说人:卑贱者最聪明,高尚者最愚蠢。

王朔说商人:商人,心中是最装着人民的,在这里"一切为了人民"和 "一切为了金钱"这2个口号是不打架的,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的同时也是利润最丰厚的。

王朔论相信群众:过去我是相信群众的,认为群众的眼睛即便说不上雪亮,也是睁着的,在金庸这件事上我栽了跟头,看来大家说好,也不见得真好。 有时大家真能同心协力一齐编个弥天大谎。

王朔忘不了的谜语:墙和墙说什麽----在拐弯那儿碰头。

王朔语录_王朔[作家] -作品列表

还未改编作品

王朔[作家]:王朔[作家]-简介,王朔[作家]-人物经历_王朔语录
王朔
《一点正经没有》
《玩儿的就是心跳》
《懵然无知》
《痴人》
《枉然不供》
《痴男狂女两世情》
《人予莫毒》
《我是狼》
《给我顶住》
《许爷》
《玩得就是心跳》
《千万别把我当人》
《美人赠我蒙汗药》
《无知者无畏》
《我的千岁寒》
《致女儿书》
《新狂人日记》
《和我们的女儿谈话》

触电作品

电影:
1988年《顽主》(导演:米家山改编自同名原著)
1988年《轮回》(导演:黄建新改编自《浮出海面》)
1988年《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导演:夏钢改编自同名原著)
1988年《大喘气》(导演:叶大鹰改编自《橡皮人》)
1992年《青春无悔》(导演:周晓文 编剧:王朔)
1993年《无人喝彩》(导演:夏钢剧本后改写为同名小说)
1993年《消失的女人》(导演:何群、刘宝林)
1994年《永失我爱》(导演:冯小刚改编自同名原著)
1995年《阳光灿烂的日子》导演:姜文改编自《动物凶猛》
1996年《父亲》导演:王朔改编自《我是你父亲》
1997年《甲方乙方》导演:冯小刚改编自《你不是1个俗人》
2000年《一声叹息》(导演:冯小刚;编剧:王朔)
2002年《我爱你》导演:张元改编自《过把瘾就死》。
2005年《看上去很美》(导演:张元;原著《看上去很美》)
2007年《梦想照进现实》(导演:徐静蕾 编剧:王朔)王朔[作家]:王朔[作家]-简介,王朔[作家]-人物经历_王朔语录

2013年《私人定制》编剧:王朔导演:冯小刚出品:华谊兄弟主演:葛优、舒淇、孙红雷、姚晨、热力兄弟(赵晨浩、赵晨光)、安以轩、廖凡、邵兵等

电视剧:
1983年《空中小姐》
1990年《渴望》
1992年《编辑部的故事》
1992年《爱你没商量》
1993年《北京人在纽约》
1994年《过把瘾》
2006年《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王朔语录_王朔[作家] -攻击齐白石惹争议

王朔[作家]:王朔[作家]-简介,王朔[作家]-人物经历_王朔语录
王朔王朔曾经这样攻击白石老人:“艺术史上有好多神话都是后人捧起来的,西方是这样,我们国家可能更是这样,因为咱国家确实大师太少,好容易逮着1个像的吧,大伙儿就死吹这个。齐白石,我好像都没见过他有人物画,有吗?我觉得,大师连人都不会画,那叫本事吗?”
美术批评家陈履生在北京媒体上声称:“王朔如果是认真地评论美术,首先应该了解美术的一些基本问题,然后进行批评。可是现在王朔的言论表现出的是对美术的无知。”他还说:“王朔在最近的文章中,对中国绘画的曲解,实际是完全个人化的认识,毕竟术有专攻。王朔认为中国画记录的东西少,他还是过于看重表面的信息量,因为他没有能力看到中国绘画中潜藏的信息量,这种潜藏信息量的获取,需要相关的知识和修养。”
上海画院执行院长施大畏说:“艺术不在于像什么,而在于表达的审美意识,对人的感染力、震撼力。中国画传统分为山水、花鸟、人物,从不以画家画哪1类来分高低的。齐白石的画正是如此。王朔或许觉得自己画上两年也画得像齐白石,但他不明白,即使你画得像,你的心理、情感如果不能超越,那也仅是貌合神离。”
上海刘海粟美术馆馆长张培成说:“我当时看到王朔的高论感到有点惊讶,想不到王朔只会写小说,对艺术的看法这么浅薄。他对绘画的认识还只停留在像不像的层面上。不要说齐白石会画人物,即使齐白石不会画人都不影响他的大师地位。只要能创造1种画法,1种审美观念,就是大师了。作为中国画,历来不是以模拟实物实景为目的的,而是表达情感、性情的。另外,王朔认为中国大师少,所以“逮着1个像的就死吹”,那么言下之意就是国外的大师多了。如果他去看一下就知道,以他会不会画人的标准来衡量,外国的许多大师就更不是大师了。如果王朔想改行做艺术评论,不妨先去看看美术史,了解绘画是什么。”
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上海画家说,作为一位作家,他的修养应该是全面的,不能只会卖弄文字,说几句俏皮话。从王朔对白石老人的十分外行的批评来看,王朔在美术方面的修养显然是很不够的,更不要指望他对音乐会有什么心得。如果接下来他要评音乐的话,看来会是更为可怕的事。

王朔语录_王朔[作家] -获奖记录

王朔[作家]:王朔[作家]-简介,王朔[作家]-人物经历_王朔语录
王朔电影奖项
?2000-09第53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青年评审团奖-二等奖:青年电影我是你父亲(获奖)
?2000-09第53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堂吉诃德奖-特别提及我是你父亲(获奖)
?2000-09第53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天主教人道精神奖我是你父亲(获奖)
?2000-11第24届开罗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3]一声叹息(获奖)
?2000-10第5届釜山国际电影节新浪潮奖我是你父亲(提名)
?2000-09第53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金豹奖[4]我是你父亲(获奖)

王朔语录_王朔[作家] -作品评论

评论

王朔[作家]:王朔[作家]-简介,王朔[作家]-人物经历_王朔语录
王朔1985年他与沈旭佳恋爱中,两人合写反映他们感情生活的《浮出海面》,发表在《当代》杂志第六期上。
1986年开始,王朔陆续发表《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有大学教授评价:该书与青年作家贾飞的《中国式青春》有些相似,神似而韵味在,同属巅峰作品)、《橡皮人》、《顽主》等作品,名字开始被愈来愈多的人所熟悉,名声渐渐从北京扩大到北方,进而遍及整个中国大陆。
1987年年初,王朔与沈旭佳结婚,次年女儿在北京三零一医院出生。
1988年,米家山执导的《顽主》、夏钢执导的《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黄建新执导的《轮回》以及叶大鹰执导的《大喘气》这四部电影均由王朔的作品改编,王朔达到了他事业上的第1个高峰。这一年,被中国影视界称为“王朔电影年”。《顽主》使葛优成名,获得了金鸡奖最佳男演员奖的提名。

1989年到1992年,王朔写了《一点正经没有》、《玩的就是心跳》、《千万别把我当人》、《永失我爱》、《我是你父亲》、《动物凶猛》、《许爷》、《过把瘾就死》等中长篇小说。
1990年,由王朔和郑晓龙策划、李晓明编剧、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制作的50集电视连续剧《渴望》,创造了中国电视剧发展史上收视率的最高纪录,被称为中国电视剧史上历史性的里程碑,它创下的轰动效应成为1个时代的神话。由《渴望》而生的“《渴望》热”及“好人一生平安”等的社会文化现象,是1990年全中国人民文化生活中一片无法逾越的集体回忆。该剧亦获得官方肯定,获得第六届“飞天奖”、第九届“金鹰奖”长篇电视剧一等奖。
1991年,由王朔作为主要策划与编剧、赵宝刚导演的中国大陆第一部电视情景喜剧——《编辑部的故事》上映,亦造成万民空巷的轰动,这部电视剧后来被全国观众视作中国情景喜剧的开山鼻祖。无论从收视率,到社会文化影响力,甚至造星能力,迄今为止尚无同类风格的电视剧可以与之比肩。

1992年,华艺出版社出版四卷一套的《王朔文集》,开创在世作家出文集潮流之先河。甫一上市即造成全国热销。应王朔的要求,出版社对这套书实行版税付酬制,这是中国大陆文革后第一次实行版税付酬。王朔的要求客观上为很多作家争得了正当权益,萧乾曾说:“王朔给中国作家松绑了。”
1992年之后,王朔的小说创作开始处于“瘫痪”状态,与此相反,他的名字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影视作品中。
1994年,改编自王朔原著的8集电视剧连续剧《过把瘾就死》,也成为当年夏天全国观众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但电视剧的风靡带来的影响似乎比小说本身更大,王志文和江珊也由此而家喻户晓。同年,姜文把王朔小说《动物凶猛》改编成电影剧本,并作为导演拍成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一炮成名。该片的成功使姜文从青年演员蜕变为中国大陆最有天份与国际影响力的导演之一。该片获第5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沃尔皮杯最佳男演员奖(银狮奖)。第3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最佳剧本改编。新加坡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宁静成为西班牙圣赛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得主。美国《时代》周刊年度10大佳片评选“国际10大佳片第一名”。
1999年王朔在韩少功主编的《天涯》杂志发表文章评析当时的大众文化与港台文化,对港台文学、电影和流行音乐做出评价,称:“李昂,比她稍逊的白先勇,他们是我读过其作品并认为是小说的为数不多的台湾作家,也许还应该加上陈映真,只是我读他的东西不多,无法论及。”

自评

王朔[作家]:王朔[作家]-简介,王朔[作家]-人物经历_王朔语录
王朔他对自己的生活做了自嘲:“我一直是拿电视剧当给自己打广告看待的,拍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机会到小报上说疯话去,混个名儿熟,读者一见书皮儿,咦,这不是昨天都还在报上放狂话那位么?丫都写了什么呀我得瞧瞧。这一招相当管用,1992年我见了足有两三百名记者,都见到了,大报小报,北京外地,同一张报纸见了文艺版的见影视版,见了副刊的见周末版的,自己也说乱了,惟恐红不透,惟恐声音不能遍达全国城乡各地。与此同时,图书销售应声而涨,每本均破十万大关,且持续节节上升。到当年底,我看着镜子里自己日渐发福的身材和吃胖了的脸,对自己说:你小子算混出来了。”
他最终还是将自己定位为知识分子:“到了九十年代,仿佛一夜之间中国就进入了消费时代,大众文化已不是天外隐雷,而是化作无数颗豆大的雨点儿结结实实落到了我们头上。我并没有意识到1个新时代已经到来,仅仅认为是经济繁荣后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我的文化观仍停留在过去,即认为文化是少数人的精神活动,非工业的,对大众是1个给予、带领和引导的单向关系,而不是相反。我依旧蔑视大众的自发趣味,一方面要得到他们,一方面决不肯跟他们混为一谈。不管知识分子对我多么排斥,强调我的知识结构、人品德行、以至来历去向和他们的云泥之别,但是,对不起,我还是你们中的一员,至多是比较糟糕的那1种。”
2000年之后沉寂多年。2007年他大动作频频。其新小说《我的千岁寒》被伦敦书屋以每个字三美金的高价购买,创下历史上最高价365万,是中国国内版税的新高。此作一改以往幽默风格,以佛经作为材料。
王朔在与孙甘露的对话中,批评了贾樟柯:“我觉得贾樟柯同志成熟得太快了,他的访谈已经超过了他的电影。他越坚定自己要什么,越像1个八十年代的校园精英,无比正确但属于强行跟人民站在一头的。”
2007年3月王朔接受记者采访,他自己承认他过去因为心理疾病而吸过毒。他在采访中也坦白他自己嫖过娼。他并且觉得那些在性产业中挣扎的性工作者“都是最好的人,都比那些小知识分子要好,内心要干净得多、善良得多。”另外在凤凰卫视的访谈节目中,他展示了他的美国绿卡。
王朔在中国拥有众多读者,1990年代他的小说被大量翻拍成为电视剧、电影,如电视剧《过把瘾》改编自小说《过把瘾就死》,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改编自小说《动物凶猛》,电影《看上去很美》改编自同名小说,电影《冤家父子》改编自《我是你父亲》。还参与和主导了众多有着广泛影响力的著名影视作品的编剧和策划,包括《北京人在纽约》、《编辑部的故事》、《海马歌舞厅》、《我爱我家》、《顽主》、《甲方乙方》、《一声叹息》、《我爱你》、《梦想照进现实》、《非诚勿扰2:不省心》等。
关于王朔及其作品的争议,自从其1990年代初其成名后至今就一直没有间断过,甚至被称为“文坛恶评家”,在又有部分人称其作品为“痞子文学”,另一方面也有人称王朔是“新京派”的代表人物(相对的传统京派指老舍等人)。
1993年,王蒙对王朔在所谓正统文学批评领域所获得的现象级地位表示赞扬:“他和他的伙伴们的‘玩文学’恰恰是对横眉立目、高踞人上的救世文学的1种反动。”“他撕破了一些伪崇高的假面。而且他的语言鲜活上口,绝对地大白话,绝对地没有洋八股党八股与书生气。”
韩少功在一次与王朔的交谈中说:王朔小说的人物生动,但却太单一,"男女老少都贫,一贫到底"。
在公开的文字或场合中,王朔对许多名人有言词激烈的批评,包括齐白石、舒乙、金庸、张艺谋、李敖、于丹、小布什、陈水扁、吴征、余秋雨等。

本文标题:作家王蒙简介-元代书画家王蒙简介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47961.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