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活跃用户和留存用户-Facebook活跃用户正转向Twitter和Google+等服务

发布时间:2018-03-16 所属栏目:活跃用户和留存用户

一 : Facebook活跃用户正转向Twitter和Google+等服务

【搜狐IT消息】10月19日消息,Facebook前总裁、流媒体音乐服务Spotify投资人肖恩·帕克(Sean Parker)在Web2.0峰会上表示,Facebook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许多活跃用户正转向Twitter和Google+等其他服务。

帕克表示,Facebook目前最大的问题不是如何保护用户隐私,而是一些重要的用户正转向Twitter和Google+等其他服务。帕克认为,造成用户流失的主要原因是,Facebook没有帮助这些用户更好的管理信息。

帕克投资的Spotify已决定与Facebook进行整合,并要求用户使用Facebook帐户进行注册。帕克认为,这对Spotify是个巨大的机会,Spotify将因此获得Facebook约8亿的用户群。

帕克同时对唱片公司表达了不满,并认为艺人可以绕开唱片公司,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

帕克说:“拷贝一首音乐并不需要额外的成本,数字革命已经消除了音乐共享过程中的障碍,用户向好友推荐音乐也更加便捷。”他认为唱片公司与艺人合作的方式已经非常落后,艺人可以通过Spotify等发布渠道,来主宰自己的命运。(Ares)

二 : 如何来分析活跃用户和留存用户?

一个APP最根本的便是用户,那么当然用户也分许多种类,比如活跃用户、留存用户、流失用户等等,那么一般情况下又是怎么来分析活跃用户和留存用户的呢?

活跃用户和留存用户的概念@李荟

活跃用户

用户每天既会不断新增,也会不断流失,如果单独只看每日活跃用户数,是很难发现问题的本质的,所以通常会结合活跃率和整个APP的生命周期来看。

活跃率是指活跃用户/总用户,通过这个比值可以了解你的用户的整体活跃度,但随着时间周期的加长,用户活跃率总是在逐渐下降的,所以经过一个长生命周期(3个月或半年)的沉淀,用户的活跃率还能稳定保持到5%-10%,则是一个非常好的用户活跃的表现,当然也不能完全套用,得视产品特点来看。

留存用户

留存用户和留存率通常反映了不同时期获得的用户流失的情况,分析这个结果往往是为了找到用户流失的具体原因。

留存用户的留存指标@李芸

次日留存:因为都是新用户,所以结合产品的新手引导设计和新用户转化路径来分析用户的流失原因,通过不断的修改和调整来降低用户流失,提升次日留存率,通常这个数字如果达到了40%就表示产品非常优秀了。

周留存:在这个时间段里,用户通常会经历一个完整的使用和体验周期,如果在这个阶段用户能够留下来,就有可能成为忠诚度较高的用户。

月留存:通常移动APP的迭代周期为2-4周一个版本,所以月留存是能够反映出一个版本的用户留存情况,一个版本的更新,总是会或多或少的影响用户的体验,所以通过比较月留存率能够判断出每个版本更新是否对[www.61k.com)用户有影响。

活跃度和留存率是需要结合@郑海平

在数据分析里,分析活跃和留存的思路是这样的:
如何来分析活跃用户和留存用户?_用户这样我们就知道某个月新注册的用户在接下来的第一个月的留存情况怎么样,在第二个月里的活跃和留存情况如何。

其次,也可以对比不同渠道的来看,比如,选取样本的时候,我们就看A和B渠道(比如说seo或者sem)进来的用户有什么区别:
如何来分析活跃用户和留存用户?_用户结果就是A渠道用户的质量要比B渠道好很多。

再次,我们也可以看产品的改版是否改进了体验,那就成了这样:
如何来分析活跃用户和留存用户?_用户

用户随时间推移的留存变化的三个时期@影爻

流失期——用户新进入后的前几天是流失量最大的时期,留存率显著下降,是流失期。其中第一天的留存率被称为“首日留存率”。

蒸馏期——在经过几天大幅度流失后,用户留存会进入小幅度下降时期,这就如同是蒸馏过程,是蒸馏期。

稳定期——经过一段时间蒸馏后,用户留存会呈现出一种很稳定的态势,不会有明显的增减,可称为稳定期,这段时间会保持较长时间。

在行业中,很多应用都很重视首日留存率这项指标,这是对应用质量的直接反映,这项指标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用户首次体验的满意度。若从总体来看应用的留存,应该看进入稳定期后的平均留存,这才是应用日留存率的真实水平。留存稳定期所保留下的用户,是最有价值的,他们提供了大量的流量,相对其他用户各项转化率也会更高。

另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是留存要经过多久进入稳定期。应用通常都会通过一些运营手段(如用户引导、每日奖励等)来减缓流失,如果你应用的留存曲线很快就进入了稳定期,留存也很低,那就需要好好反思一下运营的什么方面出了问题。

三 : 一款社交软件 大写的正直和不约!Invite的女性活跃用户高达56%!

 

  “你们公司一看就是直男公司。”采访完我跟Invite的CMO姑娘交流。

  “是的,我们公司所有男生全部都是直男。”她给予了肯定反馈。

  直男特质还体现在Invite的CEO吴东林对自家LOGO的介绍——这个乍看起来像两只大眼睛的LOGO,一是像钻石,代表品质,二是像心,代表精神交流,三是像西装衣领,代表着绅士风度,有仪式感的社交。

  

 

  对,Invite是一家社交平台,通过社交来驱动消费——用户通过Invite来邀请朋友一起去吃饭、看演出、看展览、游戏聚会等等,邀请成功后,最终通过Invite完成消费——社交是消费的发动机,精神需求驱动线下消费。

  直男特质体现也体现在运营的细节设置上,比如,用户主动发出邀约,只能选择“我请客”或者“AA”,“当然没有‘对方请客’这个选项,不然主动邀约的诚意在哪里啊。多人聚会也没有‘男A女免’这个选项,那样有点不太尊重女性,大家是平等的出来玩的。”吴东林说道。

  Invite上线于2016年2月底,客单价150元,面向新兴中产阶级白领,“尊重、平等、有绅士风度”很符合这个阶层女孩的价值观。所以,很快,Invite平台聚集了大量女性用户。

  女性活跃用户占56%

  任何社交网络,要想立足,首先要服务好女性,不然只剩一帮男性用户,社交个什么劲儿。当然,除非是工作社交,任何生活方式社交,都得先想女性。拿陌生人社交来说,一般的社交平台,陌生男性搭讪的回复率一般都是个位数,更别提答应见面了。

  有意思的是,Invite平台的女性活跃用户占56%。吴东林认为,至少有一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使得他们hold住女性用户。

  一是含蓄表达意愿。女性对于情感关系的诉求显然强于男性,但是又被矜持所限,苦于无法表达。单约太直白了,主动约一个男生吃饭怪尴尬的,而Invite设置有单约和多人聚会两种方式,女生主动约的话,约多人出来就巧妙避免了尴尬,目的性也显得不那么强,目前,Invite平台单人组局占40%,多人组局占60%,而竞品一般是单人占90%,多人占10%。

  干聊肯定不行,没事俩人在网上聊聊聊聊聊,就是没见过面,肯定是不行的,需要有承接社交的线下场景,Invite有美食、品酒、电影、戏剧、展览、音乐现场、游戏聚会、户外运动共8种场景来供社交发生,在线下帮用户真实相遇。

  二是品质感、仪式感。所有女生都喜欢有品质感的东西,品质感就是安全感。Invite的社交必须选择Invite推荐的商家名单,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严控场景的质量,还在于,通过场景来控制用户质量,防止劣币驱逐良币,同时,还对盈利有帮助。

  三是活动丰富。女生都是选择恐惧症,但你要不让她选,她保证跟你急。网传的交男生与女性更好相处的秘籍之一就是,把问答题变成选择题,比如,把“今天吃什么?”换成“今天吃日料、韩餐还是川菜?”女性对于丰富多彩也有着天生的需求,这满足了女性关于生活是丰富美好的这一幻想,男性就没有这种需求,Invite上更多是女性变着法儿地挑地方,男性陪玩儿。Invite推荐的商家目前有5000多家,基本满足了社交娱乐所需。

  

 

  四是操作简便。用户可以一键发邀约到Invite上的所有好友,还可以发链接给微信好友和微信朋友圈。

  五是正派、正直。Invite始终要求自己是一个绅士,用户刚一注册,就需导入通讯录,通过通讯录来匹配共同好友,共同好友是对双方行为产生约束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还有评价体系,就像淘宝一样,而且差评长期存在,第一次差评60天消除不掉,第二次差评90天消不掉,第三次差评,就永远消不掉了。严肃交友。

  

  Invite创始人&CEO吴东林

  40%邀约都成功见面了

  吴东林告诉我们,目前来说,Invite平台80%的邀约都有人报名,报名后,又有50%的邀约都成功了,也就是说,总体上,有40%的邀约都成功见面了。

  这其中当然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基于上述“绅士的直男”的细节运营设置,使得女性敢出来。更重要的是,社交+消费升级+中产阶级这一组合的强大市场需求。

  中国有着全世界数量最大的中产阶级,中国消费对GDP的贡献不足40%,而发达国家这一数字一般在70%左右,单这一个上升空间,就使得餐饮、娱乐都是朝阳产业了。

  同时,社交又是人类最基本需求之一,人类的孤独感、渴望被认可和被爱、渴望连接等基本需求,使得社交网络成为互联网最大的流量据点之一。熟人社交、二度人脉、陌生人社交,每一项都有着很大需求,这个需求必须要有一个具体的、实实在在的线下场景来承载。不同于线上消费只是受社交影响,线下消费是实在受社交驱动的。

  正所谓“吃什么不重要,和谁吃才重要”。

  Invite认为,自己解决的就是“和谁吃”的问题,是产业的最上游,是线下消费需求的分发中心,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个集中的流量分发平台。

  而“吃什么”问题,一直有创业公司在解决,诸如YHouse、Enjoy,还有“看什么玩什么”的大麦、猫眼等等,这些公司可以直接作为Invite的消费内容提供方,Invite只需作为一个平台,对接起这些企业和Invite运营的社交用户,无需自己拓展沉重的线下资源的另一个好处在于,可以走得很快,吴东林预计,只需1~2年,Invite就可以覆盖全国所有地方。

  Actually,Invite某种程度上符合现在流行的“积木式创新”,邀约机制类似私厨类产品,商家定位类似Enjoy、YHouse,主打纯洁、含蓄的社交,老公能带老婆一起去玩儿的那种。商业闭环上,清晰明朗。而用户规模和商家管理可能会是目前发展的一个受限因素。

  据创业邦(微信搜索关注ichuangyebang)了解,2015年11月,吴东林已获得来自北极光创投的500万人民币天使投资。目前,Invite团队有30多人,创始人吴东林有10多年欧美留学经历,在波音公司西雅图总部买过飞机,在美国伽利略国际证券公司,参与过多起跨境并购和融资交易,并升任副总裁。

  对于互联网、社交网络的发展脉络,吴东林的看法是:

  互联网第一个阶段是google阶段,连接了人与信息;

  第二个阶段是facebook阶段,连接了人与人;

  第三个阶段是微信阶段,使得人与人的连接更为高效;

  第四个阶段是未来新社交,连接用户与服务,现在已经可以在很多大小App中看出端倪,未来必成新浪潮。

  据介绍,成立3个月以来,Invite已积累有2万种子用户,因为考虑到用户质量、稳定增长和运营能力,是有控制地逐步开放,其中,近3周的新增用户是1.5万,预计7月底用户达10万,今年底用户达100万,覆盖一二线城市以及优质三线城市。

  吴东林表示,接下来的重点是提高运营效率,加强即刻对接的成功率,通过即刻对接,才能提高活跃度、更快沉淀朋友关系,而这需要精准匹配,从现在的3个小时内50%邀约有回应,做到半个小时内,50%邀约有回应。

本文标题:活跃用户和留存用户-Facebook活跃用户正转向Twitter和Google+等服务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47283.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