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知识点整理

发布时间:2018-02-22 所属栏目: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一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知识点整理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全册配套视频动画讲课播放 高一语文必修1复习要点

高一语文必修第一册知识点

第一单 元——诗歌

一、单元教材及学习重点说明:

这个单元主要指导学生鉴赏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本单元有中国诗歌、外国诗歌,大都是广为传诵的名篇佳作。主题可以共用一个“情”字来概括:《沁园春长沙》中的革命豪情,《雨巷》中对丁香姑娘的朦胧爱情,《再别康桥》中对母校的绵绵别情,《错误》中闺中思妇对“归人”的怨情……情感“风景”可谓丰富多样。教学时,用“情”这根线串起这些看似各不相关的诗歌“珍珠”,学生必收获情感,启迪思想。

这个单元的鉴赏重点是情感与意象。情感与意象,既是指单元鉴赏重点,也可以说是诗歌鉴赏的主要方法,即:一方面要注意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另一方面要分析诗中运用的意象。下面分别说说这两个方面。

如何体会诗中的情感呢?尤其是如何把握比较含蓄甚至隐晦的诗歌如《雨巷》《断章》等表达的思想情感呢?可主要从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思想生平和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三个方面入手。欣赏技巧是重要的,但须提醒学生要有意识地增加生活阅历,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文化修养,尤其要广泛阅读中外名诗,培养对诗的感受力和读诗的趣味。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意象是诗歌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意”即欣赏者的心意、情志,“象”即形象、物象,意象即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有形与无形的统一。具体教学中,要注意区分诗中的描述性意象和比喻性意象(又称为实生活意象和象征性意象)。描述性意象或实生活意象,在《再别康桥》用得较多,如 “云彩”“金柳”“波光”“水草”“星辉”“夏虫”等,而像《雨巷》中的“丁香”“姑娘”、则为比喻性意象或象征性意象,它们表达的诗人思想情感丰富深刻,更吸引人,因而更值得揣摩、品味。

二、预习要点:

1、基础知识(字音、字形、词语)。

2、按要求朗诵。

3、诗歌的写作背景和诗人的经历。

4、相关的文学常识。

5、分析意象;发挥想像;感受真情;陶冶性情。

6、背诵:《沁园春 长沙》,《雨巷》,《再别康桥》

第二单元──古代记叙散文:

一、单元教材及学习重点说明

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了解中国文学发展简况。

能使用多种语文工具书,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

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不可拔苗助长地提升学习目标。从一定意义上说,读懂、读通仍是主要的教学任务 ,也就是说首先要扫清语言文字障碍,在此基础上再把握文章主题或中心思想,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然后登堂入室,顾及其他目标。不能忽略基本训练而一味地进行玄妙的“探究”,那是违背文言文教学规律的。

二、预习要点:

1.朗读背诵;《荆轲刺秦王》

附背诵部分:

《荆轲刺秦王》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2.概括要点;

3.提取精要;

4.培养语感;。

第三单元──现当代写人记事散文:

一、单元教材及学习重点说明

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写人记事的佳作。它们都是回忆性、纪念性的文章,大体上可以分成两类,一是写悲惨、忧伤之事,表愤怒、悲悼之情,发深邃、邈远之思(《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二是写伟人、名人之事,表赞美、颂扬之情,传活泼、幽默之趣(《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些课文都包含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生哲理,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咀嚼,带来广阔的思维空间和丰富的人生体验,也可以获得丰富的语感和写作的启示。

学习本单元写人记事的散文,既要学习品人,又要学习品文。品评人物,要以性格、品质为关注点。例如梁实秋笔下的梁启超显示出豪爽的性格,汪曾祺笔下的金岳霖显示出真率的性格。有时人物的性格是多种因素构成的,如刘和珍既是温和的又是英勇的。品评人物,不仅要注意人物的外貌言行,还要注意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人物的外貌言行容易描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则难于准确地把握,而高明的作家则擅长此道,如巴金坦陈深藏的心迹,从“忏悔”入笔,写出了一个大作家的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品评人物,要注意人物性格中的时代因素,将对人物的分析,与对时代背景的分析相结合。如刘和珍身上具有那个时代的进步青

年的执著追求精神和英勇献身精神,这是和平年代的青年所没有的特点;巴金自我解剖自己身上的一些特点或弱点,也体现历史和时代留在作家身上的特殊印记。

品文,就是品赏文章(在这里是散文)的一般作法、特殊技巧和语言艺术。以前语文课堂上习得的方法仍可沿用,在本册第一单元里学到的欣赏诗歌的方法也可灵活运用于本单元。本单元品文的内容大致包括:赏析写人技巧,如刻画人物的外貌,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赏析叙事技巧,如与人物相关的材料的详略安排,叙述的先后次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还有其他一些技巧,如修辞方法,白描,渲染,直抒胸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散文的语言艺术,也是学习这个单元要着重揣摩和赏析的。就像诗歌的语言是艺术化的语言一样,散文的语言同样是艺术化的语言,散文的语言与诗歌的语言相比,具有不同的艺术趣味,从一定意义上说,散文的语言离学生常用的书面语言更近,这是胜于诗歌的语言之处。本单元的练习多有语言题,主要是从欣赏的角度来学习这些语言的,其实不限于这些语言题,在学习 每篇课文的时候,都可以品味课文中精彩的和关键的语句,还可以仿写课文中的语句。有些课文作了评点示例,学生也试着评点课文,评点课文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赏析课文语言。

二、预习要点:

1.抓住细节;

2.分析个性;

3.体察倾向;

4.品评亮点;

5.圈点批注。

6.背诵:《记念刘和珍君》第二、四节

第四单元──中外新闻报告文学:

一、单元教材及学习重点说明

本单元属于“沟通与应用”板块,学习新闻和报告文学,所选的都是这两类文体中的典范作品。这些作品强调真实性,及时准确地反映了方方面面的社会信息,从真实的生活出发,传达出时代的精神。

有两篇现场短新闻,记者在现场,以眼睛为“摄像机”,以耳朵为“录音机”,简笔勾勒出清晰可视的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别了,“不列颠尼亚”》记录了英国撤离香港,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它选取了英国撤离香港的一系列场景,并把它们放在历史的背景中,使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有了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则打破客观报道的传统,直接讲述记者自己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所见所感。

报告文学《包身工》是中国报告文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作者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世,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

通讯《飞向太空的航程》从“神舟5号”飞船发射成功写起,回顾了中国的载人航天史。在历史和现实的对照中,国人的喜悦和自豪显得更加凝重。

二、预习要点:

1、学习新闻作品:弄清新闻结构、新闻事实、新闻背景、客观叙述和主观评价,学会提取信息。

2、学习报告文学:联系时代背景,把握作者倾向,鉴赏叙事技巧,学会关注社会。

3、读写结合:评论新闻事实,思考社会问题。

高中语文必修一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知识点整理

hu? 震颤chàn 战栗lì 憎恨zēng 栖息qī 倔强ju? 诞生dàn 炫耀xuàn

沉湎miǎn 眷恋juàn 溺爱nì 抹煞shā 遨游áo 翱翔áo

磕绊bàn 汗流浃背jiā 感慨kǎi 企望qǐ 挣脱zhan

高中语文必修一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知识点整理

高中语文必修一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知识点整理

思忖c牛宝宝日记本ǔn 苟延残喘chuǎn 墓冢zhǒng 骨骸hái 狭隘ài 跋涉bá

沉溺nì 慰藉jia 时髦 máo 什刹海shí chà 僻静pì 菜圃pǔ

黏合nián 逃遁dùn 惦念diàn 贫瘠jí 悲怆chuàng 酒阑灯灺xia 搭讪shàn 崎岖qíqū 濡染rú 烙印lào 缔造dì

方兴未艾ài 迁徙xǐ 撼动人心hàn

按捺不住nà 颠簸bǒ 抛锚máo 烟垢g?u 仓皇huáng

打夯hāng 涮shuàn 蛰居zh? 丰腴yú 绿林lù 惊骇hài

震撼hàn 安谧mì 瘴气zhàng 停滞zhì 蓦地m? 酝酿yùn

蓊郁wěng 游弋yì 徜徉cháng 惬意qia 吞噬shì 喧嚣xiāo 一瞥piē 引擎qíng 残羹gēng

扳机bān 饿殍piǎo

2、正确书写下列字词。

沁园春 怅寥廓 峥嵘 遒劲 遏制 风华正茂 灰烬 摇曳 曙光 轻蔑 笔杆 瞳孔 撒遍 倔强 沉湎金碧辉煌 迷惘 炫耀 晨曦 眷念 急躁 惆怅 溺爱 翱翔 譬如 抹煞 蒙蔽 恪守 啮噬 斟酌 甄别 商榷 思忖 妥帖 犄角 急噪 慈祥 摭拾 轻率 鞭笞 洋溢 涉猎 琐碎

面面相觑 干瘪 残骸跋涉 闲暇 斑斓 狭隘 慰藉 麻痹 戕害 符箓 恢宏 骐骥 须臾 跬步 锲而不舍强弩 金石可镂

官盛则近谀 贻 真知灼见 出类拔萃 炽热 疑窦 谄媚 焚膏继晷 熟稔 心无旁骛 城垣 按部就班喧嚣 寰宇 肴馔 神裔 宅邸

绮窗 魂牵梦萦 酒阑灯灺 搭讪 悠邈 崎岖 田塍 濡染 侘傺 铩羽而归 恬淡 缔造 谪居 低徊 欷歔 根深蒂固 发轫

方兴未艾 含辛茹苦 翘首 蕞尔 翰苑 别墅 熠熠闪光 静谧 贫瘠 悲怆 矫饰 迁徙 颠簸 崔颢 辜负 菜圃 烟垢 仓皇煮茗

蛰居 丰腴 赭色 乌桕 诳语 惊骇 雾霭 阴霾 攫来 剔透 粗犷 奔放不羁 千峰万壑 壬戌 棹

扣舷袅袅 酾酒 横槊 相与枕藉 嫠妇 愀然 引觞满酌 施施而行 涟漪 忧悒 酢 追溯 嗥叫

毛骨悚然 蜿蜒 饿殍 艾蒿 废寝忘食 引吭试啼 锈钝 磕绊 孕育

懊恼 淘汰 落寞 敷衍 怨天尤人 入不敷出 驱使 蒙蔽

废墟 啮噬 鬼迷心窍 妄自菲薄 战战兢兢 完美无瑕 斑斓

妥帖 逻辑 勾销 执著 百无聊赖 不可或缺 忐忑不安

瞠目结舌 苟延残喘 四肢百骸 跋涉 丰盈 慰藉 麻痹

恢宏 望洋兴叹 名胜 蜻蜓 僻静 喘气 菜圃 逃遁

惦念 海鸥 静谧 贫瘠 悲怆 矫饰 烙印 一无所有 搭讪 褪色 融化 熔化 溶解 濡染 朦胧 缔造 发轫 魂牵梦萦

铩羽而归 寄人篱下 衣锦夜行 含辛茹苦 休戚相关 憔悴

颠簸 惶惑 温馨 焦躁不宁 索然无味 坍塌 证据

榆树 牲畜蛰居 明朗 丰腴 润泽 肃杀 喧哗 恣意 逍遥

曝背谈天 直截了当 诳语 颤抖 雾霭 混沌 弥漫 焦躁

炫目 敦煌 回光返照 山崖 慵懒 挥霍 涟漪 厮守 深邃 湍急 嬉戏 蠕动 疲惫 内涵 无动于衷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漫江:满江。 百舸:大船。 怅寥廓: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心绪。 挥斥方遒:强劲有力。

激扬文字: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善良的。 粪土:名词用作动词,视??如粪土。 到中流击水: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

浪遏飞舟:阻止。 嬉游:游戏,玩耍。 不驯:不顺服。 吝啬: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当用不用。 依偎:亲热地靠着,紧挨着。

惆怅:伤感、失意。 不屈不挠:不屈服。 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嗦。 似水流年:像水一样流逝的光阴。流年,光阴。

炫耀:照耀;夸耀。 沉湎:沉溺。 摭拾:拾,拣。文中指袭用现成的词语。 焦灼:非常着急。 自艾自怜:自己怜惜悔恨自己。

怨天尤人:抱怨上天推及到他人。 入不敷出:收入不够开支。 刻薄:(待人、说话)冷酷无情;过分地苛求。 落寞:寂寞;冷落。

望眼欲穿:形容盼望殷切。 鬼迷心窍:比喻受到迷惑。 妄自菲薄:毫无根据地看轻自己。指自轻自贱,自暴自弃,不求上进。

恪尽职守:严格遵守自己的职责。 完美无瑕:完善、美好,没有缺点。瑕,缺点。

瞠目结舌:瞪大眼睛说不出话来。多形容吃惊或窘迫的样子。瞠:瞪眼睛。 冥思苦想:深沉地思索。冥,深深地。

苟延残喘:勉强维持一线生命。也比喻其他事物勉强存在下去。苟延,勉强延续;残喘,临死前残存的喘息。

水落石出:喻指事情真相大白。 一如既往:完全跟从前一样。既,已经。 跋涉:爬山趟水,形容长途奔波。 慰藉:安慰。

戕害:伤害。 沉溺:陷入不良的境地,不能自拔。 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举一反三:比喻懂得一件事就可以类推出其他许多同类的事。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安然无恙:很平安,没有什么疾病和事故。恙,病。 惠赐:敬词,用于指别人赠送给自己的(物品)。 寰宇:寰球,天下。

肴馔:丰盛的饭菜。 审慎:周密而谨慎。 魂牵梦萦:形容思念非常深切,达到梦中都在牵挂的地步。

搭讪:为了跟人接近或打破尴尬局面而主动找话说。 悲欢离合:泛指人生的种种经历、遭遇和感受。 侘傺:失意的样子。

铩羽而归:指失败或不得意,灰溜溜地回来。铩,摧残、伤害。 悠邈:久远。邈,遥远。 寄人篱下:比喻依 靠别人过活。

功败垂成: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含惋惜意)。 方兴未艾:正在兴起发展,一时不会终止。形容事物正处在蓬勃发展的阶段。

蕞尔:形容小(多指地区)。 逃遁:逃跑,逃避。 熠熠:形容闪闪发光。概莫能外:一概不能超出这个范围;一概不能例外。

静谧:安静。 奇诡:奇特,诡异。 贫瘠:(土地)薄,不肥沃。 悲怆:悲伤。 按捺:克制,抑制。 惶恐:惊恐而疑惑。

索然无味:形容呆板枯燥,毫无趣味。 粘合:粘贴胶合,引申为聚合。 僻静:地方偏僻、清静。 悠然:形容悠闲舒坦的样子。

仓皇:仓促而慌张。见证:当场目睹可以作证的;指见证人或可作证据的物品。 面目全非:事物的 样子改变得很厉害(多含贬义)。

虚无:有而若无,实而若虚。诳语:骗人的话。 忧悒:忧愁不安。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洋溢:(情绪、气氛等)充分流露。

惊世骇俗:因言行异于寻常而使人震惊。 安谧:安宁,安静。 愤世嫉俗:对于不合理的社会和习俗表示憎恶。

息息相通:说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比喻关系密切。 惬意:满意;称心;舒服。 毛骨悚然:形容很害怕的样子。

饿殍:饿死的人。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3、文学常识

1、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它原本是配合燕乐曲调的歌辞,在发展过程中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起初是称“曲子”“杂曲子”“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长短句”或“诗余”。

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词的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风格。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2、说: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十分灵活,可以叙事,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讲究文采,和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3、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是这次运动的倡导者,他们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持摈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4、“六艺”:一是指《易》、《书》、《诗》、《礼》、《乐》、《春秋》等六种儒家学说。二是指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

射、御、书、数”。另外,《诗经》中的“风”“雅”“颂?**场薄氨取薄靶恕保难虾铣啤傲濉薄?/p>

5、赋

“赋”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到汉代形成特定的体制。“赋”着力于铺陈事物,较多地采用散文化的句式。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究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6、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7、韩愈(768-824),字退之,祖籍昌黎,韩愈在文中多次自称“昌黎韩愈”,人们也称他韩昌黎。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提倡三代两汉散文,主张“文以载道”,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在文学形式上力主创新,对后世散文影响深远。他的诗歌,题材广泛,风格险怪,讲究用奇字,造奇句,人们评为“以文为诗”。与孟郊、贾岛等人自成一派,史称“韩孟诗派”。诗文被门人辑为《昌黎先生集》。

8、老舍: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代表作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以沦陷了的北平为题材的长篇《四世同堂》。1951年北京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称号。话剧《龙须沟》《茶馆》。

10、郁达夫:名文,字达夫。郁达夫是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他的第一本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小说集《沉沦》。

12、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在散文领域也有很高成就,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13、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也称“柳柳州”。提倡“古文”创作。其散文以山水游记和寓言成就最大。在他的山水游记中常把自己的身世遭遇和个人情怀融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代表作是《永州八记》。梭罗:作家、思想家。他是19世纪超验主义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代表作《瓦尔登湖》。奥尔多·利奥波德: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沙乡年鉴》的作者。

文言文部分(字词句梳理)

(一)文言文字词。

1、通假字(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再一次;“暴”通“曝”,晒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http://www.61k.com-,智慧。

輮 以为轮 輮 通 “煣”, 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赋,资质。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举酒属客:通“嘱”,劝酒。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 山川相缪:通“缭”。 僇,通“戮”,这里是遭贬调的意思。

趣,通“趋”,往。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 通 “智”, 智慧。

2、古今异义(例)

古今异义字 古义 今义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广博地学习 一般指学问广博精深

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藏身 通常指托http://www.61k.com付或者把理想、感情、希望放在某人或者某事物

金石可镂 金属制品 黄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用来??的 表结果的连词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 一般的人 大众

古之学者必有师 求学的人,读书人 有专门学问的人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不一定 用不着,不需要

吾从而师之 跟从并且 表结果、目的的连词

小学而大遗 小的方面要学习 学制的初级阶段

而未始知西山这怪特 古义 未尝 今义 没开始 攒蹙累积 古义 重叠、积压 今义 积累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古义 这样以后 今义 转折连词 游于是乎始 古义 从此,从这时 今义 递进连词 醉则更相枕以卧 古义 更换交替 今义 更加

到则披草而坐 古义 拨 今义 覆盖在肩背上。

颓然就醉 古义 接近 今义 就是

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 古义 从前 今义 朝

故为之文以志 古义 记 今义 志气、志向 是岁元和四年也 古义 代词,这 今义 判断动词

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走狗。金就砺则利 古义: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检查; 今义:探究并领会。

吾从而师之 古义:从,跟从;而,连词。 今义:连词。 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 今义:很多人。 攒蹙累积:古义 重叠、积压 今义 积累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古义 这样以后 今义 转折连词

游于是乎始 :古义 从此,从这时 今义 递进连词

3、一词多义(例)

1)绝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终止) 以为妙绝 (到了极点)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隔断)

佛印绝类弥勒 (非常)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横渡)

2)强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有力的弓)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强大)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有余)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勉强)

3)假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借)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凭借)

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 (假如)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不真)

4)望

吾尝 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向远处看)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盼望)

先达德隆望尊 (名望) 适冬之望日前后 (农历每月十五)

5)闻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听见) 博闻强志 (见闻、知识)

不能称前时之闻 (声誉、名声)

6)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老师) 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乐师;学习) 犹且从师而问焉 (老师)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老师)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从师)

7)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流传) 六艺经传 皆通习之:(解释经书的著作)

8)从

惑而不从师 (跟随)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介词,自)

9)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兼词,于之) 于其身业,则耻师焉 (句末语气词)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句末语气词)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句末语气词)

10)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介词,相当于“于”,“在”;介词,“比”。)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反诘语气。)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与“嗟”组成固定结构,表示感叹。)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

11)其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代词,代指“中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句中语气词,表揣测)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代词,他/他们)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代词,代“书”)

其可怪也欤(指示代词,“这”)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代词,指前文的“君子”即“士大夫”)

12)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从;比)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丛)

??而耻学于师 (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对于)

师不必贤于弟子 (比) 不拘于时 (被) 其皆出于此乎 (在)

13)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啊”或不译。)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用于一般陈述句或语气轻微 的感叹句句末,表示认定,“啊”。)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用于句末,与疑问代词“何”呼应,表示反问,“呢”。)

14)则

于其身业,则耻师焉 (连词,表转折,“却”。)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连词,表条件与结果的关系,“就”。)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副词,用在谓语前面,帮助表示判断,“就是”。)

15)所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用来??的)

圣人之所以为圣 (??的原因,“以”作“因”讲。)

16)者

假舟楫者 (??的人) 此数者用兵之患业,而操皆冒行之 (代词,??的情况)

子瑜者,亮兄谨也 (表判断)

17)而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转折)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并列)

锲而舍之 (表承接) 知明而行无过矣(表并列) 吾尝终日而思矣(表修饰)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表转折)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因果) 登高而招(表承接) 觉而起,起而归 (表顺承,译为“就”、“然后”)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表修饰,译为“地”、“着”)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表因果,译为“因而”、“所以”)

18)故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所以) 明知故犯 (故意) 温故而知新 (原来的东西)

19)如

纵一苇之所如 (往)

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好象)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比得上)

如期完成 (按照)

20)属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通“嘱”,劝酒)

属予作文以记之 (通“嘱”,嘱咐)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隶属)

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亲属)

举匏樽以相属 (通“嘱”,劝酒)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21)固

固一世之雄也 (本来)

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险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使动,使??稳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顽固)

22)适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享有)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到)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女子出嫁)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 (适合)

适得君府书,明日来临汝 (刚刚,才)

适大病,不能行 (适逢)

23)逝

逝者如斯,而未尝为也 (流逝)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通“誓”,发誓)

淑尔远逝,往来翕忽 (去,消失)

时不利兮骓不逝 (跑)

24)曾

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

曾不知老之将近 (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

25)苟

苟非吾之所有 (假如)

欲苟顺私情 (假如)

26)虽

虽一毫而莫取 (即使)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虽然)

27)异

始指异之 (称奇)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 (独特)

28)特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特别)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超出一般)

29)为

余自为像人 (成为)

故为之文以志 [为(表目的)]

30)乎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表反问语气,译为“吗”、“呢”)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形容词、副词词尾,译为“的”、“地”)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用于句中,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不译)

4、词类活用(例)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名作状【www.61k.com)

顺流而东也 (名作动)

侣鱼虾而友麋鹿 (意动)

六、词类活用

木直中绳, 輮以为轮 輮,使动用法,用煣的工艺。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向上;下,向下;名词作状语。

非利足也----非能水也 足,名词作动词,用脚走。水,名词作动词,游泳。 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 以------为耻,意动用法。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低于,名词作动词。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 愚人 形容词作名词。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名作状)向东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名作动)向东去

侣鱼虾而友麋鹿 (意动)与??为侣,与??为友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使动)使??舞,使??泣

乌鹊南飞 (名作状)向南

七、特殊句式

判断句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也不再能再挺直,(这是由于)煣的工艺使它变成这样的。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长,但是远处的人能看得见;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天资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授予业务知识、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固定句式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无以?” “没有用来?的办法”。 (所以不积累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聚细流,就不能成为江海。)

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在上面吃泥土,在下面饮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用心专一的缘故。

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任凭小船儿自由漂流,浮动在那茫茫无边的江面上。

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 有个吹洞箫的客人,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奏。

介词结构后置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成的,但比水更冷。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以他为师。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在斗宿、牛宿之间徘徊。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

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不知道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从师学习,有的不从师学习。

何为其然也? 为什么奏出这样悲凉的声音呢?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他本是一时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如果从没有变化的一方面去看,那么事物和我们都是无穷无尽的,还羡慕什么呢?

被动句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六艺经传都普遍的学习,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皆我有也。 我以为永州的山,凡具有特别形态的,都有我的足迹。

(二)翻译下列句子(例)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广博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验反省,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的天赋不是和一般人不同,是他们善于借助客观条件啊。)

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我曾经整天地思考,不如片刻学习的收获大。)

4、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外;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办法成为江海。)

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一下就放下不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而不停止,金属和石头也能雕刻。)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是因为用心专一。)

7、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8、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

9、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因此,不论地位高贵还是地位低贱,不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10、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那些教育儿童的老师,教孩子们读书,让他们学会停顿断句的,并非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的老师。)

1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断句停顿不理解,向老师学习,疑惑不能解决,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地方学习,而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是明白事理的。)

1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高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1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 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

14、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寄托蜉蝣一般短暂生命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里的一粒小米。)

15、 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萧声呜咽,像含怨,像

怀恋,像抽泣,像低诉。余音悠长,像细长的丝缕延绵不断。)

16、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如果从没有变化的一方面

去看,那么事物和我们都是无穷无尽的,还羡慕什么呢?)

17、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森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每日带着随从登上高山,进入密林,走进弯弯曲曲的溪流,凡是有幽美的泉水和怪形岩石的地方,不论多么远,没有我们不到的。)

18、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我以为永州的山,凡具有特别形态的,

都有我的足迹。)

19、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临江饮酒,横握着长矛吟诗,本是一时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

20、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再说那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应有的东西,虽说是一丝一毫也不拿取。)

二 : 高中物理必修1知识点汇总(带经典例题)

联系电话 13405437534

高中物理必修1

运动学问题是力学部分的基础之一,在整个力学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本章是讲运动的初步概念,描述运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贯穿了几乎整个高中物理内容,尽管在前几年高考中单纯考运动学题目并不多,但力、电、磁综合问题往往渗透了对本章知识点的考察。近些年高考中图像问题频频出现,且要求较高,它属于数学方法在物理中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专题一:描述物体运动的几个基本本概念

◎ 知识梳理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形式。

2.参考系:被假定为不动的物体系。

对同一物体的运动,若所选的参考系不同,对其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考系研究物体的运动。

3.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它是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为使问题简化,而引入的理想模型。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视为质点的依据,如:公转的地球可视为质点,而比赛中旋转的乒乓球则不能视为质点。 ’

物体可视为质点主要是以下三种情形:

(1)物体平动时;

(2)物体的位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限度时;

(3)只研究物体的平动,而不考虑其转动效果时。

4.时刻和时间

(1)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是时间轴上的一点,对应于位置、瞬时速度、动量、动能等状态量,通常说的“2秒末”,“速度达2m/s时”都是指时刻。

(2)时间是两时刻的间隔,是时间轴上的一段。对应位移、路程、冲量、功等过程量.通常说的“几秒内”“第几秒内”均是指时间。

5.位移和路程

(1)位移表示质点在空间的位置的变化,是矢量。位移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的大小等于有向线段的长度,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当物体作直线运动时,可用带有正负号的数值表示位移,取正值时表示其方向与规定正方向一致,反之则相反。

(2)路程是质点在空间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在确定的两位置间,物体的路程不是唯一的,它与质点的具体运动过程有关。

(3)位移与路程是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是过程量,二者都与参考系的选取有关。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并不等于路程,只有当质点做单方向直线运动时,二者才相等。

6.速度

(1).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方向和快慢的物理量。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其大小叫速率。

(3).平均速度:物体在某段时间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是粗略描述运动快慢的。 ①平均速度是矢量,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第 1 页 共 28 页

联系电话 13405437534

②平均速度的大小与物体不同的运动阶段有关。

③v=s是平均速度的定义式,适用于所有的运动, t

(4).平均速率:物体在某段时间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是粗略描述运动快慢的。 ①平均速率是标量。

②v=s是平均速率的定义式,适用于所有的运动。 t

③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往往是不等的,只有物体做无往复的直线运动时二者才相等。 ◎ 例题评析

【例1】物体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通过两个连续相等的位移的平均速度分别为v1=10m/s和v2=15m/s,则物体在这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分析与解答】设每段位移为s,由平均速度的定义有

v=2s?t1?t22v1v22s=12m/s ?s/v1?s/v2v1?v2

[点评]一个过程的平均速度与它在这个过程中各阶段的平均速度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要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计算,不能用公式v=(v0+vt)/2,因它仅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例2】.一质点沿直线ox方向作加速运动,它离开o点的距离x随时间变化的关系为

32x=5+2t(m),它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为v=6t(m/s),求该质点在t=0到t=2s间的平均速度大小和t=2s到t=3s间的平均速度的大小。

【分析与解答】当t=0时,对应x0=5m,当t=2s时,对应x2=21m,当t=3s时,对应x3=59m,则:t=0到t=2s间的平均速度大小为v1?x2?x0=8m/s 2

x3?x2=38m/s 1

[点评]只有区分了求的是平均速度还是瞬时速度,才能正确地选择公式。

【例3】一架飞机水平匀速地在某同学头顶飞过,当他听到飞机的发动机声音从头顶正上方

0传来时,发现飞机在他前上方与地面成60角的方向上,据此可估算出此飞机的速度约为声

速的多少倍? t=2s到t=3s间的平均速度大小为v2?

【分析与解答】设飞机在头顶上方时距人h,则人听到声音时飞机走的距离为:h/3 对声音:h=v声t 对飞机:3h/3=v飞t

解得:v飞=v声/3≈0.58v声

[点评]此类题和实际相联系,要画图才能清晰地展示物体的运动过程,挖掘出题中的隐含条件,如本题中声音从正上方传到人处的这段时间内飞机前进的距离,就能很容易地列出方程求解。

专题二.加速度

第 2 页 共 28 页

联系电话 13405437534

◎ 知识梳理

1.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2.速度的变化量与所需时间的比值叫加速度。

3.公式:a=vt?v02,单位:m/s是速度的变化率。 t

4.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v的方向相同。

5.注意v,?v,?v?v的区别和联系。?v大,而不一定大,反之亦然。 ?t?t

◎ 例题评析

【例4】.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时刻速度大小为v1=4m/s,1S后速度大小为v2=10m/s,在这1S内该物体的加速度的大小为多少? vt?v0 题中v0=4m/s,t=1s t

?10?422当v2与v1同向时,得a1?10?4=6m/s 当v2与v1反向时,得a2?=-14m/s 11【分析与解答】根据加速度的定义,a?

[点评]必须注意速度与加速度的矢量性,要考虑v1、v2的方向。

【例5】某著名品牌的新款跑车拥有极好的驾驶性能,其最高时速可达330km/h,0~100km/h的加速时间只需要3.6s,0~200km/h的加速时间仅需9.9s,试计算该跑车在0~100km/h的加速过程和0~200km/h的加速过程的平均加速度。

【分析与解答】:根据a?vt?v0 t

且 vt1?100km/h?27.78m/s vt2?200km/h?55.56m/s

故跑车在0~100km/h的加速过程a1?vt1?v01

t1

vt2?v02

t2?27.78?0m/s2?7.72m/s2 3.655.56?0m/s2?5.61m/s2 9.9故跑车在0~200km/h的加速过程a2??

专题三.运动的图线

◎ 知识梳理

1.表示函数关系可以用公式,也可以用图像。图像也是描述物理规律的重要方法,不仅在力学中,在电磁学中、热学中也是经常用到的。图像的优点是能够形象、直观地反映出函数关系。

第 3 页 共 28 页

联系电话 13405437534

2.位移和速度都是时间的函数,因此描述物体运动的规律常用位移一时间图像(s—t图)和速度一时间图像(v一t图)。

3. 对于图像要注意理解它的物理意义,即对图像的纵、横轴表示的是什么物理量,图线的斜率、截距代表什么意义都要搞清楚。形状完全相同的图线,在不同的图像(坐标轴的物理量不同)中意义会完全不同。

◎ 例题评析

【例6】右图为某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求:

(1)该物体3s末的速度。

(2)该物体的加速度。

(3)该物体前6s内的位移。

【分析与解答】: (1)由图可直接读出3s末的速度为6m/s。

9?3m/s2?1m/s2。 6

1(3)a-t图中图线与t轴所围面积表示位移,故位移为S?3?6??6?(9?3)m?36m。 2(

2

)a-t图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故加速度为a?

[点评]这部分内容关键要掌握速度-时间图象及位移时间图象的意义,包括载距,斜率,相交等.

第二章 探究匀变速运动的规律

近年高考考查的重点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v-t图像。 本章知识较多与牛顿运动定律、电场中带电粒子的运动等知识结合起来进行考察。近年试题的内容与现实生活和生产实际的结合逐步密切。

专题一:自由落体运动

第 4 页 共 28 页

联系电话 13405437534

◎ 知识梳理

1.定义:物体从静止开始下落,并只受重力作用的运动。

2.规律:初速为0的匀加速运动,位移公式:h?12gt,速度公式:v=gt 2

3.两个重要比值:相等时间内的位移比1:3:5-----,相等位移上的时间比1:(2?1):(?2).....

◎ 例题评析

【例1】.建筑工人安装塔手架进行高空作业,有一名建筑工人由于不慎将抓在手中的一根长5m的铁杆在竖直状态下脱落了,使其做自由落体运动,铁杆在下落过程中经过某一楼层

2面的时间为0.2s,试求铁杆下落时其下端到该楼层的高度?(g=10m/s,不计楼层面的厚

度)

【分析与解答】铁杆下落做自由落体运动,其运动经过下面某一楼面时间Δt=0.2s,这个Δt也就是杆的上端到达该楼层下落时间tA与杆的下端到达该楼层下落时间tB之差,设所求高度为h,则由自由落体公式可得到:

12gtB 2

12 h?5?gtA2h?tA-tB=Δt

解得h=28.8m

【例2】.在现实生活中,雨滴大约在1.5km左右的高空中形成并开始下落。计算一下,若该雨滴做自由落体运动,到达地面时的速度是多少?你遇到过这样快速的雨滴吗?据资料显示,落到地面的雨滴速度一般不超过8m/s,为什么它们之间有这么大的差别呢? 【分析与解答】根据:s?

可推出vt?12gt vt?gt 22gs?2?10?1.5?103m/s?1.732?102m/s

可见速度太大,不可能出现这种现象。

[点评]实际上雨滴在下落过程所受空气阻力和其速度是有关的,速度越大所受阻力也越大,落到地面之前已做匀速运动.,

专题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 知识梳理

1vt=v0+at ○2s=v0t+at/2 ○3vt=v0+2as 1.常用的匀变速运动的公式有:○222

4○v??v0?vt25?s?aT ?vt/2 S=(v0+vt)t/2 ○2

(1).说明:上述各式有V0,Vt,a,s,t五个量,其中每式均含四个量,即缺少一个量,

第 5 页 共 28 页

联系电话 13405437534

在应用中可根据已知量和待求量选择合适的公式求解。⑤式中T表示连续相等时间的时间间隔。

(2).上述各量中除t外其余均矢量,在运用时一般选择取v0的方向为正方向,若该量与v0的方向相同则取为正值,反之为负。对已知量代入公式时要带上正负号,对未知量一般假设为正,若结果是正值,则表示与v0方向相同,反之则表示与V0方向相反。

另外,在规定v0方向为正的前提下,若a为正值,表示物体作加速运动,若a为负值,则表示物体作减速运动;若v为正值,表示物体沿正方向运动,若v为负值,表示物体沿反向运动;若s为正值,表示物体位于出发点的前方,若S为负值,表示物体位于出发点之后。

(3).注意:以上各式仅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包括有往返的情况,对匀变速曲线运动和变加速运动均不成立。

◎ 例题评析

【例3】 跳伞运动员作低空跳伞表演,当飞机离地面224 m时,运动员离开飞机在竖

2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运动一段时间后,立即打开降落伞,展伞后运动员以12.5 m/s的

平均加速度匀减速下降.为了运动员的安全,要求运动员落地速度最大不得超过5 m/s.取g=10

2m/s.求:

(1)运动员展伞时,离地面的高度至少为多少?着地时相当于从多高处自由落下?

(2)运动员在空中的最短时间为多少?

【分析与解答】:运动员跳伞表演的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即降落伞打

开前和打开后.由于降落伞的作用,在满足最小高度且安全着地的条件下,

可认为vm=5 m/s的着地速度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因此求解过程中只考虑其竖

直方向的运动情况即可.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情况如图所示.

22(1)由公式vT-v0=2as可得

2第一阶段:v=2gh1 ①

22第二阶段:v-vm=2ah2 ②

又h1+h2=H ③ 解①②③式可得展伞时离地面的高度至少为h2=99 m.

52v?2

设以5 m/s的速度着地相当于从高h?处自由下落.则h?== m=1.25 m. 2g2?10

(2)由公式s=v0t+

第一阶段:h1=12at可得: 2 1gt12 2④

⑤ 第二阶段:h2=vt2-1at22 2

又t=t1+t2 ⑥

解④⑤⑥式可得运动员在空中的最短时间为

t=8.6 s.

说明:简要地画出运动过程示意图,并且在图上标出相对应的过程量和状态量,不仅能使较复杂的物理过程直观化,长期坚持下去,更能较快地提高分析和解决较复杂物理问题的能力.

【例4】 以速度为10 m/s匀速运动的汽车在第2 s

末关闭发动机,以后为匀减速运动,

第 6 页 共 28 页

联系电话 13405437534

第3 s内平均速度是9 m/s,则汽车加速度是_______ m/s,汽车在10 s内的位移是_______ m.

【分析与解答】:第3 s初的速度v0=10 m/s,第3.5 s末的瞬时速度vt=9 m/s〔推论(2)〕

所以汽车的加速度: 2

vt?v09?1022= m/s=-2 m/s t0.5

“-”表示a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

汽车关闭发动机后速度减到零所经时间:

0?v00?10t2== s=5 s<8 s a?2

则关闭发动机后汽车8 s内的位移为: a=

0?v00?102

s2== m=25 m 2a2?(?2)

前2 s汽车匀速运动: 2

s1=v0t1=10×2 m=20 m

汽车10 s内总位移:

s=s1+s2=20 m+25 m=45 m.

说明:(1)求解刹车问题时,一定要判断清楚汽车实际运动时间.

(2)本题求s2时也可用公式s=12at计算.也就是说“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运动”可倒2

过来看作“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

专题三.汽车做匀变速运动,追赶及相遇问题

◎ 知识梳理

在两物体同直线上的追及、相遇或避免碰撞问题中关键的条件是:两物体能否同时到达空间某位置.因此应分别对两物体研究,列出位移方程,然后利用时间关系、速度关系、位移关系解出.

(1)追及

追和被追的两者的速度相等常是能追上、追不上、二者距离有极值的临界条件.

如匀减速运动的物体追从不同地点出发同向的匀速运动的物体时,若二者速度相等了,还没有追上,则永远追不上,此时二者间有最小距离.若二者相遇时(追上了),追者速度等于被追者的速度,则恰能追上,也是二者避免碰撞的临界条件;若二者相遇时追者速度仍大于被追者的速度,则被追者还有一次追上追者的机会,其间速度相等时二者的距离有一个较大值.

再如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的物体追赶同一地点出发同向匀速运动的物体时,当二者速度相等时二者有最大距离,位移相等即追上.

(2)相遇

同向运动的两物体追及即相遇,分析同(1).

相向运动的物体,当各自发生的位移的绝对值的和等于开始时两物体间的距离时即相遇.

【例5】 在铁轨上有甲、乙两列列车,甲车在前,乙车在后,分别以速度v1=15m/s),v2=40m/s做同向匀速运动,当甲、乙间距为1500m时,乙车开始刹车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

第 7 页 共 28 页

联系电话 13405437534

O.2m/s,问:乙车能否追上甲车?

【分析与解答】 由于乙车速度大于甲车的速度,因此,尽管乙车刹车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开始减小,但其初始阶段速度还是比甲车的大,两车的距离还是在减小,当乙车的速度减为和甲车的速度相等时,乙车的位移大于甲车相对乙车初始位置的位移,则乙车就一定能追上甲车,设乙车速度减为v1=15m/s时,用的时间为t,则有

V1=v2-at

t=(v2-v1)/a=125s

在这段时间里乙车的位移为

S2=2v1?v2t=3437.5m 2

在该时间内甲车相对乙车初始位置的位移为

S1=1500十v1t=3375m

因为s2>s1,所以乙车能追上甲车。

【例6】一辆摩托车行驶的最大速度为30m/s。现让该摩托车从静止出发,要在4分钟内追上它前方相距1千米、正以25m/s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则该摩托车行驶时,至少应具有多大的加速度?

【分析与解答】:假设摩托车一直匀加速追赶汽车。则:

12at?V0t+S0 ??(1) 2

a =2V0t?2S02?25?240?2?10002??0.24(m/s) ??(2) 22t240

摩托车追上汽车时的速度:

V = at = 0.24?240 = 58 (m/s) ??(3)

因为摩托车的最大速度为30m/s,所以摩托车不能一直匀加速追赶汽车。

应先匀加速到最大速度再匀速追赶。 12at1?Vm?t?t1??S0?V0t ??(4) 2

Vm ≥at1 ??(5)

由(4)(5)得:t1=40/3(秒) a=3090??2.25 (m/s) 40/340

总结:(1)要养成根据题意画出物体运动示意图的习惯.特别对较复杂的运动,画出草图可使运动过程直观,物理图景清晰,便于分析研究.

(2)要注意分析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搞清整个运动过程按运动性质的转换可分为哪几个运动阶段,各个阶段遵循什么规律,各个阶段间存在什么联系.

(3)由于本章公式较多,且各公式间有相互联系,因此,本章的题目常可一题多解.解题时要思路开阔,联想比较,筛选最简捷的解题方案.解题时除采用常规的公式解析法外,图象法、比例法、极值法、逆向转换法(如将一匀减速直线运动视为反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等也是本章解题中常用的方法.

第三章 相互作用

本章内容是力学的基础,也是贯穿于整个物理学的核心内容。本章从力的基本定义出发,通过研究重力、弹力、摩擦力,逐步认识力的物质性、力的矢量性、力的相互性,并通过受

第 8 页 共 28 页

联系电话 13405437534

力分析,分析物体所处的状态或从物体所处的平衡状态,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物体的受力分析法是物理学重要的分析方法。由于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决定了这部分知识在高考中的重要地位。

本章知识的考查重点是:①三种常见力,为每年高考必考内容,明年乃至许多年后,仍将是频繁出现的热点。②力的合成与分解、共点力的平衡等在高考中或单独出现或与动力学、电磁学等相结合,或选择或计算论述,或易或难,都要出现。

专题一:力的概念、重力和弹力

◎ 知识梳理

要对力有深刻的理解,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领会力的概念。

1.力的本质

(1)力的物质性: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提到力必然涉及到两个物体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有力时物体不一定接触。

(2)力的相互性:力是成对出现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存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等大、反向、共线,属同性质的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作用效果不能抵消.

(3)力的矢量性:力有大小、方向,对于同一直线上的矢量运算,用正负号表示同一直线上的两个方向,使矢量运算简化为代数运算;这时符号只表示力的方向,不代表力的大小。

(4)力作用的独立性:几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每个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均不会因其它力的存在而受到影响,这就是力的独立作用原理。

2.力的作用效果

力对物体作用有两种效果:一是使物体发生形变_,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两种效果可各自独立产生,也可能同时产生。通过力的效果可检验力的存在。

3.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完整表述一个力时,三要素缺一不可。当两个力 F1、F2的大小、方向均相同时,我们说F1=F2,但是当他们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或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不同点时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

力的大小可用弹簧秤测量,也可通过定理、定律计算,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 牛顿,符号是N。

4.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1)力的图示:用一条有向线段表示力的方法叫力的图示,用带有标度的线段长短表示大小,用箭头指向表示方向,作用点用线段的起点表示。

(2)力的示意图:不需画出力的标度,只用一带箭头的线段示意出力的大小和方向。

5.力的分类

(1)性质力:由力的性质命名的力。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电场力、磁场力、分子力等。

(2)效果力:由力的作用效果命名的力。如:拉力、压力、支持力、张力、下滑力、分力:合力、动力、阻力、冲力、向心力、回复力等。

6.重力

(1).重力的产生:

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收而产生的,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的大小:

21由G=mg计算,g为重力加速度,通常在地球表面附近,g取9.8米/秒,表示质量 ○

第 9 页 共 28 页

联系电话 13405437534

是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顿。

2由弹簧秤测量:物体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为重力大小。 ○

(3).重力的方向: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即与水平面垂直,不一定指向地心.重力是矢量。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1物体的各部分都受重力作用,效果上,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都集中于一点,这 ○

个点就是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2重心跟物体的质量分布、物体的形状有关,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质量分布均匀、形 ○

状规则的物体其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

(5).重力和万有引力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万有引力的另一个分力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力,同一物体在地球上不同纬度处的向心力大小不同,但由此引起的重力变化不大,一

2般情况可近似认为重力等于万有引力,即:mg=GMm/R。除两极和赤道外,重力的方向并不

指向地心。

重力的大小及方向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在加速运动的系统中,例如:发生超重和失重的现象时,重力的大小仍是mg

7.弹力

1.产生条件:

(1)物体间直接接触;

(2)接触处发生形变(挤压或拉伸)。

2.弹力的方向: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具体情况如下:

(1)轻绳只能产生拉力,方向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2)弹簧产生的压力或拉力方向沿弹簧的轴线。

(3)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沿杆。

3.弹力的大小

弹力的大小跟形变量的大小有关。

1弹簧的弹力,由胡克定律F=kx,k为劲度系数,由本身的材料、长度、截面积等决定, ○

x为形变量,即弹簧伸缩后的长度L与原长Lo的差:x=|L-L0|,不能将x当作弹簧的长度L

2一般物体所受弹力的大小,○应根据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和牛顿运动定律计算,例2小车的例子就说明这一点。

◎ 例题评析

【例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有相互接触的两物体之间才会产生力的作用

B.力是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的,一个力既有施力物体,又有受力物体

C.一个物体先对别的物体施加力后,才能受到反作用力

D.物体的施力和受力是同时的

【分析与解答】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不一定发生在直接接触的物体间,直接接触而发生的作用叫接触力,如弹力、摩擦力;通过场发生的作用叫场力,如重力、电场力、磁场力等。物体的施力和受力不分先后,总是同时的。正确答案为B、D

【例2】关于物体的重心,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重心一定在该物体上

B.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就在其中心处

第 10 页 共 28 页

联系电话 13405437534

C.用一根悬线挂起的物体静止时,细线方向一定通过物体的重心

D.重心是物体上最重的一点

【分析与解答】 重心是物体各部分的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薄板物体的重心位置可以用悬挂法确定,其他形状的物体重心位置也可以用悬挂法想象的讨论。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也当然不是物体中最、重的一点,故AB错,(如一根弯曲的杆,其重心就不在杆上)用悬线挂起物体处于静止时,由二力平衡原理知细线拉力必与重力等大、反向、共线,故C正确。

【例3】如图所示,小车上固定一根折成α角的曲杆,杆的另一端一固定一质量为m的球,则当小车静止时和以加速度a向右加速运动时杆对球的弹力大小及方向如何?

【分析与解答】当小车静止时,根据物体平衡条件可知,杆对球的弹力方向竖直向上,大小等于mg。

当小车加速运动时,设小球受的弹力F与竖直方向成θ角,如

图所示,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sinθ=ma Fcosθ=mg

22 解得:F=(mg)?(ma) tanθ=a/g

可见,杆对球弹力的方向与加速度大小有关,只有当加速度

a=gtanα、且方向向右时,杆对球的弹力才沿着杆;否则不沿杆的方

向。

(4)面与面、点与面接触的压力或支持力的方向总垂直于接触面,

指向被压或被支持的物体,如图所示,球和杆所受弹力的示意图。

专题二:摩擦力

◎ 知识梳理

摩擦力有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两种,它们的产生条件和方向判断是相近的。 .

1.产生的条件:

(1)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

(2)接触面不光滑;

(3)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

注意:不能绝对地说静止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必是静摩擦力,运动的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必是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是保持相对静止的两物体之间的摩擦力,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不一定静止。滑动摩擦力是具有相对滑动的两个物体之间的摩擦力,受滑动摩擦力作用的两个物体不一定都滑动。

2.摩擦力的方向:

沿接触面的切线方向(即与引起该摩擦力的弹力的方向垂直),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例如: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斜面)向上。

注意:相对运动是以相互作用的另一物体为参考系的运动,与

以地面为参考系的运动不同,故摩擦力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

其方向不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例如:站在公共汽车上的人,

当人随车一起启动(即做加速运动)时,如图所示,受重力G、支持

力N、静摩擦力f

的作用。当车启动时,人相对于车有向后的运动

第 11 页 共 28 页

联系电话 13405437534

趋势,车给人向前的静摩擦力作用;此时人随车向前运动,受静摩擦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

3.摩擦力的大小:

(1)静摩擦大小跟物体所受的外力及物体运动状态有关,只能根据物体所处的状态(平衡或加速)由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求解。静摩擦力的变化存在一个最大值-----最大静摩擦力,即物体将要开始相对滑动时摩擦力的大小(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成正比)。

(2)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成正比,即f=?N,μ为动摩擦因数,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N指接触面的压力,并不总等于重力。

◎ 例题评析

【例4】如下图所示,拉力F使叠放在一起的A、B两物体以共同

速度沿F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则 ( )

A.甲、乙图中A物体均受静摩擦力作用,方向与F方向相同。

B.甲、乙图中A物体均受静摩擦力作用,方向与,方向相反

C.甲、乙图中A物体均不受静摩擦力作用

D.甲图中A物体不受静摩擦力作用,乙图中A物体受静摩擦力

作用,方向与F方向相同

【分析与解答】: 假设甲图中A物体受静摩擦力作用,则它在水平方向上受力不平衡,将不可能随B物体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A物体不受静摩擦力作用,这样就排除了A、B两项的正确性.c、D两项中哪个正确,由乙图中A物体是否受静摩擦力判定.假设乙图中A物体不受静摩擦力作用,则它将在其重力沿斜面的分力作用下向下滑.不能随B物体保持沿斜面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因此乙图中A物体一定受静摩擦力作用,且方向与F方向相同,c项是不正确的.

答案:D

专题三:力的合成与分解

◎ 知识梳理

1.力的合成

利用一个力(合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分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而做的一种等效替代。力的合成必须遵循物体的同一性和力的同时性。

(1)合力和分力: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就叫这个力的分力。

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即一个力若分解为两个分力,在分析和计算时,考虑了两个分力的作用,就不可考虑这个力的作用效果了;反

过来,若考虑了合力的效果,也就不能再去重复考虑各个分

力的效果。

(2).共点力

物体同时受几个力作用,如果这些力的作用线交于一

点,这几个力叫共点力。

如图(a)所示,为一金属杆置于光滑的半球形碗中。杆受重力及A、 B两点的支持力三个力的作用; N1作用线过球心,N2

作用线垂直于杆,当杆在作用线共面的三个非平行力作

第 12 页 共 28 页

联系电话 13405437534

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这三力的作用线必汇于一点,所以重力G的

作用线必过 N1、N2的交点0;图(b)为竖直墙面上挂一光滑球,它受

三个力:重力、墙面弹力和悬线拉力,由于球光滑,它们的作用线

必过球心。

(3)力的合成定则:

1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共点力F、F的合力,可以把表示F、○121

F2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它的对角线即表示合力的大小和

方向,如图a。

○2三角形定则:求F1、F2的合力,可以把表示F1、F2的有向

线段首尾相接,从F1的起点指向F2的末端的有向线段就表示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如图b。

2.力的分解

(1)在分解某个力时,要根据这个力产生的实际效果或按问题的需要进行分解.

(2)有确定解的条件:

①已知合力和两个分力的方向,求两个分力的大小.(有唯一解)

②已知合力和一个分力的大小与方向,求另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有一组解或两组解)

③已知合力、一个分力F1的大小与另一分力F2的方向,求F1的方向和F2的大小.(有两个或唯一解)

(3)力的正交分解:将已知力按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进行分解的方法.利用力的正交分解法可以求几个已知共点力的合力,它能使不同方向的矢量运算简化为同一直线上的矢量运算.

力的分解问题的关键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画出力的平行四边形,接着就转化为一个根据知边角关系求解的几何问题。

3、处理力的合成与分解问题的方法

1.力的图示法:按力的图示作平行四边形,然后量出对角线的长短并找出方向.

2.代数计算法:由正弦或余弦定理解三角形求解.

3.正交分解法:将各力沿互相垂直的方向先分解,然后求出各方向的合力,再合成.

4.多边形法:将各力的首尾依次相连,由第一个力的始端指向最后一个力的尾端的有向线段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 例题评析

【例5】.在倾角为α的斜面上,放一质量为m的光滑小球,小球被竖直的木板挡住,则球对斜面的压力为 ( )

【分析与解答】

:小球的重力产生两个效果:水平挤压木板;垂直斜面方向压紧斜面.故可

第 13 页 共 28 页

联系电话 13405437534

将重力沿水平方向和垂直斜面方向分解为Fl、F2如右图所示,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可得:F=mg/cosα.

答案:C

【例6】分解一个力,若已知它的一个分力的大小和另一个分力的方向,以下正确的是

( )

A.只有唯一组解 B.一定有两组解

C.可能有无数组解 D.可能有两组解

专题四:受力分析

◎ 知识梳理

受力分析就是把研究对象在给定物理环境中所受到的力全部找出来,并画出相应受力图。

1.受力分析的依据

(1)依据各种力的产生条件和性质特点,每种力的产生条件提供了其存在的可能性,由于力的产生原因不同,形成不同性质的力,这些力又可归结为场力和接触力,接触力(弹力和摩擦力)的确定是难点,两物体直接接触是产生弹力、摩擦力的必要条件,弹力产生原因是物体发生形变,而摩擦力的产生,除物体间相互挤压外,还要发生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2)依据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存在,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同时存在。一方面物体所受的每个力都有施力物体和它的反作用力,找不到施力物体的力和没有反作用力的力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依据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可灵活变换研究对象,由作用力判断出反作用力。

(3)依据物体所处的运动状态:有些力存在与否或者力的方向较难确定,要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运动定律判断。

2.受力分析的程序

(1)根据题意选取研究的对象.选取研究对霖豹原慰是要使对留题懿研穷尽量藩侵j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个物体或物体的某一部分,也可以是由几个物体组成的系统.

(2)把研究对象从周围的物体中隔离出来,为防止漏掉某个力,要养成按一般步骤分析的好习惯.一般应先分析重力;然后环绕物体一周,找出跟研究对象接触的物体,并逐个分析这些物体对研究对象的弹力和摩擦力;最后再分析其他场力(电场力、磁场力)等.

(3)每分析一个力,都要想一想它的施力物体是谁,这样可以避免分析出某些不存在的力.如竖直上抛的物体并不受向上的推力,而刹车后靠惯性滑行的汽车也不受向前的“冲力”.

第 14 页 共 28 页

联系电话 13405437534

(4)画完受力图后要进行定性检验,看一看根据你画的受力图,物体能否处于题目中所给的运动状态.

3.受力分析的注意事项

(1)只分析研究对象所受的力,不分析研究对象对其他物体所施的力.

(2)只分析根据性质命名的力.

(3)每分析一个力,都应找出施力物体.

(4)合力和分力不能同时作为物体所受的力.

4.受力分析的常用方法:隔离法和整体法

(1).隔离法

为了弄清系统(连接体)内某个物体的受力和运动情况,一般可采用隔离法. 运用隔离法解题的基本步骤是:

○1明确研究对象或过程、状态;

○2将某个研究对象、某段运动过程或某个状态从全过程中隔离出来;

○3画出某状态下的受力图或运动过程示意图;

○4选用适当的物理规律列方程求解.

(2).整体法

当只涉及研究系统而不涉及系统内部某些物体的力和运动时,一般可采用整体法.运用整体法解题的基本步骤是:

○1明确研究的系统和运动的全过程;

○2画出系统整体的受力图和运动全过程的示意图;

○3选用适当的物理规律列方程求解.

隔离法和整体法常常交叉运用,从而优化解题思路和方法,使解

题简捷明快.

◎ 例题评析

【例7】 如图所示,斜面小车M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一边紧贴墙壁。若再在斜面上加一物体m,且M、m相对静止,试分析小车受哪几个力的作用

【分析与解答】 对M和m整体分析,它们必受到重力和地面支持力,

由于小车静止,由平衡条件知墙面对小车必无作用力。以小车为研究

对象,如图所示,它受四个力:重力Mg,地面的支持力FN,,m对它

的压力F2和静摩擦力f,由于m静止,可知f和FN的合力必竖直向下。

【说明】 M与墙有接触,但是否有挤压,应由M和m的状态决定。若m沿M加速下滑,加速度为a,则墙对M就有弹力作用,弹力FN水平.

【注意】 ①为防止丢力,在分析接触力时应绕研究对象观察一周,

对每个接触点要逐一分

第 15 页 共 28 页

联系电话 13405437534

析。②不能把作用在其它物体上的力错误地认为通过力的传递作用在研究对象上。③正确画出受力示意图。画图时要标清力的方向,对不同的力标示出不同的符号。

【例8】如图所示,质量为m,横截面为直角三角形的物块ABC,∠ABC??,

AB边靠在竖直墙面上,F是垂直于斜面BC的推力,现物块静止不动,则摩擦

力的大小为_________。

【分析与解】:物块ABC受到重力、墙的支持力、摩擦力及推力四个力作

用而平衡,由平衡条件不难得出静摩擦力大小为

f?mg?Fsin?。

C

专题五: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 知识梳理

1.共点力的判别:同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各个力的作用线交于一点就是共点力。这里要注意的是“同时作用”和“同一物体”两个条件,而“力的作用线交于一点”和“同一作用点”含义不同。当物体可视为质点时,作用在该物体上的外力均可视为共点力:力的作用线的交点既可以在物体内部,也可以在物体外部。 ,

2.平衡状态:对质点是指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对转动的物体是指静止状态或匀速转动状态。

(1)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必等大、反向、共线;

(2)三力平衡时,若是非平行力,则三力作用线必交于一点,三力的矢量图必为一闭合三角形;

(3)多个力共同作用处于平衡状态时,这些力在任一方向上的合力必为零;

(4)多个力作用平衡时,其中任一力必与其它力的合力是平衡力;

(5)若物体有加速度,则在垂直加速度的方向上的合力为零。

3.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

共同点: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的两个力。

【注意】①一个力可以没有平衡力,但一个力必有其反作用力。

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对于一对平衡力,其中一个力存在与否并不一定影响另一个力的存在。

4.正交分解法解平衡问题

正交分解法是解共点力平衡问题的基本方法,其优点是不受物体所受外力多少的限制。 解题依据是根据平衡条件,将各力分解到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上。

正交分解方向的确定:原则上可随意选取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但是,为解题方便通常

第 16 页 共 28 页

联系电话 13405437534

的做法是:①使所选取的方向上有较多的力;②选取运动方向和与其相垂直的方向为正交分解的两个方向。在直线运动中,运动方向上可以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列方程,与其相垂直的方向上受力平衡,可根据平衡条件列方程。③使未知的力特别是不需要的未知力落在所选取的方向上,从而可以方便快捷地求解。

解题步骤为:选取研究对象一受力分析一建立直角坐标系一找角、分解力一列方程一求解。

◎ 例题评析

【例9】如图所示,一个半球形的碗放在桌面上,碗口水平,O点为

其球心,碗的内表面及碗口是光滑的。一根细线跨在碗口上,线的

两端分别系有质量为ml和mz的小球,当它们处于平衡状态时,质量

0为m1的小球与0点的连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为α=60,两小球的质量

比为( )

【分析与解答】 质量为m1的小球受力情况:重力m1g,方向向

下;碗对小球的支持力N,方向沿半径方向斜向上;绳对小球的拉力 T,沿绳子方雨斜向上。利用分解法或合成法处理三力平衡,并考虑T=m2g,得m2/m1=3/3。

【答案】A

【说明】 (1)解答本题只需由平时掌握的隔离体法,分别对m1mz进行受力分析。由平衡条件和牛顿第三定律即可求解。

(2)力的合成与分解也是解此题的核心之一。

专题六.动态平衡问题分析

◎ 知识梳理

1.所谓动态平衡问题是指通过控制某些物理量,使物体的状态发生缓慢变化,而在这个过程中物体又始终处于一系列的平衡状态中.

2.图解分析法

对研究对象在状态变化过程中的若干状态进行受力分析,依据某一参量的变化,在同一图中做出物体在若干状态下力的平衡图(力的平行四边形),再由动态力的四边形各边长度变化及角度变化确定力的大小及方向的变化情况.

动态平衡中各力的变化情况是一种常见类型.总结其特点有:合力大小和方向不变;一个分力的方向不变,分析另一个分力方向变化时两个分力大小的变化情况.用图解法具有简单、直观的优点.

◎ 例题评析

【例15】 如图所示,滑轮本身的质量忽略不计,滑轮轴。安在一根轻

木杆B上,一根轻绳Ac绕过滑轮,A端固定在墙上,且绳保持水平,C

端下面挂一个重物,B0与竖直方向夹角θ=45。,系统保持平衡。若保持

滑轮的位置不变,改变θ的大小,则滑轮受到木杆的弹力大小变化情况

是( )

A.只有角θ变小,弹力才变大

第 17 页 共 28 页

联系电话 13405437534

B.只有角θ变大,弹力才变大

C.不论角θ变大或变小,弹力都变大

D.不论角θ变大或变小,弹力都不变

【分析与解答】 轻木杆B对滑轮轴0的弹力不一定沿着轻木杆B的线度本身,而应当是根据滑轮处于平衡状态来进行推断,从而得出其方向和大小。

TA=Tc=G.

0 TA和Tc夹角90不变,所以TA和TC对滑轮作用力不变。而滑轮始终处于平衡,所以轻

木杆B对滑轮作用力不变。即与θ无关,选项D正确。

【答案】D

专题七:实验: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

◎ 知识梳理

1.实验目的

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

2.验证原理

如果两个互成角度的共点力F。、F。作用于橡皮筋的结点上,与只用一个力F’作用于橡皮筋的结点上,所产生的效果相同(橡皮条在相同方向上伸长相同的长度),那么,F’就是F1和F2的合力。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两共点力F1和F2的合力F的图示,应与F’的图示等大同向。

3.实验器材

方木板一块;白纸;弹簧秤(两只);橡皮条;细绳套(两个);三角板;刻度尺;图钉(几个);细芯铅笔。

4.实验步骤

①用图钉把白纸钉在方木板上。

②把方木板平放在桌面上,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A点,橡皮条的另一端拴上两个细绳套。(固定点A在纸面外)

③用两只弹簧秤分别钩住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如图1~133所示)。(位置0须处于纸面以内)

④用铅笔描下结点0的位置和两条细绳套的方向,并记录弹簧秤的读数。

⑤从力的作用点(位置o)沿着两条绳套的方向画直线,按选定的标度作出

这两只弹簧秤的拉力F,和F:的图示,并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合力F的图

示。

⑥只用一只弹簧秤通过细绳套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同样

的位置o,记下弹簧秤的读数和细绳的方向。用刻度尺从。点按同样标度沿记录的方向作出这只弹簧秤的拉力F’的图示。

⑦比较力F’的图示与合力F的图示,看两者是否等长,同向。

⑧改变两个力F1和F2的大小和夹角,再重复实验两次。

5.注意事项

①不要直接以橡皮条端点为结点,可拴一短细绳再连两细绳套,以三绳交点为结点,应使结点小些,以便准确地记录结点O的位置。

②不要用老化的橡皮条,检查方法是用一个弹簧秤拉橡皮条,要反复做几次使橡皮条拉伸到相同的长度看弹簧秤读数有无变化。

③A点应选在靠近木板上边中点为宜,以使。点能确定在纸的上侧,结点O

的定位要力

第 18 页 共 28 页

联系电话 13405437534

求准确,同一次实验中橡皮条拉长后的结点位置0必须保持不变。

④弹簧秤在使用前应将其水平放置,然后检查、校正零点。将两弹簧秤互相钩着水平拉伸,选择两只读数完全一致的弹簧秤使用。

⑤施加拉力时要沿弹簧秤轴线方向,并且使拉力平行于方木板。

⑥使用弹簧秤测力时,拉力适当地大一些。

⑦画力的图示时应选择适当的标度,尽量使图画得大一些,要严格按力的图示要求和几何作图法作出平行四边形。

特别说明:

○1.实验采用了等效的方法:实验中,首先用两只弹簧秤通过细绳互成角度地拉一端固定的橡皮条,使细绳的结点延伸至某一位置O,再用一只弹簧秤拉橡皮条,并使其结点位置相同,以保证两只弹簧秤的拉力的共同作用效果跟原来一只弹簧秤的拉力的效果相同,若按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跟第二次一只弹簧秤的拉力的大小和方向完全相同,或者误差很小,这就验证了互成角度的共点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正确性。 ○2在做到两共点力F1、F2与F’等效的前提下,准确做出 F1和F2的图示,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做出其合力F的图示,以及F’的图示是本实验成功的关键,为此,要求F1、F2的大小方向,须记录准确,做图示时要选择合适的标度,以使所做平行四边形尽量大,画平行四边形的平行线时,要用两只三角板或一只三角板和一把直尺,严格作图。

○3.实验误差的来源与分析

本实验误差的主要来源除弹簧测力计本身的误差外,还出现读数误差、作图误差。因此,读数时眼睛一定要正视,要按有效数字正确读数和记录,两力的对边一定要平行,两个分力F1、F2问夹角?越大,用平行四边形作用得出的合力F的误差?F就越大,所以,实验中不

0要把?取得太大。本实验允许的误差范围是:力的大小?F≤5%F,F’与F的夹角?≤7。

◎ 例题评析

【例10】 在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时,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用两个弹簧秤把橡皮条的另一端拉到某一确定的O点。以下操作中错误的是 ( )

A.同一次实验过程中,O位置允许变动

B.实验中,弹簧秤必须保持与木板平行,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弹簧秤刻度

C.实验中,先将其中一个弹簧秤沿某一方向拉到最大量程,然后只需调节另一弹簧秤的大小和方向,把橡皮条另一端拉到0点

D.实验中,把橡皮条的另一端拉到。点时,两个弹簧秤之间夹角应取90。,以便于算出合力大小

【分析与解答】在同一次实验中两个力F。和F2的作用效果与一个力F’的作用效果相同,这个力F’才是F,与F2的合力,这个作用效果相同与否就是通过两次拉橡皮条时结点位置是否达到同一个位置来体现的,所以在同一次实验过程中,结点0的位置不允许变动,A选项

是错误的;为使实验结果准确,实验时,弹簧秤必须保持与木板平行,读数时眼睛必须正视弹簧秤的刻度,所以选项B是正确的;由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可知如果在实验中先将其中一个弹簧秤沿某一方向拉到最大量程,那么另一弹簧秤不论沿什么方向再加一个力拉结点,则第一个弹簧秤的拉力就超过它的量程,不能再继续实验了。所以必须同时用两个弹簧秤沿不同方向拉橡皮条的结点到某一位置O点,或者先将一个弹簧秤沿某一方向拉橡皮条,使它的

第 19 页 共 28 页

联系电话 13405437534

示数指某一中间值,再用男一个弹簧秤拉结点,调节两者示数的大小和方向,才能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某一位置。点,所以选项C也是错误的;选项D也是错误的,因为本实验的目的是用实验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所以实验结果不能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计算。

本题要求选错误的选项,应为A、C、D。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运动三定律在经典物理学中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规律,是力学乃至整个物理学的基础。

历年高考对本章知识的考查重点:①惯性、力和运动关系的理解;②熟练应用牛顿定律分析和解决两类问题(已知物体的受力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确定物体的受力)。

命题的能力考查涉及:①在正交的方向上质点受力合成和分解的能力;②应用牛顿定律解决学科内和跨学科综合问题的能力;③应用超重和失重的知识定量分析一些问题;④能灵活运用隔离法和整体法解决简单连接体问题的能力;⑤应用牛顿定律解题时的分析推理能力。

命题的最新发展:联系理科知识的跨学科综合问题。

一、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 知识梳理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1.理解要点:

①运动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②它定性地揭示了运动与力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③第一定律是牛顿以伽俐略的理想斜面实验为基础,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以丰富的想象而提出来的;定律成立的条件是物体不受外力,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

④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不能认为它是牛顿第二定律合外力为零时的特例,第一定律定性地给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第二定律定量地给出力与运动的关系。

2.惯性: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①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无关。

②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③由牛顿第二定律定义的惯性质量m=F/a和由万有引力定律定义的引力质量m?Fr2/GM严格相等。

④惯性不是力,惯性是物体具有的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惯性和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 例题评析

【例1】 火车在长直水平轨道上匀速行驶,门窗紧闭的车厢内有一个人向上跳起,发现仍落回到车上原处,这是因为 ( )

第 20 页 共 28 页

联系电话 13405437534

A.人跳起后,厢内空气给他以向前的力,带着他随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

B.人跳起的瞬间,车厢的地板给他一个向前的力,推动他随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

C.人跳起后,车在继续向前运动,所以人落下后必定偏后一些,只是由于时间很短,偏后距离太小,不明显而已

D.人跳起后直到落地,在水平方向上人和车具有相同的速度

【分析与解答】 因为惯性的原因,火车在匀速运动中火车上的人与火车具有相同的水平速度,当人向上跳起后,仍然具有与火车相同的水平速度,人在腾空过程中,由于只受重力,水平方向速度不变,直到落地,选项D正确。

【说明】 乘坐气球悬在空中,随着地球的自转,免费周游列国的事情是永远不会发生的,惯性无所不在,只是有时你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答案】D

二、牛顿第二定律

◎ 知识梳理

1. 定律内容

物体的加速度a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F合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m成反比。

2. 公式:F合?ma

理解要点:

①因果性:F合是产生加速度a的原因,它们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存在,同时消失;

②方向性:a与F合都是矢量,,方向严格相同;

③瞬时性和对应性:a为某时刻物体的加速度,F合是该时刻作用在该物体上的合外力。

4牛顿第二定律适用于宏观, 低速运动的情况。 ○

◎ 例题评析

【例2】如图,自由下落的小球下落一段时间后,与弹簧接触,从它接触弹簧开始,到弹簧压缩到最短的过程中,小球的速度、加速度、合外力的变化情况是怎样的?

【分析与解答】 因为速度变大或变小取决于加速度和速度方向的关系,

当a与v同向时,v增大;当a与v反向时,v减小;而a由合外力决定,所以

此题要分析v,a的大小变化,必须先分析小球的受力情况。

小球接触弹簧时受两个力的作用:向下的重力和向上的弹力。在接触的头一阶段,重力大于弹力,小球合力向下,且不断变小(因为F合=mg-kx,而x增大),因而加速度减小(因为a=F/m),由于v方向与a同向,因此速度继续变大。

当弹力增大到大小等于重力时,合外力为零,加速度为零,速度达到最大。

之后,小球由于惯性继续向下运动,但弹力大于重力,合力向上,逐渐变大(

因为

第 21 页 共 28 页

联系电话 13405437534

F=kx-mg=ma),因而加速度向上且变大,因此速度逐渐减小至零。小球不会静止在最低点,以后将被弹簧上推向上运动。

综上分析得:小球向下压弹簧过程,F方向先向下后向上,先变小后交大;a方向先向下后向上,大小先变小后变大;v方向向下,大小先变大后变小。

【注意】 在分析物体某一运动过程时,要养成一个科学分析习惯,即:这一过程可否划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的小过程,中间是否存在转折点,如上题中弹力等于重力这一位置是一个转折点,以这个转折点分为两个阶段分析。

【例3】 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的物体系于长度分别为L1L2的两根细线上.,L1的一端悬挂在天花板上,与竖直方向夹角为θ,L2水平拉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现将L2线剪断,求剪断瞬时物体的加速度。

【分析与解答】

剪断线的瞬间,,T2突然消失,物体即将作圆周运动,所以其加速度方

向必和L1垂直,L1中的弹力发生突变,弹力和重力的合力与L1垂直;可求出瞬间加速度为a=gsinθ。

(2)若将图中的细线L1,改变为长度相同、质量不计的轻弹簧,如图所示,其他条件不变,求解的步骤和结果与例3相同吗?

【说明】 (1)牛顿第二定律是力的瞬时作用规律,加速度和力同时产生,

同时变化,同时消失,分析物体在某一时刻的瞬时加速度,关键是分析瞬时

前后的受力情况及其变化。

(2)明确两种基本模型的特点。

A.轻绳不需要形变恢复时间、在瞬时问题中,其弹力可以突变,成为零或者别的值。

B.轻弹簧(或橡皮绳)需要较长的形变恢复时间,在瞬时问题中,其弹力不能突变,大小方向均不变。

【例4】 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入站在自动扶梯上,扶梯正以加速度a向上做减速运动,a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求人受的支持力和摩擦力。

【分析与解答】 题中人对扶梯无相对运动,则人、梯系统的加速度(对地)

为a,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斜向下,梯的台面是水平的,所以梯对

人的支持力N竖直向上,人受的重力mg竖直向下。由于仅靠N和mg不可

能产生斜向下的加速度,于是可判定梯对人有水平方向的静摩擦力,。

解法1 以人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如图所示。因摩擦力f为待求.且

必沿水平方向,设水平向右。为不分解加速度a,建立图示坐标,并

规定正方向。

X方向 mgsinθ-Nsinθ-fcosθ=ma

Y方向 mgcosθ+fsinθ-Ncosθ=0

解得:N=m(g-asinθ) f=-macosθ

为负值,说明摩擦力的实际方向与假设相反,为水平向左。

解法二:

将加速度a沿水平方向与竖直方向分解,如图ax=acosθ ay=asinθ

水平方向:f=max=macosθ

竖直方向:mg-N=may=masinθ

联立可解得结果。

[总结].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步骤

第 22 页 共 28 页

联系电话 13405437534

(1)选取研究对象:根据题意,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一物体,也可以是几个物体组成的物体系统。

(2)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3)建立坐标

①若物体所受外力在一条直线上,可建立直线坐标。

②若物体所受外力不在一直线上,应建立直角坐标,通常以加速度的方向为一坐标轴,然后向两轴方向正交分解外力。

(4)列出第二定律方程

(5)解方程,得出结果

专题三:第二定律应用:

◎ 知识梳理

1.物体系. (1)物体系中各物体的加速度相同,这类问题称为连接体问题。这类问题由于物体系中的各物体加速度相同,可将它们看作一个整体,分析整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可以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整体的外力中的未知力或加速度。若要求物体系中两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则应采用隔离法。将其中某一物体从物体系中隔离出来,进行受力分析,应用第二定律,相互作用的某一未知力求出,这类问题,应是整体法和隔离法交替运用,来解决问题的。

(2)物体系中某一物体作匀变速运动,另一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两物体在相互作用,这类问题应采用牛顿第二定律和平衡条件联立来解决。应用隔离法,通过对某一物体受力分析应用第二定律(或平衡条件),求出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再过渡到另一物体,应用平衡条件(或第二定律)求出最后的未知量。

2.临界问题

某种物理现象转化为另一种物理现象的转折状态叫做临界状态。临界状态又可理解为“恰好出现”与“恰好不出现”的交界状态。

处理临界状态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是:①分析两种物理现象及其与临界值相关的条件;②用假设法求出临界值;③比较所给条件与临界值的关系,确定物理现象,然后求解 ◎ 例题评析

【例5】如图,质量M?8kg的小车停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在小车右端施加一水平恒力F=8N。当小车向右运动速度达到3m/s时,在小车的右端轻放一质量m=2kg的小物块,物块与小车间的动摩擦因数??0.2,假定小车足够长,问:

(1)经过多长时间物块停止与小车间的相对运动?

(2)小物块从放在车上开始经过t0?30.s所通过的位

移是多少?(g取10m/s)

【分析与解答】:(1)依据题意,物块在小车上停止运动时,物块与小车保持相对静止,应具有共同的速度。设物块在小车上相对运动时间为t,物块、小车受力分析如图:

第 23 页 共 28 页 2

联系电话 13405437534

物块放上小车后做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a1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小车做加速度为a2匀加速运动。

由牛顿运动定律:

物块放上小车后加速度:a1??g?2m/s 2

.m/s 小车加速度:a2??F??mg?/M?052

v1?a1t

v2?3?a2t

由v1?v2得:t?2s

(2)物块在前2s内做加速度为a1的匀加速运动,后1s同小车一起做加速度为a2的匀加速运动。

以系统为研究对象:

根据牛顿运动定律,由F??M?m?a3得:

.m/s a3?F/?M?m??082

物块位移s?s1?s2

s1??1/2?a1t2?4m

s2?v1t??1/2?at2?4.4m 2

s?s1?s2?8.4m

【例6】 如图所示,一个弹簧台秤的秤盘和弹簧质量均不计,盘内放一个质量m?12kg的静止物体P,弹簧的劲度系数k?800N/m。现施加给P一个竖直向上的拉力F,使P从静止开始向上做匀加速运动。已知在头0.2s内F是变力,在0.2s以后,

F是恒力,取g?10m/s,求拉力F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分析与解答】:根据题意,F是变力的时间t?02.s,这段时间内的位

移就是弹簧最初的压缩量S,由此可以确定上升的加速度a, 2

mg12?100??015.?m? K800

12S2?015. 由S?at2得:a?2??7.5?m/s2? 22t0.2 KS?mg,S?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F?mg?kx?

ma

第 24 页 共 28 页

联系电话 13405437534

得:F?m?g?a??kx

当x?S时,F最小

Fmin?m?g?a??ks?m?g?a??mg?ma?12?7.5?90(N)

当x?0时,F最大

Fmax?m?g?a??k?0?m?g?a??12?10?7.5??210?N?

拉力的最小值为90N,最大值为210N

专题四: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

◎ 知识梳理

应用牛顿运动定律求解的问题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已知受力情况求运动情况;另一类是已知运动情况求受力情况.在这两类问题中,加速度是联系力和运动的桥梁,受力分析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 例题评析

【例7】 如图所示,在倾角θ=37°的足够长的固定的斜面上,有一质量m=1 kg的物体,物体与斜面间动摩擦因数μ=0.2,物体受到沿平行于斜面

向上的轻细线的拉力F=9.6 N的作用,从静止开始运动,经2 s

绳子突然断了,求绳断后多长时间物体速度大小达到22 m/s.

2(sin37°=0.6,g取10 m/s)

【分析与解答】:本题为典型的已知物体受力求物体运动

情况的动力学问题,物体运动过程较为复杂,应分阶段进行过程分析,并找出各过程的相关量,从而将各过程有机地串接在一起.

第一阶段:在最初2 s内,物体在F=9.6 N拉力作用下,从静

止开始沿斜面做匀加速运动,据受力分析图3-2-4可知:

沿斜面方向:F-mgsinθ-Ff =ma1

沿垂直斜面方向:FN=mgcosθ 且Ff=μFN

F?mgsin???mgcos?2由①②③得:a1==2 m/s m

2 s末绳断时瞬时速度v1=a1t1=4 m/s.

第二阶段:从撤去F到物体继续沿斜面向上运动到达速度为零的过程,设加速度为a2,

第 25 页 共 28 页

联系电话 13405437534

则a2=?(mgsin???mgcos?)2=-7.6 m/s m

设从断绳到物体到达最高点所需时间为t2

据运动学公式

v2=v1+a2t2

0?v1所以t2==0.53 s a2

第三阶段:物体从最高点沿斜面下滑,在第三阶段物体加速度为a3,所需时间为t3.由

v?02牛顿第二定律可知:a3=gsinθ-μgcosθ=4.4 m/s,速度达到v3=22 m/s,所需时间t3=3=5 a3

s

综上所述:从绳断到速度为22 m/s所经历的总时间t=t2+t3=0.53 s+5 s=5.53 s.

【例8】 如图 所示,光滑水平面上静止放着长L=1.6 m、质量为M=3 kg的木板.一个质量为m=1 kg的小物体放在木板的最右端,m与M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1,今对木板施加一水平向右的拉力F.

(1)施力F后,要想把木板从物体m的下方抽出来,求力F的大小应满足的条件;

(2)如果所施力F=10 N,为了把木板从m的下方抽出来,此力的作用时间不得少于多

2少?(g取10 m/s)

【分析与解答】:(1)力F拉木板运动过程:

2对木块:μmg=ma a=μg a=1 m/s

F??mg对木板:F-μmg=Ma1 a1= M

只要a1>a就能抽出木板,即F >μ(M+m)g所以F>4 N.

(2)当F =10 N,设拉力作用的最少时间为t1,加速度为a1,撤去拉力后木板运动时间为t2,加速度为a2,那么:

F??mg?mg122a1==3 m/s a2== m/s MM3

木板从木块下穿出时:

木块的速度:v=a(t1+t2)

木块的位移:s=1a(t1+t2)2 2

11a1t12+a1t1t2-a2t22 22木板的速度:v木板=a1t1-a2t2 木板的位移:s木板=

木板刚好从木块下穿出应满足:

v木板=v s木板-s=L

可解得:t1=0.8 s

专题五:牛顿第三定律、超重和失重

◎ 知识梳理

第 26 页 共 28 页

联系电话 13405437534

1.牛顿第三定律

(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定是同种性质的力,而平衡力不一定;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而一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而对于一对平衡力,其中一个力

变化不一定引起另外一个力变化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公式可写为F??F'。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二力平衡的区别

2.超重和失重

超重现象是指:N>G或 T>G; 加速度a向上;

失重现象是指:G>N或 G>T; 加速度a向下;

完全失重是指:T=0或N=0; 加速度a向下;大小a= g

3.牛顿运动定律只适应于宏观低速,且只适应于惯性参照系。

◎ 例题评析

【例9】弹簧下端挂一个质量m=1kg的物体,弹簧拉着物体在下列各种情况下,弹簧的示数:(g=10m/s2)

(1)、弹簧秤以5m/s的速度匀速上升或下降时,示数为 。

(2)、弹簧秤以

5m/s2的加速度匀加速上升时,示数为 。

(3)、弹簧秤以5m/s的加速度匀加速下降时,示数为 。

(4)、弹簧秤以5m/s2的加速度匀减速上升时,示数为 。

(5)、弹簧秤以5m/s2的加速度匀减速下降时,示数为 。

【分析与解答】(1)10N (2)15N (3)5N (4)5N (5)15N

【例10】电梯地板上有一个质量为200 kg的物体,它对

地板的压力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则电梯从静止开

始向上运动,在7 s内上升的高度为多少?

【分析与解答】:以物体为研究对象,在运动过程中只可

能受到两个力的作用:重力mg=2 000 N,地板支持力F.

在0~2 s内,F>mg,电梯加速上升,2~5 s内,F=mg,电梯匀速上升,5~7 s内,F<mg,电梯减速上升.

若以向上的方向为正方向,由上面的分析可知,在0~2 s内电梯的加速度和上升高度分别为

第 27 页 共 28 页 2

联系电话 13405437534

F1?mg3000?200022= m/s=5 m/s m200

电梯在t=2 s时的速度为

v=a1t1=5×2 m/s=10 m/s,

因此,在2~5 s内电梯匀速上升的高度为 h2=vt2=10×3 m=30 m.

电梯在5~7 s内的加速度为 a1=

F3?mg1000?200022= m/s=-5 m/s m200

即电梯匀减速上升,在5~7 s内上升的高度为 a2=h3=vt3+a2t32

=10×2 m-12×5×2 m=10 m 212

所以,电梯在7 s内上升的总高度为

h=h1+h2+h3=(10+30+10)m=50 m.

第 28 页 共 28 页

三 :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 整理版

物理必修一知识点

一、运动学的基本概念

1、参考系: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是相对于参考系在而言的。 通常以地面为参考系。

2、质点:

① 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是科学的抽象。

② 物体可看做质点的条件:研究物体的运动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且物体能否看成质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物体可被看做质点的几种情况:

(1)平动的物体通常可视为质点.

(2)有转动但相对平动而言可以忽略时,也可以把物体视为质点.

(3)同一物体,有时可看成质点,有时不能.当物体本身的大小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不能忽略时,不能把物体看做质点,反之,则可以.

[关键一点]

(1)质点并不是质量很小的点,要区别于几何学中的“点”.

3、时间和时刻:

时刻是指某一瞬间,用时间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它与状态量相对应;时间是指起始时刻到终止时刻之间的间隔,用时间轴上的一段线段来表示,它与过程量相对应。

4、位移和路程:

位移用来描述质点位置的变化,是质点的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

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5、速度:

用来描述质点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1)平均速度:是位移与通过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其定义式为v

平均速度对变速运动只能作粗略的描述。

(2)瞬时速度:是质点在某一时刻或通过某一位置的速度,瞬时速度简称速度,它可以精确变速运动。瞬

时速度的大小简称速率,它是一个标量。

6、加速度:用量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的物理量,其定义式为a??x,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t??v

?t。

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的变化量方向相同(注意与速度的方向没有关系),大小由两个因素决定。

补充: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

1、速度与加速度没有必然的关系,即:

⑴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也大; ⑵加速度大,速度不一定也大;

⑶速度为零,加速度不一定也为零; ⑷加速度为零,速度不一定也为零。

2、当加速度a与速度V方向的关系确定时,则有:

⑴若a 与V方向相同时,不管a如何变化,V都增大。

⑵若a 与V方向相反时,不管a如何变化,V都减小。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

1

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都相等的直线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可由下面四个基本关系式表示:

(1)速度公式 vt

(2)位移公式x?v0?at 12at 2?v0t?

2(3)速度与位移式vt?v02=2ax

(4)平均速度公式v平均

3、几个常用的推论: ?x?v0?vt?? t2

(1)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之差为恒量

△x=x2-x1=x3-x2=??=xn-xn-1=aT 2

(2)某段时间内时间中点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t

2?v0?vt2。

(3)一段位移内位移中点的瞬时速度v中与这段位移初速度v0和末速度vt的关系为

v中4、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式(2)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几个重要结论 ①1T末,2T末,3T末??瞬时速度之比为:

v1∶v2∶v3∶??∶vn=1∶2∶3∶??∶n

②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第三个T内??第n个T内的位移之比为:

x1∶x2∶x3∶??∶xn=1∶3∶5∶??∶(2n-1)

③1T内,2T内,3T内??位移之比为:

xⅠ∶xⅡ∶xⅢ∶??∶xN=1∶4∶9∶??∶n2

④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

t1∶t2∶t3∶??∶tn=

1:?1):?:?:?

三、自由落体运动,竖直上抛运动

1、自由落体运动: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的下落运动,因为忽略了空气的阻力,所以是一种理想的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①速度公式:vt?gt ②位移公式:h?12gt ③速度—位移公式:vt2?2gh

2

④下落到地面所需时间:t

3、竖直上抛运动: ?可以看作是初速度为v0,加速度方向与v0方向相反,大小等于的g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可以把它分为向上和向下两个过程来处理。

2

(1)竖直上抛运动规律

①速度公式:vt

两个推论: h? v0t??v0?gt ②位移公式:12gt ③速度—位移公式:vt2?v02??2gh 2

v0上升到最高点所用时间t?g

(2)竖直上抛运动的对称性 v02 上升的最大高度h?2g

如图1-2-2,物体以初速度v0竖直上抛, A、B为途中的任意两点,C为最高点,则:

(1)时间对称性

物体上升过程中从A→C所用时间tAC和下降过程中从C→A所用时间tCA相等,同理tAB

=tBA.

(2)速度对称性

物体上升过程经过A点的速度与下降过程经过A点的速度大小相等.

[关键一点]

在竖直上抛运动中,当物体经过抛出点上方某一位置时,可能处于上升阶段,也可能处于下降阶段,因此这类问题可能造成时间多解或者速度多解.

四、运动的图象 运动的相遇和追及问题

1、图象:

(1) x—t图象

①物理意义: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②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②图线斜率的意义

①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速度的大小.

②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正负表示物体方向.

③两种特殊的x-t图象

(1)匀速直线运动的x-t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2)若x-t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则表示物体处

于静止状态

(2)v—t图象

①物理意义: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变化

的规律.

②图线斜率的意义

a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的大小.

b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③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的意义

a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的数值表示相应时间内的位移的大小。

b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上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正方向;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下方,表

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负方向.

③常见的两种图象形式

(1)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与横轴平行的直线.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2、相遇和追及问题:

3

这类问题的关键是两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关系和位移关系,要注意寻找问题中隐含的临界条件,通常有两种情况:

(1)物体A追上物体B:开始时,两个物体相距x0,则A追上B时必有xA?xB?x0,且VA?VB

?xB?x0,且VA?VB (2)物体A追赶物体B:开始时,两个物体相距x0,要使A与B不相撞,则有xA

易错现象:

1、混淆x—t图象和v-t图象,不能区分它们的物理意义

2、不能正确计算图线的斜率、面积

3、在处理汽车刹车、飞机降落等实际问题时注意,汽车、飞机停止后不会后退

五、力 重力 弹力 摩擦力

1、力:

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力必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用一条有向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方法叫力的图示。

按照力命名的依据不同,可以把力分为

①按性质命名的力(例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等。)

②按效果命名的力(例如: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等)。

力的作用效果:

①形变;②改变运动状态.

2、重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叫物体的重心;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和形状有关。质量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处。薄板类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注意: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另一个分力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的向心力,在两极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由于重力远大于向心力,一般情况下近似认为重力等于万有引力.

3、弹力:

(1)内容: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跟它接触的且使其发生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

种力叫弹力。

(2)条件:①接触;②形变。但物体的形变不能超过弹性限度。

(3)弹力的方向和产生弹力的那个形变方向相反。(平面接触面间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曲

面接触面间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过研究点的曲面的切面;点面接触处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面、绳子产生的弹力的方向沿绳子所在的直线。)

(4)大小:

①弹簧的弹力大小由F=kx计算,

②一般情况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同时所受的其他力及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应结合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确定.

4、摩擦力:

(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接触面粗糙、有弹力作用、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三者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跟接触面相切,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但注意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运动

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反,还可能成任意角度.

(3)摩擦力的大小:

① 滑动摩擦力:f??N

说明:a、FN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4

b、?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

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FN无关。

② 静摩擦: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0<f静≤fm

(fm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静摩擦力的具体数值可用以下方法来计算:一是根据平衡条件,二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合力,然后通过受力分析确定.

(4) 注意事项:

a、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定夹角。

b、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易错现象:

1.不会确定系统的重心位置

2.没有掌握弹力、摩擦力有无的判定方法

3.静摩擦力方向的确定错误

六、力的合成和分解

1、标量和矢量:

(1)将物理量区分为矢量和标量体现了用分类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2)矢量和标量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遵从不同的运算法则:标量用代数法;矢量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

定则.

(3)同一直线上矢量的合成可转为代数法,即规定某一方向为正方向,与正方向相同的物理量用正号代人,

相反的用负号代人,然后求代数和,最后结果的正、负体现了方向,但有些物理量虽也有正负之分,运算法则也一样,但不能认为是矢量,最后结果的正负也不表示方向,如:功、重力势能、电势能、电势等.

2、力的合成与分解:

(1)合力与分力

(2)共点力的合成:

1、共点力

几个力如果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上,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这几个力叫共点力。

2、力的合成方法

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①若F1和F2在同一条直线上

a.F1、F2同向:合力F

b.F1、F2反向:合力F

向。

②F1、F2互成θ角——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3、平行四边形定则:

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它的对角线就表?F1?F2方向与F1、F2的方向一致 F?F1?F2,方向与F1、F2这两个力中较大的那个力1 图1-5-1 5

示合力的大小及方向,这是矢量合成的普遍法则。

求F1、F2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公式:F=F12+F22-2F1F2COSθ(θ为F1、F2的夹角)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1-F2 ≤F≤ F1 +F2

(3) 合力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两个分力成直角时,用勾股定理或三角函数。

注意事项:

(1)力的合成与分解,体现了用等效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2)合成与分解是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引入的一种方法,用合力来代替几个力时必须把合力与各分力脱

钩,即考虑合力则不能考虑分力,同理在力的分解时只考虑分力,而不能同时考虑合力.

(3)共点的两个力合力的大小范围是

|F1-F2|≤F合≤Fl+F2.

(4)共点的三个力合力的最大值为三个力的大小之和,最小值可能为零.

(5)力的分解时要认准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实际效果,按实际效果来分解.

(6)力的正交分解法是把作用在物体上的所有力分解到两个互相垂直的坐标轴上,分解最终往往是为了求合力(某一方向的合力或总的合力).

易错现象:

1.对含静摩擦力的合成问题没有掌握其可变特性

2.不能按力的作用效果正确分解力

3.没有掌握正交分解的基本方法

七、受力分析

1、受力分析:

要根据力的概念,从物体所处的环境(与多少物体接触,处于什么场中)和运动状态着手,其常规如下:

(1)确定研究对象,并隔离出来;

(2)先画重力,然后弹力、摩擦力,再画电、磁场力;

(3)检查受力图,找出所画力的施力物体,分析结果能否使物体处于题设的运动状态(静止或加速),否则必

然是多力或漏力;

(4)合力或分力不能重复列为物体所受的力.

2、整体法和隔离体法

(1)整体法:就是把几个物体视为一个整体,受力分析时,只分析这一整体之外的物体对整体的作用力,

不考虑整体内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2)隔离法:就是把要分析的物体从相关的物体系中假想地隔离出来,只分析该物体以外的物体对该物体

的作用力,不考虑物体对其它物体的作用力。

(3)方法选择

所涉及的物理问题是整体与外界作用时,应用整体分析法,可使问题简单明了,而不必考虑内力的作用;当涉及的物理问题是物体间的作用时,要应用隔离分析法,这时原整体中相互作用的内力就会变为各个独立物体的外力。

3、注意事项:

正确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在具体操作时应注意:

(1)弹力和摩擦力都是产生于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因此要从接触点处判断弹力和摩擦力是否存在,如

果存在,则根据弹力和摩擦力的方向,画好这两个力.

(2)画受力图时要逐一检查各个力,找不到施力物体的力一定是无中生有的.同时应只画物体的受力,不能 6

把对象对其它物体的施力也画进去.

易错现象:

1.不能正确判定弹力和摩擦力的有无;

2.不能灵活选取研究对象;

3.受力分析时受力与施力分不清。

八、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1、物体的平衡:

物体的平衡有两种情况:一是质点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二是物体不转动或匀速转动(此时的物体不能看作质点).

2、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①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的加速度为零.

②平衡条件:合力为零,亦即F合=0或∑Fx=0,∑Fy=0

a、二力平衡:这两个共点力必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b、三力平衡:这三个共点力必然在同一平面内,且其中任何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即任何两个力的合力必与第三个力平衡

c、若物体在三个以上的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通常可采用正交分解,必有:

Fx= F1x+ F2x + ???+ Fnx =0

合y= F1y+ F2y + ???+ Fny =0 (按接触面分解或按运动方向分解)

(ⅰ)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它所受的某一个力与所受的其它力的合力等值反向.

(ⅱ)当三个共点力作用在物体(质点)上处于平衡时,三个力的矢量组成一封闭的三角形按同一环绕方向.

3、平衡物体的临界问题:

当某种物理现象(或物理状态)变为另一种物理现象(或另一物理状态)时的转折状态叫临界状态。可理解成“恰好出现”或“恰好不出现”。

临界问题的分析方法: 极限分析法:通过恰当地选取某个物理量推向极端(“极大”、“极小”、“极左”、“极右”)从而把比较隐蔽的临界现象(“各种可能性”)暴露出来,便于解答。

易错现象:

(1)不能灵活应用整体法和隔离法;

(2)不注意动态平衡中边界条件的约束;

(3)不能正确制定临界条件。

九、牛顿运动三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理解:

①它说明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惯性与物体的速度大小、受力大小、运动状态无关).

②它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而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 。 ③它是通过理想实验得出的,它不能由实际的实验来验证.

2、牛顿第二定律:

内容:物体的加速度a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F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m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7

公式:F合=ma

理解:

①瞬时性:力和加速度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②矢量性: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③同体性:合外力、质量和加速度是针对同一物体(同一研究对象)

④同一性:合外力、质量和加速度的单位统一用SI制主单位⑤相对性:加速度是相对于惯性参照系的。

3、牛顿第三定律:

(1)内容: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2)理解:

①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同时性.它们是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不是先有作用力后有反作用力. 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性质相同.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属同种性质的力.

③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相互依赖性:它们是相互依存,互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不可叠加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各产生其效果,不可求它们的合力,两力的作用效果不能相互抵消.

4、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

对于宏观物体低速的运动(运动速度远小于光速的运动),牛顿运动定律是成立的,但对于物体的高速运动(运动速度接近光速)和微观粒子的运动,牛顿运动定律就不适用了,要用相对论观点、量子力学理论处理.

易错现象:

(1)错误地认为惯性与物体的速度有关,速度越大惯性越大,速度越小惯性越小;另外一种错误是认为惯性

和力是同一个概念。

(2)不能正确地运用力和运动的关系分析物体的运动过程中速度和加速度等参量的变化。

(3)不能把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其受到的合外力的瞬时对应关系正确运用到轻绳、轻弹簧和轻杆等理想化模

型上

十、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一)

1、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基本思路

(1)通过认真审题,确定研究对象.

(2)采用隔离体法,正确受力分析.

(3)建立坐标系,正交分解力.

(4)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出方程.

(5)统一单位,求出答案.

2、解决连接体问题的基本方法是:

(1)选取最佳的研究对象.选取研究对象时可采取“先整体,后隔离”或“分别隔离”等方法.一般当各部

分加速度大小、方向相同时,可当作整体研究,当各部分的加速度大小、方向不相同时,要分别隔离研究.

(2)对选取的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出方程式,求出答案.

3、解决临界问题的基本方法是:

(1)要详细分析物理过程,根据条件变化或随着过程进行引起的受力情况和运动状态变化,找到临界状态和

临界条件.

(2)在某些物理过程比较复杂的情况下,用极限分析的方法可以尽快找到临界状态和临界条件. 易错现象:

8

(1)加速系统中,有些同学错误地认为用拉力F直接拉物体与用一重力为F的物体拉该物体所产生的加速度

是一样的。

(2)在加速系统中,有些同学错误地认为两物体组成的系统在竖直方向上有加速度时支持力等于重力。

(3)在加速系统中,有些同学错误地认为两物体要产生相对滑动拉力必须克服它们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

十一、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二)

1、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

(1)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基本解题思路是:

①根据受力情况,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物体的加速度.

②根据题意,选择恰当的运动学公式求解相关的速度、位移等.

(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推断或求出物体所受的未知力.基本解题思路是:①根据运动情况,利用运动

学公式求出物体的加速度.

②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确定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从而求出未知力.

(3)注意点:

①运用牛顿定律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对物体进行受力情况分析和运动情况分析,要善于画出物体受力图和运动草图.不论是哪类问题,都应抓住力与运动的关系是通过加速度这座桥梁联系起来的这一关键.

②对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受力情况发生变化,要分段进行分析,每一段根据其初速度和合外力来确定其运动情况;某一个力变化后,有时会影响其他力,如弹力变化后,滑动摩擦力也随之变化.

2、关于超重和失重:

在平衡状态时,物体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当物体在竖直方向上有加速度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就不等于物体的重力.当物体的加速度方向向上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大于物体的重力,这种现象叫超重现象.当物体的加速度方向向下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小于物体的重力,这种现象叫失重现象.对其理解应注意以下三点:

(1)当物体处于超重和失重状态时,物体的重力并没有变化.

(2)物体是否处于超重状态或失重状态,不在于物体向上运动还是向下运动,即不取决于速度方向,而是取

决于加速度方向.

(3)当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a=g)时,平常一切由重力产生的物理现象都会完全消失,如单摆停摆、天平

失效、浸在水中的物体不再受浮力、液体柱不再产生向下的压强等.

易错现象:

(1)当外力发生变化时,若引起两物体间的弹力变化,则两物体间的滑动摩擦力一定发生变化,往往有些同

学解题时仍误认为滑动摩擦力不变。

(2)些同学在解比较复杂的问题时不认真审清题意,不注意题目条件的变化,不能正确分析物理过程,导致

解题错误。

(3)些同学对超重、失重的概念理解不清,误认为超重就是物体的重力增加啦,失重就是物体的重力减少啦。

9

四 : 2015中考生物地理核心知识点(考前必背)

2015中考生物地理部分核心知识点(根据浙江省学业考试说明整理)

生命科学

主题1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一)观察多种多样的生物

1、使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生物:观察蜗牛的仪器是放大镜,观察细胞结构的仪器是显微镜。而观察叶

目镜长度与放大倍数成“反比”,即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长度与放大倍数成“正比”,物 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2.病毒无细胞结构

1

(二) 构成生物体的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 1.细胞的结构

①利用显微镜观察装片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的材料一定要薄而透明。

临时装片制作过程简称:“擦”、“滴”、“撕”、“展”、“盖”、“染”、“吸”。

③带甜味、酸味的汁液——来自于液泡中的细胞液;高大的树木“顶天立地”---细胞壁中具较强支持作用的纤维素

2.细胞与生命活动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① 表示细胞的生长 ②

表示细胞的分裂 ③

表示细胞的分化

细胞分裂的意义:1、单细胞生物的个体数能不断增加;

2、多细胞生物个体内的细胞数目增多。

分化的意义:形成组织

▲3.①植物的主要组织有: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分生组织、

动物的主要组织有: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肌肉组织。

②细胞 组织 器官 系统 动物体

(三)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1.生物的分类

①根据生物某一特征可将生物逐级分类,分类等级从高到低的顺序:界门纲目科属种,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

2.生物与环境

①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群落: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

植被:被覆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起主导作用

3.生态系统

越靠近食物链的末端(营养级高)的生物数量越少,体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越靠近前端(营养级低)的生物数量越多,体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少。

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成分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成分越简单,生物种类越少,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弱

4、生物圈

①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②生命系统的构成具有层次性

个体 群落

2 生态系统

主题2 生物体内物质与能量的转换

(一)绿色植物的物质与能量的转换

1.①植物的营养器官:根、茎、叶,植物的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③概述植物体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利用和散失过程

散失:约99%用于蒸腾作用 器官:叶片(下表皮气孔多,吸水时保卫细胞膨涨气孔张开)

利用:约1%用于光合作用 器官:叶片(叶肉细胞)

运输:导管 (运输水分、无机盐 方向自下而上)----位于木质部

筛管 (运输有机物 方向为自上而下) ----位于韧皮部

条件:细胞液浓度>环境(土壤)溶液浓度

部位:根——根毛区——根毛细胞

(主要器官)(主要区域) (主要细胞

2.

光能

光合作用的表达式:二氧化碳 + 水 ————→ 有机物(淀粉) + 氧气

叶绿体

呼吸作用的表达式:有机物十氧气—酶—→二氧化碳+水+能量(释放能量)

④知道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为增加产量,常采用的方法是:增加二氧化碳的含量(保持蔬菜大棚内通风),增加光照强度或延长光照时间,合理密植(让作物的叶片充分利用单位面积光照,而不互相遮挡)。

呼吸作用原理在生产中的应用: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有机物。保存蔬菜水果:适当低温、充入氮气或二氧化碳;保存种子时要晒干、低温;松土、排涝可促进根系呼吸;适当加大昼夜温差,降低呼吸作用,可提高作物产量;种植农作物时,既不能过稀,也不能过密,应该合理密植。

适当抑制植物的呼吸作用,能够积累更多的有机物,提高产量;抑制生物的呼吸作用能够延长保质期。

(二)人体的物质与能量的转换

1.人体的消化

◆消化系统组成——消化道(口、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和消化腺

◆口腔——初步消化糖类 ◆胃——暂时储存和初步消化蛋白质

◆小肠——消化和吸收食物主要场所 ◆肝脏——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分泌胆汁储存在胆囊中 3

◆营养物质最初开始消化的部位:淀粉——口腔、蛋白质——胃、脂肪——小肠。

营养物质消化后的产物:糖类――葡萄糖 蛋白质――氨基酸 脂肪――甘油和脂肪酸

2.酶具有专一性、高效性,其活性受PH和温度的影响。

呼吸作用

②知道呼吸作用为人体内能量的利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3.人体的血液和循环

①指认人体心脏、血管的结构以及血液循环

血液的功能:运输、防御保护、调节体温。

③红骨髓具有造血的功能

④根据红细胞上凝集原的种类将血型分为O、A、B、AB血型;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若血型不合,则红细胞会凝聚成团,堵塞血管。

4

4.尿的生成和排出

泌尿系统是人体最主要的排泄途径,其中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肾单位。 含废物较多多

滤过

原尿

重吸收

尿 血浆(含废物较少) 尿

尿的生成:血浆 尿液

滤过 重吸收 5.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有机物 新 的来源 陈 又可分为寄生和腐生两种类型 谢 微生物的无氧呼吸又称为发酵。 合成 分解 新陈代谢 贮存 释放

主题3 生命活动的调节

1.植物的感应性

①植物的向光性是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引起的,生长素存在于植物胚芽的尖端, 植物的向地性是由于受地球的引力作用造成的,在太空中植物没有向地性。

②植物生长素的作用:低浓度促进植物的生长,高浓度抑制植物的生长

2.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①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功能单位是神经元,其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突起又包括树突和轴突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

②大脑:记忆、思维、控制身体活动的高级中枢

脑小脑:负责动作的协调性

中枢神经系统脑干:控制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运动

神经系统脊髓:具有躯体和内脏反射的低级神经中枢

脑神经 脊神经③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反射弧的结构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5 周围神经系统

主题4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一)细菌、真菌的繁殖

1.细菌(分裂生殖)、真菌(孢子繁殖或出芽生殖)

酵母菌——无氧时,分解食物中的糖类,产生酒精、二氧化碳,如酿酒。有氧时,分解食物中的糖类,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如制作馒头、面包等。

乳酸菌——无氧条件下,将葡萄糖转化成乳酸。制作酸奶、泡菜等。

(二)植物的生殖与发育

1.植物的生殖方式

①列举绿色植物的生殖方式

【有性生殖】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如:种子繁殖(通过开花、传粉并结出果实,由果实中的种子来繁殖后代)(胚珠中的卵细胞与花粉中的精子结合成受精卵→胚→种子)

【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如扦插、嫁接、组织培养。(优点: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繁殖速度快)

2.植物的发育

描述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开花→传粉→受精

种子萌发条件 外界因素:水分、空气和温度

自身因素:胚是否是活的完整的、种子是否处于休眠期

种子萌发过程:首先胚根→根,然后胚芽→茎和叶

双子叶植物的种子(如绿豆):种皮、胚、子叶(2片) (储存营养)

单子叶植物的种子(如玉米):种皮、胚、子叶(1片)、胚乳 (储存营养)

(二)人类的生殖与发育

1.男、女主要的性器官分别是睾丸和卵巢,它们分别产生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

◆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地点——输卵管 结合的过程――受精 形成的细胞――受精卵

◆胚胎发育场所——子宫

◆胎盘和脐带——胎儿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CO2 等废物。

6

◆人进入青春期后,还有正常生理现象:男性开始出现遗精,女生开始出现月经。

克隆技术――无性生殖 试管婴儿――有性生殖

(三) 遗传与进化

1.DNA、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包含关系 染色体—→DNA—→基因(控制性状的最小单位) 常见遗传性疾病:白化病、先天愚型、红绿色盲等 2.列举遗传与变异在育种方面的应用:

人工选择培育:如选择培育高产奶牛.(从产奶量不同的奶牛中选择繁育出高产奶牛)

杂交育种:如培育高产抗倒伏小麦。(高产倒伏小麦与低产抗倒伏小麦杂交产生高产抗倒伏的小麦 ) 太空育种(基因突变):如培育太空椒。(普通甜椒的种子卫星搭载后播下,经选择培育成太空椒)

3.生物的进化

①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中的非生命物质

②生物进化的方向:水生到陆生,低等到高等,简单到复杂

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鸟类 脊椎动物的进化顺序: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

苔藓

植物的进化顺序:藻类蕨类植物→种子植物

③说出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

生物进化的最有力证据是动植物化石

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

生物进化的基础是不断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异

生物进化的动力是生物与自然环境及其他生物个体之间的生存斗争

自然选择的实质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繁殖 生存斗争 自然选择 生物的祖先有差异的后代有利变异的后代 适者生 遗传积累

不适者淘汰

(5)实验: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淀粉)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是:①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②部分遮光:将一片叶子的一半的上下面用黑纸片遮盖(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③光照数小时后隔水加热(用酒精脱去叶绿素便于观察);④清水漂洗; ⑤滴加碘液染色(有淀粉的部位遇碘变蓝色):⑥结果:遮光部分不变蓝,见光部分变蓝 ; ⑦证明(结论):绿叶只有在光下才能制造有机物——淀粉

主题5、人、健康与环境

(一)人体保健

②◆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一对多): 第一道:皮肤和黏膜

第二道:体液中的杀特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特异性免疫(一对一): 第三道:体液免疫(由抗体完成)和细胞免疫

【抗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所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

【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

④ 七类营养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水、纤维素、无机盐和维生素。

⑤ 蛋白质、糖类和脂肪―――供能物质 。

蛋白质――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糖类――最重要的供能物质;脂肪――储能物质 水-含量最多

(二)健康与环境

1、传染病

7

①常见传染病的特点:②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

寄生虫病:蛔虫病

细菌性传染病:肺结核、淋病。

地球和宇宙

主题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一) 星空

1.阳历和地球公转

①说出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

②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

2.月相

识别朔、望、上弦、下弦的月相

(二)太阳系与星际航行

1.太阳和月球

①太阳外部大气组成从内到外依次分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的标志。

②月球上没有空气,也没有水,也没有生命,是一个布满环形山的荒凉世界。

③太阳是地球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最主要来源

3.太阳系

识别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二) 银河系和宇宙

1.银河系

银河系的形状(正面观:旋涡状 侧面观:铁饼状)

光年的意义:光在1年时间里通过的距离,是长度单位

主题2 人类生存的地球

(一)地壳运动和地形变化

描述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从外到内依次是:地壳、地幔和地核,软流层位于上地幔)

2. 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

3.板块学说的要点:地球上的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漂在软流层之上,板块间的交界处是是地壳活动最为频繁的地方。

4、描述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引起地壳变动的最主要原因

5.流水、风、冰川等是影响地形的外力作用因素,外力作用对地形影响的特点:使地势趋于平坦。

(三) 地球上的水体

1、最多的水-海洋水;最多的淡水-冰川水;利用最多的水-河流水、湖泊淡水、浅层地下水

2.自然界中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南水北调)、地下径流

3.我国水资源的分布:总量多,人均少;东多,西少,南多北少;春夏多,秋冬少;

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的措施:节约用水、水的循环利用、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农业上的喷灌滴灌 8

本文标题: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知识点整理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46237.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