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下列没有语病的一句是-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或俗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老师语重心长地给我讲了沉迷于网络的害处,列举了许多同

发布时间:2018-02-17 所属栏目:最有效的英语学习方法

一 :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或俗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老师语重心长地给我讲了沉迷于网络的害处,列举了许多同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或俗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老师语重心长地给我讲了沉迷于网络的害处,列举了许多同学因上网而荒废学业的例子。
B.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班长的学习方法,我的学习成绩终于提高了。
C.迎春晚会上,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真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啊!
D.从高处眺望,辽阔的绿色大草原上,几座白色的油井房星罗棋布,煞是好看。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不详

D

试题分析:“星罗棋布”的意思是像星星似的罗列着,像棋子似的分布着。形容多而密集。 “几座白色的油井房”不能说是“星罗棋布”。


考点:

考点名称:成语成语
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大多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
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
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 形象鲜明的作用。成语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
1、结构固定性
成语的构成成分和结构形式都是固定的,一般不能随意更变或增减语素。
例如“唇亡齿寒”,不能改为“唇亡牙冷”、“唇亡牙寒”、“唇无牙冷”;
“胸无点墨”,也不能增加成“胸中无有一点墨”。
此外成语里的语序也有固定性,不能随意更改。
例如“来龙去脉”不能改为“去脉来龙”;“汗马功劳”不能改为为“功劳汗马”。
2、意义整体性
成语在意义上具有整体性。“它的意义往往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的意义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来的整体意义。”
例如“狐假虎威”,表面意义是“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实际含义是“倚仗别人的权势去欺压人”;
“兔死狗烹”,表面意义是“兔子死了,猎狗就被人烹食”,实际含义是“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
“废寝忘食”,表面意义是“不顾睡觉,忘记吃饭”,实际含义是“极为专心努力”等等。
3、语法功能的多样性
从汉语语法的角度来看,汉语成语在句子里相当于一个短语,因为短语在一个句子中能充当不同的成分,所以成语的语法功能也具有多样性。
汉语成语形式多样,如上文所说的有四字成语、五字成语、六字成语、七字成语、八字成语等等,其中四字成语是汉语成语的主要形式。
所以这里对成语语法功能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四字成语充当句法成分的分析。

易混易错成语:
使用成语有时会错用同音字或近义词。这类错误出现频率非常高,所以,使用成语时要特别注意用字正确。
下面列举的成语,括号内的字是别字,括号后的字是正字。
A
1、﹙暗﹚黯然失色
黯然,阴暗的样子。“黯然失色”,形容相比之下暗淡无光,大为逊色的样子。
2、按﹙步﹚部就班
部,门类;班,次序。“按部就班”,指按其分类,就其次序,比喻学习要循序渐进,做事要遵循规章。
3、﹙安﹚按兵不动
指军队暂不行动,等待时机,也借指接受任务后不肯行动。按,压住、搁下。

B
4、暴﹙珍﹚殄天物
任意糟蹋东西。殄,灭绝;天物,自然界的宝贵生物。
5、别出﹙新﹚心裁
心裁,心中的设计筹划。
6、﹙毕﹚筚路蓝缕
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意指驾着柴车,穿着破旧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艰辛。
7、变本加﹙利﹚厉
厉,通砺,在这句成语里?**由钜徊恪被颉案友现亍?讲。
8、病入膏﹙盲﹚肓
病到了无可医治的地步,也比喻事情严重到了不可挽救的程度。
膏肓,中医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和隔膜之间叫肓,认为此二者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
9、不可﹙明﹚名状
名,说出;状,形容、描述。“不可名状”,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10、不﹙加﹚假思索
假,假借、依靠。“不假思索”,不经过思考就作出反应。
11、不﹙茅﹚毛之地
“不毛之地”形容贫瘠的土地或荒凉的地区。
12、不﹙径﹚胫而走
胫,小腿。“不胫而走”比喻事物不待推行就迅速传播流行。
13、不落﹙巢﹚窠臼
窠、巢同义,但“窠臼”与鸟巢无关,含义是“现成格式、老套子”。

C
14、﹙苍﹚沧海桑田
沧海,蓝色的海洋。“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化巨大。
15、重蹈﹙复﹚覆辙
不吸取失败教训,重犯过去的错误。覆辙,翻过来的老路。
16、出奇﹙致﹚制胜
制,取得。“制胜”,取胜。
17、﹙穿﹚川流不息
行人、车马等像流水一样连续不断。川,河流。

F
18、发﹙奋﹚愤图强
下定决心,努力进取,谋求强盛。发愤:决心努力。
19、飞扬﹙拔﹚跋扈
意气举动超越常轨,不受约束。跋扈,蛮横
20、分道扬﹙镖﹚镳
镳,马嚼子。“扬镳”义为“策马”。“分道扬镳”,比喻志趣不同而分路。
21、纷至﹙踏﹚沓来
连续不断的到来,纷纷到来。沓,多而重复。

G
22、甘之如﹙怡﹚饴
感到像糖一样甜,表示甘愿承受艰苦、痛苦。饴,饴糖。
23、各行其﹙事﹚是
是,正确的。“其是”,自以为正确的。所以,这句成语含有贬义。
24、攻城﹙掠﹚略地
掠、略二字都有“夺取”义,但夺取的对象不同:掠,夺取人、财、地;略,夺取土地。
25、﹙固﹚故步自封
故步,取自“邯郸学步”的故事,本义为“原来走路的姿势”,在这句成语里比喻成规旧套。“故步自封”比喻安于现状,盲目自得。
26、骨﹙梗﹚鲠在喉
鲠,鱼刺。“骨鲠在喉”,比喻有话憋在心里不吐不快。
27、﹙鼓﹚蛊惑人心
迷惑、毒害人心。蛊,毒虫,用来放在食物里害人。
28、鬼﹙域﹚蜮伎俩
蜮,传说中在水里害人的怪物。“鬼蜮”即鬼怪。

H
29、汗流﹙夹﹚浃背
浃,音jiā,义为“透彻”。“浃背”,湿透脊背。
30、好高﹙鹜﹚骛远
骛,纵横奔驰,引申为“追求”。鹜,鸭子,无“追求”义。比喻不切实际,不踏实。
31、和﹙霭﹚蔼可亲
态度温和,容易接近。蔼,和气、态度好。
32、怙恶不﹙俊﹚悛
坚持作恶,不肯悔改。悛,悔改。
33、﹙煌煌﹚皇皇巨著
皇皇,形容盛大。“皇皇巨著”,形容著作浩大。

J
34、既往不﹙究﹚咎
咎,本义为“过失、罪过”,引申为“责备”。“不咎” 即不责备。
35、﹙及及﹚岌岌可危
岌岌,形容十分危险,快要倾覆。
36、竭泽而﹙鱼﹚渔
渔,捕鱼。“竭泽而渔”直译为“排尽湖水捕鱼”, 比喻一味索取而不留余地。
37、﹙禁﹚噤若寒蝉
噤,闭口不言。寒蝉,秋后的蝉,寒蝉是不叫的。这句成语用“寒蝉”作比喻,形容不敢作声。
38、金﹙璧﹚碧辉煌
“金”和“碧”,是国画的两种颜料:金黄色的泥金和翠绿色的石绿。用它们画出来的画,鲜亮耀眼。“金碧辉煌”通常用于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
39、精兵﹙减﹚简政
“精简”不是“减少”,而是去掉不必要的,留下必要的,从而使机构精干,人员素质更高。“精简”的真谛在于精干。

K
40、苦心孤﹙旨﹚诣
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孤诣,别人所达不到的。诣,到。
41、烩﹙灸﹚脍炙人口
脍,切得很薄的肉片;炙,烤肉。“脍炙人口”,比喻优美的诗文或美好的事物得到人们交口称赞。

L
42、老奸巨﹙滑﹚猾
形容十分奸诈狡猾。猾,狡猾
43、﹙厉﹚励精图治
振作精神,想办法把国家治理好。励,振奋。
44、礼﹙上﹚尚往来
尚,崇尚,讲究。“礼尚往来”,指礼节上注重有来有往。
45、﹙廖廖﹚寥寥无几
形容非常少。寥寥,稀少。
46、鳞次﹙节﹚栉比
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等密集整齐地排列。栉,梳篦。
47、伶牙﹙利﹚俐齿
伶俐,聪明灵活。“伶牙俐齿”,形容口齿伶俐,能说会道。
48、流言﹙非﹚蜚语
蜚,同“飞”。流言、飞语,均指毫无根据的话。“流言蜚语”多指诬蔑或挑拨离间的坏话。
49、﹙留﹚流芳百世
美名流传百世。流芳,流传美名。

M
50、毛骨﹙耸﹚悚然
悚,恐惧。悚然,恐惧的样子。

成语褒贬辨别:
常见问题:
①正确理解与运用常见成语;
②辨析常用成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
③了解成语的基本含义和所携带的故事意义;
④纠正广告中基于技巧误用、错用的成语;
⑤判断成语使用的正误,在运用上要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不能任意拆散变动,还要规范成语的写法,不能写错字。
但是有些词语的感情色彩是非常丰富而细微的,只有仔细推敲、体味、比较,才能区别出词语的褒贬色彩。

辨别技巧:
一、找反义词
词语的褒贬色彩在反义词中表现得最明显,因此通过找反义词的方法来辨别是一个好方法。例如:
聪明——愚蠢 勤奋——懒惰 勇敢——怯懦
善良——凶恶 美好一一丑恶 纯洁——肮脏
高尚——卑鄙 谦逊——傲慢
通过两相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哪个是褒义词,哪个是贬义词。

二、看同义词
同义词中有些也带褒义或贬义。例如 “深思熟虑”和“蓄谋已久”都表示经过长久深入的思考谋划,是同义词,但“深思熟虑”用于思考谋划做好事,是个褒义词;而“蓄谋已久”意在思考谋划做不好的事,是个贬义词。又如:
揭发——告密 赞扬——吹捧 果断——武断
牺牲——完蛋 团结——勾结 鼓励——怂恿
义正词严——强词夺理 神机妙算——诡计多端
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但前者是褒义词,后者是贬义词。

三、造句辨析
因为褒义词常用于赞扬好人,贬义词常用于形容坏人,所以我们可以通过造句的方式,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判断运用是否得当。
一般需要造两个句子,一个用于形容好的方面,一个用于形容坏的方面。
例1:守株待兔
好的方面:1、警察叔叔蹲伏了三天两夜,守株待兔,终于将3名窃贼抓获。
坏的方面:2、有的人整天只想着守株待兔,而不去努力进取,是永远不会有所作为的。
“守株待兔”用在敬业、正义的警察身上,显然是不恰当的。它只能用来形容坏的方面,表示批评、贬斥,是个贬义词。
例2:载歌载舞
好的方面:郑成功收复了台湾,人们载歌载舞,欢庆胜利。(《郑成功》)
坏的方面:敌人侥幸打退了我军,他们载歌载舞,开心不已。
在这里,“载歌载舞”形容人们打了胜仗后又唱歌又跳舞的情景是很恰当的,但用来形容敌人,显然不够恰当。所以“载歌载舞”是褒义词。

成语之最:
最荒凉的地方--不毛之地
最遥远的地方--天涯海角
最大的手-一一手遮天
最高的人--顶天立地
最吝啬的人-一一毛不拔
最长的一天--度日如年一日三秋
最昂贵的文章-一一字千金
最快的流速--一泻千里
最赚钱的生意--一本万利
最洁净的东西--一尘不染
最有胆量的人--胆大包天
最惨重的失败--一败涂地
最有效的劳动--事半功倍
最珍贵的承诺--一诺千金
最大的网--天罗地网
最大的功绩--丰功伟绩
最快的时间---一日三秋
最全面的手术-脱胎换骨
最绵长的口水-垂涎三尺
最细心的-一心一意、无微不至
最高的瀑布——一落千丈
最错的追求——南辕北辙
最危急的时刻——千钧一发
最大的本领——开天辟地
最好的文章——文不加点
最大的被子——铺天盖地
最大的空间——无边无际
最大的影集——包罗万象
最大的幸运——九死一生
最绝望的前途——山穷水尽
最远的分离——天壤之别
最繁忙的航空港——日理万机
最彻底的美容术——面目全非、改头换面
最好的司机——驾轻就熟
最好的药方——灵丹妙药
最好的医生——手到病除 、起死回生
最好的箭术——一箭双雕、百发百中、百步穿杨
最大的地方——无边无际
最便宜的东西——一文不值
最多的资源——取之不尽
最完美的东西——十全十美
最重的疾病——不可救药、病入膏肓
最宝贵的礼物——无价之宝
最艰难的争辩——理屈词穷
最绝望的前途——山穷水尽
最长的寿命——万寿无疆
最有分量的话——一言九鼎、一诺千金
最失望的心情——万念俱灰、心灰意冷
最孤独的人——形单影只、孑然一身、茕茕孓立、形影相吊、众叛亲离、孤家寡人
最荒凉的地方——荒无人烟
最悬殊的区别——天壤之别
最反常的气候——晴天霹雳
最昂贵的稿费——一字千金
最高的巨人——顶天立地
最长的腿——一步登天、一日千里
最无作为的人-一事无成
最大的嘴——口若悬河
15分钟=1000元——一刻千金
最深的呼吸——气吞山河

考点名称:歇后语,谚语,俗语歇后语:
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
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语,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如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

谚语:
是熟语的一种。是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而且言简意赅的话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
谚语的结构通常是一个完整的单句或复句,具有表述性,经常被引用。
许多谚语揭示了客观事物或现象的规律,总结了人们的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具有广泛的知识性和深刻的哲理性。
例如:瑞雪兆丰年、春雨贵如油、喝水不忘挖井人,磨刀不误砍柴工等。

俗语:
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
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是同义词。
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
如八字没一撇、成者王侯败者贼。 概念阐释:
1、谚语:
①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习用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来反映深刻的道理。
②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
③谚语多半在民间口语中广泛流传,表达人们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闪耀着人民智慧的光芒。
④谚语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结晶,同时在外国也收到广泛应用。
谚语反映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2、俗语:
①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
②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
③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
④从广义来看,俗语包括谚语、歇后语(引注语)、惯用语和口头上常用的成语,但不包括方言词、俗语词、书面语中的成语,或名著中的名言警句;
⑤从狭义来看,俗语是具有自己特点的语类之一,不同于谚语、歇后语,但一些俗语介乎几者之间。俗语来源很广,既来自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也和诗文名句、格言警语、历史典故等有关连。
3、 歇后语:
①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特殊语言形式。
②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③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为歇后语。三者的区别是:
谚语:
一般是用得很多,流传时间较长,因而文字会文学化、或者更精炼一点。相比而言俗语和惯用语就没那么正式,通常用于口头(书面语很少用俗语的,但用谚语没关系)。
俗语:
通常是指有一定道理,表述一种观点的话,歇后语就算一种吧。
惯用语:
是指对某一词的习惯叫法,比如说现在叫中国南海叫南中国海,是习惯性的用法,并不是俗语。

点拨:
考试中对此类题的考查主要是以正确理解、辨别和使用歇后语、谚语、和俗语形式出现的。
做题的正确率是要不断摸索规律,训练的。而平时对此类语言的积累和运用于实际的口语交际是我们需要一直坚持的学习习惯和任务。

歇后语: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
火烧旗杆——长炭(叹)
粪坑关刀——文(闻)也不能,武(舞)也不能。
雨打黄梅头—倒霉。(倒梅)
半两棉花——免谈。(免弹)
和尚打伞——无法无天。(无发无天)
腊月天气——动手动脚。(冻手冻脚)。
父亲向儿子磕头——岂有此理。(岂有此礼)。
公共厕所扔石头——引起公愤。(引起公粪)。
外婆死了儿子——无救。(无舅)。
老公拍扇——凄凉。(妻凉)。
秀才的空棺材出葬----------目中无人。(木中无人)。
王八中解元----------规矩。(龟举)。
花生--------------非吵不可。(非炒不可)。
皮匠不带锥子--------真行。(针行)。
何家姑娘嫁给郑家----正合适。(郑何氏)。
和尚的房子----------妙。(庙)。
河边洗黄莲----------何苦。(河苦)。
做梦变蝴蝶----------想入非非。(想入飞飞)。
猴子学走路----------假惺惺。(假猩猩)。
精装茅台------------好久。(好酒)。
蜘蛛拉网------------自私。(自丝)。
瞎子背瞎子----------忙上加忙。(盲上加盲)。
西瓜地裏散步--------左右逢源。(左右逢圆)。
脱了旧鞋换新鞋------改邪归正。(改鞋归正)。
麻布袋草布袋--------一代不如一代。(一袋不如一袋)。
碗底的豆子----------历历在目。(粒粒在目)。
卖布不带尺----------存心不良。(存心不量)。
穷木匠开张----------只有一句。(只有一锯)。
砖窑裏失火----------谣言。(窑烟)。
灯盏无油------------费心。(费芯)。
钟馗嫁妹------------鬼混。(鬼婚)
粪船过江------------装死。(装屎)。
黏窝窝掺黄莲--------一年一年的苦。(一黏一黏的苦)。
药铺裏开抽屉--------找玩。(找丸)。
癞虾蟆跳水井--------不懂。(噗咚)。
唱戏的骑马----------不行。(步行)。
炒咸菜不放酱油------有言在先。(有盐在先)。
从河南到湖南--------难上加难。(南上加南)。
打灯笼搬石头--------照办。(照搬)。
大水冲走土地庙------留神。(流神)。
耕地裏甩鞭子--------吹牛。(催牛)。
孩子的脊梁----------小人之辈。(小人之背)。
航空兵翻觔斗--------颠倒是非。(颠倒试飞)。
耗子掉到水缸裏------时髦。(湿毛)。
老和尚住山洞--------没事。(没寺)。
货轮出了海----------外行。(外航)。
火烧旗杆------------长叹。(长炭)。
黄鼠狼钻鸡笼--------投机。(偷鸡)。
酱缸裏泡石头--------一言难尽。(一盐难进)。
井裏放爆竹----------有原因。(有圆音)。
老母鸡抱空窝--------不简单。(不见蛋)。
吃人参----------候补。(后补)。
皮皇帝的妈妈--------皮太厚。(皮太后)。
千年的石佛像--------老实人。(老石人)。
牵着羊进照相馆------出洋相。(出羊相)。
墙上栽菜------------无缘。(无园)。
扇著扇子说话--------疯言疯语。(风言风语)。
十两纹银------------一定。(一锭)。

谚语:
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 萧楚女
人生的价值,即以其人对于当代所做的工作为尺度。 —— 徐玮
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
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 —— 列夫·托尔斯泰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 列夫·托尔斯泰
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味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味的。 —— 车尔尼雪夫斯基
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 —— 爱因斯坦
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 爱因斯坦
芸芸众生,孰不爱生?爱生之极,进而爱群。 —— 秋瑾
活真象这杯浓酒,不经三番五次的提炼呵,就不会这样可口! —— 郭小川
充满着欢乐与斗争精神的人们,永远带着欢乐,欢迎雷霆与阳光。 —— 赫胥黎
生活就是战斗。 —— 柯罗连科
为了生活中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热爱人生吧。 —— 罗丹
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 鲁迅
沉沉的黑夜都是白天的前奏。 —— 郭小川
当一个人用工作去迎接光明,光明很快就会来照耀着他。 —— 冯学峰
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 —— 雪莱
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 —— 雪莱
世间的活动,缺点虽多,但仍是美好的。 —— 罗丹
辛勤的蜜蜂永没有时间悲哀。 —— 布莱克
希望是厄运的忠实的姐妹。 —— 普希金
当你的希望一个个落空,你也要坚定,要沉着! —— 朗费罗
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 —— 屠格涅夫
不要慨叹生活底痛苦!---慨叹是弱者...... —— 高尔基
宿命论是那些缺乏意志力的弱者的借口。 —— 罗曼·罗兰
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 —— 拉罗什福科
私心胜者,可以灭公。 —— 林逋
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 —— 刘鹗
自私自利之心,是立人达人之障。 —— 吕坤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 陶铸
常求有利别人,不求有利自己。 —— 谢觉哉
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动物的生活。 —— 列夫·托尔斯泰
人的理性粉碎了迷信,而人的感情也将摧毁利己主义。 —— 海涅

俗语:

人老骨头硬,铁打都不动
一尺水,百丈波
一脚踢到泰山,一步迈进黄河
早上浮云走,后晌晒死狗
火烧芭蕉心不死
驴唇不对马嘴
跳进黄河洗不清
铁公鸡一毛不拔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华山自古一条道.
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雁门关外有人家,早穿皮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
百里不通风,千里不同俗.
庐山之美在山南.山南之美数秀峰.
挨着勤的没懒的
矮子面前不说短话
按下葫芦起来瓢
八抬大轿请不去
八字没一撇
拔根汗毛比腰粗
白披一张人皮
半斤对八两
半路上出家
饱汉不知饿汉饥
背着抱着一般沉
笨鸟儿先飞
比登天还难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比死人多口气
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
别人牵驴你拔橛子
兵败如山倒

二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至于颠覆,理固宜

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同步题

C


考点:

考点名称: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语法功能。这种语法现象就叫做词类活用。

常见的词类活用类型:

汉语的词类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词等类;
虚词可此分成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等类。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语句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

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代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副词经常用作状语、补语,等等。这些基本功能是古今相同的。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 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 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

1、名词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
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
(1)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泳
(3)一狼洞其中。(《狼》)洞:原为名词,现做动词,可译为“打洞”。

2、名词作状语:
名词作状语是指名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谓语前,起一种修饰或限制作用时的用法。这种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不需要依靠介词的介引,它省略了介词,但不是省略句。
(1)表示比喻、比拟,可用名词前加介词去理解,翻译成“像……一样”。
例1:其一犬坐于前。(《狼》)犬:原为名词,在这里用作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像狗一样”。
例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斗、蛇:原为名词,在这里做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像北斗七星那样、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2)表示方位、处所,可译成“到……”“在……”。
例1: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两小儿辩日》)东:原为方位名词,在这里用作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到东方”。
例2: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醉翁亭记》)山:原为名词,在这里做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在山上”。
(3)表示工具、方法、依据,可译为“用……”。
例1:乃丹书帛曰“陈涉王”。(《陈涉世家》丹:原为名词,朱砂。在这里用作状语,可译为“用朱砂”。
例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原为名词,在这里用作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用箕畚”。
(4)表方向,可译为“向……”,多为方位名词左状语。
例1: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前:原为方位名词,在这里作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向前”。
例2: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岳阳楼记》)北、南:原为方位名词,在这里作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向北”“向南”。
(5)表时间,多为时间名词。
例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日:原为名词,在这里作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每天”。
例2:与亮情好日密。(《隆中对》)日:原为名词,在这里作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一天天地”。

3、形容词作动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如:
(1)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美:赞美
(2)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也多:推崇,赞许
(3)例: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穷:原为形容词,在这里用作动词,可译为“走完”。
(4)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
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
如:“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就是统一的意思。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背离
(2)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一:专一
(3)动词、形容词作名词:

4、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
例1:“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例2: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入:出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
例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收藏、经营的金玉珍珠
例4:屠惧,投以骨。(《狼》)屠:原为动词,现作名词,可译为“屠户”。形容词作名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
例1:“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锐”,指的是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
例2: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红:绿叶、红花。
例3: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高:高处
例4: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险:原为形容词,现作名词,可译为“险阻”。

5、使动用法:
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例1: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望岳》)荡:原为动词,激荡。这里用作使动动词,可译为“使……激荡”。
例2: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饮:原为动词,这里活用为使动动词,可译为“使……饮”。
(2)名词使动用法
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自荐》)臣:使……称臣。
(3)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
例1: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安:使……安。
例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急:使……急。

6、意动用法:
主语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看作什么。可译为“以……为……”“认为……是……”
(1)名词的意动,主观上认为宾语是什么。
例1: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宾客:原为名词,客人。现作意动动词,可译为“以他的父亲为宾客”。
例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2)形容词的意动,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某种特征、特点。
例1:“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小的意思。
例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十则》)耻:原为形容词,现作意动动词,可译为“认为下问是耻辱”。

7、为动用法:
所谓为动,是指有的动词带宾语时,含有“为宾而动”的意思。但要注意,这“为宾而动”并不是动词本身“为宾而动”,而是说它表示的动作行为是主语为其宾语而产生的,如上面提到的“君子死知己”中的“死”,就是主语“君子”为其宾语“知己”而产生的,“君子死知己”,即“君子为知己而死”。
为动有三种,即名词的为动用法,动词的为动用法和形容词的为动用法。
(1)名词的为动用法是指有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带宾语时,含有“为宾而动”的意思,如:
例①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屈原《离骚》)
例②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史记?留侯世家》)
简析:例①中的“名”“字”是名词用作动词,分别带有宾语“余”,“名余”就是“为我命名”,“字余”就是“为我取字”。
例②中的两个“履”是名词用作动词,分别带上宾语“我”和“之”,都表示“为……穿履”之意,“履我”即“为我穿上鞋”,“履之”即“为他穿上鞋”之意。
(2)动词的为动用法,就是活用的动词所表示的意义是主语为了宾语而产生的动作行为或发展变化,其宾语不是动词的支配对象,而是主语产生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目的、原因或替代对象。如:
例①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诸葛亮《出师表》)  
例②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韩非子?五蠹》)  
例③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左传?隐公元年》)  
例④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尚书?泰誓》)
简析:以上四例中带点的动词都是为动用法。例①的“死”表示主语为宾语“节”而死,说明死的目的,即为节操而死;
例②中的“怒”是“为……而怒”,“之”是宾语,它表示怒的原因,也就是因为他不成才才发怒的。
例③中的“启”表示“为……而启”,“之”是它的宾语,“启之”即“为他开门”,它表示主语的替代对象。
例④中的两个“作”在句中表示“为……而作”,“作之君”“作之师”即“为之作君”“为之作师”,也就是给他们树立君王,给他们树立师表的意思。
(3)形容词的为动用法:就是用如动词的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是主语为宾语而产生的。如:
例①天下苦秦久矣。(《史记?陈涉世家》)  
例②稷勤百谷而山死。(《国语?鲁语》)
简析:例①“苦”字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有“为……而苦”之意,“苦秦”即“为秦而苦”,“秦”是宾语,是主语产生“苦“的原因。
例②中的“勤”是形容词用作动词,“百谷”是其宾语,是“勤”的目的,“勤百谷”是“为百谷而勤”之意。

词类活用的用法:

1、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规律
规律: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译法: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
例句:
A、形容词
①宾语位置
例: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欲往投之。 旧交情
兼百花之而各去其。 长处、短处
②主语位置
是故益圣,益愚。 圣人、愚人
乃弃其步兵,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轻装精锐的部队
B、动词(宾语位置)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盟约

2、使动用法
概念: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古汉语中,动、形、名都可能带宾语活用为使动。
例子:项伯杀人,臣之。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例:卒廷见相如,毕礼而之。 让,回去
(特殊)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之)也。 让,发出声音
②形容词、名词的使动
例:春风又绿江南岸。 让,变绿
先生之恩,死而骨也。 让,活,让,长肉

3、意动用法(动、形、名)
①主观上认为宾语如何如何
例:且庸人尚之。(动词,以··为羞)
成以其小,之。 (形容词,认为..不好)
②把..当作..
例:吾从而之。 (名词,把..当作老师)

名词活用: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名词后面带宾语,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驴不胜怒,蹄之。
②今王鼓乐于此。
③冠切云之崔嵬。
简析:“蹄”本是名词,在句中却接了宾语“之”,这时“蹄”起到了动词的作用,所以应该活用为动词,是“踢”的意思;
名词“鼓”带宾语“乐”,用作动词:弹奏;
名词“冠”带宾语“切云之崔嵬”,用作动词:戴。

(2)名词后面带补语,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履至尊而制六合。
②郑商人弦高市于周。
简析:名词“履”带补语“至尊”,用作动词:登上;
“市”带补语“于周”,用作动词:做买卖。

(3)前面有能愿动词或副词,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②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简析:“水”前带副词“非”和能愿动词“能”,用作动词:
游水;名词“王”前有副词“则”,用作动词:统治天下、称王。

(4)同一名词迭用,或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既不是叠字,又不是联合、偏正、复指关系,那么,其中一个名词常用作动词。例如: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简析:名词“事”迭用,第一个用作动词:做、从事。

(5)前面有结构助词“所”,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
置人所罾鱼腹中。
简析:名词“罾”前有结构助词“所”。用作动词:用网捕捉。

(6)方位名词常用作动词,有的前面有连词“而”或副词,有的前面既没有连词“而”也没有副词。例如:
秦师遂东。
简析:方位名词“东”前面有副词“遂”,用作动词:向东进发。

2.名词的使动用法

(1)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例如: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简析:“王”后跟“我”作宾语,是“使我为王”。

(2)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例如:
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简析“不得而臣”相当于“不得而臣之”;
“不得而友”相当于“不得而友之”,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不得使之为友”(不能和他作朋友)。

(3)方位名词,是名词的一类,活用为动词后有时也有使动用法。例如:
①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
②筑室百堵,西南其户。
简析: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便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动“东苏子”,意思是使苏子(苏代)往东去;“西南其户”,意思是使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3.名词的意动用法

例如:
①孟尝君客我。
简析:名词“客”后带宾语“我”,活用作意动词。“客我”即“以我为客”,意即“把我当做客人”。

4.名词直接做状语

(1)名词在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特征时,活用为状语。例如:
①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简析:名词“席”、“包”、“囊”分别作状语: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口袋一样。

(2)名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态度、方式,活用为状语。例如: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简析:名词“面”做动词“刺”的状语,表示“刺”的方式:当面。

(3)名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活用为状语。例如: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简析:名词“船”作动词“载”的状语,表示“载”所用的工具:用船装。

(4)名词在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时,活用为状语。例如:
孤帆一片日边来。
简析:名词“日边”作动词“来”的状语,表示“来”的地点:从日边。

(5)名词在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时,活用为状语。例如:
良庖岁更刀。
简析:时间名词“岁”作动词谓语“更”的的状语,表示“更”的性质:每年。

(6)名词在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时,活用为状语。例如:
南取百越之地。
简析:方位名词“南”做“取”的状语,表示行为动作的趋向:向南。

(7)名词表示情况逐渐地发生变化,活用为状语。例如:
而乡邻之生日蹙。
简析:名词“日”作形容词谓语“蹙”的状语,表示“蹙”,这种情况逐渐的发展变化:一天天,一天比一天。

不同词性的活用:

(一)动词的活用:

1、词活用为名词
例如:奉不可失,敌不可纵。
简析:动词“奉”用作名词,意即“奉送的机会”,作句子的主语。

2、词的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
例如: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简析:上例句中的“亡”“活”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成为使动用法。“亡郑”即“使郑国灭亡”;
“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
(2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例如:
①谨食之,时而献焉。
②晋侯饮赵盾酒。
简析:“食”,吃,是及物动词,但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饮”,及物动词,但这里说的不是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晋侯给赵盾喝酒,让赵盾喝酒。“饮”用作使动意义时读yìn。
3、词的为动用法。
例如:死国可乎。
简析:“死”是为动用法,“死国”即“为国而死”。

(二)形容词的活用:

1、容词活用为名词例如大行不顾细谨。简析“细谨”,形容词用作名词,意即“细枝末节”。
2、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形容词用在“所”字之后,便活用为动词。
例如:世之所高,莫若黄帝。简析:“高”本是形容词,但在本句中作了成分,译作“推崇”。
②形容词放在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总是在动词前面与动词结合使用的。因此,如果一个能愿动词跟一个形容词结合在一起充当句子的谓语,那么这个形容词大多也是活用为动词。
例如: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简析:“穷”在本句中与“能”相结合充当谓语成分,因此活用为动词。
③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便活用为动词。
例如:稍出近之。简析:“近”是形容词,但后带有代词“之”做宾语,作动词。
④形容词后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形容词便活用为动词。
例如: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简析:令尹子兰……终于让上官大夫(靳尚)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短”后跟了介词结构“于顷襄王”应作动词。
3、容词的使动用法,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②春风又绿江南岸。
简析:“弱”本是形容词,在句中做谓语,但是形容词做谓语,后面不可以接名词宾语,而它现在接了宾语“秦”,所以它要活用为动词,是“使……弱小”的意思;
“绿”是形容词,后面接了名词宾语,应译“使……绿”。

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
①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②吾妻之美我者。
③孔子登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简析:“奇其言”“壮其貌”是主语滕公“认为其言奇”“认为其貌壮”之义;
形容词“美”后带宾语“我”。“美我”即“以我为美”,意即“认为我美”;
“小鲁”“小天下”,是主语“孔子”主观上认为“鲁”和“天下”小的状态。

三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学习方法可能因人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学习方法可能因人而异,但勤奋、努力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合理的时间安排却是每个想取得成功的学生所必须具备的。
B.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的教育过程,它远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凑效的。
C.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是与其他文明碰撞、融合、交流的过程,完全封闭的环境不可能带来文明的进步,只会导致文明的衰弱。
D.只有当劳动与兴趣、爱好乃至理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潜藏在每个人身上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D

试题分析:此类考查句子语病的题目,在分析思考时,要注意句子成分在搭配,句式杂糅等方面的错误,要仔细琢磨,推敲。A 宾语残缺,“安排”后加“的习惯”或"的能力”。B主宾不搭配,“教育问题”是“教育过程”搭配不当。 C 不合逻辑,“交流”、“融合”不能并列。


考点:

考点名称:病句辨析

修改病句:

在不改变原句所表达的意思的前提下,修改有明显语病的词句,使语句通顺、正确,更加完善。

一、语法病句的辨析、修改:

语法病句是指不合语法规则的句子。

1、词类误用:即把这一类词误作另一类使用。
例如:我一直思想着那件事。
(“思想”是名词,不能带宾语。这里是把它作动词使用了,应改为“思考”。)

2、句子成分残缺:句子缺少了应该具备的成分,影响了意思的表达,就成了一种结构不完整的病句。常见的成分残缺通常有主语残缺、定语中心语中心语残缺等。
例:半夜里在旷野中听到了那种咯咯咯的声音,使我毛骨悚然。
解析:前半句省主语,后半句不能再省主语。如用“声音”做主语,可将“了”改为“的”,如用“我”做主语,可删去“使”。

3、句子成分搭配不当:主语和谓语的搭配,要注意谓语能不能正确的陈述主语;动词和宾语的搭配,要注意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能否支配宾语表示的事物;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要注意对中心语的修饰是否合适。
例:挖土方开始了,我们的任务和工期都十分沉重和紧张。
解析:这个句子主语的中心语是并列词组“任务和工期”,它和谓语中心语“沉重和紧张”搭配不当。应当分开说:“任务艰巨,工期紧张”。

4、语序不合理:汉语的各种句子成分的排列次序是比较固定的,如主语在谓语前头,宾语、补语在动词、形容词后头,定语、状语在中心语前头,几个递加的定语、状语也有一定的排列顺序。
例:电视台频繁地在观众等待下一个节目的时候播送广告,使观众很有意见。
解析:这个句子有一个比较复杂的状语,其中的“频繁”应放在动词“播送”前面。

5、句式杂糅:不同的句式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但每次表达只能使用一种句式。把两种说法,两种句式杂糅在一起,往往会造成结构上的混乱。
例:明天,由两车鬼子荷枪实弹押送下的车队要经过一条山沟,这可是伏击的好机会。
解析:这个句子把两个介宾词组杂糅在了一起,句子的结构混乱。可以改为:明天,在两车鬼子荷枪实弹押送下的车队要经过一条山沟,这可是伏击的好机会。或者:明天,由两车鬼子荷枪实弹押送的车队要经过一条山沟,这可是伏击的好机会。

6、前后表达不一致:
在表达上不合情理,前后矛盾或前后不一致,也容易造成病句,前后矛盾大致有两种;
一种是用词前后矛盾,同一句内使用了两个含义相反的词语。
另一种是前后情况的表达,互相矛盾。

7、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应该成对使用的关联词语缺少呼应,或者误用关联词语,都会造成句子表意不明。
例如:在新长征的路上,我们即使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这仅仅是第一步。
(“取得了一些成绩”是已经证实了的事实,不应该用“即使”,改为“虽然”。)

8、指代不明:代词起指代作用的时候,被指代的词交代不明白,或者有不止一个,那么代词指代的对象就会不明确。
例如: 《骆驼祥子》是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表现了他十分熟悉下层人民的生活,能熟练地使用地道的北京话进行写作的特点。
(第二个分句中的“他”指代的是《骆驼祥子》的作者,但是在前一个分句没有“他”,因此“他”的指代对象不明确。)

二、逻辑病句的辨析、修改:

逻辑病句是指句中有不合常规和情理的毛病。

1、概念错误:概念错误主要包括概念不明确、不一致、不恰当、并列概念不同属。
例如:他们用这种半导体制成的光导电视摄像管,这种摄像管为普通电视摄像管1/10,而灵敏度高10倍。
(“1/10”本身是明确的,用在这里不明确。是什么的1/10?“重量”还是“体积”?)

2、判断错误:主要包括一个句子表达了不止一个判断,肯定、否定不明确,前后不一致等。
例如: 为了写好这本书,他收集了大量的学生的材料,分析、整理材料常到深夜。
(“他收集了大量的学生的材料”有歧义,表达了两个判断:一为“大量学生的”,二为“大量的材料”)。

常见的辨析病句常方法有:

(1)梳理枝干法。即用语法分析的方法,依次检句子的主干和修饰部分。
(2)语感审读法。调动语感,看句子是否合于语言习惯。可与语法分析配合使用。
(3)造句类比法。对语感判断或语法分析仍吃不准的句子,可仿原句的结构造一个日常用的句子,比较得出结论。
(4)逻辑分析法。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等方面考虑句子是否得当,句间关系、前后顺序等是否合理。
“病句”,是指因为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不合逻辑事理。修辞不当而造成的“不通顺的语句”。
不通顺的语句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结构不当,二是表达不当。

基本步骤:

①在复习时,首先要参照《考试说明》中对病句的六种考查类别,并结合具体例句,加深对各种病句特征的了解。
②语法分析。把握语句的各个成分,注意各成分的搭配与照应;删除多余成分,补足缺少成分。
③语意分析。这主要是结合语段的整体意思,理清语段中各层次之间的关联,注意关联词语的使用是否恰当。
④逻辑分析。综上所述,修改病句可以概括为五字诀:增(成分残缺的)删(多余的)换(用词不妥当的)简(修改应简要)调(不搭配、不照应的)

修改病句:

一、修改病句的基本原则:

①不能改变原句的基本意思和内容,不能重起炉灶另写。
②改动尽可能少。
③要注意试题的修改要求,忌盲目修改。
④修改后的文字只要符合语法等基本规则即可。而不需要润色,以使其“更好”。

二、修改病句的基本方法:

(一)病句的常见情况:

1、语序不当
(1)我国棉花的生产,现在已经自给有余。(定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应改为“生产的棉花”)
(2)在休息室里许多老师昨天都同他热情的交谈。(多层状语语序不当,表对象的介宾短语一般紧挨中心语,应改为“热情的同他交谈”)
(3)文件对经济领域中的一些问题,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词语的前后顺序排列不当,“深刻说明”应照应“理论”,“详细的规定”应照应“政策”。)

2、搭配不当
(1)春风一阵阵吹来,树枝摇曳着,月光、树影一齐晃动起来,发出沙沙的声响。(主谓搭配不当,“月光”不会发出声响。)
(2)她拍摄完这部影片,就宣布正式退出演员生涯。(动宾搭配不当,“生涯”不能“退出”)
(3)这是一次竞争激烈的考试,非用十分的努力才能战胜其它竞争者。(关联词搭配不当,“非”与“才能”不能配合使用。)

3、成分残缺或赘余
(1)鲁迅先生在斗争中创造了杂文,成了文学艺术中的奇葩。(缺主语,将“创造了”改为“创造的”)
(2)他就主动参与社会灾害性事故处理,化解风险,安定社会生活的责任。(缺谓语,在“参与”前加上“承担”)
(3)只要有勤奋、肯吃苦,什么样的难题都难不倒你。(缺宾语,在“肯吃苦”后加上“的决心”)
(4)其余这是过虑的想法。(多余,“虑”就是想,可删去“的想法”)

4、结构混乱
(1)止咳祛痰片,它里面的主要成分是远志、桔梗、贝母、氯化铵等配制而成的。(应该是“主要成分是……”或“是由……配制而成”,两种格式或选用一个)
(2)你可知道,要出版一本译作是要经过多少人的努力以后,才能与读者见面的。(把“要出版……的努力”和“一本译作……见面的”两句话揉在一块儿说了,只能选一句说)

5、表意不明
(1)局长、副局长和其它局领导出席了这次表彰会。(其它局领导是本局领导还是别局的领导,不明确)
(2)巴勒斯坦游击队对以色列的进攻是早有准备的。(是“巴勒斯坦游击队进攻以色列”,还是“以色列进攻巴勒斯坦游击队”,不清楚)

6、不合逻辑
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既然是“幸免”,就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死难者”中的“一个”呢?)

(二)答题指要:

辨析病句做题思路通常是:
疏理出句子的主干和枝叶,看成分是否残缺或者赘余,看句子的主要成分即主、谓、宾之间,句子的枝叶即定、状、补与中心语之间是否搭配→→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语序是否恰当→→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表意是否明确,特别注意以下几种情况,即所谓的标志性病句:

(1)句子中出现了并列短语时句子中出现了并列短语时,一般情况下要条件反射似的考虑是否要考查三种情况。
第一种可能性:考查并列成分的包含问题。如“我上街买了些蔬菜、花菜和小白菜”,“蔬菜”和“花菜、小白菜”之间有包含关系,不能并列。
第二种可能性:考查各并列成分的语序问题。这是一个常考的问题,如“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童年、中年、少年、青年和老年几个阶段”,那“中年”就只能放在“青年”之后。
第三种可能性:考查并列短语前后搭配的当否问题。这是高考中关于并列短语考法中的最重要的一种考法。

(2)句子中出现正反两方面的词语时句中有“是否”、“能否”、“优劣”、“好坏”、“成败”等肯定与否定、正面与反面相叠的词时,可能要考正反两方面的前后呼应的当否问题。句子中的正反两方面的词语一般要讲求呼应,否则将视为病句。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呼应有明呼应和暗呼应之分。明呼应就是指前后都出现正反两方面的词语,暗呼应就是后面不出现正反方面的词语,但是能从语意上体会出正反两方面的含意。

(3)谓语是“是”、“成为”时如果句子的谓语是“是”、“成为”时,要考虑主语和宾语意义上是否一致。
一般的规律是:主语和宾语应该都表示同一事物或同类事物,或都表示某行为活动。

(4)句子的开头出现了介词时如果句首出现介词,可能要考主语残缺的问题,可能因此而全句无主语而成病句。
这种句子一般有两种修改方法。
一是去掉介词,让本该做主语的成分作主语。
二是保留介词,在后面的句子中去掉某一个词,从而另外找一个适合作主语的词来作主语。

(5)句子有多层定语和多层状语时如果句子中有多层定语和多层状语时,就要条件反射似的考虑两种情况。
一是语序是否不当。
二是是否产生歧义。

(6)句中出现“与”、“和”、“对”、“对于”时如果句中出现:“与”、“和”、“对”、“对于”时,要考虑主客位置是否倒置。

(7)句子中出现多个否定词时如果句子中出现两个以上的否定,我们要条件反射似的想到可能要考查多重否定的当否问题。
首先应该明确一个问题,“否定”不仅包括否定副词不、非等,还包括两类比较特殊的形式:
一是反问句。
二是表示否定意义的动词、名词、形容词等,如:
禁止、忘(记)终止、否认、否定、推翻、排除、免去、取消、禁令、忽视、忌、忌讳、放弃、难以、拒绝、避免、预防、仿造等。另外类似“无时无刻”“不明不白”等格式的词表达一重否定的意思。

四 :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抵牾划时代彬彬有理崭露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抵牾 划时代 彬彬有理 崭露头角
B.宣泄 破天荒 戎马倥偬 蛊惑人心
C.凑合 泊来品 重整旗鼓 食不果腹
D.愿景 万户侯 滥竽充数 声名雀起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江苏高考真题

B


考点:

考点名称:字形

字形的演变

根据字体的构形及书写风格,汉字的字体演变主要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几个发展阶段。

六种造字法(六书)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六书(汉字的造字法)做了明确的解释。六书指:
①象形:
象形是描绘事物形状的造字法。象形字是独体字,不能再拆开分析。它在汉字中占得数量不多,但却是构成汉字的基础。
②指示:
指示就是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某个字的造字法。指示字同象形字一样,也是独体字。
③会意:
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成分合成的意义,这种造字法叫会意。
出——出去一看,山外有山。明——日月齐照,大放光明。
尖——上小下大,形似山尖。休——一人倚树,立足休息。
采——手在树上,采摘东西。林——乔木丛生,成为树林。
众——三人团结,众志成城。艳——色彩丰富,鲜艳美丽。
尘——小土为尘,尘土飞扬。灾——室中失火,酿成火灾。
裕——有衣有谷,富裕之家。苗——田间长草,植物幼苗。
掰——用手分物,掰为两截。泪——眼睛流水,泪水汪汪。
功——出工有力,就会成功。歪——不端不正,东倒西歪。
④形声:
由表示字义类属的偏旁和表示字音的偏旁组成新字,这种造字法叫形声。用形声法造出的字就是形声字,现代汉字大部分是形声字。大致有八种类型:左形右声(河、冻)、右形左声(功、期)、上形下声(芳、爸)、下行上声(货,贷)、外形内声(囤、匣)、内形外声(问、闻)、形占一角(栽、飓)、声占一角(厅、旗)。
⑤转注:
指同一部首内读音相近而且字义基本相同的字互相解释,互相借用。如:“老”和“考”。
⑥假借:
指本来没有这个字,按它的读音,借用一个同音字来代替。如“反”和“返”。

汉字的结构:

指偏旁、笔画的组合方式,主要有以下8种:单一结构(日、月)、左右结构(明、许)、左中右结构(粥、辩)、上下结构(岩、界)、上中下结构(器、嬴)、全包围结构(国、围)、半包围结构(凤、凶)、穿插结构(爽、噩)。

错别字也可称错字:

错字指写的不成字,规范字典查不到的字。别字,又叫“白字”,指把甲字写成乙字。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字的字形,是我们学习语文的基础。注意固定词组中字词的写法。成语一直是高考字形考察的重点之一,平时应加强对成语的书写记忆。

形声字形旁和声旁的作用:

(一)形旁的作用:

1、提示字义
形旁最突出的作用是提示字义,但并不是表示字的确切意义,它的作用是提供一个关于字义的信息,缩小理解字义的联想范围。形旁对于我们辨认字义具有积极的意义。例如,看到“资、贫、贷、货、贸、费、赏、财、赐、赊、贱”等,通过形旁“贝”,人们就联想到财物、经济。
2、区别同音字
形声字中不少字是由同一个声旁构成的,而且读音也相同,构成了同音字,形旁就成为字形上区别这些同音字的重要手段,例如”簧、磺、潢、璜、蟥”,“隍、徨、惶、煌、蝗、篁”,我们很容易地把这些同音字区别开。

(二)声旁的作用:

1、指示字音
我们通过声旁的提示,字音能够确定下来。认识了某个声旁,有时能类推出一系列字的读音。例如:
希(xī):稀、晞、郗、唏
眉(méi):嵋、湄、楣、媚(mèi)
唐(táng):糖、塘、搪、瑭。
2、区别字形
有些形声字,形体上近似,容易混淆,不过由于声旁读音不同,可以把形似字区别开。如“未”念wèi,“末”念mò,所以“味、妹、昧、魅”等字与“抹、沫、茉、秣”等字因为读音不同,就可以很容易区别开,其中的偏旁也就不会写错了。

(三)形旁、声旁难以辨认:

形旁、声旁难以辨认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形旁、声旁的位置不固定。例如形旁“木”,在“根、柜、枞、桃”等字中位于左边,在”柴、架、棠、梨“等字中位于下边。又如声旁“占”,在“站、沾、粘、拈”等字中位于右边,在“战、觇”中位于左边,在“苫”字中位于下边,在“毡”字中位于一角。这样,要在位置上把形旁和声旁区别开就比较困难。
第二,形旁和声旁没有明确分工。同一个偏旁,在构字时,既可以作形旁,又可以作声旁。例如“门”,在“们、闷、扪、钔、闽、闻、问”等字中是声旁,在“闺、阔、阙、阆、阃”等字中确又是形旁。
第三,形旁、声旁变形。为了适应方块汉字的特点,保持汉字结构的平衡,作为构字偏旁,形体往往要发生一些变化,加之字体的演变发展,使得形旁和声旁的形体变化更大了,以至于难以区分辨认了。例如“哀”从“口”,“衣”声;“衷”从“衣”,“中”声。又如“贼”,猛一看似乎是从“贝”从“戎”,实际却是从“戈”,“则”声。

纠正错别字的方法:

(1)注意字形

一是要注意形体相近的偏旁部首。例如:讠--氵 辶--廴 礻--衤 卩--阝 幺--纟 户--尸。
可以采取记少不记多的方法。如“廴”偏旁的字常用的只有“建、延、廷”三个,只要记住三个基本字,其余的多数字自然就是从“辶”了。
二是要记清字的笔画。例如:戊--戌--戍--戎--戒

(2)注意字音

一是利用字音分析形声字的声旁。有些形声字,声旁近似,但读音不同,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区别声旁近似的字。例如:
叚 jiǎ 假、葭、暇、遐、瑕
段 duàn 锻、煅、椴、缎
今 jīn 矜、琴、衾、吟、贪、岑、含
令 lìng零、岭、龄、铃、领、翎、瓴、囹、聆、玲、羚(邻、怜例外,为前鼻音)
二是读准字音。有些字是由于读错了字音而随着就把字写成了别字。例如
同仇敌忾kài 不读气) 如火如荼tú(不读茶)
病入膏肓huāng(不读盲)毋庸赘zhuì(不读熬)言
狙jū(不读阻)击敌人入场券quàn(不读卷)
一蹴cù(不读就)而就侥jiǎo(不读尧)幸生还
赤裸裸luǒ(不读果)

(3)注意字义

不少错别字是由于对一些词语,尤其是成语中的字义理解有误而产生的,了解这些字义,对纠正错别字很有帮助。例如:
原形毕露 毕,都,皆。 不是“必”。
不胫而走 胫,小腿。 不是“径”。
墨守成规 墨,墨子。 不是“默”。
川流不息 川,河流。 不是“穿”。
轻歌曼舞 曼,柔美。不是“慢”。

(4)了解一些常见部首的含义

页:和头部有关。如:颠、颊、题。
贝:和钱财有关。如:贫、贾、货、贷。
王:和玉有关。如:斑、瑕、瑜。
月:和身体器官有关。如:腿、膂、膺。
灬(火):和火有关。如:煦、烹、熬。
冫:和寒冷有关。如:冻、凋、寒。
礻:和祭祀神灵有关。如:福、祸、社、祖。
(广、宀):和房屋有关。如:厦、庐、安、字。
彳:与行走、道路有关。如:循、径、徐。
彳亍:和街道有关。如:衙、衢、衔。
其他有:口、讠、木、纟、氵、亻、疒、歹、穴、日、皿等等。

(5)缘词解字--通过分析词语本身的意义和结构来判断

①利用词语的整体意义
事必恭亲(躬)桀骜不训(驯)青山绿水(青)
情逸志(致) 山青水秀(清)
②利用词语的结构特点
追亡逐北 惮精竭虑文过饰非家喻户晓仗义直言(执)
背井离乡神出鬼没按布就班(部)朝歌暮舞 披星带月(戴)
穷奢极耻(侈) 不伦不类老奸巨滑(猾) 剑拔努张(弩)题纲挈领(提)
③利用生活常识、自然之理、社会规律
声名鹊起欢呼雀跃委屈求全(曲)坐上客(座)
一口同声(异)鸠占雀巢(鹊) 针贬时弊(砭) 贪脏枉法(赃)
不径而走(胫)内心烦燥(躁)琳朗满目(琅) 好高鹜远(骛)
④追溯词源
默守成规(墨,墨子) 曲突徒薪(突,烟囱。薪,柴草)
巧言如黄(簧,一种乐器)黄梁美梦(粱,米饭)
世外桃园(源,陶渊明)司马青山(衫,白居易)
⑤近体互析,分清笔画
病入膏盲(肓)脍灸人口(炙)申已午未(巳)
凤毛鳞角(麟) 草管人命(菅)申酉戍亥(戌)

常考点:

本考点重点考查的,是那些常用但又极易混淆的字,主要表现在:同音形近字、多音多义字、容易误写的成语。

高考试题中的错误字形都是别字,没有错字。而别字又可以分为同(近)音字、形似字、音同(近)又形似的字。
识记字形一定与理解字义紧密结合,可以借助造字法,从偏旁的异同来推敲词义,也可以借助词语结构、典故出处、历史文化常识、生活经验等来推敲词义,进而记住字形。

纠正错字和别字:

常见别字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列在前面的是别字):
(1)因字形相近而写成别字
忘想--妄想草管-草菅床第--床笫
针炙--针灸驰聘--驰骋班马--斑马
(2)因字音、字义相同或相近而致别
供献--贡献秘蜜--秘密布暑--部署
专研--钻研典形--典型
(3)受前后字偏旁影响而写成别字
粉粹--粉碎清淅--清晰 恣态--姿态
纯结--纯洁编缉--编辑枪枝--枪支
(4)因不理解字义而致别
原形必露--原形毕露阴谋鬼计--阴谋诡计 再接再励--再接再厉
一口同声--异口同声 破斧沉舟--破釜沉舟

本文标题:下列没有语病的一句是-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或俗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老师语重心长地给我讲了沉迷于网络的害处,列举了许多同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46089.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