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跨越中国制造》观后感
《跨越中国制造》是一部大型现实题材纪录片,它记录了中国制造业在新的国际制造业的格局下,中国企业在面临新的挑战、新的变化下如何实现自身的跨越。
《跨越中国制造》是一部非常精彩的专题片,它以故事的形式,从制造的竞争力、民族品牌的发展、创新、走国际化之路及升级中国制造等方面,深入探讨分析了“中国制造”的现在与将来。在整个影片中,既有一些成功的企业家在面对重重困难和挑战的情况下取得成功的事迹,也有知名经济学家和国际著名管理大师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见解。
“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遍布着为世界而生产的企业,它们和它们生产的产品看上去都普普通通,但却造就了中国制造的一个时代。”这是《跨越中国制造》开篇的一句话。的的确确,在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制造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依靠丰富的人力资源,中国制造在世界上形成了很强的竞争力,“中国制造”的标签也走向了全世界。
以前只是感觉西欧、美国、日本是如何如何的发达,仿佛一切好的产品、一切有竞争力的企业都是外国的,对中国制造业的理解远远不够,不知道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进程,以为中国还远远的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是在观看过《跨越中国制造》后,很多的了解了有很多的中国企业在提高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创造民族品牌、以创新的世界观走国际化道路并且升级“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和取得的巨大成果。
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一些华侨企业家把加工基地逐步转移到中国东南沿海,众多的家庭作坊式的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起来,他们从纽扣、拉链以及小螺丝做起,努力成为这些海外公司的零部件供应商。他们以中国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在国际市场上制造业市场上逐步拥有的较强的竞争力,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制造业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雏形在中国东南沿海逐渐的成长起来,中国制造业也因此拥有了和过去完全不同的意义和内容。
尽管中国制造业依靠人力资源的优势在国际市场上有较高的地位,但是也存在很多的问题。虽然中国的企业能生产从从服装到高科技产品等等一切与人的吃、穿、住、行相关的产品,他们拥有和发达国家相媲美的制造能力和产品交付能力,但是没有自己的品牌、没有自己的研发能力、没有直接面向国际、国内市场的销售渠道,他们做的仅仅是贴牌生产,依靠心血和汗水获得最低的利润。
虽然中国制造业有自己的问题和不足,但在中国制造业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的同时、在以开放和市场为核心的一系列制度层面的变革的同时,中国的制造业、中国的企业家也逐渐的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和不足。他们在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也在积极的做出变革,用自己的努力提高中国民族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
王传福领导的比亚迪集团是世界上最大的电池生产厂商之一,在此之前,中国市场上90%的电池都是进口的,三洋、松下的电池也是出奇的贵,但是我们没有自己的电池生产商,我们不得不依靠进口。虽然我们自己估算我们自己做的成本很低,依然不得不花费高价进口。王传福看到了这些,他要做中国人自己的电池。没有足够的资金,他就自己设计制造生产线,依靠中国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以“半自动化+人工的生产方式”生产中国的电池。1995年比亚迪成立,1997年开始生产锂离子电池,2001年镍镉电池产量达到2.5亿支,2003年达到4亿支,达到了世界第一。中国品牌走向世界,它也表明了中国民营企业获得了世界的认同和信任。中国制造在世界有了自己的地位,也有了自己的竞争力、生存力。
当今世界已进入战略制胜的时代,无论是发达国家的企业,还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都将面临共同复杂的挑战,只有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发展战略才能获得很大的生存空间。对发展中的中国和中国企业也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在新的国际环境下,以市场为导向、开展国际化经营、实现内向型企业向外向型企业的转变、以积极的态度国际化竞争、制定国际化的经营战略是中国企业成为国际性大企业的根本之路。
通过观看《跨越中国制造》,看到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看到了中国自主品牌在国际市场的的奋斗过程,还有很多国际经济学大师及成功企业家对中国制造业发展过程的探索,以及他们付出的极大努力。在新的国际市场经济环境中,中国的民族企业也必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以后的“中国制造”不仅会变为“中国创造”,也会有更多像海尔、联想等国际知名的民族品牌的诞生。
二 : 跨越中国制造观后感
个人与家庭用户 | 中小型企业用户 | 政府医疗及教育机构用户 | 大型企业用户
来源:文/物流关务中心 桑建军 作者:文/物流关务中心 桑建军 发布日期:2009-12-26
类型:Chinese
《跨越中国制造》观后感
公司组织各部门观看《跨越中国制造》系列的专题片,这个专题片很精彩,有一些成功的企业家讲述他们是如何应对挑战取得成功的事迹,也有经济学者,管理大师的见解。(www.61k.com)我有幸观看了如此精彩的专题片,看了之后真是五味杂陈,内心感慨颇多。
我记得小时候听别人谈起美国如何如何的发达,感觉美国人都是天才,无与伦比的崇拜;看到汽车杂志,我就对奔驰心心念念,对全球前十个品牌车的所属国也相当羡慕,怎么就没有我们中国?!再看看人家日本,一个弹丸之国却是全球经济第二的国家,这不得不令人佩服,不能不惊叹日本的表现。
在片中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关锡友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在1994年他带了10个人去日本一家企业学习,准备引进数控机床的新技术,他说日本人如果发现把技术给你,你能在这个技术上再发展的话,他不会转让给你技术,当他考察了给你技术你也做不好的情况下会高价卖给你。面对这样一种赤裸裸的掠夺,唯有愤怒,但也没有其他办法,因为当时缺少人才缺少技术。在日本学习期间,他带来的人说这家公司是多么的先进,但关锡友突然想过,把日本企业的人请走,让自己的人进去是,这个企业就会死掉,这说明只有人的差别,真正的技术研发还是在人的身上。比尔盖茨曾经说过,如果可以让我带走微软的研发团队,我可以重新创造另外一个微软,这句话可能更为形象的说明人才对企业的重要性:人才创造价值。人才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是构建良好企业文化的基础,是决定企业成败的重要砝码,是维护企业内部团结与和谐的润滑剂,是企业长久不衰和永葆活力的保证。 只有做好人才的开发与管理工作,企业才能做大做强,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企业正面临着一种新的竞争环境—不间断的变革和高度的不确定性。在这一环境下,企业要保持可持续性发展,关键是要通过管理找到知识创造、传播和运用的最佳途径。而知识的创造、运用与增值,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都要靠知识的载体—“知识型员工”来实现??
当今世界已进入战略制胜的时代,无论是发达国家的企业,还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
,
都面临着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式和
跨越中国制造 跨越中国制造观后感
严峻激烈的市场竞争,正确制定和实施经营战略,已成为企业不断发展和长期生存的迫切要求。(www.61k.com)在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界和理论界也纷纷开始研究企业经营战略问题,制定和实施经营战略。随着我国加入WTO,开放力度加大,我国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会开展国际化经营活动,由内向型企业转变为外向型企业,即国际化经营企业,面对着比国内市场更为复杂的国际经营环境,国际化企业的经营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就尤为重要。“战略”一词是军事上的一个概念,来自于战争的实践,原指将帅指挥战争或战役的谋略和艺术。军事家靠正确的军事战略决胜于战场,而企业家也正是靠正确的经营战略决胜于市场。我们神舟电脑自从2001年8月26日第一台整机下线,2002年凭借“四千八百八,奔四扛回家”央视广告,月销量迅速突破20000台,央视评价:神舟一年走完其他品牌六年的路,2003年更是掀起“千元笔记本风暴”,之后神舟电脑就垂直腾飞,屡获殊荣,靠着优秀的产品和勤奋的工作,实现了骄人的国内外业绩,到现在已是中国国内第一的电脑公司。吴海军董事长以他过人的智慧和谋略,带领神舟电脑走到了今天,相信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将继续创造更多的物美价廉的高科技产品为全世界消费者带来更多的实惠,神舟电脑也将成长为世界第一的电脑公司,也会成为像索尼、三星一样的世界一流企业,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教育界有这样一句话:只有差劲的老师,没有差劲的学生。在这里我们是否可以套用一下:只有差劲的上司,没有差劲的下属。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资源都掌握在上司手上,上司可以用资源和管理方法来调动下属的工作热情,这就是管理的重要性,光有人才和战略,没有管理,企业谈何发展?在现实社会中,人们都是生活在各种不同组织之中的,有了组织也就有了管理,也正是有了管理,组织才能进行正常有效的活动,才能实现组织目标。企业的中枢神经在于管理层,而构成管理层的就是许多的管理者,评价管理的唯一角度就是“有效”! 管理被当今社会赋予了太多复杂的方法,而真正的管理就是两个字“有效”。 一个团队、项目的管理者要从整体出发,必须“善用时间、关注结果、善用人才、要事第一、有效决策” ,并且,这与个人的认知、沟通、总体掌控能力密切相关。作为管理者,最重要的是要培养一种好的心理素质。首先,要养成不急不躁的心理,这样才能考虑长远利益;其次,要有一颗包容心,这样才能不至于为了自身利益而不顾全局利益,有一颗包容心,才能让他人充分发挥他的长处,才能容他人之短处。现代企业在面对潮起潮落、变幻无常的市场时,更需要有能力去驾驭面临的风险、寻找发展的机遇。而在规范有效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管理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之本。真正做到有效的、合理的企业管理,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变幻莫测的世纪,是一个催人奋进的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替日新月异,希望、困惑、机遇、挑战并存,抓住机遇,寻求发展,迎接挑战。在培养人才、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做好管理的基础上相信将来将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之路,我们不仅要做大制造,而且要做好制造!届时全世界将为“中国制造”而瞩目!
三 : Google不跨入Android硬件 不从事硬件制造
11月3日国际报道 负责Google Android开发业务的Andy Rubin明确表示:Google不从事手机硬件制造业。
上周TheStreet.com一篇报道指出,Google计划今年销售一款Google自己开发的Android手机,不通过电信运营商销售,而是直接在零售市场销售。
但Google Android工程部副总裁Rubin驳斥这种说法,表示Google不会推出手机与自己的客户竞争。
Rubin说:我们不制造硬件。我们只是让其他人能制造硬件。
目前Google在Android手机的设计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例如,Google为了推广五行式的键盘,而大力鼓吹G1手机上的转轴(hinge)设计。不过,那种设计未受到评测者的青睐,Rubin笑说,那或许是Google不该自己制造硬件的理由。
但推动某种功能设计,跟设计整部手机、与手机厂商伙伴订生产手机的合约、并与渠道商合作推动产品上市,是截然不同的事。Rubin指出,假如那么做,那将彻底转变Google的商业模式,而Google此刻并未准备好做这样的转变。
早在2007年11月Google正式宣布Android之前数年,市场耳语便传出Google酝酿推出所谓的“Gphone”。但Google目前为止的策略一直是传统的大量授权(volume licensing)模式,也就是与硬件厂商和电信运营商合作推广Android手机,而不是依循苹果iPhone那种从软件到硬件设计完全一手包办的模式。
两年后的今天,Android软件日臻成熟,今年来已有多款Android手机上市,而采用Android 2.0操作系统的Motorola“Droid”手机也将推出,搭配Verizon的网络。
本文标题:跨越中国制造-《跨越中国制造》观后感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