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教育研究论文-关于舞蹈教育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18-02-26 所属栏目:体育舞蹈论文

一 : 关于舞蹈教育的研究论文

“舞蹈教育哲学”是一门研究舞蹈教育的本质和价值的学科,是舞蹈教育学科的“脑中之轮”,对舞蹈教育学科发展起着“总枢纽工程”的导向性作用,而舞蹈教育核心价值研究则是“舞蹈教育哲学”研究领域中的重中之重。下面是我们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舞蹈教育的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

(www.61k.com)

关于舞蹈教育的研究论文范文一:浅析舞蹈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论文关键词: 舞蹈教育 多元智能理论 智育 德育

论文摘要: 舞蹈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素质教育,对人的智育,体育,德育,美育有着特殊的作用,本文分别从智育,体育,德育,美育的角度阐述了舞蹈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观是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而素质教育则是对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观的具体落实、发展以及深化。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知识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每一个人都无可争辩的有权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而全面发展是使国民的素质全面提高,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能得到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不仅要求在学历和文凭上,更加要求人才的综合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精神,气质修养。而舞蹈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哈佛大学的教育教授,哈佛大学“零点项目”的主持人霍华德·加得纳,经过多年的研究,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一书中指出,在人的智能结构中包括八种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以及自然观察智能。而其中和舞蹈相关的智能就有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以及自我认识智能,甚至是人际关系智能。首先舞蹈教育对身体运动智能的开发,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学习舞蹈过程中,人的形体得以美化,身体素质得以提高,甚至在舞动的过程中,实现着身体的自我对话,和自我交流,不只是能够提高身体的素质,更能提高对自我的了解和心理素质。舞蹈是一们身体的艺术,也是一门视听结合的艺术,音乐在舞蹈中有很重要的位置,舞蹈和音乐的结合,舞蹈是看得见的音乐,也可以说音乐是听得见的舞蹈。音乐智能也会在舞蹈训练中,伴随着节奏,韵律,逐渐提高。舞蹈是一门人体在空间中不断构图的艺术,是流动的雕塑,“舞蹈又是一种从人自身引申出来的艺术,它不多不少,恰好是整个人体的活动,但是这种活动已话为有别于现实世界的另一世界中的活动,是进入另一种时空中的运动”。浪漫主义芭蕾作家,诗人戈捷认为“舞蹈不过就是用那些有利于构建各种线条样式的位置来展示高雅和正确的图形罢了。”可见舞蹈不只是时间的艺术,更是在在空间中不断变化的艺术。“一个完整的舞蹈,尽管他具有时间上的延伸性和连续性的动态感,尽管它的审美空间更为自由,它的综合性的第三级形式却依然保持着某种雕塑般的特征。至少可以这样说,他依然是一种造型艺术。”舞蹈是一门时空的艺术,是舞动的音乐,是流动的雕塑,其有利于人的音乐智力,空间智力的开发。舞蹈还是一项对情感智力的教育,舞蹈是以身体动作为艺术的表现手段,表现其他艺术手段难以表现的情感的一门艺术。舞蹈通过身体的运动,表达内心的情感,从而实现从内而外的身心的平衡。在《乐记》中提到“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稻之也”。可见,舞蹈可以用来表达和表现语言、诗歌所不足以表达的情感,表达自我的情感。从上述对舞蹈的描述中看出,舞蹈对与人的多元智能,有着其他学科和其他艺术不可取代的作用。

中国古代教育基人孔子在《史记·滑稽列传》中提出“礼、乐、书、诗、易、春秋”六艺与治一也,而在《周宇、地官、司徒、保氏》中记曰:“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乐指的乐舞,包括音乐、舞蹈,“六艺”中不仅包括音乐、舞蹈,更位列“礼”之后而其它之先,在我们古代的教育中,有着非同一般的地位和作用,用来实现教化、德育的功能。在《周礼·地官》中记载“以六乐以防万民只情,而教之和。”告诉人们,要用六代的乐舞来节制人们不符合礼的各种情欲,教化他们完善个体的伦理道德,学会和谐相处。舞蹈艺术,自古以来,就和其他艺术一样,追求真、善、美,对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品德的形成和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舞蹈艺术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审美性,以美感人、以情动人是舞蹈艺术教育的本质属性。舞蹈不仅帮助人们认识世界,提高智能,以其富有动律性的动作锻炼人们的体能,塑造优美的形体,更以审美的方式来提升人们的精神世界,塑造完美的人格。根据马斯洛的个人发展需要层次理论,他将人的需要分成了七个层次,呈金字塔型,从下往上,依次为生理的需要,安全保障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求知与理解的需要以及审美的需要,他把审美的需要放在了人的需要层次的最高级层次,体现了人类对美的永恒追求。而舞蹈不只是能塑造人的形体美,更能带给人们精神上的享受,给人带来精神上的美感。

舞蹈教育作为一门艺术,更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应该更多的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其对人的智育、体育、德育、美育,有着其他艺术和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舞蹈教育不仅是一项专业性的教育,为我们培养优秀的舞蹈表演艺术家,和舞蹈专门人才,更要培养更多的舞蹈教师和实现舞蹈的大众教育,发挥舞蹈教育在全民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参考文献

[1] 欧建平.舞蹈美学[M]. 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2] V.C.奥尔德里奇.艺术哲学 [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3]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关于舞蹈教育的研究论文范文二:试论舞蹈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内在联系

[论文摘要]文章立足于现实,分别从身体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道德品质以及审美等方面论述舞蹈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内在联系,同时对舞蹈教育在培训中如何发展和如何审视舞蹈教育也作了初步的探讨。

[论文关键词]舞蹈教育 素质教育 受教育者

目前素质教育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而被人们称为“艺术之母”的舞蹈,本身作为一门融通多门学科为一体的行为艺术,在人们日益强化素质教育的时候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从舞蹈的娱乐性而言,自然而然地被人们当做实施素质教育的首选手段。

一、舞蹈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概念分析

1.舞蹈教育。舞蹈教育是指传承、传授舞蹈技艺和舞蹈理论,促进舞蹈艺术的繁荣发展,普及舞蹈文化的重要手段。根据不同的对象和目的可将舞蹈教育划分为两类:群众性舞蹈教育和专业性舞蹈教育。文中所指的是后者,是面向专业人士并以培养专门人才为目的的教育。通过舞蹈院、校级专业艺术团体对培训学员授以专业舞蹈知识,给予受教育者以严格的基础训练和技术训练,并通过对舞蹈史、论的学习,强化舞蹈专业人员的舞蹈涵养,从而达到为各专业舞蹈团体培养和输送优秀专业人才的目的。

2.素质教育。如果说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专业素质量身定做的话。那么素质教育的提出则更多的是出于个人社会素质的考量而适时提出来的。素质教育是指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掘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从而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就素质教育而言,笔者认为应该包括身体素质、智力素质、心理素质、行为素质等四大方面。这四个方面相互制约,相互协调,从而综合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素质。

二、舞蹈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1.舞蹈教育有助于增强受教育者体质。通过舞蹈训练,可以改善人的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从而提高肢体的协调性、灵活性,使大脑灵活、健全和细密,反应更迅速,动作更灵敏。舞蹈训练跟体育运动一样,有助于人们身体健康发育。科学、合理的舞蹈训练,会提高身体各位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促进骨骼发育,增强消化机能,增进食欲,提高身体素质。如舞蹈基训中的压腿、踢腿、下腰等,长期训练能有效提高肌肉的耐力和灵敏度,从而增强体质。动作的协调性训练有助于大脑的发育。形体训练,则有助于形体的健美,进而培养内在气质。

2.舞蹈教育在智力开发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在传统意义上人们一般将智力分为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而舞蹈不论是在学习过程中,还是在训练与实践当中,都离不开这几种能力的发挥。舞蹈是人体在音乐流动中的不停旋转,跳跃,是人体在音乐节奏强弱、快慢限制中的有规律的运动。这就要求人们在舞蹈的学习中,去记忆和模仿老师的体态变化,不单要记住舞蹈动作律动,更要记住每一舞句所表现的情感。而舞蹈本身情感的表达则对于受教育者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3.舞蹈教育可以增强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舞蹈是一种在音乐伴奏下进行的形体韵律活动。因此可以认为正确领会音乐旋律,并与音乐节拍相协调,是舞蹈活动的最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舞蹈活动中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是:学生务必要抬头挺胸,保持身体姿势。因此长期的舞蹈练习可以很有效地纠正含胸、驼背等不良体态,对塑造人体优美形体,提高人们对形体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同时他还可以培养人们对音乐的感受,增强乐感,提高对音乐的鉴赏和审美能力。从而使得人们在舞蹈的学习和练习之中无形得到美的体验和艺术的熏陶,形成优雅的气质,形成端庄的仪表、仪态。

4.舞蹈教育可以促进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发展。舞蹈本身要求人的听觉、动觉等几乎所有感觉器官都参与并发挥作用,从而使得整个身心都投入了进去,以致生命机能得到总的动员。所以适度的舞蹈能够帮助人们发泄情感,驱散郁闷,缓解亢进的肌张力和精神紧张,并使大脑皮层得到休息,使人感觉心情舒畅,从而稳定情绪,改善心境。因此从这个角度看舞蹈对受教育者身心的发展还是有积极的治疗效果的。

5.舞蹈教育可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德育品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必要而且也应该成为提高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舞蹈教育就是其中重要的手段之一。在舞蹈教学中教师下意识地将德育融入其中,不仅对学生的意志锻炼有益,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养成服从组织、遵守纪律、诚实机智、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从这个层面讲,舞蹈教师要做的就是对学生在课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个性行为和意志进行正确的判断,然后通过这种判断再来确定如何才能得当地把德育工作渗透到舞蹈教学的各个环节。换句话说,舞蹈教育的意义在这里是由它的教育功能所决定的。因为舞蹈教育可以很自然地使学生从感情上受到感染,而且表演者的思想本身已经蕴涵在舞蹈动作的一招一式之中,所以通过舞蹈的审美教育而使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情操得以提升是非常恰当的,而且意义不小。

6.舞蹈有助于提高受教育者的集体荣誉感。集体舞蹈除了

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艺术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那就是对学生集体荣誉感的培养。而这种荣誉感正是一个班、一个集体、乃至整个民族的灵魂所在。现代家庭中,独生子女居多,这是我们的特殊国情所决定的,但这却引起了独生子女教育难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独生子女性格孤僻、霸道,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不是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良好品质。因此通过集体舞排练,这些组织性、纪律性的问题可以得到进一步加强。

三、舞蹈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具体实施

舞蹈教育应该如何在受教育者的素质培养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我们在进行舞蹈教育的的过程中又需要注意什么呢?

1.充分发挥舞蹈与音乐教学融合的作用。明朝的艺术家朱载育说过这么一句话:“有乐而无舞,似瞽者知音而不能见,有舞而无乐,如哑者会意而不能言。”可见,音乐对与舞蹈的重要性早在古代就被人们所重视。但是光认识到舞蹈与音乐的这种密切关系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把音乐与舞蹈的这种联系应用于实际的舞蹈教育中,这是音乐教育所达不到的。

音乐课程设置的总目的是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培养爱好音乐的情趣,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情操。而音乐教学则更强调把唱歌、韵律活动、音乐游戏、音乐、舞蹈欣赏融为一体,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为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基础。由此可见,舞蹈在音乐课中往往起到的是一种辅助作用,但这种辅助作用对于学生感受舞蹈艺术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注意以学生为本,根据课堂需要,通过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可舞因素,精心选择舞蹈教学内容,启发学生创编舞蹈动作的积极性,可给予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以及师生互动的舞蹈教学。

2.充分发挥舞蹈与文化教学融合的作用。不同的舞蹈艺术都有着不同的历史、地理、语言、风俗等背景,这使得在丰富有趣的舞蹈活动之余学生们还可以学到许多文化知识。舞蹈表面上是一门完全行为化的艺术,但是这种行为艺术的背后却蕴涵着许多社会文化知识。没有也不应该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或宗教信仰与这个民族的舞蹈动律、节奏割裂开来。因此,在学习文化知识时,教师对一些舞蹈方面的知识的合情合理地引用,无疑将会对教学效果产生一些积极的作用。有时采用这样的学习方式会比单纯在文化课中讲解知识的效果要更好,反过来这也为舞蹈的普及起到一定的作用。

舞蹈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只有把生活的点点滴滴融于舞蹈的教育当中才能发挥和实现舞蹈教育的根本目的,才是这么一门行为艺术教育的归宿和所在。

3.充分发挥舞蹈与美术教学融合的作用。同属艺术范畴的舞蹈与美术都不过是艺术美的不同的表现手法,并且都具有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们的艺术欣赏力、情感的表达、审美能力、创造性思维的功能。与美术所不同的是,舞蹈可以用动的画面来展示,而美术则只能局限于用静止的造型构图来表达情感。无论如何,动感比静感更能吸引人,对于学生来说,欣赏舞蹈要比欣赏美术作品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投入其中。但是他们之间又不是割裂的,美术这种传承了很多年的“静态的”艺术,如果用之于舞蹈,却未尝不可以得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艺术教育应当寓教于乐,舞蹈的教育更应该如此。舞蹈课程的教育应该也有必要把音、舞、灵自始至终地贯穿于课程中。素质教育的发展和舞蹈教育本身应该也完全可以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互相补充和发展,使舞蹈教育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中成为不可分离的统一体。

总之,发展舞蹈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改革不只要从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以审美的、运动的和直观的方式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从而实现其他学科所无法达到的效果,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舞蹈教育要坚持始终以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特点来进行,使受教育者在综合素质上得到提高。

关于

二 : 素质教育研究论文5篇

第一篇: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资源的运用

一、挖掘地域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文化兼容心态

地域文化以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历史积淀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成为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是学生学习知识、接受文化熏陶的重要场所,地域文化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起着独特的作用。学生来自于全国不同的地域环境和不同的文化区域,成长环境与文化差别很大。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在长期的历史文化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各种地域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存在着不同的价值观、文化观及行为方式。一定的地理文化区域为人类提供了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生活空间,也影响着人的思想、人格、行为的形成与发展。特定的地区文化、社会风俗、传统习惯等地域文化因素,造成学生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人际交往方式等各方面悬殊较大。“人主要是在他直接生活(即直接交往和活动)的那一个地域的文化的复合的、多层面的包围熏染着他的亚系统中成长起来的。故而‘人———地’的耦合必然是构成文化样态的根本规定,故而文化的地域性成为文化的根本规定之一”。①学生之间文化观念的碰撞与冲突带来许多心理问题,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相关,不完善的人文素质教育会导致学生心理的失衡: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都会产生冲突,进而产生许多的社会问题。所以,人文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要引导和培养具有人格健全和文化素养的生命个体,引导学生从“以人为本”出发,正确看待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平共处、和谐与共,在与社会及他人的关系中进行理性的自我定位和评价。要引导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克服个人狭隘的文化中心主义,尊重彼此现实世界中个体文化的差异,接受不同的文化形态与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生活习俗、审美追求等。同时,在文化的交流、交锋、交融中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沟通能力,培养其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的实践能力,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养成良好的文化兼容心态和人文情怀。南京地域文化有很强的包容性、交融性等特点,对培养学生的文化包容性有很强的导向性和示范性。南京处在南北交通的枢纽和南北文化的交汇点上,在中原主流文化与南方文化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兼容并蓄、开放包容的文化特色。南京曾经历了四次南北文化的大交流:西晋永嘉之乱时皇室南迁,唐代安史之乱时北人南渡,“靖康之变”时北人南移,明初北方移民蜂拥南京,这四次交流使南京成为“人杂五方、故俗颇相类”(《隋书•地理志》)的经济、文化中心。在南京历史文化的发展中,文化融合的特征尤其明显。南北文化水乳交融的六朝文化和明文化,六朝士族文化和中国佛教文化渐次形成。“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记载了当时南京佛教文化的盛况。明代一统天下、定都南京,郑和七下西洋,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在中国近代历史的巨大转型中,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外来文化激烈碰撞,西方工业文明给中国传统农业文化带来挑战与碰撞,开始了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的民国文化,最突出的是“三民主义文化”。②南京地域文化资源本身蕴含了兼容并包的人文思想。在人文素质教育中,通过南京地域文化的包容性,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不同地域文化的内涵,了解地域文化的差异,突破自身文化视域局限,培养他们跨地域文化的沟通交流能力,丰富人文素养。“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洲”的南京,承载着历史的沧桑与人文的积淀,秦淮风月、六朝烟雨,民间艺术包罗万象,是一座天然的历史博物馆。南京地貌丰富,依山傍水,群山环绕,钟山、富贵山、清凉山、狮子山、汤山、幕府山、栖霞山,有秦淮河、玄武湖、莫愁湖等水网交错,是最天然的审美对象。南京的水文化和山文化交相辉映,由此而形成深厚的人文底蕴。对学生而言,这些优美的山水情境可净化心灵,求真向善,陶冶情操,丰富精神世界。身临其境之中,理解和感悟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关爱生命与自然,认识正确看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性。

[www.61k.com]二、利用地域文化资源,拓展通识教育途径,丰富学生人文素养

大学是知识的殿堂,承担着传承、发展、创造文化的重任。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培养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丰富的人文知识背景的人才。“人文”一词,见于《易经》:“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③“人文”从一种化成天下的礼教文化逐渐演变成人类创造一切文化的总和,是文、史、哲和艺术等人文学科的知识,及由这些知识系统反映出来的精神在心理上的综合体现,包括人文知识修养和人文精神两个方面。人要通过广泛的学习获得比较系统的人文学科知识,进而形成一定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思维方式来丰富人文素养。人文素质教育要拓展学生的人文知识,才能促其人文素养的养成。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文化积淀的总和,涉及自然、人文、科学等各个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历史、思想、艺术、宗教、民俗等多个方面,蕴含大量的人文知识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内容。承载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南京文化积累丰厚,是开展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的宝贵资源,也是进行通识教育的重要渠道。育人是大学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人文素质教育主要通过文化传承和文化熏染来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梅贻琦在《大学一解》中指出:“窃以为大学期内,通专虽应兼顾,而重心所寄,应在通而不在专。”“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以无通才为基础之专家临民,其结果不为新民,而为扰民。”④显然,通识教育可以使学生具备开阔的视野、独立的思考、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博大的胸襟抱负,能够知晓人文俯仰古今,博学多才通情达理,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南京自六朝起就是人文荟萃之地,名篇巨作层出不穷,文化大师群星璀璨,在中国文化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育科学文化特色尤其鲜明,对培养学生的通识教育有良好的资源优势。目前,南京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多处。作为一座文化名城,南京在文学、书画、教育等方面涌现出众多文化名人:谢灵运、谢朓、顾恺之、王羲之、王献之、祖冲之、李煜、刘勰、吴敬梓、袁枚、曹雪芹、孔尚任等。此外,还有李白、王昌龄、李商隐、刘禹锡、杜牧、韦庄、王安石、周邦彦、辛弃疾等文学名士漫游南京,留下大量佳作美文。民国时期,南京的文化教育发展到了鼎盛阶段,大师云集,文化繁盛。蔡元培、鲁迅、陈鹤琴、吴贻芳、陶行知、徐悲鸿、傅抱石、林散之、杨廷宝、张钰哲、吴宓、茅以升、陶行知、王学文等都曾在此驻足。高等教育如雨后春笋竞相发展,从1889年起南京兴办了20多所大学,先后建起三江师范学堂、金陵大学、江南学堂、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东南大学(后为国立中央大学)、金陵女子大学等。南京学术风气历来浓厚,出版和图书收藏一直是南京文化的一大特色,南京图书馆等机构的藏书量一直位居全国前列。民国时期南京学术研究非常活跃,一批科研文化机构相继成立,如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等。这些大学和文化研究机构汇集了全国宝贵的文化教育资源,推动着南京文化教育的繁荣发展,也影响着现代南京的文化教育事业。⑤这些触手可及的文化资源,可让学生全方位了解南京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变迁和学术贡献,促进其文化传承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在人文素质教育相关课程设置上,南京历史上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应让学生了解辉煌悠久的地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自觉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

三、利用地域文化优势,锤炼人文精神、增强历史责任意识

人文教育的目的在于给学生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一词亦称“人文主义”,是人类在对自身的认识、发展、完善和需要过程中形成的,是对生命个体的尊严、价值意义的思考与探索,是生命个体自我完善、自我升华的过程。大学人文精神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深刻的爱国主义情感、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良好的社会公德和文明礼仪修养。南京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太多的兴衰变迁,在政权更迭、社会激荡的历史风云之中孕育出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民主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时代精神,无数仁人志士和革命烈士前赴后继,在这里谱写了一系列的光辉篇章。东晋祖逖,闻鸡起舞中流击楫,致力收复中原。南宋岳飞曾在“牛首山之战”中大败金兵。到了近现代,南京发生了许多影响现代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终结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其后,从第一次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至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南京历经国民政府定都于此、南京大屠杀、日本投降、国共谈判、南京解放等全球瞩目的历史事件,留下静海寺、梅园新村纪念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总统府、中山陵、雨花台革命烈士陵园等多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使得南京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特别丰富。通过认识南京曾经的沧桑历程,让学生从历史事件的风云变幻和政治历史人物之得失中了解国史、国情,了解昨天、了解历史。同时,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学会辩证地分析历史发展规律,增强爱国主义意识,于客观理性地判断中丰富自身的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远大的社会理想。南京又称“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文化遗址比比皆是,从台城断垣、阳山碑材、故宫残壁,到石头城、六朝石刻、朝天宫、夫子庙,记载了南京从三国、六朝到明朝、民国时期的历史变迁。多,内容广泛、内涵丰富,大多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相关,有“民国建筑的大本营”之称。如雍容华贵的西式建筑:中央大礼堂、中央大学图书馆;典雅大气的中式建筑:金陵大学东大楼、金陵女子大学教学楼;雄伟巍峨的中西合璧式建筑:南京博物院、国民大会堂等。这些建筑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反映了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变迁,是南京近现代历史的见证。至今尚存的民国优秀建筑保存完好,是南京地域文化的宝贵资源。人文素质教育不应仅局限于课堂和校园,它应是一个面向社会的动态过程。要积极支持学生参加相关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向自然、社会,使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培养参与社会的意识和责任心。在人文素质实践环节中,通过学生主体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参观考察、调查走访、撰写考察报告等不同方式,实地参观南京历史文化遗址遗迹,用心观察、获得感悟。利用这些凝固的历史文化资源,既对大学生进行美学教育,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把握南京文化的内涵,也丰富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历史内涵,增强历史责任意识。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文化生命记忆的延续,体现人文精神及活态文化的印记,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和历史文化的纽带,其文化基因将深刻地影响着人的精神世界。地域文化对于置身其中的学生而言,既是一种历史记忆,也是一种生命体验和观念熏陶。通过地域文化资源的教育传承,对于加强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具有无可比拟的价值。南京地域文化内涵丰富、包罗万象,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当前,应让南京地域文化资源走进校园,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诸如专题讲座、学术研讨、社团活动、文体活动等,推进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激发学生的人文学习兴趣,实现地域文化与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

作者:沈学玕 工作单位: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二篇:大学图书馆素质教育角色定位

1大学图书馆素质教育结构

1.1人文科学素质教育

大学图书馆丰富的教育文献信息资源,是形成校园文化中心与人文科学素质教育基地的重要条件。图书馆的资源没有专业限制,大量而全面的知识库是培育大学生全面才能和综合素质的良好条件[2]。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到图书馆寻找文献信息资源,也可以通过参加图书馆阅读、讲座等活动,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人文科学素质和塑造良好身心素质。

1.2信息素质教育

信息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化时代,文本、网络信息浩如烟海,信息资源良莠并存又真伪不定,如何准确选定、获取和利用信息进而实现信息增值,规范使用资源,是当代大学生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信息素质包含了技术与人文两个层面的意义:技术层面,信息素质反映的是人们掌握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人文层面,信息素质反映了人们面对信息的心理状态[3]。信息素质主要培养内容为信息能力、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

1.3终身学习教育

终身学习是指学习者根据自身发展的目标,有计划地、自觉地努力终身学习和提高的过程[4]。大学图书馆是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它提供的丰富文献信息资源、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信息能力培养引导,是终身学习中心形成的基础条件。

2大学图书馆素质教育途径

2.1打造图书馆人文科学素质教育中心

人文科学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教化熏陶的过程,需要在一个潜移默化的文化环境氛围逐步提高,发挥图书馆教育资源和文化熏陶优势,以大学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开发为基础,开展形式多样的导读活动为内容,将图书馆建成校园文化中心和人文科学教育基地。

2.1.1校园阅读中心

人文科学教育主要包括思想道德教育、科学人文素质和文化鉴赏素质。大学图书馆可以设立专门机构组织相关素质教育活动,将图书馆教育活动变为常态,在深度挖掘经典文献资源信息的基础上,制定适用性较强的导读活动,培养校园“爱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阅读风气。通过开设经典文献导读选修课程、艺术赏析等课程为途径,培养学生阅读图书热情,提升他们的人文科学素质,力争使图书馆成为校园阅读中心。

2.1.2人文科学教育基地

大学图书馆联合学校团委、学生部、教务处、宣传部等部门,策划不同系列主题的读书活动,通过文献导读活动、专题报告会、读书活动或学者讲座,形成人文素质教育基地。举办灵活多样的人文科学素质教育活动,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教授举办人文讲座、讲堂,开展有针对性、互动性较强的人文科学素质教育活动,形成富有活力的人文科学教育基地。

2.1.3校园文化中心

图书馆同其它机构组织文化活动,提升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开拓培养人文素质途径,有效利用图书馆馆藏数字资源和馆舍资源,开放视听室,播放经典影视剧、音乐等节目,举办图片、艺术作品展览,发挥高雅文化的熏陶影响力,将图书馆建设成为校园文化中心。

2.2信息素质教育培养中心

大学图书馆以提升信息素质为出发点,锻炼学生信息能力为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985年9月国家教委颁发《关于改进和发展文献检索与利用课教学的几点意见》提出:“文献检索与利用课”要逐步实现分层次连续教育。大学信息素质教育包括:培养读者敏锐的信息意识、熟稔的信息驾驭能力和良好的信息道德规范。大学信息素质教育作为一项系统教育工程,它不能依靠一两门课程完成,它需要一个长期、多层级、连续开放式的教育培训计划,提升学生的整体信息素质。当代大学生网络行为频繁,信息能力参差不齐,缺乏必要的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图书馆的信息素质教育需要增加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内容。

2.2.1培养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指人们对信息需求的自我意识,即人们能从信息角度出发,去感受、理解和评价自然界和社会中的各种现象、行为与伦理道德,并具有捕捉、判断有用信息的能力[5]。由于中国中小学的信息素质教育是计算机技能培训,学生又习惯于填鸭式被动获取知识信息,缺少主动寻求、检索信息的意识,所以,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信息意识教育,让他们意识到,图书馆是拓宽知识面,接受外部信息,进行信息交流和自主学习的场所[6],对新生的信息教育,可通过著名学者信息知识讲座、入馆教育、校园文化活动等途径进行,让他们认识到大学图书馆在未来学习中的作用,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发现、挖掘、利用信息的意识,确立他们对信息敏感度,引导他们形成利用信息的习惯和能力。

2.2.2信息能力培训

信息能力是信息素质核心部分,主要包括借助各种平台和渠道获取全面、准确、有效的信息的能力,对各种信息进行真假甄别、价值分析、优先选择的能力,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技术加工、结构重组、控制传输和存储开发的能力[7],对大学低年级学生,增加信息理论知识与文献阅读能力培训内容,以开设信息利用课程为主体,培养学生精准定位信息范围、锻炼学生加工处理信息和正确评价信息的能力。在信息素质教育中利用图书馆馆藏资源,增加学生实践操作比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锻炼学生信息加工重组能力。对高年级学生侧重于信息能力培养,以学科信息利用讲座或课程为途径,培养学生学科信息创新能力、信息表达能力。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与讲座活动同学生专业、论文设计相结合,锻炼学生信息综合处理能力,培养他们科技论文规范表述与写作能力。大四阶段,图书馆学科馆员可以与学院专业教师合作参与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信息时代,网络的普及是突破信息素质培训时空限制条件,在线培训成为一种有效教育途径。大学图书馆信息教育可以采用讲座和在线培训并行的途径,增加开放式培训内容,做好图书馆文献数字资源导航工作,添加信息培训视频或PPT内容,培养读者信息处理加工与创新能力。信息能力培训要具有学科针对性、内容时效性和途径多样性,能有效调动读者自我培训兴趣。此外,需要发挥图书馆人的主动性,有计划地提供专业学科信息培训服务,组织专场信息素质培训或信息利用讲座,提供学科信息处理技术指导,开展与科研论文写作相关的讲座与培训,以开放式培训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拓展培训内容,提高个体信息素质。

2.2.3树立信息道德规范

大学图书馆需要对新生增加信息道德教育,规范其网络行为,培养正确的网络言行。对高年级学生,要强化信息道德教育。国外图书馆为避免师生因相关知识的缺失而产生学术不端行为,绝大多数国外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素质教育中安排了丰富的信息道德教育内容,教授如何规范使用他人成果、遵守学术共同体道德准则与规范[8]。大学信息素质教育加入信息道德教育,以介绍典型案例为主,突出抄袭与剽窃行为引发的严重后果,使学生养成尊重知识产权习惯,培养学生在法律与学术道德准则下正确使用他人学术成果的习惯,形成正确的信息利用行为。

2.3终身学习教育中心

终身学习强调以读者为中心,强调自主学习、协同式学习和个别化学习[9]。终身学习教育是在图书馆资源开发的基础上,以引导锻炼学生自学能力习惯为内容,培养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图书馆的丰富文献信息资源、信息素质培训和安静宽敞的馆舍资源,是终身学习教育中心形成的先决条件。目前,大学图书馆基于学生考研、考公务员、创业、出国需求,购置的英语、计算机、就业方面的数字化资源,仅仅是提供文献资源,图书馆需要加入学习培训引导环节,以传授读者阅读技巧、学习方法、信息获取加工技术为主,引导学生根据学业规划有效利用学校教育资源、提升自学意识与能力。

3结语

大学图书馆要成为素质教育主角,需要在制度上强化教育职能,增加素质教育内容,以信息素质教育为核心,以人文科学素质教育和终身学习教育为基础,通过人文科学熏陶、信息能力培训、自学引导等途径,发挥图书馆资源和教育优势。在大学图书馆素质教育主角地位确立过程中,要有一个漫长的观念转变、制度完善的过程,需要学校在教育体系上加以调整,同时配备调整教育资源和图书馆人员素质。

作者:黄冬霞 工作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

第三篇: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一、家庭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涵义

家庭教育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狭义而言,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庭里的长者,其中主要是父母,对其子女及其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本文所指家庭教育是在狭义层面而言,而且是父母对年幼子女的教育。家庭教育与家庭环境影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家庭教育与家庭环境都会对家庭成员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家庭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它虽然不像学校那样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地进行,但它终归是一种教育,具有一定的教育优势和属性,能产生主动的、积极的影响作用;而家庭环境对人的成长发展的作用是自发的,其目的性不及家庭教育明显。《辞海》中对素质教育的解释有三个方面:(1)人的生理上的原来的特点;(2)事物本来的性质;(3)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在家庭教育领域中,素质主要指人的生理上的原来的特点,也可以理解为素质是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指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个体在社会实践中,个人通过主观努力,天赋素质充分发挥作用并具有现代意义。素质教育就是“通过科学有效的途径,充分发挥个体天赋条件,不断提高素质水平;对于某些本来不具备或者在心理或能力上有某些方面缺陷的,也可以通过教育、实践、锻炼和培养,对其缺陷加以补偿。”[1]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个体的素质,并使其身心得到全面、完美的发展。家庭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起点和初始化阶段,对于儿童的素质发展更具基础性和直接性作用。

二、家庭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一)婴幼儿时期是个体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

心理内容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期家庭是个体出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家庭启蒙教育对个体一生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个体从接触外界开始,其心理便开始发展。在个体早期成长阶段,心理发展有很多关键期,某一心理内容如果在关键期得到良好的教育和发展,这一心理潜能就能够得到充分而健康的发展;如果错过了关键期,即使在后期加倍弥补,也很难获得充分而完整的发展。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其接受正规学校教育之前发生的,因此,心理的关键发展期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需要家长以素质教育的理念正确把握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比如,儿童语言的发展分为语言准备期和语言发展期两个阶段。儿童发展心理学认为,婴儿在一岁以内属于语言准备期,这一时期以反射性发生阶段的哭发展到牙牙学语阶段,学会了调节和控制发音器官的活动,这为以后真正的语言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如果婴儿不能够学会调节和控制发音器官的活动,则其语言不能得到充分发展,从而影响日后语言表达能力。幼儿在三岁左右能运用自己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充分说明幼儿语言发展速度之快,因此在婴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家庭教育中要给予更多的、正确的语言刺激,促进其语言的发展。再如,对于儿童个性的发展,虽然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等心理学家所持观点不同,但都认为幼儿期儿童的个性心理特征已经初步形成。幼儿期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常常是一个人心理的核心成分或中间结构,虽然以后也能对其中的一些不良个性特征加以改造,但往往是量的变化,除非客观环境或儿童亲身经历出现一次次极为严重的转折,否则已形成的行为动型是很难破坏的。因此,家庭素质教育对儿童良好个性的培养与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二)家庭教育更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现

世界多元化的发展对人才的质量和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个体具有符合时代要求的共同的素质,而且要求个体具有突出自身个性特点的能力与素质。在当今的学校教育中,教育者轰轰烈烈地提倡素质教育,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能够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可谓寥寥无几。因为在学校教育中,每个班级的容量,尤其是重点学校、重点班级,学生数量远远超过了标准规定。教师面对众多学生,由于时间与精力所限,真正实施素质教育较之预想要难得多,更多情况还是按照统一规定进行教育教学,而所谓的素质教育也就停留在理念与预想之中。家庭教育则不同,每个家庭由于传统、文化、家长经历、所处地域等众多因素的不同,导致家庭情况的千差万别,也就决定了家庭教育的千差万别。每个个体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独立体,需要教育以适合每个个体的发展需要,给予恰当的教育才能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千差万别的家庭是实现家庭素质教育的基础。真正的素质教育是辩证的,是在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发展。从个体受教育角度而言,学校教育要求学生按照社会统一要求获得发展,家庭教育则能够依照学生的素质发展需要促进其发展,学校与家庭的完美结合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现,实现了学生素质的充分发展。

三、家庭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内容

教育的内容首先要符合国家的规定和社会主流文化的特点,我国学校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都提出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这要求家庭素质教育也要将这几方面作为出发点,按照儿童的个性与特长及其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其素质。

(一)体育素质

个体身体素质如何首先取决于家庭教育。洛克在《教育漫话》一书中指出:“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我们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2]这种思想对家庭体育具有指导意义。儿童体育是遵循儿童身体生长发育规律,以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目的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家庭中对儿童进行体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儿童初步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为儿童其他方面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当前,家长重视孩子智力的发展程度有增无减,相对而言,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不足,甚至有的家长认为只要营养充足就可以了,缺乏让孩子多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另一方面,即使有的家庭开展了体育教育,但也只是局限于项目类运动,对于儿童自由的体育活动支持率不高。在一项调查研究中,“64.8%的家庭认为寒暑假是实施家庭体育教育的最佳时段,26.7%的家庭认为放在双休日比较合适,而认为放在其他时段较好的家庭只有8.6%。”[3]也就是说,家长没有将儿童每日的运动锻炼作为必修课,认为每日活动会影响学习,这种观念不利于儿童建立运动观念与习惯,不利于儿童长远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家庭素质教育中,家长应树立让儿童积极运动锻炼的观念,让家庭体育成为儿童强身健体的主阵地,发挥家庭体育对培养儿童体育兴趣、习惯和能力的积极作用。

(二)德育素质

德育即道德教育。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人们共同生活的行为准则的总和,也是评价人们行为的标准。家庭德育是向儿童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文明习惯和性格。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通过课堂教学将社会道德准则等内容传授给学生。与学校德育相比,家庭德育更具实效性。儿童在家庭中,为人处世,一言一行,都真实地表现出来,家长可以根据儿童的实际表现给予恰当的教育。尤其在当今社会意识多元化的今天,人们面临着剧烈的文化冲突,其思想、道德、心理面临着种种危机和难题。在另一项调查中,83.6%的人认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与道德发展存在着水平层次上的错位,即经济发展了而道德水平和社会风气下降了,这种不良现象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家庭教育。同时,由于竞争压力的影响,家庭与社会中普遍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所有这些对家庭德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求家长能够按照社会正确道德标准给予儿童良好的德育,使儿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儿童的品德不仅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貌、民族精神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且也是儿童个性全面发展的需要。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儿童时期是优良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形成的良好时期,也是培养个性的重要时期。在这期间,儿童容易接受外界各种刺激和教育的影响,并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形成动力定型。家庭德育过程中,父母的价值观念、人生信仰等德育内容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因此,家庭素质教育中的德育应从大处着眼,小处行动,培养儿童文明礼貌、爱祖国与家乡、群体意识和交往能力、良好的个性等内容;家长要为儿童创设条件,使其懂得相应的道德知识,采用儿童易于接受的形式,将道德要求转化为儿童的主观愿望并付诸行动,同时对其行为提出要求并进行评价,逐步把儿童培养成为具有高尚品德、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三)美育素质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培养年青一代对自然界、社会生活、日常生活、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中美的感受,培养其爱美兴趣、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并发展创造美的能力。儿童思维特点表现为直觉行动性和具体形象性,情感占优势,认识过程带有很大的情绪性,一些鲜明生动的形象和艺术手法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如音乐舞蹈、艺术语言等能引起儿童的注意和兴趣,容易被儿童理解和接受,能使艺术教育产生良好效果。儿童精神世界的整体性和一体性较强,美育可以开阔儿童的知识视野,促进其智力发展,使其在感受美的同时体验相应的道德情感,其早期获得的美的印象为今后艺术才能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家庭美育中,家长应从整体观念出发,从美育的整体性入手进行美育,而不应只注重弹琴、画画之类的一般性技能技巧的学习,应培养儿童完整的审美心理结构。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过程大体分为:“产生审美愿望、输入审美信息、进入审美状态、获得审美经验、纯化审美意识、完善审美心理结构这样几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阶段。”[4]审美心理结构的完善绝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多次的、连续的、循环往复的复杂过程。家庭美育要为儿童创造美的生活环境,带领儿童领略大自然的美,选择社会中美好的事物,运用艺术教育以及通过游戏、节日娱乐等活动对儿童进行美育,并在此过程中遵循儿童审美心理结构发展规律,使儿童的美感得到整体发展,而不是片面的、仅仅掌握一两种美的技能,从而为儿童美感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智育素质

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有目的、有计划地使受教育者掌握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受教育者智力发展的教育过程。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著名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个体的智力包括八个方面的内容,即逻辑数学智力、语言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关系智力、内省智力和自然智力。个体这几方面的智力在同一个体身上表现出差异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个体智力所包含的内容如果在早期发展中为其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使其获得良好教育,则其智力潜力就能够得到开发,获得充分的发展;反之,如果其智力发展受到压抑,即使具有发展潜力的智力也不能得到有效开发,从而影响个体智力的有效发展。在家庭素质教育中,家长应正确认识儿童智力发展,认识到个体智力发展既有优势,也存在弱势,而不是均衡统一发展。在我国目前的家庭素质教育中,家长存在从众心理,往往习惯于用其他孩子的强项与自己孩子的弱项相比,这就造成家长以均衡发展的心理要求自己的孩子,给孩子额外增加学习时间和作业量,以至于孩子没有自己思考和活动的时间,严重的还导致厌学情绪与厌学现象。同时,过度强调智力发展使得儿童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受到影响。大量事实证明,一个人的成功更多地依赖于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是个体长远发展的根本动力与支柱。因此,在家庭素质教育中,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儿童智力发展的观念,以发展的观点充分分析儿童的智力优势与不足,在弥补不足的基础上发挥儿童的智力优势,同时还要考虑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有效结合,以整体观促进儿童智力健康发展。

(五)劳动素质

劳动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活动,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本质特征,人类通过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推动社会生产发展和进步,同时促进人类自身的发展。儿童劳动素质的培养通过两方面进行,即学校劳动教育和家庭劳动教育。学校中的劳动教育是德育的内容之一,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劳动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中的组成部分,更是家庭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中的劳动教育是根据学校教学计划,按一定时间和课时比例安排学生进行劳动,与学校劳动教育相比,家庭中的劳动教育具有及时性与长效性特点。每个家庭中的日常生活劳动是经常存在的一项内容,虽然此项活动具有随意性与不确定性,但儿童可以根据自身能力和实际情况随时进行劳动,随时接受劳动教育,这对于儿童劳动观点和劳动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中国家庭素质教育中的劳动教育几乎被边缘化,因为家长认为儿童作业繁重,学业压力大,加之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即可,劳动教育可有可无,无关紧要,因而儿童的劳动教育没有被列入教育的范围,这便导致很多儿童劳动观念淡薄,不愿积极主动参与劳动,有些人即使在成年后也不能自理生活,成为名副其实的“低能儿”。因此,家长应从全面的、发展的教育观点出发,为儿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养儿童积极劳动的态度,从而使其形成自食其力、按劳所得的劳动价值观,也为其步入社会培养正确的劳动意识和态度,形成积极的世界观。总之,家庭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学校素质教育的有益补充。由于家庭条件与环境的各不相同,为儿童个体实现个性化的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家长需要以正确的家庭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配合学校素质教育,为个体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充分发展起到真正的助推作用。

作者:付丽和 工作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书院

第四篇: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现状

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概述及高校素质教育的内涵

中国大学教育总体来讲是非常成功的,仅一项数据就足够说明:“2005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招生人数达到505万人,在校生人数达到1562万,跟2000年的221万、556万相比,五年时间分别增长128%和181%。”这是中国大学教育的一个巨大成绩。中国大学教育近些年快速发展,至少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这是毋庸置疑的成功之处。但是,我们强调高等教育数量的同时,并未能同时兼顾发展好高等教育的质量,在反思的过程中也逐步认识到我们的高等教育遇到了很多瓶颈和存在不少弊端,发现我们的高等教育有所偏离国家所提倡的“素质教育”路线,部分高等教育变成为了考试而考试的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使高等教育失去了真正意义。根据国家对高校素质教育的定义,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除了应具备良好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外,更应注重增强学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适应现代社会生存所需要的综合素质。其基本方面包括:(1)思想道德素质。有较强的政治分析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牢固地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和为国争光的人生准则。(2)文化身心素质。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良好的文化修养,善于与人交往和沟通,有较强的写作能力。(3)专业素质。按照不同的专业职业培养方向和就业岗位群的要求,通过学习相应的理论课和专业课,获取胜任本专业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各种能力。但可惜的是,绝大部分大学生接受的素质教育,因客观或自身原因,都未能达到高校素质教育的目标。

二、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普遍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1.我国大学教育只重视知识教育,在能力教育方面缺乏创新,高等院校素质教育体系不完整。长久以来,我国学生在应试教育与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下,从小学至高中,已经习惯了接受式的教育,进入大学学习也一时难以改变。而我国目前的大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以往传统的延续,考试为主、理论脱离实际、教学内容和方法陈旧落后等现象十分普遍。同时,在知识传授过程中,高校课程未能较好地解决理论与实践的问题,未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往往理论高于实践,这无形中把学生关在自设的象牙塔里,脱离社会实际,非但未培养好其实际工作能力,还有意无7意地培养了学生高人一等的意识,这些意识非常害人。现在,一说大学生就业难,矛头就直指大学教育脱离实际,实际情况本来也是如此。因为大学教育脱离实际,学生理论水平高,动手能力低,当然也就难找到满意的工作。其实,尤其是大学,更应该顺应市场规律,紧密联系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符合实际需要的人才。

2.部分高等院校缺乏相应完善的指导机制,学生普遍没意识到学习的严峻性和重要性,奉行“60分万岁”原则。在高等教育高速发展和扩招下,学生普遍感觉上大学容易了,人性的弱点告诉我们———往往容易得到的东西,都不太会珍惜。同时,在当今物质丰富、诱惑众多的社会情境下,由于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方式不正确,很多大学生在享乐主义的侵蚀下,放弃了理想与抱负的追求,放弃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过上了大学混文凭,60分万岁的日子。而部分高校在新生入学教育、专业介绍和建设、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就业指导等方面,都较缺乏,从而导致学生在大学里没得到系统、科学的指导,迷失了自我,淡化了理想和目标。当然,更多的大学生是因为自身对学习知识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而导致习惯接受式教育,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认识与能动性,对自学能力培养和终身学习重要性不清晰。

3.应试教育现象严重,考试方式重背诵轻理解运用,学生实践能力较差。由于目前评定学生成绩优劣的主要方式还是考试,而考试方式大多还是传统的需背诵的知识多,重理解运用的少,这很容易就造成了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的学生考试前“临门一脚”的现象,学生在平时把时间都花在了娱乐、恋爱、打游戏等,临近期末考试,再进行突击性的死记硬背,考过了就万事大吉,但是学生到头来在大学没学到什么知识、本事,当然就不能说是人才了,寻工难也是非常容易解释的。这种应试教育,严重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原则,影响了学生。因此,高校必须深刻认识到应试教育的危害,对应试教育实施必要的改革和纠正,加强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的联系,并进一步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如专业实习、大学社团锻炼、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等。

三、进一步促进我国高校素质教育发展的对策

1.高校加强管理和指导,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刻苦学习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使其采取主动学习的方式。由于我国高考制度的局限性,刚进大学校门的高中生对大学是陌生的,对自身在大学该采取的学习方式是陌生的,对自身的定位也是陌生的……这种种的陌生,会让大学新生们对大学产生严重的不适应,新生们这时急需辅导员教师、教授专家、科任教师、师兄和师姐的及时指引和建议。因此,类似的新老生交流会、已毕业工作的优秀毕业生交流会、科学实用的专题讲座、活跃新颖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等都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老师、师兄和师姐的经验交流与引导,使新生们尽早适应大学学习与生活,尽早摸索出适合自己和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学习模式,而这种模式一旦起到作用,将在整个大学与今后影响一名大学生。很多时候是开始难和坚持不易,同时需要不断地引导,通过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并肯下苦功。对于在校学生,必须加强对其管理和引导,充分运用科任教师、班主任政工队伍、学生干部、党员等人力资源,并进一步加强社团组织、学生机构在锻炼、培养学生中发挥的作用,使大学真正成为自由、开放和传授知识的乐园。

2.素质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关键。素质教育实际上涉及了教育的方方面面,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关键,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知识传授功能,师生间需要的是密切配合和共同努力。同时,素质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是一种全方位、全过程的全员教育和系统工程,它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上的每一堂课,我们教师的一举一动,我们的学风校风,我们参与的每次社会实践,都与学生素质的培养息息相关。因此,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并不是聘请几位专家教授或知名学者就能将高校的素质教育实施好的。大学的管理者应该致力于改革课程体系,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加强校风学风的建设,从而形成一种氛围,把素质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大学教师则应该勇于创新授课形式和秉承师德,努力上好每节课,教导好每位学生;而学生则应珍惜上大学的机会,勤奋刻苦地钻研知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注重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如果不是整个高校的全体师生共同努力,而是片面地强调每个学生一定要修多少学分的素质教育课,素质教育就有可能成为另一种应试教育,这是有必要引起我们充分注意的。同时,应该大力提倡学生的自主与终身学习。

3.改革考试的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目前,应试教育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我们的考试方式,注重背诵、死记硬背,忽视了知识的理解运用,其实知识只有需要运用才能产生价值,知识失去了价值,还有存在和学习的必要吗?所以,要改革应试教育,很大程度上,需要改变我们的考试、考核制度,只要在这方面彻底扭转过来,学生就不能靠“临门一脚”来应付考试了。当然,我们也应该明白改革目前的考试考核制度和方式,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科学地布局规划和实验论证。不过,我们可以从点点滴滴做起,从教师的认识做起,从同学们的理解做起,先局部实验进行改革,成功后再进行推广,相信终有一天能探讨出符合素质教育原则的考试考核方式。

4.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准确地说,大学是一个准社会大环境,与高中之前的学校学习有明显的区别,同时,大学又是一个给予学生时间和空间,通过学习更高层次科学知识、增强自身社会生存能力,随时准备步入社会而设计的场所,大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是国家科技、知识传播与应用的重要载体,因此,大学肩负起了培养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教育的本质告诉我们,理论知识需要应用到实践中来,才能检验其科学性,才能在不断尝试和总结中创新出新的知识。大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我们对其理解是大学需要在培养学生向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理论与实践结合等方面追求,因此,在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我们也需要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如鼓励学生担任学生干部、积极参与科技竞赛、专业实习、社会实践等,让学生通过实践检验自身能力和思考人生。因此,我们在进行通识教育的过程中,更需要强调培养学生的个性,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要认真地处理好教育中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发挥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身潜力。高等院校的素质教育给予学生的是一个基础和知识体系,并不是要求学生全盘接受和继承传统知识,我们更鼓励学生在科学的知识体系基础上,通过实践、创新,成就自己的事业或总结出不一样的经验。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冒尖,鼓励学生一马当先,甚至异想天开,因为这是素质教育的真义所在。

作者:汤振华 工作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

第五篇:小学素质教育模式

一、素质教育的界定

我国社会对素质教育的界定主要有以下的几种方式:首先,素质就是人的先天禀赋,素质教育就是根据小学生的禀赋进行的针对性教育,期望能够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基本潜能;其次,素质是指人在后天的环境中通过学习获得的稳定的品质机构和机能。素质教育就是通过教育教学的引导,将学生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的生活环境相互结合,促进学生潜能外化的一个过程,通过素质教育模式的执行,不仅仅能够发挥学生自身的潜能,同时能够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素质教育强点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也就是学生个体潜能的发挥;第二个方面就是通过教育,学生的素质应该能够朝着社会的需求发展。

二、小学素质教育模式的基本构想

(一)树立三大观念

要推行素质教育,就必须在素质教育和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引导下,首先从思想上认识素质教育的内涵。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社会发展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人都能够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因此只有通过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才能够培养出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其次,全面的质量观,目前我国小学教育中,考试成绩是作为学生素质发展的主要衡量标准之一,但是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中,考试成绩虽然是重要的衡量标准之一,但是却不是唯一的标准。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在德智体三个方面均衡发展,这也成为素质教育下小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衡量标准;最后,科学的教育观念,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现代社会,强调个体发展的全面性,受教育者的个性的所有方面都不能被轻视;强调个体发展的自由性、自主性。每个受教育者都能按照自己的愿望、目的去表现自我,自身的各种素质都能获得最充分的挖掘,成为自身的主人;强调个体发展的自觉性,受教育者都能自觉地追求完善的、高尚的品德与人格。

(二)实行区域统筹,综合构建的教育模式

针对目前我国区域教育之间的差距,因此在实行素质教育模式的推广过程中,必须实行区域统筹,必须从一个区、一个县或者一个学区的角度出发,合理的分配教育资源,综合利用各方面的关系,处理好小学一级幼儿园、初中等各层次学校培养目标的关系,各个阶段的教育必须始终遵循素质教育的理念和规定。在此基础上,依据每所小学的特点,对其横向联系方式和纵向发展要求做出构建,并付诸实施。

(三)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发展

素质教育的推行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长期的发展任务。因此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抓住重点,开始试点。针对条件较好的小学,实行素质教育创新模式,运用现代教育方法以及教学手段,创造典型的义务教育模式。待到这一模式成熟之后,在将其实施范围扩大,带动全局发展。

(四)素质教育要结合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最为重要的教育形式之一,家庭教育也是小学生接受到的最初教育形式。我国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大部分家庭都将学生的成才之路界定为考高分,这就使得家长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学生的思想道德的教育。特别是在独生子女成为我国家庭最主要的结构的今天,思想道德教育更加显得重要。很多学生从小备受父母的呵护,在生活上面缺乏独立性,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对他们日后的社会价值观产生了长远的影响。同时,大部分家庭在孩子的教育上适应的方法不当,学生从小就将学习的目标界定为寻找好工作。在优良的环境中工作,这就导致了学生缺乏长远的理念。这样的教育方式使得学生的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规定以及素质教育模式不相符。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小学教学最为主要的指导思想,如何思想素质教育成为我国小学教育成败的主要评价标准。因此要从各个方面推进素质教育模式的转变,通过各方面的牡蛎,进一步促进我国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高喜红 工作单位:定西市安定区团结学区

三 : 教育教学研究论文

专业代码:070101

楚 雄 师 范 学 院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

楚雄师范学院数学系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教育教学研究论文

实习生姓名

学 号

专 业

年 级

实 习 单位

实 习 时间

楚雄师范学院编制

二0一二年十二月八日

教学研究论文 教育教学研究论文

楚雄师范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师技能“4含2”模式学生教研论文

目录

摘要:.........................................................................................................................................................................................II 关键词: ....................................................................................................................................................................................II

前言 ............................................................................................................................................................................................. 1

1、中学数学的素质教育 ....................................................................................................................................................... 1

1.1、现阶段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1

1.1.1、思想观念的影响 .............................................................................................................................................. 1

1.1.2、传统教学模式的困扰 ..................................................................................................................................... 2

1.1.3、教育评价机制不完善 ..................................................................................................................................... 2

1.1.4、教师素质的制约 .............................................................................................................................................. 2

1.2、完善素质教育的建议 .............................................................................................................................................. 3

1.2.1、改变教育观念 .................................................................................................................................................. 3

1.2.2、转变学生观 ....................................................................................................................................................... 3

1.2.3、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www.61k.com]................................................................................................................................. 3

1.2.4、改革评价制度 .................................................................................................................................................. 3

1.2.5、加大经费投入 .................................................................................................................................................. 4

2、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 4

2.1、明确数学教学目的,大胆改进教学方法 .......................................................................................................... 4

2.2、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 4

2.3、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

2.4、将开放题目带入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 4

3、教师在素质教育下该如何教学 ..................................................................................................................................... 4

3.1、整体把握素质教育下的新课标 ............................................................................................................................ 5

3.2、灵活运用教材 ........................................................................................................................................................... 5

3.3、加强师生间的互动 .................................................................................................................................................. 5

3.4、重视教学后的反思 .................................................................................................................................................. 6

结束 ............................................................................................................................................................................................. 6

参考文献:................................................................................................................................................................................ 6 致谢:....................................................................................................................................................错误!未定义书签。 I

61阅读请您转载分享:

教学研究论文 教育教学研究论文

楚雄师范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师技能“4含2”模式学生教研论文

教师在素质教育下的教学

The teacher in the education quality of teaching

摘要: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为核心,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强调的是培养和发展人的基本素质。[www.61k.com)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改革和加强德育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造就21世纪一代新人的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和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 Abstract:

Quality education is based on human development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actual need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basic quality as a fundamental purpose, to respect the student main body and initiative spirit,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creativity as the core, pay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intelligence potential,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ion of personality a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ducation, the emphasis is the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basic quality.

Full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implement the party's education policy, to reform and strengthen the moral education, cultivate th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and practice ability, make the 21st century a new generation of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global, and in the social various aspects of system engineering.

关键词:

素质教育;教学质量;数学教学;能力要求;教学理念;

Key words:

quality education;quality of teaching; mathematics teaching;ability; teaching idea;

II

教学研究论文 教育教学研究论文

楚雄师范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师技能“4含2”模式学生教研论文

前言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的矛盾构成了当前中国教育中的主要矛盾。(www.61k.com)

在中国,应试教育可谓是源远流长:自隋代创建科举制度直到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止科举的一千多年的漫长时间里,科举始终是大批文人学子踏上仕途的唯一途径。而自明朱元璋制定八股文以后,科举考试的应试色彩愈发浓烈。而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高考的迅速发展而形成的“万马争过独木桥”的局面使应试教育达到巅峰。但应试教育的弊端很快显现:重分数,轻发展;重少数,轻多数;重知识,轻能力;重死记硬背,轻灵活运用;重应试学科,轻视其它学科。这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使各种教育因素不协调,造成了学生学得死,负担重,甚至畸形发展。

就在此时,针对应试教育的缺陷,素质教育正式提出——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为核心,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强调的是培养和发展人的基本素质。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改革和加强德育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造就21世纪一代新人的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和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学校、家庭和社会要互相沟通、积极配合,共同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1、中学数学的素质教育

1.1、现阶段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二十一世纪是高科技、强竞争的信息时代,实施素质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必由之路。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学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还只是停留在形式上,大部分地区的基础教育并未真正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

制约中学素质教育实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谈几点个人看法。

1.1.1、思想观念的影响

当今,学生和家长在认识上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认为读书无用,即使读了大学又怎样?还不得自己找工作,并且不一定找得到好工作,不读书也一样可以找工作,特别是农村地区,家长的封建意识还比较浓,“传宗接代,男尊女卑”的思想在他们心中难以脱胎换骨,计划生育观念淡薄,超生严重,家长为了经济疲于奔波,留守儿童比较普遍,由于家长没精力管理子女,学生缺少家庭教育,在学校想学就学,不想学拉倒,稍有疏忽,就干脆回家,迎来的将是教师苦口婆心的劝解。另一种倾向是把考试升学当作出人头地的唯一途径,我国历来都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的,从隋唐时代实行科举制度以来,都是把“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唯一法宝,这种传统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 1

教学研究论文 教育教学研究论文

楚雄师范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师技能“4含2”模式学生教研论文

深蒂固,难以改变。(www.61k.com]另外,从社会就业来看,当前,中学毕业生还缺少适应就业需要的一技之长,导致大多数家长认为:“只有升学,才能使子女就业”,于是,将老师和学生推向“应试”教育,这样就严重束缚着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思想,再加上部分教师对素质教育的内涵理解不深,把握不准,认为“搞素质教育就是换汤不换药”,教学的成效最终还得看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所以,教师们仍然热衷于“应试”教育,旧的思想观念难以转变。

1.1.2、传统教学模式的困扰

“以书本为中心,传授文化知识”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在广大教师头脑中早已形成了思维定式,其影响是深远的。站在形势发展需要的角度看,传统教法有其弊端:教学功能单一,它一般是以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传授知识为主,教师的主要精力在于讲授教材,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消极的,往往使一些思想敏捷、基础好的学生早已听懂,无事可干,而那些思维迟缓、知识基础差的学生却没听懂就讲过去了。素质教育的出现,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它是顺应社会发展、社会变革的需要而产生的,是积极的,它与传统教法的出发点不同,它是把以灌输知识为主转变为开发智力为主。在教学观念上倡导适应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强调把教学的重心从怎么“教”转到怎么“学”上;强调基础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互相渗透;强调既抓好课内教育,又要抓好课外教育,注意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方法上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各种现代教育手段,如;计算机、音像、课件、远程教育技术等,把单纯的教师活动变成师生的共同活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突出能力和智力的培养。教学具有多方面功能,它既要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开发智力,又要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素质教育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观、学习观和课程观,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形成一个整体,为学生充分发展提供了种种机会和条件,它对传统教学模式是一个有力的冲击,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必然存在种种障碍。

61阅读请您转载分享:

1.1.3、教育评价机制不完善

教育评价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对实施素质教育将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众所周知,长期以来,教育主管部门一直都是把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主要手段,家长和社会也是把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作为对学校和教师工作成效的评价标准。只要升学率高,考试成绩好,学校就成为名校,教师的声望也随之提高,成为名师,优质生源蜂涌而至,名校越办越好,领导对名校刮目相看,在各种利益分配时,无不向名校倾斜。农村中小学在生源大战中,必然处于劣势,因留不住优质生源而越办越差,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目前,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由于没有制定出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督导评估办法,多数学校依然在使用应试教育的评估方法,素质教育仍然停留在口头上。教师在职称评定、工资晋升中,倘若在教学上没有得到几张“花纸纸”、“硬壳壳”,那将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教师的荣辱得失完全系于“升学率和考试成绩”这一把硬尺子,统考、排名次之风依然盛行,使片面追求升学率和考试成绩的热潮难以降温。如果“以分定优劣”的传统评价观不改变,“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与教师的切身利益挂钩,教师们也只能把分数奉为圭臬,埋头苦干,永远不能跳出应试教育的怪圈。

1.1.4、教师素质的制约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素质教育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素质的高低对素质 2

教学研究论文 教育教学研究论文

楚雄师范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师技能“4含2”模式学生教研论文

教育会产生直接影响。(www.61k.com)按理说,教师的人选就应该好中选好,优中选优,但由于长期以来,教师地位不高,受人歧视,教师行业缺乏对人才的吸引力,没有挑选的余地。

教师素质高低参差不齐,有的教师虽然工作时间长,在工作中掌握了不少教学经验,但由于受传统教育影响极深,信息闭塞,知识老化,面对迅猛发展的信息教育和突如其来的教育教学大变革也感到力不从心。

1.2、完善素质教育的建议

素质教育势在必行,而影响素质教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们只有追本溯源,标本兼治,才能使素质教育真正得以实施,才能使教育走上正常轨道。

1.2.1、改变教育观念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社会化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事业,现代化不仅是“物”的现代化,同时也是“人”的现代化,并最终取决于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最根本的就是要提高人的素质。我国目前在一定范围 、一定程度上存在的腐败、道德滑坡、法制观念淡薄等现象,与部分国民的素质不高有着直接的联系。同时,我国的现代化不可能离开国际大环境孤立地进行,我们将长期面临激烈的挑战和竞争。中华民族要振兴、要发展、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把教育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素质教育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提高民族素质,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要转变教育观念。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全面提高,积极推进义务教育普及。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淡化选拔意识,要承认受教育者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调动个体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自身个性得以充分发展,使整体素质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改善和提高。

1.2.2、转变学生观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的成长主要依靠自己的主动性。要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必须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积极主动精神,发挥学生个性特长。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以育人为本。基础教育应对儿童实施全方位的素质培养。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还要引导学生自尊、自重、自主、自律。当然,强调学生的自主性,绝不意味着可以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放松学校的组织纪律。而是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前提下,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推动学生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素质。

1.2.3、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

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而不是一门具体的课程或一种具体的方法,是通过学校的各种教学活动来进行的。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只有通过课堂教学,才能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因此必须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法一是要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特征和趋势来审视过去的教学方法;二是要研究文化传统问题;三是要吸收科学技术的新成果。

1.2.4、改革评价制度

教育主管部门要改变把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工作成效的主要手段,制定出科学的教育评价制度。过去看一所学校办得好坏,就是看升学率怎么样,社会口碑,学生择校,领导督学,无不以此为是。由此可见,教育质量评价导向是实现素质教育转轨的一个根本导向。正因为 3

教学研究论文 教育教学研究论文

楚雄师范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师技能“4含2”模式学生教研论文

这样,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评估机制。[www.61k.com]

1.2.5、加大经费投入

加大对教育的经费投入,加强基础教育硬件设施的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2、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敢于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在教学方法上大胆改革,不断创新,以适应素质教育下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和发展。

2.1、明确数学教学目的,大胆改进教学方法

现行中学数学的教学目的明确提出了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数学的意识”。作为数学教师,必须全面、深刻地掌握数学教学目的,并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经常以此来检查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2.2、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引导学生进入知识殿堂的向导,一旦学生对某一事物有兴趣,心理上就会处于一种兴奋状态,学习起来便感到其乐无穷。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有目的、有计划地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做到以“趣”引路,以“情”导航。教师在讲课时,尽可能抑扬顿挫、语调丰富,多采用风趣幽默、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怀着轻松的心情投入学习、大胆发言、积极思考,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61阅读请您转载分享:

2.3、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的过程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化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彻底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教学组织模式,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主动参与条件和机会。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做到:第一,课堂上多给学生留些自主学习和讨论的空间,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并发表各自的意见;第二,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的发挥和发展;第三,运用探究式教学。在教师的主导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逐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2.4、将开放题目带入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数学教学中将开放题目带入课堂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探索,也是当前数学教育发展的一种潮流。数学开放题目的显著特点是思考空间广阔,思维活动的自由度大,以便学生的思维活动易于展开,在思考中能提出更多的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也很多,它具有与传统封闭型题目不同的特点,在教学中具有独特的效果。主要表现在:第一,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积极参与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真正学会数学思维;第二,数学开放题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机会,能促进学生思考,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第三,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过程是学生探索和创造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开放式的数学思维和开拓进取精神。因此,我们教师要提高认识,充分认清开放题目教学的重要性,根据开放题的基本要求,适度开展开放题的教学,为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努力。

3、教师在素质教育下该如何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我们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转变教育理念,大力推进中学数学课 4

教学研究论文 教育教学研究论文

楚雄师范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师技能“4含2”模式学生教研论文

程、教材、教法的改革,为最终提高新课程教学质量而努力。(www.61k.com]

3.1、整体把握素质教育下的新课标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即:通过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这表明新课标体系已革新了传统课程体系,由过去的以学科中心逐渐转向以学生为本的轨道上来。作为初中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深刻认识、整体把握新课标,以新课标为指导,着力构建以人为本的数学课程体系,自觉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积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只有教师尽快适应素质教育,并将新课标贯穿于实际教学中,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2、灵活运用教材

我国初中数学教材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有了很大变化,一本教材统天下的局面已不复存在,不同版本多样化的教材应运而生。新课程标准对教材的编写只是奠基性的,它明确了每个学段的目标,至于每个年级学什么、学多少、怎么学,没有做具体规定。与过去《大纲》相比,课程标准在内容的知识体系方面有增有删,学习要求方面有升有降,结构组合方面有分有合,表现形式方面有显有隐。新增了蕴涵着全新教育理念的“课题学习”等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具有挑战性和综合性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代数方面,“统计与概率”一章,华东师大版本数学教材从7年级就开始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即“数据的收集与表示”、统计图等。新增了概率的内容。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及估算与近似计算能力,删去繁杂的计算。淡化笔算,重视计算器的运用,加强实践与综合应用。几何方面也增加了三视图、展开图,图形的平移、旋转等。向广度拓展,向深度推进了。

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体现,是学生藉此学习新知识的基本线索和教师赖以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新课程为教材的多样化和呈现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华东师大出版社的版本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展开最基本的、丰富多彩的数学内容。更多的是强调学生实际操作,以试一试、做一做、讨论的形式编写。相当一部分的例题、习题较旧教材更贴近实际生活,更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由于初中数学课程内容的重大调整和变化,要求教师必须具很强的开发能力。要深刻领会新教材的意图,全面地熟悉新旧教材的变动情况,根据教材改革的要求及时更新数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好新教材。要善于以教材为基础,继承与创新并重,可对教材适当补充和删减,或调整教学顺序,搜索有关资料并进行归纳整理,不断积累课程资源,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带领学生分析新教材,用好新教材,培养学生对教材的知识发现、探索和运用的能力,进而具有自学能力。讲授中,不能照本宣科,不能固守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而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现代化手段、几何图形等,带领学生走向教材,用好教材,掌握好课程标准加强的内容和新增内容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和学生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新教材的灵活性,给予一个好的教师得以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的空间,老师课前的准备过程与课上施教过程都是教师对教材开发的过程。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灵活的运用教材。一种先进的教学思想,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是教师选用教材、资料,特别是分析运用教材的开发能力的体现。

61阅读请您转载分享:

3.3、加强师生间的互动

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初中学生年龄特点和新课改的要求,整个初中数学教学都是在进行初步的探究性、创造性教学活动。特别是新增“课题学习”这一内容,更是一个实验、探索、交流的过程,体验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综合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由此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对所要探究课题按新课程全面准确地加以理解,对学生思想、学习能力状况做出科学分析,特别是了解和发现其创造潜能并加以挖掘。

在数学活动的探索过程中,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既要善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又要因材施教,及时给予指导。从创新层面看,探索性教学不仅需要师生具有较强的观察力、理解力、想像力和机敏性,而且有赖于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充分展 5

教学研究论文 教育教学研究论文

楚雄师范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师技能“4含2”模式学生教研论文

示,实践告诉我们,初中阶段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还是以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为好。(www.61k.com]换言之,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从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发现规律。数学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强调学生是发现者,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通过自己的探索与发现得出结论、找到答案。学生能够完成的例题尽量要让学生自己做,使学生不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虽然探究式学习的内容比较广泛,但有规律可循。因为数学从本质上具有两重性,它既是系统性的演绎科学,又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因此,探究性即体现在逻辑思维方面,又体现在数学实验方面,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会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最好的教学是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教师在探究性教学上要注意掌握好难易尺度。就目前来讲,教师处在教法的转型期,大部分教师,特别是老教师已习惯传统教学模式,要实现新课标教学行为的重大转变尚需一个过程。方向已经明确,教师既要抓好“双基”,同时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课程构建上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这是教师带领学生必过的一道难关。

3.4、重视教学后的反思

反思,一般是指对过去经历的再认识。由于素质教育是在不断实践、大胆的创新中进行的,每个教师都处在探索试验阶段,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教学后的反思尤为重要。反思实际上是一种研究活动,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研究对象,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有意识的分析与总结,认识和找到自身教学的不足,适时积累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反思内容应包括,是否完成教学目标,每个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教学内容,哪个环节还有问题,课堂上随机出现了什么新情况,是否有遗留问题等。研究记录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梳理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和产生的原因,特别是对课堂上随机出现的灵感,学生好的思维方式及时回忆、整理、归纳,不断积累教学体会和经验。还要注意了解和分析自己在同行中同一领域里处于什么水平,有哪些不足。通过观摩课向别人学习,对比反思,取长补短;通过看资料,看案例等,充实提高自己。总之,反思有助于总结经验教训,有助研究教学过程,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从而形成适合于自己、有益于学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特点。

结束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一直是人们热切关注的话题。站在一片繁荣的新世纪里,我们既要为教育事业呈现的喜人局面而满怀欢欣,也不能忽视它所存在的问题。只要我们所有关心教育的人都切实行动起来,我们的教育必能趟过这片沼泽地,走向欣欣向荣。

参考文献:

[1] 素质教育调研组编著52-54,2006A

[2]《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教师职业素养考查设计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朱建明;

6

61阅读请您转载分享:

四 : 中国音乐教育研究论文

随着中国艺术学学科建设的全面推进,中国音乐教育改革和体系的完善建设有了新契机。下面是我们为大家整理的中国音乐教育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

(www.61k.com)

中国音乐教育研究论文范文一:新时期中国音乐教育改革现状研究

摘 要: 新世纪初,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长时间里,中国的音乐教育受西方的影响,以西方的教育、教学模式为蓝本,将西方的教学模式生搬硬套,完全忽略了中国的国情及各方面的条件,导致音乐教育存在很多缺陷及问题。而新一轮的改革,给中国的音乐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改革势在必行。因此,只有改革,中国的音乐教学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本文主要从音乐基础教育改革、审美与实践的关系、民族音乐进课堂三个方面对2000年―2011年的中国音乐教育的现状进行阐述。

关键词: 音乐教育改革 美育 民族音乐

我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史上,并不乏音乐教育大家,从李叔同、蔡元培、萧友梅、黄自、陶行知、陈鹤琴、沈心工、刘质平、丰子恺,到贺绿汀、李凌、赵�、陈洪、张肖虎等前辈,他们均对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当代国际音乐教育的特点是:音乐之于人的重要意义被人们重新加以反思和认识;科技新成果被广泛地应用于音乐教育领域;新的教育哲学理念引导下的学校音乐教育的课程改革成为全球范围内的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的视角逐渐突破学校的局限而转向普通大众。随着国际间音乐教育交流的增加,世界各国音乐教育工作者对音乐教育思考与探究的新成果会不断涌现,对音乐教育的本质和意义的认识也将更为深入。①

一、音乐基础教育改革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努力构建适应21世纪国际竞争和本国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新的教育体系,各国教育改革浪潮迭起,形成了一场历史上影响最为广泛、深刻和全方位、大动作的世界性教育改革运动。这次改革,无论是课程理念,还是教学观念,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认为:音乐教育能有效开发个体潜能,激发创造冲动,升华精神境界,提高生活质量;全世界音乐的丰富多样性给国际理解、合作与和平带来机遇。同时,各国音乐教育界普遍认识到,音乐教育不再单纯是知识与技能的教育,而应是全人的教育。通过音乐教育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宽容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喜爱、学习、享受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共同的音乐教育理念。

(一)教材方面

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小学音乐教材也出现了各种各样不同的版本,而这些版本的共同点就在于,小学音乐学习的内容更贴近现实生活,把开发学生的创造力、音乐实践能力及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作为主要的内容,根据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编写的,教材的设计编排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原则,更符合环境与时代的要求,同时也促进音乐教育的发展;中学教材的编写则更注重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内容也更多样化,当下,学校音乐教育也越来越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民族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当地的特色成为教材编写的一大亮点。

(二)课堂教学方面

在课堂教学中,反客为主,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起到辅助的作用。教学方法由单一转向多元。课堂上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音乐的愉悦感情,努力使音乐课程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成为他们放松心情的良药,让音乐真正进驻学生的心中,更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原则。同时也建立起新的师生关系:亦师亦友,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和谐开展。

(三)教师方面

新的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教师要广泛地、全方位地掌握与音乐知识有关的广大学科的内容。音乐教育改革的成功与否,关键在教师。没有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再好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案都不可能实施,因此师资的培养对其音乐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德国的音乐教育之所以在世界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与其一直以来高标准、严要求的师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②德国首先对教师施行多层次与灵活的职前培养模式,这样更有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运用;其次,强化教师培训中的教育实践环节。正如现在社会中,更注重实践能力一样,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也备受重视;最后,注重教师知识与能力的合理性布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担任教育者的角色,同时还是教学者、分析判断者、顾问及革新者。因此,教师素质的全面培养,是新世纪音乐教育中尤其值得重视的一方面。正因为如此,德国对音乐教师严谨的考核,才使其音乐教师具有较高的教育素质,使德国音乐教育保持着世界领先的地位。

二、实践还是审美

邓兰在《实践还是审美:“二元对立”批判范式下中国音乐教育的困惑》中指出:21世纪的中国音乐教育改革,确立了“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然而实践的音乐教育哲学却对此提出了质疑甚至“反对”,他们认为这种教育只关注音乐作品,漠视音乐的创作背景、文化基础,教学热衷于将学生思想囚禁在音乐作品的曲式中,远离多元的文化。然而它来自于实践的证据并不可靠,现实中的中国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但并不武断地认为审美是音乐教育的唯一价值,更在实践中渗透审美的理想,使实践充满美感体验。实际上,“审美”与“实践”绝不是相互对立的二者,而无论从中国的音乐教育现实出发,还是就音乐教育的内在品质而言,中国音乐教育都必须坚持审美的本质属性。③

王安国在《美育的实践――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与政策发展》中采用在中国得到广泛认同的《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对音乐审美作出如下释义:音乐的审美教育功能对社会的影响最为深远。由于音乐能把千锤百炼、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凝聚呈现为明显直观、灵活多姿的感性形式,因此它在提高审美感受能力的同时就给人以教育,不仅对智力开发给予有力的促进(提高联想、幻想和创造性想象能力,提高抽象思维、敏慧推理的智能,提高对于外来信息的记忆、反馈能力),而且对各种非智力因素(如自制力、毅力、细心、专注、适度)的培养,以及性格、情操方面各种良好素质的塑造,都具有深远持久的作用。④   田耀农在《音乐教育应实施全面的美的教育――学校音乐教育改革方向的设想》中认为:美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感性、经验性的直观判断;进而提出“美为贵”的思想,认为美是真善贵的统一;同时还提出了一种美的本源假设,认为人类最初不是为了审美的需要而是为了自身“被审美”的渴求才去创造美的,“被审美”的需要是创造美的动机,“被审美”更接近美的本源;进而认为美育理应是立美与审美的教育,而不仅仅为审美教育,美育应包括“被审美”的情感教育和心理教育。所以,美育应该是立美、审美、被审美的全面美教育,学校音乐教育应适应“全面美”的教育要求并在观念、方法和教学内容上做相应的改革和调整。⑤

王志军在《中国音乐教育应回归文化与审美本位》中指出:我国目前的音乐教育忽略了音乐的文化性,片面地强调了音乐的技术性。全力发展作为文化的音乐教育是目前学校音乐教育的首要问题。从音乐自身的表现方式、形态和特性来看,我国目前的音乐教育还忽略了音乐的审美本质,片面地强调了音乐在德育、智育等方面的教育功能。音乐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根本目的,它不是德育与智育的“殖民客”,我们在强调音乐文化素质教育的审美功能的同时并不否认其具有德育、智育的功能,但德育与智育决不能涵盖、包容整个音乐教育。⑥

审美与实践是互不干涉的两个方面,在实践中体现审美,在审美的过程中实践。正如邓兰所说,“审美”与“实践”绝不是相互对立的二者无论是从中国的音乐教育现实出发,还是就音乐教育的内在品质而言,中国音乐教育要在坚持审美的本质属性基础上进行实践。

三、民族音乐进课堂

传统能给我们什么?多年来,中国的音乐教育是依照国外音乐教育的模式向前行进。无论是教育原理还是教育方法,无不选取西方的。而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民族文化正在逐渐消失,有的甚至失传。新课改的进行,给了民族音乐文化一次重生的机会。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大国,中国的音乐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作为学生,民族音乐文化更贴近我们的生活,更易懂、易接受。把民族音乐引进课堂与学校音乐教育相结合,首先要摆正中西音乐教学的位置。

20世纪以来,在我国专业音乐院校及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及中、小、幼音乐教育中,都遇到了如何摆正中西音乐位置的问题。要想重新振兴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就要按以我为主,外来为辅的原则,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应把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放在首位,在青少年的心灵中树立起中华本土音乐是主体的地位。这样做,并不是说西方音乐不重要,更不是没有“洋为中用”。我们应当毫不含糊地告诉青少幼一代,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都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不仅要传承中华民族音乐的薪火,而且要从世界各国音乐中吸取营养。⑦

在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中,如何引领学生进入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进而真正体会华夏音乐的真谛,是当今音乐教育者不得不面对的棘手问题。节奏对于人类具有最本能的生命意义,无论抓髻小儿还是耄耋老人无不对敲击节奏特别感兴趣。我国有着极其悠久、丰富的鼓乐传统及品种,特别是目前濒临失传的戏曲打击乐“闹开台”,如能及时抢救并引入课堂,则对我国民族音乐教育不失为一种轻松、简便和愉悦的敲门砖。本土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本土音乐教育是在现代化进程中,使传统音乐文化在新形势下找到新的附着点,从而得以保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⑧

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国,在传承这56个民族的音乐文化知识时要树立多元音乐文化的观念。首先,各民族的文化都应当受到尊重;其次,每种文化的独特价值只有在排除偏见、歧视的前提下,才可能得以挖掘,得到确认,受到保护,进入传播与交流;再次,对于任何一种文化所含的积极面与消极面,应当运用全人类共同进步的尺度予以冷静而准确的解剖、辨析;最后,以发展的眼光对待每一种文化的存在,发扬其可贵的价值,舍弃其消极面,探寻其不断提高的途径。⑨

传统留给我们的是一个民族的发展史,任何音乐文化知识的产生及发展都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是密不可分的。而今天的音乐文化的传承与积累也是在传统音乐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见证着一个民族的成长。

四、总结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从音乐教育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大的变革,无论对教材,还是对课堂教学模式及教师自身素质方面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同时更加注重审美与实践的结合,在教学的过程中,强化了传统音乐文化知识的作用,把民族文化知识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部分,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虽然改革推动了音乐教育的发展,但在改革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大大小小、不同的问题,这是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的,也是在不断完善发展过程中必须克服的。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还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改革的过程,也是不断提高的过程,需要我们进一步努力去探究,去完善。

注释:

①金世余.当代国际音乐教育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9(1期(46)).

②庄重春晓.从德国音乐教师的考核看其对音乐师资的培养.人民音乐,2005(12).

③邓兰.实践还是审美:“二元对立”批判范式下中国音乐教育的困惑.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3期(132)).

④王安国.美育的实践――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与政策发展.音乐研究,2006(3期(91)).

⑤田耀农.音乐教育应实施全面的美的教育――学校音乐教育改革方向的设想.中国音乐学,2002(4期(93)).

⑥王志军.中国音乐教育应回归文化与审美本位.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3(3期(23)).

⑦冯光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中国音乐,2003(1期(22)).

⑧班一.关于戏曲打击乐引入学校音乐教育的思考.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5(2期(88)).

⑨张天彤.高师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传承――关于高师民族音乐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中国音乐学,2004(1期(111)).

参考文献:

[1]金世余.当代国际音乐教育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9(1).

[2]庄重春晓.从德国音乐教师的考核看其对音乐师资的培养.人民音乐,2005(12).

[3]邓兰.实践还是审美:“二元对立”批判范式下中国音乐教育的困惑.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3).

[4]王安国.美育的实践――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与政策发展.音乐研究,2006(3).

[5]田耀农.音乐教育应实施全面的美的教育――学校音乐教育改革方向的设想.中国音乐学,2002(4).

[6]王志军.中国音乐教育应回归文化与审美本位.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3(3).

[7]冯光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中国音乐,2003(1).

[8]班一.关于戏曲打击乐引入学校音乐教育的思考.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5(2).

[9]张天彤.高师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传承――关于高师民族音乐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中国音乐学,2004(1).

[10]马达.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实施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构想.人民音乐,2006(4).

中国音乐教育研究论文范文二:试析中国音乐教育的萌芽时期

内容摘要:文章指出,中国学校音乐 教育开始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是随着中国国内的 政治、 经济制度发生巨大变化而开始的。从学校音乐课教师基本上由西方人士担任,到“学堂乐歌”时期之后,音乐教师多为国人自己担任,中国的学校音乐教育自此走上了系统化、规范化的道路,爱国主义也成为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此,音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得以确立。

关键词:中国音乐教育 萌芽 学堂乐歌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开了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大门,外来经济、 文化的冲击,使中国国内的政治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尽管“洋务运动”“维新运动”等政治经济革新运动均以失败告终,却促进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新文化的 发展,其在教育上的重大突破有两点:兴办学堂教育,废除科举教育制度。

1840年后,西洋教会渐渐传入中国,教会学校、教会音乐、唱诗班等为中国带来了外国音乐作品、西方音乐理论与西洋乐器。1842年,香港马里逊学堂开设了音乐课,这标志着中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开始。此后,崇信义塾(1845年)、上海清心书院(1861年)、登州文会馆(1872年)、鹤龄英华书院(1881年)、汇文书院(1890年)、中西女塾(1892年)等学校先后创建。这些学校都开设了音乐课,但由于多数为西方(如英、法、美等国)人士创办,故音乐教师也多为西方人士。

20世纪中国的音乐教育进入了“学堂乐歌”时期。“学堂乐歌”的兴起与发展,也与西洋音乐的传入有关。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提倡或从事学校音乐教育。我国东渡日本的爱国知识分子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忿等,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学校音乐教育的 经验带回中国,为“学堂乐歌”在中国的植根拉开了序幕。

此后出现的经正女塾(1898年)、养正书塾(1899年)、务本女塾(1902年)、启明女校(1904年)、江苏师范学堂(1904年)、大通学堂(1905年)等,基本上实现了音乐教师由国人自主任教,这一现象标志着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从此进入了自主发展期。

“学堂乐歌”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唱歌,课堂伴奏的乐器多为钢琴和脚踏风琴,由于钢琴价格过于昂贵,只有少部分学校购置有钢琴。随着乐歌活动的发展和西洋乐器的传入,课外音乐活动也得到发展,许多有条件的学校 组织了铜管乐队、合唱队等。由此可见,此时的学校音乐教育已经由单一的唱歌教学转向多样的音乐活动方式。学校课外音乐活动的发展是在学堂乐歌活动的基础上开始的,它丰富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内容,为后来普通音乐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学堂乐歌”是中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课程的开端,它对我国近现代学校普通音乐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堂乐歌”的发展使音乐课成为学校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为后来的学校音乐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作为美育主要内容的音乐教育,从此在学校教育中占有一定的位置。

2.“学堂乐歌”采用的是日本学校音乐教育的模式,而日本学校的音乐教育体系实际上是借鉴了欧美学校的音乐教育体系。学堂乐歌的发展其实是引进了欧洲近代音乐教育体系,使中国音乐教育走上系统化、规范化的道路。

3.“学堂乐歌”促进了西洋音乐的传入。西方音乐文化知识、乐理知识、五线谱、西方器乐(如钢琴、铜管乐器、脚踏风琴、弦乐器等)、西方音乐的表演形式(如音乐会、合唱、管弦乐演奏、军乐演奏)、声乐和器乐的演唱演奏法、音乐教学法等均在这一时期传入中国,这对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4.自“学堂乐歌”开始,集体唱歌的形式成为学校音乐课的一种主要教学形式。集体唱歌的形式适于抒发群体的思想感情,易于造成团结一致的精神力量,这对培养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5.随着“学堂乐歌”活动的开展,教材的建设也得到发展。在当时出版的音乐教材中,大多数是声乐教材,也有一些音乐理论教材,如有关基本乐理、和声法、音乐教育论、声乐及器乐教学法等教材。可以说,从“学堂乐歌”开始,我国第一次有了正式出版的学校音乐课教材。

6.作为音乐课教材,“学堂乐歌”将教材的教育性、思想性摆在了首要位置。大多数的乐歌内容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主思想,以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还有一些歌曲是宣传科学知识、反对迷信。这些教材注重教育性、思想性,注重音乐教育活动的“育人”功能,一直到现在对学校的音乐教育还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7.随着“学堂乐歌”活动的广泛展开,学校需要一大批音乐教师,这也促进了音乐教师队伍的发展,造就了我国第一支现代音乐教育家和音乐教师队伍,这对后来的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师资力量的保证,具有重要意义。

1907年3月8日颁布《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中国政府第一次在教育法规文件中将音乐课列入学堂课程中。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首任教育总长蔡元培 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对美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此后,全国中小学的音乐课成为必修科目,改变了之前音乐课属于选修课的地位。

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运动,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教育进行了多项改革。1922年,全国教育联合会提出的学制改革方案被北洋政府修订后实行,新学制又称“壬戌学制”,学制规定儿童6岁入学,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6年。这个学制受到美国教育思想的影响,基本上是模仿美国的学制。

这一时期,中小学音乐教育法规建设也得到了加强。1923年颁布的《新学制课程纲要:小学音乐课程纲要》和《新学制课程纲要:初级中学音乐课程纲要》为规范中小学音乐教育,使其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课程纲要》尤为重视音乐教育中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规定小学的教学内容为唱歌和乐理,初中的教学内容为唱歌、乐理和乐器;唱歌和乐理为必修课,乐器为选修课。从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可以看出,此时期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内容比学堂乐歌时期音乐课只是单一唱歌有了较大发展,教学内容更为丰富。

1932年颁布的《部颁小学音乐课程标准》《部颁初中音乐课程标准》《部颁高级中学音乐课程标准》是这一时期中小学音乐教育法规建设的重要成果,这三个音乐课程标准最突出的贡献是将音乐欣赏列入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从而形成唱歌、乐理、欣赏、乐器四部分构成的中小学音乐课教学内容,我国现代中小学音乐教学基本模式由此初步确立。《部颁高级中学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发标志着我国高中自1932年开始设立音乐课,从此结束了在这之前我国高中不开设音乐课的历史。

新课程标准不但重视音乐教育中的美感教育,同时还注重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教育。新课程标准规定尽量采用健康活泼的民族音乐作为教材内容,重视民间音乐的学习;还规定唱歌教材应选择雄壮、活泼的歌曲,“偏于悲哀、颓废等歌曲,须一概摒除”。这些新的举措说明了国家已经将音乐教育摆到了普通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上,将音乐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一种重要手段。这一时期中小学音乐教育法规建设是我国现代中小学音乐教育法规建设的基础,同时标志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开始进入一个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

随着中小学音乐教育法规的颁发施行,中小学音乐教材建设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根据现存资料显示,从20世纪初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一共出版了360多种中小学普通音乐教材。20世纪20年代之前,由于没有音乐教育法规可作为教材编写的依据,许多编写者只是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来编写教材,因此,在教学内容、教材结构、教材的系统性及科学性方面都存在较多问题。

20年代之后,由于音乐 教育法规的完善,使编写教材有了依据,教材质量也较之前有了提高。当时国内的一些音乐家、音乐教育家为中小学生编写了许多音乐教材。教材中的歌曲曲调大部分由他们自己创作,歌曲内容主要有表现爱国主义思想的、有进行道德思想教育的、有反映校园生活的,也有抒发热爱大自然情怀的。

“学堂乐歌”时期的歌曲大多采用西洋歌曲或日本歌曲曲调填词做成,而这一时期中小学音乐课歌曲曲调大部分由中国人自己创作,这表明了我国音乐教材建设队伍的成长,同时也说明我国自己的音乐家、音乐教育家有能力根据 社会的需要和教育法规的要求来进行音乐教材建设。

1933年、1934年,中小学音乐教材编定委员会和音乐教育委员会先后成立,这两个委员会依照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先后于1935年和1936年出版了《小学音乐教材初级》(共三册)和《中学音乐教材初级》,这两套教材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对中小学音乐教材的建设起到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

自“学堂乐歌”之后,我国音乐教育的 发展与前进历经波折,但这一时期的音乐教育使中国学校音乐教育走上了系统化、规范化的道路。

参考文献:

[1]伍雍谊.中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1840-1949)[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3]姚思源.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献(1945-1995)[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五 : 教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对于教育,我们每个人都经历了小、除、高级大学的教育,那么如果对教育问题做一个研究的话,怎么写好这个话题的论文提纲呢?

优秀毕业论文网 教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题目:当前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问题研究

本文结合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开展全面、系统的研究,文中阐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理想信念与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二、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分析;

三、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文中对高校学生理想信念的含义、主要内容做了全面的概括和梳理,将多方面内容建构成一个体系,并探索其间的内在联系,研究清楚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利于探寻期间的内在关联。

(www.61k.com)

我们从“三观”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方面作为着力点,详细得阐述了教育的内容。文中阐述了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意义:1.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2.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是适应社会环境变化的需要;3.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4.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

为了使文章更真实的反映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情况,我们在学生当中采取了问卷调查,调查中我们发放问卷1500份,收回有效问卷1400份,我们同时也参考了中山大学、四川省教育厅关于高校学生理想信念问题的调查和研究成果,通过问卷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同时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文中对典型数据做了应用,并用图标标注,科学的分析了当前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问题,做了详细的原因分析。

在文章的最后用了大量的篇幅详细的探讨了解决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一系列问题的对策,从加强和巩固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渠道、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的保障机制、改变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强化大学生主体意识、积极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为提高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摘要

ABSTRACT

引言5-6

第一章 理想信念与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概述6-15

第一节 理想信念的内涵6

第二节 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含义6-7

第三节 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内容7-12

一、“三观”教育8-9

二、公民道德教育9-10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10-12

第四节、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意义12-15

一、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12-13

二、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适应社会环境变化的需要13-14

三、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14-15

第二章 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分析15-19

第一节、当前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15

第二节、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问题15-19

一、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本身存在误区15-17

二、全社会关心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合力尚未形成17

三、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不能做到有的放矢17

四、对理想信念教育的规律缺乏应有的研究17-19

第三章 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19-27

第一节 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19-21

第二节 加强和巩固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渠道21-23

第三节 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的保障机制23-24

第四节 改变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强化大学生主体意识24-25

第五节 积极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25-27

结语27-28

参考文献28-30

致谢30-31

教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本文标题:教育研究论文-关于舞蹈教育的研究论文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42564.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