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卢沟桥的历史意义-卢沟桥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8-02-28 所属栏目:下列哪一项不是淘宝规则中定义的违规行为

一 : 卢沟桥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卢沟桥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卢沟桥的历史意义是什么?的参考答案

七七事变:

1937年7月7日,盘踞于永定河西岸的日本侵略军以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强行要过卢沟桥到宛平城搜查,遭到了国民党二十九路军的拒绝。于是日本侵略军就大举武装进攻桥东,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

“www.61k.com。

“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华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开始。从此,中国人民团结起来,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前仆后继,英勇斗争,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同时,抗日战争也使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一个重要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至今,卢沟桥的望柱以及宛平城城墙上,当年日军的弹痕犹斑斑可见。卢沟古桥只准许行人步行通过,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目前,卢沟桥、宛平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以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已经成为目前全国最大的纪念抗日战争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二 : 关于29军和宋哲元的问题有谁知道卢沟桥抗战中的29军的历史和归宿

关于29军和宋哲元的问题

有谁知道卢沟桥抗战中的29军的和归宿?


29军的前身是冯玉祥的西北军, 1924年,冯玉祥联合胡景翼、孙岳发动北京政变,组建国民军,冯任国民军司令兼一军长,胡景翼任二军长、孙岳任三军长。胡为老同盟会员,其部队多为原于右任的靖国军,曾在陈树藩麾下攻打过袁系陆建章,将其逐出陕西。后改投吴佩孚,再投冯玉祥,冯督陕时将胡部改编为陕军第一师。孙岳也是老同盟会员,参加过滦州起义和南方政府北伐,后加入直系,曾任曹锟卫队旅长,后改为15混成旅。奉系郭松龄兵败后,残部由魏益三率领加入国民军,为第四军;又有方振武部脱离张宗昌,加入国民军,为第五军。其中,一军实力最强,有六个师加二混成旅、二炮兵旅。师长分别是张之江、李鸣钟、宋哲元、鹿钟麟、刘郁芬和郑金声(原绥远部队),石敬亭、石友三分任混成旅长。部队达到15万人。

1926年,冯玉祥突然宣布下野、赴苏考察,部队交由张之江代管。冯在苏期间,奉、吴以及直鲁联军对国民军进行了大规模的围击。由于二、三军部队平素缺乏训练,政变后又扩军、收编太滥,部队不堪一击,很快就被奉吴打散。二军长岳维峻(胡景翼病故后接任)被阎锡山俘获到山西,四军魏益三叛变投吴,只剩下二军李虎臣、邓宝珊,三军杨虎城、庞炳勋,五军方振武在苦苦支撑。一军也被打得元气大伤,韩复榘、石友三叛变,15万人只剩下三万。见形势不好,冯玉祥赶紧从苏联赶回,于26年9月在绥远举行五原誓师,重组国民联军,接受国民党领导。由于北有苏联支持、南有广东政府声援,内有共产党的政治工作,加上冯玉祥的个人威信,西北军迅速恢复元气并扩大。三军因孙岳患病赴沪治疗,改由徐永昌率领;原四军副司令弓富魁率部改称六军。1927年,国民联军改称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下辖九个方面军,参加北伐。这段时间是西北军最鼎盛辉煌的时期。

北伐成功后,由于裁军问题,冯玉祥与蒋介石产生了矛盾,于是于1929年起兵反蒋,但因冯被阎锡山软禁,宋哲元等指挥部队,加之韩复榘石友三叛变投蒋,很快就被蒋介石打败。1930年,冯玉祥再度与阎锡山、李宗仁联合起兵反蒋,发起中原大战,但在蒋的纵横捭阖、分化瓦解之下,再次失败。这次,西北军被彻底打垮了,一个纵横驰骋20年的军事团体从此分崩离析、不复存在。西北军余部被缩编为宋哲元的29军和孙连仲的26路军,以及韩复榘、石友三投蒋部队。淮海战役时的八兵团(刘汝明部)和第三绥靖区(冯治安部)算是西北军的最后一点余脉吧

从此29军作为国军的一只杂牌非部队开始在中国的各个战场作战。29军因为不是嫡系出身,所以在装备上和应用上明显的区别于蒋介石的嫡系,所有大战29军无一例外的参加,上文孙连仲的26军更是参加了台儿庄战役。

下面是一段当初组建29军情况的描述

29军前身是冯玉祥将军指挥的西北军,1930年,冯玉祥将军联合阎锡山倒蒋失败后,西北军一点残存的部队只好溃退到山西南部集结。为了挽救西北军,冯玉祥将军多方活动,经张学良将军研究首肯,将这支部队收编成29军,初编为37、38两个师,每师三个旅,但是实际是五个旅,全军一共22000人左右。部队的枪械有三分之一是西北军在反蒋战败时遗留下来的汉阳造、三八式、还有三分之一是原甘肃调出来的老毛瑟枪,当时为倒蒋发给地方武装部队用的。这种老旧步枪由于当时各兵工厂早就停止制造子弹,弹药补给相当困难;另外三分之一是29军枪械所自己制造的,在加上一些从孙殿英部买来的土枪陈旧复杂,更是不可言语。全军上下山炮和野炮一共才16门,重机枪97挺

抗日战争期间,一首《大刀进行曲》传唱大江南北,至今很多人仍耳熟能详。这首歌曲在最早发布的时候,上面写著“献给29军大刀队”。那麼,29军大刀队是以怎样的战斗故事孕育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呢?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完全控制了东北。此后日军一路南下,到达了河北遵化东北50多公里处长城上的一个重要关隘——喜峰口。当时在这里驻扎的中国军队士气低落,不堪再战。1933年3月9日傍晚,日军趁势抢占了关口。次日早上,中国军队29军所属37师主力赶到,日军主力也到达了战场。双方围绕喜峰口外的几个高地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连日的激战,使29军伤亡很大,37师师长冯治安与38师师长张自忠认为,日军具有武器装备上的绝对优势,29军若想取胜,必须以己之长克敌之短,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后方。於是,大家都把注意力放到了29军最常使用的特殊装备——大刀上。

29军原属西北军,当年冯玉祥创建西北军的时候,因为部队扩充快,枪支弹药不足,就为部队士兵配发了大刀。

西北军用的大刀,都是长柄、宽刃、刀尖倾斜的传统中国刀,十分利於劈杀。冯玉祥还聘请了一批武术高手,设计了一套适合对付敌人刺刀的刀术,让部队勤加练习。结果,当初为了应急用的大刀,反而成了西北军的重要武器之一。现在喜峰口形势危急,29军的大刀队自然也就被寄予厚望。

29军派109旅旅长赵登禹指挥这场奇袭。考虑到赵登禹部在此前的战斗中损失较大,只有王长海团编制较完整,於是将38师董升堂团也交由他指挥。王长海和董升堂接到命令后,立刻在各自的团里挑出500名擅长刀术和近身肉搏的士兵组成大刀队,只带大刀和手榴弹,其余士兵进行火力掩护。

3月12日,董升堂团首先来到了位於长城外小喜峰口的三家子村和前仗子村附近。当天晚上,皓月当空,正是夜战的良机。这里有一支日军的骑兵部队在宿营,满街都是马,日军正在酣睡之中。大刀队迅速解决了日军哨兵,挥舞著大刀,冲入日军营房。先扔了一阵手榴弹,紧接著趁日军混乱之机用大刀劈杀,日军被打得措手不及,很多人稀里糊涂地就做了刀下之鬼。大刀队又趁乱放火,日军其他部队见到火光,纷纷赶来增援。然而在夜间,日军的飞机大炮都发挥不了作用。尽管日军士兵也都是从入伍就接受刺杀训练,但在西北军英勇的大刀队面前,却占不到任何便宜。

在董升堂团与大批日军酣战之时,王长海团也赶到了狼洞子及白台子敌人的炮兵阵地。大刀队再显神威,一举夺取了敌人的阵地,砍杀了百余名正在睡觉的日军炮兵,并缴获了大量的火炮和弹药。

两支部队的袭击,让日军十分吃惊,他们迅速调集大批部队进行反扑,在人数上处於劣势的大刀队并不畏惧,依然与日军继续肉搏。随后,大刀队烧毁了日军的辎重粮草,炸毁了缴获的火炮和装甲车,在后续部队的掩护下撤出了战场,喜峰口战斗大获全胜。

日军自侵占东北以后,所遇抵抗轻微,夜间都是脱衣而睡,警备松懈,嚣张狂妄至极。经此次打击之后,人人都和衣持抢睡觉,甚至还有人晚上都戴著钢盔以防被砍头。连日本报刊都不得不承认喜峰口之战是“皇军的奇耻大辱”。

这次战斗开创了大刀队夜袭日军的先例,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为之高涨!1937年作曲家麦新在创作抗日歌曲时,首先想到了这场战斗。於是一首鼓舞全国人民士气的经典歌曲诞生了:“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武装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

宋哲元(1885~1940)字明轩,山东乐陵县人。幼年家贫,刻苦读书。光绪三十三年(1907)从军,北洋陆军随营武备学堂毕业。毕业后服役于冯玉祥部,历任哨长、连长、营长、团长。1922参加直奉战争,升任的二十五混成旅旅长,是西北军五虎上将之一。1924年参加北京政变,10月冯部改编成国民军,宋哲元任第一军第一师(后改为第四师)师长。1925年秋改任热河特别行政区都统。他曾在承德避暑山庄里成立蚕蜂学校推广重桑养蜂,振兴热河农业。还兴办军械厂,可以小批量仿制德国毛瑟20响驳壳枪。1926年,宋哲元部撤离承德时,市民夹到相送。

1926年任国民军北路总指挥、西路总司令,先后在南口、多伦等地指挥所部对直奉联军和晋军作战。建于1926年9月17日五原誓师后,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军联军北路军总司令兼暂编第1师师长、国民革命军第2集团军第4方面军总指挥。1927年11月任陕西省政府主席。1930年蒋冯阎中原大战中,任冯玉祥军第4路总指挥。战败后冯玉祥余部退居晋南地区。负责北方军事善后的张学良将其整编,该部缩编为陆军第3军,下辖3个师,宋哲元任军长,归东北军序列。1931年6月,宋哲元部整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9军。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的第三天,宋哲元即率第29军全体官兵,向全国发出"抗日通电",坚决表示:"哲元等分属军人,责在保国。谨率所部枕戈待命,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奋斗牺牲,誓雪国耻。" 1932年任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兼察哈尔省政府主席。 1933年1月2日,日军攻占山海关。10日,宋哲元奉张学良令,率29军由山西阳泉移驻北平以东的三河、宝坻、蓟县、玉田、香河一带驻防训练。第29军部队在宋哲元指挥下,在平东驻地准备抵抗日军入侵,迅速构筑工事,进行战前训练。1933年2月22日,日本关东军调集4个师团,纠合伪满洲国军队总计10万余人,向热河分三路进攻。3月4日,热河省主席汤玉麟率部逃脱,日军进占热河省会承德城。3月8日,宋哲元奉张学良电令接防长城线喜峰口到宽城附近阵地。随后,宋哲元指挥第29军将士在长城要隘喜峰口、罗文峪与日军展开血战。第29军以大刀队与日军展开搏斗,经过激战,消灭日军6 000余人,获喜峰口大捷而震动全国。1937年,以喜峰口血战为背景创作的《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歌曲唱遍了全中国。 1935年被授为陆军二级上将,任平津卫戍司令、冀察绥靖主任和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兼河北省政府主席。

卢沟桥事变幻想和平解决,缺乏作战准备,导致平、津很快陷落。1938年春,任一战区副司令,不久染上肝病,于1940年3月辞职改任军事委员会委员并回到其夫人长淑青的故乡四川绵阳疗养。4月5日病逝。

三 : 桥梁不但连接交通,有的还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下列桥梁中,

桥梁不但连接交通,有的还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下列桥梁中,见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艰辛的有
①赵州桥②泸定桥③卢沟桥④武汉长江大桥
[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山东省中考真题

B


考点:

考点名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七七事变:
又称“卢沟桥事变”,日本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于1937年7月7日在北平西南宛平县(今属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制造的军事冲突。日军挑起事端、进而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后,中国军队在平津地区奋起抗击日军侵略的作战,称为卢沟桥抗战。“七七事变”标志着抗日战争的全面开始。七七事变:
1、背景: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先后占领东北三省,热河,察哈尔等省,继续向南进逼,企图占领华北地区,日军动三面包围了北平,形势十分危急。
2、经过:
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无理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军队的拒绝后,向卢沟桥发起进攻,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3、结果:平津地区相继陷落。
4、影响:
(1)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2)全国人民掀起了中国近代史上空前规模的全民族反侵略的战争。

为什么说七七事变是全面抗战的开始?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北三省和热河,1935年进逼山海关,成立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日军开始向华北渗透,何梅协定有赋予日本驻军平津的合法权利,所以北平有驻军很正常,在九一八事变时,中国军队没有抵抗,所以仗没打起来,虽然马占山等人进行抵抗,但纯粹是个人行为,与政府无关,卢沟桥事变时是中国政府军第29军进行的正规抵抗,蒋介石中央政府也发表了抗战宣言,所以中国政府决定迎战,故七七事变是全面抗战的开始。 七七事变:
考点名称:红军长征红军长征:
长征为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团、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中央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撤退和转移。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在二万五千华里(12,500公里)以上,因此又称二万五千里长征或万里长征北上抗日。长征过程中,红军被迫穿越大面积的雪山、高原草甸、永久冻土带和无人区,主力由出发时的30万人锐减到2万5千。在付出沉重的代价后,红一、二、四方面军1936年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力量。红军长征:
1934~1936年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了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索道路,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会合,并创建了湘鄂川苏区。
10月上旬,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及直属纵队离开江西瑞金就途。10月21日,中央红军从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新田间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沿粤赣边、湘粤边、湘桂边西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三道封锁线。然而博古、李德等领导人一味退却,消极避战,使红军继续处于不利地位。中央军委决定从兴安、全州之间抢渡湘江,经浴血奋战,于12月1日渡过湘江(即第四道封锁线),由于连续苦战,红军锐减。12月中旬,抵达湘黔边时,毛泽东力主放弃原定进入湘西与第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开会,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使红军避免了覆亡的危险。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1月15~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制定了红军尔后的战略方针,从而在最危险的关头挽救了红军和中国共产党。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3月,组成了实际上以毛泽东为首,周恩来、王稼祥参加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他们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名义指挥红军的行动。
遵义会议后,鉴于川敌布防严密,中央红军确定撤离遵义后,在川黔滇边和贵州省内迂回穿插。特别是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中央红军灵活机动地创造战机,运动作战,各个歼敌,以少胜多,从而变被动为主动。随后出敌不意,主力南渡乌江,直逼贵阳,迅即西进,4月下旬以一部在翼侧策应。5月初,抢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由于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红军顺利通过大凉山彝族区。接着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6月中旬,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
红四方面军原在川陕根据地,为向川甘边发展,1935年3月28日至4月28日取得强渡嘉陵江战役的重大胜利。然而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张国焘等擅自决定放弃川陕根据地(亦称川陕苏区)向西转移。5月初,共八万余人开始长征,中旬占领了茂县(今茂汶)、理番(今理县)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红军以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为战略方针,中共中央决定将两个方面军混合编为左、右两路军过草地北上。中共中央随右路军跨过草地,抵达班佑、巴西地区。8月底,右路军一部在包座全歼国民党军第四十九师约五千余人,打开了向甘南前进的门户。9月张国焘率左路军到达阿坝地区后,拒绝执行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针,并要挟中共中央和右路军南下。毛泽东等于9月10日急率第一、第三军(后组成陕甘支队)继续北上,夺取腊子口,突破国民党军渭河封锁线,翻越六盘山,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旗县城),先期结束了长征。11月21~24日取得了直罗镇战役的胜利,为党中央和红军扎根在陕北奠定了基础。红军长征路线图:
张国焘:
(1897年-1979年)字恺荫,又名特立,笔名和化名有:张特立、特立、张彪、凯音、张特、天师、国焘、焘等。俄文名字:阿莫索夫。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1938年被开除党籍。
1920年10月,参加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7月出席并主持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选举陈独秀、张国焘和李达为中央局成员,陈独秀为书记,当选为中央局成员,分管组织工作。会后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主任兼《劳动周刊》主编,领导工人运动。
1931年初回国,党在上海召开了扩大的六届四中全会,会议在米夫的操纵下,1月1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向忠发、周恩来、张国焘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后到鄂豫皖根据地,任中共鄂豫皖苏区中央分局书记兼军事委员会主席。11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副主席。他在鄂豫皖积极推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方针,并主持开展错误的“肃反”。
1935年4月放弃川陕根据地开始长征。6月红四方面军与中央红军张国焘晚年一家人在四川懋功地区会师后,为了统一指挥两大方面军作战,中共中央召开了著名的“两河口会议”,会议决定由张国焘任红军总政委、中革军委副主席。但张国焘反对中央关于红军北上建立川陕甘苏区根据地的决定,进行分裂党和红军的活动,10月率部南下川康,在卓木碉宣布另立“中央”,并通缉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人。
国共第二次合作全面抗日后,1938年4月3日,时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一说是代主席)的张国焘借祭拜黄帝之名逃离延安,遇上蒋鼎文后到了西安,投奔中国国民党。4月11日周恩来到武汉汉口与张多次协商未果之下,4月18日,中共中央开除张的党籍(于4月22日《新华日报》发表)。不久,加入国民党的特务组织——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主持“特种政治问题研究室”、“特种政治工作人员训练班”,从事反共特务活动。

四 : 说说卢沟桥的历史意义

范文一:历史卢沟桥事变历史演说稿

卢沟桥事变

背景材料:1927年6月13日,田中召开一次有军事、外交主要头目参加的专门会议,即“东方会议”。会上详细讨论中国时局,公然将中国领土分为“中国本土和满蒙”,确定了“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的战略。

。www.61k.com。

日本为什么会走上侵略的道路,并把侵略的矛头对准地广人多的中国呢?

其原因为:

根本原因:经济危机冲击,资本主义发展陷入困境和摆脱困境的对策 现实原因: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侵略野心膨胀

原因:中国是一块大肥肉,每个人都想分块肉吃,而中国离日本那么近,最重要的是中国太弱小了,况且还处在内战中

以下是一些日本在中国的局部侵华战争

(1)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攻占沈阳,侵占东北

(2)一•二八事变 1932年1月28日袭击上海

(3)建立伪满洲国 1932年3月

(4)华北事变 1935年日军入关,威逼平津

从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日军连续举行军事演习。 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径自在中

国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并称有一名日军士兵于演习时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今卢沟桥镇)搜查。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要求。日军向卢沟桥一带开火,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中国守军第29军37师219团予以还击。这便掀开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序幕。日军自1931年占领中国东北后,为进一步发起全面战争,陆续运兵入关。到1936年,日军及伪军已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北平(今北京市)。

开始标志: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 标志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日本军队为了占领中国,发动了全面对华战争。

中国守军和日军在卢沟桥激战,日本派大批援军,向天津北京大举进攻。29军副军长佟麟阁,132师师长赵登禹先后战死。7月,天津沦陷。7月8日早晨,日军包围了宛平县城,并向卢沟桥中国驻军发起进攻。中国驻军国民革命军第29军官兵进行阻挠。排长申仲明亲赴前线,指挥作战,最后战死。驻守在卢沟桥北面的一个连仅余4人生还,余者全部牺牲。

卢沟桥是一个重要的交通要道,它既是南下的要冲,又是北京的咽喉要道,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货物集散地。侵华日军一旦占领卢沟桥,北京就是一座死城,华北也就唾手可得。日军只要能占据卢沟桥,华北就可以拿下。

七七事变的经过:

日军挑起七七事变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通电全国,呼吁:“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并且提出了“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的响亮口号。蒋介石提出了“不屈服,不扩大”和“不求战,必抗战”的方针。 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指出“卢沟桥事变已到了退让的最后关头”,“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对于在卢沟桥战斗中英勇抗敌的29军,全国各界报以热烈的声援。各地民众纷纷组织团体,送来慰问信、慰劳品;平津学生组织战地服务团,到前线救护伤员、运送弹药;卢沟桥地区的居民为部队送水、送饭,搬运军用物资;长辛店铁路工人迅速在城墙上做好防空洞、挖好枪眼,以协助军队固守宛平城;华侨联合会也致电鼓励第29军再接再厉。 7月9日、11日、19日,日本华北驻屯军与中国三次达成的协议,都被卢沟桥时断时续的炮声证明是一纸空文。“现地谈判”使日军赢得了增兵华北的时间,但它却蒙蔽了冀察当局的视线,给平津抗战带来极大危害。7月25日、26日蓄意制造了廊坊事件和广安门事件。不少军训团的学生也在战斗中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7月29日,第29军第38师在副师长李文田的率领下,发起天津保卫战。第38师攻击天津火车站、海光寺等处日军,斩获颇众,但遭日机的猛烈轰炸,伤亡亦大,遂奉命撤退。30日,天津失守。

卢沟桥事变的影响:七七事变是中国全面性抗战的开始,中国在东方开辟了第一个大规模的反法西斯战场。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

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的活动不仅威胁到人民大众的生存,而且直接威胁到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中国国民政府对日本残存的一点和平幻想彻底破灭,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作出了积极反应。

前所未有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充分体现了“民族意识胜过一切”的思想,在大敌当前的紧急关头,产生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民族危机唤醒了沉睡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无情的战争教育了全国各族人民,从沿海到内地、从都市到偏乡僻壤的全中国人民都被动员起来了。 全民族的抗日救亡运动迅速掀起,如火如荼。日本帝国主义面临的对手是空前觉醒的中华民族,所以这就注定了它必然灭亡的命运,中华民族则一天天开始复兴。卢沟桥畔的枪声引燃的整个中华民族的抗日圣火,将中国推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中国人民团结一致,以抗击日本法西斯的辉煌战绩,一扫中国近百年

尽遭侮辱、积弱不振的形象,第一次赢得了反对外来侵略的伟大胜利。 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华全民族的空前觉醒和因此重新焕发出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是中国人民坚持8年抗战、最终战胜日本帝国主义。

日本在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例如:

1、南京大屠杀 1937.12

2、潘家峪惨案 1941

3、七三一部队

4、和平 拒不合作—杀 拒不合作—杀 用于实验—杀!

结束语:抗战结束62年了,但战争遗留问题还远没有解决,南京大屠杀、遗留的化学武器、慰安妇、强制劳工、无差别轰炸、细菌战、钓鱼岛等等问题,留下了太多伤痛和争端,当年的受害者及遗属,为讨说法四处奔波。无数律师、学者和民间人士,为还历史的公正和真实付出了艰辛劳动。

纵观五千年的中国历史,

贫穷落后、不幸、和苦难的中国人民

又经历了近代以来的分裂和混战

但,自七七卢沟桥事变后

“中国人”成为一个整体的概念

刻进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原文地址.html

卢沟桥事变

背景材料:1927年6月13日,田中召开一次有军事、外交主要头目参加的专门会议,即“东方会议”。会上详细讨论中国时局,公然将中国领土分为“中国本土和满蒙”,确定了“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的战略。

日本为什么会走上侵略的道路,并把侵略的矛头对准地广人多的中国呢?

其原因为:

根本原因:经济危机冲击,资本主义发展陷入困境和摆脱困境的对策 现实原因: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侵略野心膨胀

原因:中国是一块大肥肉,每个人都想分块肉吃,而中国离日本那么近,最重要的是中国太弱小了,况且还处在内战中

以下是一些日本在中国的局部侵华战争

(1)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攻占沈阳,侵占东北

(2)一•二八事变 1932年1月28日袭击上海

(3)建立伪满洲国 1932年3月

(4)华北事变 1935年日军入关,威逼平津

从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日军连续举行军事演习。 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径自在中

国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并称有一名日军士兵于演习时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今卢沟桥镇)搜查。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要求。日军向卢沟桥一带开火,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中国守军第29军37师219团予以还击。这便掀开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序幕。日军自1931年占领中国东北后,为进一步发起全面战争,陆续运兵入关。到1936年,日军及伪军已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北平(今北京市)。

开始标志: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 标志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日本军队为了占领中国,发动了全面对华战争。

中国守军和日军在卢沟桥激战,日本派大批援军,向天津北京大举进攻。29军副军长佟麟阁,132师师长赵登禹先后战死。7月,天津沦陷。7月8日早晨,日军包围了宛平县城,并向卢沟桥中国驻军发起进攻。中国驻军国民革命军第29军官兵进行阻挠。排长申仲明亲赴前线,指挥作战,最后战死。驻守在卢沟桥北面的一个连仅余4人生还,余者全部牺牲。

卢沟桥是一个重要的交通要道,它既是南下的要冲,又是北京的咽喉要道,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货物集散地。侵华日军一旦占领卢沟桥,北京就是一座死城,华北也就唾手可得。日军只要能占据卢沟桥,华北就可以拿下。

七七事变的经过:

日军挑起七七事变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通电全国,呼吁:“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并且提出了“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的响亮口号。蒋介石提出了“不屈服,不扩大”和“不求战,必抗战”的方针。 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指出“卢沟桥事变已到了退让的最后关头”,“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对于在卢沟桥战斗中英勇抗敌的29军,全国各界报以热烈的声援。各地民众纷纷组织团体,送来慰问信、慰劳品;平津学生组织战地服务团,到前线救护伤员、运送弹药;卢沟桥地区的居民为部队送水、送饭,搬运军用物资;长辛店铁路工人迅速在城墙上做好防空洞、挖好枪眼,以协助军队固守宛平城;华侨联合会也致电鼓励第29军再接再厉。 7月9日、11日、19日,日本华北驻屯军与中国三次达成的协议,都被卢沟桥时断时续的炮声证明是一纸空文。“现地谈判”使日军赢得了增兵华北的时间,但它却蒙蔽了冀察当局的视线,给平津抗战带来极大危害。7月25日、26日蓄意制造了廊坊事件和广安门事件。不少军训团的学生也在战斗中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7月29日,第29军第38师在副师长李文田的率领下,发起天津保卫战。第38师攻击天津火车站、海光寺等处日军,斩获颇众,但遭日机的猛烈轰炸,伤亡亦大,遂奉命撤退。30日,天津失守。

卢沟桥事变的影响:七七事变是中国全面性抗战的开始,中国在东方开辟了第一个大规模的反法西斯战场。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

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的活动不仅威胁到人民大众的生存,而且直接威胁到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中国国民政府对日本残存的一点和平幻想彻底破灭,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作出了积极反应。

前所未有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充分体现了“民族意识胜过一切”的思想,在大敌当前的紧急关头,产生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民族危机唤醒了沉睡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无情的战争教育了全国各族人民,从沿海到内地、从都市到偏乡僻壤的全中国人民都被动员起来了。 全民族的抗日救亡运动迅速掀起,如火如荼。日本帝国主义面临的对手是空前觉醒的中华民族,所以这就注定了它必然灭亡的命运,中华民族则一天天开始复兴。卢沟桥畔的枪声引燃的整个中华民族的抗日圣火,将中国推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中国人民团结一致,以抗击日本法西斯的辉煌战绩,一扫中国近百年

尽遭侮辱、积弱不振的形象,第一次赢得了反对外来侵略的伟大胜利。 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华全民族的空前觉醒和因此重新焕发出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是中国人民坚持8年抗战、最终战胜日本帝国主义。

日本在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例如:

1、南京大屠杀 1937.12

2、潘家峪惨案 1941

3、七三一部队

4、和平 拒不合作—杀 拒不合作—杀 用于实验—杀!

结束语:抗战结束62年了,但战争遗留问题还远没有解决,南京大屠杀、遗留的化学武器、慰安妇、强制劳工、无差别轰炸、细菌战、钓鱼岛等等问题,留下了太多伤痛和争端,当年的受害者及遗属,为讨说法四处奔波。无数律师、学者和民间人士,为还历史的公正和真实付出了艰辛劳动。

纵观五千年的中国历史,

贫穷落后、不幸、和苦难的中国人民

又经历了近代以来的分裂和混战

但,自七七卢沟桥事变后

“中国人”成为一个整体的概念

刻进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范文二:卢沟桥说课稿

《卢沟桥烽火》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卢沟桥烽火》。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资源开发七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卢沟桥烽火》反映了中国现代史上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卢沟桥事变,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我初定以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读准多音字“爪”、“咽”、“处”。

2、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按照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学生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攻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

教学重点:目标2、3。

教学难点:理解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的险恶用心。

二、学情分析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并能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根据我以往的教学经验,在六年级学生心中,抗日战争就是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把侵略者赶出中国,至于卢沟桥事变

具体是怎么回事,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学生并不了解,毕竟现在的孩子距离抗战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已很久远。因此,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三、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选择贵在做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教学中,我结合本课特点,准备采取“读”、“说”、“悟”、“感”形式,再加上想象、课件、图片的展示等手段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自读自悟,加深理解和体验.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结合我校“自主学习、因势利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在预习阶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主动探究的习惯;在小组交流中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与探究,培养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展示环节以朗读为主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任务。

四、教学设计

(一)、巧用歌曲 导入新课(2分钟)

“良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以歌曲《松花江上》作为背景音乐,配上教师激情讲述“九一八”事变,使学生很快进入情境,由此解题,理解“烽火”。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本环节我准备分三步走:

第一步,自由朗读课文,提出自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第二步,出示投影,检查自学效果。

第三步,分段指名朗读,读中思考,概括文章大意。

如此设计,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人人参与,理清文章脉络,更清楚地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获得初步感悟。

(三)、紧扣内容,解决问题(15分钟)

1、明确卢沟桥的战略地位,体会日本帝国主义的险恶用心。

设计这个环节的意图是:让学生结合课文语句,明确卢沟桥重要的战略地位,为感悟后文所描写的中国军民同仇敌忾奋力守桥的英勇精神做好铺垫。

2、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学生的爱憎感情。

3、让学生读2-5自然段,边读边想事件的来龙去脉,并圈画出描写敌我双方表现的词句,想一想从中感受到什么?

4、编写提纲,练习复述

引导学生按照时间和事情的发展顺序,抓住描述敌我双方神止举动的关键词,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四) 小结全文,整合提升(3分钟)

1、总结本课学习。

2、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谈谈你还知道哪些抗日故事?

3、结合目前“钓鱼岛事件”,说明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至今未死,我们当代学生应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使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

(五)读写结合,拓展应用(8分钟)

根据课前的社会调查 ,写一份社会实践活动报告。要写出周围有多少人知道“卢沟桥事变”? 他们如何看待日本侵华战争?

设计意图:将学生的情感及时总结升华,从而引导他们走出课堂,关注生活,热爱祖国,同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

(六)写字指导,养成习惯(2分钟)

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因此教学工作中我们不容忽视。本节课写字教学工作重点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说说“烽”、“妄”、“喉”、“呐”这4个字的字体结构。

2、重点指导“喉”的笔顺、笔画及书写。

3、指导学生描红,把这4个字写紧凑。

通过指导训练,让学生观察字形结构、掌握书写规律,做到笔笔认真、字字端正、行行整洁,从而有效地提高写字质量,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五、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可以说是一个微型的教案,其概括性强,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卢沟桥烽火

这一设计力求体现板书统领全课、简洁、重点突出的特点,它贯穿全文,也是本课的重点所在。

六、课堂评价 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全发展,实现学生自身的价值,因此评价必须科学,正确把握评价尺度。

1、评价语言要具有趣味性

教师教学评价的语言应该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要求出发,根据目的的不同,或严肃、或温和,但无论什么样的语态,都应具有激励性。只有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才能唤起他们学习的激情。

2、评价语言要具有准确性

我认为在课堂上,教师应准确把握评价的尺度,以自然、真诚、恰当的语言,及时、有针对性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

3、评价语言要具有引导性

作为教师,即使学生的回答出现问题,教师也要运用巧妙的评价语言加以引导、帮助,这样,不仅避免了学生的尴尬,还维护了他们的自尊。学生在纠正学习中出现的错误的同时,还会更有信心地投入学习。

七、资源开发

为了更好地解决重难点,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首先要组织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课前的预习为课上学习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整堂课讲授起来会更加顺畅,学生有了初步的了解,学习起来也更高效,重点、难点在轻松点拨引导之下便可完成。

其次,是课上资源的利用,为营造学生学习的环境氛围,选取与课文相关图片视频。课文中的一些重要语句,利用多媒体凸显出来,让学生重点朗读,反复体会,并配以相关的插图作为背景,辅助学生加以理解。另外文章的脉络图和很多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一一呈现在屏幕上,不仅让学生一目了然,而

且本节课的学习时间也得到了更有效的利用。

第三,立足课内,发展于课外,注重课外资源的利用。课后适时加入了“拓展”环节,推荐学生阅读抗日文章,如:《狼牙山五壮士》、《倔强的小红军》等。

以上就是我对《卢沟桥烽火》这篇课文的理解与课堂设计,不到之处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范文三:《卢沟桥的狮子》说课

例:《卢沟桥的狮子》说课设计

重庆 徐观明

一、说教材

《卢沟桥的狮子》是一篇看图学文课。这种类型的课文,显著的特点就是图文互补。它能让学生借助图画和文字的描述,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印象,以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受到美的陶冶。《卢沟桥的狮子》这一课对卢沟桥上的石狮子进行了多方位的描写,使之情态各异,栩栩如生,把一个个静止的石狮子注入了生命,展现了狮子的虎虎生威,这些狮子构成一幅生动活泼的画面。《卢沟桥的狮子》就是这样一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教材。

本节课的训练重点:

理解体会课文中对石狮子形状的描写和通过朗读悟情。本节课训练的难点是:仿照第二自然段的写法自己写一段话。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应从知识、能力、德育三方面考虑,以体现学科中的素质教育。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卢沟桥的建筑特点;了解“七七事变”;理解并体会课文中对石狮子形状的描写;学习第二自然段的写作方法,仿写一段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3.让学生知道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非常聪明和富有创造力,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热爱。

二、说教学程序

根据课文的结构特点,我采用的是激趣导入,直奔中心,读议结合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会读这类课文,模仿第二自然段的结构及用“有的……有的……”的排比句式进行说话和习作。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或让学生尝试精读课文,或相互交流,从而体现语文课堂的十六字诀:书声朗朗,议论纷纷,高潮迭起,

读读写写。

我的教学结构是录像导入——尝试精读——边议边读边悟——仿写这样几个环节。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良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求知欲和探究心理的有效方法。因此,我采用了录像导入。录像有声有色,具有直观性,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激发兴趣,为学习新知识架设了桥梁。观看录像片后,我问学生:你有什么感受?在学生充分说出感受后,出示课题。

接着进入教学的第二个阶段——尝试精读。提问:对卢沟桥的狮子,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我想知道狮子的大小,有的会说想知道狮子的形状、多少、情态如何,甚至狮子从哪里来的,是什么时候的等等问题。根据学生自己提出的想知道的这些问题,我巧妙地把学生引入新课文中,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把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在课文当中去找一找,看有没有答案,找到的就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出来,没有找到的也不要紧。然后慢慢启发他们,开拓他们的思路。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中,只有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教学才能收到最大的效益。在学生自学后,学生找到了自己想知道的答案后,教学就进入第三个环节——即边读边议边悟。

首先让学生相互讨论自己知道了什么。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找到的答案在什么地方,并读给大家听听。在老师的指导下,采取各种形式阅读第二段描写小狮子的内容。语文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读,并在读中悟。以读为本,以读代讲。

在师生的共同讨论下得到共识:“大的”要读重音,“小的”读轻一点,“长吼”声音要拖长一点,“听桥下的流水声”读得轻柔,“小狮子偎依在母狮子的怀抱”应读得温柔一些,写狮子嬉戏的句子读得欢快一些。这样,就能读出狮子的大小不一,千姿百态,从读中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干和伟大的创造力。

本课背诵第二自然段是教学目标之一。在阅读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就是轻而易举的事了。可以根据板书的条理背诵,也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接着,再自学末段。仍然采用自读自悟的方法。在学习最后一段时,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的有关资料。借此督促学生多读课外书,多在课外猎涉知识,学生不知道的东西,教师再作适当补充。

“学贵有所思,学贵有所悟。”面对卢沟桥的狮子,你想说说什么?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实际上也是对全篇文章进行总结。

教学环节的第四部分——仿写。观看课件上一幅有形、有声、有色的校园美景图,仿照第二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主要体现“学贵在用”。

三、说板书设计

体现狮子的特点,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的思想。

范文四:《卢沟桥》说课稿

《卢沟桥》说课稿

于庄小学 包晓红

【内容简析】

卢沟桥是一座闻名世界的桥梁,历史久远,设计科学,造型美观。同时,它是著名的“七七事变”的发生地,是我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本文作者通过朴实的语言,具体形象地介绍了卢沟桥的建筑特点和历史意义,充满着骄傲和自豪的感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不仅是在介绍卢沟桥,赞美卢沟桥,同时也是在赞美造桥的人,赞美中国人民的斗争精神。

【设计理念】

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层层深入,把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实践有机结合,把内容的理解和语言的感悟、品味结合起来,把发展语言和思维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卢沟桥的建筑特点及历史意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引导学生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体会、学习文章语言表达的方法;

3、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汉字,结合课文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会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写一段话。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卢沟桥的建筑特点和历史意义。

【教具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教学挂图(课文插图)或多媒体课件;

2、有关卢沟桥的图片、录象或光盘等资料。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围绕课题,初步感知

1、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卢沟桥的整体风貌和局部的建筑特点。

2、揭示课题,板书:26卢沟桥

3、展示、交流:你知道的有关卢沟桥的知识有多少?

4、猜猜课文会从哪几方面写卢沟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做到:

(1)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建立字音与字形的联系;

(2)把带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读顺;

(3)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卢沟桥的?

2、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情况,交流记住字形的好办法;

(2)指名读课文,留意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

(3)交流: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卢沟桥的,找出相应的自然段。

3、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卢沟桥历史的悠久。

四、读词写字

1、读生字(词)卡片;

2、交流学习生字的方法;

3、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书写好“宽”“检”“皇”“馆”等字。

五、布置作业

1、完成书写练习;

2、填写“词语花篮,积累词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卢沟桥郊区反抗平坦纪念馆完好无损姿态各异

2、指名说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卢沟桥的?

二、合作学习,读懂课文

1、自读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每年7月7日,人们为什么都要在卢沟桥开展纪念活动?

2、小组交流讨论,形成最佳答案。

3、全班交流。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细读思考:

(1)课文是怎样写卢沟桥设计科学的?画出课文中的具体数字,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说说你是怎样读懂卢沟桥“桥柱上的狮子是‘美的奇观’”这句话的?你从中想到了怎样的画面?

(3)这一段(第二自然段)段首的一句“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与后面讲的内容有什么联系?

2、交流、品读

(1)写卢沟桥设计科学,主要运用了数字表达的方法和举例说明的方法,体现了卢沟桥气魄的雄伟,设计的合理科学;

(2)课文中“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这一排比句写出了狮子形态之多之美,排比句后的“„„”号,又说明了狮子的姿态远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很多,真是“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不愧是“美的奇观”。

(3)“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概括了后面的内容,后面的内容是这句话的具体说明,它们是总分关系。

四、感情朗读,指导背诵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根据课后“指南针”中的提示,收集有关“七七事变”的资料。

范文五:卢沟桥烽火说课

《卢沟桥烽火》说课稿

晋中灵石县静升镇苏溪小学 原丽娟

一、教材说明:

《卢沟桥烽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文再现了那段令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怀的历史,叙述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

全文共9个自然段,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自然段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重要战略地位;第二至五自然段写日军在卢沟桥向中国军队开火,企图侵占宛平城,遭到中国守军的顽强抗击;第六至八自然段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劳与声援。第九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

二、目标说明:

由于抗战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距离孩子们较远,“卢沟桥事变”具体是怎么回事,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学生并不了解,因此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初定以下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 学会本课9个生字,其中绿线中的三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学生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

能按照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学生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合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三、课时分解说明:

我预设用两课时完成以上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我先出示幻灯片,图片展示的是经过岁月洗礼的卢沟桥如今的风貌。通过桥面的坑坑洼洼,引导学生当年战斗的激烈和守桥士兵的英勇顽强,是学生很快进入情境。由此揭题,理解“烽火”,再解题、读题。接着,我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扫清阅读障碍,并出示幻灯片提醒学生读准红颜色的字。结合初读检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在初步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默读课文,引导学生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理清文章脉络,通过不同层面的读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最后明确卢沟桥的战略地位,体会日本帝国主义的险恶用心。日本帝国主义为什么要发动卢沟桥事变呢?引出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我设想引导学生通过对“蚕食”“妄图”等词的理解,体会日寇急于吞并我国的狼子野心。出示幻灯片了解“咽喉”在人体中的重要位置,使学生体会卢沟桥重要的战略地位。

下面就第二课时重点谈谈我的教学设想。

(一)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学生的爱憎感情。 课文(第2-5自然段)具体叙述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其中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中国军民顽强抗击的场面,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为此,我作如下预设:

1、让学生读一读第2-5自然段,边读边想事件的来龙去脉。

2、圈画出描写敌我双方表现的词句,想一想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3、组织交流。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适当点拨,体会我军的英勇顽强和侵略者的蛮横狼狈。 比如理解“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这一句时,我先引导学生理解“挑衅”,读读课文,看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挑衅行为?”再引导学生从“全副武装”“偷偷地”“气势汹汹”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事变发生完全是日寇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然后,把日寇的狡诈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再如,学习我国守军顽强抗击侵略者这一部分,我首先让学生读一读相关语句(第4、5自然段中);接着,圈一圈让你感受最深的词句,理解“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举起大刀”“冒着炮火”“冲出”“砍去”等;最后,出示幻灯片,有感情地朗读,再次体会我国军民的同仇敌忾、英勇顽强。(板书:英勇顽强)我将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感悟侵略者蛮横无理而遭到惨败的可耻下场。

4、再次朗读,加深体会。让学生自由选择两军表现部分,考虑到高年级学生有可能都选择朗读描写我军部分,这时我将以“只要你读出对日寇的无比憎恨,你同样是一名勇敢爱国的少先队员!”这句话来引导学生作出选择。如果学生感受不深,我就多媒体课件出示播放录像,引导学生联系电视电影中敌我双方的形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激发强烈的爱憎感情。同时,为学生复述课文作好情感上的铺垫。

5、编写提纲,练习复述。引导学生按照时间和事情的发展顺序,抓住描述敌我双方神态举动的关键词语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先同桌对

、小组互说,再全班交流评议。 (二)感到形势之危急,激发强烈爱国情 “日寇亡我之心不死„„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作为中国人的我们,该怎么办?估计有学生会说到:我们必须响应党的号召,这就自然过渡到“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这句话的学习。幻灯片出示这句话,我设想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讨论“这三个危急能否调换顺序?”,使学生明白“绝对不能!”因为这三个危急是表示递进关系的,范围不断扩大,平津有难,华北就保不住,华北有事,中华民族就危急!表明了日本侵略者的狼子野心,他们妄想吞食中国,同时,适时引导学生联系第一自然段“卢沟桥成了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这句话,深入体会咽喉要道——卢沟桥所处的重要战略地位。至此,学生就会明白,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的真正目的——侵占中国。这样就会激起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树立不把侵略者赶出中国誓不罢休的坚强决心,从而体会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坚持抗战的民族精神。 那卢沟桥事变的历史意义何在?引读最后一段后教师总结,使学生明白从卢沟桥事变后,中国人民进入了八年抗日的艰辛历程。 学完课文,引导学生回忆看过的反映抗战的影片或电视剧,把最感动自己的英雄人物的故事讲给同学听,让大家一起讴歌英雄的爱国精神。 四

、 板 书 设 计 说 明: 卢沟桥烽火 我 军 日 寇 英勇顽强、奋勇抗击 蛮横狼狈、用心险恶

范文六:历史怎敢忘——卢沟桥观后感

历史怎敢忘

——卢沟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2010年11月14日,我们09党支部联合08、10党支部一起来到了位于北京市丰台区的卢沟桥遗址以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凌晨7点50分,一行人浩浩荡荡乘上了通往今天目的地的公车。因为集合时间较早,大家看上去都有些许困倦。大约30分钟左右,公车到达了目的地。大家都开始精神起来,脸上写满了对此行的期待。

下车步行通向卢沟桥遗址的路上,途经宛平城。沿着宛平城城墙脚的一路竖满了拇指一样的石碑,上面以各种字体刻录了日军侵华的历史。一字一句,直戳我心。石碑是黑色的,庄严沉重。看着它们,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张张我叫不上名字却又觉得那样亲切而又坚定的脸。城墙上有许多卢沟桥事变中的弹坑遗迹,有几个坑据目测有半米之深。坚固的城墙尚且受如此之创伤,这样的痛苦对那时的中华人民、那时的中国来说,该是怎样的灾难!斑驳的城墙上,伤痕累累,这是历史的痕迹,这是先烈们誓死抵御的证明。我们怎敢忘!怎能忘!

一路肃穆,我们来到了卢沟桥遗址的入口处。因为期待,大家显得有些兴奋。站在桥头,举目远望,两列小石狮子分居两侧。之前的教科书中讲解过卢沟桥的小狮子,这让我迫不及待地想去对比眼前的小狮子与自己在头脑中曾勾勒过的小狮子。想象中的小狮子有些残破,眼前的是经过修葺的、看着比较完整的。记得教科书中说过:“卢沟桥上的小狮子形态各异„„”我认真观察了一下,真的是这样!有的是母狮子庇护着幼小的狮子,有的是小狮子把玩着球„„这让我不得不感叹建造之初设计者的用心良苦及建造者的精雕细琢。但是,有的小狮子已经被当初的炮火摧毁得面目全非,难以修葺。有些心疼,更对残暴的日军当初燃起的炮火充满了愤怒。小狮子上的弹痕,现在仍在我眼前浮现,一幕幕,盈满的是中国屈辱的历史,记录的是我中华人民奋勇抗敌的壮举。桥上的路是坑洼不平的,站在路的尽头,我眼前仿佛出现了无数抗日军跌倒又爬起的英勇形象,他们的鲜血曾经染红过这里。站在他们曾经奋战过的卢沟桥上,心里怀着对他们的深深的缅怀,我意识到了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这是先烈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换来的。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我在这里深刻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是巨大的,我要尽全力去努力争取人民的幸福,这才不会辜负先烈们所流下的鲜血,这

才是对先烈们的最好报答。

在卢沟桥参观期间,我们还遇到了来自北京军区的解放军同志,他们也是统一组织参观,我相信他们在参观过这里之后一定更加懂得了自己的义务和使命。

之后,我们又一同前往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进行参观。离开了卢沟桥,严肃的气氛似乎有所缓解,宛平城内古香古色的建筑吸引了大家,大家高兴地合影留念。很快,我们来到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门前台阶下,大家立刻被这里更加肃穆的气氛感染了,没有了在宛平城内的欢声笑语,而是纷纷怀着崇敬的心情进入了大厅。

在解说员的带领下我们对展馆内的八个展馆依次进行参观。一路上,真的像亲临了一次抗日战争一样,橱窗里那些展品让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与千千万万英勇的军民一同并肩作战,抵御日寇。看过的所有展馆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日军细菌战和奴役战的图片和部分实物的展览,痛心疾首,惨不忍睹。日军用来对战俘行刑的刑具————一个内壁镶满钉子的铁笼子让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受刑者痛苦的脸,那种深入骨髓的刺痛。残暴的日军,人性何在?屈辱的历史,怎能忘怀!墙上还展览了细菌战中受迫害者的照片,一双被用来试验冻疮菌后红肿的双手让我差点落下了眼泪。那双手的主人承受的该是怎样的疼痛?„„还有那些被奴役的工人,一个个骨瘦如柴,完全失去了人的模样,这是我的同胞吗?我们今天的生活是他们经历过怎么样的苦痛才得来的!

返程的路上,有些沉默,心情沉痛。当我们真的置身于那样被还原到近乎真实的场景中的时候,心疼得让人窒息。今天的我们,衣食无忧,可能真的感受不到属于那个年代的伤痛。可是经过今天的参观,一幕幕刻入脑海,永生难忘。日寇惨绝人寰的侵略不敢忘!先烈们曾抛洒过的热血不敢忘!中华民族的屈辱历史不敢忘!

我感激,感激今天的幸福的一切。更将毕生铭记今天所感受到的痛楚,时刻督促自己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并努力去创造一个更加幸福的明天!历史怎敢忘

——卢沟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2010年11月14日,我们09党支部联合08、10党支部一起来到了位于北京市丰台区的卢沟桥遗址以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凌晨7点50分,一行人浩浩荡荡乘上了通往今天目的地的公车。因为集合时间较早,大家看上去都有些许困倦。大约30分钟左右,公车到达了目的地。大家都开始精神起来,脸上写满了对此行的期待。

下车步行通向卢沟桥遗址的路上,途经宛平城。沿着宛平城城墙脚的一路竖满了拇指一样的石碑,上面以各种字体刻录了日军侵华的历史。一字一句,直戳我心。石碑是黑色的,庄严沉重。看着它们,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张张我叫不上名字却又觉得那样亲切而又坚定的脸。城墙上有许多卢沟桥事变中的弹坑遗迹,有几个坑据目测有半米之深。坚固的城墙尚且受如此之创伤,这样的痛苦对那时的中华人民、那时的中国来说,该是怎样的灾难!斑驳的城墙上,伤痕累累,这是历史的痕迹,这是先烈们誓死抵御的证明。我们怎敢忘!怎能忘!

一路肃穆,我们来到了卢沟桥遗址的入口处。因为期待,大家显得有些兴奋。站在桥头,举目远望,两列小石狮子分居两侧。之前的教科书中讲解过卢沟桥的小狮子,这让我迫不及待地想去对比眼前的小狮子与自己在头脑中曾勾勒过的小狮子。想象中的小狮子有些残破,眼前的是经过修葺的、看着比较完整的。记得教科书中说过:“卢沟桥上的小狮子形态各异„„”我认真观察了一下,真的是这样!有的是母狮子庇护着幼小的狮子,有的是小狮子把玩着球„„这让我不得不感叹建造之初设计者的用心良苦及建造者的精雕细琢。但是,有的小狮子已经被当初的炮火摧毁得面目全非,难以修葺。有些心疼,更对残暴的日军当初燃起的炮火充满了愤怒。小狮子上的弹痕,现在仍在我眼前浮现,一幕幕,盈满的是中国屈辱的历史,记录的是我中华人民奋勇抗敌的壮举。桥上的路是坑洼不平的,站在路的尽头,我眼前仿佛出现了无数抗日军跌倒又爬起的英勇形象,他们的鲜血曾经染红过这里。站在他们曾经奋战过的卢沟桥上,心里怀着对他们的深深的缅怀,我意识到了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这是先烈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换来的。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我在这里深刻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是巨大的,我要尽全力去努力争取人民的幸福,这才不会辜负先烈们所流下的鲜血,这

才是对先烈们的最好报答。

在卢沟桥参观期间,我们还遇到了来自北京军区的解放军同志,他们也是统一组织参观,我相信他们在参观过这里之后一定更加懂得了自己的义务和使命。

之后,我们又一同前往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进行参观。离开了卢沟桥,严肃的气氛似乎有所缓解,宛平城内古香古色的建筑吸引了大家,大家高兴地合影留念。很快,我们来到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门前台阶下,大家立刻被这里更加肃穆的气氛感染了,没有了在宛平城内的欢声笑语,而是纷纷怀着崇敬的心情进入了大厅。

在解说员的带领下我们对展馆内的八个展馆依次进行参观。一路上,真的像亲临了一次抗日战争一样,橱窗里那些展品让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与千千万万英勇的军民一同并肩作战,抵御日寇。看过的所有展馆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日军细菌战和奴役战的图片和部分实物的展览,痛心疾首,惨不忍睹。日军用来对战俘行刑的刑具————一个内壁镶满钉子的铁笼子让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受刑者痛苦的脸,那种深入骨髓的刺痛。残暴的日军,人性何在?屈辱的历史,怎能忘怀!墙上还展览了细菌战中受迫害者的照片,一双被用来试验冻疮菌后红肿的双手让我差点落下了眼泪。那双手的主人承受的该是怎样的疼痛?„„还有那些被奴役的工人,一个个骨瘦如柴,完全失去了人的模样,这是我的同胞吗?我们今天的生活是他们经历过怎么样的苦痛才得来的!

返程的路上,有些沉默,心情沉痛。当我们真的置身于那样被还原到近乎真实的场景中的时候,心疼得让人窒息。今天的我们,衣食无忧,可能真的感受不到属于那个年代的伤痛。可是经过今天的参观,一幕幕刻入脑海,永生难忘。日寇惨绝人寰的侵略不敢忘!先烈们曾抛洒过的热血不敢忘!中华民族的屈辱历史不敢忘!

我感激,感激今天的幸福的一切。更将毕生铭记今天所感受到的痛楚,时刻督促自己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并努力去创造一个更加幸福的明天!

范文七:卢沟桥的狮子说课稿

《卢沟桥的狮子》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卢沟桥的狮子》是语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课文生动具体地描写了卢沟桥那数不清、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狮子,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课文语言生动有趣、用词贴切,适于朗读,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积累、发展学生语言的好教材。

二、学情分析

我的学生生活在农村,他们熟悉自己身边的事物,卢沟桥那是在电视、电影中见到的。但可贵的是他们善于积累又有浓厚的阅读兴趣,想象力丰富又善于表现。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我将用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本次说课内容为第二课时。我将教学目标设为:

知识目标:

(1)、复习本课会认字及新词, 学习6个会写字。

(2)、了解卢沟桥的建筑特点;

能力目标:

(1)、能理解并体会课文中对石狮子形状的描写。

(2)、能学习第二自然段的写作方法,仿写一段话,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

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为北京有这样著名的古建筑感到自豪。

教学重点:

理解体会课文中对石狮子形状的描写。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仿照第二自然段的写作手法进行仿写创作。

四、教法和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阅读实际情况和课文的结构特点,我采用的是复习导入,直奔中心,读议结合、品读重点词句与想象结合法等教学方法。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堂的十六字诀:书声朗朗,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读读写写。学生采取合作、自主、探究的模式完成本课教学内容。

五、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卢沟桥和狮子的资料

幻灯片

投 影

词语卡

六、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预计用时2分】

1、出示词语卡,复习巩固本课生字词。

甚至 朝着 专心 熟睡 容易

卢沟桥的狮子栩栩如生、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就像一座狮子展览馆。

2、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卢沟桥的狮子不仅多,而且很有意思,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卢沟桥的狮子》。

【设计意图:我采用的是复习导入,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直奔课文中心,让学生对卢沟桥的狮子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激发学习兴趣。】

(二)品读课文、启发想象,体会“狮子真有意思”。【预计用时18分】

1、整体入手,师范读课文,学生想想卢沟桥的狮子有什么特点?

(1)、请你带着这个问题听读课文。

投影出示:( )的石狮子

(预设学生答案:栩栩如生、有意思、有大有小、样子各不相同、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数不清)

(投影出示: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2)、思考:“卢沟桥的狮子真有意思。”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的?

(投影出示:大小、形状、神态)

【设计意图:教师范读,阅读上给学生正确的引导。带着问题读书,引导学生理清层次。】

2:体会“大小不一”的特点

(1)、文中从哪儿可以看出石狮子大小不一呢?

请你默读第二自然段。

先回忆默读的要法: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

请学生汇报。

(2)、问:几十厘米有多高呀?用手比一比。

几厘米有多高呢?

举例说说生活中什么东西是几厘米高的。

这么小的石狮子就连鼻子、眼睛都看不清,真是有意思呀。 请你读一读这句话,读出有大有小的特点来。教师适时指导。

(3)、词语积累

这些狮子有大有小,就是书中哪个词的意思?

板书(大小不一)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语,配上动作动情读,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读出狮子的大小不一,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干和伟大的创造力。】

3:体会“形态各异”的特点

(1)、这些狮子大小不一,可真有意思,你们想去看看它们到底是什么样的吗?请你接着往下读,找找文中都有什么样的石狮子。

请你把最喜欢的那尊狮子的语句,有声有色地读给大家听。

(2)、多媒体出示,指名学生边介绍边做一做它们的样子: (指名评议,指导朗读。)

有的蹲坐在石柱上,好像朝着远方长吼;

(狮子吼起来多么威武、神气,读得再有力一些。)

有的低着头,好像专心听桥下的流水声;

(这是一只喜欢安静的狮子,找一位文静的女生读。)

有的小狮子依在母狮子的怀里,好像正在熟睡;

(小狮子睡着了,不要吵醒它,怎样读?)

有的小狮子藏在大狮子的身后,好像在做有趣的游戏;

(他们好像在说什么呀?生:你找不到我。愿意分享他们的快乐吗?一起读读这句话。)

还有的小狮子大概太淘气了,被大狮子用爪子按在地上…… (老师给你们个建议,你能不能“按”地再重一点,要不然淘气的小狮子会逃走的。再来读一读吧。)

(3)、多媒体出示一段话。

“有的蹲坐在石柱上,有的低着头,有的小狮子依在母狮子的怀里,有的小狮子藏到大狮子的身后,还有的小狮子被大狮子按在地上......”

读一读,和书上的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后面“好像在干什么”没有了,没有了想象。)

问:那你们认为哪种好,为什么?

(书上的好,加上好像在干什么就更生动了。)

那课文中这样写就把石狮子写得像活的一样了,真是——栩栩如生(板书:栩栩如生)

(学生能够接出这个词,如果接不出,教师给出。)

(4)、你们说的真好,请你带着语气,边看图边把这些小狮子读活了吧。

(多媒体出示狮子五种形态的图片,学生不看书,跟着老师说一说。落实背诵)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引导,对比句子,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感受这样的表达效果。透过文本想象画面,使学生的想象力在与文章的接触中得到发展。多层次的朗读,读出轻重缓急,体验阅读情趣。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卢沟桥的狮子活泼、威武。实现师生与文本间的对话,落实背诵。在朗读中突破教学重点。】

(5)、发散思维训练

 这么多狮子是不是就这五种形态呢?你怎么知道的?

(末尾用了省略号,说明还有很多狮子的形态,课文没有写出来。)  想象卢沟桥的狮子

①问:那卢沟桥的狮子还有什么样子的?

多媒体出示图片,边看边想这些小狮子什么样?

②用句式“有的……好像……”练习说话。

【设计意图:文中狮子的描写出现了省略号,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利用好这些疏可走马之处,巧妙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用创造的才智,为这些空白填补亮丽的语言色彩,突破教学难点。】

 体会劳动人民的伟大

你们知道吗,就连外国人都来到卢沟桥参观这些石狮子来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石狮子不仅大小不一,而且----形态各异。 (板书:形态各异)

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把这些小狮子雕刻的栩栩如生,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就连外国人都听说了,看来卢沟桥的石狮子已经(举世闻名)了。(板书:举世闻名)

真是了不起呀,我们作为中国人应该感到骄傲。请带着这份骄傲,再来读一读课文吧。要求不唱读。

(三 )、交流课外与卢沟桥和狮子相关资料。【预计用时7分】

1、投影展示学生的搜集成果,并给予鼓励。

2、课外拓展

 了解“七七事变”资料

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7月31日),又称卢沟桥事变,发生于1937年7月7日,为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起点。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私自演习时,夜间日本军队以有己方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县城(今卢沟桥镇)调查。遭到中华民国拒绝后,日军向卢沟桥一带开火,中华民国国军抵抗。驻守在卢沟桥北面的一个连仅余4人生还,余者全部壮烈牺牲。日本军队为了占领中国,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开始的标志,也象征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区域战事的起始。

 马可波罗: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

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

桥,说他“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他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

卢沟桥的石狮子姿态各不相同。狮子有雌雄之分,雌的戏小狮,雄的弄绣球。有的大狮子身上,雕刻了许多小狮,最小的只有几厘米长,有的只露半个头,一张嘴。因此,长期以来有

 图文并茂介绍“卢沟晓月”(多媒体出示图片)

卢沟桥在北京广安门外西南,横跨永定河上。它是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石桥,十一个拱券洞门悠然卧在波澜之上,每个卢沟晓月卢沟晓月桥墩前的分水尖,俗称斩凌剑。

桥上两侧共有一点四米高的望柱二百八十一根。两柱之间由刻着花纹的栏板相连。每个望柱顶端都有一个大狮,大狮身上雕着许多姿态各异的小狮。经考古工作者勘察,桥上石狮,包括桥东端代替抱鼓石的两个大狮,华表莲座上四个座狮,二百八十一根望柱的大狮及一百九十八个大狮身上的小狮,总数为四百八十五个。桥全长二百六十六米,宽八米,桥东端有碑亭,石碑正面为乾隆手书“卢沟晓月”四字,背面为乾隆书卢沟桥诗。

古时,这里涧水如练,西山似黛,每当黎明斜月西沉之时,月色倒影水中,更显明媚皎洁,从而成为古代著名的燕京八大景点之一。

为保护卢沟桥,1987年在桥北另建了一座新公路桥,卢沟桥只

准行人步行通过。

【设计意图:图文并茂的拓展交流,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给了学生表现的机会。让学生了解卢沟桥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四)学习会写字。【预计用时7分】

1、复习字音。

2、分析字形,识记生字。

3、交流识记方法。

4、教师范写,有针对性的指导:

低:不要忘了最后一笔——点。

数:左上部的”米“字最后一笔为点。

桥:注意布局,左窄右宽。

母:中间一横要写的长一些。

5、给生字找朋友,练习说话。

6、学生练写生字。

【设计意图: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要加强生字指导力度,突出重点,加强针对性,强调把字写规范、写漂亮 。用富于儿童化的语言向学生讲述一些汉字笔画搭配规律,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字。】

(五)、总结全文,升华延伸。【预计用时3分】

学完课文,你对卢沟桥有什么新的体会?

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独一无二的,中国人民英勇不屈的英雄气概更是独一无二的!让我们再一次自豪地、深情地赞美它——“卢沟

桥成了我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设计意图:通过再次感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与历史责任感。】

(六)、布置作业

向父母、家人介绍卢沟桥狮子的样子。

(七):板书设计

15 卢沟桥的狮子

举世闻名

大小不一 栩栩如生 形态各异

【设计意图: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展示了教学的总体思路。我的板书体现卢沟桥狮子的特点,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的思想。】

范文八:《卢沟桥烽火》说课设计

《卢沟桥烽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反映了中国现代史上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卢沟桥事变,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根据我以往的教学经验,在五年级学生心中,抗日战争就是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把侵略者赶出中国,至于卢沟桥事变具体是怎么回事,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学生并不了解,毕竟现在的孩子距离抗战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已很久远。因此,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我初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读准多音字“爪”、“咽”、“处”。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按照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情感目标: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学生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攻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其中目标2、3是教学的重点。理解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的险恶用心是教学的难点。我预设用两课时完成以上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我准备采用三个层面的读,首先,以歌典《松花江上》作为背景音乐,配上教师激愤的讲述“九一八”事变,用音乐渲染气氛,使学生很快进入情境,然后请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由此揭题,理解“烽火”,再解题、读题。接着,我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扫清阅读障碍。结合初读检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在初步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默读课文,引导学生边读边划出描写时间的词句,并指导学生理清事件发展的脉络。通过不同层面要求的读。估计学生能整体把握住课文主要内容。

下面就第二课时重点谈谈我的教学设想。

一、明确卢沟桥的战略地位,体会日本帝国主义的险恶用心

课始,通过“谁能简要说说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引导学生复习文章主要内容。日本帝国主义为什么要发动卢沟桥事变呢?引出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我设想引导学生通过对“蚕食”“妄图”等词的理解,体会日寇急于吞并我国的狼子野心。并配以地图以及了解“咽喉”在人体中的重要位置,使学生体会卢沟桥地理位置的极其重要。

二、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学生的爱憎感情。

课文(第2-5自然段)具体叙述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其中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中国军民顽强抗击的场面,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为此,我作如下预设:

1、让学生读一读第2-5自然段,边读边想事件的来龙去脉。

2、圈画出描写敌我双方表现的词句,想一想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3、组织交流。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适当点拨,体会我军的英勇顽强和侵略者的蛮横狼狈。

比如理解“这显然是赤裸裸的挑衅行为”这一句时,我先引导学生理解“挑衅”,读读课文,看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挑衅行为?”再引导学生从“全副武装”“偷偷地”“气势汹汹”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事变发生完全是日寇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然后,把日寇的狡诈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再如,学习我国守军顽强抗击侵略者这一部分,我首先让学生读一读相关语句(第4、5自然段中);接着,圈一圈关键词语理解“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举起大刀”“冒着炮火”“冲出”“砍去”等;然后,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最后,有感情地朗读,再次体会我国军民的同仇敌忾、英勇顽强。(板书:英勇顽强)我将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感悟侵略者蛮横无理而遭到惨败的可耻下场。(板书:蛮横狼狈)

4、再次朗读,加深体会。让学生自由选择两军表现部分,考虑到高年级学生有可能都选择朗读描写我军部分,这时我将以“只要你读出对日寇的无比憎恨,你同样是一名勇敢爱国的少先队员!”这句话来引导学生作出选择。如果学生感受不深,我就播放录像,引导学生联系电视电影中敌我双方的形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激发强烈的爱憎感情。同时,为学生复述课文作好情感上的铺垫。

范文九:《卢沟桥的狮子》说课设计

重庆 徐观明

--------------------------------------------------------------------------------

一、说教材

《卢沟桥的狮子》是一篇看图学文课。这种类型的课文,显著的特点就是图文互补。它能让学生借助图画和文字的描述,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印象,以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受到美的陶冶。《卢沟桥的狮子》这一课对卢沟桥上的石狮子进行了多方位的描写,使之情态各异,栩栩如生,把一个个静止的石狮子注入了生命,展现了狮子的虎虎生威,这些狮子构成一幅生动活泼的画面。《卢沟桥的狮子》就是这样一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教材。

本节课的训练重点:理解体会课文中对石狮子形状的描写和通过朗读悟情。本节课训练的难点是:仿照第二自然段的写法自己写一段话。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应从知识、能力、德育三方面考虑,以体现学科中的素质教育。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卢沟桥的建筑特点;了解“七七事变”;理解并体会课文中对石狮子形状的描写;学习第二自然段的写作方法,仿写一段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3.让学生知道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非常聪明和富有创造力,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热爱。

二、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课文的结构特点,我采用的是激趣导入,直奔中心,读议结合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会读这类课文,模仿第二自然段的结构及用“有的……有的……”的排比句式进行说话和习作。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或让学生尝试精读课文,或相互交流,从而体现语文课堂的十六字诀:书声朗朗,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读读写写。

我的教学结构是录像导入——尝试精读——边议边读边悟——仿写这样几个环节。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良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求知欲和探究心理的有效方法。因此,我采用了录像导入。录像有声有色,具有直观性,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激发兴趣,为学习新知识架设了桥梁。观看录像片后,我问学生:你有什么感受?在学生充分说出感受后,出示课题。

接着进入教学的第二个阶段——尝试精读。提问:对卢沟桥的狮子,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我想知道狮子的大小,有的会说想知道狮子的形状、多少、情态如何,甚至狮子从哪里来的,是什么时候的等等问题。根据学生自己提出的想知道的这些问题,我巧妙地把学生引入新课文中,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把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在课文当中去找一找,看有没有答案,找到的就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出来,没有找到的也不要紧。然后慢慢启发他们,开拓他们的思路。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中,只有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教学才能收到最大的效益。在学生自学后,学生找到了自己想知道的答案后,教学就进入第三个环节——即边读边议边悟。

首先让学生相互讨论自己知道了什么。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找到的答案在什么地方,并读给大家听听。在老师的指导下,采取各种形式阅读第二段描写小狮子的内容。语文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读,并在读中悟。以读为本,以读代讲。

在师生的共同讨论下得到共识:“大的”要读重音,“小的”读轻一点,“长吼”声音要拖长一点,“听桥下的流水声”读得轻柔,“小狮子偎依在母狮子的怀抱”应读得温柔一些,写狮子嬉戏的句子读得欢快一些。这样,就能读出狮子的大小不一,千姿百态,从读中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干和伟大的创造力。

本课背诵第二自然段是教学目标之一。在阅读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就是轻而易举的事了。可以根据板书的条理背诵,也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接着,再自学末段。仍然采用自读自悟的方法。在学习最后一段时,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的有关资料。借此督促学生多读课外书,多在课外猎涉知识,学生不知道的东西,教师再作适当补充。

“学贵有所思,学贵有所悟。”面对卢沟桥的狮子,你想说说什么?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实际上也是对全篇文章进行总结。

教学环节的第四部分——仿写。观看课件上一幅有形、有声、有色的校园美景图,仿照第二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主要体现“学贵在用”。

三、说板书设计

体现狮子的特点,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的思想。

--------------------------------------------------------------------------------

范文十:《卢沟桥的狮子》教材说明

《卢沟桥的狮子》教材说明

《卢沟桥的狮子》是一篇看图学文课。这种类型的课文,显著的特点就是图文互补。它能让学生借助图画和文字的描述,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印象,以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受到美的陶冶。《卢沟桥的狮子》这一课对卢沟桥上的石狮子进行了多方位的描写,使之情态各异,栩栩如生,把一个个静止的石狮子注入了生命,展现了狮子的虎虎生威,这些狮子构成一幅生动活泼的画面。《卢沟桥的狮子》就是这样一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教材。

本节课的训练重点:理解体会课文中对石狮子形状的描写和通过朗读悟情。

本节课训练的难点是:仿照第二自然段的写法自己写一段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卢沟桥的建筑特点;了解“七七事变”;理解并体会课文中对石狮子形状的描写;学习第二自然段的写作方法,仿写一段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3.让学生知道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非常聪明和富有创造力,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热爱。

1 / 1

本文标题:卢沟桥的历史意义-卢沟桥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40456.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