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一曲胡笳救孤城(何超英优秀教案)
第十册第八单元
34、《一曲胡笳救孤城》教学设计
奉贤区实验小学 何超英
指导老师 奉贤区教师进修学员 蒋莉莉 胡秀华
【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要求:
(1)正确: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
(2)流利:不唱读、不顿读,不读破句。
2、理解词语:水泄不通、长啸、千古佳话
3、思考: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
4、了解“四面楚歌”的故事。
【说明】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查字典来理解文中的三个词语“水泄不通、长啸、千古佳话”,同时思考读课题后自己所存的疑问是什么,通过学生质疑不仅是学生对文章产生浓厚的兴趣,更能帮助学生抓住主脉络来理解文章。是“四面楚歌”这个成语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耳熟能详,但关于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有些学生还是一知半解,因此在预习时让学生了解“四面楚歌”的故事,对课文中刘琨用胡笳吹退敌军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在阅读过程中理解“水泄不通、长啸、凄厉、哀伤凄婉、千古佳话”等词语的意思。知道并积累四面楚歌的故事。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用课题扩展的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 能在研读课文中感受孤城凄凉的意境,体会刘琨愁绪万千的心境。
4体会将士的思乡之情,感悟胡笳曲的魅力,感受名将刘琨的勇敢与智慧。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成语导入
1、师:同学们,我们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有不少成语都是历史长河中一个个精彩故事的缩影。(出示图片)看到这个画面让我们想到了哪个成语? 1
(闻鸡起舞)
2、(简介刘琨)西晋末年的文学家、军事家,精通音律,也是一位音乐家。 3、(出示胡笳图片,简介)胡笳是一种乐器,类似笛子,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是古时候匈奴人最喜爱的乐器。板书:胡笳
二、整体感知,揭示课题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正是用这种乐器吹奏的一曲胡笳曲居然救下了一座城池,(完成课题板书:34 一曲 救孤城)(齐读课题)
2、在预习时我们已经思考过读了课题你的疑问是?
3、自由读课文,在这个课题的基础上加上时间,加上人物,用上课题,不超过30个字,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1课文一开头就交代故事所发生的背景,朗读。
(媒体出示:西晋末年,北方匈奴骑兵经常南下骚扰,北部边疆很不安宁。晋怀帝任命名将刘琨为并州刺史,驻守晋阳城。) “并”bing第一声
3了解西晋的历史背景。(媒体出示:地图)
【说明】
因为这篇文章的题目“一曲胡笳救孤城”本身已是对课文内容的一个高度概括,因此在教学中以这个课题为基础,加上人物,用上课题,不超过30个字,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品读词句,感悟情感
◆ “一座孤城”中体会孤城之“危急”,刘琨之“着急”
师:我们知道课题中的“孤城”其实就是——晋阳城。那么它为什么会成为一
座孤城呢?(板书:一座孤城)轻声读课文第2节,划出相关的语句或短语。
1、 借助“水泄不通”,理解重兵围困。
(“有一年,匈奴骑兵五万人马入侵,将晋阳城围得水泄不通。”)
2、兵力悬殊
“有一年,匈奴骑兵五万人马入侵,将晋阳城围得水泄不通。当时晋阳城里守军不过两千。”
2
用一个词语概括“敌众我寡” 、“兵力悬殊”。
3、援军未到 师:被重重包围,援军又未到这种情况我们常叫(孤立无援)
4、兵力减弱 粮食减少
“几天过去了,援军还未到来。城里的兵力在减弱,粮食在减少。”
5、连起来说说晋阳城为什么成为一座孤城的原因
6、在如此情况之下刘琨是如何应战的,体会刘琨的勇敢、沉着、冷静、不慌乱??
7、 师引读“刘琨急得团团转” (板书:急)
【说明】
“一座孤城”这是故事发生的起因,正因为晋阳城即将失守,才使故事能深入地展开。因此抓住晋阳城为什么会成为一座孤城,借助“水泄不通”,理解重兵围困;通过数字对比理解兵力悬殊、敌众我寡以及援军未到、兵力减弱、粮食减少,这一系列的因素才导致了晋阳城成为一座孤城,从中感受主将刘琨的“急”。同时连起来说说晋阳城为什么成为一座孤城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进一步训练。 ◆ “一声长啸”中感悟刘琨心中之“忧”
1、刘琨情急之中独上城楼,(出示画面)学生说说自己眼中的景色。
(出示:这时,城里城外一片寂静,一轮明月挂在空中,月光下,远处匈奴骑兵的营地隐约可见。刘琨凝视远方,面对边塞的冷月、荒漠、山丘、孤城……)
2、这番景色在刘琨的眼中是怎样的(读读课文,找找句子)
3、学生找出“冷”、“荒”。同样是这些景物,为什么在刘琨眼中,月亮是“冷”的,沙漠是“荒”的?指导朗读句子
4、刘琨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烦恼与忧愁,禁不住发出——一声声长啸
(1) 理解“长啸”
(2) 结合刘琨当时的处境,想像那一声声凄厉的长啸背后,所蕴含的话语
(出示:那一声声凄厉的长啸,似乎在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指导朗读
5、师小结
【说明】
本段描写,是人与景的交融,景与情的交汇。孤城将失,面对明月,刘琨品味的是忧愁、伤心和痛苦,因而,在刘将军的眼中,月亮是“冷”的,沙漠是“荒”的。他才会“禁不住发生一声声长啸”。通过想象说话,让学生走进刘琨的内心 3
世界,感受到他那凄厉的叫声,这“啸”是他孤寂的独白,是他痛苦的宣泄。 ◆“一曲胡笳”中体会浓浓深情,感知刘琨的智慧。
1、课前补充资料 “四面楚歌”,用一句话说说刘邦成功的原因
如果说“四面楚歌”唱败了项羽,那么刘琨则用一曲胡笳吹退匈奴。(板书:
一曲胡笳)
2、了解匈奴人原来的生活(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匈奴人在草原上牧马放羊,树林里狩猎捕鱼,蒙古包里与亲人快乐地生活。与朋友们大块吃肉,大碗喝酒。)
3、(音乐起)(变换各种不同的句式朗读)出示:胡笳曲是那么悦耳动听,又是那么哀伤凄婉,就像是年老的慈母在呼唤久别的孩子,又像是年轻的妻子在思念在外的丈夫……
4、 都说曲能传情,胡笳曲里又有一种怎样的情呢?(板书:情)
5、想象说话,体会曲中深情
你能把这深情用你的语言来表达吗?选择其中的一个人物来写一写
出示:“胡笳曲是那么悦耳动听,又是那么哀伤凄婉,就像是年老的慈母在呼唤久别的孩子:“ 。” 又像是年轻的妻子在思念着在外的丈夫:“ 。”还像是年幼的孩子在想念陌生的爸爸:“ 。”
6、指导朗读:
“胡笳曲是那么悦耳动听,又是那么哀伤凄婉,就像是年老的慈母在呼唤久别的孩子,又像是年轻的妻子在思念在外的丈夫??”
7、匈奴的幽幽的哭泣声,刘琨的眼泪中体会胡笳曲的魅力所在
刘琨动情地吹着,他一遍又遍地吹奏着那深情的乐曲,就连自己也被感动得流下了热泪。你不觉得奇怪吗?为什么他自己也会流泪呢?
正如他自己的诗中写道的那样,出示:“去家日已远。安知存与亡。” 8 师引读并板书“士气低落、结伙逃回、无心作战、连夜撤兵”
师:什么也抵挡不了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这浓浓的思乡之情不由得使我们想起这样的诗句:(出示)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说明】
4
对胡笳曲的描写是课文的点睛之句。“那么……那么……”写出了胡笳乐曲给听者的印象,“就像是……又像是……”用联想的方法描绘了动人的胡笳乐曲所包含的丰富情感内涵。让学生在音乐中融入课文,创设情景,让学生更好的体验人物的心境,句式的出现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总结升华,作业布置
1 一首胡笳曲,救了一座孤城——被传为千古佳话。 “千古佳话”的意思是:(世代流传的美谈)人们之所以世代美谈是因为?(板书:以智取胜) 2后人对刘琨的评价
【板书设计】
34 一曲胡笳救孤城
一座孤城 急
一声长啸 忧
士气低落 一曲胡笳 情 无心作战
结伙逃回 连夜撤兵
以智取胜
【作业设计】
1 黑板上的四字词语抄写一遍
2 课堂上出现的诗句积累在书本上
“去家日已远。安知存与亡。”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3 完成练习纸上的另两个“想象写话”
胡笳曲是那么悦耳动听,又是那么哀伤凄婉,就像是年老的慈母在呼唤久别的孩子:“ 。” 又像是年轻的妻子在思念着在外的丈夫:“ 。” 还像是年幼的孩子在想念陌生的爸爸:“ 。”
【说明】
在这份作业中第一和第二题是对课堂学习中一些词语与古诗的积累,其中 5
有曾经认识的词语和古诗,也有一些课外的。第三题是课堂“想象写话”的后续作业,因为在课堂上由于时间的关系,同学们只是选择了其中的一个人物进行想象写话,因此在课后对另两个进行练习,巩固课内所学之外进一步训练学生写话。 6
二 : 一曲胡笳救孤城
三 : 《一曲胡笳救孤城》综合资料之一
扩展:一曲胡笳救孤城 / 一曲胡笳救孤城ppt / 34一曲胡笳救孤城
四 : 一曲胡笳救孤城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教学随笔
上个月,我执教了《一曲胡笳救孤城》。这一个星期来,我一直在认真阅读基地老师们的评课,其中,章老师的一席话引起了我的思考。
章老师指出我对“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处理过于简单,只用了揭示课题时的几分钟。起先,我觉得自己的设计没有问题。因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训练从五年级上学期就开始训练了,而且我们班级的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这项技能。所以,在学生预习了课文的前提下,我采用了围绕课题,加上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这三个要素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但仔细想来,章老师的建议是有道理的。用课题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还不能算是主要内容,最多只能算是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真正指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应该是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归纳梳理,最后再回到课文主要内容的归纳之上,绝不能这么简单。
我仔细揣摩了章老师所说的“从葡萄到酒的过程”,我是这样理解的。语文教学犹如葡萄酿酒,葡萄当然不可缺少,然而光有葡萄是不够的,更需要发酵时间,这样才能渐渐地酿出酒来,绝不是急功近利地兑了化学药品的葡萄酒。
因此,重新反思“归纳课文主要内容”这个环节的设计,我是不是可以这样做:根据板书设计对“救孤城”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即文章线索不断地作归纳和概括,可能就达到了“葡萄酿酒的过程”。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