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致散文网诸君
散文网诸君好!
我是在今年三月份加入本散文吧的,时至今日已有数月之久。我所说数月之久,并不是为了说明我资格老。若是,肯定会有很多君出来反对。我是为了说明在同一个地方“生活”久了便会发现它的一些问题。
就拿昨天来说。昨天我在本吧发表文章后,在“收到的评论”一栏中看到了一句很有“文化”的话:何为诗,须自知,此小侃,太烂!碍于面子问题,我暂且不把写持此“高论”者的姓名说出来。我就不明白了,您不是什么编辑,您有什么资格持此“高论”?二,若您是一著名诗人,说我有辱中国诗文化。我还是要说我是一初写诗之人,敢问您一写诗便能写出一个“著名诗人”出来?如此说来您也是一素质与诗质极不相称的诗人。话说,千里有缘来相会。我们很高兴能在散文吧上相识,很高兴能与诸君成为朋友。您看到了自己觉得不太满意的文章,您首先要做的应该是要把您觉得不满意之处说出来,让作者去改正、去提高,而不是直接去打击作者。再说了,光打击对作者的提高有用吗?我相信大家都是爱面子的人,您这一打击对抗打击能力强的作者来说也许影响不大,如果作者不是一抗打击强者呢?他会有何感想,他又会不会继续创作下去?再说一句您是文学大家、文学名人吗?若是的话,我想您呆错地方了,因为我们这个地方供不起您这尊大佛,您应该去出书。我啰嗦了这么多并不是为了我的个人私怨,最主要的是为了本散文网的纯净。诸君如遇到了类似的情况,我希望诸君能及时向编辑反映,同时也希望各位编辑能及时处理。
二 : 先秦诸子散文
所谓“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期诸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据有关典籍记载,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学派有这样十一大家:儒家,代表人物是孔丘、孟轲、荀卿;墨家,代表人物是墨翟、宋钳;法家,代表人物是商鞅、韩非;道家,代表人物是老聃、庄周;农家,代表人物是许行、陈相;名家,代表人物是公孙龙;杂家,代表人物是吕不韦;纵横家,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此外,还有阴阳家、小说家。诸子的代表作品有《论语》、《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
诸子散文大多是哲学著作,故又称为哲理散文,详细地论述他们,无疑是哲学家的任务,但诸子散文无论在文体、语言、结构各方面,又都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文学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但是,诸子百家并非文学流派,各学派之间的区别主要是政治观点的不同,而不是文章风格、流派上的差异。甚至可以说,不周学派的文章,有时在体裁、风格上往往有一些相同之点;而同一学派中各人的文章,却又常常迥然有别。从文学发展的角度看,诸子散文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语录体阶段,代表作是《论语》、《墨子》。后者在语录体中开始夹杂有朴质的议论。对话体阶段,代表作是《孟子》、《庄子》。前者开始由语录体过渡到对话式的论辩;后者则开始向论点集中的专题论文过渡了。专题论文阶段,代表作是《荀子》、《韩非子》,这些文章篇幅普遍增长,风格也由简补到开拓。
诸子散文繁盛于春秋战国时期,有其政治和历史的原因。自周平王东迁之后,奴隶制社会已经开始动摇,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阶级的斗争相当激烈。各个阶级、各个阶层的代表人物,从维护本阶级、本集团的利益出发,对政治问题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观点。掌权者公开实行自己的主张;无权者也奔走游说,发表政见;观点对立者相互争辩不休,同时各派政治势力的代表人物又竞相著书立说,系统地阐述各自的政治观点和立场。于是,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对此,《汉书·艺文志》即已作了明确闻述:“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诸子活跃的思想,单纯用诗歌的形式是难以表达的,于是论辩说理的哲理散文就大大发展起来。
先秦诸子十家:
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
先秦诸子散文发展三阶段:
春秋末期:《论语》《墨子》 语录体为主
战国中期:《孟子》 《庄子》语录体向专题论文发展
战国末期:《荀子》 《韩非子》专题论文
第一阶段:《论语》 《墨子》
语录体为主
《论语》:主要是记孔子言行的书,有孔子弟子所记.语言接近口语(师生谈话录),没有过多修饰.
《墨子》此书也是墨子弟子所记.文章质朴,较少文采,但逻辑性强,善于运用具体事例说理,是说理文的一大进步.
第二阶段:《孟子》 《庄子》 语录体向专题论文发展
《孟子》:实则仍为语录体,但《孟子》是当场纪录,作者就是孟子.是一本集体著作,其中大量采取对话,双方都有所辩驳,大大促进了散文向论文体发展.
《庄子》:有的仍含有辩驳的影子,但有些篇章带有驳论,论辩,对答,正面阐明自己的观点.开始演变为专题论文,中国的论文真正地确立了.
第三阶段:《荀子》 《韩非子》专题论文
《荀子》:其文多长篇大论,大抵论点明确,层次清楚,句法整练,词汇丰富.
《韩非子》:其散文特点锋芒锐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
1,摆脱了语录体,成为专题论著.
2,不是一个学派的集体著注,而是一个学者的个人论文集.
3,不是以驳论文为主,而是以正面论述为主.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皱国(今山东皱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等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无论是受业于子思也罢,孟子的学说都受到了子思的影响。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
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今天我们所见的《孟子》七篇,每篇分为上下,约三万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章。但《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比现存的《孟子》多出四篇。赵岐在为《孟子》作注时,对十一篇进行了鉴别,认为七篇为真,七篇以外的四篇为伪篇。东汉以后,这几篇便相继亡佚了。
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所以,尽管《汉书·文艺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后来宋太宗又翻刻了这十一经。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
历代为《孟子》作注释比较重要的有东汉赵岐的《孟子》注和宋代朱熹的《孟子集注》。清代的焦循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撰成《孟子正义》一书,是集大成的著作。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变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同时,思想也更加活跃正当“百家争鸣”的时代。所以,孟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等,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学术思想。同时,在与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激烈交锋中,孟子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也确立了自己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仅次于孔子的正宗大儒。随着儒家地位的不断提高,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也被称为“亚圣”。
与论语一样,《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它比《论语》又有明显的发展。《论语》的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却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如果说《论语》给人的感觉是仁者的谆谆告诫,那么《孟子》给人的感觉就是侃侃而谈,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孟子童年
孟子名轲,邹(今山东 邹城市)人,三岁时父亲逝世 ,孟子便与母亲 相依为命 。孟母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 ,曾经为了替孟子找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而三次搬家 ,最后搬到学宫附近。孟子自 小便受严格的管教,据说他自从搬到学宫附近,便十分认真读书,稍大一点,孟子变得十分贪玩。孟母便剪断织机上的麻 布,她要孟子勤奋读书,要不然将会像那块麻布般,变成一团废物。孟子牢记母亲的教诲立志成材。
孟子青少年
孟子长大后,被孔子的儒家思想所吸引,于是决定离开邹国到孔子的家乡鲁国深造,其老师正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徒弟。通过学习,孟子认为孔子是有人类以来最伟大的人,于是他立志发展孔子的思想。
孟子晚年
孟子醉心研究,终于名声大噪,邹国和鲁国国君也时常向他请教都治国之道。可惜邹、鲁这样的小国,很难实施孟子“仁政”的抱负。他决定带着学生到东方大国齐国去。但是齐国所采取的是锻炼精兵使国家更为富强的政策,对孟子的思想毫不理睬。最后,孟子来到膝国,膝国太子对孟子的“仁政”十分感兴趣,于是孟子便在膝国实行他“仁政”的思想。遗憾的是,膝国是个小国,时时有被灭亡的危险,不可能把仁政推行天下。孟子于是到其他国家宣扬他的“仁政”思想。 可是没有一位君主愿意实施他的政策。孟子放弃继续宣扬仁政的念头,决心写书建立学说。
墨子和《墨子》简介
墨子,中国战国初期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姓墨名翟,其生卒年月,历史上无确切记载。
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墨子生于公元前476年左右,卒于公元前390年左右。墨子出生何地,也有争议。《史记·孟荀列传》说他是“宋之大夫”,《吕氏春秋·当染》高诱注则认为他是鲁国人,也有的说他原为宋国人,后来长期住在鲁国。
墨子自称“今翟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似属当时的“士”阶层。但他又承认自己是“贱人”。他可能当过工匠或小手工业主,具有相当丰富的生产技能。墨子“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他的政治主张。相传他曾止楚攻宋,实施兼爱、非攻的主张。他“南游使卫”,宣讲“畜士”以备守御。又屡游楚国,献书楚惠王。他拒绝楚王赐地而去,晚年到齐国,企图劝止项子牛伐鲁,未成功。越王邀墨子作官,并许以五百里封地。他以“听吾言,用我道”为前往条件,而不计较封地与爵禄,目的是为了实现他的政治抱负和主张。他曾推荐一些门徒到各国去做官,也是为了同样目的。
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兼以易别”是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体行动纲领。他认为只要大家“兼相爱,交相利”,社会上就没有强凌弱、贵傲贱、智诈愚和各国之间互相攻伐的现象了。他对统治者发动战争带来的祸害以及平常礼俗上的奢侈享乐,都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在用人原则上,墨子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他还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来充当;而人民则要服从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义”。这些主张反映了小生产者要求参与政权的愿望,在客观上也起了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
《墨子》是中国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著作总集。《汉书·艺文志》记载,《墨子》原有71篇,而流传至今的仅15卷53篇,佚失18篇。学术界一般认为是由墨子的弟子及其后学在不同时期记述编纂而成,反映了前期墨家和后期墨家的思想。
墨子简介
主要内容有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等十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
墨子精通手工技艺,可与当时的巧匠公输班 (俗称 鲁班)相比。他自称是“鄙人”,被人称为“布衣之士”。墨子曾做过宋国大夫,自诩说“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墨子曾经从师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后来逐渐对儒家繁琐礼乐感到厌烦,最终舍掉了儒学,形成自己的墨家学派。墨家是一个宣扬仁政的学派。在代表新型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一个学派,并列“显学”。
墨子一生的活动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广收弟子,积极宣传自己的学说,二是不遗余力的反对兼并战争。
墨家是一个有着严密组织和严密纪律的团体,最高领袖被称为“巨子”,墨家的成员都称为“墨者”,必须服从巨子的指导,听从指挥,可以“赴汤蹈火,死不旋踵”,意思是说至死也不旋转脚跟后退。
为宣传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门徒,一般的亲信弟子达到数百人之多,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墨子的行迹很广,东到齐、鲁,北到郑、卫,南到楚、越。
《庄子》简介
曹础基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庄周(约前369—前286),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曾任漆园吏。楚威王闻其贤,聘以为相,不就,穷困终生。生平行事,略见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庄子》为道家经典之一。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52篇。今存33篇,分内7篇、外15篇、杂11篇,为郭象注本。内篇的思想、结构、文风都比较一致,一般认为是庄周自著。外、杂篇则兼有其后学之作,甚至羼入其他学派的个别篇章,思想观点与内篇多有出入。如在哲学上不仅仅有唯心主义的虚无之道,有时还赋予其某些物质性,带有唯物主义的色彩;在政治上时而主张绝对的无为,时而主张在上者无为而在下者有为;在处世态度上,时而宣扬混世,时而赞成避世;在人生观上,时而提倡寡欲,时而鼓吹纵欲;在对待其他学派的态度上,时而坚持混合齐同,时而针锋相对。这些分歧,反映了战国中叶至秦汉间社会变革形势下道家学派的发展与分化,也反映了各种学派的相互渗透。但从全书总体说,唯心主义的本体论、相对主义的循环论、认识上的不可知论、无为的政治主张、虚无的人生哲学,构成了庄子学派的基本倾向。同时,书中也有不少辩证的因素,尤其对社会黑暗面的揭露、批判,不遗余力,十分深刻。
关于庄子思想的渊源,司马迁指出:“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明老子之术”(《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书中对于儒墨等当时显学,多有诋訾,并表现了愤世嫉俗的精神。
《庄子》也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作者要阐述的虽然是玄虚的天道,但由于其“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所以“以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天下》),特别是大量地运用了寓言,把抽象迷蒙的天道描绘得似乎可感可知。其他子书也运用寓言,但多从历史传说与民间故事中引用;《庄子》“寓言十九”则多是作者所虚构。其他子书的寓言多为短小故事,插入议论之中,以资譬喻或论证;而《庄子》中的部分寓言,则扩展成篇,将作者的议论,寓于故事人物口中。如《盗跖》《秋水》《说剑》等,都是“作人姓名,使相与语,是寄辞于其人”(刘向《别录》)。这些类似短篇小说的寓言,虚构了人物与故事情节,有动作、有对话,还有肖像、表情的描绘,与《墨子》《孟子》中基于实录的一些对话式语录大不相同。这是中国文学史上自觉地运用虚构手段塑造形象的开端。在塑造形象时,作者擅长于体物入微的描写。如大鹏的怒飞(《逍遥游》)、巨鱼的奋(《外物》)、鸿蒙的自得(《在》)、山狙的见巧(《徐无鬼》),都栩栩如生;厉风作而万窍怒号(《齐物论》),黄帝奏咸池之乐而声满天地(《天运》),都声情并茂;庖丁解牛(《养生主》)、伯乐治马(《马蹄》)、佝偻承蜩(《达生》)、庄子弹鹊(《山木》)、众史画图(《田子方》)、原宪居鲁(《让王》),更是形神俱现;至于藐姑射山上的神人(《逍遥游》)、隐机而坐的南郭子綦(《齐物论》)、能破季咸看相的壶子(《应帝王》)、临渊履危而射的伯昏无人(《田子方》)等,这些神乎其神的形象,也可以按照描写想见其情状。总之,太空、江海、飞禽、走兽、音乐、风云,以及人物的肖像、心理、言行的描画,无一不“指事类情”(《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惟妙惟肖,大大地开拓了艺术的境界。
《庄子》还以想像丰富、结构灵活见长。“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奇见之也。……其书虽玮而连无伤也;其辞虽参差而诡可观”(《天下》)。这是作者写作特色的自白。凭空虚设,海阔天空,放纵自由,宏伟壮丽,诙谐怪异。大鹏展翅万里,北海虚怀若谷(《秋水》),盗跖声色俱厉(《盗跖》),庄周化为蝴蝶(《齐物论》),凡此种种,都说明作者并不按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再现生活,而是用丰富的想像,离奇的夸张,以及大量的比喻与拟人手法去写意抒怀。在行文构思上,放得开,收得住,首尾不落套,转接无痕迹。文思跳跃,散而有结,开阖无端,令读者恍惚迷离,正如刘熙载所说:“文之神妙,莫过于能飞。庄子之言鹏曰‘怒而飞’,今观其文,无端而来,无端而去,殆得‘飞’之机者。”(《艺概·文概》)
富于抒情意味,也是《庄子》散文的一大特色。当作者在描述道家的理想人物或发表议论时,必定带着满腔热情。如称“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天下》)而对于昏君乱臣、虚伪君子、名利之徒,则表现得疾恶如仇,常常给予辛辣的讽刺,无情的揭露。他敢说“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直叫“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殚残天下之圣法”(《箧》)。把曹商求官视为舐痔(《列御寇》),将惠施专揽相位比作嗜食腐鼠(《秋水》)。或爱或憎,或褒或贬,嘻笑怒骂,鞭辟入里。《庄子》行文千变万化,总离不开作者的自我表现。栎树、游鱼、蝴蝶、渔父、野马、海鳖等等,都具有庄周的性格,体现了庄周某种精神状态。所以尽管是论理文章,读来却觉得韵味无穷。其中《马蹄》《胠箧》诸篇简直可作抒情杂文视之。此外,词汇丰富,句式灵活,构思精巧,多用韵语,善作连类比喻等,也是同时代作者所不及的。所以鲁迅认为:“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庄子》在文学上的影响很大。自宋玉、贾谊、司马迁以来,历代大作家几乎无一不受到它的熏陶。在思想上,或取其愤世嫉俗、不与统治者为伍;或随其悲观消极,自解自嘲。对于《庄子》的艺术,或者赞叹,或者仿效,或者从中取材而化为己意。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在思想和艺术上都从《庄子》那里吸取了许多营养。
《庄子》中《列御寇》《山木》两篇,都明写庄周有弟子,但姓名不传。《管子》中《心术》《白心》等篇,《韩非子》中《主道》《扬权》等篇,尤其是《吕氏春秋》与《淮南子》的许多篇章,都可见到庄子学派痕迹。似乎楚、秦一带,其学曾颇为流传。秦代专行法治,汉代独尊儒术,所以对《庄子》一书不甚称道。自三国时何晏、阮籍、嵇康出,此书才盛行。陈寿《三国志·魏书·曹植传》说到何晏好老、庄之言,《王粲传》说到阮籍以庄周为模则,嵇康好老、庄之说,“于是崔、向秀、郭象、司马彪等接踵为之注,而风俗亦此移矣”(洪亮吉《晓初书斋初录》)。隋唐之际,尊庄周为“南华真人”,奉《庄子》为“南华真经”,注《庄》之风日盛。成玄英承郭注作《南华真经注疏》着重于文字训诂。以后宋代有褚伯秀《南华真经义海纂微》,明代有焦《庄子翼》,清代有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先谦《庄子集解》,都分别为各时期《庄子》注的代表作。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战国时代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曾在漆园当过小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当时诸侯混战,争霸天下,他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便辞官隐居,潜心研究道学。他大大继承和发展了老聃、杨朱学说,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三 : 先秦诸子:先秦诸子-概述,先秦诸子-诸子与诸子散文
“先秦”指秦始皇焚书之前的一段时间,约当东周春秋战国之世,我国主要的学术国想如儒、墨、道、法等大家,都起源于这个时期。子,是当时对人的尊称,后来称全心全意的著作也叫“子”。
先秦诸子_先秦诸子 -概述
(www.61k.com)“先秦”指秦始皇焚书之前的一段时间,约当东周春秋战国之世,我国主要的学术国想如儒、墨、道、法等大家,都起源于这个时期。子,是当时对人的尊称,后来称全心全意的著作也叫“子”。
周王室东迁以后,学术重心由王官逐渐移向民间,自孔子以后,一时大思想家辈出,如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皆能著书立说,而成一家之言,后世因称这些思想家为“先秦诸子”。先秦诸子的学说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崇高地位,后世思想学派莫不渊源于此,诸子著作是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宝贵资料。参见“老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各条。
先秦诸子_先秦诸子 -诸子与诸子散文
何谓先秦诸子和诸子散文?
春秋战国之交,神州大地掀起了一场社会大变革的风暴。
在这场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大变革中,旧的奴隶主阶级没落了,新的地主阶级兴起了;旧的奴隶制度和道德伦理观念,被新的封建制度和意识形态取代了;一部分农民获得较多的自由,社会的生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阶级矛盾尖锐激烈,兼并战争连年不断,整个社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大动荡大改组局面。
在这个时期,1个新的社会阶层应运出现了,这就是士。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地位虽然较低,但是很多是有学问有才能的人,有的是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知识的学者,有的是政治、军事的杰出人才。其代表人物如孟子、墨子、庄子、苟子、韩非子、以及商鞅、申不害、许行、陈相、苏秦、张仪等,都是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或科学家。至于一般的出谋划策、谈天雕龙之流,以及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更是人数众多。
由于士的出身不同,立场不同,因而在解决或回答现实问题时,提出的政治主张和要求也不同。他们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许多学派。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儒、墨、道、法四家,而《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则是这四家的代表著作。其中,《论语》、《孟子》和《庄子》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摘自《中国文学经典百科380问》
先秦诸子_先秦诸子 -先秦诸子比较
以下这篇可作你作文的参考:在民主理念上,孔子不如孟子
孔子与孟子在科学精神上,庄子不如惠子
庄子与惠子在社会实践上,老子不如墨子
老子与墨子先秦诸子_先秦诸子 -相关图书
书名:先秦诸子内容简单介绍
图书目录
先秦诸子_先秦诸子 -著名学说
法家
法家在法理学方面做出了贡献,对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以及人口、人性的关系等基本的问题都做了探讨,而且卓有成效。
法家主要代表人物有商鞅、申不害、韩非子、李斯等。
墨家
儒家
兵家
纵横家
纵横即合纵连横。道家
先秦诸子_先秦诸子 -著名人物
韩非子
老子
商鞅(法圣)
孙子
庄子
孔子
四 : 94先秦诸子散文艺术特色综述(天津师大中文系课件)
先秦诸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综 述:
先秦诸子散文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以议论、论说为主的散文作品。从先
秦说理文发展的过程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论语》和《墨子》(春秋末年至战国初年)
《论语》是纯语录体散文,《墨子》则是在语录体中杂有质朴的议论文,文章
结构完整,层次清楚,不再是三言两语的对话。所以,《墨子》尚未完全摆脱语录
体的影响,只是些语录, 但能围绕一个论题加以论述, 段与段之间有着密切的联
系,因而就不再是语录的简单连缀,而是有内在逻辑的论文,因此,说理文体制在
《墨子》中形成了。如其《尚贤》、《兼爱》、《非攻》等篇目,都有标题概括
中心思想。《论语》记录的多是些片言只语,往往有观点而无论据;《墨子》是
长篇大论,有论有据,称得上是论文。
第二阶段:《孟子》和《庄子》(战国中叶)
《孟子》基本上还是语录体,但已有显著的发展,形成了对话式的论辩文。
其对话基本上是围绕一个主题而设立,以论说为主体,初步具备论述性质。
《庄子》则已经由对话体向论点集中的专题论文过渡,除少数几篇外,几乎完
全突破了语录的形式而发展为专题议论文。
第三阶段:《荀子》和《韩非子》(战国末期)
《荀子》和《韩非子》的文字上基本是论说文的语言,抽象说理的部分增加,
逻辑周密,结构复杂而严谨,篇幅增大,反映了先秦说理文的最高成就。
分 述:
一、《论语》的艺术成就:
1、文体的基本特征是语录体。《论语》无论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还是孔
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篇章。其语言基本
上是口语,明白易懂,富有启发性。刘勰说“夫子风采,溢于格言。”
2、通过简短的对话,表现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如《侍坐章》
3、言近旨远,深刻平实、含蓄隽永。如:??
二、《墨子》的艺术特色:
1、与《论语》纯语录体相比,文章结构完整,层次清楚,不再是三言两语的
对话,已初具议论文规模;逻辑严密,善用具体事例说理,是说理文的一大进展。
不过,《墨子》尚未完全摆脱语录体的影响,只是这些语录, 是在围绕着一个论
题加以论述, 段与段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就不再是语录的简单连缀,而是
有内在逻辑的、有论有据的论文,所以,说理文体制在《墨子》中形成了。如其
《尚贤》、《兼爱》、《非攻》等篇目,都有标题概括中心思想。
2、语言质朴,不重文采。
3、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
三、《老子》的文学成就
1、具有诗情:《老子》集中反映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探讨的是玄妙的形而
上学的问题。它的文学性,主要源于哲学表述中反映的情感和具有诗意的语言。
2、像散文诗:《老子》文章犹如一组辞意洗炼的哲理诗,采用了大量的韵
语、排比、对偶等句式,行文参差错落,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是先秦说理
文中的另一形态。它也常以比喻来表现深刻的哲理。
3、注重情感和形象性, 但就说理文体来说,还缺乏充分展开的论述,不是
结构完整的说理文。
四、《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1、从体制上说,《孟子》基本上仍属于语录体,但比《论语》有了很大发展。
这不但是因为它的篇幅加长,议论增多了,而且很多段落都围绕着一定的中心,
结构完整,条理清楚,只要添上题目,就可以单独成篇。所以是通过对话展开
论辩的说理散文。
2、长于比喻。在论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
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孟子》中的比喻大多浅近简短而又贴切深刻。也有
少数就近取譬,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赵歧《孟子题辞》:“长于譬喻,辞不迫
切,而意已独至。”
3、长于论辩。这是《孟子》散文的基本特征。在百家争鸣的时代,要阐明自
己的观点,维护自己的立场,批评其他学派,就不得不进行论辩。《孟子》中
的论辩文,巧妙灵活地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往往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
曲折的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做到“辞不迫切,意已独至”。尤其是
对二难推理的灵活运用,使其论辩更有左右逢源之妙。
4、气势浩然。《孟子》散文很有气势。这种风格,源自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
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具有“浩然之气”的人,能够做到藐视政治
权势,鄙视物质贪欲,刚正不阿,无私无畏,气概不凡。孟子内在精神修养上
的浩然气概,是《孟子》气势充沛的根本原因。苏辙说:“今观其文章,宽厚
弘搏,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大小。”在形式上,《孟子》大量使用排偶句、
叠句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气势磅礴,若决堤江河,沛然而莫之能御。
5、塑造了孟子伟岸不屈的大丈夫形象。《孟子》中所表现的孟子形象在中国
知识分子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他的傲岸不屈的大丈夫形象,关心民众的热诚
心 理,藐视君主的傲岸气概,都表现出了“舍我其谁”的用世精神。这种精神,
再现了孟子作为儒家学者济世救民的形象和他作为普通人刚直而富于情感的个
性特点。
五、《庄子》的艺术特色
1、大量运用寓言故事说理,是《庄子》论说的主要方式。《庄子》中自称
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天下》)寓言
既虚拟的寄寓他人他物的语言。人们习惯于以我为是非标准,为避免主观片面,
把道理讲清,取信与人,必须“藉外论之”;重言即为使自己的道理被他人接
受,托己之说于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卮言即处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言,
这种言语层出无穷,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下
去。《庄子》一书,大都用“三言”形式说理,但三种形式有时融为一体,难以分清。“寓言”是《庄子》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庄子?寓言》篇中自称“寓言十九”。
2、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以捉摸。由于《庄子》许多篇目,都以寓言为文章主干,从而使得《庄子》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结构线索模糊隐秘。但这并不意味着文章结构缺乏内在联系,而是深邃的思想和浓郁的情感贯注于行文之中,形成一条纽带,把看似断断续续的孤立的寓言和寓言之间,段与段之间联结起来,融为一个有机整体。
3、“寓真于诞,寓实于玄”,以诡奇的想象表达深邃的哲理,是《庄子》的主要特征。庄子富于形象思维,其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所谓“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刘熙载《艺概·文概》)。《庄子》的想象虚构,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恢诡谲怪,奇幻异常,变化万千。所以,刘熙载又说“庄子文看似胡说乱语,骨里却尽有分数”。
4、《庄子》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庄子》的句式错综复杂,富于变化,既有赋的铺陈,又有诗的节奏。清·方东树说:“大约太白诗与庄子文同妙,意接而词不接,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昭昧詹言》卷十二) 总之,《庄子》中的寓言和想象,不仅形象地表达了他的哲学思想,而且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同时也有其深沉情感迂回曲折的流露。《庄子》作者尽管主张忘情寡欲,心斋坐忘,但也有强烈的个性与情感。楚狂接舆歌中,表现出生于乱世的绝望和裴哀;匠石运斤成风,流露了诤友惠子去世后,高山流水无人再赏的孤独的寂寞。
六、《荀子》的文学成就
1、构思周密,论述充分详实
《荀子》文章不但的观点明确,中心突出,而且用概括性的标题点明主题;体式上已不再是零散缀合的片言只语,而大多是立意统一、浑然一体的完整篇章;标准着我国议论散文的成熟。
2、淳厚老练 谨严有度。
荀子散文,循循善诱,娓娓而谈,虽有辩说,但不失儒者之风,长者之度。艺术风格淳厚老到,圆熟练达。其严密的逻辑性加上广博的学识,处处显得发扬蹈厉,高屋建瓴,锐不可挡。
3、通才之文,博大精深。《荀子》书中的文章多为关于社会政治、伦理、教育等方面的长篇专题学术论文,论点明确,论断缜密,结构谨严,风格朴实深厚,不愧为集大成之思想家。
4、独具特色的比喻
荀子善于运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作为论据,深入浅出,生动巧妙地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使深奥的理论浅显易懂。如《劝学》,大量排比句的运用,或用韵语描写抒情,增强了气势,调协了音节,更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
七、《韩非子》散文特色
1、《韩非子》的说理文,文风冷峻,多针对现实而发,其文峻峭犀利,锋芒毕露,咄咄逼人;议论条分缕析,鞭辟入理,缜密透彻,入木三分。是先秦说理散文论辩艺术的集大成者。
2、《韩非子》说理文,最具文学意味的是寓言故事。其数量居先秦散文之首(310多例)《韩非子》之前,寓言并非独立的文学体裁,只是论说文中的一部分。到了韩非,才开始有意识地系统收集整理,创作寓言,分门别类,辑成各种形式的寓言专集。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主要取材于历史事迹和现实,很少拟人化的动物故事和神话的幻想故事,没有超越现实的虚幻境界和人物。《韩非子》的许多寓言故事,以其丰富的内涵、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千百年流传不衰,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如“守株待兔”、“矛与盾”、“滥芋充数”、“郑人买履”等都是取材于现实社会和民间故事的寓言,更是韩非对社会现象深入仔细观察后提炼出的,其表现出的哲学智慧,是韩非思想深度的反映。
另外韩非寓言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
总结:
这一部分的主要知识点有三:
1、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论语》、《老子》)
2、对话体和寓言体;(《孟子》、《庄子》)
3、独立成篇的专题论文。(《荀子》《韩非子》)
本文标题:先秦诸子散文-致散文网诸君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