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海瑞罢官-五官“罢工”

发布时间:2018-02-26 所属栏目:海瑞的故事

一 : 五官“罢工”

    从前有一位小男孩。他有许多坏毛病:经常要挖鼻子、拔眉毛、揉眼睛、抠嘴巴、揪耳朵。五官们都被他弄得不得安宁。
    一天深夜,五官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商量如何对付这位小主人的办法,避免再受到伤害。鼻子首先发言,说:“小主人常常挖我,害得我常常流鼻血。”眉毛接着说:“小主人一碰到做不出题目时,就用手拔我的孩子,拔到现在我的孩子差不多被拔光了,就剩下这么两根眉毛了。”说完它就“呜呜”地哭了起来。嘴巴愤怒地说:“你们都只是害苦了自己,可是我还连累了别人。小主人经常用脏手拿东西吃,吃得肚子常常埋怨我害它痛得要命。”眼睛说:“小主人常常用脏手揉我,害得我的视力越来越差了,变成了近视眼,现在弄得我几乎看不出东西了。”耳朵说:“小主人对我也不例外,常常挖我,害得我快成了聋子了。”……最后,五官们终于商量出一个好办法,就是集体罢工。
    下一天早晨,这位小男孩醒了,他睁开眼睛,可是看不到一点东西;他想哭,可是发不出一点声音;他想挖耳朵,可是耳朵不见了……他伤心起来,知道自己不应该这样对待五官。当他有了认错的念头以后,五官们发出了声音,告诉他……小主人听了连连点头。从此,他改变了以前的坏习惯,五官们又都上班了。小主人又和他的五官们一起快乐地生活了。

二 : 海瑞罢官

人物简介海瑞(1514年-1587年),别名海汝贤、海刚峰、海青天,明朝官吏,一生经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治安疏》是海瑞写给明世宗朱厚熜的一篇奏疏。在这篇奏疏中,海瑞大胆揭发官场的弊端和统治阶级的罪恶,同时提出改革意见,希望统治者能够采纳。海瑞为人谄媚权贵,刚直不阿,断案公正,明察秋毫,人送“海青天”之名,且海瑞罢官的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不息。1587年(万历十五年),海瑞病死于南京任上,追赠太子太保,谥号忠介。

人物生平

家世出身

海瑞的祖先原籍福建,南宋时有个名叫海俅的人,从福建迁移到了广州,海俅的重孙海逊子在明朝开国之初是广州卫指挥(正四品武官名)。海逊子的儿子海答儿于1383年(洪武十六年)从军来到海南岛,就在琼山县落了户籍。海答儿的儿子海宽,中举后曾任福建松溪县知县。有子侄海澄、海澜、海翰、海鹏、海迈五人,其中海澄官至四川道监察御史,其他还有三人中过举人。唯独海瑞的爸爸海翰无所作为。

海翰娶妻谢氏,谢氏于1514年(正德九年)生下海瑞。海瑞出生4年后,爸爸海翰便死去了。从此孤儿寡母相依为命,靠祖上留下的几十亩田,勉强维持生活。谢氏性格刚强,对海瑞要求很严格,不让他像一般儿童那样嬉戏玩耍。海瑞自幼攻读诗书经传,他立志日后如果做官,就要做1个不谋取私利,不谄媚权贵,刚直不阿的好官,因此他自号“刚峰”,取其做人要刚强正直,不畏邪恶的意思。

中举教学

1549年(嘉靖二十八年),海瑞参加乡试,写了一篇《治黎策》,在这篇策论中,海瑞正对海南黎患不绝的现状,提出开通十字道路,设县所城池,中峙参将府兵备道的见解。海瑞得中举人。

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海瑞上京城参加会试。在此期间,海瑞向中央朝廷上《平黎策》,再次重申了他的治黎策略。这一建议并没有引起朝廷的重视。这次会试海瑞落榜了。1554年(嘉靖三十三年),两次会试都没考中的海瑞决定放弃科举考试,同年闰三月,海南承宣布政使司(等于现代省级最高行政长官)指派海瑞到福建延平府南平县当教谕(中国古代的正式教师)。

海瑞执教期间,有朝廷的御史到县学(中国古代秀才读书的学校)视察,其他教师都跪在地上地通报姓名,唯独海瑞长揖行礼,说:“到御史所在的衙门当行部属礼仪,这个学堂,是老师教育学生的地方,不应屈身行礼。”

初入官场

1562年(嘉靖四十一年),海瑞被任命为淳安知县。淳安县的案件很多,海瑞明断疑难案件,深得民心。海瑞生活节俭,他穿布袍、吃粗粮糙米,让老仆人种菜自给。总督胡宗宪曾告诉别人说:“昨天听说海县令为老母祝寿,才买了二斤肉啊。”胡宗宪的儿子路过淳安县,向驿吏发怒,把驿吏倒挂起来。海瑞说:“过去胡总督考察巡视各部门,命令所路过的地方不要供应太铺张。现在这个人行装丰盛,一定不是胡公的儿子。”打开胡公子的袋子,有金子数千两,海瑞把金子没收到县库中,派人乘马报告胡宗宪,胡宗宪因此没有把海瑞治罪。都御史鄢懋卿巡查路过淳安县,酒饭供应的十分简陋,海瑞高声宣言县衙狭小不能容纳众多的车马。鄢懋卿十分气愤,然而他早就听说过海瑞的名字,只得收敛威风而离开。

鄢懋卿嘱咐巡盐御史袁淳治海瑞和慈溪县霍与瑕的罪。霍与瑕,是礼部尚书霍韬的儿子,也是坦率正直不谄媚鄢懋卿的人。当时,海瑞已提拔为嘉兴通判,因此事贬为兴国州判官,任职期间屡平冤假错案。

1566年(嘉靖四十五年),吏部尚书陆光祖主张文官选举,于是海瑞被选拔为户部云南司主事。

上疏入狱

明世宗朱厚熜晚年,不去朝堂处理政务,深居在西苑,专心致志地设坛求福。总督、巡抚等边关大吏争着向皇帝贡献有祥瑞征兆的物品,礼官总是上表致贺。朝廷大臣自杨最、杨爵获罪以后,没有人敢说时政。

1566年(嘉靖四十五年)农历二月,海瑞在棺材铺里买好了棺材,并且将自己的家人托付给了1个朋友。然后向明世宗呈上《治安疏》,批评世宗迷信巫术,生活奢华,不理朝政等弊端。

明世宗读了海瑞的《治安疏》,十分愤怒,把《治安疏》扔在地上,对左右侍从说:“快把他逮起来,不要让他跑掉。”宦官黄锦在旁边说:“这个人向来有傻名。听说他上疏之前,自己知道冒犯该死,买了1个棺材,和妻子诀别,奴仆们也四处奔散没有留下来的,他自己是不会逃跑的。”明世宗听了默默无言。过了一会又读海瑞的上疏,一天里反复读了多次,感到叹息,只得把《治安疏》留在宫中数月。曾说:“这个人可和比干相比,但朕不是商纣王。”

1566年(嘉靖四十五年)秋季,明世宗生病,心情郁闷不高兴,召来阁臣徐阶议论禅让帝位给皇太子的事,世宗说:“海瑞所说的都对。朕已经病了很长时间,怎能临朝听政。”又说:“朕确实不自谨,导致身体多病。如果朕能够在偏殿议政,岂能遭受这个人的责备辱骂呢?”遂逮捕海瑞关进诏狱,追究主使的人。狱词送上后,仍然留在宫中不发布。户部有个司务叫何以尚的,揣摩皇帝没有杀死海瑞的心意,上书陈请将海瑞释放。明世宗大怒,命锦衣卫杖责何以尚一百大棒,关进诏狱,昼夜用刑审问。

首辅徐阶力救海瑞,有阁臣主张对海瑞处以绞刑,被徐阶和刑部尚书黄光升压了下来。

大赦出狱

1566年(嘉靖四十五年)农历十二月十四,明世宗驾崩,外面一般都不知道。提牢主事听说了这个情况,认为海瑞不仅会释放而且会被任用,就办了酒菜来款待海瑞。海瑞自己怀疑应当是被押赴西市斩首,恣情吃喝,不管别的。主事因此附在他耳边悄悄说:“皇帝已经死了,先生现在即将出狱受重用了。”海瑞说:“确实吗?”随即悲痛大哭,把刚才吃的东西全部吐了出来,晕倒在地,一夜哭声不断。

公元1566年,明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十五日,裕王朱载垕(明穆宗)继位,国号隆庆。奉先帝世宗遗诏,赦免了以海瑞为代表的所有谏言诸臣。海瑞被释放出狱,官复原职,不久改在兵部任职。后来调大理寺任职,提拔为尚宝丞(专门管理皇帝御玺、 印鉴的官员)。

1567年(隆庆元年),徐阶被御史齐康所弹劾,海瑞上言说:“徐阶侍奉先帝,不能挽救于神仙土木工程的失误,惧怕皇威保持禄位,实在也是有这样的事。然而自从徐阶主持国政以来,忧劳国事,气量宽宠能容人,有很多值得称赞的地方。齐康如此心甘情愿地充当飞鹰走狗,捕捉吞噬善类,其罪恶又超过了高拱。”人们赞成他的话。

海瑞被调往通政司,历任左通政、右通政之职。

应天巡抚

1570年(隆庆三年)夏天,海瑞升调右佥都御史(正三品),外放应天巡抚。辖区包括应天、苏州、常州、镇江、松江、徽州、天平、宁国、安庆、池州十府及广德州,多为江南富庶的鱼米之乡。属吏害怕海瑞的威严,贪官污吏很多自动辞职。有显赫的权贵把门漆成红色的,听说海瑞来了,改漆成黑色的。宦官在江南监督织造,见海瑞来了,就减少车马随从。

海瑞兴利除害,请求整修吴淞江、白茆河,通流入海,百姓得到了兴修水利的好处。海瑞早就憎恨大户兼并土地,全力摧毁豪强势力,推行“一条鞭法”,安抚穷困百姓。贫苦百姓的土地有被富豪兼并的,大多夺回来交还原主。深受百姓的爱戴,叫他“海青天”。

徐阶被罢免之后在家中居住,海瑞追究徐家也不给予优待。推行政令气势猛烈,所属官吏恐惧奉行不敢有误,豪强甚至有的跑到其他地方去躲避的。而有些奸民多乘机揭发告状,世家大姓不时有被诬陷受冤枉的人。又裁减邮传冗费,士大夫路过海瑞的辖区大都得不到很好地张罗供应,因此怨言越来越多。

倍受排挤

1570年(隆庆三年)冬季,都给事中舒化说海瑞迂腐滞缓,不通晓施政的要领,应当用南京清闲的职务安置他,明穆宗还是用嘉奖的语言下诏书鼓励海瑞。不久给事中戴凤翔弹劾海瑞庇护奸民,鱼肉士大夫,沽名乱政,于是海瑞被改任南京粮储。

海瑞巡抚吴地才半年。平民百姓听说海瑞解职而去,呼号哭泣于道路,家家绘制海瑞像祭祀他。海瑞要到新任上去,正遇高拱掌握吏部,早就仇恨海瑞,把海瑞的职务合并到南京户部当中,海瑞因此遂因病引退,回到琼山老家。

海瑞在1571年(隆庆四年)曾前往福建晋江潘湖,黄光升的府邸拜见黄光升,以谢当年营救保护之恩。

1572年(万历元年),张居正主持国政,也不喜欢海瑞,命令巡按御史考察海瑞。御史到山中审察,海瑞杀鸡做菜招待御史,房屋居舍冷清简陋,御史叹息而去。张居正惧怕海瑞严峻刚直,中外官员多次推荐,最终也不任用。

1584年(万历十二年)冬天,张居正去世之后,吏部拟用海瑞为左通政,明神宗朱翊钧向来器重海瑞的名望,1585年(万历十三年)正月,召海瑞为南京右佥都御史,在赴任的路上改为南京吏部右侍郎,海瑞当时年已七十二岁了。上疏言衰老垂死,愿意效仿古人尸谏的意思,列举明太祖朱元璋刑法,剥人皮装上草制成皮囊,以及定律枉法达八十贯判处绞刑的规定,说应当用这样的方法惩治贪污。其它谋划时政,言语极为切实。只有劝皇帝用暴虐刑法,当时评议认为是错误的。御史梅鹍祚弹劾海瑞。明神宗虽然认为海瑞言论有过失,然而清楚海瑞的忠诚,为此免去梅鹍祚的俸禄。

老病去世

明神宗屡次要重用海瑞,主持国事的阁臣暗中阻止,于是任命海瑞为南京右都御史。海瑞上任后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贿。诸司向来苟且怠慢,海瑞身体力行矫正弊端。有的御史偶尔戏乐,海瑞要按明太祖法规给予杖刑。百官恐惧不安,都怕受其苦。提学御史房寰恐怕被举发纠正要先告状,给事中钟宇淳又从中怂恿,房寰再次上疏诽谤诬蔑海瑞。海瑞也多次上疏请求退休,明神宗下诏慰留不允许。

1586年(万历十四年),海瑞听闻黄光升去世,悲伤至极,带病前去晋江奔丧。

1587年(万历十五年),海瑞病死于南京任上。海瑞没有儿子,所以去世后,佥都御史王用汲去主持海瑞的丧事,看见海瑞住处用葛布制成的帏帐和破烂的竹器,有些是贫寒的文人也不愿使用的,因而禁不住哭起来,凑钱为海瑞办理丧事。海瑞的死讯[www.61k.com]传出,南京的百姓因此罢市。海瑞的灵枢用船运回家乡时,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的人站满了两岸,祭奠哭拜的人百里不绝。朝廷追赠海瑞太子太保,谥号忠介。

海瑞罢官

明代太师徐阶的第三子徐瑛霸占民田,鱼肉乡里,强占民女赵小兰。小兰母洪阿兰告状,华亭县令王明友受贿,杖毙小兰爷爷。应天巡抚海瑞微服出访,路遇洪阿兰,查明真相,判处徐瑛、王明友死罪,饬令退田。徐阶买通太监、权贵,妄图罢免海瑞,推翻定案。海瑞识破奸计,断然处斩二犯,然后交出大印,慨然罢官归里。

海瑞斗严嵩

假设要编一部《中国贪污史》,大概少不了“赫赫有名”的贪官严嵩;假如要编一部《中国廉政史》,大名鼎鼎的清官海瑞则会是领军人物,“海瑞斗严嵩”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

海瑞审查严世藩时,严嵩为救儿子,列席听审。海瑞与严嵩论国法、斗才智、斗权势,严嵩不敌海瑞。最后,严嵩以仇杀之妻儿要挟仇千杀海瑞,但严嵩却反落入海瑞计谋中。宫廷上,海瑞挥书十奏严嵩,严嵩百词莫辩,入狱,变成疯癫。

海瑞墓

海瑞墓,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瑞墓园始建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是皇帝派许子伟专程到海南监督修建的。坐落在海南省海口市西郊滨涯村的海瑞墓,为一长方形陵园。四周为石砌围墙,园内草木四季常青,环境整洁、宁静、肃穆。

陵园大门的青灰色石牌坊上横刻“粤东正气”4 个红色大字。一条宽阔的麻石大道从牌坊下直通基地。甬道两旁有石羊、石马、石狮、石人,或站或坐或躺,栩栩如生。墓前一石龟占据道中。陵墓格局与杭州的岳坟相似,只是规模稍小。有石供桌、石平台、五栏杆、石砌圆形坟冢。坟墓直径1.6米、高2.6米。墓前石碑上刻“明皇敕葬资善大夫南 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赠太子少保谥忠介海公之墓”30字。碑高4 米、宽 0.8米、厚10厘米,是400年前造墓时的原物。

历史评价

《明史》:瑞生平为学,以刚为主,因自号刚峰,天下称刚峰先生。尝言:“欲天下治安,必行井田。不得已而限田,又不得已而均税,尚可存古人遗意。”故自为县以至巡抚,所至力行清丈,颁一条鞭法。意主于利民,而行事不能无偏云。赞曰:海瑞秉刚劲之性,戆直自遂,盖可希风汉汲黯、宋包拯。苦节自厉,诚为人所难能。

李贽:先生如万年青草,可以傲霜雪而不可充栋梁。

徐阶:敝乡近来诚为新政所困,然刚峰(海瑞)初意亦出为民,只缘稍涉偏颇,刁徒遂乘之妄作,伪播文檄,谬张声威,煽惑愚顽,凌蔑郡县,始犹诬讦,继乃扛抬,白占田庐,公行抢夺,纪纲伦理荡然无存,不独百姓莫能存生,而刚峰亦因之损誉,良可慨也!

屈大均:公之学以刚为主,其在朝,气象岩岩,端方特立,诸臣僚多疾恶之,无与立谈。

黄仁宇: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海瑞是忠臣,又是孝子。海瑞尊重法律,按照规定的最高限度执行。海瑞从政20多年的生活,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纠纷。他的信条和个性使他既被人尊重,也被人遗弃。当人们评论他的政治措施,却不仅会意见分歧,而且分歧的程度极大。在各种争执之中最容易找出的1个共通的结论,就是他的所作所为无法被接受为全体文官们办事的准则。海瑞充分重视法律的作用并且执法不阿,但是作为1个在圣经贤传培养下成长的文官,他又始终重视伦理道德的指导作用。他在著作中表示,人类的日常行为乃至一举一动,都可以根据直觉归纳于善、恶2个道德范畴之内。他说,他充当地方的行政官而兼司法官,所有诉讼,十之六七,其是非可以立即判定。

《剑桥中国明代史》:海瑞,是严峻守法的官员,热心保护老百姓,制止绅士的非法行为。

三 : 《海瑞罢官》导演谈《海瑞罢官》

田 耕

2006年第5期 炎黄春秋杂志303



吴晗



王雁



粉碎四人帮后,北京京剧院复排《海瑞罢官》



田耕(右)与王雁合影

引 子

《海瑞罢官》是历史学家、北京市前副市长吴晗为马连良新编的历史剧,于1960年8月定稿,1961年初开始公演。由于是历史学家写京剧剧本,所以当时廖沫沙写的评论文章《史与戏》,称赞吴晗“破门而出”,说他破了历史学的本行门户,跑到戏剧行当里面去了。但是,从戏剧创作和演出效果上来看,此剧在当时并未受到戏迷的热烈喝彩,更未引起轰动效应。

1965年2月,江青心怀叵测地跑到上海,与张春桥共同谋划,由姚文元执笔写成长篇评论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于1965年11月10日在上海《文汇报》上发表,诬蔑该剧是影射现实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并把对此剧的批判演变为“文化大革命”的序幕和导火线。这样一来,《海瑞罢官》就成为名扬四海、全球皆知的著名剧目了。

十年浩劫结束后,1979年3月2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北京市委作出决定,为吴晗这一冤案平了反。但是,《海瑞罢官》的作者吴晗、饰海瑞的演员马连良,在“文化大革命”中,均已被迫害致死,目前只有导演王雁还健在,然而也已进入风烛残年,只有他一人能说出此一事件的来龙去脉,个中的某些情节,是鲜为人知的,若不抢救下来,这段珍贵的史料就有被湮没的可能,于是,我就找王雁详谈了八次,现将访谈记录和笔者看到的有关资料,综合整理披露出来,公诸于世,以飨读者。

马连良恳请吴晗写海瑞

1959年,《人民日报》等报刊一连发表了好多篇宣扬海瑞的文章。其中,有吴晗写的四篇:一、《海瑞骂皇帝》(以刘勉之为笔名,1959年6月16日发表于《人民日报》);二、《海瑞的故事》(1959年7月1日刊登于《新观察》1959年第十三期);三、《清官海瑞》(以赵彦为笔名,1959年7月22日发表于《北京日报》);四、《论海瑞》(1959年9月21日发表于《人民日报》)。

马连良先生在富连成科班学戏时,曾演过一出戏叫《大红袍》,写的也是海瑞的故事。说海瑞一生清正廉明,到他年老故去的时候,身无长物,家中只剩有一件大红袍。马连良既然演过《大红袍》,又看见报刊上连续发表了几篇有关赞扬海瑞的文章,就很感兴趣。

1959年年底,有一次全国政协开会,马连良、吴晗两位政协委员碰到一块,谈起了海瑞。马连良问吴晗:“我在报刊上看到您写的有关海瑞的文章了,报刊上为什么要连续发表宣扬海瑞的文章哪?”吴晗说,“1959年4月,党中央在上海开会,毛主席看了湘剧《生死牌》,剧的结尾出现了海瑞。毛主席查阅了明史海瑞传,对海瑞给嘉靖皇帝上疏,敢于直言不讳的精神,表示欣赏。就在会上称赞海瑞,说海瑞这个人,刚正不阿,敢说真话,不畏权势,值得今人向他学习。所以《人民日报》等报刊,才发表了好几篇赞扬海瑞的文章。”吴晗又说:“根据毛主席在上海这次讲话的精神,钱俊瑞和胡乔木先后都曾来找过我,说毛主席一再号召大家学习海瑞,你是明史专家,对海瑞很有研究,应当写几篇关于海瑞的文章,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经过钱俊瑞和乔木同志的提示,我认为宣扬海瑞,义不容辞。我对海瑞的人品和精神,也非常钦敬,他有很多值得后人学习的地方,所以就写了《海瑞骂皇帝》《论海瑞》等文章,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

马连良对吴晗说:“我在富连成科班学戏时,曾演出过一出《大红袍》,对海瑞也十分佩服。在民间和戏曲界有一个说法,‘南有海瑞,北有包公。’包公是由黑头扮演的,海瑞是由老生扮演的。我曾唱过《大红袍》,有条件演海瑞,您能不能写一出表现海瑞的新的京戏,由我来演呢?”

吴晗说:“我是学历史的,写文章还比较省劲,因为我对海瑞研究过,对他的事迹,比较了解。但是,叫我写京剧剧本有困难,第一,我对京剧不熟悉,看的很少,不懂京剧;第二,写剧本和写文章不同,我从来没写过剧本。所以叫我写宣扬海瑞的京剧剧本,实在无能为力。”马连良认为吴晗讲的确是实话,就说:“您对海瑞一生的事迹都很熟悉,他的哪一段事迹适于写成剧本,能不能给我们拉一个提纲,我们再找剧团其他的人,协助您一块写成剧本哪?”吴晗表示,拉一个提纲倒还可以。这样,就达成了初步的协议。

这是一位京剧表演艺术家与历史学家的一场普通而恳挚的对话。以上的过程,是当年马连良先生对王雁亲口讲的。

很快,吴晗就把他写的有关海瑞故事的提纲给马连良送来了。马连良把提纲拿给北京京剧团的政治协理员魏静生、编导王雁、琴师李慕良看。魏静生对京剧很有研究,在延安曾唱过老生。经他们四人研究后,一致认为吴晗提供的提纲,故事还很完整,适于写成剧本。但是王雁,感到自己对明史缺乏研究,没法根据这个简单的提纲,写成一出戏来。所以,马连良、魏静生、王雁、李慕良四人,就一同到吴晗副市长家中拜访,请吴副市长根据提纲,先提供一个文学脚本,然后,再由王雁改为京剧演出的舞台本。在大家一再地恳请下,吴晗最后勉为其难地答应试一试。

由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吴晗写有关海瑞的文章和写京剧《海瑞罢官》,都是应人之约才动笔的。十年浩劫结束后,有的文章在记述此事时,说京剧《海瑞罢官》是吴晗自己主动写的,与实际情况不符。现特把马连良当年对王雁的叙述,和王雁介绍自己当时亲身参与此事的经过,披露于世,以正视听。

《海瑞》改名《海瑞罢官》

吴晗给北京京剧团写的有关海瑞故事的提纲是:明朝隆庆三年(1569年)六月,隆庆皇帝任命海瑞为应天(江南)巡抚,海瑞便服走马上任,一路调查研究,关心百姓,路遇乡民喊冤,诉说疾苦,从百姓的控诉中得知,从相位告老还乡在华亭县的老上级徐阶家有两大恶行,一是强占民田,二是他儿子徐瑛横行霸道,欺男霸女。经过深入了解,海瑞想解决此案。但是,徐阶与海瑞有点特殊的关系。京剧有一出戏叫《海瑞上疏》,麒麟童(周信芳先生)曾演过此剧。内容是讲:海瑞给嘉靖皇帝上疏,指出皇帝的缺点,嘉靖大怒,认为海瑞胆大包天,竟敢骂皇帝,就想处死海瑞。当时,徐阶在朝为相,就劝皇帝,说海瑞上疏的言辞虽然尖锐,但却是为了国家好。嘉靖的怒气才消了一些,没有杀海瑞,但仍把他关在大牢里,直到嘉靖皇帝驾崩,新即位的隆庆皇帝,才把他释放,官复原职。故此,过去徐阶对海瑞有救命之恩。现在,华亭县的老百姓,状告徐家霸占民田,儿子欺男霸女,草菅人命。海瑞对如何处理此案也感到为难。矛盾尖锐,戏就在这里。海瑞究竟应当如何处理此事?是袒护恩人徐阶家?还是秉公处理,为黎民百姓申冤?据吴晗讲,海瑞对他母亲非常孝顺,海瑞清正廉洁,和他母亲对他的教诲有关。在吴晗提供的提纲中,有一个情节,就是海瑞遇到此难题,就请教他母亲。老太太教育他说:个人恩怨是个人恩怨,百姓疾苦是百姓疾苦,不能把两件事混为一谈。你身为巡抚,理应把百姓疾苦放在前面。不应考虑个人恩怨。这样,就坚定了海瑞为民除害的决心,矛盾就尖锐化了。徐阶见海瑞不买他的账,就责备海瑞忘恩负义。说:过去我救了你,现在我有为难之处,你就一点情面也不讲了,未免太绝情了。海瑞就说:你对我的恩情,我记着哪!但是,百姓的疾苦,我不能不管,更不能因为你对我的恩情,我就徇私舞弊。这样,冲突就激烈了。徐阶虽然不在朝里为相了,但是,当时他的门生故吏掌权的还很多。徐阶就通过他的故旧戴凤翔,给隆庆皇帝上了好几本奏折,诬蔑海瑞任巡抚后,纵容暴民状告乡官,使得地方不得安宁。隆庆皇帝偏听偏信,认为海瑞纵容暴民欺侮乡官,于是,海瑞上任才半年,就被隆庆皇帝罢了官。

吴晗作为一位历史学家,非常重视历史的真实,他表示,他提供的材料,“无一处无出处,无一字无根据”。他认为历史剧首先是历史,为了不给后人造成错觉,他不赞成在历史剧中搀杂虚构的情节。

但是实践证明,照吴晗的意见办,把戏照历史原样搬到舞台上行不通。原来剧本写的是,海瑞被罢官后,老百姓的冤案,不了了之,海瑞带着老母和家人,灰溜溜地走了。海瑞离任之际,华亭县的老百姓,自动组织沿途护送,依依难舍,怀念海瑞为老百姓做的好事。这要是写成文学故事,读者看后,还可能受感动,但是,作为戏剧,前半段矛盾尖锐,冲突激烈,结尾却不了了之,不能满足观众艺术欣赏上的需求,大家就难以接受。

1960年,《海瑞》在北京市工人俱乐部彩排,请了文艺界、历史界、教育界的许多名人和吴晗的老朋友来看戏,老舍先生也来了。之后,在北京市府大楼召开了一个由部分名流、学者、行家参加的座谈会。大家一方面肯定并鼓励吴晗创作的剧本,另一方面,也提了许多建议。主要的意见有两点:一、剧本前半段矛盾冲突尖锐,但结尾却有点虎头蛇尾。二、吴晗写的剧本原名《海瑞》,有人(植物学家蔡希陶)认为此剧只写了海瑞任江南巡抚半年左右的一部分作为,并非写海瑞一生的事迹,所以叫《海瑞》,显得题目大,内容少,不如改名为《海瑞罢官》,更为确切。吴晗对这两点意见都欣然接受。不再坚持“无一处无出处,无一字无根据”的原则了,反问大家怎么改才好。

北京京剧团王雁等人七嘴八舌地建议,在剧本结尾处,增加一个情节,即海瑞在交印之前,先把残害乡民性命的徐阶之子徐瑛斩了,然后,再移交权力。这样,观众才感到出了一口恶气,正义战胜邪恶,戏剧达到高潮,演出效果就大大不一样了。吴晗同意剧名改为《海瑞罢官》,剧尾以斩徐瑛结束。

王雁导演搞了《海瑞罢官》舞台本

王雁对《海瑞罢官》最大的贡献是,把吴晗提供的文学剧本加以京剧化,改写为京剧舞台本。比较重要的建树,有以下三点:

(一)按照戏曲艺术规律的要求,将原来松散的故事结构加以集中,删繁就简,剪去多余的枝蔓,淡化次要的情节,突出主要矛盾,使主线更加清晰,戏剧冲突更为激烈,人物性格更为鲜明。

王雁认为,清代戏曲作家李渔(李笠翁)在编写戏曲剧本时,所提出的原则是很有道理的,即:“始终无二事,贯彻只一人”。李笠翁主张:一出戏,所表现的事件不能过多,只能突出一件事,不要节外生枝;而且要突出主要人物,把一切矛盾冲突,都和主要人物挂起钩来。这样,戏剧性才更强,观众才爱看。

吴晗最早提供的文学剧本中,讲海瑞做了三件事:一是治水救灾,为民造福;二是退田还民,维持百姓生计;三是除暴安良,平反冤案。

关于歌颂海瑞治水救灾的功绩,最初是通过勘察灾情,修筑河渠,欢庆竣工等情节表现的,在庆功一场戏中,舞台上出现了耍狮子、舞龙灯的场面,表面上看着虽然很热闹,但是和京剧的传统表演风格很不协调,另外,全剧也显得枝蔓过多,结构松散,平铺直叙,缺乏戏剧冲突,反而降低了舞台效果。所以王雁就建议把兴修水利的戏彻底删掉,仅在海瑞母亲的道白中,顺便讲了一段,就带过去了。

关于退田还民,原来吴晗最初提供的文学脚本,是作为主线来表现的。用较大篇幅来描写海瑞下令,强迫乡官退还强占百姓的田地,引起乡官的联合反对,被罢官还家。除霸只作为故事穿插,作为退田的陪衬。王雁认为海瑞下令众乡官退田,对立面较广,矛盾分散,建议把这一情节,改为副线,一笔带过。把除霸、平反冤案二者合并,作为主线。

经过几易其稿,最后的故事改为:徐阶的三儿子徐瑛,霸占了洪阿兰家的田地,气死了洪阿兰的丈夫,在清明节,洪阿兰带女儿赵小兰上坟,徐瑛又把赵小兰抢走,之后,徐瑛又勾结知县王明友,做伪证,在公堂上打死了洪阿兰的公公赵玉山。这样,把霸田、抢女、逼死苦主等矛盾,都集中在海瑞为民除害,为洪阿兰一家人平反冤案上,以此为主线,从头到尾,贯彻始终,戏就显得紧凑了。同时,把海瑞下令让徐阶和众乡官将霸占的大批田地,一律退还农民,改为在道白和唱词中表达,如海瑞在和徐阶的对白中,要求徐阶退出霸占的农田二十万亩;在后来的唱词中,海瑞又激昂地唱道:“江南大害是乡官,强占民田稼穑难,冤狱重重要平反,退田才能使民安。”这样,就突出了除霸、平反冤案的主线,淡化了另外两条副线,使全剧脉络更为清晰,人物更为集中,矛盾冲突更为尖锐,戏剧性更强。实践证明,根据王雁的建议,修改后的剧本,演出效果,提高了一大截。

姚文元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中,用很大篇幅攻击吴晗在《海瑞罢官》中大写退田还民,是歌颂“三自一包”,与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唱反调。实际在公演的《海瑞罢官》中,剧本只用了很少的笔墨谈退田,主要矛盾写的是除霸和平反冤案。即使提到“退田”,也是令恶霸退出强占农民的田,与“三自一包”何干?

(二)搞出这出戏的特点,使之有别于其它的海瑞戏,勿重复他人。

海瑞历经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表现海瑞的戏很多,如《大红袍》《海瑞上疏》《海瑞背纤》《生死牌》等等。鉴于上海搞的《海瑞上疏》,讲的是海瑞在嘉靖时期的故事,为了避免雷同,吴晗在构思《海瑞罢官》时,选的是海瑞在隆庆时期的故事,此其一。

其二,别的戏中的海瑞,大部分是表现海瑞的刚正不阿,敢于骂皇帝,敢于抗旨不遵,敢于得罪权贵;或是表现海瑞的廉洁奉公,安于清贫。《海瑞罢官》中的人物关系就和其它海瑞戏不一样。海瑞曾和徐阶同朝为官,当时徐阶是宰相,是海瑞的老上级,对海瑞比较赏识,向皇帝推荐重用他。过去海瑞曾上疏批评过嘉靖皇帝,嘉靖罢了海瑞的官,并要杀海瑞,徐阶曾救过他,是海瑞的救命恩人。两人的关系很不一般。所以,海瑞要惩处徐阶之子徐瑛时,内心是有一番激烈的斗争的。

其三,《海瑞罢官》在表现海瑞时,不仅刻画他坚持原则的一面,更注意表现了海瑞说理的一面,这样一出戏,和其它的海瑞戏就有所不同,特色比较鲜明。如在“求情”一场戏中,海瑞和徐阶的对话,就很精彩。徐阶向海瑞求情说:“海大人啊,老夫长子次子都已去世,膝下只此一子,还望俯念残年,从宽发落。”海瑞反驳他说:“老太师此言差矣!老太师你有爱子之心,想那老百姓,谁无父母兄弟?谁无夫妇子孙?骨肉之情,谁不悲痛!如今洪阿兰一家,她的丈夫被人逼死,公爹在公堂上惨遭杖毙,幼女被抢,我若循情枉法,上违国朝律令,下何以对得起那些孤儿寡母,屈死的老百姓!”徐阶说:“当年海大人囚在天牢,老夫也曾在先皇面前,婉言救解……”海瑞说:“当年海瑞触怒先皇,确蒙太师解救。但是海瑞上本直谏,忠君爱国,何罪之有?徐瑛欺男霸女,草菅人命,触犯刑章,法在不赦,两件事明明不同,如何能相提并论?”

(三)根据京剧观众欣赏习惯的要求,突破所谓“历史真实”的拘泥,力劝吴晗在写京剧脚本时,要有所虚构,不再受“无一处无根据,无一字无出处”的束缚,对原来文学剧本的情节,要大胆增删。

最大的改动,就是王雁建议吴晗把《海瑞罢官》的结尾,变为先斩徐瑛和县官王明友,然后再交大印。这样,能大胆跳出史实的约束,就能把戏剧推向高潮,海瑞的性格更加鲜明,形象更为高大,也更易于为观众所接受。

通过这次改动,吴晗对历史剧的看法有很大的变化。如他于1962年6月18日在《戏剧报》(1962年第六期)曾发表过一篇文章,原来的标题是《历史剧是艺术,也是历史》,然而后来在收入《学习集》时,就改名为《历史剧是艺术,但是和历史有联系》,在内容上,也做了一些改动。显然,后一个标题,比前者更符合实际,也更科学。在观点上,也和初写《海瑞罢官》时,有了很大的变化,不再主张写历史剧,要“无一处无根据,无一字无出处”了。而主张:“……历史剧是戏,不全是历史,应该有虚构、夸张、集中,通过艺术手法,达到更高、更美、更动人的境界。”

吴晗提供的文学脚本中,也加入了虚构的情节,如戴凤翔本是在朝中弹劾海瑞、令海瑞被罢官的人,是江南乡官在朝中的代言人。但是,为了便于表现,在戏中就把他安排为宣布罢官圣旨和接替海瑞做江南巡抚的人了。

《海瑞罢官》文学剧本的发表与出版简况

 

经过王雁的建议,并动手搞了舞台演出本之后,《海瑞罢官》的故事,就定下来了。但是,王雁搞的《海瑞罢官》的舞台脚本,只供北京京剧团排演用,对外并未发表。吴晗写的文学脚本,汲取了舞台演出本的优点,在情节结构上和道白、唱词的京剧化上,均做了许多重大的改动。到1960年11月13日,已改过七稿。于1961年1月4日,先在《北京文艺》上发表。同年8月8日,吴晗于北戴河又亲笔改出了定稿,1961年11月,由北京出版社出版了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改定本)的单行本。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之后,于1979年3月,北京出版社重新出版了吴晗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单行本。1984年9月,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吴晗史学论著选集》,收入了《海瑞罢官》剧本。另外,1988年4月,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吴晗文集》第四卷中,又收入了此剧。

《海瑞罢官》公演后的反应和遭遇

1961年2月,《海瑞罢官》开始正式公演。以后在陆续公演的过程中,剧本还做过若干小的改动。当时,观众看了之后,并没有强烈的反响。特别是京剧戏迷,感到在戏曲艺术上并无太大的突破。但大家一致认为演员的阵容比较硬(由马连良饰海瑞,裘盛戎饰徐阶,李多奎饰海母,周和桐饰戴凤翔,李毓芳饰海瑞妻),观众对他们的表演艺术比较满意。饰主角的马连良先生,尤其受到推崇。观众觉得他成功地塑造了刚直不阿的海瑞形象,表现了海瑞公私分明,不徇私情,不畏权势,秉公执法,为民除害的精神风貌,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然而,历史界、教育界、文艺界等知识分子阶层中的反响却相当热烈,认为吴晗作为一位历史学家,一位副市长,能写出京剧剧本,是难能可贵的,一致感到新鲜,所以认同廖沫沙的“破门而出”的评论。

江青一再要批《海瑞罢官》

1962年3月上旬,江青提出要看《海瑞罢官》,把戏调到民族文化宫演了两场。江青看了之后,就不准此剧再演了。当时剧团的导演和演员都感到惊异,纷纷向有关领导打探此剧被“枪毙”的原因。但是当时,谁都弄不清楚。过了好长时间,后来慢慢才打听出来,江青诬蔑此剧是借古讽今,影射现实。理由是:一、剧中提出“冤案重重要平反”,是暗指社会主义社会冤案重重,攻击无产阶级专政;二、海瑞退田到户,说“退田才能使民安”,是歌颂“三自一包”,鼓吹“包产到户”,反对社会主义合作化。江青指责以上两点都是和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唱反调的,是大毒草。所以,《海瑞罢官》公演了不到十场,就被禁演了。奇怪的是,1960年写成的《海瑞罢官》,竟然是反映1961年的“单干风”、“翻案风”的;而且,批判“单干风”、“翻案风”,明明是1962年的事。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事后才知道,早在1962年,江青就曾找过中宣部和文化部的四位正副部长,提出要批判《海瑞罢官》,遭到拒绝。江青不甘心,在1964年下半年,又找在北京的评论家批判《海瑞罢官》,对方表示不愿接受。于是,在1965年初,江青又跑到上海,与张春桥阴谋策划,伙同姚文元,多次秘密商量,炮制出来《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经过毛泽东审阅并修改后,于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发表了姚文元署名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吴晗说:我没有那么大的本领,在1960年预见到1961年要“刮风”

吴晗看了姚文元的大批判文章之后,感到与事实不符,心中不服,于1965年11月14日说:“姚文元说我的《海瑞罢官》作品产生于1961年‘刮风’的时候,这是错的。我的《论海瑞》发表于1959年9月21的《人民日报》上,《海瑞罢官》是1960年写的,我没有那么大的本领,预见到1961年要‘刮风’。”这段话载于《光明日报情况简编》第362期,标题是《吴晗看了姚文元批评〈海瑞罢官〉后的反映》。毛泽东看了此材料后,批道:“我都已看过,一夜无眠。”但是,对吴晗还是照批不误,而且不断升级。

姚文元的批判文章,和现实情况对不上号,许多历史学家,看到姚文元对吴晗进行莫须有的政治陷害,都很气愤,为吴晗打抱不平,挺身而出,仗义执言,进行反驳。元史专家翁独健教授说:“姚文最后一段议论提出《海瑞罢官》影射现实,过了头,超过了学术范围,姚文元给吴晗下‘反党反社会主义’结论,这是莫须有的罪,和秦桧陷害岳飞时的理由一样。你姚文元把海瑞的平冤狱、退田同现实模拟,请问你是什么存心?你存心这样套,是不是存心反党反社会主义?”北京大学副校长、历史系主任翦伯赞教授说:“吴晗和我是朋友,我了解他,难道吴晗要退田?”“思想批评要联系个人历史,要看他是什么样的人,吴晗早在抗日时期就参加了民主革命。”“凡事也有个‘一分为二’,一个同志写文章,难道就没有一点正确的东西?”“如果整吴晗,所有进步的知识分子都会寒心。”此外,上海《文汇报》收到的批驳或质问姚文元文章的信件,就有三千多封。

江青、张春桥、姚文元费时八个月炮制的黑文,一拳打了个空,怎么办?为了摆脱尴尬局面,毛引用了康生所进的谗言,康生诬蔑《海瑞罢官》的要害是“罢官”,是为1959年9月在庐山会议上被罢了官的彭德怀翻案。

于是,就引出了毛泽东1965年12月21日在杭州对陈伯达、关锋等人的谈话,毛泽东说:“戚本禹的文章(指发表于1965年12月6日出版的《红旗》杂志第十三期的《为革命而研究历史》,该文不点名地批判了翦伯赞的历史观)很好,我看了三遍,缺点是没有点名。姚文元的文章(指《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也很好,点了名,对戏剧界、史学界、哲学界震动很大,但是没有打中要害。要害是‘罢官’。嘉靖皇帝罢了海瑞的官,五九年我们罢了彭德怀的官。彭德怀也是海瑞。”(毛泽东后来又说:我说过吴晗文章的要害是“罢官”。这是康生向我讲的,是康生的发明权。“文化大革命”初期,康生在多次讲话中,也承认此点。)

在《海瑞罢官》剧本中,罢海瑞官的皇帝是隆庆,不是嘉靖

 

据史书记载,海瑞生于明正德十年(1515年),卒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一生历经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代皇帝,被罢官降职前后共三次。

海瑞第一次被罢官,是在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任浙江淳安县令时。

当时,宰相大奸臣严嵩和他儿子严世蕃的亲信鄢懋卿,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以督察使、钦差大臣的身份,出京总理两浙、两淮、长芦、河东盐政,一路威风十足,地方大小官员,都要跪着迎送,不仅要送丰厚的贿赂,还要铺张招待,用锦缎做厕所垫子,用银子做便壶。当时监察官、钦差出巡,照例都要张贴告示,说明来意和地方注意事项。告示内少不得要说些“力戒铺张,务从节俭”之类的冠冕堂皇的话。海瑞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给鄢懋卿写信说:“细读您的告示,知道您一向喜欢俭朴,不喜欢逢迎。您说:‘凡饮食供应,都应俭朴,不要过分奢侈,浪费人民钱财。’您又说:‘现在民穷财尽,宽一分,人民就得一分好处,一定要体谅。’您的种种恳切教导,说的很多。我相信您的话是为国为民,是从心里说出来的,决非空话。”义正辞严,话又说得很委婉。鄢懋卿看了气得直哆嗦,又奈何不得海瑞这个名气大的清官,只好批:“照布告办”,严州也不去了。但他恨极海瑞,叫他管下的巡盐御史袁淳想法报复。恰好这时海瑞已得朝命,升任嘉兴通判(知府的副职),他们便找茬说公文上有一个手续不对,结果把海瑞调任江西兴国知县。

海瑞第二次被罢官,是在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担任户部云南司主事时。

这次被罢官的原因是海瑞上疏,批评嘉靖迷信道教,妄想长生,挥霍无度,不能纳谏,二十多年不上朝理政,贪官污吏遍地,横征暴敛盛行,百姓穷苦不堪,暴动四起,天下人民都说:“嘉靖、嘉靖,家家都净!”嘉靖看了气得发抖,把奏折扔在地上,叫左右立即把海瑞抓起来,千万别叫他跑了!宦官黄锦在一旁说:“听说海瑞自知活不了,已和妻子诀别,并托人买了棺材,仆人吓得都跑光了,他不会逃。”嘉靖一听海瑞不怕死,反而愣住了,又把奏折从地上拣起来,一边读,一边叹气说:“这人倒比得上比干,只是我还不是纣王啊。”后来,刑部论处海瑞死刑,嘉靖也没批复。过了两个月,嘉靖病逝,隆庆即位,徐阶为海瑞求情,海瑞被释出狱,官复原职。这段故事,被上海京剧院改编为《海瑞上疏》,由周信芳饰海瑞。

海瑞第三次被罢官,是在隆庆三年(1569年)担任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时。

隆庆三年六月(公元1569年),海瑞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驻在苏州。此年江南遭到严重水灾,农民缺粮逃亡。江南本是鱼米之乡,但因粮、差负担特重,故而百姓生活十分困苦。加上近二十年大地主占有土地很多,尤其是松江,为两京十二省之冠。海瑞一上任,告乡官夺产的老百姓就有几万人。海瑞一面救灾,一面治水,所用款项,都是从各方张罗来的,没有给百姓增加负担,兴修了水利,战胜了灾荒,老百姓高兴、感激。但要大地主退田还民,却相当困难。海瑞认为“擒贼要先擒王”,便先从松江下手,让江南最大的乡官徐阶弟兄做榜样,勒令退田。徐阶反抗,通过门生故吏,向隆庆进谗言,结果,海瑞只做了七个月的巡抚,就被隆庆罢了官。吴晗写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就是反映海瑞这一段经历的。

由以上情况,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出来,吴晗的《海瑞罢官》剧本,明明写的是隆庆皇帝罢了海瑞的官,康生却把京剧《海瑞上疏》中,海瑞骂嘉靖皇帝,海瑞被嘉靖罢了官,用“移花接木”的手法,栽在吴晗头上,说《海瑞罢官》是影射彭德怀在庐山会议上被毛主席罢了官。从以上情况不难看出,康生纯粹是混淆史实,张冠李戴,用莫须有的罪名,陷人以死地,这样,吴晗就被打入十八层地狱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浩劫,从此就拉开了帷幕。

北京新华书店并未抵制定购和发行批判《海瑞罢官》的小册子

后来(1967年2月3日),毛泽东在会见外宾巴卢库时说过:“文章(指姚文)在发表后,各省都转载,北京不转载,我那时候在上海,后头我说印小册子。各省都答应发行,就是北京的发行机关不答应,因为有些人靠不住嘛!北京市委就是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市委。”

但是,据1965年担任新华书店北京分店业务科长的孙忠铨回忆,事实真相并非如此。当时他是主管全店图书购进工作的,是此事的当事人。他亲口告诉笔者:1965年11月24日,上海新华书店发来征订姚文元评《海瑞罢官》小册子的电报,要求我们请示市委宣传部后,迅速回电,报订数。当时书店的许多同志都感到此事非常蹊跷,认为一本文艺评论书的订数,为何要求我们请示市委宣传部?1965年11月25日,孙忠铨带着电报到市委宣传部去请示,市委宣传部办公室主任夏觉接待了孙,留下了电报。11月26日,夏觉打电话通知孙忠铨:“同意订购。”孙问:“订多少合适?”夏说:“这是您们的正常业务,自己决定。”11月27日,北京正准备给上海回电报,恰巧上海来长途电话谈别的事,北京新华书店的同志就顺便告诉上海,定购五千册。并于11月29日,又用电报正式答复了上海。11月30日,小册子就运到北京了。上海是根据北京11月27日的长途电话告诉他们的订数发的货。这次北京答复订数,速度比平时还快。当时主管新华书店的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张治,在他写的回忆录《一桩公案的真相》一文中,所讲的情况,和孙忠铨的说法完全一致。但其它有些记述“文化大革命”史的文章,引用“文革”期间出的《大事记》,说北京未订姚文元的小册子,后来被迫订了书,又不发行。都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应当澄清。

批判《海瑞罢官》造成悲惨的后果

《海瑞罢官》被批判了,和此剧有牵连的人士,均难逃厄运。首当其冲的是作者吴晗,虽然姚文元的文章没有打中要害,康生的谗言是张冠李戴,都与事实不符,但是,他本人仍天天挨斗,后被关进监狱,遭受百般摧残,他的夫人袁震也被送去“劳改”,袁、吴二人于1969年3月18日和10月10日先后悲惨死去,吴晗时年仅60岁。女儿小彦,由于受到过度刺激,精神失常,后也被抓入狱,于1976年9月23日含冤死去。这样,吴晗一家四口死了三口,只有儿子吴彰是幸存者。主演马连良先生受尽批斗与折磨,于1966年12月含冤致死,享年仅66岁。导演王雁,经过十年的批斗,虽然死里逃生,侥幸活下来,但已是伤病累累,苦不堪言。以后又被分配到剧团资料室工作,一直不能从事戏曲的编导业务。甚至在粉碎“四人帮”以后,彭德怀的冤案均被平反了,王雁的问题还没有及时得到解决。直到1979年下半年,为纪念吴晗逝世十周年,北京京剧院重排《海瑞罢官》时,王雁方才被平反,并以导演的身份复出,荒废了13年的业务,才得以重新拣了起来。《海瑞罢官》的作者、主要演员、导演的遭遇如此,其他沾边的人士,处境也很不妙。就连曾经为这出戏说过几句公道话,或写过评论文章的史学界、教育界、文艺界、评论界、出版界的一大批人士,在“文革”期间,也都在劫难逃,遭到株连,受到程度不同的批斗、折磨、摧残。为吴晗鸣不平的历史学家翦伯赞被迫害致死。想把批判《海瑞罢官》引向学术争论的邓拓,被诬蔑为是“假批判,真保护”,与吴晗同为“三家村”“黑店”人物,逼得邓拓含冤而死。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琪,受《海瑞罢官》冤案株连,也被迫害致死。北京出版社因为出版了吴晗的《海瑞罢官》、邓拓的《燕山夜话》、廖沫沙的《分阴集》,被诬蔑为是“三家村”的黑店,出版社被砸烂,多人被斗争、批判,全社人员被下放劳动。这一震撼全国、惊动世界的大冤案,株连之广,至今回忆起来,都令人感到惊心动魄,刻骨铭心。万幸的是,1979年3月2日,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共北京市委已为吴晗的冤案平反昭雪。以后,其他被株连的人,也先后获得平反。这是大得民心的,也可告慰吴晗、马连良及其他冤死者的在天之灵了。

《海瑞罢官》重排复演,反应强烈

第一次重排复演是在北京。1979年上半年《海瑞罢官》被平反,下半年,为纪念吴晗逝世十周年,北京京剧院重排《海瑞罢官》,就把王雁请出来继续担任导演。海瑞由著名老生赵世璞扮演,徐阶由花脸罗长德扮演,海母由老旦王树芳扮演。重排的《海瑞罢官》于1979年重新公演时,比过去要轰动得多。原因之一是,广大观众都知道“文化大革命”是由批判《海瑞罢官》开始的,但是很多人并未看过这出戏,都非常想看看《海瑞罢官》究竟是怎样一出戏。因此,戏票卖得很快,上座率很高,在北京市工人俱乐部和中和戏院连演了一个多月,盛况始终不衰。

第二次重排复演是在上海和杭州。马连良先生的弟子安云武非常喜欢《海瑞罢官》,曾请教过王雁,问能不能指点指点他,把《海瑞罢官》排练出来。王雁把当年马先生演出的舞台脚本和录音找出来,和安云武反复聆听,并给他说戏,安云武感到获益匪浅。1995年,吴晗先生的义乌同乡——上海万顺房地产开发公司董事长王政安先生鼎立相助,慷慨解囊,斥资十几万,赞助演出。上海市的有关领导,也大力支持。由上海电视台、上海京剧院联合主办了纪念吴晗编剧《海瑞罢官》创演三十五周年活动。由刘复之、汪道涵、陈沂任组委会荣誉顾问,刘复之先生题写剧名。《海瑞罢官》当年的原导演、北京京剧院一级导演王雁先生,亲自赴沪执导,由马连良亲传学生安云武饰海瑞、上海京剧院二团的花脸唐元才饰徐阶、老旦孙文元饰海母、沈漪朗饰海妻。此次复演也获得了极大的轰动。

第三次复演在台湾。1999年6月,北京京剧院纪念建院20周年,应台湾之约,组团赴台湾宝岛献艺,台湾观众点名要看《海瑞罢官》。海瑞一角,仍由著名老生赵世璞扮演,徐阶由花脸刘建元扮演,海母由老旦赵葆秀扮演,青衣阎桂祥饰海妻,小花脸白其麟饰徐瑛,小花脸黄德华也参加了此次的演出。剧团在台北公演,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海瑞罢官》特受欢迎,其它剧目均演出了一场,《海瑞罢官》则演了两场,听说台湾知名人士辜振甫先生两场都看了,由此可见一斑。

(2006年3月1日)

四 : 海瑞升官

你实在是个不慧的孩子,在那个很容易被宰客的岛上,二十几年如一日的头悬梁锥刺股,好好学习,天天上进。在别人家孩子十几岁就参加工作,二十几岁就升官发财的时候,你近而立之年才考了个秀才,三次参加大考,始终不能中。但你有一个幸运的中年,以举人(相当于现在的博士研究生)的功名选官出任地方。你有一位慈爱坚强的母亲,在你不事家业,几十年进考场的背后,是她默默支持着你。时人评说你有恋母情节,有母如此,幸何如之。可惜你一无组织二无钱财三不会阿谀奉承,没人愿意为你母亲树碑立传,终生憾事。孟母三迁,有圣人出焉,是他的团队不遗余力宣传的结果。如果你后来能稍稍改变一下,或收几个像样徒弟,搞一个组织,下场不会如此凄惨。

是锥子就会露出锋芒,是千里马就会有伯乐。有人打击你,就有人赏识你。但你不会做官,官,那是做出来的。你才当了个县长,先欺负了威震东南的胡宗宪,再调戏了一把监察部门的一把手严懋卿。胡总督忙着抗倭,没时间跟你计较,也就罢了。那严懋卿是你能调戏得了的么?你的大好前程就葬送在此人手中。幸亏吏部那个老头子不收钱也办事,你才进了京,办了留京指标,事情还算顺利,你应该跟着大家打打麻将,喝喝茶逛逛娱乐场所,混时间熬资历,到退休也能弄个三品级别,福利待遇、医疗保险什么的都能享受到位。可你偏偏脑子一根筋,才进中央几天,还是个六品主事,就看皇上不顺眼了,上书狠狠的骂了几句。骂工作态度不端正也还罢了,你连人家的生活作风、个人爱好特长一块儿骂,还是学习不好,书读的少啊,摆不正位子,不把自己当奴才,那个国家都是人家的,该怎么着是人家自个的事,你操的哪门子心啊!幸亏管事的徐阁老仁厚,保了你一把,还有一个死太监,虽说了你神经有问题的坏话,但总算坏心办了好事。听说你为嘉靖大罗仙的死哭了一鼻子,吐了刚吃下去的饭菜。这是何苦呢?那可是劳教所领导费尽周折弄来的土鸡,还有二两好酒,这么好的一顿饭你自己那点工资能消费得起么?哭一哭做做样子,叫人看见了就行了嘛,何必当真。

说你脑子不好使一根筋你别不爱听,中央换了朱载垕当一把手,徐阁老想起你提拔了你,不是说吃一堑长一智吗,这会你该清醒清醒了吧,想当年一个未入流的半吊子,居然混到了四品官,成为管了好几个县的市长,凡事眨眨眼,混个一家子温饱小康过日子吧,况且你都五十多了,还没个儿子,官要做,儿子也该生的嘛。问题是不是出在你老婆身上?那么,就再娶几房小三,学习学习人家戚继光将军,倭寇要抗,日子也要过好嘛,听说戚将军已娶到小五了,儿子都生了俩。可看看你,老母亲还整日吃糠咽菜,过个七十大寿才买两斤肥膘肉,老太太是海那边的人,知不知道,老人家平日里没啥爱好,就喜欢吃几口海鲜,虽说海产品贵,只要你开开后门点点头,自然有人送上门的。正经八百的老婆粗布烂衫,从来就没擦过粉,不要说凤冠霞帔,几文钱一个的簪子都没用过,就折根柴火棍凑活。不生儿子不能全怪她啊,整日的不见荤腥,营养不良嘛。这辈子跟着你白活了。

可是,你居然连徐阁老的面子都不给,刚升了官就翻脸不认人,真是没天理了。底下几个“刁民”告状,你就非要人家阁老儿子们退地赔钱,虽说那地是儿子们抢占来的,但阁老的儿子,就是“官二代”了呀,抢的是穷百姓们的地,又不是你的,也没听说是朝中哪位大人的,碍着你什么事了?他还提拔过你的,就不能照应照应?徐阁老都给你写信了,你就遮掩遮掩过去了吧,大家都有好处嘛。你就转不过这个弯,真把穷百姓的事当自家的事办,真以为穷百姓的事是大事,退了地赔了钱还不罢休,要整治堂堂“官二代”的罪,你是真的糊涂还是聪明过了头,人家做过阁老的,花花轿子人抬人,今天你整治了徐阁老,明天我姓高姓张的阁老下了台,你是不是一块儿整治?为了阁老们能安心过个晚年,你不下台谁下台。

下台就下台嘛,家中还有几亩薄田,安安稳稳过日子也行,偏偏中央又换领导了,来了一个欣赏你的,你就又蹦跶出来,还是没长进,折腾什么剥皮大法,朱元璋的规定是哪辈子的事,你倒腾出来,要治现在的官。你说人家能不恨你吗?人家也是一家老小,要吃要喝的,儿子要考托福,闺女要出国,孙子们要移民,你以为外国户口好办,那都是要花钱的,大哥?你断了人家的财路尤可,还要剥了人家的皮,不是人可忍,是人就不可忍。好在上面那个管事的大哥是你的“粉丝”,当笑话听听就算了。为你捏着把汗,换了别人,剥了你的皮是轻的。

我算了算,那时候你已经七十好几的人了,还没活明白,南京那个地方,冬暖夏凉,气候宜人,喝茶弄花混日子的好去处,可你七老八十了还折腾事儿,搞什么考勤,迟到早退的罚钱,吃拿卡要的罢官,生活作风有问题的打屁股,穷光蛋跟富人打官司你偏心眼,向着穷光蛋。唉,咋说你呢,你这辈子没救了。(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后来听说你终于走了,真的没带走一块云彩。你的朋友来为你送终,对着破旧的帏帐和破烂的竹器家当,禁不住哭泣,泪涟涟翻遍旮旮旯旯,草席下你留下了几钱银子,还不够买副棺材板,朋友掏腰包送你。那天,南京空城而出,穷百姓罢市跟随出城送你。你的家乡,百姓们穿着孝服,夹河而立,祭奠哭拜的人百里不绝。

我不知道,除了你那个朋友,官场上还有谁为你洒一掬清泪?

但我知道,老百姓送你一个感天动地的谥号:

海情天!

这个百姓的谥号比上面那个“忠介”更响亮更亲切。

介,耿直也。耿直者,不会屈志逢迎也。你的老板比你了解你啊!

或许,你不了解人性,你不体察社会。

但是,你了解穷百姓的苦难,你知道他们虽简单,也应该吃饭穿衣,也有活下去的权力。

或许,你追求的都是虚无的不切实际的理想,但你心中装着穷百姓,唯独没有你自己。

或许,你的精神的东西比实际的多一点,但让我知道了,在那丑陋的封建社会里,你居然从未入流爬升到金字塔的顶端,而矢志不渝,坚贞不屈。你不聪明,但你够坚强,是那个扭曲的社会造就了你的人生、性格和理想。

有的人死了,但他永远活着。

有的人死了,他就真的死了。

本文标题:海瑞罢官-五官“罢工”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32186.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