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福柯:同性恋是一种生活的艺术
作为二十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福柯说,我对知识的全部追求都是为了追到漂亮男人。
但尽管有数不清的人将福柯与酷儿文化联系起来,他从来没有参加过同性恋解放运动,也从没有研究过同性恋成因一类的问题。当然并非出于惧怕压力或拒绝承担责任,作为一个哲学家,他的理由足够让人重新思考“同志”是什么
▍福柯在同性恋问题上的观点
文:李银河
福柯从来没有参加过同性恋解放运动,也没有研究过同性恋的成因一类的问题。有一次,有记者问他,同性恋是先天还是后天形成的,福柯说:“在这个问题上我绝对无话可说,无可奉告。”他这样说的原因则是:“我只是不想谈论我专业知识以外的问题。”
有人曾经埋怨福柯,身为一个同性恋者,却不为同性恋运动做点什么。福柯之所以如此,有他的理由,其中最主要的在我看来是他对身份政治所持的否定态度。他从没有隐瞒过自己的性倾向,但是对于身份政治却存有极大的疑虑。
在福柯关于同性恋问题不多的几次谈话中,可以看出他在这一问题上的基本立场。
首先,关于身份政治。
福柯极为明确地指出:“我认为‘同性恋者’这个词已经作废了,因为我们关于性的认识发生了变化。我们看到我们对快感的追求在很大程度上被一套强加给我们的词汇限制住了。人既不是这种人也不是那种人,既不是同性恋者也不是异性恋者。我们称之为性行为的东西有一个无限广阔的范围。”
在古希腊罗马,成年男子爱慕少男是普遍的社会实践,女女相爱也不成问题,有萨福的女子学校为证。一个人并不会因为同性间的爱情和性关系被认定为一个同性恋者。我们中国古代也是这样。史书上记载无数皇帝与男宠相恋的史实,而并没有人因此认为某个皇帝是同性恋者。同性恋者这一身份是近代才出现的,对人们产生了极大的误导。
福柯在《性史》第一卷中谈到过“同性恋者”这个身份种类产生的具体日期和标志。他写道:“我们不应忘记,同性恋在心理学、精神分析、医学上的自成一体,是当它以某种程度的性感受、某种自身的性逆转方式为其特点,而不是以一种性关系为其特点时形成的——1870年威斯特福关于‘逆反的性感觉’的一篇著名文章可作为它诞生的标志。当同性恋从反常性行为实践被转位到一种内在的两性同体,一种心灵的两性共存时,它便以性状态的一种形式出现了。好男风者只是暂时的错乱;同性恋者现在则已成为一个种类。”
在不同的场合,福柯多次表达过“同性恋”这个范畴是一个不完备的范畴这一思想,他说:“我认为谈论同性恋风格没有什么意义。即使在本质的层次上,同性恋这个术语也没有很多的意义。……我认为它最终是一个不完备的范畴。之所以说不完备,是因为一方面我们不能真正地对行为进行分类,而这术语也并不能真正地反映某种类型的经验。我们也许可以说有一种‘同性恋样式’,或至少可以说有一种正在进行的努力,要重新创造某种存在的风格,某种存在的形式,某种生活的艺术,它也许可以称作‘gay’。”像古希腊人一样,像古中国人一样,福柯将同性恋看作是一种存在的风格,是一种存在的形式,是一种生活的艺术,而绝对不是一种性身份、性本质或性的种类。
按照上述逻辑,福柯顺理成章地反对同性恋身份政治中所倡导的“现身”(被形象地称作“走出壁橱”)的行动,因为这个行动的前提恰恰是:每个人都有一个固定的性身份,而且这种身份是应当公开的。他在1982年一次与同性恋行动主义分子的会谈中指出:“我们和我们自己的关系,不是认同的关系,而应该是变异的关系,创造的关系,革新的关系。保持同一,实在令人腻烦。”他认为,承认“我是同性恋者”的要求是对“一种樊笼、一种陷阱的肯定。终有一天,‘你是同性恋吗?’这个问题,将显得如同‘你是个独身吗?’这个问题一样自然。”我们都知道,独身只不过是人们自愿选择的一种不结婚的生活方式,不会有人疯狂到去研究一个独身者内心有什么与众不同的本质的程度。那么,对同性恋也是一样,在一个理想的社会中,人们将不会再去追究一个人所钟情的对象是男人还是女人。美将成为未来人们选择伴侣的主要标准。
在反对身份政治的基础上,福柯又进一步提出,应当反对把同性恋问题归结为“我是谁?我的欲望的秘密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而主张将问题改变为“透过同性恋,可以建立、发明、增殖、调整哪些关系?”因为同性恋“不是一种欲望形式,而是某种可欲的东西。”正如前文所论述过的尼采意义上的“成为自己”,那就是“对某种生活方式的探求”。同性恋并不是人的内心中某种先验的本质,而是一种经人选择可以进入的状态,是一种在形成过程中的自我,是一种可供选择的生活方式。
福柯进而主张抛弃同性恋与异性恋的二元对立,也就是抛弃身份政治,回归古代社会对同性关系的态度和观念。在评论勃斯韦尔所写作的一部关于同性恋历史的著作时,福柯说:“从方法论上来说,勃斯韦尔摈弃了同性恋和异性恋范畴的对立,这种对立在我们的文化看待同性恋的时候起着很大的作用,他的做法不仅代表了学术上的进步,也代表了文化批评的进步。”
其次,关于友谊。
在历史上,与同性恋有关的一个领域是友谊。福柯在回答《先驱者》报的采访时说:“自古以来,在多少世纪中,友谊始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关系方式,人们从中拥有某种自由和某种选择,友谊同时也具有强烈情感的关系,我认为正是在16和17世纪,这种友谊消失了,至少男人社会如此……我的一种假设是,同性恋,男人之间的性关系是18世纪的问题。我们看到它同警察、司法体系等发生了冲突。同性恋之所以成为社会问题是因为友谊消失了。只要友谊仍是一个重要因素并为社会所接受,就没有人想到男人之间的性行为。他们之间有无性行为都无关紧要。然而一旦友谊这一在文化上被接受的关系消失,问题就会产生:‘男人们在一起搞些什么?’我敢肯定作为社会关系的友谊的消失和作为社会-政治-医学问题的同性恋的诞生是同一过程。”费孝通在描述中国乡土社会中男人们之间的关系中也提到过男性之间的友谊,他发现,在他所调查的人群中,男女之间的关系是相当拘谨和有诸多禁忌的,而在男人们之间却存在着一种近乎兄弟情谊的亲密关系。
由于这种友谊关系在近代的消失,人们才觉得同性恋成了问题,成了一种怪异的关系。而在一夫一妻制成为唯一合法的性关系、唯一符合行为规范的性关系和唯一合乎社会道德伦理和价值观的性关系之后,同性恋关系的存在昭示了一种远古时代的观念和价值,同时也对人们以为唯一正确的生活方式造成了冲击。福柯说:“我以为非同性恋者最烦恼的是同性恋生活样式,而不是同性恋行为本身。……我指的是一种常见的恐惧,害怕同性恋者会建立一种强烈而令人满意的关系,虽然他们并没有遵从别人认可的关系法则。人们最不能容忍同性恋者去创造一种未曾有过的关系。”这是一种忽视占有和忠诚观念的关系。它也许不是持久的、不是从一而终的,但却是强烈的、能给人带来幸福感觉的关系。它违反了所有我们所受教化中培养起来的伦理价值,使人感到惊愕——难道人可以这样生活吗?难道人可以建立这样的关系吗?在福柯看来,这是非同性恋者最难接受、也是同性恋生活方式最受嫉妒的一个方面。
第三,关于公众对同性恋的宽容度。
虽然福柯从来没有参加过同性恋解放运动,但他在许多场合表述过他在同性恋问题上的立场,抨击过人们的错误观念、愚蠢和伪善。例如,社会上围绕同性恋者可不可以当教师的问题有过激烈的争论,反对同性恋者执教的人们认为,同性恋者当教师会对学生的性倾向有误导,他们甚至会去骚扰学生。对此,福柯发表了如下意见:“只要社会仍然拒绝承认同性恋者的生存状态,教师作为同性恋者,只会对学生起到惊吓的后果。同性恋教师不应该比一个秃头教师、或女校中的男教师、或16世纪巴黎的阿拉伯教师更成问题。”事实上,在教师中,教师骚扰异性学生的情况要多得多。
针对人们在同性恋问题上的伪善和愚昧,福柯说过这样一段话:“也许知识界现在更加公开地谈论这些事情,但这并不意味着更大的宽容。有时候恰恰相反。我记得十到十五年前,我经常参加一些资产阶级圈子的社交,大家没有一个晚上不谈论同性恋和鸡奸——通常在吃完甜点之后。但是这些公开的谈论的人士绝不会容忍他们的儿子受到鸡奸。……社会学家、性学家、精神病学家、医生、道德主义者,他们说过很多蠢话,但是同样职业的人也说过一些很有道理的话。所以这不是有关知识分子话语的问题,而是愚蠢的话语与聪明的话语的问题。”
最后,关于同性恋运动的目标。福柯认为,同性恋者创造某种阶级意识的努力并不成功。关于同性恋运动的政治目标,他提出两点:“首先,必须面对性选择的自由问题。我说的是性‘选择’的自由,而不是性‘行为’的自由,因为有的性行为是不能容许的,例如强奸,不管发生在男人和女人还是两个男人之间。我认为我们不应该追求性行为的绝对自由。但是,在性选择的自由的问题上,我们绝对不应该妥协,包括对这种选择的表达的自由。我这里指的是公开表达这种选择或不公开表达这种选择的自由。现在,在立法的层次上,这方面已经有相当的进步,朝着宽容的方向逐渐发展,但是仍然有许多工作要做。其次,同性恋运动可以有这样的目标,提出特定社会中性选择、性行为和性关系对个人的影响问题……我的意思不是要把同性恋婚姻法律化作为目标。我们这里涉及的是对同性恋的一系列的认可的问题——在法律和社会的框架之内——这些问题针对个体的不同的关系。”
福柯所提出的选择的自由不仅针对社会规范对同性恋的一般压制,而且针对某些同性恋运动积极分子所推动的“揭秘”运动——他们一度将不愿公开承认自己有同性恋倾向的政界要人揭露出来,强迫他们为同性恋运动说话。福柯所主张的选择自由极为明确地包括了选择公开表达和选择不公开表达这两种自由。同性恋运动的最终目标应当是法律和社会对同性恋的认可。这个问题最终会归结到个人权利的范畴,即个人应当拥有进行性选择的权利,拥有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从事自己喜欢的性行为、建立自己喜欢的性关系的权利。我想,这就是福柯在同性恋问题上的态度,也是每一个拥有现代个人权利观念的人在这个问题上应持有的态度。
《单读》07期,点击预购
▼▼
二 : 留白,是一门生活的艺术
【一】
老子《道德经》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即是有;空,即是色 。大响,却没有声音;大象,却没有形状。这种大、无、空,就是留白。
中国书画的最高境界,在于水墨留白。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名家作画,都是惜墨如金,计白当黑。留白是一种境界,非高手而不能为。留白的前提,必须是惜墨,三笔两画,神韵皆出,简洁干净,下笔如神。
往往看一幅画,看它的留白,可以看出主人胸中的丘壑,境界的高下。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以无胜有,以少胜多。
南宋马远《寒江独钓图》,一舟,一渔翁,无水。读来烟波浩渺。
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只画了数十只蝌蚪在急流的山泉中游动。(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清八大山人,石涛的画,大部分是空白。空灵虚幽,如散僧入圣齐白石画虾,虾透明,无水。满纸水汽淋漓。板桥画竹,稀稀落落几笔,风骨顿出。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让人着迷。罗丹的雕塑《沉思者》那柔美忧郁的眼神,让人回味。这都是留白的效果,知道,但不说透,任你去遐想。
书法也讲究留白,虚与实,缓与急,轻与重,浓与淡,刚与柔,走与停,沉着与痛快,飘逸与厚重......矛盾着,对立着,统一着,和谐着。
名家行草,字与字,大小错落;行与行,跌宕起伏。书中点画、线条把空间分割成无数黑与白。黑白巧妙地分割、晕染,便有了山水浮云的意趣。徜徉其间,可见乱石危崖,山涧清泉潺潺流出;可见满纸烟云,行云流水,游龙走蛇,迤逦其中。
书论说:“偃仰顾盼,阴阳起伏,如树木之枝叶扶疏,而彼此相让;如流水之沧漪杂见,而先后相承。”这样,才能抑扬顿挫,气韵生动,富有动感美。
金石治印,讲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计白当墨,奇趣乃出”。齐白石的镌刻,大气纵横,酣畅淋漓。汉代的镌刻,古拙质朴,又不失灵动。布局,要疏密兼有,古朴厚重与飘逸灵动兼得,方为上品。过于均衡,则死板。过疏,则散。过密,则堵。要入如经营山水园林一般,纳天地自然于方寸之间。
书画印的留白,讲究巧拙相生,于无为处有为。譬如一大片旷野中,猛然一座奇峰,拔地而起,叫人惊艳,平中见奇。又譬如奇峰迭起,高山顶上,突然一个天湖,明净,澄澈,见了,叫人激动得忍不住掉下泪来。
音乐中的留白——休止。可能比音乐本身,更有感染力。如骏马奔腾时,突然“驴”的一声,那马一下子立起,昂头挺胸,雄风咋现。音乐中片刻的休止或停顿,有张有弛,才能体现音乐的节奏。白居易在《夜筝》里写道:“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无语凝噎,这是音乐的留白——无声胜有声。
中国的戏曲,更是得了留白的神韵。每一种脸谱,都代表了不同性格;每一件道具,都有自己的内涵;每一声唱白,无不让人遐想,抽象中蕴含万象。金戈铁马,家长里短,闺阁相思……无不在小小的舞台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歌中的留白——含蓄。唐•司空图《诗品•含蓄》中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让读者在空白中凭借想象进行再创造,余味无穷,深邃意境。古典诗词,注重追求“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韵外之志”。李清照的“绿肥红瘦”;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无不是风流蕴藉,无边情思蕴含在只言片语当中。
现代是中的佳作,徐志摩的《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卞之琳的《断章》,戴望舒的《雨巷》都是留白的经典之作。古代小说《红楼梦》,更是留白到了极致,读着高鹗的后四十回,总是深以为恨,曹雪芹的小说语言天赋,竟无人能及。
佛语云:残缺就是圆满。残缺的双臂是维纳斯的留白。抱残守缺,余香幽远,世上事,莫不如此。
【二】
生活需要留白。围棋,要“留眼”;说话,要“留心”;手下,要“留情”;话不说绝,事不做尽,锋芒不全露,得理让三分。路径窄时,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食。俗话说:酒斟八分平,饭吃七分饱。生活也是一门艺术,既要努力奋斗,勇猛精进,也要有闲云野鹤般的恬适心境只疏密有致,张弛有度,生活才会少一份烦恼,多一份快乐。
钱多的,少一分贪婪。位高的,少一分追逐。就会多很多幸福。有一则短语说:
给事业留点亲情的空白;
给欲望留点休止的空白;
给功名留点道德的空白;
给交际留点包容的空白;
给心情留点平和的空白;
给心情留点健康的空白;
给爱情留点理解和信任的空白;
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这是人生的常态。花开半时偏妍,做事要留有余地,打仗要留有败路。
心灵需要留白。删繁从简,粗茶淡饭,享受简单的幸福。适当独处,适当静坐,痛快工作,痛快休闲。把心放平,把心放宽,诗意地栖居。在紧张的工作学习之余,留一点闲暇时光,静对一朵花,一棵树,一片云,一江山水,释放自己,观空自己,让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从而获得心灵的自由。适当减少欲望,简单地、淡然面对生活的种种,每天让心事归零,及时清空心中的垃圾,删除不必要的烦扰,释放心灵的空间,让灵魂清风朗月,让心灵海阔天空。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整个秋天只取一叶。
爱情需要留白。爱是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爱也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爱是轰轰烈烈,海枯石烂;爱也是细水长流默默守候,平平淡淡静静欢喜。爱雪小禅所说,“你若爱一个人,隔着山隔着水远远地欣赏着总是最美的,如此这般就够了。”爱可以飞蛾扑火,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也可不浓不烈,不远不近。爱,太浓太烈,必不长久;太清太淡,则失去意义。有人说:爱情,是朵花,半开就好。即使沉默,即使无言,也深知对方的情义。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心领神会,心有灵犀一点通。
友情需要留白。君子之交淡如水。哪怕彼此久未联系,却一直深藏心底,即使相隔多年,却依旧不会疏离。天冷加件衣,饿了加点饭,病了记得吃药,轻轻一声问候,便有了心的温暖。周国平说过:“距离是朋友的氧气”。不揭露朋友的隐私,不干涉朋友的生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朋友交往,应该有各自的空间,有自己的底线,能够自由呼吸,亦能拔刀相助。仿佛星星与月亮,彼此照耀,互相温暖。
亲情需要留白。给孩子一点独立的时间,让他们与朋友玩耍。给父母一点自由的空间,让他们适当独处。有时要远远望着,有时要默默关注。尴尬的事不要揭穿,钱财的事别分得太过清楚,谁对谁错有时并不重要。发火时悄悄走开,争论时淡然一笑,亲人永远是自己最宝贵的财富。即使血浓于水,也要保持独立的空间,适当留白,太近,则伤。
留白是一门生活的艺术,绘画中有“计黑当白”,音乐有弦外之音,戏曲中有虚拟动作,诗文有意在言外,佛陀有拈花一笑。于无字处看书,于无声处听音,于无画处观景,于无心处参禅。意蕴更显深远,生命更鲜活。人生贵在留白,能留白和会留白,是胸襟,是气度,是智慧,是境界,也是一种生命从容、淡然的方式。
文:性淡如菊
三 : 信息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社会科学的新突破:信息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发布时间:2007-01-28 文章来源:作者惠寄 文章作者:仇德辉
价值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源,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以价值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人的一切社会关系最终都可归结为价值关系,然而,价值到底是如何创造出来的?长期以来人们对此争论不休,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对于这个问题的破解,有着什么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是劳动创造的,然而,它并没有圆满解释为什么说:“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中究竟是什么因素使其成为价值的源泉。
一、价值的哲学本质
要想知道价值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就必须首先了解什么是价值,价值的真正本质是什么。社会科学领域的许多争论其实都起源于并最终都归结为对于价值理论的争论,而价值理论的许多争论其实也都起源于并最终都归结为对于价值本质认识的争论,因此,到底什么是价值?是整个社会科学中最核心、最关键的理论问题,它关系到许多社会科学理论(如马克思主义理论)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也深刻地影响着整个社会科学的发展方向与发展速度。
价值是人类独有的运动现象,但它终归是伴随人类的不断进化而发展起来的,不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突然出现的,它必定是由某种低等的物理现象、化学现象或生物现象演变而来,关键是能否准确找到价值的原始“胚胎”。19世纪存在着两种对立的发展观。一种是以热力学第二定律为依据推演出的退化观念体系,它认为,由于能量的耗散,世界万物不断地趋于“无序化”;另一种是以达尔文的进化论为基础的进化观念体系,它指出,生物和人类不断地进化而趋于“有序化”。为此,物理学家普利高津创立了“耗散结构论”,他认为,当一个系统与外界既有能量交换又有物质交换,且处于远离平衡区的非线性区域时,就可能一种稳定的自组织结构,能够使系统的各要素之间产生协调动作和相干效应,使系统从杂乱无章变为井然有序,这种自组织结构就是耗散结构。生物机体是一种远离平衡态的有序结构,它只有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才能生存和发展下去,因而是一种典型的耗散结构。人类是一种高度发达的耗散结构,具有最为复杂而精密的有序化结构和严谨协调的有序化功能。
建立在“耗散结构论”基础之上的“统一价值论”认为:
1、物质的表现形式复杂多样,每一种物质的运动都对应着一定的能量形式,能量是衡量所有不同物质的运动规模的统一尺度。有序化运动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形式,衡量其运动规模的统一尺度必然也是能量。
2、耗散结构的有序化在本质上并不是其物质结构上的“死的”有序化,而是能量运动上的“活的”有序化。
3、能量运动有序化不仅包括直接的能量运动有序化,还包括间接的能量运动有序化。物质的许多非能量特性虽然本身不能维持和发展系统的能量运动有序化,但它可以对直接的能量运动有序化产生替代、弥补、改善和加强作用,以影响直接的能量运动有序化的效率。我们把“直接的能量运动有序”与“间接的能量运动有序化”,统称为“功能有序化”。
4、所有能够推动人类这种高级耗散结构的有序化规模的动力源就是“价值”。价值是维持和发展人类这种高级的耗散结构有序化规模的动力源,它是一种“广义有序化能量”,包括“直接有序化能量”和“间接有序化能量”两种基本形式。
总之,价值的哲学本质就是“直接或间接的有序化能量”
二、价值的统一度量
统一价值论认为,价值的本质是“广义有序化能量”,其基本内涵是:
1、价值是一种特殊的有序化能量。食物就是一种典型的有序化能量,它对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原始意义就是它所包含的生物化学能量,生物之间一切竞争的核心内容就是食物能量的竞争,生物之间其它生存要素(如土壤、空气、水分、阳光、营养元素等)的竞争最终都可归结为或化解为食物能量的竞争。
2、所有生活资料的使用价值都可折算成食物能量。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是一切价值的最基础形式,它的主观目的在于满足人的各种生活欲望,而其客观目的在于维持和发展人的劳动能力(即单位时间的劳动价值付出量),或者它通过消费过程转化为人的劳动潜能,再通过劳动过程将劳动潜能转化为劳动价值,它对个人劳动能力的影响程度主要取决于劳动潜能的产生数量。在总体上讲,人们消费各种生活资料的主观动机在于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即主观需要),而客观动机(即客观需要)在于维持和发展自己的劳动能力,更直接的客观动机在于为自身机体积累必要的劳动潜能。人的需要或欲望可分为四个基本层次(注意,不同于马斯洛的分类方法):温饱类、健康与安全类、自尊与人尊类、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用以满足人的需要或欲望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相应地分为四个基本层次,它们分别地转化为四种相应的劳动潜能:其中,温饱类使用价值转化为生理化劳动潜能,健康与安全类使用价值转化为个体化劳动潜能,自尊与人尊类使用价值转化为社会化劳动潜能,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使用价值转化为理想化劳动潜能。而且,后一类劳动潜能的客观目的在于提高前一类劳动潜能的利用率,因而都可折算成一定数量的前一类劳动潜能。由此可得:所有生活资料的使用价值都是为了提高食物能量的利用率和有效率,都可折算成一定数量的食物能量。
3、所有劳动价值都可折算成生活资料使用价值。人的劳动能力在本质上就是“人在单位时间内所付出的劳动价值量”。不难发现,人只有在消费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生活资料以后,才能形成、维持和发展一定程度的劳动能力,这种消费过程包括未成年时期和晚年时期的人生过程。当人的劳动价值付出量大于一定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消费量时,人的劳动能力将会越来越萎缩(即补偿不足);当人的劳动价值付出量小于一定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消费量时,人的劳动能力将会越来越增强(即补偿有余);当人的劳动价值付出量等于一定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消费量时,人的劳动能力将会维持原状(即补偿均衡)。理论证明:人所付出的劳动价值可以采用“社会必要补偿性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消费量” (即社会均衡补偿性使用价值)来进行衡量。也就是说,人在劳动过程所付出的劳动价值在根本上来源于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即:“劳动价值由生活资料使用价值转化而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它在根本上改变了价值理论上对于“劳动价值”的传统观念。
4、所有生产资料使用价值都可折算成劳动价值。人借助于劳动工具,大大扩大了自己的劳动能力,具体而言就是大大扩展了自己的生产速度、生产规模、生产内容、生产范围等,在根本上讲就是: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替代、补偿和增强人的劳动价值,是一种特殊的、扩展型的劳动价值,生产资料的使用价值大小等于它在生产过程中所替代、补偿和增强人的劳动价值量。总之,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劳动价值。
三、信息的客观目的与哲学本质
要论证“信息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就必须深入探索信息的哲学本质。信息论的创始人申农认为,信息是使不肯定程度减少的量,是一种“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认为信息量是“负熵”,他还提出了信息量的计算公式。他们对信息的理解都建立在抽象意义上、结构特征上和形式逻辑上,而不是建立在本质意义上,这些信息概念与社会科学意义上的信息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事实上,任何生物之所以要不断的吸收信息和传播信息,并不是为了抽象意义上的消除不确定性,而在于实实在在地提高自己的功能特性,以增强自己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因此信息的本质应该从它的功能特性去理解,而不能从它的结构特性去理解。“消除不确定性”只能描述信息对耗散结构的结构特征的影响情况,而不能描述信息对耗散结构的功能特征的影响情况,因而不能作为信息的本质内涵。有些不同信息虽然在消除主体的不确定性上具有相等的作用,但对于主体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可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维纳所提出的信息量计算公式实际上只能描述信息的形式模量,而不能描述信息的功能特性,更不能描述信息对于耗散结构的意义或价值关系。
为此,必须对申农的信息概念进行三个方面的重大改造和重新认识:
1、系统状态的“不确定性”的实质就是系统内部要素及其结构的混乱性或无序性。
2、“消除”不是绝对意义的消除,而是相对意义的降低,“消除”系统内部要素及其结构的不确定性实际意义是降低系统内部要素及其结构的不确定性或无序性。
3、“消除不确定性”的对象是系统的功能运动,而不是系统的物质运动。“消除不确定性”一方面可以理解为消除系统的物质运动上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可以理解为消除系统的功能运动上的不确定性。对于耗散结构来说,后者才是唯一的意义。前面已经指出,功能运动包括直接的能量运动与间接的能量运动两个方面,因此“消除不确定性”还可以理解为“直接或间接地提高能量运动的有序化”。总之,信息的客观目的就是“直接或间接地提高能量运动的有序化”。
4、“消除不确定性”的动力既可来自于系统的外部因素的输入,也可来自于系统的内部因素的自组织(即自我进化、自我完善)过程来产生。因此信息的哲学本质就是一切能够“直接或间接地提高能量运动的有序化”的内部因素或外部因素。
三、信息与价值的关系
前面已经指出,价值的哲学本质就是“直接或间接的有序化能量”,而信息的哲学本质就是“直接或间接地提高能量运动的有序化”。由此可见,信息与价值存在如下的关系。
1、“直接或间接地提高能量运动的有序化”与“直接或间接地增加有序化的能量”是完全等同的,因此信息的哲学本质实际上就是“价值的提高”、“价值的增长”或“价值的真正源泉”。
2、信息的消失将会导致系统价值总量的停止增长,因此没有任何信息积累的系统是永远不可能产生价值的任何增长。
3、负面的(或错误的)信息将会提高系统的不确定性或无序性,导致价值总量的降低。
4、信息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系统的价值总量,因此信息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价值,是一种能够创造新价值的价值,是价值形成和增长的动力源。它本身不是一种直接的有序化能量,而是一种间接的有序化能量。
5、“序参量”只能用来反映人类(或耗散结构)的结构有序化程度,而不能用来反映功能有序化程度,不能作为其有序化程度的客观尺度,只有事物的价值变化率(即价值的增长率)才能客观地、准确地反映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在功能上的协调作用和相干作用,才能客观地、准确地度量人类(或耗散结构)的有序化程度。
6、人类(或耗散结构)的发展过程是一个有序化规模不断增长的过程,因此必然是一个不断生产新信息、处理新信息、传播新信息、吸收新信息和使用新信息的过程,随着信息的不断传播,该信息改变系统价值总量的能力逐渐衰减,并趋于零,此时,该信息转化成为系统内部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也就是说,信息逐渐转化为常识。因此信息不断创造价值的过程,也就是信息逐渐消失并转化为常识的过程。
7、信息转化为常识通常需要一个过程,因此信息的作用往往是持续性的,它对于系统的价值影响往往是通过改变系统的价值率(或价值增长率)来实现的。因此信息的哲学本质又可理解为“一切能够改变系统价值率的内部因素或外部因素”。
四、劳动创造价值的具体过程
要想了解信息创造价值的具体过程,就必须首先了解劳动创造价值的具体过程。劳动创造价值的具体过程可以分为四个基本阶段:
1、劳动潜能的形成阶段(即消费阶段)。劳动者必须首先消费一定数量、一定品质和一定质量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才能具备基本的劳动能力,这一过程既包括劳动过程之前的“预先”消费,也包括劳动过程之后的“补偿”消费;既包括在未形成劳动能力之前的“未成年消费”,也包括丧失劳动能力之后的“晚年消费”。人的消费阶段实际上就是生活资料的使用价值等量或增量转化为劳动潜能的过程。
2、劳动价值的形成阶段(即劳动阶段)。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逐渐将已经积累的劳动潜能释放出来,并转化为劳动价值,作为生产系统中最活跃的生产要素参与整个生产系统的生产过程。人的劳动阶段实际上就是劳动潜能等量或增量转化为劳动价值的过程。
3、新的使用价值的形成阶段(即生产阶段)。生产系统中各种生产要素可以归纳为三大类:劳动价值、生产资料使用价值与零价值的相对不稀缺自然资源,在生产过程中,这些生产要素在系统组织者(对于个体劳动者,劳动者与系统组织者是相同的)的作用下融合在一起,并产生相干作用和协调作用,其价值逐渐转移到产品之中,同时产生一定的价值增值,也凝聚于产品之中。人的生产阶段实际上就是劳动价值与生产资料使用价值等量或增量转化为新的使用价值(即新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或新的生产资料使用价值)的过程。这里要注意,一般生产系统的劳动过程通常与生产过程同时进行,即劳动潜能等量或增量转化为劳动价值的过程与劳动价值等量或增量转化为新的使用价值的过程是在同一时刻发生的。
五、信息创造价值的具体过程
价值的增长在表面上来自于人类劳动的作用,但本质上来自于信息的作用,因此信息的产生表现为三种基本方式。
1、消费信息的积累。对于不同的消费者,相同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可以产生不同的劳动潜能,这是由消费熟练度的差异性来决定的。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自我调节和自我适应,使现有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转化为更多的劳动潜能,这种价值增长实际上是消费信息积累的结果,或者说,是人的消费熟练度交替提高的结果。如果没有消费信息的积累,任何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只能等量地转化为劳动潜能;如果有负面消费信息的积累,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将会减量地转化为劳动潜能。
2、劳动信息的积累。对于不同的劳动者,相同的劳动潜能可以产生不同的劳动价值,这是由劳动熟练度的差异性来决定的。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自我调节和自我适应,使自身积累的劳动潜能转化为更多的劳动价值,这种价值增长实际上是劳动信息积累的结果,或者说,是人的劳动熟练度交替提高的结果。如果没有劳动信息的积累,劳动潜能只能等量地转化为劳动价值;如果有负面劳动信息的积累,劳动潜能将会减量地转化为劳动价值。
3、生产信息的积累。对于不同的系统组织者(即生产者或资本家),相同的劳动价值和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可以产生不同的新的使用价值,这是由劳动复杂度的差异性来决定的。系统组织者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调整要素、发展科学和革新技术,使现有的劳动价值和生产资料使用价值转化为更多的新的使用价值,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这种价值增长实际上是生产信息积累的结果,或者说,是人的劳动复杂度不断提高的结果。如果没有生产信息的积累,劳动价值和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只能等量地转化为新的(产品)使用价值;如果有负面生产信息的积累,劳动价值和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将会减量地转化为新的(产品)使用价值。
六、信息的表现形态
根据载体类型的不同,信息的表现形态主要有如下几种:
1、生活资料。由于消费信息的不断积累,人类的生活资料的规模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宽,功能越来越强,品种越来越丰,层次越来越高,人对于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的消费需求由温饱类、安全与健康类,逐渐向人尊与自尊类、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的方向发展。
2、生产资料。由于生产信息的不断积累,社会的商品生产的产值规模越来越扩大,生产要素越来越复杂,生产工具越来越先进,自动化程度越来越提高,人机界面性能越来越优良,专业技术性越来越严格,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社会对于生产资料使用价值的需求逐渐朝着自动化、智能化、专业化、人性化和商品化的方向发展。
3、个体劳动能力。随着生产信息的不断积累,劳动工具和劳动手段日趋复杂,社会分工日趋精细,人的劳动信息呈现加速积累的趋势,人的劳动行为越来越明显地脱离和区别于动物的本能行为,表现出更多的智能性、合作性和自由意志性。人的个体素质(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精神素质)不断提高,社会对于个体劳动能力的需求逐渐朝着知识化、专业化与和谐化的方向发展。
4、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当生产信息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人们将会以这些生产信息为劳动对象,对这些生产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如分析、归纳和抽象等),并使之理论化和系统化,以不断降低生产信息的主观性、歧义性和模糊性,不断提高生产信息的客观性、确定性和精确性,从而形成新的、更高层次的生产信息,这就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其中,自然科学是针对自然界的一般物质系统的生产信息,而社会科学是针对人类自身所组成的社会系统的生产信息。
5、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生活环境是一种特殊的、扩展形式的生活资料,它凝聚着人类所积累的大量的消费信息,其中隐藏着大量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因此改善或发展生活环境也是一种重要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的生产方式;生产环境是一种特殊的、扩展形式的生产资料,它同样凝聚着人类所积累的大量的生产信息,其中隐藏着大量的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因此改善或发展生产环境也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资料使用价值的生产方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环境对于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的影响和作用越来越强烈,这两种生产方式将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由于环境的使用价值通常是长效的、隐性的和非线性的,不容易被人们充分认识,有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所导致的环境破坏,将会产生巨大的、长效的、隐性的和非线性的负值使用价值,并远远在于它所产生的正值使用价值。
6、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也是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和生产资料使用价值的扩展形式,随着人类生活信息和生产信息的不断积累,越来越多的自然资源纳入人类社会的作用范围,逐渐转化成为生活系统和生产系统中的基本要素之一,越来越多的自然资源逐渐由相对不稀缺转化为相对稀缺,从而具有越来越高的使用价值,因此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的形成与发展归根到底也是人类劳动的产物,也是人类信息积累的结果。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一切自然资源能够拥有使用价值并不断提高其使用价值的真正根源。
7、人文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它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因而也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和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它也是由生产信息和消费信息积累而形成的,是一种更为高级的社会财富。
七、信息与劳动的关系
1、信息的原始积累来源于生物进化,虽然这一过程非常缓慢和微弱,但它形成了价值的原始基础,构成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2、除了生物信息的原始积累,人类所有信息的形成、处理、传播和运行都是通过人类劳动来完成的,因此“信息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就自然地转化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3、人类许多的本能行为不含有新的信息,因而不会产生价值增值,智能水平很低的体力劳动只能创造很低的价值。
4、消费信息的积累虽然产生于消费过程,但它也是由人类劳动来完成的,消费过程往往伴随着一定的劳动行为,劳动过程也往往伴随着一定的消费行为。
5、“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集中体现了 “信息是价值的真正源泉”这个真理。
6、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知识经济逐渐发展成为社会经济的主流部分,信息生产逐渐发展成为社会生产的主流部分,社会价值总量的增长将会更主要地通过信息生产部门来完成,人类社会最终的发展结果是,信息生产将会成为人类劳动的唯一内容,传统产业(如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将会全部消失,这方面的工作将会全部由智能机器人来完成。
7、一般的智能机器人由于没有情感功能和意志功能,就不会具有自我组织、自我发展和能力,就不会具有新信息的创造能力,它投入生产系统以后,只能被动地、程序化地完成规定的信息处理工作,只能逐渐将自身的使用价值转化为产品的使用价值,并不会产生任何的价值增值。但是,机器人一旦具有了情感功能和意志功能,就具有了自我组织、自我发展和能力,就具有新信息的创造能力,它投入生产系统以后,不仅能够将自身的使用价值转化为产品的使用价值,还会产生价值增值,此时的机器人所进行的活动才能与人类劳动相等同。
参考文献:
①仇德辉著,《统一价值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
②仇德辉著,《数理情感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Email:Choudh@263.net
欢迎登陆“价值世界网”:http://www.61k.com
编辑员:china028
凡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转自“学说连线”http://www.61k.com
四 : 你就是生活中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每个人都是一块优质的璞玉
只是看你如何去雕琢,去修饰
选择适合的工具和彩色,利用光与影的明暗变化
你就是生活中的艺术品
你的存在就是一种独一无二的美
你的智慧通过彩妆的表现(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把内心的种种特质源源不断的流露
你就是生活中的艺术品
每个人都不断的在美丽和智慧中互换融合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美,内心不同的见地
每个人都在用不同的外在,表现其真实的内心世界
你的智慧是一种本能的发挥
你的美是一种本能的反应
你的彩妆反应内在,你的本质融入外在
你就是生活中的艺术品
外在的行为艺术就是你智慧的本能反应
要雕琢更好的作品
就要学会保护好这与生俱来的胚子
她能在你拥有更多智慧的时候
能够更好的散发出你的智慧与美丽质感
轻、薄、净、透的无瑕底妆
成就你生活中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本文标题:
生活是艺术的唯一源泉-福柯:同性恋是一种生活的艺术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27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