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獬豸-獬豸怎么念?

发布时间:2018-01-01 所属栏目:獬豸

一 : 獬豸怎么念?

獬豸怎么念?

好像是兽类

獬豸怎么念?的参考答案

獬豸,(xiè zhì;豸字同猘)又称任法兽,古代传说中的异兽,相传形似羊,青毛,四足,头上有独角,善辩曲直,见人争斗即以角触不直者,因而也称直辨兽,触邪.当人们发生冲突或纠纷的时候,独角兽能用角指向无理的一方,甚至会将罪该万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栗.帝尧的刑官皋陶曾饲有獬豸,治狱以獬豸助辨罪疑,凡遇疑难不决之事,悉着獬豸裁决,均准确无误.所以在古代,獬豸就成了执法公正的化身,古代法官戴的帽子又称“獬豸冠”.

獬豸有着羊的身体、麒麟外观的瑞兽,拥有分辨正与不正的神秘力量,而不正者则会召受惩罚,后世因为此点遂将其画像中加入了如判官般的官服.人们经常引用獬豸的形象,取意于对中国传统司法精神的继承.它的角却没有神奇力量,这是它与欧洲传说中的独角兽相区别的地方.

二 : 上古神兽獬豸是什么动物 獬豸怎么读

獬豸又称解廌或解豸,是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俗称独角兽。它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圆睁,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称,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是皇帝“正大光明” “清平公正”的象征。

(www.61k.com]獬豸的简介

獬豸的简介

獬豸,(xiè zhi;豸字同猘)又称任法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瑞兽,相传形似羊,黑毛,四足,头上有独角,善辨曲直,见人争斗即以角触不直者,因而也称“直辨兽”,“触邪”。当人们发生冲突或纠纷的时候,独角兽能用角指向无理的一方,甚至可以将罪该万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栗。帝尧的刑官皋陶曾饲有獬豸,治狱以獬豸助辨罪疑,凡遇疑难不决之事,悉着獬豸裁决,均准确无误。所以在古代,獬豸就成了执法公正的化身,古代法官戴的帽子又称“獬豸冠”。

獬豸是有着羊的身体、麒麟外观的瑞兽,拥有分辨正与不正的神秘力量,而不正者则会遭受惩罚,后世也因此将其画像融入判官的官服之中。人们经常引用獬豸的形象,取意于对中国传统司法精神的继承。它的角却没有神奇力量,这是它与欧洲传说中的独角兽相区别的地方。

獬豸历史由来

中国文字发源从古至今已有6000多年的悠久历史,经历了“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即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秦)、隶书(汉)、楷书(魏晋)、行书(草书)的嬗变。

我们的祖先在创构“法”字上,其渊源颇具智慧和神话色彩。“法”字古金文为“灋fǎ”。《字源》(约斋著,上海书店1986年版)用溯源法解释了古人构造“灋fǎ”字的良苦用心和丰富的想象力。“灋fǎ ,这字从廌去,以代表判断曲直的法律;又从水,是比喻其平如水,省廌写作法”。《说文解字》释为“灋fǎ,解廌兽也,似牛,一角,古者决讼,令触不直者”。在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先生看来,“灋fǎ”字的造字构意,源出一个历史传说:春秋战国时期,齐庄公有个叫壬里国的臣子,与另一位叫中里缴的臣子打了三年官司。因为案情难以判断,齐庄公就让“廌”,即神兽獬豸,来听他二人自读诉状。结果壬里国的诉状读完,獬豸没有什么表示,而中里缴的诉状还没有读到一半,獬豸就用角顶翻了他。于是,齐庄公判决壬里国胜诉。这种以角触断罪的方法,被古人用“会意”的方法放进了“灋”字的构形之中。可见,这个“灋fǎ”字造得很有深意,一是公平裁判、明断曲直,乃是我国古代先哲赋予“灋”字的基本涵义;二是“灋fǎ ”或许代表了人民心底的向往:“灋fǎ”应该对任何人公平如水,如遇不平,就应该坚决除去。

三 : 獬豸:獬豸-历史起源,獬豸-?基本介绍

獬豸(xiè zhì),也称解廌或解豸,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上古神兽,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俗称独角兽。它怒目圆睁,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它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称,它是公正、勇猛的象征,是皇帝、“清平公正”“正大光明”的象征。所以在古代,獬豸就成了执法公正的化身,古代法官戴的帽子又称“獬豸冠”。

獬豸_獬豸 -历史起源

獬豸 獬豸:獬豸-历史起源,獬豸-?基本介绍
獬豸

祖先在创构“法”字上,其渊源颇具智慧和神话色

彩。“法”字古金文为“灋fǎ”。《字源》(约斋着,上海书店1986年版)用溯源法解释了古人构造“灋fǎ”字的良苦用心和丰富的想象力。“灋fǎ ,这字从廌去,以代表判断曲直的法律;又从水,是比喻其平如水,省廌写作法”。《说文解字》释为“灋fǎ,解廌兽也,似牛,一角,古者决讼,令触不直者”。在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先生看来,“灋fǎ”字的造字构意,源出1个历史传说:春秋战国时期,齐庄公有个叫壬里国的臣子,与另一位叫中里缴的臣子打了三年官司。因为案情难以判断,齐庄公就让“廌”,即神兽獬豸,来听他二人自读诉状。结果壬里国的诉状读完,獬豸没有什么表示,而中里缴的诉状还没有读到一半,獬豸就用角顶翻了他。于是,齐庄公判决壬里国胜诉。这种以角触断罪的方法,被古人用“会意”的方法放进了“灋”字的构形之中。可见,这个“灋fǎ”字造得很有深意,一是公平裁判、明断曲直,乃是我国古代先哲赋予“灋”字的基本涵义;二是“灋fǎ ”或许代表了人民心底的向往:“灋fǎ”应该对任何人公平如水,如遇不平,就应该坚决除去。

繁体“灋fǎ ”中的“廌”(读寨音)是1种神兽,其形似

獬豸 獬豸:獬豸-历史起源,獬豸-?基本介绍
獬豸

麒麟,青毛独角,体态刚健,极有灵性。“廌”有三名:一曰獬豸(谢志音);二曰独角兽;三曰神羊。各种史籍都指出,獬豸是1种能辨曲直的神兽。汉代学者杨孚在其专着《异物志》中,对“獬豸”特性的概括最有代表性:“性别曲直。见人斗,触不直者。闻人争,咋(ze音责,咬、啃的意思)不正者。”意思是说,獬豸能别曲直,见到有人相斗,它会用犀利之角触去理曲之人;听到有人相争,它会用嘴咬挑起是非的一方。东汉时期的杰出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记载了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皋陶用獬豸治狱的传说:獬豸“一角之羊也,性知有罪。皋陶治狱,其罪疑者,令羊触之,有罪则触,无罪则不触。故皋陶敬羊”。皋陶决狱明白,执法公正。遇到曲直难断的情况,便放出独角神羊,依据獬豸是否顶触来判定是否有罪。

曾在古颍州做过太守的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在《艾子杂说》中讲了“獬豸辨好”的寓言故事。一次,齐宣王问艾子道:“听说古时候有1种动物叫獬豸,你熟悉吗?”艾子答道:“尧做皇帝时,是有1种猛兽叫獬豸,饲养在宫廷里,它能分辨好坏,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艾子停了停接着感慨称的说:“如果今天朝廷里还有这种猛兽的话,我想它不用再寻找其它的食物了!”这就将獬豸的能辨是非,引申到了官场,以官员为审视监督的对象。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不用再寻找其它的食物,讽刺当时的官场奸臣和贪官太多了。

后来,出于便于书写和记忆的需要,“廌”字从“灋”中被隐去,简化为“法”,然而它所象征的中国法律传统文化并没有随之消失。獬豸在我国古代法制监督史上仍有着非凡的涵义。由于獬豸是“法”的化身这一特性,从先秦到明清,“獬豸”形象被当成监察、审计和司法官员廉明正直、执法公正的象征,在各种场合被经常使用并作为监察御史和司法官员等的重要标志。春秋战国时,楚王仿照獬豸的形象制成衣冠。秦朝时正式赐给御史作为饰志,后遂称“獬豸冠”。据古代文献记载:“侍御史冠獬豸冠”(《秦会要订补》卷十四)。“法冠,一名獬豸冠,铁为柱,其上施珠两枚,为獬豸角形。法官服之。”(《隋书·礼仪志·七》)。汉朝时,廷尉、御吏等都带獬豸冠。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庾信《正旦上司宪府》诗中就有“苍鹰下狱吏,獬豸饰刑官”的句子。唐朝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在《送韦侍御归京》诗中有“闻欲朝龙阙,应须拂豸冠”的描述。

獬豸_獬豸 -?基本介绍

獬豸(xiè zhì),也称解廌或解豸,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上古神兽,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俗称独角兽。

它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圆睁,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

獬豸_獬豸 -引证解释

传说中的异兽。一角,能辨曲直,见人相斗,则以角触邪恶无理者。古人视为祥物。

汉 杨孚《异物志》:“东北荒中有兽,名獬豸,一角,性忠,见人鬭则触不直者,闻人论则咋不正者。”

《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椎蜚廉,弄獬豸。” 郭璞 注引 张揖 曰:“獬豸,似鹿而一角。人君刑罚得中,则生于朝廷,主触不直者。”

獬豸_獬豸 -神兽寓意

法律象征

獬豸 獬豸:獬豸-历史起源,獬豸-?基本介绍
獬豸

獬豸与法的不解之结,还可从古代“法”字的结构得到解答,古体的“法”字写作“灋fǎ”,而“廌zhài”即为獬豸,“廌法”二字合为一体,取其公正不阿之意,所以从水,取法平如水之意。獬豸作为法律象征的地位就这样被认定下来。由“灋fǎ”到“法”,“廌zhì ”字虽然已被隐去,然而它象征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并没有消失。

毕竟是传说,不曾有人亲眼见识獬豸究为何物,因而引出人们诸多想像,有人认为它象鹿,有人称它似牛,更多的说法还是羊。除了相关的古籍如《后汉书》、《论衡》、《五杂组》等记述之外,考古发现,秦之前文物中的獬豸都是一角羊的造型,牛形獬豸则出现在东汉之后。

獬豸 獬豸:獬豸-历史起源,獬豸-?基本介绍
獬豸冠

作为中国传统法律的象征,獬豸一直受到历

朝的推崇。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楚文王曾获一獬豸,照其形制成冠戴于头上,于是上行下效,獬豸冠在楚国成为时尚。秦代执法御史带着这种冠,汉承秦制也概莫能外。到了东汉时期,皋陶像与獬豸图成了衙门中不可缺少饰品,而獬豸冠则被冠以法冠之名,执法官也因此被称为獬豸,这种习尚一直延续下来。至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等监察司法官员都一律戴獬豸冠,穿绣有“獬豸”图案的补服。

显然,獬豸形象是蒙昧时代以神判法的遗迹。进入近代,仍将其视为法律与公正的偶像。

与此相类似,在西方,独角兽也被认为是纯洁的象征。人们认为它的角的力量能够压制任何道德败坏的事情。同时有贞洁的含义,是完美骑士的代表。

獬豸_獬豸 -后世影响

城市象征

据韩国《朝鲜日报》报道,中国古代想象中的动物“獬豸(HAECHI)”,被选定为首尔(原名“汉城”)的象征。对此,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民俗研究科科长千镇基表示:“如同天马冢出土的《天马图》画的不是天马而是麒麟的主张一样,究竟是不是HAETAE也无法确证。

四 : 獬豸为何能成为中国古代法律的象征?

獬豸,也称解廌或解豸,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上古神兽,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俗称独角兽。(www.61k.com]它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是中国古书中常见的一种神兽,能辨曲直,汉杨孚《异物志》对獬豸特性的概括最有代表性:“性别曲直。见人斗,触不直者。闻人争,咋不正者。”意思是说,獬豸能区分好人坏人,看到两人打架,它会用角抵触理亏者。听到有人吵架,它会用口咬挑起是非的一方。相传,先秦官员断案折狱,曾用獬豸辨别其中曲直,其中声明最盛者莫过于帝尧时期的刑官皋陶。传说中皋陶曾饲有獬豸,凡遇疑难不决之事,悉着獬豸裁决,均准确无误。所以在古代,獬豸就成了执法公正的化身。

我们的祖先在创构“法”字上,其渊源颇具智慧和神话色彩。在古代,现在的“法”字被写作“灋”,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寓意。从字的架构上看,“灋”字的左边是三点水,代表着取法平如水之意。它的右边是“廌”下边一个“去”,“廌”,即神兽獬豸,将“廌”编成“法”字的一部分,取的就是獬豸代表判断曲直的法律的含义。由此,獬豸在汉字文化中又与“法”结下了不解之缘。之后多方面文化的影响,獬豸在古代作为法律象征的地位就这样被认定下来。

后来,出于便于书写和记忆的需要,“廌”字从“灋”中被隐去,简化为“法”,然而它所象征的中国法律传统文化并没有随之消失。獬豸在我国古代法制监督史上仍有着非凡的涵义。

作为中国传统法律的象征,獬豸一直受到历朝的推崇。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楚文王曾获一獬豸,照其形制成冠戴于头上,于是上行下效,獬豸冠在楚国成为时尚。秦代执法御史带着这种冠,汉承秦制也概莫能外。

到了东汉时期,皋陶像与獬豸图成了衙门中不可缺少的饰品,而獬豸冠则被冠以“法冠”之名,执法官也因此被称为獬豸,这种习尚一直延续下来。至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等监察司法官员一律戴獬豸冠,穿绣有“獬豸”图案的补服。不仅在服装,在皇家建筑方面,獬豸的形象也必不可少,如明孝陵和十三陵的镇墓神兽,还有故宫太和殿、乾清宫内威严的独角兽,都是獬豸的化身。直到今天,在我国一些法院门口布置的代表法律的护门神兽也是獬豸。獬豸文化的源远流长可见一斑。

獬豸在我国古代文化中影响十分深远,许多故事和传奇都有獬豸的身影出没:曾在古颍州做过太守的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在《艾子杂说》中讲了“獬豸辨好”的寓言故事。早在战国时期的齐国,有一次,齐宣王问艾子道:“听说古时候有一种动物叫獬豸,你熟悉吗?”艾子答道:“尧做皇帝时,是有一种猛兽叫獬豸,饲养在宫廷里,它能分辨好坏,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艾子停了停接着感慨他说:“如果今天朝廷里还有这种猛兽的话,我想它不用再寻找其它的食物了!”这就将獬豸的能辨是非,引申到了官场,以官员为审视监督的对象。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不用再寻找其它的食物,讽刺当时的官场奸臣和贪官太多了。

还有关汉卿《玉镜台》第一折中“生前不惧獬豸冠,死来图画麒麟像”的戏词就运用了獬豸的形象。还有四大名著《西游记》所描述的地府中的“谛听”神兽,它在辨别真假美猴王时也是有用到同獬豸类似的异能。

在民间,许多地方的文化都深受獬豸的影响。比如说客家人,在长期迁徙和生产生活中,客家人以古代獬豸崇拜为基础,创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闽西“獬豸”文化,其核心内容即聪灵、刚强、公正、诚信。“獬豸”文化主导着闽西客家人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思想方法、审美情趣、道德规范等各个方面,客家人亦是“獬豸”文化的忠实践行者。在国家前途一片灰暗之时,以刘亚楼、杨成武、傅连暲、张南生、邓子恢、张鼎丞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共和国将军,为了民族和国家,秉承已经融入血液的“獬豸精神”,为中国的未来前仆后继,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刘典)

獬豸 獬豸为何能成为中国古代法律的象征?

獬豸 獬豸为何能成为中国古代法律的象征?

獬豸 獬豸为何能成为中国古代法律的象征?

五 : 法兽“獬豸”的故事

獬豸 法兽“獬豸”的故事

獬豸又称任法兽,有刚正不阿之意。

欧美等国是以一手提天平,一手持宝剑,蒙着眼睛的司法女神作为法律的象征的。我们古代是以法兽“獬(xie谢)豸(zhi至) ”作为法律的象征的。看来,不管中国也好,西洋也好,法律的公平都是由神来决定的。

“法”字是从“法”字简化而来。“法”字由“水”、“廌”(zhi至)、“去”等三个部分组成。“廌”就是獬豸,也作解(xie谢)廌,解豸,觟(hua话)(角虎)(zhi至),它又叫“任法兽”、“神牛”或“神羊”。獬豸不过是一种动物,它和“法”有什么关系呢?

在中国古代有这么个传说,神仙赠送给黄帝一只叫做“廌”的神兽。它长得像鹿的模样,四蹄、独角、常呈坐姿。夏天它喜欢生活在水泽边,冬天它喜欢生活在长着松树和柏树的树林里,它爱吃一种肥美的荐(jian荐)草。“廌,解廌,兽也。似牛,一角。古者决讼,令触不直。象形。凡廌之属皆从廌。”(《说文解字》)

“解豸似鹿而一角,人君刑罚得中则生于朝廷,主触不直者。”(《汉书音义》)“獬豸者,一角之羊也。性知人有罪。皋陶治狱,其罪疑者,令羊触之。”(《述异记》)“北荒之中有兽,名獬豸,一角,性别曲直。见人斗,触不直者。闻人争,咋不正者。”(汉杨孚《异物志》)獬豸的特异之处是其生性非常忠直,它能鉴别是非曲直。有人产生矛盾,发生争斗了,它要用它的独角去抵那个坏人(“不直者”),并且咬住那个坏人(“不正者”)不放。

黄帝的大臣皋陶(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法院院长)处理案件时,有时原告和被告两造争执不休,连英明的皋陶大人也很难断定是非,就常常请獬豸来帮忙。它用它的独角去抵触谁,用口去咬住谁,谁的官司就输了,那个人就被判定为有罪,就要“去之”——去除他,处理他。有的要打板子,有的要坐牢,有的就要杀头。

“法,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法,今文省。法,古文。”(《说文解字》)什么意思呢?“法”(即“法”),它就是我们的型(“刑”通“型”)范模具,它就是我们判断善恶好坏、是非曲直的标准。“法”是应该像水一样绝对公平的,对所有的人都是没有任何偏袒和厚薄的,俗话说要“端平一碗水”,所以从“水”(“水”)。

法兽“廌”会用它的独角去抵触那个没有道德的(“不直者”——就是没有德性的人,“不正者”——就是搞歪门邪鬼的人)坏人,去除他。所以从“廌”和从“去”。后来的“法”字省掉了“廌”,就只剩下“水”和“去”,就成了现在这个“法”字了。古文中还有另一个“法”字是“法”。

“正”字有“一”字和“止”字构成的,也有“二”字和“止”字构成的。这里的“正”字是“二”字和“止”字构成的。为什么“法”字要从“正”呢?佛家有佛法,道家有道法,人类有法律。你走正道,就是合于佛法(或道法)的,在常人社会也是合于法律的,所以,人正就合法。

你搞邪门歪道,就是不合佛法(或道法)的,在常人社会也是犯法的。一个人只有走正一条道,走正返本归真的道路,才是人生最正确的选择,才是人生最正确的道路。

古人判断善恶好坏、是非曲直的标准是很简单的,就是一个字——“德”。德大你就是个好人,缺德你就是个坏人。不德者要处分——打板子,太缺德而不可救药的干脆就杀头。不像现在,法律竟然有那么多那么厚的一堆书,所谓“法典”、“宪法”、“法律”、“法规”等等!老子不幸而言中:“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老子》第57章)“其政察察,其民缺缺。”(《老子》第58章)不从道德这个根本问题上着手,苛法严刑,越整越坏,人类将越来败坏,将越来越不可救药。

中国古代的执法者(如战国时期的楚王、秦朝的御史、汉朝的使节和执法者)戴的帽子,叫“法冠”,又叫“柱后”、“惠文冠”、“獬豸冠”,绣着獬豸的图案,清朝的御史及按察使补服前后也都绣着獬豸的图案。“法冠”和补服绣上獬豸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执法者都应该像法兽獬豸一样,执法如山,其平如水,没有任何偏袒和私心,要善别曲直,要敢于“触不直者”,要敢于“咋不正者”,为民除害,无所畏惧。

现在中国的那些“大盖帽”们,本来他们也属于执法者,本来他们也应该像法兽獬豸一样,执法如山,其平如水。结果他们贪赃枉法,“吃了原告吃被告”;欺压良善;“吃喝嫖赌抽,坑蒙拐骗偷”,无恶不作,做了很多很多坏事。虽然他们已经离天堂远,离地狱近了,我还是要劝他们悬崖勒马,回头是岸!实在不听劝告者,那你就等着瞧吧!天网恢恢,神目如电,还有法兽獬豸也是不可能被欺骗的!
本文标题:獬豸-獬豸怎么念?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18666.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