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智客网公然买卖的人际关系
想托关系吗?想走后门吗?正在苦于没有门路没有人引荐?没关系,有了互联网,“一切皆有可能”。近期出现了一种把人际关系当成商品来买卖的“拉关系网”:一家叫“智客网”的新网站,构建了一个供网民找寻所需要人脉的平台,发帖者公布悬赏金额,网站则从每次的悬赏金中抽头20%。
网民忧方便权力寻租
记者好奇地进入智客网,看到首页上标着“国内首家智力产品与人际关系交易平台”的字样,其业务分类栏中的“人脉悬赏”,就是专门用来放置网友发布的各类“悬赏找关系”信息。粗粗浏览了一下,记者看到其中有些是寻找程序设计员等似乎纯属“猎头”行为的帖子,但也不乏“我做生意遇到一点麻烦,想认识上海闵行区工商局的人”、“谁认识中石化人事部的负责人?赏金800元!”等目的可疑的悬赏,而引起网民争议的,正是后一类帖子。
“怎么还能为商业贿赂提供场所啊?”“权力寻租岂不是更容易了?”记者随意采访了几个网民,他们都表示了这样的忧虑。
网站称是一种创新
“大家曲解我们的宗旨了!”记者拨通了网站上提供的联系电话后,该网站的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网站提出的人脉悬赏是指健康的人脉拓展,是以交友、企业猎头、商务人脉等为目的的正常交际渠道。“一讲到人际关系、人脉,人们就把走后门、托关系联系起来,这未免也太片面狭隘了。”这位工作人员表示,现实社会中,中介收取中介费也是很平常的事情,智客网并不是所谓的找关系网站,“就像大学里的公共关系专业不能被理解成拉关系专业一样。”
在智客网的首页,记者看到了网站挂出的“严正声明”,称“人际关系也是一种生产要素或社会资本,拥有它可以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智客网将人脉关系和电子商务结合,推出人脉悬赏,是对人脉资源价值的肯定,是一次对沟通渠道的创新。”
打了法律的擦边球
“智客网是在打法律的擦边球,不能提倡!”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政策法律委员会副主任阿拉木斯在了解了智客网的运营模式后向记者表示,“人脉悬赏”的经营流程中,虽然很难找到与我国现有法律法规明显抵触的地方,但它是一种处于灰色地带的商业模式,不应该受推崇。
二 : 网络社区改变的人际关系网
37岁的周鸿祎是中国第一代互联网创业者中的幸运儿。他创立的第一个公司以超过1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雅虎。周本人向来以叛逆和挑战商业规则著称。
如今这个商业怪才看起来已经深陷网络社区中无法自拔。爱好模型的周鸿声称自己业余爱好的朋友全是在网络社区中认识,而其收藏的模型都是通过社区中朋友的建议来购买。不仅如此,周鸿目前是社区搜索公司奇虎网的董事长,这个专注网络社区的公司总共已经获得了45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
“网络社区不完全是线下社区照搬到网上,因为生活中的线下社区没那么多。而且在网上你可以同时参加完全不同的社区。一个人在某个社区中可能是德高望重的版主,在另外一个网游里他也许是一个强盗,或许他也会去扮演一个怪物。”周鸿说道。
然而周并不是当下中国网络社区中的典型用户,网络社区中更加主流的用户是那些25岁以下的年轻人。据市场调查公司iResearch的数据显示,43.2%的网络社区用户年龄在18~25岁,而25.7%的网络社区用户年龄在26~30 岁,18~30 岁的用户占了调研总体的68.9%,这一数据反映出中国网络社区用户30岁以下占了绝大多数,而又以18~30岁为主。
新新人类与未来社区
1998年,南京动力交通学校计算机系青年教师刘琥创立西祠出于以下的想像:我想应该做这样一个网站,有很多山头大家伙儿去抢,谁抢到山头谁就占者为王。感觉像响马一样有了个山寨。后来“响马”成了刘琥的网名,而西祠则成为中国最知名的网上社区之一。
当时觉得社区好玩的响马很快促成了西祠的第一次网友聚会,但只有几个网友参加。一个月之后,当响马再次组织聚会的时候,参加聚会的人数已经达到了50人。这是西祠8年历史上仅有的两次以整个社区名义的聚会。
但响马突然发现这样并不好玩了,爆炸般增加的聚会人数让响马无法再组织聚会,而且也从另外一个层面引起了他的担忧,“当一个社区有十几、二十个人的时候,大家相互之间能够很清楚的叫出名字,但是如果增加到一百人、一千人、一万人的时候是没法相互叫出名字的。当你在跟一万个人交流的时候,你不是在交流了,你是发言,这个时候交流是没有价值的。”基于这样的担忧,响马一开始就允许网友自由设立新的社区版块,并在制度上打压一些大的社区版块,扶持一些小型社区版块。如今西祠有十几万个不同种类的社区版块。
在响马探索群体社区的网络实现模式的时候,个体对于网络的参与已经在发生超乎想象的变化。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40多岁的父亲在给自己十四岁的女儿安装完聊天工具QQ之后,发现女儿QQ上显示的好友有400人之多。“我在她这么大的时候,最多认识班里的几十个同学。而我工作这么多年的积累,我的msn上才有不到200个好友。”这位父亲深刻感受到了与年轻一代之间的代沟。那些20多岁的年轻人,他们在网络社区里面,可以不受家长和现实社会的约束率性而为。在一家名为爱情公寓的婚恋交友社区,年轻人不光可以谈情说爱,甚至可以在这里实现“网络同居”。
网络社区打破了人与人之间沟通交往的藩篱。正是由于网络社区的便利性,让现在的年轻人建立关系的成本越来越低,而同时断绝关系的成本也越来越低。社会学家Levinger认为一个人的关系网中有重度关系和轻度关系之分。而网络社区实际上已经开始改变年轻人关系网的结构:越来越少的重度关系,以及越来越多的轻度关系。
“现在大家互相交往的成本越来越低、越来越厌倦太深入的交往,像重度交往的社区开始退场,反而轻度交往的社区在提升。最典型的就是股市网络社区,社区中成员谈论的仅仅是股票的买和卖,谁也不认识谁,谁也不想认识谁,谁也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在股市里投了多少资金,谁也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亏了多少钱,谁也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挣了多少钱,他们只想轻度的交流。”土豆网总裁王微认为,如今是轻度网络社区的时代,而其创立的土豆网也是一个轻度网络社区。
受到冲击的不仅仅是十几岁的孩子,越来越多的商务人士的关系网结构也在发生改变。正如上述那位年轻的父亲所发现的那样,他的msn上也同样有接近200个好友,实际上他的关系网结构也悄悄的改变了。如今,一个普通的商务人士可以在一个叫若邻的商务交友社区上,轻而易举地和数十万个商务人士建立某种联系。
这正是网络社区给现代人带来的祸福未知的改变之一。
非营利性机构伯克那基金会领导人玛格丽特。惠特利说过一段让人深思的话,“通常,归属于某个社区就意味着要牺牲掉个人的自主权利。乍看起来,互联网似乎是新社区的源泉,可是这种群体也不能解决社区的悖论。这种电子连接的世界很大一部分作用就是建立更坚固的边界,把人彼此隔开。”
社区的进化难题
对于这个时代的中国人来说,城市一直是无数人的梦想之地。而大多数想要逃离的就是那个一成不变的乡村社会。
在德鲁克看来,乡村社会里个人对于社区是没有选择权的。无论是家庭、宗教、社会阶层或者社会等级,个人所处的社区总是一种既成事实。这样的现状导致乡村社会的流动性微乎其微,即便有也大多是向下流动。而城市里人与人互不相识意味着社区的缺失,而正是因为没有社区的存在城市才提供了向上的流动性。
但社区缺失的城市显然不是一个应该长期存在的状况。“人类需要社区。如果社区不是具有建设性的,那么就会出现破坏性的黑帮社团。”德鲁克不无担忧地预言到。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各国政府都开始将社区建设作为基本的国家战略,相继推出了各种不同模式的社区计划。但彼得。德鲁克在经过50多年的观察之后却得出一个悲观的结论:政府虽然在社区计划中付出了大量的资金,但是成果却少得可怜。这意味着政府不是提供城市社区的最佳人选。
德鲁克开出的药方是城市社区必须由第三方的非赢 利性机构推出,而不是政府或者公司。
对于正处在城市化高速进程中的中国而言,以政府为主导的社区也许是一个更为突出的问题。根据北京社科院的数据显示,截止2006年北京市共有2514个社区,每个社区的人口在3000~10000人之间。一个显而易见的特征是,这些社区都是以地域划分,而不是需求。这似乎很难满足现代城市人对社区的要求。
著名咨询公司KGC创始人马歇尔。戈德史密斯认为城市社区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过去的很多社区,无论是地理的、宗教的、文化的、行业的、志愿者服务的还是兴趣的,都带有垄断性质,通常只有微不足道的竞争,或者根本没有竞争。这样的社区是要求型社区。然而未来几乎所有的重要社区都要激烈地竞争以争夺成员,因为它们都是选择性社区。”
这种社区需求的变化对政府而言几乎是个没有答案的数学题。目前这种以地域简单划分的社区已经使政府的投入成本居高不下,如果按照现代社会难以计数的需求来组建各种社区,对政府来说是难以承受的成本。
就中国社区遇到的两个瓶颈而言,网络社区似乎是一个可能的答案。首先网络社区的用户已经达到6000万人,这意味着网络社区已经开始有规模地承担了政府的社区责任。一个独特的现象是,在国内比较成功的网络社区(如天涯、西祠)都是几乎没有商业化运作的网站,而猫扑作为商业化运作的一个典型案例则显示出衰落迹象。这似乎印证了德鲁克社区必须由非赢利性机构提供的论断。
网络社区带来的另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社区多样性以及成本的大幅降低。据iResearch的统计,截止2006年底中国共有60多万个网络社区,而且这些社区绝大多数都是以需求而不是以地域为特征。这意味着只要网民需要,就可以任意加入这60多万个社区中的一个或者多个。
相对于各国政府对社区的投入,网络社区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以天涯社区为例,这个用户超过千万的大型社区的管理员、斑竹、版副,其中除了极少数是天涯在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外,基本上都是网友义务提供服务。
西祠的完美社区试验
但网络社区一个根本的弊端在于,其目前大部分的活动都是基于网络的,没有落在线下。“我一直认为西祠线上的所有社区都只是线下社区的复制或者延伸,或者联合的纽带。西祠一直在推一个说法叫做‘上网越久越真实’,我们更鼓励用户把线上的友谊发展到线下去。”响马一手创办的西祠是国内为数不多坚持推广实名制的网络社区。
对真实世界的追求使得西祠成为国内与现实生活结合最紧密的网络社区。“西祠在线下有非常大的产业链,南京有一大批公司的生存依赖西祠。比如南京主要的照相师和婚纱摄影师基本上都在西祠,南京媒体的摄影、摄像记者都在西祠。此外像南京的酒吧、理发店、美容美发店、珠宝、餐饮等一大批的企业都在西祠招揽顾客。这形成一个非常独特的业态。”响马说道。
如今这个略显富态的西祠社区创始人正在进行一个更为大胆的实验,将网络社区和现实社区做完美结合。
作为南京市建邺区政府2007重点推进项目,2007年6月一个以“西祠”品牌命名的线下社区西祠街区在南京南湖地区正式完工。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品牌授权,按照西祠与开发商的合作协议,现实版的西祠街区将把西祠胡同线上一个消费类的商业版块“西祠大市口”的网络商家移至线下。网站上热门的电影评论版‘后窗看电影’就是西祠街区电影体验区的名字,西祠街区内的餐饮休闲区则以网站上“胡吃海喝”板块的名称冠名……这意味着,南京人可以在西祠胡同网站进行‘虚拟交流’,然后在西祠街区进行现实中的消费、聚会、交友等。
而将西祠社区和西祠街区这两个线上线下主体连结在一起的就是一张名为“熊猫卡”的卡片。“熊猫卡”是西祠在去年11月份推出的一种可以线上线下同期消费的积分卡,会员通过消费积分可以兑换“西贝”。西贝是西祠胡同的一种虚拟货币,可以在大市口的网上商铺使用。与其他虚拟货币不同的是,西贝也可以在南京现实的商户中使用。
一个网上社区能够和一个城市产生如此紧密的关系,这是西祠和南京带给我们的最大价值,也是未来社区发展的最值得尝试的方向之一。但这场实验才刚刚开始,一切都是未知,而唯一可以肯定的是网络社区并非孤立存在。
三 : 网络社会的人际关系
网络已进入我们日常生活的八大领域
第一个领域是“通信”。我们可以跨越太平洋或者大西洋,在极短的时间里,通过网络传递或接受电子邮件。电子邮件不仅是文字邮件,还包括图像邮件和声音邮件。现在还有了网络电话。
第二个领域是“资料查询”。 从新闻时事到学术资料、商业资料等等,都可在网上获取。我们在上海的任何一个房间里,都可以步入美国哈佛大学的图书馆。
第三个领域是“教育”。我们已不必长途跋涉,而是只在自己的家中,穿着睡衣,一边喝着咖啡,一边听远程教育课。还可以提问,要求教师回答,也可以交作业,请教师批改。
第四个领域是“游戏”。若干网民在不同的空间,通过网络参加同一项比赛。比如打牌,打“八十分”,或者下“四国大战”军棋。
网络还是一个聊天的地方,这可算是第五个领域,即“日常闲谈”。我们可以进入网上的聊天室,与一个素昧平生的人,聊各种话题,甚至谈情说爱。
第六个领域是“言论”。我们在网上发表言论,参与论战。网上有BBS,一块公共黑板。我们甚至建立个人的网页,开设“博客”。
第七个领域是“商务”。例如,现在已经有了电子购物,为商品的销售开辟了一种新的渠道。
第八个领域是“文化娱乐”。我们可以在网上读一部小说,看一部电影或电视剧,听流行音乐、古典音乐或戏曲等等。
网络“虚拟社会”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社会交往,代表了人类文明的一个进步
网络社会是一个“虚拟社会”,虚拟性确实是网络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为什么?因为我们就静静地坐在自己家中,却参与了全球范围的社会生活。然而,这种参与的方式,我们必须承认,是虚拟的,至少是停留于观念上的。
在网上,我们可以成为“另一个人”。在网上,我们可以成为游戏的玩家,可以成为新闻评论家、社会观察家、政治家、文学艺术家、军人,可以成为恋人、丈夫或妻子。不是有一种所谓“网上婚姻”吗?在网上结婚,在网上离婚。
我们怎么评价这么一个虚拟世界?是肯定它,还是否定它?我想,对于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首先应当承认的是,它代表了人类文明的一个进步。
今天,在这个地球的任何一个角落,任何一个人,只要他的电脑能够上网,他就可以让全世界听到他的声音,他能够同世界上的各种新信息、新知识、新观念进行交流。这就是个人在我们这个时代通过网络所发展起来的个人的社会性。
网络大大扩展了我们社会交往的范围。比方说,以前,我们只能在藏书量非常有限的邻近的图书馆里或自己的书房里探讨一些重要的学术问题。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当交往只限于毗邻地区的时候,每一种发明在每一个地方都必须重新开始……在历史发展的最初阶段,每天都在重新发明,而且每个地方都是单独进行的。”而通过网络这样一个遍及全球的交往手段,我们保证了每一种重要的文明成果的保存、传播与共享。
网络社会有一个异化的特征,就是用抽象的社会交往及愿望的满足来取代真实的交往与满足
网络虽然发展了人的社会性存在,但却是以一种异化的方式来发展的。我在这里用了一个哲学的概念:“异化”。人类产生和发明的某种东西,本来给人类带来便利,是人类自身力量的实现,却同时又反过来支配人类。即主体产生一个客体,这个客体却反过来控制和支配主体。这种情况就叫异化。
我们可以先谈一下网络作为大众娱乐世界的异化特征。现实中的娱乐是始终包含着禁忌的,尽管在我们这个时代里,现实中的禁忌比以往的时代少多了,但毕竟还在。而网上娱乐几乎百无禁忌,也无法形成禁忌。没有禁忌而有人类文明是不可思议的。禁忌是文明的必要前提与动力。
在一个缺乏精神价值方向的网上娱乐世界里,我们获得了怎样的享受呢?可以说是“抽象的享受”。因为它缺乏感性的真实性。比如,我们这个年纪的上海人,小时候是在弄堂里长大的,在丰富多彩的弄堂游戏中,孩子之间是面对面的。我们甚至要战斗,要对抗。这些都是感性真实的。我们可以在这种游戏当中、在彼此的双目注视之中,产生真实的友谊,或产生真实的敌意。如今的孩子们早早地就进入了网上娱乐世界,他们的享受是直接当下的满足,不用偿付任何感性的代价。网络世界并不考验他们的勇气、胆略,也不考验他们对行为后果的判断力和承担力。他们在网上用手指敲击键盘,就虚拟地获得了他们想要的东西。
有一本书,书名叫《陶宏开:向网瘾宣战》。陶宏开是一位教授,曾经付出很大的努力来挽救一个又一个上网成瘾的青少年。今天,孩子实际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是不是出了一点什么毛病,以至于他们不愿意跟周围的人直接地交流,而宁愿一个人到网上去获得社会交往。然而,他们总还得下网。下网之后仍然孤独。久而久之,他们丧失了在现实中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他们觉得在现实中与人打交道有很多障碍和门槛,似乎总跨不过去。
网络异化的第二个方面,表现为对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努力的躲避
我们每个人,无论是年轻人还是年长的人,都应当通过现实的努力来改进现实,以让这个现实更符合人心的愿望。这种真实的努力,我们现在却做得很少。如果我们觉得现实是不如人意的,我们就到网上去。比方说“网上雷锋”, 一个人有一个难题,或是学业当中的,或是生活当中的,他往网上发一个帖子,说了自己所面对的困境,就会有许多网友纷纷来帮他出主意,帮他解决难题。而在现实中,我们有时候是不愿或不敢做雷锋的。倘若美好的愿望总是只通过网络社会来虚拟地实现的话,这正是说明了一种异化,即依靠网络生活躲避了改进现实所需要付出的真实代价。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仅仅依靠这个世界我们不可能完成一种真正的文明创造。比如你现在是大学生,倘若在自己的学业上,在自己的学术研究中,是一味依赖网络(比如下载资料拼凑论文)的话,这意味着我们心甘情愿地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各种人各种观点的跑马场,却唯独没有自己的想法。
网络本身没有罪过,我们是通过网络来推动文明,还是通过网络使文明发展走一条异化的道路,这全取决于我们自己。我们的下一代不应该被毁在网络的异化之中,也不应当通过网络来躲避现实生活。文明的基础永远是人类的真实的感性生命的发扬,文明的每一种成果都诞生于我们的感性的生命力和我们的精神力量。
四 : 93有关“辩论:网络加强了人际关系”的资料
关于“辩题:网络加强还是淡化了人际关系”的资料
一辩稿
谢谢主席,大家好:
1.刚才对方一辩屡屡提到交流网络比不上面对面的交流,请对方辩友看清辩题,我们今天不是来比较网络交流和直接交流谁更好。2.对方还提到网络成瘾使人们减少了现实的交往,对方辩友是否犯了随便归因的错误?难道网瘾的症结仅是网络吗?对方辩友岂会不知道内因才是问题的根本?
3.对方辩友认为由于人们在网络上用假信息交往,因此并不能加强彼此关系。请对方辩友不要因为一小撮不诚信的人而否定了一大片。请在场所有的观众回想一下自己在网络上交往的人,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是我们自己的亲人、朋友,难道对他们我们也用虚假信息?(三点选其二)
而我方坚持网络加强了人际关系,所谓人际关系,指的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和生产中产生的社会和心理关系,而加强则是更有效,表现在深度与广度上。其标准就是看网络出现后的互动模式与原有互动模式相比是否更有效。我们今天将从广度与深度两方面加以论述: 在广度上,网络能突破时空局限,同时各种网络交流平台也使人们之间的互动模式更有效更多样。首先,网络使“地球村”成为可能,它克服了时空的阻隔为人们提供便捷的通讯交流工具,真正实现了咫尺天涯。从前一封信从中国到美国需要一个月,现在一封邮件几秒内接连到大洋彼端。其次,网络是强大的资讯交流平台,QQ群,讨论组,论坛,微博等各种交流平台,使人们通过网络结识到更多知趣相投的人,极大地扩大了人际圈。
在深度上,网络提供了多渠道了解个人的途径,为人与人之间更好地互动沟通提供了条件。我想在座的各位都曾经逛过好友的QQ,博客,从中了解朋友的近况或者更深层次的内容。难道对方辩友还会否认网络加强了人际关系?难道对方辩友就从来不上Q、不上网?其次,现实中我们还常常遭遇到碍于情面等,某些话讲不出口的囧境。但是网络如同一层滤纸,减轻了现实中的顾虑,使我们更加敢于表达自己。
最后我们不得不看到,社会的发展使太多人被迫离开了亲人朋友。在这种情况下,网络,却可以穿越千山万水,把我们的问候送到心中牵挂的地方去。 在座的各位,谁不想呆在父母身边,谁不想和好友经常见面,谁想背井离乡啊!正是因为残酷的现实,我们才会利用网络。我想在座的许多观众一定感同身受,也和我一样真心感谢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如此快捷而廉价的方式。
因此,我方坚持认为网络加强了人际关系。谢谢!
四辩稿
谢谢主席,大家好。首先,让我再次感谢对方辩友刚才的精彩表现。
但是今天对方辩友犯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逻辑错误,对方辩友今天无论是在立论、盘问、还是自由辩中都不断地向我们强调网络是如何地不能加强人际关系,但并没有解释和论证网络是如何淡化人际关系的。打个比方,大家都说我不高,难道我就一定是矮的吗?我想并非如此吧。
下面,我又不得不指出对方以下的几点谬误:
第一, 对方辩友在以上的环节中频繁地告诉我们说网络让人上瘾,网络上
存在有种种的弊端。难道网络存在弊端,我们就否定了我们改进网
络的可能,我们就断定网络不能加强人际关系了吗?举个例子,飞
机也会因为种种弊端而失事,但是我们因为飞机有失事的情况就论
断说,飞机它不会使人更快地到达目的地了吗?这样的逻辑推论显
然不能成立啊。对方辩友,您又如何论证因为网络的弊端就必然淡
化了人际关系呢?请对方辩友不要再片面理解今天的辩题。
第二, 对方辩友还提到(网络排挤现实空间),说有了网络就会减少我们
在现实中与他人的交流,要非见面不可人们的关系才会更亲近,那
我就很不理解了,今天我发邮件给我的家人,难道我和家里人的关
系就更疏远了吗?对方辩友显然是要把网络和现实对立起来啊。我
们在现实中利用网络这种工具加强人际关系,这样并不会导致我们
在现实中丧失与人交流的机会啊。
第三, (对方辩友刚才一直在回避技术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对人类交流的
促进作用??)我们知道,在如今飞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与人的距离
也呈多元化发展,无论在时间还是空间上,网络都在不断地为人类
搭建着通讯和交流的桥梁。它打破国界的隔阂,让七大洲各肤色的
人群紧密相联;它成功地唤起人们相互扶持相互关心的本性,及时
带去我们对印尼灾民的深切关怀;今天不管你是身在远方,还是在
地球的另一端,我们都能够通过网络和你瞬间交流。以上种种如果
不叫人际关系的加强,难道就像对方所说的,叫淡化吗?
最后,暂且抛开辩题,我们会发现更深层次的意义。在网络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人们也面临着虚拟与现实的困惑,不是因为一个弊端、两个错误我们就一概认为人际关系被网络淡化,也不是因为网络对人际关系的加强我们就忽视了网络的弊端。如何做到正确利用网络资源、理性对待人际关系,这才是值得我们重视并好好解决的问题,也是网络发展的真正意义所在。
综上所述,我方始终认为,网络加强了人际关系,与各位共勉,谢谢。
资料
网络的交互性、虚拟性、包容性,朋友遍天下,但是这种友谊又能天长地久吗?
渠道的扩宽 更方便的交流 对象广泛 但联系就等于人际关系吗?
以数位化来增进交流的工具
减少信息成本
加深就是人与人之间是否愿意付出更多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社会必须依赖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面对面的交谈、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从而达到感情的交流并使之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被人与网络之间的依赖关系取代。数字化、电子化、无标识状态化在伤害着人类。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含金量
局部的人格接触、局部的感官接触
人际关系主要是指个人关系或私人关系,即个人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这一概念从个体角度概括了人的各种社会关系,包括个人在生产、生活及其他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一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际交往可以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信任和
友谊,因而成为情感得到满足的重要方式。
人际关系可以分为:
血缘关系(以血缘为纽带的,我们指的含义要广泛一点,包括姻缘),发生频率最高,相互影响最大
家庭是社会的缩影,是社会的细胞
地缘关系 以共同居住地域为基础的人际关系。发展趋势:地理位置上,范围越来越大;在相互联系上,密切程度越来越弱。范围扩大,时间缩短,地缘关系的密切程度就自然减弱。 邻里关系,街坊/同村关系、老乡关系
业缘关系 以工作学习和行业形成的关系 发展趋势:增强
网络社会是以网络和数字符号信息为中介,在超文本多媒体连接中实现的“人——机——人”互动基础上形成的人际关系。
网络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网络交流重新塑造人们的个性和感情
传统的人际关系是一对一的模式,网络提供的是多对多的模式,对群体观念和人际关系构成挑战
电脑带来了社会关系的非人性化,互联网的使用加剧了人的孤独感和疏离感
【网络传播产生新的社会交往形式,并与都市生活环境相适应;虚拟社群独立于显示社群之外,于之互动,但并不对立】
互联网的潜在危险性
互联网使人们之间的沟通可以突破地理障碍而进行,但由于人的信息处理能力是有限的,而且人们在接触信息和建立联系时会体现出一定的偏好,所以网络传播带来的未必是地球村,而只是人们交流方式的转化,从原来的地域性交流转变为以共同兴趣和偏好为基础的交流。 网上论坛的四个特点 可接近性、自由交流、协商结构和公众理性
网络对促进公众表达、加强市民和政治精英的对话从技术上提供了可能,但是其在实践层面产生的影响则持谨慎态度。
构建网络人际关系
虚拟的人际关系 双向沟通,交往面的拓宽
隔着面具的互动(匿名性):
个人通过网络在互动中保有呈现自我、塑造自我的主动性,同时也意味着认识他人的限制。真是的人际关系中我们可以借着关系的相互交叠来确认他人在不同活动场所的表现是否一致。国际网络最主要的效用是为了补充原有沟通渠道的不足与限制,而非替代。
网络人际关系反客为主的驱逐看来它原来所要补充的真实世界的人际关系,。逃避现实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再多的表情也比不上上灿烂的微笑和深情的凝视。面具成为隔阂。相互感染而进入整体,是情绪和感觉的增强。唯有亲身参与、在此时此与他人共同拥有一体感,才是社区、社群和社会的基础。
网络交往超越一般的时空限制。
反方框架就是针对这个的:网络本身的特点决定了他便利于人们的通信,但是便利不等于拉近。
1 人际关系指的是现实生活中社会人之间的关系,拉近/疏远说的是有了人际关系之后的关系的变化,从无到有,这个不叫作拉近/疏远。与人际关系要区分开网际关系。网络上的关系是虚拟的,是以网络为平台而不是以现实为依托的一种关系。
2 网络的出现,使得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成为了现实。工作不再需要到公司工作,只要在家中就可以完成原先必须在公司才可以做的事情。疏远了和上级领导公司同事之间的关系(嗬嗬,不过呆在家里拉近了和老婆孩子的关系)
3 网络是便利的,迅速的,但是网络仅仅方便了联系人,使得他在最短的时间内可以用一种最廉价省力的方式和别人联系,但是方便迅速不是意味着对于人际关系方面就是拉近的,相反,他不如面谈更能促进人际关系。但是他的便利却往往成为了人们选择的第一要素,所以网络本身的特点使得人们倾向于选择网络联系通信但是却疏远了人际关系。
4 尽管网络是广泛的,是多样的,但是网络是虚拟的,网上的交流是局限的。网络可以帮助你结交更多的朋友,从没有人际关系到有了人际关系,但是要向深入地了解彼此拉近关系网络却力不从心,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网络的八股文一样:你叫什么?多大?性别?哪里人?……每天重复同样言语的时候,是否就拉近关系了呢?网络的交流越来越广泛,视频音频更是使得网络变得很真实……
本文标题:网络人际关系-智客网公然买卖的人际关系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