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父母教育孩子的故事-现代父母教育孩子的特点

发布时间:2018-01-08 所属栏目:人生哲理

一 : 现代父母教育孩子的特点

现代的家长生活在现代的社会里,作为现代的家长应该了解教育现代的孩子家长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我们就来通过下面的内容来了解一下看这个时代的孩子需要怎样的教育方式,家长们也来充实一下自己。

身为现代爸爸妈妈,要掌握以下的3个要素:一、关心和爱抚孩子。二、让孩子学会独立、自主。三、让孩子感到快乐。

  一、让孩子学会独立、自主。

  尊重他们的各种需要,尊重他们的兴趣和爱好,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遇事多跟他们商量,多听他们的意见,允许他们自己做选择和决定,容忍孩子有与父母不同的见解。放手让孩子接触社会生活,让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经受磨练,增长才干,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早期教育

  二、让孩子感到快乐。

  给他们提供游戏的时间、场所和玩具,对他们的爱好给予鼓励和支持。虽然孩子入学后,其主导活动是学习,但游戏仍然是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有些父母存在着一种误区,总认为游戏会浪费时间,会耽误孩子的学习,中国也有“玩物丧志”的古训,其实不然。因为游戏不仅可以给孩子带来快乐,而且可以使他们在快乐中增强体能,增长知识,提高自尊。关心和爱抚孩子。幼儿早教

  三、多给他们一些微笑,多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感兴趣。对他们的任何努力和成功都给予赞扬和鼓励,即使这种努力和成功是微不足道的。当他们学习或练习的时候,要允许他们犯错误,刚开始时也许做得并不好,但不要去指责他们,不要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他们。当他们说“我不行”或“我做不了”时,要鼓励他们试一试再来一次,千万不要为了节省时间或缺乏耐心而半途而废。否则,一旦他们养成了做什么事都半途而废的不良习惯,那么,他们将永远不会体验到成就感,他们的自尊也会逐渐降低。早教网

  幼儿教育小编总结  :  家长应该考虑好孩子所欠缺的是什么,那么在以后的工作中家长可以帮助孩子了解一下这方面的内容,让家长所教给孩子的就是孩子最需要的这样的教育方式效果能不好吗?相信在家长的带动下,会有空前的进步。

二 : 用心教育孩子——读《我的事业是父亲》有感

“如果有一张名片,我一定会在正面印上:蔡笑晚 头衔:父亲;背面印上:长子蔡天文,1967年生,1995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之一;次子蔡天武,1970年生,由中科大少年班公派就读美国罗彻斯特大学李政道主办的CASPEA博士研究生,获激光物理学博士学位,现在美国高盛公司出任副总裁;三子蔡天师,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曾被美国圣约翰大学录取,现在国内发展;四子蔡天润,华西医科大学医学系毕业,曾被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录取为博士生,现正在上海筹备私立医院;五子蔡天君,中国科技大学硕士,现在中国建设银行工作;小女蔡天西,1977年生,14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18岁考入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生,22岁获得哈佛大学生物统计学博士学位,现为哈佛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之一。”

这一张特殊的名片亮出了一位父亲的骄傲,一位父亲的成功。一个普通的家庭却走出了三个博士生,三个大学生,六个孩子个个成才,被称作“博士之家”,这是多么令人惊诧的事呀,当时在瑞安(温州)引起了不小的骚动,一时之间人们奔走相告,蔡笑晚成了名人,成了一个“奇迹”,被媒体评价为“人才魔术师”。那么,这真的只是一个“奇迹”吗?他真的是一位“人才魔术师”吗?我们不禁扪心自问。不,当然不是,我认为这是一个父亲二十多年来用心教育孩子的必然结果。

一、重视家庭的教育

“家庭的早期教育决定了一切。”“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母误子半轮,便误了一生。”“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童。”……蔡先生的这些话不都说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吗?

《卡尔·威特的教育》中也有这样一段话:“孩子成为天才还是庸才,不是取决于天赋的多少,而是取决于从出生到五六岁这段时间的教育。诚然,孩子的天赋存在着差异,但这差异是有限的。所以,不用说生下来就具备很高天赋的孩子,就是那些天赋一般的孩子,只要给予合理的教育,也能成为优秀的人。”日本著名的教育学家,作为儿童早期教育的鼻祖木村久一在《早期教育与天才》中也说道:“儿童的潜在能力有着递减法则的,生来具备100度潜在能力的孩子,如果从一出生就对他进行教育,那么他就可以成为一个具备100度能力的成人;如果从五岁开始教育,即使教育得出色,也只能成为具备80度能力的成人;而如果从十岁开始教育的话,教育得再好,也只能达到具备60度能力的成人。教育开始得越晚,儿童能力的实现就越少。而儿童识字的最佳年龄是在三至六岁。”这一切都说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所以,当其他的父母把三岁以内的幼儿期看成是无知的蒙昧阶段时,蔡先生已经开始对自己的孩子实施早期教育,事实证明他的做法是可行的。正因为家庭的早期教育使他的孩子一个个经历了自学和跳级,在比别的孩子小三、四岁的情况下却能学到最好,成为名副其实的优秀生。

另外,我们很多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缺乏自信,往往希望老师在学校里能给予孩子更多的机会(发言的机会等)表现,以此让孩子树立起自信。其实他们并不知道,孩子的自信来源于家庭,并不是在学校里培养出来的。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指出:“受到母亲无限宠爱的人,一辈子都保持着征服者的感情,也就是保持着对成功的信心,在现实中也经常取得成功。”对孩子自信的培养只能从小由家庭潜移默化,用母爱诱发出来。一个人可以被别人歧视,但万万不能被自己的父母歧视。当家长在与孩子的交流、交谈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措辞,千万不要轻易说出伤孩子自尊的话语,摧残孩子的自信,让他觉得自己是个一无是处的人。

当然,良好的行为习惯、人格的培养、道德的形成等等都来自家庭。人们总是把孩子道德教育的责任推给学校,并以孩子的行为来评价一所学校的好坏,这也是不正确的。蔡先生说:“道德滑坡的真正根源在家庭而非学校,孩子在入学前已开始形成道德雏形,坏习惯一旦染上之后就很难纠正,成为终生的恶习。”我想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5+2=0”吧。(孩子在学校五天里受到的教育,经过一个双休日就什么也没有了。)

但要想家庭教育获得真正的成功,父母必须用爱的雨露去滋润孩子的心田,用脉脉温情去营造孩子成才的软环境,让孩子永远生活在和谐愉快、奋发向上的氛围中。

二、树立远大的志向

作为父母应该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的志向,“志”可以分为“志向”和“志气”,“志向”即是人心中的向往和追求;“志气”即是人对自己行为准则的要求。古人所说的“渴不饮盗泉之水,饥不吃嗟来之食”是用来比喻一个人有“志气”;而我们所谓的“从小立志”就是从小引导孩子对伟大和高尚的追求和向往,同时从小培养孩子严格要求自己,以历史上和现代的优秀人物为榜样编织自己童年的梦。

蔡先生以民谣《凡人与神仙》(三十三天天外天,白云里面有神仙。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坚。)来激励自己的孩子,让他们知道古往今来的伟大人物原本就是普通孩子成长起来的,天才和凡人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就看你有没有这个自信。“神仙本是凡人做”的思想成了他教子成才的一项重要内容。他还把孩子们的名字依次叫孟子、孙子、荀子、润子、曾子(后改为君子)、西子,就是用这些不平凡的名字来激励孩子们从小立志,敢于和名人看齐。我也经常对学生说:“一个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那么,当学生就应该争当班长。”谦让是美德,可在学习中我们不需要谦让,不要把机会都留给别人。不管你有多大,你的心中应该有梦想,记得我小时侯也经常听老师说“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的话,现在想来也就是蔡先生所说的“志向”,有了志向也就有了奋斗的目标,人一旦有了斗志,做什么事情都会觉得有精神。而蔡先生的六个孩子都是从小就有了志向,并一直向着这个目标设计着未来。正如纪伯伦说的那样:人可贵的不是成就,而是追求。

也曾有这样的说法: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顺其自然,这可能吗?蔡先生认为这是绝不可能的事。如果真的一代一代都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由自在地生长,那么人类肯定还在茹毛饮血阶段。我想他的意思就是人类如何能进步呢?父母就应该是辛勤的园丁,不断地浇灌和修理你果园中的树木,使他们更好、更快、更美地成长成才,结出更大的果实。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的志向,无疑是帮助孩子跨出了人生最重大的一步。

三、适合孩子的学校

现在的家长已经进入了“择校”的误区,认为名气大的学校一定是最好的,所以在孩子即将入学时千方百计地为孩子选择自认为最好的学校,也不管学校是否便于孩子上学,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上学。有的孩子家离学校相当远,每天早上要早起,晚上回家又很晚,非常的不方便,甚至还影响到睡眠的时间。但父母认为我已经为你选择了最好的学校,假如你再学不好的话就是对不起我,而我却对得起你了。就这样,父母无形中给孩子精神上很大的压力,有的孩子渐渐地便有了厌学之心。这算不算是得不偿失呢?

而蔡先生认为学校的“好”或“差”主要取决于生源和老师,与学校的名气并无关系,对于一个真正优秀的学生来说,如果在“好”学校里遇上“差”老师,还不如在“差”学校里遇上“好”老师。他认为教书无非是教人如何读书,你懂得了如何读书,那么你就不在乎老师教多少,真正的学问是靠你自己去学习的。所以,他的孩子就学的学校中有相当简陋的农村小学,有普通中学,并不是个个都上重点,他为孩子“择校”的原因是为了跳级,甚至在为天西准备跳级时,从本来考取的瑞安最好的初中——城关一中转到了较为普通的城关三中,像这样的做法在现在家长的眼中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但蔡先生始终坚信“好”老师比“好”学校更重要。令人羡慕的是他的孩子们在关键的时刻总能遇上一些“好”老师,使他们受益匪浅。

因此,当我们忙于为孩子“择校”的时候,不妨停下脚步认真思考一下:这样做有必要吗?怎样的学校最适合我的孩子呢?怎样才能使我的孩子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呢?

四、确立正确的分数观

当蔡先生的孩子成绩不够好时,他往往很能理解孩子们,但他做得最多的还是帮助孩子分析原因,寻找失误的缘故,并要求他下次能做好,同时告戒孩子:能做的题目一定要细心做好,万万不能失分,真正难的题目,你做不出来,别人也不见得能做出来,所以考试或竞赛的关键是把自己的实际水平发挥出来。“拥有真才实学才是最重要的。”正因为父亲的鼓励和支持,六个孩子总能在低谷中走出,总能在一段时间后成为班中的佼佼者,数一数二的成绩总能让父亲骄傲一回,但新的起点还在等着他们,所以他们又会踏上新的征程。

可综观我们现在的家长呢,往往只看重孩子的分数,而对于孩子错误的题目他们并没有深入去看,更没有去问孩子为何当时做错了,是不懂?还是粗心?没有去找问题的根源,看着分数有的置之不理,有的怒发冲冠,还有的唉声叹气。试想,孩子的心里又会怎么想呢?学习的积极性又怎能调动起来呢?当我看着蔡先生和孩子们的信件交流时,不禁被他的“专业”所震惊,孩子在学什么,他都是了如指掌,并能精辟地指出孩子需要做的是什么,该注意的又是什么,在专业的选择中他也能一箭矢的命中要害,对孩子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假如我们的家长也能对自己的孩子的学习如此关注的话,孩子又怎么好意思不好好学呢?

我觉得分数固然重要(学习中还是以分数取胜),但对孩子学习内容的关心更重要。

五、开拓胸襟的旅游

“旅游可以在孩子幼小心灵的空白图纸上描绘出永远不会褪色的美丽图腾。在未来的岁月中,给他们留下永久美好的记忆,激励他们走向崇高、走向伟大。”蔡先生认为游历不仅可以增长见识,更能激励孩子的志气,拓展他们的胸襟。所以,当全国的旅游风气远没有形成的时候(1978年),他已经带着孩子们遍及(www.61k.com]大江南北,这一路的脚印印证了我国灿烂的文明,诱发出孩子们无穷的兴趣和想象。就如陶行知提出了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理论)

由于父亲的耳濡目染,使得孩子们具备了坚韧不拔的精神,如小女天西在游泰山时有缆车而不坐(其他同学要坐缆车游览),说出了“登山就应该老老实实地一步一步地登,累也是一种享受。”的话。这不就像我们的学习吗?蔡先生让孩子们悟出一条真理:人生的路本来就是从不会中走出来的。

现在我们的家长也经常带孩子“上山下海”,但在玩乐的同时,不要让孩子仅仅停留在玩和乐的阶段,而应该让孩子“触景生情”,家长可以讲述有关的历史故事,背诵名人名家的作品,感怀祖国山河的壮丽等,当然这就要求家长必须先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包罗万象的知识。

读完蔡先生的《我的事业是父亲》,掩卷沉思,我被他的执着所感动,这“奇迹”来源于二十多年如一日的付出,假如再称他是“人才魔术师”的话,就忽略了他为成功所付出的艰辛过程,忽略了他如何用心地教育每一个子女。

那么,为什么他会有如此辉煌的成就呢?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我们亲身经历来说,生命的真谛确实是从一个欲望走向另一个欲望,而不是从一个满足走向另一个满足。我们总是不断地为我们自己也为孩子们设定追求的目标,总是在一个目标实现之后立即设定一个新的追求目标,从来没有安于现状,更没有在胜利面前自我陶醉。这是我们家庭的最根本的特色,也是我们走向更大成功的原因。

假如我们也能像蔡先生那样用心教育孩子,不以“工作”、“没有时间”为借口,把孩子的事作为最重要的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好梦也许就能变成现实!

三 : 父母怎样教育孩子

世界上最容易和最难的事情是什么?是当父母。因为我们不必经过任何培训,不必经过任何的考试就能成为孩子的父母,所以当父母很简单;同时当父母又很难,正因为我们父母没有经过任何的培训和考试,我们缺乏必要的技能和知识去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在这里我想有限的篇幅无法教会你怎样教育孩子,但是至少我们可以阐述一些原则性的问题。
[家长如何教育孩子]父母怎样教育孩子——详细知识

[家长如何教育孩子]父母怎样教育孩子 一
小事不管大事必管:孩子必须有自己的自由的时间,自己安排自己的事情,这是他的自由,没有自由的孩子长大以后缺乏主见,独立性差。在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的同时,我们也得有自己的原则,那就是那些重要的事情上,孩子必须学会服从。比如上学这件事,这是没有商量的事情,不管孩子怎样哀求,都必须遵守这个规则,如果他逃学就要受到严厉的惩罚。

[家长如何教育孩子]父母怎样教育孩子 二
奖惩结合:只奖励不惩罚孩子,孩子就不知道什么叫规矩,长大以后就没有法律意识,容易酿成犯罪。如果只惩罚孩子而不奖励孩子,孩子就会缺乏动力,长大以后容易迷失自己,也容易丧失人生的意义,他们会经常的反问自己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奖惩结合,是最佳的教育方式,在奖惩结合的基础上要更加的强调奖励。因为惩罚并不能让不良的行为消失,只是暂时的压抑不良行为。无论是奖励还是惩罚,都应该是及时的,如果不及时,奖励和惩罚都是没有效果的。

[家长如何教育孩子]父母怎样教育孩子 三
体罚与批评要把握分寸:目前体罚孩子是否正确仍然是一个存在争议的话题,我个人的观点是,是否体罚孩子要看孩子的年龄大小,对于四五岁以下的孩子,体罚是必要的,因为批评教育是无效的,他们甚至都无法完全理解父母的话。而在孩子长大以后,体罚变得无效了,这就要父母讲道理了。体罚只能增加他们的暴力意识。

[家长如何教育孩子]父母怎样教育孩子 四
把握游戏期与学习期的界限:在孩子上小学以前都可以叫做学前期,学前期的孩子都是以玩为主的。即便这时候你给孩子报了很多班,在上课的时候,主要的形式也是玩。所以,在这个事情你要求孩子学很多知识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用的。在上了小学以后,孩子的兴趣会逐渐的转变,学前期的那些游戏已经不能吸引他们,学习就逐渐具有了兴趣。这时候你的孩子就会勤奋起来。所以,你要分清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做不同的事情。

[家长如何教育孩子]父母怎样教育孩子 五
智商与情商的并重:智商与成就之间的关系是0相关,也就是说,他们之间没有关系。智商很高的孩子不一定获得很高的成就。我提到这个研究结果的 目的就是期望父母们不要过多的看重自己孩子的智商,智商不是那么的重要。而情商是不是比智商更重要呢?其实也不能这么说,对于一个情商很高但是智商很低的人,如果提高他的智商,他就会获得很大的发展,对于一个智商很高但是情商很低的人,提高情商就能帮助他获得成功。所以,获得情商与智商的平衡似乎比只强调一种要更重要。

四 : 读《走近钱学森》看钱学森父母及其家族对孩子的教育

也许是家中有人从事科研工作,因此一直对科学家的传记感兴趣。前不久,在书店看到著名作家叶永烈先生所著的人物传记《走近钱学森》,立即买了一本。此书介绍了钱学森(注1)这位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奠基人传奇的一生,读完以后感慨良多,觉得钱学森是在特定时代和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科学巨匠,他的人生不能复制,但可以借鉴。

读《走近钱学森》看钱学森父母及其家族对孩子的教育

钱学森儿时分别与父亲钱均夫、母亲章兰娟的合影(从《走近钱学森》一书中翻拍)

若是青年读者,尤其是立志献身科学事业的青年人,可以在钱老的人生经历中汲取前进的动力;作为一名家长,我则对钱老父母及其家族对孩子的教育更感兴趣,觉得至少有四个方面值得现代的家长学习和借鉴。

一.重视良好家风的传承。古人曾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家庭环境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至少是起到了奠基的作用。从《走近钱学森》中了解到,钱学森的成长得益于钱氏家族良好家风的传承。钱学森是父母的独子,家境殷实,属于富家子弟,但家教却非常好。原来,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注2)是杭州吴越国时期武肃王钱镠[又称钱王(注3)]的第三十二世孙。据史书记载,钱镠任吴越国国王时,治理杭州功绩卓著,临终前为其子孙留有万余字的遗嘱,其简要内容是:1、要心存忠孝;2、宜善事之;3、度德量力;4、民为贵……9、子孙代莫轻弃吾祖先;10、吾立明后,在子孙绍续家风,以明礼教。钱王在家训中还这样告诫子孙:“爱子莫如教子,教子读书是第一义”。钱王的遗嘱、遗训在钱家世代相传,后人从中受益良多。钱均夫曾说:“我们钱氏家族代代克勤克俭,对子孙要求极严,或许是受祖先家训的影响吧”。钱学森出生后,钱均夫便根据祖上给出的“继承家学,永守箴言”的论辈排名,为儿子起名“学森”,“学”即孩子到了“学”字辈;“森”则为繁茂之意,而且学森是“学深”的谐音,体现学问深远之意,钱均夫对独子继承家训的殷殷期待不言而喻。钱学森父亲就是在这样的家族遗训影响下,开始了对儿子的悉心教育。当钱学森大学毕业即将赴美深造时,钱均夫给儿子的临别赠言依然传承着钱王家训的精神:“人,生当有品:如哲、如仁、如义、如智、如忠、如悌、如教!吾儿此次西行,非其夙志,当青春然而归,灿烂然而返!乃父告之”。钱学森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学成以后,冲破美国当局的层层阻挠回到了祖国,投身于创建中国火箭导弹航天事业之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由于钱王遗训和良好家风的代代传承,钱氏家族人才辈出。据书中介绍,仅现当代钱王的后裔中就出了钱钟书、钱玄同、钱其琛、钱正英、钱君陶、钱复、钱穆、钱俊瑞等名人大家,还有包括钱学森在内的、人称“三钱”的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这三位科学巨匠。尽管当今社会家族观念已经淡化,但是为子女的健康成长树立和传承良好的家风,仍可为现代家长所借鉴。

读《走近钱学森》看钱学森父母及其家族对孩子的教育
上小学时的钱学森(从《走近钱学森》一书中翻拍)

二.重视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据《走近钱学森》介绍,钱学森不仅学业优秀,而且多才多艺,最终成长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这要归功于父亲早期对他进行的开放多元的引导和培养。钱均夫早年就学于杭州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后与许寿堂、经亨颐、陈衡格等人一起留学日本,归国后终身从事教育工作。钱均夫见多识广,兴趣非常广泛,对钱学森的影响很大。钱学森在晚年时曾对秘书说:“我父亲很懂得现代教育,一方面让我学理工,走技术强国之路;另一方面又送我去学音乐、绘画等艺术课。我从小不仅对科学感兴趣,而且对艺术也感兴趣,读过许多艺术理论方面的书,像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我在上海交通大学念书时就读过了。这些艺术修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让我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我认为这些东西对启迪一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是很重要的……”。书中列举了许多钱均夫培养儿子综合素质的例子:如:钱学森三岁时,就被父亲送到当时还是非常稀有的北京蒙养院(即幼儿园),接受现代启蒙教育。又如:钱学森在上海交大念书时,曾因染上伤寒休学养病一年,期间他父亲专门聘请了一位画家,教儿子画国画。在父亲的引导下,钱学森还爱上了音乐,会演奏圆号等好几种乐器。据钱学森当年就读的交大档案记载,交大《军乐队成员名单》《学生会管弦乐队成员名单》《口琴会名单》里都有钱学森的名字。钱学森24岁那年,还在第四期的《浙江青年》上发表了一篇题为《音乐与音乐的内容》的文章,这在学理工科的学生中是极为少见的。这也使我想起爱因斯坦、袁隆平会拉小提琴,李政道爱好绘画,达芬奇既是艺术巨匠,又是科学巨匠...,钱学森的父亲在那个年代,就深深懂得科学家的培养之道,真是钦佩之至!难怪钱学森常说:“我的第一位老师就是我父亲”。钱学森的母亲章兰娟是一位大家闺秀,仁厚温良,心灵手巧,做得一手好刺绣,计算能力和记忆能力也很强。他母亲不仅以她仁厚善良的品格影响着小学森,而且还凭借自己的数学天赋,经常与儿子做心算游戏,自小培养了钱学森的数学爱好。钱学森父母言传身教,尽其所能地培养孩子综合素质的做法,非常值得我们现代的家长效仿。

读《走近钱学森》看钱学森父母及其家族对孩子的教育

从左到右:钱学森与父亲、母亲、祖母以及女佣在杭州家中(从《走近钱学森》一书中翻拍)读《走近钱学森》看钱学森父母及其家族对孩子的教育
钱学森(前排左一)在交大铜管乐队时合影(从《走近钱学森》一书中翻拍)

三.走精英培养之路。从书中介绍可以看出,钱均夫先生对儿子的培养走的是一条精英式的教育之路,即让孩子成长的每一步都能受最好的教育。书中列举的钱学森就读过的学校,就当时来说,都是第一流的:初小——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今为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高小——国立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今为北京市第一实验小学);中学——国立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大学——国立交通大学(今为上海交大);硕士——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博士——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这条精英教育之路的设计师和引路人,就是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先生。当然,这也离不开钱学森天资聪颖、学习刻苦努力的主观条件,以及在成长过程中给予他深刻影响的人——钱学森曾列举出17个人对他一生的成长影响很大,首先是他的父亲母亲,还有15人分别是:1名小学老师,7名中学老师,2名大学老师,他留美前实习的导师、飞机设计专家王助(注4),他在加州理工读博士时的导师、世界著名航空科学家冯·卡门,还有3名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聂荣臻。正如书中所说:钱学森的成长之路,犹如“一颗丰满的种子,落在了肥沃的土壤和良好的气候中,茁壮成长成亭亭大树”,最终成为享誉中国、享誉世界的科学家。我想,如今经济和社会发展给孩子成才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条件不错的家庭也为数不少,孩子若是天资聪颖,不妨走一走钱学森式的精英教育之路,从而为国家输送更多的栋梁之才。
读《走近钱学森》看钱学森父母及其家族对孩子的教育

钱学森交通大学毕业文凭(英文版),当时交大仿效美国麻省理工的模式办学。(从《走近钱学森》一书中翻拍)
读《走近钱学森》看钱学森父母及其家族对孩子的教育
钱学森1935年从上海出发去美国留学,在轮船上留影(从《走近钱学森》一书中翻拍)

读《走近钱学森》看钱学森父母及其家族对孩子的教育
钱学森与毛主席在一起 (从《走近钱学森》一书中翻拍)

四.重视激励教育的作用。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深谙教育之道,他不仅将自己的独子培养成才,而且运用激励法,将自己亲侄儿钱学蕖也送上了成才之路。据《走近钱学森》介绍,钱学蕖的父亲钱泽夫(原名钱家润)是钱均夫的亲兄弟,他的儿子钱学蕖便是钱学森的堂弟。由于钱泽夫中途家道没落,作为叔叔,钱均夫承担起了钱学蕖姐弟俩的学费。钱均夫平日里对侄儿很关心,但教导的话语并不多。不过每到关键时刻,钱均夫总会以恰到好处的点拨,来激励小学蕖朝着更高的方向迈进。由于钱学森年长3岁,因此钱学蕖是紧跟着钱学森的学习步伐前进的。1931年,当年仅17岁的钱学蕖以总分第11名的成绩考取浙江大学时,钱均夫作为叔叔原本应该好好祝贺一番,但他却这样对侄儿说:“你考取的只是浙江大学,你森哥考取的是交通大学呀”(当时交大的名声在浙大之上),就这么一句激励的话,使得钱学蕖非要考交大不可。正好那年交大招生在浙大之后,于是钱学蕖又赶往上海赴考,以总分第四名的成绩被交大录取,成了钱学森的校友。钱学森在交大毕业后,考取了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于1935年入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而钱学蕖交大毕业后,到清华大学当了一名助教,本来这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但钱均夫却又对侄儿说:“你在清华大学教书当然不错,可是你森哥到美国留学了”。就这一句话,又使得钱学蕖决心与钱学森一样,报考清华留美公费生。后来钱学蕖也考取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了航空系。兄弟两人同在一所世界名校还同在一个系,被传为佳话。钱学蕖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后,一直在美国从事航空研究,曾担任美国波音公司高级顾问,他拥有多项航空技术专利,是一名出色的空气动力学家。钱学蕖生有三个儿子,与叔叔钱均夫一样,钱学蕖也教子有方,他的小儿子钱永健,因发现和应用绿色荧光蛋白而获得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不仅为华人增了光,也为钱氏家族史上添了新的华章。由此可见,良好的家族传承,加上适时的激励教育,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注1:钱学森(1911-2009)浙江省杭州市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回到祖国后,钱学森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1958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钱学森还担任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重要职务。

注2钱均夫(1880—1969),钱学森的父亲,原名钱家治,字均夫,后以字“均夫”行世,祖籍杭州;曾在原民国政府教育部任职多年,后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1956年被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任命为中央文史馆馆员,1969年去世;他是一位爱国的革命人士,新中国文史专家;吴越国王太祖武肃王钱镠之32代孙。

注3:钱镠(852--932)又称钱王,杭州临安人,吴越国(公元907-978)武肃王。钱镠任吴越国国王时,治理杭州的方方面面非常出色,尤其是兴修水利,疏浚西湖,修筑钱塘江海塘等方面,更是功绩卓著。

注4:王助(1893-1965)字禹朋,河北南宫人,中国早期出国留学获得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并有突出成就的飞机设计师和制造技术专家,曾任美国波音飞机公司的第一任总工程师。王助回国后,参与创建中国第一个正规飞机制造厂——马尾海军飞机工程处,他还倡议与筹建了中美合作的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钱学森留美之前在王助的飞机制造厂实习。

(说明:以上注解内容援引自百度等网络)

本文标题:父母教育孩子的故事-现代父母教育孩子的特点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16182.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