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素书原文及译文-《素书》白话文校译

发布时间:2018-01-08 所属栏目:报任安书原文及翻译

一 : 《素书》白话文校译

白话文校译:暮初

 《素书》在民间被视为奇书或天书,相传为秦汉之际的黄石公所作。传说黄石公三试张良后,才将此书授予张良,以示慎重。张良正是凭借此书帮助刘邦平定了江山。《宋史•艺文志》载:“宋代有黄石公《素书》一卷,张良所传”。
  据说张良当初非常珍惜此书,并没有把这部书传给后人,甚至将此书作为陪葬品埋进了自己的坟墓。幸亏在张良死后大约五百年的晋代乱世中,盗墓人从张良墓中的玉枕中偷得此书,才使《素书》重见天日并在民间流传开来。这段逸闻记载于宋朝人张商英为《素书》写的序里。传说张良虽然只用这部书里的一小部分道理就帮助刘邦取得了天下,但是张良到死也没有完全领悟书中的真谛。因此,后世之人,才能不如张良者如过江之鲫,无法窥探此书真意也在情理之中。然而,历朝历代并没有对此书引起足够的重视,终使此书湮灭于世。
2012年记者招待会上,***总理引用《素书》中的古句“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又让《素书》重新焕发出光彩。
我认为《素书》之所以伟大,在于直指人心(人性)与道心(道性),通俗地讲就是清晰地解析小到为了确保个人一生的平安,做人应持有的价值观尺度和行为边界;大到为了确保1个国家的稳定,统治者应持有的价值观尺度和行为边界。也就是说,《素书》适用于,“明明德”,“亲民”、“止善”,以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懂得《素书》的原理也能真正懂得《厚黑学》,才能真正明白历史是由人所写就的,所有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成王败寇不过是人心与道心的聚合或裂变而已。也有利于真正理解明代王阳明先生的睿智和洞察力。
 暮初于研习《厚黑学》之际,尤感近代诸多《素书》白话文译本,各有辞不达意之处,无奈于田圃劳作之余,费心费力校译之。诸般苦心,惟阅者察之。故曰,书不在多,惟其可用也。

[原文]原始章第一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文话文释义]  
 道、德、仁、义、礼,五位一体,不可分离,缺一不可。虽然五位一体,但层次有别,所以分而用之则误,合而用之则吉。
  道,是人人都需遵循的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万事万物都遵循着道的约束,道也寓于万事万物之中,因此我们身在其中反而感觉不到道的存在。也就是说,道的神奇之处都还在于万事万物虽受制于道(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但又无法清晰追溯其发展的轨迹。好比是我们感觉不到空气的存在,但空气的的确确在我们的周围甚至身体内存在着。好比是任何圆形均有圆心存在,但圆心既没有颜色也没有大小,不可见。
德,是人对于道的心得,也是万事万物受制于道的表征。德是在人的身上具体体现道的存在,是道的感化,是道的1种人格化。道如规矩,而德如方圆。得道深则德也深,得道浅则德也浅。所以,德有深浅之分,德有贤愚之别。有所求必有所得,只是得之深浅,视造化之功而定。尽管如此,毕竟鱼有鱼途,虾有虾道。依德而行,人可使自己的欲求得到满足;符合德的要求,自然界万事万物也因此各得其所。故曰,道者如河流,德者如堤岸,德高者能得上道,德弱者能得下道,各有所得也。道者如三千弱水,德者如瓠瓢,举水几何,视瓠瓢之器量而定。故德有上德与下德之分。

仁,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亲近融合之心,如水入海,如雨润土。有仁慈、聪慧、善良的情怀是促成仁的基础条件。
义,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道德准则。义中蕴涵着理,所以人们根据义中之理奖善惩恶;以义的原则作为建立功业的基础条件。
  礼,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行为法则。人人遵循礼的规范,才能兢兢业业、勤奋努力,才能形成正常的社会秩序。
  以上5个方面是做人做事的根本,缺一不可。
 凡是贤明能干的人物以及品德高尚的君子,都能够看清国家盛衰的规律,也懂得存亡的道理;既了解治理乱象的途径,更知晓隐退仕进的方法。其中的奥妙在于:盛衰有其规律性,成败有其定数,治乱在于能分清势之正逆,去留有其内在的逻辑性。
  因此,当条件不成熟时,甘心隐伏,静守正道,加强准备,等待时机。一旦时机来临而有所行动,则能建功立业,位极人臣;看破玄机,顺势而为则能成就绝世之功。假如生不逢时,只不过无闻于世而已,不会有大的损害。如果明白这个道理,智慧就比别人高,名气也比别人大。

 [暮初评注]
  人于出生之时,智力懵懂未开。随着年龄的增长,通过知识积累和社会历练才逐渐掌握了生存的技能。但是,1个无可回避的事实是,每1个人的生存技能千差万别,假若人与人之间相比较,一生之中所得到的利益也是多寡不均。从生物学上讲,虽然人的身体结构和基因水平具有极大的相似性,智力水平也具有较大的相似性,也就是说,差异性较小。但是,仅仅这样的较小差异性就使人性形成了光怪陆离的多样性。也就是说,无论哪朝哪代,也无论是古代或是现代,上智下愚的社会阶层的结构分层永远存在,利益多寡的差异性也是各个时代的客观存在。
  当然,处于“上智”的社会阶层不愿自己的后代沦为“下愚”的境地,不愿意自己的既得利益烟消云散;而现实中的“下愚”的社会阶层更不愿让自己的后代世世代代沦为“下愚”。因而,双方都在寻找突破这个瓶颈难题的解决办法。
  但是,由于这个问题从古至今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也使人怀疑是否真的存在这样的解决办法。当然,人们是不会甘心的,找不到一条“上路”,那么就找一条“中路”。这条中路就是读书。从古到今,中国人都信奉1个理论,这就是读书做官,以争取在“仕农工商”的社会序列中处于高位。到了现代更加信奉“知识改变命运”的谬论,妄想通过“知识”来弥合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并把取得文凭当作是进入社会的唯一敲门砖。事实上,文凭未必一定能成为晋身社会上层的通行证。知识的普及虽然有着积极和正面的意义,但是,无论怎么普及也不能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最多只是达到高位均衡而已。而且,这种均衡所反映的只是1种互补平衡,并不代表知识结构的相同性。何况,所谓的“知识”还得分“有效知识”还是“无效知识”,因此,连达到上述的均衡也是较为困难的事。虽然通过读书,也就是通过积累知识获得相应技能的模式,是凭一般人的智力水平能够认同的最佳的一条路,而且别无他路。至于通过获得社会关系或是通过务农、做工、经商找到晋身社会的路则是更加摸不着方向了。这也反映了社会价值认识中的趋同性,或称之为羊群效应。
  也就是说,在人的精神世界中总是一片黑暗,人生的前行道路中原本就没有什么指路明灯,都是盲听盲从,都是别人举什么灯,我也举什么灯;别人走什么路,我也走什么路。手中的灯能否照耀自己的前途,确实谁也没有把握。何况,更多的时候,自己的手中并没有灯,是靠别人的指引并摸索前行的道路。
  《素书》是一本天书,简洁地直指人心和道心,犹如一盏人生的明灯。但是,这盏明灯有1个局限性,那就是只能1个人用,不能让大家都用。当只有1个人知道时,才能占据思想的高地,统驭别人。当人人都知道时,就将这种差异性消除了,也就不存在这种位势了。这也是《素问》在现代社会中作用不大的原因所在。也就是,当秘籍已不成为秘籍时,一些杀招就不起作用了。
  但是,《素书》真是一无是处了?答案也是否定的。其实对于当今社会还是具有较好的借鉴作用。只是《素书》的论述方式过于简洁,使人误以为所谓的“天书”也不过如此。这或许就是古人的高明之处,看似平凡的书却使上智者得道,中智者得德,下智者得仁义,全凭个人的慧根和悟性。遍观古代的著作如《道德经》、《易经》者莫不如此。因此,以今人的智力轻视古人智慧,是无知的表现。
  《素书》开篇就建立起1个金字塔结构,这就是“道、德、仁、义、礼”,最上端的“道”最不容易捉摸,也不容易理解,因而知道的人也最少。而“礼”知道的人最多,但是层次最低。因此《素书》认为,1个治国者必须统盘了解这个结构,并通过这个结构层次去治理社会。只有站在思想的金字塔高端才能洞悉世人的行为举动,才知道什么人可以为我所用,什么人必须小心提防;什么人可以团结,什么人必须消灭。其次,实事求是地评估自己的力量积蓄的程度,能否真正战胜一切与已抗衡的势力,从而选择时机,选择敌友,绝不把自己置身于危险的境地。先求生存,再求发展,步步为营。其三,要以“道、德、仁、义、礼”的要求去规范整体的社会行为,把整体社会分层次地装进这个金字塔中,统治者剩下的工作就是牢牢看住这个金字塔。当然,这一点不能让百姓们看透,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把《素书》隐藏起来。汉代张良所采取的办法就是随葬。谁曾想,后来被人盗墓,这或许也是天意。好在《素书》也没有几个人能看得懂,粗看之下似乎都是陈词滥调,因此得以流传至今。要是总是谁一拿到一本奇书就视为珍宝,而且动不动就将其随葬,估计今天我们连这本书的名称也不知道了。
  当1个人凡事能够洞穿事情的来龙去脉和整体结构变化,从而慎始敬终,那么这个人要他不成为“上智”之人也是很难。所以,这也是张良非常珍惜《素书》的原因之一。想想也是,张良仅凭参悟了这本书的一部分道理就帮刘邦取得了天下,因此这本书一定还隐藏着我们至今无法破解的道理。也就是说,当我们了解这本书的字面意思后,可能无法参透各个基本要素依据某种神秘法则的组合形式。或许,神秘的力量就在这些组合之中。例如中国古代每位军事家都熟悉《孙子兵法》,因此《孙子兵法》几乎没有秘密可言,但是每个时代总是有一小部分军事家能够成为常胜将军,这似乎是1个令人奇怪的现象。但是,答案非常简单。之所以能够能成为常胜将军在于有1个整体观、全局观,尤其是各种要素的组合变化和力量对比的条件,也就是说,心中有1个整体结构并清楚地知道这个结构中哪些是薄弱环节,哪些是兵力浪费的环节。按照文学的说法,就是“胸有成竹”。

所以说,当《素书》告诉你需要注重“道、德、仁、义、礼”这5个要素,但是究竟这5个要素是以怎样的空间结构(空间模型)组合在一起,这就是秘密所在了。好比是砖头、瓦片、木料是造房子的材料,但是在这些材料没有组成房子之前,材料就是材料;但一旦搭建成房子后,这些砖头、瓦片、木料就不是单纯的材料了,是组成结构的一部分了。但房子的结构如何设计既与搭建房子所用的材料有关系,但又没有多大的关系。也就是说,房子的结构意义远远大于单纯的砖头、瓦片、木料分散的意义。
本章之所以命名为《原始章》在于是通篇的立论基础。而立论的底气在于建立1个包含“道、德、仁、义、礼”结构要素的体系。知道了组合形式,可能会找到一条通往神秘之乡的道路。

[原文]
正道章第二   
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茍免,见利而不茍得,此人之杰也。
  

  [文话文释义]
  品德高尚,可以让人心悦诚服;诚实可信,可以统一不同政见;以义当先,可以服众;才识杰出,可以分辨历史上的得失;贤明睿智,可以明析当下的事理,这样的人可称之为“人中之俊”。
  行为举止可以为楷模,聪明智慧可以解疑难,道德诚信可以守契约;廉洁公正可以理财务,这样的人可称之为“人中之豪”
  克尽职守,无所废弛;恪守信义,无所变易;虽遭猜疑,仍能义无反顾;利字当头,仍能不见利忘义。这样的人可称之为“人中之杰”。

[暮初评注]
人生在世,有1个最大的缺陷就是不明方向和事物的边界。因此,明智的统治者正好利用这个缺陷来统治百姓。当然假如统治者本身也有这个缺陷,那么统治者本身将面临改朝换代的危险。而所谓的方向就是选择,就是有所得,有所舍。所谓统治者就是权、利、位、势的绝对占有者,但是要保持权、利、位、势,必定需要牺牲一部分东西。《素书》把统治者分为几个层次,这就是“人之俊”、“人之豪”、“人之杰”。其中,“人之俊”以德、信、义、才、明的面孔昭示世人;“人之豪”以行、智、信、廉的形象为世人楷模;“人之杰”以守职、处义、见嫌、见利中的分寸为世人之标杆。

问题是,不要以为这些统治者表里如一,知行合一,能真正成为“人之俊”、“人之豪”、“人之杰”,而是让百姓以为这些统治者应该是这样的人即可了。也就是说,努力保持“人之俊”、“人之豪”、“人之杰”的形象对于统治阶层而言,实则是1种牺牲,但是这种牺牲背后有着老百姓所看不明白的权、利、位、势的更大利益。是否愿意以小的牺牲换取最大的利益,一是看统治者的眼光,二是看统治者的器量,三是看统治者的气数。因此,当张良帮着刘邦“忽悠”取得政权后,张良却明智地选择隐退了。他最了解刘邦的脾性,刘邦无非也是小人1个。但是,历史上的刘邦无愧为“人之俊”、“人之豪”、“人之杰”,至少正史中是如此认为的。所以,要蒙骗百姓,“人之俊”、“人之豪”、“人之杰”的形象是必不可少的,甚至为了保持这种形象也要部分牺牲掉自己的一些利益,目的在于攫取更大的利益。平心而论,张良辅佐刘邦是因为这个平台可以借用而已,并刻意把刘邦打造成“人之俊”、“人之豪”、“人之杰”,从而号令天下,平息天下动乱,还百姓1个和平的世界。也就是说,张良并不想成为“人之俊”、“人之豪”、“人之杰”,已超出了这个范畴,早就是一位真正的得道之人。
本章之所以命名为《正道章》,讲解了要成为统治者应该树立怎样的形象才能服众。或者说,如何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原文]
求人之志章第三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损恶,所以让过。贬酒阙色,所以无污。避嫌远疑,所以不误。博学切问,所以广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深计远虑,所以不穷。亲仁友直,所以扶颠。近恕笃行,所以接人。任材使能,所以济物。殚恶斥谗,所以止乱。推古验今,所以不惑。先揆后度,所以应卒。设变致权,所以解结。括囊顺会,所以无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文话文释义]
 杜绝不良嗜好,禁止非分欲望,即可免除各种牵累;抑制错误的行为,减少邪恶的念头,即可纠正过失;杜绝美酒和美色的侵扰,可以洁身自好;
  回避嫌疑,远离是非,即可不出错误。广泛学习,善于质疑,就能丰富自己的知识;行为高尚,守拙慎言,就能修养身心;
  恭敬、节俭、谦逊、朴实,就能守身不辱;深谋远虑,就能不陷于困危;结交仁义正直之人,就能脱离逆境。
  虽智慧高远仍能宽厚待人、务实进取,就能让人不离左右。才适其任,能适其用,才能更好地成就事业。
抑制邪恶,排斥谗佞,可以平息动乱;
  以古鉴今,就能不受困惑;确立原则,周密计算,才能应付危机;因势利导,堵疏结合,可以解开社会难题。
  全局谋事,顺势而为,不以小处之失为失,不以小处之得为得,才能避免错误;坚定不移,勇敢果毅,才能建功立业;勤勉不懈,小心谨慎,才能善始善终。

[暮初评注]
古人云,小不忍而乱大谋。这就是说,人的本性其实是不喜欢任何约束的,但是假如总是随性而为,不能终成大事。也就是说,凡能成大事者,必定能“动心忍性”,克服一些不良的心态和行为,以建立社会对于本人的诚信认同。《孟子》中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也就是说,当大事未成或大事未稳之时,必须“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一旦大事已成或大事已稳,则无可无不可。当然,警钟长鸣也不是坏事,历代一些统治者原以为稳坐江山,殊不知天不遂人愿,半路丢失江山的也不在少数。原因在于对于大事究竟是否成,大事究竟是否稳,缺乏1个正确的认知。而且,一旦本性暴露必定并为之付出代价,无论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朝野,这种实例俯拾皆是。
所以本章所说的就是如何“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一些要点,依计而行,就能养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毅力(克制力)。
  本章之所以命名为《求人之志章》,在于“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不仅能养成1种毅力,也能树立1种良好的形象,从而吸引天下的有志之士围绕左右,帮助自已成其大事。

本德宗道章第四  
夫志,心独行之术。长莫长于博谋,安莫安于忍辱,先莫先于修德,乐莫乐于好善,神莫神于至诚,明莫明于体物,吉莫吉于知足,苦莫苦于多愿,悲莫悲于精散,病莫病于无常,短莫短于苟得,幽莫幽于贪鄙,孤莫孤于自恃,危莫危于任疑,败莫败于多私。 
 

  [文话文释义]
  所谓“志”,就是精神上的特立独行。最大的能力莫过于谋全局,最大的坚毅莫过于忍辱负重,最杰出的榜样莫过于修德,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好善,最神奇的事情莫胜于至诚,聪慧源于明辨,吉祥源于知足,苦难源于多欲,悲伤莫过于意志消沉,病情莫过于捉摸不定,短视莫过于小利,心魔源于贪欲,孤独源于恃才傲物,内讧源于猜疑,败政源于自私。

[暮初评注]
上一章是《求人之志》,本章则对于什么是“志”作了更加明确的解释和细化。“志”在于精神上的特立独行,而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盲目的一意孤行。要做到特立独行,必须有1个结构性的精神基础。这个结构包括“博谋”、“忍辱”、“修德”、“好善”、“至诚”、“体物”、“知足”,并且要避免因“多愿”、“精散”、“无常”、“苟得”、“贪鄙”、“自恃”、“任疑”、“多私”带来的困局。
本章之所以命名为《本德宗道》,在于本章所围绕的“志”,归根到底在于就是要树立1个正确的方位标识,这个标识就是以“德”与“道”为导引。一切行为要合乎“德”与“道”的要求。要以德为本,以道为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境界,才能找到一条通往最大利益的坦途。也就是说,惟有“本德宗道”也能一辈子获得心灵的安全感,而安全感比什么都重要。《老子》说,“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正是指原本就有“德”与“道”的方位标识,但世人总是舍近就远,离坦取险。对于“德”与“道”总是熟视无睹。立身的1个秘密在于权、利、位、势,在其中任占一地,则衣食无忧。千百年来,小人求而不得,大人不求而得的现象值得思考和借鉴。但是,权、利、位、势的既得利益者总是会被利益圈所抛弃,客观因素是1个方面,但是这些既得利益者往往无视于“道”与“德”的坦途,而陷于酒、色、财、气之中是最主要的主观原因所在。


道义章第五
以明示下者暗,有过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以言取怨者祸,令与心乖者废,后令缪前者毁,怒而无威者犯,好众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近色远贤者昏,女谒公行者乱,私人以官者浮,凌下取胜者侵,名不胜实者耗。略己而责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弃废。以过弃功者损,群下外异者沦,既用不任者疏,行赏吝色者沮,多许少与者怨,既迎而拒者乖。薄施厚望者不报,贵而忘贱者不久。念旧而弃新功者凶,用人不得正者殆,强用人者不畜,为人择官者乱,失其所强者弱,决策于不仁者险,阴计外泄者败,厚敛薄施者凋。战士贫,游士富者衰;货赂公行者昧;闻善忽略,记过不忘者暴;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浊。牧人以德者集,绳人以刑者散。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赏不服人,罚不甘心者叛。赏及无功,罚及无罪者酷。听谗而美,闻谏而仇者亡。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
  

 [文话文释义]
 谋划不周密、破绽迭出必遭下属愚弄,有过错而不自知就是愚蠢,纸醉金迷不知悔改必陷困局,言语招怨必生祸患。政令有违常理将形同虚设,政令前后矛盾注定导致失败。轻易发怒却无人畏惧必定受到侵犯。当众侮辱人者必招祸殃,杀戮下属必招危险。怠慢应受尊重之人必招不幸。与人貌合神离必陷孤独。亲近谗佞远离忠良注定灭亡,亲近女色而疏远贤人必陷昏聩。女子干政必生动乱,私授官职必生乱相。恃强凌弱就是侵犯,名不副实就是徒耗民脂。宽以待已严于律人者无法处理政务,厚待自己而损害他人者必招众人唾弃。以过失为由,剥夺他人功劳必失人心;下属各怀异心必成孤家寡人。没有给下属授于合适的职位必定关系疏远。论功行赏时吝啬小气,必定使人沮丧。多许愿少兑现必招怨恨。始迎终弃必定恩断义绝。
  付出得少却期望得到厚报必定没有善果。一旦富贵就忘记当初的贫贱必定不会长久。念旧恶而无视他人的新功劳必招凶险。任用奸邪之徒,必招风险。勉强用人一定留不住。为他人谋官将陷政事于混乱。抛弃自己的优势必然削弱力量。向心术不正者商讨决策之道必存风险。
  密谋的计策外泄必定失败,豪取寡施者必定衰落。将士贫穷而谋士富裕,国家实力必招衰弱。贿赂官员大行其道,政治必定昏暗。无视别人的优点长处,却对别人的缺点错误耿耿于怀必将作风粗暴。对已任用的下属时常猜疑,或者对信用较好的人又不重用都将招致政治上的混乱。以德治国,民心团结;以刑治国,民心离散。小功劳不奖赏,则无人建大功劳;小的怨恨不宽赦必生大的怨恨。奖赏不足而处罚有过必定引起叛乱;奖赏无功之人,罚及无罪之人必定造成苛政。喜听谗佞之言,仇视忠谏之言必定灭亡。藏富于民,社会才安定,搜刮民脂者必定走向残暴。

[暮初评注]
  《本德宗道章第四》中明确了“志”的本义。在接下来的《道义章第五》中继续延续了“志”的话题,只是从“义”的角度来阐述假如不遵守“道义”的行为将会导致何种结果。罗列了种种必将导致败亡的结局,阐明了本德宗道和以德治国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从1个侧面说明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也就是说,从最大利益的角度来说,一切行为都必须服从于最大利益的要求。对于统治者来说,最大的利益在于让民众臣服并拥有天下。与可能的结果相违背的思维和行为必须全部去除。有的时候1个君主会因为作为1个正常人的行为与作为1个君主的行为之间的定位选择犯迷糊,这正是危机的所在。或者说,作为1个君主有时必须牺牲作为1个正常人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在古代这种概念被概括为“代天巡狩”,既然代天行权就只能代表天的利益而不是自己的利益了。在行为方式上更加接近“神”而不是人。

安礼章第六   
怨在不舍小过,患在不预定谋。福在积善,祸在积恶。饥在贱农,寒在堕织。安在得人,危在失事。富在迎来,贫在弃时。上无常操,下多疑心。轻上生罪,侮下无亲。近臣不重,远臣轻之。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枉士无正友,曲上无直下。危国无贤人,乱政无善人。爱人深者求贤急,乐得贤者养人厚。国将霸者士皆归,邦将亡者贤先避。地薄者大物不产,水浅者大鱼不游,树秃者大禽不栖,林疏者大兽不居。山峭者崩,泽满者溢。弃玉取石者盲,羊质虎皮者柔。衣不举领者倒,走不视地者颠。柱弱者屋坏,辅弱者国倾。足寒伤心,人怨伤国。山将崩者下先隳,国将衰者人先弊。根枯枝朽,人困国残。与覆车同轨者倾,与亡国同事者灭。见已生者慎将生,恶其迹者须避之。畏危者安,畏亡者存。夫人之所行,有道则吉,无道则凶。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非其神圣,自然所钟。务善策者无恶事,无远虑者有近忧。同志相得,同仁相忧,同恶相党,同爱相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谋,同贵相害,同利相忌,同声相应,同气相感,同类相依,同义相亲,同难相济,同道相成,同艺相规,同巧相胜:此乃数之所得,不可与理违。释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逆者难从,顺者易行,难从则乱,易行则理。如此理身、理家、理国,可也!
  
  [文话文释义]
 怨恨源于不肯赦免小的过失;祸患源于事前未作周密的谋划;幸福源于积善;灾祸源于积恶。
饥馑源于轻视农业;挨冻源于忽视织造。社会稳定在于得到有用的人才,社会失衡在于失去贤人辅政。富裕在于能招来远客,贫穷在于荒废农时。
领导者反覆无常,部属必多猜疑。对领导者轻视怠慢必定获罪;对下属欺凌傲慢,必定失去亲附。不尊重君侧之臣,关系疏远之臣就轻视这些君侧之臣。常怀猜疑之心必定不会信任别人;坦诚待人就不会猜疑别人。邪恶之士从无正直的朋友;奸邪的上司从无公正的部下。
走向灭亡的国家必定缺少贤人辅佐,混乱的政治必定不用能人当政。成大事者求贤若渴,敬重贤才的人待人丰厚。国家走向称霸,人才必定集聚归附;国家即灭亡,贤者就会先行逃离。
  瘠土不产大物,浅水不容大鱼,秃树不栖大禽,疏林不居大兽。山体过于陡峭容易崩塌;沼泽之水过满则会漫溢。
弃玉抱石者如同盲人,羊质虎皮者外强中干。拿衣服不提领子势必将衣服拿倒,走路不看地面一定会跌倒。
  梁柱软弱,房屋会倒塌;辅政者无能,国家会倾覆。脚下受寒,心肺受损;人心怨恨,国之根本动摇。大山将要崩塌,基础必先毁坏;国家将要衰亡,人心必先涣散。树根干枯,枝条就会腐朽;人民困窘,国家必将残破。与倾覆的车子走同一轨道也会跟着倾覆;与灭亡的国家做相同的事,也会走向灭亡。
见到已发生的事情,应警惕还将发生类似的事情,一旦发现苗头就应立即回避。担忧危险的人,常能得安全;害怕灭亡的人,反而能生存。人的所作所为,符合自然之道则吉,不符合自然之道则凶。吉祥的人,各种各样的好事都集中到他那里;不吉祥的人,各种各样的恶运都向他袭来。这不关神鬼之事,而是符合自然之道而已。
  善于谋划的人不会遇到困顿之事;没有为长远谋划的人必定有眼前之忧。
  志向相同必然人以类聚,同怀仁慈之心必然共同忧国忧民,奸恶之人必定结党营私,爱好相同必定渴望结交,审美眼光相当必定相互嫉妒,智慧相当的人必定相聚谋划,权势相当的人必定相互倾轧,利益相同必定互相猜忌,思想相近必定相互响应,气质相近的人必定相互欣赏,同1类型的人必定相互依靠,行为准则相同的人必定互相亲近,磨难相同必定使人亲近,觉悟相近必定互相裨益,能力相近必定相互约束,技巧相近必定互相竞争:这是由理数所定,不可与自然之道相违。宽以待已严于律人者与自然之道相违,而宽以待人严于律已者就顺应了自然之道。与自然之道相违,将遇阻力;顺应自然之道则畅行无阻。遇到阻力易生乱象,畅行无阻则顺应天理。按照上述原理,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就有了判断标准了。

[暮初评注]
  本章又是1个对于行为规范的注释延续,只不过换了1个层次。是从“礼”的角度来阐发。最终又回归到“道”,从而对于“道、德、仁、义、礼”的作用作了1个全面的小结,揭示了一些人性中特点,从而帮助统治者更好地把握“人心”和“道心”,把天下的枢纽关节牢牢地握在手心之中。
  不为人知的是,《素书》是另1个侧面阐发了尧、舜、禹心口相传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十六字治国真言(《书经•大禹谟》)(详见《正解“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告诫统治者必须以天道、地道、人道修身正心和治理天下大事,敬天畏地,防微杜渐。
由于《素书》相当于一本治国实用手册,背后所隐含的道理不为人知,才使得世人对其轻视。暮初在通读几遍《素书》后才觉得该书确实神龙见首不见尾,故不敢轻慢,以粗浅的评注方式抛砖引玉。

二 : 素书及其译文

原文

原始章第一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www.61k.com)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正道章第二

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

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茍免,见利而不茍得,此人之杰也。

求人之志章第三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损恶,所以让过。贬酒阙色,所以无污。 避嫌远疑,所以不误。博学切问,所以广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深计远虑,所以不穷。亲仁友直,所以扶颠。 近恕笃行,所以接人。任材使能,所以济物。殚恶斥谗,所以止乱。 推古验今,所以不惑。先揆后度,所以应卒。设变致权,所以解结。 括囊顺会,所以无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本德宗道章第四

夫志,心独行之术。长没长于博谋,安没安于忍辱,先没先于修德,乐没乐于好善,神没神于至诚,明没明于体物,吉没吉于知足,苦没苦于多愿,悲没悲于精散,病没病于无常,短没短于苟得,幽没幽于贪鄙,孤没孤于自恃,危没危于任疑,败没败于多私。

道义章第五

以明示下者暗,有过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以言取怨者祸,令与心乖者废,后令缪前者毁,怒而无威者犯,好众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近色远贤者昏,女谒公行者乱,私人以官者浮,凌下取胜者侵,名不胜实者耗。略己而责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弃废。以过弃功者损,群下外异者沦,既用不任者疏,行赏吝色者沮,多许少与者怨,既迎而拒者乖。薄施厚望者不报,贵而忘贱者不久。念旧而弃新功者凶,用人不得正者殆,强用人者不畜,为人择官者乱,失其所强者弱,决策于不仁者险,阴计外泄者败,厚敛薄施者凋。战士贫,游士富者衰;货赂公行者昧;闻善忽略,记过不忘者暴;所任不可

素书 素书及其译文

信,所信不可任者浊。[www.61k.com]牧人以德者集,绳人以刑者散。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赏不服人,罚不甘心者叛。赏及无功,罚及无罪者酷。听谗而美,闻谏而仇者亡。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 安礼章第六

怨在不舍小过,患在不预定谋。福在积善,祸在积恶。饥在贱农,寒在堕织。安在得人,危在失事。富在迎来,贫在弃时。上无常操,下多疑心。轻上生罪,侮下无亲。近臣不重,远臣轻之。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枉士无正友,曲上无直下。危国无贤人,乱政无善人。爱人深者求贤急,乐得贤者养人厚。国将霸者士皆归,邦将亡者贤先避。地薄者大物不产,水浅者大鱼不游,树秃者大禽不栖,林疏者大兽不居。山峭者崩,泽满者溢。弃玉取石者盲,羊质虎皮者柔。衣不举领者倒,走不视地者颠。柱弱者屋坏,辅弱者国倾。足寒伤心,人怨伤国。山将崩者下先隳,国将衰者人先弊。根枯枝朽,人困国残。与覆车同轨者倾,与亡国同事者灭。见已生者慎将生,恶其迹者须避之。畏危者安,畏亡者存。夫人之所行,有道则吉,无道则凶。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非其神圣,自然所钟。务善策者无恶事,无远虑者有近忧。同志相得,同仁相忧,同恶相党,同爱相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谋,同贵相害,同利相忌,同声相应,同气相感,同类相依,同义相亲,同难相济,同道相成,同艺相规,同巧相胜:此乃数之所得,不可与理违。释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逆者难从,顺者易行,难从则乱,易行则理。如此理身、理国、理家,可也!

译文

原始章第一

道、德、仁、义、礼五者,本为一体,不可分离。

道,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人都在遵循著自然规律,自己却意识不到这一点,自然界万事万物亦是如此。 德、即是获得,依德而行,可使一己的欲求得到满足,自然界万事万物也是如此。 仁、是人所独具的仁慈、爱人的心理,人能关心、同情人,各种善良的愿望和行动就会产生。 义、是人所认为符合某种道德观念的行为,人们根据义的原则奖善惩恶,以建立功业。 礼、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人人必须遵循礼的规范,兢兢业业,夙兴夜寐,按照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人伦关系所排列的顺序行事。这五个条目是做人的根本,缺一不可的。 贤明能干的人物,品德高尚的君子,都能看清国家兴盛、衰弱、存亡的道理,通晓事业成败的规律,明白社会政治修明与纷乱的形势,懂得隐退仕进的原则。因此,当条件不适宜之时,都能默守正道,甘于隐伏,等待时机的到来。一旦时机到来而有所行动,常能建功立业位极人臣。如果所遇非时,也不过是淡泊以终而已。也就因此,像这样的人物常能树立极为崇高的典范,名重于后世呵!

正道章第二

品德高尚,则可使远方之人前来归顺。诚实不欺,可以统一不同的意

素书 素书及其译文

见。(www.61k.com]道理充分可以得到部下群众的拥戴。才识杰出,可以借鉴历史。聪明睿智可以知众而容众。这样的人,可以称他为人中之俊。 行为端正,可以为人表率。足智多谋,可以解决疑难问题。天无信,四时失序,人无信,行止不立。如果能忠诚守信,这是立身成名之本。君子寡言,言而有信,一言议定,再不肯改议、失约。是故讲究信用,可以守约而无悔。廉洁公正,且疏财仗义。这样的人,可以称他为人中之豪。见嫌而不苟免,克尽职守,而无所废弛;恪守信义,而不稍加改变;受到嫌疑,而能居义而不反顾;利字当头,懂得不悖理苟得。这样的人,可以称为人中之杰。

求人之志章第三

杜绝不良的嗜好,禁止非分的欲望,这样可以免除各种牵累;抑制不合理的行为,减少邪恶的行径,这样可以避免过失;谢绝酒色侵扰,这样可以不受玷污;回避嫌疑,远离惑乱,这样可以不出错误。 广泛地学习,仔细地提出各种问题,这样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行为高尚,辞锋不露,这样可以修养身心、陶冶性情;肃敬、节俭、谦逊、简约,这样可以守身不辱;深谋远虑,这样可以不至于困危;亲近仁义之士,结交正直之人,这样可以在逆境中得到帮助。为人尽量宽容,行为敦厚,这是待人处世之道。任才使能,使人人能尽其才,这是用人成事之要领;抑制邪恶,斥退谗佞之徒,这样可以防止动乱;推求往古,验证当今,这样可以不受迷惑;了解事态,心中有数,这样可以应付仓卒事变;采用灵活手法,施展权变之术,这样可以解开纠结;心中有数,闭口不言,凡事能顺从时机,这样可以远怨无咎;坚定不移,正直刚强,这样才能建功立业;勤勉惕励;心地善良,这样才能善始善终。

本德宗道章第四

欲始志向坚定,笃实力行:

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深思多谋;

最安全的方式,莫过于安于忍辱;

最优先的要务,莫过于进德修业;

最快乐的态度,莫过于乐于好善;

最神奇的效验,莫过于用心至诚;

最高明的做法,莫过于明察秋毫;

最吉祥的想法,莫过于安分知足;

最痛苦的缺点,莫过于欲求太多;

最悲哀的情形,莫过于心神离散;

最麻烦的病态,莫过于反覆无常;

最无聊的妄念,莫过于不劳而获;

最愚昧的观念,莫过于贪婪卑鄙;

最孤独的念头,莫过于目空一切;

最危险的举措,莫过于任人而疑;

最失败的行径;莫过于自私自利;

道义章第五

素书 素书及其译文

在部下面前显示高明,一定会遭到愚弄。[www.61k.com)有过错而不能自知,一定会受到蒙蔽。走入迷途而不知返回正道,一定是神志惑乱。因为语言招致怨恨,一定会有祸患。思想与政令矛盾,一定会坏事。政令前后不一,一定会失败。发怒却无人畏惧,一定会受到侵犯。喜欢当众侮辱别人,一定会有灾难。对手下的大将罚之过当,一定会有危险。怠慢应受尊重的人,一定会招致不幸。表面上关系密切,实际上心怀异志的,一定会陷于孤独。亲近谗慝,远离忠良,一定会灭亡。亲近女色,疏远贤人,必是昏瞆目盲。女子干涉大政,一定会有动乱。 随便将官职到处乱送,政治就会出现乱相。欺凌下属而获得胜利的,自己也一定会受到下属的侵犯。所享受的名声超过自己的实际才能,即使耗尽精力也治理不好事务。对自己马虎,对别人求全责备的,无法处理事务。对自己宽厚,对别人刻薄的,一定被众人遗弃。因为小过失便取消别人的功劳的,一定会大失人心。部下纷纷有离异之心,必定沦亡。既然用了人却不给予信任,必定导致关系疏远。论功行赏时吝啬小气,形于颜色,必定使人感到沮丧。承诺多,兑现少,必招致怨恨。起初竭诚欢迎,末了又拒于门外,一定会恩断义绝。给予别人很少,却希望得到厚报的,一定会大失所望。富贵之后就忘却贫贱时候的情状,一定不会长久。念及别人旧恶,忘记其所立新功的,一定遭来大凶。任用邪恶之徒,一定会有危险。勉强用人,一定留不住人。用人无法摆脱人情纠结,政事必越理越乱。失去自己的优势,力量必然削弱。处理问题、制定决策时向不仁之人问计,必有危险。秘密的计划泄露出去,一定会失败。横征暴敛、薄施寡恩,一定会衰落。奋勇征战的将士生活贫穷,鼓舌摇唇的游士安享富贵,国势一定会衰落。贿赂?府政?官员的事到处可见,政治必定十分昏暗。知道别人的优点长处却不重视,对别人的缺点错误反而耿耿于怀的,则是作风粗暴。使用的人不堪信任,信任的人又不能胜任其职,这样的政治一定很混浊。 依靠道德的力量来治理人民,人民就会团结;若一味地依靠刑法来维持统治,则人民将离散而去。小的功劳不奖赏,便不会建立大功劳;小的怨恨不宽赦,大的怨恨便会产生。奖赏不能服人,处罚不能让人甘心,必定引起叛乱;赏及无功之人,罚及无罪之人,就是所谓的残酷。听到谗佞之言就十分高兴,听到忠谏之言便心生怨恨,一定灭亡。藏富于民,以百姓的富有作为本身的富有,这样才会安定;欲壑难填,总是贪求别人所有的,必然残民以逞。

安礼章第六

怨恨产生于不肯赦免小的过失;祸患产生于事前未作仔细的谋画;幸福在于积善累德;灾难在于多行不义。 轻视农业,必招致饥馑;惰于蚕桑,必挨冷受冻。得人必安,失士则危。招来远客即富,荒废农时则贫。上位者反覆无常,言行不一,部属必生猜疑之心,以求自保。对上官轻视怠慢,必定获罪;对下属侮辱傲慢,必定失去亲附。近幸左右之臣不受尊重,关系疏远之臣必不安其位。自己怀疑自己,则不会信任别人;自己相信自己,则不会怀疑别人。邪恶之士决无正直的朋友;邪僻的上司必没有公正刚直的部下。行将灭亡的国家,决不会有贤人辅政;陷于混乱的政治,决不会有善人参与。爱人深者,一定急于求贤才,乐得于贤才者,待人一定丰厚。国家即将称霸,人才都会聚集来归;邦国即将败亡,贤者先行隐避。土地贫瘠,大物不产;水浅之处,大鱼不游;秃树之上,大禽不栖;疏林之中,

素书 素书及其译文

大兽不居。(www.61k.com]山势过于陡峭,则容易崩塌;沼泽蓄水过满,则会漫溢出来。弃玉抱石者目光如盲,羊质虎皮者虚于矫饰。拿衣服时不提领子,势必把衣服拿倒。走路不看地面的一定会跌倒。

房屋梁柱软弱,屋子会倒塌;才力不足的人掌政,国家会倾覆。脚下受寒,心肺受损;人心怀恨,国家受伤。大山将要崩塌,土质会先毁坏;国家将要衰亡,人民先受损害。树根干枯,枝条就会腐朽;人民困窘,国家将受伤害。与倾覆的车子走同一轨道的车,也会倾覆;与灭亡的国家做相同的事,也会灭亡。 见到已发生的事情,应警惕还将发生类似的事情;预见险恶的人事,应事先回避。害怕危险,常能得安全;害怕灭亡,反而能生存。人的所作所为,符合行事之道则吉,不符合行事之道则凶。吉祥的人,各种各样的好处都到他那里;不吉祥的人,各种各样的恶运灾祸都向他袭来。这并不是什么奥妙的事,而是自然之理。 务善策者无恶事,无远虑者有近忧。 同志相得,同仁同忧,同恶相党,同爱同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谋,同贵相害,同利相忌。同声相应,同气相感,同类相似,同义相亲,同难相济。同道相成,同艺相窥,同巧相胜。以上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道理,凡人类有所举措,均应遵守这些规律,不可与理相抗。 把自己放在一边,单纯去教育别人,别人就不接受他的大道理;如果严格要求自己,进而去感化别人,别人就会顺服。违反常理,部属则难以顺从;合乎常理,则办事容易。部属难以顺从,则容易产生动乱;办事容易,则能得到畅通的治理。

以上所述的各项事理,用在修身、持家、治国,均会获得丰硕的效果。

三 : 《素书》原文及译文

【原始章第一】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 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 有慈惠恻隐之心, 以遂其生成.义者、人之所宜, 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 明於盛衰之道, 通乎成败之数, 审乎治乱之势, 达乎去就之理, 故潜居抱道, 以待其时. 若时至而行, 则能极人臣之位; 得机而动, 则能成绝代之功. 如其不遇, 没身而已. 是以其道足高 , 而名重於后代.

【正道章第二】

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此人之杰也.

【求人之志章第三】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损恶,所以禳过.贬酒阙色,所以无污.避嫌远疑,所以无误.博学切问,所以广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深计远虑,所以不穷.亲仁友直,所以扶颠.近恕笃行,所以接人.任材使能,所以济物.瘅恶斥谗,所以止乱.推古验今,所以不惑.先揆后度,所以应卒.设变致权,所以解结.括囊顺会,所以无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本德宗道章第四】

夫志心笃行之术:长莫长於博谋.安莫安於忍辱.先莫先於修德.乐莫乐於好善.神莫神於至诚.明莫明於体物.洁莫洁於谨独.吉莫吉於知足.苦莫苦於多愿.悲莫悲於精散.病莫病於无常.短莫短於苟得.幽莫幽於贪鄙.孤莫孤於自恃.危莫危於任疑.败莫败於多私.

【遵义章第五】

以明示下者暗.有过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以言取怨者祸.令与心乖者废.后令谬前者毁.怒而无威者犯.好直辱人者殃.戳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近色远贤者昏.女谒公行者乱.私人以官者浮.凌下取胜者侵.名不胜实者耗.略己而责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弃废.以过弃功者损.群下外异者沦.既用不任者疏.行赏吝啬者沮.多许少与者怨.既迎而拒者乖.薄恩厚望者不报.贵而忘贱者不久.念旧恶而弃新功者凶.用人不得正者殆.强用人者不畜.为人择官者乱.失其所强者弱.决策与不仁者险.阴计外泄者败.厚敛薄施者凋.战士贫游士富者衰.货赂公行者昧.闻善忽略记过不忘者暴.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浊.牧人以德者集.绳人以刑者散.小功不赏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赏不服人罚不甘心者叛.赏及无功罚及无罪者酷.听谗而美闻谏而仇者亡.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

【安礼章第六】

怨在不舍小过.患在不预定谋.福在积善,祸在积恶.饥在贱农,寒在惰织.安在得人,危在失士.富在迎来,贫在弃时.上无常操,下多疑心.轻上生罪.侮下无亲.近臣不重,远人轻之.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枉士无正友.曲上无直下.危国无贤人.乱政无善人.爱人深者求贤急.乐得人者养人厚.国将霸者士皆归.邦将亡者贤先避.地薄者大物不产.水浅者大鱼不游.树秃者大禽不栖.林疏者大兽不居.山峭者崩,泽满者溢.弃玉抱石者盲.羊质虎皮者柔.衣不举领者倒.走不视地者颠.柱弱者屋坏.辅弱者国倾.足寒伤心.人怨伤国.山将崩者下先堕.国先衰者人先弊.根枯枝朽.人困国残.与覆车同轨者倾.与亡国同事者灭.见已生,慎将生.恶其迹者预避之.畏危者安,畏亡者存.夫人之所行,有道则吉,无道则凶.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非其神圣,自然所钟.务善策者无恶事.无远虑者有近忧.同志相得.同仁相忧.同恶相党.同爱相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谋.同贵相害.同利相忌.同声相应.同气相感.同类相依.同善相亲.同难相济.同道相成.同艺相规.同巧相胜.此乃数之所得,不可与理违.释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逆者难从,顺者易行.难从则乱,易行则理.如此理身理家理国可也.

译文:

道、德、仁、义、礼五者,本为一体,不可分离。

道,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人都在遵循著自然规律,自己却意识不到这一点,自然界万事万物亦是如此。

德、即是获得,依德而行,可使一己的欲求得到满足,自然界万事万物也是如此。

仁、是人所独具的仁慈、爱人的心理,人能关心、同情人,各种善良的愿望和行动就会产生。

义、是人所认为符合某种道德观念的行为,人们根据义的原则奖善惩恶,以建立功业。

礼、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人人必须遵循礼的规范,兢兢业业,夙兴夜寐,按照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人伦关系所排列的顺序行事。

这五个条目是做人的根本,缺一不可的。

贤明能干的人物,品德高尚的君子,都能看清国家兴盛、衰弱、存亡的道理,通晓事业成败的规律,明白社会政治修明与纷乱的形势,懂得隐退仕进的原则。因此,当条件不适宜之时,都能默守正道,甘于隐伏,等待时机的到来。一旦时机到来而有所行动,常能建功立业位极人臣。如果所遇非时,也不过是淡泊以终而已。也就因此,像这样的人物常能树立极为崇高的典范,名重于后世呵!

德足以怀远,品德高尚:善政安民,以德治国。圣德明君,贤能良相;礼贤爱士,屈己舍人。则可使远方之人前来归顺。信足以一异,诚实不欺,可以统一不同的意见。义足以得众,道理充分可以得到部下群众的拥戴。才足鉴古,才识杰出,可以借鉴历史。明足以照下,聪明睿智可以知众而容众。这样的人,可以称他为人中之俊。

行足以为仪表,行为端正,可以为人表率。智足以决嫌疑,足智多谋,可以解决疑难问题。信可以使守约,天无信,四时失序,人无信,行止不立。如果能忠诚守信,这是立身成名之本。君子寡言,言而有信,一言议定,再不肯改议、失约。是故讲究信用,可以守约而无悔。廉可以使分财,廉洁公正,且疏财仗义。这样的人,可以称他为人中之豪。

见嫌而不苟免,克尽职守,而无所废弛;恪守信义,而不稍加改变;受到嫌疑,而能居义而不反顾;利字当头,懂得不悖理苟得。这样的人,可以称为人中之杰。

杜绝不良的嗜好,禁止非分的欲望,这样可以免除各种牵累;抑制不合理的行为,减少邪恶的行径,这样可以避免过失;谢绝酒色侵扰,这样可以不受玷污;回避嫌疑,远离惑乱,这样可以不出错误。

广泛地学习,仔细地提出各种问题,这样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行为高尚,辞锋不露,这样可以修养身心、陶冶性情;肃敬、节俭、谦逊、简约,这样可以守身不辱;深谋远虑,这样可以不至于困危;亲近仁义之士,结交正直之人,这样可以在逆境中得到帮助。为人尽量宽容,行为敦厚,这是待人处世之道。

任才使能,使人人能尽其才,这是用人成事之要领;抑制邪恶,斥退谗佞之徒,这样可以防止动乱;推求往古,验证当今,这样可以不受迷惑;了解事态,心中有数,这样可以应付仓卒事变;采用灵活手法,施展权变之术,这样可以解开纠结;心中有数,闭口不言,凡事能顺从时机,这样可以远怨无咎;坚定不移,正直刚强,这样才能建功立业;勤勉惕励;心地善良,这样才能善始善终。

欲始志向坚定,笃实力行: 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深思多谋;最安全的方式,莫过于安于忍辱;

最优先的要务,莫过于进德修业;最快乐的态度,莫过于乐于好善;最神奇的效验,莫过于用心至诚;最高明的做法,莫过于明察秋毫;最吉祥的想法,莫过于安分知足;最痛苦的缺点,莫过于欲求太多;

最悲哀的情形,莫过于心神离散;最麻烦的病态,莫过于反覆无常;最无聊的妄念,莫过于不劳而获;

最愚昧的观念,莫过于贪婪卑鄙;最孤独的念头,莫过于目空一切;最危险的举措,莫过于任人而疑;最失败的行径;莫过于自私自利;

在部下面前显示高明,一定会遭到愚弄。有过错而不能自知,一定会受到蒙蔽。走入迷途而不知返回正道,一定是神志惑乱。因为语言招致怨恨,一定会有祸患。思想与政令矛盾,一定会坏事。政令前后不一,一定会失败。发怒却无人畏惧,一定会受到侵犯。喜欢当众侮辱别人,一定会有灾难。对手下的大将罚之过当,一定会有危险。怠慢应受尊重的人,一定会招致不幸。表面上关系密切,实际上心怀异志的,一定会陷于孤独。亲近谗慝,远离忠良,一定会灭亡。亲近女色,疏远贤人,必是昏瞆目盲。女子干涉大政,一定会有动乱。

随便将官职到处乱送,政治就会出现乱相。欺凌下属而获得胜利的,自己也一定会受到下属的侵犯。所享受的名声超过自己的实际才能,即使耗尽精力也治理不好事务。对自己马虎,对别人求全责备的,无法处理事务。对自己宽厚,对别人刻薄的,一定被众人遗弃。因为小过失便取消别人的功劳的,一定会大失人心。部下纷纷有离异之心,必定沦亡。既然用了人却不给予信任,必定导致关系疏远。论功行赏时吝啬小气,形于颜色,必定使人感到沮丧。承诺多,兑现少,必招致怨恨。起初竭诚欢迎,末了又拒于门外,一定会恩断义绝。

给予别人很少,却希望得到厚报的,一定会大失所望。富贵之后就忘却贫贱时候的情状,一定不会长久。念及别人旧恶,忘记其所立新功的,一定遭来大凶。任用邪恶之徒,一定会有危险。勉强用人,一定留不住人。用人无法摆脱人情纠结,政事必越理越乱。失去自己的优势,力量必然削弱。处理问题、制定决策时向不仁之人问计,必有危险。秘密的计划泄露出去,一定会失败。横征暴敛、薄施寡恩,一定会衰落。奋勇征战的将士生活贫穷,鼓舌摇唇的游士安享富贵,国势一定会衰落。贿赂政府官员的事到处可见,政治必定十分昏暗。知道别人的优点长处却不重视,对别人的缺点错误反而耿耿于怀的,则是作风粗暴。使用的人不堪信任,信任的人又不能胜任其职,这样的政治一定很混浊。

依靠道德的力量来治理人民,人民就会团结;若一味地依靠刑法来维持统治,则人民将离散而去。小的功劳不奖赏,便不会建立大功劳;小的怨恨不宽赦,大的怨恨便会产生。奖赏不能服人,处罚不能让人甘心,必定引起叛乱;赏及无功之人,罚及无罪之人,就是所谓的残酷。听到谗佞之言就十分高兴,听到忠谏之言便心生怨恨,一定灭亡。藏富于民,以百姓的富有作为本身的富有,这样才会安定;欲壑难填,总是贪求别人所有的,必然残民以逞。怨恨产生于不肯赦免小的过失;祸患产生于事前未作仔细的谋画;幸福在于积善累德;灾难在于多行不义。轻视农业,必招致饥馑;惰于蚕桑,必挨冷受冻。得人必安,失士则危。招来远客即富,荒废农时则贫。上位者反覆无常,言行不一,部属必生猜疑之心,以求自保。对上官轻视怠慢,必定获罪;对下属侮辱傲慢,必定失去亲附。近幸左右之臣不受尊重,关系疏远之臣必不安其位。自己怀疑自己,则不会信任别人;自己相信自己,则不会怀疑别人。邪恶之士决无正直的朋友;邪僻的上司必没有公正刚直的部下。

行将灭亡的国家,决不会有贤人辅政;陷于混乱的政治,决不会有善人参与。爱人深者,一定急于求贤才,乐得于贤才者,待人一定丰厚。国家即将称霸,人才都会聚集来归;邦国即将败亡,贤者先行隐避。

土地贫瘠,大物不产;水浅之处,大鱼不游;秃树之上,大禽不栖;疏林之中,大兽不居。山势过于陡峭,则容易崩塌;沼泽蓄水过满,则会漫溢出来。

弃玉抱石者目光如盲,羊质虎皮者虚于矫饰。拿衣服时不提领子,势必把衣服拿倒。走路不看地面的一定会跌倒。

房屋梁柱软弱,屋子会倒塌;才力不足的人掌政,国家会倾覆。脚下受寒,心肺受损;人心怀恨,国家受伤。大山将要崩塌,土质会先毁坏;国家将要衰亡,人民先受损害。树根干枯,枝条就会腐朽;人民困窘,国家将受伤害。与倾覆的车子走同一轨道的车,也会倾覆;与灭亡的国家做相同的事,也会灭亡。

见到已发生的事情,应警惕还将发生类似的事情;预见险恶的人事,应事先回避。害怕危险,常能得安全;害怕灭亡,反而能生存。人的所作所为,符合行事之道则吉,不符合行事之道则凶。吉祥的人,各种各样的好处都到他那里;不吉祥的人,各种各样的恶运灾祸都向他袭来。这并不是什么奥妙的事,而是自然之理。务善策者无恶事,无远虑者有近忧。同志相得,同仁同忧,同恶相党,同爱同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谋,同贵相害,同利相忌。同声相应,同气相感,同类相似,同义相亲,同难相济。同道相成,同艺相窥,同巧相胜。以上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道理,凡人类有所举措,均应遵守这些规律,不可与理相抗。

把自己放在一边,单纯去教育别人,别人就不接受他的大道理;如果严格要求自己,进而去感化别人,别人就会顺服。违反常理,部属则难以顺从;合乎常理,则办事容易。部属难以顺从,则容易产生动乱;办事容易,则能得到畅通的治理。

以上所述的各项事理,用在修身、持家、治国,均会获得丰硕的效果。

「张子房的故事」

昔日有三位神仙,师徒三人.一日,清闲无事,三人同驾了云,闲游天下,看见世界荣华富贵,雅致甚微妙.三人议论曰「意欲下凡为官.」谁知天上无戏言,忽一日,玉旨到来,将他三人贬下凡间.一个先来投在黄家出世,名曰黄石公. 因见汉高祖,与楚霸王两国互争帝位,相战天下乱纷纷,黄石公看见天下大乱,尽日金鼓连天,杀声如雷,心遂无意功名, 避乱隐居入山,修真炼性,得道成仙. 一个投在韩国张家出世,名曰张良,字子房. 一个投在淮阴县出世,姓韩名信,自幼因家贫,后投楚国.楚霸王封韩信执枪郎,无品官职.韩信闷闷不乐,此事按下. 且说张良在家中清闲无事,出来游玩,来到杞桥边闲耍看见老人,身穿黄衣过桥,偶将履(草鞋)坠於泥中,高呼张良曰: 「你将我履取起与我.」张良看这老人生成不俗,仙风道骨,张良急忙取履而进之.老人接履行不数步,又将履落沟中, 老人又令张良去取,张良复往沟中,再取履跪而进,如是者三次.老人曰:「孺子可教也.」遂问姓名.张良曰:「小姓张名良.」老人曰:「当今乃乱世战国之秋,随我入山修行,你意下如何?」张良曰:「大丈夫当与国家出力,岂有隐居山林?」老人指桥边大树曰:「你五日后,黎明来此等我,吾当付你一物,不可违吾意也.」至五日,张良早起来到树边,见老人已坐在树下.

老人曰:「你与我相约却来迟,你再退后五日当早来.」张良至后五日,五更复来,见老人又已在树下.老人大怒曰:「你懒惰如此, 且再退后五日当起早来.」张良至后五日,整夜不寝,即来树下等候,至太阳升当空,过许久,老人忽到,子房跪而言曰: 「小子愿领教.」老人曰:「看你骨格清秀,与常人不同,他日可为帝王师,幸今日相遇之,传汝秘书三卷,内有机谋,孙吴不能及也. 日后扶立真主,功成名遂,身返山林,不可违负吾言,须当谨记在心.」张良拜问姓名,老人答曰:「贫道姓黄名石公.」遂别而去. 张子房大喜,回家日夜攻读天书,遂投汉高祖处.官拜军师之职.韩信在楚国,见霸王不能重用,遂弃楚国投汉国,汉王就封他管粮之职, 韩信嫌官微,连夜逃走之时,丞相萧何,闻知韩信有大才能,连夜追回.次日,萧何奏上汉王,说韩信有大才,武略贯通,汉王就将韩信封为兵马大元帅,韩信与张良设计,时修栈道,暗度陈仓,领兵攻楚.楚霸王领有八千子弟兵,霸王与他交战,及十合伏兵,即命李左车请张良相议曰:「霸王英雄万夫莫敌,军师有何良策?」子房曰:「某少游下邳,曾遇异人传授,吹箫音声悲愁,今霸王勇猛,更有八千子弟兵拥护.」张子房立鸡鸣山吹箫,音声惨然.八千子弟兵,听到四面楚歌,因之怀念故乡,个个闻之悲伤,无心打仗,各各散尽,霸王遂大败,竟自刎乌江而亡.偈曰: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后来汉王出征在外,吕后与萧何用计,萧何奉旨,月下追回韩信到未央宫,遂将韩信斩讫.张良闻之大惊,就入朝启奏汉王曰:「臣老迈,不能理国家大事,上本辞官纳印,退居山林,伏望我王准奏,是臣万幸也.」汉王准奏,命内臣备办金银宝贝彩缎,赏赐子房.张子房坚执不受,拜谢汉王出来朝门,归入山林,来到山下,遇著一人叫声:「贤友,请借问一声,人多言何说?人少言何说?人恶何说?人善何说?人言富何说?人贫何说?敢求赐教,指点开示.」张子房即作偈曰:「多言人嫌少言痴,恶被人厌善被欺,富遭嫉妒贫遭贱,算来自然合天机.青山不管人间事,绿水何能洗是非?子房收拾安身处,罢手摇头总不如.」张子房直进山林,遍访寻见黄石公.石公问曰:「子房你今日到此什么事?」子房答曰:「弟子今日来与师父处同修.」黄石公曰:「你在汉王处,官拜军师之职,何等荣华富贵?」子房答曰:「弟子看破世界,官高必受祸害,财多必受灾殃,世情事往往受尽千般楚, 万种冤愆.」黄石公言曰:「我此处居是茅屋草舍,食是粗饭淡蔬,你如何能食得?」子房答曰:「师父,弟子愿意清淡生活,何不能食乎?」 子房作偈曰:「身居茅屋稳,性定菜根香,世事静方见,人情淡始长,有人来问我,如何是祸福?我亏人是祸,人亏我是福.」黄石公闻偈,大喜曰:「徒弟亦知静中滋味.」遂问韩信如何? 子房曰:「韩信亦投在汉王,官拜三齐王之职,领兵伐楚,迫死霸王,乌江自刎而亡,遂灭楚国,韩信有十大功劳.后汉高祖出征在外,吕后同萧何用计,在未央宫将韩信斩死.」黄石公曰:「我前日与你说过,世界有祸害,若不急早回头,一旦灾殃至,难免无常一旦休.」黄石公作偈曰:「万事由天莫强求,何须苦苦用计谋?若知今朝身异处,悔却当初觅封候.」

后来,黄石公与张子房师徒勤修道德,修成神仙.

「刘伯温与《素书》的故事」

却说处州有个青田县,那县城外南边有一座高山,俗名红罗山,妙不可言.只因这山,岩穴甚多,内藏妖精不一.闻说那个山中常有毒气千万条出来, 或装做妇人去骗男子,或装做男子去骗妇人.人人都说道有个白猿作怪,甚是没奈何他.恰有元朝的太保刘秉忠,他的孙儿名基,表字伯温,中了元朝进士,做高邮县丞.将及半年,猛思如今英雄四起,这个官那里是结果的事业,便弃了官职回乡.每日手把春秋,到这山下拣个幽僻去处,铺花裥, 扫竹径,对山而坐,观书不辍.将近年余了,忽一日崖边豁地响了一声,只见石门洞开,可容一人侧身而进.那伯温看了半晌,便将书丢下,大步跨入空谷中.却有人大喝道:「里面毒气难当,你们不可乱进.」伯温乘著高兴,只顾走进洞中,漆黑难行,有好几处竟是一坑水,也有几处竟如螺蛳湾. 伯温走了一会,正在心下狐疑.转弯抹角,却透出一点天光来.伯温大喜,暗想:「此处必有下落了.」又走了数百步,忽见日色当空,天光清朗,有石室如方丈大一个所在.石室上看见七个大字道:『此石为刘基所破』.伯温心知此是天意,令我收此宝藏.遂拾个石子,向那石山猛击一下,只见亳光万道,即时裂开,一个石函中有朱抄的兵书四卷.伯温便对天叩谢,将书藏在袖中,正欲走出,忽听得豁喇一声,枯藤上跳出一只白猿来,望著伯温张开了口,扯开了了脚,竟要扑上来.伯温大喝道:「畜生!天赐宝贝,原说与我刘基的,你待怎样?」那猿便敛形拜伏在地,忽作人言说:「自汉张子房得黄石公秘传之后,后来辟谷嵩山,半路中将书收藏在内.便命六丁、六甲,拘本山通灵神物管守,丁甲大神在云头上一望,看见小猿颇有些灵气,便拘我在此留候面前.那留候却把手来打个圆圈,许我在此,只好到山上山下走动走动,再不得出外一耍.今日,天意将此书付与先生,辅主救民,要我在此无用,求先生方便,破开圆圈,把小猿宽松些也好!」伯温便对他说:「天书我虽收得,其中方法,竟未曾看着,待我回家细看,倘其中有破开圆圈方法,我好放你.目下我如何会得?」白猿只是苦苦哀求,说:「先生此时不放我去,何时再得进来?我从前被留候拘住时,曾问他何年放我,他便说:『留着,留着,遇刘便放着.』今日遇着 "刘",便须遇着 "放".先生可怜见,宽放小猿,待我游行洒落,遍看锦绣江山,则感恩不浅!」伯温见他哀求不过,便要从袖中扯出天书来看,谁知那衣袖太小,书本过大,只得扯出一本来,将手翻开,恰是落末一本.凑巧簿面写著,拘收白猿,管守天书事情,看到后面,果有打破圈箍,放白猿的神法.伯温心中原要试验一番,却又不解此中咒语,只好将他当书诵读.谁想把宽放他的法儿读完,只见那白猿朝着伯温拜了几拜,竟从山后跳出去了.伯温也不顾他,遂放开大步,复从原路而回,回头一看,那石壁依然合了.伯温一路且惊且疑,方到家中,只听得人说:「山上有白光一条,光中灿灿的恰如白猿一个,奔到淮西那路上去了.」伯温虽得了此书,其中旨趣尚未通晓,因历游名山佛寺,访求异人提醒于他.摘自《英烈传》第十七回,

本文标题:素书原文及译文-《素书》白话文校译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15976.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