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诸葛亮的《诫子书》翻译
《诫子书》 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信,只用了短短八十六字,但是对于为学做人有精简而且具体的忠告。[www.61k.com]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智慧,在今天的时代,一样管用!“真正的智慧,可以超越时空,历久常新。”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十堂课,在变局中安身立命,在逆境中找到力量:
「诸葛亮给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怠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岁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第一课:宁静的力量
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学须静也。
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不能够静下来,则不可以有效的计划未来,而且学习的首要条件, 就是有宁静的环境。现代人大多数终日忙碌,你是否应在忙乱中静下来,反思人生方向?
第二课:节俭的力量
俭以养德。
忠告孩子要节俭,以培养自己的德行。审慎理财,量入为出,不 但可以摆脱负债的困扰,更可以过着纪律的简朴生活,不会成为物质的奴隶。在鼓励消费的文明社会,你有否想过节俭的好处呢?
第三课:计划的力量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诫子书翻译 诸葛亮的《诫子书》翻译
忠告孩子要计划人生,不要事事讲求名利,才能够了解自己的志向,要静下来,才能够细心计划将来。[www.61k.com)面对未来,你有理想吗?你有使命感吗?你有自己的价值观吗?
第四课:学习的力量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忠告孩子宁静的环境对学习大有帮助,当然配合专注的平静心境,就更加事半功倍。诸葛亮不是天才论的信徒,他相信才能是学习的结果。你有否全心全力的学习?你是否相信努力才有成就?
第五课:增值的力量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忠告孩子要增值先要立志,不愿意努力学习,就不能够增加自己的才干。但学习的过程中,决心和毅力非常重要,因为缺乏了意志力,就会半途而废。你有否想过,一鼓作气人多,坚持到底人少的道理?
第六课:速度的力量
怠慢则不能励精。
忠告孩子凡事拖延就不能够快速的掌握要点。电脑时代是速度的时代,样样事情讲求效率,想不到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智慧,也一样不谋而合。快人一步,不但理想达 到,你有否想过,有更多时间去修正及改善?
第七课:性格的力量
险躁则不能冶性。
忠告孩子太过急躁就不能够陶冶性情。心理学家说: 思想影响行为,行为
诫子书翻译 诸葛亮的《诫子书》翻译
影响习惯,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影响命运。[www.61k.com)诸葛亮明白生命中要作出种种平衡,要“励精”,也要“冶性”。你要提升自己性格的品质吗?
第八课:时间的力量
年与时驰 、意与岁去 。
忠告孩子时光飞逝,意志力又会随着时间消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时间管理是个现代人的观念,细心想一想, 时间不可以被管理,每天二十四小时,不多也不少,惟有管理自己,善用每分每秒。 请你想一想,你有蹉跎岁月吗?
第九课:想像的力量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
忠告孩子时光飞逝,当自己变得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岁月,也于事无补。要懂得居安思危,才能够临危不乱。想像力比知识更有力量。你有没有从大处着想,小处着手,脚踏实地,规划是人生呢?
第十课:精简的力量
以上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信,只用了短短八十六字,精简地传递了具体的讯息。我相信精简的表达源于清晰的思想,长篇大论的内容,容易令人生厌,精简沟通更有效果。你懂得言之有物地精简沟通吗?
过度地消费就是消减福报,人一生中吃多少食物、喝多少水、用多少物品都是有数的,一个人提前消耗了,今后的生活中会出现三种现象:一、越来越贫穷,想吃想喝想用的却买不起;二、疾病缠身,买得起吃不了,用得起用不了,玩得起走不了(旅游)。三、灾难降临或生命提前结束。看看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周围,这三种现象“兑现”了的人物太多了!警惕啊!
诫子书翻译 诸葛亮的《诫子书》翻译
我们的孩子在每天上学的校车上都在背诵《诸葛亮戒子书》,时时敲响警钟,防微杜渐。(www.61k.com]
二 : 诸葛亮的儿子聪明吗 诸葛亮诫子书写了什么
诸葛亮的儿子
诸葛亮,三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大谋略家。跟着刘备征战四方,一生兢兢业业。诸葛亮在47岁的时候生下一个儿子,单名一个瞻字。当年,诸葛亮在五丈原打仗的时候,有一次写信给他儿子诸葛瞻,大概的意思是说诸葛瞻现在正非常的聪明,也很乖巧,唯一放心不下的是诸葛瞻这么小就跟大人一样成熟,担心他长大了做不了大事,心中不免有些担心。
诸葛亮像
诸葛瞻在很小的时候,人们都很喜欢他。写得一首好字,会画画,脑袋转得非常快,记东西的速度也是很了不起,过目不忘。因为蜀国的老百姓都非常敬仰和怀念他的父亲,所以大家都很照顾诸葛瞻。甚至当时在蜀国,每一次发布一些新的政策和指示,老百姓都会认为这是诸葛瞻提出来的,都纷纷赞扬和支持。从此,诸葛瞻的威名就铺天盖地地来了,美名到处传扬,挡都挡不住。
诸葛瞻,他主要是遵从了儒学的思想,把忠义和孝顺是放在第一位的,他也是跟他的父亲一样的忠勇有胆。后来在绵竹与敌人的战斗中,英勇的牺牲了,绵竹之战也败了,被敌人占领。
历史上对他的评价是,虽然他在对外上没有能消灭敌人,打败魏国,但是,诸葛瞻一生也没有对不起国家,没有对不起他的父亲诸葛亮,成全了他的忠义和孝顺,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值得敬佩的人物之一。
诸葛亮诫子书
诸葛亮一生辅佐刘备,东征西伐,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忙于政务,疏于管教自己的儿子。因此在生命垂危的时候,诸葛亮写了一封家书——诫子书,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坚持高洁的志向,勤勤恳恳,修身立志。
诸葛亮剧照
诫子书开篇就说要让自己的儿子如何坚守自己的志向,保持良好的品行。要保持良好的品行,就需要好好学习,学习知识,学习如何坚持自己的志向。只有通过不断的坚持学习,才能够学业有成。少年的时候一定要好好学习,不然当年华逝去,还住在小房子里面的时候,后悔也就来不及了。
纵观诫子书全文,通篇不过二百字。但是父亲对于儿子的拳拳之心,尽显于纸面。诸葛亮的诫子书,完完全全是建立在功利主义的思想上的。这并不能苛求诸葛亮,因为作为一位父亲,谁人不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身居高位,夜居大房高屋呢。因此在诫子书中,再也没有那种通篇豪言壮(www.61k.com)语的气魄,再也没有山河破碎的悲哀,只剩下一个父亲对于自己儿子最真切的爱。
在现代,很多父亲应该学习诫子书。因为通过诫子书,不但能够让自己成长,而且还能够学会子女问题上的采取的立场。很多父母看待自己的子女就是一项投资,所以对自己子女寄予过高的期望,当子女不符合自己预期的时候,就呼天号地,痛苦至极,这是非常不对的。
诸葛亮后代
关于这个问题,我还真的没有认真想过。我向来是将他当做神一般的存在,而神会不会生孩子这个问题还真没考虑过。
诸葛亮画像
言归正传,诸葛亮的妻子,一个容貌不出众但才华出众的丑女,众所周知。所以这脑袋灵光的谋士连选择妻子的标准都与他人不同,不爱美女爱才女。但是让人郁闷的是,两人在婚后近三十年里都没有自己的孩子。古之有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孔明也着急,只能将大哥的二儿子过继为子,但不幸的是,此子在25岁时就去世了。好在去世时留下子嗣诸葛攀。天意弄人的是,诸葛亮大哥一家在东吴被满门抄斩,所以诸葛攀又回到大哥家,延续香火。
可幸的是,诸葛亮终是晚年喜得贵子,诸葛瞻。其子聪慧过人,记忆力强,完全继承了父亲的高智商,并且很得民心,仕途坦顺,为国捐躯。诸葛瞻的大儿子诸葛尚青葱年华,追随父亲脚步,上阵杀敌,为国捐躯,一门忠烈。
诸葛瞻次子诸葛京年纪尚幼,未上沙场。之后被征召为官吏,出任眉县县令,也算是完成祖父诸葛亮省钱未完成的心愿。
至此为史书上记载的诸葛亮的后代,那么再之后呢?
据传诸葛亮的第14代孙诸葛利,诸葛青及其四个儿子的后代多分布在浙江兰溪一代。而如今在浙江有个诸葛镇,是诸葛后裔最聚集的地方。
在我看来,我们何必那么在意?诸葛亮一代谋士的名声已经载入史册,我们那么想追寻他的血脉,难道是希望再出现一代如孔明的谋士吗?诸葛孔明,一人足矣。
诸葛亮的儿子聪明吗 诸葛亮诫子书写了什么 诸葛亮的儿子
诸葛亮是哪里人
百度百科收录的诸葛亮的籍贯信息,明确写着琅琊阳都也就是今山东临沂沂南县,这应该是目前比较正式统一的说法。只是因为历代变化,考据出处也颇多,诸葛亮文里提到的“躬耕与南阳”,南阳是在河南还是湖北, 史学界仍然争论未止。
唐国强饰演的诸葛亮
关于诸葛亮家族的考据:诸葛亮父亲诸葛珪,母亲姓章。继母姓宋。叔父诸葛玄。出处来自于史书提到的诸葛一族。还有史书分别提到诸葛诞为第二十八代,诸葛亮传第五,都是诸葛丰后代。诸葛丰以前东汉担任隶校尉。其他史书也提到诸葛瑾是琅邪阳都人。史书记载有一定的依据编写,并非胡诌编造,因此论定诸葛亮是诸葛丰后人,诸葛一族均为琅琊阳都人。
诸葛亮最早是出生于诸县,本来单姓葛,后来迁家到琅邪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南),因为阳都有姓葛的家族,所以使用诸葛复姓。还有书提到:诸葛亮先祖为葛氏,最早是琅邪诸县人,后来才迁徙阳都。阳都有姓葛者,当时人称诸葛亮家为诸葛,所以就以诸葛复姓为姓氏。诸县应该是比阳都小的县城吧。
人民教育出版社在编写诸葛亮的时候,在南阳的上写到"南阳,在现在湖北襄阳",因为这个歧义,学术界颇有争论,但是并没有改正。
61阅读欢迎您转载分享:
此前唐代到明代各代,争执众多,支持南阳和襄阳的都各有说法,甚至者罗贯中也不知道真实出处,在书中写到刘备三次去了襄阳,又写到诸葛亮在南阳隐居,地址前后不对,更增加了对这个的争论。到清代时,南阳襄阳的争执愈演愈烈,连清朝南阳当地的官员也写了一副对联来劝解,大意是只要臣子忠心于朝廷,又何必在意是哪一个先主后主,只要名闻天下,有何必介意出生在哪里呢。虽然说得很对,但一直以来却并没让争论停止。
诸葛亮传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杰出人物,因为协助刘备在打天下的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所以被后世敬仰。他的祖上诸葛世家是琅邪的望族,族中很多人都做过大官。到了他父亲这一代的时候稍微衰落了。
诸葛亮雕像
诸葛亮在很小的时候双亲就去世了,所以他跟着自己的叔父诸葛玄在一起生活。诸葛亮在读书的时候,结识了司马徽,黄承彦以及庞统等名士。由于诸名士的宣传,诸葛亮的名气渐渐的传开了。后来司马徽在遇见刘备之后,就将诸葛亮推荐给了刘备,刘备多次登门求见,三次之后诸葛亮终于出山。
在遇见了刘备之后,诸葛亮向刘备陈说了三分天下的震世之策,且分析了中原局势。后来刘备就按照诸葛亮的分析,得到了荆州。当此之时,北方的曹操势力最大,刘备兵马总共才有五万多人马,东边的孙权实力居中。为了抗衡曹操实现自己三分天下的筹划,诸葛亮南下东吴舌战群儒,联手孙权,在赤壁和曹操发生了世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后,刘备的实力得到增强,因此在诸葛亮的筹划之下,刘备出兵川蜀,一举夺得了川蜀大片土地。刘备称帝,诸葛亮以丞相的身份辅佐刘备。后刘备去世,诸葛亮依旧毫无二心,兢兢业业。在刘禅当权期间,诸葛亮为了稳定川蜀地区,出兵平定了孟获等少数[www.61k.com)民族地区,六出祁山。
因为一心想要统一中国,最终疾病缠身,逝于五丈原。
诸葛亮的儿子聪明吗 诸葛亮诫子书写了什么 诸葛亮的儿子
关于诸葛亮的成语
我们说的成语,多数都是来源于历史上著名的书籍著作,传奇故事以及民间流传的典故,因而成语常常是有特定的来源和典故,并不是简单的几个字义相合。语言文字里的成语字数普遍都是四个,但也存在字数少于或多于四个的,四个字数的成语显得更简洁也更普遍一些。
诸葛亮剧照
东汉末年,时局动乱,各地豪杰纷纷起义,直至天下三分,蜀,吴,魏局面形成,这一段历史里流传了非常多的英雄故事。诸葛亮是三国蜀国的丞相,流传至今的杰出人物。关于他的成语也不下少数。
草庐三顾:诸葛亮年少时隐居田园,耕田为生。刘备听闻诸葛亮之才,亲自去往草庐拜访。后用这个故事表示帝王对臣子的知遇之恩,也表示诚心诚意邀请对方。摇鹅毛扇:诸葛亮行军作战时候常拿着鹅毛扇指挥作战,后来的舞台剧电视形象里也出现了诸葛亮手拿鹅毛扇的场景。这个成语多用来比喻出谋画策的情景。死诸葛能走生仲达,则来自于诸葛亮死后,留下遗嘱,嘱咐军中隐瞒死讯,而安然退军,此时司马懿不知道诸葛亮已死,因惧怕诸葛亮而没有追赶。阿斗太子,成语指的是刘备的儿子,诸葛亮辅佐的皇帝刘禅,小名阿斗。阿斗庸碌无能,虽有丞相尽心辅佐,却成不了任何事。阿斗太子,比喻的是懦弱无能的人。
关于诸葛亮的成语流传很多。有夸赞诸葛亮才能的,比如料事如神,也有来自于诸葛亮行军作战的典故,比如草船借箭,七擒七纵等。
只有熟读历史,了解历史,才能更好的省自身,立品德,行万事,人们为了歌颂古人事迹或者古为戒,把这些特有的意义隐藏在了成语里,这是一种文化精神的流传,我们应该学习并且珍惜。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诸葛亮是历史公认的智慧学者,其才能不得不让人惊叹,若出生在现代,必定也是一代风云人物!但他毕竟是人,不是神。在某些时候某些方面也会略输于人。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说的就是这么个事。
诸葛亮画像
有一次,诸葛亮到东吴做客,便为孙权设计了一座报恩寺塔。明里是为东吴考虑,其实是为了看东吴笑话,笑东吴没有人才。诸葛亮出的题目怎么可能很简单?其重量和高度就很有难度。这可急坏了孙权。好不容易找到了能人冶匠,但却缺少造塔顶铜葫芦的人。孙权顿时感觉整个世界都不好了。急忙发招贤榜,希望有能人异士助他。
可怜的是过了一个月,依旧无人揭榜。乐(www.61k.com]的诸葛亮每天在招贤榜下晃悠,兴奋地摇着鹅毛扇。话说有三个摆小摊的的皮匠,因长得不好看,还没文化,便被人称为“臭皮匠”。别看他们如此不起眼,但他们有强烈的爱国心。他们听说诸葛亮想用造塔来寻东吴开心,便愤然不已。用了三天三夜的时间,照着剪鞋样的办法,剪出了葫芦的模样,又经过一系列操作,终于浇出了葫芦的模型。诸葛亮听说铜葫芦的模样做成了,知道自己失策了,立马向孙权请辞,离开了东吴。
可见,诸葛亮真不是万能的主,三个毫不起眼的臭皮匠也能合力破解诸葛亮的智慧,以至于最后诸葛亮也只能悻悻回去。
61阅读欢迎您转载分享:
三 : 诸葛亮的《诫子书》不是临终写给诸葛瞻的
2010年9月25日,一项新的迪力斯纪录在襄樊诞生——百万学子齐颂诸葛亮的《诫子书》。笔者作为1个襄樊人,心情激动,感慨称万千:自己从小就喜欢、崇拜的一篇古文,如今被这么多人喜爱、吟诵,如果大家在喜爱、吟诵之后,还能身体力行,那对于喧嚣浮燥的今天,该是一剂多么及时的清醒剂!
然而在激动感慨称之余,笔者心里还有一丝遗憾:无论是媒体,还是专家,都把《诫子书》说成是“诸葛亮临终时写给其儿子诸葛瞻的”。对此笔者不敢苟同。这篇《诫子书》既不是诸葛亮的临终作品,也不是写给其儿子诸葛瞻的。笔者不揣冒昧,斗胆把管见抖出,请方家赐教。
一.《诫子书》不是诸葛亮临终的作品
这篇《诫子书》作为诸葛亮的作品保留下来,最早见于宋《太平御览》卷四五九。全文如下: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可惜的是《太平御览》未标明诸葛亮的作书时间。好在除这篇《诫子书》外,诸葛亮还有一篇《诫子书》留存于世,载于《太平御览》卷四九七。全文如下:
夫酒之设,合理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殚,宾有余倦,可以至醉,无致迷乱。
大致意思是:宴席上的酒的设置,在于合符礼节、表达情意,适应身体和性格的需要,礼节尽到了就该退席,这就达到和谐的顶点了。主人的情意还未尽,客人也还有余量,可以饮到酒醉,但也不能醉到丧失理智而胡行乱来。
也没有记载作书的时间,但可以肯定地说,这篇《诫子书》在上一篇《诫子书》之后,所以有的书称后一篇为《又诫子书》。
《又诫子书》内容是诸葛亮训导儿子怎样对待酗酒的事,显然与临终交代无关。既然作于后的《又诫子书》不是诸葛亮的临[www.61k.com]终作品,那么作于前的《诫子书》更不可能是诸葛亮的临终作品了。
二.《诫子书》不是写给诸葛瞻的
《诫子书》之所以能流传千古,到今天仍然焕发出勃勃生机,根本的原因,是诸葛亮在这短短的8六个字的短文中,阐述了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讲述了立志的重要,论述了成才的规律和应该规避的事项,可谓字字珠玑,句句千钧。大家都知道,诸葛亮47岁时才有自己的亲生儿子诸葛瞻,54岁第五次北伐死于五丈原时,诸葛瞻年方8岁。很显然,一位成熟练达的思想家、政治家诸葛亮,是不可能与不谙世事的儿童诸葛瞻作这样的心灵交流的。《又诫子书》说的是喝酒应注意的礼节和事项,更不可能与8岁的诸葛瞻有关。由此可以肯定地说,诸葛亮的《诫子书》不是写给诸葛瞻的。
那么,诸葛亮的《诫子书》是写给谁的呢?笔者同意这样的观点:是写给他的继子诸葛乔的。
诸葛亮隐居隆中时,娶沔南名士黄承彦的之女阿丑为妻。建安十二年(207年)应刘备三顾之邀出隆中谋霸业、兴汉室,至35岁尚无子嗣。而其兄诸葛瑾(时在孙吴任中司马)有子三人。建安二十年(215年)诸葛瑾奉命入益州,求刘备还荆州。兄弟二人分属2个营垒,各为其主,公事公办,史载“亮与瑾俱公会相见,退无私面。”应该就在这次会谈中,诸葛亮希望诸葛瑾过继1个儿子给自己。诸葛瑾向孙权禀报得到首肯后,将次子诸葛乔过继给诸葛亮。
诸葛乔过继时年12岁,本字仲慎,到蜀汉后改字伯松,拜驸马都尉。建兴五年(227年)北伐开始,诸葛亮让时年24岁的诸葛乔与其他将领子弟一起运送粮草。诸葛亮在给诸葛瑾的信中写道:“乔本当还成都。今诸将子弟皆得传运,思惟宜同荣辱。今使乔督五六百兵,与诸子弟传于谷中。”笔者认为,《又诫子书》应当就是这个时期诸葛亮写给诸葛乔的,而《诫子书》应是在这之前的作品,因为就在诸葛乔押运粮草的第二年(228年),诸葛乔就去世了,享年仅25岁。从诸葛亮的两封《诫子书》和与诸葛瑾的通信看,诸葛亮确实视诸葛乔为己出,着力培养,寄于了很大的期望。
综上所述,诸葛亮的《诫子书》作于公元215年至227年,即诸葛亮35岁至48岁之间,不是诸葛亮54岁逝世临终前的作品;是写给他的养子诸葛乔而不是写给诸葛瞻的。当然,不管《诫子书》是诸葛亮什么时侯的作品,也不管是写给诸葛瞻还是写给诸葛乔的,都无损于诸葛亮智慧之星、千古名相的光辉形象,《诫子书》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将永远流传千古、激励后昆。
2010年9月27日
四 :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及译文
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五 :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翻译注释出处及写作背景中心思想
《诫子书》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