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我家门前唱大戏-姥姥家门前唱大戏

发布时间:2017-08-09 所属栏目:教案

一 : 姥姥家门前唱大戏

在既没有电影,又没有电视的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看戏算得上是农村人唯一的高雅的文艺生活了。那些年,几乎每个生产大队都有戏班子,但是远近闻名、唱得最好的要数安家洲(村名)的了。

我的姥姥家就住在安家洲。每到春节我们弟兄姊妹几个总是争着抢着要到姥姥家去拜年就是为了能看上几场大戏。有一年,正月初二,天下着雨加雪,寒风刺骨,母亲让二哥瞒着我一人去姥姥家拜年了。我知道后,哭着喊着拼死拼活一脚水一脚泥硬是撵了去。到了姥姥家,我衣裤鞋袜全湿透了,手脚冻得像红萝卜。姥姥又是心疼,又是埋怨:唉,你妈也是的,让娃子们来看个戏呗,还让一个来不让一个来的。

距离戏开台的时间还早,我们草草地吃了饭,就和老表们扛着板凳随着人流朝戏场子涌去。

戏场子就在大队隔壁,姥姥家门前不远。露天的、很宽敞,能容纳几百千把号人。最显眼的是戏台,一人多高,用青砖和条石码的,很牢固,顶上搭了油布,两边砌了砖墙。离开台还有很长一段时间,戏场里的人群早挤得黑压压的。前面的坐椅子,后面的人站着,再后面的索性站着凳子上,戏场周围的树丫上还荡悠着三三两两的顽童。

安家洲从不拖台。一阵“咚呛—咚呛—咚咚呛”的锣鼓家什打过闹台。在悠扬的二胡、笛子声中,绛色平绒帷幕徐徐拉开,于是,仙境般的布景便显山露水了。

演的是样板戏《沙家浜》。演员上场了,粉了脸,化了妆,着了戏服,有模有样有板有眼的,很打眼。戏装、道具、布景都很到位,跟后来电影里的差不离。胡传魁的草包像惟妙惟肖,刁德一的奸诈阴险让人咬牙切齿,阿庆嫂在察言观色周旋应付,沙奶奶视新四军如亲人般……一会儿枪声大作,一会儿风平浪静;一会儿西皮流水,一会儿摇板慢板。所以,满场的老老少少都瞪大眼睛张着耳朵生怕放过了一句台词、一个动作、一个情节,连吃奶的娃儿也知趣地停止了哭闹。(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安家洲的戏很有几分功底,《海港》《红灯记》《杜鹃山》《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等样板戏都会演。每年从腊月三十晚一直唱到初七八开工才压台,正月十五还得唱上两天,很多人几乎一场不落。说实话,那时候,我也不懂得什么演技,正应了那句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俗话。拿到现在来看,安家洲的戏也不掉价。除了字正腔圆,有招有式,认真投入外,演员的标致漂亮是无以伦比的。有几个演员是我的亲戚,回家卸了妆洗了油彩,一个个都是俏姐靓妹伟男子,因而,三乡五里的年轻人都愿意到安家洲看戏,以饱眼福。那时候,人们编了一段顺口溜:“安洲的戏,孙店(大队)的台,不看轩庄(大队)的崴崴崴”。

安家洲的戏的确迷人,它给我的童年带去了许多欢乐。直到现在,那一幕幕戏一场场景仍不时地在我的眼前过电影。

二 : 姥家门前唱大戏

在我老家那噶瘩,有个风俗习惯,就是有钱的庄户人家不论是儿子结婚,媳妇生孩子,还是老人过寿,都要请来戏班子,唱上几天大戏,以示庆祝。在唱戏的日子里,妈家接闺女,侄儿接姑母,外甥接姨娘,女婿接岳嫫,都来家里住着看戏。四村八庄的老百姓也像赶集一样,三五成群的前来助威。小的时候,母亲给我们唱的儿歌“锔大缸,拉大锯,姥家门前唱大戏。接闺女,叫女婿,外甥女也想去‥‥”就是这种盛况的写照。

由于百姓好乐,各种戏班应运而生。有演京戏的,有演落子的,有演帮子的。从而也就造就了一批名角。如唱帮子的小叫天、金褡子,唱落子的金开芳、夜明珠、曹芙蓉等都是从草班子脱颖而出的名角。就拿金开芳来说,他跟随成兆才的庆春平腔班浪迹东北,以一出“马寡妇开店”唱红了整个东三省。

解放后,为配合宣传“婚姻法”,新凤霞演出的“刘巧儿”,韩少云演出的“小女婿”风靡一时,我们老家的一些自乐班子也相继排演了这些剧目。五十年代末,我姥家村里来了个戏班子,演出“刘巧儿”、“小女婿”等现代戏。老舅赶忙套来马车,接母亲和我去看戏。戏台就搭在村西的麦场上,台子用几辆大眼车的车轮做台柱,铺上木板,围起苇席,挂上幕布,就可以演出了。还没等日头落山,三三五五的村民就络绎不绝的赶来看戏。麦场四周,有几个摆摊的小商贩,案子上点着电石灯,嘴里吆喝着答对顾主。他们中间有冲茶汤的,有卖油饼的,有卖糖果的,有卖甘蔗的,有卖变花泥人的‥‥。

夜暮降临了,戏台顶上挂着几盏气灯点燃了,照的幕布一片雪白。稍过片刻,大幕徐徐拉开,一时锣鼓齐鸣,帮声阵阵。当打过三通锣鼓后,随着悠扬的板胡声,一个老头挑着货郎挑子上场了,小姨告诉我:他是巧儿她爹刘彦贵。我的心思没放在看戏上,只惦着糖果和甘蔗的滋味,哪有心情听巧儿她爹唱甚么。小姨看出了我的心思,就拽着我走出人群,买来糖果和甘蔗,让我坐在她怀里吃起来。幕布一次次拉开,戏情迭荡起伏,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听小姨说,扮演刘巧儿的是临村的朱老三的女儿,她那俊俏的扮相,甜润的嗓音,活灵活现的演技,博得看戏人的一阵阵掌声。夜深了,戏散了,人净了,灯熄了。我也迷迷糊糊的被小姨背回家里。第二天晚上,剧团演的是“小女婿”,小姨又一次买来糖果,我又一次睡在小姨怀里,被她抱回家。

姥家村里的大戏唱完了,我和母亲坐着马车回家了,村落又回复了往日的平静。但在姥姥家却不平静了。原因是小姨在看完“刘巧儿”后,与中学时的同学私定终身。两人频频接触,造成“东床事发。”当姥爷得知女儿处的这个对像出身富农时,死活不答应这门亲事。小姨寻死觅活,发誓非他不嫁。几次跑到我家避难。姥爷在母亲的劝说下,以不赔嫁,不送亲,不摆接婿酒为条件,免强答应了这门亲事。时光流转,往事如烟。四十多年后的今天,当我和小姨谈及当年“姥家门前唱大戏”时,她的脸上仍是羞容满面的。

三 : 姥家门前唱大戏

在我老家那噶瘩,有个风俗习惯,就是有钱的庄户人家不论是儿子结婚,媳妇生孩子,还是老人过寿,都要请来戏班子,唱上几天大戏,以示庆祝。在唱戏的日子里,妈家接闺女,侄儿接姑母,外甥接姨娘,女婿接岳嫫,都来家里住着看戏。四村八庄的老百姓也像赶集一样,三五成群的前来助威。小的时候,母亲给我们唱的儿歌“锔大缸,拉大锯,姥家门前唱大戏。接闺女,叫女婿,外甥女也想去‥‥”就是这种盛况的写照。

由于百姓好乐,各种戏班应运而生。有演京戏的,有演落子的,有演帮子的。从而也就造就了一批名角。如唱帮子的小叫天、金褡子,唱落子的金开芳、夜明珠、曹芙蓉等都是从草班子脱颖而出的名角。就拿金开芳来说,他跟随成兆才的庆春平腔班浪迹东北,以一出“马寡妇开店”唱红了整个东三省。

解放后,为配合宣传“婚姻法”,新凤霞演出的“刘巧儿”,韩少云演出的“小女婿”风靡一时,我们老家的一些自乐班子也相继排演了这些剧目。五十年代末,我姥家村里来了个戏班子,演出“刘巧儿”、“小女婿”等现代戏。老舅赶忙套来马车,接母亲和我去看戏。戏台就搭在村西的麦场上,台子用几辆大眼车的车轮做台柱,铺上木板,围起苇席,挂上幕布,就可以演出了。还没等日头落山,三三五五的村民就络绎不绝的赶来看戏。麦场四周,有几个摆摊的小商贩,案子上点着电石灯,嘴里吆喝着答对顾主。他们中间有冲茶汤的,有卖油饼的,有卖糖果的,有卖甘蔗的,有卖变花泥人的‥‥。

夜暮降临了,戏台顶上挂着几盏气灯点燃了,照的幕布一片雪白。稍过片刻,大幕徐徐拉开,一时锣鼓齐鸣,帮声阵阵。当打过三通锣鼓后,随着悠扬的板胡声,一个老头挑着货郎挑子上场了,小姨告诉我:他是巧儿她爹刘彦贵。我的心思没放在看戏上,只惦着糖果和甘蔗的滋味,哪有心情听巧儿她爹唱甚么。小姨看出了我的心思,就拽着我走出人群,买来糖果和甘蔗,让我坐在她怀里吃起来。幕布一次次拉开,戏情迭荡起伏,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听小姨说,扮演刘巧儿的是临村的朱老三的女儿,她那俊俏的扮相,甜润的嗓音,活灵活现的演技,博得看戏人的一阵阵掌声。夜深了,戏散了,人净了,灯熄了。我也迷迷糊糊的被小姨背回家里。第二天晚上,剧团演的是“小女婿”,小姨又一次买来糖果,我又一次睡在小姨怀里,被她抱回家。

姥家村里的大戏唱完了,我和母亲坐着马车回家了,村落又回复了往日的平静。但在姥姥家却不平静了。原因是小姨在看完“刘巧儿”后,与中学时的同学私定终身。两人频频接触,造成“东床事发。”当姥爷得知女儿处的这个对像出身富农时,死活不答应这门亲事。小姨寻死觅活,发誓非他不嫁。几次跑到我家避难。姥爷在母亲的劝说下,以不赔嫁,不送亲,不摆接婿酒为条件,免强答应了这门亲事。时光流转,往事如烟。四十多年后的今天,当我和小姨谈及当年“姥家门前唱大戏”时,她的脸上仍是羞容满面的。

四 : 姥家门前唱大戏阅读答案

姥家门前唱大戏阅读答案

姥家门前唱大戏

顾振威

姥姥是个戏迷,只要听到我们公社有唱戏的,三里五里她去听,十里八里她也去听。

姥姥住的村庄是个只有四百多人的小村子,在我的记忆里,姥姥的村子只唱过一场戏。

那是一个炎热的暑假,姥姥让舅舅拉着架子车请我们去听戏。父亲要忙农活脱不开身,在我的撺掇下,母亲坐在舅舅拉的架子车上,去姥姥家听戏。

戏台就搭在姥姥家门前的空地上,我和母亲刚吃过晚饭,锣鼓家伙就“当当咚咚”地响起来了。跑出院子一看,晚饭前还空空如也的场地黑压压地坐满了人,我急得大哭起来。姥姥一脸慈祥地说,在你们吃饭时,我早把家里的小板凳搬到戏场了。姥家门前唱大戏,哪能让我的小外孙听不成戏呢?

终于开戏了,我被戏台上的人物深深吸引住了,聚精会神地听着戏。母亲趴在我耳边小声说,你在这听戏,千万别乱跑,我回家去找你姥姥。

母亲站起来走了,我哭着撵上母亲,母亲只好拉着我的手,回到姥姥家里。

如豆的煤油灯光下,我吃惊地看到姥姥俯着身子,吃力地推着沉重的石磨。汗水像小溪一样在她身上流淌着。

母亲颤着声说,娘,你——咋不去呢?你那么好听戏!

姥姥一只手扶着磨棍,一只手擦着脸上的汗,乐呵呵地说,你们好不容易才来一趟,我总得让你们吃上好面吧?

母亲知道为了给姥爷看病,姥姥卖光了家里的小麦,就问姥姥,咱家里不是没有小麦了吗?

没小麦,我不会借吗?在村里我人缘最好,到谁家去借,谁不借给我呢?姥姥一脸自豪地说。

咱俩一块推吧,磨太沉了。母亲说着就抓起地上的磨棍。

你是来听戏的,哪能让你掏苦力呢?姥姥说着就放下磨棍,像是轰赶小鸡一样把我和母亲轰出了院子。

在我8岁那年的暑假,我不但在姥姥家听到了大戏,还吃上了让我唇齿留香的凉面条打鸡蛋。母亲曾多次内疚地对我说,为了让咱们吃上用小麦磨的好面,你姥姥借了人家二十多斤小麦,直到两年后土地包产到户了她才把小麦还清。

姥姥是个戏迷,可那年在她家门前唱的大戏她却没听成。就是那一场戏,让童年时代的我刻骨铭心地感受到了醇浓的亲情。姥姥在几十年前就离开了我们,她坟前那经细如手指的的柳树,已经有碗口粗了。

(选文略有删改)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2分)

答:

2.选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分)

答:

3.请品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母亲颤着声说,娘,你——咋不去呢?你那么好听戏!

答:

4.选文最后一段在结构和表达上各有什么作用?(3分)

答:

5.读完选文后,你有怎样的人生感受?(3分)

答:

答案:

1.喜欢听戏的姥姥,为了能让我们吃上面条,最终没有听上家门口的大戏。(2分)

2.比喻、夸张。(答出一种即可得1分)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姥姥磨面时汗流浃背的样子,体现了姥姥勤劳和对家人的挚爱。(2分)(共3分)

3.“颤”在文中指声音颤动发抖,(1分)生动地写出了母亲看到姥姥磨面时的惊讶,(1分)表现了母亲对姥姥为家人无私付出的感动。(1分)(共3分)

4.结构上与标题和形状相呼应,总结全文;表达上深化中心,表达了姥姥对我们深厚的爱及我们对姥姥的感激和怀念之情。(结构和表达答出一方面得2分,全答出得3分)

5.围绕主题,观点明确,表达清晰,言之成理即可。(3分)

本文来源于查字典语文网yuwen.chazidian.com,查字典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如有什么问题或建议请加查字典语文网的QQ群315357333沟通交流。

五 : 大班艺术《姥姥门前唱大戏》

  活动目标:

    1、说说唱唱,初步尝试变速唱法。

  2、初步感受民间说唱的风趣,体验说唱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课件、图谱

  活动过程:

  一、课件导入游戏

  1、图上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2、小结:姥姥和小女孩在姥姥门前,面对面,手拉手,拉过来拉过去的在玩游戏,这是姥姥小时候常玩的一个游戏,叫做拉大锯。

  二、学习歌曲

  1、学说念白部分

  (1)你们想玩吗?我也想玩,我请来了我的好朋友和我一起玩游戏,面对面,手拉手,开始玩了哦!(拉锯,扯锯,姥姥门前唱大戏,你也去,我也去,就是不让二妞去,嗯!)

  (2)游戏有趣吗?我们再来玩一玩。

  (3)刚才我边玩游戏边说了什么?

  (4)出示图谱,幼儿学说。

  (5)“恩”是什么意思?你们平时是怎么撒娇的?看我是怎么样的?(声音、动作)

  (6)边说边游戏。

  (7)这次有什么不一样?(拉锯,扯锯,姥姥门前唱大戏,猫也去,狗也去,就是不让二妞去,嗯!)

  (8)出示图谱,完整游戏。

  2、学习歌唱部分

  (1)看图谱学唱歌曲

  a、刚才玩了拉大锯游戏,那平时拉锯扯锯的时候会发出什么声音呢?(嘎子嘎子)

  b、我们把锯子架起来,一起来试一试。

  c、拉锯扯锯真好玩,我还能唱出来呢。在唱的时候我加上了哎、呀、呀三个字,这样可以让它更有趣,不信,你们来听听看。

  d、你们也来试试。

  e、“嘎子嘎子……姥姥门前唱大戏,就是不让二妞去!”哎呀,我都忍不住把前面说过的唱出来了,我唱了什么?出示图谱。

  f、你们想唱吗?来试一试。

  g、刚才我们又说又唱真开心,其实这是一个民间游戏的说唱活动,叫做《姥姥门前唱大戏》,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个说唱中唱的部分唱了几段。

  h、唱了几段?出示图谱。

  i、我们把这三段连起来唱一唱。

  j、最后一段的二妞去和前面有什么不一样?试一试。

  k、再次练习。

  (2)尝试变速唱

  a、听唱的部分。提问:这三段速度上有什么变化?

  b、跟着琴声练习。

  c、三段完整练习。我们试着把这三段连起来,速度越来越快的唱。(请出小鼓)

  3、完整练习

  姥姥门前唱大戏就要开始了,小戏迷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本文标题:我家门前唱大戏-姥姥家门前唱大戏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13459.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