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轼别赋
上记千年,换与无底沉睡。
下遗百岁,错失倾城笑颜。
丝发陷,娆娆如白雪。空城一望,尽失连延。
缭婉沉香,如惊梦魇。
呓语天际,提巾泪决别。
琴声浩荡,欲诉愁肠,亦断往。(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当空皓月,倾与君听,似微似乱同似慌。
苦余离人尽其度,忘尔囚尽四月天。落红另,尘声歇。
歇何?失情嗟。
雨俱湿青衫,花尽如洗,跨红墙。
夺眸断魂处,尸傍桂树,踏路替余苦。
无妄之罪,弃我于手中血,眼中泪。
离烙之伤,戮我于发中签,狂浪无靥。
忆往生,眉眼如绵。
述怨,唇瓣血如铁。
转身间,落樱满天,尔剑入寥怜。
二 : 苏轼·赤壁·西山
??长江北岸的古城黄州有一处绿树红墙、重楼叠阁分布在赤色的赤鼻山上的建筑群,这便是著名的黄州赤壁(又叫东坡赤壁),它南缓北陡,靠江边的岩石突出下垂,西端断没于一汪碧水之中,颜色赭赤,屹立如壁而得名赤壁。又因文学巨匠苏东坡而闻名于世,成为有名的游览胜地。
??赤壁背山面江,风景优美,在苏轼被贬谪黄州期间,虽处逆境,却志存高远;虽遭挫折,却依然大度豁达。常与友人泛舟壁下,借明月、清风、激流、碧波,以抒怀壮志。一次他和几个友人驾着小船,游览赤壁归来之后,便写了那篇有名的《前赤壁赋》。过了三个月,他和两个友人再游赤壁,有了《后赤壁赋》。这两篇赋文非常优美,有“两赋蹁跹,宏文伟丽古今传”、“赋到此翁无古人”的赞誉。
??走进赤壁公园大门,远远便可以看见屹立江畔的苏轼全身立像雕朔,只见他头戴东坡巾,脚登人头靴,背手执卷,衣衫飘拂,双目注视着远方,生动地再现了诗人当年面对大江吟诗作赋的神态。再往上走,就是二赋堂、坡仙亭、留仙阁、碑阁等。存放着苏轼前后《赤壁赋》的木刻和石刻,坡仙亭内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草书手迹石刻。遥想当年,断崖千尺,水光接天,赤壁之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秋夜,“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冬来,“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山鸣谷应,风起云涌”,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读《黄州快哉亭记》,想起《超然台记》,苏轼、苏辙的分工合作天衣无缝,不得不惊叹《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江山如画”的黄州城赤鼻矶头。在其上游有“赤壁矶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断崖壁立,江水深碧”的一派浩瀚,呈现出深、静、缓、宽的特征,苏东坡就是在这里“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上”,心潮澎湃,文思如涌,写出传诵千古的前、后《赤壁赋》的;在赤壁矶头下游,冲出矶头的江水,尤如突破狭窄瓶颈,奔腾而下,咆哮湍急,且江岸由西北向东南急转,豁然开阔,更利于江水渲泻,苏辙有“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合,昼则舟楫出没于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的描绘,在“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气势中苏轼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
??除此之外,苏轼还为黄州人留下了“东坡肉”,午餐的时候,我们品尝了正宗的黄州赤壁味极鲜美的“东坡肉”,由于它的烧法独特,有“慢著火,少著水”的烹饪要领,故而酥而不烂,油而不腻,味美异常,因其味美香醇,脍灸人口,自古倍受人们喜爱,自然成为鄂东地区筵席饮宴中的一道名菜。
??今天的黄州,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加大黄州的宣传力度,集各媒体、摄影艺术家、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在苏东坡诞辰九百七十周年前夕的11月19日这天,举办了一次较大规模的《“走近东坡赤壁”摄影艺术及文学创作研讨会》活动,百余景仰者相约而来,聆听王先生抑扬顿挫、激情澎湃的讲座,共同纪念这位超凡脱俗的旷世才子,领略一代文豪的独特魅力,传承黄州千百年来的人文精神。活动是成功的,黄冈市友元冲印有限公司、黄冈文联、黄冈市人民广播电台、黄冈日报、鄂东晚报、黄冈市旅游局等积极组织与参与,各种媒体对活动的宣传也热火朝天,形成了一种走进黄州的热潮,为黄州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而一江之隔的鄂州西山呢?
??与黄州赤壁隔江相望的西山,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以吴王故都为特色历史文化景观,以孙权、苏轼为代表的人文景观,以古灵泉寺为标志的佛教文化景观和以西山园林为主体的自然景观在这里巧妙融和,交相辉映,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游览并留下了不少诗赋名篇。在西山,随处都可以寻到他们以及苏轼的遗迹,西山南麓的九曲岭上有“九曲亭”,取“羊肠九曲”之义,亦即“怀坡亭”。而这半山腰的孤亭,也曾有过多少寂寞与忧伤。“西山一上十五里,风架两腋飞催嵬。同游困卧九曲岭,褰衣独到吴王台。中原北望在何许,但见落日低黄埃”,可见苏东坡当时也是寂寞忧伤的,也许正是这样的心情与境遇,才让苏轼在谪居黄州时,时常过江兴攀西山,觅得故址,扩地重修被荒废的九曲亭,如今亭内黄屏红柱,屏壁正反两面,分别书有苏轼的《西山诗》诗和苏辙的《九曲亭记》。
??这西山,一边是诗人的失意惆怅,一边是一代国君的满怀豪情;一边在不断宣泄着怀才不遇的落寞,一边在抒写着逐鹿中原的雄壮篇章。
??不仅如此,西山的菩萨泉和东坡饼与苏东坡也不无关联,菩萨泉水清冽甘醇,澄澈见底,据说苏东坡谪居黄州时,一朋友汲此泉水与其共饮,高兴地称此泉可比惠山泉,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才使被贬的苏东坡成了菩萨泉的常客了,终日寄情于山水之间,尽情挥洒笔墨,以至有了《菩萨泉铭并序》,并留下了“送行无酒亦无钱,劝尔一杯菩萨泉。何入低头不见我,四方同此水中天”的诗句,聊补自己的贫穷之状。
??苏轼不仅是一位大文豪,也是一位美食家,如今还有不少以“东坡”命名的名馔,黄州有“东坡肉”,西山就有“东坡饼”,有松酥爽脆,常啖不厌的特点,据说西山灵泉寺长老敬慕苏东坡人品学识,以斋食素点千层饼相待,东坡食之后,称颂备至:“尔后东坡再来,能以此饼相待,足矣”,东坡饼也由此得名。
??虽说苏轼在鄂州西山也留下了不少诗词,也留下了不少赞美西山的遗迹,可是我总觉得鄂州并没有高度重视人文西山的开发和推广,更没有像黄州那样,利用苏东坡的优势加以宣传,传承人文精神。今天的鄂州只有一日报的主要纸媒,文联期刊《江南风》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不及黄州的《江山文艺》,作为西山脚下的我们又该作如何感慨呢?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
??2006。11。23
三 : 苏轼《赤壁赋》
苏轼《赤壁赋》教案(美院版)
赋赤壁
苏 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61阅读络资料 看到的关于达摩一苇渡江的记载和艺术作品多了,渐渐心生疑问,达摩真的佛法无边吗?是怎样脱离现实被神化的?我以为这源自《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航)之。”《毛诗正义》唐·孔颖达对这两句的疏解说的很清楚:“言一苇者,谓一束也。可以浮之水上而渡,若桴筏然,非一根苇也。”可见春秋时代,宋卫之间,人们也可缚上一把苇草作为渡河工具。如此渡河风险太大,如果时间充足,可以做成苇筏和草船。在古诗文中以“一苇”借代“小船”并不鲜见,《三国志·吴志·贺邵传》载:“长江之限(险),不可久恃,苟我不守,一苇可航也。”宋·苏轼《前赤壁赋》说:“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后两者好像把“一苇”都作船解。事实上,书中有以芦苇制船的记载,就地取材,简便可行。《太平御览》卷七七一引《吴录》说:孙策欲渡江,船少,便求策于姑。王氏分命伐芦为梁,以佐船渡人。”
冯虚御风 冯通凭。《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遗世独立 汉武帝时候有位知音善舞的宫廷乐师李延年,有一次他在武帝面前唱了一首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羽化而登仙 《晋书·许迈传》:“永和二年,(迈)移入临安西山,登岩茹芝,眇尔自得,有终焉之志。乃改名玄,字远游。与妇书告别,又著诗十二首,论神仙之事焉……玄自后莫测所终,好道者皆谓之羽化矣。”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桂棹zhào 兮兰枻xiè 《楚辞·湘君》句。目眇眇(眯眼)兮愁予,《湘夫人》句。望美人兮未来,《少司命》句。古人赋诗作文有个习惯,引用经典语句常常根据诗文内容或形式的需要有所改造。这里的“兰枻”改为“兰桨”,或许是为了押韵;“眇眇”改为“渺渺”,或许是为了与“予怀”对应;“愁予”改为“予怀”,或许是为了改换情调;“未来”改为“天一方”,或许也是为了押韵。另外,“美人”在屈赋当中用的是字面义;而在苏赋当中用得复杂些,既有字面义,又有隐含义。赵齐平《〈赤壁赋〉赏析》说道:“美人”……不就是“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吗?“渺渺兮予怀”,表现临风怅惆,思绪黯然,不就是“劳心悄兮”吗?“击空明兮溯流光”,“空明”指空旷澄澈,富有诗意;坡老爱用此词,其诗《海市》有“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其文《记承天寺夜游》有“庭下如积水空明”,《赤壁赋》的“空明”指月光下的清波,含义与上面诸例有所不同,也同样富有诗意。再看“流光”,曹植《七哀诗》有“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含义与苏赋有所不同,曹诗指洒照在地上的月光,苏赋指月夜水上流动的波光。“空明”与“流光”意思相近,连缀在一起具有增强诗意的作用,而且全句声韵非常和谐。(见http://www.61k.comeyjx/1/ReadNews.asp?NewsID=524)
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倚歌,按着歌的曲调。和hè,伴奏。
舞,使之舞。泣,使之泣。幽壑,幽深的山谷。嫠lí 妇,寡妇。(何,乱弹:女为悦己者容,室女未文,寡也。)
何:我最早接触对音乐的这种奇妙的描述,是在吴伯箫的《歌声》,“‘信天游’唱起来高亢、悠远,‘蓝花花’唱起来缠绵、哀怨。那多半是歌唱爱情,诉说别离,控诉旧社会剥削压迫的。过去陕北地广人稀,走路走很远才能碰到一个村子,村子也往往只有几户人家散落在山峁沟畔。下地劳动,或者吆了牲口驮脚,两三个人一伙,同不会说话的牲口嘀嘀冬冬地走着,够寂寞,诉说不得不诉说的心事,于是就唱民歌。歌声拖得很长很长,因此能听得很远很远。人还没看见,已经先听见歌声了;或者人已经转过山头望不见了,歌声还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文句直白,仅在末尾用了“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八字,便觉全体生辉。苏子语言魅力一至于此。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愀qiǎo 然,忧愁凄怆的样子。危,高耸貌,引申为端正。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缪liáo,通缭,盘绕。
原来此时的“客”的思绪已经从诗经的《月出》走私到曹操的《短歌行》了。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舳zhú 舻,战船。酾shī 酒,斟酒。槊shuò,长矛。
资料 《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锁战船北军用武”曰:“……时操已醉,乃取槊立于船头上,以酒奠于江中,满饮三爵,横槊谓诸将曰:‘我持此槊,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纵横天下:颇不负大丈夫之志也。今对此景,甚有慷慨。吾当作歌,汝等和之。’歌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皎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歌罢,众和之,共皆欢笑。”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侣、友,意动用法,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
匏páo 樽,酒杯,匏,葫芦,用葫芦做的酒器,樽,酒杯。
属zhǔ,倾注,引申为劝酒。
蜉蝣,一种昆虫,夏秋之交生于水边,生命短促仅数小时。(注:这是古人的误解,其实蜉蝣的生命还要长得多。)
蜉蝣稚虫 蜉蝣成虫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挟,偕同。长终,长存始终。此言欲挟飞仙以遨游而知其不可为,故发以洞箫之悲声。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逝者如斯 斯,水。《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未尝)往,往而消失。
盈虚者如彼 《庄子·秋水》“消息盈虚,终则有始”。彼,月。盈虚,圆缺。
卒,始终。曾zēng,乃。一瞬,无一瞬间静止。
物与我皆无尽 《庄子·知北游》说:“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这样,人之生存是气聚的结果,人死是气散的表现。一物化为另一物,只是具体存在形式发生了变化。究其实质,仍是一气。因此,在气这一层次上,万物也齐一的。
此言变与不变之辨证关系,曰其变,则天地无一瞬间不在变。古人曰白驹过隙,西人曰不能两次涉足同一条河。曰其不变,水月天地皆永恒,我生于天地之间,与天地为一体,因此亦得永恒(庄子曰人生于无复归于无,正如现代科学之谓物质不灭)。
资料 一生死、齐彭殇
对庄子来说,人之对死的恐惧是人障于一己之私的表现,因而庄子用气的聚散来说明无穷宇宙的统一性,来说明生死具有不异性,从而在本根的层次上认为万物都是自己的亲人,因此自己无论生死都是在家园之中了。《知北游》说:“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对生之执着的狭隘观念,人就会认识到“死生为一条”(《德充符》)、“死生存亡之一体”、“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大宗师》)。“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是说,使我认为生存好的理由,也正是使我认为死也好的理由。由此“万物一体”的信念,使他能够以平静心对待生死,从而从恐惧中解放出来,使精神获得宁静,这样就把人在体道路上的一个重大障碍给清除掉了。
对这种宁静的心理状态,从侧重对身心由对哀乐入于人而造成不良影响的否定与消除,也即从解脱与解放方面,庄子称之为“悬解”:“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之帝之县解。”(《养生主》)也就是说,高高兴兴地来而生成为人,这是先生应合时机而动的表现;高高兴兴地去死,这是先生顺应自然的表现。安于应时而动并能居于顺应的态度上,悲伤和欢乐就不会由于过分而伤及人的身心了,在古时,称这叫做由天帝造成的倒县状态被消解了。“哀乐不能入”在《德充符》里还有一种说法,即“无以好恶内伤其身”。这正是力求能剥落好恶,使身心浸润于道中。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适用,享用。此段意为人须随遇而安,知足长乐,不作非分之想,且尽情享用今夜之美景,何须作洞箫之悲。傅聪在分析莫扎特作品时说:“莫扎特的音乐与中国文化的相通之处,远不止在于双方所追求的朴素、天真、诗意、平和的境界,还在于那种天生的,乐天知命的气质;那种永远以乐观、达观的态度来面对生命中的种种挫折和不幸;那种为‘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目之所遇而成色,耳得之而为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无尽藏也’的旷达心境。”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肴核,菜肴和桃、李、杏、梅等有核果品。
枕藉zhèn jí,辞海1279,纵横相枕而卧。班固《西都赋》:“禽相镇压,兽相枕藉。”苏轼《赤壁赋》:“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此节讲经过客我之辨,众人达到物我(时空)皆忘之境界。
本文标题:
赤壁赋苏轼-轼别赋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12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