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屈原之死-浅谈屈原之死

发布时间:2017-08-09 所属栏目:小学作文

一 : 浅谈屈原之死

梁启超曾经说过:“研究屈原,应该拿他的自杀做出发点。”我认为这是很有道理的。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结束自己生命的文人,屈原之死引起了后人广泛的关注,也被后人寄托了太多的理想与信念。然而,尽管古今中外众多学者都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与研究,屈原究竟为何自杀、自杀于何时却始终未有定论。

一、 屈原自沉的原因浅析
关于屈原自沉原因的各家之言,周建忠先生在《屈原“自沉”的可靠性及其意义》一文中总结出了六种比较有影响的说法,即洁身说、殉国说、殉道说、殉楚文化说、政治悲剧说和赐死说,并且认为“‘赐死说’推测成分过多,根据不足;‘殉国说’是抗战时期的‘古为今用’、‘六经注我’的反映,[www.61k.com)可作为研究史上的‘现象’来研究;‘殉楚文化说’、‘政治悲剧说’是从历史、哲学的角度解读,对屈原的主体意识认知不够。惟‘洁身说’‘殉道说’颇近情理:‘洁身’、‘泄愤’、‘殉道’,皆为屈原自沉动机的不同方面,与屈原作品的情感抒发,比较吻合。”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思想决定行为。”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也说:“性格决定命运。”由此可知,一个人做出什么样的人生选择与这个人的性格品质、思想观念、情感体验等因素是分不开的。因此,要想对屈原自沉的原因作出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我认为首先必须弄清楚屈原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屈原的生平事迹主要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屈原列传》,“可以说,《屈原列传》是我们研究屈原生平事迹的比较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关于《屈原列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认为汤炳正先生《<史记?屈原列传>的问题》一文分析得十分合理。他认为从“离骚者,犹离忧也”一直到“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这一大段话,以及从“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到“王之不明,岂足幅哉”这一段话,都是淮南王刘安《离骚传》里的,是后人窜进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中去的。撇开这两段不看,《屈原列传》中存在的所有矛盾之处便都不存在了,我们便可以断定屈原在楚怀王时期只是被“疏”而没有被“放”,并且《离骚》是在楚怀王时期写的。
至于屈原的思想、性格,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直接感知。首先,屈原是一个情感极热烈的人。屈原的诗歌充满了激情,或洋洋洒洒地展现自己的“得意”,或满腹忧愁地诉说自己的“失意”。第二,屈原是一个有着极高理想的人。他希望碰上一位明君,得到重用,希望能够借助君王的力量改革社会,实现“美政”。第三,屈原是矛盾的。当他认清了奸佞当道、君主不明的现实时,一方面他坚定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想要离开郢都,另一方面他又力图改变现状,想要留在怀王身边。他不能忍受小人对他人格的毁谤,更不甘心政治理想就此毁灭。这也正是道家出世的文化与儒家入世的文化之间差异的矛盾体现。正如梁启超所说:“屈原脑中,含有两种矛盾元素,一种是极高寒的理想,一种是极热烈的感情”。
据此,我认为屈原的死并不能简单的归结为殉怀王、殉国、泄愤等原因。“屈原作出死亡的选择,最终自沉汨罗,并不是一时的想不开,相反是长久地沉思,心灵上不断矛盾斗争的必然结果。”屈原生活在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他吸纳融合了儒、道两家思想这并不为奇。儒家的“美政”理想破灭之后,他也萌生过“远游”的遁世思想,然而最终他发现这两种思想都不能实现对社会现状的改造。他意识到了这两种思想的局限性,因而“上下求索”,力图寻求出一条新的出路,却又始终无法找到。这种思想上的“空虚”和精神上的“绝望”对于屈原这样一个情感热烈而又执着追求的人来说是极为可怕的,或许也正是他最终结束自己生命的原因。
二、屈原自沉的时间浅析
由于屈原自沉时间的考证需要大量的材料支撑,而目前出土的文献资料有限,加之屈原作品的解读存在诸多困难和疑点,这个问题似乎成为了不能解决的“悬案”。关于屈原的卒年,历代学者各持一说。赵逵夫先生在《屈原在江南的行踪与卒年》一文中统计了九种说法:
“1、顷襄王十年(前289),黄文焕《楚辞直听》主之;
2、顷襄王十一年(前288),林云铭《楚辞灯》、刘永济《屈赋通笺?叙论》主之;
3、顷襄王十三、十四年,或十五、十六年(前286-283),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主之;
4、顷襄王十六年(前283)前后,姜亮夫主之(其《史记屈原列传疏证》主在顷襄王十六、七年,《屈原事迹续考》主在顷襄王十六年前后,又按曰:“约略其死当在顷襄王十四至十六年间。”并见《楚辞学论文集》);
5、顷襄王三年(前296),林庚《屈原生卒年考》(《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主之;
6、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郭沫若《屈原研究》、孙作云《在历史教学中怎样处理屈原问题》、陈子展《屈原传评注》(《楚辞直解》)主之;
7、顷襄王二十二年(前277),游国恩《论屈原之放死及楚辞地理》(《楚辞论文集》)、汤炳正《九章时地管见》(《屈赋新探》)主之;
8、最早者有主死于楚怀王二十四五年(前305-前304),清王懋?《书楚辞后》(《白田草堂存稿》卷三)主之;
9、最迟者有主张在顷襄王三十年以后(清王夫之《楚辞通释》主之),而蒋天枢《楚辞新注导论》主张在考烈王元年(前261)(《中华文史论丛》第1辑)。”
基于对屈原自沉原因的推测,我认为张叶芦“《哀郢》内容跟郢都沦陷无关”以及“屈原的自沉不是由于郢都沦陷”的论断比较有道理。他认为屈原被放于顷襄王初年,最迟不得迟于顷襄王三年怀王死、“秦绝楚”之前,而《哀郢》作于被放逐期间。从《哀郢》中的“忽若去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复”这一句来看,这首诗大约作于顷襄王九、十或十一这三年中的某一年,而郢都沦陷则是在顷襄王二十一年,因此《哀郢》的内容与郢都沦陷无关,屈原之死也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殉国”。
至于屈原卒年的具体时间,张叶芦和赵逵夫都认为是顷襄王十五年左右,并且都以“秦楚和好”为导火索。比之于汤炳正先 生的屈原卒于顷襄王二十二年即郢都沦陷后一年的说法,我认为前者比较有说服力。屈原被放九年,近乎绝望而写下了《哀郢》、《涉江》等作品。后当他听到“秦楚和好”的消息时,他知道自己已经完全没有被召回的可能性了,他最后一线的希望也破灭了。从上文对屈原性格的浅析来看,屈原在精神上已经陷入完全绝望的时候不可能继续等待直到郢都真正沦陷才选择自沉。他的死,应当是精神上的。
三、屈原之死的意义浅析
汉代学者对于屈原的评价可分两派,或褒或贬,各执一端。褒扬屈原者以淮南王刘安和《楚辞章句》的作者王逸为代表。刘安的《离骚传?叙》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肯定了屈原的作品,认为“其文约,其辞微”,并且高度赞扬了屈原的品质,认为“其志洁,其行廉”,“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王逸在为《楚辞》作章句的时候更是处处流露出赞赏之情,认为屈原有“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二人都从儒家伦理道德出发,肯定屈原的才情和人品,认为他的死是忠君爱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表现。这种阐释固然有其存在的根基和合理之处,但毕竟带有浓厚的礼教色彩,因而受到后人的质疑。
同时期的屈原否定者之一班固则在他的《离骚序》中称屈原“露才扬己”,认为他“忿怼不容,沉江而死”,将其死归结为“泄愤”,认为他不符合儒家明哲保身的要求,实际上也是从儒家的伦理道德出发而进行的阐释。
自近代以降,随着社会观念的转变和学术研究理论、方法的多样化,学者们对屈原之死的意义又从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等角度进行了重新解读。但不少学者仍然是围绕忠君爱国的儒家价值观对屈原之死进行社会学的分析,如董运庭先生在《再论屈原之死及其爱国主义精神》一文中认为“屈原之死并不是愚忠的表现,而是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而又无力拯救的悲剧性结果,是他的理想、信念彻底破灭的必然的结果。”
关于屈原之死的意义,我认为主要在于启迪后人去追问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常言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我们活着,似乎就有改变的可能,然而屈原却最终选择了死亡。莎士比亚在他的代表剧作《哈姆雷特》中向我们提出了生与死的问题,引起巨大的轰动,而屈原则是早在一千多年前就用自己的生命唤起了我们的思考:活着是为了什么?活着能够带来什么?而死亡又到底意味着什么?
屈原作为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最早的个体诗人,他的“求索”虽然限于自身的有限性,最终没能达到追问的超越,但他积极追问生命的意义、寻求人生出路的精神却是十分可贵的。我想,或许只有像屈原那样,活着的时候以极大的生命热情去追求和探索,死的时候又以极高的人格和尊严去感染和启迪后人,生与死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

二 : 屈原之死死得活该

屈原之死死得活该

傅伯勇

两千多年来,每到端午节,人们总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吊念屈原。几年前,本人也曾写过一篇《端午感想》,追忆和吊念屈原。马上又到端午了,我却有了另外一种看法,觉得屈原之死,纯属活该!

也许有人会对这样一种看法瞠目结舌,甚至可能还会恼羞成怒。客官且慢,容我慢慢道来。

屈原为何而死,我们先来探讨这个问题。

屈平(约前340年-约前278年),字原,通常称为屈原;芈姓屈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早年深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在屈原的努力下,楚国国力大大增强。后来,因政治斗争,屈原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由此可见,屈原之死,有这样几个因素:

一、抛弃群众路线。政治斗争的胜负,除了取决于真理,取决于潮流,更多的时候则取决于实力。屈原“屡遭排挤”,说明什么?应该是属于后者,是实力不足,是势单力薄。屈原同志的确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是却缺乏统筹协调能力,缺乏与人斗争的艺术。所以,他就是掌握了真理,也不会让人产生共鸣,只能是无人问津,只能是束之高阁,根本不能变成千百万人的行动。作为一个政治家,你掌握真理,如果不能唤醒别人,不能变成千百万人的行动,则一切等于零;而且,更为严重的是,不但唤不醒民众,反而会遭到别人的反对,甚至攻击,往往还会造成巨大的悲剧。这方面,屈原同志应该与毛泽东同志多交流,学学毛泽东同志的一招半式。我们看看毛泽东同志,在长征之前,他被王明、李德等排挤,虽然当了一个苏维埃主席,几乎被排挤得“无所事事”。尽管如此,他还是展开魅力攻势,在长征途中,他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和场合,反复给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等人做工作,认真总结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客观分析当时面临的严峻形势,积极宣传自己的正确主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后终于说服这些大腕级人物,终于迎来了遵义会议的成功召开,既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同时也挽救了他自己。屈原同志为什么不学毛泽东同志呢?为什么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呢?“众人拾柴火焰高”嘛,“人心齐,泰山移”嘛。

二、过于罗曼蒂克。屈原既是政治家,也是诗人,但是,他更倾向于诗人,而且是浪漫主义诗人,是理想主义诗人。“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何其美哉!但是这只能是诗人,只能是浮想联翩的诗人!屈原提倡“美政”,这和当年提出的“超英赶美”有何区别?又和GDP增长速度16%或者20%有何区别?屈原不把希望寄托在人民身上,却偏偏寄托在楚怀王、楚襄王两父子身上,这两父子如果真是千古一帝尚可,但却偏偏不是,而是昏庸无能、鼠目寸光、卖“国”求荣之辈。这样的两父子,他却满怀激情、望穿秋水,那不是“愚忠”吗?而且,屈原性格耿直,以为世间除了“白”就是“黑”,就幼稚地黑白分明,这岂不荒唐吗?因为世间除了“黑白”,还有五颜六色呢。真正成功的政治家,无不是实实在在的现实主义者,他们就像孙悟空,九八七十二变,变幻莫测,讳莫如深,但又始终围绕一个目标步步前进。像屈原那样刚正不阿的政治家,历史上有几人欤?怪谁呢?只能怪自己太浪漫,太天真,太傻冒,太二百五。

三、缺乏革命精神。你看,陈胜、吴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遂揭竿而起;你看,程咬金“爷爷的奶奶的爷爷”,大怒之下,就将宣花斧劈了下去;你看,李逵听到“招安”,就不幻想,就大闹东京,还扯了御笔诏书。你再看,1927年,当蒋介石、汪精卫之流将屠刀架在共产党人头上时,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三大起义狂风暴雨般爆发了。这些壮举,何其痛快!屈原呢?成天心怀天下,念念有词,但却忍而不发,毫无动静。当楚襄王听信谗言准备炒他鱿鱼的时候,他却甘为鱼肉,任其宰割,没有半点先炒楚襄王鱿鱼的意思。当楚国政权摇摇欲坠、当楚襄王昏庸无道时,他不敢替天行道,顺应潮流,振臂一呼,“取而代之”。要改变自己的命运,要改变楚国的命运,吟几句诗改变得了吗?改变不了;写几篇文章改变得了吗?也改变不了。如果不能和风细雨地改革,何不疾风暴雨地革命?当时的楚国,必须得“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因为“枪杆子里出政权”嘛。即使败了,杀头也不要紧,大不了“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四、自暴自弃。“投汨罗江而死”,这是什么死法?我们这里对这种死叫“寻短见”,叫“凶死”,是特别没有志气的一种死法,人们常常不屑,常常嗤之以鼻。何苦?我突然记起《战国策》里《唐雎不辱使命》的句子。“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我就特别欣赏唐雎,欣赏他这种壮举。所以,在我看来,屈原如果真要死,上上之策应该是:如果能够遇到楚襄王,完全可以“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如果遇不到,就组织几个哥们,推翻这个没落的政权。而且,我还认为,屈原完全没有死的必要。为什么呢?他那么有才华,何不去教书,去“传道授业解惑”,去撒播革命的种子?他何不去调查研究,像毛泽东同志那样写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著名篇章来,鼓舞一下民众?他何不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等到时机一到再杀一个回马枪?何不……唉,屈原毕竟是屈原,屈原也只有屈原的命。死很容易,而生更难;他没有生了的气概,所以只有选择死了,而且死法都特别可怜。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有人可能会忽悠你,说你的死,“重于泰山”;但是,我觉得,你的死,“轻于鸿毛”。不信你看,端午时,人们吃着粽子,赛着龙舟,名曰纪念你,但是我们时常看到的情形是欢天喜地、载歌载舞,一点没有悲哀的意思。屈原同志,你说,你冤不?你说,你活该不?

三 : 屈原死前

  炙烈如浆的汨罗水啊,你尽情的翻滚吧!山雨欲来,国之将殇!风雨飘摇,奸人当道;世道颓败,家破人亡!指九天以为正兮,惜君不纳忠言啊!汨罗激流,你尽情的咆哮吧!把我一生的飘零落魄卷入汤汤大海,沉入深邃的蔚蓝吧。汨罗水啊,你放肆的激荡吧,让我滚烫的泪,砸起的水花,化作利剑,刺残那吮血为乐的杀人恶魔,刺死那猥琐龌龊的奸佞小人!用他们浓稠肮脏的血,祭这世上的清白!

  清澈的汨罗水啊,你静静的,静静地,缓缓的流吧,你是如此高贵,濯濯清流,蒙世之温蠖而不染,只有你,容得下我皓皓之白,吾宁赴常流而葬乎鱼腹耳,亦不推污世之波,助垢世之澜!

  滂沱大雨啊,你尽情的挥洒吧,泼在这绝望的、灰色的土地,洗尽这世上那那肮脏的糜腐与谗言,鞭笞那卑鄙与懦弱的灵魂,浇透,泡烂那误我楚国仍不知诟耻的心脏!

  嚱!——问神,问天,问鬼!为何我一生沉沦,为何山河飘絮!为何奸人当道,为何万马齐喑?为何我中流砥柱,却不能力挽狂澜?眼看,看大好河山,给他人做嫁衣!啊!噫!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推辄倾倒的你们可以抢去,但休想占有我屈原不屈的魂灵!

  (屈原高歌,哀恸悲怆,黯然神伤,绝唱人间凄凉。曲毕投江,水溅三尺,水帘飞漱,江水大潮,万丈巨浪风雨大作,红光满天。)

  屈原的灵魂从此在汨罗的温存里徜徉,在海天相接处,燃烧。

 

    六年级:鬼媚儿

本文标题:屈原之死-浅谈屈原之死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12753.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