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开车应该注意的事项-参加TOEFL考试的考生应该注意以下事项

发布时间:2017-08-30 所属栏目:托福考试介绍

一 : 参加TOEFL考试的考生应该注意以下事项

参加toefl考试的考生应该注意以下事项:

1、在参加考试的前一天,可亲临考场了解考试的准确时间、地点及设备情况。
2、只能携带准考证、身分证、铅笔(至少两支hb)、橡皮和手表等物品。
3、提前到达考场,一旦考试开始后将谢绝入场。
4、选择一个良好的座位,仔细检查检查一下耳机。如发现有问题,则应及时向监考人员提出调换。
5、凡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有可能导致收不到toefl成绩:

——考生有违反考试规则的行为,如:提前拆开试卷,在限定的时区内解答其他部分的试题。交头接耳或抄袭他人答案等;
——考生在答卷上填写的姓名与报名表上所填的姓名不一致;
——考生在答卷上填写的报名注册号(registration number)与准考证上的不一致;
——考生在考试结束后未将附有照片的一部准考证(photo file record)交给主考老师;
——考生将答题纸上的成绩取消栏(score cancelation)的两个圆圈涂黑者。

二 : 红花油应该怎么用?有什么注意事项?

红花油 ¥9

红花油是中医外用药,红棕色澄清液体,气特异,味辛辣。属驱风外用药。又红花油为骨伤科软组织扭挫伤类非处方药药品,外伤所致的疼痛疗效较好。那么,红花油应该怎么用?有什么注意事项?

红花油红花油组成包括水杨酸甲酯、桂叶油、桂油、香茅油、松节油、辣椒油、血竭等成分,对于消炎消肿,止血止痛有非常好的疗效。其次红花油对于心腹诸痛、四肢麻木、风湿骨痛、腰酸背痛、扭伤瘀肿,跌打刀伤、烫火烧伤、蚊虫蜂咬、恶毒阴疽等病症治疗也有好处。

红花油的用法:外用,将适量的药液涂于患处即可。一般一日4~6次。正常情况下,擦红花油的时候要来回搓一下,皮肤有发热的感觉为佳。

笔者温馨提示:用红花油3天症状无缓解,或出现活动受限等不适症状时,应去医院就诊。

注意事项:

1、皮肤、粘膜破损处禁用。

2、皮肤过敏者停用。

3、禁止内服。

4、小儿、年老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5、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6、儿童必须在成人的监护下使用。

7、请将红花油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此外,过敏体质的人应尽量少用红花油。如需外用,建议先少量涂抹,15分钟后观察皮肤有无出现皮疹或红肿等现象,如果正常,可以按需要外用,一旦有过敏现象应立即停用并清洗干净。

以上是有关红花油的内容,如还有疑问,可拨打健客网的热线电话:400-6666-800。我们的专业人员将会为您提供免费的咨询服务。

健客网祝您早日恢复健康!

(实习编辑:孙媛媛)

三 : 编辑应该注意的几件小事(杨牧之)

编辑应该注意的几件“小事”

杨牧之

这里,我谈谈编辑工作中应该注意的一些“小事”。[www.61k.com)这些事,可能大家都知道,但我还是情不自禁地要写出来,因为从正面讲,这些事是一个编辑应该注意的,从反面讲,是否把这些“小事”做好,同样反映了一个编辑的素养。

一、不用的书稿快退

稿件经过审校,大约有三种情况:一是可用,稿件可用,就可以进行下一道工序——编辑加工了。二是大体可用,需要作者再加修改。作者修改后的稿子也有两种可能,一是改后合用,一是改后仍然不合用,还是不得不作退稿处理。三是审读后,质量不合格,无法采用,只好退稿。

这里我要说的是不用的书稿要快退。尽快退稿是对作者的尊重。尽早退回,作者可以另作它谋。另外,尽快退稿,以免耽误在自己手里,作者节外生枝。这一点并非多虑,也不是不信任作者。因为你影响了人家的工作,当然得有个交代。

退稿时要十分慎重。

如果是内容方面的问题,在决定退稿前就要多方论证,最好请社外专家帮助审读。在和作者交涉时,向他提供社外专家审读的意见。

如果形成尖锐的对立,就要把事前的约稿合同拿出来讨论,告诉作者,依据著作权法出版社有权退回不合要求的稿件。

二、新书出来后,要第一个送给作者

责任编辑一定要牢记,作者盼着他的新书,就像母亲盼着自己的

杨牧之 编辑应该注意的几件小事(杨牧之)

孩子出生。[www.61k.com)所以,责任编辑收到出版部从工厂取来的样书,一定在第一时间送给作者,并且附上信件,告诉他,其余的赠送样书,会在大批样书到后,马上送到。这一小小情节,是会让作者十分感动的,因为他会认为你跟他一样重视这本书的出版。他会认为你很理解他、关心他。我自己就有这样的感受,责任编辑打电话来说样书出来了,什么时候送去好?我会立即说现在能来吗?如不方便我自己去取。

在书决定出版后,书稿出版的运作情况是作者很挂念的事。诸如,校对完没有,版式开本怎样,用什么样的纸印,是否开印了,哪天可以见书等等。其实,一个责任编辑每天就是为作者的这本书忙着这些事,为什么不能顺便打一个电话、发一封短信,告诉作者这些情况呢?这样举手之劳的事,却会让作者十分感谢。可能也就是因为你惦记着作者的这些“小事”,作者会觉得你特别周到,可信赖,他不但会积极配合你的工作,还会把今后的书稿让你先挑选,而且会到处讲你的美德。

在书出版后,要记住及时地向作者反馈外界的评论意见,说的好话要反馈,说的不好听的话,也要反馈。最好能和作者一起探讨这不太好听的批评话语有没有道理,我们什么地方考虑不周,以后如何弥补。这样做,作者能不信任你吗?这样,责任编辑和作者就成为朋友了。从这个相互交往中,我们会得到很大收获,对青年编辑尤其如此。

三、编辑也要参与校对

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作者送来的常常是电子书稿。电子书稿不需要重新拣字排版,而编辑也在电子打印稿上加工,排版人员根据编辑的加工,修改电子稿。然后按照要求转换版式,再打印出来,就是校样。这份校样,除了编辑改动处,与作者交来的电子书稿几乎完全一致。

这样一来,原稿的错误(包括作者写作错误、录入错误),如果责任编辑没有发现,就隐藏于校样中了。让校对去发现就很难了。因

杨牧之 编辑应该注意的几件小事(杨牧之)

为校对的首要责任(尽管目前出版社要求校对要“校是非”)毕竟主要是“校异同”,他们主要能核校的是责编的修改处,是否漏改或改错,而对于隐藏其中的差错,校对出来最好,校不出也不能说校对没有尽职尽责。[www.61k.com]

作者原稿与校样外观一样,除了核校你修改之处,校对就会认为其它文字都是你认可的,不会有问题了。这种校对“客体”的变化,就要求责任编辑在看作者送来的电子书稿时,一定更加小心谨慎地进行审校把关,要参与校对。

还有一点要特别注意:由于电脑指令失误,软片会出现版式变动,甚至文字、行款错乱。而这一失误又常常在不经意间出现。所以,为避免这种失误,清样一定要做到一处不改才能出片。如需“改正出片”,校对或责任编辑不能批了四个字就放手不管了,一定要再校对软片,通读软片或软片样,要检查软片四角文字有无变动,变动的对不对。

四、要切实做到图书成批装订前的样书检查

这一环节,是指印刷厂在图书印刷完毕、没有成批装订之前,先装出几本样书送出版社审查。出版社的责任编辑、责任校对、主管社领导,从总体上检查完毕,签署意见认可后,印刷厂方可成批装订。而且《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十分明确规定:“印刷厂在未接到出版社的通知前,不得擅自将待装订的印成品装订出厂。”

这一环节十分重要,因为它是一本书上市前的最后一关了,是最后一次纠错的机会。一本书的质量关系到读者的使用,关系到出版社的声誉和形象,怎么能不慎之又慎呢?很多出版社放弃了这一环节,有很多编辑甚至于社领导不知道还有这样一个环节。有时,责任编辑拿到样书时,新华书店已经开始销售了。我曾经经历过这样一件事,一天,我做责任编辑的一本书的作者打来电话,问我什么时候可领稿费。我觉得这位作者太着急了,书还没正式出版啊!但我还是耐心地解释:书还没装出来,等我见到样书后立即办稿费事。没料到,作者

杨牧之 编辑应该注意的几件小事(杨牧之)

不高兴了,他说:我一周前就在书店买到我的书了。[www.61k.com)

这是出版部与编辑部严重脱节造成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外面已开始销售,作者也已买到,责任编辑还不知道,还谈什么装订前的样书检查!

有鉴于此,在1997年,我和新闻出版署图书司一起制定《图书质量保障体系》时,特别加了一条(第三节,第十五条),作出明确规定。

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无非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出版社忽视这一环节,不理解它的重要性,有意无意地放弃了这一环节;二是出版社和印刷厂都在抢时间、赶周期,从形式上也送成批装订前样书,实际上送样书同时,批量装订已经同时进行了,甚至送出样书时大体已装订完毕。

其实,出版方面的每一项规定,都是出版业同行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都有很具体的背景和丰富的内涵,一定要不折不扣地按规定去做。

五、要和发行部门多沟通

发行工作在今天越来越重要。曾记得几年前出版业有龙头龙尾之争。文化大革命之后,百废待兴,没有书读,只要有一本好看的书,几万本、十几万本,迅即售光。后来,书的品种到了十万种、十几万种、二十几万种,整体上呈现出“不好不坏,又多又快”的状态。书卖不动了。10万种时印行60多亿册,20万种时仍然是60多亿册。发行成了“甁颈”,于是发行的同志说:发行是龙头。出版的同志又说:没有好书,你发什么?出版是龙头。

究竟谁是龙头呢?我看,“龙头”“龙尾”也是互相转换的,哪个环节制约了出版,或者说成了“甁颈”,那个环节就是龙头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发行工作成了龙头。君不见,现在普遍采取寄销的办法。书卖不出去,不给出版社书款。你急着要款,可能

杨牧之 编辑应该注意的几件小事(杨牧之)

第二天就把书给你退回去。[www.61k.com)有的书店,即使书销出去了,这书款也得半年、一年后给你。他拿出版社的书款盖大楼去了。现在是销售方的市场。

在这种环境下,编辑一定要与发行部门多做沟通。让他们知道你编的那本书的特点、优势,适合什么人阅读。一定注意让发行部门的同志对这本书产生热情和信心。我们得记住,你与这本书一起厮磨了半年、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了,你与这本书很有感情,别人可没有。发行部门的同志不明白你那本书的优势何在,他会想我为什么一定要在你那本书上投更大的力量呢? 这就是关键所在。我们就是要下功夫让发行人员认同,在这本书上很值得投入更大的力量。

六、责任编辑不要忘记写书评

一本书经过千辛万苦编辑完成,出版了。但这并不是编辑工作的终结。责任编辑应乘热打铁写一篇书评。

责任编辑从组稿、审稿到编辑加工、校对等等环节,对书稿不知看过多少遍了,应该说除作者之外责任编辑对书稿最熟悉了。对书稿质量,优点、不足、有哪些创见和突破,可以说了如指掌。作为责任编辑应该把这些看法,写出来,介绍给广大读者,帮助和指导他们阅读。而且,撰写“书评”,对自己来说,既是练笔,又是一次总结和提高,何乐而不为?

其实,审稿也是读书。在审稿中要审校原稿中的资料,就要去查阅很多书,在读这些书的过程中要记住作读书笔记,书编完后,我们自己肯定会得到提高。结合审读意见,结合读的有关参考书,一篇有学术水平的书评不就轻松完成了吗?

七、要把自己放到恰当的位置

出版社中编辑只是一个环节,不用说出版社的领导,只说业务部门,编、印、发、科、供……哪个环节不重要?编的好,印刷质量不好,行吗?编的好,发行跟不上去,行吗?一切都准备好了,所要求

杨牧之 编辑应该注意的几件小事(杨牧之)

的纸张到不了货,是等着还是改用其它的纸?改用其它的纸,印制质量恐怕就会受影响,不改,印刷厂肯让你等吗?

过去,在出版社里,一般对编辑都有一种敬畏,觉得他们有学问,出版社就靠他们编出好书,养活大家。[www.61k.com)在这种氛围中,编辑自己,不少人也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其它部门都得围着他转。编辑是一二人一间办公室,有时还可以回家看稿子,其它部门多半是集体办公,闹闹哄哄,大家都认为理所当然。

现在则不同了,出版更向市场靠拢,行销已越来越重要。好书还得卖得出去,很多出版社,发行人员已多于编辑人员。另外,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制作,注意降低制作成本。因为制作的成本在出版社的经营核算方面占有很大比重。

不论怎么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出版社转变成企业的背景中,出版社内部的构成,机构设置,人员比例,最重要的是人们的观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编辑不能再怀恋往日的骄傲,要把自己放在恰当的位置上,否则,你就很难得到其它环节的支持,很难吸引别人为你编那本好书全力去配合。

八、编辑要常逛书店

我逛书店次数很少,总觉得自己是干这一行的,样书室的样书已是以数万计,加上工作的关系,全国每年的图书选题几乎都在我眼中过一遍。但几次逛书店的经验下来,我觉得编辑应该常常到书店去看看。作为一个编辑,到了书店店堂真是受鼓舞、受激励,甚至受到刺激,真的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看着这么多人在选购图书,而这些图书的出版有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时,什么“为人作嫁衣”,什么“默默无闻”,什么收入有限,一切都不在话下了!

记得有一次我要写一篇关系到舞蹈的文章,我到了西单图书城。那真是一个城啊,书架前一排排人,摩肩接踵;交款处,长长的队伍每人抱一摞书;到了有关书架前,几十种关于舞蹈的书,各具特色,

杨牧之 编辑应该注意的几件小事(杨牧之)

让人大喜过望。(www.61k.com)我情不自禁地从一楼,看到二楼,看到三楼,说浩如烟海,毫不为过。

编辑逛书店可以受到激励,可以受到鼓舞,可以得到启发,可以增长学识,可以知道什么书太多,什么书还少,还可以发现你编的书发行情况,好处真是太多了!每隔一定时间,作为一个出版人,一个编辑,都应该到书店走一走,看一看。

九、不要迷信名人

名人,多半是指做出突出业绩,受到人们推崇,影响很大的人物。当然也有作坏事出名的,那不是此文的意思了。编辑,千万不能迷信名人,第一,名人也有因疏忽而出错误的时候;第二,名人也是“树业有专攻”,不见得门门精通,什么都懂。而编辑是为广大读者“把关”的人,一定不能迷信名人,不要以为名人就不出错误,就没有疏忽的时候。

比如,《于丹〈庄子〉心得》一书,够有名的了,已经印行多次,发行达200万册,但仍然有错误。正文第一个大标题“庄子何其人”就有语法错误。“何其”是程度副词,表示“多么”的意思,不可以直接用在名词前。可以说“庄子其人”,“庄子何人”,“庄子何许人”,但“庄子何其人”就不通了。

《文化读书周报》是出版业一张很有影响的报纸。我很喜欢这张报纸,也很荣幸地在这张报纸上多次发表过文章。但它有一个小栏目叫“东零西爪”(见2008年3月7日该报第8版),就是“东鳞西爪”之误,错误出在这样一张有文化的报纸上,又是在报纸那样醒目的地方,实在是很遗憾的事。

纪连海《点评乾隆名臣》一书,讲到《四库全书》,一部书中年代前后矛盾,实在太粗糙了。

第115页:《四库全书》……其编纂始于“1772年,1881年第一部《四库全书》抄录完成。1884年《四库全书》编纂工作完成,共

杨牧之 编辑应该注意的几件小事(杨牧之)

计抄录了七部。[www.61k.com)”

第167页:《四库全书》“……从1773年起,至1782年初步完成,共经历了十年。”

前者说《四库全书》从开始到完成前后经历了一百多年。后者说,共经历了十年。何是何非?

只要我们查一下工具书,就一清二楚了。

《辞海》说:“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开馆纂修,经十年完成。”

《中国历史大辞典》说:“自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开设四库馆起,至五十二年缮写完毕,历时十五年。”

显然,书中115页的三个年代都是错误的。

我们看毛泽东正式发表的诗词手稿,也有错字。比如“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梁再现”,“粱”写成了“梁”。“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把“酹”写成了“酎”。还有《沁园春˙雪》在《诗刊》发表时,词中也有笔误。词中“原驰腊象”一句,周振甫先生认为应作“蜡象”。“蜡”,色白而凝重,用以形容雪原,好像白色的象群在原野上驰骋。周先生向《诗刊》主编臧克家征求意见。臧克家先生认为有道理,同意将“腊象”改为“蜡象”。

不要迷信名人,就是不能因为某位作者是名人、大名人就放弃对书稿的审核和把关。也正因为作者——不论是什么人,有名无名,都可能有疏漏、有错误,所以才需要我们编辑的工作。

十、学会勤用工具书

编辑可能接触各方面的稿件,天文地理、文史哲经,IT业务、股票房产,但任何高明的编辑都不可能记住所有的知识,而稿件中又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唯一便捷的办法是查找工具书。过去老编辑传授我们的经验是“口勤”、“手勤”,其中核心是多请教、多翻书。文稿中语言文字、干支纪年、统计数字,须一一核实。即使是专家,也常常

杨牧之 编辑应该注意的几件小事(杨牧之)

凭记忆写下数字,就不一定有百分之百准确了。(www.61k.com]作为责任编辑,要手勤,勤于翻检,勤于核对。

为此,每个编辑案头都应有一批工具书。现择其要者,开列如下:

1.《新华字典》 不要因为小学生也用,便不好意思用它。它经过十次大的修订,收字讲究,阐释科学,约11100字左右,一般常用汉字都有了。目前它已发行4亿册,堪称世界工具书发行之最。而且它体积小,在杂乱无章的办公桌上占不了多大地方。价格低廉,用坏一本可以毫不犹豫地再购一本。

2.《现代汉语词典》 此词典对现代汉语的解释准确。它收词56000多条,包括字、词、词组、熟语、成语、流行语等等。它从1958年开始编写,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打磨,从送审稿—试印本—试用本—修订本,不断修改,目前已出了五版,发行达3000万册,学术界对它的质量评价很高。

3.《图书出版管理手册》 此书是1991年编辑第一版,至今已修订4次。不断删除过时的文件资料,增加最新的文件和信息。它能帮助我们随时查找文件规定,帮助我们解决出版的政策法规问题。

此外,还应备有中国地图集、世界地图集、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以及宗教方面的词典工具书等等,随时碰到问题,随时可以翻检,不必东找西找浪费时间。

书架上应该备有什么书?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能构成工具书的书。我这里“工具书”的概念,不是一般的字典词典,而是可以查考的书。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找寻三国以前的史实、人物从中多能找到线索。比如中外文学名著,某文引用其中文字,也需去这些书中查核。这就有了工具性质,就很有用了。

四 : 应该开心

  灵动中不乏机警

  想念中掩藏心虚

  放眼望去一池湿地

  怎敌得那忽如一夜失去

  心酸难抵蓦蓦然忘记

  依稀消去得一干二净

  再来一次相聚难道

  珍惜了却依旧不在意

  飘飘渺渺间

  也该开心,开心。

 

    高二:明月不开

本文标题:开车应该注意的事项-参加TOEFL考试的考生应该注意以下事项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04244.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