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客家围屋-赖建青的客家围屋情

发布时间:2017-12-06 所属栏目:散文

一 : 赖建青的客家围屋情

客家——作为中华民族一支最优秀的民系,已有近亿人口,主要居住在赣南、闽西、粤北地区和东南亚各国,同时也分布于世界各地,“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随着对客家文化研究的深入,上个世纪90年代初,承载着客家历史文化的特殊载体——客家围屋一走上媒体就受到广泛的关注,尤其是居住在海外的客家人的关注,成为所有客家人寻根问祖的标志性古民居。

赖建青的客家围屋情

陈良

人们常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能得到老百姓由衷的夸奖和赞誉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位于赣粤边际有“江西南大门”之称的龙南县,有一个倍受老百姓夸奖与敬重的人,他就是慧眼识珍第一个宣传把客家围屋推上媒体的县文联副主席赖建青,人们都说客家围屋能名扬天下的功劳,当首推赖主席。(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龙南,因客家围屋而名扬天下。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当后来被誉为“东方的古罗马城堡”的客家围屋在媒体亮相后,位于赣粤边际有“江西南大门”之称的龙南县引起了海内外尤其是客家人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及香港媒体和国内外客家报刊旅游报刊等诸多媒体纷纷聚焦龙南,这个拥有376座客家围屋的地方相继有了“客家摇篮”、“客家围屋之乡”等誉称。2001年2月4日,央视东方时空直播中国栏目在龙南县杨村乌石围以“客家人的围屋”为题向世界进行了现场直播;2004年11月,第19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3000多位代表欢聚于龙南县关西新围,在古老的围屋举办了“千人盛宴”;2007年6月,吉尼斯上海总部授予龙南“拥有客家围屋最多的县”称号,被人们称为“中国客家围屋第一县”。在今天海内外客家人眼中,龙南就是客家人的故乡,是客家人寻根问祖的地方,同时也成为海内外游客心中最佳的客家旅游圣地。

当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到龙南参观客家围屋和东南亚以及国内外许多客家组织来龙南寻根问祖举行各种活动时,龙南的百姓尤其是围屋里的人们没有忘记第一个将客家围屋宣传出去的人,都会由衷地称赞说:“多亏了赖主席宣传,我们的围屋才出了名,才有那么多的人来参观。这老屋子能成为旅游热点,那都是赖主席的功劳!”

客家围屋能走出深闺走向世界,赖建青感到无比的欣慰,这上面凝聚着他十多年如一日对围屋宣传的心血和汗水。

同样是客家传统民居,闽西的土楼之所以能扬名天下并非是自身的宣传,而是由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军事家对卫星拍摄图象的误解,他们以为闽西那些圆形的建筑是中国的核反应堆,立即派出许多间谍去侦察,发现却原来是一场虚惊。美国人的那次惊慌成了特殊的广告,引起了世界的轰动,闽西的土楼才得以名扬四海;而龙南围屋的出名则是建青慧眼识珍和十多年如一日对围屋的宣传。“一篇文章让围屋扬名”,《人民日报》2006年9月12日“客家围屋如何走向世界”文章中介绍了赖建青是最早宣传客家围屋的人。

赖建青是土生土长的龙南人,从小就常在围屋里玩,在炮楼里与小伙伴们捉迷藏,对这些随处可见用高墙围起来四角建有炮楼的土围子再熟悉不过了,并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然而,就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当看到朋友从福建永定带回来几本土楼的宣传资料时,建青突然觉得心里一亮,顿时有了新的想法:没想到这些圆形的古建筑有那么强的吸引力,几座土楼能成为这么出名的旅游景点,真是不可思议。其实龙南方形的围起来的老屋子不比那些土楼差,四个角上还有炮楼,不管是从建筑造型还是从军事防御功能方面来说其价值都不会比福建的土楼差,只是现在人们对客家围屋还不了解,要是宣传出去肯定也会有人来看。都是客家人的老屋子,福建土楼是圆形的,而龙南的围屋是方形的,不是说天方地圆吗?正好配成对了。于是就琢磨着要把围屋给宣传出去,开始有意识地去找关于客家历史研究和建筑方面的书来看,同时结合书上的介绍对围屋进行研究。

当时建青还在企业工作,上班时不能外出,他就利用节假日到围屋去,开始对那些承载着历史积淀闪烁着时代之光的古老建筑仔细观察,对围屋特殊的造型与结构进行认真的研究,并通过对比来找出与现代建筑之间不同的审美意识。

客家围屋与其他事物一样,当你没有对它注意的时候,一切看起来都很普通;可一旦你对它予以关注时,它的内涵和被表面现象所掩盖的光芒就会一下子展现在你的面前。

与其他古代建筑风格迥异的客家围屋不仅是在四角建有高耸的炮楼,建青注意到围内的主房结构也极具变化:“三进三开”层层递进的严谨、“走马楼”四面环通的遥相呼应、“八卦巷”迂回曲折的神奇变化、“九栋十八厅”气势恢宏的堂皇富丽;围屋结构或为“口”字形、或为“回”字形、或为“国”字形、或为半圆形,显示着客家先祖极高的审美意识。还有围内精美的石雕木刻匠心独运:或为麒麟狮象、或为腾龙飞凤、或为金莲冰梅;“渔樵耕读”、“琴棋书画”、“三娘教子”,每个图案都有一个故事,寓意无穷,闪烁着璀璨的客家文化之光。围屋里深厚的文化底蕴令建青感到震撼和兴奋,他如痴如醉地在古老的客家文化的海洋中探索着遨游着。在蕴含神奇周易文化的栗园围祠厅石柱上,镌刻有十副对联,建青伫立于前用笔认真抄录,并字斟句酌地反复揣摩,天黑了也不知道;还有一次他听说渡江镇象塘村有一座古龙围,因地处偏僻很少有人去,便骑着自行车去找,由于路不熟迷失了方向,当找到围屋时已近黄昏,回家的路上天全黑了。为了真正把客家围屋的历史文化发掘出来,准确把握好特殊历史时期古建筑的深邃内涵,建青放弃了休闲娱乐,把整整三年双休日的时间都用在了对客家围屋历史文化的分析研究上了。

一份耕耘,就会有一份收获。建青对客家历史和客家文化与民俗有了深刻的了解,他开始将掌握的客家围屋有关知识用文字表达,着手对独具特色的客家古建筑进行宣传推介,要让久锁深闺的围屋冲出龙南走向世界。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经过充分酝酿,赖建青撰写的通讯《神奇的客家围屋》于1992年3月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客家频道播出,随后,国内多家旅游和客家报刊相继发出了这篇通讯,引起了海内外尤其是客家人的广泛关注。初战告捷,建青十分高兴,随即他一鼓作气撰写了《走进客家围屋之乡》、《叩读关西围》、《凝眸燕翼围》、《寻访古龙围》、《走进乌石围》、《神奇的围屋之乡—龙南》、《走进龙南客家围屋》等二十多篇介绍龙南客家围屋的散文和通讯,这些文章相继在国内报刊杂志发表,割起了一股研究客家历史文化参观客家围屋的“客家热”,激起了社会的巨大反响,客家围屋这尘封数百年的古老建筑终于走出了深闺,与北京的四合院、陕北的窑洞、广西的栏杆式、云南的一颗印并称为“中国的五大传统民居”。

随着媒体接二连三的连续报道,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参观客家围屋。很多游客拿着有宣传客家围屋文章的报刊来到龙南,他们对建青说:“是你写的文章让我们知道了客家围屋,把我们帶到龙南来的。”1998年12月,中央电视台专题部来到龙南关西围屋,拍摄《客家人闹元宵》专题节目,客家围屋第一次在央视亮相后,许多媒体纷纷聚焦龙南。2001年2月,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刚刚组建不久的直播中国摄制组来到龙南,在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杨村乌石以《客家人的围屋》为题目,进行了长达26分钟的现场直播,在海内外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主持人的讲稿是根据建青撰写的客家围屋介绍和客家民俗文化所改成。随后,央视2套、3套、4套、8套、9套、10套以及中国教育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上海卫视、广东卫视等电视台频频到龙南拍摄客家围屋和客家民俗文化,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内诸多媒体也纷纷聚焦龙南客家。

十多年来,赖建青已记不清自己接待了多少媒体的编导和记者,可凡是到过龙南的媒体编导和记者们对龙南文联的赖主席却难以忘怀。赖建青的热情接待和如数家珍地介绍客家围屋客家文化习俗令媒体编导和记者们感动不已:“赖主席知识渊博热情周到,对客家历史和家乡的客家围屋文化有如此丰富深刻的了解,真是了不起,太难得了!”

在建青十多年如一日执着的宣传推介下,客家围屋已经引起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关西新围、杨村燕翼围列入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龙南客家围屋也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备选名录;2004年11月,第十九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3000多名代表云集龙南,参观客家人的传统民居,在关西新围寻找心中的家园,为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客属乡亲,龙南县政府在关西新围举办了隆重的“千人大宴”。之后,马来西亚客家总会、台湾徐氏宗亲同乡会等十多个客家组织相继在关西新围举行寻根祭祖活动。

据旅游部门統計,2009年度龙南县的旅游收入将近5个亿,而大部分到龙南旅游的游客都是冲着客家围屋来的,群众都说赖主席功不可没。

龙南,已成了海内外客家人心中的故乡。

建青对围屋有着深厚的感情,龙南许多围屋的角落里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身影。在他的眼里,围屋既是客家人的传统特色民居,更是承载着客家厚重历史文化的特殊建筑,是客家人勤劳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连接天下客家人的纽带与桥梁;他认为客家围屋不仅是客家人的宝贵遗产,也是全世界全人类共同的宝贵遗产。

面对乡亲百姓们的赞誉,建青表示要继续为家乡为客家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大力宣传推介客家围屋,发掘和弘扬客家文化,让全世界更多的人了解客家亲近客家,同时要把“吃苦耐劳,崇先报本,开拓进取,和衷共济”的客家精神世代传承下去!

作者通讯地址:江西省龙南县文联陈良

二 : 朱砂客家围屋:朱砂客家围屋-玉林朱砂垌围屋简介

客家围屋_朱砂客家围屋 -玉林朱砂垌围屋简单介绍

朱砂客家围屋:朱砂客家围屋-玉林朱砂垌围屋简介_客家围屋
位于玉州区南江镇岭塘村,是1种聚族而居,具有防御性质的城堡式组群客家民居建筑,围屋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居住在围屋的黄氏客家居民是清代乾隆年间从广东梅州搬迁至此的。 朱砂客家围屋座东向西,背靠山坡,依势而建,大门前有一块禾坪和半月形的池塘,禾坪用于晒谷、乘凉和其它活动,池塘具有蓄水、养鱼、防贼、防火、防旱等作用。整个围屋占地15000多平方米,布局以祠堂为中心两侧对称的纵向四排建筑,围屋的围墙高6米,厚0.7米,呈马蹄状环绕整个村落,墙体上遍布枪眼,围墙上设有可作了望、射击用的炮楼,其防御功能不言自明。走进围屋,从高墙残壁凝固的历史伤痕中可以读懂聚族而居的客家人近千年的历史轨迹。在1个大围屋里居住着几百甚至上千同宗同祖同姓的血缘后代,繁衍生息,围屋是客家人的象征,是保护族人生命和财产不受外来侵袭的堡垒。 朱砂客家围屋整体设计布局合理,讲究人文山水的和谐相融,张扬着中原文化的气韵,它是玉林乃至广西现存最大最完整最典型的客家民居,对研究客家文化和发展玉林旅游业有很大的价值。

三 : 解读“客家围屋第一人”

解读“客家围屋第一人”

何谦

十多年前我就到过龙南进过围屋,可认识“客家围屋宣传第一人”却不是在围屋,这多少有点让我感到遗憾。

进入新世纪不久,在网上浏览时看到《赖建青的客家围屋情》一文,后来又看到了一些关于他的介绍以及他写的一些散文、小说、随笔杂文,而他写的《中华赋》、《江西赋》、《赣州赋》和《龙南赋》更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撼,于是产生了走近他了解他解读他的想法……。

有位名人说过: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家乡都不爱,他还会爱父母爱民族爱祖国吗?(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龙南这个地方虽然不大,可风景秀丽、资源丰富,得天独厚。是‘世界钨都’的半壁江山,是‘世界重稀土之乡’,是‘中国客家围屋第一县’,还有九连山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小武当山丹霞石峰林……。”

每当向人说起龙南的时候,赖建青总是热情洋溢,如数家珍的介绍中充满了自豪。

在不断的接触和了解中我得知,赖建青不但最早把家乡的客家围屋推上了媒体,被称为“客家围屋宣传第一人”,还撰写了《龙南赋》、《品读龙南》、《家乡的那条小溪》、《江南的雪》、《江南翠竹摇春风》、《九连山麓秋叶红》、《玉石仙岩游记》以及《王阳明在龙南》等许多介绍龙南的文章,并推出了龙南的千年古树群和九连山原始森林,在网上激起了强烈的反响,很多网友表示非常希望能去龙南,走进“中国客家围屋第一县”,感受龙南旖旎的风光和深厚的客家文化和历史。

赖建青为家乡所作的贡献得到了群众的交口赞誉。

栗园围理事会长李建华说如果没有赖主席的宣传,我们的客家围屋就没有今天的出名。

程龙镇杨梅村的村长说要感谢赖主席,我们村的千年古树群才能被人们所认识。

有网友说:赖建青主席以其文学与文字的力量,以其对客家文化的深入研究,发掘客家围屋的历史,准确把握特殊历史时期古建筑的深邃内涵,对独具特色的客家古建筑进行宣传推介,让久锁深闺的围屋冲出龙南走向了世界。

这是一个对家乡非常热爱有着大爱的人。

“巍巍中华,泱泱大国,山河壮丽,幅员辽阔。汇聚五千年文明,纵横九万里风云。巨龙腾飞,遨游于星空宇宙;雄鸡昂首,屹立于世界东方。汇江聚流兮,千里黄河贯通神州大地血脉;秦砖汉瓦兮,万里长城挺起中华民族脊梁。噫吁,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明璀璨,烁古耀今……。”

这篇《中华赋》大气磅礴,文采飞扬。从女娲补天盘古开天直到转变观念改革开放;从三山五岳五湖四海到佛道名山,从四书五经四库全书到四大发明,从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到国画书法,从秦始皇兵马俑到莫高窟壁画,从唐宋八大家扬州八怪到苏门四学士,从清明上河图溪山行旅图到万壑松风图……。纵横捭阖,上下五千年,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历史知识文学功力与独特的视角和高度,在网上众多的《中华赋》中如鹤立鸡群般格外受到人们的推崇。

网友“东方之子”评论说:胸罗锦绣,腹有诗书,才华横溢,文采飞扬;此旷世奇文,必将千古传颂也!

人们常说:散文诗词最难以评比出高低优劣,是因为选材立意各不相同。而像《中华赋》这种命题作文式的辞赋则在选材立意方面更容易比较作者的学识和水平,高低优劣明显易见。

“腹有诗书气自华”,赖建青所撰写的《中华赋》还在国内多项征文活动中获得金奖,他撰写的《江西赋》、《赣州赋》和《龙南赋》也获得了诸多的荣誉;还有他以自己下放农村劳动的知青生活作题材创作的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获《小说选刋》杂志主办的第二届全国小说笔会中篇小说类一等奖……;《文痞贾平凹》、《刘心武的“软肋”与嬗变》、《闲侃乾隆》等杂文随笔在网上也受到网友的喜欢而广为流传

赖建青之所以能得到普遍的赞誉,渊博的知识和扎实的文字驾驭能力决定了他的成功。

在一次当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赖建青应大家的邀请上台唱歌,他唱的是现代革命京剧《红灯记》中李玉和的唱段《党教儿做一个刚强铁汉》,字正腔圆清亮激昂的唱腔赢得了阵阵掌声。一位电视台的记者问赖主席是不是特别喜欢唱京剧,建青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说曾经有人问自己写书法是不是很喜欢写篆书,因为他们在书法展览中总是看到自己写的篆书。

“其实我并不是特别喜欢写篆书,只是看到书法展览中楷书、行书、隶书和草书都有人写,写篆书的却没有。而书法展览应该是书法艺术的全面展示,各种字体都得有,如果缺少了篆书这种古老的文字,作为书法展览不能不说有一点遗憾,所以我写篆书只是为了让书法展览更完美。同样,今天晚上的联欢晚会有唱经典歌曲的,也有唱流行歌曲的,却没有唱京剧的。京剧是中国的国粹是高雅艺术,我并不是特别喜欢唱京剧,只是想让晚会更完美一些,也想让80后90后的年轻人能够喜欢京剧,让中国京剧艺术后继有人。”

这句听似一般的话其实很不一般,它透射出甘为人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显示出一种大爱和博大的胸怀。

曲高和寡。写辞赋、练书法、唱京剧和画国画,这些中华传统文化精髓远远不如当今社会的现代文化快餐文化时髦和吃香。建青告诉我书法和国画是“线条艺术”,要练出“盘金屈铁”又要柔中寓刚的线条甚至需要穷尽毕生的精力也未必能练好。在“时间就是金钱,效益就是生命”的价值取向驱使下,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愿意像苦行僧似的去学习与传承那些付出多得益少的传统文化,这既可以说是社会的进步,又不能不说是文化的悲哀民族的悲哀。

有日本人说再过30年,学书法就得去日本学了。

在美国有越来越多的京剧迷和“票友”,也许若干年后,中国引以为荣的京剧也会落后于其他的国家。

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然而,值得欣慰的是在当今中国,像赖建青这样把传承民族文化作为自己责任和担当的也不乏其人,但愿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传承民族文化。

赖建青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加入了江西省作家协会、江西省书法家协会等文艺家协会,创作的文学、书法和美术作品都曾多次获得国内征文和展览大奖。可他告诉我说自己至今还不是中国作协会员,前几年省作协曾多次推荐,中国作协也寄来表格让自己填报,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至今都没有批下来。

有人让建青去“活动活动”,说尽管你这个县级文联主席各方面都非常优秀,早已具备了入会的条件,可上面没有关系是很难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的。建青笑笑说中国古代王勃就在《滕王阁序》中发过“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慨叹,自己不认为没加入中国作协就证明水平低,加入了就了不起,靠地位和名气加入中国作协的并不少。看过的中国作协会员作品中有很多并不是高水平,能算得上省级水平就不错,有些甚至只有市县级的水平。就如人们常说的“文凭不代表水平”一样,协会的级别也不能优表水平的高低。

建青说解决了世界粮食问题的袁隆平也没能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可中国人民感谢他世界人民感谢他,就连最“牛”的美国科学院也将他聘为外籍院士,可他仍被中国科学院拒之于门外。

中国现在的国情就是这样如此,“汉文帝”的阴魂未散。

建青表示可以放弃那些协会的身份,“用作品来说话。”

赖建青不但学习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也喜欢收藏传统文化的载体——古玩。

古陶瓷建青更喜青花瓷,收藏有青花麒麟凤凰纹八棱罐、青花人物故事梅瓶和天球瓶,还有明代青花五彩龙凤纹梅瓶、抱月瓶和尊,古月轩款的珐琅彩描金蝴蝶花卉摇铃尊等;古铜器收藏有战国时期青铜镶玉镶绿松石牛头玉面双龙耳香炉、康熙款描金青铜马等;古玉收藏有红山文化时期的团龙形古玉环、螭龙形阴刻牛头纹古玉剑燧等,还收藏有清中晚期雕有32只狮子的黄花梨镶紫檀座椅及茶几一套、明代万历年款青花蝴蝶花卉纹陶瓷水烟斗……。

收藏古玩就是收藏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和工艺。建青说尽管现在的科学技术比古代不知道高出了多少,可有些铸造工艺还是无法仿制或达到古代的水平,如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宋代的五大名窑、元代的青花瓷等等。

“其实,搞收藏靠的是天份和缘份。天份就是眼力,缘份就是机遇。有天份无缘份,就遇不到好东西;有缘份无天份,遇到了好东西也会从眼前溜走。”建青说。

尽管收藏界的水很深,膺品充斥市场,经多位专家鉴定,建青的各类藏品中不乏精品甚至珍品。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五百年。

很多到过龙南的专家学者和记者编导都听过赖建青对客家历史围屋文化的介绍:关西新围的商贾文化、栗园围的官宦文化、西昌围的彩绘和雕刻技术、渔仔潭围的酒文化以及相关的历史知识、科举知识等等,还有福建永定土楼、赣南围屋与广东梅州围龙屋三大客家传统民居之间的共同之处和相互间的区别……;听过赖建青对历史对事物独特的见解与精辟的阐述。他们惊诧于赖主席对客家历史文化不同角度的剖析与渊博的知识,敬佩于赖主席对家乡的挚爱与深情,同时对赖主席在小说、散文、辞赋、杂文随笔以及书法美术音乐戏剧和收藏等各个领域的建树交口赞誉,说赖主席真是数百年也难遇的奇才。

有位名人说:认识一个人很容易,可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太难。

赖建青就象一本书,厚重、深邃,要读懂他不容易。

(2012年夏月写于赣南)

四 : 客家建筑 客家围屋



. |^7 K! _+ h1 J

叶氏始祖祠位于粤中惠阳市秋长镇黄竹沥村。惠阳是叶挺将军的故乡。

叶氏为惠阳大族。其先祖战国时居河南南阳叶县。八十五世祖大圣公于南宋宝庆丙戌(1226年)中进士,任闽置刺史20余载。元兵南下,随文天祥勤王败北,寓居梅州为梅州开基祖。后裔特茂公(号逢春)于康熙元年(1662年)由兴宁迁今惠阳秋长黄竹沥开基,为秋长一世祖。第四代维新公(号葵园)建始祖祠。

始祖祠建成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规模较大,建筑占地面积近5000平方米,为三堂、四横、一倒座、双围龙的建筑,坐向东南。它的整体布局是兴梅客家传统围龙屋的传承,并有所发展。传承是:前低后高,中轴祖祠、两侧横屋、外围龙、花头、前禾坪、月池等形成天圆地方的格局;发展是:屋顶瓦面分九级层层错落;堂横屋前建倒座,倒座与堂横屋之间以天街相隔;双围龙之间不设巷道,合二为一(可能是后代所为),分割成38间三进的房舍,门朝堂屋开启;围龙与围龙之间的天面采取反向两面坡瓦面,除龙厅外,不设天井,出水沟用地漏将水引入暗下水道,采光用明瓦;倒座以砖砌菱角牙出檐,内横屋和倒座房舍设置为通廊单间。$ }! z% m" U2 u5 N5 c* T* u9 z

紧邻始祖祠的西面,为其父三世祖天佑公(号甘谷)所建的天佑公祠,规模、形制、布局相似,所不同者是单围龙,或者可以说是假双围龙,即相隔围龙内2米许砌稍高于围龙内檐瓦面的前围墙,青砖砌菱角牙出檐作墙头雨罩,围墙与围龙之间砌出内檐廊。& l8 N/ |( @0 F8 S- {

始祖祠的建筑形式与兴宁大坪周氏建于清康熙乙未(1679年)的吉安围相似。4 e' U* M# A! F! p

李威光故居



李威光故居位于粤东五华县华城镇黄埔村。黄埔村李氏亦为入闽始祖李火德公后裔。明初四世祖尧用公到五华黄埔开基,其十九世孙李威光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中武状元。

李威光(1735—1795年),字作楫,号韬亭,长乐县(今五化)黄埔村人,幼喜诗文,擅长弓马,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由武生中武举人,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赴京会试名列榜首会元,殿试钦点为武科状元及第。他是广东历代六名武状元之一,历任御前待卫、广西提标左营游击、浙江黄岩镇压镇标水师中军游击、福建烽火门参将、闽安协副将、南澳总兵等职,晚年因病归乡。一生精于海战,屡平海寇,抗倭保台,战功显赫,诰封四世武功将军。

李威光帮居在五华华城黄埔村,由李威光祖父李绍纪建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该屋为三堂、四横、一围龙的典型客家民居。门前有禾坪、照墙、转斗门和月池。整座建筑为灰、砂夯筑墙体,木桁桷悬山瓦顶。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约950平方米。建筑保存完好。堂屋内仍保留李状元练武用过的长2.5米、重64公斤的铁关刀和武石,以及御赐或名家馈赠的《状元及第》、《御前待卫》、《会元》、《进士》、《世爱国恩》和乾隆十四年(1749年)《世受恩伦》等金木雕匾额。. e' l. K3 n4 `O5 {- P! o

1994年9月,五华县人民政府把它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章摘自《客家围屋》" x2 t! ?/ l# d# {' e" x

陈氏柳溪堂) |+ ~: `4 {& x

陈氏柳溪堂位于粤东兴宁市宁新镇阳光村(原称白马垅)。陈氏宋代时九十六世祖住江西吉安泰和柳溪村,故名“柳溪堂”。九十七世祖由吉安迁广东大埔,后到梅县畲坑黄土岭。明代中叶迁兴宁新圩寨塘围仔开基,为人兴宁的一世祖,后迁下堡松林坝,再迁白马垅,入兴宁至今已繁衍26代。柳溪堂建成于清末。

柳溪堂坐朝南,为二堂、六横、三围龙通廊式的建筑。原由陈氏四兄弟共建二堂、四横、二围龙。第三围是20世纪60年代加建。前有禾坪和月池,后有竹林,是典型的客家围龙屋。但房屋比较低矮,墙用夯土和泥砖砌筑,整体显得简单朴素# I' u, F' `9 @7 }, `$ b

黄宏昌围 & r4 I- n9 K, c3 w

黄宠昌四角围龙屋位于粤东兴宁市刁坊镇罗坝村,始建于1914年,完成于1928年,历时14年。创建者为黄为卿(七正),曾在兴城、佛山、惠州等地开设“黄宏昌”店号,发财后建屋,故名。

该围屋坐南朝北,建筑占地面积11401.5平方米,规模巨大而独特。整体建筑分前后两部分,俯视平面呈椭圆形。前半部分由禾坪、斗门、池塘、菜圃和照墙(1米左右高的围墙)级成;后半部分为主体建筑,由三堂(栋)、一枕杠、四横、四角碉楼、花头和一围组成。其特殊之处就在于三堂屋之后还有一栋西式二层的楼房,称“枕杠”,其后又还有宽阔的半月形花头和二层的围屋,这是其他围龙屋所罕见的。此外,在外围还有四角碉楼,显得建筑新颖,防御坚固。1 [& e8 q* o. M$ D: D: w$ G3 D

整座屋宇规模较大,气势宏伟,布局合理,屋内屋外柱石林立,形状各异;大小横梁,雕刻工艺精巧;屋内巷巷相连,恰似棋盘,又称“棋盘屋”。大小厅子设置各式屏风和花窗,形状不同;大小天井分布合理,采光条件较好。此屋在当地属另一派较为罕见的围龙屋建筑,具有古代民族建筑的特色,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 ?O\+ O$ P% V- x

6 f/ @4 N) ?a0 I

曾氏义隆围

曾氏义隆围位于粤东兴宁市刁坊镇三潭村潭背。据说曾氏迁入兴宁一世祖在河郑开基,五世祖迁横江下灶,八世祖迁今潭背(原名义隆)创业建屋。现已传至二十六世,在潭背共历18世,约360年,由此推论义隆围应为清代初年的建筑。' |0 e9 u: ?4 _0 S) `" i4 b5 v

该建筑是我们在粤东所见较大型和特殊的围龙屋,当地居民认为它是“由棋盘屋转为围龙屋”。义隆围坐东北朝西南,有完整的两堂、四围,右边的第五围只围了一半,贴近第五围又建有两械屋。6 O# ]% f5 p# X

据我们考察,该围屋初建时是两堂、一围屋,即现在中间的两堂屋和第一围。值得注意的是,紧靠堂屋的第一围不是通常的半月形,而是方形围屋,堂屋与后围屋间不是斜坡式的半月形式花头,而是长方形的天街,故当地人称之为“方形棋盘屋”。后来随曾氏子孙的繁衍,分期陆续扩建第二、三、四围。第一围后面与第二围间变成半月形花头,二、三、四围建成半月形围龙屋,这样便从棋盘屋转为围龙屋。据说第四围是1971年宁江河改道靠近该围屋后才建的。其后,第五围就因缺乏地基而不能围拢起来,形成了目前所见的格局。5 ]' N2 h6 `: u% T$ B8 U( Z

义隆围门前有禾坪,两侧有古朴的石狮子,前月半形池塘,再前有有水环绕。屋后绿竹婆娑,田园风光,美景如画。围屋面宽114米,中间进深98米,建筑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

该围屋为两层,墙壁下半部为三合土夯筑,上半部为泥砖砌筑,土木结构。其建筑特点有二:一是初建的堂屋和第一围平面呈方形,俗称棋盘屋,在其他围龙屋中罕见;二是围屋的第二层面对堂屋一边,每家都有出挑的梁架,墙上开有一道门。据说梁架原是用于放置竹筏的防洪设施,如遇宁江河泛滥,河水暴涨,居民就可以从二楼出门乖竹筏避难。

文章摘自《客家围屋》" w* D2 d( z: M+ ?5 H4 y' H3 R: `

罗氏德庆堂

罗氏德庆堂位于粤东兴宁市龙田镇鸡公桥村,建于清嘉庆三年(1798年)。因前面有月池和大面积水塘,两层楼建筑加南北两斗门,蔚为壮观,故有“船形屋”之称。- m; B8 v3 r- C3 p/ f, g, S

德庆堂坐东朝西,为三堂、六横(北二横、南四横)、四阁楼、一围龙的高二屋的围屋。正门前月禾坪,左右两斗门。其特殊之处在于原建三堂、四横、四阁楼、一围龙屋外,南侧续建两横屋相连接,后建的两横屋为单地式,每横由三个院落组成,每个院落进大门后为下、中、上三堂,堂屋的两侧各为一天井四房间组合。这种由单元院落和套房组成的横屋,在我们调查过的围龙屋中较为少见。

值得注意的是,在围龙屋前外加矮回廊分隔出前廊房,廊房檐樯用青砖砌出连续十字形的窗花。有窗花的廊房多是罗氏小姐们的闺房,围内花头中举行舞龙灯、舞狮子等大型活动,她们只能从花窗中向外窥视,不能走出花头上来抛头露面。帮该巷道有“贵妃巷”之称。果真如此,则是封建制度的产物。, \$ m1 s' b5 z

引人注目的是,德庆堂的屋瓦和XP53桷密集,既有防盗作用,又可留给子孙后代修理房子备用。可见当年建房屋时主人的经济实力。

文章摘自《客家围屋》6 x" D, f; r2 Z* b5 T- v. o7 v. B

% vI" JR5 U0 n" h% B! I

刘氏彭城堂 5 N- g+ q! o2 u

刘氏彭城堂位于粤东兴宁市新陂镇上长岭村。据传刘氏十一世祖钦若公,发财行善,赈济千石有奇,县今赐匾“名德高峯”。十二世祖东升(字旭光)公,为康熙五十年辛卯(1711年)科经魁,赐匾“清远冠粤”,兴建刘氏祖屋彭城堂,距今约300年。F8 N! q% T) {; r

彭城堂坐北朝南,为三堂、四横带四角楼的围龙屋。房舍结构为通廊式单间。堂横屋高二层,四角楼仅高出一个山尖,显得低矮,这是当地清代康、乾时期带角楼的围龙屋的特点。堂屋与后围龙屋间有半月形青砖铺地的花头,堂屋与两侧横屋间天街相隔,堂屋与横屋之间无连廊,这也是清中期以前围龙屋的特点(晚期围龙屋与堂横屋间多有巷道相通)。正门前有禾坪和半月形鱼塘,禾坪左右有转斗门,且鱼塘直径大于围屋面宽,这又是该屋的特点之一。可见此屋的角楼、天街和池塘,均有自己的特色,有研究价值。w- p4 W4 G0 ?, h2 j

全屋面宽64米,进深60米,建筑占地面积3840平方米(不包括禾坪、池塘)。

文章摘自《客家围屋》& d1 @% A! a0 n9 N

0 j4 E' g4 f& x# k" ^

丘氏棣华居- C: j( f+ r1 v" l

丘氏棣华居位于粤东梅县白宫镇良美村。良美村是一个很大的自然村,村民多姓丘,先祖由福建上杭迁广东程乡(今梅县),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棣华居建成于1918年,占地面积520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2270平方米,从东北向西南。它是一座二堂、四横、一围龙,前有禾坪和月池的围龙屋。禾坪东侧建转斗门,西侧建两间杂物房,围屋东侧另建一排牲畜房、厕所及其他杂物房。其特别之处在于围龙连接外横屋,木梁架结构,封檐板、屏风等雕刻、彩绘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绘画中有飞艇、轮船之类,并有戊午(1918)和壬戌(1922)年款。

棣华居门联:“棣棠竝茂,华萼相辉”,藏头“棣华”,取自《诗经·小雅》:“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反映了客家人遵循“三纲五常”的儒家思想。

文章摘自《客家围屋

潘氏德馨堂

潘氏德馨堂位于粤东梅县南口镇侨乡村,为十四世祖印尼华侨潘立斋始建于1905年,外围龙完成于1917年。它坐西南朝东北,是一座二堂、四横、二围龙建筑,房间布局为通廊结构,为粤东传统的典型的围龙屋式。它利用地形,前低后高,自然朴实。两侧附属建筑作杂物间,引山泉水作自来水用。前面有禾坪与池塘。, G; x- u+ X/ F$ Q& E; J- A4 G& m

文章摘自《客家围屋》

丘氏老祖屋8 h! T7 L! q9 Q8 a

! V5 I' J8 g+ [% {2 K

丘氏老祖屋们于粤东梅县大坪镇育豪村。丘氏先祖由福建迁广东蕉岭文福,再迁平远上举、长田,十三世祖时仰公又迁梅县育豪村开基,至今传至廿六世,历13世之久,约260年。

该祖屋称河南堂,是一座二堂、二围的围龙屋,依山而建,高低错落,有猛虎下山势,故俗称“下山虎”。内围13间,外围17间(含正中龙厅)。屋面宽53米,从正门至外围龙厅49米。屋背大树(风水林)郁郁葱葱n* E7 }+ F- p$ i$ g4 U

) X. C! b, ~. A# h

蔡蒙吉故居



8 D$ R) q0 t8 A! ]4 s; h

蔡蒙吉故居位于粤东梅县松源镇金星村。蔡氏发祥于河南上蔡,西汉末年迁居河南光州固始开基,西晋末年逐渐南迁。蔡氏第四十三世祖蔡福粤由福建武平迁梅县松源开基。

蔡蒙吉故居为蔡氏祠堂,是二堂、二横、一围的传统客家围龙屋,堂与横之间无门,只有天街相隔。正门外有禾坪和半月形池塘。堂屋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建筑面积特点是主体建筑为二进院落式,布局极为简洁,仅设上下堂及左右各一间厢房,大门两侧对称设门房各一间。+ L: X8 U2 m$ `9 m8 K, e7 }5 n

上堂挂有“三代进士”的横匾,表明蔡氏祖先一段辉煌的历史。蔡蒙吉(1245—1276年),字梅庵,自幼聪明过人,南宋宝祐四年(1256年)年方12即应童子试,登丙辰科进士。其父蔡定夫,比他前12年登宋淳甲辰科进士,祖父蔡若霖,比他前24年登宋宋嘉定末科进士,故以“三代进士”誉满天下。蔡蒙吉创办松源堡义学。宋德祐元年(1275年)为梅州签书,次年为抗元而捐驱。故蔡氏祖祠有对联歌颂蔡蒙吉“忠与张文同著,孝和曾孟仲同芳”。1987年11月,公布为梅县文物保护单位。4 r- g; y9 c5 H2 c4 z

文章摘自《客家围屋》

听捷楼5 g9 @7 Y! ^6 P



& `0 {; \9 {, [. H8 M! [8 K% N

听捷楼位于粤东饶平县饶洋镇陈坑村,建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俗称八角楼,取河图八卦之义。清代该楼人才辈出,史载自康熙至同治一百年间有“八角(楼)九进士”之誉。官至翰林,传说当时风水先生在看风水时,当八个方位定下的时候从八角和楼门处飞出九只乌鸦,表示此楼建后要出九个进士。

该楼现为三层(原四层,“文革”时拆掉一层)八角土楼,外墙为卵石基、夯土墙,内墙为土坯砌筑,二、三层楼板、过道为木结构。这种形制在客家围中比较特殊。每层36间,楼已部分倒塌,每层剩下28间。一层为“龙虎井式”(二厅、一房、一天井)单元结构,每单元有木楼梯登临,进深13.5米,天井开在侧边。

全楼半径30米。; \. P) k: `4 u8 c

陈氏宗祠

陈氏宗祠位于粤北翁源县江尾镇长江村,当地人称之为“簸箕围”或“罗盘围”。据现年91岁的陈佛球说,该围是他的叔父陈子勋(曾任翁源县县长)所建,约有百年的历史。

该围坐西朝东,是平面呈椭圆形的二堂、三围建筑。它以上、下二堂的祖祠为中心,神龛上立有自陈氏一世祖日华公至二十三世祖华镜公等历代祖公神位。祠堂为方形抹角围屋(内围),墙为外青砖内泥砖(“金包银”)砌筑,石门石柱,雕梁画栋,可见当年的豪华。祠堂外还有中围和外围,共三道围屋,围屋之间有卵石铺地约2米宽的巷道相隔。外围墙基为三合土(泥、砂、石)夯筑,上面为青砖砌筑,颇为坚固。祠堂有正门和左右两侧门,以祠堂为中心,中围有12条巷道往外辐射。每条巷道口建有红色砂岩条石门,门楣上阴刻甲巷、乙巷、巽巷、丙巷、丁巷、坤巷、庚巷、辛巷、乾巷、壬巷、癸巷、艮巷等12条巷名。这种在围屋中有放射形的12条巷,并将天干与八卦结合起来命名的现象,在我们调查过的客家围中仅此一例。

自里(堂屋)到外,以祠堂上堂为中轴线,每围都设有大门和门厅,三围共三重大门和三个门厅,显得森严气派。

恒丰围

刘氏恒丰围位于粤东兴宁市罗岗镇官庄村,为廿一世祖月贵公所建,至今传至廿九世,历8世,约160年。刘氏徙居罗岗大约在宋朝末年,其后裔一支于清康熙年间迁深圳坪山咸水湖村。

恒丰围坐西北朝东南,是一座三堂、二横、一围龙的椭圆形建筑。正面平直,门廓特别宽阔,立方形石檐柱,券篷顶。周环围龙合抱成椭圆形,进入下堂后两侧巷径通往内横屋和围龙屋。围龙东端有一道侧门,作罩式出檐状,拱形门,上书“大夫第”,“大夫第”出处不可考。堂屋后有花头,堂横屋带阁楼的平房,较低矮。外围龙为2层,成外高内低状。围龙二层楼上靠外墙有廊道贯通全楼。堂横屋与围龙之间的天街前端各有一口水井。

恒丰围直径38米,有通廓式房38间。; M7 S$ T" G/ T; w* F

中山公祠$ r2 M4 A& I0 u



石氏中山公祠位于粤东兴宁市黄陂镇陶古村。据《武威石氏族谱》记载,石碏(春秋卫国大夫)之后居金陵,唐末黄巢起义徙福建泉州,南宋初移居龙岩圆岭,南宋末迁宁化石壁村,仕出惠州,明洪武年徙居兴宁陶古村,为入兴宁石氏始祖。

中山公祠为石氏兴宁五世祖创建。五世祖名介夫,号中山,故称“中山公祠”。1 @. i7 |, J) _$ m! E7 b7 Q0 E! d) O5 _

当地人称中山公祠为“螃蟹屋”,因其平面呈不规则椭圆形,正立面平直,中间大门为螃蟹嘴巴,两侧门为螃蟹的眼睛,十分形象。屋前有禾坪、池塘。池塘除一口月池外,尚有不规则排列的五口池塘,据石氏长者称,池塘为螃蟹游弋之所。中山公祠背依有“龙脉”的马祖嶂,前有河流,依客家风水学而建。

中山公祠建筑特殊,外围龙拱卫中间堂屋,而堂屋两侧又不是通常所见纵列式的横屋,成形三堂(进入门厅为下堂)二栋(横列式)。栋屋开设房间作“背靠背”式,栋屋之间有巷道相通。后栋与围龙之间照例有斜坡式半圆形花头。房间设置为通廊式单间结构,房舍共99间。整个围屋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

中厅悬挂江南才子祝枝山于明朝正德十四年(1519年)题匾“母节子孝”。传说围屋创建人介夫为刘氏18岁时的遗腹子,刘氏守节自励,教子成才。陶古村自建中山公祠后,历代建有多座大型围屋,其中有:四堂、四横、双围龙的“泰安围”(明万历年间建);三堂、四横、双围龙的“积安楼”(清乾隆初建);带四角碉楼的围龙屋“万石流衍”(清康熙年间建),该楼高大壮观,为三堂、六横、双围龙,大小房舍120间。此外还有建于明末的三堂、四横、双围龙的“连兴围”等,可惜该围龙部分已塌。与“连兴围”同时代所建学校“绍程馆学堂”,开创当地民间学校之先河。. ]$ h& v0 q9 `- {1 @

陶古石氏围屋群蔚为壮观,且围屋文化内涵丰富,尤其是祠联、堂联耐人寻味,如“莫谓锦堂真富贵,男畏耕,女畏织,怠惰终需落下品;勿云茅屋无公卿,士劳心,农劳力,殷勤必定出人才”,“昔日三廪九秀以罕为贵,翰林钦赐常夸耀;今朝万紫千红见多不奇,玉树花开未闻香”。这两幅对联反映了客家人艰苦创业、不断进取的精神。3 _P3 p& t8 u

文章摘自《客家围屋》R, D) S8 f; q% \/ j

蓝氏泰华楼



蓝氏泰华楼外



# g- N# B( y, V" v" {5 ?, U" G

蓝氏泰华楼位于粤东饶平县饶洋镇蓝屋畲族村。蓝氏十五世祖徽猷公,在汕头做生意发财,于清嘉庆甲子九年(1804年)建起泰华楼。除形状为椭圆形(四方抹角)外,其余皆与当地客家土楼无异,实际上蓝氏畲族在语言和风俗上都与汉族客家完全同化了。

该楼坐东向西,为三层椭圆形土楼。外墙墙襟以下用石砌,以上为夯土墙。围内二、三层斜坡式出檐,楼板、檐廊为木结构,每层26间。一层为“龙虎井式”(二厅、一房、一天井)单元结构,进深15米,天井设在进入门厅的侧边。中轴上堂设祖公堂。中庭大石铺地,有一口六角水井。

全楼东西直径47米,南北直径49米。

蓝氏泰华楼与“闽西式”通廊房结构的圆形土楼相比,在外形上有所变化。兴宁黄陂石氏中山公祠、罗岗刘氏恒丰楼和大埔湖寮黄氏中宪第,外形虽呈椭圆形(中山公祠为“螃蟹形”),但其用材、建筑结构与“闽西式”圆形土楼有很大的差异,平面布局与围龙式围屋比较接近

黄氏中宪第门楼0 l7 n2 _R# z% s

黄氏中宪第位于粤东大埔县湖寮镇龙岗村,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年),主人为明代赐进士、中宪大夫、福建按察副使黄扆。

中宪第是一座二堂、一围、一门楼的客家围层。门楼高二层,仿城楼式,堂屋高,围层矮,围屋通廊单间结构,成椭圆形包围堂屋,堂屋与围屋四周之间以天街相隔。外围呈方形圆角,后围近似半月形,且有斜坡式花头,花头与围龙屋花头有别,用石垒砌成高出地面近1米的墩台,墩台与后围之间有2米余的通道(与前天街衔接)。围屋外墙墙襟以下为条石砌筑,墙襟以上用青砖垒砌。青砖为34×16×9(厘米)的大块明代砖。两堂屋置于围屋中间,上堂2层,每层8间(含中厅2间);下堂1层,8间(含中厅4间),围屋正面10间(含门楼2间),左右两边各12间,后围倒塌间数不详。整座围屋面宽42米、进深53.5米,建筑占地面积约2260多平方米,正门前有禾坪、水井和月池。

文章摘自《客家围屋》

新围里

梅县隆文黄氏新围里7 [! q9 U5 B4 O

$ q. s' S4 S3 v1 B7 Q) `- F}

新围里位于粤东梅县隆文镇坑美村。黄氏祖居福建汀州府,元朝初迁广东蕉岭县石窟都,为开基一世祖。五世祖以桢公迁梅县坑美村,其子孙建成新围里,该围始建年代约在明朝中朝。6 i; R4 u& p" l# D

新围里是一座外形呈椭圆形的土楼,当地人称之为“卵形屋”。东南方向,开设东、西(前后)两门。依山势而建,前低后高。中心建二堂式祖祠,祖祠西侧为三排横列式横屋,每排6间通廊房,两端封闭,开设门厅,结构呈曰字形,外建两圈椭圆形围屋环绕祖祠和曰字形排屋。各组建筑之间以巷道相隔,巷道铺设鹅卵石,并设排水系统。外围高二层,硬山顶瓦面出檐,二楼内设檐廊,全为木结构,每间有木梯登临。围内建筑均为一层,灰砂或石墙基,泥砖墙体。外围墙夯土加杉木枝作墙骨。年长日久,已斑驳沧桑,西南面外围屋已坍塌,故今所见外围是不围合状态。# n0 w* r8 w0 c+ Mv$ ~8 g

新围里共有房舍200余间,最旺盛时曾住99户,内有饮用水井。建筑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

% Y' K8 |1 A& }. q: \! k

文章摘自:《客家围屋》4 h_! D! }& j- O

蓝氏宗祠

饶平饶洋蓝屋畲族村蓝氏宗祠

蓝氏宗祠位于粤东饶平县饶洋镇蓝屋畲族村,该村是饶平县惟一的少数民族村。初由蓝庆寿从福建漳浦移居大埔湖寮下坜村茅坪开基创业,至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由勉斋 公次子肇基(宽)公迁入饶平上饶今蓝屋畲族村定居。明万历五年(1577年)蓝崇琛为其祖父肇基公立始祖墓碑,并建“衍庆堂”祖祠,即现存的半月楼中间的蓝氏祖祠。可见半月楼已有400年左右的历史。% j( @% L) r9 h% i6 x

文章摘自:《客家围屋》

敦裕堂

大埔桃源郭氏敦裕堂& Z% W, Y6 z2 n, y$ C

郭氏敦裕堂位于粤东大埔县桃源镇新东村。郭氏祖先从福建上杭迁枫朗大埔角,八世祖迁桃源,十世祖赞全公建敦裕堂,即郭氏祖祠,至今未廿三世,即历13代,约260年。# I6 O5 @& {* V) j

敦裕堂坐南朝北,中间为二堂二横的宗祠建筑,外二围半月楼。堂、横屋较小,堂屋前有狭长的门坪和半月形池塘。堂屋后面有花头与围屋相隔,围屋中间有龙厅。围屋也有单元房的组合,其中外围的单元房特别大,每个单元均有名号,如分别命名为“倚安庐”、“有恒居”等等,进门后由四厅、四房、一天井组成,显得宽敞舒适。整座围楼东西直径87米,南北直径47.5米。E( g6 s0 J1 b; q7 h; T

文章摘自:《客家围屋

德馨堂3 T% m- M, W: s5 k. @( a- D



2 |& @) y( j# G0 Y5 e

大埔桃源谢氏德馨堂* A3 {$ {7 x8 j4 M. `0 w

谢氏德馨堂位于粤东大埔县桃源镇新东村。谢氏祖先从粤东五华迁饶平横溪,再迁桃源。德馨堂为五世祖所建,至今为十八世,即历十三代,约260年。7 M- X( n7 m! Z. J6 y

该楼坐南朝北,中间二堂二横的宗祠建筑,外一围半月楼。堂屋与横屋较小,堂屋前有门坪和池塘。堂屋后面与围屋间有卵石铺地的花头。围屋中间有龙厅。: T6 W2 P) C2 N0 F+ a8 g+ P

值得注意的是,围屋由两层带阁楼的单元房组成,其中有进门后并排2间组合的,也有进门后一厅二房共3间组合的。墙体用三合土夯筑与泥砖砌筑相结合。德馨堂半月楼的东西直径42米,南北半径30米。

文章摘自:《客家围屋》

启明楼



许氏启明楼位于粤东饶平县上善镇二善村。据说许氏远距福建漳州马坪,后迁福建宁化石壁。元代迁上饶寮背,后到上善“蝠婆”(蝙蝠)山,最后到二善。启明楼鉴于民国甲子年(1924年)。6 [/ Q; i( ^9 Y+ _

该楼坐东朝西,是三层的圆形土楼,每层32间。一层为“龙虎井式”(二厅、一房、一天井)单元房,上厅用木板隔出一间房,带有阁楼,侧边有木梯上二、三楼。门厅作厨房,上厅做饭厅和会客厅,带住房。每单位面积约60平方米。

楼外墙为卵石基、夯土墙。楼内除隔扇墙为夯土外,二、三层楼板为木结构,二楼出坡形瓦檐遮盖檐廊。中庭用卵石铺地,有一口圆水井。正门口有一半月形小池塘。

全楼半径26米。! b& o1 d. |( e& I; j: m1 U

文章摘自:《客家围屋》

朝阳楼



8 C, h$ }( ?& U0 o

东山乡潮教村的朝阳楼,是明万历年(1513)建,直径长200米,弯形两端长300米,占地22亩,建筑面积15318平方米,楼分110间,楼房上下左右相通,形成连环通寨,三进堂屋,中间有二个小天井,围楼半圆形,并设东、南、北三个大门。楼基夯三合土,高3米,宽2米,蟹形状建筑。

镇福楼' \! |0 \1 ?m7 O5 Q



& O8 j6 Y( m! t) @2 _

镇福楼位于广东省饶平县上饶镇马坑村,据说张氏在宋元之际由福建宁化石壁村迁上杭店前街尾,元代中期到大埔溪南埔、南山黄竹塘,明初迁入上饶,一百二十九世祖盛德公为上饶诸地张氏的开幕祖。马坑张氏为盛德公四子卿公的后裔,此房繁衍至今已有23世。镇福楼为八世祖所建,有300余年的历史。

该楼呈椭圆形,大门座向为东偏南8度,面积 6936平方米,南北为97.7米,周长295.4米,楼高10.86米,三层半,三进三天井,共有房屋60间,皆以黄泥土夯成,内抹贝灰,楼内中心外辟有广场,呈椭圆形,有八角井一口,门顶有凹石刻“镇福楼”三字,是饶平客区最大的土楼,现保存较为完好。: Z9 N/ k& u6 ~; N) u1 G



继善堂$ F% F* G8 H9 V0 I% H3 X



. d$ _1 b" x5 {; g4 D* G

梁家大院“继善堂”围龙屋,位于梅江区三角镇三角村,地处梅州火车站与梅县机场之间,毗邻梅州市职业技工学校及三角镇政府。门前远眺高观音、笔架山诸峰;可谓远山含黛,气象万千,屋后梅江之水自西南绕经东山奔流不息,俗有回龙固祖之美誉。5 I1 O. A' B; P) J: c9 p

“继善堂”始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至今已有136年。由入梅梁氏第十九世裔孙蕴官历时10载,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建成。该堂坐西向东,为“三堂四横一围”的客家传统民居“围龙屋”建筑,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共有厅堂8个,房间49个。夯墙,土木石结构,抬梁式灰瓦面,琉璃瓦当滴水,平面布局中轴对称,东西轴两端依次设内门坪、堂横、天井、花台,周围厢房龙厅,外大门坐北朝南。整座建筑前低后高,主次分明,错落有序,宽敞明亮,古朴典雅。

2008年,从裔孙筹资80多万把祖屋修缮一新,实现了旧貌换新颜,从而吸引了众多本地群众和外地来梅观光旅游人士前来参观$ `/ `* j7 |* }+ T; o

铜鼓峰高山围* T0 R! V, K( S



铜鼓峰高山围屋位于丰顺县砂田镇铜鼓峰铜锣湖,建造在海拔1100米的高山之中,距今有近200年历史,建筑占地680平方米,有上下厅堂,两横一围龙,片石砌墙。; s2 D2 i6 U( l8 h+ X

铜鼓峰高山围屋是目前发现的海拔最高的围龙屋,屋体保存尚完整,规模较小,朴素少装饰,周围高山植被茂盛,品种繁多,空气清新;有一同材料民居与其比邻,互相映衬

邹家围; P( c0 A' x( I



丰顺县丰良镇邹家围,位于莲花山脉尖髻山麓璜溪村,原名“上兴围”,是邹氏丰顺开基祖邹肇松11世孙诰封骁骑将军邹瑞(字辑侯)在康熙六年(1667年)创建的客家村落。整个村落由一座三进二横三围龙的围龙屋构成,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3800平方米,规模庞大,布局典型,结构独特,保存状况完好。邹家围东依尖髻山,西傍璜溪水,南、西、北三面都是自然石砌成的5至7米高的石坎,在西北、东北、东南、西南方位建了四个大门,整体是由堂屋、横屋、围龙屋、化胎、池塘五部分科学地组合而成的围龙屋典型布局,其中围龙屋由一个个似四合院的建筑单元连缀而成的结构,在粤东客家围龙屋建筑中独树一帜,为客家建筑艺术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邹家围居民都是邹氏同宗,最多时超过1500人,是典型的聚族而居的客家村落。据《邹氏联宗族谱》载,自邹氏丰顺开基祖邹肇松次子念八郎于明朝永乐年间在璜溪大塘村寨顶定居、在璜溪田心村岭下建立祠宇以来,历经600余年生息繁衍,至今已发展到30000多人,在邹家围及周边有5000余人,其余迁徙到揭东、揭西、龙门、江西、四川、广西贺州等地方及世界各地,宗派繁盛,人丁兴旺,人才辈出,闻名遐迩。据传,邹家围和丰良“少师第”(与邹瑞同时期丰顺历史名人吴六奇的府邸)的选址、布局和结构,同是平南王尚可喜上奏顺治皇帝特派国师曾白明亲临勘察并定局的,因而邹家围建筑中所承载的风水文化备受瞩目,使之成为粤东名村之一。其风水文化中所蕴涵的人文地理学、风景美学、生态建筑学、环境心理学等科学成分更是人居环境选择研究的不可多得的个案7 x/ n9 G/ F" q" d

联辉楼



梅州是全国闻名的“华侨之乡”,由海外华侨在“胞衣迹”建造的中西合璧、匠心独具的民居,正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每逢节假日,许多游人都喜欢到这些民居参观、游览。* G" ^+ H7 L, z0 f; n6 K7 E9 ~

联辉楼位于梅江区城北镇干光村,1925年建造,建筑占地约1800平方米,主体两层,局部三层。建筑风格采用中西合璧式,外立面采用西式连廊,平面采用客家传统的二堂二横枕式围屋形式,瓦屋面。

联辉楼依山而建,比邻的全凤楼与其风格相仿,互相映衬,外观节奏感强;后庭院错落有致,绿意盎然;建筑的装饰以水泥模板印制为主,整体略显简单

联庆楼 + O; N6 Z* s, C3 d



“联庆楼”是李惠堂的父亲建筑巨商李浩如于光绪十八年 (1892年)所建,为客家地区罕见的“四点金”式民居建筑,现已成为五华推动旅游与足球运动发展有机结合的一个富有特色的景点。

屋前有一水塘和一个大院子,极富客家民间特色。总占地面积约44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590平方米。9 o4 h! f* k2 c' o4 Q" {

“联庆楼”呈三进深四合院布局,左右各置一幢横屋,四角分置四层炮楼,屋后筑一层围屋,门前有晒谷坪,照墙围护,建有左右转斗门,前有风水半月塘。墙体为灰沙夯筑,屋顶为悬山式木桁桷瓦顶,占地约四千余平方米。故居设有上、中、下厅,檐柱均为八角梅花石柱。门窗框均为石制,正门、侧门、转斗门均有楷书题刻,上、中、下厅和左右横屋所置屏风梁架等构件,均刻有狮、凤、鳌鱼、花草、人物故事等金木雕工艺品。虽岁月久远、人去楼空,但这些精致的木雕仍纹路清晰,斑驳中依稀可见这座大屋曾经拥有的辉煌。 - {( H% r/ @) I1 d) B! Wc. W

故居中栋右廊房为李惠堂幼年时的住房,右横屋第一间为李惠堂抗日战争时期回乡组建足球队时之住房。全屋结构工整,保存尚好。

李惠堂故居于1994年9月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9月升格为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里面办有《球王李惠堂》小型展览,每年均有不少海外侨胞和社会各界人士前往参观,缅怀球王的光辉业绩。

镇东楼



5 z. O2 X- u) ?9 X/ m% v3 l. s

镇东楼坐落在三角镇泮坑村福禄岌旁边的“镇东楼”,为六杠围屋,又名“六杠楼”,是由麻六甲著名侨贤熊举贤、熊景贤、熊鑫贤、熊豪贤、熊杰贤、熊党贤六兄弟斥巨资在民国6年动工兴建,工程持续至民国25年落成。历时19年时间,占地总面积(包括小山、禾坪、门坪、鱼塘、屋基)共150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楼名“镇东楼”三字为民国时期广东省省长吴铁城所书。 9 u: P; E5 R2 ~/ M* X2 ^4 m6 a: U

镇东楼从左至右共六栋,每栋都是三层走马楼瓦房,杉木棚板为底,浇注从英国运回来的水泥。每层52间房、24个厅廊、12个天井。厅廊内的木柱、横梁雕龙画凤、精致美观,山水人物画得生动逼真。当年总造价为32万两白银。镇东楼左右两边本欲加建两栋附杠作为厨房及杂间,后因各种原因只建好左边附杠,而右边附杠没有建起,只筑好墙基。 + ^. `/ h! D& \; Q9 Z

镇东楼坐西南向东北,为纵列式客家民居建筑风格。其雄伟壮观之气派,当时在粤东甚为少见,故名“镇东楼”。 Y4 lM* _% ^1 B) o* V' c

镇东楼外观气势恢宏,内部装修精美,庭院雅致,保存尚完好。该楼依小山丘而建,山丘周围环绕十余座传统民居,形式各异,形成一套完整的民居群落。镇东楼在市区南端,交通便利,与旅游景点半坑山比邻,利于配套旅游开发。

石寨土楼



8 b# N- L! P! `8 B

石寨土楼亦称方楼,坐落在北礤村,建于明末嘉靖年间,为当地郭姓五世祖所建。整座建筑为土木结构,墙体用泥土夯筑而成,呈平面四方形,三层,高13.6米,里面共有63个房间。土楼布局独特,具有通气、采光、防风、防火、防尘多种功能,而且有经济网站实用、施工简便、经久耐用等优点,时历300多年日晒雨淋,至今仍保存完好。( M+ o0 i7 V2 A: t4 G+ M

文物民俗专家认为,石寨土楼具有客家古民居的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等特点,是典型的防御性民居建筑。这座古老的客家民居凸显了我国南方客家人勤劳智慧、合族群居的民情风俗和淡朴开拓的精神。" a$ O+ D1 j. Q8 y, s, a

石寨土楼坐落于蕉岭县南礤镇石寨村,有新旧两座,旧的称“方楼”,新的称为“树德楼”。“方楼”由该村郭姓五世祖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距今460多年,建筑面积3060平方米。“树德楼”由该村郭姓十世祖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距今340多年,建筑面积2388平方米。两座土楼相距100米,坐南向北,外形呈四方形,均为13米的三层土木建筑。

石寨土楼是用泥土、沙灰等夯筑成墙的土木结构楼房,建筑材料是就地取材的山石、黄土、杉木、灰、沙、青瓦等。土楼承重墙厚度达一米,构架桁木长达七米,檐瓦每块达一尺宽,整体布局独特,造型别致,结构坚固,时逾三、四百年,至今岿然屹立。* E4 ~6 l" O0 S

石寨土楼是极具典型地方特色的古代客家民居,充分显示了客家人合族聚居的风格和艰苦开拓的精神,在土木建筑史上有重要参考价值、研究价值。" c' G5 J8 i4 X" }! P$ p6 d$ [



" T: l" V& n! f& R6 a* |8 V6 h2 `

兴宁宁新刘氏大刘屋+ t0 I% F) j" D, J+ Q8 d



兴宁宁新黄岭大刘屋位于兴城城郊东北部,离城2公里左右,总面积4500多平方米,始建于明末清初,距今约300多年的历史,属于典型的客家围龙建筑(半月形)。

一、讲究风水学的古老民居+ ^! `8 H1 i* N+ ^$ Q

宁新大刘屋前半部为半月形池塘(约1000多平方),后半部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整体呈圆形,犹如阴阳两仪的太极图。围龙屋两个半部的接合部位由一约600平方米的长方形空地隔开,空地用三合土夯实铺平,叫“禾坪”(又叫地堂),寓有天圆地方的意义。2 ^. M% s% |9 P- }: D; _2 B

大刘屋座南向北,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对称(但第三层围龙屋右边有部分没有围,据说是风水学上的“左青龙右白虎”,所以右边第三层围龙缩短了一些,以减少虎的杀气;左边三层围龙均比右边凸出,以增加龙气)。正中一个大门,左右两边分别有三个和二个小门。围屋的主体是堂屋,堂屋由天井、廊道和厢房组成,是“三堂六横三围龙”结构:三堂指南北中轴线上,上、中、下三个大厅;六横指六厢;三围龙就是位于房子后部、把左右的横屋连在一起的、筑起围墙形按半圆形排列的一溜房子,第一层围龙屋37间,第二层围龙屋51间,第三层围龙屋50间,每围层正中一间为“龙厅”(是族人聚议的公共场所 ), 故名“围龙”屋。! d* i; Y: A7 ?

据说大刘屋屋形为“泥鳅形”,所以在早期建筑中不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粘稠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而建造。; d5 H" L/ w0 u- `, @3 L: G; L6 \

大刘屋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依斜坡地段建造,三个半月形围龙重叠,围与围之间有宽约三到四米的巷道。从池塘到围屋,步步走高,寓意步步高升。第一层围龙屋前为大小均匀的石块铺成的半月形花头, 饱满隆起,象征女人腹部,这就是围龙屋独有的“化胎”(亦称花阶、花头脑,背湖岭)。颠沛流离的客家人,把他们对孕育子孙庇护后代的恳求,托付给"化胎”。“化胎”上铺的石块越多,寓示子孙后代越兴旺,所以“化胎”寄托着客家人世代兴旺的美好愿望。8 L1 W; h4 \2 z. l% m# @

安放在花头正中下方,也是正对祖公厅(上厅)神龛的中轴线处,嵌有五块不同规格的石块,既代表东西南北中五方,也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所以也称为“五星石伯公”,又称为“龙神伯公”俗称“五方龙神伯公”。其中间那块方形石正好位于整座屋之中轴线上。“五方龙神伯公”是保佑宗族的希望所在,所以每年的第一支香就插到这里。

围龙屋背后种有一些林木,叫“龙衣”(亦称“屋衣树”或“莹背”),严禁砍伐,可保持水土美化环境。+ ?$ Z- W8 }7 n

1 B3 b8 J) JY; `0 o0 S* _7 r

二、富于观赏性的典型民居

宁新大刘屋围龙式堂屋两侧为横屋,后面建半月形的围屋连结横屋,前低后高,主次分明,坐落有序,布局规整,以屋前的池塘和正堂后的“围龙”组合成一个整体,里面以厅堂、天井为中心设立了一百五十多个生活单元,突出中轴堂屋,蔚为壮观。

整座大刘屋与外面的建筑群浑然一体,掩映在万绿丛中,一年四季鸟语花香,门前池塘水波荡漾,环境优美而静雅。$ K" ?# d( o; y1 c& Mc

三、寓于实用性的独特民居

宁新大刘屋非常朴实,没有雕龙画凤,而是就地取材砌土砖而成,体现了讲究实惠的风格。围龙屋前有一块禾坪和一个半月形池塘,禾坪用于晒谷、乘凉和其它活动。“禾坪”与池塘的连接处,用小石砌起一堵矮的“墙埂”,既可防止小孩在“禾坪”玩耍时掉到池塘里,也有用墙守住财不外留之意。半月形的池塘主要用来放养鱼虾、浇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它既是天然的肥料仓库,也是污水自然净化池,还可调节气温。池塘周围辟菜地,可满足平时的饮食需求。0 B( v. M+ b! G& j1 w/ C! E6 ?

大刘屋左内侧面有一口跟这围龙屋一样年长的老水井,几百年中常遇大旱,但这口水井从未干沽过,水质特别甘甜,养育了一代又代的刘屋人。( x& c, H" A( G0 Q- E

大刘屋上、中、下三厅之间均有一口天井,所以有一大一小两个天井,用于蓄水、排水、防洪、防旱,若遇婚嫁、赏灯过年时节则用木板铺在天井上,那样可以在天井上活动自如。以前各厅用木制屏风隔开,屏风按需要可开可闭(现屏风已无)。厅堂左右有东西厅是接待宾客的地方。上下廊厕、花厅、厢房、书斋、客厅,居室等,错落有致,主次分明。建筑结构前低后高,这样有利于采光、通风、排水、排污。

围屋间窗户不大,是自然的了望孔、射击孔,便于用弓箭、土枪、土炮等武器抗击来攻之敌,以抵御盗匪和当地人的侵扰。

大刘屋用土砖、木材、瓦为主建筑材料,最大的特点是冬暖夏凉,有防潮湿的功效,比较符合中国南方温润潮湿的气候特点。为了便于生活,屋内分别建有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猪圈、鸡窝、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把饲养、加工、贮存、晾晒等各种生活设施都合理布局在围屋中,这种围屋还具备防火和防盗的作用,俨然一个小型“王国”,是中国封建自给自足生活的典型缩影。

大刘屋聚居着黄岭刘姓家庭,相互之间和睦共处,尊老爱幼、相敬如宾。逢年过节,男女老少齐集正屋上厅祭拜祖宗,在正中大门前的禾坪上舞龙舞狮,敲锣打鼓,尽情欢乐,呈现出一派喜悦、祥和景象,形成了一个客家宗族社会和功能齐全的群体生活社区。这种聚居方式彰显了客家人“崇正”和“天下一统”的理想追求,表现在建筑上讲究“天人合一”,在居住上喜欢“聚族而居”。

如今,这座融科学性、实用性、观赏性于一体的宁新大刘屋历经了300多年的风风雨雨,日渐破败失修,已经有些剥落,希望能尽力保存抢救,让宁新大刘屋成为一道独特的景观走出狭窄的山门,走向辽阔的世界……

客家先民的早期聚居地——中堡 ! Ij9 c! c* ]# s0 R: i0 x( J

龙岩武平县中堡镇是客家人的重要的早期聚居地,民国前迁居武平的89姓中,最早落籍中堡的有六姓,而其中五姓都是宋元时迁入的,占武平该时期迁入姓氏的八分之一,六姓中有三姓从长汀迁来,一姓由新罗迁来,另两姓迁自江西。- W% S5 V! J* g1 v9 f0 E

林姓,开基祖林九郎,北宋徽宗年间由长汀濯田迁入,武平大部分林姓居民为林九郎和他的兄弟七郎、八郎的后裔,并播迁到上杭、广东、江西、四川等地,武平林姓约三万人。. h3 w; ?" I* _0 V

饶姓,开基祖饶文珍,由汀州八角楼迁居中堡连坡,年代为南宋末年,饶姓在武平分布于中堡远富、悦洋等村,武东陈埔、黄埔、炉坑等地,人口约六千人。

戴姓,开基祖戴均保,元初由长汀三洲迁居中堡田坑,传至今已二十五、六代,中堡田坑、小岭村戴姓为其后代。

石姓,开基祖石宗盛,宋末由新罗迁入,后裔主要分布本县中堡、武东等地,人口约七千人,并播迁至广东、江西、四川等地。6 t2 j/ O& f# k, t# g$ V

连姓,开基祖连接兆,明洪武年间由江西金溪迁至中堡梧地,中堡连姓约一千人。

周姓,开基祖不详,元至正年间由江西石城迁至中堡青迳,中堡周姓居民分布在芳洋、悦洋、下村等地,人口约五千人/ s! a5 [: G: k' K4 [c5 G

广西贺州大江屋9 G* x: g9 I8 D2 O; U





1 Y; S+ q, \1 i

客家先民为防御外敌和野兽侵扰,聚族而居,形成了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以及四角楼等独特建筑,其中围龙屋最多也最具特色。在广西贺州的莲塘镇的仁冲村就有客家先民所建的围屋——大江屋。

大江屋建于清乾隆末年,距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贺州市外宣办公室主任王西祺先生介绍说: 7 `' E3 X9 K& G. }* P

“目前莲塘镇有三处保护非常完整的客家围屋,约有百户分散居住在这三处地点,面积大约为2平方公里。其中,仁冲村客家围屋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围屋建筑群之一。这座客家围屋为江氏所有,当地人称‘大江屋’。” & q( e7 r; R5 r

整座围屋分南北两座,相距300米,呈崎角之势。南座三横六纵,有厅堂8个,天井18处,厢房94间;北座四横六纵,有厅堂9个,天井18处,厢房132间。现今仍居住着32户,近200口人。

整座建筑为方形对称结构,左右6纵主屋,纵屋之间又有横屋相连;四周有三米高墙与外界相隔。推开红漆斑驳的厚重大门,步入深院,四进方到正堂。中间3个天井均用大青石条砌成。

“大江屋”不仅具有聚族而居、安全防卫、防风抗震、冬暖夏凉的功能,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融合了各建筑流派的特点,是传统客家土楼围屋与中原民居建筑相结合的典型代表。王西祺先生说:

“围屋的屋宇、厅、堂、房、井布局错落有致,房子分上下两层,厅与廊通,廊与房接,迂回折转,上下相通,有北京故宫的建筑特点,也有江南建筑的风味,回廊、屋檐、挡风板、梁柱雕龙画凤,富丽堂皇,有江南紫禁城之称,是典型的客家建筑艺术的结晶。”  3 S, f3 ?+ q, n, @J' F2 Y

围屋具有“一大、二多、三奇”的特点,古代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让人赞不绝口。“一大”是说这座老屋总占地达20多亩,6.5亩的建筑面积堪称广西房屋建筑面积之最。“二多”是指天井与房间多,天井有18个,大天井面积约为40平方米,小天井为9平方米;围屋房间共132间,面积最大的31平方米,最小的为20平方米。布局、造型、壁画是围屋的“三奇”。后院有一眼古井,200多年来,井水常年不干,冬暖夏凉,久置而不臭,据多年观测和族谱记载,饮用此井水的人的寿命比没有饮过此井水的人长寿8-10岁,如今江氏一门人均达75岁以上,高寿者达103岁,80多岁的老人目前有几十位之多,因此,此井被人们称之为“寿星井”。

如今,“大江屋”正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建筑风格,逐渐成为贺州的重要旅游景点。贺州市外宣办公室主任王西祺先生介绍说:

“从2000年起,客家三江屋就成为贺州旅游的新景点,有从台湾以及东南亚等地的游客来贺州参观大江屋,听客家歌曲。目前,广西文化部门正在策划1+10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工程中,就包括在贺州市莲塘镇建设客家围屋生态博物馆,这将是中国首家客家生态博物馆。该馆建成后,将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游客,并为研究客家文化提供重要的史料价值。”
本文标题:客家围屋-赖建青的客家围屋情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03037.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