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教育部前发言人王旭明:全社会都应说谦词敬语

发布时间:2017-09-12 所属栏目:教育部直属重点中学

一 : 教育部前发言人王旭明:全社会都应说谦词敬语

继承中华文化优秀传统从学谦词敬语开始,可以不说“您”,但不能不说“请”、“你们好”、“麻烦大家”和“对不起”等等。(www.61k.com)

日前,笔者应邀参加世界语言大会。一出车站,几个大学生志愿者的语言便吓了我三跳:你们是开会的吗?吓我一跳;你叫什么,自己在这儿找(递过一张纸),吓我二跳;在这儿等吧,还有两个呢,吓我三跳。由于是参加语言大会,便想到志愿者语言应该讲究点儿,便发了微博,善意提醒。

这件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说大不大就是说孩子们没什么大错,只是不大会说话而已;说小不小则是由此事我联想到很多场合、很多时候和当着很多人的情况下,不会用谦词敬语的不仅是孩子们,还包括许多大人们。于是,我感慨说:不怪孩子们,怪大人,怪家庭,怪学校。

谦词敬语就是用礼貌的语言自谦和敬人的话。汉语中用于自谦的,称为谦词;用于对他人表示敬意的,称为敬语。例如,我们在交流中,常用的谦词有“家父”、“家母”、“舍弟”等,这是用“家”、“舍”来谦称自己的父母、弟妹。“令”则是敬语,表示对对方的敬重,如称别人的父母为“令尊”、“令堂”,称别人的儿女可用“令郎”、“令爱”。

与此相对,谦称自己的作品为“拙作”,称自己的看法为“鄙见”、“愚见”、“浅见”等。

谦词敬语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它既包含了几千年中华传统文化的韵味,也是人与人之间的礼仪规范,还体现出人内心的敬仰、修养和所受的教养。

作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谦词敬语经过几千年积淀,闪烁着灿烂的光芒,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产。我们当然可以做必要的简化,也可以根据时代的变化做些词语调整,但谦词敬语所表达出来的对人的尊和敬的精神实质是毫不过时的。当下各地重在保护文化古迹这样有形的文化遗产,也应当继承如谦词敬语这样的无形文化资产。

我们应当看到,谦词敬语的作用在当今社会远不止礼仪规范。它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润滑剂,还是寄托情感的外在表达,更是不同群体之间情感认知和理解沟通的桥梁。我们常说的医患关系、警民关系、师生关系、官员和公众的关系等等有些紧张,如果双方多使用谦词敬语,我们的社会会减少许多冲突和矛盾,和谐许多,美好许多。所以,学谦词敬语不仅仅是继承中华优秀传统的事儿,还是现实社会迫切的需要。

正因为如此,我非常赞赏今年北京高考作文题《谈谈老规矩》,该题目紧贴社会现实需要,解当下之所急;同样,正因为如此,我在语文版教材中将谦词敬语作为重要的内容之一,让学生记住并且练习口语交际和写作,以加强这方面的熏陶。

在此,我呼吁全社会学学谦词敬语,尤其是大中小学的老师和学生们。继承中华文化优秀传统从学谦词敬语开始,可以不说“您”,但不能不说“请”、“你们好”、“麻烦大家”和“对不起”等等。(教育部前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 王旭明)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二 : 到人文社会科学系履新感言

在这春意盎然、花香四溢的四月,带着组织的信任,我很荣幸来到人文社会科学系工作。我曾在法学院工作两年,XX年3月法学院分为人文社会科学系和经济与法律系,我就到经济与法律系工作。现在人文系许多老师曾是我在法学院工作的同事,为我到人文系工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五年多来,人文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我如今开展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在人文系这个崭新的舞台上,我顿感压力陡增,一种沉甸甸的责任在肩。为此,我将视信任为责任,视责任为使命,视使命为生命,视生命为行动,尽快进入角色,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做到:
一、一定坚持刻苦学习。古人讲,君子不学,不成其德。只有坚持刻苦学习,才能始终保持观念上的超前性、工作上的预见性、方法上的针对性。我到人文系工作第一个角色是学生,第一项任务是学习。我要善于挤出时间学习,既向书本学习,也向网络学习,还要向班子成员、同事和老师学习求教。在学习内容上,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做到基本理论笃学,本职业务深学,修身知识勤学,急需内容先学,不断积淀知识,丰富文化底蕴,努力增强工作本领。
二、一定坚持勤奋敬业。面对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人文系,面对党的培养与师生的期盼,我没有理由不尽责,没有理由不敬业。我将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做到“干”字当头,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尽心竭力地做好工作,力求有所建树。
三、一定坚持服务师生。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到情系师生、服务师生,真心诚意地为师生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四、一定坚持求真务实。带头察实情、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少用声音指挥,多用身影和行动影响,用脚印和实效来落实上级的指示精神。努力寻找学校精神与人文系实际的结合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确保学校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五、一定坚持依法办事。带头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自觉依法管理,严格依法办事,做到办理每一件事情既合理、合法,又符合程序。
六、一定坚持团结共事。团结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出形象,团结也出效益、出人才、出干部。我将增强团队意识,带头维护团结,不搞亲亲疏疏,和全系老师同舟共济、同甘共苦。认真贯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注重加强与班子成员之间的协调沟通,工作尽责不揽权,合作不越权。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加强与老师的交流,充分调动老师的积极性。珍惜与同事共事的缘份,尊重同事的个性,欣赏同事的长处,包涵同事的不足,成人之美、与人为善,营造宽松、宽容、宽厚、和谐的环境。
七、一定坚持廉洁自律。牢记“两个务必”, 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坚守为官从政的“底线”,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敬畏党纪国法,敬畏师生员工,秉公用权,不谋私利,自警自省,淡泊名利,以身作则,当好表率,带好队伍,严以律己,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做人,自觉接受党组织和师生员工的监督。
我坚信,有院党委、院行政的坚强领导,有历任系领导带领大家打下的扎实基础,有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有班子成员和各位老师的齐心协力,有全系学生的积极配合,我们一定会把人文社会科学系的工作做得更好,一定会使我们人文社会科学系的发展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点基地-隶属,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点基地-沿革



第四,对科研体制产生重大影响。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模式,不仅对地方和高校科研平台建设发挥了引领作用,而且50%的重点研究基地成为后来启动的“985工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平台的核心和支撑,逐步形成了从国家到地方再到高校的“金字塔型”平台体系,改变了高校长期以来以院—系—教研室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为释放科研生产力提供了体制保证。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_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重点基地-会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工作会议2007年

8日至9日在京召开。

参会对象:全国高校15一个重点研究基地的基地主任以及部分省市教育厅和高校负责人20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主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精神,研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新任务,迎接党的17大以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高潮。

会议内容:

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袁贵仁出席会议并讲话,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作总结讲话。袁贵仁指出,***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发表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统揽全局,把握了时代的要求,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深刻阐述了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若干重大问题,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指导性,为党的17大胜利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动员,对更好地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不懈奋斗,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3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袁贵仁强调,总书记要求我们要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和探索,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问题意识、前瞻意识,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中,以高涨的热情积极参与中央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继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和探索,努力为构建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李卫红在总结讲话中强调,教育战线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讲话精神,在全面准确、把握实质上下功夫,紧密联系当前高校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任务和使命,在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下功夫,要切实加大对讲话精神的研究和宣传力度,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在引导舆论、营造氛围上下功夫。李卫红指出,党的17大即将召开,这次大会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的会议,对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大会以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必将呈现大团结、大繁荣、大发展的新局面,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必将迎来新的发展高潮。广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更加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从思想、组织、制度、作风上作好深入学习贯彻17大精神的准备,迅速兴起学习贯彻17大精神的热潮,精心组织,狠抓落实,把学习贯彻17大精神与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各项任务结合起来,努力开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新局面。

四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点基地-隶属,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点基地-沿革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主管)是指1999年以来教育部在全国66所高校相继设立的151个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按照“一流”和“唯一”基地建设标准,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和探索,努力构建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和开创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新局面,超过50%的基地成为后来启动“985工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平台的核心和支撑。

教育部人文社科_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重点基地-隶属

[www.61k.com]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是指1999年以来教育部在全国66所高校相继设立的151所人文社科类重点研究基地(科研院所)。

教育部人文社科_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重点基地-沿革

新中国60年,文科研究机构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这一时期,由于周边国际环境的恶化,中央为加强国际问题研究,在全国布点设立了若干实体性研究机构,高校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但在“文革”中毁之殆尽。

第二阶段,从改革开放开始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根据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高校相继恢复重建了一批研究所(室),积极展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据1991年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数据统

计,这一时期由学校上级主管部门批准设立的研究所达5二十一个,其中设在国务院各部属高校的研究所23四个,设在地方省属高校的研究所28七个。

第三阶段:就是以1999年重点研究基地启动建设为标志延续至今。教育部在全国66所高校相继设立重点研究基地151所,各地建立省级重点研究基地400多所,各校建立校级研究基地上千所。从发展上来讲,不同阶段的科研机构或明或暗地有着学术上的接续,至少30%的重点研究基地与前2个阶段的科研机构存在“学脉”关系。

第三阶段:在前2个发展阶段基础上的突变,这一变化,显著地表现为对原来具有明显计划经济特征科研体制的改革,即引入了竞争性机制,彻底扭转了原先科研机构靠等课题吃饭、人员固化、人浮于事的状况。从这个角度来说,前2个阶段又为第三阶段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

教育部人文社科_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重点基地-名单

序号所属学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名称现任主任1法 学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姜明安2法 学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戴玉忠3法 学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杨立新4法 学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王树义5法 学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黄 进6法 学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张文显7法 学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研究中心卞建林8法 学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中心朱 勇9法 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吴汉东10港澳台问题研究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陈广汉11港澳台问题研究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林仁川12管 理 学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邓大松13管 理 学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李维安14管 理 学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马 骏15管 理 学厦门大学会计发展研究中心曲晓辉16管 理 学清华大学现代管理研究中心陈 剑17管 理 学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吴贵生18管 理 学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陈信元19国际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张小劲20国际问题研究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沈丁立21国际问题研究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王胜今22国际问题研究南开大学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研究中心宫占奎23国际问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冯绍雷24国际问题研究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庄国土25国际问题研究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李 涛26国际问题研究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崔 丕27国际问题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院朱威烈28教 育 学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闵维方29教 育 学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项贤明30教 育 学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钟秉林31教 育 学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钟启泉32教 育 学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杨小微33教 育 学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刘海峰34教 育 学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张再兴35教 育 学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王晋新36教 育 学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金生鈜37教 育 学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莫 雷38教 育 学郑州大学中国公民教育研究中心王东虓39经 济 学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林毅夫40经 济 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林 岗41经 济 学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张 杰42经 济 学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张 军43经 济 学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华 民44经 济 学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郭熙保45经 济 学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徐传谌46经 济 学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赵振全47经 济 学南开大学跨国公司研究中心冼国明48经 济 学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逄锦聚49经 济 学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李文溥50经 济 学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洪银兴51经 济 学浙江大学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黄祖辉52经 济 学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史晋川53经 济 学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与新疆大学共建)杨建新54经 济 学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于 立55经 济 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世界贸易组织研究院张汉林56经 济 学辽宁大学比较经济体制研究中心李 平57经 济 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侯甬坚58经 济 学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任宗哲59经 济 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刘锡良60经 济 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精算研究院李晓林61经 济 学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研究中心韩增林62经 济 学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周绍森63经 济 学浙江工商大学现代商贸研究中心张仁寿64经 济 学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王崇举65考 古 学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徐天进66考 古 学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朱 泓67历 史 学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献研究中心安平秋68历 史 学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阎步克69历 史 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成崇德70历 史 学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满志敏71历 史 学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瞿林东72历 史 学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常健华73历 史 学南开大学世界近代史研究中心杨栋梁74历 史 学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陈春声75历 史 学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张宪文76历 史 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朱 英77历 史 学东北师范大学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于 伟78历 史 学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姜锡东79马克思主义北京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赵存生80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大学3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程天权81马克思主义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王建民82马克思主义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彭国甫83民 族 学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与西藏大学共建)霍 巍84民 族 学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齐木德道尔吉85民 族 学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何 明86民 族 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祁庆富87社 会 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邱泽奇88社 会 学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郑杭生89社 会 学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翟振武90社 会 学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张异宾91统 计 学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统计科学研究中心金勇进92图书情报文献学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马费成93外国文学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王邦维94心 理 学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申继亮95心 理 学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沈德立96新闻学与传播学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张金海97新闻学与传播学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郑保卫98新闻学与传播学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黄 旦99新闻学与传播学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胡正荣100语 言 学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王洪君101语 言 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臧克和102语 言 学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方一新103语 言 学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邢福义104语 言 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文秋芳105语 言 学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张 博106语 言 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王初明107语 言 学黑龙江大学俄语语言文学研究中心张家骅108哲 学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尚新建109哲 学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叶 朗110哲 学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吴潜涛111哲 学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俞吾金112哲 学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韩 震113哲 学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孙正聿114哲 学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徐俊忠115哲 学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鞠实儿116哲 学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刘大钧117哲 学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傅有德118哲 学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唐凯麟119哲 学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郭贵春120政 治 学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谢庆奎121中国文学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黄 霖122中国文学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童庆炳123中国文学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董 健124中国文学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曾繁仁125中国文学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郑炳林126中国文学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丁 放127中国文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赵敏俐128宗 教 学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方立天129宗 教 学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李 刚130综 合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姜义华131综 合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王 宁132综 合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冯天瑜133综 合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康保成134综 合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杨国荣135综 合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宁越敏136综 合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项 楚137综 合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徐 勇138综 合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苗长虹139综 合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杨剑龙140综 合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任平141综 合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万明钢142综 合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张诗亚143综 合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卞利144综 合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王曙光145综 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戴嘉枋146综 合 三延边大学中汉朝日研究中心金柄珉147综合研究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文化研究中心林卿148综合研究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中心杜建录149综合研究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王志民150综合研究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钟坚151综合研究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段渝

教育部人文社科_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重点基地-现状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按照“一流”和“唯

一”的标准进行建设。所谓“一流”,就是要求建立的重点研究基地在确定的研究领域应该在全国是一流的,或者至少在全国高校同一研究领域是一流的,并经过若干年的建设有望在全国同一研究领域达到一流。所谓“唯一”,就是说在同一领域、同一研究方向上只设1个重点研究基地,要求建立的重点研究基地切实成为该研究领域的中心,在繁荣和发展我国人文社会科学中明显地居于领先地位。经过这10年的建设和发展,可以肯定地说,2/3以上的基地已经实现这样的建设目标,堪称本领域的学术高峰、人才洼地、交流窗口。

1、在科学研究方面。重点研究基地科研成果不仅数量蔚为壮观,而且代表了本领域的最高水平。据粗略统计,10年来,重点研究基地在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 2885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 8230多部;在国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 3300多篇,论文被SSCI和A&HCI收录1030多篇,其中相当多的标志性成果获部、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重点研究基地还对学科发展和研究方向产生了重要引领作用。如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中心改变了长期以来存在的“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状况。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中心以其雄厚的研究力量支撑国家清史编纂工程,推进了学科深入发展。

2、在人才培养方面。重点研究基地以课题研究为平台,培养博士研究生23000多名,其中有多篇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开发新课程1000多门,其中上百门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一批中青年教师在基地中成长为业务精湛的学术骨干,若干特色鲜明的创新团队和国家级教学团队在基地中锤炼造就,人文学科领域“长江学者”和跨世纪、新世纪人才的主体部分在这里贡献才智。重点研究基地还以开放的人才培养方式,招收培养外国留学生900多人,为社会各界近50 万人提供以知识更新为主要内容的短期培训1200多期,如商务部多次以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等为基地,为非洲国家政府官员提供培训,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3、在社会服务方面。重点研究基地直接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有的产生明显经济效益,有的转化为国家政策法规,有的成为政府决策参考,切实发挥了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如南开大学APEC研究中心、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研究院等与商务部、外交部、全国人大法工委的有关部门建立了密切联系,其出色工作多次得到高度赞扬。《瞭望》周刊在2009年第4期刊登了以“中国智库”为专题的系列文章,评选出“中国主要决策咨询研究机构”43家,其中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等7家重点研究基地位列其中。

4、在学术交流方面。重点研究基地每年举办国内学术会议,每两年至少举办一次国际学术会议,其中有重大影响的国际学术会议累计达上千场,许多学科领域的国际一流学者、诺贝尔奖获得者作为学术委员会成员或兼职研究人员频频亮相。基地与国外520多所高校建立起了良好合作关系,通过互派访问学者、共同开展课题研究,展开了高水平实质性合作。如中国人民大学欧盟研究中心在布鲁塞尔设立分支研究机构,使中国学术研究真正走向了世界。基地创办了各种学术交流刊物,成为繁荣学术的重要园地。以基地为中心形成的这一“伞状”学术交流格局,极大地拓展了学术交流的广度和深度。这一空前活跃的学术交流盛况在改革开放的前20年是难以想象的。

5、在基础条件建设方面。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使文科的科研条件大为改善,可谓一年超过二十年。最为重要的是,基地建立了本领域最为齐全、最为权威的图书资料库、专题数据库和方便快捷的学术信息网站,90%以上的基地开通外文网站(页),这既为重点研究基地驻所研究提供了条件保障,又为下1步内涵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的“中国民商法律网”与各级法院、著名律师所、法学院校和研究机构形成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收录相关文章、民商事审判案例、法律法规等十余万篇(条),日访问量平均超过2万人次,总访问量达数千万,在国内法律学术类网站中排名第一,成为最具规模和优势地位的民商法研究学术平台。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教育部人文社科_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重点基地-影响

重点研究基地不仅自身建设成绩显著,而且还对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一,对改变文科地位产生重大影响。重点研究基地以不

足4亿元的财政投入和不到全国高校文科3%的研究力量,取得了占全国高校文科近1/3的研究成果,争取各类经费达16亿元,在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较大地改变了长期以来人文社会科学在高校中的弱势地位,提升了人文社会科学在社会公众中的地位和形象。

第二,对学科建设产生重大影响。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打破了一系列体制性障碍,打破了学科界限和院系壁垒,促进了人才的融合、学科的融合,促进了重点学科建设,催生了一批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在历次国家重点学科评估中,重点研究基地为所依托的学科进1步形成优势和特色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对科研方式产生重大影响。重点研究基地将个体的、分散的科研力量集合为团队的、综合的力量,推动了高校科研组织形式由分散走向整合、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固定走向流动,促进了文科研究从传统组织形式向现代组织形式的转变。

第四,对科研体制产生重大影响。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模式,不仅对地方和高校科研平台建设发挥了引领作用,而且50%的重点研究基地成为后来启动的“985工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平台的核心和支撑,逐步形成了从国家到地方再到高校的“金字塔型”平台体系,改变了高校长期以来以院—系—教研室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为释放科研生产力提供了体制保证。

教育部人文社科_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重点基地-会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工作会议2007年

8日至9日在京召开。

参会对象:全国高校15一个重点研究基地的基地主任以及部分省市教育厅和高校负责人20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主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精神,研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新任务,迎接党的17大以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高潮。

会议内容:

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袁贵仁出席会议并讲话,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作总结讲话。袁贵仁指出,***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发表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统揽全局,把握了时代的要求,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深刻阐述了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若干重大问题,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指导性,为党的17大胜利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动员,对更好地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不懈奋斗,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3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袁贵仁强调,总书记要求我们要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和探索,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问题意识、前瞻意识,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中,以高涨的热情积极参与中央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继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和探索,努力为构建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李卫红在总结讲话中强调,教育战线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讲话精神,在全面准确、把握实质上下功夫,紧密联系当前高校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任务和使命,在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下功夫,要切实加大对讲话精神的研究和宣传力度,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在引导舆论、营造氛围上下功夫。李卫红指出,党的17大即将召开,这次大会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的会议,对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大会以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必将呈现大团结、大繁荣、大发展的新局面,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必将迎来新的发展高潮。广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更加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从思想、组织、制度、作风上作好深入学习贯彻17大精神的准备,迅速兴起学习贯彻17大精神的热潮,精心组织,狠抓落实,把学习贯彻17大精神与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各项任务结合起来,努力开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新局面。
本文标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教育部前发言人王旭明:全社会都应说谦词敬语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98891.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