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2016创业风口在哪里-人工智能成创业风口 可盈利的机会在哪?

发布时间:2017-11-02 所属栏目:手机软件

一 : 人工智能成创业风口 可盈利的机会在哪?

  《汇·观察》是“劲霸·创富汇”微信公众号每周五固定栏目,为读者提供创业创富圈最深度的商业观察报道。劲霸·创富汇以“闻道、授业、解惑、维新”为宗旨,致力于汇聚有着共同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创富者,构建一个充满正能量,充满梦想,极具感召力的创富集体。

  

 

  去年流行的还是马斯克、霍金、哈撒比斯等人背书的“人工智能恐怖论”,但到了2016年,人工智能却摇身一变成为创业的新风口。尽管人工智能的概念并不新鲜,甚至每隔几年就会流行一波,但这一次创业者们似乎要真刀真枪的实干起来。

  作为计算机科学界的“圣杯”,人工智能在2016年世界经济论坛报告里被预测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代表,并由此引发了国内外互联网巨头和资本的跑马圈地。这看起来很美好,但摆在所有创业者面前的现实问题是,除了理想和情怀,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挣钱?

  人工智能的苦行期和红利期

  要理解今天创业者为人工智能疯狂的原因,以及资本为何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青睐,似乎有必要简单了解下人工智能的发展史。和VR一样,人工智能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同样经历了长达几十年的势好与式微。总结来看,或可以将人工智能的历史分为苦行期和红利期。

  人工智能的第一个红利期出现在60年代,当时的科学家们自信而又疯狂,“二十年内,机器将能完成人能做到的一切工作”成为当时科学界的主流声音。

  人工智能的第二个红利期出现在90年代,典型的标志就是IBM 的“深蓝”战胜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影响绝不亚于 AlphaGo 的围棋大战。

  而在两个红利期的间隙和今天再次成为焦点之前,人工智能所经历的是一个又一个苦行期。比如在70年代因为人工智能的预言无法兑现,研究经费中断而进入低谷期。同样的事情还出现在80年代末和20世纪初。

  不过,在人工智能的研究者走出苦行期之后,往往带来了让人意想不到的成果,诸如控制论与早期的神经网络、新逻辑学和模态逻辑、Prolog语言和专家系统、Nouvelle AI与嵌入式推理等等。这些新的研究方法和逻辑的不断试错,对今天人工智能的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当下或是人工智能的又一个红利期。一方面,图像识别、深度学习、语音合成等人工的核心算法日渐成熟,并开始大范围的商业化应用;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研究走出了实验室,科技公司开始成为人工智能的主要推动者。

  不难发现,“商业化”是人工智能当前的特征标签之一,不管是行业巨头还是创业者都承担了两个角色,即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也就意味着人工智能离象牙塔越来越远,也日渐成为更加实用的科学技术。与之同时,各路资本也开始追逐人工智能,仅国内就有创新工场、云启资本、IDG等创投机构积极表态。可站在创业者的角度来讲,人工智能的创业红利期来了吗?

  人工智能创业的两个评判标准:道与术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投资者都看好人工智能的创业风口,也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同人工智能技术的商业化。原因并不难理解,大多数创业者并未能接触到一些核心算法,就拿图像识别来说,巨头们可以把识别准确率做到99%以上,但很多创业公司还停留在80%左右的水平。

  借助商业化积累资金进行更深层次的研发,还是仅仅将人工智能作为噱头来蹭风口?或可以从道和术两方面来看。

  道指的是战略,衡量着一个创业者的大局观。其中的一个核心准则是,纵然披上了人工智能的外衣能否真正的创造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持续性的盈利并推动一个产业的进步。比如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降低生产或运营成本、提供附加价值等等。

  术意味着战术,考证的是创业项目的方法论。人工智能可以深耕的领域有很多,却又并非所有的领域都适用人工智能。好比说能否拿到足够多的数据进行机器学习,能否抓住显性刚需,进而实现规模量级的用户积累。

  事实上,人工智能为急于涌进的创业者埋下了很多坑,比较常见的有两点,一是把人工智能作为炫技的需要,而丝毫不考虑用户体验的流氓做法,诸如人脸识别登陆、虹膜识别支付等等;二是对人工智能寄予不符合现状的要求,在微软的小冰、苹果的Siri等一炮而红后,一些创业公司纷纷推出聊天机器人,并炒作成所谓的“情感伴侣”。可结果呢?满是鸡肋,诟病连连。

  有专家认为,人工智能可以基于两点创业,要么找到一个尚未达到爆发点的核心技术,类似于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要么选择自己熟悉的领域,借用人工智能技术来改善一些行业弊病。然而在这些半虚半实的建议之外,创业者应该思考下面四个问题:人工智能是否适用于开放式的场景?人工智能是否要完全替代人?如何低成本的获取大数据?怎么设计算法的容错方案?

  未能解决上述四个问题的失败案例并不少见,在恶劣天气就歇菜的无人驾驶、不成熟的智能机器人等等,不一而足。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否,决定了创业项目的前景,以及最现实的能否挣到钱。

  这些领域或是最可能盈利的人工智能创业

  调查结果显示,盈利良好或前景乐观的AI创业项目有着三个共同点,即应用于封闭可控的场景、辅助人类完成重复性的具体工作、以及可实现的切入点。或许只有满足这些条件,创业者才真正迎来了赚钱的红利期,幸运的是这些领域并不稀缺。

  以客服销售领域为例,电商时代不可或缺的一个角色就是客服,即便是一个月流水只有五六十万的淘宝店,往往需要配备5人以上的客服团队。事实上,客服场景中有大量的重复性和标准下问题,比如产品价格、支持退货吗、是否发货等问题,在这些问题上消耗太多的人力,对企业来说无疑是一种资源浪费。目前阿里、京东等已经将人工智能引入客服系统,也出现了网易七鱼、Udesk等第三方智能客服云服务,前景比较乐观,尤其是在很多具有数据门槛的垂直行业。

  同样的情况还存在于投资理财、银行保险、医疗教育等领域。比如说,顶尖的财经分析师已然成为一种稀有资源,很多理财工具开始利用人工智能的数据处理能力计算最佳的组合资产配置,为用户提供最大的收益方案。再比如医疗水平本就属于难量化的东西,AI或可以结合诊断数据和病历大数据来帮助医生进行辅助性诊断。

  总而言之,VR也好,O2O也罢,资本在追捧一段时间之后,不无进入了所谓的“资本寒冬”。而人工智能并不缺少“画饼”的想象空间,但理性的创业者并不希望难以落地的项目来冲击投资者的信心。换句话说,人工智能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就好像90年代的互联网创业者难以想象今天互联网行业所流行的产品形态,想要在人工智能时代分一杯羹,前提是找到一个能够赚钱的领域活下来,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正向循环,从而继续在人工智能领域往下发展。

  结语

  人工智能终究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行业,创业者很难在理想和情怀的鼓舞下一蹴而就,最理想的恰恰是滚雪球般的不断成长。风口总会过去,概念总会失效,盈利才是推动创新和产业进步最现实的做法。

  文/Alter,微信公众号:spnews 本文仅供“劲霸·创富汇”《汇·观察》专栏刊出,除作者自己渠道发布外,任何形式的转载需获得“劲霸·创富汇”(ID:jinbacfh)的官方授权。

二 : 工作圈app在哪里创建企业?怎么创建企业?

《工作圈》是一款免费的企业移动办公平台应用,而想让同事一起使用工作圈?想一起使用也可以的,但是要先创建企业哦,那么怎么创建企业呢?现在小编就教大家工作圈创建企业方法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软件名称:
工作圈(企业移动办公平台应用) for Android V3.5.1.272 安卓版
软件大小:
26.6MB
更新时间:
2016-06-04

相关教程:工作圈app在哪里提交请假条给领导?

1)点击打开【工作圈】,然后点击右下角的【我的】;(如下图)

2)点击下方的【管理企业】,接着点击右上角的【+】;(如下图)

3)点击【创建企业】,接着点击下方的编辑框输入企业名称,最后点击下方的【创建企业】;(如下图)

以上就是工作圈app创建企业方法介绍,操作很简单的,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 : 内容创业 坑在哪里?

  写这篇文章,主要是因为最近回答了很多同质化的问题。以前不太好公开评价同行,尤其是一些熟人和商业伙伴。不过重复回答问题也比较烦恼,因此就还是重回码字本行,在这里一并和朋友做个简单分享。

  文 / 老左

  起手话题还是“内容创业”。由头是,近日接受某百年大报采访,他们要就这个话题写深度报道。而早在半年前,我在复旦一个会议上遇到新榜的徐达内,我俩见面第一句话就互问,“这个坑有多大?”

  那已是半年前啦,我们已经感觉到了市场的非理性。因为整个市场并没有完全理解内容逻辑和商业逻辑。我个人对内容创业的分析框架,大致分为四类。

  第一,媒体逻辑,广告模式

  代表性的包括,马东的奇葩说。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垂直媒体。

  去年在36氪的年会上看到马东,他的意思是任何时代头部内容的商业价值都是很显性的。这话我同意。比如奇葩说靠广告就已经有不菲的收入。再比如当年《21世纪经济报道》的发行量不算大,鼎盛时期也就40万份吧,但年广告收入是3亿。

  但这个事情,和自媒体没什么关系。因为门槛很高,需要机构媒体专业化的操作。而且切入的市场一定要非常的大。娱乐是所有阶层的高频刚需,因为这个时代每个人都不快乐,所以每个人都需要娱乐。

  然而,这类项目的天花板也比较受限。广告模式的好处在于,变现的效率很高,比电商什么高太多,尤其是所谓的“头部媒体”,广告客户都要排队。但这个事儿本身,做不大。因为生产能力有限,很难像盗版光盘那样快速复制。一般最后都是做成一个创业板公司。

  个人观点,这不是一个能指数型增长的赛道,但因利润有稳定增长空间,会是PE不错的标的。并不适合一般VC,除非在天使阶段切入。

  第二,超级网红,社群模式

  代表性的包括罗振宇的罗辑思维,以及有可能的,未来的新世相。

  这个模式不强调内容的爆发性,而是用户的认同感,随之而来就是大大小小的地方分舵(社群)。本质上和宗教差不多,而任何商品都变成一种贡品。我认识一个身家几十亿的土豪,罗振宇卖什么他都买买买。这个套路在商业上看来是成立的。

  但罗辑思维的问题在于,选品上会比较受限。我第一次创业也是做电子书,当时的产品叫“拇指阅读”,可以肯定的说是迄今为止移动互联网逼格最高的产品,但卖不动,因为知识类的产品很难变现,知识不是刚需,考证才是刚需。

  当当网的Founder李国庆我认为是知识分子,但他自己和我说过,当当上最好卖的书是考证和鸡汤。我觉得中国目前这个阶段,对知识的需求还停留在职业技能层面。毕竟大家过的都不容易,而知识分子眼中那种“自由而无用”的知识,还是一个贵族化的产品。

  回到老罗这里,知识以外的商品的转化率,决定了老罗的商业空间。或者,知识产品平台化,也是一个有较大想象空间的事业。所以有了“得到”这个App。

  有一次遇到投老罗的启明创投,也交流过这个“平台化”的问题。我的观点是,产品很好,时机未到。

  Anyway,马东和罗振宇两个老炮儿引领的新娱乐和新出版,已经为行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而且都赚到钱了,这已经是相当了不起的成就。有时候,投资回报也没那么重要。马罗二位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可能比资本对社会的贡献大的多。

  第三,商业布局,微信切入

  这一类的代表,其实是徐建军的开始众筹。

  意思是什么呢?就是我其实有非常成型的商业计划,微信只不过是我获取用户的一个商业手段。因为微信的获客成本,以及运营成本相比App这个渠道,要低的多,哪怕微信的平均阅读率已经掉的很厉害,但市场上依然没有更有效率的渠道。

  是的,如果抛开内容逻辑,回归商业的本质,效率依旧是最核心的指标。

  这个模式的成长空间,取决于微信获客的效率,以及目标市场的规模。开始众筹在微信获客上有一手,甚至还衍身出一个叫“地心引力”的新媒体培训机构。而开始众筹定位的“消费升级”这个市场,大家现在应该明白,会是L型经济周期里,为数极少的亮点和机会。

  因为我也参与了开始众筹的创办,很多人问我该司的逻辑,其实说起来就这么简单。唯一的区别在于,内容高手并不好找,而同时在商业领域有过十年经验的老手也不多。

  其他,垂直自媒体。

  如果是离钱近的行业,如时尚、汽车、金融、母婴,能赚到相当不错的利润,对个人来讲,比一般创业的回报要高得多,但不会有太大投资价值,理由同“奇葩说”。

  也就说,产能比较受限,没法像工厂流水线上的商品那样批量生产。

  现在再回到今日文章的主题:内容创业,坑在哪里?

  第一,是不是内容高手?其实这个行业高手没那么多。

  第二,会做新媒体吗?新媒体和老媒体的思维差异,有如产品经理和作者的差别,这转型也不是那么好转的。反而业外新人经常会给人惊喜,但后劲如何,也需要接受考验。

  第三,商业空间大不大?大方向上,有没有那么多商业机会?现在各行各业都是泡沫,这事儿不那么确定。比如电影,一年也就四五百亿的市场容量,这还是刷票房刷出来的。

  第四,内容能连接到交易吗?很多做资讯的自媒体,可能也很难获得较高的商业回报,10万+就只能跑个公关或广告费用,因为资讯很难转化为销售。我们投放过的微信号,总粉丝应该是过亿了,基本上哪个大号有转化,心里比较清楚。只能说,能够达成购买转化的号,极少。很多人抱怨的咪蒙,倒是转化率极高。

  还是狄更斯那句话,这是最好的年代,这是最坏的年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

  投资人和内容创业者,如果都能够调整好预期,那么内容创业,就如赵忠祥老师所言,“本来挺美好的一个事情”。

  PS:好久不写,今天开张第一篇,请大家多多关照,多多分享。接下来还想听我八谁?咪蒙?新世相?互联网金融?还是Diudiu打车?作者的微信公号:新钱(xinqianxinqian)

四 : 你一定没想到:今年创业最火的风口在天上!

  摘要:随着各类企业对卫星的需求逐渐增多,太空探索将成为下一个重要的创业领域,外媒预测,未来10年有望涌现1万家私营太空公司,还有可能出现一批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太空独角兽”。

谁都想不到 现在创业最火的风口竟然是在天上

  随着各类企业对卫星的需求逐渐增多,太空探索将成为下一个重要的创业领域,外媒预测,未来10年有望涌现1万家私营太空公司,还有可能出现一批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太空独角兽”。

  埃里克·沃德(Eric Ward)是麻省理工学院的一名研究生,他一直都想进入航天业工作。“这个行业的人不仅对太空探索充满激情,也十分热衷于解决各种困难的问题。”他说。

  在获得了机械工程学位后,沃德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洛克希德·马丁得到了令人垂涎的实习机会,希望能够在这样的大型航天机构度过整个职业生涯。但过去10年,他却目睹了维珍银河、Blue Origin和SpaceX等新一代公司进入这一领域。“伊隆·马斯克(Elon Musk)成了航天业的一个神话。”沃德指的是SpaceX的创始人,“他成功地改变了人们对太空的看法。他还迫使人们接受了一个现实:民营航天公司不仅可行,而且对于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十分重要。”

  这些高调企业的成功也对其他创业者形成了激励,这些自诩为“太空创业者”的人也都希望创办自己的航天企业。NewSpace GLobal是一家追踪民营航天行业的公司,他们发现,这个市场已经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过去5年间,他们追踪的航天公司已经从125家扩大到上千家。“我们预计未来10年的航天公司将达到1万家。”NewSpace Global CEO理查德·罗吉特(Richard Rocket)在麻省理工学院的“新太空年代”大会上说,“出现了越来越多能够实现太空运输的企业。这令人振奋不已,因为这不仅能够压缩发射成本,还能提升发射速度。他们将有助于证明这种商业模式的可行性。”

  我的也希望成为这批全新太空创业大军中的一员。过去一年间,虽然还在麻省理工学院进修系统设计和管理学位,但他却一直在思考火箭的设计,希望能借此将小型卫星发射到轨道空间。在找到了创业伙伴之后,他现在开始规划一套商业计划,希望能够获得融资。

  蓬勃发展

  与最近涌现的其他创业公司一样,沃德的企业也充分利用了小型卫星的蓬勃发展势头。

  小型卫星最早是在10多年前开始流行的,当时,加州州立理工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开始鼓励学生建造重量不足3磅的CubeSat迷你卫星,从而在太空中收集科学信息、观测地球,甚至发射业余无线电站。通过NASA的一个教育项目,CubeSat将被挑选出来执行太空任务。NASA目前有50多颗CubeSat等待发射。

  但过去几年,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开发自己的小型卫星来收集商业数据,或者测试各种技术。全球卫星行业目前的规模超过2000亿美元,而且仍然保持高速增长。2015年发射的卫星数量创历史之最。

  随着卫星的需求量增加,创业公司也应运而生。两年前,谷歌(微博)收购了Skybox,该公司可以使用CubeSat提供地球的高清照片和视频。FacebookCEO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也计划借助卫星技术为全世界提供低价上网服务。小型卫星还可以用于提升气象探测精度,密切监控粮食,提供地球的实时图像,甚至判断停车场上有多少汽车。

  由此可见,作为专门发射小型卫星的载体,火箭市场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NASA目前正在开发自己的火箭,而且还在投资其他开发小型卫星发射技术的公司。总部位于洛杉矶的Rocket Labs已经开发了一种名为Electron的火箭,可以为小型卫星提供低成本、高频率的发射服务。在该公司位于新西兰的设施建成后,他们便获得了一份大合同,要在18个月内执行12次发射任务。

  另外一家名叫Firefly Space Systems的公司也提供类似的火箭,并且已经与NASA签署了550万美元的协议,将在2018年为发射一系列CubeSat。维珍银河和SpaceX也在提供这样的服务。

  由于有很多小型卫星等待发射升空,所以沃德相信,有足够的市场空间容纳更多类似的企业。以当前的状况来看,很多企业都需要等待2年时间才能将自己的小型卫星送入轨道空间。“我们将为快速增长的小型卫星市场提供运输基础设施。”沃德对《快公司》说。

  太空天使

  过去一年,沃德和他的创业伙伴一直在设计发射小型卫星所需的硬件。由于他们拥有工科背景,所以在技术上不成问题,但要让火箭真正升空,却需要投入巨大的资本。这也是他们前来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就读的原因,为的就是在这里学习创业技能。

  按照沃德目前的预期,他认为需要数百万美元才能推进该项目,但要全面运作起来,大概需要5000万美元。幸运的是,的确有一些投资者愿意为沃德这样的创业公司提供资金。例如,纽约的太空天使网络(Space Angels Network)就是一家专门投资早期太空创业公司的企业。他们每年都能收到数百家创业公司的申请,但真正获得投资的只有5%。“这跟生物科技领域的投资项目很相似。”沃德说,“投资金额更大、持续时间更长,但潜在回报也更大。”

  还有一些太空孵化器也可以帮助“太空创业者”将自己的想法变成商业计划。硅谷太空中心(Silicon Valley Space Center)和光速创新(Lightspeed Innovations)都是旨在帮助有潜力的企业家获得天使投资的太空加速器。“我们采用了TechStars的模式,”光速创新创始人艾伦·张(Ellen Chang)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会议上说,“我们把重点放在10家公司身上,目标是在四五个月内,让他们变得有投资价值。”例如,光速创新去年帮助Phase Four获得了一笔投资,这家创业公司正在开发将卫星送入太空的等离子技术。该公司还为另外一家早期创业公司Kubos提供了帮助,这家公司开发的开源软件可以支持小型卫星发射任务。

  由于太空旅行极其复杂,所以创业公司都会遇到非常独特而专业的需求。例如,新加坡Astroscale正在开发一种能够清除轨道碎片,并让航天器从太空中退役的卫星。该公司希望能在2017年演示一项任务,并在2018年全面运营。该公司上月从一系列来自世界各地的风险投资家那里获得了3500万美元资金。

  除了发射航天器和卫星外,创业公司还在分析海量新数据,并对通讯系统进行整理,以便信息能在地球与太空中相互传输。这就需要在后台部署大量资源,以便从地面上协调和管理各种任务。这些不同的企业都在通力合作,共同构建一套全新的生态系统。

  谷歌曾在2014年斥资5亿美元收购了Skybox Imaging,彼时距离这家公司创立刚刚过去4年,因此在整个投资界引发了轰动,让很多人意识到太空创业公司也可以在短期内带来利润丰厚的退出机会。“Skybox并非个例,”罗吉特说,“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太空独角兽,但可能需要再等待几年时间。”

  太空3.0

  曾在NASA、美国国防部高等研究计划署(DARPA)和美国政府的其他情报部门担任管理工作的丽莎·波特(Lisa Porter)表示,我们已经进入太空行业的第三篇章。“我们称之为太空3.0。”她说。起初是政府大举投资太空探索,之后是拥有巨额预算的企业进入这一领域。“现在涌现出了新的机会和功能。”她解释道,“区别在于,这一切都是由成本创新驱动的。人们最看重的就是尽可能压低成本。”

  Rocket Labs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该公司成功开发了一种火箭,可以将单次发射成本降至490万美元,比目前的平均成本降低95%。

  对于沃德这样刚刚起步的太空创业者而言,仍然感觉市场上存在空白,尤其是当他集中精力开发一套比竞争对手成本更低的卫星发射系统时。虽然创办一家太空企业困难重重,但并非全无可能。“创办太空创业公司是非常可行的事情,”硅谷太空中心创始人肖恩·凯西(Sean Casey)说,“市场空间仍然可以容纳很多新加入的企业。”

  但这并不意味着太空创业很简单。事实上,沃德认为这将成为他有生以来最大的挑战。他一直在绞尽脑汁给新公司起名字,最近刚刚确定为Odyne Space。“Odyne是希腊的痛苦女神。”他说。

本文标题:2016创业风口在哪里-人工智能成创业风口 可盈利的机会在哪?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95167.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