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陕北黄土高原风景-陕北的风

发布时间:2017-09-19 所属栏目:诗词名句

一 : 陕北的风

陕北位于陕西省北部,包括榆林和延安两个地级市。南面是黄土高原,北面西北方向进入毛乌素沙漠边缘和内蒙古鄂尔多斯接壤。

陕北,一年四季风势有别,风姿各异,人们对四季风的感受也迥然不同。

春天,每天几乎都是黄风肆虐,嘶叫声不绝于耳,时而如万马齐鸣,时而似黄河咆哮。当地老百姓称,陕北冬春季节的风为“儿马风”。陕北的春风,阵势大而风力强,猛袭过来人人惊恐万状,顿显措手不及。山地里劳作的农民,此时急忙跑到就近的山仡佬里躲避,来不及者就被刮倒地上;在家中的人们也匆忙跑到屋里将门窗关闭,来不及进屋者就被吹倒院里。风姿百态,有狂舞的、有劲欢的、有时缓时快的、有狂呼乱叫的、有如龙卷似的......。陕北南面,每当黄风吹来,尘埃满天,扬尘蔽日,天昏地暗,蓝天一片灰黄,太阳黯淡无光,空间溷浊难闻,好似天地没有了间隙。此刻,人们无法看清周围的一切,有时人们眼睛也无法睁开。陕北的春天,可谓是,山川无锦绣,难辨昏与昼。陕北北面每临春天,黄风铺天盖地而来,人们无法出行,沙粒常常袭击双眼,塞满耳鼻,抽打脸庞;撕揪着你的头发,扯拽着你的衣裳。顺风,似乎将你刮得飘起,脚底如踩滑轮;逆风,呛得气也出不来,顶得你寸步难行。俯视大地,惨不忍睹:农田沃土层被揭走,有的地方还掘成了一绺一绺的深沟;刚萌生的草木被砂砾打得焦头烂额,奄奄一息;许多树的根须被刮得白花花的露在外面,有的树被连根拔起;人们被刮得灰尘满面,没有笑颜,沮丧地收拾家里厚厚的沙尘;植物失去了葳蕤,枯竭恹恹,没有了光彩;动物若狼噬豹吓,肉散骨酥,丧魂落魄。有时候,到了农历四五月份,早春作物长得葱绿茂盛,但一场大风过后,茁壮的禾苗被伤得像火燎过或开水浇过似的。老农目睹惨景,潸然泪下,泣不成声。大风掀起,狂虐横行,飞扬跋扈,不可一世,全然不顾大地的颤栗和人们撕心裂肺的呻吟。春风虽送绿色催新芽,但陕北人并不喜欢春风,而且厌恶和惧怕春风。

夏日,陕北的风势减弱,风姿飘逸。整个夏天基本上刮的是轻柔的微风,风姿翩翩,徐徐而来。陕北黄土高原地处半干旱地区,夏日头三伏天中午,骄阳高照,赤日炎炎,气温聚升,微风似热浪吹来,使人倍感难受。只有清晨和傍晚,微风才带来一点凉意。每天早晨和晚上人们常常聚集在院落和公园乘凉,释放一天的热量。陕北人最盼的是,夏日凉风天天袭来,能经常漫过山川田野和人们的身躯,使草木、农作物茁壮生长和人们生活舒爽。

秋风,是陕北一年四季中最舒适和纯净的风。我曾在《塞北的秋》一文中写到:“塞北的秋风,不含一点沙尘,不带一点修饰,是一年四季中最纯净的风。”后来不少读者、美文欣赏和一些中学语文试题中都提出“为什么秋风是塞北一年四季中最纯净的风?”在此重描一下塞北的秋风予以解答。塞北的秋天,是一年四季中气温适中、雨量最多而少有暴雨的季节。初秋,气温下降,细雨绵绵,高原遍野一片翠绿,草木葱绿,野花含苞待放,各种农作物使劲疯长;中秋,天蓝、云淡、气爽,轻风细雨,草木茂盛,百花齐放,瓜果芳香,草木和庄稼硕果累累;晚秋,真可谓是陕北的金秋,漫山遍野一片金黄,是万物的成熟时节,草木叶子开始枯黄,农作物已经成熟,鲜花虽凋谢,但串串果实挂满枝头。秋天,陕北天高云淡,草木丛生,植被深厚,没有一点尘土和扬沙,细雨潇潇,空气清新,微风吹来带着凉爽而不含一点杂质,因此,秋风是塞北一年四季中最纯净的风。整个秋天,也是陕北南北高原最舒适的季节。

冬天,是陕北最寒冷和干燥的季节。整个冬季,几乎刮得都是寒冷干燥的西北风,东南风却很少。冬风虽比夏风和秋风强大,但比春风沙尘含量少。陕北冬季降水量少,遇到干冷的冬天,几个月几乎见不到一片雪花,整日寒风凛冽,空气干燥,老百姓称之为“干冬”。冬天,寒风刺骨,令人抖擞。陕北,一般到农历十月就进入冬天了,腊月是严冬时间,也是最冷的时候,人们常说:“十冬腊月,哈门(陕北方言,即拉开门缝)叫狗”。过去,在缺衣少食的年代,农人们每到冬天都穿着没有内衣的棉袄和棉裤,棉袄两袖口和棉裤两腿口都用破布条紧绑,谨防寒风钻入。冬天若遇上大风天气,不但扬尘令人睁眼困难,而且寒冷使人颤抖不已。小孩和妇女从外面回家,头发和眼睫毛上都结满了白霜;老头回家后,头发、睫毛和胡须上都沾满了白霜。“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陕北冬春季节掀起的狂风,岂止是怒号,简直如狼嚎,卷走的岂止是三重茅,而是高原上肥沃的土壤和房屋上覆盖的砖瓦,是农人的希望,是北国的风光。冬天每当大风袭来,枯草满天飞,树枝满地落,响声震天地。陕北冬风,是陕北人最不喜欢的风,它不但没有给人们送来舒心的温暖,而是带来刺骨的寒意。(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陕北一年之中,风势不同,风姿各异,而四季特点明显。人们最厌弃的是春风,最不喜欢的是冬风,最渴盼的是秋风。老百姓常说,陕北的春风是黄风,夏风是热风,秋风是凉风,冬风是寒风。

二 :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出自盛唐诗人李白的《北风行》

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赏析
这诗一起先照应题目,从北方苦寒着笔。这正是古乐府通常使用的手法,这样的开头有时甚至与主题无关,只是作为起兴。但这首《北风行》还略有不同,它对北风雨雪的着力渲染,倒不只为了起兴,也有着借景抒情,烘托主题的作用。

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常常借助于神话传说。“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就是引用《淮南子。墬形训》中的故事:“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日,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高诱注:“龙衔烛以照太阴,盖长千里,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烛龙栖息在极北的地方,那里终年不见阳光,只以烛龙的视瞑呼吸区分昼夜和四季,代替太阳的不过是烛龙衔烛发出的微光。怪诞离奇的神话虽不足凭信,但它所展现的幽冷严寒的境界却借助于读者的联想成为真实可感的艺术形象。在此基础上,作者又进一步描写足以显示北方冬季特征的景象:“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这几句意境十分壮阔,气象极其雄浑。日月不临既承接了开头两句,又同“唯有北风”互相衬托,强调了气候的寒冷。“号怒”写风声,“天上来”写风势,此句极尽北风凛冽之形容。对雪的描写更是大气包举,想象飞腾,精彩绝妙,不愧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诗歌的艺术形象是诗人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的统一,李白有着丰富的想象,热烈的情感,自由豪放的个性,所以寻常的事物到了他的笔下往往会出人意表,超越常情。这正是他诗歌浪漫主义的一个特征。这两句诗还好在它不单写景,而且寓情于景。李白另有两句诗:“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二者同样写雪,同样使用了夸张,连句式也相同,在读者心中引起的感受却全然不同。一个唤起了浓郁的春意,一个渲染了严冬的淫威。不同的艺术效果皆因作者的情思不同。以席来拟雪花此句想像飞腾,精彩绝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花大,密的特点,极写边疆的寒冷。这两句诗点出“燕山”和“轩辕台”,就由开头泛指广大北方具体到幽燕地区,引出下面的“幽州思妇”。

作者用“停歌”、“罢笑”、“双蛾摧”、“倚门望行人”等一连串的动作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了一个忧心忡忡、愁肠百结的思妇的形象。这位思妇正是由眼前过往的行人,想到远行未归的丈夫;由此时此地的苦寒景象,引起对远在长城的丈夫的担心。这里没有对长城作具体描写,但“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一句可以使人想到,定是长城比幽州更苦寒,才使得思妇格外忧虑不安。而幽州苦寒已被作者写到极致,则长城的寒冷、征人的困境便不言自明。前面的写景为这里的叙事抒情作了伏笔,作者的剪裁功夫也于此可见。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鞞靫”是装箭的袋子。这两句是写思妇忧念丈夫,但路途迢远,无由得见,只得用丈夫留下的饰有虎纹的箭袋寄托情思,排遣愁怀。这里仅用“提剑”一词,就刻画了丈夫为国慷慨从戎的英武形象,使人对他后来不幸战死更生同情。因丈夫离家日久,白羽箭上已蛛网尘结。睹物思人,已是黯然神伤,更那堪“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物在人亡,倍觉伤情。“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一笔,入木三分地刻画了思妇将种种离愁别恨、忧思悬想统统化为极端痛苦的绝望心情。诗到此似乎可以结束了,但诗人并不止笔,他用惊心动魄的诗句倾泻出满腔的悲愤:“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黄河捧土”是用典,见于《后汉书。朱浮传》:“此犹河滨之人,捧土以塞孟津,多见其不知量也”,是说黄河边孟津渡口不可塞,那么,“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滔滔黄河当更不可塞。这里却说即使黄河捧土可塞,思妇之恨也难裁,这就极其鲜明地反衬出思妇愁恨的深广和她悲愤得不能自已的强烈感情。北风号怒,飞雪漫天,满目凄凉的景象更加浓重地烘托出悲剧的气氛,它不仅又一次照应了题目,使首尾呼应,结构更趋完整;更重要的是使景与情极为和谐地交融在一起,使人几乎分辨不清哪是写景,哪是抒情。思妇的愁怨多么象那无尽无休的北风雨雪,真是“此恨绵绵无绝期”!结尾这两句诗恰似火山喷射着岩浆,又象江河冲破堤防,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 : 高原土林风景图片

高原土林图片

提示:
1.本文提供高原土林旅游景点相关的风景图片及山水图片欣赏。
2.图片经过缩放处理,请点击图片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原图,或将图片存盘至电脑中查看。
3.本风景图片为网友推荐而来,版权归属原作者、原出处所有。在本站展示仅为网友借鉴、欣赏他人作品时提供方便。
4.图片上如有本站站名或网址字样,仅起标示作用,不代表本站版权所有,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如有任何疑问,请与本站联系。

四 :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出自盛唐诗人李白的《北风行》

  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赏析
  这诗一起先照应题目,从北方苦寒着笔。这正是古乐府通常使用的手法,这样的开头有时甚至与主题无关,只是作为起兴。但这首《北风行》还略有不同,它对北风雨雪的着力渲染,倒不只为了起兴,也有着借景抒情,烘托主题的作用。

  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常常借助于神话传说。“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就是引用《淮南子。墬形训》中的故事:“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日,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高诱注:“龙衔烛以照太阴,盖长千里,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烛龙栖息在极北的地方,那里终年不见阳光,只以烛龙的视瞑呼吸区分昼夜和四季,代替太阳的不过是烛龙衔烛发出的微光。怪诞离奇的神话虽不足凭信,但它所展现的幽冷严寒的境界却借助于读者的联想成为真实可感的艺术形象。在此基础上,作者又进一步描写足以显示北方冬季特征的景象:“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这几句意境十分壮阔,气象极其雄浑。日月不临既承接了开头两句,又同“唯有北风”互相衬托,强调了气候的寒冷。“号怒”写风声,“天上来”写风势,此句极尽北风凛冽之形容。对雪的描写更是大气包举,想象飞腾,精彩绝妙,不愧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诗歌的艺术形象是诗人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的统一,李白有着丰富的想象,热烈的情感,自由豪放的个性,所以寻常的事物到了他的笔下往往会出人意表,超越常情。这正是他诗歌浪漫主义的一个特征。这两句诗还好在它不单写景,而且寓情于景。李白另有两句诗:“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二者同样写雪,同样使用了夸张,连句式也相同,在读者心中引起的感受却全然不同。一个唤起了浓郁的春意,一个渲染了严冬的淫威。不同的艺术效果皆因作者的情思不同。以席来拟雪花此句想像飞腾,精彩绝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花大,密的特点,极写边疆的寒冷。这两句诗点出“燕山”和“轩辕台”,就由开头泛指广大北方具体到幽燕地区,引出下面的“幽州思妇”。

  作者用“停歌”、“罢笑”、“双蛾摧”、“倚门望行人”等一连串的动作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了一个忧心忡忡、愁肠百结的思妇的形象。这位思妇正是由眼前过往的行人,想到远行未归的丈夫;由此时此地的苦寒景象,引起对远在长城的丈夫的担心。这里没有对长城作具体描写,但“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一句可以使人想到,定是长城比幽州更苦寒,才使得思妇格外忧虑不安。而幽州苦寒已被作者写到极致,则长城的寒冷、征人的困境便不言自明。前面的写景为这里的叙事抒情作了伏笔,作者的剪裁功夫也于此可见。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鞞靫”是装箭的袋子。这两句是写思妇忧念丈夫,但路途迢远,无由得见,只得用丈夫留下的饰有虎纹的箭袋寄托情思,排遣愁怀。这里仅用“提剑”一词,就刻画了丈夫为国慷慨从戎的英武形象,使人对他后来不幸战死更生同情。因丈夫离家日久,白羽箭上已蛛网尘结。睹物思人,已是黯然神伤,更那堪“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物在人亡,倍觉伤情。“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一笔,入木三分地刻画了思妇将种种离愁别恨、忧思悬想统统化为极端痛苦的绝望心情。诗到此似乎可以结束了,但诗人并不止笔,他用惊心动魄的诗句倾泻出满腔的悲愤:“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黄河捧土”是用典,见于《后汉书。朱浮传》:“此犹河滨之人,捧土以塞孟津,多见其不知量也”,是说黄河边孟津渡口不可塞,那么,“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滔滔黄河当更不可塞。这里却说即使黄河捧土可塞,思妇之恨也难裁,这就极其鲜明地反衬出思妇愁恨的深广和她悲愤得不能自已的强烈感情。北风号怒,飞雪漫天,满目凄凉的景象更加浓重地烘托出悲剧的气氛,它不仅又一次照应了题目,使首尾呼应,结构更趋完整;更重要的是使景与情极为和谐地交融在一起,使人几乎分辨不清哪是写景,哪是抒情。思妇的愁怨多么象那无尽无休的北风雨雪,真是“此恨绵绵无绝期”!结尾这两句诗恰似火山喷射着岩浆,又象江河冲破堤防,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本文标题:陕北黄土高原风景-陕北的风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90878.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