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如何做到实事求是论文-我是如何做本地论坛的

发布时间:2017-09-24 所属栏目:社会实践

一 : 我是如何做本地论坛的

  07年8月我的论坛卖掉了,是个娱乐论坛。那是因为发现这类网站没有发展。早在06年的时候就有俩个朋友找上我,要一起做个本地的网站,当时经验不强,没这胆,没资金就放弃这个想法。其实现在想想很后悔当初没去做。

  没关系,经历过往管理论坛的经验,我在次开始做论坛,目前论坛很多东西都在准备。

  我在做本地论坛,哪个地区的小弟就不说了。从准备到现在,我QQ加了很多本地的网友,建了不少QQ群。慢慢开始跟一些网友聊了起来,我把了解到的几点跟大家分享下:

  1、大家都在工作,上班下班,生活很无趣,(交友)成了很多人关注的。女性/男性都是一样。

  2、同样,上下班工作很忙,到了周未一样没地方玩,所以(聚会+交友)出去玩,成了很多城市的潮流娱乐。

  3、就算你住在一个城市有好几年,有太多的人不知道这个城市有什么好玩的,有什么好吃的。所以很有必要提供完整的(吃喝玩乐)信息。

  以上这三点,你可能会想,真简单,谁不知道,可是这就是很多本地社区的成功秘决,当你真真了解到他们须要什么的时候,成功只是时间问题,关于本地社区的商业运营,我就不说了,现在有很多成功的例子。

  在次强烈的说,我了解一年多本地论坛,研究过很多本地网站,看过太多太多的文章,以上三点是建设本地论坛最简单有效的成功秘决。只要持久的不停的聚会,各种各样的宣传,如发宣传单,宣传单印上万张很便宜的。

  相信坚持下来就会成功,当然你要有很好的论坛管理团队,了解论坛运作。

  暂时了解到这些,日后还有的话,在跟大家分享。好的东西不用多,有用就行,明确。我的QQ:164482499 欢迎交流论坛运作、本地网站运作,希望加上QQ后,直接聊些有用的话题。

二 : 如何做到实事求是

摘要:近期,习近平同志在演讲中提出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后引起了广泛的讨论。由于实事求是是一个科学论断,因此本文不再讨论它的重要性和意义,而是研究如何才能做到实事求是。这是前人多次讨论过的话题,然而大多是从马克思主义或哲学的角度来加以研究的,本文则以政治社会学的视角来研究该问题。我们从认识论的前沿理论出发讨论事实的概念,经过政治社会学的分析,我们认为,对实事的认识由于受到社会和政治因素的影响而不容易辨识,同样求是的方法和过程也是复杂和不确定的。

关键词:事实;辩识;政治社会学
一、事实的辨识
1.三个事实概念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而不(www.61k.com)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这是毛泽东对实事求是内涵凝练而科学的概括。从第二句话中可以看出,实事求是的逻辑起点是从实际情况出发,因此我们把实事理解为一般意义上的事实是允许的。
我们首先从认识论上来讨论一下事实的概念。“科学事实是一种特殊的经验事实,经验事实的现实原型是客观事实。客观事实、经验事实和科学事实这三个概念有密切的联系,可以统称为事实。由于它们的区别,在一定的场合必须加以严格的区分,以免造成混淆。”实事求是之所以是科学论断,从认识论上说就是从客观事实出发而“求”,“求”的结果是经验事实升华为科学事实,从而经验事实之间的联系规律——“是”——与客观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相符合。牛顿根据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故事说明,主体在面对客观事实时的经验活动是特殊的,不同的主体和不同的经验活动使得是牛顿而不是别人发现苹果落地的万有引力定律。这说明问题的关键并不在客观事实上,而在主体对客观事实的认识过程中。正是不同主体认识过程的差异使得面对相同的客观事实而产生不同的认识结果。
2.事实的社会性
任何客观事实只有被主体经验到才能算是事实。没有或不能被主体经验到的客观事实是人类无法加以认识的,因此虽然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无时无刻地在发生作用,但人类却无能为力。客观事实是呈现在主体面前的事实,也就是说事实是人的事实。而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因此人的认识活动中的社会关系因素也就不可避免地对什么是事实产生影响。这已经被科学家和哲学家证明,如在库恩的“科学共同体”中,当一个新的主流范式确立后,这一共同体内的科学家即在范式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科学研究。“研究者并不试图否定理论……就像一个棋手并不质疑下棋的规则一样。”库恩的科学即社会实践的概念启发了近期的科学家和哲学家。“我们把科学视为一种‘社会建制’,意思是指科学是在社会角色编组下的一种活动与实践,这些角色有从事研究的科学家、学习科学的学生、科学教授、科学期刊编辑、实验室助理等。我们也认为科学是在建制的地点——实验室、研究机构、大学——进行的活动,并且受到科层体制机构的约束、发给薪水和进行管理——包括各种委员会、专业公会、国际会议、州政府与联邦政府以及大学系所等……读者从这种描述中可以立即看出,到底哪些事情会成为科学事实,完全是社会约定俗成的。”
3.事实与政治
人类经验到客观事实并试图加以认识从而发现规律和利用规律的过程是困难重重的。而当主体的认识活动中反映政治现实的权力因素也掺杂进来时,人的认识活动的结果——知识的获取,就会更加复杂和不确定,从而知识的可靠性就成问题,不可靠的知识(理论)指导的实践后果也就充满各种变数。
《晏子春秋·外篇第七》中讲了一个晏子治理东阿的故事。前一个阶段,晏子治理东阿的时候严格照章办事,不徇私情,不避权贵,结果得罪了一些既得利益者,这些人通过齐景公身边的“二馋”、“三邪”之类的人对晏子加以诋毁,使得齐景公要严惩晏子。后一个阶段,晏子“转型”了,大开后门,结果“二馋”、 “三邪”之流在齐景公耳边大肆褒扬晏子的政绩,结果使得齐景公表扬晏子。当然,晏子如实地告诉了齐景公在东阿执政的实际情况,说他从前才是应该得到表扬,而此后应该得到惩罚。这个故事有多个版本,不过即使细节上有所出入也仍然是可信的。
二、“求是”的过程和方法很重要
1.谁在“求”很重要
从上述的引用和晏子的故事可以看出,“求”是对领导人而言的。毛泽东先生的名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也是从各级领导干部的方法论角度而言的,领导干部如果掌握了好的和正确的方法,不但什么是事实能够弄清楚,实践的可欲的局面也可以获得。比如,上述晏子故事的后续版本——齐威王和东阿大夫的故事,齐威王听到东阿大夫受到近臣的一致赞誉而派人实地调查,发现东阿大夫“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的诡计后烹了那位不老老实实为人民服务的地方官。
然而单靠领导干部掌握正确的方法也不是没有问题的。齐威王的故事还没完。“后来威王又出现骄傲情绪,喜欢听亲信的奉承话,不爱听批评。《战国策》上说,在这种情况下,丞相驺忌又给他说了一段讽喻的话:有一天我照镜子自觉很美,问妻、妾和邻人,我同城北徐公谁美,都说徐公比不上我。待徐公来了,当面一看,我哪里比得上徐公啊。我仔细想了想才明白,原来妻子偏爱我,妾怕我,邻人有求于我。威王听了,恍然大悟。立即下令:凡当面提批评意见的,上等奖,书面批评的中等奖,间接批评的三等奖。”齐威王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是事实的问题可以随着领导人的兴趣和意志的转移而变化。领导人志在较真,下属汇报上来的情况就可能是事实;领导人志在自满,下属汇报上来的情况就可能是他们加工过的或违心承认的事实。当然也不能说责任就在那些一味察言观色、揣摩上意的下属身上。习近平先生引用裴矩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儿,习近平对司马光的评论深表赞同。“裴矩佞于隋而诤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诤化为佞;君乐闻其过,则佞化为诤。”2. 如何“求”是关键
库恩的科学共同体的概念揭示了科学家社群的科学研究活动中的社会和政治方面。在主流范式建构的常态科学期间,一方面,为了进行深入的研究需要共同体内的科学家在主流范式的共识下进行科学研究;另一方面,为了防止新理论范式的破坏性也需要对社群内的科学家的科研活动加以约束,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科学共同体的共识和约束的辩证的互动关系。如果缺乏共识,任何人都可以任意选择课题和享有充分的研究自由,那么理论的深入研究和科学的进步是艰难的;如果约束过甚,那么新的理论范式,也就是科学革命带来的突变性的科学进步更加难以取得。因此需要在这二者之间达成一个适当的平衡。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是保障实事求是的本体论和方法论的统一体。党的领袖反复强调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和意义,也就说明政治生活中的实事求是比科学界的实事求是还要有难度,更需要讲究实事求是的方法和过程。
三、结语
实事求是是一个科学的论断,因为这一论断符合科学认识论的规律,然而要做到实事求是却有着各种困难。首先,什么是事实并非能够轻易识别。这不论是对科学家、普通人还是政府官员都一样,而深层的根源在于主体对事实的认识过程中的社会因素和政治因素的渗透和干扰使得事实社会化和政治化。其次,求是的方法和过程是复杂和不确定的。这对于科学共同体、经济组织、社会和政治组织也都一样,深层的根源在于求是的过程中存在着的规范性的共识和约束之间的辩证关系,如果协调得好,那么“求到是”和“利用好是”就是可能的,反之协调不好,实践中的挫折就在所难免。
参考文献:
[1]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1.
[2]李祖扬.科学认识论简明教程[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
[3]德兰狄.社会科学——超越建构论和实在论[M].张茂元,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4]沃尔夫.哲学概论[M].郭实渝,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吴思.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6]刘绍楹.寻觅人生的钥匙[M].海潮出版社,1989.
[7]许评.齐鲁青未了[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
[8]习近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J].学习时报,2012.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部)

三 : 论当代大学生如何做到实事求是32

论当代大学生如何做到实事求是

摘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理论成果的精髓,实事求是更是当代大学生解决问题、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只有做到实事求是,我们才能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把握一切事物的客观规律,才能排除我们的主观随意性,从而正确解决问题,消除疑惑。但是现如今很多大学生却不能做到实事求是,为此找到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并解决它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实事求是、客观规律、大学生

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精髓对中国现代化的建设起到了至观重要的作用,是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灯塔。作为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当代大学生应该更加去努力研究学习实事求是对我们自身的发展重要性。面对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的信息社会。大学生应该做的是什么,我们不是空想家,父母也不会养我们一辈子。他们提供给我们最好的机会,让我们丰满羽翼,让我们能够适应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我们来到这里立足点是学习知识、技能。但是好多同学为什么还是像和尚撞钟那样,在自己最需要补充能力的时候忘记了自己应该是做什么的。他们还在空想一日暴富吗?还是等待父母为他们安排好一切,从小事做起难道不可以吗?好多人认为小事别人做好了,自己做大事。之中思想是不对的。我们要一实事求是为依旧做了就是做了,没做就永远不会做。小事都不会做,何谈大事呢?古人云:“误以恶小而为之,误以善小而不为”着不仅仅是教诲我们做人的原则,也告诉我们不管做大事还是小事,都是水滴石穿,日久天长积累的结果。那有天生下来就是伟人、英雄的。他们都是在不段的在小事中磨练自己意志和追求。从而是自己更加强大,傲视群雄。站的更高才能看的更远,这句话一点也没错,你难道愿意碌碌无谓、平平凡凡当个井底之蛙吗?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理想和追求。脚踏实地是我们做人的根本,脚踏实地也就是以实事为依据,努力一步一步去做你应该做的事。

一、不能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因

(一)没有一个长远的目标和自己的追求,没有一个适合自己的计划。缺乏自己的目标理想,在学校这段时间里不能通过努力使自己的知识、能力都有所提高。做一个优秀的大学生。

(二)缺乏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不能坚持实事求是,很多情况下就是不能把个人荣辱得失置之度外。不能坚持真理,办事唯唯诺诺唯恐触及到为孩子荣誉的事情,这样就导致了不能做到实事求是。

(三)缺乏实践经验,如意犯本本注意

实事求是就意味着,敢于把对的说成对的,敢于把错的说成错的。遵循自己的观点,表面看上去这很简单,事实并非如此,老师让我们独立完成一项任务,可事实上有多少人做到了呢?很多人总是找很多的资料来帮助自己完成这一项任务,很少自己起探究这个问题。其实,实事求是有很多好处,那为什么还是很多人不能做到实事求是呢?那是因为自己的经验不够很容易盲目的迷信权威迷信网络,不能从自己的知识经验出发做到实事求是。

(四)

二、解决办法

在实际学习工作中如何才能正确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呢?这既是一个理论问

题,更是一个十分严峻的实践问题。

(一)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找到自己的目标

我们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变化与时俱进表现在价值认识、价值目标、价值实现途径和价值评定方式等方面 ,其根本原因是时代变化的影响。时代要求当代大学生多作贡献 ,确立崇高

的人生价值目标与时俱进。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我们必须做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我们大学生本身存在的种种问题,大学生要自觉养成“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紧迫的、必要的。

实事求是是与时俱进的动力源泉和根本,我们当代大学生应将这一思想落实于实践中来。

(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事求是的面对自己和现实

调整好心态,想清楚自己来到大学校园的目的是什么,那就是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大脑,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祖国建设者和对社会、家人有用的人。

我们上大学不是为了向家人和社会来索取和享乐,而是为了我们每个人自己的将来而来奋斗的,我们要用大学里的书本来丰富我们的人生,用智慧的大脑来体现我们的人生价值观。 我们大学生应该做到实事求是,要敢于面对现实面对自己。我们现在要认认真真的做好自己的本职

责,摆正自己的位置,我们是大学生我们该做什么相信每一位同学的心里都很明白。 注重自身素质的修养锻炼。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既需要有排除客观阻力的

胆略和气魄,更需要有战胜主观上私心杂念的力量源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很难设想

,一个素质不高,心术不正的人,能够做到实事求是。所以说,努力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是坚持实事求

是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

(三)我们的大学生活要踏实基础,增加经验

① 在大学生活中我们应具备实事求是的精神。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不耻下问与别人,在生活中我们勇于承担责任。

② 在大学生活中我们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学习的过程是艰难困苦的社会和家庭的压力是显然而见的越在此时我们才要更好的把握好事物的客观规律性。创造性的思想来战胜这一切。

③ 把思想投入到学习中去,把知识投入到实践中去。利用学校的学生组织和团体来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用读书馆来弥补我们空白的大脑。只有对实践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实事求是的理解和把握,不断地寻找新答案,拿出新办法、新举措,我们的学习才能取得新突破、新进展

1、谈一谈你对邓小平的认识。透过邓小平“三落三起”的坎坷经历,你能感受到一代伟人邓小平有哪些宝贵的人格特征?这些人格特征对于邓小平理论的创立有何意义?邓小平“三落三起”的传奇人生经历对当代大学生有何启示?

邓小平“三落三起”的人生启迪

在邓小平波澜壮阔、功勋卓著的一生中,他“三落三起”的传奇式经历特别引人注目。而且,此“三落”,一次比一次严峻、沉重;此“三起”,又一次比一次挺拔、辉煌。邓小平曾风趣地说,如果有政治上的奥林匹克奖,他很有可能获得金牌。其实,在人生的奥林匹克赛场上,他也是当之无愧的金牌得主。无论历史对邓小平一生的功过是非最终作出怎样的评价,他“三落三起”所彰显的胸怀、智慧和意志,都可以给我们以深刻而永恒的人生启迪。

20世纪30年代初,邓小平在中央苏区担任省委宣传部部长,因执行毛泽东正确路线遭到掌握中央权力的“左”的势力的批判和斗争,被撤销所任职务并受到党内 “最严重警告”处分,贬为区委(相对于现在的乡镇党委)巡视员。以时下的领导干部职务级别来说,是从副省级降到了副科级。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文化大革命”刚开始不久,邓小平就被指责为“党内第二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遭到全国范围声势浩大的声讨和批判。他当时担任的党中央书记处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等职务,未经任何正当程序便被撤销了。接着,随着林彪“一号令”的发布,已经65岁的邓小平又被发配至江西新建县的拖拉机修造厂劳动改造,当了一名普通钳工。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北京许多干部群众为悼念周恩来逝世,反对“四人帮”倒行逆施,自发地掀起了“天安门运动”。为此,邓小平又被指责为“天安门反革命事件”的“总后台”,并被撤销了所担任的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等党内外一切职务,只“保留党籍,以观后效”。

这三次政治打击,每一次都惊心动魄、来势凶猛,大有泰山压顶之势。若是一般人,不要说这样严厉、沉重的三次打击,即使受一次或应该或不应该的党内警告、记过之类处分,降低一两级党政职务,往往就从此一蹶不振了。他们或者“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地混日子,或者变成了看风使舵、拍马逢迎的趋炎附势之徒;有的人甚至因此而心理失衡、精神崩溃,导致这样那样的绝症,把自己的小命都搭进去了。但是,邓小平在人生道路上的一次次重大挫折和打击面前,从不气馁消沉、畏缩退让,而是心怀坦荡、顽强坚韧、愈挫愈奋。他不是局限于个人得失的小圈子里怨天尤人、悲观丧气,而是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局着眼,深刻地进行分析和思考,科学地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再度崛起积储能量。邓小平对待人生挫折和逆境的这种难能可贵的精神,实在值得人们好好学习和效法。人生之路坎坷崎岖,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艰险和风浪。能否以科学、正确、坚忍不拔的态度和意志闯过这些关口,是检验一个人是强者还是弱者的试金石,是决定一个人一辈子能否有所作为的关键性因素。人们常说,百炼成钢、逆境成才,确实很有道理。如果一个人一遇挫折和打击就软瘫了,心灰意冷了,自暴自弃了,他哪里还会有什么出息?

邓小平的“三落”,均是因为坚持实事求是的正确路线而被“左”的势力打下去的;他的“三起”,则是因为继续坚持实事求是的正确路线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三落”一次比一次沉重,经受了愈来愈严峻的考验和磨难;“三起”一次比一次顽强,取得了愈来愈辉煌的业绩和成功。具体而言,邓小平第一次复出后不久,参加遵义会议,为重新确立毛泽东正确路线的领导地位作出了一定贡献;第二次复出后,大刀阔斧搞整顿,尽可能地在某些领域弱化“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第三次复出后,更是旗帜鲜明地批评“两个凡是”,果断地纠正党在指导思想上长达二十年之久的“左”的错误,开辟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

显然,邓小平的“三落三起”将他的人生一步步地推向了光辉的极致,谱写了一曲曲恢弘壮丽、传颂千秋的人生交响曲。从这部交响曲中,人们既可看到我国我党存在着“左”的深广土壤,“左”是一个顽症,必须长期坚持主要防“左”的方针;更揭示了人生的一个奥秘,这就是一个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立场和态度。邓小平在

一次次被打倒以后之所以能重新崛起,一个决定性的原因,就是他一以贯之地尽力坚持了实事求是。他在掌权的时候是这样,被打倒以后也是这样;对待别人是这样,对待自己也是这样。正如毛泽东所说,邓小平是一个“厚道人”。正是这种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人生态度,使得邓小平能够经受得住一次次风骤雨狂的严峻考验,一次次地“落”而复“起”,并一步步地取得了愈来愈辉煌的伟大成就。

当然,邓小平是人,不是神,他不可能不犯错误,不可能没有作出过在客观上偏离实事求是要求的决定,但他决不会弄虚作假、讳疾忌医。当他发现了自己的错误之后,往往会尽可能地予以弥补和纠正。他在改革开放之初毅然作出给几乎全部“右派分子”改正的决策(邓小平是1957年“反右斗争”的直接指挥者),毅然作出在农村普遍推广“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决策(中央原来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实行的是限制政策,只允许在偏远山区这样做),即为两个突出的例证。就总体而言,邓小平的一生应该说是坚持了实事求是的一生。

现在,实事求是被尊为党的思想路线,被誉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许多人变得越来越世故和滑头了,越来越习惯于弄虚作假了。为了一己私利,他们往往会把白的说成黑的,把假的说成真的,写文章看方向,做事情图形式,“老实人”在他们心目中完全是一个贬义词。但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许多事实表明,弄虚作假固然能暂时捞到一些好处,但最终注定要栽倒在泥坑里,注定成就不了什么事业,注定要被世人和历史所鄙视、所抛弃。人生是实实在在的过程,须得实实在在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走。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应该以邓小平为楷模和典范,像他那样努力做一个老实人、厚道人,真正大写的人。

此外,邓小平的后“两落”,较之于第一“落”落差更大,时间更长,受到的打击更重。不仅被撤销了一切职务,被“软禁”起来了,失去了行动自由,而且还要遭受铺天盖地、大轰大嗡的全国性“革命大批判”,任人信口雌黄和污蔑羞辱。这后“两落”,众所周知,主要是毛泽东的严重错误所致。但邓小平在后“两起”之后,对毛泽东仍然非常尊重。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当党内外涌起一股完全否定毛泽东的错误思潮之时,邓小平还挺身而出,公正地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坚决维护毛泽东的崇高历史地位。他说:“对毛泽东同志的评价,对毛泽东思想的评价,不是仅仅涉及毛泽东同志个人的问题,这同我们党、我们国家的整个历史是分不开的,要看到这个大局。”邓小平这种以党和国家大局为重,置个人委屈于度外的博大胸怀,如海洋、天空般广阔,实在令人可亲可敬,是一种极高的道德情操和人生境界。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对于曾经有意无意、或轻或重伤害过自己者,总是心存芥蒂,耿耿于怀,一遇机会往往还要感情用事,以牙还牙地予以报复。这和邓小平相比,真是太小肚鸡肠了,很需要认真反思,努力使自己的心胸逐渐宽阔起来。在宽厚容忍、以德报怨的胸怀里,能感受到甜美无比、怡然高尚的人生乐趣 赞同0| 评论

4、结合科学发展观谈谈你对“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认识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以胡 锦 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我认为,深刻而全面地理解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的核心,对于我们自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需要从两个方面来把握。首先是“人”这个概念。“人”在哲学上常常和两个东西相对,一个是神,一个是物,人是相对于神和物而言的。因此,提出以人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神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物为本。在现代社会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作为一种发展观,人本思想都主要是相对于物本思想提出来的。

其次是“本”这个概念。“本”在哲学上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世界的“本原”。一种是事物的“根本”。以人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是“根本”的本,它与“末”相对。以人为本是哲学价值论概念,不是哲学本体论概念。我们大家所熟悉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以及“学校教育、学生为本”、“和谐社会、文明为本”、“文明社会、素质教育为本”等等,都是从“根本”这个意义上理解和使用“本”这个概念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强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科学发展观并不否认经济发展,GDP增长,它所强调的是经济发展,GDP增长,归根到底,就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的全面发展。正如胡 锦 涛同志所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以人为本,不仅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发展“为了谁”的问题;而且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回答了怎样发展、发展依靠谁的问题。“为了谁”和“依靠谁”是分不开的。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二者的统一构成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只讲根本目的,不讲根本动力,或者只讲根本动力,不讲根本目的都不符合唯物史观。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同时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胡 锦 涛同志说,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试金石。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胡 锦 涛同志所有关于以人为本的论述,都十分明确地指出,我们所讲的以人为本,是以广大的人民群众为本,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人,也不是某个人、某些人。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这里讲的人和人民,是同一个意思。

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与以人为本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一个整体,主要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并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前提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更谈不上科学发展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是要用新的发展理念、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认为,发展除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外,还包括人的发展。所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强调经济、社会、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三者之间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论当代大学生如何做到实事求是32_论实事求是

发展是为了人,发展也依靠人。传统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的区别,还表现在如何认识发展的手段及怎样发展等问题上。科学发展观重视发展的物质因素、物质条件,但与传统发展观不同,科学发展观认为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也就是邓小平同志讲的“关键在人”。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手段,是实现人的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三、自觉地在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必须在实际工作中一以贯之的指导方针和重要原则。

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我们党新时期的执政理念和要求。胡 锦 涛同志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形成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我们要努力从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上,紧紧围绕如何使全体人民各尽其所、如何使全体人民各得其所这样两个既相互区别又互为前提和基础的方面,研究新问题、开拓新思路、提出新办法,使我们的思想观念、政策措施、工作部署、工作方式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要始终着力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历来把每个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当作自己的思想目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还要加快政治建设,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保证。

要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各种权益。在想问题、订计划、作决策以及推进各项工作中,要始终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衡量我们工作成败得失的最高标准。要抓紧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满腔热情地为群众服务,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要努力提高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始终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平等对话、民主协商,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提高。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大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总之,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我们只有在工作中实践中切实体现以人为本,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才能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前提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更谈不上科学发展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是要用新的发展理念、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认为,发展除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外,还包括人的发展。所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强调经济、社会、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三者之间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5、结合邓小平理论课程学习,谈谈你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解。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

1)党的十六大所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针对我国目前所达到的低水平、不全面和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状态而言的。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可概括为三个“更”,即“更高水平”、“更全面”和“更平衡”。

2)所谓更高水平,是指到2020年使我国的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要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使我国的小康社会建立在一个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之上。具体而言,就是要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

3)所谓更全面,是指到2020年使我国居民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获得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更为充分的满足,获得政治、精神文化生活更为充分的满足,获得优美生态环境和个性自由方面更为充分的满足,等等。

4)所谓更平衡,是指到2020年使我国目前明显存在的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和社会阶层差别等不断扩大的趋势得到扭转并逐步缩小,使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大幅度提高,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总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人类自身的协调发展,其本质是富民强国、民主进步、文明和谐,亦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强国富民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客观需要。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

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途径:

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 第二,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第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 另外,大力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和平外交,维护和平、稳定的内外部环境,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千万不可忽视。

综上知,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上,对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实事求是始终是决定事物成败的关键因素。这就要求我们抓住一切事物的客观规律,并按规律办事。客观规律是一客观事实,它并不会受我们的主观意识的影响。因此,我们务必认清这一客观规律,务必认识到只有把握这一规律才有希望走向成功。让我们都实事求是吧!在学习中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把握知识的内在客观规律;在生活中实事求是,把握一切事物的内在规律,按规律办事。当我们做到了实事求是,把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时,我们将会发现走向成功并不是那么困难。

本文标题:如何做到实事求是论文-我是如何做本地论坛的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85828.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