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张居正改革的主要内容-著名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的主要内容是反映[]A.青年学生走上革命道路B.改革开放后农民走上致富之路C

发布时间:2017-09-05 所属栏目: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初中政治

一 : 著名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的主要内容是反映[]A.青年学生走上革命道路B.改革开放后农民走上致富之路C

著名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的主要内容是反映
[ ]
A.青年学生走上革命道路
B.改革开放后农民走上致富之路
C.地下工作者斗争生活
D.当代大学生的奋斗生活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同步题

A


考点:

考点名称:文学的繁荣

双百方针:
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具体地说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

文学的繁荣发展:
文学艺术方面,新中国成立初期坚持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文艺创作和批评的基本原则,涌现出一批有影响的作品。小说之中,《铜墙铁壁》、《党费》、《新儿女英雄传》、《黎明前的黑暗》、《保卫延安》等,真实地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的战斗生活。《三千里江山》、《上甘岭》、《谁是最可爱的人》等抗美援朝作品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些作品都将革命历史题材的写作达到一个新的艺术水准。反映社会改革和火热的生活也是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热点。
1965年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以后,出现了敢于直面现实、揭露人民内部矛盾的和以家庭、爱情为题材的小说,如《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红豆》、《布谷鸟又叫了》等。一批在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名作。
小说《红旗谱》、《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红岩》;
电影《林则徐》、《红色娘子军》、《甲午风云》、《女篮五号》、《早春二月》、《小兵张嘎》;
话剧《茶馆》、《关汉卿》、《蔡文姬》、《霓虹灯下的哨兵》、《年青的一代》;
诗歌《将军三部曲》、《回延安》、《祖国!光辉的十月》、《一个纯粹人的颂歌》;
散文《雪浪花》、《长江三日》等。
为庆祝建国15周年,于1964年10月集体创作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在歌舞艺术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方面取得了新的成就。《红岩》:
《红岩》:
《红岩》 作者:罗广斌、杨益言。是以描写重庆解放前夕残酷的地下斗争,特别是狱中斗争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它的基本情节以集中营内的敌我斗争为中心,集中描写了革命者为迎接解放、挫败敌人的垂死挣扎而进行的最后决战,歌颂了革命者在酷刑考验下的坚贞节操,塑造了江姐等众多可歌可泣,令人难忘的革命英雄形象,深刻展示了革命者的崇高精神境界和思想光辉。

《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是杨沫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写了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林道静如何走上革命道路,并成为无产阶级战士的曲折过程。林道静形象的典型意义,在于说明了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命运同国家、民族命运结合在一起,才有真正的前途。

二 : 浅议张居正的改革谋略

[摘 要]张居正是有明一代杰出的内阁首辅,明朝自嘉隆万以来已是弊政丛生,对此,他以天下为己任,立志改革,挽救危亡。任职期间,他认识到唯有手中大权独揽才能保障改革成功,由此他谨慎从政,万历十年升任内阁首辅;身居辅臣,他不拘一格举荐人才,并委以重用;又敦本务实,改革学校教育;宜时宜民立法、严于执行法令。经过改革,万历十年出现海内殷阜、法度修明的盛世局面,正因为张居正的努力,明朝危机得以暂时缓和。

[关键词]改革;权力;人才;教育;法律
张居正,字叔大,别号太岳,生于嘉靖四年五月初三日,卒于万历十年六月二十日,为有明一代杰出的内阁首辅。他嘉靖二十六年中二甲进士,为翰林院庶吉士,万历元年升任内阁首辅。张居正为官时,正值明朝中叶,明王朝已是千疮百孔,危机四伏,张居正以天下为己任,立志改革并为之鞠躬尽瘁,使明朝危机暂时得到缓解。为此他也积劳成疾,病殁于改革事业中。
嘉隆万时期,太祖成祖的武功早已过去,仁宗宣宗的文治也不见踪影。之后英宗时有王振专权,土木之变,宪宗皇帝耽于逸乐,专事神仙方术,怠于政事,又出现汪直擅权。中间虽有孝宗励精图治,一度出现中兴,但到了武宗时又有刘瑾专权,宗室叛乱。到嘉靖时期,明王朝的统治更是危机四伏,弊政丛生。张居正对此曾说“当嘉靖中年,商贾在位,财货上流,百姓嗷嗷,莫必其命,比时景象,曾有异于汉、唐之末世乎?”[1]他把明中期比作汉唐之末世,明朝之颓败可见一斑。张居正在《论时政疏》中把当时政局概括为五大弊症:“曰宗室骄态、曰庶官宦旷、曰吏治因循、曰边备未修、曰财用大亏”。[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读书人的张居正便立下宏志,改革弊政,挽救危亡。在其诗文《七贤咏叙》中曾说:“余观七子皆履冲素之怀,体醇和之质,假令才际清明,遇适其位,上可以亮工宏化,赞兴王之业,下可以流藻垂芬,树不朽之声。”其中可见张居正之志向乃是遇适其位,辅佐明主,兴霸王业,以垂芳后世。但改革之计并非一手一足之力,在后来的改革过程中,有些臣僚不仅不共济图存,反而百般阻挠,为此张居正说“计独有力竭而死已矣。”可见张居正不畏艰难,誓死改革之决心。
一、权力是改革的保障
张居正对权力的认识是非常清楚的,在嘉靖、隆庆朝的仕途经历中,他目睹了夏言、严嵩、徐阶、高拱之间争权夺利,他深知官场之黑暗,为此只能避其锋芒,等待时机。但张居正对当时国家政务无不关心,嘉靖二十八年上《论时政书》,针砭时弊,隆庆二年上《陈六事书》,但都没有引起皇帝重视,他认识到自己权威言轻,空有抱负而无处施展,因此要想改革,只有谋得权力。在明中后期,宦官以司礼监掌印权势最重,朝臣则以内阁首辅为先,张居正知道,只有任内阁首辅,才能使自己的政治主张得以实施。在嘉隆朝的内阁首辅争斗中,张居正只能等待时机,隆庆六年,穆宗去世,年仅十岁的神宗即位,正好给张居正一个机会。神宗年幼无知,他要想升任内阁首辅,必须靠两个人的帮助,一为神宗生母李太后,一为司礼监掌印冯保。神宗即位时,高拱为内阁首辅,但高拱为人自负,好专擅,曾在奏疏中说“老臣谬膺托孤,不敢不竭股肱。凡内降命敕,府部章奏,自合公听并观。有传奉中旨,所司按法覆奏,白老臣折衷之,以复百官总已之义。”[3]显然高拱想揽权自重,他想黜司礼权还之内阁。这是正为司礼监掌印的冯保所不能忍的,况冯保在升任司礼监掌印过程中,早已与高拱结怨,此时对高拱是恨之入骨,而李太后素来不喜高拱专擅,张居正便利用其中关系,谋去高拱。高拱想去除冯保,找居正商议计谋,居正表面上答应说“去此阉,若腐鼠耳。”而暗地里给冯保通风报信,与之密谋去拱。恰逢高拱蔑视神宗说:“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而冯保向两宫太后及神宗哭诉,说高拱专擅不能留,并将其话改为“十岁孩子如何做人主”,这样两宫太后和神宗大怒,联名下一道诏书“今有大学士高拱专权擅政,把朝廷威福都强夺自专,不许皇帝主管。不知他要何为?我母子三人惊惧不宁。高拱便著回籍闲住,不许停留。”[4]这样高拱以“揽权擅政”、“蔑视幼主”等罪名被赶出了内阁,逐出了朝廷,张居正顺理成章成为内阁首辅。为巩固权力,他顺神宗之意,也为讨好李太后,在给穆宗陈皇后加尊号仁圣皇太后的同时,给李太后加尊号慈圣皇太后,李太后喜而委张以大柄。神宗更是“俱德居正,中外大柄,悉以委之。”[5]张居正也感激道:“事无大小,皇上悉委之于臣。”[6]对于冯保,张居正更是极力讨好,向冯保言尽谄媚之词:“凡江陵在外之相业,圣母圣庙之眷注,皆冯纳自埔之验也。”[7]史称“居正傲于上而卑于冯保”,他的权力得到了巩固。然而对于同僚及其下臣,更是傲然独断,紧握大权而丝毫不准他人染指,以致同僚对张居正唯唯诺诺,不敢有所为。史称“同列吕调阳莫敢异同,及吏部左侍郎张四维入,恂恂若属吏,不敢以僚自处。”[8]而且在父亡丁忧期间,也不忍权力让于他人,与冯保密谋夺情,继续柄政。张居正对权力之重视可谓贪恋,但正因为他大权在握,才使改革大计得以推行,他深知,一旦权力让与他人,反对改革的人便有机可乘,几年来改革之成效便会付诸东流。
二、人才是改革的动力
变法之成功非一日一人能就,仅凭自己一人之力是难以成功的。现在自己身居首辅,李太后、神宗信任自己,与司礼监冯保又交好,手中大柄在握且很巩固,唯一缺少的就是为国为民,改革时弊的干才。张居正认为古今人才数量相当,难的是发现人才,但只要人主竭力奔波,何求找不到人才。但是现在官场黑暗,虚无荒谬之风盛行,不利于人才的发现和任用,他指出“椎鲁少文者以无用见讥,而大言无当者以虚声窃誉;倜傥伉直者以忤时难舍,而脂伟逢迎者以巧宦易容。”[9]在这种污(www.61k.com)秽的政治氛围中,无用之人因善于逢迎而一生被委以重用,有用之才因针砭时弊而遭到贬黜,这样怎能求得人才,怎能让人才尽其所学。因此,他主张整饬纲纪,修明法令,使朝廷肃然一清,为人才提供一个用武之环境。张居正主张用人不拘一格,唯才是举,只要是人才都可以为朝廷效力,他认为戚继光善人事,知变数而不拘泥一局,是有用之才,便力排众议,让他效力蓟州。知道潘季驯是治河之才便让他去治理黄河,还有让李成梁去镇守辽东,这些人在张居正的保举下,发挥了其才能。人才任职后是否竭尽其才关键在于考核,他认为“人主之所以驭其臣者,赏罚用舍而已。欲用舍赏罚之当,在于综核实而已。”[10]他主张要考核人才,要明赏罚、核名实。指出“以守己端洁,实心爱民,乃与上考;称职,不次擢用;若但善事上官,干理薄书而无实政及于百姓者,虽有才能干局,止与中考;其贪污显著者,严限追赃,押发各边自行输纳,完日发遣。”[11]而且要终身考核官吏,不因一时一事之谬而使人才流失,又不因一时一事之善而使不当之人得以重用。官吏任用要赏罚分明,人才只要尽力,有功劳就应该得到赏赐,哪怕是干金之赏,通侯之印也不应该吝惜。如果没有政绩,哪怕是频笑之微,敝?之贱,也不轻而授予。官吏犯错,就应得到惩罚,不能姑息纵容,唯有这样,才能使朝纲得到整顿,人才发挥其价值。
三、教育是人才的源泉
人才的培养源于教育,要是没有好的教育,人才的供给便成为无源之水,或出现断层,或就得不到真正的人才。张居正认为教育要以功实为本,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才,而人才要注重修身,充实才慧,唯有如此,为官后才能够发挥所学,报效国家。他指出“盖学不究乎性命,不可以言学;道不兼乎经济,不可以利用。故通天、地、人而后可以谓儒也。”[12]在其敦本务实思想指导下,他逐层改进教育。首先是提学官,它是各地主管教育的首席官员,提学官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而当朝提学官“既无卓世实学以压服多士之心,则务为虚谭贾誉,卖法养交,甚者公开幸门,明招请托,又惮于巡历,苦于校阅,高座会城,计日待转。”[13]他认为提学官本人要有真才实学,要竭尽职责,严厉督促生员学习,唯此才不辜负祖宗专官造士之意。其次要改进教官,当朝教官皆“士之衰老贫困者,始告授教职。精力既倦于鼓舞,学行又歉于模范。优游苟禄,潦倒穷途。是朝廷以造士育才之官,为养老济贫之地,冗蠹甚矣。”[14]他认为学校要有高素质的教员,疲惫昏聩之人只能蠹蚀教育。最后他指出要改进学风,当下书院林立,讲学者所讲皆虚无荒诞,而且有许多官员参与其中,这不仅对学校教育不利,也给官场带来不良影响,因此他主张禁毁书院。
四、宜时宜民立法、严于执法
国家治理在于法度运行,法度明、政令行,则国家秩序井然。而当朝纲纪败坏,政令不行,只有改变这种局面才能新天下之耳目,一天下之心志。首先在于改革弊法,然而法不可以轻变,也不可以苟因,国家法令既要承继祖宗之法,又要适时宜民而立,他说“法制无常,近民为要;古今异势,便俗为宜。”[15]他主张法令的制定既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又要以民为本,符合老百姓的需要。其次要严格执行法令,张居正在《陈六事疏》中指出:“臣窃见近日以来,朝廷诏旨多废格不行,抄到各部,概从停阁。或已题奉钦依,一切视为故纸,禁之不止,令之不从。”[16]要改变这种弊政,必须做到执法必严。他说“台省纲纪,必欲振肃;朝廷法令,必欲奉行;奸宄之人,必不敢姑息,以挠三尺之法。”[17]他认为纲纪肃然有利于法令运行。君王要英明刚断,独运威福,善于维护和运用权势;君主要“不以天下奉其身,而以其身为天下使”,以身作则,恪守祖宗之法,惩奸除恶,如此皇纲才能得到振肃。臣民要严于奉行法令,不论是权贵还是亲近,都要恪尽职守,各司所职,遵守法令,不得徇私苟且,违法者必不宽宥,以公道处之。
嘉隆万之际,明朝统治出现危机,张居正受命于危难之中,呕心沥血,改革时弊。为争得权力他结交宦官冯保,讨好李太后,登上内阁首辅之职。身为辅臣他独揽大权,利用手中的权势推行改革,唯才是用,加强教育,修明法纪,使明朝暂时转危为安,万历十年出现“中外又安,海内殷阜,纪纲法度莫不修明”[18]的盛世。令世人惋惜的是其改革事业未能被后人所承,张居正本人在死后被万历皇帝剖棺戮尸,以至名声扫地。但他为明朝带来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不愧为明朝杰出的辅臣。
参考文献:
[1]张居正.张文忠公全集(书牍十二,答福建巡抚耿楚侗)[M].上海:商务印书馆.
[2]张居正.张文忠公全集(奏疏十二,论时政疏)[M].上海:商务印书馆.
[3]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61,江陵柄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4]明神宗实录(卷二,隆庆六年六月庚午)[M].台湾史语所本.
[5]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61,江陵柄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6]张居正.张太岳集(卷42,召辞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7]刘若愚.酌中志(卷5,三朝典礼之臣纪略)[M].丛书集成本.
[8]张廷玉.明史(卷213,张居正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9]张居正.张太岳集(卷36,陈六事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10]张居正.张太岳集(卷36,陈六事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11]张居正.张太岳集(卷36,陈六事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12]张居正.张太岳集(卷15,翰林院读书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13]张居正.张太岳集(卷39,请申旧章饬学政以振兴人才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14]张居正.张太岳集(卷39,请申旧章饬学政以振兴人才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15]张居正.张太岳集(卷16,辛未会试程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16]张居正.张太岳集(卷36,陈六事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17]张居正.张太岳集(卷43,乞鉴别忠邪以定国是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18]张廷玉.明史(卷213,张居正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作者简介:郭军军,男,生于1990年,山西省平定县人,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从事明清史研究。

三 : 革命军:革命军-主要内容

翻印时曾改名为《革命先锋》、《图存篇》、《救世真言》等。邹容撰写,1904年刊行,销售逾百万册,居清末革命书刊销数的第一位。《革命军》明确提出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的要求。书中揭露了封建统治的罪行,猛烈抨击了清朝政府的腐败。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重要政治着作和宣传品。

革命军的作者_革命军 -主要内容

《革命军》,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第一部系统地、旗帜鲜明地宣传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思想的名着。全书2万多字,共分七章叙述:一、绪论;二、革命之原因;三、革命之教育;四、革命必剖清人种;五、革命必先去奴隶之根性;六、革命独立之大义;七、结论。

革命军:革命军-主要内容_革命军的作者《革命军》

《革命军》一开头就热烈地歌颂了革命事业的伟大:“伟大绝伦之一目的,曰革命。巍巍哉!革命也。皇皇哉!革命也。”邹容从资产阶级进化论的观点出发,认识到资产阶级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这一道理,明确地指出:“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革命者,争存争亡过渡时代之要义也。革命者,顺乎天,而应乎人者也。革命者,去腐败而存良善者也。革命者,由野蛮而进文明者也。革命者,除奴隶而为主人者也。”邹容指出,中国自秦始皇统一天下,称皇帝,建立专制政体以后,这种视国家为一家一姓的私有财产的封建专制制度,就是中国兵连祸结,国病民穷以及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邹容得出结论说:“革命!革命!得之则生,不得则死,毋退步,毋中立,毋徘徊。”

在中国面临封建主义的压制和列强驱迫的处境下,邹容得出1个与康有为、梁启超保皇派截然不同的结论:“欲御外侮,先清内患”。《革命军》在揭露清政府贪酷无度和统治者的荒淫无耻时说:“乾隆之圆明园,已化灰烬,不可凭借。如近日之崇楼杰阁,巍巍高大之颐和园,问其间一瓦一砾,何莫非刻括吾汉人之膏脂,以供一卖淫妇那拉氏之笑傲。夫暴秦无道,作阿房宫,天下后世,尚称其不仁,于圆明园何如?于颐和园何如?我同胞不敢道其恶者,是可知满洲政府专制之极点。”

邹容在《革命军》中,不仅无情揭露清王朝是国内被压迫民族的监牢,而且是帝国主义忠实的走狗。他说:“‘量中华之物力,结友邦之欢心’,是岂非煌煌上谕之言哉!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也。割我同胞之土地,抢我同胞之财产,以买其一家一姓五百万家奴一日之安逸,此割台湾胶州之本心,所以感发五中矣!”因此,邹容主张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他豪迈地说:“磨吾刃,建吾旗”,同清王朝“驰骋于枪林弹雨中”,然后,扫除干涉中国主权的“外来之恶魔”。邹容坚决地宣布:与帝国主义血战到底,“忍令上国衣冠,沦于夷狄,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邹容吸取了戊戌变法和义和团的教训,在争取中华民族生存的斗争时,不再维护清王朝,而主张坚决地推翻清王朝这个“洋人朝廷”。

革命军:革命军-主要内容_革命军的作者《革命军》

在书中邹容痛斥历代满清皇帝都是“独夫民贼”、“无赖之子”,慈禧更是“卖淫妇”,揭露所谓皇恩皇仁,不过是“盗贼之用心,杀人而曰救人。”邹容都还在书中从官制、兵制、田赋、捐税等各个方面,愤慨揭露了满清对于汉族人民的压迫,指出当时的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奴隶,而汉人则是奴隶的奴隶。因此,他大声疾呼革命,认为革命是天演之公理,世界之公理,得之则生,失之则死。他一再强调,中国要自由、富强、独立,不可不革命。最后,邹容在书中旗帜鲜明地号召人们以华盛顿为榜样,高举卢梭等人宣传的自由、民主旗帜,彻底推翻清朝统治,建立1个独立、民主的“中华共和国”,并且满怀激情地高呼“革命独立万岁”、“中华共和国万岁”。

邹容在《革命军》中,还提出了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具体方案,共25条纲领。例如,“定名中华共和国”,“建立中央政府为全国办事之总机关”,“于各省中投票公举一总议员,由各省总议员中投票公举一人为暂时大总统,为全国之代表人,又举一人为副总统,各府州县又举议员若干”,“凡为国人,男女一律平等,无上下贵贱之分”,“不得侵人自由,如言论、思想、出版等事”等等。由此可见,邹容已经具备了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邹容这个建立共和国的纲领,体现了中国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去取代地主阶级的封建专制制度,用民主选举的总统去更换一家一姓的君主,这使中国社会发生1个巨大的进步。邹容在革命的根本问题上,提出了具有完整的民主主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纲领,不但摆脱了千百年来农民的“皇权主义”,而且还摒弃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君主立宪方案,具体回答了当时中国革命的关键问题,真不愧是“雷霆之声”,惊动中国,惊动全世界。

革命军:革命军-主要内容_革命军的作者《革命军》

《革命军》以高昂的革命激情,把长期蕴蓄在人民群众心中的阶级仇、民族恨,无所顾忌地呼喊出来,它旗帜鲜明、大胆泼辣地“劝动天下造反”,犹如一声春雷,炸开了万马齐喑的中国大地,受到广泛的欢迎。自从《革命军》出版以后,反清革命运动的政治前途就是建立共和国,已成为定论了。邹容在《革命军》中有强烈的民族复仇情绪,写出“诛绝五百万有奇披毛戴角之满洲种”的词句。

在愤怒指责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时,他也说了某些过头话,如“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等大国主义思想。但不可苛求前人,何况邹容当时还只是1个18岁的年轻人。

《革命军》定稿后,邹容在书前写了一篇自序,序末署名为“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记”。在《革命军》印行单行本的同时,这篇《革命军自序》就刊登在《苏报》上。五、六月份,《苏报》相继发表了一系列评论《革命军》、《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的文章,为之推波助澜,加以声扬。其中最绝妙的评论文章,当属五月十四日章士钊撰写的书评《介绍《革命军》》一文。其文如下:“卓哉!邹氏之《革命军》也。以国民主义为主干,以仇满为用,驱以犀利之笔,达以浅直之词,虽顽懦之夫,目睹其字,耳闻其语,则罔不面赤耳热,作拔剑砍地、奋身入海之状。呜呼!此诚今日国民教育之第一教科书也!”这篇短短百十来字的书评,精要地介绍了《革命军》一书,使得读者争相先睹为快。

四 : 搜狐改革内容部 总编辑陈朝华“正考虑新职位”

  搜狐不会撤除内容部门,但搜狐总编辑陈朝华可能会离职。

  

 

  搜狐总编辑陈朝华。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2月14日,有媒体报道称搜狐将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逐渐撤除内容部门,不再设置编辑岗位,搜狐的新闻门户定位将改为自媒体平台。此外,搜狐总编辑陈朝华也或将辞职。

  搜狐方面向界面新闻否认了门户改革的消息,称搜狐不是撤销编辑,而是要加强编辑。

  “从去年年底起,张朝阳认为移动端阅读主要依靠编辑流+算法推荐流,采用原有频道架构是不合适的,所以从年初开始就要整个内容搞账号化,打散现有频道架构,推动内部采编团队执行账号化。”搜狐方面回应称。

  不过,对于陈朝华离职的消息,搜狐方面人士则表示,“是因为汇报关系的变化,陈朝华不再愿意在搜狐继续工作。”

  对此,张朝阳也直接回应称,“陈朝华在考虑(搜狐)外面新的职位。”

  2015年2月,陈朝华加盟搜狐,当时他表示将在搜狐整合新闻产品、多才多艺的专业人士以及多平台的推送方式和积极的受众。但到今年5月,就有陈朝华将从搜狐离职的消息传出。

  当时的消息称,张朝阳与陈朝华在改革理念上一直都有较大的分歧。

  陈朝华认为,即便是在自媒体时代,原创内容还应是搜狐门户的核心,自媒体只能作为原创内容的一种补充。张朝阳则提出将传统的门户网模式向自媒体聚合模式转向,也就是重点发展搜狐自媒体平台。

  今年5月,搜狐对门户业务架构进行了一系列内部调整,搜狐财经频道并入产品技术部门,并由分管产品技术部门、IT、汽车、教育频道的搜狐副总裁樊功臣进行分管。此外,搜狐副总裁、总编辑陈朝华将向产品技术副总裁樊功臣汇报工作。

  而据腾讯科技报道,在搜狐内部,自媒体改革的方向陈朝华是支持的。但在具体的运营策略、逻辑和战术方面,陈朝华一直都有自己的一些思考,与搜狐媒体副总裁樊功臣等人有意见不一致的地方,陈朝华不能改变现状,于是就决定退出。

  实际上,不久前,一位南方传媒集团的前高管就在朋友圈透露陈朝华已回广州休年假,正在办理离职手续。

五 : 以下内容与张居正改革有关的是(1)青苗法(2)整顿吏治(3)边防新政(4)农桑立国(5)一条鞭法A.

本文标题:张居正改革的主要内容-著名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的主要内容是反映[]A.青年学生走上革命道路B.改革开放后农民走上致富之路C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83092.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