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发布时间:2017-11-18 所属栏目:赛德克·巴莱

一 :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赛德克巴莱>是一部当之无愧的史诗电影。这部电影真实再现了一个历史故事,那就是发生于1930的[雾社事件"。

(www.61k.com”

1930年的台湾正处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之下。在当时台中州能高郡的山区中,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因其晨昏多为雾气所笼罩,故被称为[雾社"。《赛德克巴莱》观后感。在雾社的深山密林中,生活着彪悍的当地土著--赛德克人。因为不堪忍受日本殖民者的压迫,赛德克人在马赫坡社(部落名)酋长莫那•鲁道的带领下,于10月27日以[血祭祖灵"的名义起兵抗日。他们袭击了警察所,杀死警察,夺取枪械弹药。在整个起义过程中,杀死日本人134名,日军动用大炮、催泪弹和毒气弹,致使起义民众大部死亡,完全失去了抵抗能力,起义失败。

这部电影的名字源自赛德克语,[赛德克"是[人"的意思,[巴莱"是个形容词,意为[真正的",[赛德克巴莱"就是[真正的人"的意思。 如果说那条短片带给我的是视觉和听觉的盛宴的话,那么全集则带给我一顿心灵和思想的饕餮大餐。当电影终于落下帷幕的时候,我才发现不知何时泪水已经悄悄濡湿了我的衣襟。《赛德克巴莱》观后感。这部影片不仅带给我们以久违的美景,也给我们的灵魂带来了一次久违的洗礼。魏德圣和赛德克人给我们上了一堂人生大课,课题就叫做:什么才是真正的人?

什么?人,还有真假之分? 乍听之下,这个问题似乎显得太幼齿了。但细细忖度,我们就会发现,其实这是一个十分深刻的问题。每个人都会死去,但并不是每个人都真正地活过。人之所以为人,最根本的不在于有人的形体,而在于拥有人的精神和气质。为肉体而活,便是假人,便是下品;为精神而活,便是真人,便是上品。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说,人无高低贵贱之分,却有流品之别。

在这个世界上,尤其是在当今这个时代,很多人都只是在为形体而活,结果却遗失了自己的精神。19世纪狄更斯的名言用在今天依然十分合适: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代,也是愚蠢的年代;这是信仰的时期,也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冬天;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落地狱-- 怪乎哉?不怪!不怪!因为,人性恒久远,历史永流传。

现代人的欲望太大太多太深,银子、儿子、妻子、车子、房子五子登科尚嫌不足,整日里一门心思琢磨着如何使官位越大越好,权力越多越好,名声越大越好,金钱越多越好,甚至具体到房子要在哪个城市,面积要有多大,有几个小三,处于哪个年龄段,毕业自哪所高等院校,三围是多少?一颗心被装得满满的,恨不得还要有三头六臂,千变万化,分身有术,一任你吞天食地,为所欲为。但心装得满了,分量也就重了,走在人生的路上自然也就不能闲庭信步、任意东西了。所以,人们在疯狂攫取的同时,还经常抱怨自己活得太疲惫,活得太空虚。

叔本华概括得好: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与无聊,其根源在于无止境的欲望。欲望得到满足,人就会无聊;欲望得不到满足,人就会痛苦。所以,人的一生,总是摇摆于痛苦与无聊之间。 没错,我们活得疲惫,活得空虚,活得痛苦,活得无聊,其根因就在于我们想要的东西太多了。可是,很少有人会思考,我们热衷追逐的这些个东西真得能给我们带来幸福与快乐吗?事实上,很多东西的获得恰恰是以幸福与快乐作为代价的。

事实就是如此,我们念念于兹,汲汲于斯,情思萦逗,缠绵固结,一任时间在日复一日的百无聊赖中随恨水东逝。当小正太熬成了方仲永,当小萝莉熬成了祥林嫂,我们才惊觉,这一生始终是[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始终是[熙来攘往众生笑,黯然销魂无故人",始终是[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始终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直到这时,我们才明白什么叫[无穷名利无穷恨,有限光阴有限身",什么叫[白云飘兮轻若絮,生如梦兮淡若云",什么叫[人生如雾亦如梦,缘生缘灭还自在",什么叫[皇图霸业谈笑间,不胜人间一场醉",便会后悔当初为何不[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为何不[身在万物中,心在万物上",为何不[若能一切随它去,便是世间自在人",为何不[一任他人情反复,世态炎凉,优游闲岁月,潇洒度时光"?只可惜,为时晚矣,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到头一梦,万境归空,结果只能是[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于是乎,我们就会抱怨,抱怨生活和我们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让我们像一只扑火的飞蛾般,忙忙碌碌地去追逐,忙忙碌碌地去钻营,结果却在不停的忙碌中迷失了正确的方向。其实,怨天怨地怨他人都是不对,所有一切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怨,或者不怨,生活就在那里,不悲不喜;恨,或者不恨,幸福就在那里,不来不去;恼,或者不恼,快乐就在那里,不增不减。我们不应怨天尤人,是错乱的欲望遮蔽了我们的心智,让我们迷失了方向,丢掉了幸福。一言以蔽之: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那什么才是正确的东西?

精神! 那么,精神的内涵又是什么?<赛德克巴莱>给了我们一个答案:尊严和自由。

在很多观众的眼中,赛德克人是傻的。他们排斥先进的文明,醉心于血祭祖灵等古老而野蛮的习俗,明知敌我实力过分悬殊,却仍旧不管不顾地迎了上去,流血,甚至牺牲,只是为了要做一个赛德克巴莱,要做一个所谓的真正的人。 但我却觉得,赛德克人活得简约而不简单。他们实是一群纯粹的人,一群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在他们看来,人生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两样:一曰尊严,二曰自由。捍卫了尊严和自由的人,才是赛德克巴莱,才是真正的人。为了捍卫尊严和自由,即便丢掉性命,也在所不惜。正如莫那•鲁道那句掷地有声、振聋发聩的话语:[真正的人,可以输掉身体,但一定要赢得灵魂。" 日本殖民者在雾社地区大肆开发森林资源,以低廉的价格胁迫赛德克人从事繁重的劳役工作。赛德克人的生活空间及狩猎空间受到了严格的限制。不仅如此,日本人还时常玩弄赛德克妇女,甚至欺骗她们到日本充当娼妓。这就使得赛德克人对日本人的仇恨与日俱增。马赫坡社酋长莫那•鲁道对此深以为恨,决心起兵反抗。当然,在起兵之初,也有不同的声音发出。

比如,身为日本山地警察之一的赛德克青年达奇斯纳维就曾经问莫那•鲁道:[头目,被日本人统治不好吗?我们现在文明地过生活,有教育所,有邮局,不必再像从前一样靠野蛮的猎杀才能生存。被日本人统治不好吗?" 莫那•鲁道反问道:[被日本人统治好吗?男人被迫弯腰搬木头,女人被迫跪着帮佣陪酒,该领的钱全进了日本警察的口袋。邮局,商店,学校--什么时候让族人的生活过得更好?反倒让他们看见自己有多贫穷了!" 面对达奇斯纳维的第二次质疑,莫那•鲁道斩钉截铁地回道:[日本人比森林里的树叶还要茂密,比浊水溪里的石头还有多,但我反抗的决心比奇莱山还要坚定!如果你的文明是叫我们卑躬屈膝,那我就让你们看见野蛮的骄傲!" 为了捍卫部族的自由和尊严,赛德克六个社在莫那•鲁道的带领下,毅然决然地竖起了抗日的旗帜。最后,这六个部族几近灭族。从军事作战的角度而言,赛德克人无疑是输了。可是,我要说,何以成败论英雄?这群英勇的赛德克人,虽败犹荣,虽死犹生,倒下的是肉体,站立起来的却是精神,一种为捍卫自由和尊严不屈不挠、不畏牺牲的精神。正如影片结尾,一群赛德克巴莱高唱着祖先的歌谣,走过彩虹桥,走向祖灵地。

这部影片告诉了我们一个简单却真实的道理:英雄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能活出自己的尊严和自由,人人皆可成为英雄。自由和尊严就是我们的彩虹桥,幸福就是我们的祖灵地。 生活在今日的世界上,心灵的宁静不易得。这个世界既充满着机会,也充满着压力。机会诱惑人去尝试,压力逼迫人去奋斗,都使人难以静下心来。其实,这些都是人生所必要的经历。所需防止的是,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浑浑噩噩,结果却迷失了通向心灵之家的路途。因此,我们十分有必要给自己的精神设定一个坐标,自由为横,尊严为纵。只要有了这个精神坐标,无论走多远,我们都能找到回家的路。

愿人人都能活出赛德克巴莱的风采!

二 :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好的编导,就是这样和自己所拍的电影,在灵魂上合二为一。

上海首映式在衡山电影院,影片结束,低调的魏和两名主要演员和观众现场交流,一个光头愤青大喊这电影好,要有这样精神,不愁黄岩岛收不回来,台下也一片叫好,台上主持更是不断显摆民族主义优越感,什么这电影是拍给中国人看的,也是拍给日本人看的,显然,魏所有在电影里面的努力在他们面前基本是属于白费。他不得不耐心解释他拍这电影的内心冲动,是觉得活着比什么都好,虽然悲壮去死也很感动。

相比《赛德克巴莱》,我认为《与狼共舞》、《勇敢的心》更接近于伪史诗,因为它们给你一面倒的崇高感,让你在电影院里为了那一声freedom绷紧浑身唯一一个膀胱而不愿动弹,其叙事策略非常明确,就是直捣你最愿意看到听到的地方,所有勾勒主人公缺陷的地方,都属于调味的罗勒草,有点清新有点涩,但绝不敢败你的胃口,至于《阿凡达》,更是这方面做到了登峰造极,为了票房,好莱坞的剧本永远牵着观众的鼻子走,他们说,这个叫专业,是很专业,在电影院里大家意淫到高潮,花了钱买快乐,天经又地义。

《赛德克巴莱》一方面以磅礴气势主推抗日主线,但却不断以各种浓重笔墨在消解这个行动的正义性,后者绝对是影响票房的,因为善良的观众不愿意看到英雄有凶残杀戮未成年人的动机,也不愿看到太太们为了男人的尊严不得不选择自尽,更不愿意看到还在啼哭的孩子被扔进山崖,魏已经收敛了,在国际版里我没看到赛德克们如何砍下日本儿童和妇女的头颅,但是,尸横遍野的场景还是暗示了这一点。

只有真正的原始的史诗才敢这么写,写下英雄或神灵身上种种不可思议的残暴与邪恶,而现代人能接受的,却只能是被改装过的玩意儿,超人多好,善良成了他唯一的缺点。

魏挑战公众神经,他不断在影片里抛出同样一个话题:为了祖灵崇拜心理格式,付出几乎灭族的代价是不是符合正义?这是对票房的一个冒险挑战,没有什么观众喜欢这来自政治伦理学的挑战,因为这挑战让人不舒服,它没有固定答案,到处是伦理陷阱和计算困境,就算你和你的同伴争论到面红耳赤,仍旧找不到可以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所以那些看客立即将这个话题消解为单纯的抗日,似乎在赶走殖民者这样俗不可耐的革命口号下,一切反思就可以终结。我甚至怀疑,那些愚蠢的提问者,都是官方早就安排好的五毛,因为这样降低大陆观众智商的提问,也只有五毛们干得出。

也是由于这对不断纠缠的主题和副主题,导致电影在节奏上无法做到和好莱坞史诗电影一样流畅,因为流畅的前提就是让观众不假思索觉得自己特别爽,但这是一部需要你不断停下来思考的电影,虽然魏头脑里商业的那部分不允许他这么做,但这12年,显然他在艺术上的个人意志战胜了票房上的商业逻辑。

不过也许以上这些评论,对中国抗日题材来说实在有些高渺,荧屏上经年累月的那些混帐抗日影视,真不知是哪些龟孙子带领着哪些灰孙子来演的,还个个演得义愤填膺的,还个个演得智勇双全的,还个个演得胜利凯旋的,也不怕走路上被观众呸一口:贱。
————————————————————————————————

11月26日,当刘嘉玲、陈国富和侯孝贤在台上念出“赛德克•巴莱”几个字的时候,守候在新闻中心里的台湾记者们顿时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欢呼。在此之前,金马奖已经把最佳导演、影帝和影后三个最重要的奖项全都拱手送给了代表香港来参赛的《桃姐》,如果连最佳剧情片也旁落的话,那几乎就是宣告了本年度所谓“中兴”的台湾电影只不过是局限于本土的一场自娱自乐式的狂欢。好在这个假设的情况并没有成为真正的历史,《赛德克•巴莱》如愿得到了金马最后的嘉奖,也在质疑声中为台湾电影“翻滚”的2011年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颁奖礼结束后,我给魏德圣的助手打电话,她第一句话就问,你看过完整版吗?没有。那你一定要看下在台湾上映的版本,跟之前在威尼斯电影节上放映的完全不一样。
毁誉参半是否真是因为删剪过多的缘故?带着这样的疑问,在离开台北前的最后一晚,我特意跑去101旁边的影城买了2张《赛德克•巴莱》的票,从21点40分一直看到凌晨3点多。这绝对是一次不同凡响的观影体验,算不上美妙,但极度震撼。从电影院走出来,游荡在台北之夜空荡荡的大街上,我脑海里被三个字填充的满满:不简单。魏德圣太不简单了!虽然电影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正如导演的获奖感言所说的,他做的还不够好,比如特效太假,情节拖沓,但题材和其所表现出来的文化价值早已超越了电影本身。我相信每一个看过《赛德克•巴莱》的观众都或多或少会想去了解一下“雾社事件”这段历史,而这恰恰也是这部电影存在的最大意义。

发现“南部”:台湾本土化意识的觉醒

很多人把《赛德克•巴莱》的成绩归功于台湾观众的本土情怀,但据我所知,在这部电影公映前,台湾同胞对“雾社事件”这段历史的了解也并不比我们知道的更多,仅仅停留在教科书上一笔带过的简单介绍。却不想在魏德圣的推波助澜之下竟引发了台湾人“全民自修”这段历史的热潮,诚品书店里的畅销书专柜上,有关“雾社事件”的各种书籍被摆放在最醒目的位置,等待着接踵而至的买家。
重新发现和解读这段历史,无疑是为缺乏历史感的台湾社会注入了一剂强心剂。虽然有关“雾社事件”的书写、论述和研究从战后到现在出现过很多文学作品,但电影作为最受大众关注的媒介,影响力远远超过了此前所有作品的总和。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台湾人会集全岛的力量支持这部多灾多难的影片?在电影放映结束后的字幕上,“天使•巴莱”的名单里会有包括周杰伦、言承旭在内的那么多台湾人(“天使•巴莱”名单里的人都赞助过这部电影的拍摄)。
事实上,经历过灭族危机的赛德克作为台湾少数民族的一支,直到2008年4月23日才从泰雅族中独立出来,人数也仅有数千而已。这几乎可以说是一段被遗忘的历史,尤其在“外省人”的统治下,原住民若非被主流社会所同化,即已成为边缘人。作为台湾政治文化中心的台北长期被“外省人”所占据,也使得外省文化即对大陆的文化想象成为正统,甚至在历史课本上也较少涉及台湾本岛的情况。最为典型的例子便是白先勇的短篇小说集《台北人》,十几个故事的主人公无一例外不是身在台北心系着神州。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当老一代的移民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土生土长的台湾年轻人便开始了自觉的聚焦台湾本岛的文化。《赛德克•巴莱》这样一部完全以赛德克语和日语对白贯穿的民族史诗可以说是恰到好处的迎合了年轻观众日渐觉醒的本土意识和发现台湾历史的真挚愿望,票房和口碑的双赢也都在计算之中。

公式化结构:反殖民斗争的野蛮骄傲

电影的开头,大清朝的官员在屈辱的《马关条约》上盖上了自己的印章,然后带着愤恨的眼神逃离日军雄伟的舰队,台湾也由此进入了长达50年的殖民地时代。
随后,电影里的情节都变得异常熟悉,强权欺凌弱小,文明征服野蛮,枪炮战胜刀剑,铁路毁坏家园……这就和我们在诸多西部片里看到的场景如出一辙,只不过印第安人变得了赛德克——同样都手持着弓箭呼啸在山林之间。甚至要把《赛德克•巴莱》说成是一部台湾土著版的《阿凡达》也不为过,虽然没有强大的特效技术做后盾,但在两部影片中所表现出的文明与野蛮、殖民与反殖民的抗争意识都如出一辙。你还可以列举出太多雷同的故事来拼出《赛德克•巴莱》这部电影的公式,比如《斯巴达300勇士》(300赛德克人对抗装备精良的几千日军)+《勇敢的心》(莫那•鲁道领导族人奔向自由)+《断头谷》(赛德克人好砍敌人头颅以标功绩的风俗),大抵是因为世界文明的进程只有时间的先后,而过程本身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所以,就这一点来说,《赛德克•巴莱》并无特别的过人之处,而是胜在对台湾原住民风俗的尽情展现,它一方面激发了台湾观众重新认识这段历史的欲望,另一方面又满足了岛外观众的猎奇心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但和上述种种好莱坞大片不同的是,在文明与野蛮、殖民与反殖民的对峙中,《赛德克•巴莱》并没有站在任何一方的立场上,也令观众无所适从。文明固然可贵,但在卑躬屈膝的文明面前,野蛮的骄傲也足以让人尊敬。

冷酷:后殖民视域下“中立”视角

《赛德克•巴莱》不是要像好莱坞电影那样,把莫那•鲁道塑造成一个华莱士般的英雄人物,让他高呼着“freedom”浴血厮杀,而是站在一个相对“中立”的立场上去重新审视这段历史。因此,在表现战争残酷性的时候,战争的双方都不可避免的在犯罪——而野蛮的赛德克看起来罪孽更重。最让人震惊的一幕是影片中着力塑造的“小英雄”巴万,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在雾社起义的血腥氛围中用削尖的竹竿杀死了自己的老师以及所有的日本同学。他说,“谁叫你平时上课老打我的。”就是这么“正当”的理由,血洗了无辜的生命。杀戮总是能将人变成魔鬼,哪怕他还只是个孩子。
另一个值得观察的现象是电影里对日本人的态度。电影里的日军不是中国战争片里那种凶神恶煞的魔鬼,反而更多的是像小岛一样文明礼貌、英俊潇洒、态度温和、力图了解族人并加快他们文明化进程的知识分子形象。小岛的参战,也是缘起于家人在“雾社事件”中惨遭赛德克人的屠杀而爆发的怨恨,站在他的立场上看问题,日本人更像是战争的受害者。而即便是带有种族主义的军警也并非多么的十恶不赦,反而看上去有些滑稽可笑。甚至在影片的最后,取胜后的日本将军也会说,在慷慨赴死的赛德克人身上看到了在日本失传已久的武士精神。
整个“雾社事件”,作为一个旁观者反而会觉得这是赛德克人对日本人的一场无辜的屠杀。很多人由此得出台湾人“亲日”的结论,但“亲日”只是表象,后殖民主义的社会文化才是导致台湾“亲日”的根本所在。
在《南京!南京!》中,陆川曾试图用一个中立的视角来反思战争,而《赛德克•巴莱》虽然也是尽量保持着中立的态度,但在后殖民的文化语境下,却要不可避免的向文明也就是日军一方倾斜。毕竟台湾目前的现代文明从一定程度上说都要归功于日本——这个小岛上长达50年的统治者,就像电影里的雾社在日本人的建设下才有了学校、邮局、铁路等现代文明的标志。台湾人自己也不想退回到原始状态,所以在文明的屈辱和野蛮的骄傲之间,他们就像电影里的花岗兄弟一样纠结万分。如果说《南京!南京!》中的中立态度是一种主动的历史性选择,那么《赛德克•巴莱》里的中立视角则只能是后殖民文化语境下的被迫与无奈。

纠结:身份认同的危机

身份认同 (Identity)是西方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基本含义是指个人与特定社会文化的认同。简单说来就是,我是谁?从何而来?要到何处去?
身份认同的危机是“后殖民地人”所遇到的普遍问题。昔日的统治者隔断了他们曾有的历史和文化,并带来了更先进的文明。当殖民者退出历史的舞台,面对已经习惯的先进文明和过去的历史,如何选择成了长期困扰被殖民者的问题。
正如香港人至今也分不清自己是英国人、中国人还是香港人一样,这种危机在当下的台湾也同样存在。是台湾人还是中国人?当有根的老一辈逐渐卸任,无根的新一代不可避免的要面临着二选一的尴尬。而台湾高校的调查数据显示,在身份认同上承认自己是中国人的比例在台湾日渐式微,而认同自己是台湾人的比例则持续升高,1992年为17.6%,2010年达到52.4%。“去中趋台”是当下的一个趋势,虽然未必是最终的一个结果。
回到电影里,《赛德克•巴莱》里出彩的角色不是男主角莫那•鲁道,而是花冈一郎。饰演该角色的徐诣帆获得金马奖最佳男配和最佳新人亮相提名并最终夺奖不是偶然,而是因为在这个角色的身上体现出了复杂的矛盾,甚至说是当代台湾人自我形象的投射也不为过。
花冈一郎和弟弟二郎本来也是赛德克人,名叫达奇斯。在日军“以夷治夷”的政策下,他们从小学习日本文化,长大后成为日本驻守当地的警察,也有了日本名字。两个名字,两种身份,他们在对立的两族人中间扮演者尴尬的角色。一方面他们的生活方式已然全盘日化,另一方面他们依然无法融入日本社会,被日本同事嘲笑“两个番人生不出日本孩子”,学历最高收入却比日本同行低一个档次。一张原住民的的脸,就断绝了他们获得日本社会认同的一切可能,而他们也不想退回到原始的野蛮状态,唯有将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已经忍了二十年,本还想再忍二十年。
最终,赛德克人的起义,他们被迫卷入其中。面对莫那•鲁道的问题:你死后是要进日本人的神社,还是要去祖灵的牧场?他无法选择,只能随波逐流,并最终先后自杀。花冈一郎选择了用日本武士的方式——切腹——来维护自己最后的尊严,但他使用的工具却是原住民的弯刀。他死前和弟弟的对话是赛德克语,但刀刺入腹部的那一刻却用日语说了句“谢谢”。弟弟的话更叫人难忘:一刀切开你矛盾的肝肠,哪也别去了。而我猜,这也正是台湾人最真实的想法!

三 :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2000字

如果你的文明是叫我们卑躬屈膝,那我就带你们看见野蛮的骄傲。

--题记

初涉《赛德克巴莱》,较之其他大片,叩击我眼帘的那一帧帧画面,褪掉了奢靡的包装、洗尽浮华,如清醇的轻羽梳理着我心房的杂草。

同样的抗日,同样的民族守护,它没有《金陵十三钗》中日军擢发莫数的罪行,连激起人们不由自主的泣数行下也寥寥无几,更没有《举起手来》中塑造的1个个呆童拙夫、愚昧无知的日本人,无法让我们语笑喧阗。它如一泓清泉慢慢的流泄,叙述着那个民族的兴盛、衰败与落寞,还原了1个历史!这部耗时十二年的史诗巨著,无可厚非是家园守护影片中的饕餮大餐。

赛德克巴莱,是野蛮的。血腥并不是野蛮的完整诠释,它滋养着强者的骄傲!

帷幕拉开,展示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群落后的野蛮人。他们的野蛮,在于总是光着脚丫、喝着生血、吃着生肉;在于使用着最原始的物物交换;在于中国大陆红砖绿瓦几千年后,他们仍住在原始的茅草屋中。赛德克巴莱,是有霸气的。霸[www.61k.com]气如同铸牢灵魂和民族燃烧的火药……

马赫坡的首领莫那?鲁道如同敢于用自己的力量抢夺猎物,威慑族人只能尾随于他。

当部落没落二十余载,猎场已名存实亡,但所有人却都不屈服于做二等公民。莫那?鲁道率领三百勇士抵抗几千大军,用最原始的武器对抗拥有先进的枪支炮弹、飞机坦克,逼得日军动用惨绝人寰的糜烂性炮弹。那明知不可为而强为之的劲头怎1个“霸气”了得?

掩卷沉思,古有侯蒙 “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的霸气,今有温总理“吾身虽瘦,必肥天下”的壮志;然如今青年人的霸气已魂归何处?生活在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愿,生生死死随人愿”的世界,一群群如堕烟海的青年却用享乐诠释着生存的必要。当“拼爹时代”的到来,富二代掏空家产犯下一切强盗行径;当身边人觉得“扶持经济,重振国家”是一句具有喜感的台词;当“伪娘”的出现到理所当然,难道不是对“青年”、对“国之栋梁”的讽刺吗?

赛德克巴莱,是隐忍的。没有蓄势的隐忍,是1个不完整的民族…仿佛卧薪尝胆就在眼前……

做1个决定并不难,难的是付诸行动。莫那?鲁道用二十年来攒火药,用自己的权威斥责族人,向日军委曲求全。他的隐忍在于决不吹毛数睫,不会在羽翼未丰时蚍蜉撼大树,而如同一座火山慢慢积聚,伺机而动,用最强劲的爆发进行绝地反击。全剧的主旋律在此升华,于乱世,盲目反抗所付出的代价无非功败垂成。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而二十年的隐忍,始终牢记自己最初的目标并为之奋斗,只因为他们的生命是用祖先的血换来的,他们也要带着子孙一起染红战衣!

作为开启成功殿堂的钥匙,勾践卧薪尝胆,韩信忍胯下之辱,孙膑装疯卖傻。如含苞的花蕾,需痛苦的绽放才能臻于绚烂!人生不会万事遂愿,虽然未来很飘渺,但只要拆除心中的樊篱,有所希冀。隐忍、蓄势等待,天必不负!赛德克巴莱,是骄傲的!

全片自始至终都渗漏着难以言状的骄傲。当1个“卸下野蛮人的装扮”、想用文明人的准则约束自己的“族人”,告诉莫那?鲁道关于日本的文明,企图劝他继续忍下去时,他那句气贯长虹的话语--“如果你的文明是叫我们卑躬屈膝,那我就带你们看见野蛮的骄傲”让我醍醐灌顶,明白了赛德克巴莱可以输去身体,但是一定要赢得灵魂!

“拿生命来换图腾,那拿什么来换回那些年轻的生命?”“骄傲!”2个头目之间的对话碰撞出了2个掷地有声的字眼!那是属于1个名族的骄傲,那是1种为了自己生存的骄傲。战斗前夕,男人为了守护自己的部落,自己的猎场,愿意用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而女人,虽是历史以来的弱势群体,但她们却宁愿贡献出最后一粒粮食,支持男人冲锋陷阵。那集体上吊的一幕更是让我对他们的图腾精神有了全新的认识。他们要到达彩虹桥的那一边,成就赛德克巴莱!最后整个部落没有1个人投降,他们的思想中只有2个选择:上阵杀敌、或者自尽!

那是1个怎样的民族?“三百名战士抵挡几千大军,非战死即自尽……为何我会在这遥远的台湾山地见到我们已经消失百年的武士精神?”镰田弥彦最终不得不喟叹那份骄傲,而这骄傲告诉我的是彩虹桥那边的永恒!

难以置信高山陡涧处会有这般傲骨嶙峋的灵魂,难以置信历史洪荒中会有这般沧桑的民族,难以置信骄傲这雄浑的白光竟能折射出了这般遒劲的彩虹!

细数当下,骄傲是非主流的自拍?是男女不分的哈韩装?还是五彩缤纷的爆炸头?过去的,已化为春秋竹卷;未来的,仍在天书之上。收起曾经的迷茫,减少未来的憧憬,把握这一刻,摆脱“温一壶阳光下酒”的柔肠,用“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的气概承诺:祖国的未来我们扛得起!

四 : 《赛德克·巴莱》:启示录与观后感

启示录:梦想·诚意·反思


与其他电影不同,《赛德克·巴莱》最先感动我的,不是其自身的电影剧情,而是它背后的故事。
《赛德克·巴莱》的导演魏德圣,因为拍出《海角七号》而声名鹊起,本来,他可以借着这部口碑与票房俱大获成功的电影再拍几部不痛不痒的商业片赚足热钱,但他为了十二年前的一个梦想,选择了另外一条艰难的道路。
为了拍《赛德克·巴莱》他先是于2003年自掏200万台币拍摄5分钟的短片,虽然受到各方称赞,但因商业因素,无人看好此片的票房前景,遂陷入资金筹措困难的尴尬境地。《海角七号》之后,功成名就的魏德圣终于获得了5亿台币的巨额投资,但试拍时每天100万台币的花费仍让导演捉襟见肘,为完成此片,魏德圣不仅把自己《海角七号》赚的5000万台币全部搭了进去,就连办公室也抵押给了银行,但即便这样,资金缺口依然很大,逼不得已的他只好四处借钱,危急时刻,好在台湾的演艺同仁纷纷仗义相助,周杰伦借出2000万台币,只象征性的收了1块钱利息,主演徐若瑄想要卖房子套现但被导演拒绝,最后拿出了1000万台币,其他像言承旭、戴立忍等也纷纷资助,电影结束后字幕中有一个名为“天使·巴莱”的名单,上面都是曾经为这部影片出钱的人,一行一行,密密麻麻,有很多现在活跃在歌坛影坛的明星,也有很多默默无名的人,或许有人指责说这是影片的噱头,但即便这真的是噱头,我也希望今后我们大陆的电影,可以少一些借绯闻八卦等搏出位博眼球的噱头,而多一些“赛德克·巴莱”式的噱头。
这部电影的主角几乎全部都是素人(无表演经验的人),导演把大部分的资金都用到电影制作之中,而看网上的新闻,现在很多演员片酬之高令人咂舌,而喜欢打明星牌的电影更是将投资的一大半用到了演员身上,所以就出现了一大批明星阵容强大而电影情节弱智的作品。而魏德圣反其道而行之的做法除了是他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外,他对电影对艺术的诚意也同样令人感动。
近来又看到一则新闻,是《赛德克·巴莱》引进大陆后首周票房不利,和很多导演不同的是,魏德圣并没有把责任推到观众身上(似乎观众不识货已经成为很多票房不好的最好推辞),而是认真的反思了自己,他坦言说:“我们私下也检讨原因,觉得评论的发酵都只在艺文圈、媒体圈,但没有影响到普通观众,票房失败也给我们一个反省,以后的营销更要重视普通观众”。如此的胸襟,着实会令很多同行汗颜吧,而值得高兴的是,《赛德克·巴莱》第二周的票房在影厅减半的压力下竟比首周多了两倍,魏德圣高兴的在微博中感慨:“看见彩虹了”。
张艺谋的《英雄》之后,我们的电影进入了一个现在回想起来无比畸形的怪圈:“大投资、大明星、大场面”的炮制流程让曾经拍出《霸王别姬》这般令世界动容的陈凯歌拍出了莫名其妙的《无极》,以至于现在还翻不了身,也让曾经拍出众多黑色幽默与温暖感动并存的冯小刚拍出了不伦不类的《夜宴》,后来冯小刚自己也说“拍夜宴就为装一把孙子”,而始作俑者的张艺谋在《英雄》后更是变本加厉的推出了《十面埋伏》和《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样极尽“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之能事的作品,一时间影坛变得光怪陆离,如梵·高的画作一般抽象荒诞,骂声越多票房越高似乎成为定理,口碑与票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不可兼得的鱼与熊掌,观众在愉悦了眼睛之后也使得心灵倍受摧残。
直到陈可辛《投名状》的出现,好像才把中国电影这架几乎要失控的马车拉回了正途。之后的好电影似乎慢慢多了起来,《集结号》、《十月围城》、《梅兰芳》,张艺谋也回归本色拍了部《山楂树之恋》,但给人的感觉一直都是按部就班,虽然也能说得过去但毫无惊喜可言,不过是吃老本而已,真正能给人以惊喜的,似乎就只剩下姜文的《让子弹飞》和滕华涛的《失恋33天》。
而台湾电影却在不知不觉中异军突起,在《海角七号》的小清新、小温暖、小感伤之后,魏德圣以一部《赛德克·巴莱》向世人宣告了台湾电影的野心。
这部只能以史诗来定义的电影,大气磅礴,霸气十足,那些血祭祖灵的赛德克族人,为了完成对灵魂的血腥救赎,开始了疯狂的杀戮,鲜血流成了河水,唯有信仰的大旗在天空中飘扬不止。
对梦想的追求,对作品的诚意,对自己的反思,把一段传奇拍成了荡气回肠的电影,而这部电影本身,就是一段令人动容的传奇。

观后感:真正的人

赛德克·巴莱,台湾赛德克族词语,出自赛德克语(SeediqBale),意为:“真正的人”。
——题记

一八九五年,一纸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站在文明旗帜下的日本以战胜国的姿态挺近台湾,开始了殖民统治。一九三零年,日本占领下的台湾,因不满压迫,雾社地区的赛德克族与日本统治者发生激烈的血腥冲突,牺牲人数达千人,参与行动的部落几遭灭族,史称“雾社事件”。电影《赛德克·巴莱》便是根据这一史实改编而成。
我想这一次我是真的被感动了,当马赫坡社头目莫那·鲁道率领三百头裹白巾的赛德克族勇士义无反顾的走向那早已知晓的结局时,一股悲怆至极的感情突然从心中喷薄而出,当血性的生命在历史的仇恨和文明的冲突之间爆发出宿命的嫣红,面对异族的欺凌,人性和悲悯被完全遗忘,痛快的杀戮汪洋恣肆,雄性的荷尔蒙如同奔腾的烈马,在祖灵那辉煌的照耀下,在被压迫者奋起反抗之后,血祭成为一种执着。
我看到台湾深蓝色的夜空下,男子们刚毅而果决的脸庞,莫那·鲁道的出草,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之举。“如果你们的文明是叫我们卑躬屈膝,那我就让你们见识一下野蛮的骄傲!”
“赛德克人可以输掉身体,但不能丢掉灵魂。”在大肆屠杀日本人之后,莫那·鲁道和他的赛德克族勇士们已经非常清楚面临的是无可避免的死亡结局,但是如何迎接这死亡,确是令人震撼的。为了节省部落的粮食,同时也为了免除勇士们的后顾之忧,赛德克族的女子选择了集体自尽,她们推开嚎哭的幼子,以一种凛然的平静迎接这恐惧的死亡。她们坚信真正的人可以在死后去传说中的彩虹桥,彩虹桥会带着她们通向最丰美的猎场。而在日本人史无前例的使用生化武器和燃烧弹之后,幸存的赛德克族人像死神一般展开了疯狂的最后一击。莽莽林海,漫天的大火在绿色的大风里疯狂舞动,震天的战鼓声中,赛德克勇士们像蛟龙一般一边呼啸一边以同归于尽的姿态发泄着满腔的怒火,在惨烈之极的搏斗之后,面对日本人的劝降,赛德克族人全部选择了自尽。就连与之对抗的日本司令官也无限感慨的说:“为何在这遥远的台湾,却看到了我们失传百年的武士精神?”
《赛德克·巴莱》让我想起《金陵十三钗》,同样都是描写民族之间的战争,但《赛德克·巴莱》明显与《金陵十三钗》不同,《金陵十三钗》的拍摄目的很明确,既想要奥斯卡又想要高票房,所以张艺谋拍的谨小慎微处处讨巧,力求全方位的取悦外国专家和中国观众,然而欲望太多,改变太多,最终却迷失了自我,失去了本色,《金陵十三钗》最后也并未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反而是《赛德克·巴莱》,凭着一股桀骜不驯的野性,凭着对理想和信仰的执着追求,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本色,这种坚持即便不会赢得华丽的票房成绩,但最起码,一定会赢得人们的尊敬和钦佩。
鲁迅先生说过:“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而真正的勇士,也必将拥有真正的灵魂。
那一年,台湾的樱花开的特别早,漫山遍野的红色花瓣遮住了曾经的血痕;那一年,面对异族的暴力,赛德克族的勇士们以死神之名大行杀戮之事;那一年,高山的上空,七色的彩虹桥上站满了死去的勇士,他们都是真正的人。

五 : 《赛尔号》观后感

  今天,我有幸让妈妈带我去了华汇广场。我去了华汇国际影城。我想看电影,于是我订好了《赛尔号》的门票,随后就出发了。

  电影开播了。首先是一艘赛尔号飞船正在航行者,是要寻找歪星球。因为,倒2110年,地球上的资源仅够用3560天了。所以要去歪星球去寻找能源。

  在这个电影里面他们认识了歪星球上的生物。以及“恭喜”、“发财”、“红包”这三个自称神兽的生物。其实,恭喜只会吓唬人,发财只会比划,红包只会点香诅咒。他们的出场只是这一句话“恭喜,发财,红包,拿来”

  这里面有让我深受感动的地方。当美丽图逼着赛尔号投降时,我真想把美丽图剁成碎泥烂酱。因为他外表美丽,但他的心灵很丑陋。当小墨跳进岩浆里,和凤凰神兽合体时,我也想去和她一起合体。

  这里也有很搞笑的地方。当雷伊准备与黑暗军团抗战时,恭喜发财红包说:“老大,你不是说要逃走吗?”当赛尔号正准备回地球时,只听汪师傅说了一句:“开饭了。”

  赛尔号真是太好看了,我以后一定要好好表现,这样妈妈才会带我继续看电影的。 

本文标题:赛德克巴莱观后感-《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81111.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