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余秋雨文化苦旅-余秋雨文化苦旅经典语录

发布时间:2017-09-30 所属栏目: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 : 余秋雨文化苦旅经典语录

余秋雨文化苦旅经典语录

1. 如果每宗学问的弘扬都要以生命的枯萎为代价,那么世间学问的最终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呢?如果辉煌的知识文明总是给人们带来如此沉重的身心负担,那么再过千百年,人类不就要被自己创(www.61k.com]造的精神成果压得喘不过气来?如果精神和体魄总是矛盾,深邃和青春总是无缘,学识和游戏总是对立,那么何时才能问津人类自古至今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文化苦旅·自序》

2. 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引发出人生沧桑感。——《文化苦旅·自序》

3. 这些在生命的边界线上艰难跋涉的人物,似乎为整部中国文化史做了某种悲剧性的人格奠基。他们追慕宁静而浑身焦灼,他们力求圆通处处分裂,他们以昂贵的生命代价,第一次标志出1种自觉的文化人格。在他们的血统系列上,未必有直接的传代者,但中国的审美文化从他们的精神酷刑中开始屹然自立。——《遥远的绝响》

4. 在李白时代,中华民族还不太沉闷,这么些诗人在这块土地上来来去去,并不像今天那样觉得是件怪事。他们的身上并不带有政务和商情,只带着一双锐眼、一腔诗情,在山水间周旋,与大地结亲。写出一排排毫无实用价值的诗句,在朋友间传观吟唱,已是心满意足。他们很把这种行端当作一件正事,为之而不怕风餐露宿,长途苦旅。结果,站在盛唐的中心地位的,不是帝王,不是贵妃,不是将军,而是这些诗人。 ——《三峡》

5. 只要是智者,就会为这个民族产生1种对书的企盼。他们懂得,只有书籍,才能让这么悠远的历史连成缆索,才能让这么庞大的人种产生凝聚,才能让这么广阔的土地长存文明的火种。——《风雨天一阁》

6. 基于健全人格的文化良知,或者倒过来说,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没有这种东西,他就不可能如此矢志不移,轻常人之所重,重常人之所轻。

7. 可惜,群体性的文化人格在中国历史上日趋黯淡。春去秋来,梅凋鹤老,文化成了1种无目的的浪费,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了总体上的不道德。文明的突进,也因此被取消,剩下一堆梅瓣、鹤羽,像书签一样,夹在民族精神的史册上。——《西湖梦》

8. 不能把志向实现于社会,便躲进1个自然小天地自娱自耗。他们消除了志向,渐渐又把这种消除当作了志向。安贫乐道的达观修养,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结构中1个宽大的地窖,尽管有浓重的霉味,却是安全而宁静。——《西湖梦》

9. 社会污浊中也会隐伏着人性的大合理,而这种大合理的实现方式又常常怪异到正常的人们所难以容忍。反之,社会的大光亮,又常常以牺牲人本体的许多重要命题为代价。单向完满的理想状态,多是梦境。人类难以挣脱的1大悲哀,便在这里。——《西湖梦》

10. 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1个部位可称之为“贬官文化”。随之而来,许多文化遗迹也就是贬官行迹。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这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过了1个时候,或过了1个朝代,事过境迁,连朝廷也觉得此人不错,恢复名誉。于是,人品和文品双全,传之史册,诵之后人。他们亲热过的山水亭阁,也便成了遗迹。地因人传,人因地传,两相帮衬,俱著声名。——《洞庭一角》

11. 我最不耐烦的,是对中国文化的几句简单概括。哪怕是它最堂皇的一脉,拿来统摄全盘总是霸道,总会把它丰富的生命节律抹杀。那些委屈了的部位也常常以牙还牙,举着自己的旗幡向大一统的霸座迸发。其实,谁都是渺小的。无数渺小的组合,才成伟大的气象。——《洞庭一角》

12.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13.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来迎接困难的,看到了1个个困难,心里就特别踏实,因为这才像活着。

14. 人生在世,可以没有功业,却不可以没有友情。以友情助功业则功业成,为功业找友情则友情亡,两者不可颠倒;”

15. 人生不要光做加法。在人际交往上,经常减肥、排毒,才会轻轻松松地走以后的路。

16. 人的一生要接触很多人,因此应该有2个层次的友情:宽泛意义的友情和严格意义的友情。没有前者未免拘谨,没有后者难于深刻;

17. 爱永远是互相的事,因此必然是自由互通,信心互增,光辉互照。

18. 来一次世间,容易吗?有一次相遇,容易吗?叫一声朋友,容易吗?仍然是那句话--学会珍惜,小心翼翼。

19. 就人生而言,应平衡于山、水之间。水边给人喜悦,山地给人安慰。水边让我们感知世界无常,山地让我们领悟天地恒昌。水边让我们享受脱离长辈怀抱的远行刺激,山地让我真正属于心灵的财富,不会被外力剥夺,唯一能剥夺它的只有心灵自身的毛病,但心灵的毛病终究也会被心灵的力量发现、解析并治疗。

20. 中华文明至少在一点上既符合最低标准,也符合最高标准,那就是:自己好好活着,不去招惹别人。

21. 不要为人生制订太多归宿性的目标。一切目标都是黑暗的,至少是朦胧的,只有行动才与光亮相伴。

22. 有人把生命局促于互窥互监、互猜互损,有人则把生命释放于大地长天、远山沧海。

23. 希望世间能有更多的人珍视自己的每1步脚印,勤于记录,乐于重温,敢于自嘲,善于修正,让人生的前前后后能够互相灌溉,互相滋润。

24. 每天早晨,雁群起飞了。横过朝霞,穿越白云,冲出阵风,投入暮霭,最后,在黑夜的芦苇荡中栖息。能说它们天天以黑暗作为归宿吗?

25. 人格尊严的表现不仅仅是强硬。强硬只是人格的外层警卫。到了内层,人格的天地是清风明月,柔枝涟漪,细步款款,浅笑连连。

26. 与贫困和混乱相比,我们一定会拥有富裕和秩序,但更重要的,是美丽的安适,也就是哲人们向往的诗意地居息。

27. 诚恳坦然地承认奋斗后的失败,成功后的失落,只能变得更沉着 。

28. 任何文明的洞窟,不管藏有多少实物,冠有多少美名,总有1个开启它的小小钥匙孔。中华文明的钥匙孔,叫“君子”。

29. 就人生而言,应平衡于山、水之间。水边给人喜悦,山地给人安慰。水边让我们感知世界无常,山地让我们领悟天地恒昌。水边让我们享受脱离长辈怀抱的远行刺激,山地让我们体验...

30. 有了朋友,再大的灾害也会消去大半。有了朋友,再糟的环境也会风光顿生。

31. 再高的职位,再多的财富,再大灾难,比之于韶华流逝、岁月沧桑、长幼对视、生死交错,都成了皮相。北雁长鸣,年迈的帝王和年迈的乞丐一起都听到了;寒山扫墓,长辈的泪滴和晚辈的泪滴却有不同的重量。

32. 如果被别人嫉妒的是你,那么,暗暗地把自我夸奖一次吧!如果被别人造假的是你,那么,再狠狠地自我陶醉一次吧!

33. 成熟是1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1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1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1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1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1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1种无需声张的厚实,1种能够看得很远却并不陡峭的高度。

34. 人生的追求,情感的冲撞,进取的热情,可以隐匿却不可以贫乏,可以恬然却不可以清淡。

35. 文化人不要在地域上敏感。

36. 人格尊严的表现不仅仅是强硬。强硬只是人格的外层警卫。到了内层,人格的天地是清风明月,柔枝涟漪,细步款款,浅笑连连。

37. 诗人比美人更加自我,他们用诗情筑造了又一堵尊严的城墙。

38. 当代大都市的忙人们在假日或某个其他机会偶尔来到江南小镇,会使平日的行政烦嚣、人事喧嚷、滔滔名利、尔虞我诈立时净化,在自己的鞋踏在街石上的清空声音中听到自己的心跳,不久,就会走进1种清空的启悟之中,流连忘返,可惜终究要返回,返回那种烦嚣和喧嚷。

39. 大家都希望成为强者,崇拜着力量和果敢,仰望着胆魄和铁腕,历来把温情主义、柔软心肠作为嘲笑的对象。善良是无用的别名,慈悲是弱者的呻吟,于是1个年轻人刚刚长大,就要在各种社会力量的指点下学习如何把善良和慈悲的天性一点点洗刷干净。男人求酷,女人求冷。面无表情地像江湖侠客一般走在大街上,如入无人之境。哪一座城市都不相信眼泪,哪一扇门户都拒绝施舍和同情;慈眉善目比凶神恶煞更让人疑惑,陌生人平白无故的笑容必然换来警惕的眼神。 善良,这是1个最单纯的词汇,又是1个最复杂的词汇。它浅显到人人都能领会,又深奥到无人能够定义。它与人终生相伴,但人们却很少琢磨它、追问它。

40. 社会理性使命已悄悄抽绎,秀丽山水间散落着才子、隐士,埋藏着身前的孤傲和身后的空名。天大的才华和郁愤,最后都化作供后人游玩的景点。

41. 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雪峰是伟大的,因为满坡掩埋着登山者的遗体;大海是伟大的,因为处处漂浮着船楫的残骸;登月是伟大的,因为有“挑战者号”的殒落;人生是伟大的,因为有白发,有诀别,有无可奈何的失落。

42. 书海茫茫,字潮滚滚,纸页喧嚣,墨色迷蒙,这是市场化、多元化的现代文化景观,我们企盼了多年的,不要企盼来了却手足无措,抱怨不迭。解除过度的防范敏感,降低高昂的争辩意识,减少无谓的笔墨官司,让眼睛习惯杂色,让耳朵习惯异音,不太习惯就少看少听。一切自己做主,看一点悦目的,吸几口新鲜的,尝几味可口的,稍感不适就轻步离去,我没有义务必须接收我不想接收的一切,哪怕有人直呼姓名在门口喊阵也关窗拉帘,闭目养神,顺手打开柴可夫斯基或瞎子阿炳。人们都说身处现代社会必须学得敏锐和迅捷,我却主张加一份木讷和迟钝。人生几何?好不容易碰到1个比较正经的年代,赶快省下精神来做点自己想做的事,哪里还有时间陪着陌生人胡乱折腾?门外的风,天边的云,一阵去了一阵来,当不得认真,哪怕这些风这些云是白纸黑字组成的,也是一样。

43. 我看到,最容易和解的是百年血战。

44. 我看到,最不能消解的是半句龃龉。

45. 我看到,最低俗的友情被滔滔酒水浸泡着越泡越大。

46. 我看到,最典雅的友情被无知的彩笔描画着越描越淡。

47. 罗丹说,什么是雕塑?那就是在石料上去掉那些不要的东西。我们自身的雕塑,也要用力凿掉那些异己的、却以朋友名义贴附着的杂质。不凿掉,就没有1个像模像样的自己。

48. 1个混浊的中游不可能带来1个清澈的下游。

49. 真希望世间能有更多的日珍视自己的每1步脚印,勤于记录,乐于重温,敢于修正,让人上的前前后后相互滋润。

50.文学一进入考场已经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作。

51. 要的原因是,韩国艺术家不知道中国评论家,而超女根本不在乎评论家的存在。

52. 我只是肯定:学者、教授们失去人格的吹捧习惯,助长了某些领导人的自以为是,目空一切。这就是文化所起的负面作用。我还记得某某大学一位教授的发言:“良宇上个月所说的这句话,虽然德国启蒙主义哲学家也说过,但更有新意。”

53. 此生就是来解谜的,人生的吸引力主要由悬念构成。

54.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55. 诚恳坦然地承认奋斗后的失败,成功后的失落,只能变得更沉着。

二 : 余秋雨《文化苦旅》经典语录

《文化苦旅》简介: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教授80年代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的作品 ,是余秋雨通过对国内外的文化进行考察和思考,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对社会、历史、文化的深刻认识而撰写的系列散文集。这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也是他的代表作。[1]

此书通过中国大陆的自然景物描写一代中国人心灵的纠结。这是一本有关中国美学的书,深入浅出,用干净漂亮的白话文字,来描述中国深沉的文化,以及抒发自我的情感。在《文化苦旅》中,作者游历中国各地,追寻古人足迹,体会着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历程。这些文章,是游记,也是中国文化史。

此书中有提到的景点有很多,每一个景点都带给作者不同的感触和震撼。他触碰到中国几千年的文化,见证自己国家一路走来深刻的历史痕迹。其中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历史、文化散文,散点论述,探寻文化;另一部分是回忆散文。

文化苦旅经典语录

【1】:孤独不是一种脾性,而是一种无奈。 --余秋雨 《文化苦旅》

【2】:我们对这个世界,知道得还实在太少。无数的未知包围着我们,才使人生保留迸发的乐趣。当哪一天,世界上的一切都能明确解释了,这个世界也就变得十分无聊。人生,就会成为一种简单的轨迹,一种沉闷的重复。--余秋雨 --余秋雨 《文化苦旅》
余秋雨《文化苦旅》经典语录 余秋雨 文化苦旅

【3】:再也读不到传世的檄文,只剩下廊柱上龙飞凤舞的楹联。再也找不见慷慨的遗恨,只剩下几座既可凭吊也可休息的亭台。再也不去期待历史的震颤,只有凛然安坐着的万古湖山。 --余秋雨 《文化苦旅》

【4】: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 --余秋雨 《文化苦旅》

【5】:堂皇转眼凋零,喧腾是短命的别名。在流光溢彩的日子里,生命被铸上妖冶的印记。 --余秋雨 《文化苦旅》

【6】:再小的个子,也能给沙漠留下长长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让历史吐出重重的叹息。 --余秋雨 《文化苦旅》

【7】:水,看似柔顺无骨,却能变得气势滚滚,波涌浪叠,无比强大;看似无色无味,却能挥洒出茫茫绿野,累累硕果,万紫千红;看似自处低下,却能蒸腾九霄,为云为雨,为虹为霞…… --余秋雨 《文化苦旅》

【8】:向往巅峰,向往高度,结果巅峰只是一道刚能立足的狭地。不能横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时俯视之乐,怎可长久驻足安坐?上已无路,下又艰难,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和惶恐。世间真正温煦的美色,都熨帖着大地,潜伏在深谷。君临万物的高度,到头来只构成自我嘲弄。 --余秋雨 《文化苦旅》

【9】: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让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洗去了最后一点少年英气。 --余秋雨 《文化苦旅》

【10】:在夜雨中与家人围炉闲谈,几乎都不会拌嘴;在夜雨中专心攻读,身心会超常地熨贴;在夜雨中思念友人,会思念到立即寻笔写信;在夜雨中挑灯作文,文字也会变得滋润蕴藉 --余秋雨 《文化苦旅》

【11】: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咆哮时的怒目,丢盔弃甲后的军旗。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 --余秋雨 《文化苦旅》

【12】:人类总是缺乏自信,进进退退,走走停停,不停的自我耗损,又不断的为自我耗损而再耗损。 --余秋雨 《文化苦旅》

【13】: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没有废墟的人生太累了,没有废墟的大地太挤了,掩盖废墟的举动太伪诈了。 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 --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 --余秋雨 《文化苦旅》

【14】:向往巅峰,向往高度,结果巅峰只是一道刚能立足的狭地。不能横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时俯视之乐,怎可长久驻足安坐? --余秋雨 《文化苦旅》

【15】:“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如何?”这是我碰到最多的提问。 我回答:“没有两者。路,就是书。” --余秋雨 《文化苦旅》

【16】:人生就是这样,年少时,怨恨自己年少,年迈时,怨恨自己年迈,这倒常常促使中青年处于一种相对冷静的疏离状态和评判状态,思考着人生的怪异,然后一边慰抚年幼者,一边慰抚年老者。我想,中青年在人生意义上的魅力,就在于这双向疏离和双向慰抚吧。因双向疏离,他们变得洒脱和沉静;因双向慰抚,他们变得亲切和有力。但是,也正因为此,他们有时又会感到烦心和惆怅,他们还余留着告别天真岁月的伤感,又迟早会产生暮岁将至的预感。他们置身于人生涡旋的中心点,环视四周,思前想后,不能不感慨万千。 --余秋雨 《文化苦旅》

【17】:夕阳下的绵绵沙山是无与伦比的天下美景。光与影以最畅直的线条进行分割,金黄和黛赭都纯净得毫无斑驳,像用一面巨大的筛子筛过了。日夜的风,把风脊、山坡塑成波荡,那是极其款曼平适的波,不含一丝涟纹。 于是,满眼皆是畅快,一天一地都被铺排得大大方方、明明净净。色彩单纯到了圣洁,气韵委和到了崇高。 --余秋雨 《文化苦旅》

【18】:部分文人之所以能在流放的苦难中显现人性、创建文明,本源于他们内心的高贵。他们的外部身份可以一变再变,甚至终身陷于囹圄,但内心的高贵却未曾全然销蚀。这正像有的人,不管如何追赶潮流或身居高位,却总也掩盖不住内心的卑贱一样。 --余秋雨 《文化苦旅》

【19】: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无奇。 惟有大漠中如此一湾,风沙中如此一静,荒凉中如此一景,高坡后如此一跌,纔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机巧、让人神醉情驰。 以此推衍、人生、世界、历史,莫不如此。 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给高蹈以平实,给粗犷以明丽。 惟其这样,人生纔见灵动,世界纔显精致,历史纔有风韵。 然而,人们日常见惯了的,都是各色各样的单向夸张。 连自然之神也粗粗糙糙,懒得细加调配,让人世间大受其累。 --余秋雨 《文化苦旅》

【20】:这里没有重复,真正的欢乐从不重复。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 --余秋雨 《文化苦旅》

【21】:文明可能产生于野蛮,但绝不喜欢野蛮。我们能熬过苦难,却绝不赞美苦难。我们不害怕迫害,却绝不肯定迫害。 --余秋雨 《文化苦旅》

【22】:它因深厚而沉默,也许,身后正是沉默的原因。 --余秋雨 《文化苦旅》

【23】: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无奇。惟有大漠中如此一湾,风沙中如此一静,荒凉中如此一景,高坡后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机巧,让人神醉情驰。 以此推衍,人生、世界、历史,莫不如此。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给高蹈以平实,给粗犷以明丽。唯其这样,人生才见灵动,世界才显精致,历史才有风韵。 --余秋雨 《文化苦旅》

【24】:一切伟大的艺术,都不会只是呈现自己单方面的生命。它们为观看者存在,它们期待着仰望的人群。一堵壁画,加上壁画前的唏嘘和叹息,才是这堵壁画的立体生命。 --余秋雨 《文化苦旅》

【25】:世间真正温煦的美色,都熨帖着大地,潜伏在深谷。君临万物的高度,到头来只构成自我嘲弄。我已看出了它的讥谑,于是亟亟地来试探下削的陡坡。 --余秋雨 《文化苦旅》

【26】:人世间最有吸引力的,莫过于一群活得很自在的人发出的生命信号。这种信号是磁,是蜜,是涡卷方圆的魔井。没有一个人能够摆脱这种涡卷,没有一个人能够面对着它们而保持平静。 --余秋雨 《文化苦旅》

【27】: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现出艾略特的《荒原》。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我相信,死者临亡时都是面向朔北敌阵的;我相信,他们又很想在最后一刻回过头来,给熟悉的土地投注一个目光。于是,他们扭曲地倒下了,化作沙堆一座。 --余秋雨 《文化苦旅》

【28】:上海人的宽容并不表现为谦让,而是表现为各管各。在道德意义上,谦让是一种美德;但在更深刻的文化心理意义上,各管各或许更贴近现代宽容观。承认各种生态独自存在的合理性,承认到可以互相不相闻问,比经过艰苦的道德训练而达到的谦让更有深层意义。为什么要谦让,因为选择是唯一的,不是你就是我,不让你就要与你争夺。这是大一统秩序下的基本生活方式和道德起点。为什以可以各管各,因为选择的道路很多,你走你的,我走我的,谁也不会吞没谁。这是以承认多元世界为前提而派生出来的互容共生契约。 --余秋雨 《文化苦旅》

【29】:一连串无可超越的绝境,一重重无与伦比的壮美,一系列无法复制的伟大,包围着你,征服着你,粉碎着你,又收纳着你。你失去了,好不容易重新找回,却是另一个你。 --余秋雨 《文化苦旅》

【30】:看了一会儿,听了一会儿,我发觉自己也被裹卷进去了。身不由己,踉踉跄跄,被人潮所挟,被声浪所融,被一种千年不灭的信仰所化。 这样的观看是一种晕眩,既十分陶醉又十分模糊。因此,我不能不在闭馆之后的黄昏,在人群全都离去的山脚下独自徘徊,一点点地找回记忆、找回自己。 晚风起了,夹着细沙,吹得脸颊发疼。沙漠的月亮分外清冷,山脚前有一泓泉流,在月色下波光闪烁。总算,我的思绪稍见头绪。 --余秋雨 《文化苦旅》

【31】:即使是站在海边礁石上,也没有像这里这样强烈地领受到水的魅力。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汇,聚汇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让人忘记它是切切实实的水、可掬可捧的水。这里的水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 --余秋雨 《文化苦旅》

【32】:这种自卫和自慰,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机智,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狡黠。不能把志向实现于社会,便躲进一个自然小天地自娱自耗。他们消除了志向,渐渐又把这种消除当作了志向。安贫乐道的达观修养,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结构中一个宽大的地窖,尽管有浓重的霉味,却是安全而宁静。于是,十年寒窗,博览文史,走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坡前,与社会交手不了几个回合,便把一切沉埋进一座座孤山。 --余秋雨 《文化苦旅》

【33】:莫高窟被那些文物拉得很长很长,几乎环绕了整个地球。那么,我们的心情也被拉长了,随着唐宋元明清千年不枯的笑容,延伸到整个世界。 --余秋雨 《文化苦旅》

【34】:山河间的实际步履,使一切伟业变成了寻常风景,因此也使我们变得轻松。人类本应把一切都放下,放下在山河之间。因此我们也就找到了终点,价值的终点和生命的终点。 --余秋雨 《文化苦旅》

【35】:万般皆空无喜无悲唯余秋山雨雾缥缈依稀 千载如梭无生无灭只剩月夜鸟声朦胧凄迷 --余秋雨 《文化苦旅》

【36】:以一种色调贯穿始终,比色彩斑斓的人生高尚的多 --余秋雨 《文化苦旅》

【37】:白天看了些什么,还是记不大清。只记得开头看到的是青褐浑厚的色流,那应该是北魏的遗存。色泽浓厚沉着得如同立体,笔触奔放豪迈得如同剑戟。那个年代故事频繁,驰骋沙场的又多北方骠壮之士,强悍与苦难汇合,流泻到了石窟的洞壁。当工匠们正在这些洞窟描绘的时候,南方的陶渊明,在破残的家园里喝着闷酒。陶渊明喝的不知是什么酒,这里流荡着的无疑是烈酒,没有什么芬芳的香味,只是一派力,一股劲,能让人疯了一般,拔剑而起。这里有点冷,有点野,甚至有点残忍。 --余秋雨 《文化苦旅》

【38】:妓女生涯当然是不值得称赞的。苏小小的意义在于,她构成了与正统人格结构的奇特对峙。再正经的鸿儒高士,在社会品格上可以无可指摘,却常常压抑着自己和别人的生命本体的自然流程。这种结构是那样的宏大和强悍,使生命意识的激流不能不在崇山峻岭的围困中变得恣肆和怪异。这里又一次出现了道德和不道德、人性和非人性、美和丑的悖论:社会污浊中也会隐伏着人性的大合理……反之,社会历史的大光亮,又常常以牺牲人本体的许多重要命题为代价。《西湖梦》 --余秋雨 《文化苦旅》

【39】:它是一种聚会,一种感召。它把人性神化,付诸造型,又用造型引发人性,于是,他成了民族心底一种彩色的梦幻,一种圣洁的沉淀,一种永久的向往。 它是一种狂欢,一种释放。在它的环抱里神人交融、时空飞腾,于是,它让人走进神话,走进寓言,走进宇宙意识的霓虹。在这里,狂欢是天然秩序,释放是天赋人格,艺术的天国是自由的殿堂。 它是一种仪式,一种超越宗教的宗教。佛教理义已被美的火焰蒸馏,剩下了仪式应有的玄秘、洁净和高超。只要是知闻它的人,都会以一生来投奔这种仪式,接受它的洗礼和熏陶。 --余秋雨 《文化苦旅》

【40】:他们脚下的这块土地给了他们那么多无告的陌生,那么多绝望的辛酸,但他们却无意怨恨它,而用温热的手掌抚摸着它,让他感受文明的热量,使它进入文化的史册。 --余秋雨 《文化苦旅》

【41】:水寒彻骨,浑身颤抖。先砍去那些芦苇,那些世上最美的芦苇,那些离不开太湖、太湖也离不开它们的芦苇。留在湖底的芦苇根利如刀戟,大多数人的脚被扎出血来。浑浊的殷红一股股地回旋在湖水间,就像太湖在流血。 --余秋雨 《文化苦旅》

【42】:直到近代,吴侬软语与玩物丧志同义。 理由是简明的:苏州缺少金陵王气。这里没有森然殿阙,只有园林,这礼拜不开战场,徒造了几座城门。这里的水太清,这里的桃花太艳,这里的弹唱有点撩人。这里的小食太甜,这里的女人太俏,这里的书法过于流利,这里的绘画不够苍凉遒劲,这里的诗歌缺少易水壮士低哑的喉音。 --余秋雨 《文化苦旅》

【43】:还历史以真相, 还生命以过程。 --余秋雨 《文化苦旅》

【44】:人这个字倘若总被大写,宽大的羽翼也会投下阴影。时代到了这一天,这群活活泼泼的生灵要把它析解成许多闪光的亮点。有多少生灵就有多少亮点,这个字才能幻化成熙熙攘攘的世界。 --余秋雨 《文化苦旅》

【45】: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反而是一杆竹管笔偶尔涂划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游。 --余秋雨 《文化苦旅》

【46】:自然的最美处, 正在于人的思维和文字 难于框范的部分。 --余秋雨 《文化苦旅》

【47】:如果每宗学问的弘扬 都要以生命的枯萎为代价, 那么世间学问的最终目的又是为了甚么呢? 如果辉煌的历史 总是给人们带来如此沉重的身心负担, 那么再过千年, 人类不就要被自己创造的精神成果压得喘不过气来? 如果精神和体魄总是矛盾, 深邃和青春总是无缘, 学识和游戏总是对立, 那么何时才能问津人类自古至今 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 --余秋雨 《文化苦旅》

【48】:社会污浊中也会隐伏著人性的大合理, 而这种大合理的实现方式 又常常怪异到正常的人们所难以容忍。 反之,社会历史的大光亮, 又常常以牺牲人本体的许多重要命题为代价。 --余秋雨 《文化苦旅》

【49】:世间具正温煦的美色,都熨帖着大地,潜伏在深入谷。君临万物的高度,到头来只构成自我嘲弄。 --余秋雨 《文化苦旅》

【50】:人类总是缺乏自信, 进进退退,走走停停, 不断地自我耗损,又不断地为耗损而再耗损。 结果,仅仅多了一点自信的李冰, 倒成了人们心中的神。 ... 人们在虔诚膜拜, 膜拜自己同类中更像一点人的人。 --余秋雨 《文化苦旅》

【51】:世间的种种定位毕竟都还有一些可选择的余地,也许,正是对这种可选择性的承认与否定的幅度,最终决定著一个人的心理年龄,或者说大一点,决定著一种文化、一种历史的生命潜能和更新可能。 --余秋雨 《文化苦旅》

【52】:如果人生和历史 都是拔离了琐碎事物的建构, 那么它们也就不属于现实世界。 --余秋雨 《文化苦旅》

【53】:时间的力量 只能靠著体力慢慢去爬、去体会, 不能拿著一张照片轻鬆地去看。 一轻鬆,全都变味。 --余秋雨 《文化苦旅》

【54】:哲理产生在两种相反力量的周旋之中。 --余秋雨 《文化苦旅》

【55】:友情的败坏,是从利用开始的 --余秋雨 《文化苦旅》

【56】:“朝辞白帝彩云间”,“白帝”当然是一个人,李白一大清早与他告别。这位帝王着一身缟白的银袍,高高地站立在山石之上。他既然穿着白衣,年龄就不会很大,高个,(www.61k.com]瘦削,神情忧郁而安详,清晨的寒风舞弄着他的飘飘衣带,绚丽的朝霞烧红了天际,与他的银袍互相辉映,让人满眼都是光色流荡。他没有随从和侍卫,独个儿起了一个大早,诗人远行的小船即将解缆,他还握着手细细叮咛。他的声音也像纯银一般,在这寂静的山河间飘荡回响。但他的话语很难听得清楚,好像来自另一个世界。他就住在山头的小城里,管辖着这里的丛山和碧江。 --余秋雨 《文化苦旅》

【57】:有趣的是,这条降雨量的界线,与万里长城多方重叠。可见,万里长城的功用是区分两种文明,让农耕文明不受游牧文明的侵犯。因此,这是天地之力借秦始皇之手画下的一条界线。这样一来,中华文明的三条天地之线,也就是黄河、长江、长城从长城内侧的农耕文明来看,侵犯总是坏事;但是,从长城外侧的游牧文明来看,用马蹄开拓空间,正是自己的文明本性,不应该受到阻拦。于是有战争,有长城内外一系列奇特的历史。 干燥和湿润发生了摩擦,寒冷和温暖拔出了刀戟,马鞭和牛鞭甩在了一起,草场和庄稼展开了拉锯…… 冲突是另一种交融。长城内外的冲突和交融正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主题,其重要,远远超过看起来很重要的邦国争逐、朝代更替。我平生走得最多、写得最多的,也恰恰是这些地带。 --余秋雨 《文化苦旅》

【58】:人生真是艰难, 不上高峰发现不了它, 上了高峰又于能与它近乎。 看来,注定要不断地上坡下坡。 --余秋雨 《文化苦旅》

【59】:斯坦因看到的,是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流血。 《文化苦旅》

【60】:健全的人生须不断立美逐丑, 然而,有时我们还不得不告别一些美, 张罗一个个酸楚的祭奠。 世间最让人消受不住的, 就是对美的祭奠。 --余秋雨 《文化苦旅》

【61】:记住,你们或许已在创造著某种永恆。 你们每天所做的事情中, 有一些立即就会后悔, 有一些却有穿越几十年的重量。 --余秋雨 《文化苦旅》

【62】:青菜大米粥,加上藿香正气丸,入口便回神,这就是中国人 --余秋雨 《文化苦旅》

【63】:修善,总意味著一定程度的损坏。 --余秋雨 《文化苦旅》

【64】:传说和感悟中 或许存在著比实物证据更大的真实。 传说有不真实的外貌, 但既然能与不同时空无数传说者的感俉对应起来, 也就有了某种深层真实, 实物证据有真实的外貌, 但世界万事衍化为各种实物形态 的过程实在隐伏著大量的随机和错位。 --余秋雨 《文化苦旅》

【65】:即便是在一种近似先天的定位中, 往往也能追寻到前人徘徊的身影, 那我们又何必把这种定位 看成天生血缘呢? --余秋雨 《文化苦旅》

【66】:过于玄艳的造化, 会产生一种疏离, 无法与它进行家常性的交往。 ... 人与美的关係,竟是如此蹊跷。 --余秋雨 《文化苦旅》

【67】:浅渚波云影,小桥流水江村。 《文化苦旅》

【68】:单向完满的理想状态,多是梦境。人类难以挣脱的一大悲哀,便在这里。 --余秋雨 《文化苦旅》

【69】:现代艺术家在哪里?请从精致入微的笔墨趣味中在往前迈一步吧!认人民和历史最中接受的,是坦诚而透的生命。 《文化苦旅》

【70】:在如此废墟面前,科场案的曲直,亲人们的屈死,只是变成了历史褶皱中的微尘。 --余秋雨 《文化苦旅》

【71】:君临万物的高度,到头来只能构成自我嘲弄 --余秋雨 《文化苦旅》

三 : 摘抄~~余秋雨《文化苦旅》(部分)

【无论余秋雨还是文化苦旅,都引得文坛上争议不断。[www.61k.com)
不论这些争执孰对孰错,但余秋雨的散文体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高考生已是不可争的事实了吧。
这些摘抄是高考后做的,现在搬来,原因是上网的时间远多于去翻过去摘抄本的时间……】

《狼山脚下》

狼山蹲在长江边上。长江走了那么远的路,到这里快走完了,即将入海。江面在这里变得非常宽阔,渺渺茫茫看不到对岸。长江一路上曾穿过多少崇山峻岭,在这里划一个小小的句点。狼山对于长江,是欢送,是告别,它要归结一下万里长江的不羁野性,因而把自已的名字也喊得粗鲁非凡。

我想,长江的流程也像人的一生,在起始阶段总是充满着奇瑰和险峻,到了即将了结一生的晚年,怎么也得走向平缓和实在。

这位从乱军中逃命出来的文学天才躲进了禅堂,在佛号经卷间打发着漫长的岁月,直至须发俱白。但是,艺术的天分并未因此而圆寂,勃郁的诗情一有机遇就会随口喷出。政事、兵刀、讨伐、败灭阻遏了他的创造,只落得这们名播九州的巨子隐名埋姓、东奔西藏。中国文学史在战乱中断了一截,在禅堂中毁了几章。留下了数不清的宋之问,在写写弄弄,吟吟唱唱。

《莫高窟》

比之于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山奇大塔,古罗马的斗兽场遗迹,中国的许多文化遗迹常常带有历史的层累性。别国的遗迹一般修建于一时,兴盛于一时,以后就以纯粹遗迹的方式保存着,让人瞻仰。中国的长城就不是如此,总是代代修建、代代拓抻。长城,作为一种空间蜿蜒,竟与时间的蜿蜒紧紧对应。中国历史太长、战乱太多、苦难太深,没有哪一种纯粹的遗迹能够长久保存,除非躲在地下,躲在坟里,躲在不为常人注意的秘处。阿房宫烧了,滕王阁坍了,黄鹤楼则是新近重修。成都的都江堰所以能长久保留,是因为它始终发挥着水利功能。因此,大凡至今轰转的历史胜迹,总有生生不息、吐纳百代的独特秉赋。

我不能不在这暮色压顶的时刻,在山脚前来回徘徊,一点点地找回自己,定一定被震撼了的惊魂。晚风起了,夹着细沙,吹得脸颊发疼。沙漠的月亮,也特别清冷。山脚前有一泓泉流,汩汩有声。抬头看看,侧耳听听,总算,我的思路稍见头绪。

《阳关雪》

我曾有缘,在黄昏的江船上仰望过白帝城,顶着浓冽的秋霜登临过黄鹤楼,还在一个冬夜摸到了寒山寺。我的周围,人头济济,差不多绝大多数人的心头,都回荡着那几首不必引述的诗。人们来寻景,更来寻诗。这些诗,他们在孩提时代就能背诵。孩子们的想象,诚恳而逼真。因此,这些城,这些楼,这些寺,早在心头自行搭建。待到年长,当他们刚刚意识到有足够脚力的时候,也就给自己负上了一笔沉重的宿债,焦渴地企盼着对诗境实地的踏访。为童年,为历史,为许多无法言传的原因。有时候,这种焦渴,简直就像对失落的故乡的寻找,对离散的亲人的查访。

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现出艾略特的《荒原》。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我相信,死者临亡时都是面向朔北敌阵的;我相信,他们又很想在最后一刻回过头来,给熟悉的土地投注一个目光。于是,他们扭曲地倒下了,化作沙堆一座。

这儿应该有几声胡笳和羌笛的,音色极美,与自然浑和,夺人心魄。可惜它们后来都成了兵士们心头的哀音。既然一个民族都不忍听闻,它们也就消失在朔风之中。

《沙原隐泉》

沙漠中也会有路的,但这儿没有。远远看去,有几行歪歪扭扭的脚印。顺着脚印走罢,但不行,被人踩过了的地方,反而松得难走。只能用自己的脚,去走一条新路。回头一看,为自己长长的脚印高兴。不知这行脚印,能保存多久?

心气平和了,慢慢地爬。沙山的顶越看越高,爬多少它就高多少,简直像儿时追月。已经担心今晚的栖宿。狠一狠心,不宿也罢,爬!再不理会那高远的目标了,何必自己惊吓自己。它总在的,不看也在。还是转过头来看看自己已经走过的路罢。我竟然走了那么长,爬了那么高。脚印已像一条长不可及的绸带,平静而飘逸地划下了一条波动的曲线,曲线一端,紧系脚下。完全是大手笔,不禁钦佩起自己来了。不为那山顶,只为这已经划干的曲线,爬。不管能抵达哪儿,只为已耗下的生命,爬。无论怎么说,我始终站在已走过的路的顶端。永久的顶端,不断浮动的顶端,自我的顶端,未曾后退的顶端。沙山的顶端是次要的。爬,只管爬。

夕阳下的绵绵沙山是无与伦比的天下美景。光与影以最畅直的线条流泻着分割,金黄和黛赭都纯净得毫无斑驳,像用一面巨大的筛子筛过了。日夜的凤,把山脊、山坡塑成波荡,那是极其款曼平适的波、不含一丝涟纹。于是,满眼皆是畅快,一天一地都被铺排得大大方方、明明净净。色彩单纯到了圣洁,气韵委和到了崇高。为什么历代的僧人、俗民、艺术家要偏偏选中沙漠沙山来倾泄自己的信仰,建造了莫高窟、榆林窟和其他洞窟?站在这儿,我懂了。我把自身的顶端与山的顶端合在一起,心中鸣起了天乐般的梵呗。

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无奇。惟有大漠中如此一湾,风沙中如此一静,荒凉中如此一景,高坡后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机巧、让人神醉情驰。以此推衍、人生、世界、历史,莫不如此。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给高蹈以平实,给粗犷以明丽。惟其这样,人生才见灵动,世界才显精致,历史才有风韵。然而,人们日常见惯了的,都是各色各样的单向夸张。连自然之神也粗粗糙糙,懒得细加调配,让人世间大受其累。

《白莲洞》

别有洞天,是中国人创造的一个成语。中国人重义轻利,较少痴想洞中财宝,更想以洞穴门径,走进一个栖息精神的天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轰传百代,就在于它开凿了这样一个洞口。

《都江堰》

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不管孟姜女们如何痛哭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一带,劲厉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溶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深厚得多了。

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

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

实实在在为民造福的人升格为神,神的世界也就会变得通情达理、平适可亲。中国宗教颇多世俗气息,因此,世俗人情也会染上宗教式的光斑。一来二去,都江堰倒成了连接两界的桥墩。

《三峡》

我想,白帝城本来就熔铸着两种声音、两番神貌:李白与刘备,诗情与战火,豪迈与沉郁,对自然美的朝觐与对山河主宰权的争逐。它高高地矗立在群山之上,它脚下,是为这两个主题日夜争辩着的滔滔江流。

在李白的时代,中华民族还不太沉闷,这么些诗人在这块土地上来来去去,并不像今天那样觉得是件怪事。他们的身上并不带有政务和商情,只带着一双锐眼、一腔诗情,在山水间周旋,与大地结亲。写出了一排排毫无实用价值的诗句,在朋友间传观吟唱,已是心满意足。他们很把这种行端当作一件正事,为之而不怕风餐露宿,长途苦旅。结果,站在盛唐的中心地位的,不是帝王,不是贵妃,不是将军,而是这些诗人。余光中《寻李白》诗云: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这几句,我一直看成是当代中国诗坛的罕见绝唱。

船外,王昭君的家乡过去了。也许是这里的激流把这位女子的心扉冲开了,顾盼生风,绝世艳丽,却放着宫女不做,甘心远嫁给草原匈奴,终逝他乡。她的惊人行动,使中国历史也疏通了一条三峡般的险峻通道。
船外,屈原故里过去了。也许是这里的奇峰交给他一副傲骨,这位比李白还老的疯诗人太不安分,长剑佩腰,满脑奇想,纵横中原,问天索地,最终投身汨罗江,一时把那里的江水,也搅起了三峡的波涛。

《洞庭一角》

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位可称之为“贬官文化”。随之而来,许多文化遗迹也就是贬官行迹。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这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过了一个时候,或过了一个朝代,事过境迁,连朝迁也觉得此人不错,恢复名誉。于是,人品和文品双全,传之史册,诵之后人。他们亲热过的山水亭阁,也便成了遗迹。地因人传,人因地传,两相帮亲,俱着声名。

于是,浩淼的洞庭湖,一下子成了文人骚客胸襟的替身。人们对着它,想人生,思荣辱,知使命,游历一次,便是一次修身养性。

胸襟大了,洞庭湖小了。

大一统的天下,再大也是小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于是,忧耶乐耶,也是丹墀金銮的有限度延伸,大不到哪里去,在这里,儒家的天下意识,比之于中国文化本来具有的宇宙,逼仄得多了。

而洞庭湖,则是一个小小的宇宙。

《庐山》

文人总未免孤独,愿意找个山水胜处躲避起来;但文化的本性是沟通和被理解,因此又企盼着高层次的文化知音能有一种聚会,哪怕是跨越时空也在所不惜,而庐山正是这种企盼中的聚会的理想地点。

因此,庐山可以证明,中国文人的孤独不是一种脾性,而是一种无奈。即便是对于隐逸之圣陶渊明,中国文人也愿意他有两个在文化层次上比较接近的朋友交往交往,发出朗笑阵阵。有了这么一些传说,庐山与其说是文人的隐潜处,不如说是历代文人渴望超拔俗世而达到跨时空沟通的寄托点。于是李白、白居易、欧阳修、苏东坡、陆游、唐寅等等文化艺术家纷来沓至,周敦颐和朱熹则先后在山崖云雾之间投入了哲学的沉思和讲述。如果把时态归并一下,庐山实在是一个鸿儒云集、智能饱和的圣地了。

过不了几年,又有一位文人在山上住了几天便急急下来。他刚刚被一个巨大的政治旋涡放逐,但庐山并不是避身之所,他很快发现这里也是一个风声鹤唤的焦点。他下山了,到了上海,又到东京,写了一篇《从牯岭到东京》,不久,“茅盾”这个名字便出现于中国文坛。

难道,庐山和文人就此失去了缘分?庐山没有了文人本来也不太要紧,却少了一种韵味,少了一种风情,就像一所庙宇没有晨钟暮鼓,就像一位少女没有流盼的眼神。没有文人,山水也在,却不会有山水的诗情画意,不会有山水的人文意义。

天底下的名山名水大多是文人鼓吹出来的,但鼓吹得过于响亮了就会迟早引来世俗的拥挤,把文人所吟咏的景致和情怀扰乱,于是山水与文人原先的对应关系不见了,文人也就不再拥有此山此水。看来,这是文人难于逃脱的悲哀。

《青云谱随想》

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院落,能给中国艺术史提供那么多的触目的荒凉?究竟是一些什么样的朽木、衰草、败荷、寒江,对应着画家道袍里裹藏的孤傲?我带着这些问题去寻找青云谱,没想到青云谱竟相当热闹。

山水、花鸟本是人物画的背景和陪亲,当它们独立出来之后一直比较成功地表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学意境,而在这种意境中又大多溶解着一种隐逸观念,那就触及到了我所关心的人生意识。这种以隐逸观念为主调的人生意识虽然有浓有淡,有枯有荣,而基本走向却比较稳定,长期以来没有太多新的伸发,因此,久而久之,这种意识也就泛化为一种定势,画家们更多的是在笔墨趣味上倾注心力了。

这些画家的作品常常因高雅精美而让人叹为观止,但毕竟还缺少一种更强烈、更坦诚的东西,例如像文学中的《离骚》。有没有可能,让艺术家全身心的苦恼、焦灼、挣扎、痴狂在画幅中燃烧,人们可以立即从笔墨、气韵、章法中发现艺术家本人,并且从根本上认识全心全意,就像欧洲人认识拉斐尔、罗丹和梵高?

他实在是一个才华横溢、具有充分国际可比性的大艺术家,但人间苦难也真是遇过复杂的家庭变故,参加过抗倭斗争,又曾惶恐于政治牵连。他曾自撰墓志铭,九次自杀而未死。他还误杀过妻子,坐过六年多监狱。他厌弃人世、厌弃家庭、厌弃自身,但他又多么清楚自己在文化艺术史上的千古重量,这就产生了特别残酷、也特别响亮的生命冲撞。浙江的老百姓凭着直觉感触到了他的生命温度,把他作为几百年的谈资。老百姓主要截取了他倦狂的一面来作滑稽意义上的衍伸,而实际上他的佯狂背后埋藏的都是悲剧性的激潮。在中国古代画家中,人生经历像徐渭这样凄厉的人不多,即使有,也没有能力把它幻化为一幅幅生命本体悲剧的色彩和线条。

我在青云谱的庭院里就这样走走想想,也消磨了大半时间,面对着各色不太懂画、也不太懂朱耷的游人,我想,事情的症结还在于我们没有很多强健的现代画家去震撼这些游人,致使他们常常过着一种缺少艺术激动的生活,于也渐渐与艺术的过去和现在一并疏离起来。因此说到底还是艺术道德疏离了全心全意。什么时候我们身边能再出几个像徐渭这样的画家,全心全意或悲或喜的生命信号照亮了广阔的天域,那怕再不懂艺术的老百姓也由衷的热爱全心全意,编出各种故事来代代相传?或者像朱耷这样,只冷冷地躲在一边画着,而几百年后的大师们却想到赶过来做他的仆人?

《白发苏州》

苏州是我常去之地。海内美景多得是,唯苏州,能给我一种真正的休憩。柔婉的言语,姣好的面容,精雅的园林,幽深的街道,处处给人以感官上的宁静和慰藉。现实生活常常搅得人心志烦乱,那么,苏州无数的古迹会让你熨帖着历史走一定情怀。有古迹必有题咏,大多是古代文人超迈的感叹,读一读,那种鸟瞰历史的达观又能把你心头的皱折慰抚得平平展展。看得多了,也便知道,这些文人大多也是到这里休憩来的。他们不想在这儿创建伟业,但在事成事败之后,却愿意到这里来走走。苏州,是中国文化宁谧的后院。

苏州缺少金陵王气。这里没有森然殿阙,只有园林。这里摆不开战场,徒造了几座城门,这里的曲巷通不过堂皇的官轿,这里的民风不崇拜肃杀的禁令。这里的流水太清,这里的桃花太艳,这里的弹唱有点撩人。这里的小食太甜,这里的女人太俏,这里的茶馆太多,这里的书肆太密,这里的书法过于流丽,这里的绘画不够苍凉遒劲,这里的诗歌缺少易水壮士低哑的喉音。

于是,苏州,背负着种种罪名,默默地端坐着,迎来送往,安份度日。却也不愿重整衣冠,去领受那份王气。反正已经老了,支吃那种追随之苦作甚?

山水还在,古迹还在,似乎精魂也有些许留存。最近一次去苏州,重游寒山寺,撞了几下钟,因俞樾题写的诗碑而想到曲园。曲园为新开,因有平伯先生等后人捐赠,原物原貌,适人心怀。由园在一条狭窄的小巷里,由于这个普通门庭的存在,苏州一度成为晚清国学重镇。当时的苏州十分沉静,但无数的小巷中,无数的门庭里,藏匿着无数厚实的灵魂。正是这些灵魂,千百年来,以积聚久远的固执,使苏州保存了风韵的核心。

漫步在苏州的小巷中是一种奇特的经验。一排排鹅卵石,一级级台阶,一座座门庭,门都关闭着,让你去猜想它的蕴藏,猜想它以前、很早以前的主人。想得再奇也不要紧,2500年的时间,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

《江南小镇》

我到过的江南小镇很多,闭眼就能想见,穿镇而过的狭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致的石桥,傍河而筑的民居,民居楼板底下就是水,石阶的埠头从楼板下一级级伸出来,女人正在埠头上浣洗,而离他们只有几尺远的乌蓬船上正升起一缕白白的炊烟,炊烟穿过桥洞飘到对岸,对岸河边有又低又宽的石栏,可坐可躺,几位老人满脸宁静地坐在那里看着过往船只比之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河边由吊脚楼组成的小镇,江南小镇少了那种浑朴奇险,多了一点畅达平稳。它们的前边没有险滩,后边没有荒漠,因此虽然幽僻却谈不上什厶气势;它们大多有很有一些年代了,但始终比较滋润的生活方式并没有让它们保留下多少废墟和遗迹,因此也听不出多少历史的浩叹;它们当然有过升沈荣辱,但实在也未曾摆出过太堂皇的场面,因此也不容易产生类似于朱雀桥、乌衣巷的沧桑之慨。总之,它们的历史路程和现实风貌都显得平实而耐久,狭窄而悠久,就像经纬着它们的条条石板街道。

堂皇转眼凋零,喧腾是短命的别名。想来想去,没有比江南小镇更足以成为一种淡泊而安定的生活表征的了。中国文人中很有一批人在入世受挫之后逃于佛、道,但真正投身寺庙道观的并不太多,而结庐荒山、独钓寒江毕竟会带来基本生活上的一系列麻烦。“大隐隐于市”,最佳的隐潜方式莫过于躲在江南小镇之中了。与显赫对峙的是常态,与官场对峙的是平民,比山林间的蓑草茂树更有隐蔽力的是消失在某个小镇的平民百姓的常态生活中。山林间的隐蔽还保留和标榜着一种孤傲,而孤傲的隐蔽终究是不诚恳的;小镇街市间的隐蔽不仅不必故意地折磨和摧残生命,反而可以把日子过得十分舒适,让生命熨贴在既清静又方便的角落,几乎能gou4把自身由外到里溶化掉,因此也就成了隐蔽的最高形态。说隐蔽也许过于狭隘了,反正在我心目中,小桥流水人家,莼鲈之思,都是一种宗教性的人生哲学的生态意象。

四 : 苦秋

春夏秋冬,对于我来说,一直是颠倒的。

从很年幼时,便像小和尚念经似的,想把上下5000年的诗词歌赋吃进肚子里,那是秉承了先父的愿望。他是婚后十年为人之父的,我是长子,便在他望子成龙的热忱中,天降大任于我。

那是一个暮的秋,将近11月底了,我出生的时候与地方已冷;但我有生或有知以来,一向不觉那是所谓的初冬。我的苦难便是从那时候开端的,我也一向不以为出生都是甜蜜的事情。父亲在我的第七个暮春辞世,但我不知道,我何以是苦秋的。

清晨早早地醒来,我的小阁楼倒还静谧。除了或近或远的工业的噪声,倒也没有什么不够单纯的音韵;想来我的城市,蒸蒸日上于欣欣向荣,偶有喧嚣惊梦于晨眠,便也觉得是一种进步在唤醒我,并没有邻人的那许多怨艾。谅解我的城市和城市的人,在我没有安逸的时候,也常是我私有的想法。

醒来时静卧床榻的片刻,隔着透过窗帘的光,见天空拖着一排微红的层云,便知是早晨,却不能分出是春是秋来。至少这不该是秋的早晨,昨天挺凉或有些寒意了,但从居室看着天外,无论它是什么季节,人总是温馨的。在我熟稔的诗词中,有一句“春眠不觉晓”;现在想来,暮秋也未曾不这样,甚而冬夏也是。不知道一首多好的诗,才能千古流芳;大凡诗人这样认为即可,但我是不论什么季节都贪睡或怎么也睡不着的。大凡古人有很多东西是好的,才传下来;但人类有许多苦难——譬如我的苦秋,不也沿袭至今吗?我不厌世,但我的苦秋是颠倒的,人们大多苦夏。

我大约最迟两岁识字,最迟三岁烂熟于许多诗句的;很多的事情已不能凭仗记忆了,因我记不太清与先父的有关对话。少年时拜读他的日记,他是每天都写日记的;或许他知道他在英年逝去后,我会这样做,他留给我的就只有这些。但青年的我,却极少看那日记;我担心在吸烟的时候,烧毁那些珍贵的遗训。父亲是从不吸烟的,而父亲竟没有在遗训中,留下勿嗜烟酒的叮咛。(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但我目睹,与现在的孩子在所有同岁时,不见得就聪明,可能归咎于我的智商。年长的人说起这个话题,常惹出愤怒:我们吃的什么,他们吃的什么;我们和泥巴摔娃屋儿,他们弹钢琴打电子游戏,生下来就像恐龙蛋一样主贵。听来也怪气人的,我等小时候看场电影也像过年,这帮小恐龙蛋要天也能许半边,要不来就买,买不来就拿,拿不来就抢,抢总可以吧。怪就怪在我辈生不逢时,吃的不好,穿的不帅,玩的也不高雅;怪也怪在两千年前既成名又成家的孔老夫子,既没好房子又没好车子,连个传呼机也没有,怎么就发达了呢?他若在天有知,不定作何感慨。他若知我辈用了年少的书包(或壮年的公文包),装了国粹的麻将(或许他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麻将,更不懂卡拉什么K),或小恐龙蛋的什么机或琴,有朝一日变成废铜烂铁,不知又怎样之乎者也欤夫矣焉哉了。打碟子说碟子,打碗说碗;我们还是勿麻烦人家,过去这么多年了还扯上人不得安生的好。总之我是苦秋的,颠三倒四,常陷入一团瞎想。

乍暖还寒最难将息的时候,会有一个春的消息告诉我我还活着——在一年之中,我跟我蛇的属相,在四季里一脉相承,冬眠不觉晓。我并不迷信,但自有白昼与黑夜在,我便只管睡觉;即便昼夜都逝去了,只要有我在,便只管睡觉。而这超人的安逸,终不曾把我照料得白白胖胖,却在又黑又瘦的景状中,概括了热胀冷缩的物理结论。

像我的极耐热一样,我非常的耐冷,即使薄袄单衣也从不瑟缩。只是瘦得近乎凝固,深沉而抑郁,加上面色阴暗,落落寡合而一脸的思想斗争,看上去极像个心怀叵测的人,如电影里的特务,有一定层次的小偷,敌人派来的卧底,总之不是好人。

冬天奄奄一息的时候,终于会来。自泥土涌起春潮,即使刚刚复苏在地壳的最底层,我便接受那温暖的地气了。于是任这潮流在血管里酝酿,直到盛夏——在人们热得透不过气的时候,制造一次比火山爆发还有趣的核聚变。无论是黑夜与白昼,我的睡神便被那岩浆烫死在十八层地狱。又一次的热胀冷缩,而摄取的大能量投入,成就了我的大腹便便,一进餐厅就像个土匪;那些就着辣椒、咸菜仍吃不下馒头的食客,心里常这样骂。

我行我素的耐热,常使我的夏狗仗人势、狐假虎威地跋扈;但我的心是极谦虚的,甚至卑微。小时候扁桃体是个比我调皮的家伙,大约一两个月让我发一两次40几度的高烧;忽冷忽热于天国地府之门,竟没有死。每次的愈后都极健康、聪明,想来只影响了我今天的智商。后来大约在秋季,那惯于破坏和平的“半导体”被医生拆掉了。按照当时的说法,我真的躲过了关节炎、心脏病的侵略;但在另一个秋季,医生又看中了我的阑尾——我依旧高烧难退,甚至风火牙痛。这次我却惊骇了,牛身上长个怪瘤便是牛黄,河蚌吞一粒砂子便是珍珠,阑尾、“半导体”可有可无的话,何必与生俱来呢?我生就那么多废品吗?手术刀不是屠刀,救人亦不同害命,但若哪里有病就切掉哪里,不消几年我就被你们宰完了。我的谬论竟也准奏了,刀下留情后西线无战事,撑到今天依旧的和平共处。看来万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手中有刀欲开杀戒的时候,还望三思。

在我健康的日子,生命依旧与太阳同坐在一辆游览车上,我和我的太阳、我的城市在季节里心心相印,息息相通——我只是苦秋。

报纸、杂志以及广播电视关于苦夏的演讲,早已长出了皱纹和胡子,竟从不顾我。看来苦秋的人很少,又不会表现自己,才无人拯救直至寿终正寝了事。这怪不得任何人,大家都说甜或苦的时候,什么都好办了;而这苦秋的结局,是在别人收获的日子,我却一无所有。当人们收拾了一年的果实,坐在仓廪门外懒懒地晒着太阳,或做别的消遣的时候,我正是一副颓然,像一支等着风来的残烛。然而,仿佛我在我的夏天并不张狂一样,我颓然的冬眠并非绝望的死寂。冬眠尚不能把蛇冻死,不死就是希望,就是一切的种子。

我只是苦秋,只是生于秋。虽然秋是我的寂寞,却不像人们见了就要逃命似的,对于酷暑的难耐。逃离秋的苦难,在我还未寻到出路的时候,我会耐心的等;而在太阳重新越过回归线的时候,我会沾沾自喜地想:这其实只有片刻——。

尽管这依然故我的得意总那么酸涩,却是舒展的,流畅的,颇有回味。

五 : 秋雨与老叟【苦菜花文萃】

秋雨与老叟【苦菜花文萃】

好大的一场秋雨

转瞬间

天和地都交给了黑夜

六十多岁的那间低矮茅屋呀

风催霜打(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还是磐石一般

秋雨呀

只是淋湿了

老叟的单薄的衣衫

头上的白发

长满了冰霜

杯中的苦丁茶呀

热的像太阳一样

不会唱赞歌的喉咙

沙哑了

仰视苍穹的双眼

没有一丁点

徘徊和忧伤

眼里的俩道闪电

劈开了

尘封多年的围墙

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幸福新村南区19-6-102刘文忠

本文标题:余秋雨文化苦旅-余秋雨文化苦旅经典语录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81102.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