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寻找他乡的故事-寻找他乡的网站

发布时间:2017-11-05 所属栏目:散文

一 : 寻找他乡的网站

  从浏览器上登陆了这个网站

  注册了

  我成为该网的会员

  可是我大呼小叫

  都听不到一个回复我的信息

  让我怀疑上帝为何赞成他制造这个网页

  进入了论坛

  猛地发现

  竟没有一个生还的使者

  只留下昔日的旧帖

  才会到这是个空网

  可恶的你

  令我无奈......

 

二 : 寻找他乡的故事2

寻找他乡的故事!(二)

亿当年,我们在五七干校每天除了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之外,还要每天学毛泽东选集和背诵毛泽东语录及背诵毛主席老三篇著作。我处处当心,以免受到批判和斗争。一天劳动之余我拿起了画板与画笔。行走在田埂上,见到一位老大娘。她弯腰驼背,满脸充满了岁月留下的苍伤。。。我不禁拿起了笔,及画板给老妇人画像。也不知道画了多少时间。正沉浸在画意之中。突然我背部被人猛击一掌。我慌忙回过头去,原来是军代表。他粗声大气的问我:“喂!姓高的你在画什么?”我诺诺的小声说:《我在画一位农村老大娘。你看落日的余辉,照在她满脸的皱纹上。。。》军代表还没听完我的承述。就大声吼道:“你还有没有点阶级立埸。你画的不是别的人是地主婆。是地主婆。我脸上一下变得惨白,立刻把那张画及画具收了起并向军代表作了解说:我真的不知道!不知道她家有田!有地!是地主婆!》军代表瞪了我一眼,扬长而去。看来我事事都要小心。

一天清晨阳光普照,在金色的麦田里。一位农村青年,手执锄头站在田地里。形象十分的生动。。我拿起画笔,急速地写起生来。正沉浸在无边的画意当中,军代表又出现在我面前狠狠的瞪了我一眼。让我快些将画笔收起来。我问军代表出了什么事。军代表大声说道:你画的是富农的子弟并说我毫无阶级的立埸。

我立即把画稿,收了起来并连声说:《我不画了,我再不画了,我真不知道他是富农子弟。》

在那个文化大革命极左的年代,不为人知的往事知多少。一切都是以阶级斗争为钢。现代市埸上,买卖房地产一律都是正常行为!而当年有田就是地主有钱就是资本家,要受到蔑视和斗争。有的甚至受到残酷的遭遇,和悲惨的下场。现在年青人很难理解的,我们国家当时就是这种情况。

当年根据毛主席教导: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绣花是1个阶级压迫另一介阶级的斗争。人和人是以阶级来划分。

记得陈总工程师的儿子在国外,托人带给他1个小小的半导体收音机。每当休息时,他就一边打开小小的收音机收听新闻。后来某个军代表怀疑他是敌人派来的特务。从此他再也不敢打开半导体收音机收听新闻了。当年的往事知多少!

记得每当初一和十五,干校体假一天,学员们都分分上邻村的合作社买些零星日用品。或者下小饭馆叫上个菜馆改善一下生活。

那是1个晴朗的公休天,我准备。去镇上的邮局寄一件绿色的小裙子,给远在上海我的小女儿桔子。因为六一几童节快到了!想让我的女几童节那天也能穿上,新的绿衣服。。。记得出行时天气比较阴沉,我又出发得较晚,从邮局寄完东西,天色近黄昏。原野静悄悄。我1个人急急忙忙赶在回干校的路上。我走着走着,突然发现后面。有1个男士,在我身后紧跟着我。我走得快,他也走得快。我走得慢他也走得慢。我想这可是糟了!可别出什么事体,我可是一位单身女士,在这荒郊野外。。。我悬着一颗焦虑不安的心。越想越觉得情况相当的不妙。我紧握着拳头向前行。下意识的暗自做好思想准备。你如敢欺侮我,我也不是好惹的。天也越来越晚了。我心中充满着焦虑,紧握着双拳。也不敢回头望一眼。这样相持了很久,天更加暗了下来。不久走到1个岔路口,我向左走去,而他却向右走去。再也没有跟我前往,我一颗焦虑不安的心。这才平静了。看来我是多心了!我和他仅仅同走了一段乡间的小路而矣!害得我紧张了半天,整个心都快提到嗓子眼了。

时间真是太晚了,当我回到干校同事们在村口迎接了我。原来他们也给我担了一份心呢!总算没出什么事体。大家也就放心了!同事们纷纷嘱咐我,今后记着出门早看天。别太晚了1个人单独行动。

同事们的好意我一直铭记在心。直至到如[www.61k.com]今!直至到如今!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切记!切记!高工於深圳

注:毛主席1966年5月七7日发出指示谓之曰

五七指示。其中重要的一条,将党政机关,科技人员和大专院教师等分期分批下放到农村从事农副业生产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批判资产阶级世界观。进行政治学习改造的埸所。

三 : 真情故事:一位97岁老兵寻找婆家的故事

真情故事:一位97岁老兵寻找婆家的故事

又见炊烟整理 2016/3/17

2016年3月16日,湖南都市频道《寻情记》播出了一个真情故事:《古塔情缘,我的父母爱情》。说的是一位97岁的老太太,名叫任春初,是一个老兵,她要寻找丈夫王旭展的弟弟王步月,寻找夫家的根。

任春初,1919年1月28日出生,老家在湖南岳阳西矿区城乡白湖段,家境好。1935年至1937年,在孚成小学读书。1939年考入国民革命军82师战地培训班。随后分配到野战医院,成为一名战地护士。她时常梦见一个古塔,塔之下有她的根,有她至死不能忘记的家。

王旭展,澧县王家厂花瓦岗人。20多岁时,参加国民革命军,担任74军58师辎重营机枪连(四连)连长。80年前,两人相识于炮火连天的岁月中。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两人在南京结婚。两年多后的1948年元月3日,王旭展在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自杀身亡,后被安葬于醉翁亭南门,具体位置犹不可知。彼时,任春初年仅29岁。大女儿王燕燕一岁零七个月,小女儿王荺荺尚在襁褓之中。时隔80年,任春初和夫家完全失联。独自抚养两个孩子。新中国成立后,任春初带着孩子回到了湖南,一直在益阳市三里桥卫生院工作。

湖南老兵之家益阳团队负责人、65岁的王应详说,益阳新发现国民革命军82师野战医院的女护士任春初。百岁老兵,心心念念惦记着要去寻找夫家的根。她要告诉夫家,王家还有一支血脉流落在外。她请求都市频道《寻情记》和志愿者帮她去澧县找夫家的人。(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在《寻情记》栏目组和湖南老兵之家益阳团队负责人的帮助下,任春初老人的大女儿王燕燕(七十岁)一行,来到澧县王家厂寻找王步月及其族人。

在澧县王家厂派出所。民警上网查找户籍档案,全省一共有5个王步月,3人年龄不符被排除,其余两人都在邵阳武冈市同一个村,两人均已过世。武冈当地村支书告诉寻情记者,两个王步月都是邵阳本地人,和常德澧县没有任何关联。惟有“花瓦岗”这一线索,后经派出所民警打听,也没人知道这个地名。

第二天,他们找到王家厂王氏四修家谱委员会,也许在家谱里能够找到王步月的下落。修谱负责人王锡桂说,如果他是我们王氏家族这个祠堂的人,那他肯定上了谱,那时候是三修族谱(民国37年编纂)。寻亲一事传开后,王家厂有位老人记得有个伢子去当了兵,后面也没回来,他是不是王旭展呢?此时,他们兵分两路,王燕燕留下来查家谱,寻情记者去采访那位九旬老人。均无果。回程的路上,他们又打听到附近老铁路旁边有一个地方叫花瓦岗。那里有户王姓人家。经核对,也不是。

庆幸的是,有热心网友告诉寻情记者,在湘鄂交界处、离王家厂大约30公里的宜万乡,有一个名叫花瓦村的地方。村里有一个北宋时期的佛塔(古建筑):花瓦塔。村支书介绍说,村里有十来户王姓人家,但是,他们都不认识王旭展、王步月这两个人。

为了加快寻亲进度,他们请常德电视台和常德电视台新媒体公司发布寻人启事。在众多信息中,经过筛选 ,发现一条有用的信息:距离王家厂50公里的澧县如东乡裕龙树村13组,有一个王步月。电视台工作人员联系上了王步月的女儿王承芳。从她那里得到了多条相符的信息。

王燕燕和寻情记者、志愿者等一行赶到了澧县如东乡。

王承芳说,我的爸爸叫王金伟,号步月;王燕燕的爸爸叫王金晤。王燕燕问道,我爸爸为什么叫王旭展?王承芳解释说,那时候,我年纪很小,也搞不清楚原因。我们猜测,王旭展可能是号,类似于现在身份证上的名字,而金晤可能是谱名。王承芳补充说,我父亲王步月于1973年过世,至今已经43年了!

王承芳还说出了另一个细节:我的爷爷本名叫余中书,后招上门女婿到王家,改名王云书。这与任春初老人的说法是一致的。

王承芳说,父母过世后,我们这些后人至今仍在惦记远方的亲人。听说失散八十年的亲人回来寻亲了,王家亲友都从四面八方赶了回来。王承芳的弟弟王立民也来了。

唯有科学能给他们一个准确的答案。

经采集王承芳、王立民和王燕燕、王荺荺的头发、口腔粘膜进行DNA分析,检测结论是:不排除王燕燕与王承芳、王立民为第一代堂姐妹,不排除王荺荺与王承芳、王立民为第一代堂兄妹。

至此,可以肯定的说,任春初终于找到了夫家的根,找到了失散八十年的亲人。

在王家的祖坟地,王燕燕跪在先祖坟头,泣不成声……

四 : 寻找故乡

“天边飘来故乡的云,它不停地向我召唤……” 八十年代,费翔的这首《故乡的云》激起了多少游子怀旧的情愫?常年奔波在外的人,或远或近,都有自己的故乡,那里有童年快乐的印记,有乡土乡音的滋润,是家的依恋和向往,是多少人魂牵梦绕的地方。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对故乡大书特书,那乡愁、乡情、乡音,藏于字里行间。

大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被千古传颂至今;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表达的是对故乡的无限眷恋;鲁迅《故乡》里对童年记忆的描述活灵活现,成为不朽之作!

一直以来,故乡,在我的脑海里是那么遥远,那么模糊,我的故乡在哪里?

父亲出生在胶东半岛的一个小县城,祖父曾在国民党军队做过事,父亲五岁那年就过世了,祖母在父亲来蒙阴的第二年也故去了,那年父亲只有十九岁。祖父的身份父亲一直瞒着母亲,直到文化大革命的一天,母亲偶然在梳妆镜的夹层里发现了一张身着国民党军服的祖父的照片,父亲怕惹出麻烦,把祖父留下的唯一的照片烧了。小的时候,父母说回平度老家,我知道其实就是回去看看两位姑姑和那个已经被大姑继承了的古老的院落。 九十年代,我和老公又回过一次老家,老宅依旧,青砖琉璃瓦,留下了主人当年家境殷实的印记。

这是我的故乡么?记忆中,那里只有父辈的足迹,唯一的印象就停留在那幢跨越世纪的老宅和院子里的一棵百年古树。(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母亲的老家也在胶东,相比于父亲的家,我其实对姥姥家的印象要更深一些,因姥姥家是一个四世同堂、人丁兴旺的大家族。曾祖父是旧社会私塾的教书先生,我们姊妹都见过他,印象中他好像没有笑容,永远的一身家织白布棉裤和长过膝的黑棉袄,一幅另类的样子,一家老小都惧怕他。因他有学问,邻里乡亲倒也敬重他,写对联回信都找他。读书人大多思想开通,他让唯一的儿子、我的祖父出去读书。依姥姥的老传统,女孩子早晚要嫁为人妻,读书没有用,但她拗不过曾祖父,母亲于是也有了读书的机会。

后来的一切,都像是命运安排好的,父母先后就读于莱阳农校,为支援沂蒙山区又一起分到了蒙阴,后来的后来,就成了现在的现在……

这是我的故乡? 对姥姥家的记忆,也仅是曾祖父的长衫白裤,姥姥为生活所迫的惆怅,和横穿村里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流……

我出生在沂蒙山区一个舟车不通、四面环山的小山村,母亲那时是县里派驻管理区的工作队员,据说我随母亲在那里仅待了十个月,没有留下丝毫的印记。

多少回梦境,多少次理绪,记忆却总是不知不觉就回到那个仅朝夕相处了两年多的小山村——尖家庄

那是1975年,父母因工作调动来到了良种场,我就读于附近的尖家庄小学。很快,我就融入了这个贫穷落后的山村,爱上了这里的一草一木,爱上了热情厚道的乡亲和纯真烂漫的同学。

那时正值文革,基本不上课。春天,同学们一起到野外采野花,观察嫩草的萌芽,一起爬树,撸洋槐花,回家吃大人们做的香喷喷的槐花饼;夏天,我们不分男孩女孩,去村外的河沟里扎猛子,打嘭嘭,偶尔也去捉小虾摸螃蟹,我羡慕小伙伴的娴熟,看准一个小洞,伸手进去抓出来就是一个大螃蟹,我老是战战兢兢不敢下手,生怕拽出来一条蛇,我们那时叫长虫,的确有同学失手过,吓得魂飞魄散,好在有惊无险;秋天,我们白天不上课就去捉蛐蛐,用洋槐条编个小篮子放进去,晚上听着那叫声很是享受,睡觉也格外香甜。夜幕降临,要么捉迷藏,要么逮萤火虫,遍野的玉米地黑黢黢的,任由我们钻来钻去,一点也不觉害怕,亮闪闪的萤火虫飞来飞去,和天上的星星交相辉映。一摸一大把的瞎撞子,统统让我们囊括于袋子里。不疯到半夜,大人们此起彼伏的喊声一阵紧似一阵,是绝不罢休的;冬天,大地一片白茫茫,雪皑皑,男孩子们雪仗打的热火朝天,女孩子毽子踢得大汗淋漓,间或堆个雪人,老师一时兴起,也加入我们的行列,玩的不亦乐乎。

那个夏天,正是地震风声紧的时候,老师们把木板子课桌搬到了村东的小树林里,少有的上课的日子,吹着徐徐的凉风,听着知了的鸣叫,间或有个蚂蚱蹦到桌上,边背诵课文,边偷眼看着倒背着手的老师,再搞个恶作剧,越发惬意。

最难忘那年的九月,毛主席逝世,天空阴霾,大地呜咽,小山村似乎也沉静了下来,空气中一股压抑的沉闷。村里的赤脚医生很奢侈地给我们女孩子们每人一段白色绷带,扎在小辫上格外肃穆,大人们悲痛的表情感染了懵懵懂懂的我们,一时间似乎懂事了许多,帮着大人们折白花,扎松门,参加悼念活动,老师同学们一起度过了那难忘的岁月。

春夏秋冬,暑往寒来。不知不觉,两年多的时光悠然而过。粉碎“四人帮”以后,我随父母离开了那个古老又贫瘠的小山村。后来,又换过几个读书的地方,大多因为学习紧张,没来得及融入环境便又离开了,以后的许多个梦境里,恍惚间出现的依然是那个可爱的小山村。

静心想来,心已豁然。父辈的老家是我传说中的故乡;给我童年欢乐的小山村是我印象中的故乡;脚下这片红色的热土是我现实中的故乡。

本文标题:寻找他乡的故事-寻找他乡的网站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77888.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