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单词-鲁人版高中必修2一单元作文范例:玄武湖

发布时间:2017-09-05 所属栏目:副作用

一 : 鲁人版高中必修2一单元作文范例:玄武湖

鲁人版高中必修2一单元作文范例:玄武湖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朩下------这是屈原的一首《九歌湘夫人》他赞美了洞庭湖,今天,就让我来赞美那毫不逊色的玄武湖吧!

玄武湖景区以国内外罕见的地质景观和良好的植被条件备受游客的青睐。群花招惹众蝶舞,山水引得百鸟来。如今,数百只野生鸽子、几十只野鸭子,几对鸳鸯和很多的鸟类,或在玄武岩的蜂巢里或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或在迎风摇摆的枝头头栖息繁衍着。玄武湖在南京主城区内,一名后湖,又名练湖,自东晋以来为胜地,南朝恒讲武于此,湖周四十晨,宋以后废为田,岁久旧迹益堙,惟城北十三里仅存一池,明初复开浚,中有旧洲新洲及龙引、莲萼等洲,置黄山库于洲上,以贮天下图籍。

一到玄武湖,我立刻就被闪闪发光的湖面吸引住了,那波光粼粼的湖面如同一面明镜。一阵微风拂过,湖面泛起波纹。湖岸边种着许多杨柳,枝条在风的吹动下微微地晃动,就好像一位位美丽的姑娘站在湖边,梳理那刚染过的头发。

沿着湖漫步,我发现湖边的树形态各异,有高大的银杏,有巨人般的水杉,还有挺拔冲天的白杨……这些树,在金秋大都呈现出金黄色的颜色。路面的“地毯”也是金黄金黄的,我走到银杏树下,信手拾上几片“金扇”,真是有趣极了!

忽然,我闻到了一阵清香,随着香味,来到迷人的花坛。一朵朵、一簇簇的菊花都向我张开了笑脸。有的刚刚开放,还有的还是花骨朵,正含苞欲放呢。菊花的颜色也各不相同:金灿灿的、红彤彤的、白花花的…….近看菊花像毛线球一样,花瓣可以说数不胜数,它们就像兄弟姐妹一样拥抱在一起,围着一个害羞的姑娘――花心。

文章来源:

二 : 师说(人教版高一必修)




《师说》课堂教学实录

师:先给大家讲一件真实的故事。咱们学校有一位叫xx的数学老师,[有人点头]他辅导的学生多次在各种数学竞赛中获奖。有一回,一个获奖学生的家长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应该感谢我儿子,没有他,你就不会出名。”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对这位家长的观点作何评价?
生甲:我认为这位家长的观点是正确的!
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就是靠毛泽东才名扬天下的,没有老师照样可以自学成才。
生乙:我不赞成那位家长的意见,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辛勤培养,没有老师,就没有当代文明;没有老师,人类只能处在刀耕火种的原始蒙昧时期。
师:同学们的发言说明了对教师的作用有不同的看法。现在我们先研读《师说》的第一自然段,看看韩愈对这个问题有何高见,然后再请同学们深入讨论。
[学生看书。有的圈点课文,有的轻声议论,有的沉思。教师巡视课堂,不时停下来回答学生的提问,几分钟后,讨论开始。]
师:好了,请同学们考虑,韩愈的观点是什么?你怎么看?
生丙:韩愈认为老师的作用是“传道、授业、解惑”,这个认识应该说是对的,比较准确地概括了教师的本质特征。
师:那个时候,老师传的什么道?授的什么业?
生丁:传的是儒家之道,讲授的是六艺经传。
师:非常好,儒家的鼻祖是谁?
生众:孔子。
师:儒家之道是谁提炼总结出来的?
生众:也是孔子。
师:后人学习孔子的发明,这说明师生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生戊:应该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师:如果说,现在的老师的作用仍然是“传道、授业、解惑”,这种说法对不对呢?
生戊:也对也不对。
师:(笑)能不能解释一下?
生戊:现在的老师还是在做“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所不同的是“道”的含义、“业”的内容都发生了变化。韩愈所说的“道”指的是儒家之道。
师:儒家之道的核心是什么?
生戊:(摇头)
师:其它同学有知道的么?
生众:不知道。
师:(板书)“仁”,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孟子也说过“杀身成仁”,“仁”是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境界。
生戊:(若有所悟)噢。
师:现在的“道”指的是什么?
生戊:爱国主义教育吧?
生乙:我认为是所有的思想品德教育。
师:对。既然当代教师仍旧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
那么老师的作用就不是可有可无的吧?
生甲:我认为,普通的学生需要老师的培养,天才的学生靠自学就可以成才。
师:你的意思是说,有些人不是学而知之,而是生而知之?
生甲:不是,他不需要向别人学习,可以完全凭借自己的能力掌握知识。
生乙:我不同意。韩愈在《师说》中开篇就说:“古之学者必有师。”我认为今之学者也一定有老师,天才的出现同样离不开老师,他与常人不同之处只是智商高些罢了。
生甲:但你不能否认他们自学成才的事实。比如法布尔。
生乙:法布尔虽然是自学成才,但不能说他没有老师,他的父母就是他的启蒙老师,他在研究自然的过程中不可能没有疑问,他请教的那些人就是他的老师。
师:用韩愈的话就是闻道在先者为师,对吧?
生乙:是。
师:这样看来,老师不一定都有职称,不一定都站在讲台上。
生众:(笑)
师:凡在某一问题上对我们有启发、有帮助的人都是我们的老师。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
生众:同意!
师: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法布尔先生有老师!xx同学,你同意吗?
生甲:(笑,点头)
师:那么,我们可否得出这样的推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老师?
生众:可以。
师:当然,“老师”这个概念的外延在这里得到了拓展,可以是人生方面,可以是文化科学的,也可以是劳动技术方面的。在我们中间,不是有大量的“一字之师”“一题之师”“一文之师”吗?
生众:(笑)
师:既然人人有老师,说明社会需要这个行业,说明老师确有存在的必要,不是可有可无的,对吧?
生众:对!
师:好了,现在我们讨论第二个问题:伟人和他的老师之间是什么关系?xx同学方才说,徐特立是靠毛泽东才名扬天下的,是吗?
生甲:是。
师:这句话怎么理解呀?
生甲:如果毛泽东不成为一代伟人,人们也不会知道他的老师是徐特立。
生乙:没有徐特立,毛泽东也不会成为伟人。
生甲:按你的观点,徐特立所有的学生都应该成为毛泽东那样的伟人。
生乙:按你的观点,毛泽东成为伟人和徐特立没有丝毫关系了?那他当初为什么拜徐特立为师呢?
[学生讨论,气氛热烈]
师:(做暂停手势)谁知道小鸡崽儿是怎样来到人间的?
生众:(愕然,感到问题突兀)
生庚:是老母鸡孵出来的。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庚:我家孵过。
师:那你有发言权。
生众:(笑)
师:还有别的办法吗?
生辛:也可以用孵化器。
师:你家有孵化器?
生辛:没有,我从一本书上看到的。
师:你也有发言权。
生众:(大笑)
师:就是说,先有鸡蛋,然后用老母鸡或孵化器,经过二十几天?
生庚:21天。
师:对,然后,小鸡崽儿就破壳而出了,是这样吗?
生庚:是。
师:如果把一堆鸡蛋大的石头放进孵化器或者放在老母鸡身子下面,21天后能孵出小鸡来吗?
生众:(大笑)不能。
师:时间再长一些,比如210天……
生众:也不能。
师:为什么?
生乙:鸡蛋和石头的内部结构不同。
生丙:鸡蛋和石头的化学性质不同。
生乙:老师,我明白了:一个人能不能成才关键靠个人奋斗。
师:那么,为什么小摊上卖的鸡蛋摆了20多天,还是出不来小
鸡崽儿?
生乙:因为缺少外部条件。
师:缺少外部条件,鸡蛋就不会变成鸡崽儿?
生乙:对。
师:缺少外部条件,地下石油会自己冒出来么?
生众:不能。
师:成才固然离不开个人奋斗,它和一个人的志向、品德、才能有直接关系,这是事物变化的内部根据,是第一位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毛泽东成为一代伟人是因为他具有伟人的素质,除此之外也和机遇、和他的老师的教诲等外部条件不无关系。徐特立六十大寿的时候,毛泽东特意给他写了一封贺信,开头就说“你是我20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这说明毛泽东十分尊重自己的老师。这种尊重不是仅仅出于礼貌,出于客套,而是发自内心的,他认为在徐特立先生身上,不仅过去,就是现在乃至将来仍有很多值得自己学习的东西。毛泽东的贺信,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对恩师作用的充分肯定和真诚的感谢。现在我们回过头来思考:为什么说那位家长的观点是错误的呢?
生甲:因为他错误地否认了老师在他儿子获奖中的重要作用。
师:这就如同否认老母鸡和孵化器的作用一样。“没有你们,我自己也会变成小鸡崽儿!”这可能吗?
生众:不能。
师:这种否认既不符合客观现实,也抹杀了老师含辛茹苦的创造性劳动。这是一种忘恩负义的行为,是应该受到谴责和唾弃的。[一片寂静]
师:xx同学,你现在有何感想?
生甲:毛泽东成为伟人离不开教师的培养,我们要成为跨世纪人才同样需要老师的帮助!
生众:(鼓掌)
师:我们反对否定教师的观点,那样会导致社会的倒退。我们也不赞成过分夸大教师作用的主张。有些学生和家长错误地认为老师有“点石成金”的本事,只要分进“好班”,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从而放松了主观努力。刚才我们讨论了,主观努力是成才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教师只是外部的一个条件,外因要通内因起作用。你明明是一块石头,我怎么把你变成小鸡崽儿呀?就算你是个鸡蛋,可你不愿意变成小鸡崽儿,我这老母鸡一爬上去,你就滚得远远的,宁可“淌黄儿”也不转世,我也没有一点办法嘛!
生众:(大笑)
师:所以,我们要正确评估老师的作用,要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当然,尊重老师并不是惟师是从。前些天,我曾给大家抄过一则《论语》……
生众:“当仁,不让于师。”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呀?
生丁:在真理面前,对老师也不让步。
生戊:用一位科学家的话就是“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师:对!我们师生面临同一个任务就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只有这样,我们的人格才会不断完善,我们的时代才会不断进步。这节课我们就讨论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林黛玉进贾府》课堂教学实录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刚才我们听到的是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主题歌,看过这部电视剧的请举手。(很多人举手)
师:看来绝大部分同学看过,喜欢的请举手。(少数人举手)
师:寥寥无几啊。读过原著的同学请举手。(十几人举手)
师:喜欢读的同学请举手。(一人举手)
师:看样子其他同学都不太喜欢,为什么?大家知道《红楼梦》可是古典名著啊,哪位同学谈谈你不喜欢的原因?
生:没意思,尽是吃饭、聊天,不过也许我没看懂。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实在,也很谦虚,觉得《红楼梦》像是在拉家常,东家常,西家短的。大家是不是也有这种感觉呢?(很多人举手)
师:好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名著的选段《林黛玉进贾府》,看看他们是如何拉家常的。
师: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以林黛玉进贾府的所见所闻为线索,那么林黛玉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通过自学我们有了大致的了解,首先我们知道,林黛玉是一个出身贵族家庭的小姑娘,母亲去世后孤身一人来到贾府,投奔外祖母,同学们想一想,她实际上处于一种怎样的生活境地?
生:寄人篱下。
师:非常好,林黛玉在贾府的处境就是寄人篱下。因为寄人篱下,所以她一进贾府就自然产生了一种防卫心理,不知道大家在读书的时候有没有留心到,我们一起把它读出来好吗?
生:“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她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师:找得非常准确,林黛玉进入贾府后确实是步步小心、时时在意。那么,她进入贾府以后该怎样和贾府的人说话呢?我们现在就来品一品林黛玉与贾府的人曾说的话。请同学们在书中勾画一下,林黛玉进贾府后和哪些人说了些什么话。
生:第一处:邢夫人苦留吃过晚饭去,黛玉笑回道:“嗣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夫人听说,笑道“这倒是了。”第二处:“黛玉便向椅上坐了。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王夫人因说"你舅舅今日斋戒,明日再见罢。只是有一句话嘱咐你:你三个姊妹倒都随好,以后一处念书认字学针线,或是偶一玩笑,都有让的。但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归晚间你看见便知了。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它的。”
师:对,小小年纪说话有情有理,"舅母爱情赐饭",显得很领舅母的情谊,"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对长辈的礼数使得她不得不辞谢。这番话说得很有礼貌,既表达了她对邢夫人的感激之惰,又让邢夫人觉得这顿饭黛玉委实不能吃。
师:那么,林黛玉跟王夫人又是怎样说的呢?王夫人给黛玉介绍宝玉,王夫人是怎样说宝玉的?
生: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晚间你看见便知了。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师:是的,王夫人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叮嘱林黛玉不要理睬宝玉,不要沾惹宝玉。同学们,你们看,如果我是林黛玉能不能这样说:“舅母,我可不能不睬他,我可要和宝哥哥玩的啊”?
生:(笑)不行。
师:以林黛玉的身份,她不能这样说,她肯定得顺着王夫人的话,说我不去沾惹他。那老师再来扮一下林黛玉,看这样说行不行:“舅母所说的可是这位衔玉所生的哥哥,在家时就常听父母亲说起,说这位哥哥非常顽劣,极不喜欢读书,舅母放心,我不会去沾惹他的。”你们觉得林黛玉这样说行不行?
生:不行,林黛玉刚刚到贾府,以她的性格不可能这样说话。而王夫人又是宝玉的母亲,俗话说母子连心,王夫人要是听到别人这样说自己儿子,会生气的。
师:那王夫人不是自己说过的吗,宝玉是混世魔王,孽根祸胎。她自己先说的,怎么林黛玉说了她就不高兴呢?
生:王夫人自己说可以,别人说就不行,这是人之常情。
师:对的,人之常情。更何况王夫人只是说说而己,心里也许并不这么想,那么我们来看看林黛玉是怎样回答的,大家一起来读读。
生:“舅母说的,可是衔玉所生的这位哥哥?在家时亦曾听见母亲常说,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小名就唤宝玉,虽极憨顽,说在姊妹情中极好的。”
师:王夫人什么反应?
生:很高兴。
师:为什么?
生:林黛玉非但没有贬,反而说出了宝玉的优点,他和姊妹的关系很好,所以大家才喜欢同他玩的,所以王夫人很高兴。
师:那么,林黛玉又是怎样回答她不会去沾惹宝玉的呢?
生:“况我来了,自然只和姊妹同处,兄弟们自是别院另室的,岂得去沾惹之理?”
师:很好,这就是说林黛玉把自己不沾惹宝玉归结为家规礼教,由于男女住处分开,自然不可能去沾染他,林黛玉不提自己不想去沾惹宝玉,只是说客观上不可能沾惹宝玉,二舅母听了心里自然就不会有其他想法,那么同学们来评一评,通过林黛玉和邢夫人、王夫人的对话,你觉得林黛玉这个人说话怎么样?
生:时时留意,处处小心。
生:非常周到,想了很多问题。
生:她的话让别人听了很舒服,很得体。
师:说得非常好,这说明林黛玉说话非常得体,语言恰到好处。表面上看林黛玉进贾府不过就是说了两句家常话,但我们还是觉得有很多地方值得琢磨,从这几句家常话中能不能说一下你对林黛玉的印象。
生:细心、多虑。
生:聪明、机敏。
师:我们总结出林黛玉的个性是谨慎多虑的,可不可以这样说呢?
生:可以。
师:我们继续往下看,如果说林黛玉是寄人篱下的话,那么王熙凤在贾府中的地位怎样?
生:掌管家务,握有实权,地位非常高。
师:大家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啊?
生: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鬓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师:我同意你的看法。
师:王熙凤是怎样出场的?
生:笑着出来的。
师:笑着出来的,并且说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在场所有的人是什么表情,文中用了这样一个词"敛声屏气"。林黛玉这时候会不会这样想啊:“这个人怎么这样放荡无礼啊”,按大家族的礼数,这样放荡无礼的人,贾母肯定会骂她,那么我们从文中能不能找到贾母骂她的句子啊?
生:找不到。
师:那么文中是怎样说的?
生: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风辣子’就是了。”
师:看样子贾母非但不讨厌,还很喜欢,是不是?
生:是。
师:贾母和一个晚辈开玩笑,用玩笑的语气表达了对王熙凤的喜欢,贾母是贾府中地位最高的人,她宠爱的人地位自然高了。我们再来看看,这样一个人出场以后向林黛玉说了些什么话,我们让两位同学分别扮演王熙凤、贾母,分角色为大家朗读一下,请这两位同学酝酿感情进入角色。
生甲(王熙凤):“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生Z(贾母):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世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风辣"就是了。
生甲(王熙凤):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点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
生乙(贾母):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
生甲(王熙凤):“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师:请坐,刚才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了这段对话,想请扮演王熙凤的同学来回答一个问题,你读王熙这番话的时候很娇柔,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生:因为王熙凤是贾母面前的红人,且是晚辈,仗着贾母的疼爱,对贾母有一点撒娇。
师:你从王熙凤的话里还读出了撒娇的味道,很,很好。我们现在来分析一下王熙凤这番话有几层意。第一层,她夸了谁?
生:林黛玉。
师:就林黛玉一个人吗?
生:好像不是。她既夸了林黛玉很漂亮,又夸了林黛玉不像是外孙女,而是嫡亲孙女,所以把迎春、探春、惜春她们也都夸了,夸了这几个孙女自然也就夸了贾母。一句话,把所有的人都夸到了。
师:这位同学分析得非常好,那她夸了大家之后又怎么样呢?
生:在林黛玉面前掉眼泪,但当贾母说不要让王熙凤招她的时候马上就又转悲为喜,说自己该打该打,挺虚伪的。
师:这位同学还品到了王熙凤的见风使舵、虚伪。那么第三层,王熙凤关照林黛玉说"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来告诉我",这话表明了什么?
生:表明她在贾府中握有实权。
师:你们看看王熙凤,她几句话真可谓滴水不漏,既照顾到了所有的人,又恰到好处地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地位。大家想想,这体现出她怎样的个性?你喜不喜她?喜欢的请举手。(有3个学生举手)
师:我想请同学来说说喜欢她什么。
生:会说话,会做人。
师:还有谁要补充?
生:处事圆滑老练,又会照顾别人的情绪,这就是贾母喜欢她、家中的事都由她来处理的原因。
师:好的。看样子你们都有自己的理由,我尊重你们。那么还有这么多同学不喜欢,能不能也说一下理由。
生:泼辣、虚伪,悲喜转变的速度太快,可见不是真心。
生:我也觉得她很虚情假意,把话说得很周到,让每一个人都舒服,这说明并不是为别人着想,而是为自己。
师:是的,恐怕有同学还会用其他的贬义词来形容她,比如欺下媚上、阿诀奉承、圆滑世故,等等。但可能也有同学会用褒义词来形容她,比如精明能干、果断老练,等等。我觉得在咱们今天小说节选的这部分恐怕找不到一个很恰当的答案,不如以后有机会读整部小说的时候再做定论,那样会更好些。
师:不论是林黛王还是王熙凤,我发觉她们都很会说话,语言非常得体,这里我有个问题:她们说话如此得体,恰到好处,主要是注意到了什么?
(讨论3分钟)
生:说话的对象和环境。
生:还有身份和地位。
师:非常好,我来补充→点,就是说话的目的,不同的目的采取不同的说话方式,所以我们高中阶段有一个知识点,也是对我们高中生的能力要求,就是能根据不同的场合、对象、目的做到语言得体。
师:文中除了林黛玉、王熙凤这两位主人公的语言非常得体外,还有一个重要人物也出场了,他是谁啊?
生:贾宝玉。
师:那么贾宝玉说话得体吗?觉得他说话得体的同学请举手。
(没人举手)
师:觉得不得体的同学请举手。(部分学生举了手)
师:咦,还有一部分同学保持沉默是什么意思。要有自己的观点啊,是不是?我想先请认为贾宝玉语言不得体的同学说说理由。
生:他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不太顾及别人的想法。比如他一见面就问黛玉是否有玉,当黛玉说没有时他就把自己的玉摔了,让黛玉很难堪。
师:还有没有补充?
生:他一见到林黛玉就问黛玉是否有字,当黛玉说没有时就要给黛玉送字,也很不合适。
师:啊,古人的字不是随便取的,要么父母师长赐题,要么自己取。而宝玉第一次见别人就要送字,并且还说了一段送字的缘由,显得有点轻浮,是不是?在一出场时,林黛玉初遇宝玉,宝玉说了些什么?
生:这位妹妹我曾见过的。
师:这话得体吗?
生:不得体。
师:你看,贾母这个时候说了"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这可又应了王夫人说的,宝玉有时疯疯傻傻,有时有天无日,只休信他。同学们,他怎敢如此胡说呢?
生:宝玉是贾府的命根子。
师:是啊,如果说贾母是贾府的老祖宗,宝玉就是贾府的小祖宗啊!
师:从这番话里,你除了看出宝玉身份高贵之外,还能看出他什么个性。
生:蔑视功名利禄,放荡不羁。他一看林黛玉没有玉,自己也把玉摔了,在这一摔之中,体现了他的平等思想,并且在给林黛玉送字的时候,对古典知识信手拈来,可见他很有才气和灵气。
师:从这些文段中我们可以看出贾宝玉怎样的性格特征?
生:纯真聪慧。
师:有没有同学觉得贾宝玉会说话?
生:贾宝玉送林黛玉字,夸林黛玉像仙人一样,很会讨女孩子欢心。
师:我看不止这一点。我们来看看这一处,贾母要把宝玉安排在自己的住处,想把黛玉单独安排在碧纱橱里,宝玉想和林黛玉住在一处,又不好直白地对贾母说,宝玉是怎样说的,哪位同学来读读这一段?
生:当下,奶娘来请问黛玉之房舍。贾母说:“今将宝玉挪出来,同我在套间暖阁儿里,把你林姑娘暂安置在碧纱橱里。等过了残冬,春天再与他们收拾房屋,另作一番安置罢。”宝玉道:“好祖宗,我就在碧纱橱外的床上很妥当,何必又出来闹的老祖宗不得安静。”贾母想'了一想说:“也罢了。”
师:你看这话说的,让贾母是不是心头一暖啊,真是没白疼这孙子,一点小事都处处考虑到自己,其实宝玉是想和谁在一起啊?林黛玉。现在,你们觉得这些家常话有意思吗,能品出些滋味来吗?
生:有意思。
师:同学们,人物的语言与人物的个性是协调统一的,有这种个性才会有这样的语言,而通过这种语言又能展示人物的个性,同时这些人物的语言又与他们的身份、地位紧密相关。而且这些人物的语言不论得体与否,都展示着他们的性格特征,其实这不是他们自己语言,而是作者的语言,是作者让他们这样说的,体现了作者刻画人物的笔力和功夫,好的语言可以使人明形象奕奕生辉。我们也可以这样讲:语言得体不仅是语言的艺术问题,还关乎人的生存能力。我希望大家做到不要圆滑世故,但语言要得体周全。
师:我们现在来做一个语言训练,在《红楼梦》第96回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出示幻灯资料)
一日,黛玉早饭后带着紫鹃到贾母这边来,一则请安,二则也为自己散散闷。出了潇湘馆,走了几步,忽想起忘了手绢子来,因叫紫鹃回去取来,自己却慢慢的走着等他。刚走到沁芳桥那边山石背后,当日同宝玉葬花之处,忽听一个人呜呜咽咽在那里哭。黛玉煞住脚听时,又听不出是谁的声音,也听不出哭着叨叨的是些什么话。心里甚是疑惑,便慢慢的走去。及到了跟前,却见一个浓眉大眼的丫头在那里哭呢。黛玉未见他时,还只疑府里这些大丫头有什么说不出的心事,所以来这里发泄发泄,及至见了这个丫头,却又好笑,因想到:这蠢货有什么情种,自然是那屋里作粗活的丫头受了大女孩子的气了。细瞧了一瞧,却不认得。那丫头见黛玉来了,便也不敢再哭,站起来拭眼泪。黛玉问道:"你好好的为什么在这里伤心?"那丫头听了这话,又流泪道"林姑娘你评评这个理。他们说话我又不知道,我就讲错了一句话,我姐姐也犯不着就打我呀。"黛玉听了,不懂他说的是什么,因笑问道:“你姐姐是那一个?”那丫鬟道:“就是珍珠姐姐。”黛玉听了,才知道他是贾母屋里的,因又问:“你叫什么?”那丫头道:“我叫傻大姐儿。”黛玉笑了一笑,又问:“你姐姐为什么打你?你说错了什么话了?”那丫头道:“为什么呢,就是为我们宝二爷要宝姑娘的事情。”黛玉听了这一句,如同一个疾雷,心头乱跳。略定了定神,便叫了这丫头:“你跟了我这里来。”那丫头跟着黛玉到那畸角儿上葬桃花的去处,那里背静,黛玉因问道:“宝二爷娶宝姑娘,他为什么打你呢?”傻大姐道:“我们老太太和太太二奶奶商量了,因为我们老爷要起身,说就赶着往姨太太商量把宝姑娘娶来罢。头一宗,给宝二爷冲什么喜,第二宗——”说道这里,又瞅着黛玉笑了一笑,才说道:“赶着办了,还要给林姑娘说婆婆家呢。”黛玉已经听呆了。这丫头只管道:“我又不知道他们怎么商量的,不叫人吵嚷,怕宝姑娘听见害燥。我自和宝二爷屋里的袭人姐姐说了一句,咱们明儿更热闹了,又是宝姑娘,又是宝二奶奶,这可怎么叫呢!林姑娘你说我这话害着珍珠姐姐什么了吗,他走过来就打了我一嘴巴,说我混说,不遵上头的话,要撵我出去。我知道上头为什么不叫言语呢,你们又没告诉我,就打我。”说着,又哭起来。
那黛玉此时心里竟是油儿酱儿糖儿醋儿到在一处的一般,甜苦酸咸,竟说不上什么味儿来了。停了一会儿,颤巍巍的说道……
请大家推想一下,黛玉这时候会说什么呢?注意考虑黛玉的性格、身份、地位。
生:宝玉还是和她好了……
生:那倒好,也很般配呀……
(哄堂大笑)……
师:我们来看看原文:“你别混说了。你再混说,叫人听见又要打你了。你去吧。”
她为什么说这样一句话,因为他面对的是傻丫头,傻隐隐约约丫头这番话并不是有意说给自己听的,而自己无意之中听了大家要瞒她的话,她不能哭,也不能冲着傻丫头发脾气,更不能去找贾母理论,为什么?
生:因为她的身份是大家小姐,她的处境是寄人篱下,他的性格并不随和,甚至比较孤傲。
师:所以,她把所有的委屈、痛苦一口气全咽了下去,反而替傻丫头考虑,这也是非常得体的。

三 : 《柳永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章法和句法特点。
2、了解柳永的生平简介及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
4、学习本词中点染的表现手法。
二、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初步掌握读词诵词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背诵这两首词。
三、德育目标
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从词的章法入手,了解词的内容;
2、抓词眼,详细分析名句,有助学生深入词中境界。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
教学课时三课
教学步骤
一、词的有关知识
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得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3、词的分类
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二、柳永的生平简介:(投影)
柳永(约987—1053),初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称他为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世路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妓们相处密切,靠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正由于这样的生活境遇,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精通音律,既擅长作歌词,又擅长谱写乐曲。他创制了许多词调,而且这些词调得到广泛的传播,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音乐家。许多歌妓因善于演唱他所作的词,或者得到他的嘉许使得身价大大提高。
柳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他的词作具有很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
(结合现实生活解说柳永的影响力)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得知,柳永是最早的歌坛偶像,其在当时的影响力绝不逊色于今天的“超女”。他的“粉丝”,也是历史上最狂热最忠诚也最具规模的“粉丝”。
论数量,当时民谣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就说明柳永的“粉丝”到处都有,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多得不计其数。
论狂热,柳永的“粉丝”也丝毫不输于“超女”的“粉丝”。由于他写得一手绝妙好词,随便给哪个歌妓写上几句,她就会身价倍增。于是,歌妓们对他爱得发狂。柳永又称柳七,能和柳七亲热唱和,哪怕是倒贴银子。
论铁杆,柳永的“粉丝”更是忠心不二,无人可匹。柳永死时家无余财,是他的那帮歌妓“粉丝”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认识不认识的“粉丝”们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以至于相沿成习,称之为“吊柳七”或“吊柳会”。
论影响,柳永的“粉丝”也是不得了的。连宋仁宗都成了他的最大“粉丝”,虽然他羞于承认,还对柳永有几分嫉妒。
论“副作用”,柳永的“粉丝”也闹出了惊天动地的大动作。追捧偶像,总难免有一定副作用。传说,柳永的名词《望海潮》使得金主完颜亮大举进攻南宋,让他差点儿成为汉奸。
基于柳永词的艺术魅力和他对当时社会效应,我们今天来学习他的《蝶恋花》和《望海潮》这两首词。
《望海潮》
一、相关背景
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二、具体分析
(朗读练习
(1)教师范读后作朗读要求。
①感情饱满,适度夸张,铿锵有力。
②上阙写形胜之地和钱塘江潮的壮观。词句短小。“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的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③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平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
(2)学生朗读体味。)
(一)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自古繁华”进行铺叙。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是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只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业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披罗着锦。“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
(二)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景象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西湖是美的,苏轼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也是写了山河水量个方面。“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巘”,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子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南宋杨万里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秋”,从时间着眼;“十里”,从空间着眼。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所以就有游人去游玩。接下来就写到“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羌管弄晴”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时对前面两句的总括,所以这一句写的是杭州人民的游乐。“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写的是杭州官员的游乐,分两方面写的,一是“乘醉听萧鼓”宴酣之乐,二是“吟赏烟”山水之乐。“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对官员的祝愿。
三、亮点探究
1、.本词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钱塘”的繁华?
提示:历史沿革、城市规模、市容市貌、特色景观、生活图景等方面。
2、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若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的“卷”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
提示:“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则显得比较平板,力度与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景?
提示:这几句极富生活情趣,晴天丽日,处处音乐悠扬;菱舟泛夜,传来阵阵歌声;老叟怡然垂钓,幼童嘻嘻采莲,好一派歌舞升平,百姓富足的盛世景象。
(3)、“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堪称千古丽句,加以赏析。
“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十里”是说湖中广植荷花,逢到花期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三秋桂子”就让人联想起有关西湖的美丽传说。传说西湖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馨香异常,那是从月宫桂树上飘落下来的,是寂寞的嫦娥赠与人间有心人的。这美丽的传说给秀丽的西湖增添了神秘空灵的色彩。
3、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1)解释何为“点染手法”。
《雨霖铃》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上两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两句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其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点”即抽象评点,“染”即具体描写,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
(2)《望海潮》运用了点染手法,请加以说明。
①从全篇看,开头三句是点;接着从几个方面分别详细描绘,是染。具体看对西湖的描写。
“形胜”、“繁华”四字点出了杭州的繁华热闹,宏伟气派。接着,“烟柳”等句作染,通过具体的描述直观且鲜明地展现大都市的风采。雕栏画栋,房屋密集,人口众多,社会太平,百姓富足,此乃“繁华”也。
②“重湖叠巘清嘉”是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是染。其中的染,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山色之美,二是湖荷之胜,三是人文风貌之佳。
4、总结:(主旨)
这首词着力描写钱塘(杭州)的繁华,展现了一派物阜民康、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借以歌颂此地的地方长官治郡有方,政绩卓著。
《雨霖铃》
一、相关背景
柳永是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他继承发展了突出男欢女爱,别恨离愁的婉约词风,剪红刻翠的“艳科”,旖旎温柔的“情语”,成了柳词的主题。《雨霖铃》便是柳词中最能体现这种风格的杰作。
《雨霖铃》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汴京,与情人话别之作。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二、赏析
这首词是写作者离开京城时,与情人在长亭话别的情景。笔调恣意渲染,声情哀怨缠绵,可以从中看到柳永慢词的艺术特色。
词中首先交代了离别的季节、时间和地点。“寒蝉凄切”,点明节令;“对长亭晚”,点明时间和地点;“骤雨初歇”,点明气候。这是秋天骤雨刚停的黄昏,是舟楫齐备、急待出发的时刻。对这些景物的描写都是为抒发离情别绪服务的。词人巧妙地把自己忧伤的感情融入对景物的描摹中,以“寒蝉”“长亭”“骤雨”这一系列形象烘托出一种凄冷沉郁的气氛。正当离人依依难舍时,船夫偏又催促起航了,他们只有泪眼相向,“无语凝噎”,万千话语只能堵在心里!“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作者用一个“念”字引出了对别后情境的设想:行人消逝在烟雾弥漫的江面上,傍晚时分,浓重的雾气使人透不过气来,极目南望,令人不胜伤感。上片,词人以缠绵凄恻的感情、冷寂幽清的景色、铺叙白描的手法,把离别的情、景、事织成了一片幽清的词境。
下片,词人从实写眼前之景转到预想别后之情,虚实相济,利用时间的跨越,多方位地表达了自己的惜别之意。“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词人先宕开一笔,说离人伤别,自古如此,是多情使然;忽然又转到现实中来,说在这“冷落清秋节”中离别更使人难以忍受,这样就拓宽了词的境界,下面再设想别后生活就显得顺理成章了。“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今宵酒醒,伊人不见,风清月冷,情何以堪?“杨柳岸”“晓风”“残月”本是无情物,但是在满心愁绪的词人眼中,却都成了“情语”。而“经年”的“千种风情”便从此失去了意义,因为知音已远,良辰不再。这首词情事纷陈,铺叙委婉,语言清畅,音节幽咽,充分表现了慢词的优点和柳词的艺术特色。
三、亮点探究
1、精读《雨霖铃》。教师范背,学生划出节拍,按教师范背的提示标出韵脚,然后诵读。
韵脚:切、歇、发、噎、阔、别、节、月、设、说。
2、思考、讨论:(1)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2)怎样体现“虚实相济”的特点?
【明确】(1)上片写恋人离别,下片写别后心情。
(2)起头“寒蝉”三句交代离别的节令(寒蝉)、时间(晚)、地点(长亭)、气候(骤雨初歇),这三句不只是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是情景,融凄苦之情人景,暗寓离别之意。“都门”二句是情事,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将人物置于矛盾这样集中的情境之中。进出“执手”一句,语言极为通俗,感情也极真挚,伤极痛绝之情态毕现。至此,写的是实景实事实情,“念去去”二句是他的内心独白,“念去去”三句读时要一字一顿,声断气不断,这二句是别后想象之景,茫茫辽远的空间充满了浓密深沉的烟霭,在半虚半实间突出了离愁的深切。下片是虚写。下片开头“多情”一句承接巧妙,是对上片的归结,写人间离别伤感是普遍现象,“更那堪”又转入现实,“冷落清秋节”既照应首三句,又以景寓情,更深地开拓了诗境。“今宵”一句是名句,词人想象今宵酒醒之后的所见之景,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凄清的画面使离人更感孤单,言外之意无穷,以别后想象之景写离愁。“此去”四句是直接抒情,问句作结,言外之意是与离人分别以后,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兴致了。下片虚写着重描绘的是词人孤单寂寞的心情,读罢回首上片,我们方能从景物中体验情思,从实境中探寻虚境。
意境由实境与虚镜组合而成,实境就是具体物象以及由物象构成的艺术整体的境界,虚境就是实境中所包含的一种象征境界。词中的事、景、态都是实境,词人的情思就是虚境。我们要透过实境看虚境。
3、【提问】《雨霖铃》词自上片“念去去”一句之后是写对别后情形的设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述自己今后的生活情境和内心情感的?
【明确】一个“念”字引出了很多的思绪:“去去”是说他将越行越远,直到楚天尽头;他感到实在难以忍受这清秋季节的远别;他更怕夜里酒醒后,看到在残月冷辉中,杨柳依依,晨风吹拂的景致,心里倍感凄凉。他愁的是这一去将连年不归;想到今后将非常孤独、寂寞,美丽风景无心观赏,相思之情无处述说,他就更加忧郁、悲伤了!
4、【提问】这首词的上、下片是怎样巧妙过渡的?
【明确】长调的过渡最不容易,既不能“全脱”,又不能,“明黏”。这首词上片的歇拍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用的是半虚半实的写法,由此过渡到下片的虚写,真是既不“全脱”又不“明黏”。下片的开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词家称这类句子为“换头”,意思是跟上片的起拍句字数不一样),也承接得巧妙:先宕开一笔,说离别使人伤心,自古而然,是由于多情的缘故,似乎有些自慰的意思;忽然又转到现实中来,说在这“冷落清秋节”中离别更使人难以忍受,更深地开拓了诗的境界,下面再说别后生活的设想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5、【提问】“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为什么特别动人?
【明确】这首词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这跟“寒蝉凄切”一样,也是融情入景的写法,为什么特别动人呢?第一,它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广幅鲜明的画面。关于杨柳和残月,温庭筠在一首送别词里曾写过:“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菩萨蛮》)关于风,曹植也曾写过:“愿为西南风,长逝人君怀。”(《七哀》)这样一幅凄清的画面会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单,并渴望再次团聚,言外之意无穷。第二,这幅画面又是出现在一个特定时刻里——“酒醒”之后。离人饮酒,为的是消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更何况是在“酒醒”之后!李清照《念奴娇》云:“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闲滋味”其实正是愁滋味。试想,柳永此时不过是他离开心爱的人的第二天早晨,“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地留在心上,面对着眼前的凄清景象,而前路是“千里烟波”,他还要继续前行,离自己心爱的人更远,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啊!
布置作业
1.反复背诵两首词,体悟词中意境。
2.完成“研讨与练习”及相关练习。
教学信息反馈:
本文标题: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单词-鲁人版高中必修2一单元作文范例:玄武湖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79624.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