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光芒
生活中的我们都总习惯与在别人耀眼的目光中生活,盲目地追随别人的脚步,只知道去羡慕别人身上的光彩。却未曾想到,自己身上也有亮点,光芒,自己其实也很优秀。或许我们正是应为忽略了自己身上的优点,才使自己日渐丧失了信心,变得平平庸庸。为此,我们要认清每个人身上,包括自己身上的亮点,光芒。
也许有些人太过实事求是了,他们无法舍去自己的瑕疵,愈欣赏别人,愈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他们不是不懂得发现自己的光芒,而是不敢不能认清自己。其实你最美的东西往往是在种种不完美中展现出来,为什么不去好好欣赏自己的亮点哪?
作为人生智者的苏轼,更是自我心理平衡调节的高手,纵使太阳凶猛,也烤不焦他;纵然巨浪滔天,也淹不息他;高潮冲不昏他的头脑,低潮无法泯灭他的意志,他总能在高潮低谷的跌岩起伏中应付自如,当在现实孤独中“我欲乘风追去”时,他总能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中豁达释然;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里走向和平。纵然无所事事,他也能让生活别样多彩,他居然能“月色入户”时,“欣然起行”,欣赏到“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清丽美景,并在“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勿两人者耳”的自我解嘲中自得其乐。这难道不是苏轼的亮点,光芒?
陶渊明,一位曾经担任县令的官员,何以又能写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在之篇?是应为他愤世嫉俗,憎恶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于是他换回自己本质的心地,辞官归田,宁愿过清苦的田园生活。也不愿去趟官府那令他恶心的污泥浊水,他以作人的正直,唤醒自己,保留人性的纯洁,把持住了自己心中的那份坚守,因此留下了许多怡然自乐的诗篇,这难道不是陶渊明自己本身的亮点,光芒?
是的,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亮点,没有大树的广博,可以有小溪的清幽;没有天空的深远,可以有白云的闲逸;没有大树的挺拔,可以有小树的秀丽······记住:没有人是完美的,同样没有人是一无是处的。
认清自己的光芒,欣赏自己的光芒,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光芒!(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二 : 每个人都有一朵属于自己的诞生花
三 :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颜色
---读原田玲仁《每天用一点色彩心理学》 有感
《每天用一点色彩心理学》深入浅出的讲解了色彩所表达的东西,还在书中配备了一位优秀的助手,一只名叫“皮罗西奇”的熊。每次阅读时,皮罗西奇总会带着我跨进色彩的殿堂。
说起颜色,我们并不陌生,每个人都有每个人专属的颜色,或蓝,或紫,或黑。对于颜色的理解,每个人的定义也不尽相同,故而喜好也不相同。但不管如何不同,却总能找到自己专属的颜色。
在我看来,每一种颜色都是有感情的,并且带着不可思议的力量,它包含了各种意义,会在不知不觉中通过其特殊效果,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和他人,而这些常识常常不为我们所知。
中学时代,我一直都不太注重颜色,对个人形象也没有任何设定。学生嘛,跟着父母设定的就好。那时,校服是我们全部的所爱。从不重视颜色,也不挑剔丑美。似乎舒服的运动服,就是我们全部的热情。
后来,我最喜欢的颜色,当数黑色了。因为一下子,从九十几斤的中学生发福成一百二十斤的少女。于是,黑色的上衣、黑色的外套、黑色的长裙……满心地用一切的黑色来摭盖自己的不完美。现在看来自己的这种行为是源于内心深处根植的自卑情结,而为了掩饰自己的自卑,故而拼命地追求完美。
渐渐长大,汲取了他人的很多正能量,且又进行了自我矫正后,那种自卑情结几乎不存在,只有特别深刻地触碰到内心深处的时候,才会偶尔有之,尾随自卑慕名而来的完美主义倾向也自动隐去。他人的褒贬于自己也不再重要,穿什么颜色的服饰,戴什么样的首饰,从来都是由着自己的喜好去,并不会在意他人所说的什么衣服要高挑穿才好看,什么颜色要白皙穿才动人。
不同年龄段对颜色的喜爱也大不相同。我爱上一种颜色的时候总是表现得过于强烈,带着个人强烈的情绪和喜好,犹如我爱上一个人或热衷于一件事,那种热忱和喜爱,总是偏执得超乎自己的想象。直到有一日,自己与颜色达成了和解,不再强烈地排斥某种颜色。
现在,我爱大自然的每一种色彩,但是不再拘泥于某一种,也不再是非此不可,相较于曾经,可能少了一份执着,却不再偏执。当然,还是会有一种色彩是专属于我的。它将代表着独一无二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