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我国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我国少数民族求婚习俗

发布时间:2018-01-23 所属栏目:中国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一 : 我国少数民族求婚习俗

我国少数民族求婚习俗

习俗简介

中国少数民族的婚前仪礼是多种多样的。从提亲到举行婚礼之前有许多的讲究。由于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千差万别所以婚前仪礼也就具有各自的特点。但大体上和汉族古代的六礼差不多,只是具体程序和内容有增有减。

一个人从出生到老死,一生中有许多仪礼。如诞生仪礼、成年仪礼、婚礼、丧葬仪礼、生日礼、寿礼等。这种种仪礼。在中国少数民族中至今还很流行。特别是青年男女的婚姻问题。直接和人生仪礼有关。一般都是在举行完成人礼之后。婚姻问题才提上议事日程。

婚前成人礼

成人礼,在世界各民族中都曾盛行过。它是一个人生理发育成熟时所举行的仪礼。人类学资料告诉我们原始部落的成人礼是非常复杂的,有时还显得十分残酷。成人礼的主要目的是使受礼者经历种种生理和意志上的磨练。并通过这种磨练的考验,将他们接纳到成人社会中来。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为人生仪礼中的一种象征仪式。

中国古代婚俗中,青年男女在一定的年龄阶段要举行成人礼。为男子举行的成人礼叫“冠礼”,为女子举行成人礼叫“笄礼”。《礼记》中说:“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这种冠笄之礼,在中国的朝鲜族中保存得比较完整。朝鲜族的冠礼又叫“三加礼”,即当男子在举行成人礼的时候要三次更换礼服。按顺序有“初加”、“再加”和“三加”三种礼仪。举行初加礼时,先给受礼者梳发髻,并在发髻上罩上网巾,然后加冠。几天之后,举行再加礼。这时将初加时所带的冠巾除去,换上纱帽。实行三加礼时,在纱帽下再添一个幞头。如上三加礼按一定的程序进行。每次都由主礼者诵读祝词。冠礼结束后受礼者到宗族的祠堂向长辈致礼。女子行笄礼比较简单,盘发插笄即可。朝鲜族的这种成人习俗可能受到古代汉族礼仪的影响。

云南省的基诺族,把成人礼看做是人生中一次巨大的转折。一个男子,只有在举行完成人礼之后,才可以成为村社的正式成员才可以参加未婚青年的成人组织“波勒”,才可以改装易服,穿上绣有象征月亮花卉的衣服,挎上绣有月亮标志和几何花纹的“筒帕”(背包),

和姑娘们进行交往

基诺族的成年礼至今仍保持着十分古老的传统方式。成人仪式充满了神秘色彩。

首先,在举行成人礼时受礼者面前的桌子上要放上用芭蕉叶包好的小肉包。小包里面的肉是剽牛祭祖时的祭品。接受成人礼的人获得这种祭品,如同得到了祖先的承认、批准和保护。

其次,要对接受成人礼的人施行种种考验。具体的做法是:青年男女组织的成员在受礼者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对其施行突然袭击。他们将受礼者捕获, 并押往群情鼎沸的会场, 制造一种恐怖气氛,以表示受礼者和童年时代的告别。

其三,是对受礼者施行教育。通常由族中的长老带领大家唱本民族的《创世记):或歌唱传统的生活习愤和应当遵守的法纪;或歌唱本民族的生产过程和经验。以此教育青年们懂得如何恋爱和遵守传统的社会道德。

四川省凉山地区彝族少女的成年礼。是举行换裙子的仪式。成人礼所换的裙子,是成年的标志。彝族少女的成人年龄,一般规定在15—17岁之间,而且大都是单岁换裙子。换裙子的仪式非常隆重,要杀猪宰羊、大宴宾客。

凉山彝族的投裙子仪式有许多禁忌。特别在是举行换裙子仪式时,不许任何男子在场。 换裙子之前,姑娘的辫子一般是单辫,穿浅颜色的两接裙。裙边镶有一粗一细两条黑布边。 而在举行换裙子仪式时,姑娘必须梳成双辫,戴上头帕,并且换上红、兰、黑对比强烈的三接或四接的长筒百招裙

举行过换裙子仪式之后,就意味着成年,也意味着可以谈恋爱,找情人了。

类似这种女子换裙子,男子穿裤子的成人仪式,在其他一些少数民族中也报流行。如侗族的滚泥巴田,傣族的文身、墨齿,也是成年礼的独特表现形式。侗族男孩一生中有三个生日要滚泥巴田。第一次是5岁,第二次是10岁,第三次是l 5岁。侗族谚语说:“从母亲那里学到善良,从父亲那里学到勤劳,从祖父那里学到耐性。”所谓的三次滚泥巴田,就是根据这三句话安排的。前两次由父母带领。到了l 5岁这一次,孩子已长大成人,滚泥巴田的事要由它自己完成,这也是一种考验。

傣族的文身,是一种古老的成人礼。也是对成年男子的一种血的考验。至今在傣族地区,一个文过身的男子,常被姑娘们视为英雄。而没有文身的男子,常常被姑娘们视为怯懦和不勇敢。没有文身的男人,自然得不到姑娘们的喜爱。用植物的汁液染黑牙齿,则是滇西一带傣族男子成人的标志。

成人仪式不仅标志着一个人生理发育的成熟,同时也表明他有权承担社会赋予他权利和义务。在婚姻习俗中,成年礼则标志着青年男女恋爱生活的开始。

达斡尔族恰安特

中国的达斡尔族,聚居在东北地区美丽富饶的嫩江两岸。嫩江左岸的莫力达瓦旗居住最为集中。那里北依新安岭,河流纵横。诺敏河等42条河流灌溉着这片肥沃的土地。绵延起伏的森林中有数不尽的珍禽异兽;平原上盛产大豆、高梁、玉米和小麦;水草肥美的地方是天然牧场。达斡尔族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种得天独厚的环境里,形成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化,婚姻习俗自然也不例外。

达斡尔族历史上曾实行氏族外婚。婚姻习俗中有这样的规定:同一哈拉(氏族)的人不能通婚。过去还不许与外民族通婚。现在有了许多变化,偶尔也有与蒙古人、汉人通婚的。

在达斡尔族中,男子到了成婚年龄,又物色好了对象,这时男方家长请和女方家有亲戚关系的人做媒人,到女方家去说亲。媒人向女方父母介绍男方家的情况,女方父母认为合适时,媒人就斟酒磕头表示感谢和祝贺;如果女方父母不同意这门亲事,则不让媒人磕头,也不请媒人吃饭。据说,如果女方家请媒人吃饭,就算答应了这门亲事。

亲事说成后,便准备送“恰安特”(彩礼)。送“恰安特”时,男方家必须请一位比成婚男子大一辈的人,赶上车,同未来的女婿一起,把彩礼送到女方家去。女方家要举行“恰安特”宴,招待亲朋好友。一般的“恰安特”包括猪、白酒、糕点等,最重要的是要送一匹带有缰绳的马和一头乳牛给女方的父母,表示对女方父母养育之思的感谢。

在送“恰安特”的宴会上,男方赔礼人要致传统的祝词:

贵方的少女,

我方的郎,

千里姻缘系双方。

选定这良辰吉日,

我将微薄的恰安特献上。

山间的幼松稚柏,

今已挺拔健壮

英俊美丽的少男少女

都已长大而且年龄相当。

为祝贺两家美好的亲事,

我把喜酒斟满举起,

光临的众族胞和亲戚,

请接受这虔诚的心意。”

女方的父母接过陪礼人道过来的酒,回敬道“为着我们联姻和睦路途遥远让你们饱受辛苦,送来的恰安特项目,请求你代我向族人们备述。”于是陪礼人接着唱道:

恕我们礼物的微薄

带来了七条生命的恰安特。

这颗虔诚的心,

深深感到忐忑不安。

带给男亲家的礼,

有带缰绳的宝马一匹,

它有星辰般的限睛,

苍狼一样的耳朵;

它有干犴达犴似的飞腿,

水獭一般的毛色:

那奔跑驰骋的动作,

轻捷灵活,狐狸也难比过;

泽地草丛上从不栽跟斗,

飞岭过岩不失前蹄;

只需要喝一声“托”!

能将兔子赶上;

只要呼一声“哲”!

一定能把黄羊赶上。

还带来偶蹄双角的家畜一头

特别献给女亲家,

是补偿乳汁的报酬。

这头两年三犊的乳牛,

日产三顿奶子不发愁。

自养的生猪五头,

自酿的米酒十篓;

熟制的奶皮20张

皮厚均达一指以上;

仿照树木拧做的油炸糕,

不多不少一百二十个。

媪妇们巧做的点心,

无奇无缺整整八个。

以上是恰安特的项目.

由我向亲家一一尽述。

尊贵的您是否如数受用.

请自己来握柄决定。

整个送礼的过程和内容,通过祝词来表达。席间,女婿要给岳父母和参加宴会的老人们磕头。老人们送给新女婿一些钱和钱褡子。女家如果生活富裕,不仅让新女婿将带来的马牵回去,而且还送一匹好马给新姑爷。在如上仪式进行过程中,未婚的姑娘都要回避,她是不能见未婚夫的。

达斡尔族的婚俗,充满了北方民族豪迈,爽直的风格,“恰安特”仪式上的祝词家们,为定亲礼宴增加了不少戏剧色彩。

拉祜族的求亲

拉祜族是中国云南省特有的民族之一。 “拉祜”是该民族的自称。 “拉”的意思是“虎”。在火边把肉烤到发出香味的程度叫“祜”。因此拉祜族也被称为“猎虎的民族”。

拉祜族实行民族内婚,很少与其他民族通婚。在婚姻形式上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多妻为传统所不许。在拉祜族中,青年男女的恋爱生活,享有充分的自由,很少由父母包办。

民间传说有一对恋人真诚相爱。两家的老人上山打猎,一家打得一头刺猪,一家打得一头马鹿。分肉时,一家看到刺猪毛粗、以为它一定比马鹿大但得到的肉却很少。于是两家产生了不和,不同意儿女们的婚事。这一对恋人最后服毒自杀了。他们死后埋葬他们的

坟堆上长出一棵七里花香树。两家养的蜜蜂专采这棵树上的花蜜。两家的老人吃了蜂蜜,又想起死去的儿女,便哭着来到花香树下两家人又和好了。从此,拉祜族的父母便不再干涉儿女的婚事。拉祜族青年结婚时总是点一对蜂蜡拜堂,表示对创造自由婚姻而死去的这对

恋人的怀念。

拉祜族青年男女的恋爱方式是十分有趣的。如果男青年看中了一位姑娘,总是先要做一番侦察。偷偷地看这个姑娘是否勤快:是否尊敬老人:蹲下时是否双腿并拢等等。如果这些都使小伙子满意就找个机会枪走这位姑娘的头巾。头巾被抢去时,姑娘在后面紧追,企图

夺回自己的头巾。而小伙子跑到幽静处便停下来和姑娘对歌,并约定下次见面的时间。在这段间隔时间里,姑娘也在偷偷侦察小伙子的所作所为。看他是否起得早干活是否起劲,走路快不快,力气大不大等。如果女方满意就按时约会。如果不满意,就会失约。被抢去的

头巾由长者出面要回。

抢头巾,是拉枯族青年对爱情的一种试探。如果成功,各自回家告诉父母。男方父母得知此讯,赶快请媒人到女家说媒。媒人带着一对蜂蜡、一瓶酒,同时带上一斤烟和茶,来到女方家。如果女方家的人没有说请坐,媒人是不能随便坐下的。等女方家的人请媒人坐下时.

媒人便说:“这里有一点酒,一点烟和茶,我们大家一起来吃吧。”

女方的父母推辞说:“还是你自己吃吧。你到底来我家做什么?”

媒人说:“我是受人之托,来你家分养一个小崽母鸡做种的。”意思是说,我是来求亲的。女方父母说:“我家有是有,就是离不开娘。”

媒人说:“不要紧,我们会很好地喂养她。”

女方父母又说:“如果你家也有小公鸡要配的话,还是我家先喂养三个月吧。”意思是说,这门亲事是同意了,不过要男方到女方家先上门三个月。即结婚后先过三个月的“从妻居”生活。

得到这样的喜讯,媒人的说媒使命就算完成了。然后通知男方家筹办聘礼。如果男方家富裕,给女方家一定数量的酒、肉和米。因为拉祜族实行入赘婚,女方家并不要求很多的彩礼。

苗族的提亲

苗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人口较多,分布较广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贵州、云南、湖南三省,广西、广东、海南、四川和湖北一些地区也有居住的。由于人口众多,分布较广,在历史发展中,各地的风俗习惯产生许多差异,婚俗也是如此。

贵州黔西北一带的苗族,未婚约青年男女享有充分的社交和恋爱自由。在玩花山、踩月亮等大的民间节日活动中,青年男女可通过情歌对唱寻找伴侣。如果两人情投意合,便可互许终身。同时男方将这一事情告知父母,说媒提亲。除特殊情况外,这里的苗族父母对儿女的婚事一般不加阻拦。提亲时,男方家长请一位男媒(不用女媒),提一壶洒,拿两把面条,一斤白糖到女家去。媒人到了女方家,将礼物放在桌子上,并不马上提及亲事。

等吃过晚饭后,媒人才对女方父母说:“某家请我来提这门亲事青年人互相间的感情如何?我们不晓得。但你家祖祖辈辈都很勤劳心肠又好,你家这个姑嫂又生得乖巧,所以就来提亲,送一壶酒来给你们解渴。”媒人的言辞十分委婉和诚恳。女家老人听了很感动,于是 说:“空手来就行了,何必带洒来呢?”这天晚上媒人就住在女方家中。

第二天早晨,媒人要走了。女方家长假意说:“你把这壶酒拎回去吧!我们没有福气喝呀。”媒人忙说:“留在这里吧,过几天我再来看它。”实际上,是留下礼物,让女方家中再好好商量一下,过几天后媒人再来探询。这算是第一次提亲。

第二次提亲是在过了一段时间之后。男方家还是请原来的媒人到女家去提亲。这时女方家长会说:“我家姑娘还小,一不会打床,二不会搓麻,你们的寨子大,若是姑娘不得穿的,到那里就会害羞罗,还是等几年再提亲吧。”媒人则很风趣地说:“人家只是来买个坛子,至于盛坛子的坛箩么,以后由他们自己去编吧,把酒吃了罗!”意思是说,人家主要是看中了你家的姑娘,有了人,穿戴自然会有的。经再三推让,女方家长才打开酒瓶,斟酒给大家喝。至此婚事就算成了八九分。接着媒人又说:“这门亲事算是定下了,多谢他家的好酒。我也好回去对他家说,姑娘还小,要留她在家做三年穿戴,以后去安家了,一辈子才有穿戴。”至此提亲的仪式便告结束。男方准备一二年后来娶亲就是了。

有些苗族地区说媒要往返三次。所请的媒人,必须是能说会道的人。

第一次前往女家村寨时,媒人提一壶酒到熟人家中送酒作谢,并请这位熟人代为打听女方是否已经许配人。如果女方已许人,提亲即可作罢。如果女方没有许人,媒人便告诉男方家。

第二次,媒人空着手去女家求亲,并向女方父母说:“某家想娶你家的姑娘背水给他家喝。”这句话似乎很不礼貌,但在离水源比较远的苗族山寨,背水主要是妇女的事,所以背木成了找媳妇的代名词。媒人如此说,女方父母是不会见怪的。这时如果女家用酒招待媒人,就表示谢绝媒人。如果不用酒招待,就表示同意这门亲事。于是媒人高兴而归,报告男方家,可做婚事的准备。

第三次,媒人去女家主要是定结婚日期。结婚日期一般定在秋后。因男女双方是自由恋爱,提亲仪式往往很简单。如果是父母包办婚姻男女两家又都认可,男方家宰一头羊送到女方家,女家退回一半,表示不愿再增加男方的负担,提亲仪式也算告成。

居住在云南文山一带的苗族,未婚的青年男女往往在跳月或踩花山时,对歌相识,真诚相爱。这时,男女双方都必需请煤人向对方家长求亲。男方请的媒人到了女家,要与女方父母商定姑娘的身价,并用带来的酒肉请女方的姑舅表亲吃“平伙肉”。这也算是提亲仪式。从商定姑娘的身价这一习俗来看,这种婚姻还带有买卖婚的性质。

佤族习俗

中国云南省的酉盟、沧源、孟连和澜沧县,位于澜沧江和怒江之间,这里山岭连绵,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具有典型的亚热带风光。习惯上将这一地区称为阿佤山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佤族地区由于历史条件和周围环境的影响,社会发展比较缓慢。以西盟为主的阿佤山中心地区,还保留者原始公社制残余,刀耕火种,刻木记事。今天,阿佤山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往日的愚昧、荒凉已不复存在。层层梯田伸入云端,到处欣欣向荣,兴旺发达。

新的生活给佤族婚俗带来巨大的变化。一些青年人已摆脱传统的婚裕。按新的婚俗结成伴侣。但传统的婚俗并没有因此而灭绝,相反还以它独特的民族特色,在佤族中流行着。

佤族青年男女从恋爱到定婚,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自由恋爱。佤族语言叫“飞玉”,即串姑娘的意思。按照低族的习惯,姑娘到15岁时,就要脱离家庭,和年轻的小伙伴们集中睡在一起。到了晚上,小伙子们带着弦子和竹筚,到姑娘们的住处来串门,弹奏乐器,对唱情歌。有的地方还实行一种叫做“散海”的习俗。散海是佤语,意思是“梳头”。这里所说的梳头,不是指姑娘自己梳头,也不是姑娘给姑娘梳头,或小伙子给姑娘梳头,而是姑娘给小伙子梳头。这一习俗十分有趣。

小伙子们到了姑娘们的住处,先唱一首《梳头调》,请姑娘给自己梳头:

阿妹,

拿出你的斧头劈木柴

请用花梳子给我梳头。

花梳子留在你手上,

你的情意我要带走。

佤族青年串姑娘时的梳头,只不过是一种形式。梳头的目的是为了青年男女之间能够接近,好窃窃私语。在佤族地区,凡是来串姑娘的小伙子,都可得到姑娘们的这种厚遇。如果梳头的时间拖得很长,就说明双方之间都有了情意。佤族对待爱情的态度,往往从这一戏剧性的动作中自然流露出来。

一般来说,通过梳头仪式,小伙子了解到姑娘的态度后,就请一位媒人,并通过媒人送一些钱给姑娘,作为恋爱钱。如果姑娘真心实意地爱这个小伙子,就收下恋爱钱。如果姑娘不喜欢这个小伙子,就把钱退回去。也有的地区小伙子们在串姑娘时,男女双方互赠礼物,男方送给女方手镯、头巾、衣服等。出于礼貌、姑娘必需先收下礼物。即便是自己不喜欢这个小伙子的礼物,也得暂时收下。等这位姑娘和某个小伙子确定恋爱关系之后,再一一退回也不晚。

在佤族中,一旦小伙子向某个姑娘求爱,又得到姑娘的同意,别的小伙子便不再来串门。双方的父母如果不同意婚事时,可以进行干涉,但作为儿女的一方,可以听父母的劝告,也可以自己做主。

婚前恋爱的第二阶段是杀鸡看卦,举行“地亚”礼。

佤族的地亚,是抢婚习俗和宗教仪式相结合的产物。青年男女经过长时间的串姑娘,在媒人的撮合下,表示愿意结成伴侣。双方的父母知道后,觉得还应该让神知道和同意这件事。这时就要举行地亚仪式。举行仪礼时,由姑娘的未婚夫和媒人,再约几个青年伙伴,来到

姑娘家。当夜深人静时,媒人示意姑娘走出门口,未婚夫跟在后面,刚一出门,即抢下姑娘的包头巾,假装逃跑,姑娘追上去讨包头,后面的小伙子们簇簇拥拥,把姑姑抡到男家。

到了男家,首先杀鸡敬神,以求得到神的保佑,使婚事顺利完成。过了两天,未婚夫同媒人一起带上一束芭蕉,一包茶叶,一包蓝烟,一瓶酒,把姑娘送回娘家,并正式向女方父母求婚。

起初,女方的父母说一些推辞的话,也许会把第一二杯酒倒掉,但最终还是被未婚女婿的诚意所感动,喝下第一杯酒。只要喝了这杯酒,就算答应了这门亲事。

第三阶段是送“都帕”,即送定亲礼。

佤族的定亲礼要送三次,每次都有严格的标准。第一次送氏族酒,规定送6瓶酒,不能多也不能少。其他如芭蕉、茶叶之类,可多可少。这6瓶酒是给同一氏族的各姓当家人吃的,表示同一氏族的人都同意本氏族的姑娘外嫁了。第二次送邻居酒,规定也是送6瓶酒。这6瓶酒是给邻居们吃的、吃了酒的邻居、可以做婚姻的旁证。第三次送开门酒,规定只送一瓶。这瓶洒是专门送给女方母亲的。女方的母亲将这瓶酒放在床头、晚上悄悄地吃。母亲吃了这瓶酒、必然为女儿的幸福向神祈祷。

低族传统的求婚、定亲习裕、包留着许多原始古朴的风貌、也留有原始宗教信仰的痕迹。

瑶族说亲词

瑶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据文献记载,瑶族的先民早在秦汉时期就休养生息在长江沈域的荆楚地区。史书记载的长沙“五陵蛮”便是瑶族的一部分。由于历史上统治阶级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瑶族曾一次又一次被迫迁徙。他们在中国西南地区的深山老林中

过一山,吃一山,坚苦奋斗,辛勤开垦,形成目前大分散,小聚居的生存特点。

瑶族人口众多,支系繁杂。有的瑶族自称为“勉”,意即“人的意思”。有的自称为“布努”、“金门”、“垴格劳”、“拉枷”、“炳多优”等。居住在各地的瑶族,又因为起源传说不同、生产、生活方式不同,而有盘古瑶、过山瑶、茶山瑶、红头瑶、蓝淀瑶,背篓瑶、平地瑶等

二三十个族称。现在虽然通称为瑶族,但各地的瑶族仍喜欢使用习惯了的自称。

瑶族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许多风俗习惯是很独特的。就以婚礼习俗而言,也和别的民族迥然不同。

居住在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和都安瑶族自治县的瑶族、在婚礼的各个环节中,都要请著名的歌手吟诵瑶语称为“沙商”的《说亲词》。这一说亲词包括定亲、娶亲、嘱亲三部分。《说亲词》采用自由体句式。一般不押韵。但讲究排比对偶和反复。《说亲词》有固定的内容,语言朴实、比喻形象。

在瑶族中,青年男女无论是自由恋爱,还是别人说合,当他们感情达到愿意结合为夫妻的时候,就告诉双方的家长。双方家长请当地最有名的壮年男歌手充当媒人,主持说亲仪式。一般是各家请两名歌手,男方请的歌手叫“布商”,女方请的歌手叫“赫巴”。布商和赫巴相约见面,通过吟唱《说亲词》来商定婚姻大事。

到了男方家前来定亲的日子。女方家早在大门口摆上一张八仙桌桌子上放一个小酒坛、酒杯和一个装有筷子的竹筒。女方请来的赫巴站在桌子旁,恭候男方家布商的到来。桌子上竹筒里的筷子,不是用来夹菜、夹肉的,而是在吟《说亲词)时计数用的。当男方家的布商

带领几个贺婚人来到时,赫巴赶快迎上去,表示欢迎。双方致礼后.赫巴回到桌子旁摔起竹筒,一边摇动,一边口诵(说亲词)。诵完一段,便从竹筒中抽出一根筷子,放在布商的面前。布商接着诵答,诵答完一段,将桌子上的筷子拾起来握在手中。这样,一直到赫巴将竹筒里

的筷子全部转移到布商手中时,双方才端起酒杯,互相敬酒,定亲仪式就算结束了。

瑶族的布商和赫巴,既是著名的民间歌手,又是出色的祝词赞词家,他们口若悬河,步韵成章,很受瑶族群众的欢迎和尊重。在定亲过程中,代表男方的布商能言善辩,他在婚姻缔结中,起者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在瑶族的定亲礼个,无论男方或女方家,都十分重视选择胜任此事的布商和赫巴。

二 : 我国台湾地区达悟族渔业习俗及拼板舟制作技艺

摘 要:达悟族是唯一一支独居于我国台湾本岛之外的海洋民族,主要靠海上捕鱼为生,尤以飞鱼为特产,因此船成为达悟族人的生活与行走不可或缺的工具,达悟族的舟船独居特色,其制作过程繁琐复杂,族人称之为拼板舟。拼板舟代表了达悟族人从事木作的工艺水平,是达悟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达悟人集体智慧的结晶。达悟族的新船落水礼也是本民族文化的一大特色,岛屿独特的生态环境,蕴育出了达悟族别样的文化风貌以及独特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台湾达悟族;飞鱼;拼板舟;新船落水礼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4-0137-01
达悟族,亦或称雅美族,是台湾原住民中人口最少的一个族群,也是台湾原住民中唯一独居于台湾本岛之外的一支海洋民族。达悟人居住的兰屿岛座落在台湾省台东县东南外海49海里处的西太平洋上,隔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望。由于四周环海而孤悬于海中,很少与外界有往来,且与台湾其他原住民几乎隔绝,因此,达悟族是台湾原住民中传统的社会文化体系保存得最多、也最为完整的一个部族,同时也是最晚接触汉人的一支族群。
达悟族是个典型的渔业民族,他们所居住的兰屿岛是太平洋黑潮暖流必经之地,各种鱼类麇,尤以飞鱼为特产。①飞鱼被达悟人视为最神圣的鱼类,并且许多仪式庆典都与飞鱼有关。②在海中捕鱼供应一家人食用是成年男子日常的主要工作。深刻的海洋文化烙印使得达悟族具有着精湛特殊的造船工艺。在达悟族,没有正规的成年仪式,能够独立驾船捕捉飞鱼即被认为已成年,也是被允许结婚生子的一个重要标志。船在达悟族人的心中是神圣与美的结晶,并被达悟男人视为他们身体与生命的一部分。
一、我国台湾达悟族拼板舟的制作与形制
达悟族的渔船造型独特,族人称之为拼板舟,也可称为尖尾舟。拼板舟是达悟族人的生活与行走不可或缺的工具。拼板舟的建造费工又费时,造船的准备期需从六月开始,新船制造的时间多在飞鱼季过后,即雕舟在七、八月建造,八、九月竣工。
达悟族的拼板舟可分为大小两种,造船的木材均由造船的伙伴选定黄道吉日后深入森林内寻找,达悟人寻找木材颇为讲究,即找到合适的木材后便取两根树枝放在树下,再用小刀在树上刻下氏族组织的标记,别人便不会再选用。最后要找有经验的老人来评鉴此树木是否可用,确定此树可用之后还得请老人家来旁唱伐木歌才能将其砍下。
与其他族群刳削而成的独木舟不同,达悟族的拼板舟的外形是由龙骨、边板、船底拼板、船楫支木、船棹等21~27块的刳木并成的,一艘渔船所用到的木材种类达到十多种,这些木材分布在森林的不同地方,寻找这些木头一般需要花上一年多的时间。达悟族人仅凭一把斧头即可完成整艘船只的制造,其过程极为繁杂,船板之间的拼接不用一根铁定螺丝,而是以木榫将其结合,缝隙则用海绵草等堵塞防漏。
达悟族拼板舟的尺寸单凭长辈的技术传承和自己的经验拿捏,大型的渔船约7米长,分可乘坐6人、8人、10人;小型的渔船约长3米长,可乘坐1~3人。达悟人的大型渔船是用来在春夏季五、六月夜间集体捕飞鱼的,每个渔船组由同一父系世系群组成。男子在十六、十七岁便参加一渔船作为预备组员,到二十岁以上,才升为候补船员,要等待渔船上棹手有缺时,才能接补为棹手。小型渔船则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一艘,是专在白天用于钓索钓取鳗鱼之用,时间自五、六月间至七、八月间。③大小两种渔船的外在造型均一样,船形瘦长,底尖,船首与船尾两端均呈现急剧弯曲而高高翘起,并以尖端为终点,呈星尖状,尤如形如弯月一般,整个渔船由侧面望之似只元宝。
二、我国台湾达悟族拼板舟的图腾纹饰
拼板舟制成后,达悟人会在船体的外侧用雕刻刀浮刻精致的图腾纹饰以及各族群父系群的传统标志。雕舟图饰以太阳纹、“magamaog”为表现对象的人形雕纹以及连绵不尽的三角纹为主体,这些图腾纹饰都有着独特的意义。在达悟神话传说中,“magamaog”,即“船灵”,具有驱除恶灵和避邪的作用。太阳纹,俗称“船眼纹”,是达悟族重要的图案纹饰,由同心圆组成,象征船的眼睛,具有驱除恶灵,保佑船只出海顺利与平安的作用。三角形纹,达悟人称之为“San-san-san”,乃海洋波浪之意,象征着浩瀚的大海和丰饶的渔产。
船身与船首尖端两处皆雕有人像纹,其人像脚向外分跪像,四肢呈盘曲状;船身两端的左右两侧都刻绘有齿轮状的“船眼纹”;船腹两侧雕有上下左右对称的锯齿带纹、圆点带纹、菱形纹、抽象的植物纹以及线条纹等几何图案做装饰,这些纹饰皆是来源于达悟人的日常生活,有的作为装饰,有的则是代表各渔船组所拥有的氏族组织的标记;最后将木质镂雕且尖端部位皆绑有黑色鸡尾毛的船首饰插在船首尾两端龙骨高耸突出的孔洞内,其纹饰面朝两侧而非船首尾。整艘船的纹饰颜色是使用具有强烈对比的红、白、黑3种,凹的部分涂白色,凸的部分涂黑色,没于水中的四块船板则是着上朱色。这些颜料分别取自天然的红土,白色是采夜光贝研磨后所烧炼的涂料,黑色则取白干煤烟等。为了突出太阳的形象,船体白色衬衣,太阳黑色为主兼施红彩,利用红白、黑白造成视觉反差,衬托出太阳的非凡气势。④达悟族拼板舟各式古朴粗犷的刻纹充分显现了达悟人的艺术天赋。⑤
三、我国台湾达悟族拼板舟的新船落水礼
达悟族人的新船落水礼于每年的六月举行。新船落水礼,达悟语“Manbabosbos”,是全岛达悟族人的首要盛事。达悟族的新船,只要是有雕饰花纹,无论船只大小,竣工后都要举行盛大的船祭仪式之后才可真正使用,而没有雕饰的船只,则可以不必举行下水典礼,仅自己家人举行简单的庆贺仪式即可。
新船落水礼的前一天,船主及船组成员一起将采收好的芋头封盖整艘大船,并盛装打扮,头戴银盔,身穿丁字裤,手持礼刀邀请全村的亲朋好友来参加,一起分享该组船员的功绩与辛劳。
在新船下水试航前,在舟船四周举行驱除恶灵的礼葬的勇士舞,部落的勇士们双手握拳,挤出怪脸作穷凶恶状,咬牙切齿,并吆喝着有力的声调,通过身体的怒气将新船的恶灵、邪鬼赶走。之后船主站于拼板舟内,达悟男人通力举起新船齐声呐喊用力将其抛向天空,如此反复三次,即意寓此船能在海上冲风破浪安全航海。妇女们则头戴尖顶宽边笠帽,身穿颜色鲜艳直条纹的衣裙,胸前挂满长短不一的珍珠、玛瑙等饰物,在海边跳划船舞和头发舞。与此同时,族中一长老手持长矛,向神歌诵,口中念念有词, 唱着严肃而单调的歌声。随后把船抬到海岸,再由一长者主祭,以(www.61k.com)鸡、猪祭品供奉海神。⑥祭毕,船主与船员便可驾驶新船正式下水并在海上划行后,整个舟船下水典礼才算圆满完成。达悟人制造的拼板渔船,不仅仅是用来捕捉飞鱼的生产工具,也是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品。拼板舟代表了达悟族人从事木作的工艺水平,是达悟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达悟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达悟人的拼板雕舟,是达悟族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堪称是我国台湾原住民中独特的工艺之花。正因为台湾兰屿岛独特的生态环境,蕴育出达悟族别样的文化风貌以及独特的艺术风格。所以,台湾达悟族的拼板舟技艺是古老文化的遗存,也是地域文化的代表,达悟族的造船技艺与族人的各种仪式活动、生产方式等紧密联系、相互依存。这种礼俗活动和工艺技巧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这种公生关系也是其传承的重要保证。达悟族拼板舟的技艺、装饰图案、节俗活动,都只能解析出这个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我们需要立体的去观察这一文化现象,全方位地去感受达悟族人的造船过程。达悟族人在礼俗活动的生产技艺中,由于仪式活动加入,使得整个生产劳动的过程变得圣神。而这种神圣感,加强了达悟族人心理上的安全感,以及对造船工具的信赖感。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深究与保护。
注释:
①许良国,曾思奇.高山族风俗志[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8: 90.
②③田富达,陈国强.高山族民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73,57.
④曾思奇.高山族的雕绘艺术与原始崇拜[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6(01):44―48.
⑤蒋春发,黄俊群.凌波起舞的达悟人[J].两岸关系,2006(02):66.
⑥王同力.台湾少数民族高山族[J].黑龙江民族丛刊,1986(01):113―119.

三 : 我国的哪一个民族现有纪念“盘古皇”的习惯?我国的哪一个民族有纪念

我国的哪一个民族现有纪念“盘古皇”的习惯?

我国的哪一个有纪念“盘古皇”的习惯?


七月初七,传说是瑶族的祖先——盘古皇的诞辰。 为了纪念盘古的丰功伟绩,当地瑶族从七月初七开始直到次年五月,为人们普遍唱歌作乐的时期,故称七月七日为开唱节。...开唱节"晚上,七星高照,瑶家山寨到处歌声飞扬,他们首先歌颂盘古皇的功绩,歌唱劳动,歌唱生产,祝愿风调雨顺,祈求丰收...

四 : 少数民族女孩子学习的自我鉴定

  我是一名来自少数民族的女孩子,我深深地热爱着我们的民族文化,而在柴米油盐酱醋茶里面,茶也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更是我们五千年来的历史文化!所以来农院读茶学是我的选择,而把专业学好则是我的追求……

  茶学作为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中管理和经营是相当重要的一方面。我深刻的认识到管理学作为一个时代性的课题,以后不管作为一个员工还是管理者,都必须懂得现代管理的理念。所以我认真钻研,同时在实践中去学习,体验。学期考试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全班第一名。

  出了必修课程外,我还自学电脑软件。因此,对日常办公软件用得相当熟悉。在英语学习上,我坚持每天听英语磁带,阅读英语书报,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四年的大学生涯是我人生的一大转折点。我深深地懂得”责任,荣誉,国家”这六个字的含义。作为大学生我最基本的责任是学习。在大学期间我认真学习,发挥自己的特长,挖掘自身的潜力,从而提高了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也获得了大家的认同。成绩可以带来荣誉和自信。俗话说:”机遇只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在XX年的校园文化节之”果蔬知识竞赛”中,我不负众望取得了冠军。

  另外,我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应届毕业生,在工作经验方面的确会有所欠缺,因此,在读书期间,我一直利用各种机会做兼职,做暑期工。还在知名的茶叶店茶馆学习泡茶,品茶,赏茶学习茶知识,在实践工作中我发现,实际工作远比书本知识丰富,复杂。但我有较强的责任心,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而且比较勤奋。所以在兼职中我能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从中获得的经验令我受益匪浅。

  凭借着我优秀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协作能力,我相信我定能为祖国的茶文化作出贡献。

五 : 我国56个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服饰

本文标题:我国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我国少数民族求婚习俗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76604.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