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元宵节-元宵节

发布时间:2017-10-30 所属栏目:元宵节灯

一 : 元宵节

  今天是正月十五也是元宵节,按中国的传统习惯,一家人要聚在一起,吃汤圆,我们全家也不例外。

  妈妈和奶奶在厨房里忙活了半天,终于,热气腾腾的津津乐道和汤圆端上了餐桌,白白的汤圆里包着白糖、、山楂、花生,吃在嘴里甜甜的、酸酸的、香香的,包含了我们全家在新的一年里,和和美美、快快乐乐的美好祝愿。

  吃完晚饭后,我们一家人来到大街上,只见马路上到处都是人群和两旁各式各样的灯笼。有象征着吉利喜庆的大灯笼、有各色鲜艳的宫灯、八角灯、圆灯、鞭炮灯……还有许多商店、单位为自己做宣传而设计的彩灯,有电子琴开关的、有手机开关的,还有银行卡形状的呢!这么多漂亮的灯,看得我眼花缭乱。可我最喜欢的还是我们学校所制作的灯笼。那是由几排可爱的小猪组成的灯笼,背景是我们学校的教学楼。每个小猪的肚子里,都装上了小彩灯,它们不停地旋转着,同时还发出了优美的声音,好像在对我们说:“猪年快乐,学习进步”呢!

  在回家的路上,我们看见一轮圆圆的月亮,从东面缓缓地长起来了,皎洁的月光,归照在大地和我们的身上。妈妈说:“今天的、月亮、地球都在同一条线上,没有任何的遮挡,也特别的这。”我们在月光的笼罩下,拎着我的小猫咪灯笼,轻快地回到了家。

  窗外不时有烟花、鞭炮响过,我们欢声笑语地度过了这个难忘的元宵节。

 

    五年级:戴正雄

二 : 元宵节

昨天晚上,我和爸爸妈妈到街上去看灯。虽然北方的天气寒冷无比,但寒冷挡不住人们的热情 。

刚到马路上,只见马路上人山人海,整条马路都已变成了"人行道",一眼望去看不见人流的末尾。

我和爸爸妈妈也随着人流汇入了灯区德胜街。只见那德胜街的大牌楼,五光十色,“千万”条金黄色闪光灯从六七米的“高空”悬下,如瀑布一般,真是“疑是金河落德胜”啊。哎呀,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么繁多,这么出奇的灯。看都看不过来。瞧,那一盏盏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花灯真是令人大饱眼福。有红彤彤的"五角星",昂首挺胸的"小公鸡",活泼可爱的"小猴子"……你看那只神气活现的凤凰!。两只宝珠般的圆眼,放射出白光。美丽极了。直把我看得目瞪口呆

我们继续往前走,只听见不知道是从哪里传来的歌声“在我的地盘你就得听我的……”。那肯定就是移动通信公司的宣传了。果然,前面有一个舞台。上面虽然空空如也,但旁边是一个手机,(还挺形象,一看就知道是做手机广告)手机的屏幕上还有动画。哦,怪不得听见歌声,只见屏幕里的周杰伦正卖力地拿着话筒,唱着呢!看来,元宵节不仅灯好看,还处处充满商机。

这边刚刚送走了周杰伦,那边的刀郎又来了。因为那熟悉的旋律“XX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的时候来的更晚一些”真悠闲啊。原来是为九曲黄河阵做广告啊。看那九曲黄河阵,左拐右拐,精妙无比,正如人生道路上,虽然左拐右拐,但最后还是会出去,获得胜利。

月亮渐渐西落,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但观灯的人还是络绎不绝,各种彩色的灯像天上的繁星一样,大放光彩。真是"一夜花灯醉,只缘春意浓。"

这篇叙事文主要围绕元宵节看花灯展开细致具体的描写,字里行间中透露着元宵节的热闹以及作者对元宵节的热爱。本文语言虽然并不华丽,但却极为自然生动,情感丰富而真实,读来津津有味,富有较强的感染力。

三 : 元宵节

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元宵节。自秦朝就有这节日,古时叫上元节。到汉朝的汉文帝时,刘氏宗室为纪念平吕之乱,特下令改为元宵节,一直延续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说唐传中不是有个闹元宵节的章节么——唐朝本有禁宵规定,但是正月十五,却是放宵三日,普天同庆。说两辽王薛丁山的三子薛刚,性格刚强,好惹事。在元宵夜,见太子强抢民女,暴打不平,打死了太子;万岁爷正在城楼观灯,闻报太子已死,身子一哆嗦,也跌下城楼——书中有说道:薛刚打死太子,惊崩圣驾。闯下大祸,薛家遭灭门大罪。这也就反映唐朝元宵赏灯很盛行。唐朝诗人苏某有诗: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诗人描绘了灯月交辉,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场面。

到明朝,更是自正月初八,延至十七日,整整十天,张灯结彩,歌舞升平,天子与民同乐。

元宵是民俗大节,有猜灯谜,舞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打蚌壳等节目,当然也离不开美食——元宵。元宵也即是演变为后来的汤圆,以白糖、芝麻、豆沙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下锅煮食,意为团团圆圆。

元宵民俗,大同小异。我们这里好像不是吃汤圆,而是吃杂菜粥。菜是到野外油菜地里,盗取别人家的油菜苗尖,与吃剩的肉、大蒜、葱一起煮粥。这大杂烩的菜粥,里面有腊肉,也就很香了。当然这种传统习俗早已没了,只是依稀有点印象。(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正月十四日上午,家家户户磨米粉;下午,全家人都忙着做灯粑。把磨好的米粉,用水调好,再用调揉的粉团,捏成各种形象的灯粑。灯粑的种类很多,家禽畜生模样的灯粑,狮子粑、猴子粑,做灯粑很有讲究,男人一般是捏大雄鸡,水牛,狮子等雄性的动物。大公鸡要高高的鸡冠,粗长的脖子,昂首挺胸,样子雄壮威武;水牛要膘肥体壮。女人一般是捏母鸡,鸡窝里母鸡带小鸡,鱼呀,猪呀,狗呀••••我的妈妈捏的猪头最好看,嘴巴翘翘的,有几道横皱纹,大耳朵边缘还有些毛,都是用竹签给弄的。我总是免不了说,这猪头好看,妈妈不高兴,马上纠正说——这叫神福(猪头的雅称)。母亲有时也捏禾秆堆,秆堆顶上还站着一只麻雀,母亲还在圆锥形的秆堆上,用剪刀剪些毛毛,还真像禾秆堆似的。我跟奶奶学捏母鸡,奶奶说,下蛋的母鸡不怕多,尽量捏吧。我没捏好的,就又揉搓掉再捏,十几回后,也能捏得像个样子了。所有捏好的灯粑,都要安上眼睛。这作眼睛的,是从野外一种廋藤上结的,小红荚角里的,绿豆大小的黑籽,黑亮黑亮的有闪光,无毒,可以吃,还有点香(俗称鸡眼睛籽)。村里还有捏塑技术高超的艺人,专门巡回去给别人家,捏什么狮子、猴子,比较难捏的灯粑。整个下午,全村喝彩声、欢笑声,真的是此起彼落。灯粑都要经过不断的揉捏,吃起来很有弹性,有嚼劲,比糯米粑好吃,大家还都是喜欢吃灯粑啊。

元宵日的下午,男主户带着小孩,提着装有灯粑、草纸、香、爆竹的小篮子,去各处坟地祭扫——我们这里叫散灯。散灯的目的,一是纪念祖先辈;二是祈福,祈祷新年全家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还有一层意思是结束春节休闲期,开始做自己的事。俗话说,烧得年宵纸,各人寻生意——说的就是散灯的意思。这散灯是元宵节的主要事项,后人必须祭祀先祖,不能忘记自己的根本,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嘛。

老人总爱说,三十夜的岁火,十五的灯。大年三十,要烧好守岁火;正月十五夜,则要多点亮灯。就是家里的走道,所有房间,都要点上灯,并且让灯亮到天明。熄灭灯要说圆灯,不能说吹灭灯,正如大年夜不能将上床休息,说成是‘困呀、酣呀’,要说‘享福’才可。这是有禁忌的。

无论村子大小,十五夜一定得舞草龙灯笼——驱魔除怪,祈求太平。用禾草扎草把,尺把长,三寸丁粗,然后,插上竹棍或木棍作柄,很像长柄榔头,加上草把龙头与龙尾,用草绳串起连接,人多就多扎几个草把儿,不过龙灯的盏数要单数不能双数,七、九、十一,或二十一,或三十一。草把上插香火。

我们村有长长的布龙,每节布龙都配上电池灯。黄龙(草龙)为大,走在前;布龙在后。带路的在前,按规定顺序领着龙灯去各家门口转悠;乐队在后敲锣打鼓。龙灯一到门口,就鸣爆竹迎接灯龙。带路的唱彩词:‘龙头进门笑嘻嘻,拿把剪刀剪龙须,剪得龙须生贵子,生得贵子着朝衣•••••’每唱一句,大家跟着和一声:‘好哇’。同时,这家的主妇把新点的小把香换取龙头上的香火,再将这换来的龙头香火分插在厨房、猪栏、厕所里,以示辟邪。

龙灯在村里要游走三遍:第一遍祈福,第二、三遍驱邪赶魔鬼。最后到村外将草龙烧掉。舞龙灯也就结束了。

小时还依稀记得村里来了高跷队,好高好高的高跷子,人踩在上面,可以够得着屋檐。踩高跷的人都穿着红绿色的衣服,脸上涂抹胭脂花粉,装扮成妖艳的女人,很是风骚逗人,好玩极了。表演后,我们村里人都拿糖糕、果品招待他们,还倒糖水、茶他们喝。

八十年代初,我们也走家串户舞大龙、舞狮子、打蚌壳、划旱船。村民都热情地拿出糖糕果品招待我们,村长们还都送红包给我们呢。村里的晒谷场上早就摆好桌子,是专备我们舞狮用的。我在舞狮队,其时也就三十来岁,也是个练家子吧,脚一踮,就轻飘飘的上了八仙桌,南少林的八字拳引狮子上山岗(八仙桌);双脚在前,身子水平悬空直穿八仙桌面,也就是从狮子裆下穿过,叫穿裆戏狮子;我的一套五虎断门枪也耍得有模有样,杀得狮子左躲右闪就地十八滚,也赢得观众阵阵喝彩声。哈,嘴是两块皮,单吹少年时。不过,现在忆起来也是蛮有趣的。

元宵前后,也时不时的有别村的龙灯到来,或夜里,或白天。如果你家有他那边来的女人,即使是老太姑娘,娘家来的龙灯嘛,也一定得扯上几尺红绸布,给龙灯头披上彩红。当然,他们事先也会打招呼,龙灯来了,也会特意到你家门口照面一下,以示关怀。

人们在鞭炮声中告别了元宵节,怀揣美梦,奔赴前程。或务农,或务工,或学习,信心十足地去展示自己新的蓝图••••••

四 : 元宵节味淡了

元宵节味淡了

我们总是唏嘘传统节日越来越没氛围,就连元宵节味也越来越淡了。

一是,现在的元宵节人气变淡了,缺少了往年闹元宵的火热氛围。过去的元宵节日,人们不过完年,也就是说不过完元宵节,一般是不会外出务工,一家老小团聚一起,其乐融融,尽情的享受着节日的快乐!今非昔比,现在人们争钱意识异常强烈:人们过完大年初二就陆续的外出掘金,追逐新的福祉;有的商家就连大年初一一天也不放过。

二是,元宵节休闲娱乐文化的味道变淡了。过去年里,元宵节日乡土风情,当地文化忒浓——有农民们自编自演的扭秧歌、花鼓队、花灯、花船、黄梅戏;有舞龙灯、狮子灯、花灯、花船灯等等。人们为了讨个新年好运气,家家户户,单位店铺,人们都挣抢着接灯,燃放鞭炮、炸烟花,给红包,弄得领头艺人忙碌不堪,应接不暇。元宵节日闹元宵,狮子的吼叫声、龙的咆哮声、鞭炮齐鸣声、锣鼓喧天声、众人的掌声、汇聚一起,震破云霄;欢乐的笑声洒落一地,好生热闹。尤为那些表演舞狮腾龙与表演龙灯的老艺人们,一个正月数十天里,日夜轮回演出,挨家挨户为村民们送祝福。如今,世人对舞狮灯、舞龙灯、扭秧歌、花鼓队等,思想观念淡漠,取代了乡土文化的是现在的电视、网络、棋牌文化等等。加之发起传统文化的那些老艺人,为怕麻烦,加上制作狮子灯、龙灯等材料费用,人员工资都很昂贵,一年只有一次,时间短,挣钱不多还辛苦。以及当地政府考虑舞龙灯、舞狮腾龙、放鞭炮及炸烟花的安全性,和环保、噪音等,予以干涉,导致那些民间老艺人们,不想干懒得干,也是元宵节清冷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是,元宵节饮食文化的味道也变淡了。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饮食文化各不相同,即便是传统的节日,食俗也各不一样。元宵节日的食俗也有南北之异。譬如,北方人元宵节日这天,家家户户包饺子,以此庆祝元宵节日。而南方人元宵节,都是家家户户吃汤圆。过去元宵节日,我们老家家家户户做汤圆,其汤圆粉和黑芝麻馅都是农民们自家生产,生态环保,糯米、芝麻,做出来煮熟后的汤圆个头大,正常三个一大碗,实在。汤圆如雪似玉、柔软如绵,清滑细腻,皮薄馅多,口感极致,浓香筋味,食后满口留香,回味无穷。现在,市场上出售的汤圆,虽说品种多样,但工艺粗糙,糯米粉质较差,个头小,芝麻馅少,缺少糍性,食后也寡淡无味。现今,人们过元宵节很随便,有什么吃什么。由于现在的农民大多数与田地“脱产”了,或不生产糯米;也有不少人嫌麻烦,不愿意自家做汤圆,即便想吃汤圆,还是到超市图个方便。

元宵节味淡了,不仅仅是我们这地方,据了解,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人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蔑视。尤为年轻人,他们大都热衷于“洋节”,忽视传统节日。作为一个中国人,永远不能忘记自国传统文化。因此,作者真心的不想元宵节日的传统文化,就因少数人对元宵节日的怠慢与淡漠意识,就将泱泱中华几千年传统节日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思想,淡出人们的视线。作者衷心希望,人们用传统的思维去对待元宵节日;我们在接受新的娱乐文化的同时,别忘了跟随我们多年的那些传统的文化,因为那些传统的文化才是我们的根。作者衷心希望,全民都要有对中国节日文化的全新认识,创新过节的形式,赋予新的意义,回归节日,将民族几千年传统的元宵节日文化,得以传承,让我们老来少一些遗憾,让子孙们多一些感慨。倘若能如作者所愿,我想,以后的元宵节日又将是五彩斑斓,"火树银花不夜天"的另一番景象!(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作者:谢平

联系人地址: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城管局执法大队谢平

本文标题:元宵节-元宵节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69929.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