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新闻评论教程马少华-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发布时间:2017-08-12 所属栏目:要点新闻

一 :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二 : 新闻理论教程(何梓华)要点总结

新闻理论教程(何梓华)要点总结

第一章 新闻

一.名词解释

1.新闻的起源:(第一节)

新闻的传播活动和发展的最早动因

新闻是一种信息传播,他起源于人类社会性的声查劳动实践,是适应当时的人们的需要而产生的.当人们学会自觉地进行信息交流的时候,就有了原始的新闻传播活动,它是长期的劳动实践是人类进化的必然、结果.人类社会性的生产劳动实践对新闻的产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们在生产劳动实践中结成了相互依存的社会关系,彼此需要社会沟通信息.通报情况,交流经验,一求取得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别根据以取得的认识规划自己的行动,进而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新闻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商品经济的出现,当新闻传播活动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宾产生了近代报刊的时候,报刊便成为新闻事业最基本的新闻手段了.

资产阶级新闻学认为新闻传播活动产生于人类对事物的好奇心和兴趣,源于人的群居本能.

2.新闻的本源(第二节)

新闻的基本来源.唯物主义认为,新闻的本源乃是物质的东西,乃是事实,就是人类在与自然斗争中和社会斗争中所发生的事实.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是、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前,新闻在后.

1)坚持事实的第一性的,事实对新闻有决定性的作用,人类在生产斗争和社会斗争中所发生的种种事实是一切新闻报道的源泉和基础.没有事实新闻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不可能有新闻报道.

2)承认客观事实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而独立存在的,它既不会因为人们不喜欢他而消失,也不会因为人们幻想它而出现.我门必须尊重事实,背离事实就是失实.

3)与事实相比,新闻是派生的,被决定的,是第二性的.新闻只能根据事实描写事实,而不能根据希望描写事实.

4)新闻所含有的各种性质,如政治性,趣味性等等,也同样是被事实所决定的,事实具有某种性质,如实报道这一事实的新闻才能具有某种性质.

在新闻的本源问题上,唯心论者或是颠倒事实与新闻的源流关系或是把新闻看作某种"性质"本身. 正确处理事实与新闻关系,是新闻理论中的一个最根本性的问题.

3.新闻的来源

指供应新闻的媒介.在现代社会中,主要新闻来源有以下几种

1)记者采访 2)通讯社发稿 3)资料社发稿 4)读者来信 5)通讯员及群众投稿 6)广告 7)社会宣传品及内部简报,总结,文件等等.

指新闻出处,即新闻提供者.对不愿透露姓名或单位名称的新闻提供者,一般应予保护或在新闻中略去或采用间接暗示法,如"从有关方面获悉","某权威人士告知"等.

新闻来源有直接来源和间接来源之别.

4.好奇说(第一节)

资产阶级新闻学关于新闻的起源的观点.他们单纯从人类的好奇心理甚至心理出发,认为人总是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甚至心理需要出发,认为人总是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人长着两只耳朵,就爱打听新闻,长着一张嘴巴就爱传播新闻,新闻传播活动就是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出现的.换言之,是人的新闻欲促成了新闻活动. (这种把产生新闻这种一种社会现象归结为生理现象,心理现象;把新闻是适应社会需要而产生的说成了是为了本能的需要的观点,脱离物质生产时实践去分析新闻的起源,颠倒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物质与竟声的关系,混淆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这是唯心主义思想观在新闻起源观上的反映.)

要点新闻 新闻理论教程(何梓华)要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承认和尊重人的好奇心和新闻欲,但认为主要是人类社会性的生产劳动实践,推动了新闻的产生和发展.

5.群居说(第一节)

一种关于新闻起源的观点始于西方新闻说.

该观点认为,由于人类结群居住,相互间需要信息的沟通和经验的交流,于是产生的新闻活动.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群居有着深刻的社会物质原因.因为太初时代人类面临着洪水.猛兽等强大的自然灾害和部落战争,为着生存和发展,他们必须结成群体,共同居住,协同劳动和斗争,正式这种社会性的劳动实践和石灰生活促进了新闻传播活动的产生和发展.

6.新闻欲(99考题)

指人类了解社会或自然界新近变动的一种欲望,这种欲望是认得社会联系的必然产物,是求知欲的的组成部分.新情况.新事物.新经验.新问题,集体感.安全感.正义感上进心等是新闻欲的主要内涵.

某些西方新闻学者认为,新闻欲是新闻媒介产生的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只有人类的社会存在和相互沟通的社会需求才是新闻传播活动产生和演变的根本原因.

7.硬新闻(straightnes)和软新闻(soft news)

源于西方新闻说的名词

硬新闻指题材较为严肃,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技术新闻.观众在阅读或视听这种新闻时只能产生"延缓报酬"(delayed reward)效应,所以称这类新闻为硬新闻.

软新闻是指那些人情味较浓的,写的轻松活泼,容易引起受众观感刺激和阅读,视听兴趣能产生"即时报酬(immediated reward)的新闻.社会新闻大致属于这种新闻.

在思想内容健康的前提下,把新闻写的软一些对于强化新闻的传播效果是有益的.现在人们长吧那些登载生活娱乐服务内容的刊物称之为"软新闻刊物".

8.易碎品

西方对新闻的生命___时效的一种形象的说法,指新闻的生命是短促的,随着时效的逝去而消失. 中国新闻界也以"活鱼""鲜花"等比喻新闻时效性的重要性.

二.简答题

1.新闻的特点

(1)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2)新闻区别于信息而成为新闻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必须是事实.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新闻无论其内容还是形式都离不开事实.从内容上说,新闻必须是以事实为根据的真实信息;从形式上说,新闻必须用事实说话.没有事实就成不了新闻.可以说,一切以新闻为主体的事业,起基本的内容就是报道和评论事实,起基本方法就是用事实说话(新闻)和就事实说话(评论).

2)笔削有新意.新闻是一种信息,是事实的反映,但并非任何事实,任何信息都能成为新闻新意是使某条信息成为新闻的一个重要原因.新闻的"新",首先是构成新闻的事实有很强的时效性,能满足人们急欲知晓的需要.这种新鲜事实必须具备两个因素:第一,它是人们未知的事实,即构成新闻的根据.因为客观事物的活动和变化是绝对的,所以新闻只有不断的新陈代谢,才能是新闻事业永葆青春的活力.

3)必须及时.试问必须注重时效,这是与有新意相联系的一个要求.既然新闻只存在于时间长河的一瞬间,时效或者称为时间性是决定新闻的又一因素.着也是新闻传播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人形象的把这一要求称为抓"活鱼".

(3)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一定义比较明确简洁的概括了新闻的特点,它强调了事实,新鲜,时效这三个构成新闻最基本的因素.

2.为什么说新闻产生于人类生产劳动实践的需要?

新闻是一种信息传播,它是在人类的生产实践中为适应人们需要而产生的: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类能够进行生产劳动,能够通过生产劳动改造自然,创造物质生产资料,以求自身生存与发展,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洪水,猛兽,毒虫,饥荒随时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人们在进

要点新闻 新闻理论教程(何梓华)要点总结

行劳动生产活动中,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人么逐渐认识到哟想生存和发展必须齐心协力,相互合作.这就要求人们互相联络,沟通的情况下,不断了解客观世界变动的新信息,以变相应的采取行动,因此新闻传播活动相应而生.

3.如何理解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早实践中如何坚持这一点?

新闻的基本来源.唯物主义认为,新闻的本源乃是物质的东西,乃是事实,就是人类在与自然斗争中和社会斗争中所发生的事实.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是、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前,新闻在后.

1)坚持事实的第一性的,事实对新闻有决定性的作用,人类在生产斗争和社会斗争中所发生的种种事实是一切新闻报道的源泉和基础.没有事实新闻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不可能有新闻报道.

2)承认客观事实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而独立存在的,它既不会因为人们不喜欢他而消失,也不会因为人们幻想它而出现.我门必须尊重事实,背离事实就是失实.

3)与事实相比,新闻是派生的,被决定的,是第二性的.新闻只能根据事实描写事实,而不能根据希望描写事实.

4)新闻所含有的各种性质,如政治性,趣味性等等,也同样是被事实所决定的,事实具有某种性质,如实报道这一事实的新闻才能具有某种性质.

在新闻的本源问题上,唯心论者或是颠倒事实与新闻的源流关系或是把新闻看作某种"性质"本身. 正确处理事实与新闻关系,是新闻理论中的一个最根本性的问题.

4.什么是新闻?简述新闻新闻定义的不同类型.

1>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他不仅是新闻事业细胞,还是新闻事业的主体.

2>新闻的第一可分两大类型:

<1>不成文的新闻定义.这些是资产阶级大众化报纸(便士报)星期时期,一些资产阶级报人根据他们的经验对新闻所做的解释.他们把办报最为一种有利可图的企业,把新闻当作一种可以自由销售的的商品.他们往往从赢利的目的出发,以行文的可售性为标准来说明新闻特性,追求新闻对读者的刺激和轰动效应.

a> 19世纪70年代,美国<<纽约太阳报>>编辑主任约翰。(www.61k.com)博加特说“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一说法长期被资产阶级报人最为学新闻的标准。

b> 20世纪30年代初《纽约先驱论坛报》采编主任斯坦利。瓦利克尔认为,“新闻”建立在三个“W”基础之上,即woman (女人),wampnm(金钱),wrongdoing(坏事)。

c> 美国堪萨斯州《阿契生事环球报》前主编爱德生。贺说:“凡是能让女人喊一声'啊呀,我的天呢的东西'就是新闻。”

<2> 另一种是"新闻研究者提出的定义.可分四小类:

a> 片面夸大新闻工作者的主观意志.如美国新闻学者威廉.梅茨提出:"新闻就是编辑说好是就是的一切东西."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芦汉提出"东西一进入报业就是新闻,其他未进入的就不是新闻。这些新闻否定事实的决定作用,把新闻看成完全按新闻从业者主观意志,随心所欲解释的东西,这是唯心注意新闻观在新闻定义上的反映。

b> 新闻就是事实,范长江提出:“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这类定义虽揭示新闻本源是事实,但未能说明新闻与事实的关系。

c>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一定义是陆定一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中提出来的.

d> 新闻是信息的传播,如复旦大学宁树藩教授提出“新闻就是经报道或传播的新近事实信息”。 PS :

具体真实:真实的反映客观事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本质的要求。

总体真实(整体真实):社会主义新闻事业要求新闻报道要从事实的总体上,从事实的内在联系中把握事实,努力头国现象揭示事物本质,从而对客观实际作出这是反映。这是真实性提出的第而个要求,也是标准更高的标准。

要点新闻 新闻理论教程(何梓华)要点总结

第二章 新闻传播

第一节 新闻传播的社会流程

一.新闻传播:是一种将新闻作为特定信息进行传播的活动,事实能否成为新闻,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事实能否作为信息被传播出去。(www.61k.com]

二.信息传播过程的三个基本因素:新闻事实,新闻报道者,受众。

三.如何理解新闻传播的社会流程是个有机过程?

新闻报道者对客观存在的事实进行采集并按照某些相对稳定而具体的标准对事实进行选择,判定其能否成为新闻。通过一定的传播手段传播给受众。受众根据自己的需要对传播内容尽心选择,从而产生接受或者抵触或者疑虑等不同的反应。当心问受众的不同反应作为一种反馈信息传达到报道者时,报道者势必回根据这些反应,从事实选择到新闻的制作,从信息发布到传播方式,不断地进行调整,或因势利导,或循序渐进,或潜移默化以求这、最终取得最佳传播效果。新闻传播者这种从选择事实,发布新闻到根绝受众的反馈信息不断地对传播内容和方式进行调整的过程,就是新闻传播的社会流程。

由于客观世界的变动是永无止息的,记录和传播这种变化信息的新闻传播活动就是永无止息的。只要人类社会有新闻传播活动存在,对于新闻传播者来说,选择事实,制作与传播新闻,接受反馈,调整报道这样一个流程就会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第二节 新闻倾向性

名词解释

一.新闻的倾向性:

新闻报道者在报道或者评述新闻事实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倾向。

这种倾向有时表现的直接而明显,有时表现的含蓄而隐晦,但是什么样的表现形式,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的倾向性总是客观存在的,是必然产生的。

在具体的新闻报道活动中,新闻的倾向性是通过选择事实和编写新闻表现出来的。新闻的倾向性实际上是一种鲜明的阶级倾向性。

新闻的倾向性要受新闻客观的制约。

二.无形的意见

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中某些含而不露的意见

从表面上看,新闻似乎只是客观地叙写事实,实际上在用词造句之间就隐含着某些观点,形式上的含蓄掩盖着内容的某一立场,这种外朴实而内藏机锋的新闻报道的作者乃是新闻记者中的高手,新闻评论的名家也常用这种手段撰写评论。

三.新闻的客观性

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新闻报道的内容必然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任何企图用虚构,杜撰或背离事实的基本逻辑的报道来表现倾向性,不仅无法说服人,其生命力也必然是短暂的。其二是对事实的选择一定要符合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几不能为了表现倾向性的需要把意见有利于自己的微不足道的小时当重大新闻来报道,也不能故意回避不利于自己重大事件。

(新闻是一种受众所迫切需要了解的事实,因而也是必然会被受众传播的事实。没有事实的变动或回变动不足以引起受众关注就不会有新闻,而对足以引起受众关注的重大变动的事实来说,任何掩盖封锁都是徒劳的。)新闻报道者只能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表现自己的倾向。如果故意回避或背离事实,主观随意地在新闻中表现倾向性,结果必定会受到事实惩罚,使新闻报道者丧失信誉。

客观性与客观主义不同。某些资产阶级报人标榜“纯客观”“不党不私”“不偏不倚”实际上是掩盖其阶级立场和报道的倾向性。

简答题

一。新闻的倾向性产生的原因

要点新闻 新闻理论教程(何梓华)要点总结

1〉从报道者个人来说,新闻是事实通过报道者的头脑所做出的反映。(www.61k.com]任何新闻报道者个人客观社会活动的 反映,决不是直观的,机械的,而是能动的。他在反映社会生活时,总要发挥自觉的主体意识,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感知,观察,认识和评价,然后作出反映。依次,新闻所反映的社会甚或是包含着新闻报道者主体意识的社会生活,是经报道者认识和评价的社会生活,而现实生活中的新闻报道者都具有自己特定的思想倾向,并总是依据这种倾向去观察明了界社会生活中的任务和事件,感受认识这些人物和事件中所包含的某些被认为是有价值的东西,然后依据一定的目的,按照一定的需要加以选择,或白六什么或舍弃什么,从而写出新闻并加以报道,由此可见,新闻必然包含着倾向性。

2〉从新闻事业来说,现实社会中,新闻事业隶属于一定的阶级,一定的政党或一定的社会集团,是一定阶级,政党,社会集团大舆论工具,并为他们特定的利益服务,因此新闻事业不可避免的受到一定阶级,政党,社会团体的制约,似的新闻事业白带的新闻不可避免的带有倾向性。

二。新闻倾向性的实现手段是什么?

〈1〉选择事实,A。现实生活中的事实无穷无尽,任何新闻报道者都不能也没有必要把如此繁多的事实报道出去,他们必然通过选择。学责问的过程就是新闻报道者主观意志充分驰骋的过程,他们往往根据字队生活的认识利益追求,思想倾向等对事实加以选择,选择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实加以报道,新闻叨叨者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由于经济地位,阶级立场,政治见解,兴趣爱好,文化修养,社会阅历,新闻观念等的不同,似的他们在辨别什么是新闻事实记忆选择什么样的事实加以报道常常回出现差异,同一件事,有报道为重大新闻,有的则认为不值一提,或有意回避,新闻倾向性就西那民的表现在这里。B。报道者的经济地位,积极紧紧相连的阶级立场不同是导致邪念问选择有明显差异的最主要因素,在现代社会中、,新闻报道者不在只是个人而是具有望被组织机构的新闻事业,而新闻事业有从属于一定的阶级,政党或社会集团的,因此阶级倾向性影响新闻倾向性。新闻事业在选择事实时,常常是以是否符合本阶级,政党,社会集团的利益作为标准,新闻的倾向性实际上是阶级倾向性。

〈2〉编写新闻,在编写过程中,渗透着新闻工作者对事实的评价,不同新闻报道者因立场不同往往对同一事实作出截然相反的评价,从额外人表现出各自鲜明的阶级倾向性。

第三节 新闻价值

一.新闻价值(news value)

指事实所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的总和.

有些事实由于它本身具有某些特殊素质,因而使得它区别于其他的一般事实而成为新闻.新闻的价值就是这些特殊素质的总和.这些特殊素质的共同特征是能引起广大受众的共同兴趣,能为广大受众所关注.新闻价值的根本着眼点就是广大受众的普遍关注,它四我们衡量事实能否成为新闻的一条重要标准.对事实受众关注的人数越多关注程度越深,这一事实新闻的新闻价值就越大,就越容易被当作新闻广泛传播.

新闻价值要素主要有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

新闻价值是客观的,是一种预测,是一个综合的标准.

新闻价值在资本主义大众化报纸兴起时提出的.1918年开始引入中国.

西方新闻学把读者的兴趣作为新闻价值的试金石,而无产阶级强调新闻事实所包含的政治意义.

二.如何理解新闻价值要素及新闻价值的客观性和综合性?

(1)新闻价值是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的总和

(2)新闻价值要素主要有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或人情味).

时新性:事实在时间上是新近发生的,在内容上是人们所未知的新鲜事,事情发生的时间越近新闻价值就越高,,内容越新,包括最新的情况,最新的问题,最新的成就,最高的谨严等,新闻价值也越高.

重要性:指事实所具有的为多数人所关心的社会意义.若事实只对少数人产生影响,为少数人所关注,尽管这一事实对这些人是重要的,但谈不上具有新闻价值上的重要意义,只有影响到多数人为多数人所关注,才有重要性.而且影响到的人越多,关注的人越多起价值也就越大.

显著性:事实所涉及的人物,地点等因素为众人所瞩目,因而也就格外引起人们关注.显著性也是指某些异乎寻常的事实,极好或极坏,这样的事实也就特别的息影人注意力.

要点新闻 新闻理论教程(何梓华)要点总结

接近性:指事实在地理上或心理上与接受者十分接近自然的能够引起受众的普遍关注,地理上的接近是指事实发生的地点家在接受着的周围,由于这类事实更容易对接受者的生活产生影响,一它更为接受者所重视.心理上接近是指某一事实回引起某人类的共鸣,会在相同的"社会类型"的人中引起共同的兴趣.

趣味性(或人情味):指事实因为新奇,为人们所未料及,或富有戏剧性,清洁跌宕起伏;或极具人情味,能引起人们的感情共鸣,因而这类事实能对受众有特别的吸引力.一般来说,奇闻趣事,社会新闻,曲折遭遇,感人事迹等都可归入此类.

上述新闻价值的五个因素中,对于一个能成为新闻的的事实来说,时新性是必备的,其他因素可多可少,所具备的因素越多,要素程度越高新闻价值越大,就月是一件为人所关注的新闻.

(3)新闻价值具有客观性和综合性

首先,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各种特殊素质,它是客观的,不以传播者的主观需要而增减.这里的客观,一是事实本身所含有的这些因素,二是指它能否成为新闻被为受众所关注.是有受众而不是由传播者的主观意志所决定的.对于传播者来说,认识到新闻价值的客观性是使新闻传播取得效果和是自己赢得受众信任的重要条件之一.

第二,新闻家伙子是一种预测,新闻价值要通过传播才能得意证实.衡量新闻价值的客观标准,是周中对新闻的学则和实践对新闻的检验.能不能正确衡量新闻价值取决于邪念问工作者的主观是否正确反映客观. 第三,新闻价值是一个综合的标准,新闻价值作为一种社会观念__指受众在选择和判断事实时所反映出来的需要,欲望,价值观念.社会心理等,总是受到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制约的.具体判断新闻价值不仅包括信息价值,而且包括宣传舆论价值,文化教育价值,它是一个综合标准.

第四节 新闻敏感

一.名词解释

新闻敏感:新闻工作者发现和判断有价值的新闻的一种能力,也是衡量新闻工作者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志,又称新"闻嗅觉","新闻鼻".新闻敏感能力具有以下特点:

1>快捷,即能迅速地捕捉事物只在或即将发生的最新变化.

2>灵活,即不拘泥于某中固定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思路.

3>准确,能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判断和学则出有传播价值的变化

发现新闻线索,丛众多的新闻事实中发现最有家只的事实,预测新闻事件的发生都需要有新闻敏感.

二.简答题

新闻敏感的特点及在新闻实践中的作用

新闻敏感:新闻工作者发现和判断有价值的新闻的一种能力,也是衡量新闻工作者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志,又称新"闻嗅觉","新闻鼻".新闻敏感能力具有以下特点:

1>快捷,即能迅速地捕捉事物只在或即将发生的最新变化.当一件四物刚刚露出某种变化的苗头或趋势的时候,能迅敏地抓住它并且迅速对价值作出判断.

2>灵活,即不拘泥于某中固定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思路.能随时根据所观察到的事物变化调整思路,打破定见从事物的细微的"风吹草动"中敏锐地推断出事物钳子重大变化.

3>准确,能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判断和学则出有传播价值的变化既不因一般人的熟识无睹,司空见惯而忽略事物的变化的真正意义,也不因某些人的过分好奇而表现出"过敏"反映,把普通事实当作新闻事实.

新闻敏感是一种能力,是一种新闻工作者发现新闻的能力.由于判断一个事实是否能构成新闻的标准是新闻价值,所以新闻敏感又表现为善于运用新闻价值判断事物的能力或者说是新闻工作者从无数事实中发现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以及判断其价值大小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发现新闻线索需要有新闻敏感.新闻线索是引导新闻记者深入挖掘新闻事实的前提,没有新闻线索常会是新闻记者感到茫然,不知从何入手,寻找新闻,而一个新闻敏感强的新闻工作者手头上往往总张着一些新闻线索,从而进一步挖掘出别人发现不了的新闻,在千姿百态的社会现象中 没有新闻敏感难以发现新闻线

要点新闻 新闻理论教程(何梓华)要点总结

索的,即使是置身于各种事件中,或是面对他人提供的丰富新闻线索也会两手空空,或把一些不值得探究的变化当作线索.待费尽心力挖掘后,才发现写出的新闻不是全物就是很少有新闻价值.

<2>从众多的新闻事实中发现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需要新闻敏感.记者,编辑在每天的工作中都会接触到许多新闻事实,如何把最有新闻价值的新闻防在最突出的位置加以报道,这是对他们的新闻敏感能力的一种检验.对于新闻敏感的记者,编辑来说,他们往往回独具慧眼,把最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价值从一般的新闻中突出出来加以报道使之产生强大的社会效应.

<3>预测新闻事件的发生学需要新闻敏感.一般来说,报道就、一件已经发生回哦正在发生的新闻是较为容易的,有能够准确地预测即将发射功能的新闻事件则困难的多,它需要很强的新闻敏感才能做到,而这正是一个优秀的记者区别于一般的记者的地方.

第三章 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古代报刊

古代报刊产生于2000多年前

欧洲报纸雏形<<每日新闻>>和<<元老院法令>>

邸报/京报/民间小报

第二节 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一.手抄报

威尼斯小报/新闻书

二.周报和日报

定期周报--| 产生 |-------> 标志着近代新闻事业的诞生

定期日报--|

日报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刊登新闻为主,定期连续出版,面向社会公开发行.

三,最早的资本主义报业

Blackground(背景):

早期资产阶级报纸是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学哟啊而产生,因此,早期报纸刊登的内容大量是经济新闻以及与商业活动有关的政治,军事新闻.

大众报纸营销策略:

1>针对厌恶政党报纸的心理,他们标榜言论"独立",不衣服任何政党

2>为了获得更大利润,争取更多的读者,在报道内容上追求趣味,重视时效.

3>在新闻写作方法上注重客观报道

4>在营销上、主张薄利多销.

四.资本主义垄断报业

Blackground 19世纪末,资本主义经济开始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资产阶级报纸夜相应的发生变化,在弱肉强食的残酷竞争中,大众化报纸有的被挤跨破产了,有的被收买兼并了,垄断报团开始形成,它标志着资本主义报业进入垄断阶段.

名词解释

1>压力集团 利益集团

指那些为了共同利益而聚合,并有计划地开展舆论活动以影响行政,立法的政策与决策的社会集

团. 压力集团 利益集团通过各种手段维护,阐明本集团的特殊利益,但以诉诸舆论为主.他们是现代民主社会中最活跃的舆论主体,其活动构成了社会舆论冲突和聚合的主潮.

2>院外活动集团: 又称"第三院",西方国家垄断组织和利益集团为了收买和西破议员使立法为其 服务所雇佣的政治说客以及专设机构,因其活动在议会走廊,休息室而得名.

要点新闻 新闻理论教程(何梓华)要点总结

简述

金融资本财团和政府,新闻舆论工具的关系 金融资本财团和振幅,新闻舆论工具 的关系实际是一主二仆的关系,金融资本财团是主人,政府和新闻舆论工具是他的仆人,,批人之间可以有不同的意见,也可以争吵,但对主人必须俯耳听命.由于垄断报业集团不同垄断财团的利益,当利益发生冲突时,报业集团之间也会进行明挣暗斗,.各垄断财团通过所控制的新闻舆论工具发表不同的意见,,目的是,要影响政府的决策社各个垄断财团在总体利益的分配上,都能争取到有利于自己的份额.萨那市,这种真都是以比出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为前提的,在维护垄断资本的同志上,他们的根本利益又是一致的. 美国金融资本财团(如摩根财团,洛克菲勒财团)对报业的涉足和垄断,既有利于他们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思想上维护自己的同志,也有利于他们对外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政策.

五.中国近代报刊

简述 中国近代报刊发展缓慢的原因

1>我国封建制度延续了近两千年,社会发展的节奏十分缓慢.其间,虽然也经理了多次改朝换代的社会动荡,当经济基础并未因政治风暴的冲击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生产力不发达,成查方式没有剧烈变动,社会对新闻的需求量不能不受影响

2>封建社会的主体是农民,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社会生活决定了个体农民的视野和活动范围十分狭窄,外界的变动对他们的影戏哪个也和很有限.农民在生活和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足以解决,因此,他们对新闻的需求量自然也不会很多。[www.61k.com)

3>封建统治阶级掌握的官邸报,在当时的经济和政治条件下,基本上已经能满足同志阶级内部传达政令,通报情况,维护统治的需要.对统治阶级他们实行愚民政策,"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千方百计箍制舆论,限制和禁止异己力量出版报纸,防止他们起来早饭.

上述情况决定了自邸报产生以后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近代报纸始终得、不到发展的原因.

第三节 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中,苏报业发展史

简述 资产阶级新闻事业与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产社和发展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第四节 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简述

1.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么洋的?

从原始社会的新闻传播活动到古代报刊的产生,从资产阶级报刊的产生到无产阶级报业的产生,我门可以清楚的看到制约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两个最基本的条件是:

1>社会对新闻的需求程度,是决定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第一个条件.马克思说过:"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 新闻事业当然也不例外,它也是为了满足社会对新闻的需要才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社会对新闻需求量的多少是由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决定的.原始人类独立谋生,简单信息已经能够满足需要,又信息需求量自然很少.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彼此结成简单生产关系时,对信息的需求量开始增多.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分工扩大,私有财产和阶级的出现,生产方式随之变化,社会关系和生活关系边的复杂起来,人们之间的联系和交往也随之密切.为了解决各种人与自然界的或社会的各种矛盾,必然对新闻需求量也回约来越大.着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是新闻事业从无到有得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根本原因. 阶级需要,特别是统治阶级的需要,对新闻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它掌握着对新闻事业生死予夺的大权,统治阶级根据本阶级利益,从经济上,政治上对新闻事业实施控制.

2>物质生产和科学文化技术进步所能提供的物质手段,是制约新闻业产生的 和发展的又一个基本条件.

要点新闻 新闻理论教程(何梓华)要点总结

马克思说:需要是同满足需要的手段一同发展的,并且依靠这些手段发展中.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既取决于社会对新闻的需要,有取决于社会所能提供的物质条件.只有社会需要而没有与之相适应的传播新闻物质手段,新闻传播或动也就难以进行,新闻事业的产生也就无从谈起。(www.61k.com)

印刷术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出现,学校的兴起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为近代印刷媒介的产生创造了基本的物质条件.无线电通讯技术的发展,电子技术的光法应用以及电脑的普及,通讯卫生的诞生,互联网的出现与飞速发展促进新媒体的诞生.

总上所述,社会需求和社会物质生产发展水平所能提供的物质受点,是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两个基本条件,前者决定着新闻事业的性质和报道内容,后者决定着新闻事业的形式,两者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

联想题

结合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两个基本条件,谈一下邸报产生的原因.

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两个基本条件:

1>社会对新闻的需求程度,是决定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第一个条件.

2>物质生产和科学文化技术进步所能提供的物质手段,是制约新闻业产生的 和发展的又一个基本条件.

首先,邸报四适应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传递信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需要而产生的.其次,秦始皇并六国后,在全国实行"书同文".文字统一了;"车同轨","秦筑驰道,汉收其利而定驿制",交通通畅了;秦大将蒙恬发明了书写工具-----笔;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宋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些都为邸报的产生准备了物质条件.

第四章 新闻事业的性质

新闻事业的性质问题既是新闻学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理论问题,也司直接关系到指导新闻工作实践的

原则问题.

第一节

新闻事业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新闻事业性质研究的指导理论: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简述

一.经济基础和作为上层建筑的新闻事业的互助关系 . 1>新闻事业属于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它是被该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经济基础是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得闲市基础,它决定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经济基础发生变革,新闻事业亦将或早或晚或快或慢的随之变革.例如,从自由资本主义转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程中,生产力高度发展,,生产资料越来越集中到垄断资产阶级手重,与之相适应,新闻事业也逐渐形成大大小小的垄断报业集团.

要点新闻 新闻理论教程(何梓华)要点总结

2>新闻事业对于经济基础有很大的反作用.当他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并正确反映和服务于经济基础时对经济基础的发展能起到促进作用,.如果新闻事业不能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它的活动就回同经济基础发生尖锐的矛盾,对经济基础起破坏作用,回顾建国50年来,我国新闻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文革"中某些报纸对社会所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我们就能深刻体会到新闻事业最为上层建筑对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是多么的直接和有力.

二.新闻事业作为一种上层建筑与其他上曾建筑(政治上层建筑)的区别

1>新闻事业是以报道新闻,反映和引导舆论为己任的,同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及其国家,军队法庭,监狱等政治上层建筑相比,新闻事业属于思想上层建筑或成观念上的上层建筑,是意识形态范畴.]

2>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都是维护一定经济基础所必须的.经济基础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既需要具有强制性职能的政治上层建筑,也需要有对人们思想意识施加影响的思想上层建筑,两者相辅相成,优势互补,缺一不可(.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关系)但是它们的原则界限又是不能混淆的.政治上层建筑是维护一定的社会制度自觉建立起来的,并用来规范人门的行动的.它具有强制性,想国家,法庭,监狱更始暴力机关,行使的是镇压职能.思想上层建筑是一中"批判的武器"只能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发挥作用,它不能越俎代庖,取代政治上层建筑,形式武器的批判职能,强制规范人们的行动.新闻事业作为思想上层建筑,它确实是一种锐利思想武器,它只能是通过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手段宣传某种意思形态,论证所属经济和政治制度合理性,通过说服教育,使人们自觉拥护社会制度,遵守社会法令,维护社会稳定.它对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没有强制作用.

三.新闻事业作为上层建筑它区别于其他的上层建筑的特点有哪些?

上层建筑有众多的社会意识形式,邪念问事业只是其一,它们各自运用拨同的手段,从不同层次反映社会生活,别为经济基础服务.新闻事业作为上层建筑它区别于其他的上层建筑的特点具体表现在: 1>新闻事业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同经济基础的联系更直接.

新闻事业作为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手汇总舆论工具,更接近政治,更会受到政治,法律思想的制约.因为它是通过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宣传和贯彻所属阶级的政治路线和政策法令.并为这个阶级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的中心任务服务的 .(我国新闻事业之所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在各项报道中之所以要要遵守现行的法规政策,遵守党的宣传纪律.其道理就在于此.) 新闻事业同经济基础的联系如此紧2>新闻事业反映社会生活,面最广,最迅速,影响最大.

新闻事业面对的是整个世界.客观世界发生的一切新的重大变化,都在它的视线之中,它都有责任将它们真实地反映出来,客观世界广阔无垠,客观事实千姿百态,一报道事实为主的新闻事业,他的触角可延伸到一些领域,因此,具有反映面广的特点.

以先进技术装备起来的新闻事业在反映客观世界变动时效上也最为迅速,高科技的发民和应用,使报道时效有了质的飞跃.

由于新闻事业反映生活面宽,接触群众面广,施加思想影响采取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依次影响力极大.

3>新闻事业通过特有的新闻手段为经济基础服务.

名解

新闻手段(93.97.00) 指消息,通讯,评论,新闻图片,标题,版面及节目等传播形式的总称.新闻机构用以报道和评论事实,选一定思想和政策的重要形式和普通手段. 密和直接,以至经济基础一旦发生根本性变化,作为上层建筑的新闻事业也随之发生变化.

要点新闻 新闻理论教程(何梓华)要点总结

它的香烛特点就是报道事实,就事实发表评论,它所表达的常常的是一种无形的意见,新闻机构发布的新闻,往往表现为对事实的客观报道.实际上,在对事实的选择和报道中,常常渗透着新闻发布者的思想和观点,体现着一定的阶级立场和政治倾向,它能使读者在获知事实的信息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接受报道者的观点和意见,因而具有特殊的潜移默化的力量.

第二节 新闻事业的阶级性

一.新闻事业的"硬"的一手,"软"的一手

新闻事业就是这样一种"精神生产的资料".它内占有和支配物质生产资料的统治阶级所掌握,并且成为统治阶级手中的思想武器.统治阶级要维护自己的统治.既要依靠"硬"的一手,凭籍国家政权,军队,法庭等专政工具,强制人们服从自己的统治;也学要“软"的一手进行辅助和配合,通过各种意识形式,说服人们接受他们的统治

PS:硬控制VS软控制

二.中外的政治家为什么都十分重视新闻舆论工具的作用 ?( 统治阶级要掌握和控制新闻事业的原因) 古今中外政治家都十分重视新闻舆论工具的作用,是因为新闻有其固有的一些特征:

1>新闻事业接触面广,时效快,能以最快的速度想统治阶级提供大量的信息和情况.

2>新闻事业报道的是事实,说服力强,有利于说服人们并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

3>新闻事业定期出版,定期播放连续不断,有利于向人们灌输统治阶级的思想,反映他们的意志. 控制了新闻舆论工具,统治阶级也就拥有了代表自己根本利益的公开发言的机关,就可以想社会有系统得宣传本阶级的思想体系,贯彻所制定的政策法令.开展必要的经济.政治,和理论斗争;就可以反映和引导舆论,说服教育人民,揭露打击敌人,争取中间群众,处理好敌,我,友三者的关系.新闻事业在使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地位必不可少的政治地位的思想,在维护社会的政治制度等方面,切实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关于报纸的几种比喻

三.拿破仑把新闻比作三千支毛瑟枪

周恩来说报纸的作用抵得上一个方面军

毛泽东说报纸是组织和知道工作极为重要的工具

林肯认为舆论作后盾,无往不胜,没有的话,无事不败;

列宁说报纸是组织和知道工作极为重要的工具

四.在性质上,关于报纸的商品性问题的几种观点 :

1>社会主义白芷是党和人民的舆论工具,不应当具有商品性,否则,就会有削弱或否定它的社会主义性质.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报纸也要谋取利润,因此,强调经济效益,强调报纸的商品性也是必要的,有的人甚至认为新闻本身也是商品.

3>社会主义是以商品形式进入流通领域的精神产品,在流通领域它具有商品的属性,但,商品不是报纸的本质属性. 该观点比较符合中国报纸的现实情况

要点新闻 新闻理论教程(何梓华)要点总结

五.为什么说新闻具有阶级性?

1>新闻事业掌握在一定阶级手中 .

在阶级社会里,不同的社会集团在生产中处于不同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具体表现为阶级关系.经济上占有生产资料的阶级,在政治上也必然成为统治阶级,并且张物精神生产资料.在阶级社会里,一定的阶级,政党或社会集团掌握和控制新闻事业,并且运用它们早报道新闻,发表评论的同时,不间断地传播自己思想,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这是新闻事业具有强烈阶级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2>新闻报道内容具有阶级性

新闻是新闻事业的主体,新闻事业的阶级性通过它大量报道的新闻反映出来.

a.寓观点于事实中.从表面上看,新闻写的很客观,实际上则渗透着报道者的立场观点和思想感情. b.新闻事业具有阶级性是就其总体,总的倾向以及它与经济基础与政治的紧密关系而言的

c.判断一条新闻是否具有阶级性,要根据所报道的呃逆容进行具体分析.新闻本源是事实,通常,人们面对的事实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属于阶级和阶级斗争方面的事实,另一类是生产和生产斗争方面的事实.前者的事实,由于本身包含有对阶级有利或对某个阶级不利的政治内容,或多或少同一定阶级利益紧密相连,因此,这类新闻,阶级性往往比较鲜明.

3>新闻事业阶级性的独特表现形式

新闻事业阶级性主要是通过对新闻(自然也包括对事实)的取或舍,抢或压,详或略,甚至报道的真或假表现出来的,同时也直接表现在对新闻,对事实所作的评论上,或新闻标题及版面的编排上. 4>新闻事业是阶级的舆论工具

新闻事业属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范畴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在阶级社会里,它是掌握在一定阶级,政党或社会集团的舆论工具,因而阶级舆论工具是其根本性质.

第三节 两种新闻事业的原则区别

1>两种新闻事业分别建立在不同的经济基础之上的

资本主义新闻事业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之上的,除少数官方新闻机构掌握在政府手中外,物质生产资料和精神生产资料安全属于资本家所有,随着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财团控制了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介,新闻事业成为垄断报业,它为垄断资本家赢得了最大限度的利润.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物质生产资料和精神生产资料属于全体人民所有.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唯一的宗旨 ,它是党和人们的耳目舌喉.

2>两种新闻事业分属不同阶级,各自为本阶级利益服务

资本主义新闻事业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的锐利武器,它致力于维护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政治制度,资本主义经济是集团竞争的经济,反映不同垄断财团利益的垄断报业集团为了各自局部的利益有时会发生矛盾和冲突,甚至对政府的内外政策各持己见,争论不休.但是,在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维护资产阶级根本利益上他们始终如一,毫不动摇的.

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是掌握在人民手中的.是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舌喉.它致力于维护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唯一的宗旨,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有着众多类型不同的报纸,他们定位不同,各有特定的分工,分别为不同类型的读者层服务.我门提倡和鼓励新闻舆论工具

要点新闻 新闻理论教程(何梓华)要点总结

抱歉,获取内容失败请稍后刷新尝试

要点新闻 新闻理论教程(何梓华)要点总结

地球村: 是人们对生产力高度发展与人类社会性劳动实践的结果的一种形象比喻,新闻事业是人类社会性劳动实践的结果.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新闻事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当代,随着电子媒介的出现,新闻活动已跨越可时空界限,人与人的沟通和信息交流越来越紧密和频繁,速度也越来越快(人们好象生活在一个没有国界的无形的通讯世界)

有闻必录:

一种早期资产阶级新闻学观点,意指只要有人建国或见之于其他文字材料的事情,采访者即可持之为据,照录报道,而不对所报道事情真假负责.

这种观点是19世纪一些报社为保护自己的新闻报道不受社会干预,解脱社会责任而提出的.早期西方报界以此观点知道新闻采访业务.旧中国新闻界也以此为标榜.

有闻必录这一观点提出之初,在当时新闻虚构成风的情况下有一定积极作用.进步报纸也曾以此口号掩护刊登某些客观公正的报道,在当代社会, 从总体上说,不可能有真正的有闻必录 .

西方传播者对大众传播功能的不同表述

1>有的归结为监督环境.协调社会,传递社会文化遗产

2>邮递归纳为监督,协调,教育娱乐

3>1980联教科文组织国际交流研究委员会在《多种声音,一个世界》这份报告中,将新闻功能归纳为获得消息情报,社会化,教育发展文化等八个方面.

关于功能说法不一,但有一点相同即新闻信息是大众传播的首要功能.

第二节 引导舆论

名词解释

舆论:

社会生活中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基本相近的人们或社会集团对近期发生的,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事态的共同意见.

构成舆论有以下三要素:

1必须有一个现实的,有争议的公共问题,这个问题与人们的现实利益,社会关系,社会观念的相关程度足以引起人们普遍关注.

2必须有相当多的个人对这个问题表明态度或发表意见,经过这些众多的个体意见的充分互动,最终达到某种为一般人普遍赞同,且能在心理上产生共鸣的一致性意见.

3 这种一致性意见对公众问题的存在和变化及与此相关的人们的行为能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即产生某种实际效力,这是舆论与意见相区别的关键.

舆论具有阶级性,群众性和多样性的特征.舆论是社会和时势的晴雨表,是某种共同性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的公开表露.是显示社会调控的控制力量,因此引导舆论的功能在大众传播中称之为“协调社会"和"议题设置"的功能或称之为"论坛"的功能

简述

什么是舆论,有什么特点?在反映和引导舆论的过程中,新闻事业的主观能动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社会生活中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基本相近的人们或社会集团对近期发生 的,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事态的共同意见.

要点新闻 新闻理论教程(何梓华)要点总结

舆论有以下特点:

1>它代表和反映社会成员中相当数量的人们对某一社会事件或社会问题的议论和评价,是群体意思的集合,具有鲜明的倾向性.

2>他具有群体性.舆论必须公开表达意见,只有公开表达才能传播交流,并吸收更多的人参与额外人形成更广泛的普遍意见.

3>舆论具有多样化的特征.社会群体和社会成员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是肯定还是否定接受还是拒绝,支持还是反对,都是从自己的经济利益和政治立场出发,是各自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因而舆论不尽相同.

新闻事业作为一种重要的舆论工具,不可能只是消极地,被动得,纯客观地反映舆论.它要积极参与舆论,在反映舆论和引导舆论的过程汇总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

1>新闻事业在反映本阶级,本政党的舆论的同时,也重视传播和反映公众舆论.充分反映民意别扭感得到人们群众的认同和信任,是新闻事业引导舆论成败的关键.

2>新闻事业必须努力扩大和强化国家的,指正党的舆论的影响,使之成为社会舆论的核心,凭借新闻媒介传播优势,组织力量,设置议题,息影人们的关注,使这种舆论得以迅速广泛得身路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占领思想舆论周围内地,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从而使整个社会按国家统治者得意制,健康有序地向前推进.

3>公众舆论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心民意,但它往往是自发的,分散的求良莠不齐,因而不能成为大众行动指南.新闻媒介要时刻赶住社会各个阶级的情绪和动向,根据本阶级,政党或社会多数成员的意愿对之进行引导和影响,不断增大积极健康的公众舆论的强势,使之更系统,完整,更句影响力和鼓动性,逐渐成为能够为公众舆论的主流,对不利于社会安定团结德育论,要通过说理,争辩以至批评,使起转化,削弱其影响.

4>舆论离不开事实和信息, .新闻事业对舆论的反映,传播和引导,主要通过报道事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就事实发表意见,新闻事业必须在报道的过程中有取有舍,把握分寸,寓形象性于事实中力求做到有事实的倾向性与舆论的倾向性一致,以便为公众认同和接受.

5>新闻事业不断排除各种干扰,扫除传播正确舆论的障碍.对反动的舆论必须、坚持予以排除,对错误的舆论,要通过正确的宣传,问题讨论,对比报道,说服疏导等方式,提高人们认识和抵制错误舆论的能力,着也是反映,传播和引导舆论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舆论的分类: 国家舆论,阶级舆论,公众舆论

名词解释:

国家舆论:社会的舆论核心,它集中体现了统治阶级的一直,愿望和要求,是按统治阶级意志对社会实施有效管理的控制力量,具有较高权威性和较强影响力.国家舆论对维护统治阶级统治和国家健康有序发展有重大作用 .

阶级舆论:由有共同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的社会成员甚至共同的利益要求所产生的共同的意见.阶级舆论通常以政党舆论的的形式表现出来,政党是阶级舆论的组织者和表达者.

公众舆论:它是社会大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一事实的一种初步的,直接的反映.它一定程序上反映了民心民意,内容广泛,大胆活跃,是未经组织自发形成的舆论.有时带有某种程度的偏激与盲目,因而不能成为大众行动指南,但其影响力不应低估,是最普遍,最常见的舆论的类型 .

要点新闻 新闻理论教程(何梓华)要点总结

舆论与一般意见的不同之处 :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舆论和一般意见不同

1>就范围来说舆论代表和反映社会成员中的意见,有群众性.舆论代表和反映社会成员中相当数量的人们对,某一社会事件或社会问题的议论和评论,是群体意识的集合.一般意见的范围要小的多. 2>就性质来讲,舆论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而一般意见不具备后不那么鲜明.

3>舆论必须是公开表达的意见而一般意见不一定.

4>舆论对公众问题的存在和变化及与此相关的人们的行为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即产生某种实际效力而一般意见不具备这种功能,这是舆论区别于一般以及那的关键所在.

新闻事业愤怒应舆论的"双重性 "

1>从阶级本质看,它是阶级的代言人,必需见阶级立场,成为一定阶级,政党舆论的表达者和反映者. 2.从社会属性看,他具有公益性,是公众舆论的表达者和反映者."报纸是作为社会舆论的纸币流通的"---马克思.说明了新闻事业是一种舆论工具,在形成和引导舆论方面,具有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简述

一.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为什么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舆论是指社会生活中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基本相近的人们或社会集团对近期发生的,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事态的共同意见.1.舆论是社会控制系统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它虽然不具有硬控制的强制作用,但它能与社会的政治力量,法律力量配合,共同发挥调节社会,规范人们行动的作用.有时舆论甚至可以发挥政治,法律等所不能发挥的作用,具有特殊的精神力量和道义力量.

2.正确的,积极的舆论可以振奋精神,激扬民气,凝聚人心,增强合力,而错误的舆论,消极的舆论则可能回扰乱视听,混淆是非,为社会上某些错误或偏激的情绪推波助澜,因此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3.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光荣任务和神圣职责.1996年,江泽民同志在视察人民日报时指出,社会主义新闻宣传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尤其在正确舆论引导人方面,更负有总大而光荣的使命.坚持正切的舆论导向,有利于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有利于鼓舞和激励人民群众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进步而艰苦奋斗;有利于人民分清是非,抵制假恶丑,坚持真善美;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人心舒畅,社会政治稳定. 二.社会注意怎样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要求)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我过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关容任务和神圣职责.

1>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就要坚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旗帜鲜明地坚持党性的原则,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弘扬主旋律的同时,对消极腐败现象,要进行批评揭露,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为党为人民全中兴利除弊,造福避祸,这是新时期新闻工作的客观规律和根本任务,是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方式的具体体现.

2>党中央历来强调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防在首位.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关键是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新闻媒介要善于总揽全局,紧密结合当前的政治形势,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认真抓好那些对一个时期的社会舆论,社会心理,社会行为有重大影响和导向作用的舆论.同时也不应忽视非政治性的导向.非政治性的导向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可能产生重大的影响,有的还可能从非政治性问题转化为政治性问题,依次,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要时刻保持情形的头脑,善于启发和引导人民群众,坚持正确行动方向.

要点新闻 新闻理论教程(何梓华)要点总结

3>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有正确方法,讲究舆论引导的策略和艺术.要努力克服引导过程中一般化,表面化的却,加大趁度和力度,夸大舆论引导的影响力.

4>舆论引导要审时度势,加强针对性.社会主义新闻媒介要时刻关心社会动向,摸清群众的思想脉搏,了解民情舆情,敢于并善于触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并作出有深度有说服力的解答,以事明理,释疑解惑,凝聚人心,维护稳定.

总之,社会主义舆论导向是符合新闻规律的因势利导,既是体现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精神,具有权威性的引导,又是入情入理,可度可信,稳妥有力,以理服人的引导,这就要求我们德育论引导既要旗帜鲜明的坚持大方向,又要创造性的运用各种方法和技巧,是广大受众心悦诚服的理解和接受,并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第三节 传播知识 (第五章)

传播文化科学知识,普及社会教育是新闻事业又一重要社会功能.知识能给人智慧,给人力量,帮助人们打开真理的大门,影响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 知识就是力量”,在现代社会,知识素养更成为社会成员的立身之本。[www.61k.com]社会成员的知识水平,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

本世纪以来新闻事业的发展,特别是视听媒介的突破性进展,使新闻事业成为最富有潜力的,影响最为广泛的社会教育者,它责无旁贷的肩负起向社会成员传播文化科学知识的责任。这就是传播学所说的大众传播“延续文化”,“教师”的功能。

简述

新闻事业在传播文化科学知识方面具有哪些优势?应怎样作好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

新闻事业传播文化科学知识具有很多优势

1. 首先是传播范围广。 新闻事业面向社会,公开传播特点,使它基本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以随时随意阅读报刊、收听广播,收看电视,通过他可以获得各种知识,进入一个名副其实的“没有围墙的学校”。新闻事业窜比哦知识的广泛性,不仅体现在接受知识的对象上,也体现在知识传播的内容上。

2. 层次多 。为了事业不同的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的受众的需要。新闻媒介的知识传播呈多层次性,有适应面最广的百科知识式的内容;有人们从事本职工作所需的相关知识;有直接帮助人生活工作的技能性知识;有拓宽人的感情空间,启发人的创作灵感、提高人的情趣的审美知识,还有帮助人们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实现人生价值的思想观念方面的知识等。

3. 知识新 。新闻事业更注重迅速及时地介绍新技术、新成果、新知识、新理论、新观点,大大缩短了知识传播周期,防止了知识内容的陈旧滞后。

4. 选择性强 。人们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和限制,自由选择合适自己的方式和内容,既没有教学计划,也没有考试考查的压力,全凭自己的兴趣爱好,根据自己工作、生活和学习需要进行选择。

5. 形式灵活 。新闻媒介运用灵活多样的传播形式和传播手段设置各种知识性专栏和节目,直接面向受众传播文化科学知识。

要作好科学文化知识应注意以下几点:

要点新闻 新闻理论教程(何梓华)要点总结

1.必须作到真实准确 ,真实准确是新闻的生命,也是对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最基本的要求。[www.61k.com]科学最讲究实事求是,容不得半点虚假。不真实的科学文化信息,对人类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对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可能造成重大的损失和危害。

2.要有科学性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其任务是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探求客观真理,成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指南。对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既要反映科学先行又要重视揭示本质;既要保证知识的真实准确,又要善于区分局部经验和普遍规律,阶级成果和客观成果;既要报道科技新成就,新发展,又要反映它转化为生产力,为人类造福的意义。

3 .应作到通俗易懂 。科技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往往深奥难懂,不宜为一般受众所理解,新闻媒介应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科学文化知识的内容,增强生动性和可读性,争取达到广泛传播的目的。

4 .既要传播知识,又要有思想性 。要大力宣传科学技术,也是社会生产力,帮助人们认识科技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倡导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第四节 提供娱乐

新闻事业另一项重要的社会功能是,提供文化娱乐,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

各类新闻媒介的特点 :

广播: 具有传播的快速性,生硬的传真性,接受的简易性,是听觉媒介的主体。

电视: 具有声形情问兼备的综合传播手段和具体、形象,只管、生动、逼真等特点,具有更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成为人们接受文化娱乐最主要的途径,也是当今世界受众最多与人们联系最密切的一种大众传播工具。

文艺节目占拨出时间的比重一直在一半以上,被称为广播的“半壁河山”,一家电视台如果没有一两个名牌娱乐性节目,就难以有很高的收视率,所以各级电视台都应该把办好娱乐性节目当作一向重要的任务来完成。

简述

怎样正确发挥新闻事业的娱乐功能?

1.新闻事业提供文化娱乐,应具有多层次,多品种,多样性的特点。以满足广大受众多方面的需要。既要大力弘扬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也要结合艘外国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真正作到雅俗共赏,老少皆宜。尤其是它的收视不受文化程度的限制,观众动辄以亿计,这就决定了更应当注重大众文化和通俗化。

2.新闻事业提供文化娱乐不仅是为了消遣,同时也是一种文化观念的传播和意识形态的渗透,具有娱乐,审美、认识、教育等多方面的作用,给人以感染熏陶和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因此,新闻媒介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当好把关人和过滤器,为社会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粮。

3.文化娱乐的教育作用,只在娱乐,欣赏和审美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的。因此,新闻事业提供娱乐,要立足于寓教于乐。娱乐性、欣赏性、消遣性是娱乐节目的基本特点,也是对受众进行教育和引导的基础。娱乐的教育作用只有借助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才能实现。

第五节 刊播广告

新闻娱乐通过 刊播广告、传播经济信息,参与经济活动,为发展经济,繁荣社会服务,这也是新闻事业的一项重要社会功能。

要点新闻 新闻理论教程(何梓华)要点总结

广告

广告是经济的产物是一种具有广泛社会意义的文化现象。(www.61k.com]广告是以商业目的为中心的付费的信息传播。 广告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它因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广告的追直接原因是人们在商品交换中产生的越来越多的信息需求。广告是发布商情,传播经济信息的最重要的手段。 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广告在沟通产销,扩大流通。指导消费、繁荣经济,促进社会扩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于整个经济的良性循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广告是以商业目的为中心的付费的信息传播。广告收入已经成为行文媒介的主要收入,成为新闻媒介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命脉,因而被称为“报纸的血液”。

公益广告:

是一种为社会提供无偿服务的非商业性广告。它通常以社会上的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现象为题材,诸如保护环境,制止公害,尊老爱幼,戒烟戒酒、禁毒等它屏弃功利目的,以整个社会为其服务对象,不着眼于商品的推销,而注重思想观念的引导,讴歌真诚于善良,呼唤道德和良知,是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和文明承德的有效形式。

公益广告最求公益性和服务性。暗合会效益是其首要的目的,其意识形态的内涵和教化劝导的作用尤为明显。

简述

在刊播广告的工作中,新闻事业应如何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刊播广告,要牢记自己的性质和任务,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针,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对社会负责,对消费者负责。

广告是以商业目的为中心的付费信息传播,又是新闻事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命脉,因此,新闻事业在刊登广告的工作中,一定要讲究经济效益,但经济效益的实现应当建立在社会效应在先的基础上,只有二者兼顾,新闻事业才能健康有序的运转。

名词解释

有闻必录

一种早期资产阶级新闻学观点,意指只要有人建国或见之于其他文字材料的事情,采访者即可持之为据,照录报道,而不对所报道事情真假负责.

这种观点是19世纪一些报社为保护自己的新闻报道不受社会干预,解脱社会责任而提出的.早期西方报界以此观点知道新闻采访业务.旧中国新闻界也以此为标榜.

有闻必录这一观点提出之初,在当时新闻虚构成风的情况下有一定积极作用.进步报纸也曾以此口号掩护刊登某些客观公正的报道,在当代社会, 从总体上说,不可能有真正的有闻必录 .

新闻的 “抢” 和 “压”

在新闻竞争中的两种相反的手法。在在新闻界的竞争中,为了使自己处于领先的地位,有时要抢先发出某些新闻,压倒别家,以显示自己的权威。

要点新闻 新闻理论教程(何梓华)要点总结

反之,有时处理某些政治敏感新闻,有意缓发和不发,或为了查清事实真相而不发,以免政治上被动,到适当时候,再发一条正视听的新闻,这属于宣传艺术手段。(www.61k.com]

“ 新闻、旧闻、不闻”(97、02名)

毛泽东的著名新闻论点。他认为报纸除了及时报道的新闻之外,还有暂时不宜发表的新闻,过些时候再发即旧闻,有些是不能发表的,是不闻。

对新闻的这种具体分析具有普遍意义,因为任何新闻民间都不可能把所有的新闻全部即使报道,而是根据政治需要有所选择或急或缓发表。

毛泽东这一论点在战争时期尤其显得重要,但旧闻和不闻毕竟知识对于特殊情况的特殊处理,而不宜作为普遍规律,任意扩大旧闻和不闻的范围,那样必然导致闭目塞听,自我封锁,新闻媒介将丧失人民的信任。

简述

新闻事业有那些重要社会功能?

新闻事业的社会功能是指新闻事业对人类,对社会生活所能发挥的作用,即新闻事业满足社会需要的效能。归纳起来,新闻事业在、的主要功能是:报道新闻、引导舆论、传播知识、提供娱乐、刊播广告。

1.报道新闻,传播信息是新闻事业的最基本的、最主要的社会功能

2.引导舆论的功能,也就是传播学所说的“协调社会”和“议题设置”的功能后称“论坛”功能,是新闻事业的重要功能之一。

3.传播文化科学知识,普及社会教育,是新闻事业又一重要的社会功能,本世纪以来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特别是视听媒介的突破性进展,使新闻事业成为最富有潜力的、影响最广泛的社会教育者,因此,传播知识这一功能在大众传播中又北欧称为“延续文化”“教师”功能。

4.新闻事业的另一功能是停工文化娱乐,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5.在现代社会,新闻事业通过刊播广告,传播经济信息,参与竟活动,为发展经济,繁荣社会服务,着也是新闻事业的一项重要社会功能。

三 : 96《新闻评论教程》马少华版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 新闻评论的基本规律

1. 新闻评论表达观点,新闻报道陈述事实。这是两者基本的区别。新闻报道中为什么不应该包含观点?新闻评论中是否可以包含事实?为什么?

参考答案:

新闻报道中不应该包含观点,这是新闻报道的规范所决定的。这个规范由来已久,其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护报道本身的客观性,因为观点是主观性信息,它介入报道,可能使受众怀疑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或使受众受到作者主观评论动机的影响,影响新闻报道的客观立场。新闻评论中包含事实则是正常的,客观事实不会改变新闻评论作为主观性信息的本质,却同时可以为新闻评论提供客观的依据。新闻评论就是针对客观事实进行评论,因此也不可能不包含客观事实。但应当注意的是,新闻评论中的事实不应淹没观点。

2. 如果说,追求传播的效率是新闻传播各个环境、各种形式的共性,那么,它表达在新闻评论中有什么特性?

参考答案:

这主要应该从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区别中着眼:新闻评论着重于传递作者的主观观点,其传播的效率性也主要表现为论点在文中是否得到了突出、明确的表达,全文的结构是否有助于受众更方便地了解、把握作者的论点。

新闻报道中只有事实,没有观点。新闻评论中却有新闻事实与作者观点两种要素。新闻评论的表达效率,往往表现在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两种要素之间的关系上。

此外,与新闻报道的独特形式—消息不同,新闻评论作为议论文的一种,它的写作,还要照顾到人们在议论文传统中养成的接受习惯。

3. 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和写作经验,思考一下:在新闻评论写作中不同环节,可不可以联想,联想在新闻评论中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

参考答案:

这个问题本书作者没有确定答案。本书作者把它当作是新闻评论写作和教学中值得探讨的问题。它需要从个人的写作体验出发,同时要结合认识与表达的实际效果。如果联想实际促进、深化了认识,并且对于表达认识有很好的效果,那么它就是值得肯定的。如果相反,联想干扰了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削弱了论证的力度,不利于人们有效率地接受作者的观点,那么它就是不值得肯定的。

第二章 新闻评论中的观点

1. 以一篇新闻评论作为分析对象,区分并说明哪些内容是事实,哪些内容是观点;在观点中,哪些内容是论点,并详细说明论点与其他观点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

这是从要素辨识的基础出发,进而提高阅读分析能力的一个基础练习。应从最简单的做起,循序渐进,先把事实与观点分开,然后在不同的观点之间寻找关系。文章的论点,就在于观点之间关系的确定。这个练习做好了,就会对一篇评论的内在结构了解于胸,也就比一般的阅读更有助于实际的写作能力。

2. 为什么说“‘判断’这个认识活动中是明显包含着‘对象’的,而新闻评论则是‘对象性’突出的议论文本”?请通过与一篇其他文体的文章的比较验证一下这个说法。

参考答案:

判断就是针对某一个特定对象的判断,没有不包含对象的判断。新闻评论针对新闻事实进行判断,新闻事实在新闻评论中作为认识对象的作用比在其他文体中更为突出。这是因为人们阅读新闻评论的基本动机就是进一步了解新闻事实。我们可以拿一篇新闻评论与一篇杂文或是散文进行比较。

(思考题3、4略)

5. 分析下面这篇短评分别做了几个层次的事实判断:

英法协商

英法协商一案,可谓近年来英国外交之一奇现象也。盖英法两国积年以来,互相猜忌,各不相能,今忽有此举,而英人又复欢迎之,以为外交上之一成功,此何故耶?及探此事之起因,实为中国南部划定利益界限起见。呜呼!彼欧人以各相猜忌之国,有事则合而谋我。由此以观,吾恐今日全世界之重要外交事件,殆无一而非为中国也。(《东方杂志》1904年第四期“时评”栏目)

参考答案:

可以看出这样几层判断:

(1)对“英法协商”作为“英国外交之一奇现象”的判断,因为后面的一句话是对这个判断的论证。

(2)对“英法协商”具体原因的判断。

(3)扩大范围做出的对“全世界之重要外交事件”与中国关系的判断。

6. 以欧阳修《纵囚论》作为分析对象,想一想:这篇议论文的论点是什么?作者对李世民“纵囚”这一事件的判断是价值判断还是事实判断?其判断的依据或标准又是什么?

参考答案:

之所以《纵囚论》作为分析对象,一是因为它所议论的司法与道德问题与今天新闻评论所关注的问题比较接近;二是因为对李世民“纵囚”行为,历史上有不同的认识与评价,观点纷呈,这也是当代新闻评论的常态;三是因为古代议论文的表达方式,不如现代新闻评论那样明白确定、讲求效率,因此,在复杂的论证中辨识其论点就有一定难度。分析这篇文章,回答上述问题,要把它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价值体系的背景之中来思考,找出人们和作者做出判断的前提。

7. 以“正确性”来要求论点和以“争议性”要求论点,这两种对论点的要求有什么不同?他们各自反映了对于新闻评论怎样的认识?

参考答案:

要求论点具有“正确性”,强调的是评论者与媒体面对受众的传播责任,这一点可以联系我国党报体系长期以来引导舆论、教育人民的传播宗旨来理解。但实际上,一篇新闻评论论点的正确性,在写作中是不能根本解决和确认的,它应该在不同观点的交流、论争中,特别是在实践的验证中才能够逐渐实现。而强调“争议性”,实际上强调的是一篇新闻评论在多元化、多种观点并存的社会中的交流价值。

第三章 新闻评论中的事实

1. 在新闻评论涉及的事实材料中,“由头”与论据这两种内容在性质上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参考答案:

我们可以这样考虑:放在篇首引发议论的“由头”,是否可以作为作者的论据?与论据一样,“由头”本身一般具有无争议性,不需要作者在文中做出判断,从这一点上来看,它是可以作为论据的。但在实际的评论写作中,“由头”往往仅仅起到一个引起话题的作用,作者离开了这个起点就不再回来了。他更多地要

依靠其他的事实材料来进行论证。

(思考题2略)

3. 一个刚刚发生的新闻事实,在评论中作为论据和作为新闻评论的对象,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在哪里?

参考答案:

二者的区别在于:作为论据的新闻事实本身已不具有多少认识价值,它可能是以前频繁出现过的,人们已经熟悉了并且在评判上没有什么争议的事实;而在一篇评论中作为“对象”的新闻事实,可能是较新出现的,人们对它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共识。

4. 社会作者在新闻评论中使用直接得到的事实材料,如何才能使人相信?评论编辑如何才能避免这个来源的事实材料失实的风险?

参考答案:

新闻评论一般不承担传播事实性信息的责任,特别是单独的社会作者的新闻评论,其作品中事实性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合伦理性是难以得到保障的。媒体应当为此承担责任,因此也要付出核实成本。作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公信力或其他材料向媒体证明这些事实材料的真实性,编辑也可以通过常识、逻辑与相关公共信息来怀疑这个来源的事实材料。如果仍然难以确认,就要考虑这个材料在评论中是否必要,也可以隐去一些可能侵权的事实要素,比如当事人姓名,但如果文中常见不确指的“某某”,也会使读者产生不信任感。

96《新闻评论教程》马少华版课后习题及答案_新闻评论教程

第四章 新闻评论中的论证

(思考题1略)

2. 你怎么看待下面这一场论辩的证明力,这样的论证,是否适用于现代新闻评论?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中心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孟子?告子上》

参考答案:

论辩双方都把论证建立在比喻上,以“水性”来说明人性,并且各自任意选择了有利于自己论点的解释,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其实不可能由这种方法得出确定的答案,因为水与人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性状。这是古人典型的用比喻代替论证的方法,不适于现代新闻评论。

3. 下面的论证,分别采用了哪种逻辑方法?

蒋介石说:“要知道政府今天在这军事、政治、经济无论那一方面的力量都要超过共产党几倍乃至几十倍。”哎呀呀,这么大的力量怎么会不叫人们吓得要死呢?姑且把政治、经济两方面的力量放在一边不去说它们,单就“军事力量”一方面来说,人民解放军现在有三百多万人,“超过”这个数目一倍就是六百多万人,十倍就是三千多万人,“几十倍”是多少呢?姑且算作二十倍吧,就有六千多万人,无怪乎蒋总统要说“有决胜的把握”了。(毛泽东《评战犯求和》)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作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毛泽东《为人民服务》)

参考答案:

第一段运用的是归谬法。第二段运用的是演绎推理的三段论。

4.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一文中“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使用的是比喻还是类比推理?

参考答案:

比喻。

第五章 新闻评论的结构与节奏

(思考题1略)

2. 简单的结构对于新闻评论具有什么样的价值?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出现复杂的结构?

参考答案:

简单的结构易于理解。当事物的关系和认识的层次相对复杂时,不免出现复杂的结构。

3. 如果说,新闻评论论点的前置类似于消息中的“倒金字塔”结构,是追求传播效率的表现形式的话,那么,如何看待那些把论点放在靠近结尾处的评论呢?

参考答案:

这一般是作者在论点的表达效率与实际的说服效果之间权衡的结果。作者考虑到有一些论点很难一开始就为读者接受,更愿意采用逐层分析推理,最终“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的方法。但这样的论证方式也有风险:要看读者在没有看到论点之前,是否愿意一直读完全文。

4. 递进结构,是不是一种容易令读者“迷失”的结构?怎样才能避免读者在这种结构中“迷失”?

参考答案:

递进结构与并列结构相比,的确是比较复杂一些,因为不同的段落所反映的是不同层面的思维。所谓“迷失”就是读者跟不上、看不清作者的论述线索。如何帮助和引导读者顺利地从前一个层面的思维进入后一个层面的思维,是作者应该着重处理的:首先应当明确地表达前一个思维阶段产生的结论,并且使读者把它接受为后一个推理过程的前提。这里就需要一些明确的表达方式,比如“既然??那么??”。汉语中还有其他的相关语词,要留意观察和尝试使用。

5. 新闻评论的结构与节奏有没有关系?如果有的话,可能有怎样的关系?

参考答案:

从开头来说,如果叙事的内容较长,节奏就会较缓;如果开头叙事简练,或者把论点一下子在开头推出,节奏就会紧张起来。从总体上说,叙事与议论最好在读者的阅读进程中相互搭配,形成“缓急相间”的节奏。另外,利用递进结构产生连续推论,与单纯的并列结构相较,会使全篇的节奏更为紧张一些。

第六章 新闻评论的选题

(思考题1略)

2. 考虑到新闻媒体激烈竞争而造成的对评论选题的时效性压力,一些需要长时间思考的非事件性选题是否会最终消失?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参考答案:

是存在这种可能。但认识这个问题,应该从媒体的社会责任以及媒体与受众需求的相互关系的角度出发。没有媒体自觉的责任意识,没有受众需求对媒体的影响力,不仅这个问题不好谈,其他媒体问题也不好谈。

3. 事件性选题与非事件性选题在内容与形式上有什么不同?在一定条件下,它们是否可以相互转化?

参考答案:

事件性选题在内容上以具体的事件性新闻作为议论对象,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在形式上全篇材料围绕着这一事件,结构会显得比较紧凑。非事件性选题以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作为议论对象,往往表现作者在较长时间的积累形成的普遍性认识;它的时效性不是很强,全文的节奏也相对缓慢、从容。如果非事件性选题的普遍性认识能够恰好找到一个事件性新闻作为由头,那么,在一定程度上说,就实现了事件性选题与非事件性选题的相互转化。

第七章 新闻评论的标题

1. 如果说表达论点的新闻评论标题是效率最优选择的话,为什么还会有别种类型的标题?

参考答案:

这既取决于新闻评论的作者是否有可能、有能力和有勇气在标题中表达论点,也取决于在具体的传播关系中,在标题中直接表达论点是否能够有更好的传播效果。

2. 新闻评论标题要达到凝练、概括的效果与传播信息要具体的要求之间有没有矛盾?如何看待这个矛盾?

参考答案:

抽象与具体具有不同的传播效果,这的确是一对矛盾,它需要作者针对具体的传播环境、传播对象和作品内容在两种价值之间进行权衡。一般来说,较为具体的标题,会失去一些对认识深度的表达,但会增加接受的容易程度,也会增加记忆的强度,在网络传播环境中,或是对于一般读者更为适宜。而较为凝练、概括的标题,则在传统的纸媒体环境中,针对知识程度较高的受众比较适宜。

3. 如果一个新闻评论标题,在读完全文之后才能理解它的话,如何看待这个标题在传播中的意义?

参考答案:

显然,这样的标题不具有及时提示论点乃至引领阅读的作用,这等于作者放弃了利用标题这一具有优势的表达方式帮助受众理解自己评论作品的努力。一般来说,这是不可取的选择。但是,这样的标题有时也能够造成一种阅读的悬念,吸引读者读下去。当然,这仅靠标题是做不到的,还需要作者在文章处理中的精心把握。

第八章 新闻评论的语言与文风

96《新闻评论教程》马少华版课后习题及答案_新闻评论教程

(思考题1略)

2. 一篇评论中充满理性的语言,也许会给读者“干枯”的感觉,也增加了阅读的“费力程度”。那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是否可以加入一些具有情感色彩的语言?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加入这些语言?

参考答案:

可以根据情况加入一些具有情感色彩的语言,增加读者的亲切感。但不应该过度,尤其是不应该“以文害意”,削弱表达的准确性。

3. 理性化的语言与情感化的语言,在一篇评论中应当以怎样的次序和关系分布?不同的分布,是否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参考答案:

理性化的语言应该处于全文论证的主线上,情感化的语言则应处于“支线”上,不应“喧宾夺主”。如果相反,确实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第九章 社论

1. 社论既然是代表媒体观点和立场的评论,那么,我们如何理解目前国内一些报纸在媒体之外建立开放式的社论作者队伍?

参考答案:

这通常是由于我们的许多报社还没有建立起人员与知识结构相对完备的社论作者队伍,另一方面的原因是:由于一些新锐的都市类报纸增加了社论的数量、开拓了社论的主题范围,需要很多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人士来做出专业性的判

断,这是报社内部的评论员难以做到的。当然,在媒体之外建立开放式的社论作者队伍,他们在作品中的观点,应该符合报社的观点。

2. 频繁地发表社论,是不是会降低社论的权威性?

参考答案:

社论数量的增加,更多地议论具体的新闻事件,当然会增加判断错误的概率。但是,一家报纸长期不以社论的形式明确表达自己的见解,使社论的权威性无从树立,实际也是放弃社论的权威性。因为一家报纸的社论,就是要在日常的操作中,特别是面对可能引起争议的新闻事件做出准确的判断,来一点一滴地树立社论的权威性。

(思考题3略)

第十章 言论版

1. 言论集中在言论版上与分散在不同的报道版面上各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言论集中在言论版上方便读者集中阅读,也有利于直接呈现不同言论之间的关系。言论分散在不同的报道版面上,有利于突出报道与相关言论的关系,有利于通过言论引导读者增进对报道的理解。

2. 组织不同观点的评论同期刊出与接续刊出,传播效果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

不同观点的评论同期刊出,会形成比较强烈的版面冲击效果,同时也是给不同观点提供平等的刊出机会,方便读者面对不同观点自己做出判断。不同观点的

评论接续刊出,是不同观点呈现的常态,更自然一些,因为人们只有在看到不同观点,才会表达不同观点。后者有利于报纸言论版组织较长周期的讨论与论争。

3. 言论版刊登对社论进行批评的读者来信,是否会降低报社的威信?

参考答案:

表面看来,刊登对社论进行批评的读者来信,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社论的威信。但这可以看作公众对媒体的关注与批评,是媒体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反映了一种较好的媒体与公众的关系。

4. 国内有一些报纸把不同社会群体的言论分别安排在不同的言论版上;另有一些报纸把不同社会群体的言论安排在同一块言论版上,这两种安排各有什么利弊?

参考答案:

将不同社会群体的言论分别安排在不同的言论版上,方便读者有选择性地看不到不同层次的观点,也有助于作者对版面建立认同感。

把不同社会群体的言论安排在同一的言论版上,有利于读者看到不同社会群体的观点。

(思考题5略)

第十一章 新闻述评

1. 述评是否可以看作一篇深度报道?

参考答案:

从报刊的一般规范来说,述评与深度报道是有区别的:深度报道的采访和写作过程虽然融入了作者深度的认识,但文章中不应该有明确的主观判断;而述评则可以表达作者的主观判断。

2. 述评是否可以用单篇报道配评论的方式来代替?

参考答案:

通常情况下是不可以的,特别是面对复杂、宏观的对象的时候。此外,一些报刊逐渐接受的报道与评论分开的版面操作规范,也取消了这种单篇报道配评论方式的可能性。

3. 由记者写作的述评与评论员写作的述评会有什么不同吗?

参考答案:

这两者同样表达新闻工作者对事物的认识。但由记者写作的述评,一般是报道任务的“副产品”——当他认为纯粹的客观报道不能表达他的认识时,就会采用述评的形式。而评论员写作的述评,则更多地具有思考和认识的主动性。他通常是带着更为明确的思考和认识的动机——评论的动机——介入对新闻事实的调查了解,其认识视野也应该更为开阔。

4. 述评在什么情况下才是必要的?

参考答案:

相对于报道来说,述评在报道不足以向受众反映事物的广度和深度的情况

下,才是必要的。相对于一般的评论来说,如果媒体认为必须在评论中完整地展现事物论证,并且只能通过自己的调查采访才能达到这个目的的时候,述评才是必要的。

5. 述评的结构特点和一般评论“以叙代论”有什么区别?

参考答案:

述评是有“论”的,其中较为充分的叙事是为了给论证提供更多的论据。而“以叙代论”则是以叙事代替了论点与论证。

第十二章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

1. 以事实调查为核心的广播电视述评是否可以看作一个深度报道节目?

参考答案:

广播电视述评中展示事实的部分,往往具有深度报道的特征,但它们应该比深度报道具有更明确的论点与论证过程。如果没有后者,那它就只是深度报道了。

2. 由主持人与嘉宾即时交流的广播电视评论与一般的意见采访报道区别在哪里?

参考答案:

在即时交流的广播电视评论节目中,主持人和嘉宾是评论的主体,他们的观点构成节目的基本内容,他们之间的交流动态地推动节目的发展。而在媒体对公众意见的采访报道中,被采访者的主观意见是被当作客观存在的信息来报道的,他们回答采访者的提问,但并不推动节目的发展。

96《新闻评论教程》马少华版课后习题及答案_新闻评论教程

3. 长周期、高成本制作的广播电视述评节目会随着人们对时效性越来越高的要求而消亡吗?

参考答案:

从目前看,电视述评节目在成本、时效和收视率方面的确受到了交流性评论的挑战,也确实有一些电视述评节目正在消失,或者正在改变其原有的述评形态。但是,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来看,广播电视述评节目以独家的深度调查为基础的制作方式,与它所承担的对社会的责任感,是其他节目所不可能替代的。

第十三章 网络新闻评论

1. 网络评论的开放性与匿名性特点,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意见交流的平等化,但是否也会带来意见传播的格局混乱状态?

参考答案:

这要基于长期的观察才能做出判断。实际上,作者个人在长期写作中形成的判断力和影响力、网站的编辑安排,都可以形成意见的秩序和权威意见的强势。

2. 在开放、匿名的网络评论环境中,能否自然地产生意见权威?

参考答案:

同学可以通过观察一些网络论坛来回答这个问题。

3. 从容不迫理性分析的评论,是否能够在网络环境下的阅读中争取到它的受众?

这既取决于表达的方法,也取决于网络受众心理的发展。需要长期观察才能做出准确判断。

4. 网络评论是否能够真正提高全民的判断力和表达能力?

参考答案:

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但恐怕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全民有更多的判断实践经验和表达实践经验。

第十四章 新闻评论的伦理

1. 媒体评论编辑为了使评论版面更为吸引人,邀请持不同观点的评论者针锋相对地就同一个问题发表意见。这是当代言论版操作的常态。那么,如果找不到持不同观点的人,编辑自己充任这样的角色,这样做是不是正当的?

参考答案:

这样做是有新闻伦理的风险的。首先要看编辑是否会隐瞒自己的身份,编辑对读者任何看起来微不足道的隐瞒行为,都会为更大的隐瞒创造可能性,实际上可能走得很远。还要看编辑是否了只是为了在版面上制造不同观点而故意写出自己并不认同的观点。为了任何目的而故意写出自己并不认同的观点,在道德上都是不可以接受的,因为它会损坏媒体意见交流的可信度,最终使真正的交流成为不可能。

2. 匿名写作新闻评论的现象有没有问题?如果一个评论者总是以不同的笔名发表观点相同或者观点不同的新闻评论,有没有问题?

匿名写作新闻评论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也有各种各样的动机。它在一些情况下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比如怕受到打击报复。在这种情况下,限制匿名写作新闻评论,等于限制了公民的自由表达权。

但是,评论的写作者应当自律,尽可能以可以辨识的方式(比较相对固定的笔名)表达自己的观点,尤其是保持观点的统一,不能随意选择观点,否则就是对表达自由的滥用。这种行为损害的是整个言论环境,损害的是受众对媒体言论的基本信任。

3. 一名在媒体的评论工作者化名以社会作者的名义在自己的媒体上发表评论,这有没有问题?

参考答案:

这肯定是有问题的,因为编辑对读者有欺瞒行为,滥用了编辑权。这与普通作者因各种原因隐瞒身份发表评论有所不同,不可一概而论。

4. 媒体的专栏作者是否应在观点上保持与该媒体的一致,特别是在不同媒体在同一问题上发生论争的时候?

参考答案:

专栏作者虽固定为媒体写作,但仍然是自由的社会人,他们在观点上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立,以维护读者对他们个人的信任。当然,如果媒体允许,他们就可以发表与媒体不同的观点,反之则不行。但他们个人不必追求与媒体立场保持一致,而应该坚持自己的观点。这是对他们个人言论信用的维护,同时也是对媒体言论信用的维护。

(思考题5略)

四 : 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本电子文本供评论课教师参考使用

请尊重原本的完整性和作者、制作者的著作权

新闻评论教程电子讲义
马少华 编著 制作:徐菁菁(第一、二、十五讲) 刁 莹(第三、四讲)杨丽(第五、六讲) 吴艳玲(第七、八讲) 沈闰州(第九、十讲) 翟钟磊(第十一、十二讲)

李成(第十三、十四讲)

第一讲

新闻评论的性质与思维特征

新闻评论的多重属性
一、人们意见传播与交流的实用工具 二:应用文——实用文体

三、议论文
四、大众传播的新闻媒体这个近代条件下的特殊规定 性――它相对独特的形式要求

为什么要了解新闻评论的多重属性?

一、以更开阔的视野认识和理解新闻 评论;以更开放的心胸接受增强 新闻评论写作能力的资源。

二、在区别中加深认识新闻评论的思 维特点与表达特点。

为什么要了解新闻评论的多重属性?
《批判性思维与传播》:
三大范围 私人 专业 公共领域 多种情景 “论说”— — 人的普 遍的思考和 行为方式 立法争议 法庭辩论 选战演说 公关广告 大学生辩论赛

研究的面包括:接受者的研究,影响接受的文化、价值因素 论说的环境研究,以及论说的伦理、论说谬误的辨识等

从文体特征的角度认识新闻评论

1.表达的实用文体:与美文相区别
2.讲究效率的实用文体:与私人书信相区别 3.现代大众传播的实用文体:与古文相区别
这些区别有一个核心点:传播效率

从文体特征的角度认识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的一个重要的规律和规范就是效率。学写评论, 就是学如何更有效率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新闻评论作为应用文是一种效率文体,就像消息是一种 文体一样。新闻评论与新闻的其他文体及标题、版面等的处 理方法,都讲求效率。

从文体特征的角度认识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为什么要强调效率? 1.这种效率取决于新闻文体的载体——大众传播媒体。

2.这种效率取决于受众的对大众传播媒体——特别是新闻 纸、新闻节目的特殊的心理节奏——就是匆匆忙忙的。 如果你不能有效率地表达,那么传播就是失败的。

从文体特征的角度认识新闻评论

语言: 高度概括的叙事、尽早出现的判断句、简洁的文笔 新闻评论 的效率性

结构: 评论中不同内容先后次序的处理及其节奏

新闻评论区别于一般论说文或政论的地方:

1.传播对象:
新闻媒体的受众--不确定的陌生人。

2.评论对象:
直接的、即时的事物。

新闻评论区别于一般论说文或政论的地方:

3.文本结构的不同:
新闻评论是简洁的事/理结构: 由事说理,依理评事。并不一定要形成一个完整、周 密、自成一统的逻辑与概念结构。 后者

是一般论说文和政论的形式特征。

新闻评论的思维特征
两种思维方式:发散型与收敛型

1.新闻评论的思维方式属于收敛型
集中体现在:
第一,集中于对象——新闻事件; 第二,集中于论点——对新闻事件的判断。

新闻评论的思维特征

注意: 人们的“忽然想到”和“忽然理解”,往往是发散 型思维的表征,在新闻评论的思维和写作中一定要加以 小心。

新闻评论的思维特征
人类的思维形态:逻辑的、形象(想象)的与直觉的。

2.现代新闻评论以逻辑思维为基本特征
它以逻辑推理作为认识问题和说服读者的主要手段。 联想和比喻在表达传播方面也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它 们不能够代替推理论证。

第二讲

新闻评论的发展与形式特征

从中国新闻评论史看新闻评论的演进

中国近代以来新闻评论的发展轨迹,比较清晰地显现 出表达效率不断提高的过程。

这个轨迹比较清晰地表现为从“论说”到“时评”的 文体演变。这样一个演变发生于20世纪第一个10年。

中国早期报纸言论形态——“论说”

我国近代早期报纸上的议论性 文章,基本上是古代论说文的形态。

右图为《东方杂志》“社说”报样

中国早期报纸言论形态——“论说”

李良荣《中国报纸文体发展概要》中以早期著名 政论家王韬、郑观应为例说: 他们的文章都不是新闻评论,几百篇的论说,没有一篇 和新闻相结合。他们的不少政论没有完全突破“托古 证今”的老路。

时评--由“政论本位”到“新闻本位”

1904年前后《时报》等报纸言论的 形式创新

“时评”:具有鲜明的现代新闻评 论形式特征的时事短评文体。

胡适谈《时报》的时评(《十七年 的回顾》) :

《时报》

时报的短评在当日是一种创体。

时评--由“政论本位”到“新闻本位”

胡适谈《时报》的时评(《十七年的回顾》) : 用简短的词句,用冷隽明利的口吻,几乎逐句分段, 使读者一目了然,不消费工夫去点句分段,不消费工夫寻 思考索。当日 报人的程度正在幼稚时代,这种明快冷刻 的短评正合当时的需要。 时报出这种制度之后,十几年之中,全中国的日报都 跟着变了。

时评--由“政论本位”到“新闻本位”

范荣康《新闻评论学》:

我们不妨说,“时评”的兴盛 是对“论说”的一种挑战。有了时 评,那种坐而论道的长篇论说文章 就很难再照老样子做下去了。

《东方杂志》时评报样

时评--由“政论本位”到“新闻本位”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时评” 再度兴盛现象。 时评复兴的当代背景——普遍 表达的需求。 1998年11月:《中国青年报》 冰点时评开栏 2005年4月:

《人民日报》 人民时评开栏
《人民时评》

时评--由“政论本位”到“新闻本位”
早期“论说”与时评的区别
《新民丛报?本报告白》: 论说必取政事学问之关于大理大原 切于时用者乃著为论。 国闻短评择中国外国近事之切要者 略加绪论,谈言微中,闻者足戒。
《新民丛报》封面

第三讲
新闻评论中的观点

观点与论点
观点是针对一种表述的性质而言的- -它是主观的,表达作者对事物的认识、 判断、见解。它普遍地出现在新闻评论作 品中。

观点

论点

论点则是强调某一个观点在全篇作品 中的核心地位。

观点的辨识——从人类认识的角度看

观点是评论作者对新闻事件的认识,或由新闻事件所 触发的认识。它不是人类已被验证的认识——比如地球是圆 的就是人的认识结果,但是,它现在被确认为一个事实,而 且只能被当作事实,不能被当做观点。 在新闻评论的写作和阅读中,在作者与读者之间,实际 上有一条双方共有的知识和经验的水平线:哪些东西已经被 普遍接受了,哪些东西还没有被普遍接受。那些被普遍接受 的内容,可以看做事实,而那些没有被普遍接受的内容,就 是作者自己的观点。

论点的辨识――从文本内容的关系看
新闻评论中不同的内容,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表现为 各种关系的。 其中最重要的关系就是论证的关系:哪些内容被哪些内 容所论证(支持),哪些内容是用来论证(支持)哪些内容 的?掌握了这种关系,就是对新闻评论更深层面的把握。 被所有事实与观点最终支持、论证的观点就是评论的论 点。

论点的要求
作为论点的内容,应该是对新闻 事实的认识结果:判断新闻事实的意 义、价值、原因、结果,它与其他事 实之间的关系。这些超越事实表面陈 述的内容,才有资格作为论点。

认识方面的要求

表现方面的要求

新闻评论的论点,应该比其他 议论文的论点更为鲜明,既容易被 受众找到、理解,也容易被受众记 住。

论点的表现形式是判断
新闻评论的本质是对新闻的认识活动,判断是认识的重 要环节,而认识的结果就是论点,其表现形式是判断 新闻评论的核心应该是一个判断。

判断,这是评论文中最重要的部分。作者的学识经 验,都可从这里看见一二。 ——郭步陶《评论作法》

在大部分情况下,新闻评论所讨论的问题,不外是真 或伪的问题,是或非的问题,利或害的问题,善或恶的问 题。而这些问题,实际上就是一个判断问题。 ——王民《新闻评论写作》

判断的类型
就是判断事实本身,判断客观事实 之间的关系。比如,事情是“怎么样” 的,“会怎么样”

,“为什么会这样”, 就都是事实判断。

事实判断

价值判断

以一定的价值尺度判断事实的价值, 或者针对事实提出一种价值。这实际上是 判断事实与人的关系――事物对于我们的 价值。比如,什么重要、什么应该、什么 好、什么坏。

价值判断的特征

普遍

开放 应然 多元 比较

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区别与联系
事实判断是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为对象; 价值判断的对象不是事物的实体属性,而是以事物与我们需要 的关系为对象的。 事实判断是以人的认知的形式反映事物的; 价值判断则以意识的认识、情感、意志诸种形式,反映事物与 我们需要的关系。 事实判断是价值判断的基础和前提。 价值判断是事实判断的目的和动力。

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联系
在一篇评论中,往往先作事实判断,后作价值判断。

作出一个事实判断,往往受作者内在的价值判断的影 响;而作出一个价值判断,往往以事实判断为基础。

具体判断和普遍性判断
具体判断 就事论事,对新闻事件的原因、性质、 发展作出判断; 对一般规律进行判断,具有普遍的 形式和普遍的适用性。 新闻评论中经常使用—— 假言判断

普遍性判断

这种判断的主要逻辑特点在于:它不是对事物情况作出无条 件的断定,而是反映某一事物情况是另一事物情况存在的条件。 所以,可以说,假言判断是断定某一事物情况是另一事物情况 条件的判断;或者说,假言判断是有条件地断定某事物存在的 判断。

假言判断举例
1919年5月5日,也就是五四运动的第二天,邵飘萍在 《京报》上发表了《外交失败第一幕》。他写道: 昨晚东京来电:欧和会中之我国山东问题,已依日本 主张而解决。日人所传未必可信,即有其事我国代表当不 至于签字。如果签字,则国内将有弥天之风潮,此吾人在 职务上不得不预告政府者。 虽然时至今日殆已甚难,中国国民之觉悟与日本当局之 野心成正比例俱进,山东问题日本坚持其主张,一旦主张 胜利,日人即露其踌躇满志之喜气,而东亚未来之危机, 中日国家之不幸乃如病入膏肓,不可以救药矣。故山东问 题万一果如东报所传之结果,吾人不能不问政府何以竟食 坚持到底之前言。同时吾更为东亚危,为中日国交危,日 本亦决非可喜之事也。

2001年3月,中美两国发生飞机相撞事件,形势一 时大为紧张和复杂。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一篇社论 《中美应慎防擦枪走火》,其中就有这样一段:
从现有情况看来,军机相撞事件的发展将是考验中 美两国关系的重要指标,如果两国都不准备把关系搞砸, 事件虽难免有颠簸起伏,最终是要在理

性的相互妥协下 得到解决。如果双方关系已到了一触即发的临界点,那 么,这件事将可能产生灾难性的结局。最后一种状况, 则是两国之中,已有一方想要借机寻事,那么,这件事 将会没完没了。

第四讲 新闻评论中的事实

评论中新闻事实的不同作用

由头

论据

评论的对象

作为由头的新闻事实
新闻事实作为“由头”,“生发开去议论带有普遍性的问 题”,体现了新闻评论长期以来交流思想与传播观念的功能。 我们可以注意到,新闻事实在评论中作为“由头”,往往 对应着评论的一种选题和结构,一种评论的方式;这与新闻事 实作为“对象”很不相同。 作为“由头”的新闻事实,并不是全文分析和认识的对象, 也并不包含在论点之中,它并不需要作者用很大的精力来认识, 用很大的篇幅来处理。

作为判断对象的新闻事实
以新闻事实作为判断对象的新闻评论,是随着新闻评论的 “新闻本位”时代的到来,为了满足读者对新闻事实的原因、 结果、关系、价值等了解的需求而到来的。

作者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集中主要精力,运用论据材料、 论证方法来揭示新闻事实的原因、背景、未来发展及其意义。
作为判断对象的新闻事实,其位置与由头位置一般相同, 都是放在评论的开头部分,容易相混淆。所以特别需要注意。

作为论据的事实
论据 的 要求
-没有争议 -与论点和评论对象有关 -接近(作者应尽可能接近作为论据的事实来源, 以保证其可靠性) -新鲜

论据 的 种类

-直接的事实材料 -间接的事实材料

新闻事实的积累与利用

新闻事实是通过积累,作为论据出现在写作过程中的。这 不是一般的简单积累,而是相关性积累,是系统的积累,认识性 的积累。 从本质上来说,在新闻评论中,新闻事实之间的关系,是一 种认识性的关系。新闻评论作为一种认识性的文本,就是以已知 的事实来说明、解释、和判断未知的事实。 有一些新闻事实,在初期并未被充分认识,但是,通过作 者积累相关的、同类的材料,最初未被认识的新闻事实可能会得 到认识。这样,它们就能够为判断以后出现的新闻事实作出贡献 ――作为事实性的论据。在这个意义上,积累事实的过程,就是 不断认识的过程,它作为写作的准备阶段,在平时就已经开始了。 而写作过程则加速了这个认识。

新闻评论中对新闻事实的处理方法

新闻事实的处理原则——
对新闻事实的处理也要符合效率原则。因为新闻评论 的写作主要是为了表达观点,新闻评论的阅读主要是为了 了解作者的观点,而不是为了了解事实。所以,如何处理 事实的问题,实

际上就是如何更好、更有效率地表明观点 的问题。

新闻事实的处理方法——
文头 叙事
文头叙事除了一般的概括精简之外,要依据受众的接 受语境尽可能少地叙述事实。一件新闻产生,大家都就此 写作评论,又都难免叙事,因此就可能出现叙事的雷同问 题。尽管评论的观点可能不同,但相同的叙事放在前头, 就可能给读者造成雷同的错觉,乃至产生疲劳、逆反心理。
叙事不在文头,而在文中,实际上是把观点放在最前 面。这种安排,主要是为了追求表达的效率。因为事实的 叙述如果过长,都压在文头,就会使受众不能及时看到作 者的观点。

文中 叙事

文尾 叙事

一般仅用于篇幅非常短小的评论。先阐明自己的一 般观点,然后把新闻事实叙出。

第五讲: 新闻评论中的论证

论证的作用

用来寻找、检 验和确证认识 的结果(即论 点)。

用来说服别 人接受这个 认识结果。

论证的基本方法:逻辑论证
总的来看,论证就是从前提推出结论,以论据支持论点。 “不管新闻评论有什么特殊性,作为一种议论文体,它的 论证过程,也就是逻辑推理过程。” ——范荣康 运用于新闻评论的逻辑方法,主要的和比较容易掌握的, 是形式逻辑的方法。

论证的基本方法:逻辑论证
基本的逻辑论证方法,表现为前 提与结论的三种关系:
?演绎关系: 由一般原理推出特殊情况下的结论。 ?归纳关系: 从个别知识的前提推出一般知识的结论。

掌握新闻评论 中的逻辑,关 键在于辨清新 闻评论论证的 前提与结论。

?类比关系: 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在一系列属性上的 相同或相似,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 相同或相似。这是“从个别到个别”。

逻辑方法的基本着眼点之一
? 辨识论证中什么是前提(即论据), 什么是结论(即论点)着眼于两点:

文章之内 文意的关 系:由什 么到什么。

文章之外这篇 评论实际的社 会语境——读 者的知识经验 水平:对于读 者来说,前提 应该是无争议 的,而结论则 是有争议的。

一些同学在阅读 中把结论错当成 前提,把前提错 当成结论,这就 会造成理解乃至 写作时表达混乱, 说到底就是逻辑 混乱。

逻辑方法的基本着眼点之二
? 辨识前提与结论的特征:
如果前提是一个“一般”的道理,而结论是一个 “个别的判断”,那么这基本上可看做是通过演绎逻 辑来完成的论证。
为什么能够由个别推出 一般?因为人类的认识 经验告诉我们:较多相 同的个别情况,有可能 反映了事物的一般情况。

为什么由一般能够推 出个别?因为个别就 包含在一般之中。

如果前提是具体、个别的判断,而结论

是“一般” 的判断,则为归纳的论证方式。

第六讲: 新闻评论的结构

结构是表达效率的基本要求
?结构的本质就是一种关系:
它反映的是文章中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 (比如,时间关系、空间关系、因果关系、 总分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等)。

?结构的要求:
?文章的各个部分之间要有一定的关系 ?使接受者能够清楚地看到这种关系

这种“关系” (即结构), 是作者对事物 的认识结果的 外在显示,因 此它对读者来 说,就是理解 全篇的“指示 图谱”。

结构是表达效率的基本要求
结构作为文章内部的一种秩序,其本身 就是表达效率的体现。 所谓“看不下去”和“留不下印象”, 都是传播效率的失败。
一篇文章,先说什么,后说什么, 按照什么原则排列先后,没有明确 的秩序,在读者看来,则可能是杂 乱无章。“杂乱的东西,叫读者看 不下去。没有条理的东西,可使读 者留不下印象。”

结构是表达效率的基本要求
?我们一般所说的新闻评论的结构,实际上 是指它的“表现结构”,也就是落实到纸 面上的结构,而不是思考的结构。
思考的结构:个人化、具有偶然性。 VS 表现的结构:体现普遍性、规律性,特别是效率性。

结构是表达效率的基本要求
?你必须在得出结论之后再想一想:最有效 的思考路径是什么,最能让人明白的思考路 径是什么,并把这个路径表现出来。这个路 径,就是与思考的结构不同的表现的结构。

也许你费了很大的劲,绕了 多大的弯才得到结论,但是 你不能让读者再一次费你那 么大的劲、绕你那么大的弯 才得到结论。如果让读者同 样费劲、绕弯,就是无效率 的。

新闻评论的开头
?研究意义:
开头是一个优势位置,既承担着一下子 吸引住读者的责任,也影响着全篇的节奏。

代表作者主观性信息的 判断,应尽可能早地出 现,它们是对读者的一 个暗示:我已经思考和 开始说话了,请别走开。 由此把读者带入自己的 论证节奏之中。纯粹的 叙事性内容是起不到这 种作用的。

?分类:

?一类是叙事,包括作为评论对象的新闻 ?另一类是判断,包括结论、部分结论、
阶段性的判断。

事实、作为由头的新闻事实、归纳出的问题、 要批驳的观点;

新闻评论的结尾
?研究意义:
新闻评论作为一种传播说服性信息的文本,结尾的 重要性是心理学意义上的,因为它处于整个阅读过程的 最后——是作者影响读者最后的机会,决定读者最终可 能保留的印象。

新闻评论的结尾
?如何处理结尾?
应该在有利于人们记住论点的有力表达 之中果断结束,“画蛇添足”反而会削弱评 论

的传播效果。

新闻评论论证部分的结构
?并列结构
表现论证材料之间并列的关系——各自 独立,共同支持论点,反映认识的广度和事 物的多个侧面。

如果以“总-分 “的观点来看,相 互并列的论证单元 自己得出的结论, 就是“分论点”。

新闻评论论证部分的结构
?递进结构
表现不同论证材料之间前后支持的传递 关系——前面的论证支持后面的论证,反映 评论者对事物的认识深度,最终到达论点。

实际上是由两个以上各自完整 的论证前后相连,每一层有确 定的判断(结论)。前一个论 证过程达到的结论,成为后一 个论证过程的前提。

第七讲:

新闻评论的选题

1

选题的性质与过程 选题的类型

2

第一节:选题的性质与过程

这一周中国的大事,并不是董 康德被打,也不是内阁的总辞职, 也不是四川的大战,乃是十七日北 京地质调查所的博物馆与图书馆的 开幕。

——胡适《这一周》

选题的性质与过程
一、选题的对象是要评论的事件或问题
1. 对于那些以新闻事件作为评论对象的文章来说,选题就 是“选事”。
择题的步骤,首先就要看有些什么事件要评论的?然后要分析这些事 件又没有值得讨论的?又看这些事件有没有值得评论?又看这些事件是 不是必须评论? 关 ——林大椿《新闻评论学》

2.对于那些并非针对事件性新闻来发表评论、并非要 对新 闻事件进行判断的评论来说,选题就是“选问题:在当前有 哪些问题是得关注和思考的?

选题的性质与过程
二、选题的过程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
例1、胡适《这一周》的开头一句

例2、《经济观察报》每周社论的选题

选题的性质与过程
三、选题是对媒体定位与受众需求之间契合点的寻找
1. 特定的媒体和特定的受众也是价值判断的主体,他们都 会影响写作的主体。

2. 评论选题也受新闻运作规律和媒体操作节奏的影响 传统的党报、机关报更多地选择具有宣传和指导功能的非 事件性选题,不十分注意选题的时效性。

选题的性质与过程
四、选题是作者的认识结构与新闻事实之间的契合
一个基本假定是,人类认识是面向关联的认识,即只对 那些与自己充分相关的信息予以关注、表达和理解。 ——英国语言学家D.Sperber

选题的类型
选题的类型

事件性选题

非事件性选题

周期性选题

第二节:选题的类型
一、事件性选题
1.紧跟新闻事件,时 效性强,能够及 时满足读者的期待。 2.事件性选题的新闻 评论又少到多,

逐渐成为新闻评 论的主流
2007年6月7日《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

选题的类型
二、非事件性选题
这类选题不是要对某个具体 的

新闻事件进行判断,而是通过 积累和思考,在许多新闻事实或 社会生活的普遍现象中发现共同 的、突出的问题。一般来说是 “选问题”的选题。 非事件性选题的评论节奏较 缓,时效性也差一些。但是非事 件性选题是不可替代的。
也有不少新闻评论,既不评 当天或不久前报上的新闻,评 论本身也不包含新闻,评的是 我们工作中间或社会生活中的 一种倾向、一个问题。 ——范荣康《新闻评论学》 案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78年5月11日《光明报》)
6-2-1《算算“机会成本”》

选题的类型
三、周期性选题
有一些特殊的选题是以固定的时 间周期出现的,比如以纪念日或其他 周期性活动为题的评论。这些选题有 着不同于一般事件性新闻那种偶发性、 突发性的的特征——可预期性。

周期性选题的评论往往被人们看 做“应景文章”,但其实它也是符合 某种接受规律的,也是由社会生活的 周期提出议程的。
周期性选题本身因为是周期性地 重复,所以更要着意于写出新意。
2007年5月1日《人民日报》

选题的类型
三、周期性选题
案例:
6-2-2 《废除科举百年,我 们要省思什么》

《有生命就有希望,纪念唐山 地震三十年》(2006年7月30 日唐山地震30周年纪念《新京 报》) 《唐山地震警示我们如何面对 灾难》( 2006年7月30日唐山 地震30周年纪念《北京青年 报》)
2007年5月4日《中国青年报》

第八讲: 新闻评论的标题

新闻评论标题的基本要求
一、效率性的要求
1.它要求最大程度地反映文章内容的最重要信息。

2.它要求更有效率地表达文章的内容。这是因为,新闻评论 作为新闻文体,比其他文体更为重视信息的传播,特别是 重视传播的效率。体现在标题上有两层意思: (1)标题自身的结构就是有效率的 (2)标题起到了有效率地传播内容的功能

如何认识新闻传播的效率?
不仅要从传播者的角度单纯考察 信息的“单位成本输出量”,还应该 新闻信息 从受众的角度考察接受的效果。 新闻作品的信息含量= 1.受众的接受、理解的速度 2.信息传播的确定性 3.概括性
信息符号 —— 喻国明

新闻评论标题的基本要求
二、表现性的要求
有形式美感的标题,可以增加亲 和力,它们会在“眼球的竞争”中取 得一些优势。人们可以通过一些文学 化的表现形式和修辞方法创作出更具 有表现力的评论标题,比如着眼于形 象与细节。这时往往会遇到与标题的 效率性的要求相矛盾的情境,需要作 者在两种要求、两个价值之间作出权 衡。

案例:

7-1-1《鸟令人类重聚》
《有些孩子落后了》(Some Children Left Behind) (2004年9月3

日《华尔街日报》 社论)

一、新闻评论标题的演进
《鲍威尔的教训》 (附)或许国务院现在会支持美 国政策了

附加信息题

《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

判断题
《马加罗甫死》

《韩国建宫》
《俄人车站执事之潜逃》 《富民策》

对象题

《少年中国说》

范围题

二、新闻评论标题的分类
标题

表达论点的标 题

不表达论点 的标题

二、新闻评论标题的分类
(一)表达论点的标题
1.完整表达论 点的标题
《大乱者救中国之 妙药也》 《苏必胜,德必败》 《和平无望》 《名牌是民牌》

2.不完整表达论 点的标题 表达论点 的标题
《世界文明外交的光 辉典范》 《事实上之行贿》 《不平中之最不平者》

二、新闻评论标题的分类
(二)不表达论点的标题
1.标出要评论的新
闻事件 2.标出事物之间 的关系

3.标出评论对象的基础 上,也可以通过修辞等方 法透露更多的主观信息: 暗示出作者的倾向、评论 的方式、角度或重点
《由新民报停刊

《北京掠夺事件》

《中国革命与欧洲 谈出版法》 《马加罗甫死》 革命》 《从“疯狂宝马案” 《苏日中立条约》 《重庆事件和东 看交通法规》 北问题》 《日本投降了》 《一亿高薪者的罢 工》

二、新闻评论标题的分类
(二)不表达论点的标题
4.标出问题
《为什么要统一 国家财政经济工 作》 《国产名牌何以 流失》

5.标出议论 的范围
《论潇洒》 《论妓》 《富民策》 《变法通议》 《时局观》

6.标出评论的 主体
《一位即将读 研的学生对研 究生改革的看 法》 《一个拆迁户 的自白:寄人 篱下的日子还 要延续多久》

第九讲:
新闻评论的语言与文风

新闻评论语言的一般特征
新闻评论语言的主要成分是以 概念和判断为主的。
有着确定的对象 有着确定的界定 转喻例子:以部分喻整体。 转喻,又称借代,依赖于人 的认知框架,也就是心理学 上的完形(gestalt)结构。

新闻评论应该尽可能使用确定 性的概念,而少使用形容或转喻性 的词汇,因为新闻评论主要采取的 是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方 法。
反映事物的本质, 可以作为判断与 推理的基础。 难以作为判断 与推理的基础。

新闻评论语言的一般特征
新闻评论的语言讲求表达的 效率。这种表达效率表现为易读, 迅速理解,并且应该具有较好的传 播和记忆效果。 ○它的句子结构不应该过长、 过于完整;而应该短促有力,琅琅 上口。 ○从平面媒体的角度说,还应 尽可能地划分段落,以便于读者掌 握全篇的层次与结构,并节省目力。

你想要啊?悟空,你要是想要的话你就说 话嘛,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想要呢,

虽然 你很有诚意地看着我,可是你还是要跟我 说你想要的。你真的想要吗?那你就拿去 吧!你不是真的想要吧?难道你真的想要 吗?……

电影《大话西游》里的唐 僧。他的语言可以看做是 表达效率低下的典型。

我们的语言是具有情感与 新闻评论的语言风格 理智这两重性的。单独来 看,确实有一些语言富于 在语言的使用方面,新闻评 感性,而另一些语言富于 论可能呈现两种不同风格:情感化 理性。

的与理性化的。

由这些不同的语言组成的文 章,会由于“比例”不同,在评论 中的作用不同,而给读者留下或者 情感色彩浓厚或者理性色彩浓厚的 印象。当然,造成这些印象的,不 只是词语的“比例”和作用,还有 结构与节奏等影响因素。

它的传播对象 是有情感的人, 而且人们普遍 地比较容易接 受形象化的表 达。

新闻评论的语言风格
在一定程度上,评论的情感性与形象 性是达到好的传播效果的手段。但是,语 言的情感性与形象性在意见传播的伦理上 和效果上都是值得警惕的,因为: 其一:情感性与形象性的语言容易越 过接受者头脑中的“理性审查机制”而达 到劝服对方接受的目的。 其二,情感性与形象性的语言,也可 能干扰评论者所要表达的观点的理性内涵。 人们可能接受了你的结论、倾向,却没有 接受你得出这种结论与倾向的理性思考。

新闻评论的语言风格
理性并不只是表现在单纯的结果 上,它更表现在人们思考问题、看待事物 的方式上。

新闻评论除了在其目的上要提高 一个社会的理性选择,还要在思考方式上 促进一个社会整体的理性素质。这是历史 上的任何“劝服传播”所不包含的使命与 功能。
千百年来人们的劝服活动的目的 都是很直接和功利化的。而当代新闻评论, 则应该把理性的思考方式通过大众传播媒

漫画:请理性表达道 德义愤。理性更是新闻 评论的可贵之处。

第十讲: 社论

社论的制度性特征
-、代表媒体而 不代表个人。 二、选题、写作 都有固定的机构 与程序。
左图:一篇社论的产 生流程。针对社会主 义建设中出现的违背 经济规律、急躁冒进 问题,刘少奇提出由 中共中央宣传部起草 一篇社论。这是经他 批阅并有毛泽东签字 的社论清样。

“社论时评化“的历史 过程
早期报纸的社论皆为政论,并不直 接涉及新闻。 时评产生之后,由于其就事论事的 特征和短评特征,与当时社论的形式特 征相距较大,因此别立一体,刊于社论 之后。这种后起的文体由于符合新闻传 播规律,逐渐浸入社论,那种“泛论原 理原则”的政性社论逐渐消退。这就是 社论时评化的过程。 “

社论时评化”既是曾经发生过的 历史过程,也是这样一个历史过程在当 《时报》头版报样。《时报》 代的重演。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论 与早期时评的诞生有着密不可 分的关系。 作为新闻评论的发展规律。

“社论时评化“的意义
1.它使社论的题材更为丰富,更有新闻 性;使社论这样一种多年来已经濒临僵 化的报纸文体重新焕发出了生机。 2.它使社论的刊发频率更高,实现每天 发表社论这样一个世界报纸的普遍规范。

《新京报》时评版2006年 改版后的版面,其文字更 短小精悍,文本追求更活 泼和稳健。

“社论时评化“的意义
3.它使社论长期以来在党报体制之内的 崇高地位有所下降。因为社论每天都对 具体的新闻事件作出判断,社论发生错 误的可能性无疑大大增加。这一方面固 然使社论的权威性与指导性受到了动摇, 但另一方面,也为人民群众批评社论, 与报纸平等交流提供了空间。《新京报》 创刊之始即设立了“社论批评”栏目, 几乎每天都刊有读者对前一天社论的批 评,效果很好。 4.它使得社论有可能脱离千报一题、抽 象层面的议论,而更多地触及地方的社 会生活。
《新京报》时评版2006年 改版后的版面,其文字更 短小精悍,文本追求更活 泼和稳健。

第十一讲 言论版

言论版概述
一、言论版是现代国际报纸言论的一种发展成熟的形 式,已经不分主流与非主流、大报与小报、东方与西方, 而成为当代报纸的普遍规范和制度,有着基本的、稳定的 格局。

二、我国报纸近年来随着社会需求和自身的市场化运 作,也合乎规律地产生了言论版,并且正呈蓬勃发展之势 。
三、言论版不仅是承载言论的一个空间,而且是关于 言论的一种操作方法、操作理念和制度。

言论版的基本格局
一、报纸言论版的基本格局大体都是一样的:内容上包括社论、 读者来信、专栏文章、漫画、新闻图片,形式上有“内报头”、 “对页”。 二、这种差不多一样的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方报纸强势 的文化传播的一种结果,反映了西方报纸认识言论的传统、理 念和处理言论的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言论作为意见传 播的普遍规律。

国内外言论版举例(1)

《新京报》的言论版包 括了社论、读者来信、 专栏文章、漫画等内容。 形式上有内报头、对页。

国内外言论版举例(2)

英国《金融时报》言论版 包括了社论、读者来信、 专栏文章、新闻图片等内 容,形式上有内报头、对 页。

中国报纸言论版的特色

国内报纸的言论版,除《南方都市报》、《新京报》、《经 济观察报》,以及在一块“社论与分析”版

上容纳社论、来信、 个人专栏和分析的《第一财经日报》等少数报纸之外,一般与国 际上大体一致的言论版(社论版)形态有较大的差异。

中国报纸言论版特色

以2001年的《中国青年报》言论 版“青年话题”为例,可以看到, 中国报纸言论版没有“内报头”这 个国际通行的可辨识的形式要素, 没有社论这个国外社论版“当家” 的内容要素。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有:1.不 同的言论传统和不同的言论操作理 念;2.媒介体制的差异;3.实践 上有一个逐渐摸索、认识其规律的 过程。

言论版的构成要素
一、社论 二、内报头 三、读者来信 四、个人专栏 五、问题讨论 六、图像

一、社论

1.社论是国外言论版普遍存在的重要内容。所以,言论版一 般称作“社论版”(Editorial Page)。 2.我国报纸的社论在传统上置于要闻版单独发表,表明特别 重要。许多创办了言论版的报纸,仍然坚持社论置于头版 的传统。所以,这些报纸的言论版普遍地缺少社论。

一、社论(案例)
新加坡《联合早报》 的社论《让新南大继 往开来》放在言论版 最重要的位置。

加拿大《多伦多星 报》的言论版的版 名即为“社论与观 点”

二、内报头
内报头是国际上言论版标志性的形式要素,一般置于社论版 的左上角,是一个缩小了的报头样(包括字体与图案)。 使用这样一个内报头已经成为一种传统,表明了社论版特殊 的地位。内报头的内容有简有繁,有的只是报头字样的缩小,有 的有图案,有的还要加上从发行人到总编辑、社论版编辑一干人 等的大名以及读者来信的方法。

《今日美国》的内报头即是缩小 的报头样,同时还有发行人、总 编辑、社论版编辑等人的名单以 及读者来信的方法。

二、内报头(中国)
国内少数报纸的社论版也 有“内报头”,这是它们与国 外报纸言论版“接轨”的一个 表征。 虽然不能认为言论版的形 态应该“定于一尊”,但是 “标准化”的言论版形态,至 少可以增加传播与接受的效率。
《新京报》言论版的内报头 (右)。这种做法在国内报 纸中还是少数。

三、读者来信

1. 读者来信是国外言论版上另外一个 重要内容。最简单的栏题是“来信”或 “致编辑的信”,此外还有“我们的读 者说”、“人民之声”、“读者的观点” 等。 2. 国外报纸一般每期都在固定位置刊 登涉及来信方法的信息,读者在信中要 署名、写清地址,可留下电话号码。 3. 近年来国内新兴的言论版明确用读 者来信设立栏目或辟出专栏的并不多。 《纽约邮报》观点版的一组读者
来信:《石油供应者,或者不是, 沙特仍在支持恐怖主义



四、个人专栏
1.个人专栏是言论版另一个重要的文字类内容要素,是由有一定 知名度的专栏作者写作的文章。

2、个人专栏与代表报纸观点的社论、代表一般读者的来信之间, 刚好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覆盖了新闻媒体、社会大众、知识 精英三方面的意见。
3、个人专栏稳定性的基础在于信任——读者与编辑的信任――信 任专栏作者能够长期、稳定地提供独特的见解。 4、中国报纸言论版上的个人专栏,主要还是各方面的知识精英的 业余写作的文章,基本上还没有报道型专栏作家的文章。

五、问题讨论
1.有意义的话题讨论,往往能够持续较长的时间,是吸引读者与 公众持续关注和持续参与的有力手段,也能产生比日常报道和 评论更为广泛的影响。

2.人们的不同观念围绕着某一个特定对象的集中交流和观念冲突, 在社会变迁、人们的价值观念的变化中尤为明显。报刊讨论的 功能,就是使人们潜藏于心的这些观念,在媒体的公共平台上 得以充分抒发和交流。 3.一些讨论的成功组织,首先反映了编辑对话题意义和讨论空间 的敏锐判断。编辑还需对讨论进程、火候、节奏有一个基本的 把握,在发稿标准上一定要有动态的标准,要体现出讨论的进 展,而不能在起点的水平上重复。

六、图像
1.图像是言论版一个具有强烈形 式感的内容要素。其中漫画 是传统的言论版内容。

2.言论版上的这些图像元素和新 闻元素,增加了版面的视觉 冲击力,调节了言论版因缺 少事实性信息而可能造成的 上图为《北京青年报》 缓慢节奏和沉闷感。
言论版图片报道。下 图为《多伦多明星报》 为读者来信配发的照 片。

言论版的内在关系与特征
在一块言论版上,许多篇观点不同、利益背景不同、 论据和逻辑不同的言论放在一起的时候,它们各自具有的 那种对读者的强势、支配力,受到了相互抵消,言论本身 的力量受到了弱化。

而读者——一个在不同观点之间评判取舍的认识主体, 其地位则不期然得到了提升。这就是言论版对言论民主意 识的贡献。

第十二讲:
新闻述评

在开阔的视野中理解新闻述评
1.述评与一般新闻评论的区别,在于其结构中的事实材料:一

般评论中的客观信息为间接引用信息,不完整;而述评中的客观 信息,来源独立、结构完整,往往是作者通过采访得到的材料。

2.尽管述评中事实报道的成分占很大的比例,但学界普遍认为, 述评是“以评为主”的。因此,述评也可以看做是有着完整事实 材料的新闻评论。 3.有着完整事实材料的新闻评论,在中西各国新闻界和各类 媒体中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国内

新闻教育界习惯把述评看作一 种单独评论文体,原因除了其形式与内容确有一些特点之外,还 在于中西新闻界有不同规范和不同传统。

在中国媒体发展源流中认识述评功能
1.在早期报刊的“政论时代”,报刊的观点性内容多,而事实 性内容少,政论性报刊往往以综合栏目的形式,摘录、组织外电、 外报新闻以补充事实性信息的缺项。这种栏目,有按日期排列的, 如1904年出版的《东方杂志》的“中国大事记”和“外国大事 记”。 2.1915年出版的《新青年》一创刊就推出了“国外大事记”和 “国内大事记”。它们是综述型的大事记,选择较精,着力较多, 一般都体现出编辑主体的认识和概括,照顾到事件的源流、背景, 而不再带有早期期刊记事中那种信息堆积或简单加和的形迹。

在中国媒体发展源流中认识述评功能
3.1918年创刊的《每周评论》继承了《新青年》的经验,并把 “国外大事述评”与“国内大事述评”置于一版首要位置。 4.1924年由国闻通讯社主办的《国闻周报》创刊,其“一周间 国内外大事述评”,就已经是有自己独立报道资源、形式发展得 很完备的新闻述评形式了。

述评的特征
20世纪30年代,郭步陶在《评论作法》中写道: 述评不一定天天有,每经过一星期,将国内外重大事件, 综合叙出,缀以简要评语。从前南京的《中央日报》、上海的 《时事新报》、天津的《国闻周报》都曾有一段时间刊登过述 评的文字。现在却不大看见了,只是各种周刊或十日刊等类的 册报中,仍往往有之。 由这样一个发展源流可以看出述评的一个特征:对纷繁复 杂的事件的概况进行整体描述,以方便读者阅读。它的一个基 本功能是整合信息。这种功能在当代的新闻述评中仍然十分明 显。述评是一种提高传播和接受效率,满足受众需求的文体。

述评的文体价值
述评写作的要点,要从述评要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效果 说起。要完成的任务,就是按照作者的认识,把宏大、复杂、分 散、周期长的事情讲清楚。它要达到的效果,就是帮助受众形成 整体的认识。

如果事情简单,就不用述评了,刊登一条消息就可以了。
述评之所以要“评”,就在于:在有限的叙述空间中,对于 分散、宏阔的对象而言,“述”的手段有所不足;而“评”的方 式更具有综合性和概括性。

第十三讲: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

一、广播电视评论发展的基本轨迹
(一)语态的变化
谈 话 节 目 现 场 参 与

单向传播
“文”的评 论 早 报 期 刊 口 书 播 面 评 文 论 体

“类交流”
“语”的评 论 广 谈 播 话 谈 体 话

真交流

(二)手段、元素的增加
广播

音 响 评 论 口声 播画 评兼 论备 的 电视 电 视 述 评

(三)中国电视评论形态的发展
第一代模式:文字稿件的口播评论形态。 第二代模式:口播文本加上画面的评论形态
第三代模式:报道与评论交替的电视述评 第四代模式:1999年香港凤凰台开创直播评论

电视评论变化的整个趋势

1. 电视本身的优势(动态性与声像元素)越来越得到充分发挥; 2.节奏越来越快。

二、广播评论的特征

“类交流”的语言特征

口语化的文稿写作

多要素构成的音响特征

即时交流的动态特征

三、电视评论能否表达理性认识
人们对电视的接 受习惯、接受经 验的确比较偏重 感性的、形象的 内容。但这只是 从传统和经验基 础出发的认识。 电视传播还有一 个发展的问题。
电视的动态性传 播节奏所对应的 接受者的内心节 奏,不同于纸媒 体所对应的接受 节奏,而后者静 态的节奏才是深 刻的理性思维展 开的空间和条件。

二 电视的声像符号是形象的、感性的、经验的。它们是 认识的经验起点,不可能直接达到理性的认识。电视评论 应该创造适合其动态特色的传播形式,通过概念、判断、 推理,借助于理性的思想形式,使其更适合受众展开动态 性思考。

四、电视评论的类型
电视评论类型

谁在说—— 从评论主体上区分: 主持人评论; 参与性评论。

怎么说—— 从表现形态上区分: 报道型评论 。 通过独立的报道引 发或推进评论。 交流型评论。在 不同主体的交流中 推进评论。

怎么播—— 从播出的节 奏区分: 直播评论; 录播评论。

(一)主持人评论
特点:主持人是电视媒体的人格化代表。因 此,对于电视来说,主持人作为评论的主 体,他的评论就是媒体评论。 代表:央视《焦点访谈》
节目形态:主持人评论可以表现在单独的口 播评论节目中,也可以表现在新闻节目中, 还可以表现在电视述评节目中。

优势:准确、清晰、有效地 传达媒体观点,形成媒体 观点的强势。 劣势:固定文稿、一人表达、 单向传播,可能会因为动 态性不足而显得沉闷。

(二)参与(交流)式评论
特点: 形式上——除了主持人之外,还有嘉宾、 观众等一起参与就新闻事件进行评论。 与主持人评论自己说不同,参与式评论 是让人说。在更多的情况下,主要靠主 持人之外的参与者进行评论,主持人只 是代表媒体提供评论对象、背景,并通 过提问进行引导。 内容上——事实信息来源于非独家的热 点的公共新闻,选题为事件性选题, “语”态的评论。

代表:《央视论坛》、《新闻观 优势:周期短、时效性新闻性强, 动态感强、动态感、观赏性强、

制作成本低等,并能够培养观众 稳定的收视期待。

察》

劣势:快速节奏难免评论的轻率,“电 视 只赋予一部分快思手以特权” (布 尔迪尔)。随着参与者的增 加, 评论的不确定因素也会增加。

五、电视评论的特性
(一)动态性
与报刊评论作品的静态结构相比,电视评论结构特殊 的规律就是动态性。 虽然报刊评论的思维与写作过程是动态的,读者阅读 是随时间线性地发展的,但作为一个阅读对象,完成了的 作品是静态地摆在那里的,它相对于阅读者来说,是静态 的。 而电视评论则不同,它相对于观看的主体来说,本身 是动的、发展的。这是电视这种动态媒介决定的;也是电 视观众适应和期待中的。实际上,没有动态元素的电视评 论,是电视观众不能忍受的。

电视评论动态性的表现
1.报道、资料等多种动态要素的插入,实现评论语境动态感。

2.主持人、嘉宾等多个主体的加入,实现评论推进过程的动 态感。
3.评论与报道交替推进,实现评论推进过程的动态感。 4.甚至评论标题,都可以随评论的进程而动态地变化。

(二)融合性
电视评论节目是评论、报道、声像、 背景资料等多种要素的融合。这也是与 纸媒介评论相比较而存在的明显特征。 正是基于这个特性,它还表现出评 论多主体、集体合作产出等不同于纸媒 介评论的特性。

(三)口语化
1947年6月10日,新华社语言广播部的五点经验: 1.尽量用单句。文字广播稿中复杂句要改成两句或两句以 上的简单句,句子的构造要中国化。 2.用容易听懂而且念出来响亮的词,避免用听起来容易混 淆的词。如指斥易与支持混淆。 3.简语只能适当地用,如阎军、歼敌等用在某些地方会听 不清。 4.避免用单字作词,如但、曾、仅、虽,而应用但是、曾 经、仅仅、虽然等。 5.一般听众易懂的成语口语可以用。

何日丹主编《电视文字语言写作》提出:
字要响——遣词用句要清楚响亮。 词要双——多用双声词。

句要短——少用多层次的从句、倒装句。
数宜简。

第十四讲 网络新闻评论

一、网络新闻评论的传播特征
技术条件下: 即时性——这是与报纸相对而言的网络优势 参与性——与报纸和广播电视相比,没有参与的门槛。 交互性——即时交互 扩散性

政策条件下:
原创性——这是与一般网络新闻相对而言的 附:《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一)网络评论的扩散性传播
彭兰:《网络新闻学原理与应用》: 一篇评论本身具有的能量,可能使 它进入到其他网络渠道中。 一些网站利用网络的超链

接技术, 在组织新闻专题时,往往把论坛上的帖 子当作评论直接链接到相关的新闻后面。 它比单篇的评论更有价值的地方是,它 让该评论处于争议环境中。

(二)跨网站扩散传播

一些“高级别”的网友实际上是在不同网站的相似 论坛之间来来往往的,他们会把自己感觉有价值的论 坛评论作品随时转贴到别的网站的论坛中。 这就使论坛评论作品比其他媒体的评论作品以及 网络形态的评论作品有更广泛的扩散传播可能。

(三)跨媒体的扩散传播
一些论坛也经常是报纸编辑选稿的地方,刊登时也往往保持 了论坛的生动形式。
《中国青年报》言论版“青年话题”版就有来自中青在线青 年话题论坛的声音。类似现象还有浙江宁波《现代金报》的“金 评天下”、河南《大河报》的“大河话题”等。 《南方周末》则先后设置“板砖爬行榜”“网眼”栏目,反 映和点评网络论坛的一些“热帖”的议题,这同样属于论坛的扩 散性传播。

《大河报》案例
2004年7月28日的网络论坛“大河话题”上,就出现了 《大河报》评论编辑抛出的一个话题: 拟8月9日见报的大河话题:职称外语考试该不该强制? 《郑州晚报》的评论编辑则干脆把自己组织的讨论栏目 开到了宁波《现代金报》的网络论坛里: 郑晚2日话题:大家说说雷锋精神吧,今天出点问题,昨 夜定的话题否了。 后面果然有来自天南地北的跟帖,而且都按照报纸刊登 的要求,注明了地址、身份、真实姓名。

彭兰:哪一些意见容易扩散?

与主流意见相对立的观点 极端的观点 系统化的观点 貌似深刻的观点 促使意见自由流动的动力: 欣赏与认同 相互利用 树靶批判

二、网络新闻评论的形态及功能
王振亚、李舒《新闻评论与电子媒介》: “网页评论”(即以文章形态存在于专设的 言论专栏页发表的新闻评论) BBS新闻评论(“网络评论的独特形态”) 可以说,BBS上以讨论形式发表的评价性 意见是更具有网络特点的评论类型。

李法宝:《新闻评论:发现与表现》 网络评论大致有两种类型: 一是网页评论,指在新闻网页上的 “观点”“论点”“评论”等言论专栏 里发表的评论文章,它在较大程度上保 持了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特点。

二是电子论坛,指在网络论坛上以 讨论方式发表的评论性意见。

更细的形态划分
(一)重大新闻事件的主题论坛和日常的新闻跟帖 (二)BBS论坛中的主帖与跟帖 主帖提起议题;跟帖以争议性作为动力,从而获得发 展。 固定论坛的,是一个更具有交往性的传播环境,它具 有相于对封闭的“分众化”特征。 论坛作品具有扩散传播的可能性。 (三)

网络评论专栏 (四)以专题的形态集纳的评论 (五)以实时对话形式展开的评论

三、关于何谓网络评论的争论

以字数作为标准? 还是以内容作为标准? 以什么样的内容作为标准呢?

王振亚、李舒《新闻评论与电子媒介》: 网络评论本质上是一种意见性信息, 是个人或组织在网络媒体上就新闻事件或 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发表的评价性意见。 因此,就像音响评论之于广播、图像评论 之于电视,讨论区、电子论坛上的评价性 意见正是网络媒体新闻评论的特殊表现形 态,只要其“新闻性”“政论性”的特征 还在,“不成文”的读者论坛应当和“成 文”的文章一样,纳入网络评论的范畴。

原《青年话题》编辑李方认为:
严格地说,那些先发表在其他媒体然后转载到互联网 上的评论并不能叫网络评论。网络评论是指首先发表在网 上的评论。相对传统媒体的评论,它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 可能是张贴在论坛、个人主页、博客的文章,也可能仅仅 是新闻或者文章后面的跟帖。字数有鸿篇大论,也可能就 是简单的一个“顶”字——我们知道,表达意见和观点, 未必以篇幅见优劣。我们经常见到,往往一个简单表达情 绪的帖子,由于后面很多个“顶”,使它具有了出乎意料 的传播力度。

从“表达”开始界定网络评论:
一般人们认可的所谓“网评”,其实是从最宽泛的意义 上而言的。宽泛到什么程度呢?差不多宽泛到“表达”的层 面。 “表达”是最宽泛、最普遍的。它的内容包括多种:情 感的或理性的,叙说的或意见的。只要说话,就是表达。即 使不说话,也可以实现表达。 比如在网络论坛上,有“点击”、“跟帖”。最简单的 跟帖是“顶”――把“沉底”的帖子“顶起来” 。 这些“网评”虽然与传统的评论概念有很大距离,但都 是可以作为“评论现象”去认识的。

评论要素的标准:
网络评论的标准,首先在于是否有评论的核心要素—— “论断”。其次在于是否有“论证”。有了这两个要素—— 哪怕只有一句话,几个字,都可算做评论。没有这两个要素, 哪怕是一大篇文章都不能算评论。而简单的一个“提”或 “顶”,只能算是态度表达。 附:新浪网友就《广东为吸毒者提供清洁针具 避免共 用针具染艾滋》发表的评论

宽的标准:一般意义上的表达

网评的边界 在哪里?
窄的标准:针对新闻 有所论断 公众新闻 公共语境

这个标准对于网络评论有意义吗?
它当然不可能改变和限制人们在网络上的普遍表达。 但其意义在于:它是提高大众表达质量和能力的一个 标准,是提高网络普遍表达的整体素质的一个标准

。 人们的表达,当然不拘于形式,但是,在公共事务领 域,进行公开的交流,就要讲究表达的效率与意见传播的 结果——是不是有助于相互理解和达成共识。这就对表达 质量与能力提出了要求。

四、网络新闻评论的当代价值
更迅捷、更普遍的表达渠道
1999年“5?8事件”——“强烈抗议北约暴行” BBS论坛 2002年2月“泼熊事件”——一天之内网帖超过万条 (见北 青报头版) 这样的普遍表达,过去是无从实现,更无从“量化”考 察的, 现在,它们往往成为衡量社会舆论导向的重要指标。

更宽松的表达环境
对网络评论的控制标准一般比纸媒体宽松。这会产生两个 后果: (1)一些尖锐的评论是先在网络上发表,产生影响之后才被 转载到报纸上的。 这构成了网络评论在原创性方面的优势。 (2)一些评论虽在报纸上发表,但是由于被删改,所以作者 往往倾向于在网上发表“原本”、“全本”。 这对于网站则是一个特殊的政策、技术问题。

最好的表达能力训练场
匿名 低门槛 即时发布 即时得到评价
都使得网评成为全 民表达训练最好的 训练场

由此,不仅丰富了评论写作的题材,也丰富 了写作形式。 网友评论:不恨刘涌不死

五、网络评论写作的影响因素

1 网络技术对评 论文本的拓展

2 网络环境的阅 读节奏对评论 选题的影响

3 网络人际环境 对网络评论风 格的影响

(一)网络技术对评论文本的拓展
从技术条件而言,网络评论是存在着把背景资料、概 念详解放进第二、三层的“超文本”写作以及加入音响、 画面等非文本素材的可能性的,有学者把这看做是网络评 论的发展趋势。它当然会容纳下传统评论文本因局限所不 可能容纳的信息。

这个过程,与其说是“写作”过程,不如说是将自己 作品的“纯文本”按互联网的传播特点进行“编辑”的过 程。

以新华网、央视国际网为例
新华网2003年10月16日《言论频道告网友书》: 恳请各位网友今后在来稿中,附加相关新闻源的详细资料或 链接,以便编辑核对。
央视国际网站,以中央电视台依托,充分利用音像素材, 不 少 网 评 都 建 立 了 音 视 频 链 接 。 例 如 , 在 2004 年 5 月 28 日 10∶04的央视网评《山西矿难纠因:请以行动告慰冤魂》中, 编者就在该时评的新闻由头处建立了多媒体链接——受众可以 通过 Windows media player ( 网络播放器 ) 来重新收看新闻由 头涉及的内容。

博客的超文本写作
随着博客写作的兴盛,评论作者自己直接进行“超文本 写作”已经成为可能,因为博客就是作者自己的空间,他 可以运用博客提供的任何条件,设置自己文本的表达效果。 赵牧

:“其实从本质上讲,这与传统的文后附录的注释 没有任何区别。互联网在技术上只是提供了一个最方便的 查询核对的方式而已。它的缺陷也是存在的,因为超级链 接指向的文章,有可能被删除。” 例:赵牧《我们真想建设节约型社会吗》

博客文本的分层意识
博客具有可选择的“显示摘要”功能。这使得评论开头 的部分内容显示于主页。 由此,一篇博客文本可分成两层:主页显示的部分和需 要点击标题才能看到的全文。 把什么样的内容显示于主页,从而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 点或评论对象,并吸引受众点击标题、阅读全文,这需要精 心的结构设置和文字编排,往往要根据主页显示的容量将内 容删改多次。

超链接在文本中不是越多越好
超文本阅读中注意焦点的频繁跳转,不仅容易导致迷 路,而且会使用户产生很大的认知负荷。 杜骏飞:《中国网络事业管理》 人们对评论的基本接受模式是由报刊评论确立的,不 容易改变。 即使超文本写作与非文本素材可以增大评论的论据容 量,但其论点、论证只能放在第一个写作层面,而且这个 层面的文本结构和论叙逻辑必须是完整的,否则,一篇评 论就会被超链接的多个层面弄得支离破碎,传播效率反而 会大打折扣。

(二)网络环境的阅读节奏对网络评论具有重要影响
网络阅读被一些学者看做是“一种高成本的快餐式的阅读”。

由于网络阅读的人群和阅读节奏与传统纸媒有所不同,因 此网络评论的选题、文风和时效性要求也会有所不同。

标题比较
工程建设审批制的反思(报纸原题) 违法观景台是怎么盖到五层的(网站改题)

“退步”政策的现实思维(报纸原题) “清洁针具和安全套”彰显的人道(网站改题)

两种标题的不同
上述被网络编辑修改过的标题,本身并不好。但是它们 之所以被修改,是因为它们看起来是“深入思考”的评论。 这种倾向表现得最明显的是:一些评论的标题被改成 “事题”,被网络编辑安排在新闻首页的目录中,与消息 排列在一起。这无非是由于该事件能吸引网络阅读的注意 力。 在这个意义上,网络阅读是新闻评论倾向事件性选题的 推动者。

(三)网络人际环境对网评风格的影响。
一方面,网络写作的匿名性会导致语言风格强烈化, 并且十分张扬; 另一方面,即时的交互和匿名的批评也会使一个评 论者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时的精英意识受到约束,致使一 个人说话时会更留余地,更多考虑到批评和反驳。

第十五讲

新闻评论的伦理

新闻评论的伦理责任

一、新闻评论的伦理责任基于其影响力
“刘涌案”引发的思考

新闻评论的伦理

责任

对于传播者而言,伦理道德问题,首先是责任问题。 新闻的伦理责任,是基于新闻媒体对公众的重要影响而产 生的。 新闻评论的伦理问题,其本质是新闻评论的写作者、 传播者与评论作品对受众的责任问题。

新闻评论的伦理责任

二、新闻评论的伦理责任,体现在三方面: 媒体的评论制度

写作者的个人行为
具体的评论作品

新闻评论的伦理责任

媒体的评论制度:新闻自由委员会,美联社编辑主任协会, 日本新闻协会,梁启超《国风报叙例》

国外研究:《批判性思维与传播:论说中的推理应用》

新闻评论的伦理责任
三、新闻评论的伦理责任体现在具体情境中的审 慎判断

新闻伦理面临的许多问题,都是在具体情境下的选择 问题。 新闻评论的伦理责任,也是如此。

新闻评论的伦理责任

在具体的情境中,针对具体的对象:
写还是不写? 追求什么样的效果?可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会给当事者与相关方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审慎考虑和权衡这些问题,才是承担评论伦理责任的态 度。

新闻评论的伦理问题

一、文本之外的伦理问题
(一)评论作者的“利益冲突”问题 评论作者个人公信力 & 媒体写作与个人利益的冲突 美国社论作者全国协会(NCEW)“原则基本陈述”

新闻评论的伦理问题

(二)评论的来源与作者身份问题

公关稿现象:
市场经济在我国形成多年来,由企业、政府部门和 社会团体写作的具有自我宣传(公关)性质的新闻稿件 大量地发往新闻媒体,这已经是普遍现象。

新闻评论的伦理问题

新闻媒体对这些稿件的采用原则及处理方式,已经涉 及新闻伦理问题: 有些稿件隐藏着与公共利益相对立的个别利益,媒体 不加甄别地传播,就可能对公众的判断、选择产生不利的 影响。

新闻评论的伦理问题
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认为,应该建立言论作者注明身 份的规范:

在一个面向大众的媒体上,就公众所关心的问题发表 言论或批评,报纸必须署上作者的真名实姓和供职单位 (如果无职业,也要表明是无业人员。无业人员也代表着 一种利益集团)。

新闻评论的伦理问题

李希光教授认为:

作为一家向公众负责的报纸,其刊登的任何言论,如 果作者讲敢对自己的言论负责的话,必须表明其作者的真 实身份。

《新京报》评论部的实践

新闻评论的伦理问题

(三)新闻评论是否应该对评论造成的影响负伦理责任 案例:14-2-1《对于刘涌案评论的反思》

新闻评论的伦理问题

二、文本中的伦理问题
(一)在对论点的论证方面 新闻评论在文本中的第一个伦理责任就是要论证自己的 观点。 论证是一种伦理

责任,它是对作者自己的观点负责任和 对接受者负责任的直接体现。

新闻评论的伦理问题
(二)在论证的逻辑方面
推理论证存在着产生多种谬误的可能:由于论证者 没有严格遵守推理的规则,导致结论不真。 但是,评论的大多数读者并没有经过逻辑学的训练, 看不出来。如果评论作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逻辑谬误, 这属于论证的水平问题;但是,如果他意识到了自己犯 了逻辑谬误而硬要得出大家看不出来错误的结论,这就 是不忠实、不公正的伦理问题了。

新闻评论的伦理问题

(三)对论据的忠实态度

一个人发表评论,主张自己的观点,当然要选择支 持自己观点的事实论据。但是,如果他确实看到了不利 于自己的事实材料而故意不提,甚至歪曲事实以适应自 己的观点,这就是伦理问题了。
在论辩中对反驳对象观点的引用,也存在着一个对 对方是否公正的伦理问题。

新闻评论的伦理问题

评论作者没有 意识到自己的逻 辑谬误

论证的水平问题

vs
评论作者意 识到逻辑谬误, 但仍要得出读者 看不出错误的结 论

不忠实、 不公正的 伦理问题

新闻评论的伦理问题
(四)对新闻事实的传播责任

新闻评论者与“假新闻的追捧者”

评论者一般不具 有核实新闻真实性 的资源与能力,不 应对新闻的真实性 负责。

VS

评论者应当使自 身具有从逻辑和经 验上辨识假新闻的 媒介素养,应该为 此负责。




本文标题:新闻评论教程马少华-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68640.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