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发布时间:2017-08-05 所属栏目:爱情到底是什么

一 : 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今年在金融危机的打击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彷佛更加沉重,让今年毕业的大学生感到了异常的沉重的就业负担。直到现在毕业将近仍有60%的大学生处于在家待“嫁”的状态,总是找不到自己的合适的婆家把自己的就业协议书签订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大学生的就业真的有我们现实中想象的那么难吗?

  为什么大学生就业会难呢?

  根据文扬了解,其实即使在今天金融危机的侵袭下,各个企业仍是需要很多人才和服务人员。为什么近几年来总是在喊大学生就业难呢?这个问题值得社会和毕业生从自身方面都来思考和分析。

  社会上很多企业都打着响应政府号召的拉动就业的旗子来到招聘会,可是很多企业只是招而不收,在招聘会频频看到某企业的身影,每次都打出来要找很多人员,每次都是拿一叠厚厚的求职简历走,可是却从来没有招过人。这些企业来招聘会的目的就是宣传自己,并不是给社会真正的解决问题,让本来应该冷淡的招聘市场,如今却呈现出繁荣的景象的一片“假象”。

  而对于求职的大学生来说,在其自身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眼高手低,是大学毕业生的最显著的特征。没有社会经验,总是说“我觉得我可以”,其实很多成功的人士都是踏踏实实的从最底层做起来的。一个大学毕业生没有经验,想做总经理,你觉得哪家公司会聘用你呢?哪个老板敢把几十万甚至更多的资产给你来管理呢?

  所以,在社会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时,一方面要打击这种虚假繁荣的招聘市场,防止一些企业借此来钻空子;另一方面,大学生应该降低自身的要求,要脚踏实地的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就业。

  大学生如何才能找到工作呢?

  看了今天的新闻《淘宝网上“卖人才”班级成员都是明码标价“宝贝”》发现很多大学生都采用各种方式来推销自己,网络成为大学生的最好的宣传平台。班长把自己班的学生的照片都放在淘宝商城里等待出售。其实最新的卖自己新闻是北京师范大学2007级毕业生熊博文于3月17日在网上发帖,愿意以18元/斤的价格,出卖自己未来若干年的“使用权”。

  网上的有个大三学习影视制作的男生,为了就业在网上做了一段视频求职,一时红遍网络,许多公司也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当然还有大学生在网络上开网店,建网站,已经走进了站长的行列里面。站长网(www.61k.com) 文扬认为大学生就业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大学生可以利用各种手段来推销自己。不过大学生只有首先认清自己的情况,才能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放低大学生的架子,脚踏实地的从头开始做起!

二 : 如何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1.积极调整专业方向,优化专业结构,适应就业市场要求
高职院校要根据岗位要求的变化,及时调整相关专业方向,通过更新、调整及增加必要的专业技术课程和实训实习项目,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适应性。[www.61k.com]要贴近当前产业转型、调整和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变化,有针对性地灵活调整专业设置,优化高职院校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紧缺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此外,不仅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还要注意人才素质的培养。将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学生职业发展及其职业技能培训结合起来,以就业为导向,推动专业设置、学科结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竞争力、动手能力、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创新能力及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毕业生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2.加强就业择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职业意识
从新生的入学教育开始,融入各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培养目标、就业方向等,介绍各专业发展前景、社会需求情况及本校往届毕业生就业状况,激发新生学习专业技能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此基础上,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才需求形势,从新生入学开始培养学生树立职业意识。
另外,帮助学生正确评价自己,使学生了解要从事岗位的各项要求,如知识、能力、经验等要求。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职业技能及专业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职业教育,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从而引导学生改变 “一次选择定终身”的择业观,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择业观。
3.实施“双证书”制度
在人才培养中,应强化高技能训练,为高职生职业起航备足动力。“双证书”制是高职生职业扬帆一个极为重要的“风帆”。高职生最突出的优势就是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职业资格证书是这些能力的见证,而实习实训则是培养这种能力的关键环节。强化专业技能资格认证,通过所学专业的相关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能顺利获得“两证”即,学历证和职业资格证,提高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认可度。高职院校要把相关专业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其学生毕业的条件之一,在颁发专业学历证书前,努力使符合条件的应届毕业生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4.开展技能竞赛,增强就业竞争力
据统计,在高校毕业生总数不断增加的今天,高级应用技术人才的缺口相当大。高职毕业生只有努力提升自身专业技能,技术实践能力,才能增强就业竞争力。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开展相关专业技能练兵,引导学生按照职业需求来强化自己的专业技能,通过与专业技能相关的竞赛来强化专业理论、增强专业实践能力。经常开展各种技术技能竞赛活动,促进学生动脑动手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对专业技术技能的兴趣。依据专业、年级、岗位需要设置不同项目并予以奖励,学院提供材料、场地,安排教师指导,鼓励支持学生锻炼动手能力。
5.拓宽就业渠道,强化顶岗实习,加强校企合作
实际上产学合作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也是其生命力所在,它可以使高职生的就业具有技能性和应用性的特点,从而突破大学生就业总体困难的困境,实现高职生的充分、有效就业。高职院校要保证高职学生学习期间的顶岗实习、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等方面的合作,确保顶岗实习的教学效果和岗位技能训练水平。与合作企业一起加强针对岗位任职需要的技能培训,大力提升毕业生的技能操作水平,提高就业能力。根据其人才培养特点增加实践实训环节,在教学模式上走出校园,在企业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大力发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内容上与企业合作,充实教学内容。
文章源于 陕西文物保护专修学院( www.61k.com )

三 : 如何利用水的比热容大来解释问题?

如何利用水的比热容大来解释问题?
回答公式模板:1、水的比热容大,(砂石的比热容小)2、吸收相同的热量,水升温少;(砂石升温多)放出相同的热量,水降温少,(砂石降温多)。或者说“升高相同的温度,水吸收的热量多;降低相同的温度,水放出的热量多”3、所以,会出现(题目中出现的现象)。
例1、为什么沙漠地区“早穿棉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而沿海地区“四季如春,气候宜人”?
答:1、水的比热容大,砂石的比热容小2、吸收相同的热量,水升温少,砂石升温多;放出相同的热量,水降温少,砂石降温多。3、所以,沙漠地区温差较大,沿海地区温差小。
例2、为什么汽车的发动机用水来冷却?
答:1、水的比热容大2、升高相同的温度,水吸收的热量多3、所以,汽车的发动机用水来冷却。
例3、为什么暖气中用水来传递热量?
答:1、水的比热容大2、降低相同的温度,水放出的热量多3、所以,用水来传递热量。
例4、解释海陆风的形成过程
1、水的比热容大,砂石的比热容小。2、白天吸收相同的热量,水升温少,砂石升温多,陆地温度高于海面温度,风从海面吹向陆地;夜间放出相同的热量,水降温少,砂石降温多,海面温度高于陆地温度,风从海面吹向陆地。3、所以, 就形成了海陆风。

四 : 大学生如何理解爱情,如何解决感情问题

大学生如何理解爱情,如何解决感情问题

爱情到底是什么?

没有1个人能给它1个准确的定义。只知道“爱情”这个词用英语“LOVE”表示。

LOVE:新释:L:代表Listen(倾听);O:Obligate(感恩);V:valuad(尊重);E:Excuse(宽恕)。

歌德曾说过:“哪个青年学子不善钟情,哪个妙龄女郎不善怀春。

俄国文学巨匠托尔斯泰也有言:“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爱情。”

恩格斯则把爱情归结为“人们彼此间以相互倾慕为基础的关系。

有人说:

真正的爱情并不一定是他人眼中的完美匹配,而是相爱的人彼此心灵的相互契合,彼此相互包容,相互关心。

真正的爱情是心与心的交融,灵魂与灵魂的结合,它是酸甜苦辣咸的五味杂陈,却让你甘之如饴。

真正的爱情是为了让对方生活得更好而默默奉献,不计较彼此付出的多与少,不求回报,只求对方能过得比自己好。这份爱不仅温润着他们自己,也同样温润着那些世俗的心。

爱情产生的原因:

1、生理和心理的发育使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性意识增强,对爱情的追求开始萌芽,加强了对异性的关注和欣赏。

2.寻求精神补充和感情抚慰。大学生远离父母,异地读书,进入人生的第二断乳期。有些大学生,不善于将离开家庭、父母而产生的感情缺失转移到大学生的集体生活和学业拼搏中来,觉得生活不充实,感到精神空虚,于是,以谈恋爱来寄托自己的感情。

3.走入早恋的误区。有些学生认为早恋爱就早享受爱情的喜悦,有的甚至担心大学毕业尚未找到对象,将来会步入大龄行列。

4.错误的恋爱观。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在大学里能谈上恋爱是种令人羡慕的事。也有些人存在虚荣心理。也有的学生出于功利之心,千方百计想与家庭有关系、有背景、有权力的人恋爱。还有些学生谈恋爱只是做恋爱游戏,所谓“只追求过程,而不讲结果。

5、也有少数同学虽主观上不想早恋,但不善于拒绝,有的甚至出于同情、感激、照顾情绪而被动地谈恋爱。还有少数同学受周围环境影响,看到别人谈恋爱,认为自己不谈显得落伍或掉身价,在从众心理的驱使用下,也开始谈恋爱。

6、其实,双方在学习和交往中,通过彼此的了解,又由于有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个性、爱好也比较合得来,由友谊逐步发展为爱情,又能较正确地处理学业、事业与友谊、爱情的关系,这种爱情的基础才是较为牢固的。

爱情的特点

1、直觉性

2、冲动性。

3、专注性。

4、执著性 。

5、排它性。

6、隐曲性。

7、相容性 。

区分友谊与爱情的5个不同

支柱不同:

友谊的支柱是理解,爱情的支柱是感情

地位不同:

友谊的地位是平等,爱情的地位是一体化

体系不同:

友谊的体系是开放的,爱情的体系是关闭的

基础不同:

友谊的基础是信赖,爱情则纠缠着不安和期待

心境的不同:

友谊充满“充足感”,爱情则充满“欠缺感”

如何处理感情问题?

感情问题1:信任危机

解决方案:

你们最好的解决办法就好,好好地谈谈。

你们双方都应该好好的讨论,

哪些事情会容易使你们感到对方不值得相信呢。

还有一点你应该注意的是,你应该问问自己,

看看自己是否很容易去怀疑他人。如果你发现

自己是个多疑之人,那么你应该学着去相信对方了。

感情问题2:缺少沟通

解决方案:

专家说:“每天花上5分钟和对方沟通是非常重要的。

你们可以面对面的聊,可以打电话,

也可以通过发邮件的形式。当然了,

你们还可以定1个时间来交流,可以是一起吃饭的时候等。"

感情问题3:争执

解决方案:

找个合适的时间把问题和对方说明。

保持冷静,要确定对方有在认真听。当对方

在说话时,反应别过于激动。交谈要坦诚,

记住了,有分歧并不代表对方不尊重你。

感情问题4:缺乏默契

解决方案:

交流。你们不需要在任何事情

上都有默契。如果你们出现了争执,

那么你应该想想自己是否能做出让步。

同学们,为了你的爱情之花盛开不败,请你在努力开掘人生,学好本领,成就学业的同时,建立正确的恋爱观,培养理智的行为方式,塑造自身良好的人格,你定能酿就芳香四溢的人生美酒,找到真正的属于自己的感情停泊的港湾,让生命的温度永远保持在春天、让灿烂的太阳照亮你的一生。

五 : 毕业论文(如何看待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24

自 考 毕 业 论 文

题 目: 如何看待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专 业 人力资源管理

学生姓名 尚申 准考证号010012323304

指导教师 李静 职称 讲师

日 期 2013年10月10日

目 录

引 言 ........................................................................................................................................ 1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 1

二、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 2

1、大学生就业存在自身问题 ........................................................................................... 2

2、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 ........................................................................................... 3

3、国家就业政策欠完善 ................................................................................................... 4

三、 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措施 ...................................................................................... 4

1、大学生自我综合素质的提高 ....................................................................................... 4

2、增强高校的调整和指导性作用 ................................................................................... 5

3、完善就业政策 ............................................................................................................... 6

四、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展望 ................................................................................................ 7

1、宏观经济走势预期不明朗,就业形势仍将复杂 ....................................................... 7

2、党和政府更加重视大学生就业 ................................................................................... 8

3、企业经营状况的不稳定将助推不稳定性就业 ........................................................... 8

4、高校毕业生技能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将更加突出 ....................................... 8

参考文献 .................................................................................................................................... 9

如何看待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重庆工商大学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尚申

指导教师:李静

摘要: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迅猛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高校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影响社会热点问题,通过对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分析,探讨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关系到大学生和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实施,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能力;就业观念

引 言

大学生作为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更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其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就业是大学生人生中的一次重要选择,每位大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够在社会上有一个合适的位置,为社会做贡献,实现自己的价值。尤其是21世纪的今天,各国的大学生毕业人数都成上升趋势,大学生就业成为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如今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面对“前有伏兵,后有追兵”的紧张局面,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日趋严重。从国家对就业问题的成因层面看,Niall O Higgins(2002)认为毕业生的供求、需求和供求匹配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首要原因,主要凸显在工作岗位的结果和数量上。预期收入的自我高估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即不能清楚的认识现实与预期理想巨大的差距。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即知识水平、个人能力、综合素质等是影响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市场经济分布结构不合理,大学生劳动力过剩是客观存在的;市场需求与需求岗位人员不匹配、不对口、差异大是影响就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诸多因素,我们应努力做到“小处着手、大出着眼”解决我国现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困境问题。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1999年以前,我国适龄青年入学率低于10%,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其他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模式向大众化模式转变。。我国高校扩招开始于1999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收入率要达到适龄青年的15%,而早在2002年,全国高等教育毛收入学率首次达到15%,提前进入了教育大众化阶段,到2010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5%,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品进一步提高。在大众化教育阶段,接受高等教育成为相对多数人地权利,因此,与精英教育教育阶段相比,大学生不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宠儿”和“精英”,大学生就业不再统包统分,而是要公平的参与社会竞争,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十一五”期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累计达2700万人,年均增长54万人,毕业生离校时的初次就业率稳定在70%左右,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60万人,年均增长30万人,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680万人,创历史新高。 重庆市普通高校毕业生累计达到56万人,年均增长1.2万人,毕业生离校时的初次就业率稳定在80%左右,2011年全市毕业生人数突破14万人,毕业生就业率为86.5%。2012年重庆市普通高校毕业生为15.3万人,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6.81%。待业人数达到数万人,如此大的就业群体加上社会闲置劳动力的供给,是我国就业需方市场

完全无法消化的,形成了供大于求的局面。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毕业生人数和就业人数随着时间的推进,两者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的拉大,毕业人数和就业人数两条线在不断扩大,表面待业人数数量一直在不断增长的趋势。我国高等教育学校就业率本身就存在非常大的缺陷。他对其就业率包含了升学、出国或不完全进入社会劳动力市场的滞后情况,我则认为就业率就应该是实际的就业率,在这中情况下,实际就业率应当处下滑趋势,大学就业难的问题依然处在。随着国家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高校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制度的推行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大学生流向呈现了明显的区域差异。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提高就业率相应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就业市场政策通过毕业生、高校、企业三方的制度,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支持政策市在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过程中,国家提供税收政策、信息指导、创业基地等各种服务,在于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就业岗位。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一方面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一方面很多用人单位招不要满意的人才,这种人才结构性短缺的现状造成了大学毕业生人力资源的极大的浪费,同时也阻碍了经济发展速度和社会进步的历程。

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已不仅仅是数量的变化,高等教育的入学起点、社会需求、培养模式、教学方式、培养目标等都将发生一系列改变。培养目标和要求的多样化必然将导致毕业生就业取向、就业形式的多样化。从工作时间来分,有全日制就业、半日制就业、计时就业等;从就业地点来看,有大城市、沿海城市和中小城市、城镇、西部或边远贫困地区;从就业单位属性来看,有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部队、基层单位等;从就业途径来看有参加招聘会、学校推荐、亲友推荐、网上求职等;从实现方式来看,可分一次性就业、创业、准备就业、暂时待业等;从就业管理性质看,可分为显性就业、隐性就业。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总体是好的,但是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和挑战,在宏观就业形势方面,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毕业生就业工作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切实提升高校就业指导服务的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成为新形势下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的重要责任。

二、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大学生就业存在自身问题

(1)大学生主观预期偏高:大学生有些人不能清楚的给自己一个定位,,往往过高的

毕业论文(如何看待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24_大学生就业问题论文

预期自己的待遇,与企业所预期的工资待遇水平有较大的差异;与企业的用人要求不符,会导致大学生非自愿性失业。个人职业规划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也会导致自愿性失业。同时:大学生就业倾向于一线城市,不愿意到西部或者是偏远的山区工作、在一线城市的岗位竞争强度过高,就业区域流向的差异也会加剧竞争升级,大学生自我定位不准,失落感大,心态不平衡等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就业。

(2)先就业后择业渐流行:就业态度的变化,能从一个方面反映市场上人才供给的情况。在当前,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先就业再择业”的态度成了多数毕业生的首选。

(3)对企业不够了解:大多数大学生并不了解自己想要进入的公司发展前景、用人制度、企业文化、人际关系等等,有一部分学生对以后自己即将在一个什么样的平台上迈出人生第一步只有模糊的概念,甚至根本没有目标。

(4)对薪酬的期望更加现实:学生对于薪酬的看法更加现实了,高校学生期望月薪元的占总人数的69%左右,其中元为更多学生接受;元的期望人数居多;元及4000元以上的期望人数较少。

(5)职业规划意识不够强:相比于过去,今天的大学生就业观念已发生很大的变化,这和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人才市场的逐渐完善、选择多元化的趋势相吻合。很多大学本科在校生对于以后的就业有模糊的打算,还有一些没有做任何的打算,而真正有明确规划的人却只占很少的一部分。

(6)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不全面,甚至存在明显的缺陷,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缺少管理经验,对行业缺少深度认识,对市场和营销缺少深入了解。

2、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

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增加,我国高等院校软硬件设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高校学生就业问题却越来越严重。首先是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与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相对于社会需要比较滞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等没能及时更新,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要求;教材多年未变,专业划分不合理,教学方法过于简单,对知识传授比较看重,而对能力培养却比较轻视;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结构性供求矛盾。高等教育的滞后性和周期长的两个特点确定了其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不够,而高校人才预测工作处于探索阶段甚至还没有开始,都造成了高校招生功利性比较明显,与社会需求结合不够紧密,甚至脱节,导致高校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其次是大部分高校培养的学生质量不过硬。据部分高校的追踪调查,两年之内能适应工作的毕业生不足七成,甚至有部分毕业生不能适应工作

或者因为社会关系,不能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这些都与高校的用人机制和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有关。目前大多数高校人事缺乏灵活性、流动性和主动性,学校需要的人才进不来,别的学校需要的人才也出不去;有的学校追逐热门专业,师资、教材没有能力应付,毕业生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就业知道服务水平不高,信息渠道不畅,难以有效的调节市场人力机制,缺乏反馈机制,难以形成国家、高校、企业三者之间的高校人才输送方式,人才资源匹配度不够。

3、国家就业政策欠完善

国家支持性就业政策不健全,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大学生就业政策,但都是杯水车薪,政策都没有大到预期的效果,未能吸引大量毕业生,毕业生就业问题依然严峻。区域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大,大学生择业意向为发达地区、大中城市、待遇丰厚的优质部门。从我国总体劳动力需求角度看,依然缺乏高素质、高技能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源在于经济产业结构和增长率。经济增长会带动就业人数的增加,高经济增长率也会产生高就业率,高就业率会带动工资收入的增长,反过来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增长,扩大就业岗位ud供给,形成良性循环。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国正在建立一个相对公平的就业环境,如公务员招录的“凡进必考”政策,国有企事业单位招聘必须面向社会公开、公平、公正择优录取。但目前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体系仍不够健全,市场的服务手段、服务方式以及社会各中介服务部门为大学生就业的服务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与日趋增长的总量配置需求和个性化服务需要还有差距;多数企业基本上没有导入人力资源管理技术,选人用人缺少合理标准,没有人力资源发展规划,不注重人才培养和储备,直接制约了大学生合理就业。中国有着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封建社会历史,与之匹配的是国家管理者的职业化。由于象形文字学习难度大,在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的中国古代,国家管理人才培养成本很高。统治者除通过高官厚禄诱导读书、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外,还通过舆论、政策影响民众观念。“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书中自有黄金屋”等的宣传,使“读书做官”、“读书改变命运”的求学心态得到不断强化。在古代中国,穷秀才的社会地位高于富木匠。虽然今天“做官”不再是读书的唯一出路,但大学生毕业后当普通工人不被社会普遍认可、接受。

三、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措施

1、大学生自我综合素质的提高

大学生应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和各项专业技能,不断的从实自己的大脑,规划好自己的人生计划并不断的完善,及时的了解最新的就业动态讯息,不断强化自身素质和综合

能力的提高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积极推进产学合作目前高等院校依然是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注重素质教育,加大职业能力培养。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以来,学校的培养也需有所加重和侧重。一味地以市场为导向则学校演变成为公司企业快速供应技术员工的培训基地,而只侧重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训练又使得学生很难快速进入劳动力市场。两者的结合则可以解决这一矛盾性问题。很多高校也在尝试产学合作这一办学模式,如实行小学期制,每个学生必须进行一定量的社会实践活动;还有的学校某些专业有固定的实习基地、合作企业等,促进了产学结合,形成了良好的产学相长局面。产学合作实际上是多赢的机制,一方面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学生毕业以后有较好的归宿;对产业来说,它参与了教育过程能够得到所需要的人才。

(1)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良好的职业素质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基础,更是通向理想彼岸的通行证。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情绪方面。大学生应将人身理想与职业理想结合起来,在大学期间不断加强适应能力,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懂法守则、公平正义的品格,具有团结协作、互助互爱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职业活动的基础,远比精通业务重要,大学生要以职业道德修养为基础,进行初步的自我完善。通过培养、自我锻炼、自我改造、逐步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伟大民族。中华民族的祖先,凭着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创造出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和人类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们应肩负起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任,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传统文化对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意义。没有以前就不会有现在,所以我们有必要对目前我们国家存在的大学生就业难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追本溯源式的探究和学习,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2、增强高校的调整和指导性作用

(1)适时地调整专业设置

高校在专业设置上的失衡会产生不同专业出现差异性就业情况,就业率相差很大,因此,对专业设置的调整是必然的,高校根据实际需求状况,在统筹兼顾的理念下,对专业的规模和招生人数进行控制,渐渐调整和减少就业率差的专业的规模,增加岗位需求不够的专业的招生人数,尽量减轻专业不对口导致的非自愿失业。

(2)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质量,增强大学生的自身技能

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作为一门学科加以建设,在把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同时,加强就业指导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在借鉴国外先进理论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高校就业指导理论体系。我国教育投入不

足,扩招速度过快,高等教育质量有所下降已是公认的事实,高校要提高教育资源的质量保证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丰富学生所需的知识技能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化素质教育;在科极创新方面给予学生大力支持,组织科研创新活动,提高科研资金的支持和科极大赛指导,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开展教育文化科极活动,强化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切实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就业优势。

(3)提升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服务

真正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作为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除了具有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并进而实现“充分就业”的功能之外,还应具有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等作用。同时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对职业和社会的了解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具有教育过程的长效性和对象的全员性等特点,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之中。实现高校人才的供给和社会需求的有效匹配,完善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服务是关乎毕业生就业的一项重大环节。高校要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就业指导讲座,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个性化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相关就业工作,开设有关大学生关于指导大学生择业、就业的选修课,提升就业能力和培养职业素养,另一方面,做好就业信息的服务工作,建立良好有效的信息传递渠道,加强对就业情况的调查、统计和市场预测,为毕业生提高充分的就业信息,拓展多元化的就业渠道。在企业与学校之间建立有效的就业桥梁,组织大型的双选会等,将企业引进校园,让学生走出校园;加强国家、企业、高校之间的联系和合作,探索定向培养和人才输送等模式,建立全国统一的信息就业数据库,增强就业人员信息的流动性和全面性、提高人才资源配置和就业率。

3、完善就业政策

(1)党政机关录用公务员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新增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应主要面向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考或招聘,择优录用。

(2)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政府有关部门要为其提供便利条件和相应服务。对企业跨地区聘用的高校毕业生,省会以下城市要认真落实有关政策,取消落户限制。

(3)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凡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自工商部门批准其经营之日起一年内免交登记类和管理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收费。有条件的地区由地方政府确定,在现有渠道中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小额贷款和担保。

(4)为高校毕业生办理户口和人事档案手续提供便利。对毕业离校时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本人要求户口和人事档案保留在学校的,按规定保留两年。在此期间,档案管理机构对保管其档案免收服务费用;本人要求将户口转入学前户籍所在地的,公安机关应当按照户籍管理规定为其办理落户手续,人事、教育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服务机构负责办理相关手续,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免费提供人事代理服务。本人落实工作单位后,公安机关按有关规定办理户口迁移手续。(1)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各级政府要为高校毕业生创造工作条件,主要充实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基层单位,从事教育、卫生、公安 、农技 、扶贫和其他社会公益事业。在艰苦地区工作两年或两年以上者,报考研究生的,应优先予以推荐 、录取;报考党政机关和应聘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录取。

(5)毕业半年以上未能就业并要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可持学校证明到入学前户籍所在城市或县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劳动保障部门所属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和街道劳动保障机构应免费为其提供就业服务。对已进行失业登记的高校毕业生,有条件的城市、社区可组织其参加临时性的社会工作社会公益活动,或到用人单位见习,给予一定报酬。对于因患病等原因短期无法工作并确无生活来源者,由民政部门参照当地城市低保标准,给予临时救助。此项费用由地方财政列支。

(6)鼓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等职业学校(大专)毕业生,使大批动手能力强适应性较好的高职(大专)毕业生有用武之地。对就业困难的应届高职(大专)毕业生,由劳动保障、人事和教育部门共同实施“高职(大专)毕业生职业资格培训工程”,对需要培训的应届高职(大专)毕业生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费由教育系统承担,职业技能鉴定费由劳动保障部门适当减免。

四、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展望

1、宏观经济走势预期不明朗,就业形势仍将复杂

从目前情况看,部分企业经营预期不乐观。据9月份对浙江部分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只有30%的企业坚信未来经营状况会逐步好起来。由于受需求不足、成本价格波动、融资困难等因素影响,大部分企业认为,企业经营困难会比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更严重、影响会更持久。从导致企业出现经营困难的原因看,35.3%的企业认为是国内外市场环境不景气,29.4%的企业认为是当地经济增速下滑,17.6%的认为是企业税收负担太重。另据9月份对福建的调研,不少中小企业表示对目前的经营状况“看不到好转的曙光”。总体上看,企业对今后一个时期发展预期信心不足。同时,国内经济筑底迹象

毕业论文(如何看待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24_大学生就业问题论文

也已有显露,2013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仍可保持总体平稳的走势,但结构性经济波动对企业和就业的影响仍然不容忽视。

2、党和政府更加重视大学生就业

2010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强调“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研究部署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各级党委、政府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民生工程”摆上了重要日程,出台大量政策文件,广开门路,多渠道促进毕业生就业。高等学校更是把毕业生就业作为“一把手”工程,作为学校重要战略任务和工作重点,电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促进毕业生就业。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稳定和扩大就业的政策。尤其是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央政府先后打出了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及时出台了多个有关就业的文件,提出了稳定就业的政策措施,逐渐形成了包括基层就业、自主创新、预征入伍、临时聘用、实习见习、就业培训、服务外包、就业援助、公共服务在内的比较完善的政策体系。2011年5月国务院有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确定了积极拓展毕业生就业领域,鼓励引导毕业生面向城乡基层和中西部地区就业,鼓励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支持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和技能培训,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等五项政策措施,为毕业生充分就业、成功创业提供了制度保障、政策保障和工作保障。

3、企业经营状况的不稳定将助推不稳定性就业

未来一个时期,作为就业岗位重要提供者的中小企业,仍将会继续面临生产成本、融资成本和人工成本上涨的多重压力,部分企业仍将会经营困难,继而造成就业岗位的减少和就业压力的增大。值得注意的是,在经历2008年金融危机后,尤其是在招工难和经营困境同时并存的情况下,更多企业选择以多种形式的权宜之计留住员工,待经济好、转订单增加时能马上投入生产,而不至于陷入“有单无工”的被动局面。

4、高校毕业生技能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将更加突出

2013年,我国将有700多万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700多万名中专、职高、技校及“两后生”也将集中进入人力资源市场,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仍将会集中显现。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大,就业渠道不畅,部分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导致的就业结构性矛盾会更加突出。前不久,组织的高校毕业生调研,80%以上的用人单位反映新招聘毕业生技能不适合岗位需要,60%的用人单位反映毕业生必须经过培训才能适合工作岗位。对毕业生的调研表明,毕业生自己认为所学知识与工作“不

太符合”和“不符合”的比重也分别占被调研人数的47%和22%。随着转变发展方式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加快,石油化工、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高端技能型人才和现代服务业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但在非技能型领域却积压了大量缺乏专业技能的大学毕业生,人才供需不对称的矛盾愈发突出。短期内,这一问题仍将继续成为影响高校毕业生有效就业的原因之一。

大学生毕业的就业问题,国家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从政策上给与必要的支持,既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也可以带动区域经济、优化产业结构以扩大就业岗位的供给,解决供给的需求矛盾,同时高校和企业也应加如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队伍”中,为大学生提供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提高就业率,毕业生自身也要加强自我综合能力的强化,转变就业观念,拆掉原有的“就业之墙”。不仅是学校和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更是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从大学生自身、高等学校、用人单位、政府和社会入手,共同为我们大学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最终形成三方共同参与、共同助力的大学生就业模式,共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从而使大学生能够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http://www.cqbys.com/

[2]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http://www.ncss.org.cn/

[3]文厚润,张斌.大学生就业实用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姜纳斯,大学生就业指导教程.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5]中国大学生就业;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年第18期(总第228期)

[6]盛振文,王琳娜.大学生就业指导.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7]李占五,《“十二五”时期就业形势和对策建议》,《宏观经济管理》2010年第8期

本文标题: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67446.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