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麦田里的守望者电影-影评:电影《麦田》的是与非

发布时间:2018-02-10 所属栏目:守望者 美国

一 : 影评:电影《麦田》的是与非

影评:电影《麦田》的是与非

《麦田》这部电影,可能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它的风格。这种风格主要是源于影片华丽的影像、夸张的表演、以及一些实验性的拍摄手法和风格化的造型设计。除此之外,这部电影也再一次说明了1个问题,中国电影太需要牛X的编剧了,中国电影能讲故事的导演太少了。

看过黑泽明电影的观众可能会发现,这部电影模仿黑泽明的地方太多了,甚至许多地方完全是模仿的黑泽明的一部电影——《罗生门》。主角黄觉的造型、在麦田中夸张的奔跑、猫腰相扑似的动作,都太像《罗生门》的主角多襄丸了。还有影片中一惊一乍的音乐、大段大段的讲述的段落、影片开头那个丛林中快速奔跑的长镜头、女巫的设置(《罗生门》中有个女巫,这里也有1个,叫祭祀大人)基本都是直接copy的《罗生门》。这一切,使这部影片很象一部日本电影,一部黑泽明电影。这让我看着很不适应。

尽管如此,我们不得不承认这部电影还是做了许多其他方面的风格化尝试,这种尝试,有些可能有点儿过激,但它使这部电影散发着一股久违了的艺术气息。细心的观众可能会发现影片中有很多长镜头的运用。也许许多观众和我一样,对影片的男二号,那个胆小鬼印象深刻。他半信半疑的语调,似是而非的眼神,时而木讷时而鬼邪的眼神,“我们把他们全都杀了”,“十五岁以下的娃娃兵不能杀”,“剑不好使,砍不了几个人就断了,戟不好使,扎不了几个人就拔不出来了”,以及他的造型,他的嘴巴,他的身上粘呼呼的臭汗。这些不能不说和长镜头的运用无关。长镜头的1个作用,就是使观众长时间的注视1个连续的不被切断的镜头,在强调事件的连续性的同时,加深观众对这连续事件以及镜头中的一切的记忆。

我觉得影片中1个比较成功的段落就是2个男主角给范冰冰和祭祀大人讲赵军打败秦军后大屠杀的一段,“一夜间杀了40万秦军”,“活埋”,“把尸体扔到河里,让血把河水染红”,“把砍下的头筑起高台”,“十五岁以下的娃娃兵不能杀”,所有的人高呼“赵王万岁,万岁,万岁”。这个段落,影片用了1个很长的二人口述的长镜头,加上中间不断穿插的短而有力的残酷战争场面,让我们深深的感觉到了战争的残酷、血腥、暴力。影片没有从正面表现战争,而是从战争亲历者的口述,口述的内容,口述者的语气、表情、姿态,掺入战争中最残酷,最血腥,最有爆发力的影像片断构成1个战争的片段式的意象。这个意象,因为是战争中最有力量的片段的集合,所以显得异常的紧凑、富于力量。

当然了,长镜头有1个缺点,就是很容易显得浪费笔墨,尤其在它占用了太多的时间,又没有更多的信息或思考的“引子”给观众的时候。比如那场那个爱传话的女人偷听到来的2个陌生男人是赵国人,武遂人,并且赵国打败了秦国后,疯狂的跑到众女人中大声宣传她所偷听来的好消息时,镜头一直没有切,镜头从众女人的外围一直摇到众女人的头顶,看着众女人叽叽喳喳。这个镜头很长,虽然从声音上突出了众女人叽叽喳喳的兴奋,但从影像上我们除了看到人头攒动外,我们甚至没有看到说者和听着的表情。这不能不说是笔墨上的浪费。还不如做1个一般性的镜头切换,突出说者的兴奋,听者的信或不信,所有人的叽叽喳喳。

对于一般的观众,我想这部电影不能算是一部好看的电影,因为这部电影去掉华丽的外壳后,他的故事,即剧本欠缺的太多了。整个影片下来,男主角黄觉的唯一目标就是“回家收麦子”,他为什么那么想回家收麦子呀?他热爱他的家乡吗?他家中有80的老母3岁的孩子漂亮的老婆吗?他家里衣食无忧,不仅有一望无际的麦田,而且还有一条“弯弯的小河”,他不仅可以去河里钓鱼还可以和自己的老婆孩子去河里游泳嬉戏吗?等等等等,影片都没有交代,只是一味的强调回家收麦子,回家收麦子。这除了让观众得出男主角有点“二”以外,很难得出别的结论。再有,影片一直强调“麦田”这个意象,但影片从始至终并没有给出“麦田”到底象征着什么;影片分成金木水火土(好象没有金)几个段落,但很难看出每个段落的内容和它的标题的具体联系;范冰冰最后仅仅因为看到了自己丈夫的玉佩就崩溃了,是不是处理的太简单了;最后黄觉和范冰冰显然有了那么点爱情,他们什么时候偷偷互相爱上的呢;范冰冰和王志文的那场戏,两人的矛盾点只有1个孩子,是不是太简单了,当范冰冰撕心裂肺的冲着王志文大喊“还我孩子”,“把孩子放下,你我不计恩仇”时,显得那么的空洞无力;影片中不停的出现2个男主角的内裤,以及他们穿着内裤的鼓鼓的裤裆,还有范冰冰晚上裹着一块红窗帘在地上滚来滚去,但这些都是没有下文;至于影片开始时2个男主角在麦田中那场所谓的“喜剧”,我觉得不仅无用而且无聊。整个影片下来,很难说这是1个经过深思熟虑的故事,它更象1个故事框架,或仅仅停留在创意阶段的故事大纲。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故事的创意和大纲还是相当的牛的。2个敌对多年的仇国进行生死决战,12岁以上的男人全上战场了,一座城里只剩下女人,她们想念自己的丈夫、儿子、孙子,她们对战争的胜负一无所知,她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失去自己最心爱的男人,她们不得不自力更生,不得不担负起平时只有男人才做的工作(收麦子),她们对敌人恨之入骨,恨不得将敌人“煮熟了不放盐”。年轻的媳妇在对自己丈夫的日夜思念中煎熬,年老的母亲想念自己的儿子哭干了双眼。女城主的丈夫就是在她们新婚的第二天带兵出征的,她不仅要承担起城主人的角色,还不得不用自己强大的抑制力抗拒着对自己丈夫的思念和回忆。在这时候,就在这时候,她们捡到2个男人,2个健康成熟的男人,而且这2个男人正是她们恨之入骨的敌人。。。。。。这个背景,可以有多少故事呀!

影片开始还是不错的,好歹有个主线。这2个男人来到敌国的女儿城后,误打误撞的骗过城里所有的女人,让她们误以为自己是赵国人,而且这些女人还把自己当成了英雄。当男二号,胆小鬼半信半疑的说出“我们要把他们全杀了”,“我们要成为她们的主人”时,故事马上就会变得好看了。因为观众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这2个成熟男人,1个10万秦卒才出500的锐士,1个脑子好但武力值几乎为0的胆小鬼会怎样将满城的女人全杀光呢。仅接着,王志文那伙强盗来了,强盗很强大,锐士三下五除二就将他们解决了,还俘虏了2个当奴隶。到这儿,故事如果沿着前面的线讲下去,仍会非常好看,而且会更加好看。这2个男人打败了强盗,救了满城的女人,满城的女人将他们视为更可以信赖的英雄。接下来,这2个男人是执行前面的计划,将满城的女人杀光,还是不执行前面的计划令做打算呢?观众很期待。结果,影片转向了谎言被揭发,大家处死了胆小鬼,范冰冰拿到那块玉后崩溃了,接着就是秦军来了,黄觉饰演的锐士救了范冰冰,影片草草收尾。实在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

可以说,影片的后半截故事是失败的。一部电影只讲1个谎言,而且这么流于表面,太单薄了。如果以谎言为主线,前面就要突出这个谎言。好歹得有人怀疑吧,女城主怀疑呀,祭祀大人怀疑呀,那么多女人中的几个怀疑呀,而且要表明,一旦谎言被揭发,2个人必将被碎尸万段。2个男人也要尽力维护自己的谎言,比如几次差点露馅呀,2个人怎么处心积虑的动脑子编制自己的谎言以防被大家看破呀,他们在梦中惊醒呀,等等等等。反正前面得突出“谎言”这条线,显然前面也没有这么做。结果现在的影片前后明显脱节,后半截让人实在看不下去。当最后范冰冰在黑暗的屋子里对着黄觉声嘶力竭的表现自己的演技时,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一部电影的故事如果乱了,所有的手段都将是徒劳的。在电影院看到这儿的时候,我想起了《天地英雄》的结尾,不禁得出1个结论,何平似乎只会拍一部电影的前半截,他不会拍一部电影的后半截,尤其是结尾。

总之,这部电影像今年看过的几部国产电影一样,虽有亮点,而且亮点很多,但整体水平一般。还是那句话,中国太缺少会讲故事的导演了。1个拍给普通大众看的电影,没有1个好的故事,观众是很难买账的。

二 : 守望者电影图片有没有丑角的那个带血的笑脸的图片,最好有电影里的那

守望者电影图片

有没有丑角的那个带血的笑脸的图片,最好有里的那种质感,能做头像的那种


其实你可以从海报里剪出那个徽章的来做头像啊

三 : 麦田里的守望者——影响了几代美国青年的经典

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尔菲德从离开学校到曼哈顿游荡的三天时间内,并借鉴了意识流天马行空的写作方法,充分探索了一个十几岁少年的内心世界。愤怒与焦虑是此书的两大主题。



内容简介:

该书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个中学生,出身于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他虽只有16岁,但比常人高出一头,整日穿着风雨衣,戴着猎帽,游游荡荡,不愿读书。他对学校里的一切——老师、同学、功课、球赛等等,全都腻烦透了,曾是学校击剑队队长,3次被学校开除。又一个学期结束了,他又因5门功课中4门不及格被校方开除。他丝毫不感到难受。在和同房间的同学打了一架后,他深夜离开学校,回到纽约城,但他不敢贸然回家。当天深夜住进了一家小旅馆。他在旅馆里看到的都是些不三不四的人,有穿戴女装的男人,有相互喷水、喷酒的男女,他们寻欢作乐,忸怩作态,使霍尔顿感到恶心和惊讶。他无聊之极,便去夜总会厮混了一阵。回旅馆时,心里仍觉得十分烦闷,糊里糊涂答应电梯工毛里斯,让他叫来了一个妓女(十五块钱到第二天,五块钱一次)。妓女一到他又紧张害怕,给了妓女五块钱打发她走了,可妓女要十块钱。后来妓女找毛里斯来找事,毛里斯把霍尔顿打了一顿,拿走了他们要的五块钱。

第二天是星期天,霍尔顿上街游荡,遇见两个修女,捐了10块钱。后来他和女友萨丽去看了场戏,又去溜冰。看到萨丽那假情假义的样子,霍尔顿很不痛快,两人吵了一场,分了手。接着霍尔顿独自去看了场电影,又到酒吧里和一个老同学一起喝酒,喝得酩酊大醉。他走进厕所,把头伸进盥洗盆里用冷水浸了一阵,才清醒过来。可是走出酒吧后,被冷风一吹,他的头发都结了冰。他想到自己也许会因此患肺炎死去,永远见不着妹妹菲苾了,决定冒险回家和她诀别。

霍尔顿偷偷回到家里,幸好父母都出去玩了。他叫醒菲苾,向她诉说了自己的苦闷和理想。他对妹妹说,他将来要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后来父母回来了,霍尔顿吓得躲进壁橱。等父母去卧室,他急忙溜出家门,到一个他尊敬的老师家中借宿。可是睡到半夜,他发觉这个老师有可能是个同性恋者,于是只好偷偷逃出来,到车站候车室过夜。

霍尔顿不想再回家,也不想再念书了,决定去西部谋生,做一个又聋又哑的人,但他想在临走前再见妹妹一面,于是托人给她带去一张便条,约她到博物馆的艺术馆门边见面。过了约定时间好一阵,菲苾终于来了,可是拖着一只装满自己衣服的大箱子,她一定要跟哥哥一起去西部。最后,因对妹妹劝说无效,霍尔顿只好放弃西部之行,带她去动物园和公园玩了一阵。菲苾骑上旋转木马,高兴起来。这时下起了大雨,霍尔顿淋着雨坐在长椅上,看菲苾一圈圈转个不停,心里快乐极了,险些大叫大嚷起来,霍尔顿决定不出走了。

回家后不久,霍尔顿就生了场大病,又被送到一家疗养院里。出院后将被送到哪所学校,是不是想好好用功学习,霍尔顿对一切一点儿也不感兴趣。

《麦田里的守望者》领导了美国文学创作的新潮流,它使得思想贫乏、感情冷淡的五十年代的美国人为之倾倒,这个时期完全可以称作超于文学定义的“塞林格时代”。本文剖析了小说主人公霍尔顿从憎恶虚伪、追求纯真到最终屈从社会现实的心理历程,揭示二战后美国青少年一代孤寂、彷徨、痛苦的内心世界。

四 : 看完了《麦田里的守望者》又看了《天堂电影院》

今天早上的文学分析课硬是该死的没起来。又睡过头了,看来以后还是不能这么晚睡觉了。昨天晚上我是3点睡的。这一段时间总是这么晚睡觉。

今天我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看完了,很难说这讲了个什么故事,就是一个16岁的男孩,第四次被学校开除了,在他准备离开学校到回到家的这段时间里所经历及思考的一切。

看完了《麦田里的守望者》又看了《天堂电影院》

我读的时候就觉得这个作者的写作方式很奇特,虽然故事情节没有什么波折,但是你会从心底里喜欢上小说里以第一人称自述的主人公,一个不羁,敏感,情感丰富的男孩。在主人公离开学校后的几天的放荡中,他无所适从,用酒精来麻痹自己,用各种事情填充自己空白的时间,他找以前好过的女朋友出来约会,找以前的同学去酒吧聊天,找以前的语文老师借宿。主人公回忆了许多他以前在学校里的同学和以前交往过的女朋友,主人公虽然嘴上说他们个个有多蠢,但是心里还是想念他们。在书的结尾,主人公说,“千万别跟人说事儿,说了你就会想起每一个人。”

在书中,他和他妹妹之间的情感,最能打动人们的心。起初,主人公给我的感觉就是,这个世界上,除了他的两个哥哥,和他的这个妹妹,再也没有让他喜欢的人了。就连他的父母,在他决定要离开家西部的时候,他都只字未提说想见他们一面,甚至还想方设法地躲着他们。

这是一部有着意识流风格的小说,我的写作风有点追随意识流。意识就是流淌的嘛,而且是不停歇的。

我想,故事的主人公一定是个长得很清秀的男孩,高个子,其实也不能说高到哪去。消瘦,脸部轮廓棱角分明,一个符合小帅哥的形象。

当主人公因为喝醉酒,把要送给他妹妹的一个唱片摔碎的时候,感觉他摔碎了的也是他的心,他将碎片拾起来装进他的衣服口袋,最后送给他妹妹的,只有那些碎片了。

主人公有一颗愤世的心,但是每一个脏字作为加强语气的副词,说出来的时候总是那么爽快。这也是一种文风,嘴上在骂,但是心里喜欢。

你会喜欢上这个主人公的,真正的喜欢上他,如果这个人是真正存在的话,你会爱上他的。这么可爱的一个人,这么独特的一个人。

看《天堂电影院》

看完了《麦田里的守望者》又看了《天堂电影院》

这个电影一开头,就来了一大堆获奖经历,获奖情况的字幕滚动了大约有两分钟,我真的想这个电影也许就在它的获奖经历的字幕滚动中结束,好在,它终于滚完了,真是好大一长串啊。但是惟独那个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是单另放在一开始并且给了一个屏幕的篇幅来炫耀,那一页停留的时间也不短了。我想,导演这样安排电影的开篇展示,在所有人记住电影情节之前,首先肯定会先把它是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来个先入为主的观念,先不管电影合不合观影人的胃口,总之它已经是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了,最高的桂冠戴在这部电影的头顶,与其说是吊高了观众对这个电影的期待,倒不如说是封住了观影者的嘴巴,你只能说它好,好像说它好就意味着你已经和学院奖的那些专业人士一个等级了;你要是说它不好,那就是你没品位,人人都说好的片子,你居然欣赏不了,简直就是个莽夫!

其实电影确实挺好的。

电影越是往前推进,我越是能回忆起来我真的以前看过这个电影,而且是在我很小的时候,我记得这个电影院最后被火烧掉了,想要表现的就是把人世间的美好撕碎了给人看。看着看着,这个电影院真的起火了,也印证了我确实小的时候看过,但也说明了我看的只是一部分,我有记忆中的情节有1、放映室起火。2、把电影投到了室外,并且是在墙上。3、新的电影院建起来了,在电影院首映的时候,经理站在荧幕的右侧方,所有观众席的右前方,满心欢喜地看着电影的放映。

而且我还记得我是和我妈一起看的,感觉是在红雁池的俱乐部,又好像是在一台很旧电视上一个电影频道看的。哎,忘了忘了。我发现,想要回忆起已遗忘的记忆,是很废劲的事情,而且你很有可能把没发生的当成了发生了的,把在这儿发生了的当成了在那儿发生了的。就是说,不确定的回忆带有欺骗性,如果别人对一件确实没发生的事儿很肯定地说它发生了,那你也会认为它曾经发生过,虽然它确实没发生,这是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主要应用于犯罪心理学吧。

我喜欢电影的前面的那一部分,就是小孩儿还没长大的时候,就是以那次火灾事故为分界点,电影的基调慢慢由温馨、愉悦转向抑郁,沉闷,压抑,直到最后对天堂电影院的爆破,简直煽情到了极点。

我在电影的较前一处煽情情节上了钩,眼泪哗哗的流下来,就是他们送葬的队伍在破败的天堂电影院驻足留恋这一处情节,该死的导演这在里应景地配了乐,我也就配合地落了泪。

但是感情爆发了一次在想在同一个情感基调下爆发就难了,以至于我在后面导演设的几个包袱处,只是内心百感交集,但是眼泪无动于衷。

我认为导演的后面的催泪包袱就是

1、主人公Toto进入了破败不堪没落的天堂电影院,地上七零八落散落的电影院的装潢饰物和满是灰尘的二楼放映室,勾起了Toto儿时的回忆。

2、天堂电影院的爆破。

3、Toto在可能是自己开的一个电影院的一个现代化的放映厅里放映着老人临终前给他的礼物——那个年代禁映的情色情节的胶片被剪下后,粘贴在一起的一个合集,那些胶片是Toto小时候最感兴趣的东西。主人公边看边流泪,但是最后他微笑了,一切都释然了。我就流不出眼泪了,因为我在这三个包袱前的那个包袱处就沦陷了。

总的来说,电影不错,但是结尾处难免落入俗套,其实是故弄玄虚,那有能怎么办呢,我的感觉,说得含蓄点,就是为了达到那个震撼心灵的效果,说得直白点,就是想让每一个看完这个电影的人心里都不好受!

我现在慢慢体会到了一个电影好,是电影写得好。电影是写出来的,到头来这还是文学的范畴,怪不得英文的文艺片要叫Literary Film,其实就是文学电影吗,当然了Literary也有文艺的意思。

那些商业大片说到头,就是一堆俗不拉几的破文学作品,讲述的都是俗不拉几的破故事。一切以娱乐为向导。而文艺片或者文学电影,一切以文学为支柱,在以文学为支柱的前提下,拓展电影艺术。

本文标题:麦田里的守望者电影-影评:电影《麦田》的是与非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63915.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