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午间课堂
逃了几天的午间课堂,没想到初一刚过,十五就来了。没办法,看来我今天真得上课了。我只好拿了笔记本硬着头皮上讲台了!
“君知我乎?好把容颜来相照;吾即汝也,要将世界放光明。”台下有人在小声念着我在黑板上的板书,“这是什么意思呀?”“下面我们进行有奖竞猜,大家猜猜这副对联是挂在什么店铺门口的?”转身回答着少年中国葱的问题,看着她“嗯”了一声后,小眼睛就来回溜溜地转,我就知道这堂课有她就不会寂寞咯。“嗯,我知道,”果然思索片刻,少年中国葱举手了。“不对。”可以她出师未捷。台下眼睛聪也激动地半跪在椅子上靠前排的娟妹和济鸣院长也努力地伸长了手,在我视野里不停晃动。大家踊跃地举手竞猜着,让我一时不知该把机会给谁。“聪!”“嗯,是卖灯具的!”“错,浩哥!”只见他又是一副狂放不羁爱自由的样子,十分自信答曰:“是镜子店!”“对,加一分!”“好耶,”浩哥随即跷着椅子转向左侧,乐道:“珊珊,加一分呦!”真是喜不自胜!“Go on,go on!”望着浩哥得意的样子,少年中国葱不服气了,誓言扳回一次!
前面几题都较为简单,我这个小老师本着治学要循序渐进的原则,把最后两道题目提高了一些难度。这时大家早已竞猜成疯,一个二个都瞪大着双眼,期待着下一道题目的出现。“莫道囊空,问千里遨游……;特开陋室,”“陋室”,闻声台下,只见红仔一声陋室引得少年中国葱的若有所思。不顾我这个小老师还在台上拿着笔记本讲课,这位刚上任的语文科代表就整理衣冠,快步上台,欲何以?莫非要跟我抢镜?我吃惊地望着和我在同一水平线上的葱,只见她在讲台上摇头晃脑地小声一起“斯是陋室,”台下的小伙伴们立马声声附和“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听得我哭笑不得,朗朗乾坤,葱就和我抢起了饭碗!善哉善哉,一段《陋室铭》后葱终于停下了,我带笑着讲了下去。最后一题好多人都答错了,我也只好友情提示大家:“少年遨游代指旅游。”“哦哦哦,我晓得!”鬼灵精的葱第三次举手答题,“肯定是旅店!”“嗯!”听到自己答对了,她便昂首笑视四周的同学,一脸骄傲。
末了,对联竞猜虽然结束了,大家却意犹未尽!我因此也有了些许的自豪感,这堂课我上得不错!
二 : 《端午的鸭蛋》优质课说课稿
《端午的鸭蛋》优质课说课
各位评委,大家上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七课《端午的鸭蛋》下面,我将从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和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品味分析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材分析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的五篇课文绘声绘色地介绍了民风民俗和民间艺人轶事学习这个单元,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从学校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提高语文的综合素质
《端午的鸭蛋》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学会从生活中发现乐趣,这篇文章从容闲适;文笔自然生动,语言平实有味,可以品味到日常生活的情趣和底蕴
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散文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但是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和对主题理解的深度还有待教师进一步引导点拨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教材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目标1.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
2.品析精彩语句,学习自然传神的表现手法(难点)
3.学会感受平淡生活中蕴涵的乐趣,培养热爱民俗文化的感情
教学方法、学法根据本课目标和文本特点,从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1.情景教学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朗读法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用心品味,收到到与文本与作者交流的效果,便于理解作者的情感
学法指导: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和圈点批注的的学习方法充分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知道我国传统的三大节日吗?(端午、仲秋、春节)各地端午节的风俗不尽相同今天,我们跟随著名散文家汪曾祺一起体验江苏高邮的端午节(这个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教学做铺垫)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出示投影,简介作者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通过投影“读一读,写一写”让学生给生字注音,教师订正字词的读音、释义
2. 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读课文,边勾画圈点出重要语句,出示思考题:
(1)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这里可以加以追问,引导学生分析出第一段的总分结构,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做准备
学生通过初步的阅读思考,归纳出课文的内容:写了家乡端午的习俗;家乡的鸭蛋,写端午的鸭蛋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对生活的留恋热爱之情
(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朗读、思考,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行文思路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完成目标1、3)
我们在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研读赏析,这是讲读本文的难点,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深入品味语言
三、品读赏析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有3点: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有体现请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体现这三个特点的语句,有感情的朗读、并赏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①“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www.61k.com]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②“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的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所食鸭蛋多矣”带有文言性质,增强幽默意味;完全不能相比和实在瞧不上从侧面突出家乡鸭蛋的好
③“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鸭蛋于是出了名”一句一断,
④“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淡淡的幽默包含着对他乡鸭蛋有不屑,对家乡鸭蛋的自豪
教师以复习提问的方式指导赏析语句的方法:123赏析语句的方法1.分析句式特点或修辞手法及作用 2.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分析妙处3.概括句子的含义4.分析表达的情感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根据作者语言的三特点进行赏析
通过对语言的品读赏析,归纳语言特点:1口语色彩浓厚:(好用短句,时时穿插朴素的白话)2古汉语点缀3善于运用语言“造型”4淡淡的幽默
通过赏析,进一步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文章的意蕴
(这个环节主要完成目标2,意在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赏析能力,学会阅读欣赏)
四、拓展延伸 一说起故乡,汪曾祺就想到了家乡的鸭蛋,想到了儿时的童真童趣……那么,读了文章,你们会想到家乡的哪种风俗,留给你怎样的美好回忆? 请模仿本文的情趣和语调,写一段话,介绍家乡的民俗(如过年发压岁钱,中秋吃月饼,丢沙包等)
设置这个问题,可以培养学生从身边平淡的生活和平凡事物中发现情趣,发现美,增强对生活的感悟五、课堂小结:这篇民俗散文,以小小的鸭蛋为载体,承载着作者的童心童趣、对故乡的缅怀和对民俗的追念用闲适自由的笔墨,表达了对家乡的对生活的热爱、赞美之情(这个环节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了系统、完整的印象)
六、布置作业:1.完成拓展延伸的写作训练,整理成300字以上
2.“韩国端午祭”捷足先登成功申遗这也说明我们传统文化自我保护意识不够,清谈谈你对保护传统文化财富的认识
(这个作业的设置,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并能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板书:
端午的风俗
家乡的鸭蛋 怀念童年 热爱家乡 热爱生活
扩展:端午的鸭蛋优质课 / 端午的鸭蛋说课稿 / 端午的鸭蛋获奖说课稿
端午的鸭蛋
扩展:端午的鸭蛋优质课 / 端午的鸭蛋说课稿 / 端午的鸭蛋获奖说课稿
三 : 《端午的鸭蛋》教学实录
《端午的鸭蛋》教学实录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
2、用心品读课文,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3、引导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
4、了解端午风俗,提倡珍惜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的独特语言风格,认真品读。
2、激励学生用心体验生活,珍惜传统文化。
教学设计:
导课:唐朝文秀有诗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从这首诗中,你们得到了哪些信息?(生:端午、屈原)相传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许多端午的风俗一直流传至今,你知道哪些呢?(生答:吃粽子、赛龙舟、挂香包、吃鸡蛋……)我国各地端午的风俗是不尽相同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江苏高邮品一品《端午的鸭蛋》。(板书课题)
一、要想好好品味一篇文章,必先扫清字词障碍。现在我们就来检测一下自己的预习效果吧,(多媒体显示:字词预习效果检测)
师:在走近高邮,走近端午的鸭蛋之前,先让我们走近1个人,他就是本文的作者——汪曾祺。相信大家通过预习,对他已经有了一定了解,现在请看大屏幕。(多媒体显示“关于作者”,请学生读。)
二、我以我笔写我心。像汪老先生这样热爱生活、热爱家乡,他笔下端午的鸭蛋必定是充满灵性的。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呢?(饱含深情,读出风味)请大家充分展现你们的默契与创造性,选择喜欢的段落,进行小组合作朗读。请抓紧时间交流,我们稍后进行展示。(三组展示)
三、整体感知
师:大家读得非常好。我相信一番品味之后,你们一定可以读得更好。现在就让我们真正走近《端午的鸭蛋》。
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端午的习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板书)
1、作者家乡端午的风俗有哪些?为什么先写端午的习俗?
明确:列举7种风俗。分析总分结构。浓墨重彩渲染端午气氛是为文章的主体“鸭蛋”预设了合理背景。
师:看来在家乡端午的众多风俗中,作者对鸭蛋情有独钟,想来它必定有什么独特的滋味才令作者如此魂牵梦萦吧。
2、高邮鸭蛋有什么特点?
明确:①蛋白柔嫩、油多、黄是通红的“双黄蛋”。(质细而油多)
师:大家想不想知道高邮鸭蛋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生:想。多媒体显示:高邮鸭蛋)
师: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读出汪先生的1个心愿:不仅希望高邮鸭蛋走向中国,更希望它走向世界。请大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拟一句广告语,宣传一下高邮鸭蛋。(学生交流,然后即兴回答)
生1:高邮鸭蛋,蛋白柔嫩,质细油多。
生2:高邮鸭蛋,鸭蛋中的战斗(双黄)蛋。
生3: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就收高邮蛋。
师:其实,在很久以前就有人为它作了宣传,他就是袁枚。我们读读他是怎样宣传鸭蛋的。(请一位学生读引文。)作者引用袁枚的《腌蛋》、有什么好处?(生:丰富文章的内容。增添古朴之气。)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这样1个细节,请看第三段最后一句话,哪位同学能有感情地读一下?(1个女生先读,声音过于优美。又有1个男生自荐读,赢得大家的掌声。)作者为何要否定北京的鸭蛋呢?(生:喜爱北京的鸭蛋,由衷喜爱家乡。)
4、作者写端午的鸭蛋着重写鸭蛋络子、吃鸭蛋、玩蛋壳,为什么写这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行文活泼生动。充满童趣,抒写了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留恋、对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
四、品味风格独特的语言
师:小小的鸭蛋充满了诗意情趣和作者的满怀深情。这就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请大家再次品读课文,勾画出你认为好的语句,并谈谈你的理由,我们期待你的精彩见解。
(生:纷纷推荐自己喜欢的句子)
师:大家品析的非常好。这样的语言创作风格正是汪老先生在语言上的追求
平淡而有味
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多媒体显示)
有淡淡的幽默
师:咸鸭蛋谁没吃过?可我们有谁为此写过一篇文章呢?罗丹说得好: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感谢汪曾祺老先生用淡而有味的语言告诉我们平凡的生活也可以很美。让我们向他致敬。(媒体显示赞诗:一代大师汪曾祺,方言俗语也入文。平淡有味写心意,幽默风趣抒真情。全体学生齐读)
小结:其实,无论是端午、中秋还是春节,这些传统节日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体现,是每个炎黄子孙灵魂深处的烙印。如果我们对自己的家乡、自己的民族都没有感情,终有一天我们的烙印会淡去。不要等到像韩国那样把我们的端午节申请成了他们的文化遗产时,再去叹惋自己传统的流逝。热爱中国,就应该传承中华文化,不要让几千年的传统在我们手中失传。最后想以这样一句话与大家共勉——
(媒体显示:中华文化传承,承传民族精魂。请学生齐读)
向学生表示感谢,宣布下课.
板书设计:
端午的鸭蛋
端午的习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第17课《端午的鸭蛋.》,首先我请问大家,你们知道端午节是什么时候吗?
生: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
师:为什么在中国民间一直流传着这个节日呢?
生:是为纪念我国伟大诗人屈原。
师:那我们本地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哪些同学比较清楚?(学生纷纷举手,争相回答)
生:①、赛龙舟(师: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大家到时可以到新县城去观看那壮观的场景。)
②、食粽子(师:它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大家亲口吃过,肯定印象深刻。)
③、屋前挂艾草(师:有句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④、喝雄黄酒
师:端午节是1个古老的传统节日,在全国各地都盛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江苏高邮人汪曾祺的端午节,去感受其浓郁的民俗风情。
二、循循善诱,学习课文
师:请大家把课文自读一遍,给读不准的字词划上记号,并思考:课文围绕端午的鸭蛋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板书课题及重点字词。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家对有些字词的读音是否把握得准确。你们拼读我来写:
系索子(jì) 粽子(zòng) 门槛(kǎn) 拧成(níng)用酒和(huò)
腌蛋(yān) 熏五毒(xūn) 肃然起敬 莫名其妙 囊萤映雪
师:后3个词语你理解吗?谁能把其意思解释一下?(学生举手,提名回答)
明确:肃然起敬---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表示事情很奇怪。
囊萤映雪---囊萤,用口袋装萤火虫。映雪,用雪的反光。它们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师:跟囊萤映雪类似的体现刻苦读书的故事的词语还有吗?
生1:悬梁刺股。
生2:凿壁借光。
师:请同学们一起把每个词语熟读两遍。
(学生齐读)
师:哪些同学能回答我提出的问题?(学生举手发言,看谁分析把握得好。)
明确:主要写了三方面的内容——家乡端午的风俗;家乡的咸鸭蛋;端午的鸭蛋。
师:请大家浏览课文第一段,用一句话概括这段写的是什么?
生:端午节的风俗。
师: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快速的找一找。
生:系白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教师板书:端午节的风俗---七种)
师:在这七种风俗中,作者最不能忘记的是什么?
生:吃“十二红”。
师:主要是因为“十二红”里有什么?
生:咸鸭蛋
师:作者为什么偏偏对家乡的咸鸭蛋不能忘怀呢?请你们集中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找一找家乡的咸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学生读后,举手回答,教师整理)
板书:家乡的咸鸭蛋:①享有名气
②双黄蛋多
③历史悠久
④质细油多
⑤吃法多样
师:作者在介绍咸鸭蛋的这些特点时,他饱含着对咸鸭蛋的什么感情?
生:喜爱,赞美,并存之自豪。(板书)
师:你可以从哪里明显地感受到?
生1:“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生2:“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
生3:“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
师:所以在端午节的那么多风俗中,作者最不能忘怀的是什么?
生:端午的鸭蛋。
师:第四段就正式涉及正题“端午的鸭蛋”,他侧重写了孩子们挂的“鸭蛋络子”(板书)。请问:孩子们为什么要挂“鸭蛋络子”?
生: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
师:饰物一般是用来做装饰、陪衬,以显示好看的精美物品,这“鸭蛋络子”精美吗?
生:精美。
师:那你们描述一下。
生:络子是由姑母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的;鸭蛋是由孩子们自己挑选的,一要挑淡青壳的,二要挑形状好看的。
师:嗯,这么说,“鸭蛋络子”不愧是孩子心爱的饰物了。它不仅外表精致,而且里面的鸭蛋也很特别,完全是按照孩子们的意愿去挑选的。那他们什么时候才舍得吃上鸭蛋了?
生:“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
师:他们吃鸭蛋也很讲究,怎么个吃法?
生:“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
师:这是为什么?
生:蛋黄蛋白吃光了,蛋壳还可以用来装进萤火虫,做1个别致的灯具。
师:这样的灯具漂亮么?
生:漂亮。
师:描述一下。
(学生纷纷举手,教师让他们齐读)
生:“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师:孩子们对自己制作的灯具在实用上还挺赞赏的,你看出来了吗?
生:看出来了。
师:从哪里?
生:“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
师:哦,原来,“鸭蛋络子”是饰物,是玩具,给作者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所以作者一直念念不忘家乡端午的鸭蛋。
三、指导朗读,揣摩语言
师:作者在做这些介绍时,他的语言看似平淡,但细品起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我们先来一起品析这样一句话:“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你们说值得赏析的地方在哪里?
生1:“吱”。
师:为什么?
生1:它形象地描摹了扎下去发出的那种声音。
师:回答不错,好1个拟声词!还有吗?
(学生暂时沉默,老师注意启发)
师:我若把这句话中的“冒”换成“流”,可不可以?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
生:“冒”形象一些,显示了油特别多。
师:分析得不错,请大家就尝试着用类似的方法再精读课文第二、三段,也找出你喜欢的字、词、句,并仔细品味赏析它有什么特色呢?
(学生精读课文,酝酿之后各抒己见。)
生1:“肃然起敬”、“特别标明”这2个词用得好,体现了咸鸭蛋的名气之大,也道出了作者那种自豪、幽默感。
生2:“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确实”这个词道出了作者的那种真实情感,没有一丝虚假,没有一丝夸张。
生3:“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这里的“蠢”“秀气”用得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鸭蛋写得富有灵性。
……
师:这两段文字在语言表达上还有1个特(www.61k.com]色,就是感叹句比较多,请你们先找出来。
(学生拿笔做上了记号。)
师:若把这些句子中的“!”换成“,”或“。”,比较读一读,在语气上有区别吗?请发表你的见解。
(学生试着比较朗读,然后举手发言)
生:用“!”读起来带有浓厚的感情,用“,”或“。”就没有这种效果,显得平淡一些。
师:回答得好,那谁能为我们现场演示,声情并茂地读出这些感叹句?
(善于表现的同学都纷纷举手,跃跃欲试。教师分别点两位同学(一男一女)作展示,效果确实不一般)
师: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的语言品起来确实耐人寻味。希望大家学了本课之后在语言的创造上能有所收益!
本文标题:端午的鸭蛋课堂实录-午间课堂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