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新加坡郭氏家族崛起之道
“狮城”新加坡,这个位于马来半岛前端的岛国,虽然面积仅640平方公里(约为上海的1/10),但看井然有序的都市景观,及先进的道路规划时,让谁都不得不承认,她的确是1个具有大都市气质与气派的国家。
然而在186年前,被厚密的丛林和沼泽环绕着的新加坡还只是1个仅有120人的小渔村。当时中国人勤勉的身影已经出现在这个那里,从一开始他们便奠定了华裔在新加坡经济和政治生活中的主导地位。
新加坡的发现者及首任总督、英国人斯坦福·莱佛士爵士在1819年宣布对新加坡的主权时,中国人、阿拉伯人和印度的贸易船只已来往航行了好几个世纪了。随着1860年代中蒸汽船的发展以及1869年苏伊士运河的开通,新加坡成为了航行于东亚和欧洲之间船只的重要停泊港口和贸易商最理想的自由交易点。各个种族肤色和宗教的商人聚集于此,现代化的新加坡就是它自己商业贸易和移民的遗产。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中国海外移民的老一代人,包括现在年纪较大的一代人,他们离乡背井,多随海水漂流,到海外谋求生计,艰难营生。他们中的一部分人,集中国人的勤劳、智慧与拼搏进取精神,艰苦创业,始于小本经营,逐步资本积累。经过他们的繁衍和华侨不断地迁入,在今天约300万人口的城市之国新加坡中,华人竟然占到了75%以上。
郭芳枫先生1911年出身在福建省同安县连花镇1个普通的庄户人家。由于家境贫寒,14岁那年,他只身抱着一卷草席下南洋,到新加坡谋生。1941年,郭芳枫自立门户并邀请其福建乡下的3个兄弟也到新加坡,一起开办了一家取名“丰隆”的小商店,专做建材、五金、油漆、采胶器材等生意。经过半个世纪的经营与发展,终于成为当今亚洲最大的华商财团之一。目前,新加坡丰隆集团旗下共有五家上市公司,整个集团约有100家公司。
1995年,郭芳枫逝世,郭令明以郭芳枫长子的身份,接管家族集团,由此成为“狮”国新的富豪。拥有巨额资产的郭令明同时也拥有了幸运——在2004年2月公布的《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上,89岁的新加坡富商邱德拔及其家族(KhooTeck Puat & Family)以43亿美元净资产列第108位。但邱德拔不久逝世,由于其财产尚无明确归属,2004年8月《福布斯》发表的东南亚富翁排行榜中已没有邱德拔的名字。在新的榜单上,接管了丰隆集团主席一职的郭令明以28亿美元的身家成为新加坡新的首富。
但比这种幸运更加重要的是,他的事业是在继承了爸爸遗产的基础上建立的,郭芳枫本人拥有比郭令明更传奇的人生色彩。另一方面,郭令明守望着28亿美元的资产,但这又不足以让他稳坐钓鱼台——他在马来西亚的堂弟郭令灿,也就是大马丰隆和香港丰隆集团的掌门人拥有比他更高的财富——据《福布斯》杂志公布的资料,现在郭令灿家族的财富已超过40亿美元。
只是历史的机缘让郭令明站在了今日新加坡首富的位置上,而郭芳枫、郭令明、郭令灿及其他郭氏成员是这部史诗的更大主角。
传奇过江龙 郭芳枫把握机遇创建“丰隆”
1945年二战结束后,东南亚地区的国家纷纷独立,赤手空拳“下南洋”的华商,也从小商小贩、从事服务业开始转向生产部门。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工业,成为世界经济发展非常活跃的地区。华商抓住这个历史机遇迅速崛起。
其中,最引人注目也是最成功挖到“第一桶金”的便是新加坡丰隆集团的创办人——郭芳枫。在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生意刚有点规模的郭芳枫预见大战之后马上就会有1个医治战争创伤、重建家园高潮的到来,建设物资肯定会出现短缺。根据这种估计,郭芳枫与3个兄弟立即投入资金,以极低的价格大量收购战后剩余物资,然后变卖从中获得取暴利。后来发生的情况果然如此。战后几年里,五金、建材供不应求,价格持续上涨。大量轮船经过新加坡进行转口贸易,郭芳枫当初收购的物资随这些轮船运往世界各国,成了供不应求的紧俏商品。战争剩余物资的交易巨大财富,给郭芳枫带来了事业的“第一桶金”。
郭芳枫与3个兄弟的生意顿时兴旺起来。仅两三年的时间,到1948年丰隆公司就成为新加坡著名的实力雄厚的商业大机构,其业务也渐渐伸至马来西亚。面对一时的投机成功,郭芳枫并没有陶醉在经营战争剩余物资的成功之中,而是开始谋划下1步棋。
此时郭芳枫敏锐的觉察到,经过战争蹂躏后的新加坡,随着经济的不断恢复,建工厂和住宅需占用大量地皮,地价必然将会上涨。于是他又把注意力逐步转移到房地产上来。他把认为有发展前途的地皮一块块廉价买进来,准备再高价卖出去。因为收购来的地皮大多新加坡是地理位置好的地块,这些地皮的价格一年年上升到了70年代,地皮的身价已经翻了几番并成奇货可居了。房地产的成功投资给郭芳枫带来了巨大利润。
郭令明后来对别人说:“你可能认为我爸爸很幸运,其实这不是运气。他能够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机会,这是他的过人之处。”最能说明郭芳枫具有长远眼光、善于把握时机的例子还有,1957年,郭芳枫看准了随着建筑热潮的到来,必然会带来对水泥需求的膨胀。于是,他联合另外两家公司共同创立了新加坡水泥工业。1961年工厂正式投入生产,当该厂的水泥投入市场时,正值新加坡房地产业发展最旺盛的阶段,产品因而供不应求。
1963年,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独立,郭芳枫与三兄弟在生意上也出现分歧,于是他把丰隆65%的股份平分给3个兄弟,自己保留了35%的股份。丰隆四兄弟,从此分道扬镳。长兄郭芳来闯到马来西亚,后来马来西亚丰隆企业的业务由其长子郭令灿做大。
分家之后,郭芳枫留守新加坡,继续以房地产作为丰隆的支柱。他对房地产投资似乎情有独钟,每当有充裕的资金,都会拿来投资房地产。而且,他更有1个习惯,就是很少把手上的房地产出售,就算出售了,也会再投资房地产,因此他一直有“新加坡地王”之称。
到了上世纪70年代,新加坡经济迅速起飞,郭芳枫及时把单纯的地皮买卖转变为房地产买卖,并为此专门建立了丰隆实业有限公司。他对早期收购的地皮,进行全面的、更有效的经营投资,陆续把它们建设成现代化的居住区和商业办公大楼。目前仅在新加坡商业中心区,郭氏名下的商业大厦及酒店物业就至少有10余幢,坐落在地点优越的罗敏中路的丰隆大厦就是其中的一座。
70年代后期,随着丰隆实业的发展,面对世界的金融市场快速发展以及炙手可热的股市,郭芳枫又看准了这步棋,果断地筹资创办丰隆金融有限公司,扩大金融证券业务,为80年代、90年代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使他的丰隆集团成为跻身世界前列的跨国大财团。
“做生意要审时度势,抓住时代特点,准确识别时代发展的需要,从而因势利导,充分利用时代提供的有利条件,同时要采取适当的经营对策。”新加坡商人郭芳枫对自己的商业生涯做了这样的总结。
独特眼光 低价出击的“商界猎人”
1995年,劳碌一生的郭芳枫在新加坡去世,时年54岁的长子郭令明成为郭氏家族的第二代掌门人,次子郭令裕也参与家族生意的管理。
10年来郭令明不断地开疆辟土,以城市发展作为上市旗舰,主力扩张酒店业,不断在世界各地收购酒店,以实现他打造1个全球性酒店王国的理想。早在1993年,丰隆在新西兰就一口气买入20家酒店,同年以十九亿元购入伦敦告罗士打酒店、香港日航和吉隆坡丽晶酒店。最轰动一次是1995年,丰隆联合阿拉伯王子,以25亿元购入了纽约广场酒店。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后,丰隆依然不减合并的胃口,1999年以接近50亿元的资金又一举收购28家美国富豪酒店,使新加坡丰隆旗下酒店达到逾百家。郭令明也被誉为以低价出击而闻名的“商界猎人”。
不过郭令明并不是一味地冒险,他知道怎样应对风险。他曾经说:“要应对可计算的风险,也就是要衡量冒着风险能得到多少利润。其实每单生意都有内在的风险。我初入商界时,每当看到爸爸应对风险都会颤抖。现在,随着经验的积累,我能够应付大的可计算的风险。”
郭令明向来反对“羊群效应”,他绝不盲目从众,不让趋势牵着鼻子走。几年前,正值互联网热潮的巅峰时期,丰隆集团脱售一项业务后手头上有1亿元的可动用现金,当时投资银行纷纷向丰隆集团提呈建议书,试图说服郭令明利用这1亿元,赶搭互联网业务的列车。尽管当时有大量报告和文章鼓吹投资互联网的好处,郭令明仍不为所动,因为他的直觉告诉他:有关投资可带来的预期收入实在是忒不切实际了。后来的事实证明,郭令明最初的决定是对的。
在资金的使用上,郭令明一向非常谨慎,对成本精打细算。他尤其认为,在经济不景气时期,现金的周转非常重要,除非是必要的,否则他会冻结所有的资本开支,保留越多的现金越好。他说:“掌握现金不但能够让我们应付日常的财务运转,而且当机会来临时,才有能力收购更多的酒店资产。”
他也相信做生意务必把重点放在本身所熟悉的行业,尤其是在创业初期更是需要集中发展核心业务,等到业务上了轨道才开创对现有业务起辅助作用的新业务。“如果你在自己的后院无法成功,那么要在别人的后院做到这一点将是相当困难的。”
郭令明也提到爸爸郭芳枫对他的事业所带来的影响。他除了对爸爸感到敬畏,也存有很大的感激。他坦言在年青时无法理解爸爸对成功的渴望和决心,曾经有一回他受不了爸爸对他的严格要求而逃到马来西亚“避难”。可是郭芳枫并没有因此放弃对儿子的栽培,反而在马来西亚委托了1个导师来指导儿子。抚今追昔,郭令明承认“如果没有爸爸的指导,我可能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我的爸爸对我有很大的影响。他一直是我的导师。我从他身上学习到了很多生意上的窍门,而这些都是商学院所无法提供的。”
郭令明说,有没有大学资格对1个商家的成功与否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我的爸爸便是1个典型的例子。他接受的是华文教育,而且只念过三年书可以说基本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尽管如此,后来他在白天经营生意,但晚上就去夜校进修。”
他强调,企业商家就算不想考取大学文凭,也必须设法学会与经商相关的重要事项,比如账目处理、公司法令、市场销售技巧等,以加强经营生意的能力。不过,太过注重理论也是行不通的,因为在商场上事事讲究务实和实际。
新马“丰隆”原本是一家
扬威香港的丰隆集团(Hong LeongGroup)是足以让马来西亚引以为傲的大企业,业务横跨香港及世界各地,掌舵人郭令灿更是大马和香港富豪榜的常客。郭令明与郭令灿是堂兄弟。素来以精明见称的郭令灿非凡商业头脑也是郭氏家族值得大书一笔的人物。据《福布斯》杂志公布的资料,现在郭令灿家族的财富已超过40亿美元,已超过堂兄郭令明。
1963年,父辈的郭芳枫与哥哥郭芳来(郭令灿爸爸)分家后,后者到大马发展。1984年,郭家进1步分产,大马郭芳来只分得工厂及贸易业务,并把业务传给郭令灿,自此新马两家人互相竞争,务求要超越对方,双方甚至曾闹出不和的消息。
记得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在《回忆录》里曾感慨称“遗憾马新无法联手组国”,不知郭氏兄弟是否也曾叹息:“丰隆何时能破镜重圆”。如果两“郭”“双剑合璧”,肯定是新马财力最雄厚的集团。“兄弟同心,其利断金”郭氏家族应该能感受到这句话的价值。
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英国念法律的郭令灿当初从爸爸手里接过大马丰隆时,该集团旗下只有丰隆金融、1家贸易公司和3间工厂。野心勃勃的郭令灿,为了让丰隆迅速成为综合型大企业,自80年代起通过多次的收购合并,使丰隆规模迅速成长,广泛进军房地产、制造业、贸易和休闲等领域。曾有分析员形容郭令灿为“企业医生”,他有能力让收购回来的公司转亏为盈,让丰隆成为数一数二出色的管理公司。
郭令灿迄今最成功的投资是1982年买下道亨银行,当时“道亨”在香港是间微不足道的小银行,经过近20年治理,2001年郭令灿将其以54亿美元卖给新加坡发展银行,超过其净值3倍,净赚29亿美元。
郭令灿事业发展最神速是在1994年,安华当上马来西亚的财政部长之时。那时的丰隆,在马来西亚尚欠1个银行牌照。大马政府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停止发出新银行牌照,要获得银行牌经营,只有靠收购。已与安华相识的郭令灿,通过运做请安华就亲自出面,游说马联银行大股东邱继炳,出售该银行的股份给丰隆集团,最后成功。
由于取得银行牌照,丰隆霸业成型,业务广及金融、地产、港口及实业。但郭令灿不甘心仅屈身大马,积极扩张业务至国际级的金融中心香港,1991香港丰隆改名国浩集团,以区别大马丰隆集团。至此郭令灿在马来西亚及香港等地共拥有十二家上市公司,规模媲美日本三井商社。当时的郭令灿,成就已超越伯父郭芳枫家族。
然而, 1997年10月的亚洲金融风暴使马来西亚的经济受到重创,第二年大马更是实施外汇管制,此举对丰隆集团打击沉重。而最伤的更是郭令灿在政治上支柱安华,被总理马哈蒂尔罢免并坐监,郭令灿的形势突然变得险峻。
天下雨又逢屋漏,1999年马来西亚政府下令把全国三十六间银行合并,只可剩低六间主导银行,当中并无丰隆的名字。已经拥有160间分行的丰隆银行和丰隆财务面临被吞并的境况。
经过多方努力,最后由吉隆坡中华工商总会主席林源德出面与总理马哈蒂尔商谈,提出丰隆欲成为主导银[www.61k.com]行一事。之后峰回路转,大马政府宣布,将主导银行扩大至10间,丰隆银行赫然在名单之内,令郭令灿安然度过一场劫数。
郭令灿虽贵为大马百亿富豪,生活却极其低调神秘,很少曝光接受媒体访问。在公事上,他是丰隆最高决策人,大马以至香港的12间上市公司主席,但公司业务动向多由3个弟弟,郭令海、郭令山及郭令成出面主持。其中郭令海最受大哥郭令灿信任,主责大马丰隆银行及香港道亨银行。
目前丰隆集团仍以马来西亚为基地,在全球拥有14家上市公司,市值高达130亿美元,均由丰隆信贷、谦工业(马)、 丰隆工业及国浩集团4家控股公司控制。这些投资各别分布于香港、新加坡、菲律宾、英国、美国与及澳洲等。
二 : 闲话“郭氏新政”
闲话“郭氏新政”
陈宣章
吴敬琏教授曾经于2001年尖锐抨击中国股市“连规范的赌场都不如”,后来在2010年抨击中国股市“正处于强盗贵族时代”。现在,没有哪项改革比证券市场改革更牵动亿万国人的心。可是,赌场老板推出的“新政”并没有规范赌场,并没有抑制强盗贵族,于是,上证指数进入“1”时代。
最近,股民给郭树清写信成风。有人说:“作为一名学者型官员,您上任后带来了令市场耳目一新的监管理念与风格。”这大概是先恭维,后建议吧!对于每四天一项“郭氏新政”,具体的条款可以争鸣,但是,并证监会从来没有“先开听证会,听民意,后实施”的惯例。“郭氏新政”意在治理股市弊病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股市中的恶行,照样猖獗。例如:浪莎股份()15年更名12次,王亚伟靠押注重组概念成为最牛基金经理等等。张维迎教授说:“现在很多改革措施没有理念,只是照章办事。你让我给你出台一个东西我就给你出台一个,但是缺少精神。改革就是一种精神,不是一种文字。”众所周知:中国上市公司违法成本极低,被查处概率小、惩罚极其温柔,中国股市是违法者天堂。所谓的监管只是在嘴上过瘾、发狠。欺诈上市、内幕交易、操纵股价、不当关联交易等等违法行为充彻市场监管形同虚设。就像“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只是停留在“风险教育”、“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一样。虽然股市低迷,已经回到40年代(1949),但排队上市的企业依然如过江之鲫。这是中国最暴利的途径。得利的上市公司、管理层、承销商何乐而不为呢?
股市低迷,折射出投资者对股市缺乏“三公”的失望情绪与不满,才会出现股民给郭树清写信成风的现象。但是,毫无用处是必然的。中国股市本来就是圈钱的市场、财富不公平再分配的游戏场,而非价值创造的市场。IPO“堰塞湖”如达摩克利剑高悬头顶,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大面积业绩变脸、高管的仓促辞职套现、严重的PE腐败等等,让投资者再次感叹自己“很傻很天真”。中国股民真是“现代最可哀的人”!
有人说:“首先,证监会应下决心来一场‘灵魂深处的革命’,放弃IPO审批这一巨大的权力,把上市选择权交给投资者,从实质性审批转向‘程序性审核’。”我认为,现在之急是“政策性停止IPO”,而不是“实际性暂停IPO”。必须公开承诺停止IPO。(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股市真正的制度性改革,应该是社会、上市公司、股民“三得利”,真正地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利益。读过《伟大的博弈》一书者都知道:美国股市也曾经大盗横行、欺诈如麻,但后来经过几任证监会主席的铁腕治理,肃清了违法者,最终成就了令人瞩目的奇迹,为美国经济的崛起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美国证监会有句格言“保护中小投资者就是保护华尔街”。中国证监会也有一句“保护投资者利益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郭树清在中国基金业协会成立大会上也说过“个人投资者为中国资本市场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其所为却却相反。只有真正树立为8千万股民及2亿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使监管部门从帮助投资者选美的“权力部门”,转变为帮助投资者抓坏人的“执法部门”。而郭树清的自我吹嘘文章《中国股市成就瞩目,改革措施得到积极回应》,并没有如实反映股市回到“1”时代、熊霸全球的现实。
一个股市是否“成绩瞩目”最重要的标准和依据,应该是社会经济发展、投资者和上市公司“三赢”,否则就是失败。中国股市只注重“规模大”、一个个“世界第一”(尤其是倒数第一),而郭树清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令人啼笑皆非。有人说:“我们现在再来看中国股市到底是不是‘成就瞩目’呢?我看应该是‘罪孽瞩目’!”谁之罪呢?股市中,绝大部分投资者亏损累累、遍野哀鸿。股市竟然成继重大疾病、教育之后排名第三的中国人返贫因素。绝大多数中小投资者一提起股市是咬牙顿齿、诅咒不绝!现在不是有“远离毒品,远离股市”的口号吗?而郭树清竟然还在大谈股市“成就瞩目”。
对于市场上‘经济很好为什么股市不好’的疑问,郭树清说:“因为我们的市场不成熟,除了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效率低之外,股市波动也太剧烈。”(2012。11。12。《新闻晨报》A3版)郭树清把股市的最大缺陷定位于“投资者结构很不合理”,“A股市场个人投资者持有市值占26%,但完成的交易额却占到全市场的85%左右。”这与摩根大通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龚方雄所说“散户太多给中国股市带来无效性,使得股市无法反映经济前景和未来,中国股市眼下最重要的事,就是加快机构化进程”如同一辙,就是把股市低迷的罪魁祸首定位于股民。股民给郭树清的信中说:“从您的字里行间里,我明确的领悟到您对我们散户的厌恶甚至仇恨的情绪。您潜意识里认为中国A股市场的“暴涨暴跌”是由交易量“占到全市场的85%左右”的中小投资者造成的,然后你就想当然的认为,我们散户自己造成的“暴涨暴跌”才导致我们自己的亏损,后果就应该由我们自己承担。”众所周知,正是“占到全市场的85%左右”的中小投资者给股市与国库作出巨大贡献:1990年末到2010年末,花费4。3万亿元真金白银参与上市公司融资活动的普通股东所获得的分红额不超过0。54万亿元(还要缴纳20-10%的红利税);他们还背负“印花税”、交易佣金等等交易成本,甚至超过了红利。证监会数据显示:1990-2010年,A股累计股票交易佣金总额约4000多亿元,A股市场证券交易的印花税总额约6000多亿元。也就是说,普通投资者的交易成本就有1万亿元左右。
其实谁都明白:中国A股市场的“暴涨暴跌”的根本原因:1。大量劣质公司的上市和存在(其功劳归于管理层的渎职和腐败)。成思危说:“中国股市70%的上市公司都没有投资价值。”2。机构投资者操纵股价,把股市搞成连赌场都不如的“负和游戏”场所。3。制度缺陷:创业板、中小板,甚至主板的伪劣上市公司急于趁“大小非解禁”之机套现出逃。4。既得利益阶层疯狂搞扩容,不顾市场死活。5。上市公司上市后的种种损害投资者利益的事例更是比比皆是。一股独大,股市成为某些人的提款机。6。国际市场上,作为金融大鳄主要狙击手段的做空机制,被“郭氏新政”列为“股市成熟的标志”。结果,中国股民为此被国内金融大鳄狙击,仅2012年11月中,股民人均亏损2。39万元,亏损比例高达95。3%。
我真不明白:作为管理层领导竟然自己说“中国股市不成熟”、“幼稚”。这不是说自己“不成熟”、“幼稚”吗?还恬不知耻地自以为是“学者型官员”、自我标榜为“改革家”、“新政”!这些五花八门的“新政”只是骗人的把戏而已。今天《新闻晨报》《赢家》的通栏大标题:“上证指数低至1957。88点沪指回到50年代”。就是今天,沪指就回到40年代了,何时回到10年代,让孙中山推翻清政府?
就在上证指数跌跌不休,甚至跌破2000点时,QFII一次次大量扩容。《新晚报·数字报》2012年11月10日第B10版文章《千亿热钱屯兵香港进军内地证监会热情协调QFII扩容》:“目前已经有总量超过1000亿港元的热钱流入香港”,“”在股市低迷时,让外国资本来抄底,这是不是卖国?
中证网2012年11月9日消息:今年以来,监管层对QFII机构的审批就走上了快车道。目前,已有192家境外机构获得QFII资格,其中资产管理公司、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长期投资者的占比超过80%。同时已有155家QFII获得共计308。18亿美元的投资额度,140家QFII已汇入资金共计246。59亿美元。然而,“监管层还在考虑步子再迈大一步”。“对此,证监会是热情有加,近日表示将积极协调。RQFII投资额度有望在目前已有700亿元人民币的基础上,再增加1000亿-2000亿元人民币,试点机构也将大幅扩容。此外,对海外热钱更顺畅的进出大门也有望开启。”热钱来此,捞一把就走,它们并不是A股市场的救世主。管理层的“吸引长期资金进入,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愿望,只是一厢情愿而已。
本文标题:新加坡郭氏-新加坡郭氏家族崛起之道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