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下面的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选一选。
下面的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选一选。(www.61k.com) A.反问 B.比喻 C.拟人 D.排比 1.水泡越来越大,最后在水面绽开了,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 ( ) 2.我们村子前面的小山包,远远看去真像一个绿色的大绒团。 ( ) 3.难道是有许多快乐的孩子,躲在什么地方吹泡泡玩儿吗? ( ) 4.水是那样绿,绿得像是被周围的绿树、绿草染过似的。水是那样深,又那样清,清得能看见潭底的青褐色的石头,能看见沉积在潭底的沙粒和已经发黑的树叶。 ( ) |
1.C 2.B 3.A 4.D |
二 : 说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1 长城电扇 电扇长城 2 美的空调 美?
说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1 长城电扇 电扇长城 2 美的空调 美的空调
说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1 长城电扇 电扇长城 2 美的空调
长城电扇 电扇长城是比喻 美的空调 美的空调 是夸张
三 : 理解和赏析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二)72
理解和赏析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二)
刘水平
(接上篇)
四.夸张句
我们先看这样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诗是描写庐山瀑布的,说瀑布从三千尺倾泻下来,倒还说得过去,但说是银河之水从九天落下来,就明显大大超过了实际,是一种大胆的想像了。这种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就叫夸张,也叫夸饰或铺张。理解赏析文章中运用了夸张修辞的语句,我们不能简单的认为只是强调或突出了某一事物的某一特点,还要联系句子所在的具体语境,揣摩句中所蕴含的情感或意味。
如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社戏》:
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怎样理解赏析上例画线的夸张句呢?如果我们单单是说它强调了同伴们的驾驶技术好,船的速度快,那显然是不全面的。还要联系上文“我”去看社戏的波折以及“我”对社戏的期盼,去体会“我”在行船上的心情,从而明白作者在这里只所以要用一个夸张句,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表现“我”去看社戏的急切与兴奋的心情。正因为有急切与兴奋的心情,才会有“飞”一般的感觉,所以这个夸张句用得贴切而生动。
五.反复句
顾名思义,反复就是在文章中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某个词语的一种修辞手法。一般地,反复有连续和间隔反复两种形式。
(一)连续反复。如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安塞腰鼓》: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二)间隔反复。如上述课文中,“好一个安塞腰鼓!”一句,就在全文中间隔重复出现了三次。 我们平时谈话交流,往往也会对某些重要的东西重复说几遍,其目的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或某种情感,加深给听者的印象。文章中的反复句子,也有这种表达作用,只是我们在理解赏析时,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反复,都要结合语境或主题,说清楚强调的是什么意思或情感,而不能笼统的说“起强调”作用。比如上述两个例句,例(一)不仅强调了安塞腰鼓声响的沉重与宏大,而且突出了它给人的巨大震憾力。而例(二)强调的却是对安塞腰鼓的喝彩,而这正是作者的行文线索与主要目的,从而凸现了主题。
六.双关句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双关跟比喻有一定的联系,也有较大的区别。有的双关包含着比喻,例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丝”字,不但具有双重意义,既指蚕丝,又指情思,而且有比喻色彩,即思念就像“丝”一样细腻绵长,“剪不断,理还乱”。而大多双关只是利用了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与它所要说明的事物之间没有比喻这种修辞所必须的相似性。例如: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风筝》中句子:“四面又明明是寒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寒威”和“冷气”指的是天气,也指保守冷酷的社会。
理解赏析文章中的双关句,不仅要准确理解它的字面义和它所隐含的意义,而且要联系上下文,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当时的情境以及写作风格,体会它的意味。
例如,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爸爸的花儿落了》:
“大小姐,别说什么告诉你爸爸了,你妈妈刚从医院来了电话,叫你赶快去,你爸爸已经??” ……
我把小学毕业文凭,放到书桌的抽屉里,再出来,老高已经替我雇好了到医院的车子。走过院子, 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
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对于上例中双关句“爸爸的花儿落了”的理解赏析,要从三方面去入手。一是理解“花儿落了”的表面义,即爸爸喜爱的夹竹桃花垂落了;二是联系上文“你爸爸已经……”,理解它的隐含义,即爸爸病逝了;三是结合当时的情境:“看那垂落的夹竹桃”、爸爸对花的酷爱以及作者对爸爸的情感,赏析“花儿落了”的意味,即触景生情,由花及人,自然含蓄的表达了“我”对爸爸的深情。
七.对比句
我们知道,黑与白放在一起比较,黑者更黑,白者更白。在文章中也是如此,作者的感情态度、理解认识,通过正反一比,就更突出了。这种故意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的修辞手法叫对比,也叫对照。
例如,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济南的冬天》: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大风,便是奇迹; 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理解赏析文章中的对比句,同学们往往容易犯蜻蜓点水、点到为止的毛病,就说一说“通过对比,突出了什么”,而不作深入理解,自然就不明不白的丢了分。实际上,只要我们再联系上下文或全文的主旨,问一问在对比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以及与主题的关系是什么,就更全面深刻了。像上述例句,如果仅仅理解赏析到“通过对比,突出了济南温晴的特点”这一层,显然是不够的,还要通过一些关键词语,如“便是奇迹”、“便是怪事”、“叫人害怕”、“算个宝地”等,体会出字里行间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即对济南的钟爱,而这正是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这样理解,就更贴近作者的匠心,也更有意味了。
八.反语句
反语,就是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去表达本意,即我们平常讲的说反话。反语一般有三种:
(一)表示讽刺的反语。如朱自清散文《背影》:“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聪明”本是称赞一个人有智慧的,这里却是反其意,讽刺自己愚笨,不解父爱。
(二)习惯性的反语。如鲁迅小说《故乡》:“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到,新年到,闰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快地跑去看。”“好容易”在这里实则就是其反意“好不容易”,但习惯上也可说“好容易”。
(三)表示亲昵感情的反语。如泰戈尔散文《金色花》:“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坏”一般是说一个人思想品德恶劣的,而这里实际上是说他“不坏”,只是调皮而已,说他“坏”,是嗔怪,含着亲昵之情。
理解赏析文章中运用了反语修辞的句子,一要联系具体语境明确它的本意;二要结合全文的主题和
写作背景,揣摩其表达效果。
如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这段文字中有两处使用了反语修辞,一是“更漂亮”;二是“丰功伟绩!”前者实则是说“更卑鄙”;后者实则是说“罪恶滔天”。那么,作者在这里为什么不直接说,而要用反语呢?这不能简单的用“讽刺”两个字大而概之,而要联系作者写这封信的目的和作者激昂的正义情感来具体理解赏析。作者写这封信的目的是充分揭露法西斯侵略者对人类文明犯下的滔天罪行,辛辣讽刺他们所谓的劫掠战果,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法西斯侵略者的憎恨和对中国的同情,所以用反语来说。因此对上例反语句子的理解赏析就应该是:这两句反语深刻揭露了法西斯侵略者践踏人类文明的滔天罪恶,极其辛辣的讽刺了他们的卑劣行径和丑恶嘴脸,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憎恨和对中国的深切同情。
九.反问句
反问是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人们可以从反问句中领会到表达者的真意。反问也叫激问、反诘、诘问。如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芦花荡》:
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对反问问的理解与赏析,同学们往往只是浅层的认为“加强了语气”,而没有联系具体的语境仔细体会反问句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像上例中画线的反问句,本来意思是“无法张嘴说话”,那作者为什么要用一个反问句来表达呢?联系上下文我们就知道,这不仅仅是为了加强语气,更重要的是这样更符合“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形象,更深刻的表现“老头子”内疚与自责的心理,从而为下文“老头子”以船技和竹篙消灭日本鬼子、为“大女孩子”报仇的英雄行为张笔、铺垫。
以上,对我们在文章中常见的九种修辞手法,就其理解赏析方法,为同学们作了一些简析。当然,文章中用到的修辞远不止这九种,还有对偶、借代、顶针、引用、设问、互文、通感、层递、移用、仿词等。但不管哪一种修辞,都是为了更好的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凸显主题,增强语言感染力。因此,我们在理解赏析时,都要抓住这一核心,联系具体的语境,作具体的分析,而不能用某一种修辞的所谓理解模式笼统的套用。
阅读训练
《野草》 题辞
鲁迅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
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
1.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作者反复说“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有何用意?
参考答案:
1.画线句使用了对比与拟人的修辞。这句话用野草的外表与它的生命力作对比,深刻而鲜明的突出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和彻底的抗争精神,强烈的表达了作者为革命而勇于献身的精神。解析:对这句使用了对比修辞的句子的理解赏析,要联系作者的思想与时代背景,特别要结合鲁迅一贯的战斗精神来理解。
2.作者反复说“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意在强调突出作者面对危难的大无畏气概与乐观自信的革命精神,表达作者无愧于天地,无愧于人民的革命情怀。解析:反复这种修辞,一般是用以强调突出某种东西的,但在理解赏析时,要联系上下文和时代背景,说具体强调突出的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而不能只笼统的说“强调突出”。
本文标题:修辞手法的句子-下面的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选一选。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