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我眼中的孩子教育案例-中班教育案例:孩子变得自信了

发布时间:2017-07-30 所属栏目:追逐梦想的孩子电影

一 : 中班教育案例:孩子变得自信了

案例背景:奕奕,女孩,五岁。她乖巧文静,性格内向,平时在园不善言辞,很少主动参加游戏活动。每天来园时,在父母的多次提醒下才会轻轻说出“老师好”三个字。上课从来不主动发言。在多次与父母的交谈中了解到,奕奕在家非常活泼,能说会笑。那是什么原因使她在群体中不能自如表现呢?她真是那么胆小吗?为了弄清楚原因,我对她进行了观察,我想通过个案观察和个别教育改善奕奕的不良性格。

案例描述:

一、上课时,她总是安静地坐着,从不主动举手,我用目光暗示了她好几次,她似乎理解了我的用意,慢慢地站起身子,说话的声音非常轻,压在喉咙底下,满脸通红。开学初的一次语言活动中,我组织孩子相互说说祝福的话,小朋友的参与积极性很高,奕奕却例外。我发现,好多次我的目光与她对视时,她咬咬指甲但没有回避,反而像在等待我说些什么似的,紧紧地看着我。于是我趁机笑着对大家说:“奕奕也想好了祝福的话,我们请她上来说说吧!”这次,她倒是爽快地站了起来,慢悠悠地说了一段话:“我祝——快乐!祝——开心!”语句断断续续地,由于她说地很轻,大家都没听清楚,于是我把奕奕招呼到身边,搂着她,对她说:“奕奕最勇敢了,小朋友好想听你说,再大声说一遍行吗?”就这样,她在我的鼓励下,逐渐缓减了紧张胆怯的情绪,用自然的声音说:“祝小朋友学习进步,快快乐乐,祝老师身体健康,每天都开心!”虽然满脸通红,但她的发言赢得了一片掌声。奕奕不开口,大家都以为她不会说,她一开口可真是一语惊人呢!

二、前段时间,正好幼儿园要进行语言和音乐课程测评。班里的孩子一起进入了紧张的复习状态。在进行奥尔夫音乐〈〈小枕头〉〉的演练时,开始我们发现奕奕的注意力总也集中不起来,唱歌表演时常常会走神。我试着用眼神提醒她,但没有好的效果。好几次我喊了她的名字,她才恍然大悟似地回过神来。此时,她会因为自己的动作、节奏与同伴不合拍而面露难色,有时又会出现以往那胆怯、尴尬的状态。这种情况多次重复出现,奕奕越发不自信了。为了帮助奕奕改变此种心理行为,我把“妈妈”的角色分给她单独扮演,让她真的抱着小枕头投入到音乐情境中。在角色意识的伴随下,集中注意力担任了“妈妈”,增强了表演的自信心。果然,奕奕很重视这个角色,也表现地非常出色。

案例分析与教育策略:

从观察的情况来看,奕奕在学习活动方面缺乏主动和勇气,而对教师的点头、拥抱无疑给了她很大的鼓舞。在说说祝福语活动中,她实际上很会动脑筋,既考虑到祝福小朋友,又考虑到祝贺老师。她是有话想说,可是她不敢大胆说出来。正是老师的及时鼓励让她感受到了老师的关爱,小朋友的关注,使她放下不敢说的顾忌大胆地面对小朋友。

性格内向的奕奕,在我积极的引导下与不断赏识鼓励中开始变得自信起来。课程测评前音乐活动出现的问题,表明奕奕其实很有表现力,她在抱着枕头唱:“小枕头,软绵绵,中间睡着一个小神仙——”时,脸上洋溢母爱的表情,一副进入角色的样子,声音唱得特别柔和。显而易见,她的情绪唱不由自主地受到感染,并产生情绪反应。而此时老师如果没能充分理解孩子,分析她走神的原因,一味的责备,可能会导致奕奕放弃克服缺乏信心的诱因,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相反,教师在适当实际采用让她担任“妈妈”角色的做法,满足了孩子的情感需要,使她变得更加有信心,不仅改变了她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的态度,还敢于表现自我,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我经常鼓励奕奕参加游戏活动,如:〈〈请你猜猜我是谁〉〉、〈〈传话〉〉和一些民间游戏,如〈〈丢手绢〉〉〈〈荷花荷花几月开〉〉等,鼓励奕奕投入到游戏活动中,尽情地说,放松地玩,忘记胆怯和腼腆。你瞧,她玩的多开心!(如图2)福禄贝尔曾说过:“游戏给人欢乐、自由和满足。”这也充分说明了游戏对孩子个性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效果与体会: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教育,奕奕现在能大胆地在同伴面前说话和表演节目了。在冬季亲子趣味运动会的集体舞表演中,她排在了最亮眼的位置,自信得展示了自己的舞姿。最近,在班级的讲故事比赛中,奕奕大方的表现,生动地讲述了故事:〈〈小乌龟看爷爷〉〉,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又一个惊喜!

奕奕的转变,我想最离不开师幼互动中保持关注的作用,也离不开赏识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当我们面对一位在园不爱说话,在家却能言善词的孩子时,我们应重视教师和幼儿之间积极、充分的情感交流,“不要吝啬我们的赏识”,为孩子创设一个鼓励、支持的学习环境,真正成为孩子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亲其师而信其道”,从这一案例中体现出来。今后我将不断深入学习领会〈〈纲要〉〉的精神实质,全面关注幼儿,使每一位幼儿生动活泼的发展。

。www.61k.com)

二 : 救救孩子,救救教育——我的教育梦想

救救孩子,救救教育

——我的教育梦想

记得在那个艰苦的成长年代,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全的母亲一再告诫我们:农家的孩子唯一的了出路只有勤奋读书,才能走出农村,摆脱贫困,才能出人头地。那时,少不更事的我并不知道读书学习的出路在哪,也不知学习的目标是什么,更不知当初的求学之路正是一个个家庭、一代代人的教育追求和梦想。

1982年,那是一个充满生机、充满热情的收获季,一不小心,我便懵懵懂懂地撞进了教育的大门。从踏入师范的那一刻起,教育一词才真正写进了我的字典,一晃三十年,弹指一挥间。

对于教育的理解和认识,前十年我仍在迷惘,而真正对教育产生感触和思考是以后的二十年,尤其是当我站在学校管理者的角度,当儿子走上了新的求学之路,此时此刻,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迫使我沉下心里来认真地审视教育,思考教育,研究教育。

我首先的感觉是,经过了一代人的努力,我们这代人曾经渴望的一枝笔,一本故事书,一张像样的书桌,一盏小小的台灯,这么一个基本的学习条件,终于在儿子的学习成长过程中得以实现。那时,我常在课堂上给同学们讲起老师当年学习的艰难,告诉他们,今天的学习条件曾是老师童年时期的一种梦想与渴望。(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青春时光在每一个人生中都过得飞逝,走过了青春也就走向了成熟。随着岁月见长,我的教育思想、教育情怀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并自觉不自觉地对教育产生了不同的梦想和期望。

记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期间,教育被卷入了一场经济漩涡之中,顿时“三乱”困扰着教育。那时,学校三天两头接到新产品,老师们天天在收费,紧接着,财政乡镇包干,教师工资被拖欠,整个教育怨声载道,有“能耐”、有门子的教师纷纷下海,留守教师无心工作。那时,我对教育的梦想是希望教育早日恢复平静,希望党和政府能早日清醒,希望尊师重教、再穷不能穷教育的口号不再是一句空话。

进入二十一世纪,当这一代教育人的梦想得以实现,当饥饿不再成为国难,从物质、经济中得以满足的国人又把目光转向教育,“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以成绩论英雄”,教育又陷入了新的困顿之中。家庭要选择好学校,学校要好生源,一场以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战上演了。一时间,教育与分数较上了劲,“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的才是好猫”。教育被功利化,人心浮躁,教育正面临着师德、学品的严峻考验。

我任小学校长十年,也正是农村教育状况最糟糕的这段时期。教育围绕考试、排名、奖罚的指挥捧不停地打转,教育要分数作文章,学校要分数来创名校、揽生源,校长要分数保位子、升迁,教师要分数来拿奖金、晋职、晋升,家长要分数来寄托未来和希望。因此,教育的焦点都集中在学生身上、在考试上、在分数上。考、考、考,分、分、分,教育濒临功利的极地。在农村小学,教育不再是一门艺术,死逼硬赶出分数;教育不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种社交、人脉、投机手段,机缘巧合,考考就会有奇迹;教育不再是文明的窗口,教师的心有多狠成绩就有多“好”,师德与业绩几乎成反比。“新三乱”把教育推向了危险的境地。

……

排名考试何时休?教育的常规在何方?让教育回归理性!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为了社会更加的和谐稳定,为了祖国永远的繁荣昌盛,请救救教育!!!

三 : 震惊中国妈的美式教育名句:孩子我不欠你的

美式教育 震惊中国妈的美式教育名句:孩子我不欠你的

有个美国小孩问他爸爸:"我们很有钱吗?"爸爸回答他 "我有钱,你没有。(www.61k.com]"所以美国小孩从小就会自己努力,等继承了父辈祖业,也会如此传承,几代过去,就成就百年企业。

有个中国小孩问他爸爸:"我们很有钱吗?" 爸爸回答他 "我家有很多钱,等我死了,这些将来都是你的了。"所以,中国富人小孩,从小就被娇惯坏了,爹还 没死,他们就开始大把花钱,整日无所事事。等到他们接手了父辈产业,很快挥霍殆尽。所以,古语云:“富不过三代。”

下面看一个故事,就可以更好了解中西方在对待孩子教育的差异。

去年暑假,一个中国朋友把自己13岁的儿子送到了澳洲伯斯的朋友玛丽家,说要让儿子见见世面,请玛丽照顾一下,因此,玛丽就开始了她对一个未成年男孩的“照顾”。

刚从机场接回男孩,玛丽就对他说了一番话:“我是你爸爸的朋友,在澳洲一个月的暑期生活,你爸爸托我照顾你,但我要告诉你的是,我对照顾你的生活并不 负有责任,因为我不欠你爸爸,他也不欠我,所以我们之间是平等的。你13岁了,基本生活能力都有了,所以从明天起,你要自己按时起床,我不负责叫你,起床 后, 你要自己做早餐吃,因为我要去工作,不可能替你做早餐,吃完后你得自己把盘子和碗清洗干净,因为我不负责替你洗碗,那不是我的责任,洗衣房在那里,你的衣 服要自己去洗,另外,这里有一张城市地图和公共汽车的时间表,你自己看好地方决定要去哪里玩,我有时间可以带你去,但若没时间的话,你要弄清楚路线和车 程,可以自己去玩。总之,你要尽量自己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因为我有我自己的事情要做,希望你的到来不会给我增添麻烦。”

13岁的小男孩眨着眼睛听着这位不许自己叫她阿姨,坚持要他直呼其名玛丽的一番言语,心中肯定是有所触动的。因为在北京的家里,他的一切生活都是爸爸妈妈全盘负责。

最后,当玛丽问他听明白了没有的时候,他说:“听明白了。”

是啊,这个阿姨说得没错,她不欠爸爸,更不欠自己,自己已经13岁了,是个大孩子了,已经能做很多事,包括自己解决早餐,以及自己出门,去自己喜欢的地方。

一个月之后,他回到了北京的家。家人惊讶地发现,这个孩子变了,变得什么都会做,他会管理自己的一切:起床后叠被子,吃饭后会洗碗筷,清扫屋子,会使用洗衣机,会按时睡觉,对人也变得有礼貌了……

他的爸爸妈妈对玛丽佩服得五体投地。问她:“你施了什么魔法?让我儿儿子一个月之内就长大懂事了?”

中国的父母太宠爱溺爱孩子了,只要自己有的,全都给了孩子,自己没有的,也总想要把世上最好的一切提供给孩子,甚至恨不得把下辈子的也帮他们准备好,却忽视了孩子自己的能力和选择,不是让他们成为真正的人。宠爱,不是真爱!

------ 关注微信yingyuwang2013(英语知识分类推送,回复“新闻”试读)------

四 : 案例:关注孩子的自身价值

案例:

  涛涛自控能力较差,缺乏自信,说话、做事情都比别人慢一点儿,孩子们都不喜欢和他做朋友。为此,他很不高兴,常常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故意去做一些让老师头痛的事情。比如,无缘无故就跑出来大声说话,不愿遵守游戏规则。老师和他进行了交流,并鼓励孩子们和他做朋友,但效果并不见好转。

  一次音乐活动中,老师要孩子们和音块做朋友。老师灵巧的双手简简单单地就将一曲“我的身体真有趣”敲得悠扬动听,但小棒拿到孩子们手中要敲出连贯的歌曲却显得很难。“老师,太难了。”一个被邀请上前试一试的孩子说道。老师接二连三的请了好几个孩子,但几乎每一个都遇到了困难。此时,涛涛已经忍不住走了出来,一边举手,一边大声喊着:“我要来玩。”老师轻轻地说了一句:“走出来说‘我要来玩’的孩子我才不邀请他呢,我喜欢坐在小椅子上,举手等待的孩子。”涛涛听完老师的话,马上坐回小椅子上,乖乖闭上了嘴巴,高高举起小手,依然一幅迫不及待的样子。看到涛涛愿意听从老师提出的要求,老师便对全体孩子说道:“这一回涛涛坐好了,还会举起小手,我们一起请他来试一试好吗?”孩子们欣然同意了。涛涛高兴的从小椅子上蹦起来,然后仿佛意识到自己跳起来的动作不太礼貌,于是又坐了下来,重新站了起来,这一回,他可是迈着端正的步子走到老师的身边呢。拿起小棒,涛涛看了一眼老师,发现了老师期待的目光,再看一眼其他小朋友,同样在他们的眼中看到了期望。“叮——咚——叮叮咚——叮叮咚咚叮叮咚”,美丽的乐句诞生了!老师高兴得搂住他,称赞道:“涛涛真厉害,抱抱你。”其他小朋友也雀跃起来,毕竟,涛涛是第一个尝试敲音块成功的孩子。“涛涛,请你把‘我的身体真有趣’完整的敲一遍,行吗?”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行,没问题!看我的!”涛涛带劲儿的回答着,满脸笑容。“老师再帮你请几个小帮手,和你一起来演奏。”于是,之前几个能够敲出节奏的孩子被再一次邀请上前。等大家都准备就绪时,老师承诺道:“要是你们合作成功的话,老师用钢琴给你们伴奏。”在之后的活动中,孩子们不但敲出了完整的歌曲“我的身体真有趣”还能够边敲奏边演唱,这使得这次的活动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涛涛不但能够敲准节奏,还能够敲准每一个音。所有在场的老师们都为他的表现感到不可思议,而所有的孩子对于涛涛惊人的表演露出了羡慕的神情,涛涛一下子成了这次活动的主角。在活动结束的时候,他显得格外高兴,一个劲儿的向我们挥手说再见,从他上扬的嘴角和满脸的笑容,我们看到了自信。

分析:

  涛涛原本是个缺乏自信心的孩子,没有成功的体验,没有同伴的信任,对此他选择用一些极端的行为表示自己的不满,但越是如此,同伴越是不喜欢他。然而,在这个音乐活动结束的时候,涛涛满脸的笑容闪闪发光,我们从他身上找到了自信,这正是一个孩子自身价值的体现。

  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独特的自身价值所在,有的因为善于表现很容易被挖掘,很容易被同伴接受并认可,也有的由于不善于与身边人们沟通交流,往往会被忽视,就像涛涛一样。这样的孩子如果长期被置之于一边,那么他的自身价值很可能就此被埋没,不再发光。然而,假如有一把铲子能够适时地刨开掩盖在他们身上的泥土,将那闪闪发光的宝藏挖掘出来,那么,他们很可能由此而改变。老师,就是这把铲子。通过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展现每个个体不同的状态,从而挖掘孩子身上独有的价值。不但如此,老师更要设法让孩子自己也意识到自身价值的可贵,建立自信,建立与同伴间的信任和友谊,不断将自身价值辐射开来,不断壮大。

  在这样的一次音乐活动中,涛涛的自身价值初露锋芒,在得到同伴认可的同时,他找回了自信。由此,涛涛对于音乐活动的兴趣变得更浓了,相信在以后的音乐活动中,他会变得越来越出色。

本文标题:我眼中的孩子教育案例-中班教育案例:孩子变得自信了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54101.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