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马可·波罗的东来-罗振宇、马东、吴晓波到李笑来 这些“行走的IP”背后的知识消费浪潮

发布时间:2018-05-04 所属栏目:互联网

一 : 罗振宇、马东、吴晓波到李笑来 这些“行走的IP”背后的知识消费浪潮

  摘要: 知识网红的共同点就是:他们背后都是高度可挖掘的知识积累,以及专业的媒体运营操作能力。当知识付费进入下半场,专业化的 IP 运作和媒体运营能力就更为重要。

  

罗振宇、马东、吴晓波到李笑来,这些“行走的IP”背后的知识消费浪潮

 

  位于北京国贸和大望路高楼之间,有一片经改造的小型厂房建筑朗园 vintage,聚集了诸多创意和内容公司、小剧场、隐蔽的小餐馆和咖啡店,这其中就有罗辑思维和果壳。

  这一片建筑前身是上世纪50年代的北京万东医疗设备厂,离熙熙攘攘的核心 CBD 街区不远,自己低调且讲究的立在面对通惠河的一侧,走进去马上能感觉到清净。即使内容创业长期受到变现能力的质疑,这里仍然引爆了知识付费的风潮。

  果壳在这个院子里衍生出了在行和分答。分答去年9月上线后42天有1000万授权用户,交易额超过1800万。罗辑思维的得到 App 去年一年营收1.4亿,李笑来个人 IP 影响力带动的最贵个人专栏,12万付费订阅和2500万营收,现在看来好像已经都不稀奇。

  仅仅一年多时间,喜马拉雅、知乎 live 等知识付费业务的发展速度令人咋舌,一切都生机勃勃,各类平台崛起了众多知识向的个人 IP。

  昨天刚刚得知,和我们在2016年底合作过一小时卖出10万元自品牌课的 spenser,2月21日上线的高端系列写作课,一天内就卖了100万,截止报名已破200万。

  曾经罗胖说的“魅力人格体”,每天都在发生

  如今你走在朗园的院子里,可能就会撞见被各家平台追逐的知识网红。他们有着扎实的功力和系统的知识,同时懂得运用媒体的方法论形成大众认知,通过新兴平台不断适应互联网传播的形式和潮流。

  也就是上上周二,我去罗辑思维找小马宋,一进朗园南门口就遇见了得到 App 上的说书人成甲,前一天下午我俩就刚刚见过。他年前上市的新书《好好学习》已经卖出4万多册,正要去分答小讲,受邀开设一门精进知识管理的付费课程。

  那天在罗辑思维的客厅里,我坐在橙黄色的沙发上等小马宋开完例会,一转头看见脱不花在散会的人群中走了过来,突然想起2013年中旬自己身处的一个场景。

  那时我还在央视,台里组织了关于新媒体趋势的分享会,第一次在梅地亚中心听了罗振宇关于“魅力人格体”的演讲,第一次有了关于个人 IP 的概念。其实个人 IP 的打造手法在泛娱乐领域早已纯熟运用,只不过罗振宇是在媒体行业定义这个概念的第一人,并且在内容创业中让这件事发生。

  当我听到他说“未来一切内容皆广告,一切广告皆内容”,脑子有点懵,当时跟身边的很多同事一样,并未完全理解。但他的个人 IP 方法论从此在我心里扎根。很多人当时看到的是有争议性的罗振宇,我在半懵半懂中,看到的是一个媒体人、一个创业者,一个渴望参与世界的人,对这个时代的有感而发。

  后来我就一直在关注他,看他先后做了视频节目、每天60s语音、微信社群、卖书、卖月饼、为Papi酱拍卖新媒体第一支标王,我才理解了他的主线,其实一直做的就是一场轰轰烈烈的个人 IP 造星运动,不断输出专业内容,结合当下最前端的媒体热点来定义新的流行,从而向人格 IP 积累注意力和影响力。

  与此同时,我每天在总编室给台领导写规划报告,去想中国最好的媒体到底应该如何解决焦虑,如何落地新媒体转型和新的内容商业模式,暂时没有完全把自己未来要做的事情,和罗振宇联系起来。

  我时时刻刻见到身边一帮最优秀的媒体人,一直在积极进步,但难以让改变发生,因此也觉得苦闷。就像知乎 CEO 周源说过的,“我可以写作和发表,但我无法去验证——我不是那个让事情发生的人”,于是我开始萌发要做点什么的念头,开始认真观察浪潮的方向。

  直到2014年,内容行业出现了一个令人瞩目的变化,IP 创业开始真正兴起。随着“IP能创造具大商业价值”概念的火热,越来越多的电影、电视剧、小说和游戏等内容产品超越自身的表现形式,成为 IP,动辄获得上亿票房收入和千万级别广告授权费。

  IP,是 Intellectual Property 的缩写,粗译为“知识版权”,核心是一种跨媒介内容运营的理念,90年代在美国动漫产业兴起。于是我开始研究漫威为什么可以这么赚钱,他们的英雄角色均创立于20世纪50年代左右,几十年过去了,为什么只要搬上荧屏就能大卖,周边衍生品也赚的盆满钵满。

  2014年,离开央视的马东在爱奇艺孵化出了《奇葩说》,引爆了原创网络综艺的战火,成立的米未传媒估值20亿。根据 GQ 中国的数据,各大视频网站已经上线的网综统计,去年网络综艺总数量接近100档,全网排名前20的网综播放量累计超过73亿。

  《奇葩说》于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档好看的网综 IP,而是在这个时代通过互联网的方式,马东真正做到了让本身严肃的议题和观点得到传播和沉淀,奠定了“知识娱乐化”的方向。

  这两年,马东现身于各大互联网论坛,被媒体广泛报道,成功超越了“前央视主持人”和“马季儿子”的标签,成为互联网时代更有标志意义的符号,也成为了一个行走的 IP。

  2015年,网剧 IP《万万没想到》开始只是优酷原创孵化的每集5分钟的小短剧,孵化出的电影票房是3亿,《屌丝男士》衍生的电影《煎饼侠》则收货11.6亿的票房。10年前,叫兽易小星只是湖南的一个工程监理,大鹏是搜狐娱乐频道的一个编辑。

  这时候,我突然觉得整个行业将要改变。内容生产和作业方式即将发生巨变,因为整个内容传播的价值模型变了。IP 能够持续为内容创造商业价值,商业价值真正让内容创作成为可持续的行为,这一点对我的吸引力是巨大的。

  很多时候一个非常重大的决策,反而是凭直觉。很多人问我2015年为什么要去做一个看不懂的IP创业,我后来无数次去追溯,可能就是因为我看到了一个可能让内容永远有生命力的机会,并且非常非常想要让这种生命力在手里发生。

  但是这种直觉并不一定意味着成功。我们的 IP 项目虽然能汲取到漫威和好莱坞 IP 商业化的方法论,但遇到了很多本土化落地的问题,和大多数泡沫一样,成为了 IP 创业中的分母。一波又一波资本冲向内容项目,以 BAT 为首的各公司都在圈地布局,一波又一波项目在钱烧完之后销声匿迹,包括我们的项目。

  那半年内,看泛娱乐的投资人问我的一个最真诚的问题就是:

  究竟什么内容能火啊?有钱真不知道往哪投。

  在那个时候,我也很困惑。我想过内容创业的动荡,但没想到能动荡到这个地步。我第一次强烈认识到,能把一件事情做成,需要的远远不止一个好的想法,和一大笔钱。我是最后一个离开我们 IP 项目的人,也接受到一些影视公司的合作伙伴邀请,问我要不要去他们那儿工作。

  但我希望自己摸索一段时间。当时我最大的感受其实不是失落,而是极其不甘心。虽然我们的项目失败之处非常明显,我仍然觉得 IP 商业化的方法论非常有价值,只是需要重新审视做媒体运营的思路。

  做传统媒体时间长了,渠道长期强势的结果就是,很容易导致忽视用户在想什么。黎瑞刚曾经有次分享时说,“传统媒体要关注消费者的行为变化”,只有观众的行为变化逐渐能给我们划出一条清晰的主线。

  2016年开始,我带着 IP 的思路,接着摸索了半年中美新兴媒体平台的一些新兴操作方式,看遍了 Youtube 还有秒拍美拍的红人内容,并和各平台合作制作了一批校园类短视频和直播系列,越来越觉得罗振宇说“魅力人格体”是对的。广告和内容的界限也在新兴内容中不断相融,“未来一切内容皆广告,一切广告皆内容”也在我眼前发生了。

  集体狂欢式的媒体消费和以人为载体的人格传播

  从观众消费 IP 的角度来看,看似庞杂的信息爆炸渠道中,观众行为的两条主脉络,一条是集体狂欢式的媒体消费,一条是以人为载体的人格传播。第一种媒体狂欢,说的是春晚、奥运会、超级碗、漫威电影等超级媒介盛事,第二种就是个人 IP,就是以人格为载体的媒介传播。

  当渠道和信息极大丰富,受众越来越需要高纬度的信息服务,好内容的价值就愈加凸显。进一步看,内容的价值是不断积累在有价值的人格身上的,个人崛起成为这个时代新的流量渠道。

  这就是为什么诸多爱表达自己、有个性、有持续输出内容和媒体运营能力的“网红”异军突起,并迎来明星一样的变现途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品牌早已开始挖掘各类网红来做营销战略,因为他们对受众的消费行为有高度影响。

  然后你会发现,就算是大型媒介事件,观众的注意力还是会被吸引到其中的角色和人格身上,比如你喜欢漫威宇宙,喜欢的其实是其中的某一个英雄;观众对《万万没想到》系列最大的认知价值,还是在于白客和叫兽易小星。

  2016年初我写到,未来的互联网长尾,会越来越长,从网络孵化出的小中心,最大的特征就是自带内容和流量属性,我坚信所有的禀赋都可以发光,国内未来的所谓网红类型,一定不会仅限于时尚类、YY 主播类,会愈加多元和精彩。

  也是在我写下这段文字的同一时期,我在一次科技媒体主办的线下活动上,见到大学时期的启蒙偶像李笑来。曾经在我的印象里,他的关键标签是《托福21天核心词汇突破》、《把时间当作朋友》等,他也是在我上学的时候,对我缔造学习方法和成长观念起到关键作用。没想到从那次见面开始,我们会一起聊 IP,做知识付费。

  李笑来开始让我明确意识到,“红”其实分很多种,有的人是在积累注意力,有的人是在积累影响力。注意力转瞬即逝,只有影响力才能让人红很久很久。

  李笑来七年前创造的几个与个人成长有关的概念:比如把时间当作朋友、升级操作系统、建议有效社交和创造睡后收入等,对很多年轻人成长起到关键性作用,现在正对一代人积累财富起到关键作用。

  在卖知识这件事情上,李笑来做的估计比国内很多知识网红都早。很多知识大 V 都在教企业商业模式,而他很早就定义了一套个人商业模式升级方法论。比如,一定要学好英语和计算机,保持个人信息的开放和流通,不断升级并遇到人生的惊喜等,大受读者爱戴的干货和鸡汤。他一直主张的个人商业模式是,一定要找到一种方法,把自己的同一份知识高效率卖出很多次。

  于是我开始萌生一个想法,此前关于 IP 商业化操作的方法论,如果不断复制在值得打造的知识 IP 身上,是不是能创造出巨大的商业价值?

  比如再看吴晓波学长,就是我看来综合实力最强的知识网红,也是我们很多同学的偶像。吴晓波将商业模式和媒介规律在自己身上运作的非常充分,也个人 IP 化操作的典范。

  不愧是学媒体出身,吴晓波不仅将商业进程和投资理财领域的知识进行长期专业化、互联网化传播,同时懂得并且抓住不同媒体平台的特性,多渠道分发、积累影响力,实现成功变现。他投的小鹅通已经凶悍扫荡了诸多运营良好的自媒体大号,吴晓波频道公众号的付费订阅已经破2000万。

  现在的“吴晓波频道”绝不仅仅是一个200万中产阶级粉丝的微信公众账号,而是以吴晓波这个 IP 为核心,分发至微信、微博、视频网站、音频网站等各类型媒体矩阵的巨大媒体商业网络。这些符合各媒体平台机制的内容,都在同时往中心的“吴晓波频道”吸引流量,成为其知识变现的强大基础。

  反观很多当今所谓的红人,包括现在这轮知识付费泡沫,塑造个人价值的方法都很表面,个人IP衍生产业的价值拓展非常有限,即使轰轰烈烈地进行了一把商业变现,也会因为缺乏长久的生命力无以为继。

  2017新榜大会,我坐在台下听吴晓波说到内容行业“八卦-新闻-咨询-知识-价值观”的演进,说到内容变现的形式已经发生的转变,突然发现我观察的偶像们,都因为知识付费串了起来。说他们是“网红”,并不是拉低他们自有身份,而是说他们如何懂的借用互联网的力量来塑造个人影响力。

  当天,脱不花、吴晓波、李笑来这些知识网红和IP缔造者都分享了关于知识付费的经验,而后演讲的米果文化胡渐彪,向大家介绍的在喜马拉雅平台实现了2800万付费订阅的《好好说话》课程,就来自马东。

  知识“网红”的变现的可能以及运营的核心

  如果说两条消费者行为的主脉络中,第一条集体狂欢式的媒介盛事,是给传统意义的 IP找到了好的变现方式,那么知识付费就是给致力于塑造长期影响力的个人IP找到了好的变现方式。知识类的个人IP更容易建立信任货币,当信息极度泛滥,人均时间有限,帮助提高效率的高纬度信息筛选服务就成为刚需。

  随着支付手段的普及,用户对高维度信息的渴求,付费意愿也空前强烈。

  这其实就是教育,教育不仅是信息选择服务的优质形式,也是完成说服、建立信任的最好方式。本质上的知识服务则可以制造垂直、稳定、持续的优质流量;并且直接交易,不用担心传统电商的供应链问题。

  知识服务,本质上一种知识 IP 商业化操作。要总结现有知识网红的共同点,就是他们背后都是高度可挖掘的知识积累,以及专业的媒体运营操作能力,当知识付费进入下半场,专业化的 IP 运作和媒体运营能力就更为重要。有时候非常感慨,像知乎的 CEO 周源说的,每当时代转轨,世界都需要媒体和媒体人。你经常会在这些潮流的尖端,发现央视、传统纸媒和记者的影子。

  他们曾经经历过专业的内容训练和实践,培养出了很好的“内容感”,如果能再加上互联网的磨砺,经年累月的内容积累和对新时代用户需求的关照,可以让他们更懂的IP打造的定位、策划、产品化和传播方式 —— 掌握了这套逻辑的人,便手握各种内容变现大门的钥匙。

  如果现在要让我总结曾经做 IP 商业化的最关键心得,那就是 IP 和品牌不是一回事,单单构成具有市场认知的品牌,不代表就具有IP式的长期变现能力。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知识分子在市场上有认知,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出像李笑来和吴晓波那样的千万专栏。

  如今表面的知识付费繁荣,也体现了媒体和内容行业的变现焦虑,甚至出现了同一个课程内容反复在多平台不断收费的情况,这就像一部电影还未沉淀出好口碑,就不断上院线圈钱,反而是对付费用户的消耗,很大程度上忽略了 IP 操作的核心。

  简单来说 IP,首先体现的是“中心”位置,也可以视为价值观的源头。围绕其不断的价值传播带来的认同效应,认同效应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传播扩散,好的 IP 天然具有文化意义上的口碑能力。

  观众看的往往是一种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才是有效心理唤起的源头。就像很多人认为,帝吧出征的人都三观超正,苹果的最早期使用者都是最热爱突破与自由、还有点事儿逼的人,喜欢罗永浩很多都有理想和情怀,跟着陈胜吴广去起义的人都是被逼上绝路的平民老百姓。

  这种认同不只是内容层面的产品认同,而是精神认同,由精神层面的认同来形成商业层面的认同。所以,真正 IP 商业逻辑的段位是非常高的,满足的不是现实层面的生理需求,而是精神满足。

  现在很多对于品牌的消费,更多是在表面的内容层面。比如很多知识类的课程,大家买了会觉得不错,但很难形成情感上的共鸣,因此难以形成传播效应。因此 IP 打造的精力往往不在表层的文化材料上,而是你打磨想要传递的核心。对于表面与深层的认知不同,造成的是完全两种不同的作业方式。

  IP 的核心打造的好,表面用什么样的文化材料倒是其次的,这就是为什么《奇葩说》看起来如此奇葩鲜艳,还是一档强口碑的 IP,还能沉淀出知识类衍生品,就是因为通过专业化的媒体操作,传递出的是他们的价值观,而且是好看的价值观。

  我曾看到马东写过一句话非常赞同:

  IP 的形成,说得形象点,有点儿宗教的传教色彩,一旦这种认同形成规模效应,就能凝结成了价值矿藏,也就是所谓的 IP。

  但这一切都需要时间和专业的媒体运营去不断打造。IP 不断的价值输出,是系统性工程,具体到系统中的每道工序(比如公众号写作、知识产品开发等),又是富有创造性和挑战性的艺术创作。因此需要的不仅是好内容,更需要媒体运营能力协调和统一,让一切看起来有序、有趣甚至是很酷,这也是脱不花说的“重运营和强交付”。

  比如,《好好说话》能够卖到2800万,绝对不仅仅是因为马东和奇葩说的影响力。跟胡渐彪聊完,认真研究了老僵尸们的付费音频,从这帮华语圈最会说话的人身上,我不仅看到了关于“说话”这件小事最全面深入的思考,最认真的内容产品化生产,最娱乐化的知识明星矩阵传播,还有一种从说话切入,来融入并改变这个世界的野心。

  2017年前,我第一次见到偶像马东,是因为《好好说话》出版邀请李笑来写一篇序。我看着他俩坐在一起聊到知识和娱乐的边界,自己有些恍惚,想起的是2009年,我正在李笑来的个人网站看他教如何有效背托福单词,马东则刚在央视3套拿了金话筒主持人奖。

  也是他们,让我觉得身处传媒的这场浪潮中,时间变的特别有意义。

  【专栏作者介绍:唐颖娴,“一块听听”运营总监。本文原标题系《2017知识网红对比报告》,首发于微信公众号 clairetangmedia。】

二 : 马子的波

费老常叫我多写点真情实感,我的理解是扒掉人皮,做回禽兽,此处回不是量词,有别于第一次的次,是个动词,做的补语,有再次之意,是个常用的前缀词根,re,男人特别希望女人眼神销魂的对他说上一句,refuck me,再干我一次,男人年轻的时候往往委屈自己答应爱人这个请求,上了年纪,常常是有心无力,毕竟岁月不饶人啊。

今天要给同学们讲的单词是大理石,marble,怎么记呢,马子的波,简称马波。

讲到波,我很快想到我的同事,大波,其实他波不是很大,只是名字里有个波,并且身材高大威猛,同学应该听说周立波说的一个自嘲的笑话,说是他人红了之后,商家借名炒作,卖胸罩的时候,把广告词说成了雷人的,“一周立波”,此处立是动词,可见效果惊人啊。

男同学们对波都很好奇,想摸又不敢摸,不敢摸就对了,因为敢摸的人基本都在号子里吃牢饭,牢饭量少没营养,不如我们的家常便饭,虽然便饭听起来也有点别扭。

女同学们对波也很关心,为了保持美好的波形,戴bra,即前面我所说的商家们借周立波之名宣传的胸罩,文雅一点的,可以说是文胸。

马子的波和大理石有何关联呢?(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波是软的好,石是硬的棒。

今天老师把马子的波和硬邦邦的大理石联系在一起,目的是让同学们少想波多学习,以学业为重,你想想硬如马波的波,你小手捏得动吗,女同学们也少放心思在波上,对波霸羡慕嫉妒恨,古往今来,只有学霸能扬名立万,波霸终究泯然众人,再说,波再霸,再挺,终有一天会被岁月击垮,而知识不会。

so much for today,see you.

三 : 左手京东,右手马可波罗网,腾讯电商梦雏形初现

华南城控股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华南城;01668,HK)入股马可波罗网,用金钱换时间的方式打通了B2B的线上渠道。

近日上午,华南城联合马可波罗网宣布,公司以2250万美元(约合1.75亿港元)的总代价策略性投资马可波罗网,占股19.05%,成为马可波罗网的战略投资人。双方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探讨在线上及线下一体化商贸领域进行全面的合作,打造中小企业O2O生态产业链。

今年1月,腾讯战略入股华南城,计划围绕微信公众平台、华南城网和奥莱购网进行O2O特色的B2C业务。而据媒体最新报道,腾讯将在9月30日或之前斥资8.225亿港元(合1.061亿美元),将其对华南城的持股比例提高至11.55%。对此,艾媒咨询CEO张毅表示,腾讯系注资马可波罗网,与牵手京东、联合华南城一样,带有针对阿里的意图。

腾讯完成电商B2B布局

马可波罗网在业内较为低调。其官网显示,马可波罗网成立于2006年10月,由闽商财团投资组建;2011年获得英特尔及LG电子联合注资,其商业模式与阿里巴巴相似,主营B2B电子商务捜索、竞价点击付费的业务。

根据易观国际2013年9月发布的 《2013中国电子商务B2B市场年度综合报告》显示,中国电子商务B2B市场SKU(最小存货单位),阿里巴巴、马可波罗网、慧聪网分别以24%、22%、4.4%暂居市场前三位。易观国际预计,2014年马可波罗网可能成为行业最大的B2B数据库。

据悉,马可波罗网目前拥有约1200万中小企注册用户,公司CEO苏继挺在2013年底的一次专访中提到,“马可波罗网SKU达到了4亿多,中小企业注册会员超过1000万,流量是行业的前三,用户体验、搜索体验、注册会员都已经开始超越阿里巴巴、慧聪等竞争对手。”

华南城则被业内认为是标准的腾讯系,2014年1月,腾讯以15亿港元 (约合人民币11.7亿元)的价格认购了6.8亿股华南城新股(占华南城扩股后已发行股本的9.9%),并签订合作备忘录。华南城拥有雄厚的商贸物流资源,此举当时亦被解读为腾讯落子对抗菜鸟物流。

8月份,华南城宣布,与腾讯控股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全渠道购物平台——华盛奥特莱斯微商城。而在双方此前6月24日签订的电子商务战略合作备忘录中,有关围绕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具有O2O特色的B2C业务合作也正式落地。

华南城注资马可波罗网也被业内解读为,腾讯完成电商最后一环布局:京东、微信负责B2C和C2C;大众点评、万达电商、微信负责O2O,马可波罗网负责B2B。

B2B之战一触即发

华南城执行董事兼首席财务总监冯星航表示,华南城拥有覆盖全国的实体大型综合物流和商品交易中心,并全资拥有B2B和B2C电子商务平台,马可波罗网在中国建立庞大的用户和产品数据库,双方将致力探讨发展更多创新的O2O业务。

苏继挺则称,华南城与马可波罗网主要服务的客户多数为中国中小企业,双方认同互联网技术将与实体经济结合得越来越紧密,华南城与腾讯的战略合作,加上马可波罗网的数据及技术,可共同营造O2O商业生态圈。

对于双方的合作,业界认为有针对阿里的意味。张毅认为,在阿里巴巴登陆纽交所的节点上,腾讯战略伙伴华南城注资阿里巴巴在B2B业务领域的最大对手,带有明显的狙击色彩。

“阿里巴巴和腾讯在多个业务领域有重合,在社交领域,阿里巴巴拥有来往,并投资了陌陌,移动支付方面支付宝和理财通展开对攻。腾讯联手京东、入股华南城(对抗菜鸟物流)等一系列动作,都是对阿里业务的冲击。”张毅进一步解释道。

不过,资深电商分析师鲁振旺表示,华南城和马可波罗网的合作,与腾讯关系并不大,与华南城联手打造O2O线上线下综合商务生态圈的概念或许仅仅是背书。1月份腾讯入股华南城至今,双方并没有做出太大的动作。华南城拥有雄厚的传统商贸物流优势,但涉足互联网业务并没有太大起色。马可波罗网线下业务也需要资源支撑,此次合作是双赢。

张毅则认为,马可波罗网在B2B领域具备冲击阿里巴巴的实力,1.75亿港元出售19%股权的交易明显低估了。“但是合作之后,马可波罗网可以充分利用华南城的商贸、物流资源以及腾讯庞大的流量优势,这才是马可波罗网看重的价值。”

 

 

本文标题:马可·波罗的东来-罗振宇、马东、吴晓波到李笑来 这些“行走的IP”背后的知识消费浪潮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73504.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