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清明日记-清明杂记

发布时间:2018-01-27 所属栏目:清明节日记

一 : 清明杂记

四月三日,清明日的前一天,周末,我与妻子去老家扫墓。据记载,清明前后共有三个节日,即寒食、清明、上巳。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105日,即清明前一日或二日。唐代诗人卢象《寒食》诗云:

之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通寒食,千古为一人。

深冤何用道,峻迹古无邻。魂魄山河气,风雷遇宇神。

光烟榆柳火,怨曲龙蛇新。可叹文公霸,平生负此臣。

诗写了寒食节的来历。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时,介子推割肉为食,帮公子重耳度过难关。当重耳执掌政权时,他却不恋名利,退入山林。已掌权的重耳,也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为了使他出山接受封赏,放火烧山,可他却抱树而死,不肯出山。国人哀之,每岁暮春,寒食禁火,吃冷食,祭墓。于是,子推焚,寒食立。上巳节的形成也是先秦,节期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多逢三月三,人们在这一日举行袚禊活动。袚禊,就是用水洗涤、去邪迎祥,在水上举行祭祀。《太平御览》卷五十九引《韩诗外传》云:

溱与洧,三月桃花水下之时,众女士执兰袚除。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日,此两水上招魂,袚除不祥也。(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诗风﹒郑风﹒溱洧》云: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上巳节的袚禊还包括了在水边“会男女”这一求爱求子的活动。后来人们把三节合并,清明,既是踏青寻春之时,也是怀古思敬之日,这个节日融合了上巳游娱之趣与寒食墓祭习俗。所以,清明这个节日没有严格的时间规定,不像端午、中秋、春节,清明日前后几天扫墓祭祖都没关系。

我这次回老家祭扫的先人陵墓有四座,同时,顺便看一下大哥和二哥的陵墓。

赶到老家,二嫂已为我准备了祭奠用的食品。我与妻子在姐夫和三哥陪同下,先去祭扫祖父的祖父母陵墓。按照惯例,扫墓要从辈分最高的开始。祖父的祖父母,祖父的父母亲,他们的陵墓是在同一座小山上。因我们下午要回到城里,为节约时间,我们一行进行分工,姐夫、三哥负责清扫,我与妻子负责祭奠,很快结束,再赶往另一座山,祭扫祖父母的陵墓,最后才去另一座山祭扫父母。

祭扫的先人中,除了与父亲共同生活了半辈子,就是母亲,因在我不到三岁时她就已去世,记忆中连模糊的影子都没有,祖父及以上先辈就更谈不上了。对祖父及以上先辈陵墓的祭扫,只不过是重复父辈一直在做的程序罢了。再过几十年,如果我与三哥也不在了,我想,对祖父以上先辈陵墓的祭扫也会终止。如果人死后灵魂有知,那先辈肯定会伤感的。这样,每个家族祠堂、族谱就有存在的必要了。如果有祠堂,祠堂中的一块木牌,还能表示你曾是该家族中的一员;如果有族谱,还有你的名字留存在世上,倘有点值得家族炫耀的业绩,还会给你书上一笔,给后人做个榜样。可惜,我们民族的这一传承传统却已基本被扫荡殆尽,我们的先辈还包括将来的自身,都将彻底消失在荒烟蔓草之中。随着现代人口的膨胀,许多城市连存放骨灰盒都很紧张,生活在大城市中的许多人,死后恐怕连在荒烟蔓草中暂住一段时日的愿望也难实现了。人死,如果与其他生物的死是一样的,那死后不管怎样处理这一撮灰,于死者都无关了。人死,究竟有无灵魂,至今说不清。我想,大部分人还是希望他有,因大多人们是不甘心自己在这世上彻底消亡的。

《易经系辞》中说:“仰以观天文,俯以察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这里说易经“知幽明之故,知死生之说,知鬼神之情状”。可人们研究了几千年,还只是研究大千世界中“明”的一面,“幽”的一面至今没摸到。当代,国外有科学家在研究灵魂,他们把灵魂称作“超电磁波”,因它超越了现代物理科学的范围,原子、电子、核子都不能了解它。由此可见,灵魂有无,至今还是说不清的问题。孔子研读《周易》,韦编三绝,但从不言鬼神,可见,他也搞不清楚,干脆避而不言。古人很聪明,清明祭祀,祭品虽然是想给先人的鬼魂享用,实际上也只是借以表达怀古思敬之情罢了。对先人祭祀是“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其价值取向仍是重“生”。“死”虽是个体之实体性生命的终点,但自然宇宙的背后仍然是四季更替、万物竞生、人类繁衍、绵绵不息的“生生之德”。对于“死”大可以豁达地看待,因为个体的小小的“我”终将融入到宇宙的“大生命”之中。

研究个体生命问题是哲学的重要课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这三大亘古的哲学命题至今没有很好地解决。既然人们研究了几千年依然无法搞清,你即使去苦思冥想,也没多大意义。你从哪里来?休管你是上帝或阎罗王派来,抑或像周星驰电影中的台词所说的:“我只不过是你快乐的副产品”(一个男孩对妈妈说的话)。你要到哪里去?你生命的实体最后肯定是归于尘土之中,即使有“超电磁波”存在,也只有附着在生命实体中才有生的知觉,实体不存在了,他就会像生命实体最后消弭在尘土中一样,消弭在宇宙之中了。因此,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的,“尘世是唯一的天堂。”活着的一天,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古人在清明这个节日,把扫墓的凄清悲凉和酣醉式的游乐糅合在一起,一面是对往者的哀悼,对死亡的感怀;一面是又一个春天万物生长的新轮回对人心的治愈。这一民俗大节,渗透着我们中华民族先民的哲学智慧。这时,我想起了宋代高菊卿的《清明》: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2016年4月10日

二 : 清明杂记

常言道,清明要明,谷雨要淋。到清明了还真就晴了。虽然天气预报一再说是小雨,可天还是我行我素的晴了。

早上七点多出门,空气清清爽爽的,我知道这是昨夜下雨的缘故。地面已经干了,八渡河的水涨了不少,哗哗的流着,对岸晨练的音乐悠扬地飘来,街上有三三两两的人和车,轻轻而过。看看南山、雨山,阳光正打在山顶,金色和绿色辉映着,格外的明艳。

其实心情阴沉了好几天了。一则因为天气,老是下雨。二则因为清明,身边追思亲人的氛围明显的有一些浓烈。人说最美人间四月天,大抵是人们最容易在最美好的时光里想起自己最亲的人吧,由是把这四月的第一个节令早早地做了清明。我这样说,也不是凭空想象的,唐代诗人元稹的“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便应该是例证。

想到元稹,自然就想起那个叫同甘共苦的词来。这人和人,真的就是共苦易,同甘难么?或者是同甘易,共苦难么?文学论坛里有不少关于清明祭祖的文章,仔细读来,每一篇都让人感慨唏嘘,读着读着便热泪盈眶了。回头看看,竟也建议了不少精华。忽然就发现了一个问题,这能不能同甘共苦的纠结,对我们这些活在当下的人来讲,也许是个问题,也许不是问题。可那些已经逝去的先人们,他们对于我们,一直以来都是甘苦与共的,即便是最最艰难的日子,宁可自己再苦再累再心酸再为难,他们都会义无反顾地把唯一的幸福和甘甜留给我们这些后辈儿孙的。

这样说来,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更加的明朗了,先辈们之于我们,正如我们之于后辈,原本是不存在这个甘苦与共的问题的。真正被疏忽的亲情,是我们这些后辈之于先辈的疏忽,尤其是对于依然健在的父母的疏忽。

昨天二哥和侄子去乡里给父亲垒坟,也顺便回家看了母亲,说母亲的身体不错,一直在跑前跑后的忙着做饭。妻今天一大早就回娘家了,把在城里过了春节的孩子她姥姥送回去,也顺便回家看看。孩子复习功课,睡得晚,还没有起床。我在街边转转,上班还早,那就上南山吧。(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南山向来不缺人的,这周末,又是小长假,早就有人来了。锻炼的,更多的是赏花。前一段是赏梅花。粉嘟嘟的干枝梅开满枝头,山脚下小城里的人们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络绎不绝地蜂拥而至,南山很是沸腾了一阵子。前几天有朋友发照片说南山的樱花又开了,当时就想去看看,只是忙得无法脱身,后来下雨,便一直没得去。

南山的樱花就在路边。三五成丛,分三处,十几棵的样子。樱花开得十分的烂漫,让我想起香艳和惊羡这两个词来。我曾经怀疑这樱花是不是没有果实,甚至和樱桃花进行过比较。说这朴素的樱桃花能结出甜美的果子,这美艳绝伦的樱花却尽图了自身的娇艳,犯了不孝有三的禁忌。朋友更是直接了当地嗤之以鼻,说这小日本真是搞怪的很,竟弄了个不孕不育的花儿来做国花。只是后来,我忍不住问了百度,才知道这樱花也是有种子的,只是没有樱桃那么高调,把青的、红的果子全都明明白白地炫耀在枝头罢了。于是每次从樱花树下走过,心里都有一丝丝的愧疚。

樱花林边,一群人正在拍照,走近,竟全是熟悉的人。招呼、赏花、拍照、闲聊…… 气氛热烈如缀满枝头的樱花。青粉、紫粉、粉红的花儿,成片成团的,云彩般铺展着,那淡淡的馨香,弥漫在清新的空气里,也沁到了我的心里。

该上班了,一边下山一边联系孩子,孩子已经起床,也吃过早饭了。下山途中,一年约五旬的男子正搀一年迈的老太太上山,老太太腰身略显佝偻,面容清俊,满头银发。我估摸着,这大概是母子二人吧。紧随其后的,应该是她家的儿媳妇了。

三 : 清明后记

写完清明后记,烟灰缸早已填满了烟头,实在是想写的很多,又怕自己掌握不了笔锋,即使最终画上了句号,依然感觉还有太多太多不曾纳入其中。

----序言

伫立于老祖母坟前,久久无言,万千言语,终也只能化作默默的凝视。静静地点香敬酒,耳旁的隆隆的爆竹声显得异常刺耳,生怕扰了老人长眠地的清静。老祖母的坟地,是以前老屋的厅堂位置,也是老人常喜欢闲待的地方,儿时的我,常常缠在老祖母的身旁,听老人讲些年轻时候的事迹。时过境迁,旧时的房屋,业已修建成老祖母的墓地,只有堂前那些熟悉的林木,还有那一片片的田地山景,还在阐述着自己童年的真实。以前村里的十几家住户,现今绝大部分都已搬迁到乡镇生活,以往朝夕相见的乡亲玩伴,现在想见上一面,已是很难很难。

承载童年回忆的故里,已在时间长河中渐渐老去,正如父亲的容貌,已被生活磨砺的沧桑。刚到赣州时,从妹妹手机上看到父亲的近照,门牙已经脱落,皱起黑黑的脸庞,笑起来的样子,看的自己揪心不已。时光一晃,四年已经过去,家里的事情,时常折磨着我,又何尝不是时时煎熬着父亲。一直在大城市里漂泊,只为在万千机遇中博得一线生机,四年来,终究成少败多,也只能怪自己底蕴不足,虽然如今锐意依旧,也在北京城潜隐一年多,继续搏下去,相信自己在京都,一定能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只是如此,却需要太多的时间来积蓄,南方的家人,怕是等不得如此长的周期。况且此次归乡祭祖,几位叔叔姑姑的心意,又岂能不知,也是只能埋藏于心底。其实,郁结于心底的结,已是松开,回乡也只是想求一份让自己心安的答案。临行北京的那个夜晚,二婶亲手下的两个黄酒煮蛋,满载着双亲的祝福,说起来有些丢人,但心底确确实实洋溢着感动于幸福,险些没控制住落下眼泪,还记得,同时能兼得双亲的两份祝福与两个鸡蛋的庆祝,尚是童年时期,以往的生日,要么邀三五好友,要么默默地下两个鸡蛋,在酒精的麻醉中度过。如今,下一步棋,我想我已经知道怎么走了。二万五千里的战略转移,只是为了下一次的猛龙出击,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四 : 清明记

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农人尤为重视。因为在这一天,不仅仅要遍插柳枝在门楣两侧,而且还得烹煮美味佳肴。柳枝寓意“留之”,也就是希望挽留故去的先人的阴魂,以寄相思之情。美味佳肴既用来祭祀祖先,同时又可以在这一天好好地享用。旧时农村物资匮乏,能吃上一次肉算是稀罕。而在清明这一天,算是开荤了,人们可以大快朵颐了。

那么,清明除了节气、祭祀祖先之外,还有其他什么意思呢?但从字面上看,“清”意味着清新,清洁。“明”则是明亮、明快。二者合起来就是清新明快的意思,其原始义指的是天气。而清明这一天正好处在阳春三月初,这是万物复苏,草长莺飞的季节。人们也去除了厚重的外套,身着轻装可以到郊外踏青,活动筋骨了。但清明这个节气又是如何和扫墓,祭奠发生关系,这是历史学家们要考察才能知晓的。也许正因为这一天天气明媚,人们在郊外身心舒畅,但是远远地看到郊外的那几处孤坟,不免串其了思念先人之情。他们就带着祭物来到先人的坟前,垂吊纪念和缅怀。一方面显示出对祖先崇敬,另一方面则希望先祖能福佑后人。尤其是在宗法制的古代农业社会,父亲家长制的传统弥久深远,长辈的言行规定、制约、影响了他们的后人。后人们在行事为人上要以先祖为榜样,以至于人们竞相仿效,清明祭祀则绵延至今。

今年清明节,我也回家了。回家不只是纪念那些先祖,而是要看望年迈的爷爷奶奶,亲近日夜为子女操劳的父亲母亲,联系那些久未谋面的为生计奔波在外的远亲。血浓于水,是啊,当看到亲人的那一刻,看到他们见到自己兴奋的样子,什么烦忧就烟消云散了,什么悲观失望也就望风而逃了。

亲情的伟大在于不计报酬的付出。父母对子女的爱就是因为这种爱是完全的给予吧。但是回到家之后,我才知道,父母爱子女,也是希望以后老有所养。 特别是在农村,养老只能依靠子女来负担的时候,子女之间为着赡养老人之间的争执就不显自彰了(多子多福在这里显然是种讽刺)。而老人在这种依靠中失去了尊严,子女在这种赡养中产生了分歧和矛盾。道德在这里显得是那么地苍白无力。单凭天地良心来谴责不孝的后人是无济于事的。而清明祭祀中的对长辈的崇敬之情被福佑子孙取代了。功利代替了道德,实际利益甚至取消了原则。

只是,亲情依旧在,情不敌利风。

五 : 清明杂记

年年清明,今又清明,路上的行人依旧纷纷,而断魂的依旧是那些记忆。曾经遗忘的曾经早已随着年华渐长,消逝在莫名的风中。漫山遍野的青冢,堆积着无数的孤寂。樱桃花谢,青涩的果挂满了枝头,也挂满多情儿女脆弱的心头。葱茏的绿,以肉眼看得见得速度,蔓延着。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老家的谚语如此说。

农历三月,阳光开始明媚起来。对于我这样一个在室内呆惯了的人,突然出现的温暖,总让我有一些不适应。早上,掀开被子,按照已经的习惯的方式,穿上厚厚的衣服,刚开始的时候没什么,可是一到中午,骤然上升温度,就会让人汗流浃背。晚上下班以后,坐在电脑前,总是不自觉地打开电暖器,可是压不了多久,室内偏高的温度又让人受不了。每一个季节的离去,都要我们改变一下早就习惯的生活方式,对于我这样懒惰惯了的人来说,总有太多的不适应。

太阳似乎起得比以前早了许多,没有了曾经的羞涩,一切都是顺其自然来了。清瘦的山涧丰腴了,用手触摸那些晶莹的液体的时候,指尖感受到的,不再是彻骨的冰冷。

花的香味在轻柔的风中慢慢酝酿,形成了醉人的氤氲。总有几片落英随风而至,拂过面颊,让人凭空生出无限的遐想。青草的香是淡淡的,让人感觉不到的那种,这与它们不动声色的姿态很是契合。闭上眼,隐约的还有南国女子的体香,以及海水的咸涩味道。睁开眼,温柔的柳丝与女子的发一起飞舞,是这个季节独有的风景。(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枯黄的山们,穿上了绿色的新衣,从头到脚都是新的。阳光下,行走在田间地头,踩在柔柔的草的上面,总能感觉到脚下面生命的力量。好像只有一个夜晚的功夫,所有的草都长了出来。亲眼目睹着这些淡淡的鹅黄逐渐变成蓬勃的绿,让人不得不生出几分感叹。

校园里,玉兰将放未放。在青色的外皮下,露出些许浅浅的白,没有牡丹的张狂,也没有梨花的落寞,有的只是浅浅的羞怯与淡淡的芬芳。远山上,在一片葱茏的绿色中间,星星点点的野花,也用自己鲜艳的颜色,发出了生命的呐喊。闭了眼,各种不同的花香混在一起,总让人昏昏欲睡。

在这样的一个特殊的时节,室外很适合读书。午后,倚在墙角,翻开一页隽永的文字,思绪就瞬间开始飘飞起来。毫无疑问,这个午后将是恬静的、安适的,是可以令人长久神往的。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诗人曾这样写过。

清明,一个属于眼泪的节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带着妻儿,一起走近那些青冢的时候,总有几分思念的沉重。曾经的欢颜笑语早已随风而逝,静静地立在我们面前的是无言的坟茔。那些总该用手抚摸我们面颊的老妪,早已化作了一抔黄土;曾经山一般刚强的男子,不过是我们面前的土馒头中一具残缺的白骨。一个清明又一个清明,有多少生命徐徐而来,又有多少生命款款而去呢?

在先人的坟前,挂上一挂纸做的坟飘,看着白色的坟飘随风舞动,思绪不由得再一次回到那些痛不欲生的夜晚。在白色的挽联上,一个个醒目的黑字触目惊心,孝子的哭声震耳欲聋,锣鼓的响声凄凄惨惨。随着坟飘的飞舞,疼痛开始逐渐蔓延开来。

点上几张火纸,火焰跳跃着,充满了无穷的生命的力。用钱压过的火纸,是另一个世界的货币,先人们真的用到了吗?我们不得而知,无神论了的我,曾经无数次反驳着这种行为,在曾经的我看来,这不过是自己欺骗自己的一种行为罢了,何况,这还是春季火灾的源头之一。可是随着年岁渐长,我对着一切不在排斥,很多时候我也融入其中,在我们的这个世界,我们渴望金钱并孜孜不倦地奋斗着,在先人们的那个世界,何尝不是这样呢?我们无法和亲人分享我们在这个世界的拥有,何不给予他们一些慰藉呢?

在火纸的残烬中点燃香,跪下,双手晃动,让明火熄灭,而后恭敬地插在先人的坟头。青烟缭绕中,先人的面容若隐若现,他们慈眉善目地,看着眼前的子孙,有几分欣慰,也有几分落寞。

再一次跪下,对着先人的坟头,磕几个头,向先人索取着各种愿望。每次做这一切的时候,我的心里都生生的疼,我们这些贪得无厌的子孙们,先人们在活着的时候,已经给了我们那么多,可是现在的他们的肉体早已化作了一缕青烟,可是我们依旧在不停地索要,而且,年年如此。

按照老家的说话,人死了总的有一个人在自己的坟前,烧几张纸,点一炷香,表示香火的传递,可是我们这些逐渐背离了家乡的不孝子,又有几个清明是给先人们烧了纸,点了香呢?很多年后,当我们也化作一抔黄土的时候,又有谁会为我们烧几张纸,点一炷香呢?

“自昔关南春独早,清明已煮紫阳茶”,这是叶世倬的诗句,也是紫阳茶的广告语。

对紫阳茶,我不陌生,不仅不陌生,还熟悉到了不能在熟悉的地步,从小在这里长大,亲眼目睹了紫阳茶叶产业的发展。作为在紫阳农村长大的孩子,种过茶,采过茶,加工过茶,也爱喝茶,对茶也就有了自己独有的领悟。

按照中国传统的等级划分,茶算是草民一类,对生存环境没有过多的奢求,落地生根,发芽,长出嫩绿的叶儿,长相普通,甚至带有一些土里土气的味道。不需要过多的耕耘,每年冬天翻翻土就可以了,如果经济条件允许,也可以在打春之前施施肥。没有水仙的高贵,也没有兰花的傲气,在紫阳,随处都可以看见茶树的影子。

清明前后,随着气温的回升,随着雨水的丰腴,茶树们也争先恐后地吐出鲜嫩的芽儿。在阳光的照射下,那些芽儿发出淡淡的光芒。每年的这个时候,是农人最为最为忙碌的时节,既要种好地里庄稼,又要把茶采下来,因为茶是季节性最强的作物之一,也许就那么几天时间,鲜嫩的芽儿就变老了,就没法做成色香味俱全的茶叶了。

当太阳刚刚出来,茶树上的露水慢慢消失的时候,采茶人就已经在茶园劳作了。弯着腰,拉过茶树柔嫩的枝,用手把那些鲜嫩的芽儿轻轻摘下,轻轻地放在早已准备好的茶篓里面。每个人的动作都是那么轻柔,就连男人也不例外。很多人都不理解紫阳人阳刚的外表下,为什么会有那么温柔的一颗心,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他们都采过茶,采茶的时候,必须温柔,时间长了,人也就温柔了。

采茶时节,是最热闹的时节。单纯的采茶劳作,是很无聊的,无聊了,就唱歌。山这边唱,山那边和,无论是传统的紫阳山歌,还是新近的流行歌曲,紫阳人都会唱。无论是哪一种歌,从紫阳人的红唇白齿间迸出来的时候,都洋溢着快乐,充满着春天的气息。

捏一撮茶叶,放入杯中,沏入滚烫的山泉水,看那些碧绿的叶儿慢慢散开,水的颜色也就有了春天的绿意,沁入心脾的甘甜,不经意间,赶走了所有疲惫,五脏六腑中的污秽也被冲洗得干干净净。

窗外夜色迷蒙,空气也已慢慢沉睡,看看电脑上的时间,早已过了十二点。今年的清明就这样过去了,虽然对先人的思念依旧,心底的忧伤依旧,但时间不会停下脚步让我们疼痛,因为日子依旧在继续。就像那些花儿谢了,接的依旧是和去年一样香甜的果实。

本文标题:清明日记-清明杂记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70300.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