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科学精神的名言大全-王绶琯:科学精神在大众心目中是崇高的

发布时间:2018-04-24 所属栏目:名人名言

一 : 王绶琯:科学精神在大众心目中是崇高的

 

  科学精神在大众心目中是崇高的,认为它成就了求真和务实的品格、严谨和坚韧的作风、宽容和灵活的心态。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浸润在社会的精神文明里。——王绶琯

  人物百科

  王绶琯,天文学家。福建福州人。1943年在重庆毕业于马尾海军学校,1945年赴英国留学,1950年改攻天文,入伦敦大学天文台进行研究工作。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名誉台长。开创中国的射电天文学观测研究并进行了颇有成效的推进。中国现代天体物理学的奠基者之一。对提高中国时号精度、推动天体测量学发展也作出了重要贡献。负责成功地研制出多种射电天文设备并取得重要研究成果。

二 : 全球十大名校精英-莫斯科:英才辈出的莫斯科大学

全球十大名校精英-莫斯科:英才辈出

200多位院士、7000多拥有博士学位教师……

莫斯科大学是俄罗斯最古老的大学,是全俄科学、文化、教育的中心,也是世界著名大学之一。莫斯科大学人才荟萃,许多著名的科学家、作家、诗人、知名人士,如著名科学家罗蒙诺索夫、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谢苗诺夫、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艾利康宁、《西游记》的俄译者阿历克赛·罗高寿、菲尔茨奖获得者诺维科夫、“俄罗斯航空之父”茹科夫斯基、实验物理奠基人斯托列托夫等,都曾在莫斯科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活动。在此供职的有200多位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占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总数的20%。在该校9000多位教授、教师和工作人员中,有2000名拥有科学博士学位的教师、600多名教授,7000多人拥有博士学位。

 

 

俄罗斯著名诗人普希金曾说:“罗蒙诺索夫创建了莫斯科大学,我们毋宁说,罗蒙诺索夫本人就是一所大学”,说“他是历史学家、修辞学家、机械学家、化学家、矿物学家、艺术家和诗人,他对一切都曾亲身体验过并深入地研究过”。200多年来,这所在苏俄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的世界著名大学培育了众多英才,他们对世界和俄国的科学和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也是罗蒙诺索夫对世界和祖国的贡献,他的名字至今与莫斯科大学相连:国立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大学。

 

 

罗蒙诺索夫(1711-1765),俄国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莫斯科大学的创始人。1711年11月19日生于阿尔汉格尔斯卡亚省杰尼索夫卡村,他是一个渔民的儿子,10岁就下海捕鱼。没有机会上学,他就跟着一个邻居识字。1730年冒充贵族子弟考入了斯拉夫-希腊-拉丁学院。在这里,几年的功夫他就掌握了拉丁语、俄语和数学,把最优秀的学生全抛在后边。1735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入彼得堡科学院学习。1736年春天,作为三名优秀学生代表之一,被彼得堡科学院派往德意志学习矿业,先入马尔堡大学学习物理学和化学等,后到弗赖堡学习矿业和冶金学。1741年回彼得堡科学院,任物理学副教授。1745年8月成为彼得堡科学院院士和化学教授。1760年他当选为瑞典科学院院士,1764年当选为意大利波伦亚科学院院士。

 

 

1748年,罗蒙诺索夫创办了俄国第一个化学实验室,装备有精密的分析天平等仪器。他最先将定量方法引入化学分析中。1751年以后,他进行了20多种试剂及其同各种溶剂互相作用,以及其他许多化学反应实验。1752年,他起草了关于物理化学的教学大纲。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化学作为一门科学才刚刚诞生,可是他却能抵制“燃素”学说的谬论,并提出概括性的总结。他最先提出的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的观点,即使在今天,也仍然是物理和化学的基础。

 

 

在物理学方面,罗蒙诺索夫创立了热的动力学说,指出热是物质本身内部的运动,从本质上解释了热的现象;他提出了气体分子运动论,认为空气微粒对容器器壁的撞击是空气产生压力的结果;1741年,他创立了物质结构的原子-分子学说,认为微粒(分子)由极小的粒子----(原子)所组成,如果物质是由同一种粒子组成的,它便是单质;如果物质是由几种不同粒子组成的,它们便是化合物,物质的性质并不是偶然形成的,它取决于组成物体微粒的性质……这些理论为俄国的物理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罗蒙诺索夫极其重视在俄罗斯建立高等教育体系。早在1724年,彼得一世创立的彼得堡科学院下就设有旨在为俄罗斯培养学术人才的中学。然而,科学院的中学和大学都没能胜任这一任务。因此,罗蒙诺索夫不止一次地提出在莫斯科开设大学的问题。1755年1月25日,根据罗蒙诺索夫的倡议和计划,莫斯科大学建立。为了纪念他的丰功伟绩,在罗蒙诺索夫逝世150周年之际(即1940年),将这所大学改名为国立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大学。当俄罗斯的这位伟大学者以他十分卑微的身世,但却惊世骇俗的学识与远见,倡议创办莫斯科大学时,他是否能够想到,200多年后,这方圣土孕育出许许多多的精华人物,这方圣土塑造了整个俄罗斯民族的伟大,这方圣土塑造了这个伟大民族的深厚的文化底蕴。

 

 

罗蒙诺索夫在革新俄语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著有《修辞学》、《俄语语法》和《论俄文宗教书籍的裨益》。他主张不同文体应使用不同范围的词汇,为克服当时俄语的混杂现象、创造规范的文学语言奠定了基础。他经过细心研究,将音节体诗改为音节和重音并重体诗,在《论俄文诗律书》中从理论上深刻阐明了格律问题,并以自己的诗歌创作为新的诗律提供范例,促进了俄国诗歌的发展。

 

 

罗蒙诺索夫在地质、天文、冶金、矿物、航海等方面也有研究。在哲学上,他反对把分析和综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分割开来,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他还是俄国一位著名的诗人,也是一位具有多种专长的学者。他的其他主要著作有《论固体和流体》、《论热和冷的原因》、《试论空气的弹力》、《论化学的效用》、《真实物理化学概念》等。由于罗蒙诺索夫长期在艰苦条件下刻苦努力的工作,严重损害了身体健康,1765年月4月4日,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病逝了。

 

 

莫斯科大学的科学家们在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地质学、化学以及其他科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这些成就与莫斯科大学在科学方面形成的历史传统紧密相连。让我们来看一看几位莫斯科大学诺贝尔科学奖得主:

 

 

195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谢苗诺夫(1896-1986),前苏联化学物理学奠基人之一,是杰出的前苏联化学家,苏联建国后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学者。1920年到1930年,谢苗诺夫在约飞创办的列宁格勒技术物理研究所工作,被任命为列宁格勒化学物理所所长,同时,在列宁格勒工学院兼职任教,并从1928年起担任该学院的教授。1929年,他被选为前苏联科学院的通讯院士,1932年被选为正式院士。1944年,前苏联科学院化学物理所迁到了莫斯科,作为该所所长的谢苗诺夫也同时迁居莫斯科,并担任了莫斯科大学的教授。他是前苏联科学院院士,两次社会主义劳动英雄,创立链反应的数量通论,获得前苏联国家奖、列宁奖以及诺贝尔化学奖(与美国物理化学家C.欣谢尔伍德共获)。

 

 

1958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伊果尔·叶夫盖尼叶维奇·塔姆(1895-1971),前苏联理论物理学家,学派创始人,前苏联科学院院士,社会主义劳动英雄。切连科夫-瓦维洛夫辐射理论创始人之一。获前苏联国家奖和诺贝尔物理奖(与伊·米·弗兰克和巴·阿,切连科夫共获)。

 

 

1958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伊里亚·米海伊洛维奇·弗兰克(1908-1990),前苏联物理学家,前苏联科学院院士。切连科夫-瓦维洛夫辐射理论的创始人之一。获前苏联国家奖和诺贝尔物理奖(与伊·叶·塔姆和巴·阿·切连科夫共获)。

 

 

1962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1908-1968),前苏联理论物理学家,学派创始人,前苏联科学院院士,社会主义劳动英雄。获前苏联国家奖和列宁奖,并获诺贝尔物理奖。

 

 

1964年诺贝尔得主亚历山大·米海伊洛维奇·普罗霍洛夫(1916-),前苏联物理学家,量子电子学创始人之一,前苏联科学院院士,社会主义劳动英雄。前苏联《大百科全书》总编辑。获列宁奖、前苏联国家奖和诺贝尔物理奖(与尼·格·巴索夫和美国物理学家C.汤斯共获)。

 

 

1978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彼得·列昂尼多维奇·卡皮察(1894-1984),前苏联物理学家,低温物理学和强磁场物理学奠基人之一。1934年卡皮察建立了前苏联第一个低温物理研究所,并于1938年发现了液氯的超流动性。由于卡皮察在低温物理领域的杰出贡献,他获得1978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前苏联科学院院士,两次获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以及前苏联国家奖。

 

 

除获得诺贝尔奖者之外,莫斯科大学的名师在各个方面都成就突出。比如:

 

 

艾利康宁(1904-1985),是前苏联心理学家。心理学博士,前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卫国战争时期,他到前线参战,获红星奖章。战后先在红军军事师范学院讲授心理学,后任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研究所实验室主任和莫斯科大学心理系教授。主要研究儿童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问题。如儿童个性的发展、思维和言语的形成、阅读和书写的掌握及儿童的活动形式等。通过研究揭示出在控制儿童活动和对儿童进行有目的的教学的条件下,儿童心理会有更大发展的可能性,并指出实践活动在儿童心理发展和个性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主要著作有《学龄前期言语的发展》、《儿童心理学》、《初级读本》(实验用教材)、《学龄初期儿童学习活动心理学》、《学龄的期儿童个性和活动心理学》、《掌握知识的年龄可能性》、《怎样教会儿童阅读》等。

 

 

安德列耶娃(1924-),前苏联心理学家。1945年入莫斯科大学哲学系学习,1965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后为莫斯科大学心理系教授。她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和建立前苏联社会心理学整个体系的角度,研究社会心理学科的发展,分析西方现代社会心理学理论现状及其主要派别(新行为主义、认知学派、精神分析学派、互动学派)。主要著作有《西方现代社会心理学》、《西方社会心理学问题》、《社会心理学》(教科书)和《群体中人际知觉》等。

 

 

诺维科夫(1938-),前苏联数学家,1938年3月生于高尔基城,父母都是杰出的数学家。1955年进入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学习,1960年毕业后到数学研究所当研究生,1964年获副博士学位,1965年获博士学位,其后回莫斯科大学任教授。1970年获得菲尔茨奖。1971年以后,他转向理论物理,任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数学室主任。到戈尔巴乔夫时代,他才获准出国访问,1992年后定期在美国马里兰大学任教。1966年,诺维科夫当选为前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1981年当选为院士,1994年被选为美国科学院国外院士。

 

 

不仅如此,在人文科学、历史研究和俄罗斯文化方面的成就也是莫斯科大学引以为豪的一个重要方面。

 

 

瓦西里·康定斯基(1866-1944)。康定斯基1866年生于莫斯科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受到完美的教育。他自8岁起开始学习钢琴、大提琴,10岁上中学。中学时代,不但成绩优异,而且是优秀的业余大提琴手和画家。1886年,进入莫斯科大学攻读法学和经济学,他的求知欲强烈,同时,对绘画的兴趣有增无减。最初,他学习的是俄罗斯的古代艺术,研究过收藏在莫斯科和彼得堡的俄国艺术大师的作品。1889年到沃洛格达从事民族史与民俗学调查研究,广泛接触到俄罗斯民间绘画和装饰艺术,对它们夸张的、非写实的表现手法和强烈的色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893年大学毕业,获博士学位,并在大学任教。30岁的时候,为了学画,他抛掉了法律教授的职位。来到了慕尼黑,在这里,他一下子就被弥漫在这个城市的新艺术运动的气氛抓住了。1900年慕尼黑美术学院毕业,成为职业画家。1903年,他开始了欧洲及北非之行,并实地考察了各国现代艺术运动的发展状况,历时四载,从而加深了对欧洲文化的全面了解。1908年,康定斯基定居慕尼黑,并开始了他的职业艺术生涯。俄国革命之后,于1918年他被任命为莫斯科美术学院教授,1919年协助组建俄罗斯博物馆。1920年,他被任命为莫斯科大学教授,一个由政府发起的他的个人作品展览在莫斯科举行。

 

 

20年代至30年代初期曾任莫斯科大学校长的安德烈·维辛斯基,是前苏联国务活动家、法学家,1920年加入联共, 1921-1922年任莫斯科大学讲师和普列汉诺夫国民经济学院经济系主任。20年代至30年代初期先后在莫斯科大学(曾任教授和校长)、苏俄司法、检察和教育部门任职。1933年任前苏联副检察长。1935-1939年任检察长。40年代起主要从事外交工作,曾任外交部副部长、部长,前苏联常驻联合国代表等职。1937-1941年任前苏联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1939年当选为前苏联科学院院士。主要著作有《苏联法院组织》、《苏维埃法律上的诉讼证据理论》、《国家和法的理论问题》、《国际法和国际政策问题》等。

 

 

《西游记》的俄译者为著名汉学家阿历克赛·罗高寿,是曾任俄罗斯驻华大使、汉学家伊戈尔·罗高寿的父亲。阿历克赛·罗高寿出生于东哈萨克斯坦州的一个山村。他对中国不但十分熟悉,而且怀有亲密的感情。他毕生研究中国,发表论著40余种。他身上深刻的中国情结也表现在子女的培养上。儿子伊戈尔是研究中国的历史学副博士,长期在外交部门工作至出任大使,知名度也很高。女儿加林娜同样为汉学家历史学副博士,在俄国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工作。罗高寿一家在俄国是受人尊敬的汉学世家。阿历克赛·罗高寿的主要成就在翻译和教学方面,尤其是翻译古典名著《水浒》和《西游记》为他带来了很高的声誉。他自从1928年于莫斯科东方学院毕业之后,曾三次来华进修,或在前苏联驻华的机构工作,前后逗留中国13年。随后又先后在莫斯科东方学院、莫斯科大学任教,直至1981年4月去世,长达41年。他长期担任汉语语言文学教授、东方语言教研室主任,培养了大批汉学人材。

弗拉基米尔·尼古拉耶维奇·尼基福洛夫,是前苏联著名中国学家,东方问题专家。1950年获历史学副博士学位,后又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曾任莫斯科大学副教授,前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部主任,一级研究员,一度担任《前苏联中国学》主编。主要从事远东各国历史,特别是中国历史的研究,对中国经济和哲学也有相当造诣。主要著作有《苏联历史学家论中国问题》、《苏联中国学的五十年》,合著《中国近代史大纲》、《中国现代史(1917-1970)》。1973年主编《苏联中国学问题一书》。30多年来,他潜心研究中国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史,对中国早期革命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家尤有研究。早在60年代便发表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史略》。

 

 

现任莫斯科大学校长是维·安·萨多夫尼奇。萨多夫尼奇生于1939年,数学力学专家,主要贡献在数学和信息技术方面。自1992年起担任莫斯科大学校长。2001年5月14日,在由莫大119名各院、所、系和学科领军人物组成的学术委员会上,萨多夫尼奇院士再任校长。他是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主席团成员,欧亚大学协会主席,罗马俱乐部成员。萨多夫尼奇是俄罗斯国内许多大学的名誉博士。他对俄罗斯院校的教学质量很有信心。萨多夫尼奇多次访问中国。2001年6月5日至7日又一次来到中国,在北京大学举行了名为“莫斯科大学日”的系列活动。

 

 

谈到大学的未来,萨多夫尼奇校长曾说,自从人类出现以后,改变世界面貌的发明并不多,比如火、车轮、蒸汽机、核子、半导体、计算机等等。这些科学发明既给人类带来福利,也带来破坏。科学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而未来大学的主要使命是人文方面的使命,要使各民族、各国家在全球一体化的情况下,保持自己的特色。萨多夫尼奇校长对社会,对教育的关切之情溢于言表。

 

 

200多年来,莫斯科大学以雄厚的师资、完善的设备、高质量的教学和高水准的学术享誉世界。新的世纪,拥有一流世界级大师的莫斯科大学必然更加辉煌。莱蒙托夫、屠格涅夫与契诃夫

时至今日,俄罗斯在科学技术的许多领域仍处世界领先地位,并拥有众多世界一流的文学大师。毕业于莫斯科大学的莱蒙托夫、屠格涅夫、契诃夫就是俄罗斯文学大师的代表。

 

 

一、高尔基曾说:“莱蒙托夫是一曲未唱完的歌”,尽管如此,作为诗人,他在普希金和涅克拉索夫之间仍然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米哈依尔·尤利耶维奇·莱蒙托夫(1814-1841),俄国19世纪著名诗人兼小说家。1814年10月15日生于莫斯科。父亲是退役军官。不到 3岁,母亲去世,由外祖母抚养成人。1827年随外祖母去莫斯科。1828年入贵族寄宿中学,13岁开始写诗。1830年考入莫斯科大学,次年丧父。中途转至彼得堡近卫军骑兵士官学校,1834年毕业后在骠骑兵团服役。1835年第一次发表作品,即长诗《哈吉·阿勃列克》,开始引起注意。早年写出的作品主要有抒情诗《帆》、《别离》、长诗《哈吉·阿勃列克》和剧本《假面舞会》等。

 

 

1837年2月普希金遇难,莱蒙托夫写了《诗人之死》一诗,愤怒指出杀害普希金的凶手就是俄国上流社会。作者愤怒地对这些屠夫说,他们虽然躲在法律的荫庇下,公论与正义都噤口无声,但是“神的裁判”在等着他们。“神的裁判”就是指人民的裁判。诗人因此被流放到高加索。这篇诗震动了整个俄国文坛,他被公认为普希金的继承人。在流放高加索的途中,载有他的长诗《波罗金诺》的那一期《现代人》杂志出版。这首纪念1812年卫国战争的诗篇是莱蒙托夫重要作品之一,标志着他的创作活动进入成熟时期。诗中充满爱国主义,说明战争的真正英雄是人民。经外祖母多方奔走,莱蒙托夫于1838年4月从流放地返回彼得堡原部队。不久,发表民歌体长诗《商人卡拉什尼科夫之歌》,赞扬不畏强暴的精神,《咏怀》一诗谴责贵族青年缺乏思想,对生活采取冷漠态度。1839年发表歌颂叛逆精神的长诗《童僧》。

 

 

1840年,莱蒙托夫再次被流放到高加索。这一年,长篇小说《当代英雄》问世,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继奥涅金之后又一个“多余人”形象----毕巧林。1841年7月,一些仇恨诗人的彼得堡贵族唆使青年军官马尔蒂诺夫与莱蒙托夫决斗,结果诗人饮弹身亡,年仅27岁。莱蒙托夫的艺术天才没有得以充分发挥。

 

 

莱蒙托夫的诗歌和小说多半表达贵族革命失败后先进知识分子的苦闷、悲愤情绪,塑造由对现实不满而发出抗议的叛逆性格。一生中创作了400多首短诗与多部长诗,其名篇《帆》、《童僧》与《恶魔》已经成为俄罗斯诗歌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这使诗人莱蒙托夫足以同普希金并驾齐驱。“在才力上等同于、甚至超过普希金”。才华横溢的莱蒙托夫在其短暂的一生中还涉足于戏剧与小说领域,他的剧作《假面舞会》与小说《当代英雄》均成了世界文学史上真正的经典之作。

 

 

实际上,莱蒙托夫成熟期的创作活动只有短短4年,但他的作品对俄国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和果戈里一起,继承了普希金的传统,为19世纪中叶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展示人物内心生活的心理描写方面他是俄国文学中的先驱,后来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列·托尔斯泰等所师承和发展。前苏联为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曾四次发行纪念邮票,共有9枚,一枚为诗人与别林斯基外,都是诗人的肖像。

 

 

二、屠格涅夫被称为“小说家中的小说家”,生前就已享有国际声望,是俄国文学史上最早受到欧美重视的作家。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生于世袭贵族之家,自幼目睹母亲专横任性,虐待农奴,开始对农奴制产生厌恶,后来他立下“汉尼拔誓言”,表示决不同农奴制妥协。他15岁时考入莫斯科大学语文系,后转入彼得堡大学哲学系语文专业,毕业后到德国柏林大学攻读哲学、历史和希腊与拉丁文。在欧洲,他受到卢梭等启蒙思想的影响,与巴枯宁等人时有来往。在这个期间形成他的西欧派观点。回到俄国后,在1842年底结识别林斯基,成为至交,他的反农奴制的态度更为坚决。早在大学时代他就曾尝试写诗。1843年春,屠格涅夫发表叙事长诗《巴拉莎》受别林斯基好评,二人建立深厚友谊。同年他认识了法国女歌唱家维亚尔多夫人,此后终生眷恋她,甚至为她而侨居国外。

 

 

《猎人笔记》是屠格涅夫的成名之作。1847-1851年,他在进步刊物《现代人》上发表其成名作《猎人笔记》。《猎人笔记》的发表曾当作俄国文学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这一篇篇特写,以俄国中部地区的自然景色为衬托,广泛地描绘了庄园地主和农民的生活,深刻揭露了地主表面上文明仁慈、实际上丑恶残暴的本性,全书充满对含垢受辱、备受欺凌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当时的进步思想界称它是对农奴制的“一阵猛烈炮火”,是一部“点燃火种的书”。1852年,屠格涅夫因撰文悼念果戈理逝世,实质上则因其《猎人笔记》的社会思想倾向而被拘捕、放逐。在拘留中他写了著名的反农奴制的短篇小说《木木》。

 

 

把握时代的脉搏,敏锐地发现新的重大社会现象,是屠格涅夫的主要特点。他的创作的极盛期是50至60年代初,这正是俄国解放运动从贵族时期过渡到平民知识分子时期的转折点,他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贵族知识分子和平民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命运上。

 

 

50年代初他写的一些中篇小说,如《多余人日记》和《雅科夫·帕辛科夫》,曾勾勒过“多余的人”的形象,1856年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罗亭》更为这类“多余的人”塑造了著名的典型。中篇小说《浮士德》,特别是《阿霞》,也通过悲剧性爱情故事描写了同类的典型。第二部长篇小说《贵族之家》的男主人公拉夫列茨基也属于“多余的人”的形象。这部长篇小说结构谨严,情节紧凑,诗意洋溢,在艺术上有独到之处。《父与子》是屠格涅夫的代表作。它反映了代表不同社会阶级力量的“父与子”的关系,描写亲英派自由主义贵族代表基尔沙诺夫的“老朽”,塑造了一代新人代表----平民知识分子巴札罗夫。但巴札罗夫身上也充满矛盾,他是旧制度的叛逆者,一个“虚无主义者”,否认一切旧传统、旧观念,他宣称要战斗,但却没有行动。小说问世后在文学界引起剧烈争论。

 

 

从60年代起,屠格涅夫大部分时间在西欧度过,结交了许多著名作家、艺术家,如左拉、莫泊桑、都德、龚古尔等。参加了在巴黎举行的“国际文学大会”,被选为副主席,主席为维克多·雨果。屠格涅夫对俄罗斯文学和欧洲文学的沟通交流起到了桥梁作用。1867年发表长篇小说《烟》,通过男主人公在爱情生活上惨遭打击的体验,曲折地表达了作家在这个时期对社会政治运动所产生的悲观情绪。屠格涅夫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处女地》反映了70年代民粹派到民间去的运动。此外,中、短篇小说的创作几乎贯穿在他一生的文学活动中,著名的有《木木》、《阿霞》、《初恋》、《春潮》等。晚期作品还有《散文诗》。

 

 

作为俄国“自然派”的重要作家,屠格涅夫不仅以其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而且也以其对现实主义艺术的理论见解,坚决地捍卫了别林斯基的美学原则,丰富了现实主义的理论宝库,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许多著名的语言艺术大师。他关于典型化方法的正确见解,就比鲁迅“杂取种种人”的说法早了几十年。他捍卫别林斯基“为人生”的艺术原则,多方面阐述了人民性原则与真实性问题,引起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诸多先驱们的强烈共鸣。他是一位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他既擅长细腻的心理描写,又长于抒情。小说结构严整,情节紧凑,人物形象生动。

 

 

屠格涅夫的创作技巧和心理分析艺术对西欧和斯堪的纳维亚作家颇有影响。在中国,他的作品介绍亦较早,《新青年》从1915年第一期起连载《春潮》,次年又节译了《初恋》。解放前他的主要作品几乎全部被翻译成中文,不少译本出自中国名作家之手(如巴金译的《父与子》和《处女地》,丽尼译的《贵族之家》和《前夜》,丰子恺译的《猎人笔记》等)。屠格涅夫的作品充满诗意的氛围和淡淡的哀愁,给人无尽回味。

 

 

三、关于契诃夫,高尔基曾经说过:“这是一个独特的巨大天才,是那些在文学史上和在社会情绪中构成时代的作家中的一个。”

 

 

安·巴·契诃夫(1860-1904),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戏剧家。契诃夫1860年1月29日出生于罗斯托夫省塔甘罗格市。他的祖先是农奴。1841年,他祖父为本人及家属赎取了人身自由。他父亲起初是一名伙计,后来自己开了一家杂货铺。严厉的父亲常常命令儿子站柜台、做买卖,所以契诃夫在回忆自己的童年时说他小时候“没有童年”。1876年,父亲因不善经营而破产,只身去莫斯科当伙计,不久家人们也随着他相继迁居莫斯科,但契诃夫只身留在塔甘罗格,靠担任家庭教师以维持生计和继续求学,度过了相当艰辛的三年。1879年,契诃夫进入莫斯科大学医学院学习。1884年,他大学毕业后在伏斯克列辛斯克和兹威尼哥罗德等地行医,广泛接触农民、地主、官吏、教员等各式人物,这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无疑有良好影响。在1890-1900年间,契诃夫先后去米兰、威尼斯、维也纳、巴黎等地治病、疗养和游览。1901年,他同莫斯科艺术剧院演员奥尔迦·克尼碧尔结婚。

 

 

契诃夫早期的作品多是短篇小说,如《胖子和瘦子》、《小公务员之死》、《苦恼》、《万卡》,再现了“小人物”的不幸和软弱,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小市民的庸俗猥琐。而在《变色龙》及《普里希别叶夫中士》中,作者鞭挞了忠实维护专制暴政的奴才及其专横跋扈、暴戾恣睢的丑恶嘴脸,揭示出黑暗时代的反动精神特征。

 

 

19世纪90年代和20世纪初期是契诃夫创作的全盛时期。当时俄国的解放运动进入无产阶级革命的新阶段。在革命阶级的激昂情绪激荡下,学生以及其他居民阶层中间的民主精神渐趋活跃。契诃夫也渐渐克服了不问政治的倾向,积极投入社会活动:1892年在下诺夫哥罗德省和沃罗涅什省赈济饥荒,1892至1893年间在谢尔普霍夫县参加扑灭霍乱的工作,1897年参与人口普查工作,1898年支持法国作家左拉为德雷福斯辩护的正义行动,1902年为了抗议沙皇当局取消高尔基的科学院名誉院士资格的决定,他和柯罗连科一起放弃在1900年获得的科学院名誉院士称号,1903年他资助为争取民主自由而受迫害的青年学生……一连串的事实表明:随着当年俄国革命运动的发展,契诃夫的民主主义立场和思想越来越坚定,对酝酿中的革命的预感也日益明朗,从漆黑的现实中渐渐看到隐约的“火光”。他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890年 4月至12月,体弱的契诃夫不辞长途跋涉,去沙皇政府安置苦役犯和流刑犯的库页岛游历,对那里的所有居民、“将近一万个囚徒和移民”逐一进行调查。库页岛之行提高了他的思想觉悟和创作意境。到库页岛考察后,创作出表现重大社会课题的作品,如《第六病室》,该小说使列宁阅读后都受到很大震动。《带阁楼的房子》,揭露了沙俄社会对人的青春、才能、幸福的毁灭,讽刺了自由派地方自治会改良主义活动的于事无补。《农民》以清醒的现实主义反映了农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贫乏:赤贫、愚昧、落后和野蛮,表现了他对农民悲惨命运的关心同情,而《在峡谷里》则揭露富农穷凶极恶的剥削,反映了资本主义渗透农村的情况,说明作者把表现俄国社会阶级斗争列入其创作主题,在《新娘》中,他相信旧制度一定灭亡,新“生活早晚会来!”揭露资本主义的主题也见于《女人的王国》和《三年》等作品。而《出诊》则表明资本主义“魔鬼”不仅压榨工人,而且也折磨着工厂主后裔的良心,他们意识到生活没有意义和不合理,因而深深感到抑郁不安。

 

 

契诃夫后期转向戏剧创作,主要作品有《伊凡诺夫》、《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都曲折反映了俄国1905 年大革命前夕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苦闷和追求。

 

 

契诃夫在世界文学史中占有自己重要的位置。他以短篇小说和莫泊桑齐名。欧美许多作家时常谈到契诃夫的创作对20世纪文学的影响。在中国,契诃夫逝世后不久,《黑衣教士》和《第六病室》等小说就被译介过来。他的剧本《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姊妹》和《樱桃园》也早在1921年和1925年先后由郑振铎和曹靖华等译成中文。他的小说和戏剧几乎全部有中译本。契诃夫对中国人民怀有美好的感情,曾约高尔基一同访问中国,但因久病不治而未遂心愿。1904年7月15日因肺病恶化而辞世。

契诃夫创造了一种风格独特、言简意赅、艺术精湛的抒情心理小说。他截取片段平凡的日常生活,凭借精巧的艺术细节对生活和人物作真实描绘和刻画,从中展示重要的社会内容。他的名言“简洁是天才的姊妹”也成为后世作家孜孜追求的座右铭。

总统笔记》与戈尔巴乔夫、普里马科夫

无论从学术水平还是从学校影响力来看,莫斯科大学都是无愧于俄国第一,许多世界知名人士以及俄罗斯政界要人都毕业于此。并且许多著名社会人士和其它国家的领导人都以被授予莫斯科大学名誉博士、名誉教授为荣,如印度前总理尼赫鲁、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法国前总统密特朗、韩国前国务总理朴泰俊、中国副总理李岚清等。

 

 

俄罗斯前总统鲍里斯·叶利钦撰写了《总统笔记》,其中,就涉及了戈尔巴乔夫、普里马科夫、日里诺夫斯基等毕业于莫斯科大学的人士,下面我们逐一做一介绍。从中也可以看出,莫斯科大学毕业生在俄罗斯政界的影响。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1931-),曾任前苏联共产党最高领导人,苏共中央总书记,前苏联第一任总统。1931年3月11日出生于高加索的普列沃尔诺伊村,其父是村集体农庄的机修工。1949年18岁时,他获得了“劳动红旗手”的称号和勋章。1950年中学毕业,因成绩突出获得银质奖章。他的同班同学都报考斯塔夫罗波尔、克拉斯诺达尔和罗斯托夫的学校。他则认为要上就上最大的大学莫斯科大学的法律系。对于什么是法学和法制,他当时只有相当模糊的概念。但是他敬仰法官和检察官的地位。他把材料寄到法律系招生办公室,就开始等待。过了一些日子,没有任何反应。他发了一封已为回电付费的电报,这回得到了通知书:“已被录取,并提供宿舍。”就是说他已按最高档次录取,甚至面谈也免了。看来,一切都起了作用:“工人农民出身”,工龄,候补党员,当然还有最高级政府奖励。于是,他成了莫斯科大学的学生。

 

 

1952年,戈尔巴乔夫在大学里加入了前苏联共产党。1955年大学毕业后,他回到高加索,分配在阿尔穆尔-斯塔夫罗波尔地区委员会工作。由于他出众的才能和工作成绩,一年之后,他晋升为阿尔穆尔地区的党委书记。1962年他调任斯塔夫罗波尔地区主管农业。

 

 

1966年9月,戈尔巴乔夫任苏共斯塔夫罗波尔市委第一书记,1968年8月任苏共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委第二书记,1970年4月任第一书记。1971年起任苏共中央委员,历任苏共第22、24、25、26和27次代表大会代表和苏共第19次全国代表会议代表。1978年11月任苏共中央书记,1979年11月任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次年10月升为政治局委员。1985年3月11日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他是前苏联第8-11届最高苏维埃代表,还曾任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代表,1985-1988年任前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委员。1988年10月1日当选为前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1989年5月25日,在首届苏联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前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1990年3月14日,在第3次(非常)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前苏联第一任总统。

 

 

1991年8月24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职务,并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散”。同年12月25日,他辞去苏联总统和苏联武装力量统帅职务,并把使用核武器的权力转交给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此后,他开始主持国际社会政治研究基金会工作。1992年6月14日,苏共中央全会作出决定,戈尔巴乔夫“因瓦解党和国家、背叛劳动人民的利益”被宣布开除出党。

 

 

叶夫根尼·马克西莫维奇·普里马科夫(1929-),俄罗斯前总理。1929年10月29日生于基辅,1948年9月,普里马科夫只身到莫斯科东方学院阿拉伯语专业学习,整个第一学年他都穿着一件草绿色“斯大林式”制服,说明他忠于列宁和斯大林,也表明他没有其他服装。1953年东方学院毕业后,他又在莫斯科大学攻读研究生,195 6年获经济学副博士学位。同年,他进入前苏联广播电视委员会,担任国家广播电台阿拉伯语编辑部记者,从此开始了他的新闻工作生涯。普里马科夫工作积极勤奋,成绩突出,得到同行的一致好评,并于1959年加入了前苏联共产党。他是一位由记者和学者出身的资深阿拉伯问题专家和外交家。在前苏联时代曾长期任驻中东国家记者。1962年至1970年任苏共党中央机关报《真理报》的评论员和负责亚非国家的副主编。1974年当选前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后转为院士。1978年3月至1985年任前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所长。

 

 

80年代中期,普里马科夫的学识和才能得到了时任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的赏识,因而转入政界并很快被吸收进入到智囊团班子之中。普里马科夫的政治地位也迅速上升。1988年当选前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1989当选苏联人民代表。1989年6月-1990年9月任前苏联最高苏维埃联盟院主席。1990年3-12月为前苏联总统委员会成员,负责外交事务。1991年“8·19事件”后,为了加强对安全部门的控制,戈尔巴乔夫把普里马科夫派到前苏联对外情报局任局长。

 

 

前苏联解体后,戈尔巴乔夫时期任用的高级官员几乎全被撤换,普里马科夫也面临危机。1991年12月,叶利钦破例来到俄罗斯对外情报局所在地,就是否留任普里马科夫听取局里领导的意见。12位局领导异口同声地说:对外情报局需要普里马科夫。叶利钦听了大家的发言后说:“我周围的许多人劝我撤换普里马科夫,但是在与你们交换意见后明白了他们的看法不对,我还应该说,当我失宠和受到各种污蔑时,普里马科夫是为数不多的敢于和我握手的国务活动家之一。”说着,叶利钦拿起钢笔,签署了关于任命普里马科夫为对外情报局局长的命令。

 

 

1996年初,叶利钦总统为赢得反对派和国内居民对他连任总统竞选的支持,解除了因推行向“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而遭到广泛反对的科济列夫的外长职务,并任命普里马科夫为外长。就任外长后,普里马科夫在国际舞台上努力维护国家民族利益和致力于重振大国地位的外交政策。在北约东扩、波黑问题、伊拉克问题、伊朗问题、中东和平进程以及科索沃危机等问题上均坚持独立于西方的政策。因此,他被西方国家一些媒体称为俄“民族主义者”。1996年7月25日被任命为俄联邦国防会议成员,7月31日任安全会议常务委员。1998年5月21日起成为俄政府主席团成员,9月任俄政府总理,9月30日任俄白联盟执行委员会主席。1999年5月12日被免去总理职务,6月14日免去安全会议常务委员职务。2000年7月3日起任俄罗斯处理德涅斯特河地区问题委员会主席。是国家杜马“祖国-全俄罗斯”党团主席。

 

 

普里马科夫著述颇丰,主要作品有:《国际冲突》、《资本主义世界的能源危机》、《阿拉伯国家和殖民主义》、《埃及:纳赛尔总统时代》、《纳赛尔总统》等。1998年6月15日,叶利钦总统授予他二级“祖国功勋”勋章,以表彰他“始终不渝地在全世界捍卫俄罗斯的利益”。

 

 

弗拉基米尔·沃尔福维奇·日里诺夫斯基:俄自由民主党主席。1946年生于阿拉木图,毕业于莫斯科大学东方语言学院。在苏军服役两年,曾任苏军外高加索军区军官,其后在俄工会系统、司法部工作多年。1988年起积极从政,同年起草了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198 9年12月筹备成立了自由民主党。1990年3月任自由民主党主席。1992年4月在自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被推举为该党总统候选人,并在俄第一次总统大选中,位居第三,仅次于叶利钦和雷日科夫。1993年12月当选国家杜马议员。1995年12月再次当选国家杜马议员,任自由民主党议会党团领导人。1996年6月竞选俄总统,在第一轮即被淘汰。1999年12月当选第三届国家杜马议员,任自由民主党议员团领导人。2000年1月起任本届国家杜马副主席。

 

 

叶利钦《总统笔记》中涉及到的莫斯科大学毕业的其他政治人物还有:

 

 

阿法纳西耶夫·尤里·尼古拉耶维奇(1934-)。1934年生于乌里扬诺夫斯克州,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历史学博士,教授。1987-1991年任莫斯科历史档案学院院长(1991年5月起改为国立俄罗斯人文大学)。曾被选为前苏联和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人民代表。前苏联跨地区议员团领导人之—。1991-1992年任“民主俄罗斯”运动协调委员会两主席之一。1993年成为建立“独立公民倡议”集团的发起人。

 

 

安皮洛夫·维克托·伊万诺维奇(1945-)。1945年生于库班,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新闻系。1978-1985年任前苏联国家广播电视委员会记者、政治评论员。1991年任俄罗斯共产主义工人党中央委员会书记,兼任该党机关报《快报》编辑。1992年任“劳动俄罗斯”运动协调会议执委会主席。1993年10月7日,涉嫌参与10月3-4日莫斯科事件被逮捕。1994年2月根据国家杜马决议获大赦。

阿文·彼得·奥列戈维奇(1955-)。1955年生于莫斯科,毕业于莫斯科大学经济系。1991-1992年任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主席兼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外交部第一副部长。1992年2-12月任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对外经济联络部部长,同年6-12月兼任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货币经济委员会副主席。后任“阿里夫银行”行长、“芬独”金融公司总经理。

彼得拉科夫·尼古拉·雅科夫列维奇(1937-)。1937年生于莫斯科,毕业于莫斯科大学经济系。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990-1991年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助理、前苏联总统经济问题助理。1991年任俄罗斯科学院市场问题研究所所长。现为俄罗斯联邦国家杜马成员。

波波夫·加夫里尔·哈里托诺维奇(1936-)。1936年生于莫斯科,毕业于莫斯科大学经济系,教授。俄罗斯自然科学院正式成员(院士)。1977-1980年任莫斯科大学经济系主任、《经济问题》杂志主编。1990-1991年任莫斯科市人民代表苏维埃主席。1991-1992年任莫斯科市市长。从1992年起任俄罗斯民主改革运动两主席之一、总统委员会成员。

盖达尔·叶戈尔·铁木罗维奇(1956-)。1956年生于莫斯科,毕业于莫斯科大学经济系。1990-1991年任前苏联国民经济科学院经济政策研究所所长。1991-1992年任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主管经济政策的副总理。1991年兼任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经济和财政部长。1992年兼任俄罗斯联邦财政部长。1992年3-6月任俄罗斯政府主管经济改革的第一副总理。1992年6-12月任俄罗斯政府代总理。1993年9-12月任俄罗斯政府第一副总理、俄罗斯经济部代部长。1993年12月至1994年1月任俄罗斯政府第一副总理。现为俄罗斯国家杜马成员。从1994年起任国家杜马“俄罗斯选择”议员团主席。

戈尔巴乔娃·赖莎·马克西莫夫娜(1932-1999)。1932年生于阿尔泰边疆区鲁普佐夫斯市,生来貌美聪慧的赖莎青年时代考入莫斯科大学哲学系。当时她住在一栋破旧的学生旅馆里。跟赖莎同住一楼的男生中有一位是戈尔巴乔夫,他来自北高加索的斯塔夫罗波尔。当时梳着一条黑色辫子的赖莎风头正健,比戈尔巴乔夫小三岁,追求者很多。戈尔巴乔夫经过努力,打败了其他对手。1953年9月他们结婚。1978年,戈尔巴乔夫调任苏共中央农业部长,赖莎随丈夫回到久别的莫斯科。从此,作为哲学教授的赖莎在母校哲学系的讲台上一展风采。面对青年学生,她滔滔不绝地讲授她深感兴趣的哲学和社会学。近年来从事社会活动,曾任文化基金会副主席、“为了儿童消灭世界血液病”国际协会名誉主席。1999年9月20日去世。

 

 

哈斯布拉托夫·鲁斯兰·伊姆兰诺维奇(1942-)。1942年生于格罗兹尼,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从1972年起开始从事科研工作。1990-1991年任俄罗斯苏缎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第一副主席。1991年10月至1993年10月任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1993年10月4日作为10月3-4日莫斯科事件参与者之一被逮捕。1994年2月根据国家杜马决议获大赦。

克拉夫琴科·列昂尼德·彼得洛维奇(1938-)。1938年生于布良斯克州,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新闻系。1975-1980年任《建设报》主编。1980-1985年任《劳动报》主编。1985-1988年任前苏联国家电视和广播委员会第一副主席。1938-1990年任塔斯社社长。1990-1991年任前苏联国家电视和广播委员会主席。1991年2-8月间任全苏国家电视广播公司主席。1991年8月被解职。从1993年起任《俄罗斯报》第一副主编兼《人民代表苏维埃消息》周刊代主编。曾当选为前苏联人民代表。

克拉萨夫琴科·谢尔盖·尼古拉耶维奇(1940-)。1940年生于莫斯科,毕业于莫斯科大学经济系。1989-1993年任《经济问题》杂志副主编。1990-1993年任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经济改革和所有制问题委员会主席。从1993年6月起任俄罗斯联邦总统办公厅第一副主任。

科斯季科夫·维亚切斯拉夫·瓦西里耶维奇(1940-)。1940年生于莫斯科,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新闻系。在英国设菲尔德大学进修过,后又毕业于全苏外贸科学院国际经济学系。1967-1992年首先在“消息”新闻社,后在俄罗斯新闻社任政治评论员。从1992年起任俄罗斯联邦总统新闻发言人。

卢基扬诺夫·阿纳托利·伊万诺维奇(1930-)。1930年生于斯摩棱斯克,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学博士。1985-1987年任苏共中央总务部部长。1987-1988年任苏共中央书记兼苏共中央行政机关部部长。1988-1989年任前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第一副主席。1989-1990年任前苏联最高苏维埃第一副主席。1990-1991年任前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1991年8月30日因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案件被逮捕。1994年2月根据国家杜马决议获大赦。现当选为俄罗斯联邦国家杜马成员。

鲁缅采夫·奥列格·格尔马诺维奇(1961-)。1961年生于莫斯科,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地理系。1990-1991年任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宪法委员会秘书。1991-1993年任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宪法委员会责任秘书。曾当选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人民代表。1992年4-10月间任俄罗斯社会民主党副主席、俄罗斯人国际俱乐部主任。1993年5月任东方基督教大会组委会主席。从1993年2月起任“俄罗斯社会民主中心”党主席。

洛普欣·弗拉基米尔·米哈伊洛维奇(1952-)。1952年生于莫斯科,毕业于莫斯科大学经济系。1991年任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经济部副部长。1991-1992年间任俄罗斯联邦燃料和动力部部长。从1992年起任俄罗斯联邦政府主席编外顾问。

 

 

马卡罗夫·安德烈·米哈伊洛维奇(1954-)。1954年生于莫斯科,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1983-1993年任莫斯科市律师协会律师。1993年6-11月间任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反犯罪和黑手党跨部门委员会活动保障局局长。现为俄罗斯联邦国家杜马成员。

 

 

潘金·鲍里斯·德米特里耶维奇(1931-)。1931年出生,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新闻系。1965-1973年任《共青团真理报》主编。1982-1990年任前苏联驻瑞典特命全权大使。1990-1991年任前苏联驻捷克和斯洛伐克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1991年8-11月间任前苏联外交部长兼前苏联总统政治协商委员会成员。1991-1993年为驻英国待命全权大使。从1993年9月起退休。

 

 

普罗科波夫·费奥多尔·季莫费耶维奇(1958-)。1958年生于基斯洛沃德斯克,毕业于莫斯科大学经济系。1991-1992年曾任俄罗斯联邦居民劳动和就业部第一副部长、俄罗斯联邦居民劳动和就业部居民就业委员会主席。从1992年6月起任俄罗斯联邦就业局局长。

绍欣·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1951-)。1951年生于阿尔汉戈尔斯科州,毕业于莫斯科大学经济系。经济学博士。教授、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1987-1991年任前苏联外交部长经济问题顾问、苏联外交部国际关系局局长。1991年任前苏联科学院和苏联劳动就业委员会就业问题研究所所长、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劳动部长。1991-1992年任俄罗斯联邦政府负责社会政策问题的副主席兼俄罗斯联邦劳动和就业部部长。1992-1994年任俄罗斯国际合作和发展公司主席。1992-1993年任俄罗斯联邦政府副主席。1993年任国际财政组织合作问题委员会主席。1993-1994年任俄罗斯联邦政府副主席。1993年任国家投资公司理事会主席、独联体咨询协调委员会主席。从1994年起任俄罗斯联邦经济部长。后为俄罗斯联邦国家杜马成员。

沙塔林·斯坦尼斯拉夫·谢尔盖耶维奇(1934-)。1934年生于列宁格勒州的普希金城,毕业于莫斯科大学经济系。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989年任俄罗斯科学院经济部院士秘书。1990年为前苏联总统委员会成员,“500天”经济纲领的作者之一。1991年12月任俄罗斯民主改革运动两主席之一。从1992年起任经济和社会改革国际基金会主席。俄罗斯联邦政府紧急局势和政府决议方案分析委员会成员。

伊格纳坚科·维塔利·尼基季奇(1941-)。1941年生于索契市,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新闻系。1975-1978年任前苏联部长会议塔斯社副社长。1978-1986年任苏共中央国际新闻部副部长。1986-1990年任《新时代》杂志主编。1990-1991年任前苏联总统助理。1992年任俄通社-塔斯社社长。从1993年起任俄通社社长。

佐尔金·瓦列里·德米特里耶维奇(1943-)。1943年生于滨海边疆区,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和研究生班。1979-1986年为前苏联内务部科学院教授。1986-1991年任前苏联内务部高等函授学校教授。1991-1993年任俄罗斯联邦宪法法院主席。1993年12月被停职。1994年1月宪法法院法官们恢复了他的权力。

上面是叶利钦在《总统笔记》中所涉及到的莫斯科大学毕业的一些政治人物,其实,在当总统期间写的这部《总统笔记》和退休后写的《总统马拉松》都是叶利钦口授,由曾任他总统办公厅主任的尤马舍夫帮助记录、整理而得以出版的。后来,尤马舍夫成了他的女婿。叶利钦的小女儿,曾任总统顾问的塔季扬娜和尤马舍夫也都是莫斯科大学校友。

 

 

塔季扬娜(1960-),出生于1960年1月。中学毕业后,塔季扬娜以优异成绩考入莫斯科大学计算数学和控制论系。大学毕业直到1995年,塔季扬娜都一直在莫斯科“礼炮”设计局工作。在事业上,这位总统千金可谓万事亨通、风光无限。然而,她在个人生活方面却磕磕绊绊,曾有两次失败的婚姻。

 

 

尤马舍夫(1957-),出生于1957年12月,为莫斯科大学新闻系的高材生。毕业后,他相继当过《共青团真理报》记者和《星火》周刊副主编。他才思敏捷,妙笔生花,是有名的“笔杆子”。 叶利钦退休后,尤马舍夫和塔季扬娜放弃所有工作,专心陪伴叶利钦。80年代末期,一家电视台受命拍摄一部反映叶利钦工作和生活的电视片,尤马舍夫应邀负责撰写这部片子的解说词,这使他有机会连续多日紧随叶利钦左右,出入叶利钦的家。当时叶利钦被戈尔巴乔夫排挤,正处于政治仕途的低潮,尤马舍夫无法预料,他的采访对象几年后会成为俄罗斯的第一任总统,叶利钦也没有想到眼前这位年轻的记者与自己今后的政治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甚至还会成为自己家庭的一员。

 

 

塔季扬娜、尤马舍夫多年陪伴叶利钦左右,出入成双入对,在俄罗斯早已路人皆知。但在很多人的眼里,他们之间的关系更是一种工作关系,是政治上的战友。也许正是特别家庭过于浓重的政治色彩,掩盖了这对战友加朋友的个人感情。因此,在听到这个消息以后,俄罗斯很多人认为这个结果既有些意外,又顺理成章。

240多年培养了25万名以上的人才

240多年来,莫斯科大学人才荟萃,许多知名人士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比如:莱蒙托夫、屠格涅夫、契诃夫、别林斯基、赫尔芩、岗察洛夫、俄罗斯航空之父、现代空气动力学和飞机理论的奠基人茹可夫斯基等。莫斯科大学产生的这数不胜数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思想家、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对人类文明作出过巨大的贡献。这是一个民族的骄傲,也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

 

 

在过去的历史中,莫斯科大学培养了25万名以上人才----他们分属于沙俄、前苏联和俄罗斯联邦时期,也包括一些国外的学子,5万多名学生完成了硕士和博士学位课程以及各种继续教育和提高技能项目。有3万多名学生毕业于前苏联时代,其中有让我们同样引为骄傲的2000多名中国留学生。正如莫斯科大学优秀毕业生、卓越的战地外科创始人尼卡莱·伊凡诺维奇·皮洛格夫所指出的那样,“大学是我们比在所有其他社会机构里生活得更好的当代社会的缩影”,它是“社会最好的晴雨表”,“假若你不理解它所标示的意义,你也不要砸碎它或将其收藏起来。你最好是仔细观察这个晴雨表,并根据其读数行事”。

 

 

作为世界一流大学,莫斯科大学为下述精英感到骄傲:

 

 

数学:里金,柯里莫戈洛夫,帕特里亚金,吉洪诺夫,柯尔迪什,谢多夫和伊什里斯基等。

 

 

物理学:列别捷夫,斯托列托夫,瓦维洛夫,霍克洛夫,弗洛林斯基等。

 

 

化学:马尔柯夫尼克,泽林斯基,聂斯米扬诺夫,奥夫琴尼柯夫等。

 

 

生物学:茹里叶,谢维尔采夫,杜比宁,季莫菲也夫-列索夫斯基,别洛泽尔斯基等。

 

 

医学:维利考夫斯基,吉伯林,穆德罗夫,埃里施曼,斯奇弗索夫斯基,彼得洛夫斯基,布尔顿克等。

 

 

历史学:卡拉姆金,甫高定,索洛维也夫,克留切夫斯基,卢巴夫斯基,米留科夫,雷巴科夫等。

 

 

语言学:丘特切夫,别林斯基,布斯拉耶夫,维诺哥拉多夫,布拉戈夫,托尔斯泰,托甫尔克夫等。

 

 

哲学:赫尔岑,索洛维也夫,弗洛仁斯基,特鲁别斯科伊,洛谢夫,马莫尔达什维里,伊连科夫,季诺维也夫,季塔连科等。

 

 

经济学:巴布斯特,楚普洛夫,聂姆奇诺夫,沙塔林等。

 

 

法律:穆罗姆采夫,奇切林,科尼,普列瓦克,奥斯特洛夫斯基,帕斯捷尔纳克等。

 

 

让我们重点看几位:

 

 

俄国著名诗人丘特切夫(1803-1873),丘特切夫1819年进入莫斯科大学语文系学习。他出生于贵族家庭,1822年起作为外交官,先后在国外生活了20多年。30年代开始发表诗歌。1854年,他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博得屠格涅夫、车尔尼雪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好评。50年代是丘特切夫创作的全盛时期。他的诗有现实生活的基础。他曾说:“为使诗歌繁荣,它应当扎根于土壤中。”他肯定重大社会变革的必要,同时又惧怕革命,因此诗中常反映出对革命风暴的预感和心灵的不安状态。他的情诗描写细腻。在表现自然风景方面,他善于刻画季节的变化和内心的感受。他一生写有400首左右的抒情诗,著名的有《春水》、《初秋的日子》、《叶尼西耶娃组诗》、《最后的爱情》和《两个声音》等。

 

 

俄国著名文学批评家、哲学家、政论家别林斯基(1811-1848)也是莫斯科大学的学生。别林斯基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医生家庭。1829年,进入莫斯科大学语文系学习,组织过进步学生文学团体。1832年被校方开除,理由是他长期患病、荒废学业和“才能低劣”,而真正的原因则是他在1830年底写的剧本《德米特里·卡里宁》有强烈的反农奴制倾向。1833年起为《望远镜》杂志及其增刊《杂谈报》撰稿,并参与编辑,开始文学评论活动。1834年发表著名的第一篇长篇论文《文学的幻想》。1838年起主持《莫斯科观察家》杂志。次年杂志停办,他迁居彼得堡,负责《祖国纪事》杂志文学评论栏。十月革命前后,除多次编辑出版了别林斯基的全集和文集外,并开展对他的文学理论遗产的研究。别林斯基的著作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介绍到中国,50年代初出版了《别林斯基选集》两卷本。

 

 

别林斯基倡导果戈理为代表的“自然学派”(批判现实主义派别),使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成为俄国文学的主导倾向,促进了文学同解放运动更紧密的结合。他认为艺术是现实的创造性的再现,提出“典型化是创作的一条基本法则”,指出作家应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力量。别林斯基毕生不屈不挠地传播用暴力实现社会主义的观点。他信仰并发展了黑格尔的哲学,提出了文学的人民性原则。别林斯基的文学遗产十分丰富,主要著作有《诗的分类和分科》、《给果戈理的信》、《艺术的观念》、《论普希金的作品》和《1847年俄国文学一瞥》等。他是俄国现实主义美学和文艺批评的奠基人。

 

 

赫尔岑(1812-1870),俄国作家、政论家、哲学家、革命活动家。出生在莫斯科的一个贵族家庭,早年深受十二月党人的影响。1829年进莫斯科大学学习,在校期间组织政治小组,宣传空想社会主义思想。1833年大学毕业后,曾计划出版宣传革命思想的刊物,于1834年和小组成员一起被捕,后又被流放。长达6年的流放生活使他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俄国社会,加深了对专制农奴制度的憎恨和对下层人民的同情。1842年回到莫斯科。列宁称赞赫尔岑是“在俄国革命的准备时期起了伟大作用的作家”,他的许多著作在俄国长期被禁,到1905年后才准印行。在国外,19世纪70年代后期即已出版,后来被译成多种文字, 广泛流传。

 

 

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戏剧作家亚·奥斯特洛夫斯基(1823-1886),中学时代就对戏剧产生强烈兴趣。1840年入莫斯科大学法律系,三年后离校到法院工作,经常接触商界诉讼,这使他熟悉了商人世界,为他日后戏剧创作提供了素材。奥斯特洛夫斯基在法院任职时开始创作。他一生共创作剧本近50个,主要有《自家人好算账》、《肥缺》、《大雷雨》、《狼与羊》、《没有赔嫁的女人》和《无罪的罪人》等,多以地主、商人、小官吏的家庭生活为题材,揭露和批判他们在宗法制度下的家庭关系和野蛮庸俗的生活习惯,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前俄国社会的腐败和黑暗,对俄国在批判观实主义戏剧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最著名的是悲剧《大雷雨》,写一向往真正爱情的青年女子卡杰琳娜在婆婆家受到种种精神上的折磨,最后投水自尽。这部戏剧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的意义。然而他本人在晚年却贫病交加,最后在写作时坐在桌旁握着笔杆停止了呼吸。

 

 

化学结构理论创立者之一阿列克萨得尔·米哈依洛维奇·布特列洛夫(1828-1886),初等教育是在一所寄宿学校里完成的,1839年进入喀山中学读书。1844年中学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喀山大学,进一步深入学习化学。1849年大学毕业,因为成绩优良并有独立研究的能力,留在喀山大学任教。1851年,在喀山大学获得了硕士学位,1854年,他获得了莫斯科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到喀山大学担任教授。在研究中,他首先发现了制备二碘甲烷的新方法,并制备了许多二碘甲烷和二碘甲烷的衍生物,他首次合成了甲醛的聚合物,并且发现,这些聚合物经石灰水处理会转变成糖类物质。布特列洛夫的工作是化学上开创性的工作,特别是糖类物质的合成,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1861年,布特列洛夫首次提出了化学结构理论的基本思想。

 

 

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画家家庭。1909年入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后转入历史哲学系,1912年夏赴德国马尔堡大学,在科恩教授指导下攻读德国哲学,研究新康德主义学说。1914年第一部诗集《云雾中的双子星座》问世。1922年至1933年的10年中,出版了诗集《生活啊,我的姊妹》和《主题与变调》、叙事诗《施密特中尉》、《1905年》和《斯佩克托尔斯基》,确立了在前苏联诗坛上的地位,翻译过莎士比亚、歌德以及格鲁吉亚诗人的作品。1957年在国外发表的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表现出对十月革命和前苏联社会的怀疑和反感,为此他受到国内的严厉批判,并被开除出前苏联作家协会。《日瓦戈医生》获195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金,但由于受到国内舆论界的反对,他拒绝接受这项奖金。最后一本诗集《到天晴时》流露出凄凉悲痛的情调。他掌握多种语言,翻译过格鲁吉亚诗人的诗、莎士比亚的剧本、歌德的《浮士德》和其他一些西方诗人的诗歌。

 

 

维果斯基(1896-1934),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1917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和沙尼雅夫大学历史哲学系。曾先后在莫斯科实验心理学研究所、缺陷研究所、莫斯科心理学研究所工作,并在莫斯科、列宁格勒、哈尔科夫等城市的许多高等学校讲授心理学。他毕生从事心理发展问题,重点是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生和发展。维果斯基是一位极有才华的学者,他既提出了有独到见解的理论,又创造性地进行了许多实验研究。在思维和语言等高级心理过程的研究中,他提出的观点和应用的方法都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在前苏联心理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934年因患肺病逝世,终年只有38岁,令人痛心。

 

 

著名作家、1970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1918-),1941年毕业于罗斯托夫大学数学物理系。与此同时,作为莫斯科大学的函授生,他在攻读文学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卫国战争时期,他应征入伍。1945年2月,他在前线被捕,按他本人的说法,是因为在与友人通信中“批评斯大林”而“案发”被捕的。从此,他被监禁在劳改营里8年。1957年,终于宣布他“无犯罪事实”,被恢复名誉。此后,他定居于梁赞市,在一所中学里任数学教员。

 

 

索尔仁尼琴在担任教学工作的同时,从事文学创作。他先后发表了《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克列切托夫卡车站事件》、《马特辽娜一家》、《为了事业的利益》,小说在前苏联文艺界产生了较大影响。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他开始又受到公开批判。由于作品不可能在国内问世,因而此后的作品都是在国外出版的,且引起巨大的反响。1969年11月,索尔仁尼琴被前苏联作家协会开除会籍,但瑞典皇家学院却于第二年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金。1994年,经俄罗斯总统叶利钦邀请回归俄罗斯。归国后,他深居简出。俄罗斯总统普京曾会见索尔仁尼琴。

 

 

马尔沙克(1933-),俄罗斯考古学家,埃米塔什博物馆高级研究员。先后获得1956年莫斯科大学考古系硕士、1965年列宁格勒考古研究所文学博士和1982年莫斯科大学史学博士。1956-1958年,马尔沙克任塔吉克斯坦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58年之后,从埃米塔什博物馆研究实习员至馆长助理、高级研究员,1978年以来,任该馆中亚和高加索部主任。马尔沙克是当代最著名的考古学家之一,精通多种西方语言,多次应邀出访欧美各名牌大学或大博物馆,讲授中亚考古与艺术。马尔沙克曾在中国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学术考察,主要考察北京、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南等地新出土的中亚、西亚及东罗马文物,以期推动中国中西交通考古学研究的深入。

 

 

俄中友谊协会主席、远东所所长、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季塔连科(1934-)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季塔连科生于1934年4月27日,1957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哲学系,1957至1961年就学于北京大学和上海复旦大学。是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俄中友谊协会主席、远东所所长。季塔连科曾发表过大量介绍中国改革成功经验的文章,并撰写了多部关于中国古代和现代哲学的专著。季塔连科认为:“俄中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合作,对整个欧亚大陆的和平与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维护全球安全的作用不容忽视。”他说,我感到非常荣幸,50多年来,我致力于了解中国、向俄罗斯介绍这个伟大国家的悠久文化事业,并为俄中两国人民的友谊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他撰写了《中国:文明与改革》。在这本书里,他力图阐明,中国在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是如何根据自己的特殊性和自身特点在改革和稳定中发挥作用的。

 

 

“院士大亨”鲍里斯·阿布拉莫维奇·别列佐夫斯基曾是俄罗斯富甲一方的大亨,他1997年位列美国《福布斯》杂志全球最富有的200人排行榜列第97位。在俄罗斯,他与古辛斯基、波塔宁齐名,被视为对俄罗斯影响最大的三个资本家。1989年创办了伏尔加汽车经销公司,成为俄罗斯最大的汽车经销商之一。他利用各种手段发了大财,后又创立了联合银行。1995年联合其他财团买下了俄罗斯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西伯利亚石油公司51%的股份,从而控制了该公司。在这前后又控制了俄罗斯民航。

 

 

为了谋取更多利益并向政府施加更大影响,别列佐夫斯基不惜血本收购俄著名媒体股份,成为俄公共电视台主要控股人之一,操纵着《独立报》、《星火》周刊的部分股份,还购得了电视六台29%的股份。雄厚的资金为别列佐夫斯基政治投机奠定了良好基础。1996年俄罗斯大选期间,谋求连任的叶利钦面临严峻考验。别列佐夫斯基与其他寡头一起的联袂支持确保了叶利钦成功蝉联。信奉“不把鸡蛋放在一个蓝子里”的别列佐夫斯基在政治上颇有建树,他曾担任过俄罗斯议会下院国家杜马议员、独联体执行秘书及俄联邦安全会议副秘书等要职。此后的别列佐夫斯基与其他政客出现裂缝,他在聚敛资金过程中的种种非法经营开始败露,被撤职后的别列佐夫斯基不得不流亡海外,浪迹天涯。

 

 

另外,韩国总统金大中等一些外国政要也毕业于莫斯科大学。

莫大华夏人

 

 

由于中俄两国在地理位置上的便利条件及传统的亲密关系,其文明发展的历史不仅对我国的历史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而且,莫斯科大学也为中国培养了大批精英人才,比如,原国务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原中纪委副书记赵毅敏,我国地球化学学科的奠基人涂光炽,偏微分方程计算数学家周毓麟,中国科学院院士胡宏纹,中国科技大学原校长谷超豪,生态学家孙儒泳,上海外国语学院原院长胡孟浩,中国科技大学原校长管惟炎,生物化学家杨福愉,被誉为“中国民法三杰”之一的著名民法学家江平,信息处理技术专家林永年,植物生理、生物化学家匡廷云,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地质古生物学家张弥曼,中国证监会首任主席刘鸿儒,等。

 

 

同时,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中国科学院院士赵鹏大还被授予该校名誉教授称号。莫斯科大学对新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以及人才培养都起到过重大的帮助作用。

 

 

原国务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科委主任宋健(1931-),1931年12月29日出生于山东荣成。1958年获莫斯科包曼高等工学院工程师学位,1960年获副博士学位,后又获科学博士学位,同年在莫斯科大学力学数学系毕业。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和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1985年当选墨西哥工程科学院通讯院士。曾任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

 

 

1960年前后,宋健对最优控制系统理论做出一系列重要成果,后又从事分布参数控制理论的研究,建立了由偏微分方程描述的受控对象与常微分方程描述的控制器的模型,解决了这类系统的稳定性、点观测、点控制的理论问题。70年代修订和扩充了钱学森《工程控制论》一书,进一步发展了控制理论。1980年建立了“人口控制论”这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新学科,对研究我国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控制问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他在几个型号导弹控制系统设计和主持反弹道导弹的方案设计及组织领导通信卫星的发射和定点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宋健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际数学模型学会爱因斯坦最高奖。 主要论著有:《工程控制论》(与钱学森合著)、《控制论的最新进展及其应用》、《人口控制论》(与于景元合著)、《人口控制方略》、《科学与社会系统论》等。发表科学论文160余篇。

 

 

赵毅敏(1904-),原中纪委副书记、原中共满州省委宣传部部长、原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九·一八抗日宣言》的起草人。赵毅敏1904年1月出生于河南省滑县。1917到1922年,在河南大学前身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读书五年,受到良好的教育,这是他走上革命道路的起点。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曾在法国勤工俭学,后来从莫斯科东方大学毕业。

 

 

1931年9月18日晚上10点20分,6名日本士兵在距离沈阳北大营700米的柳条湖将南满铁路扎毁,引发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由于蒋介石电令军队不准抵抗,日本侵略军没有遇到丝毫抵抗,长驱直入。9月19日,中共满州省委发出了由赵毅敏起草的《九·一八抗日宣言》,此时,他是中共满州省委的宣传部长。1935年,他代表中国共产党参加共产国际第七次世界大会,会后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常驻代表留在共产国际工作,并担任莫斯科大学东方分校校长(斯大林任校长)。延安时期,他曾担任鲁迅艺术学院副院长、延安大学副校长,还领导支持冼星海同志搞起了《黄河大河唱》,并介绍冼星海同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建国后,他在中央国际活动指导委员会、对外联络部任副书记、副部长。后来到国务院外事办公室任副主任,后任中纪委副书记。赵毅敏跟随周恩来总理近半个世纪,在共产国际中独当一面,在我国外交史上留下了英名。

 

 

涂光炽(1920-),地球化学家、矿床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20年生于北京,1944年获西南联合大学学士学位,1949年毕业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获博士学位。1950-1951年在清华大学任副教授,1951-1954年在莫斯科大学进修,1955-1966年在中科院地质所任研究员、副所长,1966年后在中科院地球化学所任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中科院院士。

 

 

涂光炽院士是国内外著名的地球化学家和矿床学家。他从事地球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50余年,先后考察过国内外300多个矿床,除西藏和台湾外,足迹遍及全国各地,同时访问了除南极和非洲的世界五大洲。他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在我国矿产资源的研究和地学的发展上,是我国地球化学学科的奠基人。20世纪80年代,涂光炽教授组织并参加领导了对新疆北部有色金属及贵金属矿床寻找的国家公关项目的研究和野外地质工作。90年代,涂光炽教授成为国家科委攀登项目“与寻找超大型矿床有关的基础研究”的首席科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偏微分方程计算数学家周毓麟(1923-)也毕业于莫斯科大学。1923年2月生,宁波镇海人。1945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数学系。1946年到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任助理员。1949年起在清华大学数学系,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历任讲师、教研室主任。1954-57年,在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学习,获物理数学科学副博士学位。1960年调核工业部,历任研究员、副所长、院科技委委员、顾问。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在40年代后期开始组合拓扑学研究,完成多种研究工作。50年代中期以来,在非线性偏微分方程近代理论研究方面作出重要贡献。60年代初,奉调参加我国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工作,主管数值模拟与流体力学方面的研究,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成功,为我国氢弹原理的突破及战略武器的理论设计,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周毓麟多年来在拓扑学、偏微分方程、计算数学、计算力学、计算机应用等方面,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撰写出版专著4册。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胡宏纹(1925-),中国科学院院士,1925年3月生,中共党员,四川省广安人,1946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化学系。1953年大连工学院化工系研究生毕业。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1959年在莫斯科大学进修获副博士学位。历任南京大学副教授、教授。1984年任博士生导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专于有机化学。在国内较早的开展了主客体化学研究,合成了200多种新的冠醚化合物。在有机合成方面,他发展了一系列新的合成方法。主编了《有机化学》教材,指导博士生、硕生生30多人。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180多篇。

 

 

谷超豪(1926-),1926年5月生,浙江温州人。194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留校任助教,1952年任讲师。1952年任教复旦大学。1957年受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推荐赴莫斯科大学力学数学系进修。1959年获科学博士学位。1960年在复旦大学晋升为教授。同年他以复旦大学数学系先进代表的身份,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他历任复旦大学数学系主任,数学所所长,副校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1981年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主要从事偏微分方程、微分几何、数学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又致力于大学的行政领导工作,均取得重要成就。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奖励。

 

 

谷超豪是杨振宁先生70年代初第一次回国后的主要合作者,为我国数学事业及数学在物理科学中的应用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多次应邀在各种国际学术会议上作报告,并前往美国、法国、德国、前苏联、日本等国家的著名学府访问、讲学。谷超豪还是全国人大第三、六、七届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生态学家孙儒泳(1927-)也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孙儒泳,浙江宁波人,195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1958于莫斯科大学生物土壤系获副博士学位。历任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讲师、副教授、教授,中国生态学会第三届理事长。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兽类学报》、《生态学报》副主编等职。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他从事生态学教学和科研40多年, 撰写和参与撰写的专著、译著、高校教材等共16种,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10余篇。他独著的《动物生态学原理》获第二届高校教材评审全国优秀奖和1992年全国教学图书展一等奖。他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十六项科研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六项,并于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胡孟浩(1927-),1927年8月出生,浙江平湖人,中共党员,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原任上海外国语学院院长,兼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副会员。德国海德堡大学荣誉勋章。主要业绩:促进与国外大学外语教学的交流,学校的外语教学模式的改革。著有《俄语无连接词复合句研究》、《现代俄语句法研究》、《外语教育与俄语句法论文集》等。

 

 

管惟炎(1928-),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28年8月出生,江苏如东人。1957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物理系,同年被推荐为前苏联科学院物理问题研究所研究生。历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三任校长,研究生院院长,国务院学位评议组成员,中国大百科全书固体物理卷主编,《低温物理》杂志主编等职。主要从事低温物理与超导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50年代对反向卡皮查热阻问题作了深入研究,解释了当时文献上存在的理论与实验间的严重分歧。60年代以来在中国首先倡导并进行强磁场超导材料与超导磁体的研制,合作研制出多种性能达国际先进水平的超导材料,解决了第二类超导体临界场与临界电流的起源问题,研究发现了超导体在磁场中转变时的负磁阻效应。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莫斯科大学哲学博士杨福愉(1927-)是我国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镇海(今宁波)人,1927年10月生于上海。1946年毕业于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195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1960年获莫斯科大学生物系哲学博士。历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生物化学学会第二、三届副理事长,北京生物化学会第一、二届副理事长。长期从事线粒体和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80余篇,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中科院自然科学奖、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培养硕士、博士40余名,两名博士生曾获中科院院长特别奖,其中一名获1999年首届全国100篇优秀博士论文奖。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江平(1930-),著名民法学家,被誉为“中国民法三杰”之一。1930年12月出生于大连,祖籍宁波。1948年-1949年就读于北京燕京大学新闻系,1949年参加工作。1951年入莫斯科大学法律系,1956年毕业。1988年被比利时根特大学授予名誉法学教授。1982年起,曾任北京政法学院副院长、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校长,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法律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编委兼民法学科主编、《中国司法大词典》主编。后任中国政法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民法学教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编纂负责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待遇。曾赴比利时根特大学、香港大学、意大利第二罗马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讲学,获比利时根特大学名誉法学博士,并任秘鲁天主教大学名誉法学教授。

 

 

江平曾被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其主编的《刑法学原理》获国家图书最高奖项----第二届国家图书奖,主编的《中国刑法学》获第二届中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特等奖,主编的《刑法学》获中国国家级优秀教材一等奖和中国司法部优秀教材一等奖。曾被收入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并被收入中国多种版本的著名学者、著名法学家名录。

 

 

林永年(1932-),信息处理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宁波人,1932年2月13日出生于浙江镇海。1953年,考取复旦大学数学系。第二年,林永年和班里另两位同学被选送到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学习。1960年毕业时,前苏联老师希望林永年继续留校深造,而林永年选择了早日回报祖国的哺育之恩。他带回国的是两箱书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第51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电子技术学院客座教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国防科研工作,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次,三等奖三次,国际发明奖二等奖一次,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各一次,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次。由于在发展国防科技事业中的卓著功绩,1992年荣获一级英雄模范奖章。

 

 

匡廷云(1934-),女,植物生理、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出生于1934年12月四川资中,1956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1962年在莫斯科大学生物系获理学副博士学位,1981-1982年在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和美国能源部植物实验室做访问学者,被授予“卓越的访问教授学者”证书,1962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先后任助研、副研究员、研究员、所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曾先后担任三届副所长,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副主任。后任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长、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光学作用研究学会执委会委员。作为植物光合生理领域的首席科学家,她领导的“光合作用高效转能的机理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项目被国家科技部列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之一。

 

 

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1936-),1936年11月生,江苏苏州人,1960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地质系,同济大学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系教授。后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副主任,国际海洋联合会(SCOR)副主席,中国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主席,中国海洋湖泊学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海洋微体古生物及古环境的研究,对我国海洋地质学的发展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在我国率先开展了微体化石埋藏学的研究,开拓和发展了古海洋学的研究。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何梁何利基金奖等重大奖励多项。其中,“我国近海沉积中钙质微体化石的分布及其古环境意义”获原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15万年来环境演变的动态过程与发展趋势”获1998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弥曼(1936-),女,地质古生物学家。浙江嵊县人,生于南京,1960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地质系。1980年至1982年在瑞典国立博物馆进修,获斯德哥尔摩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所长,中国古生物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比较形态学、古鱼类学、古生态学等研究。对泥盆纪总鳍鱼类、陆生脊椎动物起源的研究所提出的结果,对传统的看法提出了质疑,受到国际上的重视。在中一新生代含油地层鱼化石的研究中,探明了这一地质时期东亚鱼类区系演替规律,在学术上和实际应用上都有重要价值。1985年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地学部)。

 

 

中国证监会首任主席刘鸿儒同样毕业于莫大。刘鸿儒50年代初在中国人民大学做研究生,后在吉林大学任教,1959年在莫斯科大学经济系研究生毕业,获副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任中国人民银行的处长、局长、农业银行副行长,1980年起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10年,1990年调任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1992年至1995年中国证监会首任主席,1999年12月3日起被聘任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独立监事。曾任中国金融学院首任院长,后任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主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兼职教授,香港城市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的访问教授。1996年城市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并任中国金融学会、战略与发展研究会、中国慈善总会、中国国债协会的副会长。有专著7部,译著两部,主编著作15部,论文300多编。

让我们值得骄傲的还有,除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被世界一流大学----莫斯科大学授予名誉教授称号之外,中国科学院院士赵鹏大也被该校授予了名誉教授称号。赵鹏大(1931-),1931年5月出生,满族,辽宁清原人,中共党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院士,数学地质学家。1958年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研究生毕业并获副博士学位。历任北京地质学院副教授,武汉地质学院教授、矿产地质系主任、院长,中国地质大学校长,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国际地质数据委员会中方代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及地质勘探、矿业、石油评议组召集人,全国矿产普查与勘探及数学地质协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名誉主任,国际数学地质协会(IAMG)会员,国际定量地层委员会表决委员,《地球科学》主编。1992年获国际数学地质协会最高奖----克伦宾奖章,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亚洲人,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5年当选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国际院士。

赵鹏大院士是国内外知名学者,在矿产勘察和数学地质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莫斯科大学为了表彰赵鹏大对地球科学和俄中地学合所做的巨大贡献,特授予其莫斯科大学名誉教授称号。这一称号,既是对赵鹏大院士的充分肯定,也是对中俄友谊的肯定。

 

 

另外,华夏硅谷创业集团董事长陈春先1958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物理系;华南师范大学物理系及电信工程系博士生导师保宗悌1959年在莫斯科大学物理系从事电离层电波偏振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原所长陈筠泉1959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哲学系;联通实华开公司总经济师王潼1964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郭爱克1965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生物物理系;清华大学力学系教授李俊峰1993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等等。他们,都是莫斯科大学为中国培养的重要人才。我们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将有更多的中国学子负笈莫大,报孝祖国。

 

三 : 科学精神的经典名人名言

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或结论。

——达尔文


科学是使人的精神变得勇敢的最好途径。

——布鲁诺


人借助于科学,就可纠正自然界的缺陷。

——梅契尼科夫

优秀的科学家必定是某种程度的狂人。

——卡皮察


科学不能或者不愿影响到自己民族以外,是不配称作科学的。

——普朗克


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因为它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是照亮世界的火把;但学者属于祖国。

——巴斯德


科学总是革命的、非正统的;这是它的本性;只有科学在睡大觉时才不如此。

——萨尔顿


科学需要人的全部生命。

——巴甫洛夫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马克思


想喝水时,仿佛能喝下整个海洋似的——这是信仰;等到真的喝起来,一共也只能喝两杯罢了——这是科学。

——契柯夫


科学始终是不公道的。如果它不提出十个问题,也就永远不能解决一个问题。

——萧伯纳


科学的永恒性就在于坚持不懈地寻求之中,科学就其容量而言,是不枯竭的,就其目标而言,是永远不可企及的。
——卡·冯·伯尔

四 : 科学精神名言

  马克思:万事开头难,每门科学都是如此。

  巴甫洛夫: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国界。

  巴尔扎克:问号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

  克鲁普斯卡娅:科学是人类积累的知识的巨大宝库。

  卡皮察:优秀的科学家必定是某种程度的狂人。

  兰道:科学如同大海,要求奋不顾身的拼搏。

  科学是使人的精神变得勇敢的最好途径。——布鲁诺

  人借助于科学,就可纠正自然界的缺陷。——梅契尼科夫

  科学需要人的全部生命。——巴甫洛夫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

  想喝水时,仿佛能喝下整个海洋似的——这是信仰;等到真的喝起来,一共也只能喝两杯罢了——这是科学。——契柯夫

  科学总是革命的、非正统的;这是它的本性;只有科学在睡大觉时才不如此。——萨尔顿

  贝弗里奇:最有成就的科学家都具有狂热者的热情。

  史密斯:科学是对付狂热和狂言的有效的解毒剂。

  门捷列夫:科学的种子,是为了人民的收获而生长的。

  歌德:幻想是诗人的翅膀,假设是科学家的天梯。

  居里夫人:在科学上,我们应该注意事,不应该注意人。

  巴尔扎克:科学的领域是广大的,人类的生命却是很短的。

  巴斯德:科学虽没有国界,但是学者却有他自己的国家。

五 : 科学精神的经典名人名言

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或结论。

——达尔文


科学是使人的精神变得勇敢的最好途径。

——布鲁诺


人借助于科学,就可纠正自然界的缺陷。

——梅契尼科夫

优秀的科学家必定是某种程度的狂人。

——卡皮察


科学不能或者不愿影响到自己民族以外,是不配称作科学的。

——普朗克


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因为它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是照亮世界的火把;但学者属于祖国。

——巴斯德


科学总是革命的、非正统的;这是它的本性;只有科学在睡大觉时才不如此。

——萨尔顿


科学需要人的全部生命。

——巴甫洛夫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马克思


想喝水时,仿佛能喝下整个海洋似的——这是信仰;等到真的喝起来,一共也只能喝两杯罢了——这是科学。

——契柯夫


科学始终是不公道的。如果它不提出十个问题,也就永远不能解决一个问题。

——萧伯纳


科学的永恒性就在于坚持不懈地寻求之中,科学就其容量而言,是不枯竭的,就其目标而言,是永远不可企及的。
——卡·冯·伯尔

本文标题:科学精神的名言大全-王绶琯:科学精神在大众心目中是崇高的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69903.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