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小城镇建设论文-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建设-建设理论

发布时间:2018-02-07 所属栏目:小城镇建设期刊

一 : 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建设-建设理论

小城镇建设与城镇建设、小镇建设意义相近,但又有细微区别。城镇建设侧重城中特色镇、古镇、旅游文化镇建设,小镇建设侧重农村乡镇建设,而小城镇概念属于二者的交叉范畴,囊括一切特色城镇、功能城镇、和新农村城镇建设。小城镇建设是小城镇的各种要素的创立或组合以及一定区域内小城镇体系的设置、改造和发展的过程。

小城镇规划_小城镇建设 -建设理论

(www.61k.com)概念

小城镇建设与城镇建设、小镇建设意义相近,但又有细微区别。城镇建设侧重城中特色镇、古镇、旅游文化镇建设,小镇建设侧重农村乡镇建设,而小城镇概念属于二者的交叉范畴,囊括一切特色城镇、功能城镇、和新农村城镇建设。

小城镇建设是小城镇的各种要素的创立或组合以及一定区域内小城镇体系的设置、改造和发展的过程。立足于我国的国情和现有的城乡二元结构,陕西省中际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在长期研究钻研中,CUDI院院长、学者王超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小城镇发展》一书中提出小城镇建设的新内涵,即通过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复盖,增加农村教育、卫生、交通、水利、环境等公共产品供给,开发农村生产力,实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在城镇化背景下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改变过去单纯地、片面地强调加快城镇化进程的观念,更加关注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更为综合和全面地谋划中国的现代城乡结合化建设。

背景

世界各国的城市发展经验表明,工业化和城市化是1个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发展过程。对中国而言,在发展模式、城乡差距、收入水平的悬殊、形成城乡分离、"城乡二元化"结构。加之城乡发展在完成产业结构转变时,却未完成就业结构、空间结构和生存方式的转变。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小城镇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80年代小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社会功能趋于完善,对周围社区的辐射力、吸引力和综合服务能力显着提高。宏观布局方面有的地区形成比较合理的小城镇体系,一批明星城镇脱颖而出,为小城镇的发展开拓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但是,中国现有的小城镇绝大多数都是历史上自发形成的,虽有某种自然的合理性,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不平衡性。小城镇的建设又缺乏科学规划和管理产生一系列问题,诸如,小城镇的数量较多,规模较小,多数小城镇发展水平较低,功能不够完善,许多地区小城镇的分布不均衡,结构不合理等等。此外,资金不足,人才奇缺,土地浪费,环境污染,体制不合理,管理不完善等等,都严重地阻碍着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在这个发展状况下,我们有必要、有责任重新思考、认识"小城镇建设"理论和实践。

小城镇建设理论体系

CUDI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学者王超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小城镇发展》一书中提出,建设理论体系是指小城镇的各种要素的创立或组合以及一定区域内小城镇体系的设置、改造和发展的过程。小城镇建设可从微观和宏观2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微观建设

指小城镇的各种社会要素的创立、兴建、组合和发展工作。大体上可归纳为物质文明方面的建设与精神文明方面的建设。

<一>、物质文明建设主要包括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和市(镇)政设施建设等。

1、经济建设涉及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商业和服务业的建设,以及与小城镇居民生活直接相关的农、林、牧、副、渔等行业的建设。经济建设在小城镇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居于中心的地位。2、生态环境建设主要是围绕消除或控制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废渣污染、噪声污染而进行的排烟、防尘、绿化、美化、供水、排水、垃圾和粪便处理,以及隔声、消声等方面的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直接影响着小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极大地制约着小城镇经济和社会的发展。3、市(镇)政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工厂、商店、机关、学校、居民住宅的建设,以及道路、桥梁、供水、供电、文化娱乐和生活服务等公用设施的建设。市(镇)政设施建设是发展经济、改善生活的必要条件,是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物质体现。

<二>、精神文明方面的建设主要包括思想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制度、组织建设。

1、思想建设主要是用科学的理论和世界观、现代的民主意识和法治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风貌等来提高小城镇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2、文化建设主要是通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等文化事业的发展来提高小城镇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3、社会制度和组织建设,主要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制度、家庭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与这些制度相适应的组织机构或设施的建设。

二、宏观建设

小城镇宏观建设指一定区域内小城镇体系的建立、改造和发展工作。要求从本地区、本城镇的实际情况及它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客观地位出发,做好总体规划。制定小城镇建设规划,要兼顾经济、社会、生态3大效益。规划的内容要全面,既要突出经济建设的重点,又要配合做好教育、科学、文化、人口、劳动力、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市(镇)政设施等方面的建设规划。它侧重于解决一定区域内小城镇的密度、规模、功能和空间布局的问题,以及小城镇建设的发展速度和具体的方法、步骤等问题。一般地说,每1个区域内的小城镇,要尽可能做到密度适当、规模合理、功能互补、布局均衡。

小城镇建设思路

首先,城镇化1个重要的方针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贯彻"20字"方针、"4大文明"做到"生产发展、生活宽余、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城镇化建设指明方向和内容。

其次,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中国的城镇化不可能是1步到位的大城市化,也不可能是1步到位的中小城镇化,必然是大城市、中小城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步推进的城镇化,是三维结构同时并存的城镇化。这就是中国式的城镇化道路。

再次,从本质上说,城镇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城市的各种文明不断向农村扩散和辐射的过程,是城乡各种差距不断缩小、城乡二元结构不断消除的过程。

发展小城镇建设的意义

一、小城镇建设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当前国内外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我国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

二、小城镇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方略,解决"三农"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重大战略决策;

三、小城镇建设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进而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四、小城镇建设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缩小城乡差别,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五、小城镇建设是逐步消除城乡二元体制结构,形成工农之间和城乡之间良性互动,实现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有着非常鲜明的时代背景和重大的历史、现实意义。

二 : 论小城镇建设

  

  选择城市化道路,意味着我国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必须将这样一个区域的整体力量发挥出来,而不仅仅是促进其中的城市的发展。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发展小城镇作为“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国家“十五”计划把小城镇建设列为农村今后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小城镇,大战略”曾成为事关全国特别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热门话题。

  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与信息化共存的一个非常特别的历史时期:工业化过程尚未完成,信息化过程已经开始。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没必要也不应该升班硬套西方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先集中、后分散的城市化模式,而应该努力探索出一条既适合我国国情、又能代表历史发展的新的城镇化道路。在这之中北京市延庆县的张山营镇做的极为突出。

  起先张山营镇对于小城镇建设的并不是有优势。地形、地质复杂、也没有较好的经济基础也算的上薄弱。可就在这样的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张山营镇仍然发展的极为优秀。

  首先,张山营镇就把自己的不利条件变为优势,把古崖居、松山等复杂地势、地形地区,合理运用,在2002年开通了北山旅游专线——“古龙路”,将古崖居→松山国家级保护区→玉渡山风景区→山戎古墓群→龙庆峡连接起来。2006年开通康张路,使北线景区与八达岭长城、康西草原相连接,形成了快捷便利的交通网络和环型旅游带。

  在交通条件已经很便利的情况下,张山营镇又把原有的自然条件投资利用。把京北小漓江龙庆峡、千古之谜古崖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松山、北京市自然风景区玉渡山、碧波荡漾的官厅水库、炎黄阪泉之战古战场和山戎古墓群(陈列馆)、石京龙滑雪场等人造景观加强生态保护,形成了春赏花、夏玩水,秋摘果、冬滑雪的旅游特色,年接待游客150万人次以上。

  在旅游业也发展的如火如荼时,镇里也不忘为人民带来资源收入,开始建设旅游村。发展到现在为止,全镇有8个民俗旅游村、300多个民俗旅游接待户,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民俗旅游项目。西大庄科村位于松山自然保护区腹地,为北京市旅游专业村。下营湖畔渔村,湖光山色,尽收眼底。黄柏寺村千亩桃园,春花烂漫,秋实累累。玉皇庙村树木参天,盛产皇家贡品—玉皇李子。这里远离都市的喧嚣,保存自然的幽静,浓郁的民俗风味、淳朴的民风民情,等待游客的体验品味,来这里度假旅游是现代人回归自然最理想的选择。近年来西大庄科村开发的“药膳宴”;西羊坊村开发的“蘑菇宴”;黄柏寺村开发的火盆锅“格炸宴”,在京城和外地游客中留下较好口碑。

  在张山营镇的一路发展历程中,有规律性的利用自身资源,发展与自身所对应的,才能真正的做到发展城镇建设。为此,加快我国小城镇建设,必须与时俱进,在发展观念、相关体制以及政策上实现创新。特别强调我们应该从各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制定科学有效的对策措施。

  积极推进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小城镇建设,探索小城镇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模式、新途径实际上就是要积极推进小城镇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协调发展,促进小城镇的全面繁荣,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二:慕柯

三 : 小城镇建设论文14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农村行政管理专业(大专)毕业论文

DS镇小城镇建设的思考

----推进小城镇建设 促进农民增收

姓 名: CJB

学 校: 11电大

专 业: 农村行政管理

年 级: 00年秋

学 号: 00

指导教师: 戴000

内 容 摘 要

本文从我国对“三农”问题的重视谈起,着重提到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任务是解决好农民问题,而解决好农民问题解决农民问题最核心、最关键、最紧迫和最现实的任务是如何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好农民增收根本上就是要推进小城镇建设,即而阐述小城镇建设的必要性和历史意义。

作者先分析了DS镇农民收入的基本来源和支配,认真研究农民收入的有利条件及劣势,从这些分析的内容来进一步说明小城镇建设的必要性。而后围绕如何进行小城镇建设开始展开,提出要做好小城镇建设工程,实现农民增收要从解放思想、科学规划、改革升级、探索道路、产业发展等五个方面的要求实施。

最后文章又再次说到了做好小城镇建设工程的重要性与开头形成了前后呼应的作用,指出:DS镇只有做好、做实发展小城镇、中心村(集镇)建设这篇文章,才能使两万五千农民真正的增收,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农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实现新DS的新的更大的发展!

关键词 三农问题 农民增收 小城镇 中心村 根本利益

目 录

一、

三、论文

论文由论文目录(提纲)和题目、作者姓名、完成日期、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附录等项目组成。

需要列目录的论文,目录要独占一页。“目录”二字用3号黑体,顶部居中;以下列出论文正文的一、二级标题及参考文献、附录等项及其对应页码。用小4号宋体。

论文题目用3号黑体,顶部居中排列,上下各空一行;

作者姓名:题目下方居中,用四号楷体。

完成时间:作者姓名下方居中,字样为“X年X月”,用四号楷体。

摘要:作者姓名下空一行,左起顶头,写明“摘要”字样加粗,点冒号,接排摘要内容。一般用五号字,字体用楷体。

关键词:摘要下方,左起顶头,写明“关键词”字样加粗,点冒号,接排关键词。词间空一字。字型字体同摘要。

正文:关键词下空一行开始。正文文字一般用5号宋体,每段起首空两格,回行顶格,单倍行距。 正文文中标题:

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4号黑体,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如果居中,上下各空一行。 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与正文字体字号相同,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

三、四、五级序号分别为“1.”、“(1)”和“①”,与正文字体字号相同,一般不独占行,末尾加句号。如果独占行,则不使用标点。每级标题的下一级标题应各自连续编号。

注释:注释采用脚注形式。加注符号以页为单位排序,标在须加注之处最后一个字的右上角后,用带圈或括弧的阿拉伯数字依次标示。同时在本页留出适当行数,用横线与正文分开,左起空两字后写出相应的注号,再写注文。每个注文各占一段,用小5号宋体。建议使用电脑脚注功能。

参考文献:在正文项目后空两行左起顶头用四号黑体写明“参考文献”,另起行空两格用5号宋体编排参考文献内容,每个参考文献都另起行。参考文献的项目见“实施方案”正文。

附录:在参考文献后空两行左起顶头用四号黑体写明“附录”字样,另起行编排附录内容,格式参考正文。

DS镇小城镇建设的思考

-----推进小城镇建设 促进农民增收

党中央连续六年将“一号文件”锁定在“三农”问题上,省委的“一号文件”也是针对解决“三农”问题,充分体现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体现了党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视。做好“三农”工作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始终坚持把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任务是解决好农民问题。解决农民问题最核心、最关键、最紧迫和最现实的任务是如何促进农民增收;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其根本的目的就是保障农业增产、促进农民增收;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人翁和受益者是广大的农民。所以如何促进农民增收是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课题,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首要任务。

党的十七大指出“统筹城镇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镇长效机制,形成城镇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就要求加快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通过发展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富裕农民,带动农村的发展。

建设和发展小城镇,不仅是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重要途径,更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这一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根本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加快小城镇建设,都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发展小城镇是手段,不是目的,是现阶段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一条不可逾越的必经之路,这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第二、三产业发展,从而达到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繁荣,进而成功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支点,是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的一个战略突破口。

根据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去年年底,临安市由原来的26个乡镇街道,撤并为18个镇街道。这是关系到临安市未来发展的大事,必然会对临安市今后的待续、有序、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我到乡镇机关工作三年来的切实体会,结合对《小城镇建设》课程的学习,就这次镇镇调整与促进农民增收的课题进行分析。

一、农民收入主要来源及分配

DS位于临安西北部,东、南与龙岗镇鱼跳和上溪为邻,西与安徽省绩溪县荆州镇接壤,北与安徽省绩溪县洪门镇相接,全镇地域面积139平方公里。下辖16个行政村,至2010年12月共有9029户,25950人。2010年底由原DS镇与原新桥乡合并为新的DS镇。DS镇地貌属山地丘陵,地势呈西高东低,平均海拔490米,11村2自然村海拔达到850米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85%以上(其中山核桃林区面积达168356亩)。

(一)DS镇农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

DS镇的农民的收入以农业为主,工业为辅,其他方式收入为补充。收入受气候、市场环境影响较大,收入的渠道少、经济收入总量小、不稳定因素多。一是以山核桃为的农业收入占农民收入的主导地位。2010年,DS镇全镇山核桃产量为4077吨,直接创收18754.2万元。二是以莹石矿为主的矿工业收益为农民创收起到积极作用。2010年,全镇以莹石开采、食品加工等产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实现总产值64681万元。三是以外出务工为主的其他收入为补充。以QC村为例,2010年外出务工或在外地单位上班的人员达175人,平均每人每年能够带回6000元的务工收入。

图2.1:收入形式比例图

(二)DS镇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分配形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个体情况的迵异,全面统计反映全镇农民经济收入的分配情况难度较大。现有农民的收入也只是基本满足支出需要,如家庭发生大的变故或者经济形势不乐观,农民负担将会更为艰巨。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农业建设步伐,加快建设更加成熟更具有保障性的农村经济,加快探索出农民增收的道路是十分紧迫的任务。

不确定性支出

图2.2:支出形式比例图

二、农民收入有利条件、优势和制约条件、劣势

(一)农民收入有利条件或优势

1.农业基础扎实,农业生产条件逐呈现代化。

随着国家“三农”优惠政策的出台,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农业机械渐渐进入普通农户,科学化生产经营理念逐渐形成,传统农业正朝集约化和特色化转变。

2.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创收方式可呈多样性。

由于DS平均海拔高,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基本上不存在工业“三废”污染,所以地理和自然生态条件优越。除适宜生产占主导优势的传统产业山核桃以外,能够大力发展高山蔬菜、高山花卉、药材等对环境要求很高、具有很高经济效益的产业。同时,也可以探索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以“农家乐”为主抓手的旅游服务业。

3.矿产丰富多样,工矿业发展促农民增收。

目前,在DS镇已探明的矿业有:新桥村、11村和DS村的砩石矿;大山川村和QC村的玉石和叶腊石,现在在QC村又探明含有银矿和钨矿。

4.DS人勤劳纯朴,是DS农村发展的决定因素。发展的关键在于人。DS人勤劳纯朴、团结友善,克服了人多地少,生产资料相对落后,产品销售市场相对滞后的不利影响,一

小城镇建设论文14_小城镇建设论文

步步朝着富裕、安康、祥和的小康社会艰难又稳步地前进。

(二)农民收入不利条件或劣势

1.客观环境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

地形复杂,属山地丘陵地貌,相对地势落差比超过400米,山势坡度超过30度的山地超过70%;辖区内年气温在20摄氏度,气温相对较低,不宜生长短期农作物。辖区内基本都是高山围绕,呈显狭长盆地状或沿溪河沟壑地貌。山势陡峭,土壤覆盖稀薄,土地使用率过低,耕地面积溃乏,人均拥有耕地面积不足0.34亩。辖区内仅有一条平均宽度不足交通条件较差,交通不发达,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到产品销售市场的发展,招商引资难以作为。

2.农业发展难度大,农产品收益没有保障。

(1)生产方式传统化,农产品品种单一。特别是在种植过程中,盲目地追求产量高,而忽视产品本身的质量;盲目地追求生产效率,而忽视生态种植的理念;盲目地追求眼前的利益,而忽视全盘规划、长远利益。

(2)农业没有形成规模化,经营形态呈“小、杂、散”。目前农业生产和经营形态受农户种植习惯、种植品种、种植方式各不相同的影响,表现为“小、杂、散、乱”。

(3)农产品加工粗放化,没有深加工产业,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做好农产品的加工,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最简单的手段。当前,DS在农产品交易中,出售的都是原材料,几乎没有可以直接进入市场末端的产品。

(4)传统形态下农业对气候、市场依赖性大,收益没有保障。传统形态的农业是习惯性的生产劳作,既定式的经营模式,对气候要求很依赖,是“靠天吃饭”的农业。传统形态的销售手段,是以计划的形式组织生产而不是将市场作为生产的依据,不能正确把握市场的需求,不是适应市场要求,而是受市场制约的“被动”农业。传统形态的农业生产手段简单,生产的效率不高,而且收益没有保障,农民创收难度较大。

图3.1:市场形势与山核桃销售价格对比分析图

(三)工业经济发展滞后,工业性收入分配不平衡。

以矿业开采为主的工业,因开采难度越来越大,使得生产成本渐变增加,矿产储量逐年减少,且近几年因为矿业进行调整,多个矿床正处于整顿或转让期间,正于停产阶段,

所以工矿业对DS农业建设支持力度有限。

矿产资源并不是全镇辖区内平均分布,且矿产开发的主要经营形式是股份制,矿产收益主要是企业和股东享有,地上矿床主要是露天的玉石和叶腊石资源,但是矿产本身价值过份高估,矿区大部分座落在地产界定不明确的区域,又没有计划和有组织的开采。

(四)农民受传统生产经营理念影响,观念滞后,是影响DS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传统的生产经营理念根深蒂固,传统的生产模式并没向现代化农业转型升级,“靠在吃饭”是这种意识形态的集中表现。“走出去”与“引进来”观念淡薄。外出务工的意识不强,或者外出仅仅是为了“走出去”谋就业,而没有“走出去”去创业的理念。意识的淡薄使得农产品“走出去”难度变大,或者仅仅是为了“走出去”脱手交易,而没有“走出去”创品牌,打市场的理念。

三、以小城镇建设为突破口,促进农民增收

要实现DS镇的持续、有序、健康发展,必须紧紧抓住此次乡镇撤并和QC村、RL村两个中心村与XX村、HR村特色(精品)村建设的机遇,大胆解放思想,不断深化改革。按照“突出特色,适度超前”的原则,坚持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从规划布局、绿化品位、人文环境等方面反映出每个中心村(集镇)的个性和特色,做到科学规划,统筹部署,协调发展。

发展小城镇、中心村(集镇)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建设和发展小城镇、中心村(集镇)是十分值得重视和研究的问题。所以,要搞好农村小城镇建设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一、解放思想,树立发展是富民建镇的第一要务。

发展小城镇、中心村(集镇)有许多有利条件,也有许多不利因素,最大的不利因素,还是思想解放不够,改革力度不大,措施办法不多。一是始终坚持发展是富民兴镇的第一要务。积极引导干部、群众认识生产力,掌握资本;挖掘生产力,积攒资本;发展生产力,增加资本;扩大开放,引进资本。二是大胆改革,大胆实践,锐意进取。学习先进经验,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勇于创业”的精神。面对矛盾不回避,面对改革不动摇,面对议论不争论,允许试,允许闯,争取时间发展,让实践作结论。坚持正确的,完善不足的,引导扭曲的,改革错误的,宽容失误的。真正做到创新不跟风,争先不争论,依靠不依赖,引导不误导,使大家立足镇情心系群众,开拓创新,大胆实践,把思想集中到发展上来,把精力用到改革上去,招商引资放手发展私营个体经济。

二、用科学规划作为发展小城镇的奠基工程

发展小城镇、中心村(集镇)不能靠搞运动和行政命令,要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农民进小城镇、中心村(集镇)要靠市场吸引。规划要体现高起点、可持续。高起点、可持续的规划可以使发展小城镇、中心村(集镇)健康有序地发展,而目光短浅的规划会给老百姓和社会留下无尽的遗憾和痛苦。发展小城镇、中心村(集镇)还受人口、资源、地理环境等自然条件的制约。因此,发展小城镇、中心村(集镇),要有合理的布局和分工,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立足优势,突出特色,规模适度,注重实效走集约式城镇化道路。本地资源条件、自然景观、乡风民俗、经济发展水平、历史人文背景、区位特征等进行创新性的开发,扬长避短,发掘特色,培植特色,科学定位,体现个性。切实做好QC村、RL村两个中心村与XX村、HR村特色(精品)村建设。

三、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提高传统产业的经济效益。

发展小城镇、中心村(集镇)就是要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增强小城镇、中心村(集镇)的吸引力。做好传统产业升级就是要转变传统的生产理念,改善传统的生产模式,提升传统产业的附加值。特别是要在QC村、RL村两个中心村与XX村、HR村特色(精品)村建设中带着做好传统产业的升级。

(一)做好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

1、充分发挥优势农业的主导作用。(1)在种植过程中,以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社的形式组织生产经营,引导和鼓励农户以合作社成员的身份加入到合作社中。以合作社的形式组织农业生产,形成集约化种植的模式。对整合的山、林、田地,种植过程中按标准进行,种植的品种要选择市场竞争力强、效益高的作物,鼓励并支持新品种、科技含量高、市场紧俏的作物进行试种。(2)探索新型的生产经营模式。对于整合或者进行统一生产经营的山、林、田地要有科学的经营理念。要着重考虑如何提高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如何提高绿色健康指数,如何增强市场竞争力,如何规范现代理念的管理模式。要形成统一施肥,统一除草,统一管理的运行机制,合作社要充分发挥引领农户进行统一生产的作用,广泛应用现代产业化的产业理念,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管理方式。(3)下大力解决传统产业深加工问题。鼓励广大农户投入到产品加工中来。农业的加工以提高产品质量、增加附加值为导向,努力由农产品原料输出型的第一车间向终端产品可直接走向市场型的成品转变。(4)积极开拓市场,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努力培养一批技术精、能力强、带头作用好的专业合作社和个体户,制定一套可行的体制,鼓励农业企业入驻和发展,力争创造自主名牌,形成一个良好的加工销售机制。

2、顺应市场需求,加快培育特色农业。研究产品的种植方法,经营方式,研究产品的利用价值,研究市场需求。例如在QC村重点如何做好高山蔬菜,不能盲目地种植,要注意避开种植潮流,在品种在寻找间隙,引导农户从种植户向加工户、收购运输户、销售户转变,要创造具有一定市场知名度的“菜篮子”。

3、走好绿色农业这条路。不断创新观念,确立“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理念,不断改善以结构创新为基础,技术创新为支撑,体制创新为动力,管理创新为保障的农业发展模式,提高土地产出率、投入回报率和可持续发展水平,建立专业型、立体型、开放型的现代化农业结构,大力支撑行业协会在新型生态农业中的生力军作用。

(二)努力探索工业转型升级道路

1、充分提高现有矿产资源的利用率。在XX村要重点做好改进采矿的技术,正确处理当前利益与可持续生产经营的关系,处理好生产与生态的关系,切实做好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安全责任制。

2、用“创新”思维做好传统生产经营模式工业的转型升级。要用正确的态度分析和查找现行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发展的因素;用先进的采矿技术和现代化的机械设备,用信息化程度高的探矿设施解决采矿难的问题;加大深加工力度,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解决产品综合利用率过低的问题。

3、设法让更多农民群众投入到矿业生产经营中。积极引导广大农民投入到矿工业生产经营中,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是对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的基本要求,培训符合采矿、删选矿料和运输等技术型工作人员。

四、积极探索出一条“走出去”与“引进来”的道路

(一)想方设法“走出去”。

1、让产品“走出去”。具有良好竞争力的产品,能够在市场平台上尽显锋芒,而竞争能力处于劣势的产品,在市场平台上没有主动权,渐之消亡。所以要让新桥的产品“走出去”要努力寻找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要政策引导,制定利益导向的鼓励机制;要正确认识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产品“走出去”的先决条件;要正确认识努力探索新型生产经营模式,是实现产品“走出去”的根本保障;要正确认识提升产品的竞争力,是保障产品“走出去”的重要措施;要正确认识有效利用市场平台是实现产品“走出去”唯一途径;要正确认识培育专业合作社是实现产品“走出去”的关键。

2、让人“走出去”,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1)政策支持并鼓励人“走出去”。结合本乡实际,出台以扶持、鼓励、引导为主要

内容的优惠政策。与劳动保障、教育培训等部门协作对外出人员进行业务技能培训,提高外出人员的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与招工难的地区或企业达成提供劳动力和工作机会的协议,拓宽就业渠道;与农村经济合作社、邮电银行等金融机构联合出台就业、创业小额贷款,解决外出人员就业、创业资金短缺的问题。

(2)突出抓好思想认识的提高和业务技能的提高两个关键。让人“走出去”的首先问题是要让人的思想认识上要有“走出去”的思想认识。

(3)协助做好外出人员的社会公益有关事宜。要使外出人员安心在外就业、创业就业就要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要形成定期联系机制,适时知道他们“在哪里?做什么?想什么?需要什么帮助。

(二) 创造条件“引进来”。

做好“引进来”工程,不仅是要争取到更多的投资和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引进新析生产经营方式和具有高产值的特色、新型、绿色新兴行业,完善现行的生产经营模式,提高生产经营水平,丰富生产经营内容,优化产业结构。结合DS当前的实际情况,“引进来”的工作任务主要是:要引进先进的理念,转变农民传统习惯性的制约发展的思维,提升“找路子,谋发展”的自觉性;要引进生产经营技术和手段,充分发挥本地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改造升级;要引进产品深加工和原材料再利用为主的企业引进,拓宽产品的利用空间,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利润;要引进先进的产业,因地制宜,千方百计寻找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想方设法更好地发挥当地的自然与环境的优势;要引进能够促进当地发展的人才,努力创造为他们创业的条件。

五、凝聚优势,形成合力,实现产业链发展模式

结合实际,DS镇的产业链体系,是在小城镇建设的基础上开展的,是对传统产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升级,是对传统经营手段的改造。由于间一产业体系或单个经济组织其规模和现代化生产经营手段都与竞争对手存在较大差距,难以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所以,在新一轮的发展过程中就必须将所有单一生产经营个体或者单一产业体系整合起来,形成超越传统观念产业链的定义范畴。新桥的产业链是定义在将目前新桥具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产业,凝聚起来,形成合力,组成一个大集团,在这个集团平台上组织各个产业体系和各个经济组织生产经营活动。

产业与产业链融合形态图

图3.1:产业与产业链融合形态图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从《中共中央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首次提出小城镇发展问题以来,十五大、十六大和十七大各次全会均对加快小城镇的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2009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把推进城镇化建设作为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了具体部署。积极有

序地发展小城镇,是建设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现实需要,是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战略举措,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利于缓解大中城市人口膨胀带来的压力和一系列社会问题,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已成为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DS镇只有做好、做实发展小城镇、中心村(集镇)建设这篇文章,才能使两万五千农民真正的增收,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农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实现新DS的新的更大的发展!

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10孙长江; 小城镇建设拉动五团经济增长

[N]. 兵团日报(汉). 2009-01-14

李荣; 小城镇建设可力推“保增长、扩内需”[N]. 中国特产报. 2009-04-03

《城郊农村如何搞好小城镇建设》陈娆金盾出版社2008.9

小城镇建设实践与探索全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发行部吴继宽2010-4

四 : 70小城镇建设论文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题目:论中国之小城镇建设

姓名:蒋楠楠

班级:11春农村行政管理

学号:1141004407500

2011年11月13日

论中国之小城镇建设

11春农村行政管理 蒋楠楠

内容摘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与对策是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强化镇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我国小城镇类型多样,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发展战略和对策也各具特色。本文旨在分析我国小城镇发展的整体现状,并从宏观角度挖掘我国小城镇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给出应对策略,以便于我国小城镇区划调整后的新一轮发展走向。

关键词: 小城镇建设 三农 环境建设

正文

小城镇是以聚集人口、商品、文化、信息、科技、教育、金融和服务为特征的地域系统.小城镇位于农村之首、城市之尾,与农村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点;又与大中城市关系密切,是大中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后盾.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这是平顶山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加快小城镇建设,走符合平顶山实际的城镇化道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一个战略性问题

目前,作为有战略意义的小城镇建设,已经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全国各地的小城镇建设日渐升温,其成果也日益明显.但是,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长远的社会性大工程,仅仅凭热情和勇气是不够的.我认为,要高质量地建设我国的小城镇,使这项千秋大业健康发展,尽快实现农村城市化的大目标,那么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各级相关领导,就必须对目前我国的小城镇现状具有正确的认识.

一、现状分析 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城镇化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城镇化水平以平均每年0.625%的速度递增,而1952-1977年均只提高0.2个百分点.1998年,我国共有小城镇45462个,其中建制镇19060个.另据1997年全国第一次农业普查,截止到1996年底,全国共有建制镇16126个,镇区户数平均1221.1户,镇区人口平均4518.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071.5人,镇区占地面积2.2平方公里.分地区看,东、中、西部地区的建制镇数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呈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三类地区分别拥有建制镇7479个、4682个和3965个,分别占全国建制镇总数的46.4%、29%和24.6%;从人口规模看,目前建制镇大多属于小规模之列.镇区人口在4000人(全国平均数为4518.6人)以下的镇达到10544个,占全国建制镇总数的65%;中等规模的镇(镇区人口4000-10000人)4235个,占全国建制镇总数的26%;镇区人口10000人以上镇1347个,占全国建制镇总数的8.4%,这部分人口规模较大的建制镇虽然数量较少,但却拥有建制镇人口总数的36%和非农业人口总数的40%,属于经济实力最强、发展势头最猛的镇.

尽管经历了改革后的高速发展,我国农村城镇化水平仍然大大低于工业化和非农化水平.1952-1978年,我国的人口城镇化率只提高了5.4个百分点,但同期工业化率和非农化率却上升了26.7和22.4个百分点.改革以来自下而上的城镇化把中国城镇化带入了快速推进的轨道,从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国整体的城镇化进程,并逐渐弥合了城镇化进程与工业化和非农化进程的差距.1978-1998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上升了12.5个百分点,年均上升0.625个百分点;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幅度从26.4%下降到11.7%,下降了1

4.7个百分点;城镇化滞后于非农化的幅度从54%仅下降到51.2%.这说明滞后程度仍然十分严重.而如果把中国城镇化放在世界整体城镇化进程来考察,其落后程度更是极为明显的.1997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仅比低收入国高1.9个百分点,比世界平均数低16.1个百分点,更不用说与中等收入国家和发达国家相比了.

我国小城镇建设起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发展和推广起来的,目前约有6万个小城镇,各具特色,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效应.其乡镇工业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但在工作实践中也发现,有些地方发展小城镇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亟需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建设分散,缺乏计划性

从目前小城镇建设自身设计而言,总体水平不高,建设不配套,服务功能不齐全,吸引力还不够强.一是规模偏小,难以适应规模

效应,规划与其现实的经济规模与人口规模相脱节,缺乏计划性和远见性,制约了小城镇今后的发展,使得一些小城镇存在“一年建,二年改,三年推倒再重来”的做法;二是存在数量上盲目扩张,布局分散,齐头并进,全面开花,摊子铺得过大,少数地方出现“乡乡建镇、村村建镇”的现象.由于小城镇的过于分散,导致了乡镇企业的布局分散,我国乡镇企业有80%分布在各村,18%分布在集镇,另有2%分布在县城以上.尤其在发达地区,出现超前发展的现象.有的镇规划215万人,建成区竞达415平方公里,还有的镇到2010年的规划,却在1998年就全面完成.到底全区该建多少个,平均一个城镇发展多少人,谁为中心镇,以什么产业为主导等一系列问题缺乏通盘考虑;三是由于规划、布局不合理往往又带来土地资源的浪费,使得许多小城镇现有建设用地利用率很低,有的小城镇本来具有很好的旧城基础,改造潜力很大,却硬要遗弃旧有小城镇,热心另辟新的小城镇,搞“圈地运动”,不顾条件,盲目攀比.可建高层建筑的市场,却用大面积平房来代替,一些可改造利用的旧厂房,却让其闲置在那里;四是已建成的城镇产业结构不合理,据有关部门统计,1997年,我国小城镇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78:12:10.可见,农业比重过大,工业结构与城市工业结构相似,第三产业滞后,不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基础设施薄弱和配套功能不全

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落后,是当前小城镇普遍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做到水通、路通、电通、邮通和健全的消费和服务功能,才能更好地招商引资.由于当前缺乏建设资金,使得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这是因为当前小城镇建设筹资渠道过于单一,政府投资

70小城镇建设论文_小城镇建设论文

方向不明,大多数小城镇仍然沿用传统的城市建设体制,对这部分投资大包大揽,不能在最基本的公用设施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加之小城镇缺乏融资能力和融资主体,使得信贷资金支持方面的困难,从而导致了基础设施不配套,工程质量低劣等现象,影响小城镇的发展和功能的完善.

(三)小城镇主导产业不明,成为中心镇的不多

据了解,各地区小城镇发展速度虽快,但层次偏低,中心镇较少,辐射能力很弱.一个县、一个乡、一个地区到底建设多少个小城镇,规模多大,距离多远,总体布局应如何展开,以谁为中心镇,与其他小城镇有何联系,重点不明确.在建镇时,如何以市场为导向,立足本地资源,发展哪些产品,谁为主导产业,谁为龙头企业,如何辐射和带动其他小城镇,提高所有小城镇的整体效益,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成为连结周围农村的纽带作用研究不够.

(四)污染严重,缺乏可持续发展眼光

由于不少小城镇建设过于分散,分布不合理,缺乏长远科学规划,导致了乡镇企业也出现了“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分散格局,使得一些有污染的企业缺乏管理和治理,把废水、废气、废料不时排放出来,严重污染了大量农田、江河和空间,再加上农村人口向小城镇的迅速转移,进一步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和生态恶化,违背了七十年代以来全球掀起的一场空前壮阔的绿色革命,从而影响我国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三、应对策略

综合上面提到的我国目前小城镇建设所存在的问题,我自己提出我个人的一些观点,要应对上面涉及到的问题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去处理:

(一)精心规划,合理布局

搞好小城镇的规划设计,是建设好小城镇的前提条件,既有利于协调发展和统筹兼顾,也有利于处理好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关系,同时,也有利于合理用地、发展生产、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为此,我们必须对小城镇建设要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当前,不少省市开展了各具特色的试点,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效应,他们在小城镇建设方面做到“布局合理,设施配套、交通方便、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各具特色”.安徽省六安地区在建设小城镇方面高起点,严要求,使全区建制镇—中心镇—一般集镇的结构更趋合理,按照“工业成片、居住成点、商业成街、道路成行、河渠相通、绿地相连、人市分流、闹静有别”的发展思路进行规划设计;山东省寿光市做到“五个结合”,即“小城镇与调整产业结构相结合、与发展乡村工业相结合、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发展第三产业相结合、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江苏省在“三横两纵”有序的发展态势中,形成了“交通枢纽型、商业贸易型、文化旅游型和卫星镇”等.这些小城镇建设思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不要搞“为建设而建设”,而要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突出特色,打破现有乡镇行政区划,从布局上确定好城市功能、经济功能、带动功能和辐射功能,要把小城镇建设建立在科学合理的规划之上.

(二)多渠道融资,搞好小城镇软硬环境建设

凡是小城镇发展快的,都是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大力推行投资体制和建设方式改革.我们要鼓励个人、集体和外商带资进镇,参加小城镇的建设与开发.要打破以前乡镇级政府为投资主体的旧体制,把城镇建设推向市场,使投资主体的单元化变为多元化,首先要组织和引导农民带资进镇;其次要坚持以地生财,盘活土地资源,以地换路,以地换楼,以地入股;第三,要把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推向市场,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

(三)户籍制度改革迫在眉捷

小城镇是连结农村和城市的“纽带”,能够转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的聚集是满足小城镇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目前,从有些小城镇发展的数量和占地规模来看,存在着人口规模过少,居住分散且不稳定等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现行小城镇的户籍制度没有进行很好的改革,使得已在建制镇登记落户的农民未能享受与当地居民同等待遇,成为农民进镇的障碍.镇门是否能真正的打开,取决于户籍制度的改革.这种制度改革,既要有利于吸引农民向小城镇集中,又要区别于现行大中城市的管理办法,应该放开县及县以下建制镇的户籍管理制度,取消“农转非”等控制指标的迁移方式.在户籍管理上,鼓励先富起来和有一定技能的农民进镇投资兴业,对符合条件的进城农民,要及时办理小城镇户口.对到小城镇落户的农民要禁止收取或变相收取城镇增容费和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费,做到与当地居民一视同仁.同时,要允许进镇落户的农民对原有承包地拥有承包权,有偿转让其使用权等.

(四)精简机构,做到“小政府大服务”

小城镇管理体制改革与政府职能转换,是我国基层政权建设的一项很重要内容.在小城镇建成运作上,机构设置切忌臃肿、人浮于事,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提高效能,不搞一刀切,也不搞上下对口,要成为一种廉政、高效、服务的新型机构.在这个方面,安徽省叶集镇在小城镇机构改革和设置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子,他们实行“机构综合设置,人员交叉任职,对内一套人马,对上关系不变,一人多职,一人多用”的原则,镇属行政事业单位由19个减少为8个,精简了一半以上人员.县对镇只管一个总的编制和党政一把手的任免审报.镇内人员聘用和岗位协调全由镇里负责,原县直各职能部门设在叶集的“七站八所”的人、财、物三权全部下放到镇.对原镇精简人员给以出路,合理安排,各尽其能.同时,这个镇的党委和政府还大胆提出: “权力向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人集中,资产向懂管理、能管理、善管理的人转移,分配向有实绩、贡献大、干实事的人倾斜”.用人上实行聘用制和公开考试录用制相结合,做到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打破工人、农民和干部的界限,工资实行浮动制,奖惩兑现.政府的主要精力由过去办企业转向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和公益性项目上,放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上,放在软环境建设上.总之,放在事关全镇上,事关全局上.只有建立起“小政府大服务”的机构,才能高效运转并取得良好成效.

参考文献

网站资料:《中国农村小城镇建设:现状、问题和对策》,http://www.exam8.com,2006-3-27,2011-06-13;

期刊:周敏云,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农业解决问题》杂志,1999年第9期;

本文标题:小城镇建设论文-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建设-建设理论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68526.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