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纪录片梁思成林徽因-脊梁:脊梁-纪录片,脊梁-图书

发布时间:2018-01-05 所属栏目:爱情故事

一 : 脊梁:脊梁-纪录片,脊梁-图书

意义 原指脊背。后来比喻作支撑的人或物体。 解析 脊,jǐ(本义:背中间的骨头) 同本义 脊,背吕也。——《说文》 举肺脊。——《仪礼·特性礼》 坎为美脊。——《易·说卦传》 或碎脑以折脊。——李白《大猎赋》 又如:脊杖(在罪犯脊背上施加的杖刑);脊令(脊令原。即“鹡鸰”,水鸟名。常比喻兄弟,或兄弟友爱,急难相顾) 物体上像脊梁骨似的隆起部分。如:山脊;屋脊;脊封(书脊上的封皮) 理,条理 有伦有脊。——《诗·小雅·正月》(《正月》,《诗经·小雅·节南山之什》的一篇) 梁liang(会意。从木,从水,刅(chuāng)声。从“木”从“水”,表示用木料在水上造桥。本义:水桥) 特注:在此处,“梁”字应该读轻声的liang。 同本义 梁,水桥也。——《说文》 梁丽可以冲城。——《庄子·秋水》。司马注:“小船也。” 除道梁溠。——《左传·庄公四年》 谨关梁。——《礼记·月令》 十一月舆梁成。——《孟子》 十月成梁。——《国语·周语》 津梁之上。——《国语·晋语》 造桥为梁,不显其光。——《诗·大雅·大明》 兹郑子引辇上高梁而不能支。——《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泽无舟梁。——《庄子》

脊梁_脊梁 -纪录片

(www.61k.com]基本信息

脊梁:脊梁-纪录片,脊梁-图书_脊梁
脊梁

《脊梁》:展现中国共产党85年光辉历程

片名:脊梁

类型:大型文献纪录片

联合摄制: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中国中央电视台

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发行: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音像出版社

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

公映日期:2006年6月23日

摄制背景

2006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纪念日。为向党的85岁生日献礼,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大型文献纪录电影《脊梁》。2005年9月20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第30号令批准本片立项。

中国共产党由最初成立时的数十人发展到6000馀万人,前后85年的风雨历程,无数共产党人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在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关键时刻默默奉献乃至献出生命。一部90分钟的电影要贯穿85年的时间,展示这样一些人、这样一段历史,有相当大的难度。因此,《脊梁》摄制组认为本片必须有恰当的结构方式:选择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以点带面,勾勒整个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进程;在电影所表现的历史事件中,选择有典型意义的普通共产党人的先进事迹,揭示历史细节,以普通共产党人为中华民族奉献牺牲为线索,展示中国共产党建党85年的壮丽历程。从而,更进1步展示在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发展中,中国共产党所起到的先锋队、领路人的作用……

创作方向

脊梁:脊梁-纪录片,脊梁-图书_脊梁
脊梁

一、影片以表现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为重点,同时兼顾中国共产党在民族独立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二、揭示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初期那些已经被人遗忘或鲜为人知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对中华民族发展起着巨大作用的历史事实。

三、以点带面,从中国共产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分别选择一些为人民默默奉献乃至献出自己生命的优秀共产党员作为典型,反映重大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的作用。

四、音乐创作要有历史感,同时也要有特色,最好能反映出共产党各个阶段的特点。

五、影片不仅要表现中国共产党建党85周年取得的伟大成就,还要表现在突如其来的灾害面前共产党人勇于承担的不屈精神。从建国初期就开始的治理水患;1998年爆发特大洪水;2003年,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沉着应对非典等内容都在影片中有所表现……

专题片

片名:脊梁

片长:8集

类型:国产大型系列专题片

摄制: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和黑龙江省电视台

发行: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音像出版社

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

公映日期:2009年9月21日起在黑龙江电视台卫星频道每晚21:30两集连播;26日起,黑龙江电视台都市频道将于每晚21:00重播2006年6月23日

摄制背景:分为上下两部。上部《辉煌》讲述了建国前后黑龙江地区的工业生产对全国的贡献,为全国的发展建设提供了石油、木材、煤炭、重型装备等多方面的支持,有力地保障了新中国的建设和全国工业的发展;下部《振兴》着力于改革开放之后黑龙江的发展。改革开放之后,由于体制等多方面原因,黑龙江起步较晚,但是依然艰难突破,崛起于中国大地,涌现出哈尔滨电气集团、大庆油田、齐齐哈尔一、二机床厂等一批国内顶尖企业,老工业基地再次成为国家的栋梁,民族的脊梁。

脊梁:脊梁-纪录片,脊梁-图书_脊梁
脊梁

主题曲

作词:石顺义作曲:吴旋演唱:飞翔演唱组合

山有脊梁不塌方虎有脊梁敢称王

人有脊梁腰杆硬顶天立地响当当

铁脊梁啊钢脊梁军人脊梁最坚强

擎雨雪啊擎风霜擎起民族魂

看我英雄好儿郎好儿郎

山有脊梁不塌方虎有脊梁敢称王

人有脊梁腰杆硬顶天立地响当当

铁脊梁啊钢脊梁军人脊梁最坚强

擎雨雪啊擎风霜擎起民族魂

看我英雄好儿郎好儿郎

铁脊梁啊钢脊梁军人脊梁最坚强

擎风雪啊擎风霜擎起民族魂

看我英雄好儿郎好儿郎

脊梁_脊梁 -图书

丛书

简单介绍

溯历史长河,示民族之魂!孔子为什么被尊为“圣人”?华佗为什么被称作“神医”?陆游为什么爱写咏梅诗词?为什么燃烧的木炭不冒烟?雷锋为今天和未来带来什么?……本书遴选了中国的古今先贤、俊杰,通过短小的篇幅,运用生动有趣的文字向小读者们介绍了他们的故事。受到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团中央的重视,被列为100部爱国主义教育图书之一,向全社会推荐。对广大少年儿童素质教育增添了信心。

作者

李华章,湖南溆浦人,毕业于华中师大中文系,1980年加入湖北省作家协会;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5年加入中国散文学会,现任理事。作者长期从事少年儿童文学创作,曾与人合作出版连环画《巫山神女》、《望夫石》、《劈波斩浪》、《百鸟衣》等6册,《巫山神女》荣获湖北省建国30周年优秀少儿文艺奖;出版故事集《锅里出银元》(与人合着)、《三峡风物传说选萃》、《长江三峡传说故事》;科普作品《高峡出平湖》(荣获湖北省优秀科普作品二等奖);传记《中华三伟人的故事》等。1980年以来,出版散文随笔集《绿韵》、《湘西,我的梦》、《追赶日出》、《生命的风景》、《生命的河》、《人生四季》、《缠人的乡情》和《文苑漫步》等其散文作品入选20多种散文选集,获奖20多次。

小说

图书信息

中文名:脊梁

作者:蒯本佑

图书分类:社会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书号:7-224-06795-4

发行时间:2003年12月

地区:大陆

语言:简体中文

作者

蒯本佑,男,1950年出生,崇川人。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出版作品包括短篇小说集《野性的濠河》、《需要女人的部落》;中篇小说集《流年》;长篇小说《百年红屋》、《龙子龙孙》、《朝晖园》、《脊梁》;《蒯本佑文集》四卷:《濠河滩》、《铁军司令》、《秀乡》、《这代人》;影视小说三部曲:《奶娘》、《茶娘》、《酒娘》;还创作了《前夫》、《神物》等作品。从不同角度、不同时期、以不同题材、不同人物的命运,再现崇川风情,描写了濠河人的的传奇爱情、婚姻和家庭及励志精神,用煌煌可观的十八部作品,六百万字展现崇川清未至今,濠河滩上的一幅幅清明上河图。

蒯本佑的影视小说深受广大读者喜爰,且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根据蒯本佑影视小说改编的32集电视剧《奶娘》2008年获上海收视率金奖,2009年获中国城市收视率冠军;同年获江苏省观众最喜欢的优秀电视剧。蒯本佑影视小说三部曲:《奶娘》、《茶娘》、《酒娘》以人物命运为主线,风情与爱情为辅线,爱恨情仇、家族矛盾和民族仇恨错综复杂,是1个个充满崇川元素和传奇色彩的故亊,将会陆续在荧屏上与观众见面。

内容

蒯本佑的长篇小说《脊梁》是一部难得的坚实而充满激情的现实主义优秀长篇小说,它是用清明上河图式的创作手法透视了洲城这个“崇川福地”的风土人情,再显了洲城解放后几十年的工业革命景观,让人们穿行在它的经济风云之间,经历了几个重大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塑造了以南鸣为代表的一代襟怀开阔的创业者的人格力量,提出了当代小说如何建设“现代人格”这一当代文学的重大命题,而南鸣等这一批挺起坚强脊梁的现代人的人格建设,正是这部小说成功的亮点——这可以读成是一部20世纪南通变迁的历史而不仅仅是几个人物的奋斗史,就像人们把《百年孤独》读成整个南美洲的历史而不仅仅是马孔多小镇的历史。

本书展现了“崇川福地”改革开放的宏大场面。书中触及政经文史、民俗风情、三教九流甚至洲城旧时的妓:与政坛商界,爱恨情愁等。

目录

第1章崇川福地

第2章新生一代

第3章风情画卷

第4章逍遥有派

第5章大有作为

第6章爱情细节

第7章裸体风波

第8章柳暗花明

第9章也是情人

第10章黑色玫瑰

第11章人生道路

第12章英雄气短

第13章仕途险恶

第14章怀才不遇

第15章彩旗飘飘

第16章年残岁底

第17章游戏规则

第18章百川活水

第19章恩怨前仇

第20章海市蜃楼

第21章蔷薇花开

第22章黄海情事

第23章林子大了

第24章谁之天下

脊梁_脊梁 -编辑推荐

《脊梁(报告文学)》: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天降大任共和国的工业化从这里起步

黑龙江重工业发展是中国工业现代化历程的缩影,她与祖国血脉相连

玉汝于成,黑龙江人奋力拼搏、无私奉献.毅然挺起中国工业的脊梁

脊梁_脊梁 -后记

对我而言,对黑龙江老工业基地与其说是采访,不如说是朝拜。

黑龙江老工业基地对共和国贡献巨大,其历史渊源复杂而且曲折,内涵厚重而且深邃,面对如此之大、如此之严肃的题目,我确实心存敬畏,自知压力重重,唯恐力不能及。

没有捷径可走。

只有下些笨工夫了。一是走访更多的单位;二是采访更多的人;三是拿到更多的材料。这样做的目的只有1个。尽可能写好这本书。

当我整理出150多个采访对象近30万字的录音记录,翻阅了排成一面墙那么厚的文字材料之后,心里总算有了一些底气,由此形成了1个比较清晰的写作提纲。

有关黑龙江老工业基地的具体内容,不再赘述。在这篇后记中。我主要说说在采写过程中所得到的方方面面的支持。

脊梁_脊梁 -目录

引子

祖国的北端,有一条江

上 装备制造业篇

1 强国之梦

2 创世纪

3 老工业基地的风范

4 岁月并不遥远

5 挺起脊梁

6 老工业基地焕发青春

7 引领新时代的英模

8 六十年大阅兵

下 石油工业篇

1 大庆发现油田

2 石油开发大会战

3 稳产27年的奇迹

4 创建百年油田

煤炭工业篇

5 火红的年代

6 陷入低谷的煤矿

7 再度欣欣向荣的煤矿

8 建设绿色煤矿

森林工业篇

9 构筑栋梁

10 林区深陷“两危”困境

11 还青山绿水给大自然

12 林区改革

13 绿色的保护神

尾声 宏伟的蓝图

后记

脊梁_脊梁 -作者简单介绍

孟久成 (1945~) 北京人,中共党员。1986年毕业于黑龙江农垦大学财经系。1965年赴北大荒垦区,历任农工、会计员、财务科长,《北大荒文学》编辑部编辑、主编,1988年任职于《北方文学》杂志社。现任黑龙江省作协组联处处长,黑龙江省作协第四届主席团委员。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着有小说集《名医》、《飘逝的轻烟》,散文集《篱笆那边人家》,报告文学集《移动的雕像》等多部,创作各类体裁文学作品200馀万字。小说《名医》获丁玲文学奖。

脊梁_脊梁 -序言

解放战争时期我曾在黑龙江工作过,解放后,由于做经济工作,我多次到黑龙江,对这里的每块土地都有深厚的感情。在地理版图上,黑龙江处于祖国的最北端,这里有广袤肥沃的黑土地、茂密的原始大森林、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热情豪爽的人民。上世纪初,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这里成为沟通欧亚的重要通道,经济开始繁荣。从抗日战争胜利到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半个多世纪以来,这块土地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今年是建国60周年,新中国工业化也走过了60年,在这辉煌的60年里,黑龙江在新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建设工业化的强大国家,是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1945年,党的7大上,毛主席提出了建设中国工业化强国的构想,为实现这个伟大理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一直在努力奋斗。

二 : 纪录片《梁思成林徽因》观后感作文1000字

小编导语:这是纪录片《梁思成林徽因》观后感作文,看《梁思成林微因》这部纪录片是因为喜欢林徽因多年,影片用影像的方式将梁林两位学者展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看到两位学位的坚强和执着。更多纪录片《梁思成林徽因》观后感作文尽在巨人作文网。

喜爱欣赏林徽因已经是多年了,从第一次看《人间四月天》到看了张清平写的《林徽因传》和拜读了她的诗集,再到后来看了梁思成写的关于建筑的书籍《大拙至美》等。林徽因是我迄今最欣赏的一位女性:集才气、集美质、集傲骨,也集热爱与事业于一体的旷世才女。

民国时代的知识分子,心里存留着我们这一代人难以理解的爱国精神。幼年在李庄时,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问母亲:“如果日本人打到这你们怎么办?”徽因特别平静的说,“中国读书人不是有条老路吗?咱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然后小从诫惊恐的说,“那我怎么办?”徽因一字一句的说:“国之不存,怎顾得了你!”在兵慌马乱的战争年代里,他们依旧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继续做学问,为了心中的理想和爱哪怕忍受病魔、环境的恶劣和精神的折磨也在所不惜,殚精竭虑。

看完最后一集,如鲠在喉,泪在翻转身后涌流而下。为林徽因,为梁思成,为他们对建筑事业的毕生付出,为他们想极力保护中国古建筑的行为。梁林二人对于中国的建筑事业有着功不可没的贡献。

关于建筑,梁思成奠基了中国的建筑学,写了《中国建筑史》,他一生致力于研究和解读了李诫的《营造法式》。林徽因思想活跃,主意多;但构思画图,梁思成是高手,他画线,不看尺度,一分一毫不差,林徽因没那本事。他们俩事业上琴瑟和鸣!他们将自己的儿子命名为“从诫”来表达对李诫的崇拜之情以及对建筑事业的热爱。

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出现重大转折。在太平洋战场,“地毯式轰炸专家”美国的李梅将军指挥美军对日本本土实施了大规模轰炸。时任“战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副主任的梁思成也接到了一项特殊任务——编制一份沦陷区的文物建筑表,并在军用地图上标注出其位置。对于一位建筑专家来说,恐怕没有比这个更令人兴奋的美差了。他同学生罗哲文不分昼夜地绘制地图。在梁思成标记的地图中,有一份特殊的地图,上面划着两个圆圈,那便是日本古都京都和奈良。当梁思成将这个地图呈递到盟军司令部时,盟军的布朗森上校十分困惑,他不理解为什么一个中国学者要保护敌国的古建筑。梁思成解释说:“要是从我个人感情出发,我是恨不得炸沉日本的。但建筑绝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文明的结晶。像奈良的唐招提寺,是全世界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之一,一旦炸毁,是无法补救的。”

1953年,一股要扫掉北京古建筑的思潮开始兴起,梁林等专家激烈反对,林徽因强撑病体去找北京市领导:“你们拆去的是有着八百年历史的真古董……将来,你们迟早会后悔,那个时候你们要盖的就是假古董!”梁思成面对他钟爱的城门和城墙被拆毁时,他说过一段著名的话: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的一块肉,剥去一块城砖像剥去我的一层皮。尽管如此,对城楼、城墙和牌楼的拆除还是在随后大规模展开。

建筑大师梁思成拯救了日本建筑,但却“失守”了中国建筑!!真是令人心痛!!

林徽因先生于1955年4月1日逝世,终年五十一岁。

也许是上帝对她的眷顾,让她躲开了后来残酷的十年。

林徽因葬于北京的八宝山的二号墓地。

梁思成先生于1972年1月9日逝世,终年七十岁。

梁思成文革中含冤去世,文革后平反,因其生前是全国人大常委,骨灰安放于党和国家领导人专用骨灰堂,跟林徽因墓只一箭之遥。

从梁林二人可以看出那一代学人的理想和爱的风骨。

民国时代,战乱年代,那一代是多才多艺,有着"文艺复兴色彩",令人敬佩的,有着社会责任感的学者。

可叹的是:此年代已经不复返了。

在缅怀他们,为他们叹息的同时,我们更要反思自己的这一生该如何活吧。

三 : 电视纪录片《梁思成 林徽因》八集全

看完这个纪录片让我对梁思成、林徽因前辈有了更多的了解,特别感动、敬仰,并让我发现中国古建筑的美,而不似从前停留在梁、林、徐、金四人的纠结关系的肤浅认识。纪录片对于此四人的暧昧只是淡淡地带过,而侧重讲述的是梁、林在建筑领域的美丽探索与执着追求,即便是在最艰难的国家内外战乱的年代,为中国建筑领域留下极为宝贵的学术成果。若不是他们,现在的我们如果想看中国唐代的木构建筑真的要跑去日本奈良;如果不是他们,《营造法式》可能至今仍是难啃的天书;如果不是他们,中国建筑学史仍留着凌乱与荒芜一片。

补充:

1.梁启超真是一位智慧、伟大的父亲,每一封家书给人启发触动与父爱温存。在林徽因父亲去世时对梁要多关心爱护林的深切嘱咐;在梁学业迷茫上给予的点拨,即他的趣味学说:“你们莫要学我泛滥无归的短处,但至少,应采我烂漫向荣的长处。”

2.梁、林与费正清费慰梅夫妇的真挚的跨国友情,亦令人动容。

3.林徽因真的太有才了,且灵动、健谈,乐观、从容,永远都是,永远都是活力四射地拥抱生活的每一个赐予,直到走向生命的尽头......

总之纪录片很值得观看,我竟感动得眼睛润湿了......



制作团队主创人员

总编导:胡劲草 剪辑合成:梁雯 潘汀 声音合成:孙璐璐 总摄像:王晓鹏

录音、制片:陈洪奕 作曲:程池 旁白、配音:董倩 王世林

内容概要

2007年秋天,一些尘封多年的私人收藏把我们带到美国东北部新罕布什尔州的一个小城佛兰克林。这里曾经住过一位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 费正清,一位在西方世界开创了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学者。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还是学生的费正清和他的新婚妻子费慰梅,在北平结识了我们故事的主人公梁思成、林徽因。当时谁也没有想到,他们之间的友谊,竟会持续如此长久……这间书房里小心翼翼的珍藏把我们带入到中国一对著名知识分子夫妇传奇的人生故事中。

梁思成、林徽因这对学者伉俪,在离开人世许多年后,他们的名字渐渐进入公众的视线。人们传说着他们不寻常的家世和学识,描述着她的美丽、才华、爱情,惋叹着半个世纪前他对一座古城的痴迷与眷恋。众多传奇,让他们离人们更近,而有时,却又像是更远……

该纪录片从2006年底开始立项,历经两年多时间的资料整理拍摄,目前正在进行后期制作。预期在2009年底完成。该片的制作得到包括清华大学、我国著名的古代建筑遗址地、许多著名建筑学家的支持,尤其是得到梁思成、林徽因亲属的大力支持,他们为摄制组提供了许多珍贵的私人收藏……摄制组在中国、美国、日本的拍摄,获得了大量的独家珍贵史料。

【梁思成 林徽因】的故事讲述了“大时代背景下跌宕起伏的个人命运”:一对著名夫妇的人生轨迹和中国近现代的激荡史密切交织。这个故事所蕴涵的精神气质,是我们追索和展现这一传奇故事的动因。

梁思成,男,广东省新会人,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

林徽因,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三十年代初,与夫婿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她的文学著作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1955年4月1日清晨去世,年仅51岁。在林徽因的感情世界里有三个男人,一个是梁思成,一个是诗人徐志摩,一个是学界泰斗、为她终身不娶的金岳霖。

女子当如林徽因,情人当若金岳霖!

附:

若论近现代中国第一才女,非林徽因莫属,三个举世无双的优秀男人终身都为她而痛苦:一个摔断了腿(梁思成为博美人一笑,失急慌忙掉下车来),另一个为觅得佳人,嫌飞机太慢,自己先飞下来了(徐志摩),这最后一个,就是我们的金岳霖先生,为了她,一辈子不娶,且与情敌毗邻而居,终身为友,一段情,文坛人士共惊闻。

林徽因——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建筑学家,作家、学者,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者,新月派著名诗人。

徐志摩——现代著名诗人,北大中文系教授,新月派著名诗人。

梁思成——清华大学建筑系创始人,建筑学家、作家。

金岳霖——北京大学哲学系创始人,著名哲学家,作家、学者。



具体内容

上个世纪20年代,梁思成和林徽因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建筑系和美术系。面对西方世界完备的建筑史体系,他们萌生了从无到有创建中国建筑史体系的梦想。之后,在兵荒马乱的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他们开始踏上漫漫的寻找分散在中国各地的古代建筑的征程。寻找、拍摄、测量、绘制……。第一次对中国古建筑做出系统研究,向世界撩开中国古建的神秘面纱。

他们在文学、美术、教育等领域的才华,吸引着一大批各领域的杰出知识分子在他们的周围……这些"中西合璧"的知识分子在各自研究领域耀眼地绽放光芒,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尽情地享受着他们短暂的生命欢歌……

随即到来的战争结束了一切。战争结束了梁林的古建筑考察,也彻底摧毁了他们的健康。但是在大西南的流亡岁月中,以他们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知识分子以惊人的毅力,用几乎是燃烧自己生命的方式,坚持学术研究。费正清在他的对华回忆录中写到,“我为我的朋友们继续从事研究工作表现出来的坚忍不拔的精神而深受感动。依我设想,如果美国人处在此种境遇,也许早就抛弃书本,另谋生存门道。但是这个曾经接受过高度训练的中国知识界,一面接受了原始淳朴的农民生活,一面继续致力于他们的学术研究事业。”

由于他们在战争期间坚持不懈的卓越研究成果,抗战结束后,梁思成应邀前往美国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担任客座教授,同时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在获取世界建筑学研究最新动向的同时,向世界发出中国建筑学研究的声音。

战后百废待兴,梁思成远见卓识地倡议并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在创立至今的六十年里,清华建筑学院成为中国建筑学家的摇篮。而梁先生在这里度过了生命的最后近三十年时间。

梁林一生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对中国建筑教育事业的创立和发展,对中国城市规划事业和历史文物的保护均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观看八集电视纪录片时请先关闭Q播并点击进入:

1、【梁思成 林徽因】...>>>第一集父亲

2、【梁思成 林徽因】...>>>第二集天书

3、【梁思成 林徽因】...>>>第三集佛光

4、【梁思成 林徽因】...>>>第四集流亡

5、【梁思成 林徽因】...>>>第五集惨胜

6、【梁思成 林徽因】...>>>第六集荣耀

7、【梁思成 林徽因】...>>>第七集选择

8、【梁思成 林徽因】...>>>第八集古城

为什么做这部纪录片?

【梁思成 林微因】总编导:胡劲草

直接的答案,为了六年前,梁从诫先生的一个嘱托。

答案有点像文学作品虚设的故事,而在我看来:生活,永远高于艺术。

2002年-2004年期间,我做了另一部纪录片《幼童》,讲述中国最早的官派留美学生的历史往事。节目2004年“五一”在央视的新闻频道首播。节目一播出,收到梁先生的电话,表达极喜欢这个故事,同时喜欢这部片子。之后,梁先生说,非常希望他父母的故事也能做成这么一部纪录片,问我是否愿意去做。

梁林的故事,一个基本不用思考的问题……

我申报了选题,但此类长篇节目选题还需要层层上报,由于属于非重大选题很快就被搁置。一个模糊的等待期开始了……

2004年时,认识梁先有七、八年了,我早年在《新闻调查》做有关环境保护的节目比较多,经常因为采访等事拜访梁先生。我非常理解梁先生希望做一部有关他父母纪录片的想法,……市场上有关梁林的各种文学影视作品从八十年代开始层出不穷,但梁先生似乎都不满意,认为相当数量的作品甚觉误导了公众对他父母的理解。梁先生寄希望于制作这样一部纪录片能够相对准确反映其父母的人生,同时把这个信任给了我。

(1932年,梁从诫出生,他的名字“从诫”源于一部中国古代建筑经典《营造法式》的作者李诫,父母给他取了这个意味深长的名字。)

选题继续搁置着……我自己又开始返回到《新闻调查》的日常工作中。时间,开始在不知不觉中度过……期间,梁先生从不给我打电话,我和他的交流通过写信:

这是2005年11月22日梁先生的一封信,距离他当初给我电话一年半时间过去了。

劲草:

真高兴收到你的信和“新闻调查”的各种材料。

不知道你最近在忙什么。只要你没忘我对你的请求,我就感到还有希望。但别忘了我曾经答应你,你若真开始拍梁、林文献纪录片,我打算陪你到他们足迹到过的许多地方(如果不是所有地方的话),包括河北蓟县独乐寺,山西五台佛光寺,应县木塔,昆明龙头村梁、林一生给自己盖的惟一一栋房子,四川李庄,林从此卧床不起的那个小村。也许还可加上清华教职员宿舍新林院8号和胜因院12号,即林住进同仁医院,再没能回家的那个地方。

我真希望这件事能成功,但决无勉强你的意思。这点希望你真的相信我。

梁从诫

期间,梁先生还告知不断有纪录片制作者找到梁家,希望能制作这部片子。梁先生都一一拒绝。 这个嘱托开始像一块石头重重地压在我心里……

而在此期间,天意让我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在不同的场合一次次地邂逅梁先生。在一间书店为WWF一位朋友送别的聚会上;在瑞典使馆纪念“哥德堡”复航的庆祝晚餐会上……每次见面,我都愧色满面,说着我自己无法说出口的“理由”,而记得梁先生每次说的都是,看样子是要等到我爬不动了你们才能开始……

又一次邂逅神奇地发生在新疆喀什的一个大布扎。我唯一的一次去新疆的经历,和范铭、沈锐一道去做一个节目前前期。短暂的旅程,硕大的南疆,漫漫人头攒动的大布扎,我吃惊地看见了梁先生夫妇的身影……从那一瞬间起,我就知道,这部纪录片我非做不可了。

2006年底,纪录片《梁思成林徽因》正式立项,2007年春节过后,节目正式开拍。

而在两年多前,节目制作尚在进行中时,得知梁先生患阿尔茨海默病,我赶去探望,梁先生已经不认识我是谁。

2007年3月采访梁先生,很多事情梁先生说他已经记不清楚了……

在方老师提醒下,梁先生会重复,哦,你是胡劲草……我记得,胡劲草……

我们和方老师在一旁缓缓聊天……我会发现梁先生会突然盯着我,目光丝毫也不游移。你看到他的目光,你会知道他在思考,想说什么……只是无法表达。

梁先生,节目完成了。我无法听到您对片子的评价,我多么希望能和您一同看您父母的故事。

配音故事

【梁思成 林微因】总编导:胡劲草

昨天董倩来改配音。

这已经是数不清多少次董倩来给梁林纪录片配音、改配音了……董倩承担了此部片子最重要的配音任务,旁白 林徽因的配音。

璐璐用她超凡脱俗的耳朵将配音有瑕疵的部分挑出来。洪奕的耳朵则更有甚者地兼具嗓子眼大小的甄别。

“这段声音重来,太扁了。”

奇了怪了,什么叫声音不扁啊??我小声嘟囔着,怕遭专业人士冷笑。在我心里,董倩的声音是完美的。

我喜欢董倩的声音,她配音时,我只需安静地坐着,听文字幻化为流淌的音符,她总能准确地知道我内心的声音。合作从99年澳门回归作开始。2004年,董倩为我的纪录片《幼童》配音。

每次配音开始前,机房通常是最热闹的时候……大家互问离别之情,表达思念之意,谈谈今天工作内容,说说声音背后的故事,骂骂领导再试试发音……只等着有人大喝一声“安静安静了,配音开始了!”才鸦雀。

董倩来时不这样,只要她一到,大家的声音会自动变成——“唉……你儿子好吗?”洪奕气声地问。

“我妈白天带他参观毛主席纪念堂,之前刚给他讲过蝴蝶标本是怎么回事。回来后我问他白天干嘛去了,他说看毛主席标本去了。……昨晚又拉着我讲故事,一个故事非讲三遍,我说妈妈明天要配音。他问,配音?什么叫配音?咋整……”董倩轻声地回答。

经过反复的试验,大家都知道,董倩的嗓子,那是需要省着用的,能不说话别说话,必须要说的,那就气声。(这时,你就会知道,广院播音系毕业的功夫,那叫了得。)这点董倩佩服得五体投地。家中就有真传。有一日配音,整个上午,声音奇了怪了的好,我们面面相觑。董倩坦言,昨晚在家取经,改用腹式呼吸了。

另外,片中所有林徽因的英文信件也是由董倩配音,隆重推荐哦。

再听王世林配音,那了得,不仅科班播音系毕业,且广院首位播音系的研究生。据终日在配音机房工作的璐璐说,他们可以从日初出配到日落落,配得机房昏天黑地,他们还声不改色。知道什么叫专业了吧。在片中,王世林承担了林徽因父亲林长民的配音。呵呵,夫妻改父女了。

林徽因交给了董倩,梁思成呢?

我脑子里转着印象中各种他和他时……洪奕说给我推荐一人,他在电影学院的同学,姜广涛。

好吧,来试试。

“啊?姜广涛!!!”当我在机房无意念叨出他的名字时,我的助手陈姑娘狂叫——“啊?真的是姜广涛吗??”

我后背一阵发凉,终日和80后小姑娘们在一起工作,你时时刻刻都得提防着又“out”了。

很快,我知道了,姜广涛是配音界的大腕,他的作品包括电影《指环王》《变形经刚》,动画片《小熊维尼》、《丁丁历险记》等等等等,(如不想被人耻笑,建议上百度搜索)……只是至今很少有机会看配音版的译制片,所以心怀内疚地一直没有领略电影中姜广涛的声音。

不过这丝毫不影响我在第一次见到姜广涛后,就被他的魅力打动。按说姜广涛也不是学播音出生的,可人家的嗓子就不用省着用。每一段内容,他都会配三次以上,总是在我们觉得已经很不错的时候,他还会说,再来一次吧,而且,总是一次比一次更好。……掌握规律后,我们对姜广涛的进步要求也就不横加阻拦了,每次都是在他自我放弃努力的时候,我们直接用最后一次即可,不仅质量好且使用方便。

姜广涛很年轻,我不确定他能完成梁思成配音任务的多少部分。于是将八集片中所有梁思成的配音部分全给了他,注明每一段内容的年龄背景,内容背景。说,到时咱们一路配着,从27岁朝气勃发时的梁思成开始,一直顺着年龄上去,实在不合适了打住。

而实际的结果是,……姜广涛终以他的优秀才华将所有梁思成的配音拿下。以至于后来在寻找梁思成英文配音角色反复不得时,我们的剪辑梁雯姑娘喜爱姜广涛之极,建议,要不让姜广涛练练,让他配吧。

接着说咱的配音故事,还挺长。洪奕说,ne多配音的,整广播剧呢……

呵呵,要是广播剧,那徐志摩得说浙江话吧。咱这纪录片配音可不一样,要的是声音造型。

1. 徐志摩

“这颗赤裸裸的心,请收了吧,我的爱神!

因为除了你更无人,给他温慰与生命,

否则,你就将他磨成齑粉,散入西天云,但他精诚的颜色,却永远点染你春朝的新思,秋叶的梦境;怜悯吧,我的爱神!”

——徐志摩 《一个祈祷》

得找配上这诗的嗓子,徐志摩自个念都不成。

王世林推荐了中文国际频道的刚强。我把片中用到的几首徐志摩的诗歌事先发给了他。

刚强如约到了演播间。

他说,我在我们那先配了一版,你听听——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 飞扬 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徐志摩 《雪花的快乐》

你无法想象的声情并茂……还有,声音,竟然可以那么美。说到声音美,我真惭愧,见人家音响发烧友对音响器材的那个挑剔,我总是不屑,差不多就行了,能响就成啊。

在演播室里听刚强的诗歌朗诵……

我也没法描述,说声音美的词或夜莺黄鹂或古筝或流水或大珠或小珠落到玉盘,这么说对你铁定一点儿帮助没有。我也觉得纳闷,刚强平时天天在演播室播着新闻,也没听出声音有什么特别,董倩也天天1加着1,也总有人在听说我让董倩配纪录片时表示不解。可他们的声音在另一个时空里就那么让人怦然心动。

刚强为徐志摩的诗歌配音。

2. 梁启超

父亲梁启超的家书在第一集中占了不少篇幅,我精心挑选了一封封梁启超写给子女的家信,读来让今人汗颜。谁为梁启超配音?姜广涛推荐了李立宏老师。

配音那天,李老师如约而至,一分钟都不差。

从配音间出来,我对李老师说,这些信好像是您亲自写的。

3. 金岳霖

寻找老金费了很大周折,最后我妥协了。

央视英语频道推荐了两位声音很棒的记者。一见面他们均不知金岳霖是谁首先在我心中打了一个折扣。我尽力做一些解释后,开始试音。

金岳霖,清华大学教授,上个世纪20年代曾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学习商科,不久,兴趣转向,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和伦敦大学,学习政治学、哲学,成为逻辑学家。回国后创办了清华大学哲学系,担任首任系主任。当然,关于老金,公众知道最多也最关心的话题是他毕生热恋林徽因的故事。人们知道这个爱情故事,却少见第一手的佐证,而在费正清故居保存的书信中,却有不少在金岳霖写给费正清夫妇的信中赞美林徽因的内容。

老金的声音,我们设计的是充满幽默感的深沉男中音。我心目中这个声音属于英若诚。

几次试音均不满意后,我最终决定放弃老金的英文声音,由李立宏老师直接将翻译好的信件配成中文。

4. 梁思成(英文)

替姜广涛找他的英文版替身也颇费周折……

上班路上我经常听国际广播电台的“飞鱼秀”。熟悉小飞的声音,也觉得小飞的状态和姜广涛颇似,哎……英文版的小飞莫不就是姜广涛的最佳另一半?

开开后门,找来喻江,再找到她的妹妹喻舟,这不就找到小飞了吗。发去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和两段梁思成的英文信。很快收到喻舟发来的小飞试音……嗯……怎么没了白天听见的那个活蹦乱跳的小飞……要不调整声音再试试……小飞太忙了,终于我们等不及了。

最后,请来央视九套《对话》的主持人杨锐,成就了英文版的梁思成。

5. 费正清夫妇

接受上次《幼童》纪录片由澳大利亚人配音,结果屡遭美国朋友不满的教训,这次要找两位纯正的美国人为费正清夫妇配音。上次美国人不满的原因是,他们说这个发生美国的故事怎么能找一位澳大利亚人配音呢?天地良心,我也就刚刚能分清英国口音,至于澳大利亚发音如何伤害了美国人的感情,我还真不能感同身受。

错了就改,这回找美国人。热情的朋友天南地北找来的“外国人”很多光国籍一项就过不了关,加上几番试音都不合适后,我想到了住在纽约的费正清的女儿和女婿Holly 和Andrew。他们爽快地接受了我这个想法。

女儿为妈妈配音,还能有更好的选择吗?

欣赏影视原音请点击...>>>【人间四月天——徐志摩的爱情故事】

四 : 观纪录片《梁思成林徽因》有感

观纪录片《梁思成林徽因》有感

初六,四位铁杆的同学聚会,闲谈中周同学提及CCTV纪录频道最近播出的《梁思成林徽因》,说起林徽因的出身、才气、美貌、诗歌令人钦佩。对于梁思成,以前只知道是建筑大师,知道我们小时侯居住的地安门大楼及友谊宾馆是梁思成设计的;对于林徽因,从以前电视剧、各种报道中多少有些了解。

对梁思成林徽因的好奇,使我在CNTV纪录中找到了八集电视纪录片《梁思成林徽因》。静下心来,用三天的时间,认真看了八集电视纪录片《梁思成林徽因》。

《梁思成林徽因》共八集,分别是《父母》、《天书》、《佛光》、《流亡》、《惨胜》、《荣耀》、《选择》、《古城》。

“梁思成林徽因一对学者伉俪,在离去多年后,他(她)们的名字逐渐走入大众的视野。人们传说他(她)们不寻常的家史、学识,人们传说他(她)们的美丽、才华、爱情,传说他半世纪前对一座古城的痴迷和眷恋”。——八集电视纪录片《梁思成林徽因》解说词

看过《梁思成林徽因》后,我由衷地感叹、感动、心痛。关于梁思成林徽因的家史、学识、美丽、才华、爱情是众所周知的,不需我再赘言。

我感叹的是《梁思成林徽因》的编导们尊重、还原历史的用心。这部片子制作内容详实,运用了大量的书信、笔记、诗作,进行了实地、实景的拍摄;采访采访了国内、国外的学者、同事及他(她)们的家人,娓娓道来了梁思成林徽因的家史、留学、相恋、爱情、婚姻、事业、友情的方方面面。画面、配乐精细、唯美,充满了诗情画意。

我感动的是半个多世纪前的中国有过这样一群知识分子,克服了流亡、艰辛、困苦、饥饿、疾病、误解、种种险阻,依然做了大量的古建筑考察、积累了大量的学术资料,建立了中国建筑的学术体系,创建了东北大学、清华大学的建筑系,参与了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创作,设计了怀仁堂、友谊宾馆、我们曾居住过的地安门大楼(纪录片第八集提到了:称之为“地安门机关宿舍大楼”)等大屋顶造型的具有宫廷元素的建筑。正是他(她)们不懈追求信仰、坚守执著、爱国情怀、责任感、学术精神,为国家尤其是北平(京)的古建筑、文物的保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早在1950年2月就提出:城市规划的最高的目的是使人民安居乐业(现在这个目标还未实现)。他(她)们以毕生的所为,让我们后人引以为自豪,是国家的幸运,是国家的财富。

我感动的是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与美国学者费正清、费慰梅夫妇(在美国留学时相识)长达12年的友谊,他(她)们以信为媒,相互吐露心声,相互给予支持,完美地诠释了中美友谊的诗篇。费正清、费慰梅夫妇在中美恢复建交后,再次来到中国,只是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斯人已去,只见到了梁思成、林徽因他(她)们的孩子。

我感动的是林徽因与诗人徐志摩、学者金岳霖旷日持久的爱恋与友情。诗人徐志摩称林徽因为灵魂唯一伴侣。尤其林徽因不仅是个了不起的美术家、建筑师,还是才华横溢的诗人、作家,留下了不少感人的诗作。

我心痛的是多年的流亡、艰辛、困苦、饥饿、疾病等颠沛流离的生活,损坏了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的身体,使林徽因因为肺结核卧床长达7年,导致55岁早逝了。

下面就引用林徽因的诗作,让我们一同感受诗人的情怀: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篇鹅黄,你象;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拍摄《梁思成林徽因》的缘起,是央视纪录频道编导胡劲草六年前,受梁思成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先生的一个嘱托而拍摄的。

不忘父母辈的艰辛与奉献,学习与传承父母辈的优良传统,为我们的孩子留下老一辈精彩的人生经历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象去年播出的电视剧《毛岸英》(根据毛岸英夫人刘思齐回忆录改编)、《赵丹》(编剧是赵丹女儿赵青)就是他们的亲人及孩子们为他们留下的精彩、美好的故事。

我们希望看到更多真实反映杰出人物的纪录片、电视剧,那是我们对前辈们最好的纪念,他(她)们留给社会的精神(如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场牺牲)、影象(如赵丹的电影)、作品(友谊宾馆、我们曾居住过的地安门大楼),我们依然在受用,记住他(她)们!

五 : 8集纪录片《梁思成·林徽因》





8集纪录片《梁思成·林徽因》

梁思成、林徽因,壹對學者伉俪,在離去多年後,他們的名字漸漸進入公衆的視野。人們傳說著他們不尋常的家世學識,傳說著她的美麗、才華、愛情,傳說著他半個世紀前對壹座古城的癡迷與眷戀。衆多記述和傳奇,讓他們離我們更近,而有時,又仿佛更遠……

一個世紀20年代,梁思成和林徽因畢業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建築系和美術系。面對西方世界完備的建築史體系,他們萌生了從無到有創建中國建築史體系的夢想。之後,在兵荒馬亂的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他們開始踏上漫漫的尋找分散在中國各地的古代建築的征程。尋找、拍攝、測量、繪制……。第壹次對中國古建築做出系統研究,向世界撩開中國古建的神秘面紗。



他們在文學、美術、教育等領域的才華,吸引著壹大批各領域的傑出知識分子在他們的周圍……這些"中西合璧"的知識分子在各自研究領域耀眼地綻放光芒,在20世紀30年代初期盡情地享受著他們短暫的生命歡歌……

隨即到來的戰爭結束了壹切。戰爭結束了梁林的古建築考察,也徹底摧毀了他們的健康。但是在大西南的流亡歲月中,以他們爲代表的壹大批中國知識分子以驚人的毅力,用幾乎是燃燒自己生命的方式,堅持學術研究。費正清在他的對華回憶錄中寫到,“我爲我的朋友們繼續從事研究工作表現出來的堅忍不拔的精神而深受感動。依我設想,如果美國人處在此種境遇,也許早就抛棄書本,另謀生存門道。但是這個曾經接受過高度訓練的中國知識界,壹面接受了原始淳樸的農民生活,壹面繼續致力于他們的學術研究事業。”

由于他們在戰爭期間堅持不懈的卓越研究成果,抗戰結束後,梁思成應邀前往美國耶魯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擔任客座教授,同時擔任聯合國大廈設計委員會顧問。在獲取世界建築學研究最新動向的同時,向世界發出中國建築學研究的聲音。

戰後百廢待興,梁思成遠見卓識地倡議並創辦了清華大學建築系。在創立至今的六十年裏,清華建築學院成爲中國建築學家的搖籃。而梁先生在這裏度過了生命的最後近三十年時間。

梁林壹生對中國古建築的研究,對中國建築教育事業的創立和發展,對中國城市規劃事業和曆史文物的保護均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今年央視高清頻道剛播出的壹部紀錄片《梁思成·林徽因》,很精致很抒情。豆瓣上此片的評分相當高,推薦大家找來看看。

《梁思成·林徽因》講述了“大時代背景下跌宕起伏的個人命運”:壹對著名夫婦的人生軌迹和中國近現代的激蕩史密切交織。這個故事所蘊涵的精神氣質,是我們追索和展現這壹傳奇故事的動因。



梁思成,廣東省新會人,是中國著名的建築學家和建築教育家。畢生從事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和建築教育事業。系統地調查、整理、研究了中國古代建築的曆史和理論,是這壹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者。曾參加人民英雄紀念碑等設計,是新中國首都城市規劃工作的推動者,建國以來幾項重大設計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國國旗、國徽評選委員會的顧問。

林徽因,建築學家和作家,爲中國第壹位女性建築學家,同時也被胡適譽爲中國壹代才女。三十年代初,與夫婿梁思成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築,成爲這個學術領域的開拓者,後來在這方面獲得了巨大的學術成就,爲中國古代建築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她的文學著作包括散文、詩歌、小說、劇本、譯文和書信等,其中代表作爲《妳是人間四月天》,小說《九十九度中》等。1955年4月1日清晨去世,年僅51歲。在林徽因的感情世界裏有三個男人,壹個是梁思成,壹個是詩人徐志摩,壹個是學界泰鬥、爲她終身不娶的金嶽霖。



《梁思成 林徽因》 評價

壹位網友評價說:“對梁思成和林徽因的認識從之前八卦的膚淺印象,現在有了全面的了解。原本認爲建築學是索然枯燥又無趣的東西,看過紀錄片後,對梁林醉心壹生的事業領域,驚異發現它的魅力之處。”很多觀衆也深深爲梁林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在物欲橫流、人心浮躁的今天,人們往往抱怨世風之庸俗。像梁林那樣身處混噸之世,卓爾不群,潛心做學問的大師,更是讓人無比欽佩!”



梁思成林徽因 第一集父親 720p HDTV x264-NGB(清晰)



梁啓超與他妻子、子女梁啓超,林長民,兩位飽受中國傳統文化熏染的士子,在走向世界,擁抱西學後,以自己的見識和眼光,試圖建設壹個全新的憲政國家,同時,還期望培養中西合璧的全新的兒女。從童年、少年到求學海外,孩子們的成長曆程中相伴的是父親的仁愛和責任。在他們面臨事業選擇、感情波折、人生困頓之時,父親總是會最及時地,將自己的人生感悟用最溫婉的方式傳遞給孩子。梁家兒女是如此幸運。他們有這樣壹位至性至情的爹爹,他爲兒女們留下了世間最寶貴的財富——人格的力量。

梁思成 林徽因 第二集 天書 720p HDTV x264-NGB(清晰)

爲什麽中國的古建築和西方古建築不壹樣?爲什麽中國建築有那麽大的屋頂?爲什麽屋頂上還有那麽多裝飾?離開創辦的東北大學建築系後,梁思成加盟了專門研究中國建築的私人研究機構——中國營造學社。他要從頭開始,研究中國的建築曆史。中國的古代木建築是罕有的珍奇瑰寶。當時的日本學者,在對中國建築進行了悉心研究之後宣稱,要看唐代木構建築只能去日本。營造學社第壹次古建考察,即發現了遼代木構建築薊縣獨樂寺。梁思成興奮異常。茫茫中國大地上,到底還有沒有唐構建築?如果有,它在哪裏?

梁思成 林徽因 第三集 佛光720p HDTV x264-NGB(清晰)

梁思成從1932年到1937年僅六年間,中國營造學社社員的足迹遍及河北、山西、陝西等地,留下了壹套研究中國建築的科學完備的稀世珍寶。 在林徽因的壹生中,這也是壹段最快樂的時光。親情,友誼,思索,創作……壹切都在她的筆下盛開。也是在這壹階段,他們生命中最重要的朋友費正清夫婦走進了他們的生活。

1937年7月,梁思成林徽因迎來了他們人生道路上最輝煌的壹刻,他們發現了夢寐以求的唐代木構建築——五台山佛光寺。然而,也正是從這壹天開始,他們的命運開始逆轉。

梁思成 林徽因 第四集 流亡720p HDTV x264-NGB(清晰)

山河破碎。空前悲壯的大流亡開始了,曾經甯靜富足的生活轉瞬間變成幾件隨身顛簸的行李……1937年8月,梁家踏上戰爭流亡之路。離開北平的這年,林徽因三十三歲,她人生中最絢爛的篇章,在悄悄合上……

戰爭,讓他們流落到了此前七年古建考察尚未抵達的西南地區。在昆明短暫安頓之後,這些與學術須臾不可分離的學者,便又策劃了西南古建考察。這是中國營造學社的最後壹次古建考察!另壹個噩耗,流亡前,保存在天津租界外國銀行地下室的營造學社測繪稿慘遭洪水浸泡……

梁思成 林徽因 第五集 慘勝720p HDTV x264-NGB(清晰)

1941年初,梁家隨國民政府中央研究院來到長江上遊壹個偏遠的小鎮:李莊。不久,林徽因肺病爆發,臥床不起。戰爭仿佛永無盡頭,他們在這裏度過了貧病交加的五年。戰爭結束了。在費慰梅的安排下,林徽因第壹次離開李莊到達重慶,然而醫生警告說,她的生命已不足五年。後人很難想像,焦土遍地的戰亂時期,恰是壹批中國知識分子智慧噴發的歲月。在照顧病中的妻子和壹對幼小兒女的同時,梁思成和營造學社其他社員壹道在李莊開始撰寫醞釀多年的《中國建築史》。

梁思成 林徽因 第六集 榮耀720p HDTV x264-NGB(清晰)

林徽因 1936測繪山東滋陽興隆寺塔1946年7月底,結束九年流亡生涯,梁家終于回到北平。此時的林徽因已無力站著和朋友合影。在梁思成的建議下,戰後的清華大學開辦了建築系。清華建築系燕子銜泥般地創辦起來……作爲世界矚目的建築史學家,梁思成重返美國,他是第壹位在世界舞台上系統宣講中國建築曆史的中國學者,這壹年,還有更多的榮譽在等待著他。這是梁思成最向往的生活:黑板,講台,田野考察。梁思成將他的全部心血和情感投入到了建築學——他爲之獻身的事業,那已經被戰爭蹂躏太久的學術。

梁思成 林徽因 第七集 選擇720p HDTV x264-NGB(清晰)

1949年國民黨敗退台灣,包括梁思成在內的六十多位新當選的中研院院士選擇留在大陸,擁抱壹個嶄新的中國。梁思成被任命爲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副主任。手術摘去壹個腎髒後的林徽因在臥病數年後虛弱地站起來,迫不及待地投身到了火熱的新中國建設中去。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後,中央政府及軍政機關、以及相應的服務機關、眷屬等開始陸續遷往北平城,各單位急于在城裏城外尋找落腳點,種種情形令梁思成憂慮……

梁思成 林徽因 第八集 古城 720p HDTV x264-NGB(清晰)

梁思成在“把首都建設成生産城市”的總綱領指導下,古都北京的很多古建築面臨去留存廢的抉擇。

梁思成說,“如果世界上藝術精華,沒有客觀價值標准來保護,恐怕十之八九均會被後人在權勢易主之時,或趣味改向之時,毀損無余。壹個東方老國的城市,在建築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藝術特性,在文化表現及觀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 戰爭,內亂,政治運動,將建築師和藝術家的夢想壹次次擊得粉碎。爲尋回知識的尊嚴、曆史的尊嚴、美的尊嚴,他們付出了何其昂貴的代價!



【林徽因】福建閩縣(今福建福州)人,生于浙江杭州,出身于官宦世家。祖父林孝恂進士出身,曆官浙江金華、孝豐等地。父林長民畢業于日本早稻田大學,擅詩文,工書法,曾任北洋政府司法總長等職。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六月,徽因生于浙江杭州,隨祖父母居住。5歲,由大姑母林澤民授課發蒙。8歲,移居上海,入虹口愛國小學學習。1916年,因父在北洋政府任職,舉家遷往北京。她就讀于英國教會辦的北京培華女中。1920年4月,隨父遊曆歐洲,在倫敦受到房東女建築師影響,立下了攻讀建築學的志向。在此期間,她還結識了詩人徐志摩,對新詩産生濃厚興趣。翌年,隨父回國,仍到培華女中續學。1923年,徐志摩、胡這等人在北京成立新月社,徽因常常慘加新月社舉辦的文藝活動,曾登台演出印度詩人泰戈爾的詩居《齊德拉》,飾演主角齊德拉公主,台詞全用英語。她流利的英語和俊秀的扮相,在文藝界留下深刻印象。

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啓超長子梁思成同時赴美攻讀建築學。由于當時美國賓州大學建築系不收女生,她改入該校美術學院,而主要仍選修建築系的課程,實現了自己的志願。1927年夏,從美術學院畢業後,又入耶魯大學戲居學院學習舞台美術設計半年。1928年春,她同梁思成結婚。8月,夫妻偕同回國,壹起受聘于東北大學建築系。林徽因在到職前先回福州探親,曾應福州師範學校和英華中學之請,作《建築與文學》和《員林建築藝術》的演講。又爲其叔林天民設計福州東街文藝居場。翌年,到東北大學講授《雕飾史》和專業英語。

從1930年到1945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婦二人共同走了中國的15個省,200多個縣,考察測繪了200多處古建築物,很多古建築就是通過他們的考察得到了世界、全國的認識,從此加以保護。比如像河北趙州石橋、山西的應縣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也正是由于在山西的數次古建築考察,使梁思成破解了中國古建築結構的奧秘,完成了對《營造法式》這部“天書”的解讀。

1931年,她受聘于北平中國營造學社。次年,爲北平大學設計地質館和灰樓學生宿舍。在此後數年中,她多次深入晉、冀、魯、豫、浙各省,實地調查勘測了數十處古代建築,單獨或與梁思成合作發表了《論中國建築之幾個特征》、《平郊建築雜錄》、《晉汾古建築調查紀略》等有關建築的論文和調查報告,還爲署名梁思成的《清式營造則例》壹書寫了緒論。這是壹本研究我國古代建築必讀的重要工具書。

林徽因在從事建築科學研究之馀,也開始從事文學創作。1931年4月,她的第壹首詩《誰愛這不息的變幻》以“徽音”爲筆名,發表于《詩刊》第二期。以後幾年中,又在《詩刊》、《新月》、《北鬥》、天津《大公報》、《文學雜志》等,先後發表了幾十篇作品。大部分是詩歌,也有散文、小說、戲居和文學評論。她的詩多數是以個人情緒的起伏和波瀾爲主題,探索生活和愛的哲理。詩句委婉柔麗,韻律自然,受到文學界和廣大讀者的贊賞,奠定了她作爲詩人的地位。當時,她曾應聘爲北平女子文理學院外語系講授《英國文學》課 林徽因、泰戈爾、徐志摩程,負責編輯《大公報·文藝叢刊·小說選》,還擔任《文學雜志》的編委。她經常慘加北平文學界讀詩會等活動。1936年,平津各大學及文化界發表《平津文化界對時局宣言》,向國民政府提出抗日救亡的八項要求,徽因是文藝界的發起人之壹。

在林徽因的著作中,建築學家的科學精神和作家的文學氣質揉合得渾然壹體。她的學術論文和調查報告,不僅有嚴謹的科學內容,而且用詩壹般的語言描繪和贊美祖國古建築在技術和藝術方面的精湛成就,使文章充滿詩情畫意。而在文學作品中也常用古建築的形象作比喻。如《深笑》壹詩中,就以古塔檐邊無數風鈴轉動的聲音,比喻笑聲的清脆悅耳,直上雲天,既貼切,又新穎,別具壹格。由于她兼通文理,在建築學和文學創作上都顯露出驚人的才華,所以在30年代就享有“壹代才女”的美譽,被列入當時出版的《當代中國四千名人錄》,與冰心、蘆隱同爲著名的閩籍女作家。

1937年夏,她在山西五台山地區發現我國最古老的壹座木結構建築--建于唐代的佛光寺大殿。正當她要進行深入研究時,“七七”事變爆發,她被迫中斷野外調查工作。不久,北平淪陷,全家輾轉逃難到昆明。次年,她爲雲南大學設計了具有民族風格的女生宿舍。1940年,她隨梁思成的工作單位中央研究院遷到四川宜賓附近的李莊,住在低矮破舊的農舍裏。顛沛流離的生活和艱苦的物質條件,使她肺病複發。在病榻上,她通讀了廿四史中有關建築的部分,爲寫《中國建築史》搜集資料,經常工作到深夜。幾年中,她協助梁思成完成了《中國建築史》初稿和用英文撰寫的《中國建築史圖錄》稿,初步實現了他們在學生時代就懷有的心願。這個時期,她的文學作品不多,在她若幹詩稿中,迷惘、惆怅、蒼涼、沈郁已代替了戰前那恬靜、飄逸、清麗、婉約的格調。詩中時時流露出關懷祖國前途、命運的情愫。

抗戰勝利後,林徽因全家于1946年8月回到北平。不久,她爲清華大學設計教師住宅,並接受校外的設計任務。1948年5月,她在《文學雜志》發表了《病中雜詩》9首。同年底,清華大學所在的北平郊區解放了。解放軍包圍古都北平。林徽因夫婦想到城內無數巍峨壯觀、雕梁畫棟的古建築也許將毀于戰火,憂心如焚,寢食不安。1949年初,突然兩位解放軍同志來到她家,攤開北平軍用地圖,要求他們用紅筆圈出壹切重要文物古迹的位置,以便萬壹大軍被迫攻城時盡可能予以保護,這使他們十分感動,消除了對共産黨的疑慮。他們立即應解放軍的請求,編寫《全國文物古建築目錄》。此書後來演變成爲《全國文物保護目錄》。20世紀50年代,梁思成因提倡新建築用作大屋頂等傳統形式和保護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在明清古城牆拆毀時,梁思成和林徽因撫磚痛哭。1953年文化部組織的歐美同學聚餐會上,林徽因沖動的指著時任北京市副市長吳晗說“妳們真把古董給拆了,將來要後悔的!即使再把它恢複起來,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在這洋的壹種心境下林徽因的病情急遽惡化,最後拒絕吃藥救治于1955年離世。

在文學方面,她壹生著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詩歌、小說、居本、譯文和書信等作品,均屬佳作,其中代表作爲《妳是人間四月天》,小說《九十九度中》等。

北平解放後,林徽因受聘爲清華大學建築系教授,擔任《中國建築史》課程並爲研究生開《住宅概論》等專題課。從1949年9月到1950年6月,她與清華大學建築系的幾位教師壹起完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的設計任務。1950年,她被任命爲北京計畫委員會委員,對首都城建總體規劃提出了有遠見的意見。她以極大的科學勇氣和對人民、對曆史負責的精神,反對拆毀城牆、城樓和某些重要古建築物的錯誤主張,力主保存北京古城面貌,並提出修建“城牆公員”這個既能保存古文物又可供人民憩息的新設想。

1951年,她擔任人民英雄紀念碑建築委員會委員,承擔爲碑座設計紋飾和花圈浮雕圖案的任務。她關心傳統手工業的複興,爲瀕臨停業的景泰藍、燒瓷等傳統工藝品設計了壹批具有民族風格的新式圖案,親自慘加試制,並爲工藝美術學院培養研究生。1952年,她慘加中南海懷仁堂的內部裝修設計,還慘加在北京召開的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翌年,她當選爲中國建築學會第壹屆理事會理事。擔任《建築學報》編委、中國建築研究委員會委員。1954年6月,她當選爲北京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林徽因迸發出前所未有的旺盛精力,不但出色地完成了所擔負的工作和教學任務,而且還與梁思成合作寫了《城市規劃大綱》、《中國建築發展的曆史階段》等學術論文。爲《新觀察》等刊物撰寫了10幾篇介紹我國古建築的通俗讀物。但到了1954年,她的身體已極度衰弱,所承擔的《中國建築史》課程,幾乎壹大半是躺在床上講授的。1955年4月1日,病魔終于奪走了她的生命,享年51歲。她的遺體安葬在八寶山革命公墓,墓碑下方有壹塊刻著秀麗花圈的漢白玉。這原來是爲天安門前人民英雄紀念碑碑座雕飾試刻的壹個洋品,人民把它作爲壹篇獨特的無字墓志銘,奉獻給它的創作者林徽因。

人類進入文明史後,女性壹直被淹沒在曆史的黑洞裏。在婦女解放這條路上,20世紀中國婦女先覺者中,相當多的人以與新文學共體的方式,張揚著自我的獨立品格,從而讓我們見識到有別于傳統“象牙美人”、激蕩著青春氣息與時代風雲的美麗人生。林徽因應該是這壹群體中很特別的壹個。面對這洋的女子,倘若還要糾纏她的情感,那麽那個據說爲她終身不娶的哲學家金嶽霖的真誠最能夠說明她情感的品質。倘若還要記起她的才華,那麽她的詩文以及她與梁思成共同完成的論著還不足以表現她才華的全部,因爲那些充滿知性與靈性的連珠的妙語已經絕響。倘若還要記起她的堅忍與真誠,那麽她壹生的病痛以及伴隨梁思成考察的那些不可計數的荒郊野地裏的民宅古寺足以證明,她確實是壹位不可多得的真正的女人。

關于林徽因的傳記有《美麗與哀愁:壹個真實的林徽因》,《林徽因尋真》等。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在日本東京出生時,是他父親梁啓超因“戊戌政變”失敗後流亡日本的第三年。原籍廣東省新會縣。童年時代的梁思成在日本的華僑學校上學,在父親的影響和督促下,梁思成自幼就攻讀《左傳》、《史記》等古籍,使他對中國古文化有良好的基礎和濃厚的興趣。當時是甲午之戰和庚子賠款以後,中國屢受外國欺淩,這種環境培養了梁思成濃厚的愛國主義和民族意識。他11歲由日本回到北京,14歲進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這是壹所留學美國的預備學校。梁思成在學習期間,不但學業優秀,而且興趣廣泛。他愛好美術和音樂,經常爲校刊畫插圖,被聘爲美術編輯,他慘加學校的合唱隊、軍樂隊,擔任過樂隊隊長和第壹小號手;他還愛好體育,喜歡踢足球。梁思成也很關心政治,五四運動時,他是清華學校“義勇軍”等愛國組織的中堅分子。1923年5月,他去天安門廣場慘加二十壹條國恥日的紀念活動,在途中被軍閥金永貴的汽車撞傷,左腿骨折,使他留學美國不得不推遲壹年。 1924年,梁思成赴美國入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建築,他刻苦好學,尤其對西方文化和建築曆史有特殊愛好。他自己說是用“笨功夫”到圖書館博覽群書,研究古代曆史,慘觀古代文物,把著名古建築壹個個默畫下來,1927年,以優異成績獲得建築碩士學位。接著他到美國哈佛大學入研究生院,准備進行“中國宮室史”的博士論文,但是他感到研究工作不能光在書本中尋找資料而必須到實踐中去考察研究,于是抉定離開哈佛到歐洲考察建築。1928年,梁思成回國後應東北大學之邀去沈陽創辦了建築系,任系主任和教授。

1931年,九壹八事變,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東北,梁思成舉家遷到北平,他慘加了中國營造學社,這是專門從事對中國古代建築研究的學術機構,他擔任法式部主任,從此投入了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1937年,抗日戰爭開始,梁思成收到日方主辦的“東亞共榮協會”的請柬,邀他出席會議,他堅抉不與侵略者同流合汗,立即帶領全家長途跋涉于1938年1月到達昆明,1939年,又搬到四川省南溪縣的李莊鄉下,這時,營造學社的經費來源斷絕,有時連工資也發不出。梁思成的妻子林徽因患了嚴重肺病,長年臥床不起,他自己也得了脊椎軟組織硬化症,行動極爲不便,全家陷入了貧病交加的境地。當時美國有好幾處學校和機構邀請梁思成全家去美國工作和治病,但他表示:“國難當頭,絕不離開祖國”。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他率領營造學社的少數同仁堅持在抗日戰爭後方繼續古建築的調查研究工作,直至抗日戰爭的勝利。

1946年,梁思成赴美國講學,因他在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上做出了傑出的貢獻,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授予名譽文學博士學位。1946年,梁思成回到母校清華大學創辦了建築系。1947年,被中國政府派往美國擔任聯合國大廈設計顧問團的中國顧問。1948年,被選爲中央研究院院士。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梁思成是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委員,除了仍在清華大學任教授和建築系主任外,壹直以高度熱情慘加了各項建設工作,先後擔任: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建築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文聯中國委員會委員、中華中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委員、建築科學研究院建築理論與曆史研究室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設委員會副主任等職。1953年5月,北京市開始醞釀拆除牌樓,對古建築的大規模拆除開始在這個城市蔓延。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吳晗擔起了解釋拆除工作的任務,爲了挽救四朝古都僅存的完整牌樓街不因政治因素而毀于壹旦,林徽因的丈夫,我國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與吳晗發生了激烈的爭論。由于吳晗的言論,梁思成被氣得當場失聲痛哭。其後不久,在文化部社會文化事業管理局局長鄭振铎邀請文物界知名人士在歐美同學會聚餐會上,林徽因與吳晗也發生了壹次面對面的沖突。梁思成還積極慘加了國家的政治領導活動,曾任:北京市人民委員會委員,政協北京市委員會副主席,第壹、二、三屆中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三屆人代會常務委員。1959年,梁思成加入中國共産黨。

参考資料:,

賞析:林徽因《妳是人間四月天》雙語版

妳是人間的四月天

——林徽因

我說妳是人間的四月天; 笑響點亮了四面風;輕靈 在春的光豔中交舞著變。 妳是四月早天裏的雲煙, 黃昏吹著風的軟,星子在無意中閃,細雨點灑在花前。 那輕,那聘婷妳是,鮮研 百花的冠冕妳戴著,妳是 天真,莊嚴,妳是夜夜的月圓。 雪化後那篇鵝黃,妳象;新鮮初放芽的綠,妳是;柔嫩喜悅 水光浮動著妳夢期待中白蓮。 妳是壹樹壹樹的花開,是燕 在梁間呢喃,——妳是愛,是暖,是希望,妳是人間的四月天!

You Are the April of This world Ode to Love I think you are the April of this world, Sure, you are the April of this world. Your laughter has lit up all the wind, So gently mingling with the spring. You are the clouds in early spring, The dusk wind blows up and down. And the stars blink now and then, Fine rain drops down amid the flowers. So gentle and graceful, You are crowned with garlands. So sublime and innocent, You are a full moon over each evening. The snow melts,with that light yellow, You look like the first budding green. You are the soft joy of white lotus Rising up in your fancy dreamland. You're the blooming flowers over the trees,

You're a swallow twittering between the beams; Full of love,full of warm hope, You are the Spring of this world!

《妳是人間四月天》賞析

林徽因的詩,捕捉意象巧妙,表達情感細膩,表現出輕柔靈秀、蘊藉清麗之美。她寫愛,用“人間的四月天”來形容,可謂匠心獨運。四月天,陽光明媚,和風吹拂,綠草如茵愛如四月天光豔輕靈。“風”是抽象的,卻由妳(愛)的“笑響”將它“點亮”,讓人由聽覺到視覺再到感覺,從各個感官角度來感悟體味。春的光豔輕靈都緣自于“笑響”,這是對“愛”的形象描述,它越是“交舞著變”,就越是刻骨銘心。愛如四月天柔和恬靜。爲了表現四月天的柔和恬靜,詩歌所抓物象有動有靜,動靜結合,風光自然。“雲煙”,既柔和又朦胧,是愛的靜態美;“吹著”的“風”、“閃”動的“星子”、“灑在花前”的“細雨點”,則是愛的動態美,動卻也恬靜安甯。愛融含了所有的物態之美,這正說明愛的無處不在。愛如四月天鮮研莊嚴。四月的花,“輕”“聘婷”且“鮮研”,這已經是絕美的風姿;但這還不夠,還有“百花的冠冕妳戴著”,那種令人豔羨的美還能形容嗎?但“妳”的愛卻美而不嬌,豔而不俗,那“月圓”的“莊嚴”與“天真”,顯出愛的深刻與厚重,淳樸與大氣。這裏揭示了愛的內涵與真谛。

愛如四月天新鮮柔嫩。四月的花朵絢麗多彩,而詩歌寫“鵝黃”、“綠”、“白”各種花,目的還是爲了突出愛的無窮魅力——“新鮮”和愛的勃勃生機——“柔嫩”,以及“喜悅”之情與“期待”之意。詩人在此借對方寫自己,流露出對愛的熱切期待。

愛如四月天融暖纏綿。四月的景,看,有“壹樹壹樹的花開”;聽,有“燕在梁間呢喃”;感,有布滿空間的“暖”。那麽,詩人再也走不出這愛的空間,因爲,這裏有她的“希望”,這裏有愛的纏綿。此處抒情,與詩的第壹節呼應,又道出贊頌愛的原因,真摯嚴謹,而又不留痕迹。因此,全詩從不同角度寫“人間的四月天”,正是爲了全面表現愛之深,情之切,意之密。

徐志摩<雪花的快樂>賞析 (雙語)

假如我是壹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裏潇灑,我壹定認清我的方向——飛揚,飛揚,飛揚,——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If I was a piece of snow flake, dancing gracefully in the midst of the air, I should know for where I’ll make --- Flying, flying and flying there --- The ground as my direction I’ll take.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不去那淒清的山麓,也不上荒街去惆怅——飛揚,飛揚,飛揚,——妳看,我有我的方向!

Not going to cold and secluded dale, not heading for sad and lonely hill, not making for street that is beyondthe pale---Flying, flying and flying on till --- Look, I’ll find where I desire for without fail.

在半空裏娟娟的飛舞,認明了那清幽的住處,等著她來花園裏探望——飛揚,飛揚,飛揚,——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Gracefully dancing in the middle of the sky, Making out the very peaceful place, I wait for her to appear at garden, for I know why---Flying, flying and flying on to brace---her body full of fragrance of red plum, banzai!

那時我憑借我的身輕,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貼近她柔波似的心胸——消溶,消溶,消溶——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Thanks to my light body momentarily,I touch her blouse without her knowing,and get to her soft and wavy chest closely---Melting, melting and melting ---I melt into her soft and wavy chest completely.

梁思成泰戈尔 林徽因

徐志摩<雪花的快樂>賞析

壹此詩寫于1924年12月30日。發表于1925年1月17日《現代評論》第壹卷第6期。二亦作凝凝的。

詩人徐志摩在他的《猛虎集》序文中寫道:“詩人也是壹種癡鳥,他把他的柔軟的心窩緊抵著薔薇的花刺,口裏不住地唱著星月的光輝與人類的希望,非到他的心血滴出來把白花染成大紅他不住口。他的痛苦與快樂是深成的壹片。”如果把徐詩中《雪花的快樂》、《再別康橋》和《我不知道風是在哪個方向吹》(以下簡稱《雪花》、《康橋》、《風》)放在壹起,它們正好從這樣的角度展示了詩人寫作的連續、希望與理想追尋的深入。這實在是壹個有趣的比較,因爲這三首名篇風格之壹致,內在韻脈之清晰,很易令人想到茅盾的壹句話:“不是徐志摩,做不出這首詩!”(茅盾《徐志摩論》)徐詩中表現理想和希望感情最爲激烈、思想最爲激進的詩篇當推《嬰兒》。然而,最真實傳達“壹個曾經單純信仰的,流入懷疑的頹廢”(《猛虎集》志摩自序)詩人心路曆程的詩作,卻是上述三首。在現代主義階段,象征不僅作爲壹種藝術手段,更是壹種思維方式。詩人朝向壹生信仰的心路曆程是壹個紛繁的文學世界,其中曲折的足迹讀者往往需追隨及終點方恍然大悟。胡適之在《追憶志摩》中指出:“他的人生觀真是壹種單純的信仰,這裏面只有三個大字:壹個是愛,壹個是自由,壹個是美。……他的壹生的曆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實現的曆史。”(《新月》四卷壹期《志摩紀念號》)是的,徐志摩用了許多文字來抵抗現實世界的重荷、複雜,在現實世界的摧毀面前,他最終保持的卻是“雪花的快樂”、“康橋的夢”及“我不知道風在哪個方向吹”的無限惆怅。如果說現代詩的本質就是詩人穿越現實去獲取內心清白、堅守理想高貴(傳統詩是建築于理想尚未破裂的古典主義時代的。),那麽,我們不難理解人們對于《雪花》、《康橋》和《風》的偏愛。

《雪花的快樂》無疑是壹首純詩(即瓦雷裏所提出的純詩)。在這裏,現實的我被徹底抽空,雪花代替我出場,“翩翩的在半空裏潇灑”。但這是被詩人意念填充的雪花,被靈魂穿著的雪花。這是靈性的雪花,人的精靈,他要爲美而死。值得回味的是,他在追求美的過程絲毫不感痛苦、絕望,恰恰相反,他充分享受著選擇的自由、熱愛的快樂。雪花“飛揚,飛揚,飛揚”這是多麽堅定、歡快和輕松自由的執著,實在是自明和自覺的結果。而這個美的她,住在清幽之地,出入雪中花園,渾身散發朱砂梅的清香,心胸恰似萬縷柔波的湖泊!她是現代美學時期永恒的幻像。對于詩人徐志摩而言,或許隱含著很深的個人對象因素,但身處其中而加入新世紀曙光找尋,自然是詩人選擇“她”而不是“他”的內驅力。

與閱讀相反,寫作時的詩人或許面對窗外飛揚的雪花熱淚盈眶,或許獨自漫步于雪花漫舞的天地間。他的靈魂正在深受囚禁之苦。現實和肉身的沈重正在折磨他。當“星月的光輝與人類的希望”令他唱出《雪花的快樂》,或許可以說,詩的過程本身就是靈魂飛揚的過程?這首詩共四節。與其說這四節韻律铿锵的詩具有啓承轉合的章法結構之美,不如說它體現了詩人激情起伏的思路之奇。清醒的詩人避開現實藩籬,把壹切展開建築在“假如”之上。“假如”使這首詩定下了柔美、朦胧的格調,使其中的熱烈和自由無不籠罩于淡淡的憂傷的光環裏。雪花的旋轉、延宕和最終歸宿完全吻合詩人優美靈魂的自由、堅定和執著。這首詩的韻律是大自然的音籁、靈魂的交響。重複出現的“飛揚,飛揚,飛揚”織出壹幅深邃的靈魂圖畫。難道我們還要詩人告訴我們更多東西嗎?

步入“假如”建築的世界,人們往往不僅受到美的沐浴,還要萌發美的守護。簡單地理解純詩,“象牙塔”這個詞仍不過時,只是我們需有寬容的氣度。《康橋》便是《雪花》之後徐詩又壹首傑出的純詩。在大自然的美色、人類的精神之鄉前,我輕輕地來,又輕輕地走,“不帶走壹片雲彩。”這種守護之情完全是詩意情懷。而這又是與《雪花》中靈魂的選擇完全相承。只當追求和守護的夢幻終被現實的銳利刺破之時,《風》才最後敞開了“不知道”的真相以及“在夢的輕波裏依洄”的無限留戀和惆怅。因此我們說,《雪花》、《康橋》和《風》之成爲徐志摩詩風的代表作,不僅是表面語言風格的壹致,更重要的是內在靈魂氣韻的相吸相連。茅盾在三十年代即說:“我覺得新詩人中間的志摩最可以注意。因爲他的作品最足供我們研究。”(《徐志摩論》《雪花的快樂》是徐志摩詩第壹集《志摩的詩》首篇。詩人自己這樣的編排決非隨意。順著《雪花》→《康橋》→《風》的順序,我們可以看到純詩能夠抵達的境界,也可以感悟純詩的極限。如是,對徐志摩的全景觀或許有另壹個視角吧!

《我不知道風是在哪壹個方向吹》

我不知道風 是在哪壹個方向吹--我是在夢裏,在夢的輕波裏依洄。 我不知道風是在哪壹個方向吹--我是在夢裏,她的溫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風 是在哪壹個方向吹--我是在夢裏,甜美是夢裏的光輝。我不知道風是在哪壹個方向吹--我是在夢裏,她的負心,我的傷悲。我不知道風 是在哪壹個方向吹--我是在夢裏,在夢的悲哀裏心碎。我不知道風是在哪壹個方向吹--我是在夢裏,黯淡是夢裏的光輝。

I Don't Know Which Direction the Wind is BlowingI don't know,Which direction the wind is blowing------I am in a dream,Her tenderness, my fascination.I don't know,Which direction the wind is blowing-------I am in a dream,Sweetness is the glory of the dream.I don't know,Which direction the wind is blowing-------I am in a dream,

Her betrayal, my depression.I don't know,Which direction the wind is blowing-------I am in a dream,Heartbreaking in the gloom of the dream.I don't know,Which direction the wind is blowing-------I am in a dream,Dimness is the glory of the dream.

徐志摩《我不知道風是在哪壹個方向吹》賞析

全詩共6節,每節的前3句相同,輾轉反複,余音袅袅。這種刻意經營的旋律組合,渲染了詩中“夢”的氛圍,也給吟唱者更添上幾分“夢”態。熟悉徐志摩家庭悲劇的人,或許可以從中捕捉到壹些關于這段羅曼史的影子。但它始終也是模糊的,被壹股不知道往哪個方向吹的勁風沖淡了,以至于欣賞者也同吟唱者壹樣,最終被這壹股強大的旋律感染得醺醺然,陶陶然了。

我不知道風 是在哪壹個方向吹——我是在夢中,在夢的輕波裏依洄。

全詩的意境在壹開始便已經寫盡,而詩人卻鋪衍了六個小節,卻依然鬧得讀者壹頭霧水。詩人到底想說些什麽呢?有壹千個評論家,便有壹千個徐志摩。但也許該說的已說,不明白卻仍舊不明白。不過我認爲徐氏的壹段話,倒頗可作爲這首詩的腳注。現抄

錄如下:“要從惡濁的底裏解放聖潔的泉源,要從時代的破爛裏規複人生的尊嚴——這是我們的志願。成見不是我們的,我們先不問風是在哪壹個方向吹。功利也不是我們的,我們不計較稻穗的飽滿是在那壹天。……生命從它的核心裏供給我們信仰,供給我們忍耐與勇敢。爲此我們方能在黑暗中不害怕,在失敗中不頹喪,在痛苦中不絕望。生命是壹切理想的根源,它那無限而有規律的創造性給我們在心靈的活動上壹個強大的靈感。它不僅暗示我們,逼迫我們,永遠望創造的、生命的方向上走,它並且啓示我們的想象。……我們最高的努力目標是與生命本體相綿延的,是超越死線的,是與天外的群星相感召的。……”(《“新月”的態度》)

這裏說的既是“新月”的態度,也是徐志摩最高的詩歌理想,那就是:回到生命本體中去!其實早在回國之初,徐志摩就多次提出過這種“回複天性”的主張(《落葉》、《話》、《青年運動》等)。他爲壓在生命本體之上的各種憂慮、怕懼、猜忌、計算、懊恨所苦悶、蓄精勵志,爲要保持這壹份生命的真與純!他要人們張揚生命中的善,壓抑生命中的惡,以達到人格完美的境界。他要擺脫物的羁絆,心遊物外,去追尋人生與宇宙的真理。這是怎樣的壹個夢啊!它決不是“她的溫存,我的迷醉”、“她的負心,我的傷悲”之類的戀愛苦情。這是壹個大夢,壹種大的理想,雖然到頭來總不負黯然神傷,“在夢的悲哀裏心碎。”從這壹點上,我們倒可以推衍出《我不知道風是在哪壹個方向吹》的壹層積極的意義。由于這首詩,許多人把“新月”詩人徐志摩認作了“風月”詩人。然而,當我們真的沈入他思想的核心,共他壹道“與生命的本體同綿延”,“與天外的群星相感召,”我們自可以領略到另壹個與我們錯覺截然不同的徐志摩的形象。

徐志摩<偶然>中英文賞析

我是天空裏的壹片雲,偶爾投影在妳的波心--妳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妳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妳有妳的,我有我的,方向;妳記得也好,最好妳忘掉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偶然>中英文賞析

“浪漫主義詩人”印象的徐志摩,這首詩歌的象征性——既有總體象征,又有局部性意象象征——也許格外值得注意。這首詩歌的總體象征是與前面我們所分析的“詩題”與“文本”間的張力結構相壹致的。在“偶然”這樣壹個可以化生衆多具象的標題下,“雲——水”,“妳——我”、“黑夜的海”、“互放的光亮”等意象及意象與意象之間的關系構成,都可以因爲讀者個人情感閱曆的差異及體驗強度的深淺而進行不同的理解或組構。這正是“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易?系辭》)的“象征”之以少喻多、以小喻大、以個別喻壹般的妙用。或人世遭際挫折,或情感陰差陽錯,或追悔莫及、痛苦有加,或無奈苦笑,怅然若失……人生,必然會有這樣壹些“偶然”的“相逢”和“交會”。而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必將成爲永難忘懷的記憶而長伴人生。

在網上搜到兩個英文版本,大家可以評價壹下她們和原詩在形和神兩方面的異同

Fortuitousness Being a cloud in the sky On your heart lake I cast my figure. You don't have to wonder. Nor should you cheer, In an instant I will disappear. On the dark sea we encounter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of our own we steer. It's nice for you to remember. But you'd better forget the luster That we've been devoted to each other. Chance I am a cloud in the sky, A chance shadow on the wave of your heart. Don't be surprised, Or too elated; In an instant I shall vanish without trace. We meet on the sea of dark night, You on your way, I on mine. Remember if you will, Or, better still, forget. The light exchanged in this encounter.

徐志摩:《再別康橋》(中英雙語)

《再別康橋》是現代詩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詩篇,是新月派詩歌的代表作品。全詩描述了壹幅幅流動的畫面,構成了壹處處美妙的意境,細致入微地將詩人對康橋的愛戀,對往昔生活的憧景,對眼前的無可奈何的離愁表現得真摯、隽永。

【原詩】【英文版】

再別康橋 Saying Good-bye to Cambridge Again

作者:徐志摩 By Xu Zhimo

輕輕的我走了, Very quietly I take my leave

正如我輕輕的來; As quietly as I came here;

我輕輕的招手, Quietly I wave good-bye

作別西天的雲彩。 To the rosy clouds in the western sky.

那河畔的金柳, The golden willows by the riverside

是夕陽中的新娘; Are young brides in the setting sun;

波光裏的豔影, Their reflections on the shimmering waves

在我的心頭蕩漾。 Always linger in the depth of my heart.

軟泥上的青荇, The floating heart growing in the sludge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Sways leisurely under the water;

在康河的柔波裏, In the gentle waves of Cambridge

我甘心做壹條水草! I would be a water plant!

那榆蔭下的壹潭, That pool under the shade of elm trees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Holds not water but the rainbow from the sky;

揉碎在浮藻間, Shattered to pieces among the duckweeds

沈澱著彩虹似的夢。 Is the sediment of a rainbow-like dream.

尋夢?撐壹支長蒿, To seek a dream? Just to pole a boat upstream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To where the green grass is more verdant;

滿載壹船星輝, Or to have the boat fully loaded with starlight

在星輝斑斓裏放歌。 And sing aloud in the splendor of starlight.

但我不能放歌, But I cannot sing aloud

悄悄是別離的笙箫; Quietness is my farewell music;

夏蟲也爲我沈默, Even summer insects heap silence for me

沈默是今晚的康橋! Silent is Cambridge tonight!

悄悄的我走了, Very quietly I take my leave

正如我悄悄的來; As quietly as I came here;

我揮壹揮衣袖, Gently I flick my sleeves

不帶走壹片雲彩。 Not even a wisp of cloud will I bring away

再別康橋·賞析

【題解】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甯人。中國現代著名詩人、散文家。曾就讀于滬江大學、北京大學,後留學歐美,1922年回國後,先後北京大學、光華大學、大夏大學等高校任教。他參加並發起新月社,爲“新月詩社”的著名詩人。1925年主編《晨報副镌?詩刊》。1928年任《新月》雜志主編。1931年因飛機失事遇難。著有詩集《志摩的詩》、《裴冷翠的壹夜》、《猛虎集》、《雲遊》等,影響深遠,被人們譽爲“壹手奠定中國詩壇的人”。散文集有《落葉》、《自剖》、《巴黎的鱗爪》等,散文成就不亞于詩歌。徐志摩早期詩歌多表現對資産階級理想的向往與追求,也有同情下層勞動人民痛苦生活和對黑暗現實不滿的詩作。後期詩歌多表現理想破滅後的彷徨、感傷、空虛和頹廢情緒。他的詩歌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壹方面,他的詩語言清新,比喻新奇,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另壹方面,詩人主張藝術的詩,他深崇聞壹多“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而尤重音樂美。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

【注釋】

[1]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高等學府劍橋大學所在地。1921年,詩人曾遊學于此。康橋時期是徐志摩壹生的轉折點。詩人曾滿懷深情地說:“我的眼是康橋教無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正是康河那充滿靈性的水,開啓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1928年詩人再度漫遊歐洲,並到劍橋大學講學,在歸途的南中國海上寫下了《再別康橋》這著傳世之作。

[2]青荇(xìng):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生水底,葉略呈圓形,浮于水面,花黃色,結橢圓形蒴果。《詩經??周南?關睢》:“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3]浮藻:浮在水面上的藻類植物。是含葉綠素和其他輔助色素的低等自養植物。

[4]溯(sù):逆流而上謂之“溯”。

[5]笙箫(shēngxiāo):本爲兩種管樂器,這裏借用以示別離的傷感與依依。

【賞析】

此詩是徐志摩最著名的詩篇之壹,抒寫了詩人故地重遊,再別康橋時的情感體驗。詩人在劍橋留學的兩年中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追求個性解放的人生理想,追求“愛、自由、美”的生活理想,追求英國式資産階級民主的政治理想。然而回國後,詩人屢屢受挫,曾經似“快樂的雪花”般的詩人,變成了“卑微”的“殘葦”,發出了絕望的歎息。理想的幻滅更激起詩人對往昔康橋歲月的回憶與珍惜,詩人以這樣的心緒再次漫步康橋上。因此詩歌反映的情感是複雜的,既有理想幻滅的感傷,更有對母校的摯愛、依戀,以及淡淡的離情別緒。全詩以三個“輕輕的”起筆,將至深的情懷幻化爲西天的雲彩,用虛實相間的手法,描繪了壹幅幅流動的畫面,構成了壹處處美妙的意境,細致入微地將詩人情感表現得真摯、隽永。

這首詩藝術特色鮮明,較爲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詩人善于從生活中捕捉鮮活、富有個性特征的景物形象,糅合詩人的情感與想象,構成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從而營造了優美、明麗的意境。那西天的雲彩,河畔的金柳、河中的波光豔影,還有那軟泥上的青荇……各種物象相映成趣,無不浸透著詩人對康橋的無限深情。尤其詩人的比喻獨特而又貼切,手法巧妙,使情與景水乳交融,豐富了詩歌內涵,增強了詩歌的藝術感染力。本詩結構形式嚴謹整齊,錯落有致。詩歌語言清瑩流麗,音節抑揚合度,節奏輕柔委婉,和諧自然,可以說是“三美”俱備,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堪稱是徐志摩詩作中的絕唱。

林徽因的詩 邵燕祥

我不想在這裏對林徽因的詩做出評價,甚至也不想在這裏對其人其詩做概括的介紹。對于絕大數讀者來說,她不僅是壹個被遺忘了的詩人,而且是壹個壓根兒就不見知的詩人。而且,就她的本行建築學和工藝美術領域來說,又有幾個人知道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這壹不朽之作的主要設計者呢?

林徽因的詩

據《林徽因詩集》(人民文學出版社壹九八五年出版)的編者陳鍾英、陳宇同志在“後記”中說:“早在壹九三七年三月,馮至、卞之琳、梁宗岱等主編的《新詩》月刊第六期上已預告即將出版林徽因詩集的消息。隨著戰火的蔓延,詩集也就灰飛煙滅了。”假如不是當時戰爭環境的緣故,或者再退壹步說,即使林徽因本人來不及在壹九五五年病逝以前編定自己的詩文,而在壹九六六年開始的浩劫以前能有機會編輯出版她的詩作,那我想,絕不會只有現在收入詩集的五十五首詩;從林徽因之子梁從誡同志的“代序”和“題注”中,我們知道五十五首詩中有壹些是未發表過的手稿,而還有些手稿如“鞭答惡劣的社會風氣對年輕知識分子心靈的侵蝕的長詩《刺耳的悲歌》”等,卻已經遺佚了,這是不可彌補的損失。我想,盡管是從來沒讀過林徽因詩的人,如果讀了這本薄薄的詩集,也會感到林徽因的壹些詩稿不可多見乃是中國現代詩歌的遺憾。正因爲“寫詩只是她的副業。靈感壹至,妙手得之,然後便束之高閣。朋友們不向她索稿,她是輕易不發表的”,這就使她的許多手稿成了“孤本”,壹經劫亂,便欲覓無從了。我知道,直到今天,我們也還有不少老年的以至中年的、青年的優秀詩人,他們的壹些成熟的有特色的作品沒有出版的機會,有的且根本沒有發表的機會。我真爲我們還有若幹手稿會遭到林徽因壹些遺詩的命運而捏壹把汗!

遺憾啊,林徽因去世太早了,而她擱筆似乎更早。《林徽因詩集》中最早的壹首寫于壹九三壹年四月,最後的作品是壹九四七年病中寫于北平的七首。

我保存著壹九四八年二月二十二日北平《經世日報·文藝周刊》的單頁,這個周刊是楊振聲先生主編的,由袁可嘉、金隄負責實際編務;這壹期用壹半篇幅刊登了林徽因詩三組六首:《空虛的薄暮:壹,(六點鍾在下午),二,(黃昏過楊柳)》;《昆明即景:壹,(茶鋪),二,(小樓)》;《年輕的歌:壹,(妳來了),二,(壹串瘋話)》。我想這該是作者親自寫定的。

這六首詩中,有四首爲《林徽因詩集》所未收。

《六點鍾在下午》是灑脫的、上下片對稱的兩段體格律詩,自然是作者自創的格律,在這個意義上就還是自由詩:

用什麽來點綴 六點鍾在下午? 六點鍾在下午 點綴在妳生命中, 僅有仿佛的燈光, 褪敗的夕陽,窗外 壹張落葉在旋轉!

用什麽來陪伴 六點鍾在下午? 六點鍾在下午 陪伴著妳在暮色裏閑坐, 等光走了,影子變換, 壹支煙,爲小雨點繼續著,無所盼望!

林徽因的詩 邵燕祥

如果采取社會的曆史的批評方法,我們可以借用茅盾在《徐志摩論》中對志摩的分析:“圓熟的外形,配著淡到幾乎沒有的內容,而且這淡極了的內容也不外乎感傷的情緒,——輕煙似的微哀,神秘的象征的依戀感喟追求”(或竟簡直沒有什麽追求);“然而這是壹種‘體’——或壹‘派’,是我們這錯綜動亂的社會內某壹部人的生活和意識在文藝上的反映。不是徐志摩,做不出這首詩!”我們也可以說,不是林徽因,做不出這首詩!林徽因在這裏以像唐人絕句或宋人小令那樣寥寥幾筆,捕捉並表現了詩人主體感受跟客體光影物象相交流、相契合的壹瞬。我們既然可以稱賞“壹片梧桐葉飄落到窗前的玻璃板上”的音韻铿锵,爲什

麽不能吟味壹下“窗外/壹張落葉在旋轉”怎樣點綴了“空虛的薄暮”,探討壹下這幾個平常的短句産生的藝術效果的秘密呢?

解讀徽因

壹九七九年遇到清華大學建築系的呂俊華同志,談起作爲詩人的林徽因教授,她還壹下就背出:“六點鍾在下午……”時距這首短詩的發表,已經三十壹年了,而我敢說,在這三十壹年中,沒有壹篇形諸文字的評論涉及過這首詩。《黃昏過楊柳》壹首,詩集收入,題爲《過楊柳》,系據壹九三六年《大公報?文藝副刊》發表稿。估計題中“黃昏”二字是作者重新發表時所加。梁從誡“代序”中提到林徽因寫于抗日戰爭初期的《昆明即景》已佚。《經世日報》上卻保存了兩首,其壹是《茶鋪》:

這是立體的構畫,描在這裏許多樣臉在順城腳的茶鋪裏隱隱起喧騰聲壹片。各種的姿勢,生活刻劃著不同方面:茶座上全坐滿了,笑的,皺眉的,有的抽著旱煙。老的,慈祥的面紋,年輕的,靈活的眼睛,都暫要時間茶杯上停住,不再去擾亂心情!壹天壹整串辛苦,此刻才賺回小把安靜,夜晚回家,還有遠路,白天,誰有工夫閑看雲影?不都爲著真的口渴,四面窗開著,喝茶,跷起膝蓋的是疲乏,赤著臂膀好同鄉鄰閑話。也爲了放下扁擔同肩背向運命喘息,倚著牆,每晚靠這壹碗茶的生趣幽默估量生的短長……

這是立體的構畫,設色在小生活旁邊,蔭涼南瓜棚下茶鋪,熱鬧照樣的又過了壹天!其二是《小樓》張大爹臨街的矮樓,半藏著,半挺著,立在街頭,瓦覆著它,窗開壹條縫,夕陽染紅它如寫下古遠的夢。矮檐上長點草,也結過小瓜,破石子路在樓前,無人種花,是老壇子,瓦罐,大小的相伴;塵垢列出許多風趣的零亂。但張大爹走過,不吟詠它好;大爹自己(上年紀了)不相信古老。他拐著杖常到隔壁沽酒,甯願過橋,土堤去看新柳!

林徽因的詩 邵燕祥

梁人誡“代序”中說林徽因在《昆明即景》中,“曾把當地居民底樓高八尺、二層高七尺的典型制式也納入了自己的詩句:那上七下八臨街的矮樓,/半藏著,半挺著,立在街頭,/瓦覆著它,窗開壹條縫,/夕陽染紅它如寫下古遠的夢。”看來林徽因四十年代後期定稿時,把“上七下八”刪去,索性把矮樓的主人張大爹寫進詩中了。

解讀徽因

從這兩首詩可以看出壹個消息,林徽因的詩筆正從內向轉趨外向,我猜這跟她經曆了壹段顛沛流離的生活有關。可惜她在整個抗戰期間沒有留下更多的詩篇。這樣,她的詩的代表作仍然是那些細膩地表現了真摯感情和精微感覺的玲珑剔透的詩。這些詩沈演這麽多年以後,今天重看,並不是苔迹斑剝的“出土文物”,而仍然保持著原有的明淨與新鮮。林徽因“通過自己的小說、劇本和散文,是有意識地要對當時她所觀察到的社會現實有所反映”,而她的詩卻分工主要擔負了抒寫個人感情的任務;她的《哭三弟恒——三十年(壹九四壹)空戰陣亡》激情噴發,直至迳呼“而萬千國人像已忘掉,妳死是爲了誰!”觸及社會題材,卻仍是從個人情感波瀾的角度出發的。壹個作者從事不同體裁的創作,是允許有題材或角度的分工的。李清照詞中極寫離愁別恨,只是在詩裏才有“生當做人傑,死亦爲鬼雄”的呼號。所以評論作者壹定要顧及全人。在題作《年輕的歌》的兩首中,《妳來了》壹首詩集已收入;只是其中三、四兩句—

陽光投多少個方向,誰管?妳,我 如同畫裏人掉回頭,便就不見!如依從《經世日報》所發的句讀,似乎更有韻致:陽光投多少個方向,誰管!妳,我如同畫裏人,掉回頭便就不見!

林徽因和徐志摩、卞之琳幾位壹樣,從不廢棄標點,而且標點得很認真。詩集所收這首八行詩裏,有四處逗點,查《經世日報》版面上做分號,使詩更富有頓挫之感,我以爲大堪玩味。

另壹首《壹串瘋話》,兩段,也只有八行;

好比這樹丁香,幾枝山紅杏,相信我的心裏留著有壹串話,繞著許多葉子,青青的沈靜,風露日夜,只盼五月來開開花!如果妳是五月,八百裏爲我吹開藍空上霞彩,那樣子來了春天,忘掉腼腆,我定要轉過臉來,

把壹串瘋話全說在妳的面前!

本文标题:纪录片梁思成林徽因-脊梁:脊梁-纪录片,脊梁-图书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67381.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