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郑州大学校徽
说明:
1.本校徽已按比例缩放,请点击图片在新窗口中查看清晰原图。
2.61阅读整理的系列中国大学校徽,旨在为您制作简历时提供方便。
3.“郑州大学校徽”的版权归属原设计者、学校所有。
二 : 兰州交通大学校徽
说明:
1.本校徽已按比例缩放,请点击图片在新窗口中查看清晰原图。[www.61k.com]
2.论文联盟 www.61k.com 整理的系列中国大学校徽,旨在为您制作简历时提供方便。
3.“兰州交通大学校徽”的版权归属原设计者、学校所有。
三 : 兰州交通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学校简介,兰州交通大学-学院建设
兰州交通大学(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坐落在西部重镇金城兰州,中央部委投资省部共建重点大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铁道部继续教育基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后备军官选拔培养院校之一。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和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重点建设高校。作为交通大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历史渊源追溯至1896年,是由唐山铁道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和北京铁道学院(现北京交通大学)的科系一分为二迁兰后于1958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重新组建而成;2000年3月起,根据国家统筹规划,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政府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03年4月,兰州铁道学院更名为兰州交通大学。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和甘肃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兰州交通大学。
兰州交通大学铁道技术学院_兰州交通大学 -学校简单介绍
兰州交通大学创建于l958年,由唐山铁道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和北京铁道学院(现北京交通大学)部分系科成建制迁兰组建,原名兰州铁道学院,是我国第三所铁路院校。50年代末至90年代末,学校隶属铁道部领导,实行行业办学管理体制。2000年,根据国家统筹规划,划归甘肃省管理,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政府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0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兰州交通大学”。兰州交通大学铁道技术学院_兰州交通大学 -学院建设
办学条件
[www.61k.com)学校始终把本科教学工作作为学校的工作中心和资源配置重心,努力改善办学条件。通过加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加强基础教学、深化教学改革、注重实践教学、强化学风建设、建立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将人才培养计划落到实处。保证了本科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2005年10月,学校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结论为优秀,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更加突出和稳固。
近五年来,全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83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6项,省部级项目395项;科研经费达5.1亿元;全校教师共发表学术论文6980篇,其中被SCI、EI、ISTP3大检索收录752篇,出版教材、专著230部;通过鉴定的科技成果121项,申请专利51项;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57项,学校总体科研成果的数量与水平均在原有基础上有了大幅提升与质的飞跃。
学科建设
学校学科特色鲜明,门类齐全,涵盖了工、理、经、管、文、农、法等七大学科门类。目前设有十七个学院和一个体育教学部。有50个本科专业,十六个博士点,6四个硕士点;有五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有一个国家级工程中心,三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七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两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五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校大力开展创新平台建设,连续在国家级工程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教育部创新团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国家级平台建设上取得从无到有的重大突破。我校作为全国第一所参加青藏铁路建设也是承担科研项目最多的高校,共承担科研项目30余项,经费达1000万元,涉足许多前所未有的研究领域,为青藏铁路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合作交流
学校积极发展对外交流合作,与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近年来先后选派200名中青年教师赴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美国、法国、英国、德国等国进修、攻读学位和科研合作,有近百名外籍专家学者应邀来校交流讲学。我校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德国、日本、瑞典、韩国、俄罗斯等国的教育和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学校面向全国3一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每年的第一志愿录取率都在98%以上。学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0%以上,连续多年被评为“甘肃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2009年还被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近年来在全省非师范类普通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中均名列第一。
办学成果
办学52年来,学校培养了各类人才8万余名,他们以自己基础扎实、踏实肯干、勇于创新、守职敬业的实际行动显示出我校学子的精神风貌和学校的育人特色,并且大多都已成为铁路建设事业和地方经济建设的骨干力量。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近年来,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已基本实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学校独具特色的学科群以及所培养的“勤朴笃行、艰苦创业”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兰州交通大学铁道技术学院_兰州交通大学 -历史沿革
兰州交通大学创立于1958年,是由久负盛名的唐山铁道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和北京铁道学院(现北京交通大学)部分系科分划组建而成的我国第三所铁路高校,时名兰州铁道学院,由铁道部教育局局长孟华兼任学院院长。50年代末至90年代末,学校隶属铁道部领导,实行行业办学管理体制。2000年,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政府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0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兰州交通大学。建校来,学校各方面建设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全校上下以国家实施科教兴国伟大战略为契机,紧紧抓住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建设目标,齐心努力,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显著改善,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的规模、层次和质量上都实现了跨跃式发展。
兰州交通大学铁道技术学院_兰州交通大学 -学院建设
学校现有两个校区,有土木工程学院、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交通运输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数理与软件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联合教育学院等十四个学院和社会科学系、中文系及体育教学部;有十二个学科专业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60个学科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有4六个本科专业,八个省级重点学科,各类实验室5三个,其中五个为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土木工程学院
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成立于1958年,是由原唐山铁道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的铁道建筑系和桥梁与隧道工程系合并而成的。学院现有七个系、一个研究所和八个实验室,其中结构试验中心为铁道部重点实验室。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3228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322名,在职硕士研究生286名,博士研究生14名。学院现有教职工170名,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35人,讲师62人,助教2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8人,在读博士研究生36人,具有硕士学位的47人,在读硕士研究生18人。学院建筑面积17000余平
学院现有土木工程、工程管理、水利水电工程、测绘工程、工程力学五个本科专业。土木工程本科专业于2002年通过了建设部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评估。现有桥梁与隧道工程、工程力学、岩土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等七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建筑与土木工程和交通运输工程两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2003年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得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现有桥梁与隧道工程、岩土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等五个二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权点。土木工程学科属省级重点学科。
近五年来,学院承担纵向及横向科研课题284项,科研经费累计9605万元,其中有35项荣获省部级奖项;发表学术论文1000多篇,其中被SCI、EI、ISTP3大检索收录76篇;出版专著22部。
学院将坚持“立足甘肃,面向全国,服务交通”的办学思路,以土木工程学科为主,使土木工程、工程管理、水利水电、测绘工程、工程力学等专业协调发展,锐意进取,力争到2015年前把土木工程学院建成专业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
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的前身是1958年由北京铁道学院(现北京交通大学)和唐山铁道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成建制迁兰组建成立的电机系,由电机系首任系主任、有线通信专家孙琪荫教授,电机工程专家姜嘉猷教授,自动化及无线电技术专家班冀超教授,铁路信号技术专家王钟麟教授等一批专家教授为骨干的教师队伍创建,是建校初我校首批建立的5个系之一。1982年更名为电信与自动控制系,1999年更名为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2006年6月,学校为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实施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根据专业特点,将原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分为2个学院: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和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现有一个博士点(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一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控制科学与工程)和五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系统分析与集成);有交通运输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方向)和控制工程两个领域可招收工程硕士研究生,有一个高校教师硕士点(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有三个本科专业:自动控制(原铁道信号)专业、自动化专业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原铁道供电)专业。拥有交通运输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两个省级重点学科;一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实验室,一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自动化专业
学院设有三个系和一个教研室,即:自动控制系、自动化系、电气工程系和电工学教研室;设有十二个研究所:电子与显示技术研究所、综合自动化研究所、铁道信号应用技术研究所、电气工程技术研究所、控制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电机电器及其控制研究所、城市轨道交通智能控制研究所、计算智能与信息处理研究所、铁道电气化与自动化研究所、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研究所、交通信息技术研究所、先进控制技术研究所;拥有铁道部“通信与自动化”重点实验室,甘肃省“高原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重点实验室。
学院现有教职工9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7名,教授15名,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30名,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58名,7人获甘肃省“555人才工程”和学校“青蓝工程”资助。在校全日制硕士、博士研究生共350余名,本科生2400余名,自考生670余名。
院主动适应铁路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加强铁路特色专业建设,开辟了“城市轨道交通信号”、“机车车辆控制技术”、“接触网工程”、“城市轨道交通供电技术”等专业方向,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近五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围绕铁路“高速、重载、安全”的主题,重点扶持特色科研方向和团队,依托“光电技术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绿色镀膜技术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积极开展铁路全电子化微机联锁、列车运行控制、机车车辆控制、工业自动化、铁道供电系统、电力牵引及其自动化等方面的科学研究。“ZR-1416-8型大型铝板翘式换热器真空钎接设备计算机测控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被国家科委列入《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车站信号微机联锁系统”被列入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铁路车站全电子化模块高原适应性研究”、“新型智能网络化电子引导系统研究与应用”和“计算机联锁系统”等5项成果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2008年,学院教师发表学术论文65篇,其中3大检索论文17篇(SCI和SCIE收录论文1篇,EI收录论文2篇,ISTP收录论文14篇);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兰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编写出版教材5部。学院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工作,扩大专业影响,先后与六个铁路局成功举办了新技术培训,与近30家单位建立了联系,校企培训合作呈现出铁道信号与电气工程专业并举,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共存,品牌与特色鲜明,质量不断提高,规模逐步扩大的良好局面。
在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制定了建设区域一流的高水平特色学院的办学目标,大力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坚持走“内涵发展、质量为本、人才兴院、特色强院”之路,确立了自动控制专业品牌发展,自动化专业特色发展,电气工程专业快速发展,电工学“大”基础发展的办学思路,致力于构建铁道信号、铁道电气化和机车车辆控制技术三位一体的特色专业群,造就高水平教学和科研团队,为铁路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两实”(思想作风朴实、基础理论扎实)、“四强”(工程实践能力强、计算机应用能力强、专业技术能力强、社会适应能力强)人才,努力为学校实现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做出新的贡献。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前身是1958年由北京铁道学院(现北京交通大学)和唐山铁道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部分系科成建制迁兰组建成立的电机系,后改为电信与自动控制系,1999年改名为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2006年随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一分为二,将本院命名为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电机系是由首任系主任、有线通信专家孙祺荫教授,无线电技术专家班冀超教授等一批专家教授为骨干的教师队伍创建,是建校初我校首批建立的5个系之一,经过几代人近五十年的不懈努力,为国家教育科技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截止2009年已培养出16500余名各级专业技术人才。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现有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一级学科下的三个博士培养方向及二级学科智能交通与信息系统工程博士点;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电路与系统、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八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其中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为甘肃省省级重点学科;电子与通信工程、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三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及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技术三个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点;电工电子实验、通信原理、信号与系统分析3门甘肃省省级精品课程;四个本科专业: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有在校本科生1700余名,全日制硕士、博士研究生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近500余名。现有教职工近120人,其中专职教师超过100人,博士生导师3人,教授18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40余人,已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86名,在读博士、硕士16名。
学院现设有4个教学系:通信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电子科学与技术系、电子信息工程系;2个专业基础教研室:电子技术教研室、电信基础教研室;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拥有国家级“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和国家级交通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建有通信与自动化铁道部重点实验室、高原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甘肃省重点实验室、甘肃省网络测试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网络监测中心等重点实验室,以及与甘肃电力信息通信中心合作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
兰州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正在以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为指导,以争取率先跨入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学院为总体奋斗目标,不断汇聚全校师生及广大校友的集体智慧,十分注重采纳校内、外合作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团结、拼搏,为创建一流学院而奋斗。
机电工程学院
兰州交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原兰州铁道学院机械系)始创于1958年5月,由原唐山铁道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成建制地配备师资和教学条件,设内燃机车和铁道车辆2个本科专业并于当年招生。创建伊始,全系仅有四名老教授,几名中年教师和十几名刚从高校毕业的青年教师。先后经历了八年艰苦创建、十年磨难、二十年的恢复、整顿和近十年的稳步、快速发展。2001年撤系建院更名为兰州铁道学院机电与动力工程学院(兰院党发[2001]7号);2003年兰州铁道学院更名为兰州交通大学,学院同时更名为兰州交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兰交办发[2003]123号)。目前,学院已发展成为具有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教学研究型学院。形成了以“机械工程”为主,“动力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科学”、“材料科学”3个一级学科为支撑的学科体系和以铁路机车车辆为特色的机械类专业体系,学院本着突出特色、重视基础、宽口培养的办学思想,形成了知行结合、重在创新的实践教学特色。学院取得了以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与日本福井大学签署了学术交流协议及备忘录,选派优秀本科生赴日本福井大学学习。学院先后为国家培养出近万名本、专科学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生遍布全国。
学院现有教职工148人,其中专职教师106人,实践教师30人,教授16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46人,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2%。目前在校本科生共3629名,各类研究生330名。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材料科学与工程、工业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七个本科专业,车辆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两个博士点,机械电子工程、材料学、工程热物理、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载运工具运用工程、车辆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热能工程十个硕士点。拥有机械工程省级重点学科,结构强度国家级检测中心,甘肃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两个甘肃省青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甘肃省物流及运输装备信息化工程技术中心和九个专门研究所;拥有各种教学、科研设备2000台件,总值2900万元,各类教学、科研实验室数90个,实验室建筑面积总计18000平方米,已挂牌的生产实习基地14家;学院资料室收藏图书资料10000余册。
近十年来,学院承担纵横向科研课题约500多项,科研经费累计6500多万元。承担国家现代交通领域“863计划”项目和“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350km/h动车组”项目,连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教育部春晖计划、“星火”计划项目的子项目多项。共有31项科研成果获奖,在国际、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100多篇,其中被SCI、EI和ISTP3大检索收录约150篇,通过省部级成果鉴定121项,国家专利48项,出版专著4部,教材40部,其中2部专著获华夏英才出版基金资助。获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一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6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获铁道部优秀教材二、三等奖各2项,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教育厅、建设厅、兰州市科技进步奖20余项。并连续多年被学校评为“教学先进集体”和“科研先进集体”。先后荣获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甘肃省劳动模范1人,甘肃省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1人,“三下乡”省级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指导教师1人,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才奖6人。
承载112年办学历史,铸就五十年建校辉煌。机电工程学院已发展为教学设施齐全、教学设备完善、专业设置全面、师资力量雄厚、科研团队稳定、科研水平领先、课程体系充实的集教学、科研为一体的教学研究型学院。学院办学的宗旨是面向国际化、面向工程实践,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强化特色专业建设,树立专业品牌意识,确保教学质量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其前身为成立于1925的交通大学唐山学校土木工程科市政工程门,1953年发展为唐山铁道学院铁道建筑系给排水专门化,1958年由唐山铁道学院铁道建筑系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整体迁至兰州。
经过80余年的发展,学院的办学规模稳步扩大,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现有四个系、两个教研室、七个研究所、两个研究中心、一个工程设计所、四个实验室和一个实验中心。拥有“寒旱地区水资源综合利用”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铁道部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污水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环境科学与技术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部级科研教学平台。
学院现有教职工92人,专任教师70人,其中教授15人,副高级以上职称27人,博士17人,硕士以上学历占92.8%,国内外兼职、客座教授24位;有全日制各类学生1944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5人,硕士研究生230人,本科生1699人。学院建筑面积9611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1279万元;学院资料室现有中文图书6000余册、外文原版图书165册,期刊杂志10五种。
学院十分重视专业和学科学位建设。本科由1925年土木工程科市政工程门发展为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环境科学4个本科专业。1984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环境工程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后陆续增设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环境科学、生态学、水文与水资源、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硕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环境工程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市政工程和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设立了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市政工程和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四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使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和环境科学4个专业形成了集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为系统的“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市政工程和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二级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为甘肃省重点专业。2007年,给水排水工程专业通过了建设部组织的全国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教育评估,并于2008年被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
近两年,学院共承担纵横向课题200余项,科研经费达2400多万元。7项科研及教学成果获国家、建设部、铁道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及甘肃省等省部级奖项,共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3大检索收录3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5部。
学院目前拥有水环境监测计量认证证书、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证书和编制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资质证书,对外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市政和环境工程设计、环境监测和水土保持等方面的服务。
学院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相继邀请国内及美国、俄罗斯、乌克兰、瑞典、日本、澳大利亚、英国、荷兰等国的专家学者来学院进行学术交流,定期委派教师赴美国、英国、瑞典、日本等国进行学术访问,并与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土木建造与环境工程系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以“2+2”模式联合培养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与日本岐阜大学建立了学术交流协议关系,选派市政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研究生到该校流域水环境精英培训基地进行培养。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历经八十多个春秋,可谓桃李芬芳,硕果累累。培养了深圳万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石、北京桑德环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文一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水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水污染控制技术首席科学家周岳溪、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赵伟民、日本岐阜大学工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富生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杰出校友。
交通运输学院
交通运输学院的前身是兰州铁道学院铁道运输系,成立于我校1958年建校之时,是我校最早建立的五个系之一。1958年,在北京铁道学院(现北京交通大学)运输系主任、我国铁道运输专业的奠基者与创始人之一、著名运输专家林达美教授的带领下,由北京铁道学院部分教授和骨干教师成建制迁兰组建而成,并于当年招收了首届铁道运输专业本科生60人。
五十年来,交通运输学院经过校内外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已具有了相当的办学实力,共为社会培养各类毕业生六千余人,涌现出了以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郭允冲、国家发改委交通司司长黄民、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徐瑞华等为代表的一批杰出校友,我院毕业生在我国交通运输部门享有很高的声誉。
学院现有交通运输工程一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物流管理两个博士点,管理科学与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系统工程等五个硕士点,有交通运输、交通工程、物流管理、包装工程、信息管理五个本科专业。学院有博士生导师4人、教授17人、副教授22人、讲师33人,教师中有博士25人;拥有铁路货物装载加固技术研究与咨询中心、铁道部危险货物咨询与评估中心、甘肃省包装行业技术中心和甘肃省运输包装质量检验站。
近年来学院教师主编教材、专著27部,其中有4部教材入选国家重点建设教材,《管理运筹学》获2006年度国家级精品课程,“交通运输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2009年度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学院教师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400多篇;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20余项,有18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的奖励,其中参与完成的“中国铁路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完成的“运筹学在铁路运输中的应用”获中国运筹学应用二等奖。
经济管理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的前身是经济系,成立于1995年,2000年2月经济系与社科部合并组建了经济管理学院。2006年6月,学校机构调整在原经济管理学院基础上,成立了经济管理学
学院现有教职工70人,专任教师62人。其中教授、副教授3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4.3%。有36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21人正在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学院还长期聘请省内外20余位专家担任兼职、客座、荣誉教授。学院已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
学院现有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市场营销5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1600余人。有产业经济学、企业管理、工商管理硕士(MBA)三个硕士学位点,在校研究生130余人。
学院实验中心于2009年被评为“甘肃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有设备齐全的经贸实验室、管理类基础模拟实验室、会计实训仿真实验室,可开设证券投资模拟、电子商务模拟、国际贸易实务模拟、企业经营模拟对抗、生产供应链、生产制造、客户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调查与策划、办公自动化、电算会计、管理会计、财务会计、会计手工模拟等实训仿真实验课20余门。实验室设备价值260多万元,并建有八个校外实习基地。2008年《财务管理》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近五年来,学院教师共发表学术论文198篇,国家级核心期刊以上文章39篇。出版各类著作6部,教材10部。承担各类科研项目60项,其中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15项;主持厅局级科研项13项;主持横向项目26项;共获得厅局级以上科研奖励21项,其中省部级优秀成果12项,厅局级优秀成果12项。截止2009年,科研经费总额达到300万元。
文学与国际汉学院
文学与国际汉学院是为体现学校“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和谐统一”的办学指导思想,体现“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而成立的。2004年开始招生,经过两年发展,2006年从经济管理学院汉语言文学系发展成为独立的二级教学单位中国语言文学系;2008年11月正式更名为文学与国际汉学院。
学院现有教职工29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1人,讲师12人,助教2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5人,具有硕士学位者9人。现有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两个本科专业,四个年级七个教学班,共有本科生356人,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36名,自费留学生18名。
学院设有汉语言文学和对外汉语2个专业,设有文艺学与比较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写作与语言学四个教研室,除担任专业课的教学外,还承担我校公费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工作和全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公共基础课、选修课的教学工作。学院现有兰州交通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甘肃女性研究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对外汉语教学培训中心、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等五个研究中心。学院现有语音实验室一个,学院资料室藏书10000余册,期刊资料150余种。
在大力提升教学质量,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学院教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先后在生态文学、敦煌文学、比较文学、西方古典美学、跨文化研究、鲁迅研究、女性文学等研究领域形成了明显的特色优势,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目前,学院教师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新华文摘》、《中国比较文学》、《文艺争鸣》、《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当代作家评论》、《鲁迅研究月刊》、《敦煌研究》、《兰州大学学报》、《天津社会科学》等学术刊物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10余部。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1项;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西部项目)1项;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项目立项1项;获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西部项目)立项1项,获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立项2项。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1项;兰州交通大学校级项目1项;甘肃省科技领军人才1人;兰州交通大学青兰人才工程基金资助2人;获甘肃省敦煌文艺三等奖、甘肃省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成果三等奖、甘肃省高校社科奖、第二届甘肃省黄河文学奖青年文学奖各1项。
学院将恪守“继往圣之绝学,承生民之大任、臻人生之至境”的院训,以综合性大学办学目标为指归,瞄准质量第一的办学理念,凝聚力量、创造条件、扎实工作、合理计划,为把学院建设成为学校满意、社会放心的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学院而努力。
数理与软件工程学院
数理与软件工程学院以教学科研工作为中心,坚持理工结合的学科建设思路和理进工出的专业建设理念,走“质量、创新、特色”之路,严格教学管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与创新,积极探索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
学院设数学、物理、软件科学与工程、图学与地理信息科学4个系和物理实验室、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多媒体教学中心,承担着全校数学、物理、计算机基础、工程图学等基础课程教学和相关理学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工作。拥有数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涵盖基础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以及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声学共八个硕士学位点,其中“运筹学与控制论”为甘肃省重点学科;有五个本科专业及3个预科大类专业,目前,拥有学生1231名,教职工162名,其中教授、副教授52名,讲师、工程师90名,84名教师具有博士、硕士学位,28名教师在职攻读博士、硕士研究生学位。
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学院成立2000年6月,现下设英语系、法语系、西班牙语系、大学英语第一教研室、大学英语第二教研室,第二外国语教研室,英美文学与翻译研究所、外国语言研究所、多媒体语言实验室、外语图书与音像资料室、交流培训中心等内部机构。
目前,学院现有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三个本科专业,一个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点,主要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法语、西班牙语语言基础和比较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文化与文学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的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学院现有教职工106人,专职教师101人,其中正副教授18人,讲师68人;博士2人,具有硕士学位者40人,在读硕士42人。先后3人获省、部级“优秀教师”奖,有1人入选甘肃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和“333”科技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有1人获铁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称号,先后有40余人次获学校“教学优秀奖”及“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
学院现有英语、法语、西班牙语、日语、俄语等外文图书8000余册,音像资料1000余种,各类期刊杂志6五种,各类语言实验室十五个,共966座,外语调频台1座。
多年来外语学院始终保持着公共英语教学和外语专业教学在全省高校的领先地位。在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中,通过率一直名列前茅;在全国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中,我校的通过率在甘肃省各大高校中遥遥领先,并且远远超过全国高校平均通过率;在全国法语专业四级考试中,年轻的法语系不负众望,通过率与全国高校持平。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CCTV杯、21世纪杯、中央电视台“希望之星”英语风采等演讲大赛中,我校选手多次获得特等奖和一、二等奖。学院三次连获校“教学先进集体”称号。
学院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注重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学院科研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学院积极聘请知名专家教授来我院进行学术讲座,内容涉及英语语言学、教学法、文学和翻译等领域,并请专家对学院的学科建设工作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全方位的学术交流,活跃了学术氛围,有力地推动了学院的科研工作。一批年轻教师在科研上显露头角,展示了不凡的实力。外语学院科研工作有了较大的突破,积极推动了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点的建设,也为下1步申报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成立于2001年,是在1958年建校之初成立的化学教研室(化学实验室也建立于1958年9月,是交大最早的化学、物理及测量3个实验室之一)的基础上,合并原甘肃省石油化工学校后成立的。建院之初,学院就提出了“3步跨跃”的发展思路,经过近十年的建设和发展,确立了“求实、创新、自强、高效”的院训,形成了“爱校敬业,团结协作,奋发向上,严谨治学”的院风,具备了一定的办学规模和办学效益,目前正以良好的发展态势向学科和专业的更深层次发展。
学院现设应用化学系、化学工程与工艺系、生物工程系、基础化学教研室和实验中心五个系(室、中心);设有精细化工研究所、应用化学与环境化学研究所、天然药物研究所、生物种苗工程研究所、食品工程研究所等十个教学科研所(中心)。甘肃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依托学院设立了“甘肃省危险化学品从业人员培训中心”等机构。
学院化学专业于1987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0年增设了应用化学专业,2001增设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2003增设了生物工程专业。现有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和生物工程三个本科专业;有应用化学、化学工艺、无机化学、工业催化、微生物学五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学院面向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招生,自学院成立以来,已培养各类毕业生1000余人。现有各类在校学生近1500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40多人,普通本科学生1100人,成人教育类学生200余人。
学院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高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64人,其中专任教师51人,教授7人,副教授(高工、高级实验师)27人,中级职称(工程师、实验师等)21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22人,硕士学位22人。全国著名膜分离化学专家叶凌碧、水化学专家刘斐文等知名教授均曾在化学教研室任教。
院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已形成10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在SCI高质量论文发表上具有领先优势。成立近十年来,学院积极申请承担各类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先后申请科研立项40余项,科研经费400余万元,已有10余项通过甘肃省科技厅组织的鉴定,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7项,厅局级科技进步奖9项,出版专著教材10余册,发表学术论文350余篇,其中近年在SCI刊物上发表论文200多篇。
学院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现有教学用房面积7750m2,其中实验室面积4500m2,学院图书分馆面积200m2;订阅中文期刊8四种,有教学参考书10800多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930多台,1100多万元。
学院广泛开展对外联络与合作,充分融入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之中,不断增强社会影响力,从而形成开放式的办学特色。近年来,学院先后与日本筑波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日本北海道大学进行了学术交流。学院与兰州地区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资源共享与学术交流关系,建立了以中科院化物所薛群基院士为主任委员的教学与学科建设指导委员会,与中石油兰州石化研究院共同建立了“兰州交通大学、兰州石化研究院石油化工教学科研联合中心”,建立了以中石油兰州石化总公司、甘肃稀土集团公司、甘肃刘化集团公司、金昌化工集团公司、兰州维尼龙集团公司、兰州助剂厂等十余家的“校企协作网”。
在教育大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学院正紧紧围绕甘肃及西部地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努力向以工为主、石油化工和工业生物技术学科优势明显、西北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学院奋斗目标迈进。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成立于2003年3月,是在原兰州铁道学院土木建筑学院相关专业的基础上建立的。
学院拥有一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36人,其中专任教师30人。同时,学院聘请国内著名建筑专家邓延复、刘纯翰、何如朴为特聘教授,对学院的办学方向、办学宗旨以及教学和科研工作进行全方位的帮助和指导;聘请何镜堂院士、顾孟潮、宁崇瑞等10名建筑专家为兼职教授,定期对学生开展学术讲座。经过全院教师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已形成了具有我院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科发展方向。
学院下设建筑系和城市规划系,配备有图书资料室、计算机绘图室、建筑物理实验室、建筑模型实验室。有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两个5年制本科专业及城市规划与设计硕士点。近年来,我院先后在兰州、北京、上海、珠海、海南建立了多个实习基地,作为师生进行工程设计实践的平台。学院工程设计中心是师生参与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实践的基地,并与北京中华健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水晶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华汇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等著名设计机构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进行教学实习及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将努力发扬“奋发向上、艰苦朴素、刻苦钻研、严谨治学”的优良校风,充分利用兰州交通大学多学科发展的优势,面向未来,开拓创新,培养更多高质量的专业人才。
艺术设计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是在整合原经济管理学院广告学专业、数理与软件工程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基础上于2003年6月成立的,是兰州交通大学这所综合性大学中最年轻、最具活力的学院之一。学院现有广告学、工业设计、艺术设计3个本科专业,动画、广告学、数字媒体艺术3个自考专业。艺术设计本科专业下设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动漫艺术设计3个专业方向,所有专业均按艺术类招生。学院设有广告与传媒系、工业设计系、环境艺术设计系、动画影视系、艺术基础教研室5个教学机构;彩陶艺术研究所、现代广告战略研究所、工业设计研究所、旅游景观研究中心、染缬研究所、科学与艺术应用研究所6个科研机构;实验中心、资料中心2个教辅机构。学院实验中心设施先进,性能优良,中心面积1832平方米,拥有教学仪器设备290台件,总价值244万,设有动漫、环艺、影像、平面创意、陶艺制作、模型制作等实验室,多媒体教室、专业机房、多功能演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专用教室、八个师生工作室和省内外多处实习基地,能充分满足学生课堂教学和实验实习教学的要求。学院第一届本科专业学生于2001年9月入校学习,截止目前,已为社会输送人才461人。现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822人,继续教育学历生168人。学院拥有多名国内知名的专家教授和一批省内外著名的中青年艺术家、画家和学者,教师队伍知识结构新颖、学缘结构合理,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科研实力。现有教职工57名,其中专职教师44名,占职工总人数的77.2%,有教授3名、副教授8名,博士2名,硕士22名,在读硕士6名。学院先后聘请12位国内外知名大学教授、学者、研究员、雕塑家、职业广告人为兼职教授,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与专业学术讲座活动。艺术设计学院秉承“博、勤、毅、灵”的办学精神,以“立足科艺技结合,致力美化新生活”为办学宗旨,以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德艺双馨,通专兼备”新型技术人才为办学目标,努力把学院办成以本科生培养为主体、以研究生培养为辅助、以继续教育为补充、教育水平和学科水平在西部高校居于前列的、特色鲜明的艺术设计学院。
学院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科研及创作为先导,教学、科研、创作三位一体,相互促进,取得了优良的成绩。学院自成立以来,出版各类专著10部,论文130多篇,师生在参加的全国及省内各种展览及专业大赛中多次获奖,其中获全国一等奖68项、二等奖84项、三等奖64项、优秀奖144项;获省级一等奖24项、二等奖18项、三等奖26项、优秀奖186项。在祖国60华诞的时候,由我院师生设计制作的30米巨幅染缬作品“飞天长卷”赴北京太庙参加“绚丽年华--国庆六十华诞献礼艺术展演”活动中,受到专家和评委们的高度肯定;参与“盛世华章”甘肃彩车设计,受到甘肃省政府的表彰。学院多名教师受聘成为省内其他院校兼职教授,有多人次先后应邀在省内外讲学、举办画展、进行各种学术交流。
体育部
体育部现有球类教研室、田径武术体操教研室、竞赛训练教研室、铁道校区教研室和办公室等机构。承担全校大学生的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群体竞赛、体育管理、体育科研和体质健康检测等工作。现有教师41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18名、博士1名、硕士9名、国际级裁判1名、国家级裁判4名。学校体育教学条件优越,拥有风雨操场、田径场、篮球场、足球场、排球场、网球场、健身房、办公楼等先进的体育教学和管理设施。现在,体育部已成为教学实力雄厚、教学条件先进、管理制度规范的教学单位。
体育部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全面推进各项体育工作。把“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健康第一、终身受益”作为体育教学目标,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形成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理论与实践、技能与保健、兴趣特长与自主选择的多种教学形式,实现了教学模式由“技能掌握式”向“自主选择制式”的重大转变。积极构建“以体育健康理论教学为基础,体育运动技术教学为主体,课外体育锻炼与校外活动以及运动训练为辅助”的课程结构。面向一、二年级本科学生开设公共体育课4个学期,128学时;开设了定向运动与野外生存、健美操、武术、散手、艺术体操、跆拳道等十一个运动项目;针对伤病残同学开设了体育保健课。现有乒乓球等6支专业运动队,其中乒乓球、田径两支代表队常年训练,篮球、足球、健美操、武术4支代表队赛前集训。乒乓球运动是我校的传统优势项目,具有较高的运动竞技水平。
在学校的正确领导下,体育部全体教工精诚团结、携手奋进,经过近五十年坚持不懈地发展和建设,使教学质量、课程建设、运动训练、科学研究、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和场馆建设等都得到显著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始终保持较高水平,体育合格标准和体质健康标准两项合格率均在97%以上,达到国家规定的A级标准;大学生体育竞赛成绩斐然,2000年以来,学校各代表队积极参加各类体育比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共取得了全国比赛前三名2项、前六名4项、省级冠军54项,学校先后培养运动健将6人、一级运动员17人;培养出学生等级裁判员789人,其中国家三级裁判员711人,国家二级裁判员78人;教学研究成果丰硕,近年来,体育教师共获甘肃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完成省部级纵向科研课题2项,省部级横向科研课题4项,发表论文近200篇,出版专著和教材9部。此外,我校被教育部批准为乒乓球、田径2个项目高水平运动员招生学校,还成为全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乒乓球、自行车、游泳和桥牌四个分会的副主席单位,被国家体育总局确定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基地。曾荣获全国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等多项集体荣誉和个人荣誉。
铁道技术学院(高职)
铁道技术学院是学校顺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和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需要,依托学校传统骨干专业和雄厚的师资力量,充分发挥铁道校区办学资源,培养具有高等职业技能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于2008年6月成立的相对独立的教学管理实体。学院设有铁道机车车辆、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数控技术、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电气化铁道技术、铁道通信信号、供用电技术、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会计电算化、铁道工程技术、工程测量技术等十二个专业。学院现有教职工203名,其中教授、副教授32名,讲师25名,实习实训教师22名。在校学生1969名。学院下设行政办公室、教务办公室、实践教学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就业指导办公室、团委、保卫科、资产与物业管理中心、校园服务中心、饮食服务中心、校园维修中心等11个管理服务机构及机械工程系、电信工程系、铁道工程系、运输管理工程系,公共与基础课教学部和计算机及多媒体管理中心等6个教学机构。学院还设有甘肃省国家职业技能鉴定31所。
学院设在兰州交通大学铁道校区,地处黄河之滨、皋兰山下,位于兰州市中心区,距兰州火车站200米,交通便利,社区服务设施配套,银行、医院、商业网点一应俱全。校区占地100亩,建筑面积近7万余平方米,具备高等教育所需的教学设施和后勤服务保障体系。拥有图书馆、校园网、各类实验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室、闭路电视教学演播系统、运动场、体育馆、礼堂及生活服务设施,可保障正常的教学与校园文化生活需要。
兰州交通大学铁道技术学院_兰州交通大学 -师资力量
兰州交通大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截止2010年底,兰州交通大学拥有教职工2352人,其中教师1408人,双聘院士1人,其中教授191人,副教授422人,博士生导师 33人。为了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制定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和政策,采取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办法,鼓励青年教师在校内外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自2000年起,学校实施了“青蓝人才工程”,在5年内拨出1875万元,对遴选出的125名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给予科研经费资助。目前学校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83人,硕士学位576人,有129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194人在读硕士学位,他们约占教师总数的75.9%。学校还聘请了30余位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为特聘和兼职教授,其中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4人;学校教师中有9人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师”和“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称号,1 人获国家西部开发突出贡献奖”,1人获“甘肃省教学名师”称号,3人获“詹天佑青年科技奖”,44人获省部级“优秀教师”称号,30人获“甘肃省园丁奖”,1人获“兰州市科技功臣”,18人入选“铁道部优秀中青年专家”,19人入选“铁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22人获“甘肃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称号,18人入选“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30人获得“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2名教师入选甘肃省首批10名首席特聘专家,共有72名专家学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目前,学校已形成了一支整体结构比较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兰州交通大学铁道技术学院_兰州交通大学 -校园文化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优先”的育人原则,突出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推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在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2005 年10月,学校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结论为优秀,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更加突出和稳固。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确立了“尚德、励志、博学、笃行”的校训,形成并弘扬了“奋发向上、艰苦朴素、刻苦钻研、严谨治学”的优良校风。兰州交通大学铁道技术学院_兰州交通大学 -办学思想
兰州交通大学铁道技术学院_兰州交通大学 -科研项目及成果
学校科技工作坚持面向社会需要,突出自主创新,加速成果转化,重视提高科技竞争力,着力抓好科技创新平台和基地建设,在光电智能控制、交通信息、工程热物理、车辆动力学和高原冻土等领域形成了一定优势。“十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498 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项目 17 项,863 计划项目 2 项,国家星火计划项目2 项,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2 项,火炬计划项目1 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4项,国家社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342 项;科研总经费达2.8 亿元,其中国家和省部级科研经费6000万元;出版教材、专著161 部;公开发表论文3898 篇,其中199 篇被3大检索收录;113 项科研成果通过鉴定,申请专利71 项,转让重点成果 33 项;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60项。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有了重大突破,其中光电技术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的验收和评估,为创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打下了良好基础。 以范多旺教授为带头人的“大型真空光电子关键技术集成与智能控制”科研团队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表明学校在创新团队建设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突破。 2006 年,学校校科技园因创新资源聚集、创新环境良好被科技部、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2007 年,以学校为第一依托单位组建的国家绿色镀膜技术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功申报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标志着学校的自主创新能力有了新提升。
四 : 苏州大学校徽
说明:
1.本校徽已按比例缩放,请点击图片在新窗口中查看清晰原图。
2.61阅读整理的系列中国大学校徽,旨在为您制作简历时提供方便。
3.“苏州大学校徽”的版权归属原设计者、学校所有。
五 : 福州大学校徽
说明:
1.本校徽已按比例缩放,请点击图片在新窗口中查看清晰原图。
2.61阅读整理的系列中国大学校徽,旨在为您制作简历时提供方便。
3.“福州大学校徽”的版权归属原设计者、学校所有。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